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

2025-01-09

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精选13篇)

1.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 篇一

梨花芬芳桃花笑 微风轻拂花香四溢的春季园林, 秋季里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 人们那笑弯的眼眉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苹果之乡。

我和妈妈 ,奶奶还有两个哥哥 ,大哥总是以一幅庄严的军人形象出现在我眼前 脸庞清秀 很疼爱我和二哥,一家人相处的很和睦。 我还不记事的时候爸爸患病离开了我们 连他的样子我都没有了记忆 偶尔会听到大人们提起爸爸是一个勤劳纯朴的好爸爸。从心理我默默地爱戴着他,睡梦里也曾梦见过他。二个大我两岁 肩并肩一起上学 我和二哥的距离更近一些 吵吵闹闹家里也呈显一份朝气,内屋时不时会传来奶奶的喝斥声 督催我们去学习去看书的。调皮的二个总是扮鬼脸相迎。妈妈和奶奶把所有的关怀给了我们,我们幸福的成长着。

平静的生活也会有小小的波澜,那是一个周末 我在邻居家去玩 回家后看见满脸泪水的二哥 喘着气抽噎着。他一把拉我走进房间说 妹妹 我有话要问你。我从来没有看到他这样伤心过,连说话都语无伦次了。站在身旁的妈妈似乎都不能安慰他。 原来 二哥是听到了有人说我们和大哥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质问我的神情是那么的期待 他也许期望我回答“不是” 我宁愿给他撒一个弥天大谎来安慰他此刻的心境。我的心如潮水,犹如浪沙翻滚,此时此刻大哥那双炯炯的眼神似乎能看穿我的心灵。他那颗纯真的心 坚强的斗志永远是我和二哥学习的像徽。面对二哥的质问我没有了回答,生活中的我们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大哥不在身边 可比在身边还要亲近, 二哥的伤心和泪水证明了这一点。

放暑假了 大哥一如既往回家探亲, 二哥由于任性原来对大哥的直呼其名也改为“大哥”了,他总是选择寒暑假期回家探亲 就是希望能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大哥对我们的爱戴胜过爱自己,我们也更加喜欢他了。那阵耳旁风随之销声匿迹了。

2.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 篇二

实小特色养成教育“独特”在哪里?先解决动机和情绪。更为精准的描述是:边解决“我愿意”,边解决“有点难,但我快乐地坚持做着”。教育的秘诀在于激活和唤醒。人是很难被改变的,除非他愿意。小学德育只有真正作用到心底,触动到心灵,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力量,涵养、内化出良好的习惯。接近理想的德育境界是,顺应天性,涵养人性,张扬个性。

一、让校园环境触动心灵

环境造人。校园环境艺术化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无需赘述。问题是, 我们以为“好的”环境建设, 是否遵循了儿童生长的规律而因此发生了有益的影响了呢?“最漂亮”并不意味着最科学。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很多好看甚至奢华的学校里, 实际上彰显的是科学性的缺失、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对教育主体的漠视。实小坚持, 真正温暖、美好的教育场所, 一定是师生亲自创造、可触摸、能互动的空间, 更应该是一个美好故事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收藏所……

1.拿出行动, 去倾听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心声。

实小在环境设计方面, 倾注了很多心力。我们放弃采用专业设计师, 而选择孩子和教师, 用二到三年的时间, 创设属于我们自己的, 孩子和老师能够看懂、读懂的校园环境, 让校园每一个小角落都留有孩子和老师的痕迹, 让一个个富有创意令人欣喜的细节, 不断地激活唤醒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让环境在熟悉和温暖的氛围中, 有效而又持久地发挥育人功能。师生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过程, 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 更是对人的尊重。

实小各个教室的环境设计, 经历了老师、家长、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过程。亲自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环境, 让大家慢慢懂得哪些是适合自己的, 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参与设计的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 得到的是真正的平等和充分的信任。当你走进我们的教室, 请你用心去感受老师、孩子、家长倾尽全力, 用智慧打造的个性化的环境。在个性中你能真切地体悟到蕴含其中的共性, 那就是对环境中的主体——人的充分尊重。

在办公室的设计过程中, 老师们精诚合作, 让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展现。科学组和美术组自愿组合在一起, 艺术和科学在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创造。“科学和美术在山下分手, 在山顶汇合”作为科美办永远保留的文化短语, 启迪我们不断思考合作与融合为我们的发展带来的广阔。

2.让校园环境与主题活动, 达成有温度的互动。

校园文化的培植和经营有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参与和认同, 给学校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对于新建的一所学校, 一方面要以科学而全新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者对团队主流的价值加以引导, 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这份引领, 一定是基于全体老师的共同愿景, 用贴合心灵的主题活动激发内在的无限美好和期待, 才一切皆有可能。我校党支部结合新建学校实际, 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团队文化短语征集”活动。学校从征集的众多团队文化短语中, 选取了“实小好, 是因为你好”。亲切朴实的话语, 给了每一个教师、家长, 包括门卫师傅、清洁工人、食堂临时工……团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对教育的理解”征集活动, 要求每位教师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并写在红灯上, 挂在学校醒目的地方, 引领教师思考教育的真谛,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当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寻找自己老师灯笼的时候, 也完成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初步理解。在卸灯仪式上, 老师们那份真情和不舍, 让我们体会到: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触动了大家。

建党90周年前夕, 学校面向学生开展了“我期待的好老师标准”征集活动, 诞生了第二批红灯笼。当老师们看到孩子发自内心的期待时, 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份来自内心的感怀。两次悬起的红灯笼, 诠释着实小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每一盏红灯笼, 都在解读着教育的秘诀和真谛, 彰显着实小孩子的美好期待, 教师的职业梦想和价值追求。

“我最期待的颁奖词”活动中, 教师为自己写颁奖词, 表达自己期待能得到学生、家长、同事怎样的评价, 以此树立的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 让“我最期待的颁奖词”成为一种激励, 一份承诺。

实小通过这些主题活动, 聚合着学校教师们认同的思想、信念、理念、礼仪、荣辱, 引导着教师的价值观念, 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 规范着教师的语言行为。

3.让每面墙壁能讲得出故事。

以文化引领, 认同养成教育理念, 形成团队合力, 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实小的校园“温暖文化”, 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源头活水。养成教育的持久, 需要一种能量不断助推。用心灵温暖心灵, 用温暖来实现彼此激励, 才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实小做温暖校园, “温度”哪里来?每天校长站在门口, 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门卫师傅帮孩子开车门, 拿书包。家长义工为校园的建设不停地忙碌。要让学生懂得用言行给别人带来温暖, 教师和家长要以身示范。

让环境也能如人一样, 彼此取暖, 相互感染, 如实小的红灯笼、行政区悬挂的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 这个故事作为文化被保留下来, 不断温暖更多人的心。行政区的走廊里粘贴的两个“实小宝宝”的照片, 上面写着“孩子, 你慢慢来”, 启示老师们要敬畏每一个孩子, 顺应孩子的天性, 好好地爱他们, 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实小力争使每一个上墙的文字, 都能让孩子看得懂、读得懂。图书馆旁边, 校长送给全体实小孩子的一句话, 诠释的是老师和孩子共同的价值追求——读书的孩子最可爱, 读书的老师最美丽, 读书的家长最可敬。

实小的校徽和班牌, 是学校美术教师用心设计的, 上面留有王晓瑜老师名字的拼音缩写。学校荣誉大厅里, 为孩子们创办了“学生个人画展”, 学生个人画展已经成为孩子和家长最期待的校园风景。李可一同学是第一期个人画展的创办者, 孩子的爸爸妈妈说:“女儿就因为这次画展, 有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变化。”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长廊、梦想舞台等, 让有兴趣爱好的孩子, 能够在校园里找到展示的空间。校园的每一处细节, 都烙下了实小老师和孩子们深深地印记。环境用了心, 不仅育人, 还能养人。

