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2024-07-04

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精选12篇)

1.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一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上传: 陈小娟

更新时间:2014-12-31 12:50:10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在课堂尽力回避或“滑”过的一个环节。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为此,新课标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的要求。许多专家也呼吁: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词义,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解释词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融句段、字音、体验、情景、课文内容于一体,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

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得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理解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去体会和感悟了。我们研究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是我参与课题实验以来对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教学这一块的实践和研究。

一、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看图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2、比较辨析理解法:

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3、生活体验法:

所谓生活体验法,是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4、分解字义理解法:

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这是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

6、结合做动作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7、朗读理解法: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体验。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词语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词语意思及词语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兰兰过桥》一文中的“惊奇”一词,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理解词义后,进行点拨:“„惊奇‟这个词的程度可远远比„吃惊‟深,所以我会这么读这个词语。”随即范读这个词语(范读时语气稍夸张,带有面部表情),学生试读。在这样反复地朗读中,学生对“惊奇”这个词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8、换词法: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特别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教学《王二小》一文中“常常”一词,我在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后。”“„常常‟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很容易地说出“经常”、“每天”、“天天”等一系列近义词。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老师还是要告诉你们„常常‟这个词所表达的„常‟的程度远远要比你们所说的词语深得多”。这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常常”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明白了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9、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法: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体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10、借助经验理解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师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他们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也是需要一个理解、实践、感悟的过程。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时,学生的方法就很多,如同义换词法,学生找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等;有的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在课文中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等很多种颜色”;有的用看图法来理解:“看课文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显示的就是很多颜色,十分美丽”;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来理解。。

案例二:

如我在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在理解小熊“乐坏了”一词时,我就启发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孩子们的方法令我大吃一惊。有孩子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用做动作来理解。我把小熊高兴的劲表演出来。”于是他就高兴得跳起来,而且手舞足蹈。没等这个孩子表演完,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从他的动作表演中,我知道了小熊特别高兴,而且从课文的插图中也看出小熊脸上乐开了花,就叫做“乐坏了”。我用看图法来理解的。”这时,又一个孩子连忙说:“我知道了,“乐坏了”就是“高兴极了!开心极了!”我用换词法来理解。”此时,我看孩子们的思维已经打开,而且很活跃,我就顺势利导,“那除了换成“——极了”,你还可以用“很——-”“太———”“——-不得了”来换吗?接着,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换,我来。。”最后,我班的小小朗诵家站起来说:“伙伴们,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了这个词,我也要用我的拿手本领为大家展示一下了,我就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这个词语吧!”这时,我接着她的话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读才能表现出小熊的“乐坏了”了呢?”她自豪地说:“我觉得应该带着高兴地语气去读,而且带要带着快乐的表情去读,才能表现出它的“乐坏了”。“那好,你就给大家示范一下吧!”于是,这个孩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有表情地做动作,读后,大家都为她的表演读鼓掌。最后,全班都有感情地表演读出了这一段,使课文教学达到了高潮。

案例三:

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脱鞋绾裤”一词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绾”字。

生1:我用查工具书来理解。就是“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师:你从字面上理解了!遇到不理解的字查字典,真是好方法!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吗?

生2:我用换词法来理解。就是“卷”的意思。生3:我也用换词法。我换成“挽”。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如联系一下你们平时过小河沟时、、、生4:我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涨水后,我下河沟去捉鱼,就要脱掉鞋子,卷起裤脚才下去。

生5:我也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上学要过一条小河沟,如果是涨水后,我就要把鞋子脱掉,把裤脚挽起来了。、、、、、、这三个案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而这不仅仅是理解词语了,而是通过理解词语让孩子感悟到了课文的情感,自悟出了怎么感情朗读了。因此,这个环节有效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唤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智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鼓励学生探求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当学生的头脑里装满足够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感悟词语的意思了。我们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就充分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当然,这样还不够,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出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自己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此,我在课题实验阶段,在班级就搞了一个“群星闪烁我最亮-----学习方法星星榜”的活动。如果被其他同学认可,那么你创新的方法就可以上“学习方法星星榜”了。这样,我班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敢于创新,在学习中自己创新出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们自己命名,如什么“就地取材法”、“描绘法”、“拆拼法”、“重新组合法”、“说明解释法”、“比喻法”、“举例法”、“造句法”、、、、、、现在我班的“学习方法星星榜”上占满了孩子们自己命名的学习方法了。学习方法多样化在这里灵动了。我想,这样一种成就感不仅仅是让大家有了激情去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化为了一种享受快乐创新的过程,更是一种分享成功的幸福。

