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精选8篇)
1.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一
摘要: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本文从中小企业地位入手,阐明中小企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充分就业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对策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底,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不仅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还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据统计,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的60%以上,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8%。
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中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是吸收就业的主要载体,2009年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受金融危机打击,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不仅对经济造成损失,还导致失业率上升,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明确我国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策略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充分扩大劳动就业、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世界各国多项经济刺激计划逐步见效,金融危机的最坏时刻已然过去,就目前各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还很难说已步入复苏阶段,所以这个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之前的特殊时期被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基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机会,同时仍有一些不利因素会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贸易回暖。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1季度,我国外贸出口31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3月份,外贸出口1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出口价格总体上涨
1.4%,结束了自去年2月份以来连续13个月的下跌局面。贸易回暖,市场利好为我国中小企业恢复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好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危机使低成本的外向型生产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向型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海外并购。通过海外并购,不但可以以低成本获得以往难得的技术、利用国外的优势资源,还可以依托国外品牌加快企业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依然是中国企业难得的国际化机遇。拓展市场空间。受金融危机打击,不堪压力退出市场的中小企业为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拓展市场提供了市场空间。企业的多样化经营,也可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享受到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政策扶持。为应对危机,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这些扶持政策体系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优惠的环境。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贸易保护。目前,世界经济虽在一定程度回暖,但各国经济增长仍面临巨大压力。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国频繁的贸易保护措施,已影响到我国出口,使出口型中小企业蒙受损失。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突破百亿美元。在2010年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有10项针对中国商品,比例高达67%。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受害国。成本上升。2010年1季度,我国外贸出口虽然同比增长,但同期的外贸进口增长幅度更大,进口额达到3016.8亿美元,同比增长64.6%,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7%,其中,3月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7.6%,较2月份涨幅提升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涨幅提升。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使进口原材料价格提高,成本的上升自然会使企业利润减少,进而影响出口产品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相对于美元和欧元的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传统竞争优势遭到削弱。融资困难。根据北京市工商联2010年的调查,中小企业发展中资金靠自身积累的占86%,感到资金压力大和融资渠道少的超过5成。我国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资金匮乏、求贷无门的窘境。品牌弱势,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的贴牌生产附加值小,利润率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替代性强,如果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制裁,可以很快在其他国家找到替代中国的产品,这样,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制裁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代价较低,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才会越来越盛行。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如前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及时把握机会,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就现实情况而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引导、扶持和资助。
(一)企业对策实行成本控制。有效进行成本控制要在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上下功夫。首先在采购环节上。通过有效的采购模式控制采购成本。其次,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产使效率、降低折旧率、减少次品和废品数量及避免产品积压等措施控制生产成本。第三,通过准确定位产品市场、产品需求,选择有效的产品营销方式节约销售成本。此外,还要控制管理成本、办公费用等其他成本。实行品牌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实行品牌战略,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尤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不但要提高自身技术消化和转化能力,还要培育研究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技术创新打造品牌基础,管理创新树立品牌形象。制度创新提供品牌保障。发展网络营销。后危机时代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网络营销的机会:可以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络广告联盟扩大销售空间和渠道:利用阿里巴巴、慧聪网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向各类企业提供产品采购、销售服务:还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营销方式,与顾客建立更为紧密的在线联系。通过充分运用网络营销,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4 开发多元化市场。单一的销售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特别容易受到销售市场所在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因此,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才能够有效分散市场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品销售市场,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行海外并购。利用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海外并购,有利于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层次人才以及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完善企业结构。但如果并购失利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进行海外并购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要选择优良资产,还要重视并购后的消化与吸收。
(二)国家扶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目前形势而言,大量的低端产业仍是我们长久发展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以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并引导企业间技术创新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政府要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资力度,对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优先给予扶持;扩大抵押品的覆盖范围,允许中小企业以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排污权等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还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力度,并为适应不同的市场、客户、产品适时推出新保险产品。此外,争取利用民间资本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保持稳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贸易虽呈现转暖态势,但仍有诸多不明朗因素,国家仍要保持在金融危机严重时期出台的各项出口退税政策,并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合理地制定相关的出口退税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继续给予扶持。
2.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二
所谓次贷危机只是发生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激烈震荡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一场经济风暴, 又称为次级房贷危机。在美国, 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得分、债务/收入比以及按揭比率等标准, 住房抵押贷款可分为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与次级贷款三种。其中, 次级贷款是向缺乏良好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高风险借款人提供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次级”这一术语, 主要用来描述具有高违约风险的贷款, 次贷借款人通常具有部分或全部的以下特征:信用记录不全或不佳、收入较低、负债与收入的比例较高。
由于信用要求不高, 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 美国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款。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 这些金融机构 (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 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 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 通过信用增级机构的评级, 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专业投资者。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 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 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 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随着2006年美国房价升值速度放缓, 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 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迅速恶化, 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随着利率水平出现逆转, 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 只能选择违约, 不良贷款迅速积累。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于是, 次贷危机浮出水面。然而, 2006年, 美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 在房价上涨周期走到尽头、美联储不断加息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 最终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倒下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导致保险、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甚至政府机构的巨大损失。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主要是房价的下跌和利率上升。这个本来很自然的问题, 却由于受过去6、7年以来因美国经济状况良好而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及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 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 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了现实。在这过程中, 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不断扩大, 最终引发危机的爆发。
二、从次贷危机中反思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
本次次贷危机以及其后来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暴露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许多问题, 其具体的一系列问题如下:
1. 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信息严重不足, 信息失真。
银行相当部分贷款的发放是基于未经证实或虚假的收入文件, 反映借款人个人特征、住房特征、融资特征的信息严重不足, 信息失真。国内很多银行为争夺市场, 竞相放松信贷政策和审批尺度。
2. 商业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准备不足。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暴露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 而我国存在同样的隐忧。2006年下半年,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加剧, 政符开始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在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利率上调的宏观调控下, 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风险已经开始暴露。值得庆幸的是, 我国还没有真正经历房价大幅下降而导致抵押物不足值的情形, 国内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没有经受过考验。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按揭贷款的风险被掩盖了。
3. 人力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
集中表现为二级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偏少, 素质偏低, 工作效率不高团队作用发挥不充分。如某行省一级分行因新设两个部门, 从基层抽调大批信贷风险管理骨干, 各基层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成立又从信贷人员中剥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中后台人员的大量增加, 致使信贷人员日趋匮乏, 导致基层行在个贷业务管理上力不从心;某行二级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较大问题。
4. 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实际运转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 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 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 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 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相比, 纵向管理链条过长, 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的不够。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 难以抓住主要问题。
三、针对以上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问题的对策
1. 推进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进程。
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负责对基层支行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的搜集、审核、管理指导和监督。各基层行应加大信息系统开发的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行在系统改造、科技人员配备方面的支持, 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数据存储、资料分析、适时预警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实现对信贷客户持续有效的风险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西方银行业认为:"银行本身置身于风险管理行业, 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同时认为信贷文化体现在:稳健、风险补偿、建设性、内部沟通和团队精神。
首先是资产风险, 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资产风险问题仍较突出。有些商业银行把不良贷款下降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分支机构, 但有些分支机构为了完成年底的考核目标, 利用借新还旧等形式进行转贷掩盖部分贷款形态的真实性, 银行监管必须针对这种情况在加强真实性监管的基础上, 依靠各种政策手段的组合运用, 进一步研究探讨彻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是资本金不足, 潜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一些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会使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有着先天的缺陷, 从而对客户存款的安全性缺乏有效的保障。资本金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监管机构, 在进行风险监管的基础上, 也要为如何及时、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出谋献策。
第三是信誉风险。信誉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近年来出现支付风险而引发挤兑风潮等所造成的。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被停业整顿, 尚未退出市场, 大量的不良资产未能处理, 个别非银行金融机构负债未能按时偿还甚至无法偿还, 上市公司造假导致一系列的信任危机。因此, 监管当局应寻找妥善的办法尽早解决现有的高风险金融机构, 合理安排市场退出, 增强社会各界对中资金融机构的信心, 重塑中资金融机构的良好形象。
2. 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 首先, 要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其次, 要增强银行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通过实施内部稽核, 不断暴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 并且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将风险降到最低, 达到适合银行发展的需要。
3. 改良信贷管理体制。
银行微观信贷管理制度建设仍然必须在效率和风险间进行适当的权衡取舍, 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审批制度;上下级之间互相配合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强化授权管理及统一授信管理, 科学划分、调整对各分支机构的授权权限;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信贷人员不仅要对决策失误产生不良贷款承担责任, 同时, 也要对否决好的项目坐失良机承担责任;另外, 对信贷人员所承担的较大责任支付对等的风险报酬。
4. 必须确立统一的信贷观念和信贷文化。
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 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 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 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蓉.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世界, 2009 (6) .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坛, 2008 (3) .
