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9篇)
1.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 篇一
《总装配工艺》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5.汽车车轮定位主要有前束,主销内倾,主销后倾,车轮外倾四个参数。
8.汽车底盘通常由传动系,行使系,制动系,转向系 等四部分构成。
11.汽车悬架通常由 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机构组成。
13.发动机五大系统指冷却,润滑,点火,起动,供给。
16.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 四部分组成。
23.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为90~95ºC。
36、根据悬架结构的不同,车桥分为整体式车桥和断开式车桥。
37、驱动桥由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和桥壳等组成。
48、发动机活塞环包括气环和油环两种。
49、发动机缸套有干缸套和湿缸套两种。
50、在车辆类型代号中,1表示载货汽车,5表示专用汽车。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6.最小离地间隙(C):汽车满载时,其中间区域最低点离其支承平面间的距离。
15.汽车的通过性:是指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及各种障碍的能力
4、汽车开动时,汽油机进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和气,柴油机进的是空气。(√)
5、传动系作用: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车轮,并适应行驶条件的需要,改变扭矩的大小,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
13、发动机五大系统指燃料系、润滑系、冷却系、启动系、传动系(汽油机专用)。(×)
5、悬架的作用?(6分)
缓和、吸收车轮在不平路面上所受到的振动和冲击,以及传递力和力矩。
6、汽车跑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0分)
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的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均匀,2)、制动时悬架导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
10、离合器的功用?
①保证汽车平稳起步。②防止传动系过载。③保证传动系换档时工作平顺。
11、试说出总装车间常用的装配工具?
1)风动扭力扳手 2)双头开口扳手 3)活络扳手
4)定扭矩扳手5)扭力检测扳手 6)双头梅花扳手
7)套筒扳8)旋具9)套筒
14、已知某495QA型柴油发动机的活塞行程为115mm,试计算发动机的排量VL,如果此发动机的压缩比ε=16.5,试计算
燃烧室的容积。
6Vh=ΠD*D*S/4*10=3.14*95*95*115/4*10
=0.815L
排量 VL= Vh*I=3.26L
由ε=(Vc+ Vh)/ Vc得燃烧室容积
Vc= Vh/(ε-1)=0.05
2.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 篇二
1 篮球比赛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1.1 客观因素
从客观上来讲,篮球比赛的比赛环境、比赛的级别、对手的选择和教练的实力、赛场的公正性等都成为决定比赛成败的重要因素。篮球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情绪和心理都具有不确定性。在到达比赛地点的时候运动员已经开始产生了心理的变化,通过观察对比赛环境有一个评估和衡量,不同的比赛级别和比赛对手对于运动员来说心理会有不同的重视程度和心理暗示,教练员的实力对于运动员也是最为客观的影响,篮球运动的运动强度比较大,通过各种动作技巧的运用能够灵活的应对赛场上的各种状况。如果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于主观的努力程度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就越无法实现比赛的集中,在比赛进行中的发挥就不会很顺利,个人的水平失常很有可能会影响整体团队的发挥,造成总体的竞争能力的下降。
1.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决定篮球运动员比赛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球员的实力取决于球员的基本技法的灵活运用,比赛状况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的协调能力。在比赛进行前球员经过了周密的训练和计划部署对于比赛情况有着清楚的把握,通过充分的准备树立团队的自信心,提升团队的整体斗志。在比赛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突发的状况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素质的提升来应对负面情绪和心理干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比可塑性更强,主观条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能力的提升,实现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通过主观条件来改变客观环境的影响,降低篮球比赛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通过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与调试。
2 篮球比赛运动心理特点
2.1 赛前心理
篮球比赛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篮球比赛的整个环节中,在篮球比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特点相对稳定,通过对对手和环境的了解能够提升对于比赛的整体把控,从而树立高度的自信心。心理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运动员个性的了解,运用语言和意识的积极引导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舒缓紧张的心理情绪。篮球运动比赛非常忌讳的就是轻敌,对于自身的实力和对手的实力没有正确的比较和衡量,对于比赛的结果过分的看重,这样的心理暗示就会影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果遇到强劲的对手而产生敬畏的心理也会打击自身的积极性,这些心理状态都是非常负面的,所以篮球运动赛前的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帮助运动员端正自身的态度,提升团队的斗志,正确的应对比赛。
2.2 赛中心理
在比赛过程中有心理状态发展发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对于球员和比赛的结果能够在成直接的影响。比赛的过程瞬息万变,很有可能和预估的结果完全不同,如果急于求成就会打乱团队比赛的节奏,造成情绪的急躁产生可以被突破的弱点,防守上的失误和漏洞,甚至出现犯规的现象。个人心理和团队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在士气低落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形成积极的鼓励和谅解就能提升整体的士气,调整比赛的状态。注重情绪所发挥的能力,作用于比赛的过程中,从而带来所期望的比赛结果。尽管篮球比赛是一场竞技项目,但是我们应该端正一个心理观念,比赛体现的是体育精神而不是体育结果,好的结果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感受到运动所到来的价值和体验才是最大的收获,这是篮球运动最应该灌输的一种心理状态。
2.3 赛后心理
在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获得的结果是相对应的。赛后的心理素质调整对于运动员今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比赛结果一时的失败就士气低落,对于今后的训练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因为一时的成功就自大,也会带来今后训练的滞后性。作为篮球运动员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正确的看待比赛中的得失成败,无论比赛的结果是什么样的都应该有谦虚平和的心态,所有的对手都是运动员可以学习的老师,在比赛过后应该注重反思和交流,了解自身存在的欠缺和不足,通过学习掌握对手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的提升自身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赛后的总结,赛后心理状态对于运动员的影响更有价值,这是篮球队伍建设的重要选择。
3 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的训练与调试对策
3 . 1 制定适度的比赛目标, 做好赛前心理调试
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培训多把重点集中在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心理能力的培养,技能培训和心理能力的培训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二者应该被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心理能力培训需要教练的积极引导,心理素质额培养须有主观性,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对运动员进行激励和暗示。比赛前运动员难免会出现紧张和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调适,通过充分的赛前准备提升运动员的应对能力。通过赛前的潜能开发提升运动员的临场应对能力,提升篮球运动员的专业素质。舒缓赛前紧张的氛围,帮助篮球运动员形成最佳的比赛状态,以自信的心态去参与每一次比赛,从而促进心理培训和技巧培训的同步实现。
3 . 2 注重科学的沟通交流, 促进球员的赛场自我调试
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心理调试需要篮球运动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度紧张的比赛状态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把握,很有可能激发篮球运动员更多的潜能发挥,对于运动员而言,整个篮球比赛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发现的过程。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坚定的信念,敏锐的洞察对方的比赛战略,找到对方的漏洞,在头脑中快速地形成对策战术,通过和队员们之间的良好配合和沟通实现相互的鼓励,通过协商合作实现团队整体实力的最优化体现。比赛的过程是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最好的机会,通过实战的体验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赛场上的心理状态,才能找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提升心理应多的能力,提升比赛的积极性,塑造顽强的比赛精神。在比赛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团队的默契,个人的情绪心理体现和团队是密切相连的,始终把自身看成是团队的一员才能更好的融入到比赛中,才能实现更好的发挥。
