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2024-08-08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8篇)

1.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篇一

--

 扉页

一、调研小区简介及分析

1、绿地滨湖国际花都——————————————————————————————————————————————————————1

2、滨湖前城——————————————————————————————————————————————————————————1

二、33层住宅 1、33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2

2、户型分析——————————————————————————————————————————————————————————3

三、18层住宅 1、18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4

2、户型分析——————————————————————————————————————————————————————————5

四、11层住宅 1、11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及户型分析———————————————————————————————————————————————6

五、6层住宅 1、6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及户型分析———————————————————————————————————————————————7

六、调研总结体会———————————————————————————————————————————————————————8

七、课程建议——————————————————————————————————————————————————————————8

一、调研小区简介及分析

1、绿地滨湖国际花都

位置:合肥市经开区宿松路与慈光路交叉口 绿化率:35% 层数:33层、18层

简介:位于滨湖区和经开区的交界,交通较为便捷,与南艳湖毗邻,气候 条件好。开发商自建幼儿园、小学、商业裙楼及住宅底商,自身配套完善。建筑立面为经典ARTDECO风格,是一所中高档小区。

2、滨湖前城

位置:合肥市经开区清潭路和习友路交叉口 绿化率:30% 层数:6层、11层

简介:位于滨湖启动区域,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合肥一中、合肥46中、合肥师范附小、168中学、合肥学院等环绕周围。建成时间较早,主打学区 房,小型小区。

二、33层住宅 1、33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

A户型:

三室二厅二卫

面积:111.53㎡ B户型:

二室二厅一卫 面积:70.53㎡ C户型:

三室二厅二卫

面积:100.51㎡ D户型:

二室二厅一卫

面积:73.88㎡ 2、33层住宅户型分析

A户型:

 主卧室空间大,南向采光充足。南北两侧凸窗,通风良好。 各部分面积充裕,住户在装修上和家具摆放上可选择性多。 厨房略小、餐厅位置稍显局促。

B户型:

 建筑各部分方正实用,交通面积小,布局紧凑。 低总价,享受高质环境。 主卧室进深稍短。 没有南向采光的卧室。

C户型:

 南向采光充足,各卧室使用舒适。 流线清楚,动静分区明确。 厨房略小,餐厅位置稍显局促。

D户型:

 客厅和主卧室南向采光优秀。 面积小,总价有优势。 次卧室使用不方便。

三、18层住宅 1、18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

A户型:

五室二厅三卫 面积:

161.71㎡ B户型:

四室二厅二卫 面积:

136.68㎡2、18层住宅户型分析

A户型:

 主卧室南向采光充足,客厅采光稍有欠缺. 流线合理,动静分区。

 功能上设立了佣人房,设计考量充分。 总面积太大,总价高。

B户型:

 卧室和客厅南向采光优秀。 流线合理,动静分区。

 功能上设立了佣人房,设计考量充分。 厨房通风不好,并且一侧有西晒。

四、11层住宅 1、11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及户型分析

A户型:

二室二厅一卫 面积: 97.7㎡ 分析:

 客厅和主卧室南向采光优秀。 设计了一间储藏室,使用功能可多变。 卫生间设计老旧,厨房面积稍小。

五、6层住宅 1、6层住宅标准层平面图及户型分析

A户型:

三室二厅二卫 面积:

104.3㎡ 分析:

 两间卧室南向采光优秀,使用舒适。 厨房和餐厅配合好  客厅面积大,可操作性强。

 有一间卧室没有采光,厕所通风不畅。

六、调研总结体会

就本次调研有以下几点缺点:

(一)调研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安排好各位成员的工作。

(二)调研目标主要集中在学校周边,小区的区位基本没有差异性。

(三)获取调研目标的资料难度大,有些获取的资料与调研真实情况有一些不协调。通过本次调研同样也收获了很多:

(一)了解到了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尤其对住宅的户型设计有了充分了解。

(二)了解到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规范问题,对交通设计有了一定了解。

(三)了解到了居住建筑的几种立面处理手法,例如立面三段式、ARTDECO风格。

(四)对于目前建筑行业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从中感受到了很大压力。

七、课程建议

对于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觉得老师的考察式教学十分有用。更多的通过实践学习到了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也使得课程更加有趣。对于此项课程有以下建议:

(一)坚持考察式教学方法。

(二)可采用建筑模型进行教。

(三)作业审批之后,对于典型例子,用投影仪进行交流学习。

这门课让我学到很多,感谢老师不仅教授了一门生动有益的基础课程,还表现了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祝您2015新年快乐!

2.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 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快速城市化推动城市新区和近郊地区的土地开发。在此背景下一批大型居住区悄然出现。大型居住区目前一般指占地面积大于50万m2的居住区规模, 今天的大型居住区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范畴。大型居住区的出现, 对解决快速发展的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起了重大作用, 但从建设实践看, 大型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也是区域性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将大型居住区设计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 继而带动城市更加合理快速的发展, 就成为建筑师、规划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郑州市“‘新密东城半岛’居住区规划”, 就是针对城市新区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典型实例。

1 项目背景

项目地处新密东城区, 距郑州市区约30min车程。与青屏山公园山水相连, 风景优美。西邻3个主题公园, 东接云蒙山水库。规划用地51.3公顷, 地上总建筑面积为90.4万m2 (见图1、2) 。

2 设计理念与实践

2.1 以市场为目标的策划思想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大型居住区具有开发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风险大的劣势, 这决定了大型居住区开发不仅需要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 还应加强策划。通过对市场的正确把握、预测、明确产品定位;通过对人口细分、行为解析确定目标客户;通过细心选择产品类型、精心规划布局, 使居住区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分期建设, 在一期中设计了所有户型, 使前期的产品经过了市场考验, 可以及时调整后期的产品, 使投资的风险减小 (见图3) 。

本项目前期根据克尔瑞集团、盛励机构对市场的多轮市调及分析, 发现当地购买力不足以消化本项目所有产品, 因此客户定位不能局限于当地人群, 必须考虑外来购买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中高端人群更加关注项目产品的本身和区域未来发展潜力, 而中低端人群更加关注一般生活问题, 购买成本和生活成本。由于项目距离远, 配套缺的劣势无法回避。因而决定将该项目的潜在客户放在中高端。充分考虑中原居民习惯及特性, 利用自然条件打造生态绿化景观。在智能化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全面提升, 引入高端物业管理模式, 将本项目建设成中原地区稀有的生态坡地综合性高端社区。