3.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三
蔺汉杰 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两年有余,各国经济正逐步回暖,世界贸易经济也慢慢走向正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经过一轮重新洗牌之后迎来了新的重组和变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外贸企业却不能掉以轻心。我国外贸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其面临的各类风险更加复杂,尤其是财务风险。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应当时刻对其保持关注,提升外贸总量的同时还须防范财务风险,避免外贸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环境
1.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犹存。世界经济形势从2009年开始逐步回暖,但是在本次金融危机重灾区欧洲仍有许多国家处于衰退状态。由此可见,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世界经济依然还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近期欧洲发生的一些国家债务危机,一旦处理不善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2.贸易保护行为日趋频繁。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许多特殊问题,各国之间充分开放对外贸易才能达到互利共赢。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的“余威”,一些国家却不顾全球经济益,违背WTO精神采取了或多或少的贸易保护政策,而这些行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都本着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使本币贬值。虽然如此,美国仍借人民币升值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经超过2%,预计下一年将达到3~5%。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前景堪忧。
4.我国经济转型加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政府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提出了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针。我国外贸企业多为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的模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占比例还很小,长期以来多依靠低成本优势经营,其在国内经济转型时期的自我转变能力令人担忧。落后产能的关闭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给外贸型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5.国内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物价上涨有所放缓,但是后危机时代的物价上涨压力依然明显,并不亚于2008年之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1~10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但外贸产品不具备与国内供应一样的加价空间。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资金筹集与流动性风险。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各国间经济贸易的恢复刺激着我国外贸企业扩大经营生产,引发了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我国外贸企业除少数大型高科技代工企业外,多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刚从金融危机的煎熬中走出来的这些企业甚至连日常流动资金的需求多无法满足,根本不具备扩大投资的能力,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来获取所需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难原本就是一个世界难题,加之外贸企业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并且存在销售回款风险,其资金融通更加困难。中小型外贸企业同质性较强,大多不具备增长能力,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股权融资,也难以吸引风险基金的注入。银行对外贸企业贷款的巨大风险制约了其放贷意愿,使其债权融资同样困难。出口回款滞后销售完成的时间一般较长,在此期间即便是维持现有经营,外贸企业也存在缺乏营运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2.经营不确定性风险。虽然世界经济从2009年开始已经有所好转,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有所恢复,但是短期内经济走势仍难以准确预期,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洲各国屡屡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其中任何一国的债务危机都有可能引发整个欧盟地区的经济动荡,甚至像2008年一样触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民众的心理创伤尚没有消除,尤其是在美国。美国和欧盟作为我国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其经济上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出致命一击。外贸企业自身不足以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一旦风险实际发生,资金、库存、债务等方面都将收到牵连,很难全身而退。当前回暖的经济形势下,外贸企业很可能忽视经济波动对自身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盲目的扩大生产和出口销售,由此扩大了经营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甚至加大信用风险和资金风险。同时,贸易保护行为的日益增多使其发生时间、范围和方式难以被预测,加大了我国外贸企业财务上的经营不确定风险。
3.汇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上升,16年来已经累计升值56%,即便是从2005年汇改开始也上升了25.1%,在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2%。未来一段时期内出于国际交往等各项原因,人民币汇率将进一步提升,只是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尚未知晓。汇率波动对于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也是其重要财务风险之一。对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我国消费者心理及进口产品性质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条件下对于出口型企业却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其汇率风险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汇率上升引起出口量和企业利润的急剧下降,由此产生的包含所有财务方面的风险,甚至妨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预算;二是尚未回收的应收款项和没有向银行结汇的外币存款受汇率上升影响而贬值,破坏了企业原有的资金循环并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4.信用违约风险。外贸企业多以商业票据或是应收款项目进行,销售回款率以及资金周转率都需要依赖交易对方的诚信度以及经济实力加以保障,即便是银行承诺对付的信用证也经常发生软条款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各国企业都处于恢复阶段,出于经济风险的确是存在以及其对在身利益的过分考虑,买方信用违约的发生频率提高,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加大对其正常经营造成了更加明显的影响。近两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发生的各类出口信用风险案件大幅度增加,大案也频频发生,严重侵害了企业出口收款安全。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企业出口收汇违约率增加了189%。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渐渐消失,但是买方的信用风险并未消减,其流动性和偿付能力仍存在巨大的隐患,甚至在一些缺乏商业道德的企业之间存在恶意违约行为,由此带来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加剧。同时,在外部竞争较为激励的环境之下,许多外贸企业出于对占有市场和吸引顾客的考虑盲目的扩大销量,而将风险意识抛之脑后不顾收款风险的存在。
5.成本风险。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多处于产业链最底端,其生产的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在最终产品中所享受的利润分成极低,基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以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强大的竞争对手,其成本优势对我国构成强有力的威胁。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步提高以及银行贷款利率和土地租金的不断上升,其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成本被大幅度推高。外部的竞争使得我国外贸企业不但不具备对产品涨价的不可能性,甚至不得不降价维持市场。在外贸企业转型和自主创新产生成效之前,其成本控制变得更加困难,所面临的成本风险很难被化解,一段时间内甚至可能发生“薄利–保本–微亏”的不利转变。成本风险与汇率等其他风险相结合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其未来发展虽然具有美好的前景但也举步维艰。
三、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一,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
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巨大,以外币进行结算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借此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改善外贸企业经营环境、为其规避汇率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及广东四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一步。但是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太少,试点企业数量有限,并不能化解绝大部分企业的汇率风险。繁杂的审批和监管程序限制了企业开展人民币结算的自由度,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我国政府应当在时机成熟之时立即将试点扩大直到全面实施人民币结算,以此应对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二,优化外贸企业财税政策。税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对其各类财务指标都产生影响。外贸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虽然国家对其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税收优惠口径应该更广、力度应该更大。现阶段针对外贸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不多,只有小型或高科技型外贸企业才能比照同类型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按照20%或15%的税率缴税。但是大部分外贸企业并不能享受此类优惠政策,在对外竞争中不具备税费优势。外贸企业多为增值税应税企业,享受增值税“免、抵、退”优惠。但是受WTO多方协定的约束以及为国家产业调整服务,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同时有另外一部分商品的退税率也大幅度下降,对不同外贸企业产生的影响各异。一些企业从中受益,另一部分企业却举步维艰。同时,出口退税程序较为复杂,需要企业现行纳税才能退还部分增值税,给企业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所得税和增值税属于国税范畴,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税收自主权,对外贸企业的税收优惠只能从国家层面着手,降低其企业所得税率的同时提升出口退税比例并优化退税程序。
第三,创新外贸企业融资模式。外贸企业的许多财务风险最终都反映在资金问题上,而融资难的困境又加剧了其财务危机。当前形势下虽然外贸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存在更多的风险,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对其开展贷款业务。但是外贸企业自身也存在独特优势,为银行开展新型融资业务提供了先决条件。外贸企业大量的出口单据、商业票据还有应收项目都可以作为融资产品的标的物或抵押物,从而提升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以往的风险意识,大力展开对外贸企业和其交易对方的信用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票据贴现或抵押贷款业务。通过“以抵押为核心的贷款”到“以业务为核心的贷款”的转变,使外贸企业获取生产经营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资金,避免其财务危机。
第四,发展套期保值产品。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尚未全面开展的当前条件之下,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成为外贸企业规避短期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产品数量有限、品种较为单一,并不能满足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时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的需要,也不能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风险转移。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借鉴欧美资本市场经验,大力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开发出更多更好更适合于外贸企业特征的人民币产品,使外贸企业可以更好的借此降低汇率风险。
第五,加强内部控制。外贸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虽然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多方博弈环境之中,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却是源于企业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不同企业的风险偏好迥异,这决定了企业的风险可能性,但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降低实际风险的必要手段。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外贸行业内控意识都较为薄弱,内控制度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外贸企业除面对一般企业风险之外,受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政策和各国政府行为的更多影响而存在着自身风险的特殊性。这些都将给外贸企业带来了特殊的经营风险,经济的不确定性又给其带来了包括成本风险、币值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给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外贸企业应该系统分析自身的各类风险,针对其风险设计适合的内部控制措施,用以防范风险。外贸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层应该高度关注风险并要重视内控制度,为内控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采取监督措施,保证内控的有效性。