3 . 3 善于赛后总结, 摆正比赛心态
赛后心理状态的培训和调试是一个团队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教练通过对运动员的实际反映,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关心和帮助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帮助运动员们进行积极的反思,转移对于比赛结果的注重程度,实现良好的团队氛围的营造。正确的看待比赛的结果和比赛的价值,帮助运动员进行自我总结,把每一场比赛的结束看成是开始,对于自身能力不断的提升,丰富实战经验,在身心上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语言激励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调控的方式实现对运动员赛后状态的调整,在教练员的引导下实现团队内部的合力,坚定努力的勇气和决心,不断的激励自己学习进步,提升篮球运动员应多挫折的信心,实现对综合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篮球主力,为篮球运动输送大批量的人才。
4 结语
3.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 篇三
目前,全国贫困大学生总数超过500万人。许多贫困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的贫困家庭,生活上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难以和其他同学相比;而经济上的拮据也影响了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出现了心理偏差和思想认识误区。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调试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搞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偏差及其成因
应该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磨练,能吃苦耐劳,愿意参加勤工俭学劳动,已经克服了面子观点,同时,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实践成才,他们的意志是比较强的;为使自己最终能够成功地立足于社会,他们一方面能够科学准确认识自己,看到困难,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的能力。但是,在这个群体中所存在的消极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1.心理偏差
一是自卑心理。自卑问题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从外部环境看,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文化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他们本身就与其他学生在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加剧。从内在因素看,由于贫困生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语言、能力等方面不满,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暗示,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紧张感,抑制了个人能力的发展,加深了自卑感。另外,受社会畸形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比吃穿、比消费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消费上的差异也是贫困生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自卑给贫困生的心理、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一种情况是在学习中寻求自尊。他们拼命学习,希望自己每门课都拔尖。结果由于过分紧张又加重了心理压力,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样挫折感就更强,自卑心理就更重。第二种情况是在封闭中维护自尊。有的贫困生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和别的同学接触,自己闷头读书,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由于事事回避,处处退缩,大家不了解他,也不敢和他交流,结果他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同时由于参加活动少,泯灭了自己的才华,能力没得到发展,眼界不开阔,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二是内心敏感。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
三是忧虑封闭。他们深知自己父母的艰辛不易,因此虽身处远方,却总是为家里的情况担忧。再者,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己拿大笔的费用上学,却不知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偿还债务。这些都为他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自我封闭:某些贫困生由于经济的窘困产生了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不多,不能融入同学之中。再者一些学生认为只有读书才是一个学生的本分,为了父母的期望,强迫自己天天学习,害怕参加活动占用自己的时间,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且,现代社会的交往往往带有更多的物质利益,贫困生害怕过多的交往给自己带来物质的负担,因而怯于与别人交往,不参与集体活动。如此,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因而自我封闭。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2.偏差成因
一是教育方法不恰当。家长忙于生计,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许多学生有问题也不与父母交流,养成了在生活中有问题也不与他人倾诉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心理负担沉重。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不关心孩子的心里所想,动辄便动手打骂。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一些贫困、边远地区,学校的心理教育更无从谈起。
二是地区文化差异。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有很大差异。边远地区与城市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有很大的难度。现在生活与原来生活的不同,当思想、感情活动等与现实生活不协调时,便很容易发生冲突、矛盾。而他们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这样也会增加心理负担。
三是失落感。能迈入大学门槛,说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实力。在高中时,学习都很优秀,深得老师喜欢和同学的羡慕。但到了大学,大家几乎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生,比自己学习优秀的同学很多,并且一些同学多才多艺,到处是他们活跃的身影。而自己除了学习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自己照旧苦学,却不见有多少效果,心中产生一些失落感。失落感的产生,容易增加自卑感。
四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虽然是一片净土,但是它也不可能与社会脱离联系。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影响在校园里都能找到。社会中的对物质的追求、向往,评判价值的物质利益标准,都对在校学生产生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社会人际关系的色彩,注重一定的利益要求。这些都给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缺陷
因贫困原因不同,贫困大学生的不良思想状况是不同的。
1.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物质贫乏,为摆脱贫穷而刻苦读书,父母忙于生计、文化落后。这种学习目的的偏差,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影响了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发现校园里家境好、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学习优秀的同学也大有人在,生活上的贫富差异、见识上的多寡悬殊极大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原本引以为傲的学习优势也不复存在,缺陷便慢慢显露出来,在他们看来贫困是一种权利,享受照顾是应该的事;还有些贫困生没有诚信,利用老师和同学的同情心借钱不还;贷款付学费,毕业后不偿还银行贷款……,这些情况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损失,而且给高校内的“扶贫”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父母失业或下岗家庭的贫困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许多企业关、停、并、转,由此致使相当数量的人员下岗或失业,这些人员中不乏有在大学学习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原有的技能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家庭经济贫穷。生活的困难和家长社会地位的丧失,使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的下岗待业,使他们觉得脸上无光;囊中羞涩使他们的自尊受到打击,他人无意识地语言刺激,就会使他们有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之感,在这种重压下,他们的思想认识会出现偏差,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对此愤愤不平,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
3.由于遭遇突发事件家庭陷入贫困的学生。这部分由于突发事件即天灾人祸而变得贫困的学生,若承受能力差一些,则会感慨命运不公,人生苦短,自身渺小无法与命运抗争,从此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出现各种思想问题,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对此,学校往往只片面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弱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与“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责任心的教育、吃苦耐劳的教育;如与奖学金有关的诚实教育等等。
