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

2025-01-12

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精选12篇)

1.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呈现了一个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意义,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实际运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每时行多少千米的问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解但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不明白,相对来说,对速度概念现实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决定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单位。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学习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

构建并运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学模型

5、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现实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法的指导贯穿始终,使的教法和学法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借助情境,建构数量关系,搭建数学模型。

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模型

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刘翔夺冠和羊村选一名参赛队员两个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顺利帮助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当路程相同,谁用的时间少,谁的就速度快;当时间相同,谁跑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就快。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环节二:借助情境,建构数量关系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情境,分析题意,引出矛盾。用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会帮它们比快慢吗?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初步感知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感受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第二结合线段图进行比较。线段图是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时将线段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能读懂线段图,体会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揭示数量关系

教师通过对比较方法的总结,引出小汽车1时行60千米,即汽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教师这样来引导:速度怎么求?你会求吗?12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0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3)、运用数量关系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生自主总结出数量关系后,马上引导其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矛盾,顺理成章的进入速度概念的教学,完成练习后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原来它们的速度都是12千米,它们的速度相等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速度虽然都是12千米,但它们所指的时间段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顺势进入速度单位的教学,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对速度单位这样书写的必要性更能理解,从而巧妙的突破难点。

4)、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本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等帮助学生感受速度的快慢,理解速度的内涵。

环节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模型

路程、时间、速度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利用教材63页的两个教学情境,通过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每个数据表示什么?你能根据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丰富的情境构建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数量关系。总结归纳出三个数量关系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数量关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环节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闯关形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分层训练,并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第一关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关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时间,也可以比路程,还可以比速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是直观教学的体现,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展现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生为本”,发展思维,张扬个性,享受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2.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 篇二

为此,笔者认为对数量关系的有效教学首先应立足“核心概念”———速度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对速度的理解经历由生活化经验到数学化认知的学习过程。其次引导学生在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已有认知经验自主构建数量关系。最后鼓励学生运用策略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思维模型。从以上三个层次着手来推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路程、时间和速度”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数量关系的教学。

一、借助生活经验,实现核心概念的数学化认知

(一)激发生活经验,引入核心概念

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沟通生活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

情景1:小明、小红同时走100米,谁走得快?

师:你认为怎样比?

生:比时间,看谁走的时间少,谁就快。

师:如果告诉你时间,你能比出快慢吗?

生: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少走的就快,时间多走的就慢。

……

情景2:小明和小红同时走2分钟,谁走得快?

师:怎样比?

生:比路程,时间相同看谁走的路多,谁就快。

生:谁走的路少,谁就慢。

……

【思考】

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会比较快慢的方法。教师创设两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经验,能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是对三者数量关系的初步感知。把核心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和经验水平之上进行新知识的再建构。

(二)优化策略方法,提炼核心概念

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思维,生成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在策略优化中明晰核心概念。

1.在比较中鉴别

【案例2】

情景:小明、小红同时放学回家,小红4分钟走240米,小明8分钟走720米,谁走得快?

师:时间也不同,路程也不同,你还能比吗?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生(策略1):小红4分钟走240米,走720米就要12分钟,而小明只要8分钟,路程相同,小明用的时间少,小明快。

师:谁听明白他是怎样比的?

生: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生(策略2):小红4分钟走240米,那8分钟就走480米。小明8分钟走720米,时间相同,小明走的路多,小明快。

师:他是怎样比的?

生:时间相同比路程……

生(策略3):小红240÷4=60米,小明720÷8=90米,90米大于60米,小明快。

师:谁听明白了,240÷4=60米,720÷8=90米,算的是什么?