二、让班级德育触动心灵

养成教育最终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出于个人责任感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而不是出自外在的奖惩。为此, 实小取消了传统的值周评比制度, 代之以班级学生自主评价、班主任引导、学校提供客观指导的评价办法。我们的认识是:习惯的养成单靠监督、量化考核是走不远的。我们践行班主任团队对班级养成教育的独特思考和坚守, 挖掘有效动机, 唤醒学生的内在无限可能。

雷夫56号教室的教育传奇, 让我们坚信, 有效德育的成功应该是基于班级德育的成功。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实施有效德育的“灵魂”。现实中教育上的“倦怠”情结、常常无视或漠视学生的问题, 唯有唤醒和激活教师团队的热情、激情, 才能给班级德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1.让边反思、边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达成自主的关键是有思考, 有行动。实验小学班主任结合班级的特点, 确定一个思想和行为习惯为班级的培养目标, 制定了特色的班级养成教育实施方案。通过班级的有效评价、班集体活动, 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养成教育。去年6月, 实小承办了甘井子区养成教育现场会, 六所基地校校长“非常6+1论坛”, 就“何以自主”做了深度地交流和探索。在此之前, 实验小学的全体班主任花了大量的时间, 完成了对班级养成教育的定位与思考。每一位班主任撰写了一份贴近班级实际的班级养成教育报告单, 确定班级重点习惯的培养, 详细思考学生习惯培养的实施方法。在思考的同时, 老师们也在积极地行动, 把习惯的培养有效地作用于孩子身上。2011年6月, 实验小学成功加入《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合育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 学校把子课题锁定在班级学生习惯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牵动, 强化班主任实施有效班级德育的能力, 鼓励班主任智慧地开展班级工作。

有了目标和方向, 便有了行动和思考。石鑫老师的“有效的家校沟通”, 让孩子们的物放有序习惯基本养成。她本人力争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信, 与家长沟通近段时间内班级学生习惯的养成情况。新年的时候, 他给每一位家长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还夹着平日里他为孩子照的照片, 用以激励、温暖家长和孩子。在老师默默实践的过程中, 家长们也被老师的投入和热情深深地感染。家校的合力, 促成了孩子习惯的自主养成。张华老师把自主班会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随时捕捉班级德育素材。某班自主为校园里两只突来的喜鹊, 策划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安家仪式。通过班会, 让孩子们为鸟巢起名字, 策划仪式。这其中, 孩子们收获了太多的教育和影响。思考状态下, 保持着激情、投入、用心, 让自主坚持成为可能。

2. 让评价有温度。

评价体系的建立最难,也最必要。很多看似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主观意愿,就像套上了枷锁一样。科学、人性的评价机制,更多应关注人的主观意愿,让评价也能够触动心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影响更多人。班级养成教育需要科学、艺术、多元的评价,才能够激励孩子形成自主。

军队的纪律,是铁;学校纪律,是铁,也是水。实验小学建校初期,制定了学生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立规范只是一个开始,科学而又人性化地使用好规范,我们经历了学习、反思、总结的过程。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接受,使其成为主观行为需要。开展校园“广树小榜样”活动,创新实小特色的“小榜样”激励、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要体现一项学生重点习惯的培养。物放有序、真诚微笑、安静阅读的习惯,已经日趋在孩子们中间看到效果。通过班级、校园小榜样的评选,发挥校园小榜样的奖励机制。增强每一个愿意坚持孩子的信心,不断激励,让习惯养成持久、内化。科学、艺术化激励的同时,也需不断提醒。为此,学校建立“惩戒台”,科学、人性地使用,确保遵循育人规律,不让后发性的惩罚代替了事先的纪律约束。

没有标准的确立,很难达成有效的评价。对好孩子的标准,实验小学老师不断地重新认识,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做了新的尝试。散学会上,学校为孩子颁发了两份荣誉:“快乐坚持奖”和“更受欢迎奖”,让更多孩子能够养成自主坚持的习惯,做群体中更受欢迎的人。未来发展,坚持的品质和受欢迎的程度至关重要。前期有效地跟踪评价,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不忽略落选孩子的感受。让这个过程,绝不是个人喜悦,而是能够触动、激励更多孩子为之努力,积极行动。

3. 让良好的师生关系触及班级德育的本质。

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一个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正,一定源于班主任和学生有着融洽的关系。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师生关系的融洽在心理上总会让人处于愉悦、松弛的状态,促成积极主动,甚至达成自我教育。让学生信服、认同,就要尊重他们,尊重规律。老师的话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够触动他们心灵深处最软的那根弦。

良好关系的达成基于信任和尊重。实小老师们习惯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对待孩子问题理性、智慧。关丽萍老师是我校一位四年级的班主任。一次听班级学生说,班级一个男孩总爱往女卫生间观望。得知此事后,关老师没有当即批评这个孩子,而是把他叫了过来,了解了孩子的真实动机是出于好奇。关老师利用间操的时间,领着这个男孩参观了女卫生间,随后也请这个男孩带领她参观了男卫生间。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一直觉得男女卫生间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就是男卫生间的门是蓝的,女卫生间的门是粉的。”好奇心强是孩子的特点,如果把这个特点当成缺点,拿“道德”说事,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后患无穷。张健老师组织新接班的学生给原班主任过生日,还记得他那句非常经典的感言:含泪告别美好,转身遭遇幸福。曲瑞峰老师为每一个过生日的孩子,送上一个热乎乎的鸡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只需用心、真心。班级德育的有效落实,靠的是班主任团队的聪明和智慧,靠的是老师能否适时放下师道威严,走进孩子,亲近他们,以心灵触动心灵,以心灵温暖心灵。

4.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班级德育的有效落实,需要班主任团队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学习。很幸运,实小的老师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走捷径,师生一直用读书彼此涵养一颗不浮躁的心。实小有一句大家都喜欢的话:读书的孩子最可爱,读书的老师最美丽,读书的家长最可敬,这也成为师生、家长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成立初期,家长、老师共同阅读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的系列丛书,达成对养成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2010年6月,孙云晓走进实小与家长、老师面对面,结合养成教育相互交流探讨。用读书引领专业团队不断思考、进取,提升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有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建校两年多来,实小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老师们不用担心孩子们闲着没事干。实小孩子看书、痴迷书的状态,是我们最大的快慰。图书馆和各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也促成了学生文明借阅、时借时还、物放有序、安静阅读等一系列好习惯的养成。实小第一任图书管理员佟老师,一位临时聘任人员,把图书馆当家的感觉,让老师和孩子们那么尊重舍不得她,那种感觉只有实小的老师和孩子们最懂。抚顺读书人张立辉老师,一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成了实小老师和孩子们最敬畏的专家。张老师将绘本引进实小,掀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潮,很多孩子还萌生了创作绘本的想法。学生图书义卖会和置换大集在促成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用身体力行的方式释放了爱心。学校坚持进行每周三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短短十几分钟的读书交流,老师精心撰稿,制作幻灯片,在自我提升的同时,用心准备的状态对更多老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读书,促成了师生良好习惯的不断涵养、内化。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弥漫浓郁书香的实小校园,坚持读书、乐于读书正在成为实小人的良好习惯。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静心读书的身影,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读书,让善良、儒雅的种子,在实小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让实小的老师拥有了一颗从容、平和、有教育激情和梦想的心灵。在实小,读书已成为生命的一种需要。有家长评价:“这个团队仿佛静开的鲜花,美得宁静,暖得感人。”

三、让校园活动触动心灵

实验小学“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被形象地阐述为“敬畏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位老师。”养成教育,只有回归到学生、教师本位的状态,遵循规律,才能持久发展。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对主体的漠视,让原本生机活力的校园活动,成为老师、孩子们共同的负担。实小的学生活动遵循“眼里有人”的原则。活动做给学生看,做足过程,不迎合检查,真正意义上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养成教育的达成,要在活动中浸染、渗透。校园活动要搞,而且还要用心搞。没有什么比活动来得直接,作用效果更深,实小一直努力坚持做“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活动活动的投入,不仅仅是时间、金钱、经历。最智慧、最低成本的投入,应该是关乎学生感受的。活动最终目的是教育人、影响人。活动的组织、策划、完成,只有走进、亲近、尊重孩子,才可以触动、温暖他们的心灵。