2.2 将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 主张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对社区科学布局, 对区内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将社区建成湖光山色, 为居住者提供健康、清爽宜人的居住环境, 体现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主义追求。

本项目设计范围内现状用地以丘陵地为主, 北侧靠战鼓山。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可能地尊重现状地形地貌, 保持场地山水呼应的风水格局。首先对该设计范围内场地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现状地形进行高程分析、坡度分析 (见图4) 。通过科学分析, 现场勘查, 充分利用南北的高差, 顺势就势, 让建筑从坡地里生长出来, 营造北高南低自然起伏与参差错落的视觉美学感 (见图5) 。结合地形, 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 解决好场地的排水设计。将绿意由中央绿带, 绿化次轴、绿化公园、组团绿化乃至宅间绿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每个角落, 达到“均好性”与“参与性”的统一, 使人居绿意有机交融、营造生态背景下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2.3 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Transit-Oriented-Dovelopment) 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一般城市干道间距是700~120m左右, 再加上次干路和支路形成的路网, 限定了城市的各种用地规模。大型住区使得城市道路不能穿越其中, 对城市交通的通畅和便捷起到阻碍作用, 降低了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所以大型住住区规模化的内部经济性正是以城市的外部不经济为代价。此外, 城郊住区与中心区的大量通勤人流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TOD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社区能够支持的公共交通, 为了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出行, 社区必须位于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之内,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 将区内的主要干道与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有效衔接, 积极引入城市公共交通。并以公共交通站点的间距尺度划分居住组团。保证每个组团出入口步行尺度内即有公交站点。同时道路细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步行者的使用要求:减小街道的转变半径, 强制汽车减速, 以利于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开发道路景观减少街道的宽度;完善道路上的缓速和分流装置 (见图6) 。

2.4 将“大混居, 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所谓“混合居住”, 就是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 以自己实际购买力为前提, 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 和谐相处, 优势互补, 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简·雅名布斯在其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 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 城市的活力也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加速各种矛盾的今天, 更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规划设计中在用地布局上考虑居住、商业、娱乐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 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居住生活和富有活力的社区节点。在居住组团规划上形成“大混居, 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 (见图7) 。这种居住模式的优点在于:高层、花园洋房、公寓、联排别墅等不同类型住宅独立成块, 保持了各群体的相对独立空间, 又在较大区域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布, 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特性居民间的接触和交往, 为打造和谐, 活力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将“复合开发设计理论”注入规划中

地处新区的居住区, 周边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一般较滞后, 居住区的配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内部自行解决。复合开发设计理论的提出, 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居住者生活中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的高水平综合规划。本次规划中除了设计类型丰富的住宅产品外, 还规划建造各类商业设施, 休闲设施, 健身设施, 超市等, 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健身、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社区, 可实现居住、休闲、购物、运动、上学、交友等多种功能。同时生活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 社区功能不再只是商与住的简单分化和拼凑, 而是成为居住与工作、商务与娱乐的复合互动 (见图8) 。

3 结语

随着国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城市新区中大中型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因而希望以建筑师的探索和努力, 给城市、社区与生活带来活力和生机, 赋予城市系统以长久的生命力 (见图9) 。

摘要:本文通过郑州市大型居住区“新密东城半岛”工程规划设计案例, 从以市场为目标、绿色生态、公共交通导向、混合居住模式、复合开发等五个方面, 阐述了规划设计理念在具体项目中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设计探索,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田野, 粟德祥, 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住区研究, 2006 (4)

[3]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国外城市规划, 2002 (2)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初探 篇三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新区开发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出让开发,大量的城市住宅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一、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二)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从人的需求出发,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要求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为建设现代住区,在规划设计上应逐步做到:

(一)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二是居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

(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我国文化内涵

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都取得成功。不但住区要表现特色,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住区。如深圳一个名为"四季花城"的小区,就按不同季节花卉布置院落,并以花命名。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住区,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住区、住宅越多,必然是居住质量越高、居住环境越好,城市景观越美。

(三)努力建设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四)美化居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山水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现代、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

(五)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规划师们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时,要充分突出环境生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居住区,为提高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卫爱花.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2012

[3]黄秋萍.建设生态型居住区环境探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8)

4.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求 篇四

2007/04/06 18:28

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概念地产(主题地产)开始出现,如景观主题地产、环保主题地产、文化主题地产、休闲主题地产、智能主题地产等。房地产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纵观楼市的风云变幻,我们发现景观是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相比,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规划设计过程。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又往往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所以应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即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这样从一开始就把握住硬质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商、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规划设计原则。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空间组织立意。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

特色和历史语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2、体现地方特征。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3、使用现代材料。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

(6)DIY(DoIt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5.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篇五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兴起,并朝着规范化方向不断发展。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不仅满足了人民贴近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而且改善了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其对整个城市的绿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

1.1 坚持社会原则性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会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2 坚持生态性原则

尽量保持现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2.1 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2.2 景观环境效益

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成为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景观绿化设计中集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以及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3.2 景观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

很多居住区的设计师缺乏创造性,直接把其它地方一些经典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照搬到本地来应用,而不考虑地域的差别和文化特色的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出来的居住区很少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3 园林树种、花卉品种、园林雕塑之间的协调性差

很多居住区在进行绿化时,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和花种,没有考虑到这些树种和花种的生长环境。进行园林雕塑摆放时,也没有考虑到整体布局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无法达到相互点缀,丰富居住区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生活空间的效果。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具体设计

4.1 绿化生态系统

避免僵硬的几何形平面布置拼凑成单调的组群,以适应曲折起伏的场地或反映场地的自然景观特征,创造许多新型和活泼的住宅类型,布置在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中。在山林中建设别墅时,应在多树的山坡顶上和山坡地之间盖房,尽量顺势建造,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湖边及山川边建设时,应以公共绿地为边界保护湖泊,在辐射状的街道之间建设邻里和商业区。沟谷、水体、森林、海滩都是地区真正壮观的景色,假如毁坏了它们,就将永远失去了它们;假如保存它们并进行明智的管理,就会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社区成为美丽而独特的。