生:240÷4=60米是小红每分钟走的路程,720÷8=90米是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是在比1分钟走的路程,谁多谁就快。

师:我们结合线段图来看更加清晰,以小明为例,谁能说一说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说算式和线段图的联系)

生:……

师:这个方法很特别,想到用相同的1分钟时间来比谁走的路程多,谁就走得快。其他同学也把算式写一写。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时间相同比路程。

生:一个是8分钟相同时间,另一个是1分钟相同时间来比。

……

【思考】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与已有的认知经验有一定的冲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产生不同的策略方法。策略1:“路程一样比时间”,策略2:“时间一样比路程”,策略3:“相同的1分钟时间比路程”。策略1和策略2是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方法,策略3是原有认知经验的突破和延伸,对于学生生成的探究策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同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策略2和策略3两种方法的异同,相同的都是用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的是关注点不同,一个是原有的认知策略相同的8分钟,另一个是相同的1分钟。二是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认知1分钟走90米的含义,通过数形结合加深对速度的数学化认知。三是让学生体会“比较1分钟时间里走的路程”策略的优点,在比较中优化策略方法,进一步鉴别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生成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逐渐摒弃那种解决问题完全依赖于生活经验的现象,充分经历由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化认知的思维过程,在策略比较中明晰核心概念“速度”的意义。

2.在冲突中完善

对于速度的数学化认知单单借助于学生的首次生成过程显得太过单薄,为此,还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积累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的认知经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往复过程,在调整中完善对“速度”的认知。

【案例3】

课件:宇宙飞船和骑自行车环节

(1)宇宙飞船在太空中5秒约飞行40千米,宇宙飞船每秒钟大约飞行几千米?

(2)小明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明骑自行车每小时骑行几千米?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40÷5=8(千米)16÷2=8(千米)

师:宇宙飞船和骑自行车都是8千米,一样快?

生:不一样的,一个是每秒8千米,一个是每小时8千米。

师:那我们怎样区分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授速度读写法:8千米/秒,8千米/时。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叫作速度。你知道速度和什么有关系?

生:路程、时间。

【思考】

学生在获得新的比较速度的策略方法后,教师创设计算宇宙飞船和自行车速度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速度的认知,实现“速度可以这样表示”到“速度为什么要这样表示”的教学策略转变。师:“宇宙飞船和自行车都是8千米,一样快?”此时,教师的提问促使学生反思解题策略,与已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事实上学生知道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每秒8千米,一个是每小时8千米。“那我们怎样区分呢”的提问,引导学生必须优化调整对速度的认知,知道应在8千米后写上不同的时间单位来区分。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知道“速度是这样表示的”,还明白了“速度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速度和时间的联系,明晰速度表示的是1小时、1秒时间内行的路程,进一步完善对速度概念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自主建构知识,获得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二、立足核心概念,促基本数量关系的自主构建

纵观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基本数量关系的学习,学生对速度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自主构建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为此,立足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运算意义”等认知经验实现对三者基本数量关系的自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解决问题中构建数量关系

【案例4】

课件呈现问题: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为8米/时,(1)蜗牛爬24米大约要几小时?(2)蜗牛4小时大约可以爬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交流。

师:蜗牛爬24米大约要几小时?

生:24÷8=3(时)。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结合线段图说说吗?(呈现线段图)

生:24米里有3个8米,就是3小时。

生:每小时爬8米是速度,24米里有几个8米就是几小时,24÷8=3(时)。

师:蜗牛4小时大约可以爬多少米?

生:8×4=32(米)。

师:有一位同学画了下面这样一幅图,你能看懂吗?(呈现学生作品)

生:一段表示每小时爬8米,4小时就有4个8米,8×4就是求4个8米是多少?所以8×4=32(米)。

师:对,老师把四条线段连接起来就与我们所画的线段图一样了。(线段图)

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思考】

正是学生对速度的意义有了充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认知经验来自主构建数量关系,如“知道每小时爬8米是速度,24米里有几个8米,就是几小时”“1小时爬8米,要求4小时爬多少米,实际就是求4个8是多少米?用乘法表示8×4=32(米)”。学生对路程=速度×时间等基本数量关系的认知是自主的、自然的,同时也沟通了数量关系的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组块,对于三量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在多样化策略中完善思维模型

【案例5】

课件出示: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返回时用2小时能到县城吗?

