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

2024-11-12

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精选10篇)

1.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 篇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古诗赏析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4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翻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解题】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令归隐,其时四十一岁。《归园田居》大约作于归隐的次年。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陶渊明所写的大量歌颂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注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动宾短语作“韵”的定语。韵:指气质,性格、情趣等。性:生性,性格。本:本来,副词。.丘山:这里指山林。○以追述往事开篇,言自己从小就厌恶世俗官场,本性喜爱大自然,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去:离开,指离别故园的丘山。三十年:应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义之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刚好过了十三年。○写诗人对以往误入仕途的深刻反省。“尘网”一词,是首句“俗”的具体化。诗人将官场斥为“尘网”,见其憎恨之情。“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加重了“误”的份量,见其追悔莫及的心情。以上为一层,写自己的本性与误落“尘网”的矛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关在笼里的鸟。羁,束缚。旧林:过去栖息的山林。池鱼:被捕捞来放养在池里的鱼。故渊:过去生活的深潭。这两句的“恋”与“思”“旧”与“故”均为互文。○承前叙诗人误落官场“尘网”,意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深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见其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诗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ó)归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泛指田野。际:间。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守拙”句是说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性归隐田园,而不愿混迹在巧弄机谋的仕途之中。○叙诗,现在终于离开仕途归耕田园,流露出无限的欣愉之情。“守拙”一词,与诗的开头两句呼应,既是对“俗”的尖锐讽与否定,又是返朴归真“爱丘山”本性的再现。以上为层,写自己归耕田园的决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住宅周围方,旁,周围。宅,住宅。○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还原过来是“远人村暖暖,墟里烟依依”。这种主谓倒装句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这种倒装与诗句的节奏、押韵都有关系。从节奏方面看,“暖暖——远——人村”,节奏是二一二,。读起来顺口;还原为“远——人村——暧暖”,节奏是一二二,就读不顺畅了。从押韵方面说,如不倒装,“依”字押不上韵;倒装以使“烟”成为韵脚,就能同上文的“田”“间”“前”等相押了。由于诗人们常用这种例装句,它也就成为了旧体诗的特殊句式之一,并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风味。运用得恰当,句子的诗味似乎更浓一些。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以上为三层,写田园生活的情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门户和庭院。尘杂:尘俗杂事。虚室:虚静的内室,陈设简单而安静的屋子。这两句说,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对间就显得多了。○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复:又,副词。得:能,助动词。返自然:回到大自然,指归耕田园。这两句是说,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樊笼”句与前面的“羁鸟”“池鱼”遥相呼应;“复得”句与诗首二句相绾合。全诗章法,转承起伏,变化多端,前后勾连,一脉相通。以上为四层,写重返自然的感受,是全诗的总结。

【译文】

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习性,生性本来热爱田园和丘山。

违背本心误入仕途罗网,一别故园屈指一十三年。

笼中的鸟儿眷恋着旧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故渊。

如今在故乡山野开荒种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园。

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简陋的茅屋盖上八九间。

榆柳成荫遮蔽着后面屋檐,桃李争妍罗列在厅堂面前。

远处的村庄望中隐约可见,村子里家家升起袅袅炊烟。

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鸡鸣在宅旁的桑树之颠。

田家的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简朴的屋里多么安静清闲。

象鸟儿长期被关左樊笼里,如今又展翅飞回到大自然。

【简析】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总之,陶渊明的这首诗不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色彩上都令心静如水之君无不折服。

2.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 篇二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晋义熙元年 (405年) 11月, 42岁的陶渊明主动辞去彭泽县令, 挥挥手, 与相伴十三年的官场作别, 下决心归隐田园。“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他宁愿像风霜一样抱守自己清高的节操, 也不愿像缸中鱼, 笼中鸟一样成为别人的附庸。义熙二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 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 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 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 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 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是我们解读陶渊明田园理想的总纲。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归隐原因的交代, 不愿意迎合世人去追名逐利, 本性喜欢山林田园, 只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质是腐败的社会, 浑浊的官场让人心生厌倦。为官之道在于圆滑, 八面玲珑, 上上下下要搞好关系, 清官难做, 所以是“误落尘网中”;因为鄙弃, 因为厌倦, 所以官场的应酬成为负担, 也有违自己的本性, 十三年的官场奔波也就觉得特别漫长, 犹如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以“笼中鸟”, “池中鱼”比喻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由此引出下文十句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

