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2024-11-07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精选13篇)

1.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一

随着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的重视,相关专业人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起薪、社会地位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从而将会对生源的扩大有较大的正面影响。目前本专业的生源一半来自于外省,以农村地区较多,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吃苦耐劳的品质,较易适应养老服务岗位。

按照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全国有283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老年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老年服务社会化的人才需求所催生的老年服务教育事业必然是生机盎然、大有可为的。除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养老模式。

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二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 需要照料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截止2015年底, 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亿, 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的老年人1.43亿, 占总人口的10.5%。另外, 空巢家庭占49.2%;失能老人人数约3300万人。预计到2020年达到2.43亿, 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 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需求分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2015年, 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潜在的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 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约500万个。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家政、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主要以上门服务为主。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分为两类, 对于身体状况比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 主要是提供食堂、家庭照顾、法律等服务;而对于生活基本已不能自理的比如独居、失能及高龄等老人则主要提供送饭上门、家务劳动、家庭保健、康复辅具配置、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及安全援助等服务。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必要的重要支撑, 主要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服务, 主要用于向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社区老人提供服务。在城市, 社区养老应结合社区服务平台加大设施建设力度, 增加养老设施服务网点, 增强社区的养老服务能力, 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用倡议、引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老人互助, 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 社区养老应结合城镇和农村发展建设情况, 以乡镇级别的敬老院为基础, 进行日间照料和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 并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转变, 向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配餐、日间照料及托养等服务, 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则应以设施建设为重点, 通过进行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机构主要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及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服务, 从而实现生活照料、生活照料及紧急救援等功能。其他的养老机构主要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养老服务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设置

养老及护理专业中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为:护理、康复护理、保健按摩、常见急症急救、膳食营养与保健、心理咨询、老年心理慰藉、中医保健、评估与规划、机构建立与管理、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临终关怀、养老机构日常事务管理、养老机构公共关系管理、养老机构客户关系管理、养老机构产品营销、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养老机构后勤保障、养老资源开发与整合、养老项目开发与投资等。

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预见老年潜在问题的能力、独立判断并解决老年临床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心理干预和咨询的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机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等。

主要就业岗位:老年护理员、老年居家照护员 (家庭) 、老年护理师 (机构) 、老年营养师、老年中医保健养生指导师、老年服务与管理机构接待员、行政秘书或助理等岗位。

相关工作岗位:老年社会工作 (含活动策划、心理护理) 、老年健康管理师、老年痴呆照护员、老年康复辅助器具训练师、老年康复规划与训练师、护理员培训师、老年产品营销等岗位。

发展工作岗位:老年能力评估师、老年服务规划师、老年服务与管理机构护理部主管、健康管理部 (含餐饮部) 主管、社工部主管、事业发展部主管、养老机构院长 (总经理) 、养老项目开发投资等相关岗位。

学习期间可以考取的证书主要有:

家政服务 (中级) 、养老护理员、公用营养师 (中级) 、健康管理师、社会工作师 (助理级) 、养老评估师及服务规划师、营销师、秘书等。

四、岗位课程设置

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岗位设置明确之后,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程的设置, 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参考文献

[1]孙水英, 曾慧, 张丽平.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1) :76-78.

[2]刘远红.老年护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思路[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4 (3) :239-240.

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三

关键词:高职 老年服务与管理 专业技能培养

教育要实施多元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是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个方面结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占的比重相当大。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毕业就能上岗,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养老机构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关键所在。

1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意义

1.1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工作,学会从业。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的综合能力,将使学生具备在今后的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点应放在如何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综合的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1.3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加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生活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的内容

我们培养的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老年学、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社会工作这些应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以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评估,写出调查报告的实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学生必须具备老年技术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康复护理、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3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修订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编写实训大纲 2008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以来,我院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首先,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到目前已经完成12版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在12版教学计划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职业技能训练等项目列入其中;提出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比例相当,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按岗位技能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如09版教学计划中的《老年政策与法规》课程修改为《老年人权益保障》课程。其次,督促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了课内实践教学成绩的比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按规划拟建设老年护理实训室,要求要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大纲与其配套。制定实训大纲时,要以实用、能力为主,不断扩展充实新知识,优化职业技能。

3.2 到涉老机构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到涉老机构进行实践训练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涉老机构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到涉老机构进行专业见习、职业顶岗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将见习、实习贯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见习。见习的单位以鞍山市各大养老院、鞍山市老年病院为主。通过见习过程中的参观、参与涉老机构的基础护理工作、写见习总结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了涉老机构的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第三学期通过职业顶岗实践活动,学生选择养老机构进行为期半年的职业顶岗实践,真正的顶岗,使学生深入到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岗位职责;第六学期进行13周的毕业顶岗实习,把实习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3.3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借鉴养老机构举办的护理大赛,我校可参照其方案,定期举办护理技能大赛,积极练习比赛项目,把技能大赛的准备工作贯穿整个学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还能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技能的操作步骤、过程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标准。

总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着改革发展的目的,与时俱进,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面向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纪祖.论开放远程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2]鄂秦泰.以就业为导向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

[3]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长汽高专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立项,立项号:LZY13326,立项: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4.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四

社会事业系

侯晓霞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中又一重要的课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院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并于2000年由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几年来,该专业一直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一)涉老产业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具有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开始走向社会养老形式。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求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及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这样对养老设施的条件环境、照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单靠以前的福利形式的服务和家庭服务,已难以满足客观要求,而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产业化的模式。当前,各地新建了很多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等涉老产业,涉老机构的设备条件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从事照护服务和管理的人员总体来看数量不足,素质上也不能满足要求:数量上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而素质上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很多是下岗职工、临时工,很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生活上、精神上、医护上的需要。因此,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院经过对国内外大量的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通过专家们的严密论证,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它的建立不仅填补了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更有利于提高涉老产业的整体水平,为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必须与涉老机构产学研合作 1.产学研合作,才能准确地把握涉老机构的切实需要,正确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产学研合作,才能充分利用涉老机构的教育资源。从目前学院的办学条件看,虽然建有高水平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学生在校内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多数是模拟的,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真实职业环境和对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学生将来服务的对象是老年人,实习和实训内容是要面对真实的老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没有真实的老人群体,不可能真正掌握对老人的养护技能。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涉老机构,在涉老机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到涉老机构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涉老机构的现状,另一方面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涉老机构中有多年从事老年照护经验的高级护理师、护士长等,可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4.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首先,产学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由于学生在涉老机构实践过程中,自己成为工作实践的主体,这一身份的改变大大增强了他们接受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体会到涉老机构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员,自己目前还有哪些缺陷,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增强。第三,学生在涉老机构接受涉老机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努力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的挫折,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5.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教师可以承担涉老机构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配合涉老机构及相关行业搞技术开发创新或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还可面向涉老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和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6.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树立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在高职教育中则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我们培养的学生,其知识、能力、素质状况不仅取决于我们学校自己的评价,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其认可和聘用,即最终学生就业的实现。通过产学合作,涉老机构在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全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业状况,又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素质的考核,必然会促进涉老机构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涉老机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又需要紧密依托涉老机构,所以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走产学合研合作的道路。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自成立至今已与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大连市工人疗养院、大连铁路养老院、旅顺社会福利院、革镇堡敬老院、北京东方国际太阳城老年社区、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等32个涉老机构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涉及国有、民营、中外合资等多种类型。经过多年实质性合作,取得明显效果。