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生:40×3=120(千米),60×2=120(千米),路程一样,能到。

师:他这是在比什么?(生:比路程)

生:40×3=120(千米),120÷2=60(千米/时),速度一样,能到。

师:他这是在比什么?(生:比速度)

生:40×3=120(千米),120÷60=2(时),时间一样,能到。(学有余力同学)

师:他这是在比什么?(生:比时间)

【思考】

解题策略并非单一,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思路,但最终都能殊途同归。解决问题过程中要灵活应用不同策略,避免采用程式化的方法,让学生去套用现有的数量关系。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选择信息、选择解题策略等学习过程。学生以相应的数量关系、数学模型作为支撑多角度来解决相关问题,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智慧,在对不同的策略进行分析或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数学思维模型。

三、沟通数量关系,拓展策略性知识的相关运用

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价值是什么?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为了解答问题,更在于能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创造性的解题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数量关系知识的过程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拓展,以帮助学生运用策略知识解决相似问题,积累学习经验。

例如,创设问题情境:“一辆大众轿车行60千米耗油4升,另一辆丰田轿车行70千米耗油5升,哪辆车省油?就本题的解答,学生将在构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如何思考等策略性知识运用于解题实践,生成不同解题策略。

生1:两车如果都行420千米,大众轿车要4×7=28升油,丰田轿车要5×6=30升油,路程相同,大众轿车省油。

生2:如果两车都耗油20升,大众轿车60×5=300(千米),丰田轿车70×4=280(千米),耗油相同,大众轿车行的路程多说明省油。

生3:大众轿车每升油行60÷4=15(千米),丰田轿车每升油行70÷5=12(千米),相同1升油大众轿车行的路程多,省油。学生运用获得的策略方法解决相似问题,建立起耗油量与行驶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才算是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数量关系知识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立足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再进行解释和运用,积累学习经验,是一个思维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正是数量关系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为中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钟秀英.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0(5).

3.“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体验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探索它们间的抽象数量关系,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建模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的读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构新知

2011年的秋天,秋高气爽,百乐汽车城的汽车们决定进行一次比赛,比比谁跑得最快。

最先出场的是小卡车和中巴车,比赛分三回合进行:

(1)第一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同时跑400米的路(演示)。

师:都跑400米,我们可以给它一个专门的名词,预习过新课的同学,有谁知道?(路程,为什么叫路程不说距离?是因为两点间的距离规定是直的,是一条直线,但路程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是指走过路的长短)

师:同学们猜猜谁会先冲线,为什么?(小卡车,因为它的速度快)板书:速度。

师:速度这个词你是从哪里听到的?

生:开车时常听说时速,就是速度。

师:先冲线表示小卡车所用的时间比中巴车的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程相同,比时间。

(2)第二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同时跑2分钟的路(演示)。

师:2分钟我们也可以给它一个名词,谁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觉得同样是2分钟,谁能跑得更远?为什么?

生:中巴车跑得快,因为它的速度快,所以跑得远。

师:因此,时间相同,比路程。

(3)第三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到大马路上自算时间自由跑,结果小卡车2时行驶了120千米,中巴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

师:第三回合与前两回合有什么不同?

生: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

师:那如何才能判定这一回合谁胜谁负?

生:算一算小卡车和中巴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小卡车:120÷2=60(千米);中巴车:210÷3=70(千米)。

师:(教学速度的读写法)60千米和70千米,说的是每时60千米和70千米,意思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中巴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读作:60千米每时,表示每小时走60千米。后一个谁来读一读?表示什么?

师:60千米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120千米是路程,那么2时表示什么?(时间)结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师:生活中,除了车子有速度,我们身边的哪些事物也有速度?

