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4篇)
1.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篇一
《公文写作与处理》期末复习指导
上海电视大学文学艺术系
一、期末复习的主旨:
期末复习是学习《公文写作与处理》中的重要一环,旨在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平时学习的内容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归纳、整理,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期末复习的依据:
1、《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大纲。
2、教材:《实用文体写作》,由陈艺岚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三、期末复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1、识记实用文体的释义。
2、把握实用文体的写作程序。
第二章:
1、识记通告、通知、请示、函、会议纪要。
2、把握各种公文的写作要领。
第三章:
1、识记制度、计划、总结、简报、大事记、会议记录。
2、把握事务文体各门类的写作要领。
第四章:
1、识记市场调查报告、协议、合同。
2、把握市场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写法、合同的格式。
第五章:
1、识记企业简介、新闻发布稿、启事、声明、各种致辞。
2、把握各种公关文体正文主体部分的写法。
第六章:
1、识记求职信、述职报告、聘书。
2、把握求职信、述职报告、聘书的格式。
四、期末考试的类型及要求:
期末考试是对《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效果的检测。因此,试题将尽可能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反映出教学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大纲》和《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指导》的各种要求。
1、试题类型:
卷面为100分。测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填空题:占20;
二、名词解释:占12;
三、简答题:占18;
四、评析题:占15;
五、作文:占35。
2、答题要求:
(1)、凡填空题答案中不得出现错别字或用拼音。
(2)、名词解释答出要点即可。
(3)、简述题答出要点后应略加阐述。
(4)评析题是就已学过的实用文体写作理论对某一类的文体进行评述。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鼓励研究性、创造性答题。
(5)、作文题必须符合各类文体的格式,语句应通顺,避免错别字。
五、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实用文体写作的运思阶段包括____、____、____。
2、构局通常有三种思路:____、____、____。
3、就其公文的行文方向而言,向上级机关发送的是,向下级机关发送的是,向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发送的是____。
4、版记的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
5、依据内容划分,通告可分为____通告和____通告。
6、按用途可将报告分为:____报告和____报告。
7、从行文目的看,请示有____的请示和____的请示。
8、按行文方向分,函有____和____之分;按用途来划分有____、____和____。
9、会议纪要具有____、____和____三个特点。
10、如果按照使用范围来分,可以将规章划分为____规章、_____规章、规章和_____规章四类。
11、规章多采用_____和_____的写法,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2、_____、_____和_____是计划的三要素。
13、按照性质分,总结有总结和总结。
14、资讯类事务文书包括简报、典型材料、_____和_____等。
15、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政策性、科学性、和的特点。
16、协议主要由标题、、、四部分组成。
17、是招标单位对与招标内容相关的单位进行资信评估,并邀请其中具有实施该招标项目的能力、讲信誉的和个人参加该项目的投标而使用的邀请信函。
18、新闻发布稿具有性和性的特点。
19、是指重大节日、活动中发表的礼仪性讲话。是社交各方面沟通信息、传递感情的公共关系手段。
20、求职信是求职者向用人单位或雇主表明自己的求职愿望和要求,展示个人和,以谋取职位的专用书信。它比要详尽。
二、名词解释
1、公文
2、通知
3、函
4、事务文体
5、总结
6、大事记
7、协议
8、合同
9、启事
三、问答
1、公务文体写作应注意哪些事项?
2、公告与通告有何区别?
3、简述计划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4、总结的正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有哪些内容?
5、写作会议讲话稿有哪些要领。
6、合同与协议书有何区别?
7、求职信和简历有什么区别?
8、简述启事和声明的异同。
四
2.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篇二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__________科学家,为代表的“实验工厂”时代。今天,科学已经进入了______________时代。(爱迪生、跨国建制)
2.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工具、规则体系)
二、名词解释
1.高新技术 : 通常是指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三、简答题
1.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要点一:
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 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它们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上的需要,主要是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而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理论处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这种变化并不是意味着“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由生产和技术转向了科学,科学在今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它正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不难理解,如果缺少现代生产技术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实验手段,科学理想的实现,以及科学认识向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深入推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继续成为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或最终原因。要点二: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这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科学发展的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其动力。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科学的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行的理论提出挑战。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
(2)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这就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学说所代替,所以对科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答:参考答案:
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觉、听觉和感觉。例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因结构研究和其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绘制基因结构的理由,也使绘制工作成为可能。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近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变得越复杂,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在某些领域,例如,固体物理学(包括晶体管和超导体),由于研究物质的能力和制造物质的能力相互依赖,以至于人们不可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讲 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填空 题] [选择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一、填空题 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科学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2.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
_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信息、生物)
二、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指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2.电力革命 电力革命指的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
四、简答题
1.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答: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直线上升。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五、论述题
1.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世界变小,成为地球村。
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 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总之,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多角度,从片面走向全面,人们视野将变得更开阔。人类还将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第二章 核物理与核技术
一、填空题
1.原子中的电子绕核的半径约为 _____________纳米。(0.1)2.原子核由 ___________和中子组成。(质子)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是衰变、_______________和聚变反应。(裂变)
二、名词解释
1.核电站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2.原子核 原子核可以看作是原子内部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半径为10米、集中了原
子质量的99.97%的核心。3.核力 原子核内核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简答题
1.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E=(△m)c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10km/s,是一切
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 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
释放出△E=(△m)/c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 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
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2.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答: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石油等燃料
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上。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的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
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当然,由于核电站 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总量少、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
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
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 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
物。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
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
保证的。
第三章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
一、填空题
1.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
____________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 _______________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定量、动态)2.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二、选择题
1.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A.塑料 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 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 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三、名词解释
1.材料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2.超导材料 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3.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
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第四章 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全能性 参考答案: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2.基因工程 参考答案: 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3.细胞核 参考答案:细胞核贮存了该种生物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分化和繁殖。
四、简答题 1.简述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参考答案: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并且这些外来的基因可随被污染的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危险的环境污染。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和药品要进入市场,必须进行消费安全评估。
(3)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基因治疗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存在异种移植的危险性、生物武器的恐慌等种种安全性问题。
第五章 现代宇宙学、地球科学与空间技术
一、填空题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恒星、星云)2.宇宙的年龄大约在_____________亿年。(150)
三、名词解释
1.星系 —— 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2.恒星 —— 恒星是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简答题
1.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
“宇宙大爆炸理论” 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2.简述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参考答案: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宇宙处在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称为“太初第一秒”。刚刚诞生的宇宙是极其炽热、致密的,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当时除氢核——质子外,没有任何别的化学元素,只有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成为热平衡状态下的“宇宙汤”。