(一)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产学研合作的载体

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各涉老机构中的高级护理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也参与其中。专业指导委员会一方面担负着学校与涉老机构相互沟通,密切学校和用人单位联系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全过程,即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在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订教学计划。在创建该专业时,学院成立了专业工作小组,其成员到大连及全国其他城市的涉老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了DACUM(课程开发)论证,根据社会各养老机构的工作实际需要,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然后围绕目标和规格确定相应课程。六年来,我们反复修订教学计划,使得现有的教学计划更趋于合理完善。该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级养老机构培养懂得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的高级护理员,为各级老龄产业输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老年休闲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及老龄产业的开发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为此,我们在课程建设上构建了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和老年常见病护理三大护理主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学时分配上:理论学时为1442学时,实践学时为1214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5.5:4.5。

2、制订和完善教学大纲。为保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不断改进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现已建立起一个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大纲体系。

(三)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

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完成:一是在每门专业课的总课时中有一定数量的课时为实践课,与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合,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种实践教学主要以见习为主,每进行一次就及时填写实习记录并上报教务处实训科;二是规定在第一、二、三、四、五学期分别安排2周实训教学,专门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安排第六学期为毕业实训,我们制定了整套的实训计划,规定实训内容及要求。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实训中能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们在实训过程中配备了带队老师和涉老机构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实训时要直接深入到对老人的护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学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实训成果向学校汇报,学生毕业实训鉴定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进行,学院为该专业提供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2000年我们在校内建成面积300平方米,投资100万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内设相谈室、洗浴室、理疗室、家庭护理室、健身活动室等,着重训练学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医学护理等方面的技能,2003年又拨款20万用于更新实训设备,以便让学生掌握现有设备及技术的同时,了解国际先进的护理方法与技术。学院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的32家涉老机构都是我们的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进行。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往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模拟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我们经常到学院附近的大连铁路疗养院老年公寓现场教学,学生可在老年公寓通过观察、相谈和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和积累相关知识技能资料。然后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及教师的现场指导、总结,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老年公寓的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一直参与指导,效果很好。我们还将一些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人接到学院老年养护实训室组织活动,由学生担任组织和护理工作,老人们活动得很开心,同学们也很高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便于学生直观地接受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教学内容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收集和制作,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深化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对考核方式、方法做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卷定终身。卷面所反映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高但缺乏应用能力,尤其是实际的操作能力,所以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也不符合涉老机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我们将主要专业课考试内容做了调整,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实践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除了在校内老年养护实训室通过动手操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外,我们还采取产学研合作的考核方式,到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涉老机构与用人单位一起实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 ”专业在我国为首创,一直以来,国内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学院专业教师与涉老机构合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同时参考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料,并根据高职教育标准的要求,编写出护理专业课程讲义。近几年,我们不断总结教学及实践经验,与涉老机构相沟通,共同对讲义进行修改和完善,坚持以“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原则,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并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与衔接,这些讲义得到涉老机构专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资格标准中对老年人护理的要求,在内容、体系等方面又做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现已编写出教材,拟出版发行高职高专系列老年护理教材。

(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规定专业任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原则及规律,按教学大纲及高职教学的要求授课。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我院与日本濑户内短期大学、澳大利亚中吉普斯兰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领域交流。专业教师和涉老机构护理人员积极投身该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该专业已参与国家、辽宁省各级教学研究课题四项,其中一项为国家教育部的科研课题,另一项已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教学改革二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近20篇。我院对专任教师加强实践培训,提高实际技能。教师每年都要至少2个月在涉老机构参与实践活动,有2名教师分别在旅顺福利院、革镇堡敬老院兼任副院长。由涉老机构的领导、高级护理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我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对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讲学,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新动态及行业发展前景,使本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五)开展培训和咨询

鉴于涉老服务队伍和涉老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以及涉老机构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的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各种短期培训,提高涉老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先后为辽宁省民政厅、大连市民政局举办各级养老院院长及高级管理服务人员培训班进行业务培训;与大连市慈善机构、香港汇丰银行合作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培训,并使之在养老护理员工作岗位上实现再就业;为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组织的居家养老护理员提供技能培训;专业教师为各级养老机构提供业务咨询,为大连市劳动局承担了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工作,定期为大连电台、大连电视台做老年养护咨询节目。几年来我们开展培训达1000余次,各种咨询活动100多次。培训和咨询工作得到涉老机构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六)产学研合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做好毕业生就业前培训指导。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涉老机构培养具有从事老年护理、老年产业的产品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从事护理,还是从事管理工作,其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老年人是个特殊的服务群体,所以从事这一行业就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服务观念。毕业前期,我们加强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从事老年护理,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如果缺乏这“三心”,即便有再高的专业水平、再强的能力也不能胜任这一工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首先,我们请来了养老机构的院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及大量事例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意识到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请民政局、老龄委的有关专家,就国内外、大连市的老龄化、养老机构情况及行业前景、市场需求等方面做充分系统的分析、预测并介绍相关的政策。通过介绍,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倍受鼓舞。比如今后社会劳动保障部将借鉴国外的模式对养老护理员划分为几个级别,持证上岗,不同级别不同报酬,而我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一年的工作,经考核就可拿到高级护理员资格证。获悉这些信息后学生们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信心。

2、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我院重视学生的毕业就业推荐工作,学院先后派专业教师到北京、天津等地涉老机构联系毕业学生的就业。自2002年以来,现已有三届毕业生144人,已毕业的学生受到涉老机构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都达100%,为大连市乃至其它省市的老年产业输送了高素质的老年养护专业人才。其中有3人在北京东方老年国际太阳城,2人在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10人在大连社会福利院等任管理和护理工作。

三、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坚持学校主动性原则

同我院合作的涉老机构大多数是靠学院主动寻求而来的,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的机构少之又少,这主要是涉老机构对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功能缺乏认识造成的,也是因为我们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还没完全被社会所认识和接纳,根据当前涉老机构的现状,学校必须主动向老年产业寻求合作,主动为他们着想,主动向他们汇报学校教学情况,主动为他们服务,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

我院能在短时间内便与众多的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涉老机构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支持和帮助。

(三)产学研合作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涉老机构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市场、教育培训市场、技术市场等与高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和涉老机构的共同利益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学校和涉老机构在事实上互为供方和需方。在人力资源方面,学校要向涉老机构提供合格的人才、涉老机构则可以向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在教育培训市场,学校可以向涉老机构提供员工培训的相关服务,涉老机构则可以向学校的教师、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因此,要想取得产学合作的实质性成果,首先要遵循学校与涉老机构利益共享的原则。另外,既然合作双方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必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一定感情,双方都要加以珍惜,并用心维护和巩固,感情来自于真诚的交流与互动,以感情为纽带的机制将更加持久。