第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成为“百年老店”甚至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从事产业链较低层级的生产,企业之间甚至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同质性较强,处于近乎“肉搏”的价格竞争状态。在当前国外新兴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于国内的情形下,国内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得许多外贸企业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外贸企业的产业升级在所难免,而自主创新就是其必要途径。通过自身的革新,提升我国外贸企业软实力,使其在生产经营中获取额外的收益,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筹码,从而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转型中被化解。同时,也只有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多的享受国家得到各项优惠政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解决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可以为外贸企业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4.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四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此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历史性变革,但是其中部分准则的修订扩大了企业的利润操纵空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银行信贷管理工作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对银行信贷审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防范。在此,笔者试就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准则 利润操纵 银行信贷 风险防范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2006年2月,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同时行文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行,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规则均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门经济语言,新会计准则实施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而是深入到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包括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负面影响
对于银行业同仁而言,新会计准则后,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将不仅是机遇、更是风险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部分新准则的实施增加了客户滥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空间的风险。具体如下:
1.为了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基本计量属性,不仅能够体现一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而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清偿负债需要转移的资产价值,因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体现会计相关性原则。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没有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因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公允价值并不公允,而这恰恰成为一些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2.新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只要企业通过一定手段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从而调整当期的折旧费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易成为高科技类企业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渠道。另外,在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为 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固定,其摊销方法也不再限于直线摊销法。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判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或无限来确定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从而调整管理费用的金额,最终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还可能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4.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要同时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交换资产能可靠计量的条件时,换入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将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一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需要人们的主管判断,所以此类交易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换入资产成本和当期损益的计算。
5.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金额应予资本化。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利息资本化的要求,从而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减少当期财务费用,以达到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
一方面,部分新准则的实施增加了客户滥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空间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务报表的分析质量的提高和信贷风险防范的运用效果,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信贷人员,除了专业能力外,是否具有 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成为信贷风险分析人员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财务报表反映是否公允、财务信息质量是否可靠、信息披露是否完备等问题都需要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判断,这使得信贷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操纵利润的方式不仅更加隐秘,而且违法成本大大降低,这无疑对银行信贷审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我国原有的会计规定和实务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的技术和规定尚需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将更加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增加了人为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因此,会计准则的变革对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结合企业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经营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整体评估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会计作为企业具体经营内容的数据反映,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经营是骨架,而会计则是皮肉,“骨不在而肉焉存”。所以,作为信贷人员,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经营内容以及经营实质,而把财务报表作为企业经营内容的验证,不能单纯依赖财务报表。
2.充分利用财务报表连续性的特点,利用软件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管理财务报表。在取得较高可靠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引进智能 财务分析软件,将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每一年的报表导入计算机系统,除了能自动分析当期财务报表外、还能对当年、历年财务报表的连续性进行分析,揭示大额差异或者内部钩稽的错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予关注,并根据影响信贷的风险程度进行预警。
3.建立分层的信贷监控体系,由于上述财务分析软件系统的输出结果具有客观性,预警具有及时性,避免了信贷人员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观性,也避免了上级信贷管理者和下级信贷业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性,能够及时发现风险,予以揭示。
4.充分利用有信用的外部资源,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信用评价。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不可能将很多的精力用于构建自己的审计队伍,非核心业务外包将作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社会上审计中介非常众多,只要选择有信用的审计以及信用评价机构,能够在很大程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及忠诚度。信贷文化是银行整体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人员除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素质。在人才使用上,可以通过对信贷人员实行上岗分级授权经营,狠抓信贷人员的基本素质,只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商业银行健康向的信贷文化。信贷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精通金融和信贷,同样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成为借款人所在行业方面的专家。从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只有熟悉企业及行业状况的客户经理才能准确地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从而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同时,信贷人员素质的提高,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 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运用内部利润核算、内部转移价格、市场成本和资产质量等指标,核算其业绩并与其收入挂钩,从而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总之,由于信贷客户的多样性,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但是,对于信贷管理而言,追求信贷质量的可控性、信贷信息的可靠性仍然是永恒的目标。
5.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五
金融学(Finance)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私有的财富也运步增加.所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目前正在成为银行新的个人融资服务项目.当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风险也随之而来.而与此同时,其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经营空间、拓展市场份额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迅猛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占总贷款比例不高,但是随着国民的收入及支出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消费领域看,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在看到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导致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伴随着非常大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就消费信贷而言,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的资金实力、法人信誉、个人道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银行消费信贷资金能否安全及时收回,一旦出现异常,银行资金将面临有去无回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三)提前还款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提前还款意味着其本金的提前收回,对这笔预料外的现金获得,商业银行可能会由于不能及时为这部分资金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而遭受损失。
(四)盈利风险
作为零售业务的个人消费信贷,其客户分散,单笔贷款数额小,业务量大,操作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盈利空间较小。盈利的风险还表现于消费信贷中出现不良贷款后,利缩减或出现亏损。
(五)道德风险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六)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由于银行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职业素质不高,即使有功利性的消费信贷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三查”原则进行操作,也不能完全查清信贷环节有错的人员。
(七)法律和政策风险
个人消费贷款立法尚属空白。
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