1.赋予活动设计特别的意义,在乎活动的解读。

所有的校园活动没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一旦赋予了意义,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神圣感,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作用在学生和老师的心底。

实验小学为每年的校庆活动赋予特别意义。把校庆典礼和学校的重大仪式相结合,丰富其内涵。实小两届校庆典礼,见证了市少儿图书馆分馆的落成和第一届科技节的闭幕。每一次大型活动都要做程序的解读,让每一位与会者带着思考去欣赏、品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赋予活动各环节一定的意义。一周年的校庆典礼上,孩子亲手捧上了实小的生日蛋糕。李校长在动人的生日快乐歌中,亲口品尝了蛋糕,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为这一幕所动容。“雁南飞”主题毕业典礼,“传递金钥匙”、“校长给毕业生读绘本故事”,已经作为保留环节,沉淀在学生活动之中。“亲爱的小鱼”是实小孩子都熟悉的绘本故事,将永久激励和感动着每一个孩子珍惜美好,心存感恩。寒暑假学生的活动作业设计,已成为实小的特色。科技小制作以“被校长和老师们征用”为激励,督促孩子们用心完成。活动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孩子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还有成长的幸福。

2.全员参与整个过程,在乎过程中体验。

实小大型仪式庆典、学生活动,各中层轮流负责,让每个人都体验到一次策划学生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动力,同时考验实小人是否将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渗透于活动之中,作用在孩子身上。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落实,关注每一个细节,实施的过程遵循“眼里有孩子”的教育规律,发挥全员效力,走进基层,群策群力,让被需要成为一种幸福,大家各就各位,保证每一次大型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完成。整个活动关注准备的过程,为每一个有梦想、有激情的孩子,搭建成长和锻炼的舞台。

学生活动鼓励孩子积极策划,注重体验的过程。一方面,考虑活动的设计要亲近孩子,能够让活动的每一个内容作用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对他们有实在意义。另一方面,鼓励更多孩子参与活动,让他们尝试着自己策划,独立承办。“让爱传出去”系列主题活动,与甘井子区特教中心手拉手。2011年冬天,由五年一班邹雨涵同学牵头策划的“实现一个苦孩子的新年愿望”特教的孩子们走进实小,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新年联欢仪式。2011年5月,著名儿童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走进实小,和孩子们交流读书,孩子们独立策划了迎接仪式,让“辫子姐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一届“新年新诗会暨学期的散学会”,在忙碌的期末复习期间,实小成功、高效地完成了这次活动。全校每一个年级和班级都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创作、编排,很多家长也加入到了整个排练过程当中。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心里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天天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明白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奋斗。

自主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的特色德育活动。这样一项孩子期待、老师愿意的常规活动,大家那份积极的心态,已经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最可贵的生命力。班级用一周的时间自主策划,力争全员参与。一周的准备过程,让孩子得到了不同的锻炼。挖掘学生和老师准备过程中的美好和感动,每一次升旗仪式结束后,分享背后的故事,把活动的整个过程做足做细,让学生在过程中得体验、锻炼。

3.关注活动背后的故事,在乎结果的分享。

考验养成教育、班级德育不仅仅在活动的过程中,活动后的收尾工作,不可小视。挖掘活动背后的温暖故事,通过活动后的交流反思,促成团队不断思考和提升,把活动做圆、做满。

分享每一份感动,反思每一个不足,成了实小老师们组织、策划学生活动的一个好习惯。实小的每一次大型活动后,学校会用不同的方式,走到各班级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温暖和感动,鼓励孩子和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大型活动后,老师和孩子们也都自觉留下,协助做好活动的收尾工作。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摘下孩子们伞画,集体的温暖、家的感觉,在这一瞬间融进了每一位老师和孩子的心里。在“我期待的好老师”征集活动中,当征集的结果公示在QQ群里的时候,每一位老师都深情地留下了感言。这份感动和承诺,再次燃起了老师们的教育激情,他们由此深深懂得享受教育是体面而有尊严的生命状态。上个学期末,实小做了以“传递温暖,相信爱”的主题教师表彰活动。在评选2011感动实小人物的征集中,每个人都表达了对评选结果的真实想法,高度的默契和认同,源于老师们那份纯真、美好的心态。

四、让家长学校触动心灵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能否享受幸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实小很用心地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决心把家长学校坚持做下去,这是源于实小团队对家庭教育在孩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认识。养成教育的成功不只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家庭。做好学生德育,应从做好家庭德育开始。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真诚而又理性地合作,才能形成推动孩子成长的合力。

学校和家长的默契,来源于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学校不能大门紧闭、孤军奋战,应当拿出时间走进家长,去倾听,去了解,伸出真诚的双手去一同行动。深度挖掘家长资源,将其点燃、释放。学校应该用尊重、坦诚的态度与家长牵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给家长时间和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的盲目衍生了诸多问题。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的呼声已经警醒我们:在过多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应该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家长的学习。

实小家长对养成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和践行,得力于一直以来的家长培训工作。学校把每一位走进来的专家作为家长培训的资源,创造机会,让家长走进校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以儿童教育研究学会孙云晓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走进实小,引领学校、老师的同时,也引领着家长。抚顺读书人张立辉老师多次做客实小,与家长深度探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除了专家引领,每周三的家长座谈会成了学校常规家长培训活动。学期初,针对各年级设计不同的专题,定期和家长进行研讨和交流。本学期,学校成立的家长合唱团,定期排练,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方方面面的同时,形成教师、学校、家长融洽和谐的氛围。

甘井子区图书馆的落成,为家长、孩子、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实小家长和孩子的高频利用,促成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家长和孩子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各类公益讲座。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实小家长对养成教育越来越远视,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理性、智慧。

2.让家长参与学校建设,感受体面、有尊严的服务。

实小家长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们热情和温度不仅仅作用于班级,还有学校。家长不是学校的“临时工”,参与学校活动、建设的同时,应该体验体面、有尊严的服务状态。很欣慰,实小的家长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和感觉。

实小有家的温暖,这份温暖来源于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义工站,以刘懿莹妈妈为代表,作为义工站站长。家长义工进出校园,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成了又一道感人的风景线。同时,学校促成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分管落在实小,家长义工参与管理服务。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育和影响。

建校初期,学校成立了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家委会成员成了校园中强大的后卫军团,协助班级、学校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由家委会牵头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促成了各班级教室的专修。过此程中,家长们也受着触动和感染。原来很多家长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家长了解了学校的实际工作,体会到学校的艰辛与不易,更促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真情与友善。慢慢地,家长们觉得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成了理所当然的小事。抱怨声渐渐少了,积极想事、做事的家长渐渐多了。家委会改变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观念。

上个学期,实小圆满完成两次家庭接待活动。两次活动由家长和孩子负责接待客人(银州八小和日本少年使节团),赢得良好的省内口碑和国际口碑;千余名实小家长积极投入到大连的“大讨论”活动中去,上交各种建设性提案2000余份,热情空前高涨;促成家长网络投票提名,两位教师最终获得殊荣:区十大杰出青年和大连市首届我最喜欢的十佳教师称号;促成以社区论坛为主要平台的对教育的良好美誉度……家长们需要走进校园,他们在感受校园师生活动的同时,体验的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还有被尊重的幸福感。

3.拓展和家长沟通的渠道,达成家长、师生、学校三赢。

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促成的不仅仅是孩子习惯的养成, 也在慢慢影响着家庭。据统计, 很多家长和孩子一道, 养成了读书、运动的好习惯。长期而有效的沟通, 让家长们越来越懂实小, 用行动诠释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和理解。老师们也不断思考, 如何发挥家校沟通、促成班级养成教育的有效落实。

