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2024-07-0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9篇)

1.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一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体例)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包括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情况分析等。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包括总体评价、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参考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围绕疗效点进行分析)。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分析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程发展,中医药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技术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历摘要

包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联系电话、住址等基本信息。

2.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二

中医院妇产科2011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3.中医优势病种总结论文 篇三

[摘要],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中国名字:“屠呦呦”,中国医学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医学已成为医学主导,传统的中医文化也逐渐的被国人所淡忘。而20诺贝尔科学奖项的颁发,是世界人民对屠呦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医学的肯定。作为国人的我们,保持中医特色,方能弘扬中医优势!

[关键词]历史悠久;艾灸;拔罐;针刺

中医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文明古今,他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奠定了中国医学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中医之优、之精,可谓数不胜数......

1、中医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医籍。中医学时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田文轩、地理学、农学等学科之集大成者,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2、中医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理论医学。

曾有不少“学术人士”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如西医科学。然后,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是理论医学,而且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中医理论可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她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能够完整的解释中医的各科学说;能够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道明中医药学的原则。

3、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基本的中医理论,已经采用“四诊”;西汉时期,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壳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五禽戏”;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更是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和西亚等过;两宋时期,设立翰林医学院,同一了针灸学,出版了《图经》;元代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大量西医学说涌入,中医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人们开始使用西医体系,中国学陷入存废两难的尴尬境地。

4、治疗方法多样化。

4.1 针刺法。

针刺法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找准与治疗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皮肉,慢慢调节捻动,针刺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主要治疗青春痘及肥胖等,运用广泛。

4.2 艾灸。

艾灸是在人体某种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温热刺激食物治疗方法,是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演这个、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洗手。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产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广泛,如:艾灸治疗妇科疾病;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于强直性脊髓炎的辅助治疗等。

4.3 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运用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是之吸着于皮肤,排出体内郁血的疗法。古代医学家长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此法来吸血排脓,后又扩大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先也常用于养身、驱寒、减肥。

[总结]中医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代自燃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精神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都应该保持中医特色,弘扬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4.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四

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一、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不够

原因分析: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财政除了补偿一定的人头经费外,长期实行自负盈亏的核算体制,医院、医生不得不为收入而工作,这就导致中医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很多采取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式,开药也以开西药为主,而价格低廉、简便灵验的中医中药逐渐被冷落。

针对性措施:

1、充分发挥区中医院的龙头作用

中医院是我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龙头单位,始终坚持中西医并进的发展思路,重视中医药特色与发展优势,2、加强中医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枢纽功能,着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在人员配置、设备配备上坚持满足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在已经开始的标准化建设中,将开展中医药服务作为必备条件,统一配备中医执业医师,并能开展中药、针灸、刮痧、拔罐、推拿、中药熏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打造了中医服务品牌。

3、加强人员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编制《中医药服务手册》《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等,向全院人员发放,指导中医药人员在工作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将中医院作为培训和教学基地,组织了乡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组织医生参加了适宜技术的培训,为推广中医适宜

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不深

原因分析:

1、中医药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氛围,而传统文化知识在现今的基础教育系统不断被弱化,许多人对中医概念和理论不了解,把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认为是“玄学”,常用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环境。

2、由于学中医药不仅要熟记硬背和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古文基础,这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是中医药后继乏人的原因。

3、现在中医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是按西医授课方式学习,没有将中医和中药从理论到实践上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学医的不懂药、学药的不懂医现象,这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担负传承中医药的任务,并在今后的学术造诣和技术创新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针对性措施:

1、迅速推进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建设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优化环境形象建设主要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方面着手,使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

2、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兴仁县中医医院2010年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

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一、中医创新意识不强

原因分析:

老专家、老中医长期受孔子中庸思想影响,使中医大夫治病遵守“不偏不倚、万事求稳的传统中医意识作祟,容易陷入比较保守的、封闭性的、唯一性的和呆板的教学模式。对各项工作都是老想法、老思想,按部就班,创新意识落后;

针对性措施:

1、狠抓业务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 以药养医的局面将根本扭转, 诊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将成为医院扩大市场的决定因素。