总之,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理解词语是开启课文的金钥匙。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对于我们正在打语文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灵动地运用并且深化开去,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的。一篇课文中要用到很多方法,就是一个词语在理解时所用方法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2.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二

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多年,也经历了一个从入门、提高到再提高的过程,获得了一些体会。笔者不揣固陋,抛砖以引玉。

众所周知,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保证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打退堂鼓。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有一定的理论性;作为一种语言,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浓厚的兴趣可以从实践中入手培养,如做填字游戏,猜英语字谜等。另外,唱英语歌也是学习的好办法,不但能够培养兴趣,而且还能帮助记忆,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家庭教师玛丽亚教孩子们七个音符时就编成一支生动活泼的“Do Re Mi”的歌曲来唱。

学生从开始学到入门这一段时间内,往往十分糊涂,似乎什么也弄不清楚,这是一种缺乏语惑的自然现象。学英语,语感很重要。例如“How do you do?”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问句,但实际上是用于初次见面或已经很久没见面后再见到时的问候语,意即“你好!”回答也同样是“How do you do?”又如“What about...?”这个句型是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因为它是一种口语省略法,必须有上文铺垫。笔者觉得培养学生正确语感的最好办法是多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深有体会,从而在类似条件下才能运用自如。

英语和我们的母语一样,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初学者首先碰到的就是大量的单词。记单词是很多同学最感头疼的一件事,总共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拼成的单词却千千万万。然而单词就像盖房子用的砖瓦一样,是英语的“基石”,而语法只不过是“粘合剂”罢了。材料越多越好,盖的房子就越大越美观;相反,这房子不是太小就是太简陋。既然组成所有单词的字母不外乎二十六个,那么就一定有规律可循。笔者介绍给学生记单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 集中法。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词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笔者的“集中法”就是把这三方面集中在一个词上记,边发音边写边理解。日后只要想起其中任何一方面,其它两方面的内容也就很快清楚了。如当学生见到concentrate这个词时,他们就能知道它的读音,意思是“集中”;当他们想表达“集中”这个意思时,就会想起这个音,随即就能拼写出来了。2. 比较法。在英语中有很多词的字形很相似,读音也很相近,甚至完全一样。这样的词放在一起比较地记忆,效果就很好。如quite和quiet这两个词的字形就很像,读音也相似,放在一起后就会发现字母的排列顺序是不同的,而且读音也是有区别的。又如hear和here读音完全一样,pear、pare、pair三个词的读音也完全一样,放在一起比较后记忆就容易多了。3. 辐射法。英语的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有时很多意思相关的词都源于同一个词根,这是英语与汉语区别的一大特点。所谓辐射法就是抓住词根扩散开去,从一个词上学到一大串词。例如care n.;care v.;careful adj.;carefully adv.;careless adj.(反义词);carelessly adv. (反义词)。

有了词汇不一定学得好英语,正如有了砖头并不意味着就能造好房子一样。英语的词序和语序跟汉语有天壤之别,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填字式的对号入座,必须掌握句型与语法规则。笔者觉得语法规则并不需要让学生背,句型也不需要背,重要的是理解和体会。有了正确的语感后也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态、语态、语气等等了。如果生搬硬套语法规则和句型,必定会弄成不伦不类的Chinglish。何况当今英语也在不断发展,过去被认为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许多说法、用法,现在也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较典型的例子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在过去是不对的,可现在很多人都这么说。不过,书面语还是应该规范化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确实不少。因此复习时要善于归纳分类,如分为时态、语态、虚拟语气、独立主格结构、从句、介词结构、分词、冠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常见的一些活跃动词的用法等分支先进行分段复习,下一步再做综合练习。这是一种纵向复习法,也可采用横向复习法,就是一课一课地分析以上内容和语法现象,逐步概括总结。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法,都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就是要善于把同样的用法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看到某条规则时要想起它在文中的例句。

英语考试时也有一些答题方法,除了普遍适用的“先易后难”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如在做选择题一下拿不准时,可以采取“排除法”,即一个一个地拿进去试,逐个排除。这种方法不但适于选词填空,也同样适于阅读理解的选择题。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排除法中的尝试,不是乱猜,每排除一个选项时必须有一定的理由,这个尺度要把握住。在做汉译英时,首先要把汉语意思弄透彻,然后决定最佳句型,搭好“骨架”,最后再把定语、状语等“血肉”填补进去。在考试时如吃不准某个词的用法时,应尽量回忆书中包含这个词的原句,然后通过分析再得出正确的用法。