生:动物、风、光、人等。

师:这些表示速度的数据,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表示路程的数据,也有表示时间的数据,如每秒、每分、每时。

师:还可以有其他的时间单位吗?比如说每天、每月、甚至于每年,等等。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要求速度时,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师:因此,我们说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

师:一起去认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实现梯次上升,师生有效的互动,共同探讨速度的由来和读写法。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得到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速度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了解,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巩固拓展,应用提高

1. 比较速度,灵活应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翔的速度。刘翔:9米/秒。谁来读一读。快吗?谁来形容一下。

师:谁知道速度很快的动物?

生:猎豹。

师:看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谁更快一些?

生:猎豹,刘翔每分只能跑540米,而猎豹跑了1800米。

师: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比较?只能转换刘翔的数据吗?

生:猎豹每秒跑1800÷60=30米,猎豹的速度是30米/秒。

2. 推导公式,拓展提高

师:我们来看下面这辆车子怎么跑?要求什么?怎么求?

生:用除法,140千米里面有2个70千米,所以用了2时。

师:这里的140千米表示什么?70千米/时表示什么?谁能说出一个公式来?

生:时间=路程÷速度

师:我们再来看淘气上学。谁会解答。

生: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 发散思维,多法解题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300米,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4分钟能否到达学校?

4. 教书育人,珍惜生命

师:是不是所有事物的速度都是越快越好呢?交流讨论,有什么事情快不得?

生:不是。比如说汽车太快了会超速。

师:看这个标志牌什么意思?

生:时速不能超过5千米每时。

5. 见多识广,开阔视野

加强对光、蜗牛、树獭、驼鸟、旗鱼、雨燕等的速度的了解。

设计意图:走出数学圈子,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

4.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 篇四

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习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出示了一系列有关交通工具的信息,导出了速度的读法和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师适时点拨。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写出表示方法,并进行了认读,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比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说明了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各自的含义,教师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于路程这个概念,更是用示意图表示了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

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

第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议:

1.当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说明。

5.《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篇五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 活化的情境,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这一部分,我结合亚运会这一特殊情境,通过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输赢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比快慢的 多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时,又怎么比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疑 问自然地进入新课,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 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 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 种愉快。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反思本节课,觉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仔细琢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感知速度的快慢。然后在引导理解求出的速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中概括速度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6.《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六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1.(展示吉普车和公共汽车)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辆汽车,瞧……我们来猜一猜,哪辆车开得快一些?(学生先独立思考)

生:我认为是公共汽车开的快,因为平时我观察到它的速度比较快

…….

生:我认为是吉普车快,它上面坐人少一些,没有那么重,所以吉普车快些。

……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谁更快一些。(逐步出示其它条件)

师:根据这些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生: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所以公共汽车快一些。

算式:120÷2=60210÷3=70

师:你们刚才所比较的其实就是它们的速度。

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说吉普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也就是说公共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千米∕时是表示的是速度的单位,它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来读读看。(千米每小时)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其它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那根据刚才我们所比较的是两辆车的速度,那根据刚才你所列出的算式,你能说一说速度是与什么有关的吗?

生:(议论纷纷)有可能是长度和时间,有可能是时间,有可能是路程和时间……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在数学上说,是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师:你来说一说,刚才的数学信息中,哪个是路程,哪个是时间呢?

生:120千米就是吉普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

210千米就是公共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2时是吉普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

3时就是公共汽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

师:你能从下面的一些信息中找出那些是路程,那些是时间,那些是速度吗?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口答

师:看来同学的知识还真不少,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算式,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式呢?

生: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师:板书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2.合作探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其他关系式。

师:猜猜看,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还有哪些联系呢?你从“我发现了”这张探究纸上来进行推理论证吧。

3.反馈: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二.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真爱思考,能通过自己的推理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吧!

1.秋游:学校要去秋游,我们来算算从我们学校出发到东莞需要多长时间?

2.火车时刻表:接着我们到火车站去走一走吧!

三.总结

7.路程速度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七

这个学期我的第一堂公开课上的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节内容,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改写速度,并能用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来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先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书上的图片及数字,认识并理解什么叫速度。

2、出示速度的定义和速度的写法,并要求学生比较书中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大小。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何老师开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想一想: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谁能说一说

已知:(1)每小时行60千米时速度

(2)行了2小时是时间

求: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时路程 你能列出算式吗?