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化学元素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中子和质子开始核聚变过程,所有的中子迅速合成到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氦核中,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这一时期还合成了其它轻元素,如氘、氚、锂、铍、硼等,此时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这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和质子、电子、光子等,光辐射很强,但没有星体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这个阶段,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又过了几十亿年,中性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先后形成了各级天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人类也终于在地球上诞生了。
第六章 计算机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
一、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_____________,它诞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年。(Intel 4004、1971)
2.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年。(达默、1952)
三、名词解释 1.计算机病毒
参考答案: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2.计算机网络
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将两台以上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某种通信介质并在通信协议的控制下实现互连的系统。算机网络
四、论述题
1.论述你对网络道德问题的看法。答:参考答案:
要点一: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在真实的社会,个体的人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人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在网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只能靠所提供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
要点二: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当人们卸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粉饰,再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虚拟的世界时,人们是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容易淡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网络的虚拟性,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与各种欲望的膨胀留下了一片的“沃土”。于是,一切在现实社会中视为离经叛道、另类甚至卑鄙龌龊的事都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大放厥词。
要点三:网络道德的问题也折射出真实社会的问题,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在网络中都有表现,只不过由于约束的松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而已。
要点四:网络道德失范特别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对于是非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青少年学生较难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要点五:要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符合网络特性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二,加强真实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三,提高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七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一、填空题
1.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酸雨、臭氧层破坏)2.环境科学分支有基础环境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环境学、环境学)
三、名词解释
1.物质生产力表达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2.臭氧层破坏: 是指人类大量使用作为致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造成大气的臭氧层逐渐减少,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线伤害的现象。
3.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环境质量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科学。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3.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维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保证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合理增长的精神需要。归纳起有以下几点:
(1)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完成“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洽和多维临界阈值匹配。
(4)寻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的科学组合。
(5)有序地控制并达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资源能源的消耗速率、生态的退化速率”三个“零增长”。(6)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7)既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消除贫困和不合理的区域差异。
五、论述题
1.你如何理解“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答:要点一: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要点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虽然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要点三: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力。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
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 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关心自然和爱护自然,学会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1、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松散群众组织(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发明家爱迪生的试验工厂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今天科学已经进入了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
2、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5、原子的范围是10-10 m、原子核的范围10-14-10-15m、夸克的范围是10-20m。
6、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是衰变,裂变,聚变,其中利用最多的是裂变。
7、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映所放出的核能,驱动器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1、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是精、深、细、多学科,综合化。
2、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3、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4、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核液 四个部分。
5、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6、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核算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根据碱基配对原则,与碱基配对的是 G。
7、细胞融合技术属于细胞融合工程,多利羊的培育主要采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
1、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2、太阳大气有三层,自外向里依次是日冕,色球和光球。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3、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1946年,名称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5、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它诞生于1971年,它的设计者是美国科学家特德.霍夫。
6、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英国科学家达默,时间是 1952年。
1、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2、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
3、环境科学分支有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环境学。
二、名词解释:
1。纳米材料:纳米是1m的十亿分之一,即10-9m.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再用这种超细颗粒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目前纳米材料有四种,纳米材料表现出奇特的性能。
2。超导材料:在一定条件(温度)下能导致导电材料的电阻趋近于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此温度称:临界温度。
3。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加工成型的某些合金,在其他温度下是它发生新的变形后,一旦环境回到原来的成型温度,其形状会自动恢复成原加工的形状。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5。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类似的方法,按人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使之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6。蛋白质工程:指在深入了解蛋白质空间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后,并在掌握基因操作的基础上,用人工合成生产自然界原来没有的,具有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对人类生活有用的蛋白质分子,又叫第二代基因工程.7、核力: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质子能够结合在一起,是核力的作用。核力克服了核内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使核解体的趋向,并且把中子和质子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即它的作用范围非常小,但在此范围内它的作用力很强。
8、酶工程,是利用酶促反应的高效率和专一性特点。并借助于工艺手段和生物反应器进行某种产品生产的技术体系。它是人们将酶和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从发酵工程中分出来的学科,也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分支。酶工程包括高纯度酶制品生产,酶细胞的固化以及酶分子的改造和修饰技术。
1、臭氧层破坏: 在离地面25-30公里的大气层中存在相对稳定的臭氧层,它能屏蔽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其对人和生物的伤害。1958年以来,科学家发现高空臭氧层正逐年减少,1985年甚至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其原因是人类过多地使用制冷剂氟里昂等造成的臭氧的分解而引起。
2、环境教育: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人们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
3、物质生产力表达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或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4、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相对独立的物质世界(又叫原始自然、第一自然、狭义自然)
自然界: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5、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1、星系:也叫恒星系,星系是有千百亿颗恒星以及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星际气体、宇宙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占据了成千上万光年空间距离的天体系统。(亦即: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从它的核心到外部由不同的圈层构成,每个圈层都有各自的物质成分、物质运动特点和物理化学等性质,厚度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的同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大气、水、生物)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3、空间技术:空间技术就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被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作为一门从事空间飞行的综合性技术,它主要包括空间飞行技术、控制与导航、通讯与遥感、遥控、图像与数据处理及包括火箭、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的制造与发射等在内的空间系统工程技术。
4、CPU: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中央处理单元),CPU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信息控制和加工的核心。
5、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可以使计算机系统产生故障的一段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它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之间复制、扩散和传播并造成大面积的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犹如生物病毒使生物染病一样,故命名之。
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将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通过某种通信介质实现连接,并在通信协议(通信规则与方法)的控制下实现互连通信的系统。
二、名词解释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3、高新技术: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4。电力革命: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5。原子核:尺度为10-14----10-15m大小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区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大小,这里却是原子中的全部正电荷和近全部质量集中区,也是核外电子环绕运动的中心。
三、简答题
1、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它们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这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科学发展的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其动力。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科学的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行的理论提出挑战。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