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篇三

细细品味,学生的提问还流于形式,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得不够彻底,学生也不会提问。因此,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问,教师还得教会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重要的问题?怎样问才能问到关键?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紧扣课文题目发问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大部分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主旨,顺着题目提供给我们的线索,我们能把握文章的精髓。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提问。当然,训练的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林林总总,什么样的都有,但这与平时的课堂相比已经进步了,学生提问了说明学生已经参与了。有疑问是思考的标志。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问题顺利解决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例如,教《理想的风筝》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无需教师讲解,学生自会围绕文题中的“理想”和“风筝”提出问题:理想是什么?风筝和理想之间有关系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走进课文,很快找到联系两者的纽带——刘老师,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刘老师的理想。

二、紧扣重点字词发问

除了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入手。这种紧扣词句发问的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遍布语文老师的课堂。跟以往不一样的是,我们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品词析句,从文字的细节感悟。《爱如茉莉》这一课中的好词如同茉莉花一样散发着清香,如:“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品味词语能感悟到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情感。比如这个‘钻字,你能从这个字中感悟到什么?”这一问,避免了老师围绕这个词进行的反复无效的提问,同时能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品悟到了“钻”字的形象直观,还学到了遣词造句的本领;既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提升了感受能力。

三、紧扣关键句子发问

文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被称为关键句。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关键语句的慧眼。教《月光启蒙》时,在感受母亲为我哼唱的美妙时,我出示了文中的句子,连用两个比喻句把母亲的嗓音比作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样的句子使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但是好在哪里,学生却无从说起。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给母亲甜甜的嗓音作比喻,你会比作什么?如果学生说出类似的比喻,就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比;如果学生说出不同的比喻,则让他比较两者之间的同和异。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对母亲的深情。在这基础之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能动情入情。

四、紧扣课文空白发问

经典的文章讲究留白,让人回味无穷。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遇到这样的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留白,弄清楚如此留白的原因。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中有彭德怀背过脸去的描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学生无需费力,很快就会想到伤心、难过、不舍等情感。但是教师不能就这样停下脚步,不求甚解。“如果把想象到的彭德怀的表情写出来不就能表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情感了吗?为什么作者不写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明白了留白也是一种需要,同时还学到了表达的技巧。

教师善问,学生才会善问。在学生还没有学会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榜样,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精心钻研出来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能够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的开放性的大问题,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的小问题;是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问题。教师挖掘有效问题,设置提问的情境,巧问问题,学生才敢问、会问。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如愿地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而不是要么不问,要么乱问一气。学生会问了,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4.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四

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魏耀峰 罗亚丽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指导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作文成了“无米之炊”,没有内容。作文素材的积累至关重要,作文素材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生活、教材、现代媒体、实践。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一、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版)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写作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素材是最鲜活的,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积累素材,是作文生活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学生生活的大环境无外乎农村和城市,农村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大多与繁忙的农事有关,就劳动而言,有种植技术、劳动过程、收获喜悦、稼穑艰辛,勤懒不同酬等素材;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就有婚丧嫁娶、节日风俗,集体活动等素材;在自然风光里,有山水林壑,有民间古迹,有寺庙村居;在农村生活里,更有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充满童趣的游戏以及生动的村人村语。城市学生生活的环境与农村不同,素材主要来源于闹市,就城市而言,有市区变迁,商贾贸易;就社会关系而言,有邻里友情和纷争,有市民生活百态;就人文景观而言,有闹市建筑,广场园林,书肆小吃,居住环境等。

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一是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最原始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了,发现的原始材料就更多;二是把有感触的材料写成日记或随笔保存;三是写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材料概括提炼,进行思想内容上的升华;四是鼓励应用,在尊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联想,拓宽素材的内涵和外延。

上述四步,既是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是积累的步骤,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开始接任班级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这种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熟读范文,在教材中学会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精神,是训练语文四项基本能力的凭借。教材中的作文素材比比皆是,如仅人物系列就有:王二小、刘胡兰、赖宁、林浩等现实英雄,小雨来、海娃等小说英雄;王冕、祖逖等刻苦学习的榜样;司马迁、奥斯托洛夫斯基、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凭借惊人的毅力,成就了不俗的事业;刘邦、项羽等各类历史人物成功失败的原因,个人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等,都是作文素材。就课文故事而言,《伤仲永》中仲永的故事,生动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中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是极好的素材。就课文内容而言,仅古诗词中的名句就有许多,每个名句都有丰富的哲理信息,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是历史的沧桑,是新事物的欣欣向荣,是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了。