致家长一封信, 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结合具体工作, 学校定期以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从校长到年级组长, 每个学期从不同的角度写信给家长。老师们在写信的过程中, 不断思考、提升。这样的沟通方式, 也触动、感动着家长。每一次书信, 都会收到家长们的反馈, 部分家长还会给老师和学校回信。书信的沟通方式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有尊重和温暖。除此之外, 以班级QQ群为平台促成了老师和家长直接而有效的沟通。每天把班级学生的情况在班级群里反馈, 成了老师们的工作习惯。

实验小学对家长会尝试了大胆地改革,把每学期末的家长会改在学期初进行。而期末班主任老师会以书面的形式把期末和假期的安排一并通过这封信,和家长交代清楚。家长会前,学校做足对班主任的培训。各年级的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在不同时段召开。在年级家长会上,通过高一年级的家长现身说法,校长和主任的讲话针对不同年段,使其更有针对性。鼓励中层和科任老师走进班级,从不同角度围绕学校理念与家长做深度交流。拓宽班级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实现家长、师生、学校三赢。

3.触动心灵的教学 篇三

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

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将会更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达到了既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4.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 篇四

多少人曾无奈这世间的繁华如此易逝,多少人曾说过时间能冲淡一切,但我却认为时间虽能冲淡一切,但它唯独冲淡不了亲情,冲淡不了亲人对你的爱,因为那爱是房屋的,是能触动心灵的。无论是挫折坎坷,还是狂风暴雨,每每忆起榜首情,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因为它永远珍藏在你的心底,因为它能永远温暖你的心。

小时候常会想“幸福”是什么,是老师手中的棒棒糖,还是来自妈妈的一句夸奖,或许有时想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关心你、呵护你,想要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慢慢得你会发现时间会帮你解答一切,现在长大了才渐渐明白,或者有时侯感到幸福并不需要一句夸奖,只需要一个眼神肯望着侈,那远远逝去的身影,便心满意足。岁月静静地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星期天的我会睡懒觉,但母亲却从来没有,每晚放学,天色已昏暗,匆匆忙忙地回家,妈妈便早已做好了饭,为了让我能早点吃了饭去补课,早已把饭放放入凉水中冷却。回想到那个秋日的傍晚,待我匆匆吃饭后,母亲送我去补课,而我却害怕迟到不停催促,母亲没来得及穿外套,直到出了门一股冷风吹来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母亲没穿外套,快到的时候,我知道天冷,让她赶紧回家,自己向前走去,直到走了一段路,才发现她依旧在远处眺望,秋日里的傍晚是那样凄凉。我不知道冷风吹来时,她的手是否冰凉,我只记得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也许我迟到母亲比我更着急吧!我回头望了望母亲,挥了挥手继续向前走。只记得那时的我仿佛突然感到了幸福,感受到了爱,却又心酸。这便是亲情,便是爱,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他们用一生去爱我们,我们也应用一生去偿还这份。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任时光悄逝,岁月蹉跎,“爱”心不变,“孝”心偿还。

作者:255班陈思卿

5.心灵的触动作文 篇五

想起那一错再错的雨季,就想去探望你,想着过往开心的日子,所有沉重的回忆,我只想为你折上一千只千纸鹤。

记得,那一次,我真正感受到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与生死之间的距离。现在回想起,泪不禁潸然落下,因为我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我很痛苦。

今年的春节,大家都快快乐乐的度过,只有我和爸爸妈妈沉浸在悲伤之中。我清清楚楚的记得“腊月二十五”,是我们最痛苦的时候。

触动我心灵的一件事的开头与悲伤的结尾是这样的。

“曹旭叔叔”,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让我不时仰头长叹。曹旭叔叔是我爸爸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吃饭,一起开心,曹旭叔叔也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每当我爸爸不开心时,他总会以他幽默的性格逗我爸,几分钟后,爸爸的脸上展开了微笑。可在腊月二十五(二??六年二月十二日)那天永久的离开了我们。

在的4月21号,那天叔叔还开心的来421医院找我妈妈,可在路上,他突然感到头痛,叫我妈妈带他去检查,下午2:30事情就这样开始了,检查结果出来了,原来是“恶性脑瘤”,为了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骗他是上次他撞车留下的后遗症,他相信了,说实话我们不想这样骗他,可……我们不想让他对自己失去恢复的信心,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上次的撞车事件让他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因为上次是整辆车翻了下去,他既然勇敢的爬了上来,晚上还和我爸爸一起品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句话说的真对。21号晚上他就住院了,当晚脑瘤就开始发作,使他整个人都肿胀起来,可是眼睛却凹了下去,整个人变的很恐怖,爸爸不让我去看,怕我有心理障碍。可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我的祝福可以换来叔叔的健康快乐。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05年8月,他出院了,可是医生告诉我们,他最多可以活到底。虽然出院,可我们还是忧心重重,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一次失去他。医生叮嘱我们一定要让他有乐观的心理,不能让他知道病情。看到了他憔悴的脸孔,我感到他很可怜,同时在心中在恨一个人……出院后的他已经是一个很瘦的人,头发掉光,做了很多次的化疗后,头上的伤疤越来越多,让我感到很恐惧,可是我不怕,因为他是我敬爱的叔叔,我应该多关心他,我要让他知道,失去一个他重视的人,可是还有千万个重视他的人。

在他复原的期间,我们经常和他一起吃饭,有一次,还是叔叔自下厨给我们做菜,那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叔叔的四个好朋友和叔叔的爸爸妈妈,其乐融融,我们还约定每两个星期就到叔叔家里做客,那个晚上我们很开心。我们知道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这样,让他开心。

老天爷总是喜欢恶作剧,好景不长,05年9月他在家里上网,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病并不是简单的后遗症,而是恶性脑瘤,这时他的乐观心理一下烟消云散,当晚,他又住院了,这次医生说他如果度过了腊月二十五(二??六年二月十二日),那么他就可以持续活到06年底,可如果他的病情一度恶化,那么他连春节都活不过。

那天晚上我感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叔叔的母亲哭的打电话给我妈妈,爸爸妈妈,马上把曹旭叔叔送到医院,妈妈忙上忙下,我发现妈妈的心是那么热情,那么友善,把他送进了手术室,路上,曹旭叔叔一直不停的跟我妈妈讲话,妈妈爸爸一夜没睡,等待着他的出来…………那晚听到这个消息的我,一时觉得是个玩笑,可是最后才发现这是一个事实,顿时,难过围绕着我。

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恨的那个人在他病情一度恶化的时候,那个人就是良心被狗吃了的叔叔的女朋友,管他父母要钱出去旅游,知道他不行了,马上拿走了他的钱。叔叔对他很好,平时不让她上班,自己赚钱养他,她一有点小病小痛,就马上带她去检查,对她无微不至,可现在……那个女真是连动物都不如。我终于认清世界上的人有善有恶,在困难时,才会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

叔叔连自己的朋友都不认识,甚至自己的父母,整天都只是睁个眼睛,目光呆泻,眼大无神,其实我很想叔叔的眼中可以流露出一种渴望得到健康的眼神,哪怕是一个平淡的眼神都可以让我们赶到欣慰,感到放心。