(2)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这就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学说所代替,所以对科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 E=(△m)c2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105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2 ;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2 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1、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答: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化学反应理论、开发化学反应过程来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而设计最佳的化学反应过程。第二、提高结构力量水平,致力于寻找或设计最需要、最佳的化合物材料或体系。第三、要发展分析和测试新方法,依靠新技术和多学科综合,致力于新型分子的研究,合成特定性能的材料和物质。
现代化学研究不仅要综合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而且还要综合运用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她要借助数学科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借助物理学的量子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等,还要借助物理测试技术和生物学模拟生物功能、生物膜分离能力、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和储存等。它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以众多高深理论作指南、依靠多种专业人员细致分工和合作,用多种精密仪器设备作检测的手段。
2、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答:生物技术也可称为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生物技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特殊需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现代生物技术的雏形逐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DNA体外重组的成功,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正式诞生。
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科学与技术作业三:
三、简答题:
1、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答:“宇宙大爆炸理论” 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宇宙处在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称为“太初第一秒”。刚刚诞生的宇宙是极其炽热、致密的,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当时除氢核——质子外,没有任何别的化学元素,只有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成为热平衡状态下的“宇宙汤”。
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化学元素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中子和质子开始核聚变过程,所有的中子迅速合成到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氦核中,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这一时期还合成了其它轻元素,如氘、氚、锂、铍、硼等,此时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这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和质子、电子、光子等,光辐射很强,但没有星体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这个阶段,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又过了几十亿年,中性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先后形成了各级天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再进一 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人类也终于在地球上诞生了。
2.宇宙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天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一种看法要从宇宙的过去说起。大约150亿年前,宇宙由一团物质爆炸而产生,物质炸开后,碎片也开始向四周扩散,范围膨胀再膨胀。在这个膨胀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星云、星系、星体,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由膨胀转为收缩,又回到爆炸前的状态。这些物质就不断地聚拢又分开,重复着大爆炸和大塌陷,永无止境。科学家称之为“振荡”宇宙。
未来宇宙——静宇宙。宇宙在膨胀,但不是某个天体内部膨胀。事实上,是太空本身携带着超星系团在膨胀。由于太空的每个区域都以相同的比率膨胀,因此两个超星系团离得越远,他们之间的退行速度就越快。30亿年前,超星系团之间的距离比现在小25%,宇宙现在每过一年扩大0.01光年。预计宇宙的直径应该有102000光年,20亿年后,超星系团之间的距离将比现在远15%。最新的测量结果表明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大爆炸以来,遥远超星系团似乎运动得更远、更快。天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所说的宇宙常数,就是把超星系团推远的排斥力。排斥力可能是太空在缓慢延伸中产生的。在大爆炸后的1025年,宇宙中所有的恒星都会死亡,恒星遗体会落入质量大的黑洞。星系逐渐变为黑洞,随之超星系团之间的排斥力加大。宇宙在无限长的时间后会变得非常薄,并永远处于静止状态,也不再有时间。
2、简述传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应用传感器的目的,是要将各种被检测量转换成便于测量和处理的量。在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的使用非常普遍,其作用相当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延伸。根据传感器感知外界信息的原理不同,可将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物理传感器中的压力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是应用最广泛的。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对目标物进行测量和识别的信息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地面或飞机、卫星、航天飞机等运载工具上的各种遥感器,收集和记录遥感目标及其所处环境的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得到数据和图像,再经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或人工图像判读,进行信息提取,以迅速获得或识别遥感目标及其环境的特征、状态及其变化的诸多信息特征。
遥感技术的特点是观测范围广、感知能力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遥感技术使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而且大大推动了人类改造自然、开发保护资源的科研和实用技术的发展。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
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关心自然和爱护自然,学会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四、论述题:
1、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觉、听觉和感觉。例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因结构研究和其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对某些工作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例如测量、数据收集、样本处理等等,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研研究。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绘制基因结构的理由,也使绘制工作成为可能。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近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变得越复杂,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在某些领域,例如,固体物理学(包括晶体管和超导体),由于研究物质的能力和制造物质的能力相互依赖,以至于人们不可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2、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情节和安全的能源?试比较核能与传统能源的优劣。
答: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石油等燃料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上。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当然,由于核电站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总量少、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
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物。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保证的。
四、论述题:
当代新材料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新材料是能源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它新技术的直接载体和根本动力。新材料的发展将促进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将带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新材料成为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诸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在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温结构材料、多功能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材料技术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强度更高、刚性更好、质量更轻的新型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从而使它成为末来工业重要的原材料。据专家估计,用陶瓷材料替代金属材料制作发动机部件,将使发动机耗油量减少30%以上;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的支住性产业;超导材料实现了陶瓷无机材料的无电阻状态,而超导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许多方面发生着飞跃式的发展;激光和光导纤维材料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类带人光通信的时代;生物材料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疗手段,并且创造着人类健康新概念;而纳米技术则通过对原有各类材料进行纳米级结构单元的重组,极大地改进了原有材料的性能与功能。
由此可见,新材料技术已经成为推进一个国家产业升级,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在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2、目前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
答: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作为某种化学反应的执行者,将原料进行加工成某种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通俗地说,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或其产物,来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或生物。
生物技术并不完全是一门完全新兴的技术,按历史发展和使用方法的不同,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
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基因工程应用如DNA的重组技术,细胞工程如克隆,酶工程如合成人工酶,等。
1、论述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答:生物技术的定义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作为某种化学反应的执行者,将原料加工成某种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2。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它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与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有:基因污染(污染传统作物、污染自然界基因库、影响自然界生态平衡);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如破坏生物基因,产生新的毒素);基因治疗疾病的不确定性(疗效不显著、未来如何尚未知);生物的异种移植方面是否因器官移植产生跨物种感染;生物武器带来的恐慌与危险等。
生物技术也对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未来克隆人的出现等,是否会造成基因歧视,个人基因信息的暴露产生的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长寿导致人满为患,认为选择生男生女造成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克隆技术带来人的世代观念和生育模式的变化等等。
以上问题的出现,显然对人类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应尽快建立一套生物技术研究的科研道德规范,明确专业人士的科研道德权利和责任,已成为当务之急。当然,这些的问题也不应当成为生物技术发展的障碍,只要对科研加以规范,通过适当的规则、公约乃至法律来指导生物技术,她就能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当代新材料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新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柱?
答:发展方向: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智能新材料的开发(具有自我感知能力和调节反馈能力);
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的材料;能再生的材料(可回收利用,可循环产生以补充消耗);节约能源的材料(制造时耗能少);长寿命的材料;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油污平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现代高新技术是指对一国经济和国防有重大意义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材料是能源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它新技术的直接载体和根本动力。新材料的发展将促进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将带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新材料成为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诸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举例)在材料技术领域,高温结构材料、多功能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材料技术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强度更高、刚性更好、质量更轻的新型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从而使它成为末来工业重要的原材料。据专家估计,用陶瓷材料替代金属材料制作发动机部件,将使发动机耗油量减少30%以上;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的支住性产业;超导材料实现了陶瓷无机材料的无电阻状态,而超导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许多方面发生着飞跃式的发展;激光和光导纤维材料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类带人光通信的时代;生物材料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疗手段,并且创造着人类健康新概念;而纳米技术则通过对原有各类材料进行纳米级结构单元的重组,极大地改进了原有材料的性能与功能。