但学生往往对这些素材要么视而不见,没有积累的意识,要么意识到了,却认为教材素材太熟悉,没有新意,根本不用。其实,素材是为作文的主题服务的,关键在于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越为大家熟悉的事物越是好素材,更具说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做到:一是平时分类记录,用时反复推敲,熟练后,再看是否恰当;二是定时整理,深挖素材,找出素材的深层含义,同时注重素材的多角度价值,如刘邦和项羽,可构成对比素材,可看成用人的技巧,也可看成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的影响等;三是注重让学生翻出新意。如霍去病的指挥经历,大家往往只是看到他的英勇善战这个内涵,可一深究,霍去病经常轻装前进,孤军深入敌后,这是违背当时的军事原则的,但能屡建战功,可看作是锐意创新的典范;四是注重学科素材的整合积累,往往说到写作就只想到语文的事,其实物理、化学、数学以及政史地生、音体美等教材中都有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的整合利用会使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全面、更丰富、更有张力。

三、创新积累空间,在现代多媒体中学会获取素材

201 1年版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并指出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对于写作来说,手机、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正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铺天盖地向我们输送各类信息,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多媒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雪灾、四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无一不是通过电视网络,第一时间传递给我们的。因此多媒体信息将成为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地,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这方面的指导,这是没有认识到多媒体对作文教学的巨大优势。

多媒体的优势是把影、音、图片、文字和其它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传达给我们,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全面、深刻;同时多媒体信息的接收、阅读、编辑、输送,学生比写作文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写博客,编辑短消息,与人聊天交流本身就是写作。

多媒体的另一个优势是素材是分类编辑的,输入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每条信息都有多种详细的解说和链接。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占有材料越多,越有精挑细选的余地,越有助于写作。

对多媒体素材的积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一是勤搜索,多记录,有感就写;二是辩真伪,从多种解读中挑选有价值的,经得起推敲的素材;三是分类整理,有意识的应用,在应用中拓宽思路,加强记忆;四是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博客上写作。

四、躬亲实践,在体验中学会积累素材

实践不仅是各种能力得以检验的过程,获得新的技能的过程,更是探究积累和获得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端一是无真话、抒假情,二是写空话、套话。这些写作弊端,与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单一生活有关,也与学生仅靠阅读书本获得素材和间接得到体验有关。解决这一弊端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积累写作的素材,获得真实的体验,写出实事、发出真情。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方法简单,无非是“亲身参与――感受体验――写成随笔――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一是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掘素材,获得体验,写成随笔。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升降国旗、晨读、开学、毕业典礼、演讲、竞赛等)都蕴含了一定的教育主题,都可能产生一些感人的事迹,参与其中就会有所体验,把这些活动、事迹、体验写成随笔,既是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又是学生素养形成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去做。二是指导学生参与参观访问,观察自然,在与社会、自然的亲近中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社会的变迁,感受自然的美丽壮阔,在感受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和体验。三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写作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设计一个个活动去完成的,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增加学生的体验,发现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类素材,写出活动报告,写出活动总结,写出让人深思的事、感人的情,积累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

当然,很多方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普遍适用,也许还有很多更好的积累素材的方法。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每个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学生才能得法;同样,每个学生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知生活,用一双勤劳的手去记录生活,用真诚的情感去表达生活,并形成习惯,积累的素材多了,锅里有米,作文自然不会难写。

作者单位:宁夏红寺堡区教研室( 751900)

5.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五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学法指导的研究》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它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充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与引导的重要性,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一种阅读文体学习,我总是先给学生指导如何运用方法来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形成对议论文一定的感知认识,在单元学习之前,我给学生印发了有关议论文文体知识的课前指导资料,并给了一段简单的阅读练习,给学生形成一个对议论文学习整体感知: 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1.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可以是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四.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五.结构、层次: 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学生们得到这样一个阅读提纲之后,对议论文的学习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课堂学习中犹如点亮了一盏灯,不再瞎撞瞎混了。以学生学习《给困难起名字》为例: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你正愁闷着,那天,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

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弹簧。

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的处境不佳,如何的困难重重。我在他说话的间隙,插了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绊脚石。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搬石头。我吃了一惊。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准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那天,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马上就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精光。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望而却步,一蹶不振了。

那是一节真正自读的课,由于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课上得很顺手。

在整体感知时,我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这个环节中由于是概括各段内容,所以大多数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出了答案。