在25号那天爸爸决定去看他,也许一切都是那么及时,就在那天晚上在我们的世界中他永久的消失了。

6.触动心灵的记忆作文 篇六

独坐故园,望着这烂漫依旧的桃花,回想着曾经的我们:笑看曹操,挥斥项羽。此等气概,何人能及。年少轻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舍我其谁!那不变的执着,那轻狂的笑声。我知道,这便是我的童年,只属于我自己的童年。记得那时你说你喜欢周公瑾,喜欢他的雄姿英发,喜欢他的羽扇纶巾,喜欢的他的儒将风范。那个烟花三月,我聆听着你的字字句句,点点笑意写在脸上。我也想着我们彼此的未来,站在湖边,放飞自己的理想。而岁月的无情,割断了彼此的联系。分隔两地成了彼此的宿命。望着那寂寞飞舞的桃花,不觉回忆起我们曾经浅唱的那首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印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往事越千年,不经意间想起了曾经最爱的英雄——诸葛亮,那轻摇的羽扇,那静如止水般的心境。为之深深折服。那惊天纬地的才华,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那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丝丝感动,流溢心间。可惜他也逃脱不了美人迟暮,英雄老死的宿命。在命运的羁绊中,他倒在了出征的路上。那淡淡的哀伤,充斥着这片天空。迟暮的丞相,卓越的政治家,带着理想,带着执着,倒在了这片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上。那晓风残月,轻轻的带动几根青丝,缓缓的飘落在天际。那一颗飞逝的流星,带着几滴清泪,为其写下最后的挽歌。而我只能长叹,只能感慨,历史的潮流是如此的无情!拉扯着,无数英雄那颗向往理想的心。

“凝听,那心碎的声音”仿佛是梦呓,环绕在我的身旁。望月心残,故友,英雄,犹如过眼云烟,缓缓的在我的眼前消逝。曾经拥有的一切,渐渐的从我身边流逝,消失。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悲伤。而我不能悲伤,因为至少我曾经拥有,拥有这两小无猜的故友,拥有那为理想而奋斗的偶像。摇曳的风铃,倾诉着我的凄凉。那依稀的星光,流下的泪珠。闪耀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凝视这惨淡的夜景,寥落的桃花。只能叹一句当时只是寻常罢了。

7.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 篇七

对于“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这句话, 教师们一定特别熟悉, 听课时一次次地听到, 或者自己在课堂上也反复用过。

《小珊迪》一课, 听过多位教师这样执教:

(1) 整体感知课文后, 请学生自学: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画一画, 也可以写写批注。

(2) 学生提出“触动心灵”的句子, 师生逐句交流, 读读议议, 并说说从词句中看出珊迪的什么品质。

(3) 读全文, 概括出珊迪是个怎样的人。

但凡课文的内容有些令人感动的, 如《掌声》《再见了, 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普罗米修斯》《最后一头战象》等等, 不少教师都会这样教。还有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运用进行了拓展, 因此也就有了几种变式: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爱?哪些词句让你觉得了不起?……“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这句话, 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追踪思考】

1. 词句

“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个问题着眼于课文中的“词句”。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让学生从单独的一个句子或词语中去感悟和体会, 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关注文本内部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 就词论词、就句论句。这样, 存在于语言文字联系中的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气脉等都荡然无存, 一篇篇课文被肢解成了无数无血无肉的句子和词语。

2. 触动

“触动”的意思是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孩子们真的受“触动”了吗?这样的课堂往往让人看到学生无动于衷的场景。为什么?因为教师将文中的句子或词语直接而简单地与人物品质挂钩。例如《父亲的菜园》一课, 在交流每句话时, 教师都问学生:从这句话中, 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1) 父亲坚毅 地说“:我们去开 一块新的 菜地 !” ( 勤劳 )

(2)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 坚忍不拔 )

(3) 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 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 对土地的信赖 )

(4) 每天天还没亮, ……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 勤劳、吃苦耐劳 )

(5) 父亲说“:……这一季 豌豆就用 来肥土吧。” ( 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有远见 )

……

句子交流后, 再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 你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只要将句子中的结论简单相加就行:父亲是个“勤劳 + 坚忍不拔 + 热爱、信赖土地 + 吃苦耐劳 + 有远见”的人。

这种对文章肤浅化的阅读, 对人物形象扁平化的分析, 只能是概念灌输, 达不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 心灵

心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当学生总结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后, 教师就认为学生已经受到“心灵”的教育, 课文也就上完了“。心灵”, 是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文感悟的, 如果教师将其作为唯一的目标, 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策略跟进】

1. 反馈策略

细节决定精彩, 整体决定成败“。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教师往往将词句从“文章”的整体中剥离出来, 如何发挥整体优势, 在反馈中让词句回归整体呢?我们可以从虞大明老师的教学中获得一些策略。

分线反馈

《珍珠鸟》一文的中心句是“: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中心句, 教师会让学生研读: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反馈交流时, 往往着眼于相关词句进行零碎的分析。

虞大明老师则抓住了“两条线”进行处理:为什么这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的?快速浏览全文, 用横线画出冯骥才做了什么, 用波浪线画出鸟儿的表现。虞老师抓住“冯骥才做了什么”和“鸟儿的表现”这两条线引导学生自学。反馈时, 虞老师更没有逐词逐句分析, 而是着眼于这两条线进行整体感受。

(1) 你从这8处描写作者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句子中得出了什么信息?

(2) 描写珍珠鸟有什么反应的句子也有8处, 你能从中读出珍珠鸟的变化吗?

(3) 在课文中, 这些句子可不像虞老师这样集中描写, 而是穿插进行的, 也就是先写冯骥才, 再写珍珠鸟, 再写冯骥才, 接着写珍珠鸟。他为什么要这么描写呢?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分块反馈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为“: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 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文中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呢?

同样是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孩子们的快乐生活, 虞大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写了孩子们快乐生活的哪些活动:1割草;2摔跤;3采集茅茅针;4吹麦哨;5竖蜻蜓;6翻跟头。然后聚焦“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个重点内容板块, 在板块的整体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孩子们的“快乐”。

“线”和“块”是流转贯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文气文脉与教师教学思路的融合, 是基于课文整体和教学整体的, 这样也就避免了细碎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学习。

2. 走个“来回”

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的观点, 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 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应该是“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的过程, 教学还应该继续前行, 要“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

虞大明老师教学《麦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的快乐生活后, 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

(1) 课文把孩子们的活动写得有的具体、有的简略, 这就叫有详有略。作者把吹麦哨、采集茅茅针写得详细具体, 究竟值不值得?

(2) 割草不快乐吗?翻跟头、竖蜻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呢? (这些活动哪里都可以进行的, 而吹麦哨、采集茅茅针是特定时间段、特定环境中所特有的, 最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独特的生活, 独有的快乐)

(3) 链接阅读《可爱的草塘》, 再次感受选材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性:要精挑细选典型的最能反映主题的事例进行细致描写。

3. 目标定位

“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教师把感受文本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 但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只定位在“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把读懂课文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于是出现了“现状点击”中提到的现象。像这种情况还真不少, 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课文中出现人物, 教师就把课文教成简单的人物分析。

《小珊迪》是中段的一篇课文, 如果我们想很好地把握中段年级“段”的训练重点和本文的文本语言特点——对话, 不妨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 学会根据地点变化给文章分段, 能读懂人物对话、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从而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2) 品读对话, 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初步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 通过创设课文情境, 加强和提高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对话的写段能力。

根据这样的目标, 教学的过程也随之改变, 大致可以这样设计:

1读懂对话, 概括内容。根据地点的变换给课文分段。读懂每段对话, 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段落大意。在这一板块中, 概括段落大意要扎实训练, 因为文章的三个段落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 要从对话中提炼出主要意思, 还要将直接对话转换成间接的语言, 有一定难度, 但这一训练对中段的学生来说又是很有必要的。

2聚焦对话, 感受品质。文中的“我”是贯穿在三次对话中的, 即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以“我”对珊迪态度的变化为线, 将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感受和体会。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第二、三段的对话最能体现珊迪的诚信和善良的品质,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中把“珊迪的可怜”写得那么具体呢?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小珊迪的贫穷呢?这样教学, 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在人物间的对话中清晰, 在“我”对珊迪态度变化的衬托中饱满, 在贫穷的具体背景中凸显, 因此小珊迪的形象丰满而立体。

3创设情境, 练习对话。珊迪的诚实, 珊迪的善良, 都体现在一次次的对话中, 课文里其实还有很多感人的对话都省略了, 例如珊迪回到家时就有一段与弟弟的对话, 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满身鲜血的珊迪终于回到了家。

小利比尖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珊迪艰难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一本触动读者心灵的诗集 篇八

