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精选8篇)
1.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篇一
科学课堂的习惯养成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 徐连超
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作为科学教师的我,在科学教学探究中始终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科学探究情节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一、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活动,不仅能为课堂的探究活动铺设好“垫脚石”,也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厚度。
科学课前,教师须准备的内容很多,备教材、备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准备实验材料等,须投入很多的精力。如果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不仅能减轻教师的部分工作负担,而且也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课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们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资料,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或进行调查、统计等准备活动,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准备也宜分小组合作,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而且发掘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了合作意识。
课后延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后得以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尚存疑问之处或再提出新的探究要求,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仔细观察的习惯
我在教学《浮与沉》这一课时,把看似一样的两块胡萝卜,放入水槽中,一个沉在水中,而一个却浮在水面。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观察、去发
现。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他们的感知深刻,理解透彻,掌握起来很是容易。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三、善于做出各种假设的习惯
科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科学教材的设计也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在科学探究中好多问题都存在于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的方法、结论进行猜测。如教学“水落盐出”,让学生猜想盐从水中析出的方法,烧煮、晾晒、风吹等等,设计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范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在猜测中既体现了科学的人文性又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假设能力。
四、实验操作的习惯
实验操作是科学的主题,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实验操作一般是以组为单位,组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操作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因此,教师要明确实验要求: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这样使实验忙而不乱。良好的操作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做科学的习惯。
五、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一是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让他们在思想上克服单打独斗的心理。要求他们积极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甚至争辩,相互启迪,促进智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二
是老师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叫他们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对于做的好的,要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产生合作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使他们从入学开始就习惯于有事和小伙伴商量。课堂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与采纳。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孩子们在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索中一起调查研究,采集数据,一起制定方案,提出设想,进行探索;一起归纳总结,汇报成果。使孩子们不断地适应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久而久之,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六、质疑问难的习惯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根据自己写作的经验体会告诉我们: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孩子从小总愿意对身边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事实证明,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普通高中,早午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行为习惯对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普通高中, 面对生源较差的实际情况, 班主任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系循序渐进之果, 该文就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效果为顺序进行叙述, 形成了在早午会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四步治疗法”。
1 第一疗程:查摆问题, 剖析原因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程度增加,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处在叛逆期的高中生身上存在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习惯不但影响学生的成长, 同时也给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 首先就要从根源抓起, 也就是说首先要对普通高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调查, 正所谓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
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 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法, 在这里可以把问卷的对象分为:家长、教师及学生三个部分, 其中对于学生的问卷主要可以从不良行为习惯的类型入手, 而对家长及教师的问卷调查则可以从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着手调查。
通过调查可知, 现代高中生在学习习惯、礼仪礼貌及日常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而影响高中生行为习惯的因素主要涉及家庭及社会等方面。例如, 网络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带来了快速的生活节奏,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网络上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 从而误导学生的行为;另外, 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改善, 家长对学生教育或过于溺爱或过于粗暴, 又会导致学生在礼貌上或诚信上做的不是很到位。
2 第二疗程:学习制度, 加强约束
通过调查, 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而规范常规制度, 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 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早午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该校的校规校纪等规章制度, 通过规章制度的正确指引使学生再次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日后的改进方向。
在学习规章制度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约束的一些规章制度。在这里,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 组织学生集合集体智慧的结晶制定各自学习小组的组规, 并要求学生附加制定一些奖惩措施, 制定好组规后, 教师进行把关, 同时可以把各个小组指定的组规进行综合, 从而形成班级班规, 这样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 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 而且执行起来更加轻松更加有说服力, 学生在执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 共同进步,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执行情况做阶段性总结。通过制度的学习和制定, 学生的约束力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3 第三疗程:设计活动, 奖罚分明