5.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高速公路得到快速发展,年均通车里程超过了4000公里,到2004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3.4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二。随着全国通车总里迅速增长,运网日益通畅,公路出行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方式,高速公路网中服务区建设与服务被人们所重视,但我国高速公路发展阶段尚短,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与运营还处在起步时期,对如何科学建设与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研究也远远不够,这一问题应该成为管理学、应用经济学、规划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指能满足在高速公路上运行的驾乘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车辆安全运行要求而设置的服务设施。高速公路具有全封闭运行的特点,隔断了使用者与外界的联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缓解司乘人员疲劳,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环境比较有特色的地方设立服务区,绝大部分服务区远离市区;服务区的服务对象一般为通行高速公路的司乘人员,单纯到服务区消费的顾客几乎没有,因而服务的客源市场明确;服务区应具有停车、加油、餐饮、便利店、住宿、汽车维修、公厕、休息及医疗救护等基本设施,也可拓展包括货物中转、客运中转、信息服务站及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服务区的经营效益受高速公路客流量和司乘人员需求结构的影响。

作为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服务区在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服务区为过往的司乘人员提供旅行生活服务和工作便利,不仅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整体运营环境、有利于司乘人员旅行的舒适和安全,而且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人们旅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高速公路运网出行频率上升迅速,服务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结合国外道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趋势,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等已经成为新的重要区位类型,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显著作用。规范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促进服务区功能完善,将是我国服务区建设与发展的趋势。

二、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现状

1、当前设计规范及建设模式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设计标准和规范还没有统一,在服务区建设上多参照欧美和日本资料进行。从功能来看,目前一般分综合服务区和停车区两种,综合服务区是指能完全满足人和车需要的服务休息设施,能为道路使用者及车辆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停车区指为驾驶员解除疲劳和紧张所需要最小的服务设施,设有停车场、厕所等(根据需要可设加油站)。按照国家交通部门的指标: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间隔为50公里,用地为60~80亩;停车区间隔为15~25公里,用地为15~18亩。基本布置形式有两侧分离设置式、集中设置式和跨线式等。广东、江浙和京津沪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最发达的地区。

服务区在建设资金方面分两大块:一块是设计时就列入项目的概算中,包括征地费用、“三通一平”等费用;另一块是通过招商引资方式筹集,如加油站、餐饮、外卖等设施大都以这种方式引资,可采取股份制、合作等多种筹资方式。在经营管理上,现有服务区大多数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企业化管理模式。

2、存在问题

(1)服务区建设严重滞后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年均通车里程达4000公里,但许多新建成的高速公路项目在通车时服务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却没有同步完成,有些通车项目甚至连服务区的加减速车道及“三通一平”都没有及时完成,服务区建设与通车不同步,或者与交通流量不适应,同

时服务区在高速公路的分布密度有待提高。例如2004年底浙江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600km,投入使用的综合服务区有21个,停车区2个,平均间距68.5km/对。又如至2005年4月河南省郑焦晋、郑少、洛大等高速公路已分别运营半年到3年时间,可几月前配套的服务区有的不能投入使用,有的刚刚规划建设……(据中国交通报2005年6月2日)。

(2)服务区设施配套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营和在建的服务区项目设施配套主要是加油站、公厕、便利店和餐厅,从长远来说无法满足高速公路使用者及车辆运行对服务区功能的需求。高速公路建设的发达省份广东,计划在2003年投入使用的20对在建服务区中,除了京珠北和开阳高速公路4对服务区建设配套比较完善之外,其余的服务区主要以加油站配套为主。随着“自驾游”和轿车家用的普及,出行者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需求迅速抬升,使服务区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更为突出。

(3)设施规划不合理

服务区的功能布局、设施配置不尽合理,既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不符合经营者的经营要求。首先服务区功能用地的总体布局不够紧凑,或者房建占地大,挤占了停车场地;或者公厕位置不合理,既不方便又不醒目;停车场则区划单一。其次从高速公路全线来看服务区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沿线一些服务区的设计功能利用率不高,或者利用率接近饱和,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再次服务区总体布置单调、呆板,欠缺美感,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巧妙。例如曲江服务区是广东的A类服务区,但征地面积不够,该路段行驶的大都是超长货车,占用停车场面积大,虽然服务区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已明显感到高峰时间货车停车位置不足,不得不减少服务区绿化来扩大停车场面积。

(4)经营管理层次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营的服务区项目,大多数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从业人员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文化修养、技术职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工作适应能力强弱有别,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及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现象,影响着高速公路的整体形象。其次,高速公路服务区价格高出市场数倍的现象在国内的服务区也是比较普遍,服务区里所有的商品都比市场价高出一到三倍,造成停车多、消费少的现象,最终影响的是服务区的经营效益。在陕西高速公路良田服务区,经营者做过一个调查,良田服务区停车场日停车量达千车次,而实际进行消费的不足60%,另外一些人,只接受如厕、洗漱、停车、休息等免费服务。

三、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与管理理念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不仅是高速公路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区域系统演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态因素。服务区建设是配套公路建设的非农建设用地活动,一方面选址受公路路线的约束,往往占用人口聚居、地形较平坦的地段,造成农业用地挤占,而且实施以后将很难恢复农用;另一方面服务区也是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地方经济 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因此,在服务区建设和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服务区规模、功能及用地布局和所在区域的发展关系,从贯彻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和弹性经营理念三个方面来促进服务区建设良性发展。

1、科学规划设计理念

科学规划设计要求服务区建设要做到三个统筹考虑:一是按照服务区的合理服务半径30~60公里,统筹考虑区段路线和运网路线的地形地貌,做到合理选址。规划服务区应沿主线两侧对称布置,尽可能有较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如供水、配电、通讯等);提高设计水平,尽量利用废弃地、荒山和坡地,或结合弃土场设置,尽量不占用农田;二是统筹考虑不同时段的客运流量,做到合理确定规模;三是统筹服务区用地条件和功能设置要求,做到合理布局。高速公路服务区采用单向服务,服务区功能设计应追求旅客对休息所、卫生间、加油设计、休闲厂场等中心设施的方便使用以及管理的效率性,各项服务设施的布置应符合进出车辆的流线要求,结合现有地形尽量减少人车流交叉,出入口应考虑以匝道与主线连接,以减少对主线交通的影响。

2、生态建设理念

生态建设理念是指在建设服务区中贯彻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的观念。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认真做好工程可行性研究,精心勘探设计,使服务区必须的功能设施和地形地貌态势相融,既体现服务区设计的“丰富性与多功能性”,又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突出休闲区环境设计,为旅客创造良好的休息空间。其次遵循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创造能展现高速公路运动感和速度感的象征性建筑,并与周围环境及人文景观相兼容,体现地方文脉特征。最后在服务区平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服务区功能组织应充分考虑过境旅客及司机的使用要求,停车场、休闲厂场、综合服务楼、加油站等依次安排在与道路平行的轴线上,人车流线清晰简便而不交叉;创造建筑造型个性鲜明、气氛优雅和服务便利的休息环境;为方便两侧服务区工作人员相互联系,服务区之间应设人行通道等。

3、弹性经营理念

6.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回顾与展望 篇六

一、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回顾

1、专业规模

2003年,随着饭店服务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经过社会调研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我校增设了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由于是新开设专业宣传力度和学生认可度小,当年仅招生17人。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到,我校的生源70%来自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服务行业的认识有偏见,认为饭店服务就是端盘子洗碗伺候人的,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2005年为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以及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增设了新课程,把该专业改造为旅游服务与饭店管