4.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估计过高,影响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认为贫困生应该比其他学生更理解能生活的艰辛,思想也应该成熟一些。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过高估计,导致了一些高校学生工作教师把对贫困生工作的重点完全放到了生活上,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例如:一些贫困生在与他人相处中的自私小气常常被误认为是节俭,这些学生自己的东西是能省则省地用,而用起其他同学的东西是“信手拈来”、理所当然。对于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贫困生也没有经验,贫困生并不会自然地思想早熟。
5.正确人生观的正面引导不够。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园,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生活、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但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并不能替代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许多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人生观的偏差造成的,因此仅靠“二课”教学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三、建立心理纠偏与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制定规划,统筹部署心理扶贫和思想教育工作
要成立专门的“济困助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物质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并将心理扶贫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使心理扶贫远有规划,近有目标;严有标准,细有步骤。各单位要思想一致、认识统一,密切配合,形成党总支、团总支、团支部为一体的规范的管理网络,层层落实责任,使工作细化、具体化。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人员精干的心理扶贫队伍,加强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教师,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心理扶贫工作小组,定期组织座谈等,研究工作方法和内容。要抓典型树榜样,评选树贫困生的优秀代表,在贫困生中,不乏学习刻苦,成绩突出的优秀生。他们对贫困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应树立这些典型,举办事迹报告会等,使贫困生在身边同学中看到榜样,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要把心理扶贫与物质扶贫有机结合,心理扶贫是建立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的,物质扶贫工作是前提和可靠保障,对心理扶贫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物质扶贫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减轻其压力。要寓心理扶贫工作于丰富多采的活动之中。
2.加强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的教育,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教育贫困生如何认识、理解贫困。贫困是现实,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困而失去理想和信念。一个人无法选择他(她)的出生,但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改变将来的命运,如果因为贫困而放弃现在的努力,那么你就没有将来。其次教育贫困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自强自信,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最后教育城市贫困学生正确理解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父母下岗而造成的生活贫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确给部分家庭带来了困难,但也应看到它给国家带来了前途,特别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指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寻找自我闪光点确立自信。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指导他们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客观现实,并勇敢地接受。物质生活的好与坏并不是评价个人的标准。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是暂时的,要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
3.进行挫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暂时的、可以战胜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回避、不气馁,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经历挫折,战胜挫折会让自己不断成长更加成熟。心理咨询在一些大学早已开展,但是活动不尽如人意。曾有记者采访了多所大学的大学生,问其心理咨询室在何处,都回答说不清楚。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设置在医务室,更让学生感觉到去那里咨询的话就是自己有病。大学心理咨询应积极寻求有效的心理咨询的多种方式。高要求咨询老师的专业、能力素质,切实给学生解压。
4.物质上帮助贫困生,为他们排忧解难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给贫困生物质的帮助,是对他们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让奖学金和助学金真正地对贫困生的生活起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解决这一些问题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可以争取社会的资助。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物质帮助及时、到位。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找到,贫困生一些自身优势,如他们大多动手能力强,能吃苦,组织活动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自己的能力被肯定。有助于他们以后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表现自己。
无论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辅导,这些都是为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提供的外在条件。他们要克服心理困扰,摆脱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依靠外在的帮助不断调适自我,并通过不懈地拼搏和努力塑造健康的自我。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尽己所能帮助高校贫困生在高校的环境中成长,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4.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 篇四
根据丘人社发【2013】230号《文山州人社局转发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的通知》的要求,丘北县锦屏中学认真组织现有的146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本次培训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其中其中集中培训学时为17学时。
接到通知后,学校在教职工会议广泛宣传动员,并利用下午第四节课由张副校长亲自组织并带领全校专技人员进行学习,在统一培训学习中,《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调适》这一专题,使所有专技人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专题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人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视频中不仅仅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群体的基本心理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从教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社会服务的教育人员,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通过这次学习和培训,广大教师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优势,并不因此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盲目乐观;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劣势,并不因此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苛求。做到敬业爱岗,淡泊名利,勤奋工作。任凭商海翻腾,物欲横流,两袖清风,能耐得寂寞,远离诱惑,守着宁静,站稳三尺讲台,甘为人梯,追求精神的富有和学生的成功。
二是要劳逸结合,放松自我。为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教师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放松自我。特别要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锻炼,早晨跑跑步,课外活动打打球,晚饭后散散步或听听音乐,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紧张而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树立“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搞好与领导、同事、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既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也不在背后议论、诽谤别人,还要不在乎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说,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见贤思齐、扬长补短。