如果说规章制度的学习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 那么设计相应的活动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措施,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不同方面制定不同的活动类型, 形成特色的活动月。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之星”活动月, 利用早会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或是公式的记忆, 利用午会时间对早会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对在每次学习及检验中, 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的学生及每次活动中表现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记录, 到月底进行综合汇总, 评选相应的学习之星, 进行鼓励。
对于学生良好礼貌的养成, 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月, 目的是使学生发现社会上或自己身边的一些不礼貌行为, 同时进行自我检讨, 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及时改正,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讲及自我检讨之后, 观察学生的变化及表现, 教师还可以评选出相应的礼貌之星, 对其进行表扬。
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以利用早午会时间观察各组值日生的劳动表现, 也适当的进行批评与鼓励。通过各种活动月,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 对学生行为习惯更加了解。在各种活动月中评选出来的表现突出的学生, 在年终评优评先上要作为参考的方向, 使表现好的学生有信心, 表现欠佳的学生有动力。
4 第四疗程:家校联手, 釜底抽薪
家校联手对学生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合力的结果, 要巩固以上各种措施的效果还需要家长的倾力合作。对于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利用早午会时间组织家长开放日, 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演讲, 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够沟通, 和家长协商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而对于对学生教育冷漠的学生家长, 教师也不能放弃, 相反应该给家长讲道理, 耐心和家长尽心沟通, 尽量争取家长的援手。
通过和家长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 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教师的多样鼓励方式会信心十足, 把好习惯进行到底, 表现不好的学生也会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 慢慢学会改变, 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教师的学校教育和家长的家庭教育配合进行, 对于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克制才能做到“釜底抽薪”。
5 结语
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特别是高中学生, 可塑性较强, 也正是好的习惯养成及不良行为习惯改正的关键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耐心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需要教师有一种甘于吃苦, 勇于奉献的精神, 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更需要教师有一颗爱心, 在开展教育工作时, 结合实际情况, 正面引导学生,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并且注意和学生家长的配合, 不轻言放弃任何学生。
参考文献
[1]杨秋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行为习惯矫正个案研究[J].新教育, 2014 (2) .
[2]童黎雯.“管”与“放”——对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点认识[J].江西教育, 2008 (1) .
[3]邱尹, 曾令辉, 秦璐.90后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及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4]赵福庆, 迟爱丽, 孙建国.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教育科研, 1997 (1) .
[5]边守正.加强养成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J].探索与求是, 2000 (12) .
3.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篇三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客观性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敏锐性
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3.观察的全面性
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要引导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4.《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 篇四
一、切入主题,导入新课: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你相信吗?(出示课件)
【在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这件事是真实的,大家不防思考一下,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什么绑住的呢?”(是习惯!)
这则故事让我们震撼,习惯的力量原来如此巨大,所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我们来说是一笔终身的财富。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活动课——好习惯,早养成。(课件出示标题)
二、明确从小应养成哪些好习惯
那么,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哪些好习惯呢?(1):讲卫生、爱劳动(2):文明礼貌,微笑待人(3):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4):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
师:是的,同学们都说得很对,习惯包含着很多,渗透在我们的方方面面: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道德习惯„„好习惯会帮助我们收获知识和智慧,成为开启我们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我们现阶段正接受教育,我们的身份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三、认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自读儿歌《我是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书包自己清;晚上按时睡,早上起得早;
每天看课表,用具都带好; 上课有精神,身体棒学习好。我是小学生,小手放得好;小脚并并拢,身子坐得正; 眼睛仔细看,耳朵专心听;说话先举手,我是好学生。①指名说说儿歌中提到了哪些好习惯? ②讨论、交流
其实大家在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已经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请把你在学习方面的好习惯讲给小组成员听,并说说你是怎样养成的,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③请家长代表说说,他是怎样帮助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④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会怎么样? 全班交流
⑤同学们,通过大家的交流,老师归纳了九条应重点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请看大屏幕:
学会倾听的习惯。
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习惯。书写认真、计算仔细的习惯。
自查自改的习惯。读书的习惯。
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
2、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一个好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养成。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的力量就越强!请听张育睿、靳瀚文、张语翔、王炜昊尹为大家带来的三句半:《养成学习好习惯》
我们四人台上站
一起来说三句半
同学,说什么?——谈习惯
良好习惯益终身
从小逐渐来养成 今天就从我做起——修身
尊国旗,唱国歌
敬师长,助同学
养成礼貌好习惯——人和
课堂坐姿要端正
听讲答问不分神
养成听课好习惯——凝神 每天练字十分钟
间架结构要会通
养成写字好习惯——上紧下松
坚持阅读课外书
常背名言和警句
养成读书好习惯——积累
各科作业按时做
认真答题不拼凑
养成作业好习惯——全优
个人卫生要讲究
果皮纸屑不乱丢
养成卫生好习惯——干净 一课两操要落实
每天锻炼一小时
养成健身好习惯——坚持 表演不好多包涵
希望大家多捧场
我们最后说半句——再见!