还没有等我出示下一个问题,有心急好奇的学生就举手问我了: “老师,这一篇文章的论点在哪儿呀?”这话一说完,就有好几个学生附和着问,好像在考我,嘿,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深,我反问一句:“谁知道本文的论点在哪里?”这难不倒一些同学,他们回答了,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每一段的重点句就是论点,因为这些句子都是作者对困难的看法。”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急于下结论,我告诉他们,一篇文章中可以有好几个分论点,就好比一个母亲有好几个孩子一样,但这些孩子中只能有一个母亲,就是中心论点,它必须能概括每一个分论点,必须是作者的主张,必须是一个肯定的句式,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们领会得也挺快,马上有学生举手了:甲同学:“这篇文章把困难比喻成“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

“这说明困难越来越小”我再一次启发他们,乙同学:“我们战胜困难要有信心。”

“战胜困难要有信心!”我强调道,“比喻成困难的字数由一个变成了四个,但是‘困难’却越来越小”

乙同学接着纠正说:“我们战胜困难要有自信。” “对乙同学的回答,大家满意吗?”

“满意——”看来,学生们对于本文的论点把握准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难了。

由于这篇文章的每一段分论点都很明显,所以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了。根据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事实论据的论述和正反对比的作用及本文对语言的表达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中,我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分析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结构和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情绪的感染,思想的净化。

在自读练习环节中,为了趁热打铁,我专门设计了两篇有关议论文的阅读,根据反馈来看,学生的入门很快。看来,现在能够依葫芦画瓢,以后就会活学活用了。

专家认为:阅读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高效学习。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6.如何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篇六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同的一线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认为把每件历史大事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教给学生,方便学生考试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学生从头到尾抄笔记。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既传统,又显得十分功利。还有的历史教师接受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结果历史课上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不佳。我想这两类历史教学都有偏颇之处。第一类把历史给看“死”了,第二类太重形式,没能抓住历史的主旨。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呢?我的理解是:历史是有生命的,是由无数个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史诗。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生命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它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其次,它应该是有情感的、有思想的、有生活的,并且给人以启迪的。下面我将以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翻开历史的篇章,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

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力之一。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真正的历史史实。如果没有真实具体的史实为基础,人们就无法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更谈不上“以古鉴今”了。在《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教材选取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每件历史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前因后果等基本史实。并且如实反映 1840 -1901年中国历经的屈辱与苦难、抗争与觉醒。切忌主观臆断或为了渲染气氛,有意歪曲一些史实。

具体来说,真实的历史就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资金、原料,而不是纯粹地“维护商业利益”;鸦片战争的爆发终于使我们这个古老守旧的清王朝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征韩侵华,称霸世界野心的体现,而不是“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历史教科书)。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更是侵略者求之不得的借口,他们联合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瓜分中国的野心。真实的历史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落后挨打,人民饱受苦难。

二、直抒胸中的情愫,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需要情感来烘焙的,否则它将是苍白的、干瘪的、毫无生机的。李大钊曾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

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的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大任都放在自己肩头。”可见,历史是有情感的,它催人动情,激人奋进。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心去解读和演绎历史知识,让它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和组织教材中的感性材料,把隐藏于教材中的一个个“燃情点”找出来,将其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事件,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鸦片战争》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血染沙场、可歌可泣的关天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火烧圆明园的锥心之痛和领土沦丧的耻辱;边疆危机中,有打击沙俄,收复新疆,“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甲午中日战争中,有抗击日本侵略者,以身殉国的邓世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有北京城再度被劫掠的耻辱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清政府,等等。

找到了一个个“燃情点”,把教材中历史符号转化成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让学生去体会生动活泼的历史进程,去感悟历史的真谛。

2)营造情境,让历史流露真情实感

融入情感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气息。历史教学不能撇开历史人物的情感,而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使学生只得到历史线索的简单堆砌。如何在教学中让历史的情感迸发出来?我想教师的作用很关键。教师应该首先走进历史,融入历史,才能营造出充满情感的历史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我用侵略者的口吻讲到: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断提出修约要求,但屡遭清政府的拒绝。1849 年前后,英国提出进入广州,结果受挫。巴麦尊恼羞成怒,叫嚣:“我们不得已对中国实行另一次打击的时间快要到来„„这些像中国、拉丁美洲那样半开化的政府,为了使他们听话,需要每隔八年或十年就狠狠地揍一顿”。话音刚落,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和痛斥英国侵略者。因为他们从话语中已经深刻感受到了侵略者的狂妄自大、野蛮贪婪的嘴脸!

关于旅顺大屠杀,许多欧洲人留下了亲眼目睹的记录。我补充了以下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英国人艾伦在他的《龙旗翻卷之下》中写道: “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

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于 11月24日(日军攻占旅顺后第四天)从旅顺发回国内的一篇通讯中说:“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

教室里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天三夜的大屠杀、近2万人的生命、所谓的“清国将士阵亡之墓”„„历史仿佛重现了一般,在学生心头引起了震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野蛮的本性!