陶渊明追求的生活首先是自立, 自食其力, 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他认为一个人在城市在官场混迹多年, 就会慢慢迷失自我, 不再纯洁, 只有在山林田园之中, 自己劳动, 自己养活自己, 养活家人, 心灵才会永远清澈透明。也许是城市里个人的生存空间太小, 总让人感到心里难受憋闷。“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回到老家, 一定买一所大院子, 盖几间草房子,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随心所欲,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房前屋后, 绿树成荫, 桃李争妍。这里的树与城里的完全不同, 脚下随处可见的是深厚的泥土, 时时可嗅的是泥土的芳香, 花草树木如此芬芳茂盛。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如此的迷人优美, 让我们今天蜗居在城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魂牵梦绕。“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静动结合, 远近结合, 突出了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恬静之美。我们试着闭目冥想:夜幕降临, 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远处那个村落就是我的家园, 走近, 走近可以听到鸡鸣狗吠, 可以看到熟悉的风景。这里才是最适宜于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以上十句, 是作者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我们在官场生活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相互比照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林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热爱之情, 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本质。即自力更生, 自立自爱。这是立身之本, 千万不能被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失去自我, 就像《蜗居》中的海藻成为别人的玩物, 真正的丧失了人的尊严。

最后四句字面上写居室之乐, 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 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二句中的“户庭”与“虚室”皆有双关之意, 既指庭院与居室, 也可以指人的心灵。回到山林田园之中, 心中没有一丝尘杂, 心灵才正真体会到一种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然生活, 是作者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古语云“众人师贤人, 贤人师圣人, 圣人师自然”, “樊笼”的比喻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无限的喜悦, 这才是顺应本性, 顺应自然的天地大道啊。

读到这里, 我又一次想起了《修身宝壁》中的这段话:“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刘直斋云, 好合不如好散, 此言极有理也。”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生活在东晋王朝的乱世之中, 厌倦腐朽的官场, 鄙弃那种污浊肮脏的生活, 他总是希望自己出污泥而不染, 坚守清廉纯洁的本性, 不作笼中之鸟, 池中之鱼, 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不靠别人的供给生活。“好合不如好散”, 在宦海奔波了十三年之后, 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山林的人生道路, 开始了躬耕山林的田园生活, 聚亲朋, 乐农事, 访故旧, 欢夜饮, 生活清贫而充实, 乐在其中。最重要的是, 他创造的山水田园诗歌, 为我们疲惫的精神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 隐士文化田园诗歌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财富。读陶渊明的诗, 我们的心无比的纯净澄澈。

3.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 篇三

《归园田居》(其一)前四句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高中语

文教材对“一去三十年”的注释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說法。一说当作‘十三年。”这条简短的注释,反映出学术界自古至今的一个争议点:陶渊明“一去”,是三十年还是十三年?

不管是“十三”,还是“三十”,都是数字。在同一首诗中,还有其他数字,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然“十余”和“八九”其实相差不远,但陶渊明指向非常明确:方宅是“十余”亩而不是“八九”亩,草屋是“八九”间而不是“十余”间。连相差不远的数字,陶渊明都不会随意漫笔,如果“一去”是“十三”年,陶渊明会把它写成相距甚远的“三十”吗?即便是夸大其词,为什么是恰好是“三十年”?

回到诗句本身,“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课本对“尘网”的注释是:“尘世的罗网,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从29岁第一次进入官场,到42岁最后一次离开官场,陶渊明“一去”确实是“十三”年。不过,“尘网”是喻体,陶渊明自始至终没有说明它的本体是“官场”,“官场”绝非“尘网”的唯一解释。

“尘网”,顾名思义,喻指人在“尘世”间,如鱼在网,受到种种束缚。“尘网”在很多诗文中有运

用,如东方朔《与友人书》中的“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中的“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红楼梦》中的“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可见,即便没有身处庸俗污浊的官场,只要身受名、利、贪、嗔、痴、爱等物的束缚,身不由己,也可谓身在“尘网”中。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时是42岁,“三十年”前应该是十来岁,也就是年少时期。陶渊明幼年丧父,家道衰落,少年时代在江州浔阳柴桑读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包括本诗所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反映出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性本爱丘山”),不喜与人交际(“少年罕人事”、“少无适俗韵”),喜好读书,尤其是儒家经典(“游好在六经”)——修齐治平、入仕为官、经世致用的儒家观念,就这样在少年陶渊明的心中,悄悄地植下功名的种子。如陶渊明在《杂诗》所写,“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笃翩思远霭。”青年时身入污浊的官场是果,少年时心存功名、胸怀大志是因。虽然在读书时,“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谓怡然自乐,但在永别官场、归园田居之际,回想少年读书的日子,却只能用一个“误”字来概括。肮脏不堪的官场固然是“尘网”,开始令自己名缰利锁的少年读书生活也是“尘网”。