由此可见,新材料技术已经成为推进一个国家产业升级,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在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既是互相区别和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
答: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大气圈对生物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很大作用。
地上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及温室效应都发生在大气圈的对流层,且与自然界的水循环密切相关。水圈指连续保卫地表的水层,包括江河湖海沼泽冰川地下水。气态的水存在于大气圈中(云层);
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势,水圈的运动和循环影响了地球上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各个圈层,是地球出于不断的变换之中,特别是对设无权重的生命己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生物圈是指地表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有生命的一个特殊圈层。
位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者相邻的界面。现存生物生活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的下层河水圈的全部。
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和大气圈层、水圈甚至地壳交织在一起的圈层,她也是大气=水河地壳长期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她参与了对岩石、大气河水等其它圈层的改造,对地表物质的循环、能量的转换和积聚具有特殊作用。
由此可见,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既是互相区别和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
3、简述恒星的形成、演化和归宿的全过程。
在从星际弥漫物质到恒星的演化链上,恒星的形成是关键环节。恒星的起源和演化,长久以来一直是天文学中最基本、也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解决得最好的问题之一,从而成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
在17、18世纪牛顿、康德等人提出的星云假说,即散布于空间中的弥漫物质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太阳系和恒星的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相当成熟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恒星是从星际分子云中形成的这一重大现代学说,成为恒星形成研究的主要成就。
根据这一学说,恒星是从太空中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中诞生的,恒星有形成、发展、死亡和再生的过程。
(一)恒星的形成 :恒星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星云阶段,由极其稀薄的物质凝聚成星云并进一步收缩成原恒星。第二阶段是原恒星阶段,由原恒星逐渐发展成为恒星。一般把处于慢收缩阶段的天体称为原恒星。原恒星进一步形成恒星的收缩过程要持续几百万到几千万年。
(二)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1)恒星的“青壮年期” :恒星的“青年期”和“壮年期”是一生中最长的黄金阶段,这时的恒星称为主序星。人们迄今所知的恒星约有90%都属主序星。在这段时间,恒星以几乎不变的恒定光度发光发热,照亮周围的宇宙空间。核燃烧使恒星内部物质产生向外的辐射压力,当辐射压力与引力达到平衡时,恒星的体积和温度就不再明显变化。
(2)恒星的“更年期”:恒星的“更年期”出现在恒星核心部分的氢完全转变成氦后,例如有7个太阳质量大小的恒星的“更年期”大约在形成的2600万年后出现。这一阶段恒星核心经历这些不同的核聚变反应,恒星也经历多次收缩膨胀,其光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最后产生巨大辐射压力,自恒星内部往外传递,并将恒星的外层物质迅速推向外围空间,形成红巨星、红超巨星。
(3)恒星的“老年期”:恒星的“老年期”是从一颗恒星变成红巨星开始进入这一阶段的。由于恒星的体积急剧增大,导致恒星的表面温度下降,因而颜色变红。同时,恒星发光表面的面积剧增,致使整个恒星发出的光大大增强,从而大为增亮。这种又红又亮的恒星就是红巨星。
(三)恒星的归宿 :
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是不会永远进行下去的,当恒星的核燃料耗尽时恒星也走到了它的尽头。由于恒星自身物质之间的巨大引力始终存在,随着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的停止,尽管恒星外层部分会出现膨胀、爆发等复杂的变动,核心部分却必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急剧的收缩、即所谓引力坍缩。因此当恒星内部的核燃料消耗殆尽时,常会发生一场空前激烈的爆发。整个星体或者炸得粉碎,把恒星物质重新抛人广袤的星际空间,成为产生新一代恒星的原料,或者只剩下一个残骸。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4、人类宇宙观的演变过程。
人类早期对宇宙的认识十分幼稚,世界上的各文明古国都有关于天地起源和结构的种种传说,充满着想象。古代关于宇宙的构造和本原也有过许多学说,最主要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长达1400年之久。
近代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转变始于16世纪,哥白尼倡导了日心说,他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他的观察和发现支持了日心说。到17世纪,牛顿开辟了以力学方法研究宇宙学的途径,建立了经典宇宙学。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的相对论宇宙模型。
20世纪以来,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宇宙膨胀的动态宇宙演化观念进入了人类的意识。20年代,首先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均匀各向同性膨胀的动态宇宙模型。特别是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到40年代形成了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促成了现代宇宙学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霍金进一步用广义相对论推演宇宙演变,提出了宇宙起源和终结的论断,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2、谈谈你对网络道德问题的看法。
答: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在真实的社会,个体的人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人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在网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只能靠所提供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
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当人们卸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粉饰,再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虚拟的世界时,人们是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容易淡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网络的虚拟性,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与各种欲望的膨胀留下了一片“沃土”。于是,一切在现实社会中视为离经叛道、另类甚至卑鄙龌龊的事都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大放厥词。
网络道德的问题也折射出真实社会的问题,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在网络中都有表现,只不过由于约束的松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而已。
网络道德失范特别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对于是非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青少年学生较难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要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符合网络特性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二,加强真实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三,提高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
2、你如何理解“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答: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虽然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力。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1、谈谈如何健康使用计算机网络。(参考)
答: 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互连网络,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其数据库中的内容包含了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研、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消息,设计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全人类的宝库,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可在任何地方办公:在家里、旅馆里、甚至在车、船和飞机上,都能像在办公室里一样方便;电子商务将使人们可以在网上购物、进行各种交易,网上的虚拟市场会像实际市场一样热闹和丰富;网上的娱乐节目将提供几乎无限的选择,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文艺等等,有无数节目任你挑选;新闻、广告和其他各种信息都将按照你的需要、爱好和习惯在你正好需要的时候、以最适合的表示形式传送到你的身边;远程教育将使任何偏僻地方的人都能享受最好的教育,网上教室会比实际的教室更生动、更有趣。然而不合理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将会给我们本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麻烦,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容易使人引起网络道德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和 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并且容易使人沉迷于网络既上网成瘾,其对人为害非浅,怎样正确认识网络和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明白网络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我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是了解时政新闻、掌握国际国内的最新动态,扩大视野,弥补知识覆盖面的不足,而不是纯粹为了消闲、娱乐。同时,通过那些因未能健康使用网络而发生的一些悲剧,还应该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混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的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正常心面对网络吸引力,应该学会在趋利避害中健康使用网络,使网络真正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要求有哪些?
答: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维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保证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合理增长的精神需要。归纳起有以下几点:
(1)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完成“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治和多维临界阀值匹配。
(4)寻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的科学组合。(5)有序地控制并达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资源能源的消耗速率、生态的退化速率”三个零增长。
(6)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波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7)即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消除贫困和不合理的区域差异。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可归结为以下各点:
(1)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巩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4)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重视解决就业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5)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依法大力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淡水、海洋、森林、草原、矿产和生物等各种自然资源。
(6)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控制、治理污染,防止水土流失,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7)加快边远地区开发,缩小区域差别,加大扶贫力度,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8)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读了很多的科学家的故事,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双目失明,微薄的退休金,艰难地维持着生活的需要,不久就逝世了;舅舅在当地经营一个小型玻璃厂,但是不幸再一次发生:工厂遭遇了火灾化为灰烬;不过聪明而坚强的门捷列夫7岁时就同哥哥一起考上了初中,1849年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23岁就成为了副教授,31岁成为了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中,门捷列夫拿出一副牌,但这不是普通的牌,而是写着元素、性质、原子量等的牌,他预言还有11种元素没被发现,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出的结果证明了他所说的话。
门捷列夫那孜孜不倦知难而进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们现在拥有比门捷列夫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如果我们同样拥有他那样的学习精神,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我一定要向他学习,为我们的祖国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高科技 新材料 新生活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目前最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什么是低碳?让我来告诉大家:低碳、低碳,顾名思义,就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所以,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说得通俗点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那低碳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导致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愈来愈多,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世界温度在迅速上升,南极以及北极的众多冰山过度融化,以至于太平洋的许多小岛被海水淹没,科学家预计,如果太平洋的海水再上升,在许多年后,五大洲将被淹没,大家现在了解到了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的恐怖了吧。
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计算机与我的工作、生活
自打我以每日陪伴电脑生活以来,我真的感觉越来越离不开它了,它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改变着我的生活,同时又充实着我的生活。高兴了来到这里逛逛,烦恼了也来这里发泄,想念好友了也来这里聊聊,不知交通路线怎么走了,来这里查查,想做美食了来这里学学——太多了,数不胜数,总之我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它了。因此我爱上了它。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向我发问时:你在家待着不烦吗?