60×2≒120﹙千米﹚速度× 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三、巩固练习,写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1、何老师开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行120千米用了多少小时?

2、王红每分步行60米,王红家到学校1200米,她从家步行到学校要多长时间?

3、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

课上完后,通过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缺乏情境创设:没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速度,也没能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们去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速度,所以没有将速度的含义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不够,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没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3、没有注意到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基础较好的同学积极性很高,基础较差的同学就思想不够集中,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活跃。

4、由于很多学生对除法的计算还不熟练,所以计算有些错误,加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感觉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理解“速度”的含义,那么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难掌握。

8.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 篇八

路程、速度、时间关系的应用题训练与讲解。三者的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行程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相遇问题 路程=时间×速度和 追及问题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在流水中的行船问题也是常见的行程问题。

例1.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5千米,另一列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在距中点20千米处相遇,求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千米? 分析 相遇时距中点20千米,说明两车路程差为40千米.解:相遇时两车所用时间:20×2?(65,60)=8(小时)快车行65×8=520(千米)客车行 60×8=480(千米)答:相遇时快车行520米,客车行480米.例2.A、B两地相距38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11千米,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A地,乙到达A地后立即返B地,几小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相遇时距A地多远, 分析:两车相遇时,两车共行了38×3千米。所用时间为:38×3?(8+11)=6(小时).甲6小时所行路程=8×6=48=38+甲离B的距离.解:两车相遇时所用时间38×3?(8+11)=6

两车相遇时距A地38×3,(38+甲离B地的距离)=38×2,6×8=28(千米)答:两车相遇时距A地28千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地120米,相遇后,他们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150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设两地距离为a第一次相遇时两车行了一个a ,第二次相遇两车行了2a.第二次相遇时甲行了 120+120×2=360米。此时离A地150米.解:两地距离为(120+120×2+150)?2=255米 答:两地距离255米

4、一支部队排成1200米长的队伍行军,在队尾的通讯员要与最前面的营长联系,他用6分钟时间跑步追上了营长,为了回到队尾,在追上营长的地方等待了24分钟.如果他从最前头跑步回到队尾,那么只需多长时间? 解:通讯员与队伍的速度差1200?6=200米 队伍的速度1200?24=50米