四是要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之路如同轮船在海中航行,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难免出现惊涛海浪、遭遇暗礁。当在学习、工作、生活、晋职等方面遭到挫折甚至失败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压力,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而难以自拔。这时,教师要以乐观的情怀、开阔的胸襟正视现实、查找原因、吸取教训、调整目标,寻找进取之策。历经暴风骤雨,付出心血汗水,成功就会主动地向你招手,胜利定会张开双臂与你拥抱。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校专技人员更加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与同事平等相处,调整心态,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压力,科学有效地调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更加轻松、投入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了。
5.5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篇五
第一节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就业观是毕业生对就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毕业生的就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已逐步建立。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面而有所变化,他们对职业要求、生活理想、成就感等进行新的思索,在就业观上表现出新的特点。
1.自主性与主动性增强
大学生原有的被动性就业心态在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特点影响下,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选择,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的必然。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生在毕业前两三个月才逐渐关心毕业动向问题;20世纪90年代提前到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关注毕业去向;而近几年的学生不仅在最后一学期甚至在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这使他们一方面带着危机感和使命感进入大学学习,自我消化专业设置缺陷造成的就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2.择业观念日趋务实
从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在择业中开始把职业与自身的兴趣、是否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相结合,这无疑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多向性和不确定性
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表现为“鱼”与“熊掌”;两者兼得的愿望、“这山还望那山高”的趋向,多向地进行求职与应聘。例如,有些毕业生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还有一些毕业生脚踏两只船,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心态浮躁。
毕业生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和学校不利,毕业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既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延误了其对人才的挑选,同时,少部分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加大了就业推荐的难度。
二、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负担,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其需要调适的心理表现主要是: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把择业范围限定在大城市的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出版社、高校、高新技 1
术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等,无形中限制了择业范围。
择业者的择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这样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择业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这就要求毕业生避免择业定位的理想主义色彩,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确保顺利就业。这种方法强调适时放弃刻意追求的不现实的定位,不错过其他较好的择业机会。尤其是对某些 “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者较为适应。
2、从众心理
择业者处在择业大众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3、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差的不良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4、焦虑心理
面临就业,很多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来说,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压力,消除自身的惰性,增强自我的进取心,产生求胜得心理和行动。但是,如果被过度焦虑甚至沮丧的情绪长期困扰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的心理,而自己又不能及时化解这些情绪时,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并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拓宽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面,但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严格录用程序(如笔试、面试)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为性别、学历层次等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为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有的担心不知道自己能否被用人单位选中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尽快落实就业单位顺利就业;或幻想无需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实际中往往事与愿违,正是因为害怕失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就业过程中的焦虑,会给求职代理啊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的失败。
5、虚幻企盼心理
虚幻企盼心理更多表现为幻想心理,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屡受挫折后严酷的竞争结果,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他们往往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更有甚者,陷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慧眼识金”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也很难如愿以偿。
6、自卑心理
自卑抱怨心理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在择业中,往住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自卑不仅使其悲观失望,不思进攻,错失良机,而且也有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
7、怯懦心理
怯懦胆怯心理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一些人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为克服上述弱点,毕业生必须平时积极参加学生班集体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主要有:
1.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改革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减员、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2.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高的单位,观点有待转变。
3.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
(二)主观原因主要是:
从个人角度看,现实与就业期望落差较大时,部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排解忧虑,正确面对挫折和困境。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因此说,良好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的关键。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择业心态
1、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一是正视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二是正视自身。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
2、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高层次文化青年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竞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要靠真才实学。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竞争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3、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绝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4、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