(1)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2)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的现象。(3)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4)植物颜色、色彩的搭配能够自然。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世间万物因为自身独特的颜色而显出个性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热爱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于色彩的追求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过去传统的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4.2 交通组织系统

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形道或人车分流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通过园林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给人移步换景、别致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时,园路担负着连接建筑景点(亭、花架、廊等),水体、小品、铺地等各个景点任务,做到处处都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4.3 户外休闲系统

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形式,不宜一味地追求场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体的设计相辅相成,多用一些不规则、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空间的构筑,避免其产生生硬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有机地结合。

4.3.1 居住区内的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般小区建筑的外形简单,若户外景观也片面地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围的建筑边缘线产生冲突,使得景观不能与建筑相呼应,且更易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系列难于处理的边角空间。

4.3.2 “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它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地了解了地形后,设计户外空间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量避免出现集中式大型广场。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它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这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

结语

6.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篇六

1

12.0 劳动安全保护 附表:居住区经济技术指标

(见最后附表)

设计任务内容和要求

50 年以上。 1.4.3. 建筑防火分类和耐火等级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防火分类为二类建筑,建筑耐火 等级为一级。 2.0. 规划设计说明 2.1 总体设计构思 本小区的规划平面结构采用围合式布局,中心形成大面积住区景观。住宅、公建、人行步道及水景沿环形流线铺开,形成一系列景观节点,达到景向结合、步移景异的生态社区。 小区呈现向中央绿地开放的动态格局,追求小区空间的四 度时空观。 2.2 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城市历史文脉,抓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形式, 传承、延续、乃至发扬光大人文特色和历史风貌,以点线结合、收放自如的建筑 形态布局、以动态水景为核心的景观设计手法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意象。 2、以生态化、休闲性、文化性为主题,营造主题社区。本规划在尊重自然、为 人服务的准则下,力图体现基地的场所精神,做足“绿光水影的文章”,营造无 限绿意,使最多的住户感受择水而居的自然情趣。 3、在满足人与社会交往的同时,让休闲、文化、绿化环境成为社区空间的主题, 以适应本社区特殊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 力求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工与自然的融合、技术与人 性的统一的完美境界。 4、突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充分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充 分利用场地地理环境,突出亲绿围合特色,赋予绿地艺术风格,引入水岸空间, 融于城市人文气息之中。 5、顺应

地形地势,便捷而有效地组织车行及人行交通,使园区人、车合理适度 分流,保证区内车辆的动态运行与静态存放安全方便。 2.3. 规划设计特点 本项目的规划平面采用外环路网结构,将建筑单体、人行步道及水景联系在 一起,规划在秩序中又富于变化。 核心区景观以动态水景为特色,五栋点式住宅点缀其中,架空的底层,在水平视线上达到通畅,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丰富的景观轮廓线,达到景向结合、步移 景异的四维空间组群,充满历史文化意境紧扣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气息。 小区沿城市道路设密植绿化屏障,为内部建筑空间创造了“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的舒适环境。

2

2.4. 环境设计--创造健康的生态人居环境 景观设计引入“五亲”环境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尽可能还原自然人居, 旨在创造现代住宅的景观面貌。。 1、亲地―部分建筑底层挑空设计,将绿地、休闲空间引入住宅建筑。 2、亲绿―赋予景观绿地以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突破简单的平面层次分布。 3、亲水―引入多种亲水场所。 4、亲子―为儿童提供游乐场地,丰富多样的植被也让其更易接触自然。 5、亲合―构筑充满情趣和天伦之乐的亲合空间。 小区内围绕水景和岛屿式中心区布局,将弯弯曲曲的水道环绕成一条优美 的弧线, 与步行道相交错。 潺潺流动的溪水, 空间时而开敞时而封闭, 时静时动, 多样的空间演绎着“时”与“空”的更替,蕴涵着中国园林“移步易景”的意味。 小区中心区底层架空,以扩大景观空间,形成通透的视觉连续性。在规划 上设置环状水带, 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户外亲水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图上使各 组团均错落有致地座落于于中央水景两侧, 贯通开敞的组团活动空间充分体现了 住宅亲水性特征。 绿化系统采取水面与植物相结合的手法,其间点缀以自然人文小品。在平面布置上,采取点、线、面相互穿插的构图方式。 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如在水旁种植亲水植物,并配以各具特色的小 品,满足居民对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全面细致地考虑居民的各类生活活动, 并为之提供适宜、便利的场所,同时使环境具有领域感和可识别性。 道路绿化多选用常绿乔木,部分选择落叶乔木为道路行道遮阳树种,创造 “夏有荫,冬有阳”的生态空间。 灯光照明系统根据绿化和小品、水景设置的不同,小区内均采用新型的节 能照明灯具,如地灯、投光灯、草坪灯、变色灯,庭园灯,主体雕塑及小品表面 泛光照明,喷水池和水面的水下灯光,夜幕降临,小区内空中、水中、绿化丛中、各种灯光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住区环境设

计强调人文特质,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和现代功能,以达到情 景交融,又有实用价值、健康舒适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2.5. 道路与交通――构架清晰、人车分流 1、合理确定小区出入口依据地形及现有的交通条件,小区人行主入口确定在XX 路与XX街交界处,小区车行主入口确定在润园路,另在XX街上设有车行次入口。 2、道路系统划分 小区级环道宽度为6.0米,构成社区主要交通干线,靠车行主入口处设置地 下机动车停车库, 其上部除消防、医疗急救、搬场等特殊情况下, 均为步行区域。

3

3、静态交通系统处理 停车方式主要采取地下车库与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安排自行车摩托 车停放场地,以满足小区停车面积的需要。 2、6. 消防系统设计 遵循区将成为 XX 市 XX 区一个新的建筑景观标识点。