存在的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时间不长,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二)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征集的个人信息的范围不广,所占全国公民的比例不高,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时不能方便有效地从个人征信系统中取用客户的资信信息。此外,各商业银行之间以信息还不能共享,费信贷业务带来风险。
(三)风险控制目标片面化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摆正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又要实现信贷资金零风险,向分支机构简单片面地下达很低的不良贷款率控制指标,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员工营销个人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四)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五)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
(六)抵押物不易变现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
(七)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八)没有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
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有些消费者想贷款但是没有提供抵押的资产,或者是当个人消费信贷发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时,银行不能全部或不能收回其贷款,这就给银行带来损失了。
四、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有规划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二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特性,分析相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洁有效的管理办法,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配置好相应的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三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举一反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四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实行精细化管理,择优发展。五是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
(二)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存量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信用业务均有记录登记。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
(三)发展信用卡消费方式
将发展消费信贷和发展信用卡相结合,可以使消费信贷分享信用卡的客户资源,减少营销成本,分散其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消费时,应注意开发多功能信用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要,同时改善信用卡使用环境,对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偿还意愿的持卡者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
(四)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及政策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消费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进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法律、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公民的信用意识。
(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在一些方面给商业银行更大的余地
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2.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
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六)开发优质客户。
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
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
(七)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八)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九)建立贷款保险制度
6.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六
——在大连海事大学高级航运管理硕士班的演讲 中远(集团)总公司总裁 魏家福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回顾一下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第二,介绍一下航运业抵御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面临形势展望;第四,提出我国航运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2007 年底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基本就结束了
上一个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景气程度高的超级繁荣周期.到2008 年第 4 季度,从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开始,次贷危机进一步
演化为金融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继而陷入二战 后最严重的衰退期,国际投资和贸易大幅下滑,国际海运业由此也遭 受巨大打击.从2008 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航运市场迅速下行,前几年 为航运市场高度繁荣带来庞大动力的需求增长嘎然停止,市场运价跌 至谷底,而运价的暴跌又通过价值链条传递给修造船、船舶融资、港 口码头等相关行业,蔓延速度之快,造成损失程度之烈,波及范围之 广,为历史罕见.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巨大冲击,突出 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航运需求大幅萎缩.2008 年10 月,前期炙手可热的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需求发生根本性逆转, 6 / 31 国际航运市场成交量极度萎缩.以我国铁矿石进口为例,在2008 年1-9 月份我国大陆铁矿石进口量一直保持在每月 4000 万吨左右,其中4月份最高达到 4285 万吨,到当年 10 月份陡降至 3062 万吨,之
后到 2009 年1月份一直徘徊在 3200 万吨左右.再看集装箱贸易量, 以美国长滩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例,本来是运输旺季的 8、9 月份, 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 2008 年的 8、9 月份却出现了 12%-15%的跌幅, 到12 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到 25%;并且这样大幅度的回落态势一直 持续到 2009 年7月份.第二,运力供需出现严重失衡.航运业之所以遭受如此巨大的冲 击,金融危机造成航运需求陡然下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结 构性原因.在五年航运市场超级周期航运业进入了一个运力高速扩张 的时期,船东纷纷“大造船”、“造大船”,业界积累了规模庞大的 新船订单.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有人预测航运业将遭遇“2010 年 问题”,即在 2010 年由于大量新船集中交付,航运业出现严重运力 过剩的局面,市场景气反转.结果,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运力需求 的急剧下跌,运力供给保持高位,运力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前到来 了.第三,市场运价大幅下跌.运力供给严重失衡,必然导致运价大
幅下跌.回顾 2008 年国际干散货市场就像过山车,5 月20 日波罗的 海干散货指数 BDI 达到历史最高 11793 点,而12 月5日跌至 663 点.而在集装箱航运市场,受运量的持续下降影响,2008 年至 2009 年第 季度国际集装箱运价水平快速回落,到2009 年3月份中国盐田港 到德国汉堡的集装箱运价与 2008 年初相比跌幅达到 87%,下降幅度 之大历史罕见.运价大幅下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兴起的 航运金融化,即航运运费变成可以交易炒作的商品,船舶资产变成可
以投机炒作的资产,大量的投机资金进入到航运及船舶交易市场,这7/31 些投机资金一旦有风吹草动,快速抽离市场,也加剧了市场运价的下 跌的深度.第四,航运企业经营普遍亏损.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了突出的经营
业绩,2008 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还是使包括中远在内 的国内外航运企业的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企业盈利下降.以集装箱 班轮公司为例,据AXS-Alphaliner 估计,2009 年前三季度 22 家最 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合计亏损额达到 110 亿美元,数家公司资金告急, 也有不少公司破产倒闭.近日,全球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发布声 明称,2009 年该集团遭遇成立 105 年以来第一个亏损,亏损额 为10.24 亿美元,其中,集装箱运输业务亏损约 21 亿美元.而另一 方面,前几年大规模造船所背负的巨额债务,使得航运企业的资金链 空前紧张,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比如,前几年快速扩张的 法国达飞海运,仅新船订单债务负担就超过 50 亿美元,在亏损和债 务的双重压力下,资金状况频频告急.第五,航运企业融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的 安全性,造成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欧美 银行,一方面本身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到了严重损失,资金紧张;另一 方面,由于看淡航运业发展前景,信心普遍不足,投资热情降低,也
收紧了对航运企业的资金放贷,一些原本在船舶融资领域有相当影响 的融资机构,也采取大幅收缩的策略,有的甚至关闭了这项业务,这 对本身急需资金支持的航运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第六,航运相关领域倍受打击.由于航运公司取消和推迟船舶订 单,船厂的盈利预期也大幅缩水;市场低迷,又使得新订单十分有限.不少欧洲船厂因此而陷入倒闭,而亚洲船厂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不仅 是船厂受到牵连,非经营性的船东公司也遭受池鱼之殃.这些船东公 8 / 31 司在航运市场高峰期利用融资方面的优势,订造了大批船舶出租给船 公司经营.现在市场租金大跌,船舶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船东公司本 身还依赖租金偿付银行贷款,资金状况腹背受敌.为船舶提供融资的 金融投资机构,也处境艰难.德国 KG 融资机构在繁荣时期下了大量 新船订单,现在迫切需要投资者为这些船舶继续提供资金.据报道, 通过 KG 融资建造的船舶中,约有 120 艘船舶没有租约,另有 130 艘 船舶的租约将在一年内到期,投资者盈利大受影响.一句话,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航运业长达五年左右的超级繁荣 期骤然结束,对航运业造成的影响,已经通过价值链条渗透蔓延到各 航运相关业务板块,对航运业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二、航运业抵御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的严重冲击,国内外航运企业是如何 应对的呢? 现在回顾起来,航运业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概 经历了五个阶段的磨练,即:市场恐慌、重塑信心、抱团取暖、市场
止跌、初见成效.各航运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采取各种应对策 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克服恐慌,坚定信心.正如我前面讲到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对航运业造成重大冲 击,其中既有航运需求低迷,运力供过于求的客观背景,但也存在着 市场极度恐慌,信心丧失的原因.2008 年第 4 季度在国际金融危机 的严重冲击下,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一片恐慌,并迅速 波及到航运市场——毁约、不执行合同、拖欠运费导致的商务纠纷迅 速攀升,加上航运市场运价又一泻千里,国际航运市场可谓是人心慌 慌,一片惨淡.在此背景下,要战胜危机,首先要正确分析形势,树
立战胜危机的信心.危机时刻,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2008 年11 月9/31 6 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面对上千位国内外 参会代表我发表了“市场需要信心”的演讲,号召大家要“坚定信 心”,“恐慌终将过去,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我在会上呼吁所有
航运经营者、船东、银行、贸易商、码头经营者、船厂以及其他运营 商要相互合作,携手共度艰难时刻.2009 年,在第六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我又次以“市场需要理性”为题发表了演讲,呼
吁业界继续坚定信心,理性应对,共克时艰.我的这些观点代表了当 时中国航运业对未来航运市场的基本判断,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 同.现在来看,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第二,筹措资金,减轻财务负担.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的资本运作,募集资金.主要包 括:出售非核心资产,变现资金;对船舶资产,采取出售再回租的方 式,降低资产负债率,并获得流动资金;实施债转股,进行债务重组, 减少还款压力;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比如,马士基和东方海皇就通 过发售股份,在资本市场分别融资 15.8 亿美元和 9.85 亿美元;南美 轮船(CSAV)和汉堡南方(CCNI)通过实行债转股,分别转化债务 7.5 亿美元和 1.05 亿美元等,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实例.二是从外 部获取直接的资金注入.获取政府或者机构、财团的援助,如法国达 飞海运、德国赫伯罗特等.法国达飞海运是世界上第三大班轮公司,近年来发展十分激进,10 年来运力规模增长了近10 倍.根据
AXS-Alphaliner 的统计数字,其经营船舶为 358 艘,合计运力 102 万TEU,其中自有船仅 91 艘,35 万TEU,大部分为租入船,不少是 在市场高位租入的,而其订造船舶有 59 艘,近50 万TEU,仅新船订 单债务负担就超过 50 亿美元.虽然该公司采取了运力缩减措施,但 去年上半年该公司仍然亏损 5.15 亿美金,债务偿还能力急剧恶化.最终该公司只得谋求通过债务重组和国家援助以渡过危机.排名世界 10 / 31 第六的德国赫伯罗特,去年上半年亏损达 4.38 亿欧元,公司经营应 经难以为继.若非德国政府援助,该公司去年 11 月份就已遭遇资金 链断裂的厄运.第三,削减运力,缓解压力.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和运输需求大幅回落,运力出现严重过 剩,由于运输需求的恢复非航运业本身所能解决,为应对危机,航运