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新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越来越开放的人事流动制度,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自我调适方法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他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1、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2、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方法。
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
(4)升华法。以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动机或行为来代替原有的低层次的动机和行为。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利用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即用理性认识代替以偏概全、糟糕透顶等非理性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双向选择中,确定职业定位,寻找工作机会。
3、寻找社会支持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思考与讨论:
1.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
2.就业过程中,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应用与实践:
1.小佳是个腼腆的女孩,每次去应聘,都是输在面试上。见识面试官,如履薄冰,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头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着头在那儿等过关,本来平时都能回答的问题,面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还出现过答非所问的现象。常常面试回来后懊恼不已,自惭形秽。越是这样,就越是严重影响下次面试的心态,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失去了信心。
6.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答案库二 篇六
1、哪项不是情绪的三要素()答案:(A)
A、情绪的客观体验B、情绪的主观体验C、情绪的外部表现D、人的生理基础
2、哪项不是情绪的分类()答案:(B)
A、激情B、感动C、心境D、应激
3、哪个不是情绪的最基本的表现()答案:(D)
A、喜悦B、愤怒C、悲哀D、兴奋
4、哪项不是健康情绪的标准答案:(D)
A、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B、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引起它的情境相适应
C、情绪反应能够随客观情境的变化而转移D、情绪反应有环境变化而转移
5、挫折感()答案:(A)
A、指个人在认识到自己的活动受到阻碍后引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
B、指人从事活动没成功的感觉C、指人的信息活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D、指人的一种心理反应
6、哪项不是常见的积极性挫折反应()答案:(A)
A、适应目标,循序渐进B、坚持目标,继续努力
C、降低目标,改变行为D、改换目标,取而代之
7、哪一项不是内郁的压抑形式答案:(B)
A、冷漠B、无情C、焦虑D、逃避与幻想
8、哪项不是根据个人特质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程度将其分的类别()答案:(D)
A、首要特质B、中心特质C、次要特质D、非常特质
9、哪个不是艾森克的三因素人格理论()答案:(B)
A、外倾性B、多血质C、神经质D、精神质
10、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依据人们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差异,将人分为六种性格类型,哪一项不是的()
A、权力型B、社会型C、随便型D、宗教型答案:(C)
11、哪个不是意识的结构()答案:(B)
A、意识B、有意识C、潜意识D、无意识
12、哪项不是人格的机构组成部分答案:(C)
A、本我B、自我C、完我D、超我13、哪项不是人格测验的应用()答案:(B)
A、心理咨询B、社会活动C、人事选拔D、教育评价
14、哪项不是自我意识子系统构成()答案:(D)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决定
15、哪个不是职业心理健康的标准()答案:(C)
A、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B、良好的自控力C、积极的心态D、很好的环境适应性
16、哪一项不是很好的环境适应性体现方面()答案:(D)
A、适应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B、适应工作,乐于工作,而不是把工作当作一种累赘
C、适应各种人际关系D、适应任何领导
17、哪项不是造成“上班恐惧症”的原因()答案:(B)
A、对工作本身的恐惧B、对工作环境的恐惧
C、对角色转换的畏惧D、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18、哪项不是克服“上班恐惧症症”的方法()答案:(A)
A、自我安排调节B、调整自己的认知C、学会适当放松D、有意识地适应人际交往情境
19、哪项不是慢性疲劳症()答案:(D)
A、指健康人不明原因地出现严重的全身倦怠感
B、伴有低热、头痛、肌肉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C、有时淋巴结肿大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临床综合症D、全身肢体动作放慢
20、哪项不是“假期综合症”的发生的原因()答案:(C)
A、长假扰乱了平常的活动规律
B、长假产生惰性,产生精神疲惫C、长假可以出去旅游D、饮食不规律,导致危害
21、哪个不是预防“假期综合症”的方法()答案:(C)
A、假期前的心理调适B、休息要适当C、多和朋友接触D、多想开心事
22、哪项不是“职业厌倦症”产生的原因()答案:(B)
A、长期的工作压力B、人的欲望C、对工作缺乏兴趣D、疾病
23、哪项不是描述“职业倦怠症”的()答案:(C)
A、又称“职业枯竭症”B、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
C、源自身体的疲乏D、源自心理的疲乏
24、哪项不是职业倦怠症的特点()答案:(B)
A、情绪衰竭B、复杂的工作环境C、非人格化D、低个人成就感
25、哪项不是导致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是()答案:(B)
A、缺乏支持B、缺乏领导C、缺乏奖赏D、缺乏控制
26、哪项不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是()答案:(C)
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
C、情绪衰竭D、个体成就感和生活态度
27、网络综合症()答案:(B)
A、人们在工作和爱时,怎样正确应用强迫机制控制性欲和攻击性
B、人们由于沉迷网络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的总称
C、人们因生活工作产生的心理生理障碍D、人们对网络的依赖
28、网络综合症产生的原因()答案:(C)
A、工作、心理原因B、工作、生理原因C、心理、生理原因D、心理、身体原因
29、哪项不是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途径()答案:(D)
A、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B、培养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兴趣
C、灵活的适应,不仅是对新工作的适应,更主要是对新环境的适应
D、平时和同事之间多交流接触
30、哪项不是应对“职业厌倦症”的对策()答案:(A)
A、适时换工作环境B、建立职业兴趣,强化职业情感
C、利用升华技巧D、合理地安排工作
二、多选题
31、职业倦怠症()答案:(ABD)
A、又称“职业枯竭症”B、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
C、源自身体的疲乏D、源自心理的疲乏
32、职业倦怠症的特点()答案:(ABC)
A、情绪衰竭B、非人格化C、低个人成就感D、复杂的人际关系
33、导致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是()答案:(ABD)
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情绪衰竭D、个体成就感和生活态度
34、防患“职业倦怠症”组织方面的对策有()答案:(ABCD)
A、避免让一个人处理麻烦的问题B、不要让员工工作太久
C、为员工提供表达情绪的渠道D、提供在职训练
35、“网络综合症”的应对策略()答案:(ABCD)
A、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B、注意加强饮食营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C、重视心理保健D、注意保护眼睛
36、职业适应的内涵包括心理适应还有()答案:(ABCD)
A、生理适应B、岗位适应C、知识技能适应D、人际智能适应
37、引起对职业不适应的原因()答案:(ABCD)
A、观念与职业的不适应B、对职业变化的不适应
C、对新职业提出的新要求产生的不适应D、新的环境变化使人产生不适应
38、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途径()答案:(ABC)
A、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B、培养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兴趣
C、灵活的适应,不仅是对新工作的适应,更主要是对新环境的适应
D、平时和同事之间多交流接触
39、员工帮助计划的心理管理技术:进行专业的员工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评估,还有答案:(ABCD)
A、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B、对工作环境的设计与改善
C、开展员工和管理者培训D、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
40、造成“上班恐惧症”的原因()答案:(ACD)
A、对工作本身的恐惧B、对工作环境的恐惧
C、对角色转换的畏惧D、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41、上班恐惧症的特点答案:(ABCD)
A、上班前不想上班B、焦虑C、上班第一天萎靡不振D、烦躁
42、克服“上班恐惧症症”的方法()答案:(BCD)
A、自我安排调节B、调整自己的认知
C、学会适当放松D、有意识地适应人际交往情境
43、慢性疲劳症()答案:(ABC)
A、指健康人不明原因地出现严重的全身倦怠感
B、伴有低热、头痛、肌肉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C、有时淋巴结肿大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D、全身肢体动作放慢
44、慢性疲劳症产生的工作原因()答案:(AC)