2、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我院对于业务进修、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 凡属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的, 给予优先安排。凡进修学习都要带回一个新项目, 交一份开展新技术的报告;每个科室每年要2—3 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院内设立奖励基金, 每年评比新技术成果, 并列入岗级考核中。

3、鼓励业务人员技术创新我院出台奖励措施, 鼓励新技术的有效利用。

4、服务创新, 提升内涵质量

改进就医模式我院实行“一人一医一诊室”, 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权。开展整体护理服务, 实行家庭式病房, 让患者倍感温馨, 消除其恐惧心理。

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力度不够

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院各项工作虽然取得较好的进步,但对中医药人才的关注度任有一定差距,制定的一些鼓励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引进的中医药人才没有及时的培训、培养,受外界思想的影响,日益“西医化”,人才的流动性也较大。

针对性措施:

1、培养中医药人才

(1)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的用人方针,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的留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并将符合条件的人才及时纳入人才储备库进行管理。

(2)医务科负责人才培训计划的制定,并对新招聘人员加强中医药考核,考核成绩突出的着重培训。

2、人才的跟踪考评

5.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五

在医院的要求下,我科近3月来开展了中风病、项痹病、腰痛病的临床路径,经过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目前大概的总结如下:

一、近3个月总的出院病人约200人,进入临床路径的约121人,占60.50%,退出的约22人,占进入路径的18.10%。

二、分析我科目前进入路径的困难

1.合并脑梗死后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其他相关专业处理,或因此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其他相关专业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6.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六

医务部自查总结

根据《三级民族医医院以“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我部再次组织二级科室质控办、感控办、门诊办学习本次活动实施方案,依据《实施细则》中的评价指标和评分细则进行自查,自查得分231分,具体细则自查如下。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2.1门诊医师诊疗行为较规范,能够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医师在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诊疗方案时辩证思路与理法方药一致。(共30分,得分30分)。

1.3 积极开展民族医药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民族医药事宜技术。我院与海南区拉僧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巴音陶亥镇中心卫生院、乌达区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自2014年1月至12月共派出医师坐诊41次,于每周三出诊,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22人,初级医师5人,包括眼科、外科、骨伤科、脾胃科、糖肾科、心脑科、针灸科及耳鼻喉科等各临床科室;此外,开展讲座、技术培训5次,帮助受援医院开展适宜技术、新技术和新业务,并结合社区实际,拓展医疗服务范围,使受援医院在这些技术项目上形成了特色优势,力争通过对口支援,帮助基层社区医院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长期的支援合作,我们也发现了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工作压力增大,技术人员短缺,导致支援工作受阻;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之间缺少沟通与互动,部分基层医生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应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结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我院出诊专家也要加强技术指导。(共5分,得分2分)

持续改进措施:

1、开会研究,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2、对下社区的医师给给予相应补助

3、提高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将对口支援工作宣传落实到位。

二、队伍建设

2.3 2014第二周期医师定期考核于7月14日前结束简易程序考核工作。9月7日进行业务水平测试。本着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各位参加考核的执业医师从职业道德、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民族医药知识与技能考核,本周期考核医师总人数100人,合格100人,圆满完成考核任务。(共5分,得分5分)

2.4.1 积极开展中医药人员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及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共培训26场,培训人次13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危急重症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在自查工作中存在问题:

1、非民族医医师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存在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冲突,常因在单位排班而无法参加培训。

2、个别医师中医诊疗技术和方剂掌握不全面。

3、不同层次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中医临床水平和能力达到要求。(共5分,得分4分)

整改措施:加强培训学习,培训后考试,考试成绩予以公布,不合格需参加补考。

2.4.2 开展民族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培训,2014年共培训6场,参加人员共131人,对各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员进行重点培训。(共2分,得分2分)

2.4.3 民族医执业医师掌握本专科的民族医基础理论、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掌握民族医诊疗技术、方剂。(共9分,得分9分)

3.2.3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副主任以上医师的临床水平和能力均达到要求。(共20分,得分20分)3.2.4 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民族医特色服务项目,个别科室开展民族医特色服务项目未达到4项,工作记录不完整。(共8分,得分5分)