诗集的设计也可谓是独具匠心,光看诗集名就给人一种空灵幽雅的心境。翻开扉页印入眼帘的是作者所作的23幅油画。油画的创作除了表现作者的爱好之广,也与诗集内容相互辉映。我对作画不是太懂,这里不敢妄自评论,就诗作而言,她的诗有着宽泛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以激情的袒露和内敛的沉思,用女性的敏感抒写天地的广阔与现代人内心的冲突与思考。她的诗作所揭示的是一种向生命本真的回归,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对世界的回眸。

从书的序言里得知,《空谷禅音》是作者近两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而成的,可见作者用心良苦。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把文化叫做苦旅,说明创作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女同志来讲,除了处理公务上的繁杂事务还要照顾家庭,再到写诗创作,这其中得付出多少艰辛,实在令人感动。这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执着。郑红的诗格调高雅,明朗精致,讲构思、重整体,内涵深。她给自己设定了艰难的承载,使自己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这也许正是我们当代诗人所要认真去做的。

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位极其敏感、睿智的诗人。她的诗歌情深意浓,感人肺腑,展示了她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一面。“思念/是一堵厚厚的墙/它遮住了我远望的目光/思念/是一条细细的线/牵了这头又牵了那头/思念/是一个小小的点/是地图上总盯着不放的地方/有人说/思念是一种病/时间长了会好的/有人说/思念是飞行的距离/多回来几次会好的/也有人说/思念是会发酵的/浓郁的味道/久久不肯散去……”(——《思念》)。我善于写小说和散文,诗作不是很多,但通过多年来和文字打交道,我深知文学各门类虽有相通处,却有更多的相异处。诗的思维与散文思维不大一样,诗的想象与小说的想象也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说得最精辟的是清人吴乔。他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比喻为一堆米,那么写成文章好比炊之成饭,米形未变,可以令食者饱;写成诗歌则好比酿之成酒,米形消失,可以令饮者醉。这话说得既形象又准确。但二者的难易有别。把米煮成饭比较直接;把米变成酒就复杂多了:要经过微妙的发酵、蒸馏等过程,米味才能变成酒香,固体才能变成液态。这是一次神秘的脱胎换骨。写诗就是叫生活素材脱胎换骨。这首《秋思》:“黄叶舞秋风/秋风卷长夜/夜长望月残/爷娘渴儿安”就是变生话之米为诗歌之酒的佳作。她把诗句转为更为细致的叙述和咏叹,不但写景,在景中又赋予了情,细节也不断地出现,乃至图像、场境及声音的细节都在诗中表现出来。郑红写诗,总善于把握细节中的东西,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总会有独特的思考和新鲜的表达,使你眼睛一亮,拍案叫绝。如这首《秋与可人和诗》“秋雨潇潇秋叶黄/秋虫寥寥秋声唱/秋景凄凄秋意浓/秋情隐隐秋声凉!”读这首诗作,会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氓,《氓》是一首有着较强抒情性的诗歌作品。主人公通过叙事、借景抒情、兼用比兴的手法描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其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样,作者通过对秋雨、秋叶、秋虫、秋景的感触让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诗言志,明人性。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笔下的云、雨、河、雪、树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高原的云/绮丽无比/像风/像海/像穿了滑雪装的山脉/像漫无边界的沙滩和岛屿/更像戍边的烽火台/袅袅飘渺/有的像花环/有的像麦浪/有的像草原上奔腾的马匹……”(——《高原的云》);“雨/是天对地的/问候/是季节对土壤的/承诺/青色/浸润在水里/任凭/波被敲打出/叮咚”(——《雨》);“那河静静的躺着/凝固久了/变成了湖/油绿的水面/在微风吹动下/轻轻地抖着/像一块绸”(——《凝固的河》);

“雪/盖在树枝上/像成熟压弯了的麦穗/微笑着/站在风中/平静地迎接着/冬的降临/她/用衣袖/拂去了尘埃/还原/本应该晴朗的天空”(——《初雪》);“我曾梦想与你/相逢在/茫茫戈壁海滩/你坚硬的生命/有着一亿三千年的开启/站着是不老的士兵/倒下了也依然生机/就算是真的死了/你还是能变成/小木舟/或者是演奏高手手中的/一把小提琴/奏出动人的/乐曲”(——《胡杨》)。这就是作者,她能让自己笔下的自然景物,让人读来不禁眼前一亮,一种别样的心绪涌上心头,给人一种和谐温馨,清静雅致的心境。就《胡杨》来说,潘岳的《西风胡杨》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凸现了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而郑红的《胡杨》则渲染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凸显了胡杨的牺牲精神和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多了一份细腻的美。

郑红是个诗人,但却在非诗歌专业的行当里工作,写诗于她始终是业余的事情,可她又能把这个业余的事情搞得很专业,令人佩服。她在写作题材上门类繁多,有描写人物的、有访问艺术的、有触景生情的、有写历史人物的……画面瑰丽,包罗万象。她的诗作视野宽阔,不论城乡事物、社会百态,都会引起她的思考,而她的思考总能直抵人生、人性深处,又酿化成新颖鲜活、富于理趣的诗。

读诗如见人。作者善于思考,她的步履所到之处,不管是赏景也好,游历史名城也好,观历史人物也好,都会给她以启示、给她以思索。“风沙漂洗了/历史的绸缎/敦煌/是她美丽的蝴蝶结/僧人走在开凿/的前沿/商人刻上了自己的家眷/艺人描绘了洞壁的天/人们对佛的挚诚共同推动了文明的积攒”(——《美丽的敦煌》);这是作者对敦煌的理解。敦煌莫高窟以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享誉国内外。站在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前,仿佛穿越了历史,让我们看到了那丝绸之路上的款款驼队和大漠孤烟的磅礴气势。我们想象作者也许正是站在莫高窟这座宏伟的瑰宝面前,心有感触,思绪让她穿越时光隧道,联想到了古人对文化艺术的执着,才造就了如此美丽的佛像艺术。诗人严力有过一段话:“我告诉你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在题材上和角度上下功夫,选择合适的题材会让你发现自己的天赋。许多题材和角度还没有被人用过,尤其在语言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天才也需要自己去发现。”这是一段有经验的诗人推心置腹的话,是一段值得重视和回味的话。我不知作者是否听到过严力的这段话,但她做到了,真的做到了。她的作品看起来广泛,实际上她是很重视在创作上选取角度的。她写诗的风格从来就不小家子气,或许是她做人做得端庄,所以诗写得有仁者气象。

nlc202309040652

“车在绿色的长廊/穿行/人/行走在风景画中/清泉/用新鲜的声音告诉你/欢迎/远方的客人/伊春/在满语中是盛产皮毛的地方/四万公顷的面积/使它成为城市中的兄长/七百多条的溪流/充足的氧气涤荡你的心灵……”这是诗人对伊春的印象。“曾几何时/对面的山坡浸润了士兵的/鲜血/战火灼伤了青春的/年代/岁月纷飞/如今却长出粉红色的花海/历史创造了军事的天才/记载着/抗日首战的精彩”这是她对平型关战役的感触。发生在雁北大地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心和士气。事隔多年,品读这样的诗作,其胜利的喜悦仍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长得很丑的朱元璋/有比美髯公子/多的胆识/从乞丐到王/勤劳的他/取代了丞相的职务/成了天下最忙的皇/杀尽异己/大臣们穷得没了裤子/有趣的他/不合理的制度/让子孙后代吃尽了苦头/公务被代理/宦官虐待/何苦还要/葬送了自己的帝国”这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于写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来,诗人没有不在炼字炼句上全力以赴的。郑红的语言,如雪花之入眼晶莹、入口融化。她只用平常言语,作白描画面,读起来自然而然,仿佛天生如此,拈之即来,其实是“淘尽狂沙始到金”,需要很深的功夫。试看这首:“在病床前/手足情/是拉住医学诊断的绳索/雨滴和泪珠/连成了线/在客厅里/相互之间/知识的聚会/长谈劝解/它会提醒你/世界上有一份/感情/与你紧密相连……”(——《手足情》);不用一个带色彩的字眼,不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就写透写活了亲情之间依依相连、不离不弃的感觉。