理,确定了旅游服务和饭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随着专业名称的更改及课程的调整,更加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家长、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的逐步提高,招生人数逐年递增,04级32人,05级增加到45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前景可观。

2、师资队伍

目前,我校该专业有两名“双师型”专职教师,一名兼职教师和一名再读研究生,随着班级数的增加,现有的师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实习实训基地

近两年,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内挖潜力先后建立了餐饮服务及客房服务模拟实训室,基本满足了专业模块教学的需要,在校外还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实习基地(黄河饭店、西湖春天、龙源大酒店、中国国际旅行社等),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3、就业形势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拉动,旅游酒店行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发展势头强劲,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流的服

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该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我校的03级学生在完成一年半的教学任务后已被用人单位抢定一空,04级在本学期已有7名同学前往西湖春天进行岗位实习。

二、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展望

1、师资队伍建设

今后几年中,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继续充实教师队伍,突出双师素质,教师上岗前必须具备双证(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逐步建立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完成,还要增加校内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要考虑酒店服务和旅游服务两个方向,走出去与酒店、旅行社和景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大我校旅游酒店专业在行业的知名度和企业的认同度。

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突出鲜明职业特点和实用性,除了优先选用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外,还可组织我校专业教师编制一些反映新技术和

新信息的多媒体教材、技能性课程和地方性课程的自编教材。例如:可以把一些专业课程(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等)制作成课件,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编写餐饮服务和客房服务模块教学实训教程;编写《河南重点景点导游词汇编》等。

4、教学计划的调整

现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运行 2年以来,强调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旅游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之间还有差距。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看,我们是向旅游行业输送一线的技能实用人才,所以要加强专业课与技能课的学习。从03、04两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看,专业课的编排时间偏晚,按现执行的2+1模式,专业课主要安排在3、4学期,一年半就业的学生将有部分专业课没学,这样学生的质量必将受到影响。为了改变现状,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调整教学计划,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前移到第一学期,把第一学期开设的部分基础课调整到第四学期开设,这样既能保证提前就业的学生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保证其他对口升学学生的需要,完成教学计划任务。

5、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适应力教育

旅游酒店行业的服务对象具有复杂性特征,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内部和外部均具有高度关联性,旅游工作高强度、高

压力、多变性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人际沟通、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设置情景模拟、职业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灵活生动地进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大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适应力。

7.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更多的负面信息迎面扑来,让正处于青春期还未建立完整世界观念的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引发各种心不仅理问题。而作为新生专业的老年类专业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不仅受到高职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困扰,还受到自身专业带来的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困扰。下面,我们先来谈论高职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近年来,各大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加强并大力支持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心理健康工作依然是各大院校的工作薄弱环节。我们的大学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1. 环境适应问题

受基本国策的影响,现今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这往往让这些独生子女成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离开家庭,独自来到学校生活时,环境适应问题首先就突出出来。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等。

2. 人际关系问题

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们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这种坏习惯也带进了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就更加困难,相处时的困难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的其他心理问题。

3. 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往往很多大学生还保留着中学时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主性。特别是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学习成绩相对弱一些,来到大学,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再者,没有了家庭的束缚和老师的耳提面命,这些学生就如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4. 亲子关系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这时的他们往往是痛苦的,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想脱离家庭,不受家庭的束缚,但又没有经济能力。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们现今的心理状态,没有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疏于与孩子的关系维护,也使得孩子们更加的痛苦,导致孩子们焦虑、抑郁、自卑等。

5. 恋爱问题

恋爱是这一时期学生们所渴望的。一方面,学生的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但另一方面,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之间的感情,但在遇到问题时又无法理智的去处理,导致身心极其痛苦。恋爱的挫折往往会使得学生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及形成因素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这些心理问题在高职老年专业的学生身上都有存在。作为一个尚为年轻的专业,它本身也给学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困扰。

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特殊心理困扰

(1)自卑。这里的自卑主要是专业的自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毕业后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老年人。在人们的认识中,这个专业培养的就是老年人的“高级保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种狭隘的认识中,再受到其他不了解本专业的学生、同学、亲朋好友的质疑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更甚至会出现退学、转专业等情况。

(2)特殊的学习问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软硬件设施配套不齐全。首先是师资力量,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为护理、康复、心理、社会管理等,没有专业的科班出身的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往往对专业的把握程度就不够,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模糊,造成学生在专业前景上的迷茫与无奈。其二,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室的缺乏,实训室是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据了解,很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实训室极其缺乏,一个原因是本专业设立较晚,还在投入建设中;另一个原因就是,建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的价格昂贵。缺乏实训室,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受限,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也是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缺少扎实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就业前景的担忧

由于对专业的不甚了解,和对将来就业环境的认识的缺乏,学生对就业前景存在着担忧。比如,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有无晋升的空间等,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都会造成学生内心的恐慌和无所适从。这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得过且过。

2. 其特殊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1)学校原因。学校在专业的规划和发展上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再者,软硬件设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缺乏信心的一个原因。

(2)家庭原因。有的家庭在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后,就处于放手状态,认为学生已经能够管理并规划自己的人生,殊不知,这一时期的他们还处于迷茫状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在职业的规划上,家人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不可把压力全部让学生承担。

(3)社会偏见。社会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有很大偏见,认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高级保姆”,对本专业存在一种轻视的态度。这是让本专业学生自卑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个人主观因素影响。面对种种所谓的“困境”,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的内心冲突可想而知。在理想与现实、自卑与自尊等的面前,如果不及时并有效的进行沟通和疏导,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四、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1. 明确专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建设

院校在开设老年类专业后,应对本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并能及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另外,要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努力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再者,与学生做好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必要的,让学生知道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生就业问题,减少学生的对未来的恐慌。并在能力范围内对本院学生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介绍,减少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家长对本专业的偏见。

2.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实训环节,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加强对本专业的信心。

3.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和困扰时往往选择自我调节,或者是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等进行沟通,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和困扰。但是,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或是难以向身边朋友诉说的事情时,校内心理咨询是比较好的选择。学校应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4.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应对能力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使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并将这一能力应用到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会从容的应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

摘要:当代大学生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带来的压力,而作为新兴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受到高职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困扰,还受到自身专业带来的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困扰。探讨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困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困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王李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阴山学刊,2015,(03):84-86.