总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年”并不是“十三年”的误写,也不是简单的夸大其词,而是有着实质内容的具体所指——从大概三十年前的少年时期开始,陶渊明就误入“尘网”,一直到了归园田居的时刻,既永离了污浊官场,也祛除了功名心念,才是真正的离开“尘网”。

盲点:“草屋”为什么是“八”“九”间?

对陶渊明“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 历来众说纷纭,但对于同一首诗中的另外数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却乏人问津,大概觉得一望可知,无需探讨。这其实是经典课文的解读盲点,语文教师应该开发这种学生以为一望即知,实则一知半解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一窥语文艺术之堂奥。

“十余”和“八九”,都在“十”字上下,数目不大。“方宅十余亩”,最多就是“方宅十九亩”,“草屋八九间”,是八间还是九间,很容易搞清楚,为什么陶渊明在两个句子里都写概数,不写确数?

不妨先看鲁迅先生《秋夜》开篇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按照简练的语言原则,这句话可以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但这样写,就失去了原来的况味。鲁迅先生先说“可以看见窗外有两株树”,这是目光首次停留而捕捉到的内容,因为没有更吸引眼球的其他事物,所以接下来凝视树木,才看出“一株是枣树”,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对另一株树有不一样的期待,结果目光再移往另一株树,却发现“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目光的逐一转移中,折射出鲁迅先生在萧瑟的秋夜,心境的孤寂、压抑、意兴索然、百无聊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能折射出心境。陶渊明《饮酒》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昭明文选》本写为“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两相比较,“望”不如“见”,原因如苏轼所言,“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索然矣。”也就是说,“望”是有目的的注视,“见”是无属意的看见,“悠然望南山”,陶渊明是在“采菊东篱下”时刻意“望”南山,“悠然”意味荡然无存,而“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时,随心所至,眼光所到,很偶然地“见”南山,这才契合“悠然”自得的心境。

同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的目光所“见”,而非所“望”,只能得到大概的数字

。“十余”,是“十一”还是“十九”,陶渊明“不求甚解”,如果为此勘察尺量,未免过于刻意,而草屋是八间还是九间,其实连尺量都不用,目测心数即可,陶渊明都不愿为之——心灵哪怕有了这一丝的较真、拘泥,也是落入“尘网”,也就失去了无拘无束的自在本心。

可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两句诗平白如话,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如苏轼所评价的,“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两句诗为例,从无疑处发现疑问,从平淡处读出奇妙,才能真正领悟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的艺术境界。

难点:陶渊明复返“自然界”?

在初读《归园田居》后,学生一般都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里的“自然”理解为“自然界”——它出现在整首诗的最后,和诗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里的“丘山”首尾呼应。这种理解,当然没错,但有点肤浅,它无法完滿地解释,为什么陶渊明写的是田园诗而不是山水诗——陶渊明不写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却罗列了很多非大自然的意象,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人村”“墟里烟”“狗”“深巷”“鸡”“桑树”等。

作为全诗的收结点,“自然”一词,在“自然界”的解释之外,得有另一个解释,才能真正地统摄全诗。联系之前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比喻意象,提炼出其共同的相似点,就是羁绊、

束缚,令身心不得舒展、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可以理解为“樊笼”之类意象的反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而这,恰恰是道家思想里的“自然”真意。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并非指“自然界”,否则就和前文的“地”“天”同义重复,实则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无状之状”的自然。庄子也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并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做比较:“地籁则众窍是己,人籁则比竹是己”,“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的、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的天然之音,胜于用乐器演奏的“人籁”、借助于外力作用的“地籁”。

以这种理解来看待诗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才会觉得妥当熨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的种种事物,或远或近,或粗或浅,或动或静,都各处其位,祥和安定,没有一丝的违和感,呈现出的正是“自然而然”的当行本色。至于诗人自身,“性本爱丘山”,这种热爱即为“自然”,但“误落尘网中”,成为“羁鸟”“池鱼”,久在“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一直到了“归园田”后,才是返回“自然”,能按照

本性,遵循本心,“自然”地生活。

一言以概之,“自然”除了有实像的“自然界”含义外,还扣合抽象的道家观念。在诗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写法:

“守拙归园田”:“拙”,出现于《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庄子》里有“不才之木”的寓言:栎树“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在道家思想里,“巧”不如“拙”。在陶渊明看来,在官场里的拍马溜须、阿谀奉承、投其所好、勾心斗角,是“巧”,回归田园,返璞归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拙”,去“巧”而守“拙”,才符合生活的真义。

“虚室有余闲”:“虚”,在《庄子》有阐释:“虚者,心斋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二十四种因素充斥心灵时,会侵蚀人的本性——“勃志”、“谬心”、“累德”、“塞道”。只有清空这些事物,让心“虚”下来,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本性。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诗乍看是脱胎自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但联系陶渊明的其他诗文,未必如此简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为什么陶渊明如此喜欢写鸡和犬?从思想渊源处追溯,这和《老子》里对理想社会的描写有关:“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鸡犬之声相闻”,寄托着道家乌托邦的想象,因此陶渊明在设计桃花源时,写到了“鸡犬相闻”,在听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后,才会有夙愿得偿的由衷欣喜。

虽然《归园田居》中涉及到道家的很多观点,暗含了道家的很多典故,但毫无刻板空洞、枯燥呆滞之感。这就和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区别开来。钟嵘在《诗品》对玄言诗做如此评价:“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玄言诗充斥着道家学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阐释道理多于描绘形象,像论文多于像诗歌。陶渊明则在扣合道家学说的同时,有意加强诗歌的形象性、画面感:“守拙”后紧接的是动作性很强的“归园田”;“虚”很抽象,用之落在“室”字上就较为形象,“室”又暗合“心斋”;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直接选择道家经典里的形象,稍加化用,增添“深巷”、“桑树”的背景,田园气息扑面而至。

总之,以“自然”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为《归园田居》设置了两条文脉:一条是实脉,通过种种田园意象,营造出田园和平安宁的氛围,表达出诗人的“情”之所系;另一条是虚脉,通过道家文辞典故,赋予田园生活的神圣底色,表达出诗人的“心”之所安——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充分显示出诗人挣脱世俗“尘网”、回归精神家园时的欣慰和喜悦。

4.《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四

陈华方

教材简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于必读课。这首诗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着重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本诗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对象分析:本次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况且陶渊明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等篇目。因此,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其诗歌风格多少有些了解。本诗的学习也就不困难。但高中学生毕竟没有走向社会,对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的体会还尚浅。所以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能在陶渊明的感染之下提高自己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1、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2、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讨论法、教师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 :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大家还记得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吗?(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另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去感受他锁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的、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谥号),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也就是在他41岁得时候,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以后终老农村。这首诗便是他这次退隐次年创下的佳篇。他的诗除了田园诗,还有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等。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诵读,着重感受朗诵时的节奏、感情。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节奏;读出感情。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三、探究、合作(分小组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1)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①他是官宦子弟,其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都曾做过官。②养家糊口(少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③从小饱读诗书,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如何理解这个“误”字,我们知道陶渊明曾多次辞官做官,难道仅仅是一个“误”字所能解释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报复;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2):B、守拙归园田。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守拙”?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点题的是哪一句?)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渊明辞官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属吏告诉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式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四、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艺术特色

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语言朴素自然,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白描: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

情景交融:写景的八句,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

六、深思

追问: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明确:①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②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楚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

③成分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课外收集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的其他四首,进一步感受他的田园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归隐情怀。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一、作者简介

二、解题 诗歌题眼:归

三、品味诗歌

从而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 本性、守拙 美丽田园 无/有、久/复 厌恶官场 淡泊明志 自然和谐 自由、独立 蔑视权贵 固守节操 恬淡优雅 安逸、喜悦

四、艺术特色 白描 情景交融 比喻

语言:清新自然

五、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如学生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等,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师虽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但具体的点拨要很到位,这点,我在上课时的处理是有待提高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适当预设,及时点拨,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

5.《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五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转载》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 柳 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6.《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篇六

在面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时候,我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二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先说第一个目标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7.《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篇七

课题 《归园田居》(其一)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重点 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难点 反复吟咏,感受意境,体会诗中情感。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老师点拨引导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助读资料)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默读课文,正音释义

羁鸟( ) 守拙( ) 荫后檐( ) 暧暧( )

墟里( ) 狗吠( )

少无适俗韵:_________ 守拙归园田:_________

榆柳荫后檐:_________ 暧暧远人村: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_________ 鸡鸣桑树颠:_________

虚室有余闲: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指导朗读。(提示:感情=语速+语调+节奏+重音)

3、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二、品析诗歌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2、研读田园风光.