“光尚未开启/黑尚未褪去/灯迷醉了眼/车叩醒了早晨的大门/草原梳洗着/迎来新的黎明/重复有序或无序的一天……”(——《草原之晨》);也许那个曙光之晨令她的内心格外宁静和美好,她徜徉于草海中任思绪飞扬,她没有刻意描写草原之晨的景物和景致,但她给你传递了一种都市人向往原生态的那种意境,带给你无穷的遐想:你既可以想象牧歌悠扬,民风淳朴,天高云淡,无牵无碍的草原;也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羊点点,骆驼款款而行,微风阵阵马铃声声……

在平静中写作,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在灵魂里写作,更多的是思想的磨砺。郑红写诗多年,她将她的根深深地扎进脚下的泥土,并奉献上她全部的感激和挚爱,把心中的所思、所感秉书而出,真切地体现了诗人作品重真情、去雕饰的特点。读其诗即见其人:亲切、多思、温和、冷隽。诗不仅仅是清词丽句,更是诗情、诗心、诗语的化合,缺一不能产生一首完整的好诗。品读她的诗,是集思想内容、文学特色、艺术水准、人文内涵和思想追求的优秀作品。她总是以清新、质朴的风格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直抵读者的心灵。

通过《空谷禅音》,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个特别恬静善良的人。在繁华多元的当下社会,到处弥漫着高速发展的浮躁,在这样的氛围中,她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书写诗,实在难能可贵,这实在是文学的力量。如果你留意的话,那些善良、正直的人,她们的脸上总是平静而快乐的。当你心中有爱、有善良,你就能感受到生活回报给你的爱,而且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你才会抛弃繁华,经营自己的一片书海,以丰富的阅历、善感的心灵、洒脱的个性和细腻的文笔,描写出对世事的认知。照亮生活,温暖心灵。

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来自自然与心灵的倾听。

9.心灵的触动初中作文 篇九

依米花生活在茫茫非洲戈壁滩上,它像是黄沙残壁中的一个奇迹,展现着4种不同颜色的小花瓣。

依米小花的花期很短。它用5年时间扎根换来这小小4片花瓣第6年仅两天的华丽绽放!两天过后,连花带茎一起枯萎,香消玉勋。所以依米花的花语为转瞬即逝的爱,瞬间的绚烂、奇迹。小花依米的开花即意味着终结,所以它的每一次绽放都让人感到顽强、神圣。

依米花很美丽,每朵花的花瓣红黄蓝白的交错着,中间花蕊也可能是不同的颜色,在每朵花中间它们一个个就似那娇羞可爱的小姑娘,静静蜷缩着仿佛永远不想长大。

如此美丽的花却只能被迫接受命运安排给它的荒漠黄沙,默默无闻。它只有唯一主根,孤独地蜿蜒盘曲向地底深处,它需要在本就缺水的环境和那些比它强壮很多的植物争夺水份,然后积聚养分,当养分够蓓蕾所需,它就会马上开花没有犹豫,所以它在最美丽的时候会因耗尽养分而凋零。这是一个心酸的辛勤的过程。假设它生存在水草丰沃的地方,它必将美丽盛开一辈子,汇聚成一大片彩虹样的花海。可偏偏,它的家乡在荒漠。

人,要比依米花智慧和理性,人想灿烂一回的理想比依米花更强烈。但我们都没有像依米花一样百折不挠的努力、拼搏。我们在遭遇外界给予自己的安排和命运时选择了接受,而不是抗争,不是坚持。试想,如果人都像依米花一样用一生去拼搏努力,为的就是一次绽放。每个人都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10.触动心灵的风景作文 篇十

顿时、画室一片漆黑,我泄愤似的拍下开关。窗帘被扯开,夕阳的余晖穿过窗户投落在地上。我回头瞥了一眼陪伴我多日的石膏像,奇怪的人脸,阴暗中透着诡异。抬头,望向那空中归巢的倦鸟,随手将画笔抛掷――我早已厌烦了这日复一日的起笔作画!

“�纭币簧�,画室的门在我身后重重合上!

走出画室,背着夕阳,朝家的方向,朝着那个本该是温暖的地方走去。余晖包裹了我的影子,孑孓独立,分外瘦小而压抑。

“怎么这么早就回家了?!你不知道就要考级了吗?不好好练习,还想再重考一遍啊?你知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甫一进门,没有一丝安慰,更别提什么“爱”的抱抱,只听到母亲的咆哮。

我一下子手足失措,猛一抬头,对上母亲仿要喷火的双眼,内心一酸,人却转身,摔门而去,重又投入到此刻早已漆黑的夜空。

马路上,我漫无目的地游荡,昏暗的路灯下,一家书店的橱窗却亮得耀眼――那里悬挂着一张大大的“照片”。走近一看,这不正是我最喜欢的那个超写实画家的画作吗?我的心被深深触动!看着画像中那一根根清晰可辨的线条,那精致细腻的逼真容颜,那肌理清晰的人物肌肤……霎那间,仿佛有一丝一丝暖流融入我的心灵,又像是一道闪电在我脑海中窜过。

这悬挂着的,又岂止是一幅画?更是一道风景,一道触动了我心灵的风景……

还记得初提画笔时,我才七八岁,小小的我,不就是被一幅精致的肖像画所触动吗?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志向愈发坚定!我所要的不就是成为那样一个“我笔画世界,我笔画我心”的纯粹的画者吗?那么,用心去画、去享受就可以了!

夜幕中,我拿起手机,开机,数十条消息跳出,原来母亲早就做好了晚餐,等着我归去。我的唇角微微上扬,回道:“妈,我在画室,您先吃吧,我晚点回去。”

掉转身,我离开橱窗,往画室方向走去。此时月光下我的影子,高大而真切!

11.指导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篇十一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我在课前播放视频《父亲》。筷子兄弟的经典歌曲《父亲》深受学生喜爱,沙画版视频更是感人至深。学生可以跟着边唱边体会,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能让学生较好地进入情境,引导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动。

学生会抓住画面中的细节,如父亲的眼角的皱纹,鬓旁的白发,期待的目光,温暖的大手……

我适时点拨:“生活是诗意而充满感动的,却往往被我们忽略。在匆忙的生活中,你是否丢失了感动?请大家以“感动是……”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感动。”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出感动点,形成文字。学生有的关注亲情,有的关注心灵,有的关注自然。诸如,感动是父母一句亲切的叮咛;感动,是朋友一次患难中的援助;感动是一湾清流,洗涤疲惫脏污的心灵;感动是初升的太阳,映照世间万物……又如,感动是春风吹拂下慢慢融化的冰封小河;感动是白茫茫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的红梅;感动是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感动是无边暗夜里那一轮明月……就这样,学生的心扉打开了。

这时我引导:“感动是心灵开出的最美花朵,清香优雅,沁人心脾。在作文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触动心灵的细节,抒写心中的感动。这样才能让文章充满个性,真切动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细节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呢?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只是天上的一抹霞光,路边的一朵小花……抒写心灵的感动,就要善于捕捉这些触动我们的细节。”

要引导学生理解,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场面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方法。它是记叙文的血肉。诚如池莉所言,“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第二步,品读经典,体味感动

我选用了两则小片段,分别是朱自清《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以学生齐读、个读,我范读的形式,引导学生领悟:感动,是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的脚步,是父亲令儿子潸然泪下的背影。感动,是龙应台文中母亲深情的凝眸,对孩子饱含期盼的目送。进而归纳出“感动是饱含深情的动作,感动是充满期待的眼神,感动是丰富感性的内心,感动是最美的人间真情”等基本认识。