3、老师还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会唱的和老师一起唱《好习惯》
4、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其实,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一个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让我们一起记住: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5、你们看,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可见,习惯有多么的重要。我们小学生就应该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拳,跟我宣誓: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宣誓完毕
四、小结:
5.初中学习习惯早养成与家校合作 篇五
前言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以,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一环。
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该如何培养呢?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家校结合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包括了:“良好的课堂听讲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复习习惯”三个方面。
(一)良好的课堂听讲习惯。通过与家长沟通教育思路,提高家长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视,促进良好听讲习惯的形成。使得学生在校内学习习惯达到以下要求:
1.80%以上的学生可以做到课上听讲认真,不走神,能够对老师的讲授的知识有所反映,思维不处于停滞状态。
2.10%的学生养成习惯困难的学生初步具有学习意识,知道上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尽量做到上课不玩耍,不打扰别人。
3.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当中,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知道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看重老师对自己学习习惯上的各种评价。
(二)良好的作业习惯。
1.90%以上的学生能够有良好的作业意识,能够回到家中主动完成作业。
2.80%以上的学生能够有作业质量的观念,能够有把作业完成好的愿望,保证作业质量。
(三)良好的复习习惯。
1.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明确复习步骤。
2.能够养成每天回家复习的意识,并能够争取到家长的指导。
二、家校联系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一)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三、家校合作的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一)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内教师对每位学生要家访一次,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面对面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埋怨、不指责、不批评,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家访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员结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不能告状式家访,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二)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级组长主持,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同时把行为规范极差的学生交给社区,形成一个三结合教育合力。
(三)家长参与教育。请家长进校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以了解学校,认识学校与学校保持一致。每个年级都要建立家长理事会,作为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参与学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让家长进教室听课,家长与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学更透明。
(四)密切亲子关系,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安排学生做“三个一”即:帮家长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说一句悄悄话。家长安排子女为教师也做“三个一”即:帮教师做一张贺卡、打扫一次办公室、提一条意见,通过学生这个纽带把家长和学校联系起来。
(五)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及时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健康、获奖处分、重大活动、调整作息时间、临时加班或放假等信息反映给家长,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一个深刻、全面和真实的教育,必须是教师要了解家庭,作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家长要承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本着对教育的负责,用积极的态度成为学校的智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家校合作中的几点误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观念都在发生变革,三者在青少年儿童教育过程中 的关系也在调整。同时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导致出现大量的“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关爱,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有的表现为焦虑、沮丧或自卑,有的表现为孤独、多疑、消极或冲动,有的表现为厌倦、畏难、无心向学„„这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存在引起我的深思和极大的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而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家校合作中存在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合作中容易陷入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认为“学校在徳育中负全部责任”。
据调查研究,当前社会特别是山区农村,很多家长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全部教育交由学校负责,与他人、父母无关。这种观点主要是缺乏对家校合作重要性认识。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从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斯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优缺点。只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二:交流中忽视了教师、家长地位的平等。