8.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篇八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湘东职业中专的传统专业,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前厅技能实训室、中餐技能实训室、西餐技能实训室、客房实训室、茶艺与调酒多功能实训室、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口才交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高标准实训教室,2010年9月,该专业与京都大酒店等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搭起了师资培训、实习就业等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集教学实践、培训实习、就业推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

一、指导思想

根据职业的实际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成为会做实务的人。首先,中国正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选择在中国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预计到2010年后,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而越来越多国际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国内酒店集团也加速全国布点,酒店业高端人才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程度。目前,已经有10多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抢滩中国,数十个世界酒店品牌在此同台竞争。以瑞士贝尔酒店为例,目前在中国拥有5家酒店,到2006年末,这个数字将达到40家。据北京市旅游局预计,三年内北京的酒店数量将达到800家,以年均7%的比例增长,三年内北京酒店市场的投入将超过25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来10年内,将有1.2亿中国人到国外进行商务和观光旅游,每天将有800架次以上的飞机起降在各地机场,每晚全球将有3.6亿间酒店客房有客人入住。

二、学制和招生对象

学制:三年,其中在校学习两年,实习一年。

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能胜任旅行社、涉外宾馆(饭店、酒店)、度假村、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技能型旅游中高级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康、理念先进、理论扎实、技能过硬、一专多能、知行并重,能够适应现代旅游行业需要的复合型基层管理人才。

四、主干课程

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现代酒店市场营销、酒水知识、酒店经营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情景英语、茶艺与服务、调酒与服务、插花艺术与服务、演讲与口才、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

五、办学模式:

1、“2+1”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或在校专业学习两年,第三年参加对口高考,升入大学继续深造。

2、“工学交替”模式,与萍水相逢等企业联合办学,定期见习、实习。

3、办学设施:前厅技能实训室、中餐技能实训室、西餐技能实训室、客房实训室、茶艺与调酒多功能实训室、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口才交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

七、学业成果:

1、三年后,可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中专毕业证。

2、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1).餐厅服务员资格证、(2).调酒师资格证、(3).客房服务员资格证、(4).茶艺师资格证、(5).旅游酒店管理师、八、就业方向及保障:

1、学生入学后签订就业协议,合格毕业生100%安排工作。

2、学校与京都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等签有就业协议确保对口就业。

就业方向:

1、各类高星级酒店、度假村、宾馆、餐饮企业的服务与中层管理、门迎、前厅接待人员和客房服务人员;

2、各类旅游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3、各类酒店、饭店、宾馆楼层管理、大堂管理、咨询、会展等工作

9.景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课 篇九

高一年级开展“走进水乡—讲解服务流程强化”实训课

为加快推进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景区专业学生的岗位实作能力,2013年4月24日,高2015届景区班33位同学在我校外聘专业课老师,行业专家、高级导游、宫庆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水乡景点进行景区 专业“讲解服务流程强化”校外实训系列课第一次实地教学。这是景区专业继四川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后实施的第四轮专题实训课。

景区专业主干课程《景区服务与管理》教学版块中,对景区讲解员岗位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强化是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基于此,该专业在每学期都设计有不同主题的校外实训课。根据本期教学安排,第一个阶段为踩点课,学生在熟悉景区讲解词内容基础上前往景区实地踩线,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实地示范讲解,学生落实讲解节点,熟悉整个讲解线路和服务流程;第二个阶段为强化课,通过校内景区多媒体实训设备,全真模拟实地讲解服务流程,专业教师结合景区讲解员服务标准进行考核,加强讲解词内容与场景的更好结合,提升学生熟练演绎讲解词、现场服务的能力;第三个阶段为实作课,学生在旅游车上进行沿途讲解,抵达景区后进行景区内讲解,全程模拟校园至“龙潭水乡”景区的途中服务和景区服务环节,再现团队接待的完整流程。

“走进景区”系列实训课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创新。学生实训成绩将由专业师资、行业师傅、真实游客、学生家长、同学互评五个板块组成,完整、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实训课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和提升。

10.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十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念本身是指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将员工最为企业内最为重要的资源,这也就意味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就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到的员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并根据这样一种评价结果来对员工进行工作的分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的将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出来,这对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业绩的增加都是很有好处的,能够为企业发展目的的实现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医院本身就属于科技密集型的单位,在运营的过程当中竞争力的增强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医院通过贯彻实施人本管理理念来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医院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的满足人、理解人和尊重人,医务人员在自身的精神需求满足以后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作用。除此之外,人本理念的施行同样对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奉献精神的树立有着显著的促进效果。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管理思维和模式下,医务人员就能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并切实维护医院形象的工作思路来。医院通过这样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所实现的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高尚医德形象的塑造和医院知名度的急剧扩大。除此之外,人本管理理念的贯彻和实施还有利于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常规进行,让医院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医务工作人员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妥善的处理之,这对于医务人员与领导之间矛盾的协调有着较好的调节作用的,并能够促进医院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医院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的价值体现和实践措施

(一)充分认识人力的重要性。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本管理理念中最为根本和核心的内容就是将员工看作是一个单位内最重要的资源,实际上,一个成功的企业无疑是那些能够良好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最佳工作机会的单位。我们国家的现代医疗条件和设备始终在不断的进步和提升,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本身无疑在现代的疾病诊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取代了人力,无论设备和技术怎么样发展,在现阶段的医疗诊断中都还是离不开人力的参与的,包括设备的运转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还是需要人力来完成,实际上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基础之一。可以说,人力的培养和发展才是医院立足和发展的最根本所在,因此医院在加大人力投资的同时就要完成从对物质重视到对医务人员重视的一个装换过程,把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看做是医院在进行建立、运行、管理、生存和竞争过程当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和本钱。这样一个过程的实现就需要医院切实的将人才的智力资源看做是最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并着力开发利用之,对于那些在工作当中表现突出和贡献巨大的人才给予必要的奖励,这样才能够将人才的价值从待遇的差别中体现出来。

(二)尊重员工的实际需求。

医院要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切实的关心员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医院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不顺心就难免会将情绪多传递给患者并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会影响到医疗技术作用的发挥和医疗效果的实现。由此,医院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就要切实在职工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关系来,一旦发现员工的情绪有异动就要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找出其耿介所在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站在医院的立场上解决之,这对于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医院之间关系的融洽都有促进作用,甚至能够保证员工对医院本身良好的归属感,这对于医院工作的进行无疑是有好处的。

医院的领导层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也要切实的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领导主动的去关心职工的需求,这重要是因为领导层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就有着较好的激励作用,领导的关系对于员工工作的推动更加的具有效力。正是因为这样,领导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职工生存与工作状态的基础之上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如果一些要求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医院方面不能够对其满足的话也要具体的分析出是职工的要求本身具有不合理的成分还是因为医院方面的处理过于僵硬,这样一种分析和处理状况之下,即便是职工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其心理上也不会有不好的想法,同样不会影响员工对于医院本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领导在员工的疏导方面能够做的工作很多,不仅仅是工作方面,在生活和生存状态方面都是可以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的。对于职工整体,医院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联欢或者是聚会活动,这样一些活动的举行,对医院和职工以及职工之间关系的融洽和存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

上文中更多强调的是医院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就应当一味的满足员工的要求和提议,二是应该在人文关怀的同时做好相关方面管理制度的建设的完善,这样一个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不只是为了维护医院的秩序和使之成为有效的约束力,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管理方式来使之成为培养员工良好工作习惯和健康思想的手段。但是在建立这样一个规章制度的过程当中还是应该注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服众,做到行之有效。