第三步,欣赏画面,捕捉感动

该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在欣赏画面时掌握捕捉“感动点”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触动心灵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我选择了曾获得普利策新闻获奖的图片《阿富汗少女》。引导学生观察:那双让人感动但充满了惊恐的清澈的大眼睛!引导学生思考:是战争让她和家人背井离乡,一路流浪。引导学生想象:少女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投奔难民营。引导学生感受:青春的朝气驱赶不了少女对死神的恐惧!无需任何言语,她那双清澈而充满惊恐的眼睛打动了我们,让我们读懂她和她的祖国的遭遇。学生从“眼睛”这个细节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将这种体会形诸文字,就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主题,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力度。

在此基础上,我精心选择了四组图片:留守儿童的眼神,空巢老人的孤独,环境的恶化,自然的呼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交流,捕捉图片中触动心灵、牵动情思、引发思考、启迪认识的细节,进而思考图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四步,学以致用,抒写感动。

通过以上搜集感动、品读经典、赏析画面的活动,同学们捕捉到了细节中的感动点,经过充分品读、欣赏、讨论和展示,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借助细节抒写感动的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初步养成。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及时尝试练笔,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我这样启发学生:“感动是春夏秋冬动人的风景,感动是最美的人间真情,感动是引发思考的社会问题;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就在你的心中…让我们拿起笔,用心捕捉触动你心灵的细节,写出妙笔文章。”具体要求学生写一则触动心灵的细节片段,然后学生小组内展示、互评、推举,最后我对学生推举的文章做点拨,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五步,归纳小结,理性升华

最后,我想说:“情”是文学作品之“根”,也是学生写作之“根”。生命因感动而精彩,作文因细节而生动。这堂课我针对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洞,找不到感动点的问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用一颗柔软之心关注身边的感动,敏锐捕捉感动点,用细节描写展现感动点,最终使学生掌握了这种描写方法。最后让学生明白,只有心存感动,用欣赏的目光去关照自然、社会、亲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细节,用细腻的笔触反映生活,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文章。

12.关于触动心灵的作文 篇十二

职务:《旅游纵览》杂志社总监;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河北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荣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好新闻奖;

2009年荣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关注生态、保护鸟类”爱心使者;

2010年被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评为特殊贡献奖;

2012年度获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入围奖;

多次在国内各级影赛中获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幅。

在生态摄影的圈子里,活跃着许多男性摄影家,女性虽为数不多,但因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十足的耐心,并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使得她们成为了生态摄影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态摄影家赓熙伟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业绩不俗的姣姣者,在她的镜头下,不仅展现出了花卉艺术之美,而且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同时她对生态保护的那份责任感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摄影技巧和内心感受。

旅游纵览:我们知道摄影的分类很广泛,而生态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分支,相对其他分类来说,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您是如何走上生态摄影之路的呢?

赓熙伟:现在摄影的题材很多,风光、民俗等等,每一个类别都有着庞大的摄影群体。生态摄影刚刚兴起,很有发展潜力,它既能表现生态之美,又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前些年我刚刚开始接触生态摄影,参加了《旅游纵览》杂志社组织的一些拍摄活动,包括拍摄花卉、野生动物等,特别是拍摄花卉,使我逐渐产生了兴趣。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想捕捉到大自然的美,别人眼中看不见的美。同时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影响下,我对生态摄影的感觉从原本的喜欢、感兴趣上升到了热爱,甚至是责任感。随着拍摄经历的增多,特别是近几年,看到的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内心那份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也就越来越强烈。于是想通过拍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植物,将这些通过影像记录下来并向社会传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呼吁人们对自然环境多一份关注。

旅游纵览:我们知道,您不仅担任《旅游纵览》杂志社的总监,还是一名生态摄影家,尤其擅长拍摄花卉,曾在各级影赛中获奖,并在报刊杂志发表过许多生态摄影作品。您在拍摄花卉时都用到了哪些摄影技巧?能否将您的摄影心得与大家分享?

赓熙伟:通过我多年拍摄花卉的经历,我发现拍摄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这就像足球运动员踢球射门,要掌握好距离和角度,找到最佳射门位置,才有机会射进门洞。有的时候,我会采用仰视的角度,也就是低角度拍摄,这样才能打破常规的视觉习惯,使之产生新鲜感。总之拍摄角度是要因地制宜,因花而定,因光而选,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新视觉。

旅游纵览:除了需要注意拍摄角度的选择,在光线和背景上又要如何把握呢?

赓熙伟:背景是花卉摄影的重要构成因素,对拍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背景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即基本影调或色调,对突出主体形象和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处理主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可揭示作者的内心情感。所以,我采用了许多不同的背景,例如虚化背景、高调背景、暗调背景等等。这些背景的使用都能使拍摄画面突出主体,让画面简约、干净,主次分明,使画面更具美感。

在光线的运用上我经常选用逆光拍摄。逆光拍摄可以使花朵显得更加玲珑剔透,使其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质感,在逆光下勾勒出花朵优美的轮廓和层次,花瓣的纹理得到很好的呈现。但是必须掌握好曝光量,否则就会使花朵的明度和饱和度造成缺陷,影响画面的效果。

旅游纵览:据我了解,您即将出版《花之语》花卉摄影作品集,独具个人风格,不仅表现出花卉美丽的姿态,而且将花卉表现得诗情画意,您出版《花之语》有什么想法呢?

赓熙伟:出《花之语》这本书,是对自己多年摄影工作的一个交代,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愿望,想把我多年拍摄的花卉作品和对花的感悟整理成册。构思《花之语》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根据对花不同角度的理解分成八个专题,其中包括形之特、色之魅、蕊之香、枝之俏、静之幽、意之浓、品之高、瓣之秀,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两次曝光、魔幻镜等特效,同时加入了文学的成分,尽量使其如诗如画,希望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后期进行了稍许修饰,当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拍摄当中主要是将自己对生态美的理解、花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加入进去。《花之语》摄影集还处在编辑阶段,今年上半年即将出版,希望朋友们看后会有点感触。我还会继续整理其他的摄影专题,集结成册,特别是以生态方面的为主。编写画册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望在生态保护方面对朋友们有所启迪。

旅游纵览:是什么原因让您在生态摄影的路上始终保持热情和专注呢?生态摄影对您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13.触动心灵的感动作文 篇十三

我骑着自行车回家,寒冷的天气使我不禁加快了几分。突然,自行车不动了,我下车一查看,原来是车胎破了,我不由得发了愁,这大冷天的,哪还有修车的地方呀!我只好边推边寻找还有没有修车的小摊。

寒风依然刮着,我在苦苦寻找着,终于在一座桥下面找到那唯一一个还没有走的修车的人。我推着自行车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脖子和双手都缩在衣服里,瑟瑟发抖地坐在板凳上。我对他说:“老大爷,我的自行车破带了,您能帮我修一下吗?”老人对我说道:“哎,好,您先坐一下,我去找工具。”说完,老人便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工具去了。

这时,来了一个身穿一身校服,头发染成金黄色的少年,他推着一辆自行车走过来,把车子往老人面前一摔,对他说:“老头,你快点给我把车子修好,我还急着上学呢。这大冷天的,真晦气!”

冷风吹在老人脸上,老人瑟缩在对我说:“您要不先等等,我先给他修车子,这孩子急着上学呢!”我心想:反正我今天不用上学,还不如让给他呢”我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寒风肆虐着。老人便开始修车了,我一边看老人修车的,一边问老人:“您为什么要给他修车呢?他这么没礼貌。”老人笑着说:“谁没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我向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这样。”在修车的过程中,我发现老人不仅把那根坏的钉子换了下了,还把旧的钉子全部换成了新的。老人对我说,这些钉子已经不牢固了,骑的时候很容易出事。当少年来取车时,只给了一个钉子的钱,我本以为老人会说,自己把所有的旧钉子都换了。可谁知,老人却什么也没有说。当老人帮我修完车时,太阳已经落山了。

上一篇:关于在全局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三项建设”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5年级写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