企业只能在缩减运力规模方面采取措施.各船公司克服观望迟疑的心 态,积极采取拆船、封船、取消订单或推迟交付、不再建造大型或巨 型船舶等各种措施,大力削减运力供给,同时,变“危”为“机”, 加快船舶更新步伐,淘汰老旧船只,实现船队结构优化调整,建立现 代化、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船队.为了舒缓过剩的运力,长荣集团自 2008 年11 月以来陆续拆解了 艘L型船、8 艘G型船、9 艘GX 型船,相当于集团总运力的 10%.该集团在规划未来新船的时候,也同步进行旧船的处理,一方面配合 市场走势控制运力,另一方面更借助未来船队的更新,提升整体的营 运效率.河北远洋公司高彦明总经理在 2009 年初通过媒体、杂志和 向国家政府部门积极呼吁国内外航运企业联合起来拆解旧船、改造船 型、取消或推迟新船交付,为推动国内外航运界淘汰落后运力,缓解 运力过剩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四,精益管理,降本增效.面对金融危机,全球所有的企业、银行都做同样的事情----那就 是降低成本.特别是在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内外航运企业纷纷把 降本增效、严控成本支出作为应对危机的不二法门.降低成本的途径 有很多,国外公司,比如马士基等首先做的就是大量裁员.不过,中 国航运企业响应中央政府号召,不仅没有裁员,还扩招了大批大学生 11 / 31 就业,表明了中国航运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分忧,为社会 做贡献的崇高精神,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经营 目标有着本质区别的最好体现.除了裁员,国外公司首要的做法还有
精简机构,缩减开销等.在这一点上,国内的航运公司也是如此.同时,各航运企业纷纷通过应用精益管理的理念,强化流程管理,减少
不合理支出,精打细算,千方百计降成本,想方设法增效益.如通过
减速慢行来降低燃油成本,通过优化航线布局来加大新兴航运市场开 拓力度和提高船舶营运效率,通过直接与货主签订运输合同来减少中 间环节费用,通过与码头、船舶物料备件供应商、铁路等陆上运输公 司等重新签订服务合同来降低运输费用,等等.在第六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作为全球最大的班轮运
输企业联盟 CKYH 企业之一中远集团的总裁,我联合其他三家联盟企 业日本川崎汽船、台湾阳明和韩国韩进发表了联合宣言:着眼于节能 减排、控制运营成本,以更好地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我们宣布未 来在部分航线上实施超低速行驶计划,并倡议全球航运企业加入这个 计划!这个倡议得到了全球航运企业的热烈响应!这一主张不仅影响 了CKYH 联盟各成员单位,而且也影响到“泛太平洋运价稳定协议组 织”TSA 中的 15 家班轮运输公司,这使得船舶减速和节能减排进一 步成为当前国际海运业发展的潮流.第五,加强合作,抱团取暖.金融危机使得航运及航运相关业更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加强合作”、“抱团取暖”的呼声更加强烈.首先,船公司之间的合作在加强.在集装箱运输领域,船公司之 间采取撤并重复航线,合作投船,舱位共享,降低运营成本,采取联
合起来向运河当局谈判,争取较优惠的费率;例如,2009年中远集团 12 / 31 与中海集团就在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开辟了在地中海航线的经 营合作.在CKYH联盟合作的框架内,2009年中远集团进一步加强了 与台湾阳明海运在航线经营、码头及设备使用、支线网络等方面的 全面合作.另外,早在2008年6月,中远集团与长荣海运的航线经营 合作由原来的一条增加为两条.同样,在干散货、油轮运输等不定 期船运输领域,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联营体,再度盛行.其次,合作不仅体现在航运企业之间,还体现在航运企业与货主
企业之间、航运企业与港口、银行、造船等相关业者之间.以我们中 远为例,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8年12月份,中远集团先后与中 国银行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与铁道部就进一步加强铁路集 装箱班列、中心站建设、铁路过境运输、铁路专用设备投资及铁路专 用线建设等方面合作达成共识.2009年以来中远集团又先后与南京市 人民政府、中国铝业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续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远集团所属的中远船 务与鞍钢公司、中国船级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远物流与中海油 工程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中远航运与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工程公司 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等等.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扩大了业务 合作领域,为提高经营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我 们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以上就是航运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在 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以集装箱 班轮市场为例,去年下半年以来,班轮公司纷纷采取削减运力、加船 减速和运价提升计划等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缓解了运力过 剩的局面,实现了班轮市场运价的恢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3 / 31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发展形势分析
要正确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首先我们
要对引发此次的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表面上看,这次危机 的发生,主要是国际金融体系出现问题,金融创新过度,缺乏必要 制度监管,导致资产泡沫,泡沫破裂后,继而引发信心危机、信用 危机,最后对实体经济运行造成冲击和影响.但从深层次看,全球 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原因.以美 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 兴市场国家,则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对出 口需求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而大量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则以低廉的 利率借给美国,维持其长期借债消费.随着发达经济体高消费、高 杠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失衡必然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加以释放.而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如此快速,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方
面是金融泡沫过度化发展导致泡沫急速破裂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 于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经济血液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 融危机直接造成全球范围内资金的巨大流动和抽离,对世界各国的经 济影响和冲击必然是非常直接和快速的.至于金融危机为什么对世界航运需求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这
一方面是因为航运作为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有75%以上的国际贸易量是由海运完成的,世界经济贸易的阴晴冷暖对
航运需求必然有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与当前全球 化下的产业分工也很大关系:粗略的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美 国为龙头的欧美是消费的一极,亚洲则是生产的一极,同时后者又 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资源、能源等,然后再出口 欧美.在这种分工方式下,欧美消费需求的急剧下跌,对出口导向 14 / 31 型的亚洲经济而言,意味着进出口双向货流同时大幅度下降,我认 为,这正是航运需求为何如此显著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贸逐步复苏.据世
界经合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强于之前的预期,世界经 济在各国携手努力下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正步入后危机时代.IMF 在1月26 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认为,在经历严重的全 球经济衰退之后,全球经济增长正在“转负为正”.IMF 认为,全球 经济正在复苏,力度比预期更为强劲,但各地区复苏速度不尽相同.预计 2010 年全球经济增幅为 3.9%,较2009 年10 月份预计的 3.1% 有所提高,其中,美国 2010 年经济增幅预计为 2.7%,欧元区经济增 幅分别为 1.0%,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6.0%.中国经济持续回升.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8.7%,圆满完 成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其中,第4季度增长 10.7%,各季度增 速呈逐步加快态势.从2009 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全 年进出口总额达 2.2 万亿美元.我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关 键,去年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 0.6 个百分点.2010 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复苏势头,投资增长加快,1-2 月份, 银行放贷额已逾 2 万亿元.贸易增长继续加速,1-2 月份,进出口总 值达 3864.0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8%.进出口的大幅增长表明,中 国贸易和世界贸易已经开始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因素仍然是 战胜危机的原动力.可以乐观地估计,2010 年在全球经济维稳的前提下,中国经济
有望持续回升,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重要力量.温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 8%左右,居民消 费价格涨幅 3%左右,并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 15 / 31 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 10500 亿元.货币政策方面:一是保持货币信贷 合理充裕,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7.5 万亿元左右.这一切都将为我国 经济继续稳步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 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将继续沿着原有的快车道前进.那么,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对未来“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所 面临的形势有以下五个判断: 判断一: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将为航运业的繁荣发展注入长久动力.全球化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呈现迅猛推进的势头,全球化在“贸易
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这三个核心领域都有明显的快速 发展.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薄弱环节, 如金融创新过度、国际金融体系制度不完善等,但是这些情况我们有 理由相信会得到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没有改变.我们做出这样的 判断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当前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全球所倡 导的低碳经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产生,成为推动新一 轮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投资活动有增无 减.第三,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停 止,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展望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由
于世界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国家发展的不均衡性,世界经济的发展推 动航运需求的上升,航运业发展长期看好.判断二:“中国因素”将继续发挥国际航运市场“发动机”作用.最近20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 新分工,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供应链,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发展中国 16 / 31 家从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中 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产出(GDP)增长了50多倍,年平均GDP增长速度达到9.8%.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即将超过日本,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中国已
经发展成为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运量、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 家、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未来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将进一步提升我 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虽然我们国家把拉动内需作为首要任务,但 是我认为外需仍然会保持活力和稳定.而随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升级, 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向国际分工合作的高端市场进军,这对我国外贸货 物结构的优化也将是历史机遇,总的来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将更加稳固,将继续在国际航运市场上扮演发动机的角色!同时航运业重心东移趋势并没有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改变,相反进 一步加快,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进一步集聚,其重心正在向东亚, 尤其是向中国转移.2009 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巩固,多 个世界级港口正在中国东部沿海崛起,为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 了重要条件.2009 年,我国亿吨港的总数为 20 个.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69.1 亿吨,同比增长 8.2%,增速 回落 1.4 个百分点,而国外的港口吞吐量却萎靡不振.近日发布的 2006-2009 年全球十五大集装箱港口排名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 2009 年,中国港口除香港港之外,共有 5 个大陆港口跻身全球十大 集装箱港口之列,占据十甲的半壁江山.在修造船能力上,欧洲船厂 的破产倒闭,使得全球造船能力进一步亚洲集中.在船舶融资服务方 17 / 31 面,欧美投融资机构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深,纷纷削减了对船