整改措施:

1、鼓励科室开展特色服务项目,并将纳入绩效考核。

2、科室主任每月进行自查,医务部定期抽查。

3.2.5 质控办,未检查 3.2.6 质控办,未检查

3.3.2 积极开展民族医诊疗技术项目、民族医综合治疗和多专业一体化服务。2014年共开展民族医诊疗技术项目46 项。均达到国家要求。(共8分,得分8分)

3.3.3 2014年采用非药物民族医技术治疗10854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12.1 %。达到要求(总分8分,得分8分)

3.3.4 现门诊设立民族医综合治疗区的科室有蒙医风湿科,田雨青工作室,针灸科,皮肤专科,蒙医内科、脑病一科、康复科、肺脾胃肝胆科、糖肾科,骨伤科、普外妇科以上科室都开展民族医综合治疗工作,开设民族综合治疗室的科室占临床科室总数的91%。存在问题:门诊民族医综合治疗室的工作记录不完整,统计不全。

3.6.2 目前已开展健康体检和评估工作,民族医技术方法干预,干预服务有相应的工作记录,记录完整。(共8分,得分8分)3.6.3 有3个病种的高危人群民族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案,并实施。(共7分,得分7分)

3.6.4 有健康管理资料,并开展了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不到位。(共7分,得分5分)

存在问题:服务量呈每年递减,超过了百分之五。具体整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

四、民族医临床路径和民族医诊疗方案推广实施 4.1 我院12个一级临床科室除蒙医风湿病科、蒙医内科、外科、妇科其余科室均实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民族医临床路径,选定的病种均符合本科室收治前三名。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每月上报统计临床路径病种。我院自2011年6月4日对临床路径进行试运行,2013年8月26日正式启动临床路径电子系统,2014年确定6个专业、26个病种。截至2014年底,实践临床路径试点病种538例,其中86例因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转院治疗、初诊有误、病情变化等情况退出或终止临床路径,其余298例皆正常完成临床路径程序,入组率达到71%,完成率54%。

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

存在问题:

1、蒙医无临床路径病种,国家尚未下发蒙医临床路径病种。

2、我院外科、妇科现无民族医临床路径病种。

3、民族医临床路径在临床应用方面欠缺

4、科室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

5、对民族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总结、分析、评估不到位,未提出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

5、职能部门没有专人管理临床路径工作,无法检查科室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共150分,得分50分)

整改措施:

1、目前国家尚未下发蒙医临床路径病种,蒙医内科、蒙医风湿病科在积极总结整理相关资料,收集病历信息,拟定符合本符合本科室相关病种的民族医临床路径

2、我院外科妇科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外科只有医师一名,且执业类别为临床,由于专业受限,且工作压力大,科室技术人员短缺,导致临床路径工作开展受阻。请示上级领导增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4、加强医患沟通,组织医务人员培训

5、医务部应设专人管理临床路径工作,派出去学习培训。

4.2.1 各临床科室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民族医诊疗方案涉及的病种,结合我院实际及本科室专业,制定本科室民族医诊疗方案,每个科室至少3个病种,其诊疗方案的基本要素(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齐全。(共20分,得分20分)4.2.2

民族医在诊疗方案中应用不到位。从病案室查30份归档病历,其中19份未执行诊疗方案,11份部分执行,其中7份病历中体现诊疗方案的基本诊断、治疗思路及方法,治疗方法与诊疗方案相符;4份治疗方法与诊疗方案不符。(共150分,得分47分)

存在问题:

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1、大部分临床医师对民族医诊疗技术不熟悉,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2、汤剂服用不方便,有部分患者不愿意口服中药。

3、有少部分患者抵制中、蒙药,认为疗效不肯定。

持续改进措施:

1、进行剂型改进

2、加强非民族医医师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

3、加强中医药的宣传,让更多的患者认识中医药的优势。

4.2.3 各科室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对该科室的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民族医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个别科室的总结分析不到位。(共90分,得分78分)