认为教师是长者,家长也是受教育者、配合着、次要者。我认为在双方配合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与家长平等沟通,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神情高傲,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长者气派,动辄教育、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反映问题不如实,甚至添油加醋,歪曲事实,这样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教师即使与家长联系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怪怨家长家庭教育不力,交给老师一个不争气、不聪明的孩子,给老师添麻烦,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评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充分调动家长们的积极因素、多与家长沟通,如实反映存在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方法,虚心向家长学习、请教,充分利用学校中的校讯通、家访或见面商谈,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误区三:不注意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技巧、方法。
记得庄子的《庖丁解牛》讲,如果不掌握解牛的方法,用刀去砍骨头,即费力,又伤刀。但如果掌握了牛的结构,解牛就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了。家教合作同样如此,在合作中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注意技巧、方法,定能达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言之有效的境界。首先,发现问题,应与家长及时沟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优点”不断“闪光”,若是缺点立即防止扩大化,同时要求配合教育。其次,沟通过程中多报喜、巧批评。只要发现有“闪光点”,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因为老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或是建议,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批评,家长哪怕是嘴上服了,心里也许不服。就算教师讲真话,下次再与家长沟通时,家长首先担心的就是再挨一顿批评,你就别指望家长主动与你联系了。这样的双方沟通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双方距离越来越远。
针对上述几种误区,若要搭建共同教育平台,必须做到:首先,家校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直接相关。家庭观念、父母的期望值、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养方式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积极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论坛等形式与途径,指导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些教育技巧和方法,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现象,及时沟通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要构建家校沟通合作机制。要健全家校联系并探索有效的联系模式。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政教部门、班主任、家长委员会三方的协调机构,明确目标、措施和工作程序,保证家校共同教育落实到实处。
6.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篇六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陈小俊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启蒙学生科学意识的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它将为以后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为终生学习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对每个人来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的迈进科学的殿堂,走向知识的高峰。故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宜的、有意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它将为学生后继科学学习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 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些知识在整个自然界中是连续的,但对学生来说,这种连续性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进行积累的。如“果实”这部分内容,低年级有《各种各样的果实》,中年级有《果实的特征》,高年级有《果实的形成》,这些知识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但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五、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六、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7.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篇七
在多年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发现一个现象:综合每月的各项评比情况, 能获得星级宿舍荣誉的常常总是同一个宿舍;而评分低、被没收违规电器、出现乱垃圾问题的宿舍也容易集中在某一个宿舍反复出现。平时和任课教师讨论班级学习情况, 教师说出的几个常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 也会和我心里想到的几个名字不谋而合。
经过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交流谈心和分析后, 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明知各项校纪校规, 但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对个人的影响大, 自控能力差, 在反复违纪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渐渐被不良习惯所支配。而各种习惯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能够融会贯通, 将认真的习惯融入做任何事的过程中。相反, 有一位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曾和我说:“老师, 我知道我自己的毛病, 我就是懒。”懒惰的习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习过程中, 同样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他懒得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而直接从窗户扔出去, 懒得洗衣服, 甚至懒得想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它可以帮助我们, 也可以控制我们。
二、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大脑将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性行为, 这是习惯形成的基础。科学家认为, 大脑中的这个变化过程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回路 (Habit loop) 。第一步是暗示, 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 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是一个惯常行为, 可以是身体、思维或者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奖励, 让大脑分辨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循环, 成为习惯的基础。当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时候, 习惯就诞生了。所以习惯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旦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产生了变化, 习惯就会随之变化。没有了习惯回路, 大脑就会被琐碎的事情占据, 大大降低了时间的利用效率。而习惯回路是大脑寻找的一种省力的方式, 当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 大脑将得到更多的休息, 反应效率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可以理解习惯的意义和运作原理, 将有助于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并有意识地训练形成更多正面的习惯回路, 打破不良习惯回路, 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习惯