A、快节奏的工作B、繁杂的工作环境C、长期紧张工作D、复杂的人际关系
45、治疗“慢性疲劳症”的对策答案:(ABCD)
A、寻求病源,“对症下药”B、保持心情舒畅C、善于劳逸结合D、坚持锻炼身体
46、“假期综合症”的发生有哪几个原因()答案:(ABD)
A、长假扰乱了平常的活动规律B、长假产生惰性,产生精神疲惫
C、长假可以出去旅游D、饮食不规律,导致危害
47、预防“假期综合症”的方法()答案:(ABCD)
A、假期前的心理调适B、休息要适当C、提早进行“角色转换”D、多想开心事
48、“职业厌倦症”产生的原因()答案:(ACD)
A、长期的工作压力B、人的欲望C、对工作缺乏兴趣D、疾病
49、应对“职业厌倦症”的对策()答案:(ABCD)
A、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B、建立职业兴趣,强化职业情感C、利用升华技巧D、合理地安排工作
50、应对“职业厌倦症”的对策()答案:(BCD)
A、适时换工作环境
B、建立职业兴趣,强化职业情感C、利用升华技巧D、合理地安排工作
三、判断题
51、职业规划是指从业者进入职业角色,履行职业角色义务,享受职业角色权利,遵守职业角色规范的发展过程。答案:(不正确)
52、职业适应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人们通常把职业性质和职业环境看作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决定着个人的安宁、幸福和前途。答案:(不正确)
53、人际智能具体地说是指一个人与他人良好相处、有效调节关系、协同工作、发挥人际效能的能力。答案:(正确)
54、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独占欲望而产生的。答案:(不正确)
55、所谓单调作业是指那些千篇一律、简单、快速、高度重复、跟着设备机械地运动、无精神活动余地的工作。答案:(正确)
56、男性的心理误区多来自于她们特灵敏的第六感觉。答案:(不正确)
57、自我挫折指对已经建立的爱情关系的自我怀疑,动摇感和对对方的苛求导致的烦恼。答案:(正确)
58、自我评价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而是包含情感和意志过程在内的综合性的心理过程。答案:(不正确)
59、个体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答案:(正确)
60、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成熟的里程碑。答案:(正确)
61、成功期望就是与个人的成就动机和个人自我的发展目标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成就动机驱动下朝向目标迈进的心理准备状况。答案:(正确)
62、不同的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有着很小差异。答案:(不正确)
63、理想的目标与虚幻的目标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有合情合理的基础,是基于对现实的预测,理想的目标是行为的有力动力,因为理想目标本身包含着达成目标的手段和能力的规定。
答案:(正确)
64、角色扮演的方法有助于维持选择平衡,使人们较为全面地评估选择的方案的优点与缺点,防止片面化。答案:(正确)
65、“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光环心理”。
答案:(不正确)
6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人的性格是不可改变的。答案:(不正确)
67、“打预防针”法是针对心理准备不足而制定的一种预防策略,它是角色扮演技术的典型化。答案:(正确)
68、所谓“首因心理”,就是人在相互认识的活动中,最初获得的关于对象的信息,在评价对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答案:(正确)
69、心与身无法分开,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变化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而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产生心理的变化。答案:(正确)
7.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篇七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 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 减少冲突与制约, 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 进行不断的调整, 有效化解心理矛盾, 减少心理冲突, 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 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 更具体地来说, 可能是挫折与失败, 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 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 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 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 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 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 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 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 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 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 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 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 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 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 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 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 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 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 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 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 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 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 但未能如愿, 竟持刀行凶杀人, 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 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 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 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 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 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 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 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 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 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 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 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 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 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 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 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 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 容易冲动, 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 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 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 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 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 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 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 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 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 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 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 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 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 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 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 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 现实的就业市场, 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 有时宁愿不就业, 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 过分追求专业对口, 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 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 往往是踌躇满志, 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 悲观失望,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 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 