舶融资的规模,也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船舶融资市场上的份额 逆势上扬.这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航运及航运相关业面临重 大发展机遇.判断三:新兴经济体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鲜明特点是主要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东亚14个新兴经济体 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居于世界前列,国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从 亚洲经济发展推动力看,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来自日本,80年代来 自“四小龙”,而90年代以来则是来自中国和印度.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2010年1月26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作为新兴经济 体典型代表的“金砖四国”,2010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10% 和7.7%,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从最新数据来看,巴西和俄罗斯经济表 现要好于预期.巴西中央银行发布的经济预测数字,把2010年经济增 长率的预测值从4.5%调升到4.8%.而俄罗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 计2010年其GDP将达到3.5%.由此,我们认为,新兴经济体以高于发 达国家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而且,在新兴经济体的推 动下,发展中国家现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出口占世界出口 份额的40%以上.按市场汇率计算,包括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 国内生产总值现已占世界的30%以上,预计2020年前后,新兴经济体 和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判断四:区域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内贸易增长保持较快 速度.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 18 / 31 趋活跃.全球现有209个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区内贸易已占 世界贸易额的50%.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 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 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 不悖.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 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 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 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美国 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 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 成,今年1月份,东盟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 总值达214.8亿美元,增长80%.判断五:资源能源富集国家战略地位上升,成为航运发展的热点 市场.从长期看,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呈上升趋势,国际能源格局调整
步伐加快,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 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 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
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 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 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资源能源的收益,又使得这些地 区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区域,进一步带动航运的需求.因此,总的说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仍然面临快速发展 19 / 31 的黄金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将为航运业发展注入长久动力.四、我国航运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我国航运企业一方面应当对未来发展 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 发展已出现的新特点、新格局,并据此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调 整.在去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我特别提到了经济危机下企 业“过冬”的三种战略选择:一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冬眠”;二是不明形势、盲目出击的“冬泳”;三是强身健体、伺机出击的“冬训”.我认为,这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样还适用.在这里我也 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种是“冬眠”.所谓“冬眠”,就是收缩不动,减少消耗, 用过去积累下来的“脂肪”扛过寒冬.对企业来说,一般是大规模削 减投资,实行裁员,压缩成本,以及把企业的触角从原来的多个地域、多个领域收回到最初的核心部分,以此保存现金流维系更长的时间.对一些小企业来说,甚至可能采取关门停业、退出市场等极端方式.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企业要“过冬”,或多或少都会采取其 中的一些举措.但是,若冬天短暂,“冬眠”尚可过冬,如果冬季漫 长,“冬眠”的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脂肪”耗尽、资金链断裂而无法 支撑漫漫寒冬.因此,我认为,冬眠是“下策”,是企业“过冬”最 基本最无奈的选择.第二种是“冬泳”.所谓“冬泳”,就是不畏严寒,在寒冬冰水
里还敢游泳,还要向前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国际金融 业,英国、日本的一些金融机构却大胆收购了华尔街破产银行被拆解 和拍卖的金融部门,投资家巴菲特也趁机吸纳了大量低价股票,国内 20 / 31 的一些企业也在海外能源领域积极投资.这些被认为是在“抄底”的 企业就是“冬泳”者.“冬泳”者,往往都是艺高人胆大,有一定实 力、也有一定魄力的,比之“冬眠”,我认为技高一筹.但是,“冬泳”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企业实力不足,或对“冬泳”的时机判
断出现偏差,或对“寒冬”持续的时间估计不足,很可能会在“冬泳”中被冻死,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所以,“冬泳”充其
量只能算是企业“过冬”选择的“中策”.第三种是“冬训”.我认为这才是企业过冬的“上策”.按照正
常的经济周期,企业五年左右往往就会经历一次市场起伏.因此,企 业应该把“过冬”看成是正常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在周期的不同
阶段,企业有规律有周期性地进行运作.在周期的底部,则要加强“冬训”、“强身健体”,为时机来
临后的“冬泳”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好准备.那么,我所讲的“冬训”,其实质就是要:利用市场低迷、企业各种风险显现的时期,重新梳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企业 应对风险的能力;利用市场急剧变化带来的各种最新信息,重新研判 对市场走势、对企业定位的认识,调整修订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积 极推进企业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危机时期企业 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和降本增效水平等.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远的选择是“冬训”.实际上,在2007 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时,中远就见事早、行事快,专门成立 了我亲任组长的“中远美国次贷危机专题研究小组”.在该小组认真 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11月,我们就很快作出了应对危机、防控风险 的六项重要决策,包括及时停止或延迟业已规划的一批集团新造船及 投资项目等,同时,还针对已经暴露的一些业务风险,在及时清理整 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风险管控.21 / 31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Boom is welcome, recession is more welcome.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于有准备的企 业来说,危机是危,更是机.当市场下滑甚至是衰退时,短视、悲观 的人看到的是绝望,而那些富有远见和乐观精神的企业家正是在这样 的市场中重新审视并改进自己,推动企业的调整和创新,发现新的市 场和盈利模式,从而带领企业不但逆境生存,还能浴后重生、实现更 大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企业的发展战
略要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研究 分析国内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和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适应我 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制定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战略.下 面我就结合中远集团的实践来谈一谈: 第一,立足长远,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企业首要的就是要立足长远,根据
新的发展形势,适时修正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发掘高成长型业务, 找准目标市场,明确发展目标,以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根据前 面对国内国外市场形势的分析,我认为,从国内看,在国家拉动内需 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国内沿海、内河运输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航运企业应把握机遇,加大资源投入,大力发展内贸运输,随着内陆 货源的不断增加,积极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海铁、江海多式联运 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全力为客户打造全程运输链的竞争优势,谋求优 势的市场地位;从国外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保持较快速度推进, 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龙头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但同时新兴经济 体、区域市场以及资源能源富集国家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亮 点,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将形成多热点、多层次的发展格局.这些都将是我们航运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良好机遇.22 / 31 前两年,在航运市场还处于高位时,我和中远集团领导班子就居
安思危,清醒地意识到并明确提出中远要力争突破航运市场发展的强
周期性,努力实现集团从周期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也就是说, 中远应该着力建立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在市场好的情况 下,我们能比竞争对手更赚钱,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我们比竞争对 手少亏钱或不亏钱;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我们的经营效益能比 竞争对手更为稳定,而不是大起大落.尽管我们早已意识到要实现从周期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并
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但2008 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导
致国际航运市场迅速下行、进入低谷,使包括中远集团在内的航运企 业的经营普遍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危机和航运市场深度调整暴露 出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周期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特别是着眼于应对当前危机和实 现长远发展相结合,中远集团在基本实现“从拥有船经营到控制船经 营”、“从拥有资产经营到控制资产经营”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要实现“从拥有控制资源到同时配置社会资源”的转变.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进入资源能源经营领域,建成资源能源的全球配置人.近年 来,我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以至更长时期,中远要从现有的航运、物流码头、船舶修造业进而向所运输服务的资源能源领域进军,比如 煤矿、铁矿、LNG、石油等;要通过我们的航运物流价值链与服务对 象紧密联接,参与资源能源企业的股权和经营.也就是说,中远应进 一步致力于从资源能源的全球承运人向资源能源的全球配置人转变.我们认为,伴随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为我们 进入资源能源领域、建成资源能源全球配置人提供了重要时机.23 / 31 二是加快对内重组整合和对外联盟并购,建成国际航运物流业系 统集成者.近几年来,中远集团运用国际上先进的系统集成思想、实 施系统集成战略、努力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业的“系统集成者”.现在, 应该说,中远已初步打造成为具有一定集成者实力、影响和能力的企 业,体现出作为航运物流业系统集成者的部分特征.但是,突如其来 的严重危机及冲击使我们意识到,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航运物流业“系 统集成者”,我们应该说还有一定差距,中远集团当前特别需要充分 利用经济危机和航运市场调整带来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对内重组整 合和对外联盟并购,进一步朝着国际航运物流业“系统集成者”或 “产业集群领导者”的目标迈进.这也应该是中远实现从拥有控制资 源向配置社会资源转变的根本途径和目标所在.第二,持续创新,培育独特竞争优势.创新是科学发展之魂、经济增长之源、企业生存之本.经济危机 和市场调整,首先破坏和摧毁的是企业原有的商业和经营模式.为此, 应对和战胜危机,就必须要坚持持续创新和变革,这也才是真正的制 胜之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远集团坚持创新发展,按照从全球航运 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战略思路,中远集团 坚持巩固做强航运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优化发展陆上产业, 业已实现围绕国际航运、物流码头和修造船三大产业的“适度相关多