当然,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特别需要班主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习惯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所以, 在班级初期建设过程中, 班主任应明确各项校纪校规和班规, 相当于设置习惯循环的暗示, 例如明确要求上课前将手机统一收集到一起, 并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 帮助学生将上课前上交手机变成一个惯常行为, 并明确奖惩措施, 一旦学生触发奖励或惩罚的标准, 就要马上执行提前商定好的奖惩措施, 完成一个习惯回路。反复多次后, 学生将会获得的就是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班主任应做到要求明确, 设置一个较为简单的触发惯性行为的暗示。紧接着要引导学生养成正面的行为, 并全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如果缺乏适时的奖惩, 学生将形成一种意识, 认为教师的要求是有弹性的, 是可以选择性执行的。一旦学生因为违反了校纪校规或班规而没有得到任何批评时, 学生将会形成一个负面的习惯回路, 即班主任要求———不遵守要求———随心所欲/没有惩罚, 这个结果远远背离班主任工作的初衷。所以在形成良好习惯回路过程中,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 尤其是奖惩环节。奖惩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口头表扬或批评, 可以通过操行评定成绩体现, 它既可以是具体事物, 又可以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奖励的目的是肯定学生的行为, 从而形成班主任提要求———按要求完成任务———奖励的良性习惯回路, 久而久之使“习惯成自然”。
考虑到班级人数和班主任的工作量, 可以分阶段来进行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按月提出重点考核内容并说明要求和奖惩措施, 借助班委的力量, 记录每日班级情况, 出现问题班主任要仔细了解原因, 与学生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切不可草草了事或者只是简单惩罚。科学家认为习惯循环的形成中, 在暗示触发环节, 大脑活动加剧帮助寻找最佳习惯行为, 所以班主任要协助学生在找到最佳策略, 刺激大脑活动, 完成习惯回路。第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对各项校纪校规有明确认识, 帮助他们培养习惯。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 习惯的链条很容易打破,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自我要求降低而失去已形成的习惯, 在本阶段中应加强奖惩力度。第三阶段是保持习惯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鼓励学生保持良好习惯, 并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向学生渗透习惯形成的机制和培养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习惯, 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主动进行习惯循环的训练。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来说, 养成好的习惯需要学生个人的内在动力, 也需要外部激励。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多久, 自我效能感越强, 其努力越能持续。结合班主任工作,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第一, 利用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避免学生将失败的结果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失败的原因, 改进策略,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第二, 利用小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同学互助模式, 通过同学间分享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既可加强学生间的凝聚力, 又可通过环境影响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第三, 班主任使用评价、劝说手段来影响学生提高自我效能, 尤其是基于事实基础和直接经验的言语劝告效果最大, 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发展, 有的放矢地鼓舞和激励学生。第四,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避免出现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的情况。
五、总结和反思
从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来看, 习惯培养的效果因人而异, 也和班主任付出的多少成正比。我们常说班风建设、学风建设, 什么是班风和学风呢?在我看来就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班主任应利用科学的方法, 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积极鼓励每个学生, 传递正能量, 帮助他们养成受益终身的习惯。
摘要: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班主任应利用习惯回路 (Habit loop) 这一科学概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并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来协助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习惯的培养,中职生,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 查尔斯·杜希格.习惯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3 (3) .
8.好习惯早养成 篇八
除chú此cǐ之zhī外wài,我wǒ还hái养yǎnɡ成chénɡ了le其qí他tā方fānɡ面miàn的de好hǎo习xí惯ɡuàn。例lì如rú:见jiàn到dào地dì上shɑnɡ有yǒu垃lā圾jī就jiù赶ɡǎn紧jǐn捡jiǎn起qǐ来lái;用yònɡ完wán的de东dōnɡ西xi及jí时shí摆bǎi放fànɡ回huí原yuán位wèi;上shànɡ课kè时shí做zuò好hǎo课kè堂tánɡ笔bǐ记jì……
学xué弟dì学xué妹mèi们men,从cónɡ我wǒ的de亲qīn身shēn经jīnɡ历lì里li,你nǐ们men是shì否fǒu意yì识shí到dào了le养yǎnɡ成chénɡ好hǎo习xí惯ɡuàn的de重zhònɡ要yào性xìnɡ呢ne?
【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推荐阅读: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论文11-02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10-09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参考12-04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08-31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08-02
小学三年级科学小论文09-26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案例08-12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论文06-21
小学四年级科学小论文范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