从上文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在现代的医院管理当中,人力资本才是其立足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关键因素,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都是和人才的利用率和利用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正是因为这样,医院才更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切实的认识到人本理念价值的体现并将其切实的应用到管理的过程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张今声.论人本管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11.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自评报告 篇十一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尤其是在示范校建设周期内取得跨越式发展。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原则,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基于能力本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践“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基于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稳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推进“1+1+N”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同行业中真正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一、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本专业面向青岛地区的星级酒店和旅游度假产业,与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名人酒店等星级酒店合作培养前厅、客房、餐厅、酒吧等岗位的一线服务员、领班,成为立足青岛开发区、辐射山东半岛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及继续学习能力、从事接待服务和基层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打造“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酒店业淡旺季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基础上,深化与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名人酒店等星级酒店的合作。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酒店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共同研究确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酒店岗位工作能力为本位,以课程标准和行业技能标准为准绳,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本地区酒店业特色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造专业基础素质平台,时间为2个学期;第二阶段,打造专业核心能力及工学交替平台,时间为2个学期;第三阶段,打造毕业顶岗实习的平台,时间为2个学期。

2、面向职业、强化能力,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海尔洲际等20多家酒店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青岛酒店业的现状、人才结构及需求,在对酒店岗位群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根据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解,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础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素质

(2)专业岗位能力模块,保证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规格,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能力基础.(3)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学校在“旺入”阶段加大了该模块的学习任务,由酒店一线管理者或员工进行讲授,保证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立了3个专业方向,3门专业核心课程,13门专业岗位能力课程形成专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确立11门拓展课程,形成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根据服务于专业和拓展素质需要,进行基础课程改革,确立7门公共基础课程形成基础素质能力课程模块。

3、专业课程教学

(1)建设了三门核心课程、完成了八门课程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在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行业专家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对照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的标准,完成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三门核心课程建设。完成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餐摆台实训》、《西餐摆台实训》、《酒店英语》、《饭店礼仪》、《插花艺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

(2)校企协作、专家指导,校本教材开发具特色

通过企业调研,与青岛名人酒店、青岛锦江大饭店、青岛海都大酒店深度合作企业协作,在职教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中餐摆台实训》、《西餐摆台实训》、《酒店英语》、《饭店礼仪》、《插花艺术》5本校本教材。出版了3本教材。

(3)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益丰富

本着 “开放性、共享性”的原则,按照“全员发动,任务到人”的思路,开发、整合校内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源,初步建成了一个有行业企业参与、具有一定原创性、信息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它包括:专业资源库、行业资源库在内的2个大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多媒体课件库在内的4个小资源库、2门区级网络精品课程;与重庆旅游学校共享的全套7门精品课程资源。

(4)积极参业精品课程、省课题研究及青岛市级教改实验项目。1人次省级课题立项,1人次青岛市级教改项目获得二等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现有教师进修、下企业实践,聘请一定数量的酒店一线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等多种形式,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 名,双师型教师7人,双师比率达到100%,外聘兼职教师2名、行业专家3名。所有教师均达到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最新引进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5名教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1、专业带头人:本专业2名专业带头人。能够高水平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练运用情境模拟等教学法。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主持核心课程建设并承担教学任务,指导本专业青年教师,承担专业教研、省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编写特色教材2门;主持教改项目1个,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加入了行业协会,专业带头人具有一定的行业知名度。

2、骨干教师:本专业有专业骨干教师2人。能够高水平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练运用情境模拟等教学法。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主持核心课程建设,开发特色校本教材2门。

3、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100%。5名教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6名双师型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积极参加省市技能大赛指导的学生2014年获得市技能大赛2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主持或参与校本教材开发6门,其中3门公开出版,1名青年教师参与全国说课比赛获得三等奖,1人开设青岛市公开课。

4、兼职教师队伍: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聘请2名酒店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参与教材编审和教研活动,承担校内外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或教学,在校企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中发挥作用。

5、行业专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聘请3名知名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指导校企合作,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标准的制定,定期到校讲座和开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指导,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二)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本专业能够高水平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践情境模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1人获得教改实验项目二等奖,1人省级课题立项,1人获得青岛市教学能手,公开出版教材3本,发表论文5篇。学校与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海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授权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CETTIC项目授权27类旅游职业培训考试试点机构。学校可以为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旅游酒店岗位实操、旅游礼仪培训师、旅游服务职业外语三个类别的培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务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师资培训成果显著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及各级各类培训。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2个月。先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30多人次。其中加青岛市培训8人次,3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1人次参加国家级下企业锻炼。1人赴台湾培训,2人次2014下半年确定参加出国培训。聘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及酒店经理人对教师进行培训10人次。

二、实习实训

(一)实践教学

学校酒店专业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设备总值200余万元。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建成集教学、服务、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开放式的2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有18个实训教室,建有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个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80%专业课实施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能够充分满足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要求。制定了《校内实训管理制度》、《校外实习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区职业中专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二)校内学习、实训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根据育人的三个阶段安排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及育人第二阶段的“淡出”阶段在校内进行。即:校内教学场景,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在校内进行育人的第一阶段,学校教学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利用校内实训室安排部分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第二阶段进入酒店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制定了《校内实训管理制度》等。

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建成集教学、服务、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开放式的酒店实训中心2个,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专业化、管理企业化,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有较大影响力和显著示范作用。

(二)校外实习实训 育人的第二阶段的“旺入”及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在校外基地进行。

1、基地工作场景,实现酒店教学介入(校外实习、实训)以“青岛开发区西海岸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我校深化与星级酒店的合作,积极践行“1+1+N”校企合作模式。第一个“1”为一个专业即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第二个“1”为共建共享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N”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着多个就业岗位群。在此模式下我校与青岛名人酒店深度合作,不断改革创新。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育人的第二阶段,在酒店经营旺季(每年5-6月,9-10月共四个月)把教学场所放到酒店,在酒店建立学习教室、教师工作室。每天上午固定抽出时间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下午固定抽出时间由酒店兼职教师授课,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其余时间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实训。学校改变了通过一张试卷,一次技能测试,一名教师评价的单一评价模式,实施由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客人评价共同组成的人才质量“四维”评价体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制定《校外实习教学基本要求》、《“校企耦合,工学相融”创新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2、就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能力提升(顶岗实习)建立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提供100个以上的实习岗位,有配套的教学场地,能够充分满足“情景模拟”教学的需要。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育人的第三阶段,学生到合作酒店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成功就业和创业。制定《开发区职业中专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

三、教育教学管理

(一)教育管理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 “三全四成” 德育管理体系。三全即“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四成即“成善良之人、成技智之才、成创新之事、成济世之功”。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运行管理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依照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于能力本位的全新课程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日常课堂教学运行管理;实践环节教学运行管理;毕业环节教学运行管理。

1、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内容包括:新生军训、专业讲座、实地考察等。

2、日常课堂教学运行管理包括:建立听评课制度、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建立过程监督考核制度、实现情景模拟教学。

3、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旺入淡出,工学交替” 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4、毕业环节运行管理。学校完成学生文化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学生考核合格,毕业学分不少于170学分即达到毕业要求。为学生办理相应的毕业手续。

(二)教学质量评价

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必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树立全面质量观,严格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努力做好三个控制:

1.预先控制。在教学工作运行之前,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逐一进行研究,采取措施,以获得预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运行控制。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教学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稳定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反馈控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做好学生的成绩分析、做好学生的成绩分析。