元化经营”.以此为基础,我们致力于横向发展集装箱、干散货、油 轮和特种运输四大船队的综合竞争力,以及纵向发展从航运向两端物 流、码头及修造船等延伸的供应链整合竞争力,形成了中远集团独特 而强大的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球物流供应链整合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船务集团,是中远旗下的修船单元.金融危 机以后,航运市场受到影响,修、造船业务都未能独善其身,中远船 24 / 31 务积极开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务,成功自主建造世界顶级水平的钻 井平台.这是中远集团抓住国家调整振兴船舶产业的政策机遇,果断 实施产品战略转型的典型.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物流,也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内容.根据危
机以后出现的新特点,积极拓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地产物流、航空 物流等新的业务单元.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应该都知道,空客
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是空客在欧洲之外的首个总装生产线.去年 5月18日,中国组装的首架空客A320飞机首次测试飞行已经圆满成 功.其实在天津空客项目中,中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 年1月,欧洲空中客车有限公司、天津市保税区就空客A320项目的物 流服务举行了全球公开招标,全球最大的12家国际物流公司参与了此 次投标.在中远集团所属相关公司的通力合作下,最终中远物流公司
成功中标.从07年6月,中远物流公司开始为空客A320项目284架飞机 零部件提供跨国全程物流服务,物流服务范围包括欧洲段驳船运输、内陆运输、远洋集装箱运输、天津段内陆运输、航空运输等,同时包 含运输工装夹具的组装、拆卸及维修等增值服务,迄今已完成25个批 次运输任务.空中客车公司对天津空客A320项目整个飞机部件海陆空运输流 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远的质保体系、技术方案和创新给予了高度 评价,为了表彰天津空客A320项目中方运输组(中远物流是主要成员)的优异表现,空中客车公司特别向中方运输组颁发了“运输优秀贡献 奖”.天津空客A320物流项目是中远物流在高端物流领域的一次成功 突破,合同金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物流业界迄今为止合同金 额最大的全程物流服务项目.无论从合同金额还是从技术要求、国际 25 / 31 影响方面来看,该项目都将成为中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 和里程碑项目.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天津空客物流项目可以说是中远物流公司依 托中远集团航运主业实现协同发展,充分展示中远集团以航运为依托 的全球物流经营人优势的典型项目.在该项目中,中远整合了系统物 流、航运及相关港口装卸方案、运输和吊装托架设计方案、道路改造 方案等,为项目提供具有专利技术、高端的全程物流服务,显示出强 大的全球物流服务能力和对物流资源的整合集成能力.中远物流公司正是通过天津空客物流项目这样的服务创新项目
及能力有效应对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近年来,他们在传统的船代、货运业务都努力向高端转型的同时,特别加大了现代物流业务的创新
和转型力度,在工程物流方面,中远物流除了在核电物流上占据国内 领先地位并成功进入高端的航空物流领域外,还通过适度延伸产业 链,开始向工程设备安装以及大型设备监造领域进军;在产品物流方 面,中远物流则不断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在巩固传统仓储和运输服 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库存管理、跨国物流管理以及融资物流等高附 加值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 远物流公司不但保持了经营和效益的稳定,而且在现代物流领域实现 了较大的效益增长,成为中远集团经营上的一大亮点.第三,成本领先,增强抗风险能力.危机时代,凸显成本控制的极端重要性.在相同的市场环境、同 等的服务水平下,低成本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后危机时代, 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初始阶段,市场运价的恢复必然有一个过程,同时 从航运服务对象角度的考虑,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客户的 运输成本,意味着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能为客户提供优质价廉 26 / 31 的运输服务的航运企业在竞争无疑有更大的胜算.为加强成本控制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在成本控制上,我们学习日 本企业的“精益管理”理论,2002年中远将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管理 方法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工具引入集团,共完成了50个独立项目,实现 财务收益近亿元.“十五”期末,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远特色”的
以六西格玛为核心的精益管理运作体系.后来我们进一步提出推进对 标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危机以来,在市场不好
和企业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深化精益管理来降本增效更有其迫切 性.现在,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精益管理措施来降本增效,包括严格 控制行政支出,所有全球性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大幅节省会议 差旅费;推行船舶经济航速,努力节省燃油成本;与港口重新商谈合 同条款,降低港口费用支出;与国外船东租家积极开展租入船租金重 新谈判,最大限度降低租入船租金成本等.第四,稳定收益,实施大客户战略.显而易见,在航运低谷时期大客户、大合同和长期合同对航运企 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支撑作用要远远高于航运高峰时期.当前,在以货 运需求不稳定回升和运力过剩为主要特点的后危机时期,大客户和货 源更是成为航运企业船队经营的重要支撑.换句话说,后金融危机时 代面临的航运市场形势要求航运企业更加重视大客户、大合同和长期 合同.因此,在后危机时代,航运企业应更加重视大客户、大合同和 长期合同.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客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 垄断性.大客户大多是行业巨头,往往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实力 强,对市场影响大.二是价值性.大客户业务量大、运价相对稳定, 抓住了大客户,就抓住了大批货源,能够带来高额的价值贡献.三是 27 / 31 稳定性.大客户商业诚信度高,履约能力强,一旦通过合作建立互信, 就成为航运企业创造稳定利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远集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大客户关系的建立,重视与大客户签
订大合同和长期合同,与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些年来, 中远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重大步伐.中远首先加大了与国内大货主合 资合作经营的步伐,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煤集团、华 能集团、中核集团、中铝等大型能源资源电力企业,与宝钢、鞍钢、首钢、济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与海尔、长虹、TCL 等大型家 电企业,与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大连市、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签 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为当前应对经济危机及下一步可持续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很多领先企业的应用.比如,近两年来,日本三大航运企业在扩张其国内大宗散货运输份额的
同时,就已开始加紧开发海外市场,与国外钢厂、电厂建立更紧密的 战略合作关系,实施其全球化和大客户战略.第五,加强合作,共赢新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整个航运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包括船公
司、船厂、货主、港口、铁路、融资机构、保险经纪,而要战胜危机, 加快航运业复苏的步伐,则需要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 合作,抱团取暖仍将是航运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中远的合资合作经营早已深入到国外.1997 年我们在集装箱运 输领域,首先与日本的川崎汽船、我国台湾的阳明海运公司合作,后 来又接受韩国的韩进海运公司加盟,互租舱位,协调派船,形成了世 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联盟“CKYH”.我们还和世界最大的汽车 船公司日本邮船合资成立了汽车专用船公司,与世界最大的重吊船公
司荷兰的 BIG LIFT 进行合作,与世界领先的物流公司荷兰的 TNT 进28 / 31 行合作等.在2007 年初,我们和日本唯一的铁路货运公司日本铁路 货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从事中国到日本的海铁联运项目,再次深度 进入日本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市场.中远还积极推进与外资在海外港口码头等项目上的合作.比如, 我们2004年收购了一家英国码头公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25%的股 份,参与到这个欧洲第二大港口的扩建项目中.在欧洲,我们已经在 经营意大利的那波里码头.2008年11月25号,中远与希腊比雷埃夫斯 港务局在雅典总理府签署了希腊最大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35 年特许专营权协议,正在希腊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希腊总理 卡拉曼利斯出席了签字仪式.温家宝总理也高度评价了此事,他指出, 中远的赢标标志着中国大型企业向欧洲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这是 “外交经济”的模式,是落实中希两国最高战略伙伴的模式.2009 年10月1日,我们正式接管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我们在 美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长滩拥有自己的码头,在世界前三大集装箱港 新加坡港、上海港和香港,也拥有自己的码头.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合 资合作,中远得以顺利进入国际码头市场,中远控股中远太平洋也由 此迅速发展为世界第5大集装箱码头经营商.第六,理性应对,共同维护市场稳定.航运业何时走出低谷期,这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步 伐,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航运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采取的策略和行 动.我认为,在现阶段,航运界重塑信心,增进互信,理性应对市场
复苏,共同维护市场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在船队建设方面,要理性扩张.目前各大船型市场仍然积累着庞 大的新造船订单,这对航运业复苏的前景造成阴影.在此我呼吁航运 业各界着眼大局,进一步加快船舶的更新步伐,淘汰老旧船只,携手 29 / 31 努力,共同为航运市场恢复和回升积极创造条件.在生产经营方面,要理性经营.在上一轮航运市场高峰中,伴随
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的背景,过多的投机因素也涌进航运业,使得市场 运价偏离了正常的供需关系,然而泡沫过后最终受到损害的却是航运 业,对此我们航运业界要吸取教训,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免 重蹈覆辙.在相互竞争方面,要理性竞争.困难当前,航运企业不应该自乱
阵脚、相互残杀,这样做只会给行业发展带来伤害.在此我也呼吁航 运各界要坚持把竞争建立在公平、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合规竞争, 促进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促进业务的创新和变革,促进资源的优化 配置,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七,节能减排,适应低碳发展潮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环境保护受到空前的重视,当前发展低碳经
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对于航运业而言,低碳发展既包含挑战, 更包含机遇.说它是挑战,是因为一定程度上说,航运的低碳化不可 避免的要增加船公司在设备更新改造上所花费的成本,说它是机遇, 是因为从载货能力看,航运相比空运、公路运输都具有碳排放强度低 的优势,在低碳经济发展潮流下,航运业面临发展的机遇.作为中国最大和船队规模排名世界第二的国际海运企业,中远一 直积极支持国际海运界的环保、节能减排等行动.中远现经营着630 余万载重吨油轮,为确保安全和环保,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双壳 油轮,并按国际最高标准对油轮营运进行严格管理.为减少船舶压 载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2006年我们还专门投入配 套资金1600万元与中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共同立项承接了国家重大科 技支撑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处理技术》课题研究,业已 30 / 31 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此外,我们还联合国内外权威的研究机构, 开展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船舶应用的前瞻性研究工 作.近年来,我们通过调整船队结构、优化航线设计、使用经济航速、开发新技术等措施来降低燃油耗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倡导“绿色 航运”.燃油单耗从 2003 年的 8.01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到 2008 年的 4.65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了 42%;单位货物周转量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从 2003 年的 24.83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到 2008 年的 17.46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了 29.7%.有耕耘就有收获,因靠港船舶环保达