我总是笑着回答他们:我每天都跟电脑做伴,那里永远有看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我每天都过得非常有意思。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已已经患了严重的“网络依赖症”:哪天如果有事不开机,就会急的抓耳挠腮„„开了机,看当日要闻,看当日股市大盘,看自己所持股票的涨跌,看各大网站股市评述,查阅相关个股资料„„。完了就是见聊天室的朋友,听他们推荐新歌好歌,和他们交流股市信息,大家调侃说笑„„只有坐到机子前,才觉得最舒服最自在。不敢想象,有朝一日,如果没有了电脑和网络,我的日子将会怎样!电脑及网络,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而且已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时代让我们赶上了,真的很幸运很幸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锡市水环境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在太湖、五里湖等湖泊周围大规模围湖造田,水域生态环境和原有水系格局被破坏,五里湖、梅梁湖水质恶化,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太湖水质总体上呈现富营养化状态。2006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引发水危机,导致无锡市民无水喝的情形,如今还历历在目.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在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因此放出恶魔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2007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11个部委和苏浙沪三省市密切配合,共同开展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工作,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之后,苏浙沪三省市共同启动了太湖流域污染源整治。一系列举措,使太湖逐步重拾昔日的娇颜。“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脍炙人口的《太湖美》,如今在太湖边再次响起。
《科学与技术》期末复习重点习题
一、填空题、选择题
1.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科学家爱迪生的“实验工厂”为代表集体研究时代。今天,科学已经进入了跨国建制时代。
2.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科学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4.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5.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6.原子中的电子绕核的半径约为0.1纳米。7.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是衰变、裂变和聚变反应。
9.代化学发展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10.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1.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1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13.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 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14.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
15.多利羊的培育主要采用了细胞融合工程中的细胞核移植技术。16.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7.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为这种物质是从细胞核中得到,并且呈酸性,所以命名为核酸。
18.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19.宇宙的年龄大约在150亿年。
20.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它诞生于1971年。21.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达默,时间是1952年。2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3.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24.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星系红移、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龄等等。
25.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26.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7.的CPU是指中央处理器。
28.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29.环境科学分支有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环境学。
30.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
31.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
二、名词解释 科学: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指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电力革命:所谓电力革命指的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
原子核模型:原子核可以看作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按照这一模型,原子核是由Z个质子、和N个中子组成,原子核的质量数就等于A=Z+N,也就是说,原子核由A个“核子”所组成,A,又称为原子核的核子数。对于任何一种原子核,就简称为元素。核力:原子核内核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爱因斯坦在1905年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mc,常见形式是:E=(△m)c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
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相互作用。夸克:在强子内部还有点状的荷电粒子,人们称强子内部点状的东西为“夸克”。
原子核的衰变:某一种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相应的粒子,演变成为另外一种原子核的现象,称之为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裂变:原子核裂变一般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质量为同一量级的碎块,并释放出能量的现象。
原子能的聚变:两个或几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这种结合称为聚变。
链式核反应:链式核反应是指核反应产物之一能引起同类反应,使得这样的反应能链式地进行下去的核反应。
核裂变反应堆:使核材料能够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将能量持续不断地释放的装置,这一整套装置称为核裂变反应堆。
核电站: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秦山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超导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蛋白质:蛋白质是主要的生命基础物质之一。蛋白质是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核酸: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巨大而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基因: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生物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遗传信息表现为生物性状的过程。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或其产物,来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物质的技术。
现代生物工程: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根据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在细胞水平进行的遗传操作。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克隆:克隆一词是由英文clone音译而来,指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而得到的细胞群体或生物群体。
酶工程: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细胞或细胞器等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生物反应装置和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指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的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指在深入了解蛋白质空间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在掌握基因操作技术的基础上,用人工合成生产自然界原来没有的、具有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对人类生活有用的蛋白质分子。宇宙:宇宙是天地万物,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恒星:恒星是指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
星云:星云是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似云雾状的天体。星系:由无数恒星和星云等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有开端,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爆发就被称为宇宙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就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中型恒星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大约包含1000~2000亿颗恒星。银河系的形态如同铁饼状的圆盘体,中部较厚而四周较薄。它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银盘、银核和晕轮。太阳:太阳是恒星的典型代表。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恒星)、九大行星(包括地球)、无数小行星、众多卫星(包括月亮),还有彗星、流星体以及大量尘埃物质和稀薄的气态物质。圈层结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从核心到外部由不同的圈层构成,每个圈层都有各自的物质成分、物质运动特点和物理化学等性质,厚度也各不相同。但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这些圈层又被称为同心圈层,地球具有的这样的结构就被称为圈层结构。地球外三圈:地球外三圈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内三圈:地球内三圈指固体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由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及地幔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的,又称为岩石圈。
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1)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2)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3)地球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
(4)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空间技术:空间技术就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计算机语言:通俗地讲就是一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令系统。
计算机病毒: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集成电路:就是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把晶体二极管、三极管以及电阻、电容等元件及其连线,按一定的电子电路要求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集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
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为目的而连接起来的若干台独立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具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由于它们在地球上空过多聚集,能阻止地表辐射热的散失,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的现象。
臭氧层破坏:是指人类大量使用作为致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造成大气的臭氧层逐渐减少,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线伤害的现象。
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环境质量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科学。
自然: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三、简答与论述
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
首先,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尚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等问题。其次,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作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2)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
科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具有认识、文化、教育和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但科学一般并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技术则不同,具有明确的、具体的社会目的,如技术是直接追求经济的、军事的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对科学进行评价,追求的是正确性和深刻性;对技术进行评价,追求的是先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科学的作用是教导人类,技术的作用是用现有的知识去为人民服务。科学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思维的典型方式是纵向的,技术则需要结合知识的创造能力,其思维方式是横向的。
3)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亦不同
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例如报告、论文、著作等;技术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例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在肯定方式上人们通常把科学上的突破叫做发现,而技术上的创新叫做发明。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2.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它们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上的需要,主要是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 技术→ 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而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理论处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 技术→ 生产的发展顺序。这种变化并不是意味着“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由生产和技术转向了科学,科学在今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它正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不难理解,如果缺少现代生产技术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实验手段,科学理想的实现,以及科学认识向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深入推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继续成为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或最终原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这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科学发展的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其动力。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科学的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行的理论提出挑战。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
(2)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这就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学说所代替,所以对科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E=(△m)c 8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10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
22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 ;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 的巨大能
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4.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答: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石油等燃料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上。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的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当然,由于核电站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总量少、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
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物。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保证的。
6.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答:生物技术也称为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生物技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特殊需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现代生物技术的雏形逐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DNA体外重组的成功,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正式诞生。
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5.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有哪几方面?