通讯员跑步回到队尾的时间1200?(200+50+50)=4(分钟)答:需4分钟。例

5、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乙出发3小时后甲才出发,甲走了5小时后,已超过乙2千米。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行4千米.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分析: 甲5小时比乙多行的距离就是乙3小时所行的距离。解:乙的速度(4×5,2)?3=6(千米)甲的速度6+4=10(千米)答:甲每小时行10千米,以每小时行6千米.例6 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50米,丙每分钟走40米.甲从A地,乙和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过了15分钟又与丙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画图如下: 分析 结合上图,如果我们设甲、乙在点C相遇时,丙在D点,因为过15分钟后甲、丙在点E相遇,所以C、D之间的距离就等于(40,60)×15=1500(米).又因为乙和丙是同时从点B出发的,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走到C点,丙才走到D点,即在相同的时间内乙比丙多走了1500米,而乙与丙的速度差为每分钟50-40,10(米),这样就可求出乙从B到C的时间为1500?10,150(分钟),也就是甲、乙二人分别从A、B出发到C点相遇的时间是150分钟,因此,可求出A、B的距离.解:?甲和丙15分钟的相遇路程:(40,60)×15=1500(米).?乙和丙的速度差: 每分钟50-40=10(米).?甲和乙的相遇时间: 1500?10=150(分钟).?A、B两地间的距离:(50,60)×150,16500(米),16.5千米。答:A、B两地间的距离是16.5千米.例7 甲、乙、丙是一条路上的三个车站,乙站到甲、丙两站的距离相等,小强和小明同时分别从甲、丙两站出发相向而行,小强经过乙站100米时与小明相遇,然后两人又继续前进,小强走到丙站立即返回,经过乙站300米时又追上小明,问:甲、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米, 先画图如下: 分析与解:结合上图,我们可以把上述运动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 设甲乙两地距离为a ?第一阶段——从出发到二人相遇: 小强走的路程=a+100米,小明走的路程=a-100米.?第二阶段——从他们相遇到小强追上小明,小强走的路程=2a-100米+300米=2a+200米,小明走的路程=100+300=400(米).从小强在两个阶段所走的路程可以看出:小强在第二阶段所走的路是第一阶段的2倍,所以,小明第二阶段所走的路也是第一阶段的2倍,即第一阶段应走400?2,200(米),从而可求出甲、乙之间的距离为200,100=300(米)。例8(一只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航行20千米,在水流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的江中,往返甲、乙两码头共用了12.5小时,求甲、乙两码头间距离.解: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之比为(20+4):(20,4)=24:16=3:2 因为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顺水时间:逆水时间=2:3 甲乙两码头距离为=120(千米)答:甲、乙两码头间的距离是120千米.例9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26分钟赶上乙;如果两人相向而行,6分钟可相遇,又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先画图如下: 分析 若设甲、乙二人相遇地点为C,甲追及乙的地点为D,则由题意可知甲从A到C用6分钟.而从A到D则用26分钟,因此,甲走C到D之间的路程时,所用时间应为:(26-6)=20(分).同时,由上图可知,C、D间的路程等于BC加BD.即等于乙在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与在2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之和,为50×(26,6)=1600(米).所以,甲的速度为1600?20,80(米/分),由此可求出A、B间的距离。

解:50×(26+6)?(26-6)=50×32?20,80(米/分)(80+50)×6,130×6=780(米)答:A、B间的距离为780米.例10(在一条公路上,甲乙两地相距600米,小明每小时行4千米,小李每小时行5千米。8点整,他们两人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头反向而行,再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7„„(连续奇数)分钟调头行走。那么,小张、小李两人相遇时是8点几分, 分析:每分钟两人共走了(千米)=150(米)因为“相同”和“反向”要互相抵消,只有相向而行才能相遇,我们把抵消后相向行走时间称为有效时间.相遇所需要有效时间是 600?150=4(分钟)我们把一次“反向”和一次“相向”算作一轮,第一轮的有效时间是1分钟,第二轮的有效时间是5-3=2(分钟),那么第三轮只需4-1-2=1(分钟)的有效时间即可,即有8-7=1(分钟),此时,他们共走了:1分钟相向,3分钟反向,5分钟相向,7分钟反向,8分钟相向.解:用去的总时间为:1+3+5+7+8=24(分钟)答:小张、小李两人相遇时是8点24分。练习