讲到“火烧圆明园”时,我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那一幕场景,在观看当中,有的学生陷入深思,有的拍案而起,有的无奈地摇头,还有的在叹息„„我想我还不能把他们的所思所想完全清晰地表述出来。请看看学生直抒胸臆的感想吧。

杀人、掠夺、放火、毁灭„„电影中的每一幕都时刻震撼着我的心灵,此时我的心如刀绞,我的心在哭泣。我为它悲惨的遭遇给予同情,为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感到悲哀,同时对外国侵略者无比的愤怒、痛恨。

“落后就要挨打”影片中那一幕幕证明了这句话。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这个庞大的躯体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在茫茫的大海中此起彼伏。那时的清朝帝国犹如一只庞大空壳、残壳,它在茫茫的大海中飘荡着。它已经不起大风大浪,就算是稍稍碰到障碍物,它也会瞬间破裂、沉没。

特别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祖国只有强大,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否则就会被淘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更不能有一丝怠慢,因为祖国的重任担在我们每一个中学生的肩上。我们应努力学习,在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这个凝聚了几代人智慧结晶的建筑奇迹却因英法强盗的贪婪而毁于一旦。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他们给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爱好文明的人们永远不能饶恕他们。一场大火不会夺去伟大民族的智慧,人们将在愤怒中迸发更强大的力量。(学生)会很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学生)我多想有一台时光机,回去让他们不要闭关锁国,要多向别人学习,否则就

写得多好啊!看了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字里行间,我分明感受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感受到了学生们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只有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陶行知 先生说的很好。

一节历史课,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融入将会是苍白的、枯燥的、无味的。带着真挚的情感去教,教有情感的历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有兴趣,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我们的课将越来越受欢迎。

三、激扬智慧的火花,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

记得在第一次教《甲午中日战争》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进行讨论:邓世昌的致远舰爆炸后,他并没有被炸死,随从给他救生圈,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他养的太阳犬口衔其臂以救,他将太阳犬淹死,最后与全船25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我问学生:他这样做值不值得?当时学生有的说:邓世昌真傻!有的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说: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为国家多做贡献,他这样做实际上是不负责任!我的本意是扬邓世昌的爱国义举,为国甘愿牺牲的精神。学生这么一说,我有点招架不住了,最后我只得用苍白的语言说:从这件事上看,邓世昌爱国不怕牺牲,很值得我们学习,草草了事。

这件事让我感慨良久。历史是有思想的,在课堂上其解读者是教师。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的个性和见解应该得到尊重和张扬;有思想的历史课堂需要一位有思想的历史教师,要求历史教师高屋建瓴,仔细地审视、思索自己的教学设计,知道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才会最有效,并且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说,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自己得有知识储备、有独立的思想,才能把思想的火炬传承下去。如果只是为了热闹而设计,那么也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我教这课,仍然塑造邓世昌的高大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魂。但是我采用了一种自认为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播放影片《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那一幕,把学生带入黄海大战的烽烟炮火中去认识邓世昌,将邓世昌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头。

四、关注身边的事情,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

历史源于生活。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到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活活生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的历史课富有时代感,更具生命力。

比如《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同学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生: 6月26日)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禁毒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说:毒品危害大!)我又进一步问:你们知道毒品有什么危害吗?学生们都谈到毒品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我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展示毒品及其危害图,看到畸形的孩子,瘦骨嶙峋吸毒者„„,学生们深受震撼。教

师趁机指出:正因为毒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大,所以各国都致力于禁毒。在100多年前,因为毒品(鸦片)引发了中英之间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到火烧圆明园,我们不妨告诉学生: 2007年9月,爱国企业家 何鸿燊 先生以6910万港元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并捐赠国家。目前圆明园兽面人身的12生肖铜像中,猪首、牛首、猴首和虎首此前已回归祖国,目前,已知铜鼠首、兔首由法国人收藏;铜龙首、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下落不明。让学生关注文物保护,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不妨引导学生谈谈今天的中日关系。讲到沙俄侵略中国的土地,不妨联系“中俄友好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

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说:“教育即生活”。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历史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从生活的海洋中去撷取有利于我们教学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以及时代的发展纳入课堂,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以突显历史学科以古鉴今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