答: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并且这些外来的基因可随被污染的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危险的环境污染。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和药品要进入市场,必须进行消费安全评估。
(3)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基因治疗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还存在异种移植的危险性、生物武器的恐慌等种种安全性问题。
6.简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宇宙大爆炸”的过程。答:“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宇宙处在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称为“太初第一秒”。刚刚诞生的宇宙是极其炽热、致密的,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当时除氢核——质子外,没有任何别的化学元素,只有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成为热平衡状态下的“宇宙汤”。
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化学元素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中子和质子开始核聚变过程,所有的中子迅速合成到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氦核中,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这一时期还合成了其它轻元素,如氘、氚、锂、铍、硼等,此时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这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和质子、电子、光子等,光辐射很强,但没有星体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这个阶段,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又过了几十亿年,中性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先后形成了各级天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人类也终于在地球上诞生了。
7.论述你对网络道德问题的看法。
答:(1)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在真实的社会,个体的人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人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在网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只能靠所提供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
(2)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当人们卸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粉饰,再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虚拟的世界时,人们是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容易淡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网络的虚拟性,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与各种欲望的膨胀留下了一片的“沃土”。于是,一切在现实社会中视为离经叛道、另类甚至卑鄙龌龊的事都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大放厥词。
(3)网络道德的问题也折射出真实社会的问题,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在网络中都有表现,只不过由于约束的松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而已。(4)网络道德失范特别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对于是非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青少年学生较难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5)要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符合网络特性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二,加强真实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三,提高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
高科技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9.你如何理解“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答:(1)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2)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虽然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3)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力。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
11.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维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保证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合理增长的精神需要。归纳起有以下几点:
(1)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完成“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洽和多维临界阈值匹配。
(4)寻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的科学组合。
(5)有序地控制并达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资源能源的消耗速率、生态的退化速率”三个“零增长”。
(6)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7)既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消除贫困和不合理的区域差异。
12.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
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
高科技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关心自然和爱护自然,学会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一、填空题: 1.科学经历了不同的时代。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科学家爱迪生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当今科学已经进入了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
2.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科学的生物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
5.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①变异的普遍性;②繁殖过剩;③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
6.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7.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8.原子的范围是10-10m、原子核的范围是10-14m、夸克的范围10-20m。9.原子能的释放方式是:原子能的衰变、原子能的裂变、原子能的聚变。其中利用最多的是原子能的裂变。
10.核能的和平利用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是核电。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11.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12.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3.细胞融合技术属于细胞融合工程,多利羊的培育主要采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
14.目前,大多数人都采用“诱导楔合假说”来解释酶的作用机理。(科学家早期提出的是“锁钥假说”)
15.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四个组成部分。16.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17.生物体内存在两大类核酸。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18.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根据碱基配对原则,与碱基C配对的是G。(在DNA中,与碱基A配对的是T,在RNA中,A与U配对)
19.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20.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方式把遗传信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2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转译两个步骤。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转移。转译也叫翻译,是生物按照从DNA转录得到的mRNA上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2.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23.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24.恒星的归宿方式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不同的结局。
25.地球的外部圈层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6.太阳大气共分三层,自外向里依次是日冕、色球和光球。
27.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8.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名称为ENIAC可直译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29.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它诞生于1971年,它的设计者是美国科学家特德·霍夫
30.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达默,时间是1952年。31.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32.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总体在恶化,局部有所改善。具体表现为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33.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有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环境学。
二、名词解释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3、高新技术: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4。电力革命: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5。原子核:尺度为10-14—10-15m大小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区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大小,这里却是原子中的全部正电荷和近全部质量集中区,也是核外电子环绕运动的中心。
核力:原子核的内部有一种比电磁力更强的力,这就是核子与核子之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核力的作用是保持原子核的稳定,核力是短程力,核力有饱和性。1。纳米材料:纳米是1m的十亿分之一,即10-9m.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再用这种超细颗粒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目前纳米材料有四种,纳米材料表现出奇特的性能。
2。超导材料:在一定条件(温度)下能导致导电材料的电阻趋仅近于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此温度称:临界温度。
3。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加工成型的某些合金,在其他温度下是它发生新的变形后,一旦环境回到原来的成型温度,其形状会自动恢复成原加工的形状。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5。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类似的方法,按人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使之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6。蛋白质工程:指在深入了解蛋白质空间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后,并在掌握基因操作的基础上,用人工合成生产自然界原来没有的,具有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对人类生活有用的蛋白质分子,又叫第二代基因工程.酶工程:是利用酶促反应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性,并借助工艺手段和生物反应器进行某种产品生产的技术体系,它是人们将酶和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从发酵工程中分出来的学科,也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分支。酶工程包括高纯度酶制品生产、酶或细胞的固定化以及酶分子的改造和修饰技术。
1、星系:也叫恒星系,星系是有千百亿颗恒星以及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星际气体、宇宙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占据了成千上万光年空间距离的天体系统。(亦即: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从它的核心到外部由不同的圈层构成,每个圈层都有各自的物质成分、物质运动特点和物理化学等性质,厚度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的同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大气、水、生物)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3、空间技术:空间技术就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被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议案就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