整改措施:督促科室定期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4.2.4 科室医师对临床路径掌握不全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基本能够运用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路径,但未对实施临床路径疗效进行评价(总分50分,得分20分)整改措施:组织院内学习,科内学习,督促科室定期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六、其他

6.1.1 建立健全查对制度,并将制度上传至医院OA办公系统首页,让全院医师知晓并严格执行。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等至少两项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共5分,得分5分)

6.1.2 建立健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并将制度上传至医院OA办公系统首页,让手术科室知晓并严格执行。麻醉医师、手术医师记录完整。(共5分,得分5分)

6.1.3 制定“危急值”制度与工作流程(共5分,得分5分)

6.4.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组织机构、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院感预防控制措施。(共5分,得分5分)

6.4.2 制定全院及重点部门消毒与隔离制度,对重点科室“多重耐药菌患者”消毒隔离防护,终末消毒。(共5分,得分5分)

6.4.3

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主要部位院感染预防措施,但由于我院未发生感染患者,以致无感染风险做评估(共5分,得分5分)

整改措施:

1、尽快建立院感监测信息系统,便于开展日常各项工作的检测,随时监测、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

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科室提出使用手卫生用品(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纸巾)、科室觉得成本高,不愿作为日常用品,望上级领导开会研究。

6.6.1 每年制定整改计划和解决措施,对在持续改进的工作中发现的部分问题予以记录,不能解决的上报上级领导,开会研究并制定整改措施。(共5分,得分5分)

6.6.2 对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逐条实施,个别措施因多种原因未落实到位。(共15分,得分9分)

整改措施:对未解决的问题继续跟进,向上级部门请示,争取尽快落实。

医务部

7.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篇七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

1)风寒痹阻型:治法:散寒除湿,疏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5)气血亏虚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药:八珍汤加减。

三、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4.运动疗法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症状控制,肢体凉、麻、痛、萎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项痹患者242例,其中风寒湿型36例、气滞血瘀型84例、痰湿阻络型23例、肝肾不足型75例、气血亏虚型24例,总有效率97%。

2、疗效评价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3)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5)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英太青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8.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八

结合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2017年收治的肛漏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6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1临床疗效

2017年共收治肛漏病人 27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7例,低位肛漏20例。27例病人中,有合并感染肛痈者,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3例,热毒炽盛证14例,无合并症者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40例,阴虚毒恋证0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27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27例,治愈率100%。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2.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6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年与2016年各种数据比较

住院时间(天)尿潴留 排便困难 疼痛 延迟愈合 2017年 11 07 5 05 1 2016年 13 08 5 06 2 为降低肛漏术后尿潴溜发生率,2017年,对于低位肛瘘,和简单的高位复杂肛瘘,尽量只用局部麻醉,且术后肛内放1粒双氯酚酸钠以止疼,并在术后,常规热敷小腹,松弛括约肌以利小便。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尿潴留比例有所下降。

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主要与换药时加用湿润烧伤膏及龙珠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尽管运用中医药在治疗肛漏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肛漏术后便时疼痛、肛门坠胀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今后需进一步探讨中医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脱毒生肌药物在肛漏术后恢复期的运用。此外,科室经验方、特色疗法方面总结较少。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9.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篇九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 1.风寒湿痹

1)行痹: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薏米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加桂枝汤蠲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治法:化痰行谈,蠲痹通络。方药:双合汤加减 4.肝肾两虚: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药:补血荣筋丸加减

3、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穴取:取内外溪眼、鹤顶、足三里、溪阳关、阴陵泉、阳陵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针,根据辩证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

1).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2).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3).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4).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5).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6).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7).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膝痛、肿胀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楼梯无不适感,肢体凉、麻、痛、萎等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1、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09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痹症患者54例,其中风寒湿型35例、风热湿痹型3例、痰瘀痹阻型4例、肝肾两虚型12例,总有效率95%。

2、疗效评价

痹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众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痹症,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痹症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骨健筋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痹症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1)、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痹症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痹症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开展痹症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4)、定期开展痹症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上一篇:团校建设下一篇:人力资本理论课程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