4

细部设计运用细腻、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精致的视觉效果。建筑 风格端庄大方, 高雅脱俗又清朗简洁、新颖夺目, 创造了完整的建筑形体和气势。 2、7.4 公建服务设施 公建服务设施包括商业、休闲娱乐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等。设计考虑了本 居住区以及周边社区的消费人群的活动预测,使其功能、交通流线布局上在具有 超前意识的前提下,能够契合当前国内实际需求。 2.8 建筑用料说明 2.8.1 外墙材料: 主楼外墙采用外墙金属漆铝板、铝合金门窗。 裙房部分采用花岗石、铝板、夹层玻璃、铝合金窗 2.8.2 室内装修用料 位置 □住宅大堂 □电梯厅 □住宅厅、卧室 □厨房、卫生间 地面 花岗石 大理石 水泥砂浆 水泥沙浆 墙面 大理石 水泥砂浆并 可洗涂料 涂料 水泥沙浆 顶棚 可洗涂料 水泥砂浆 可洗涂料 涂料 水泥沙浆 ------------------------------- □裙房部分 水泥砂浆

------------------------------- 3.0 结构设计说明 本住宅区主要由 1#~16#高层住宅以及与之配套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大型 地下停车库等组成。高层住宅均带地下室。其中 A 型 1#.2#为 24 层二幢,带二至 三层联体商业裙房, 型 14#为 18~19 层, 型 15#为 24~25 层;C 型 11#.为 22~23 B1 B2 层;D 型 7#.8#.9#.10#为 22~23 层四幢;E 型 3#.5#为 11~12 层二幢带二层联体商 业群房;F 型 6#为一幢 24 层毗连 3 层商业群房;G 型 4#为 11~12 一幢,带二层联 体商业裙房;H 型 12#.13#为 18~19 层二幢;I 型 16#为 24~25 层一幢。 建设场区为老城区拆迁,地势较为平坦。为 XX 类场地。 本工程地处 XX 市中心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工程按 8 度抗震构造设防,其它荷载按现行 规范要求取值。 本工程 11~18 层各幢高层住宅均采用短肢剪力墙加井筒结构,18 层以上高 层住宅采用长短剪力墙结合加井筒结构,所有高层住宅全现浇。主体 8#.11# 下部带地下车库的, 剪力墙井筒均落至地下室底板, 主体与地下车库设双墙脱开;

5

视场区岩土地质情况和建筑使用要求,主体与地下车库亦可连成整体不脱开,此 时,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基础设计需控制差异沉降。 商场及综合配套用房拟采用框架结构,全现浇。 高层住宅基础设计拟采用桩基加筏板,桩型待定;基础拟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 条形基础或柱下交叉条基。 主体带大型地下车库平面尺寸已超过规范,但考虑使用要求,采用超长无缝 设计。为防止温差和收缩裂缝

,须在地下室适当部位设置后浇带,控制水化热, 混凝土内掺加外加剂以及采取相应施工措施防止混凝土开裂, 满足地下室使用要 求。地下室外墙板厚 300~400,顶板为钢筋砼梁板,全部考虑绿化荷载。地下 室和基础埋深均符合规范要求。另地下车库兼 6 级人防功能,其顶板、侧墙厚度 应满足人防规范要求,静力等效荷载按规范取值。平面尺寸超长单幢住宅, 地下室为整体式,上部结构在适当部位按规范要求 设置伸缩缝,兼抗震缝。 建筑物外墙采用粘土多空砖,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或采用当地常用轻质材 料)。 对于各楼平面局部凹进和凸出角部交接部位,楼层有错层、开大洞口周边部 位,适当增加板厚,通长配筋,提高配筋率;对于属结构加强区的底部楼层和楼 梯间、电梯井筒、端部山墙及转角部位、内纵墙端开间以及顶层的剪力墙、柱满 足规范要求的配筋率。对于平面转角设有角窗、井筒周围大开间而未设梁房间, 适当增加板厚,通长配筋,形成暗梁. 4.0 给排水设计说明 4.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 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 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设计资料 4.2.设计内容 1、给水系统

6

2、排水系统 3、雨水系统 4、消防消火栓及喷淋系统 4.3.用水量 1.生活用水量(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用水项目 住 公 宅 建 用水标准 300L/人.日 8L/m ?d 2 L/m .日

2 2

最高日用水量 1430m /d 120m /d 33 m /d 1583

3 3 3

最大时用水量 150m /h 24m /h 8m /h 182

3 3 3

浇洒和绿化 合计 未预见水量 合计

15%日用水量

237 m /d 1820m /d

3

3

27m /h 209m /h

3

3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1820m3/d。最大时生活用水量 209m3/h。 2、消防用水量 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 40L/s,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 30L/s,自动喷 淋灭火系统设计流量 28L/s。 4.4、生活给水系统 1. 水源 生活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分两路引入,引入管管径为 DN250,在小区外围形 成环状。引入点分别设在中纺前街和金钟河大道上。 2. 供水方式 分为高、中、低三个供水系统: 低区:各住宅 6 层以下(包括 6 层)、地下车库人防和小区内绿化、公建用 水,由市政管网压力供给。 中区:7 层至 18 层由变频供水设备集中供水。 高区:19 层至 25 层由变频供水设备集中供水。 采用贮水池--加压水泵的供水方式。 集中泵房和水池位于小区地块内地下停 车场内。 3. 水泵和水池 中区生

活变频供水泵组:1 组 高区生活变频供水泵组:1 组 贮水池容积:消防水池 400m3,生活贮水 200m3。 4.5.排水系统 1、小区内实行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室内污、废水合流制,排至室外后进