作为一门从事空间飞行的综合性技术,它主要包括空间飞行技术、控制与导航、通讯与遥感、遥控、图像与数据处理及包括火箭、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的制造与发射等在内的空间系统工程技术。
4、CPU: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中央处理单元),CPU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信息控制和加工的核心。
5、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可以使计算机系统产生故障的一段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它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之间复制、扩散和传播并造成大面积的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犹如生物病毒使生物染病一样,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将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通过某种通信介质实现连接,并在通信协议(通信规则与方法)的控制下实现互连通信的系统。
1、臭氧层破坏: 在离地面25-30公里的大气层中存在相对稳定的臭氧层,它能屏蔽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其对人和生物的伤害。1958年以来,科学家发现高空臭氧层正逐年减少,1985年甚至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其原因是人类过多地使用制冷剂氟里昂等造成的臭氧的分解而引起。
2、环境教育: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人们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
3、物质生产力表达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或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4、自然、自然界:
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相对独立的物质世界(又叫原始自然、第一自然、狭义自然)
自然界: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5、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三、简答题:
1、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它们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上的需要,主要是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而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理论处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这种变化并不是意味着“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由生产和技术转向了科学,科学在今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它正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不难理解,如果缺少现代生产技术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实验手段,科学理想的实现,以及科学认识向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深入推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继续成为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或最终原因。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这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科学发展的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其动力。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科学的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行的理论提出挑战。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
(2)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这就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学说所代替,所以对科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 E=(△m)c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108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2 ;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2 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1、简述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答: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化学反应理论、开发化学反应过程来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而设计最佳的化学反应过程。第二、提高结构力量水平,致力于寻找或设计最需要、最佳的化合物材料或体系。第三、要发展分析和测试新方法,依靠新技术和多学科综合,致力于新型分子的的研究,合成特定性能的材料和物质。
现代化学研究不仅要综合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而且还要综合运用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她要借助数学科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借助物理学的量子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等,还要借助物理测试技术和生物学模拟生物功能、生物膜分离能力、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和储存等。
3.初中期末复习总结 篇三
做作业的意义至少有四条:首先,它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做作业很顺利,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预习、听讲和课后复习的效果是好的。反之,则说明对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其次,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把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知识。第三,可以培养思维能力。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不仅使自己学会运用新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第四,做作业可以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因此,做完作业后,不应当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复习时,翻阅一下这些记录,看自己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2.、做作业的基本过程
(1)审清题意。题意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程度如何。要逐字逐句把题目默读一遍或几遍,对题目中每一个概念,每一层语法关系,每一个关键的字、词,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搞清楚。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语文功底较好之外,还要对本学科的专用术语、字母代号的意义以及公式、法则、定理、定律等十分熟练。同时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线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
(2)寻找思路。审清题意之后,就要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去寻找解题的思路。一般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执因求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眼睛盯着要求的结论,寻找道路前进,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成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第一层条件),这些条件在已知条件中有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使这层条件存在的条件(第二层条件)是什么?这样一层一层地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当中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办法是前两种办法的结合,即从两头相向出发寻找,直到两下相遇搭上头为止。在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有时要过几道关卡,方能打通思路,关卡一多,容易挡住人的视线;有时条件多,头绪多,显得乱,让你如坠入五里雾中,寻不到路径。怎么办?可以采取分和联的办法解决:分就是分解,即把一道题尽量分割解剖成几个部分,使之成为一道道小题目,然后再研究,各个击破,部分的解题办法,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有时一道大题不好全分只能分少部分出去,这时要先把分出来的小题目解决了,再解决核心部分。联就是联想联想这个题目的有关部分在课本中的什么地方,与其有关的内容是什么?过去是否解过与其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候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那么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通过推理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出许多题目中没有直接给的新条件新根据,从而左右逢援为解题打开通道。分,是化繁为简,化大为小,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联,是把不熟悉的题目化为熟悉的题目,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地解题。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这番加工,直观明了,一道解题捷径出现在眼前了。
(3)正确答题。答题是把解题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做题要做到保质保量,要求一遍对和速度快。一遍对指思维、表达和运算的准确性。不少学生通过审题找到了解题的正确途径,可是真的一动手,得出来的结果却常常不对。原因之一就是平素练习不够,眼高手低,要做到一次对,特别应注意的是解题步骤不能跳跃,应按步就班一步一步演算,书写规范化。速度快,这是讲做题的效果问题,即在准确的前提条件下快速把解题过程书写出来。要想解题快,一要钻得深,思潮如泉涌,思路有捷径。二要格式明,什么样题,怎么样解,心中十分清楚,解题步骤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要,书写干净利索。三要刻苦练,熟能生巧,巧能快也。
(4)仔细检查。这是保证作业质量不可缺少的一步。这一步的任务就是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作业对不对,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检查的办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1)逐步检查法。就是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检查。这种办法一般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但往往不能发现思路上的错误。(2)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3)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例如解方程后,将“解”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就属于这种方法。
3、做后的总结与提高作业做完之后,应认真回过头去总结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很好地“玩味”一番,具体地说,应作以下几件事。
(1)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每做完一道题以后,要认真想一想:解这道题的方法和思路是什么?有没有别的思路和方法?这道题能不能变一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如果做这道题时能积极开动脑筋,把题目钻研透彻,做到对一道题采用两种或多种解法,一道题引伸出几道类似的题(一题多想),无疑会使你思路开阔,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归类,以少胜多。习题千变万化,数量繁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要善于将它们比较归类,也就是说,做完作业后,应当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又属于哪一种?要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横向比较,找一找它们共同的地方。题目做的越多,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比较就越重要。总之,一个学生,如果在做作业时,善于把这几种解法进行比较,找出“思路正确、方法对头、步骤简明”的最佳方案,并进一步通过比较把习题进行归纳,归入知识的体系中去。这样做一道题可以抵上做十道题、百道题。以后见到同类题,就可以很快地做出来,就是遇到综合题也可以通过分析而演变为熟悉的基础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最好办法。另外,比较归纳分类的工作,要靠自己“亲自实践”花一番思考的功夫来完成。人家总结出来的类型题可以参考。但不要去死背人家的结论,更不要在做题时死套。
(3)错题要订正。订正一道错题,比多做一道新题更有价值。因为从错处暴露了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是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还是推理问题?经过更正后,可以补上自己的欠缺。更正错误时,最好用彩色笔把错误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旁侧注明正确答案。到复习时,看看经过自己更正的作业,就可以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不少学生,作业或卷子发下来后,只看一下分数就扔了,并不认真地去更正错误,这样就无法在复习时“提醒”自己,从而失去了错题对自己的警戒作用。
4、如何做课外习题课外习题指课本以外和老师布置之外的习题。做课外习题应量力而行。当你把当天老师布置的或课本上题目之后,并且在完成第二天的预习任务之后再做。时间长就多做,时间短就少做,没时间就不做。有的同学热衷于做课外习题而影响了课本的正常学习。正确的做法是:紧紧围绕当时的学习中心内容,选择一本深浅适度的习题集,利用学习剩余时间,适当地做一些题目,以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开阔眼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做课外习题时,方法上与做课内作业也不同。可以只看不写,对那些一看就会,或与课本上重复没有新意的题目应一看而过,对于那些自己从未见过,但利用课本上知识又能解,且构思巧妙,别有新意,自成题型的题目就要认真地去做,把题目类型、解题思路与过程详细地写出来。不但写,而且还要认真总结,把它吸到自己知识宝库中去。就是这种好题、妙题,同一类型一般只做一个就行了,不要重复多做浪费时间。对于那些与当时学习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或者偏深,必须用课本以外的新知识去解的;或者偏浅,做起来没有意思的;或者思路十分狭窄的偏题、怪题,坚决不做。