标率优秀,中远集装箱船队已连续四年被美国长滩港务局授予“环保 绿旗奖”(Green Flag).2006 年,中远完成了国内首份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反对腐 败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后荣登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
榜,是第一个中国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航运企业入选.鉴于中远在 履行“全球契约”方面的突出表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笔致信、邀请我参加了 07 年7月初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契约” 领导人峰会.08 年7月,我又应邀参加了潘基文秘书长在北京召开 的“全球契约”座谈会并在会上代表中远郑重承诺、正式加入联合国 倡导的《关注气候宣言》.在《世界人权宣言》颁布 60 周年之际,中 远集团还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成为我国第一家签署该宣言的国 有企业.同学们,你们都是 EMBA 班的学生,是各类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 员,最后我还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一个中国字的理解来结束我们今天的 交流.我认为,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做到一个“赢”字,也就是英
文中win的意思.这个中国汉字由五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代表一层 31 / 31 含义,组合起来就体现了做企业的内涵.“赢”字最上面是个“亡”,也就是die,经营者要想赢,必须
7.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七
1.1 努力探索从外延粗放型业务模式向内涵集约型业务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赢利的信贷依存度比较高, 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9年银行业信贷增长高达9.6万亿, 而净利差大幅收窄等因素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利润增长。同时, 银监会逐步提高了银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 2010年全年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应保持在11%以上, 中小银行应保持在10%以上。因此需要深化发展内涵, 把握发展方向, 对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调整, 努力向集约型的业务发展方式转型。
1.2 积极把握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首先,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遭到重创, 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这一机遇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和业务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应该着力开发与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的金融服务, 积极部署海外发展战略,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 还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 就国内而言, 在宏观层面上, 如“三农”、低碳经济等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需要银行创造和提供更多适宜性的业务来支持和发展;在微观层面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 对理财的需求日益旺盛, 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客户的需求, 丰富产品体系。
2 积极鼓励金融创新, 增添金融业的活力
一是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各种新型产品认真研究分析, 并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地逐步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品在转移和化解金融风险上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必须树立服务创新理念, 完善银行服务体系, 以服务创立品牌, 以服务赢得客户, 以服务提高效益。
三是加强银行管理体制的创新。基于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要求, 并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管理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应适时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构建有效的资本管理体系, 全面建设商业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3 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在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风险管理是规范金融主体行为、化解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证。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此次金融危机更是凸显了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3.1 加强人才培养, 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注重对员工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 并投入必要的资金输送员工到国外深造, 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风险管理经验。
3.2 强化风险管理技术, 提升风险计量水平
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三大支柱来看, 均是以风险管理和监督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 同时还需要强化风险测算技术, 应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手段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
4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加强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4.1 关注就业问题
首先,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支持, 给予创业贷款优惠。其次,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中小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商业银行必须更新理念, 完善中小企业授信机制, 加强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
4.2 积极履行社会道义责任和慈善责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良好的企业形象, 加强其社会影响力, 并有可能增强其赢利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底层, 给予弱势群体必要的帮助和优惠, 比如, 发放助学贷款, 农民工教育培训贷款, 支持灾后重建和发展, 扶贫贴息贷款等。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自身还存在很多缺陷, 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诸多挑战, 必须居安思危, 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8.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信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意义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比较短,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不断显现,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表现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个人信用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四个方面。
(一)客户个人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对个人信用进行专业评级的机构不健全,全国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资料不全等因素,商业银行无法对客户的收入变化、和还款意愿等进行正确判断,导致我国客户个人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中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形式。
(二)经营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内控管理还比较薄弱,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甚至有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也未建立,这些因素的存在,加大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经营风险。此外,有一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操作手段的滞后,客户个人信用基础资料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中,未建立适应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业务管理系统等也加大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经营风险。
(三) 政策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还未专门制定关于个人消费信贷活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客户出现违约和失信时,如何对个人消费信贷者进行惩罚,以保护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具体法律规定还不够具体,导致操作性不强。个人消费信贷的周期性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信贷申请人多而分散,由于法律漏洞,有一些个人消费借贷者会利用政策法律方面的漏洞进行欺诈。此外,我国拍卖市场还处于初创时期,拍卖市场的交易秩序和交易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商业银行很难将抵押物进行处置和拍卖,这些法律法规因素的缺失,都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成客户个人资源资料库。但是,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个人资料并未实现真正共享,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统一协调,共同努力建成一个全银行系统的客户个人资料库,实现各商业银行客户个人资料在全银行系统内共享。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加快征信条例的法制化进程,加快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促使商业银行、金融其它机构、财政税务机构、海关、工商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电信、城市公共管理部门中个人活动记录以及个人资料等信息全部进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对个人进行信用进行评级,按评定的信用等级给予授信。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管理,必须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在正式受理个人消费信贷申请前,应严格加强对客户个人消费信贷的申请资格的审查,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人的个人信用状况、收入的稳定性,个人负债状况和抵押物的变现情况都需要逐条核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批准时期,商业银行应该加大监督和检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部门的操作,确保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个人消费信贷完成后,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对信贷资金进行不定期或定期跟踪和监控,密切关注客户的经济收入和还款意愿等方面的变化,一旦出现客户拖延还款时,商业银行应该及时了解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那些有故意不还信贷资金的客户,可采用信函通知、电话沟通,上门追讨,直至变现抵押物,如果下落不明或潜逃的个人消费信贷者,商业银行应提交公安和法院,请求执法部门给予帮助查寻和逮捕。
(三)完善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运行,在法律层面,应该加大对个人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尽早调研和出台《个人消费信贷法》,对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中的有关主体的义务和权限进行规范。完善我国的《担保法》,完善担保法中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有关条款。在有关法律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个人消费信贷者如果出现违约和失信时应承担的刑罚,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个人消費信贷者的借贷行为。
(四)通过参保的形式转移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可以采用个人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的形式转移部分风险压力。如商业银行评估后认为该笔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客户在申请信贷时必须购买特定的保险,如果客户由于意外而无法还清信贷资金时,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偿金,从而减小商业银行的潜在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 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
[2] 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3,(03).
【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推荐阅读:
后危机时代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应对思路09-20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09-26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09-10
分析主权债务危机问题08-26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11-01
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10-12
读《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有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