实施由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共同组成的 “四维”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采用“232”模式,即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两方面相结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形成个人总结、小组评价两个评价结果。在“旺入”阶段,每个课程模块及岗位实践结束后,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最后形成终期性的评价,把评价结果计入档案作为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该成绩占到总成绩的四分之一。

2、学校评价: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而是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二是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实际操作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

3、企业评价:一是学生日常考核管理评价;二是学习、实践评价。根据酒店员工工作手册及学校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出勤、行为规范及理论、实践学习进行考核。每个模块学习、实践结束后,校企共同考核学生理论及技能。评价结果计入档案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4、社会评价:一是行业专家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二是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形式,从周边社区、社会组织采集对学生的评价信息。三是客人评价。学生在酒店内学习、实训期间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学生佩戴实习牌,区别于酒店员工。学生服务结束后,对客人进行口头询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把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成长档案。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收到客人的表扬信也计入成长档案,根据学分管理规定为学生登记学分。

四、质量效益

(一)人才培养规模日益扩大

本专业近三年每年招收2个教学班,现在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200多人,先后与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名人酒店等企业合作组建酒店冠名的“订单班”,实现了学校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结合。

(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培训次数约达1000人日。酒店专业的学生多次为开发区大型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进行礼仪服务初步估计,学生为大学生沙排赛、金凤凰电影节颁奖仪式、全区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企业签约仪式、校企合作签约仪式等服务约300人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学校与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海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授权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CETTIC项目授权27类旅游职业培训考试试点机构。学校可以为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旅游酒店岗位实操、旅游礼仪培训师、旅游服务职业外语三个类别的培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务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学业水平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青岛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我校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唯一一所开设酒店专业的中职学校,虽然办学时间短,但所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已为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名人酒店等输送了近100名毕业生,就业率95%。就业满意率95%以上,毕业合格率100%。

学生95%以上学生取得酒店服务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青岛市技能大赛取得2个二等奖1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示范作用

1、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校企共赢

成功构建“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好的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的教学过程更好的对接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2、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利于更快、更好地形成职业能力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借鉴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和充分开展酒店业调研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固有模式,整个课程体系由三大能力模块组成,每一个课程模块均对应了酒店相应的工作岗位,而相应的岗位对接了相应的能力。因此,所学的课程更加切合酒店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不与实际岗位相脱节,从而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改革创新及突出成果

(一)改革创新项目

1.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引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CETTIC项目授权27类旅游职业培训考试试点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三个项目的培训、考证。

2.学校以青岛西海岸职教集团为平台,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思路。在2112年5月30日学校牵头,联合西海岸部分职业院校、星级酒店和旅游服务等企业共同组建的区域性、跨行业、多元化的教育联盟,在教学、培训、科研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根据青岛市酒店季节性强的特点,成功构建了“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深入合作取得突破进展。

4、“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学习周期,在第二年酒店经营旺季抽出四个月的时间进入到酒店边理论边实践,改革评价体系,实行学分制。

(二)突出成果

1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篇十二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二〇一五年三月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典型案例

——“全方位、多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施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体现。

2013年4月,成都市工程技术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和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学校创新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予以启动。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有助于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示范校在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一系列示范校建设成果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的途径进行推广应用,发挥示范效应,服务社会。【主要目标】

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代表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行业水平、体现物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和特色、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本专业最全面、最实用、最优质的教学与培训资源。

1.以数据库为支撑,建成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

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并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2.以物流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立普适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成为当前区域内最优质的物流技术专业及课程建设成果。完善专业教学文件与标准,开发6门专业课程资源,形成能为师生服务的普适性资源。

3.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立拓展性多媒体教学资源。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采取自建和共建相结合的办法,不断丰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资源,形成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

【实施过程】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物流专业建设成果,围绕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和技术应用,遵循“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技术路线,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基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为切入点,以专业和课程普适性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学校专业网络平台为目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持续更新。

以校企为建设主体,以师生为服务对象,紧密结合相关需求,建设专业课程、资源系列、校企对接、社会服务等五大模块内容,实现诸如专业资源检索利用、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教学资源库设计如下图所示:

未来资源库发展方向企业学校社会未来资源库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校企对接模块物流企业技术资料素材物流企业案例物流企业作业场景物流企业技术专家咨询第三方物电子商务物流基础仓储实务叉车实训流软件实配送实务实训训社会服务模块资源检索利用学习培训咨询图片库教学设计教学标准视频库案例库试题库职业岗位培训资源系列课程和资专业动态行业动态源中心技能鉴定训练标准库微博互动物流企业网站链接法规库就业信息沟通教学素材提供教师指导、培训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电子教学资源一体化平台图1 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图

(二)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全方位、多层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网络资源平台;五大资源:课程库和资源中心、专业动态、行业动态、法规库以及标准库;三个层级:专业层面、课程层面、素材层面。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1.课程库和资源中心

开发课程库学习的平台,实现网络课程远程访问、在线学习与控制、在线考核评价、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调用组合等功能。使学生能灵活学习,老师能够灵活使用资源。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物流教学视频课程。利用学校先进实训室,拍摄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视频课程。

2.专业动态

专业动态模块整合国内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动态,物流教育最新学术论文、教学理念、最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优势比较,教育部、人社部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使师生了解这些动态走向,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收录物流业内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通过学习和浏览该板块,可以获悉国内外物流发展动态,其内容主要包括:

(1)物流业市场供求情况。(2)物流企业的动态。

(3)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对物流行业或企业的影响。(4)国际市场、国际环境等对国内物流业的影响。(5)对物流行业动态分析。4.法规库

法律库要收录国内外最新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案例、新闻解释某项法律的某项条款。此模块具体应包括物流法规、合同范本、经典案例、保险理赔、合同纠纷处理等模块。

5.标准库

收录该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企业、行业、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规范、法规),形成权威性强的专业标准,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标准研究。【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小组,负责拟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监控实施建设过程,总结建设成果。联合物流协会、企业以及全国物流中职院校的专家、优秀教师,研讨开发方案和开发资源。

(二)制度保障

项目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课程组两级责任体系,指导小组为项目管理责任人;课程组为项目承建责任人。建立阶段检查与分期验收制度,定期对建设过程进行检查、考核,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

(三)资金保障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共计39.2万元,主要用于论证调研、专家咨询、企业案例、课程开发、素材制作、推广应用六大部分。

【主要成果】

(一)资源库建设成果

图2 教学资源库首页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分为5个主要子项目资源,具体建设成果如下:

1.课程库和资源中心(1)课程库

课程库模块包含仓储实务、配送实务、叉车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第三方软件实训和物流基础六门课程,其中仓储实务课程和叉车实训是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3 课程库1

图4 课程库2(2)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对课程库起到支撑作用。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5 资源中心

(3)物流实训录像

图6 物流实训录像目录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7 实训课程录像样例

利用教学资源库资源,学校专门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未来课堂,该课堂建设面积80m2,拥有教学电脑1台,平板电脑30个,教学系统1套。未来课堂能够实现课本知识数字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进行无纸化教学,课外知识点任意拓展,重视师生互动,学习方式从被动式改为互动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无线设备智能平板等小组教学,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教学。建成的未来课堂如下图所示:

图8 未来课堂

2.专业动态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专业动态收录物流教育最新动态、物流教育最新学术论文及教学理念,展示最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和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和优势比较。

图9 专业动态

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收录物流企业行业最新动态新闻、物流业内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0 行业动态

4.法规库

法律库收录国内外最新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案例、新闻解释某项法律的某项条款。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1 物流法规库

5.标准库

标准库收录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企业、行业、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规范、法规)。

图12 物流标准库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6.特色趣味模块

特色趣味模块包括:微博互动和益智天地。通过发布微博与回复微博的形式互相学习;通过休闲游戏进行学习。

图13 部分益智资源图

(二)素材资源建设成果 1.案例库

每门课程完成至少18个企业真实事故案例及案例分析,使学习者能够进行相关物流行业企业问题的分析与预防。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4 部分课程案例库

2.图片库

包含企业现场、课程涉及设备、工具、流程等图片,并附有文字描述和说明。

图15 部分课程图片库

3.视频动画库

包括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的2D、3D动画。2D、3D动画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设备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的了解。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6 3D动画资源

4.试题库

每门课程配套相应试题,搭建网上测试平台。

图17 部分课程试题库

5.趣味游戏库

搜集制作5个与课程有关的趣味游戏,通过游戏参与,加深对物流相关内容的认识。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8 趣味专业设备游戏资源

【影响与评价】

(一)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教学资源库可实现开放管理、远程共享,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可进入平台学习和共享,极大地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二)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支持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体会及思考】

虽然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伴随着信息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我校需要持续加强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

1.完善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库内容的持续更新。在今后三年内新增资源数量每年保持在10%以上。

2.建立定期用户调查评价机制,依据用户调查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提高不同用户的使用效果和满意度。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3.建立资源库应用与运行机制,制定鼓励同行教师和企业人员上传教学资源的奖励政策,保证教学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13.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与管理创新 篇十三

一、要变“你要什么”为“我能做什么”

过去的图书馆一直采取学生填写索书单, 馆员按需求借书的方式。即使现在的图书馆已经采取全开架服务也都是由读者自己选书。这样的流通手段弊端在于:读者取非所需, 盲目借还。这样使得读者浪费大量时间在无谓的阅读上又因为反复的借还浪费了馆员的劳动力。反之, 服务方站在主动的位置, 从读者踏入图书馆第一步就根据其需要指导则事半功倍, 这也就是常说的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是指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才会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 要重人轻物。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与资源建设都要围绕读者展开。二是处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时, 要以读者为本,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做好两个“转变”。一是管理要从“以书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从过去防止图书丢失损坏, 天天守着书求安心变为以人为中心, 让书为人提供服务。二是服务要从“为人找书”转变到“为书找人”。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 首先要了解读者, 预测读者的需求, 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的重大突破。其次, 要掌握图书信息, 为开展主动服务打下良好基础。图书馆员必须加强学习, 能够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藏书情况, 深入熟悉有关图书内容, 做到有书可荐, 有的放矢。第三, 强化服务意识, 实现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内容综合化, 提高阅览、检索、网上查询等全方位服务质量, 加强与读者沟通, 取得读者的支持与协作, 最终达到读者满意。

二、要换“等你来借”为“我有你所需”

以往的图书馆员仿佛守株待兔, 读者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办理相关业务。虽然能够满足到馆读者的需求但对于大多数工作学习繁忙的读者来说非常麻烦。如今的通讯设备非常发达, 我们完全可以提供远程读者预约、图书在架通知、超期通知等常规服务。从根本的服务行业理论来讲, 服务方式要获得收益就得加大宣传。虽然图书馆因为它特殊的公益性质使得大家认为没有收益可言。但是比起重复回答读者的问题, 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一瞬间把消息发布给所有需求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劳动力, 从而降低劳动成本。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收益。自我宣传分别为:一是图书馆功能宣传。包括新生导读, 信息检索课程教学, 馆舍布置介绍等。二是馆藏资源的宣传。目前大部分读者都还是局限于借阅纸质图书和期刊。部分年轻人懂得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但是实际上, 更多的资源来自于各大数据库。恰恰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新书通报, 经典文章推荐, 另外还要对馆内拥有的各大数据库加以介绍。三是馆务人员的宣传。目前各大行业都提倡戴证上岗, 图书馆的每位工作人员都佩戴相应的标示。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服务体制, 有目的地寻找可咨询的馆员。另外, 公开身份使得馆员有了自我约束意识, 读者也更方便对其服务提供评价。这对人事管理也大有帮助。

三、要改“精神食量”为“休闲与娱乐”

提到图书馆大家就会联想到学者出没忙碌奔波。因此图书馆成为承载精神食量的大粮仓。但是为什么这么大的馆藏量有时候却不及书店的读者多呢?这和阅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读书更多的不是在于学习而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因此舒适的桌椅舒缓的音乐甚至美味的饮料零食成为人们阅览的必备品。这些在早些年人们热议的图书馆有偿服务中也经常提到。而作为公益性的场所, 我们用什么方法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防止图书馆步入商业化的误区呢?我们看见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设置了专门的儿童阅览室。那里不但有适合孩子的桌椅还有供孩子娱乐的玩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下成年读者的需求, 比如有的图书馆在馆内随处都设置有插口, 读者可以在任何角落运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访问图书馆网站浏览电子读物。我们的图书馆拥有大量技术设备, 只要我们多联想完全可以找到吸引读者的地方。另外放弃过去紧密的书架, 在书架间加设阅览桌, 方便读者粗读文献避免盲目借阅。大厅里设置休息区域, 给读者足够的空间, 这样我们的图书馆才能留住读者。

四、要避“消极怠工”为“人才和竞争”

由于我国图书馆管理理念的错位, 大部分岗位成为领导安置家属, 接收近退休人员的地方。这些人文化水平偏低, 专业知识缺乏, 对事业没有过高的追求, 每日得过且过。有的馆员甚至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这给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带来了障碍, 影响了服务质量。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图书馆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均不高, 学习、进修、晋职以及从事学术研究的机会和条件远不如人, 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相当狭小。这种图书馆职业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 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所获取的待遇、报酬的反差, 造成部分馆员心浮气燥。要么跳槽另谋出路, 要么抱着混日子态度, 被动应付工作。导致迟到早退频繁, 工作时间干私活, 串岗现象严重。还有些馆员把图书馆当作“养老院”, 工作墨守成规, 缺乏应有的时代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不具备深层次文献资源开发的能力, 难以适应读者对二次、三次文献利用的需求。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加大人事管理, 一方面大量引进专业人才, 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制度, 严格考核标准。只有加强员工的危机感才会激发其能动性, 端正工作态度, 提高业务水平, 使馆员有饱满的热情、十足的自信面对读者。在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是馆员的基本职责。我们必须想读者所想备读者所需, 加强馆内设施、技术能源、人员素质、社会形象的全方面建设, 以此实现图书馆更大的社会价值。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节奏加快, 信息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作为信息来源地之一的图书馆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本文分析了目前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变服务理念, 满足读者需求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理念,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7

[2].覃连娇.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上一篇:家庭大扫除作文400字下一篇:复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