7.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七

一、坚持课后复习, 落实所学

很多学生对复习的认识有误区:他们认为, 只要完成作业, 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 他们把写作业和复习划等号;还有的学生课上认真听讲, 认真做笔记, 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接受很快, 写作业的速度也很快, 但是却不能取得很好得成绩。究其原因, 就在于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学生的瞬间记忆不能成为永久记忆, 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所以, 课下复习, 巩固落实, 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课下复习落实所学, 就是要把当天学的东西弄会、弄懂。根据元认知策略,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还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有的学习模式去获得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们每天光写完作业是不能落实所学的, 课下还要做好听读、背诵、默写和复习笔记等方面的事情。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落实所学呢?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记录卡:

这个学习记录卡随着每天的作业本一起提交给老师, 记录卡对学生在家的英语学习起到了督导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记录自己的复习过程, 培养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如此循环往复, 使课下的复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通过复习, 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个概扩性、全面性的了解, 将课堂知识再次复现, 这样, 可以发现疑难问题并引起思考, 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 不致于“听完就忘”。

二、利用思维导图, 形成有效的复习方法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 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 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展开。思维导图分为两种形式:联想脑图和分层分类脑图。联想脑图就是建立联想中心主题, 使思考不离题。这种方式适合每周的整理记忆。老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表格:

通过完成表格, 学生对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分层分类脑图, 是用来把知识分门别类的脑图, 可以把事物做成分门别类的记录。在大脑中建立整体架构, 有利于记忆和学习。这种方法适合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阶段性整理。分层分类脑图使学生把平时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起来,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look的用法归纳:

三、定学习计划, 建立自己的学习风格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教师要首先要求学生制定监控的标准——学习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 计划好何时做, 做什么, 如何做。注意劳逸结合, 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例如:在听说方面:学生每天坚持听读15分钟, 可放在早晨或者晚上;每天坚持背诵一篇课文,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的3a中都有很多知识点和重点句型适合学生背诵。在阅读方面, 从七年级下开始加入课外阅读, 每天读一篇短文, 加大输入量, 提高兴趣, 积累词汇, 拓宽眼界。在写作方面, 根据课本呈现的话题, 坚持每周写一篇短文,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通过自我评价, 改进学习方法

自我评价就是检查自己对语言掌握是否完全准确。因为只有评价才会有总结, 才会发现问题。

我们常常会发现, 在考试之后, 成绩好的学生因自我满足, 会导致下一次考试失利;成绩不好的学生会灰心丧气, 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粗心”, 这些都不能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 每周学生要针对自己本周的学习进行自查:1本周我学会了 _________________。2我本周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3通过学习, 我依然没有弄懂的是_________________。在每次课堂听写、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后, 让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和反思, 对学习的成败做出客观恰当的分析, 充分认识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对暂时的失败, 通过冷静分析找出原因, 不灰心, 不泄气, 学会自我鼓励。

教师对学生英语复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好的学习策略帮助笔者所教的学生在两分钟内用英语完成口头话题作文;能听懂自然语速的英语故事和叙述, 并能抓住要点进行复述;英语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能自己设计英文海报和墙报;举办EnglishParty等活动。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 为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琳, 王墙, 程晓棠.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复述 词语提示 结构特点 情节发展 线索梳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6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表达形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呢?

一、依据关键词语提示复述

根据提示词语复述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特点,罗列出一系列关键的词语,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词语进行复述课文。也就是说,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示的词语边看边想,由词扩句,由句扩段,由段扩篇。这样复述,可以降低复述的难度,提高复述的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惑,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取火种的故事。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把课文复述下来,我把自己提炼的关键词语“生吃事物、来到人间、盗得火种、惨遭折磨、黑暗无边、决心盗火、人类进步、终获自由”等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结合词语想想课文是如何围绕着这些词语进行描述的,在扩词成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由于有了教师有效的词语提示,学生复述起课文内容来就容易多了,与此同时,这种连词成句,连段成篇的方法使学生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依据故事结构特点复述

在阅读教学中,作者为了使故事的说服力更强,经常会采取一些结构特点相似的方法来使自己的故事表达更加真实、完整、生动。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故事结构的特点进行复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的复述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哪吒闹海》一课时,故事以“闹”贯穿全文,主要描写了哪吒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不畏强暴,大闹东海的故事。在复述课文时,因为哪吒三次闹海的故事结构特点相似,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第一次闹海的经过为例子,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然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两次经过也复述一下。学生复述的过程也是学习文章结构的过程,这样复述,有利于学生将课文的结构内化,提高阅读水平。