另外,书面作业是要交给老师看的,同时自己也要保存备查。因此应书写工整,条理清楚,简明易懂,清洁卫生。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复习时,看起来方便;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也有利于检查时查找;老师批阅起来方便。要想做到作业书写工整,条理清楚,应在方法找准后落笔,或在演算纸上先做一遍再写到作业本上去。书写时应按各科作业的规范要求去做,培养自己科学、严谨的作风。
4.绩效管理期末复习总结 篇四
2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用来确保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其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的手段及过程。3绩效管理的三个目的:1战略目的2管理目的3开发目的 四个环节1计划绩效2监控绩效3评价绩效4反馈绩效
五项关键决策
1评价内容 2评价主体 3评价周期 4评价方法 5结果应用 五个评价标准
1战略一致2明确性3可接受性4信度5效度
4目标管理: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其每个成员的贡献的指导 具体实施1计划2实施3评价4反馈
评价: 1优点A目标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B通过专门的过程,是组织各级成员及主管都明确了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结构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及各自的任务C目标管理能改进管理方式和改善组织氛围。2缺点A忽视了组织中的本为主义及员工的惰性,对人性的假设过于乐观,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大打折扣。B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C目标管理会使得员工在制定目标时倾向于选择短期目标。5标杆管理的优势
A激发潜能,提高绩效。B指标体系的建立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C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6关键绩效指标,指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它是企业战略目的通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提炼方法A头脑风暴法B策略目标分解法C标杆基准法D成功关键分析法
7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
A使命和核心价值观B愿景和战略C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财务看,客户,内部业务流程,管理风险层面D目标,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 运用条件
A战略目标合理分解B配套设施健全C员工胜任
8绩效计划:在组织的战略部署和团队目标的确认下,管理者和员工对员工在绩效工作内的工作目标,评价标准和工作环境进行沟通形成绩效契约的过程。
特征: A绩效计划是管理者和员工双向沟通的过程 B关于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的契约C绩效计划是全员参与的过程
制定程序
准备(信息收集和沟通方式)
沟通阶段
制定计划阶段
9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A内涵明确,清晰B具有独立性C具有针对性D易于衡量 选择原则
A目标一致性原则
B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 C少而精D可比性E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选择方法A工作分析法B个案研究C问卷调查D专题访谈法E经验总结法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A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原则
B少而精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A指标库B评价目的 评价对象
C权重 10权重: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 确定方法 A定性法
B定量法
确定原则
A以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为导向B权重比例呈现差异
C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情况相结合
决定各个指标权重的因素A评价的目的B评价对象的特征C企业文化的要求 11确定评价周期方法
A职位层次B奖金发发周期C业绩反映期 绩效评价周期影响因素
A职位(类型,高低)B指标特征C业绩反映期D奖金发放周期E实施时间 12绩效目标:绩效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内容和标准。
制定绩效目标的SMART原则
A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B可衡量的C具有行为导向
D切实可行
E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制定绩效目标的来源
A战略目标,部门目标
B工作分析
C解决问题的要求
D客户需求 员工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
A岗位职责的界定
B关键绩效指标 C工作目标D权重E标准F个人能力发展计划 12领导情景理论
两个维度
A任务行为B关系行为
四种领导风格
1指示
高任务—低关系领导风格
员工无能力不愿意
2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无能力但愿意
3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有能力但不愿意
4授权
低任务——低关系
有能力并愿意
13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绩效考评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考核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面谈,并着力于寻求应对之策,服务于后一阶段企业与员工绩效改善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方法。绩效沟通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绩效沟通的内容 1阶段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
2优良表现
3待改进的地方 4描述领导或同事对于员工的看法
5协助下属制定改进计划 6下个工作目标的确定和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沟通的方式
A正式的绩效沟通 1正式的书面报告
2定期会面
B非正式的绩效沟通 1走动式管理 2开放式办公 3电子化沟通 建设性绩效沟通中的积极的倾听技巧
1解释2向对方表示认同3简要概括对方表达的内容4综合对方表达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 5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大胆的设想
14选择绩效主体的一般原则
A绩效评价者所掌握的内容必须基于他可以掌握的情况 B绩效评价主体应对所评价职位的 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C有助于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 5大评价主体
上级,同级,本人,下级,客户和供应商评价的比较
评价者误区的类型
1晕轮效应2逻辑误差3宽大化倾向4严格化倾向5中心化倾向 6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8评价者个人偏见9溢出效应 评价者培训的目的
A使评价者认识到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自身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B统一各个评价者对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理解 C是评价者理解具体的评价方法,熟悉绩效评价中使用的各种表格,并了解具体的评价程序 D避免评价者误区的发生,使评价者了解如何尽可能的消除误差与偏见 E帮助管理者学习如何进行绩效反馈与指导 评价者培训的主要内容
A评价者误区培训B关于绩效信息收集方法的培训C绩效评价指标培训D关于如何确定绩效标准的培训E评价方法培训F绩效反馈培训
15薪酬包括三大部分
A 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直接薪酬B以间接货币形式支付的间接薪酬C不以货币形式体现的非经济报酬
一次性奖金
1全勤奖2建议奖3发明创造奖4科技进步奖5质量奖6超产奖
薪酬:指员工因被雇佣而获得的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经济收入,有形服务和福利等。薪酬加薪’: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基本工资的加薪 一次性奖金::根据评价结果所支付的一次性奖金
16绩效评价:特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由不同的评价主体对组织,群体和个人绩效做出判断的过程。
17绩效面谈:是管理者就上一绩效管理周期中员工的表现和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进行正式面谈的过程。
18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外部,内部,结构,程序公平薪酬管理的目标:1吸收和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2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3鼓励员工高效率的工资4创造组织所希望的文化氛围5控制运营成本
19绩效评价结果可运用与A员工薪酬发放B招聘录用决策C人员调配D培训开发E员工个人发展或工作分析
20比较法,优点:方便,开发容易,成本较低
缺点:无法对员工的行为起直接的引导作用;不能为具体的易于接受的绩效反馈提供足够的信息
21非定义式:图尺度量表,等级择一
22行为导向型量表法:1行为锚定量表法(图尺度与关键事件法的结合)
优点:评价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较高;评价尺度更加精确;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适合用来为分配奖金提供依据
问题,评价者在尝试从量表中选择一种代表某员工绩效水平的行为时,往往会有困难,因为有时一个员工的行为可能出现在量表的两端
2混合标准量表法:打散了各级指标的各级标度;采用了特殊的评分方式;量表在中间的位置将评价对象的排列顺序进行了变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者受惯性思维影响。23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的结合:综合尺度量表法 既能够有效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又能够对结果进行直接的控制。最大的困难在于设计与职位相关的指标尺度,设计成本高 24目标管理法
六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确定部门目标;在部门范围内讨论部门目标;确定个人目标;进行绩效评价;提供绩效反馈
25行为观察量表法是图尺度与行为导向的结合 能够向员工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指导员工如何得到较高的绩效评分。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量表中的信息有效的监控员工行为,并使用具体的行为描述提供绩效反馈
缺,适用于行为比较稳定不太复杂的工作;不同的评价者对几乎没有,几乎总是,的理解有差异,导致绩效评价的稳定性下降 26行为对照表法,优点,1评价方法简单,执行成本较低,只需对项目和事实进行一一核实,并且可以回避评价者不清楚的情况,不容易发生云轮效应等评价者误差2评价标准与工作内容高度相关,有利于进行行为导向3可以进行员工之间的横向比较,较好的为发放奖金提供依据
1.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A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绩效评价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B 绩效管理注重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目标的达成,绩效评价注重的是考核和评估。
C 绩效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绩效评价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D 绩效管理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绩效评价具有滞后性。2.请简述制定绩效目标的原则。
制定绩效目标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及SMART原则:
A 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B绩效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 C绩效目标应该具有行为向导 D绩效目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E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3.请简述绩效沟通的方式。
绩效沟通的方法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类:
正式绩效沟通是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的各种定期进行的沟通,它有正式的书面报告和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定期会面两种方式。非正式绩效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或各种之余的各种非正式会面的沟通
4.请简述绩效评价方法的种类。
绩效评价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描述法。绝对评价包含量表法和目标管理法。相对评价即比较法,包含排序法、配对比较法、人物比较法和强制分配法。
5.请简述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合绩效管理的过去和管理的未来,我们对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下预测: A 绩效管理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战略性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只是组织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必须与战略高度匹配并对战略形成有效支撑才具有实际意义。
B平衡计分卡将成为主导性的绩效管理工具 他它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提升到决定组织未来命运的战略高度,完全契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特点。C 绩效管理体系将贯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 未来的绩效管理必将有效贯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但高度整合的管理体系,既能对战略绩效和运营绩效分别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和反馈,又能确保战略运营高度整合,协调一致。
D 无形资产将成为绩效管理的对象 未来的绩效管理将更加注重理顺价值创造的结果和驱动关系,更加注重平衡组织的长短期利益,在绩效衡量上也会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推荐阅读:
金属功能材料复习题08-10
金属表面处理部开发部主任岗位职责07-24
金属工艺课程实习总结报告08-07
课后习题金属学12-20
金属非金属矿山标准化11-16
2024年度金属技术监督工作总结12-25
初三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09-19
金属家具08-13
金属模型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