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 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 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 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 认为自己技高一筹, 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 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好高骛远, 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 形成自负心理, 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 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 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 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 独立性不强, 缺乏个人主见, 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 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 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 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 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 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 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 抱着“他能去, 我也能去”的态度, 嫉妒、攀比, 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 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 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 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 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 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 敢于面对竞争, 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 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 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 就业形式有许多, 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 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 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 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 尽管社会发展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 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 及时调整心态, 振奋精神, 勇往直前, 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 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在求职就业前, 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 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 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 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 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 也不狂妄自大, 要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 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客观地认识自己后, 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 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 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 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才能, 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 也不必失落, 总结经验教训, 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 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 踏上社会之前, 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 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 在选择职业的同时, 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 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 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 不断学习, 努力钻研, 刻苦自律, 完善自我, 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 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加强社会交往, 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 不断地塑造自己, 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 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 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 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 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 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田洪伟, 洛阳理工学院;杨小波, 河北大学)
编校:施宇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进行良好的心理调试, 保持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对大学生乃至对整个社会来说,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调试的基本内涵出发, 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心理调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然后针对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8.浅析如何调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篇八
一、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二、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简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四、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削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9.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 篇九
1.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不包括(D)
(A)自我估计不当
(B)抱负水平过高
(D)目标未能实现(C)动机冲突而引发挫折
2.(A)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A)挫折(B)书本
(C)金钱
(D)努力
3.不是导致报复者孤独的原因有(A)(A)变态心理
(B)阴暗的心理状态
(D)从不与人畅快交流(C)报复心驾驭去心灵
4.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面貌是(B)
(A)经济状况
(B)政治体制
(C)科技进步
(D)工作压力
5.对看不惯的事或不称心的事,习惯直露心事,而不大考虑效果是(B)的表现
(A)狭隘性格
(B)急躁性格
(C)火暴脾气
(D)脾气好
6.常见的心理亚健康不包括(D)
(A)虚荣心(B)攀比心理
(C)猜疑心理
(D)乐观主义
7.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B)
(A)人格的他控性(C)人格的可变性
(B)人格的稳定性(D)人格的自控性
8.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不包括(B)
(A)待人以诚
(B)八面玲珑
(C)直抒坦言
(D)坦荡处事
9.人格的特征不包括(A)
(A)人格的不可塑性(C)人格的整体性
(B)人格的社会性(D)人格的稳定性
10.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院门诊中,有(D)的病人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
(A)10%(B)20%
(C)30%
(D)50% 11.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是(A)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
(A)弗洛伊的
(B)罗素
(C)马克思
(D)赫尔巴特 12.替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C)升华和补偿
(A)表同(B)投射
(C)升华和补偿
(D)反向作用
13.(C)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A)行为疗法
(B)支持性心理治疗
(D)家庭治疗(C)生物反馈疗法
14.体力节律的特点不包括(C)
(A)体力充沛
(B)动作敏捷
(C)情绪高涨
(D)充满活力
15.自由选择程度较低、内在动机较弱的活动称为(B)
(A)休闲活动
(B)必需的非工作活动
(D)必须的工作活动(C)自由时间的活动
16.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C)
(A)外貌(B)幽默
(C)坦诚
(D)乐观
17.完美主义者的表现是(B)(A)做事缺少恒心
(B)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