①找出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②诗人具体写了哪些田园景色?请尝试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景描绘出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三、归纳主旨

作者把普通的农村景物描写得如此优美生动,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拓展练习

一、拓展探究

结合现代生活,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二、迁移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 接舆:春秋楚一隐士一狂士。

①找出与陶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②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③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描绘一幅自己喜欢的生活图景。

8.《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八

同州中学 王焕样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为普通班,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尤其对古诗文不感兴趣,更别谈深入挖掘教材了,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望而却步”的态度。本课将力求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思想素养。能力目标:掌握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德育目标:领会诗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的身世经历,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陶诗的思想价值。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 1

这一活动过程,感悟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活动起来,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在导入环节简介作者的生平经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九江)人。曾祖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离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我利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聆听感受。我在文本研读部分设置了读一读、品一品两个教学环节,读一读环节主要采取学生自由读和师生齐读的形式,并在读的过程中要求把你对诗歌的字词句章里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训练学生质疑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接下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诗歌意象的理解,在品一品这一环节里我设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提问: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回答,在 2

此环节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守拙);归向何处?(园田);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另一个是就诗歌的意象方面提问:将诗中某些字词改换后与原诗比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用多媒体展示:

进入官场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去三十年。飞鸟想旧林,羁鸟恋旧林,游鱼想故渊。池鱼思故渊。榆柳栽后檐,榆柳荫后檐,桃李植堂前。桃李罗堂前。狗卧深巷中,狗吠深巷中,鸡栖桑树颠。鸡鸣桑树颠。久在官场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复得返自然。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字词改换后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原诗中的画线字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词显得直白而又重复。

通过文本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拓展练习部

分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问题,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互动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点拨: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给学生设置两组相互对照的选项,让同学们根据幻灯片选择:你赞同每组中那一种价值取向?一组是功名、进取、高官、厚禄与自然、隐逸、本性、自由。另一组是科学、发展、强大、集中与诗意、和谐、柔弱、个体。经过合作探究,讨论解答,学生结合陶渊明的归隐对第一组讨论探究的应该比较容易,而对第二组的理解探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就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适当的给予点拨引导:幻灯片上面的第二组文字通过对比,给我们提供了两种价值取向,你是要通过科学、发展、强大和集中来实现遨游太空等童话,那就势必会令我们放弃了诗意的童话,只关注工业的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乡村田园必将减少。你还是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一切的多样性呢?我认为诗意永远要领导科学,梅罗和陶渊明就共同表达了八个字——诗意、和谐、柔弱和个体。你的本性在田园,当我们身心疲惫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所以我希望大家无论做何选择都能够守住我们那片宁静、祥和的心灵家园。

接下来设置了唱一唱环节,用多媒体播放《兰花草》的曲调,配合恬静、优美的画面,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归园田居 其一》诗词。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一写,布置作业:(运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请你将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改写成一段散文,或就你体验过的田园生活写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教材编排更趋系统化、多样化,而诗歌鉴赏以及名篇佳句的背诵默写又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之一,因此,诗歌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重视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教学。

我在教这首古诗的时候特别注重了诗歌意境的把握,由此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要了解意境,就必须牢牢抓住诗歌的意象不放,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将诗中某些字词改换后再与原诗比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通过学生讨论比较,使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意象,进入意境,从而获得无限美感。事实证明,放声朗读能激发学生内心隐藏的记忆,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到诗歌的妙处。在诗歌教学中,我还独创了以唱代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吟唱中进入诗的意境,体味诗的情调。我还发现,学生一旦会唱,就很难忘记,这就不仅加速了记忆,也达到了背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了作品的诗意美、情感美。歌声传情,寓教于乐,效果极佳。

9.《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含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记得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文。对于诗人陶渊明,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41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了。从此他就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而陶渊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朗读诗歌,释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3、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四、诗歌分析

(1)从何而归? (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拓展探究:3.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近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此时回到田园的诗人心情是如何的?(喜悦、闲适)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世上最让人崇敬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厌恶)官场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田园(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后悔)本性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自然(喜悦、闲适)

厌恶官场、热爱大自然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

诗的五、六句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

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10.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 篇十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学而优则仕”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 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节描写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

上一篇:党课讲稿: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下一篇:集体备课活动方案201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