7

入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雨水经小区雨水管收集后汇入市政雨水管 道。 2、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 90%计。 3、采用 XX 市的暴雨公式。重现期 P=1 年,径流系数?=0.40。 4、楼房按照每 200平方米设置一个雨水口。雨水立管采用外排式。小区内雨水 就近分区集排。 5、每个消防电梯下设置集水坑,集水坑中设置潜水泵两台。 6、地下人防按防护单元分别设集水坑及潜水泵。 7、公建部分的含油餐饮废水经过隔油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污水管。为防止排水管 的噪声问题,选用具有缓冲降噪的管材。 8、空调室外机排水采用专门的排水立管。 4.6.消防系统 1、水源 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分两路引入,引入管管径为 DN200,在小区外围形成环 状。引入点分别设在中纺前街和金钟河大道上。 2、室外消防系统 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管为合一系统,故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当生活及消防 用水量达到最大时,能保证室外消火栓水压不小于 0.1MPa。 3、室内消火栓系统分为高、低两个供水系统: 低区:公建及地下车库以及 1 至 12 层消防供水系统。 高区:13 至 25 层消防供水系统。 4、在 11#号楼顶层设 18m3 消防水箱一个。 5、消火栓水泵:高、低区设加压泵二台(一用一备)。 6、系统由贮水池―加压泵―高位水箱―消火栓和水泵结合器联合组成,消火栓 给水管网与高位水箱出水管连接,保持平时管网压力。系统为临时高压制。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系统组成 根据规范, 以中危险Ⅱ级设置, 系统流量按防护区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喷头同 时喷水总流量28L/S计,火灾延续时间(1h)。系统由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高位水箱和水泵接合器联合组成,为临时高压。 5.0 空调通风设计说明 5.1 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8

GBJ19-87(2001 年版)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 7.有关设计手册 5.2 设计范围:

GB50045-95(2001 年版) GBJ16-87 (1997 年版) GB50067-97 GB50098-98 GB50038-94(2003 年版)

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1.住宅楼、商业及综合配套用反房的采暖设计; 2.部分商业的中央空调设计; 3.地下汽车库机械通风设计 4.人防通风设计 5.3 采暖、空调设计: 1.设计参数: (1)室外参数: 北方地区室外主要参数: 夏季空

调计算干球温度:33.4℃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9℃ 夏季空调日平均温度: 29.2℃ 冬季采暖计算干球温度: -9℃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11℃ (2)室内设计参数及标准

序 号

房间 名称

室内干球温度 ℃ 冬季 夏季

室内相对温度 % 冬季 夏季

新风量 m? /h・人

噪声 dB(A)

备注

1 2 3 4 5 6

公寓 商务中心 办公室 住宅卧室 住宅客厅 住宅厨房

22-24 20-22 18-20 18-20 18-20 14-15

24-26 22-26 22-26

≤55 ≤55

≤60 ≤60 ≤65

≥50 ≥30 ≥30

≤40 ≤45 ≤45

(3)本工程采暖、空调负荷见下表 序 号

建筑名称 冬季采暖负(kw) 夏季空调负(kw)

9

备注

1 2 3

住宅 商业 地下室 合计

8650 680 250 9580 500 500(部分)

2.采暖设计: (1)小区为低温热水采暖,采暖热媒由市政管网统一提供。 (2)室外管网采用直埋或管沟形式敷设,室外供水管最高处设放气阀,最低处设 泄水阀。 (3)住宅采用分户计量方式, 计量箱设于楼梯间内。 幼儿园采用上供下回式系统。 (4)采暖系统形式采用同程式,供回水立管设于楼梯间内,最高点设放气阀,最 低点设泄水阀。 (5)采暖系统竖向分区,以解决竖向承压问题,热交换站设在地下室。 (6)管材采用焊接钢管,散热器采用铸铁散热器。阀门采用优质铜闸阀。 3.空调设计: (1)住宅:每套住宅单元的客厅及卧室均设置分体空调,预留空调室外机的安装 位置,且应配合建筑立面布置,冷凝水排至空调板的地漏。 (2)部分商业的空调冷热源,采用风冷式热泵机组,机组置于裙房屋面上,泵房 设置在地下层。 (3)空调系统中新风管道入口设粗效过滤装置,空调送风系统设中效过滤装置。 (4)空调用风管材料采用超细玻璃棉直接风管,吸音降噪防菌。 5.4 通风、排烟设计: 1、地下车库设送、排风系统,排风机采用消防专用排烟风机并设在专用的排烟 风机房内。平时通风,火灾时排烟,利用车道自然补风。排风、排烟量按换气次 数不小于 6 次/h 设计。 2、地下车库排风系统上设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时由电信号动作,迅速打开或 人工手动打开进行排烟。 3、地下汽车库下部设吸风口,保证上部排 1/3~1/2,下部排 1/2~2/3,并在垂直风 管上设置电动阀,平时常开,火灾时电信号动作,使其关闭。 4、火灾时无自然补风条件的地下车库设送风系统,保证火灾时的送风量不小于排 烟量的 50%。 5、所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均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所有送风机出口均设 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7、公共卫生间设机械排风,通风量按换气次数 10~15 次数/时计算,设备采用吊

10

顶式通风器; 8、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接入排风竖井处风管上设止回阀。 9、电梯机房采用

自然通风; 10、冬季车库入口采用热风幕,保证车库内正常的通风换气和环境温度。 11、其它:水泵间按换气次数 6 次/时计算,配电间按换气数 8 次/时计算,机械 补风,补风量按排风量之 85%计算。 5.5 防烟设计: 1、住宅楼梯间及前室均原则上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2、无自然排烟条件的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设于屋面上。合用前室 每层设常闭正压送风口一只, 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相邻层的正压送风口。防烟 楼梯间每隔两层设自垂式百叶风口一个。 3、排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钢板的厚度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 算表”确定。 5.6 环保节能: 1、排风机出口均装设消声器,风机与风管之间均采用帆布联接,长度 L=200mm, 且风机采用单独的强弹簧支吊架。 2、所有空调系统通风及排风系统的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以减少噪声; 3、所有空调通风设备采用节能、低噪声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减振器或减 振吊架安装。 5.7 人防部分 1、人员掩蔽所: 进风系统:战时由竖井经防爆波活门和扩散室进风,平时由车道出入口自然进风; 无自然进风条件的采用机械送风。 排风系统:平时由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的排风系统机械排风,战时清洁式超压排 风利用设在干厕内的管路经防爆超压排气活门排向出入口,过滤式超压排风自简 易洗消间通过活门室、防爆波活门排向竖井。 2、战备物资库: 进风系统: 战时由防爆波活门进风,平时由车道自然进风。 排风系统:平时由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的排风系统机械排风,战时由防爆超压排 气活门超压排风。 3、战时通风标准: 人员掩蔽所: 清洁通风:15m3/p.h 滤毒通风:4m3/p.h 战备物资库: 清洁通风:换气次数不 1.5 次/h 4、人防部分的通风管均采用 3mm 厚钢板焊接,管路与设备间的连接法兰衬橡胶垫