*1.晶晶每天早上步行上学,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要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走75米,则可提前2分钟到校.求晶晶到校的路程,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3.A、B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甲站32公里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乙、甲两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甲站64公里处相遇,甲、乙两站间相距多少公里,、B两点,甲、乙两人分别**4.周长为400米的圆形跑道上,有相距100米的A 从A、B两点同时相背而跑,两人相遇后,乙即转身与甲同向而跑,当甲跑到A时,乙恰好跑到B.如果以后甲、乙跑的速度和方向都不变,那么追上乙时,甲共跑了多少米(从出发时算起), ***5.李华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步行到20.4千米以外的冬令营报到,半小时后,营地的老师闻讯前往迎接,每小时比李华多走1.2千米。又过了1.5小时,张明从学校骑车去营地报到,结果三人同时在途中某地相遇。张明骑车速度是多少, ***6.甲、乙、丙三人都以均匀的速度进行60米赛跑。当甲冲过终点线时,比乙领先10米,比丙领先20米。当乙到达终点时,比丙领先多少米, *1.解:60×5+75×2)?(75—60)=30(分钟),60×(30+5)=2100(米),或75×(30—2)=2100(米)。*2.解:?乙丙相遇时间:(60,75)×2?(67.5—60)=36(分钟)。?东西两镇之间相距多少米,(67.5,75)×36=5130(米)**3.解法1:第二次相遇时A、B共行3个全程, 第一次相遇两车行一个全程.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遇行了两个全程, 此时甲行了32×3=96公里,距离A地64公里.所以两地距离为(3×23+64)?2=80(公里)解法2:设全程为x公里,(x-32+x-64)?2,32,x=64,32?2,?x,80(公里).解法3:设全程为x公里,x-32=(64+32)?2,x=80(公里).解法4:64—32,32(公里),32+32,32?2=32+32+16,80(公里).解法5:设两地距离为x(x不等于零)千米,时间×速度,路程,首先要知道甲乙所用的时间相等,第一次相遇时甲所走的路程为32,乙所走路程为x-32,设甲的速度为v甲,乙的速度为v乙,那么v甲/v乙,32/(x-32),第二次相遇时甲所走的路程为2x,64,乙所走的路程为x,64,那么v甲/v乙=(2x-64)/(x+64),那么可以得到(2x-64)/(x+64)=32/(x-32),解得x,80 **4.解:设甲乙相遇点为 乙从相遇点C跑回B点时,甲从C过B到A,他比乙多跑了100米.由此可知,乙从B到C时,甲从A到C,甲比乙也多跑100米.跑道周长400米,所以B到C是100米,A到C是200米.乙每跑100米,甲就多跑100米.要使甲、乙从C点开始,再次相遇,甲要比乙多跑一圈即400米,也就是说,乙要跑400米,甲跑800米才能与乙第二次相遇,再加上甲从A到C的200米,甲共跑了1000米。

***5.解:每小时20千米.提示:2小时时李华与老师距离为 20.4,(4×2+5.2×1.5)=4.6千米, 两人相遇所需时间 4.6?(4+5.2)=0.5小时张明骑车速度为4×(2+0.5)?0.5=20千米

9.四上《路程时间速度》教学反思 篇九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我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老师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给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或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难度不大,但要求画线段图,尤其是标准的线段图,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们都知道,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线段图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涉猎,所以学生画的可能不够准确或有误。此时,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经历准确画线段图的过程。在线段图的生成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我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得出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的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而这3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火车、自行车、运动员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我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0.路程速度与时间说课稿 篇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教材在编排上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用“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这样一句话直接揭示“速度”的概念。接着指导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速度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考虑到对于学生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它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如果直接揭示,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速度的含义,于是,我通过李丽和张华的争吵,引出当路程不同的情况下,光知道时间,没法比较快慢,还需要知道路程。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需要比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也就是比速度。又通过几个例子,理解“单位时间”的含义,从而揭示速度的含义。这样的安排,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和正确的读写法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建模。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张华和李丽每天都要从自己的家走路去动物学校,有一天,到了学校,李丽说:“我用了4分钟。”张华说:“我用了6分钟。”孩子们,你们认为谁走得更快?说说你的理由 2.看来光知道时间不能比较出快慢,还要考虑什么?(远近)是啊,要准确地比较快慢,不仅要知道时间,还要知道它们上学走了多长的路,在数学上,我们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3.那么同学们,张华和李丽到底行的路程是多少?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李丽行了280米,张华行了480米)

二、揭示速度的概念

1.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吗?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算一算,比一比 2.汇报:480÷6=80(米)表示张华每分钟行走80米 280÷4=70(米)表示李丽每分钟行走70米 谁能说说他在比什么?(每分钟行的路程)是啊,李丽行的路程是多少?行了4分钟,也就是把他们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表示什么?(李丽每分钟行的路程)在数学中我们把李丽每分钟行的路程叫速度。

张华行的路程是多少?行了6分钟就是?(把它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张华每分钟行的路程)张华每分钟行的路程叫什么? 3.这里还有几个关于速度的例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博尔特在百米赛跑中每秒跑10.4米,博尔特每秒行的路程叫速度。