(C)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D)遇到这些失意时,觉得一切都不如人意
18.睡眠前过饱、饥饿、口渴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属于(B)失眠
(A)心理因素
(B)生理因素
(C)物质因素
(D)年龄因素
19.自卑心理的表现不包括(D)
(A)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意(B)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C)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D)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20.易激惹,沉不住气,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是(C)的主要表现
(A)狭隘性格
(B)急躁性格
(C)火暴脾气
(D)脾气好
21.(C)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A)人格和谐健全(C)和谐的人际关系
(B)人格和谐健全(D)热爱生活和工作
22.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C)开始的
(A)自己(B)别人
(C)别人的评价
(D)自己的评价
23.(C)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A)信念(B)理想
(C)世界观
(D)价值观
24.事实表明,(A)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
(A)认识(B)意志
(C)情感
(D)理性
25.合理变通的方式中的(B)是指改变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减少关注反倒自然
(A)回避(B)淡化
(C)转视
(D)换位
26.精神分析疗法不适用的症状是(B)(A)焦虑症(B)行为障碍
(C)抑郁性神经症
(D)心理创伤
27.(C)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心理过程,就像我们心灵的晴雨表,反映着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A)挫折(B)意识
(C)情绪
(D)人际关系
28.在行为上,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想法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属于什么性格的人(A)
(A)狭隘性格
(B)急躁性格
(C)火暴脾气
(D)脾气好
29.(B)是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A)焦虑(B)忧郁
(C)冷漠
(D)易怒
30.自我意识产生于(B)
(A)婴儿(B)幼儿
(C)少年
(D)成年
(二)多选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情绪的特征有(BCD)
(A)应激性(B)两极性
(C)感染性
(D)情境性
2.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ABCD)
(A)功利性(B)面子问题
(C)不会说不
(D)交往的封闭性
3.人的身体健康观和保健工作模式先后经历了(ABD)三个发展阶段
(A)单纯治疗疾病
(B)预防疾病的发生(C)过度悲观(D)注重强身健体
4.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包括(BC)
(A)失恋(B)亲人的离去
(C)夫妻不和谐
(D)婚外情
5.完美主义者的心理特征包括(ABCD)
(A)追求完美
(B)自尊心脆弱
(C)自视甚高
(D)控制欲极强
6.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ABC)
(A)生活理想切合实际(C)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B)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D)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7.中国专业技术人群的心理压力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来自(BCD)
(A)生活环境
(B)社会变迁
(C)经济环境
(D)竞争程度
8.专业技术人员的情绪困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ABC)
(A)工作(B)人际关系
(C)健康
(D)心情
9.缓解焦虑放松方法有(ABC)
(A)调息放松法(C)肌肉放松法
(B)纵情想象放松法(D)摔物品放松法
10.专业技术人员的人际关系概括讲包括(ABC)(A)家庭(B)工作
(C)其他社会
(D)自我
11.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感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AC)。
(A)心理素质
(B)处事能力
(C)心理健康水平
(D)魅力
12.(A)和(B)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快乐的良方
(A)幽默(B)自嘲
(C)嘲笑同事
(D)打架
13.外部环境对有哪些刺激?(ABCD)(A)物质的(B)生理的
(C)精神的
(D)心理的
14.专业人员交往的艺术有(AB)
(A)语言艺术
(B)非语言艺术
(C)行动艺术
(D)非行动艺术
15.人格的构成主要包括人格的(ACD)
(A)思想素质
(B)道德素质
(C)心理素质
(D)智能素质 16.研究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的方法论应该做到(BCD)的统一
(A)实践活动
(B)生物因素
(C)自然因素
(D)社会因素
17.人格的基本特征是(ABCD)
(A)人格的社会性(C)人格的稳定性
(B)人格的整体性(D)人格的独特性
18.人与人的吸引建立在(ABD)
(A)熟悉(B)个人特质
(C)喝酒
(D)相似互补
19.沟通能力要注重(ABCD)的培养
(A)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C)思维能力修养
(B)心理素质修养
(D)沟通技巧修养
20.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哪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ABC)
(A)认知层面
(B)表达层面
(C)生理层面
(D)心理层面
(三)判断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人际关系好的人一定心理非常健康,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否)2.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是)
3.对于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把个体放在人际关系中研究,关注他们心理上同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的情况,在帮助个体社会化的同时,特别注重个体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的平衡与潜能的发挥。(是)4.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自私(是)
5.仅仅为打发闲暇时光的无聊活动、疲于奔命的跑马观花旅游等,对心理调适未必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是)
6.体弱多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比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对挫折更加敏感,容忍力高。(是)
7.音乐具有明显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因此也是缓解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是)8.激情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否)
9.交流是与人竞争的一个方面,要把在交谈中占上风当作交谈的目的。(否)10.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界定中,整合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的特质的总和(是)
11.社会化的程度,包括掌握了多少生活知识技能,是否有正确的生活目标,能否遵守社会生活规范,顺利融入社会群体,承担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等。(是)12.平等和互益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
13.某企业总经理曾在其办公室内设一大沙袋,每当感到怒不可遏时,便挥拳猛击沙袋,以宣泄心中的怒气,直至精疲力竭为止,这也属于合理宣泄。(是)14.恣情性心理休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的宣泄来释放压力,放飞郁闷。(否)
15、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16.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是)17.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进行换位思考(是)
18.急躁性格的人,对看不惯的事或不称心的事,习惯直露心事,而不大考虑效果(是)
19.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否)20.教育在人格培养中发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不仅要继承先天因素,适应外在环境,而且能够有效地干预环境,发展后天因素(是)21.人格的独特性既可以通过人格测验来测量,不能通过日常观察来了解。(否)22.心理和思想两者含义不同,但内在的联系,它们同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23.嫉妒是看见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而产生恼怒的情绪体验(是)24.人格的稳定性特征中,稳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25.,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更易患病或产生病感。(是)26.扩大交往是矫治狭隘性格的有效方法(是)
【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推荐阅读:
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07-22
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01-01
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10-24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李09-26
气质与心理健康12-19
游戏与幼儿心理健康08-16
警察心理健康与调适09-02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10-19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08-27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