11

圈密封。 6.0 燃气设计说明 6.1 设计依据: 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参考《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3.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 6.2 工程概况: 本地块以住宅为主,其它为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燃气用户住宅为 1176 户。 6.3 气源: 本地块的燃气气源暂为人工煤气,由市政管网接入,管道采用直埋枝状的敷 设方式,敷设在人行道或车行道下,埋深不小于 1.2m;地上室内燃气管道采用 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室外埋地燃气管道及引入管采用聚乙烯管。 6.4 燃气计算流量: 考虑每户配备一只双眼燃气灶和一只快速热水器以及一只额定流量 4m3/h 的家用燃气计量表。 另外, 每户厨房内还须合理地设置燃气泄露报警器和煤气热 水器的安装位置,以确保用户安全使用煤气。 本地块住宅煤气计算流量采用高

峰时负荷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 Qj=Gh*N*Qd 其中: Qj―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 Gh―高峰时负荷系数 N―居民住户数 Qd―居民用户的日耗气量 公建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 10%计,不可预见用气量为总用气量的 5%计,小 区内的燃气计算总流量为 814m3/h。 7.0 电气设计说明 7.1 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12

GB50028-93 DBJ08-65-97

JGJ/T16-92. GB50052-95. GB50054-95. GB50057-94. GB50096-1999. GB50067-97. GB50116-98.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其他设计工种提供的资料. 7.2 设计范围及内容

GB50045-95. GB50200-94.

1.电业与设计院分界点为各单体电源进线的电缆头,电缆头前端(包括电缆头) 由电业负责设计施工,电缆头后端由我院负责设计。 2.供配电系统. 3.防雷,接地系统. 4.电话通讯系统. 5.有线电视系统. 6.访客对讲系统. 7.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8.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 7.3 供配电系统 1、负荷估算 住宅部分:按 80~100W/平方米计.计算负荷 4325.6KW. 商场部分:照明按 50W/m2 计.空调按 80W/m2 计, 计算负荷 1416.5KW. 地下汽车库部分:按 15W/m2 计, 计算负荷 204KW. 1.根据负荷计算情况,该小区总计算有功负荷 Pjs=5465KV ,视在计算负荷 Sjs=6071.1KVA。小区饶馍 3 个公用电业变电站(2*1000KVA), 1 个用户电业变 电站(2*1000KVA). 2.供配电系统 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其消防电梯、正压送风机、楼梯间公共照明、裙房应 急照明等消防负荷为一级负荷,二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正压送风机、楼梯间 公共照明等消防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地下汽车库为一类汽车库, 其内部消防水泵,防火卷帘门,排烟风机等消防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 明为一级负荷,小区内给水泵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住宅楼每户一表,分层集中设在楼层配电小间内或各层楼梯间.住宅楼按单 元供电,低压配电室设于底层或底下层内,地下汽车库单独设一低压配电间.对 一.二类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方式.配电间内设置电能计量表。裙房设 置低压配电间,从电业站分别引来一路 380/220V 低压电源.在配电间内设置电能 计量表,其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电源供电。 3.线缆敷设 压配电柜的馈电线路均采用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或采用密集型铜母线, 其中

13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MI 氧化镁防火电缆)。照明、动 力配电支线采用 BV-500 型塑料绝缘铜芯线穿管在墙、楼

板或吊顶内敷设。 4.电业变电站设计 每一电业站采用两路 10KV 电源供电,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不联络形式,两台 变压器低压母线之间设置分段联络开关,正常情况下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分段 联络开关打开.各单体内电源从电业站以放射形式引来,室外电缆采用直埋地敷 设方式. 高压配电柜选用 KYN1-10 型,变压器选用干式变压器 SCB9 型(IP20 防护), 低压柜选用抽屉式 GCK 型,低压无功补偿柜选用 GCK 型. 7.4. 防雷,接地系统 本工程各单体按建筑物防雷等级实施防雷措施.在屋顶设置避雷带建筑, 屋 顶设避雷带,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结构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装置. 本工程采用 TN-C-S 制.在各单体电源进户处将零线重复接地. 采用联合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电梯工作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及防雷接地均 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 防侧击雷和等电位措施: 在住宅每一卫生间内设置局部等电位箱(LEB),局部 等电位箱通过 40x4 热镀锌扁钢与基础钢筋网连结建筑物内钢结构件和混凝土内 钢筋应相互连通, 并与引下线连通。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均应与基础钢筋 网可靠连结,作总等电位连结。利用建筑物每层外轮廓圈梁内钢筋二根不小于 ?20 焊成封闭环装组成匀压环,并与引下线连通。 7.5. 人防设计 (1)地下人防工事按战时 6 级设计。 (2)平时电源为市电,引自车库配电室,电源电压 380V/220V,战时电源为人防 区域性地下发电站, 本设计按供电电压 380V/220V 设计电源装置,在二道防护密 闭门处预留战时电源进线管。 (3)电缆(线)出入工事的防护密闭:所有直接穿过工事围护结构或防护密闭门 的电缆、电线均须严格进行处理,并加抗力片防冲击波。 (4)信号装置:在各口部设置通风方式信号灯及出入呼唤电铃。 (5)接地:利用工事结构钢筋构成接地网,接地电阻 1 欧姆。 7.6.网络通讯系统 该小区住户 1176 户,交换设备容量拟按 3000 门设置 住宅每户设二对电话线,一条网络线,每层设电话分线箱. 商场、办公分别设 电话分线箱,设置若干电话出线盒.在小区内设电讯光电转换室,考虑将来光缆进 入小区.