三、依据故事情节发展复述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在故事性的文章里,只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在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来复述课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会复述一篇到能复述一类。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简短的人物对话体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烂漫和大作家萧伯纳严于律己的故事。在教学时,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降低学生复述课文的难度,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萧伯纳,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故事的开始怎样?结果怎样?请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复述一遍。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神态描写。”在这里,由于有了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掌握了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复述起课文来就显得轻松多了。

四、依据故事线索梳理复述

线索是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深深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故事的线索细细揣摩体会。学生抓住了故事的线索也就抓住了复述课文的缰绳。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一课时,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以及简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把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下来。对于这种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才能降低学生复述课文的难度。因此,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前,可先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把故事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分为了三部分。在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想跟文章线索有关的文本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复述起课文来就显得简单有效了。

总之,复述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有序、有节、有理的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学生记忆,强化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运用复述,根据叙事性课文的特点,把复述课文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学生的复述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9.教给学生观察 篇九

教师劳动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级,观察对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我对学生们说。我看到,孩子们仔细察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我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接着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儿童的好奇的.目光面前。学生在低年级受过了这种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教师教给学生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10.教给学生观察读后感 篇十

泰兴市新街小学杨正和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给学生观察》中说“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教给学生观察读后感。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累精力。”

这话一点儿也不错。观察,使我们变得睿智,活跃了我们的大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观察使我们学会了沉思,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增添了几分成熟;观察,使我们懂得了爱、理解了爱,就像所有生命的物体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五彩斑斓,读后感《教给学生观察读后感》。

在生活中,如果不善于观察,就会让许多有用的“材料”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写起文章自然就费劲了(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因而要处处留心周围的事和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对人、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若用停滞、单一的目光去看待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事和物。例如在春游、运动会等各类活动前夕,我们总是提前布置作文,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观察更仔细、认真,观察更真实、可靠,还有利于巩固观察结果,便于学生在观察后对观察结果的反复思考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1.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篇十一

一、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下列四点: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

1、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

4、听课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5、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

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8、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三、作业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

1、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只有先弄懂课本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减少作业中的错误,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定律、定理、公式、概念等。作业之后,认真检查验算,避免不应有的错误发生。

4、作业要独立完成。只有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才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准确,从而克服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扎实的基础。

5、认真更正错误。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懂得,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6、作业要规范。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书写要工整,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

7、作业要保存好,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随时拿来参考。

四、复习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要做到:

1、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特别是听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更应彻底解决。重点内容要熟读牢记,对基本要领和定律等能准确阐述,并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对基本公式应会自行推导,晓得它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搞清楚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注意总结知识的规律性。

2、单元复习。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记忆。

3、期中复习。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4、期末复习。要对本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5、假期复习。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

6、在达到上面要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做一些习题,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搞好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学习,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课外学习应注意:

1、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

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有关学科的课外读物学习。

3、课外阅读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宁可少而精,也不多而滥,切忌好高鹜远、贪多求全。

六、实验课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有效地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课要做到:

1、实验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步骤等。

2、注意熟悉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功能和操作方法。

3、实验要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测定数据,做好记录。同时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注意安全。

12.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十二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求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细心品读题目内容, 把握题意, 用自己的深入思考去发现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 再通过想一想去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以及它与问题之间的显性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努力探究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口、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解题效率,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用题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 还能够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 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的应用题时:“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 米, 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 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米,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题, 而且是一道两端都不植树问题的应用题。审题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本题中“在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植树”, 两端是两个馆, 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想, 显然无法植树, 即两端不植, 其次分清是在“小路两旁都植树”, 要创设生活情境, 去解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这个问题。两端不栽, 那么, 小路两侧的棵数, 就是问题的结论。所以题解应该是:60÷3=20 20-1=19 19×2=38 即, (60÷3-l) ×2=38 (棵) , 这样就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层层分解简单化了, 学生掌握起来也就容易了, 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 才能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才能够因题型特点恰当掌握分析方法, 合理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多多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 将学生已有的身边的生活问题转化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准确地对题目信息进行判断、理解、选择和处理, 达到解题方法多样化, 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实践中得知, 有部分学生在审题时走马观花, 不求甚解,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只看表面不求本质的粗糙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解答问题, 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逐步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提高学生自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再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既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纠错的能力, 这样一来, 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而达到学生自主解答应用题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启迪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开放性,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承认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用题教学中内容十分丰富, 它能够反映周围环境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师要不断去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他们还不是完全成熟的学习主体, 他们还受到年龄、经验、原有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仍然不可忽视。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 学会求知, 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 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启迪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开放性,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简要分析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关键词: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不曾改变的是关爱作文550字下一篇:景区隐性营销的路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