博尔特跑得有多快呢?这个教室的长大约有10米,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跑,滴答一下,博尔特就跑到了那里,快不快?果然是世界上的短跑飞人。(2)猎豹奔跑的每分钟1800米,猎豹每分钟行的路程叫速度

猎豹的速度和博尔特的速度比,谁快?(猎豹快)你怎么想得?(猎豹每秒跑30米,我们的走廊的长度大约是30米,猎豹一秒跑了整个报告厅,快不快?果然被称为动物中的法拉利)。(3)世界上不仅有跑得快的动物,也有爬的很慢的,比如说蜗牛。蜗牛每小时爬8米,蜗牛每小时爬行的路程,叫速度。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速度了吗?(速度是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速度与什么有关?(路程、时间)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时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板书课题)

三、速度的表示方式

1.我们通过刚刚的学习,对速度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判断下这两者的速度是一样快的吗?我们说的神九的速度是几?(板书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板书8千米), 都是8千米啊,怎么会不一样呢?你们刚才非常强调每秒8千米,每小时8千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加斜线再写秒,加斜线再写时)速度单位与以前学过的单位一样吗?是的,它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合成的,像这样有两种单位合成的,我们称它为复合单位,速度的单位就是复合单位。2.那你知道怎么读吗?(8千米每秒 8千米每时)3.练一练

前面的几个速度,我们可以怎么表示,请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反馈:一起来读一读

四、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我们刚刚知道(1)猎豹的奔跑速度是30米/秒,也就是说猎豹每秒跑30米{5秒}(2)蜗牛的爬行速度是8米/时,也就是„?{3小时},如果我分别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你会解决吗? 学生列算式,板书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你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推出:速度×时间=路程

根据这个关系式,你还可以推导出什么?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五、生活运用

用上这些本领,咱们一起来练练笔吧 1.判断对错

2.带有这个标志(限速60千米)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用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他会超速吗?

3.请你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雷雨天气是先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光速为300000千米/秒,声速为340米/秒,六、课堂小结

11.四年级数学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 篇十一

1、这辆汽车每秒行18米,车的长度是18米,隧道长324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2、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546千米。红红一家从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上午8时出发,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3、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1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12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5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5、一辆从北京到青岛的长途客车,中途经过天津和济南。早晨6:30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5千米,大约何时可以到达青岛? 北京到天津137km;天津到济南360km;济南到青岛393km。

6、从甲地到乙地936千米,大车行3小时走21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1066千米,小车行4小时走312千米,问哪车先到达?

7、已知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40千米。求这辆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8、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的速度是64千米/时,共用了5小时,返回时只用了4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9、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先用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3时,然后又用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2时,正好达到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使7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使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11、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6千米,25小时可到达。如果乘汽车3小时就到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12、一辆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2.路程速度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实际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导学提示

1、完成的学生打开课本第62页,观察课本上的方法与自己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实在想不出方法的学生也打开课本第62页,自学课本上的方法并记录疑问。

3、思考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你能举个例吗?会画图来说明吗?

4、路程、时间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呢?

5、能介绍几个生活中关与速度的例子吗?

6、你还有什么问题?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自学检测

(一)、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提问:

1、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叫速度?(出示速度的概念)

2、路程、时间、速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二)、填一填

1、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2、公交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算式:

路程=

3、飞机10分飞行120千米,飞机每分飞行多少千米?

算式:

速度=

4、王红每分步行60米,王红家到学校1200米,她从家步行到学校要多长时间?

算式:

时间=

二、练一练

教材63页第1题。

三、查一查,适当辅导。

独立完成教材63页2、3题,对于学生不会的,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辅导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五、收获盘点

从知识掌握、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大胆交流等方面谈收获。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有效地把握好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1、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情境,(两人行走的快慢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有关知识,真正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上一篇:我心爱的音乐盒四年级作文下一篇:业务员工作心得体会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