14

7.7.有线电视系统 对于住宅每户设二个电视终端,跃层住户设三个电视终端,每层设电视分支 器箱. 对于商场及会所分别设电视分支器箱,以备将来引接电视终端.小区内有线 电视传输线缆按 860MHZ 宽带网设计. 7.8.访客对讲系统 在住宅楼每单元设一套访客对讲系统.在单元进户大门处设一主机及电磁锁, 在每一住户内设用户机,主机与用户机之间可实现双向可视对讲. 7.9.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一级。二

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根据规 范要求,本工程设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小区会所设消 防中心, 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 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 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原则如 下: 办公、商场、楼梯间等场所选用感烟探测器;发电机房、地下汽车库等场所 选用感温探测器;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并且尽量设置在 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 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应急广播的程序控制;电梯的 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电源的切除;火灾应急照明和疏 散指示灯的控制。 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 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 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

15

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6、消防电源系统 (1)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两路独立电 源供电,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 缆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2)消防泵、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 动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3)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 (BTT 氧化镁防火电缆) (4)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6.10.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 在小区周边设置若干摄像机,红外线报警探测器,在小区门卫内设监视器及 防盗报警控制器,实现小区内全天侯的安保监控。 8.0 消防设计专篇 8.1 建筑 8.1.1 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 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

范》GB50084-200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8.1.2 建筑 遵循自然补风。排风、排烟量按换气次数 不小于 6 次/h 设计。 2.地下车库排风系统上设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时由电信号动作,迅速打开或人

17

工手动打开进行排烟。 3.地下汽车库下部设吸风口,保证上部排 1/3~1/2,下部排 1/2~2/3,并在垂直风 管上设置电动阀,平时常开,火灾时电信号动作,使其关闭。 4.火灾时无自然补风条件的地下车库设送风系统,保证火灾时的送风量不小于排 烟量的 50%。 5.所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均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所有送风机出口均设 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7.新风管接竖井时均设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接入排风竖井处风管上设止回阀。 8.住宅楼梯间及前室均原则上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9.无自然排烟条件的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设于屋面上。合用前室每 层设常闭正压送风口一只, 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相邻层的正压送风口。防烟楼 梯间每隔两层设自垂式百叶风口一个。 10.排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钢板的厚度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 算表”确定。 8.4. 电气 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根据规 范要求,本工程设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小区会所设消 防中心, 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 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 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原则如 下: 办公、商场、楼梯间等场所选用感烟探测器;发电机房、地下汽车库等场所 选用感温探测器;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并且尽量设置在 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 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应急广播的程序控制;电梯的 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电源的切除;火灾应急照明和疏

18

散指示灯的控制。 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 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 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

话总机 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6、消防电源系统 (1)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两路独立电源 供电,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 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缆 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2)消防泵、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动 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3)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 (BTT 氧化镁防火电缆) (4) 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9.0 环境保护 9.1 生活污水治理 污水来源:粪便污水、洗浴废水。 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2980m3/d 生活污水经管道汇集,流入化粪池,经处理后,达到当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9.2 噪声及振动治理 噪声及振动主要产生于水泵, 故所有水泵均做基础隔振和弹性支架并加隔音 罩,其连接管道均设有柔性软接管,设备房门做吸声和隔声处理,这样可保证环 境噪声昼间低于 60dB(A),,夜间低于 50dB(A). 9.3 垃圾收集方式为袋装化 垃圾站的位置按排在小区交通方便处,相对独立,并与车道相连,以确保垃 圾外运。 9.4、排风机出口均装设消声器, 风机与风管之间均采用帆布联接, 长度 L=200mm, 且风机采用单独的强弹簧支吊架。 9.5、厨房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或电子静化过滤后)高空排放,排放浓度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19

9.6、所有空调系统通风及排风系统的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以减少噪声; 9.7、所有空调通风设备采用节能、低噪声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减振器或 减振吊架安装。 10.0 节能专篇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设计从节约用水,用电及热能等方面 取得各项措施,以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0.2 住宅外墙承重墙为剪力墙,其余为多孔砖,传热系数≤1.5W/m・ K.。外窗采 用碳氟面铝合金双玻中空窗,气密性≤0.25。 10.3 本工程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水压。 10.4 采用低耗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 10.5 采用集中的低压侧静电电容补偿后的平均功率因数达 0.9 以上。 10.6 采用节能型高效荧光灯具。设计中所选用荧光灯具均采用高品质、节能型、高显色荧光灯管,并配高功率因数的电子镇流器. 10.7 餐饮、健身等公共活动用房由于面积紧张,使可供空调系统用机房位置太 少,故空调系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或吊顶机组送风系统。 11.0 卫生防疫 11.1. 小区内水箱及水池内

壁贴白磁砖,以保持水质。 11.2. 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住宅的日照时间,将住宅全部朝南。 11.3. 设计中住宅确保有二个以上房间朝南,明室明厅明厨明卫,每户有良好自 然采光和通风。 11.4.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往市政管网。 11.5. 地下车库设有排气系统,将地下车库的废气排至室外。 11.6. 综合楼餐饮部分厨房设计按原料处理,主副食加工、备餐、食品洗存等工 艺流程合理布置,严格做到原料与成品分开,生食与熟食分隔加工和存放,并单 独设置食具洗涤消毒间,定期进行消毒。 11.7. 采用循环水系统供水,循环周期为 8 小时,循环水量 84m3/h,采用四台戴 思乐 F25 过滤循环设备,Q=22 m3 /h,N=1.1kW,循环水为池内循环。池内壁衬 防菌胶膜,并定期投加氯片,进行消毒。 12.0 劳动安全保护 12.1. 小区内采用封闭式物业管理,小区四周采用透空围墙。 12.2. 住宅楼每个单元设一套可视对讲电话报警系统, 实现住户与单元门囗主机 的双向通话并提供一路报警信号。 12.3. 小区入口值班室与小区安保中心之间设一套独立的可视对讲系统, 供门卫 和安保中心联络使用。小区管理中心配置楼宇访客对讲管理机。

20

12.4. 各住宅单元可视对讲电话系统与小区安保中心联网, 实现住户与安保中心 的双向通讯和报警。 12.5. 每套住宅的客厅及小区安保值班室设一只用户终端机。 户门及阳台外窗防范报警、按钮式家庭紧急求助报警等功能。 12.6. 住宅每户设安全防盗门,钢木分户门。 12.7. 安保值班控制室,设有直线电线可与 110 报警。 13.0 无障碍设计 小区的人行道,高架平台,广场等,均设盲道,所有高层住宅底层入口均设有残 疾人坡道及电梯间。小区商业办公等公建的公用卫生间均设残疾人专用间。

附表:居住区经济技术指标

项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可使用划总用地 总建筑面积 地上总建筑面积 1、住宅建筑面积 其 中 2、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地下总建筑面积 1、地下车库建筑面积 2、地下自行车库建筑面积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居住户(套)数 居住人数 户均人口 机动车停车位 1、地面停车位 2、地下停车位 目 计量单位 数值 78642 52300 137829.48 120852.5 112898.6 7953.9 16976.98 13718.8 3258.18 2.31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 %

户(套) 人 人/户 个 个 个

17.65 43.3 1176 3528 3 534 101 433

7.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篇七

1.1 城市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以及由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1.2“人性化设计”之涵义

人性化设计是使设计产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相适应。各个细节需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符合人们的身体尺度, 并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

2 居住区用地构成

2.1 住宅用地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 (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的总称。

2.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 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 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3 道路用地

道路用地指居住区 (级) 道路、小区 (级) 路、组团 (级) 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4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制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 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或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 包括居住区各级中心绿地以及老龄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3 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3.1 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 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它各方面的特征。

3.2 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

3.3 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

3.4 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 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3.5 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 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

3.6 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

3.7 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 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 模拟自然风光, 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

4 重归人性的场所, 找回故事的地方

4.1 认识人性

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 害怕孤独;需要运动, 需要坐下休息;人需要领地, 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 同时人需要挑战;因此, 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4.2 阅读大地

大自然的风、水、雨、雪, 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 灾害的蔓延过程等都刻写在大地上, 因此, 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 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4.3 体验生活

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当地人的价值观。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 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公共空间的设计。

4.4 聆听故事

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 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 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 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生活, 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4.5 寻回童年的记忆

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 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 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5“人性化设计”之于具体生活水平的体现

园林景观设计领域, 人性化设计则体现于各个实在的元素。一草一木, 一桌一椅, 细微之处皆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5.1 景观气氛的合适烘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园林景观处于建筑客体与人群主体之间, 是联系建筑与人群之间的情感纽带, 也通过一系列景观元素体现居住者的文化品味与生活层次。

5.2 景观功能的合理运用

园林艺术的美感表达, 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景观的表现形式。而景观功能的合理与否, 则直接决定了主题园林的成功与否。

5.3 景观环境对人群心理的调节

人群的心理情绪受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良好景观环境的创造, 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亦调节人群心理状况的舒适度。

6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6.1 外延的扩大

(1) 设计立意的表达。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但要从美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织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 (2) 设计范围的扩大。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林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范围之内, 从而大大扩展了“景观+场地+小品”的小区景观设计范围。 (3) 设计过程的深化。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景观设计参与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协调统一, 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的总体构思。 (4) 设计手法的丰富。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 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 但始终要追求舒适休闲、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景观效果。绿地景观设计拓展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6.2 内涵的丰富

(1) 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要更多的从人体工效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 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 从而营建舒适怡人的人居环境。 (2)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 使景观设计从单纯的绿化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 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 (3) 老龄人活动区的重视。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文化程度、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年人寻求独立与满意的邻里环境愿望越来越强烈, 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的服务、医疗、健身活动等设施的配套问题, 也显得格外重要。 (4) 停车设施的考虑。在实际规划建设中, 新建的居住区尚未把停车场当作其主要功能空间来对待, 一些大城市的中高档居住区中, 占居民总户数10%~20%的停车指标已是不能满足需要了, 因此在居住区设置公用停车场 (车库) 也就成为必然。 (5) 注意生态的景观效果。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讲究静态构图的构成美和悦目的视觉感受, 现代景观设计则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空间组织和动态景观效果。 (6) 强调居民互动和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 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 (7) 开放和系统的设计观念。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绿化设置的分级和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 而是强调居住区绿地为全体居民所共有, 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 (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要。

7 结论

“以人为本”的问题被强调出来。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 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 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 居住区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 就是“生态”、“人性”理念的兴起。今天我们终于走进了一个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同时也提升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新的发展趋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当今,人们不再只满足房屋的精致装修,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从景观规划设计学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视觉景观形象、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生态绿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环境。

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

现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建筑的营造、活动设施的选择、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设计,这大大提升了住区环境质量,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基地环境景观及现状景观的考察力度不够、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实现生态化布局、活动场地忽略人的使用特点等现象。基于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为了营造山水环绕的住区景观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一些居住区“挖湖堆山”大动土方。这样的大手笔会导致地表径流改变,造成景观要素营建与维护的障碍,此外基地现状景观的改变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缺乏景观衔接。

第二,有的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住区景观设计主题的独特性,通过营造磅礴气势的景观或者通过抽象图形造成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做法,忽略了为居民着想,未能根据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生态及人性空间。例如运用笔直的景观大道或世纪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宽度并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乔木、摆放花钵、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来体现居住区的大气,这种做法忽略了景观细部处理,从而使其景观效果不明显又缺乏实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区内集中布置面积过大的活动广场,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差异,违背了营造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设计师为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广场以满足社区人们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从而导致硬质景观设计面积过大,软质景观面积减少,硬质铺装与绿化不能相融。如果广场内部再缺乏绿化,那么炎炎夏日无庇荫之处的广场必然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兼顾个人和群体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兼顾景观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动广场不能平衡各居住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步行距离过长会限制人们的出行,尤其是对使用广场频度较高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现在的居住区景观来说,没能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观绿化见缝插针未能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空旷的草地、单调的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不能实现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目标。另一方面没能借助绿化有效组织居住区的风道、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化在美化环境、构筑空间、组织视线、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区的必备条件,一些居住区甚至加大水体面积以博得买家的喜爱,偌大的水面空无一物,硬质驳岸的僵硬与水体的柔美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设计者过于追求人工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生态软质景观,显然,这种仅关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性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水景设计应关注水体形态和生态理念的引入。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性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插,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应保持大于1.2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性,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家园感、花园感和归属感,它的自然宁静、舒適宜人是钢筋水泥城市的缓冲器,设计师要认真对待实地考察、构思立意、推敲形式和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使设计的每一步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下雪发朋友圈暖心文案下一篇:小学生整本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