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024-10-17

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精选12篇)

1.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篇一

诗歌鉴赏二轮学案之山水田园诗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内容)这两句视觉听觉的角度,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结构:承上启下)承上: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启下: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任性自然、淡泊清高,的情怀。

【反思总结】

①关于山水田园诗

由晋代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由南朝(宋)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描写山水之胜抒发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盛唐山水田园诗】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代表诗人为孟浩然与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②鉴赏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等。

(3)艺术风格: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自然。③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再试身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水流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解: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析: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2.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篇二

一、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清淡美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满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这样的冲淡, 或者说清淡, 让人们如同切身般感受到山水田园之美, 悠远的意境与诗人旷达的情怀相结合, 这样的山水已经不再是普通大自然山水, 也不仅仅是诗人咏怀之物, 而是浑然天成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恬淡与人生的恬淡两种审美体验。孟浩然一生创作的体裁几乎都是比较单一的山水田园诗, 表现的是隐居的闲适与羁旅的愁思, 在这两种生活的境况的变化中进行清淡的诗歌创作。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的境界更加的开阔, 相比较南朝以来的山水田园诗,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达到了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新的高度, 他将山水田园诗歌中繁杂的咏物简化, 不再以迤逦的咏物来表现对山水与人生之情, 而是将山水与内心相结合, 衍生出一种诗歌中如自然山水般的“气象”, 这样的“气象”让他的山水田园诗变得与众不同。不同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 屈原看到的自然是高度精神化的产物, 每一种自然之物都似乎是一种精神与节操的外化, 而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就是平淡异常的自然, 所不同的是诗人孟浩然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内心与之相契合的平淡。这样的清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人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没有强烈的情感的表达, 没有激烈不可自拔的诗情的倾诉, 诗歌中更多的是与自然之物一样的清静, 内心与自然一样存有一丝“浩然”之气。另一是孟浩然的诗歌中没有浓烈的诗意, 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没有大诗人李白的不断涌现的浓厚的诗情诗意, 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一种清淡。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语言的平淡, 也增强了诗歌整体风格的清淡, 没有浓妆艳抹般对自然的描绘, 语言上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为之的表达。虽然诗歌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淡的风格走向, 但是诗歌却在平淡中饶有兴味。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就这样评价孟浩然“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从中的“清芬”我们就能够看出李白对孟浩然诗歌中审美意趣的评价。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清淡美的成因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首先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孟浩然长期的隐逸生活。诗歌是生活精神层面真实的写照, 孟浩然诗歌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一种对于自然的独特情怀, 就源自于诗歌长期的与自然的接触, 这也是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山水田园中寄托了诗歌对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的情怀与抱负, 隐逸生活恬淡自然, 没有强烈的巨变, 有充足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寄情在山水中, 久而久之, 就形成一种对于现实的淡漠, 对自然的热衷,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比较大的走向, 魏晋时有陶渊明, 南朝有谢灵运, 唐朝与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南朝山水田园诗歌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这主要源自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特性有关。不管怎么说, 隐逸生活让孟浩然的诗歌呈现出清淡之美的一大因素。

其次是羁旅的愁思, 孟浩然生平热爱旅游, 在羁旅中哪怕是充满了清苦与无奈, 在诗人心中都是恬淡自然的, 诗人的心境开阔, 就如同这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一样, 羁旅中有愁思, 但是都能够被诗人的内心情感消解, 羁旅中无限的感怀, 融入在诗人的诗句之中, 依然没有浓烈的自我表现, 这一点与李白的诗歌有所不同, 但是孟浩然的这种诗歌上的清淡之美却是为李白等很多诗人所喜爱的。羁旅中的寒士, 孟浩然不像杜甫现实主义的情怀, 来表现自我与社会生存的矛盾, 孟浩然诗歌有积极向上的抱负, 但是不是一腔热血, 而是在以一种平淡为基础, 这样的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正是呈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所以孟浩然的诗歌成为其精神的外化, 清淡的自然之美, 与清淡的人格之美相得益彰。

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充满了清淡之美, 根本上而言还与诗人的隐逸情怀有着较大的关联。正是因为这样的隐逸情怀才使得在诗歌的咏物上充满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生态度。人们在这样的清淡之美中, 看到了“大道无形”般的自然与人格美。

三、结语

孟浩然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开拓了南朝以来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情境。孟诗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这样的清淡之美表现在诗人诗意的清淡、语言的清淡与情感的清淡, 这样诗歌风格的清淡之美与诗人内心的隐逸情怀有着一定的关系。

摘要:孟浩然是中国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风格冲淡自然, 打破了山水田园诗咏物的界限, 注重抒怀个人抱负, 在自然中发现万事万物之美, 通过表现的手法将山水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探析的就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清淡美与成因。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淡美,成因

参考文献

[1]万洪莲.孟浩然“清淡”诗风浅析[J].作家, 2011 (24) .

3.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篇三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素为人称道,山水文学也一直是柳宗元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柳宗元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和他寄情山水,以及佛理渗透等几个方面来体察永州时期柳宗元备受压抑、忧乐交替、渴望自我抒解的处境。

一 自相矛盾的永州山水描写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年末来到永州,当时,这里还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是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荒。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记载,这里天宝年间有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而经历安史之乱后至元和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仅有户八百九十四。显然,在柳宗元的时代,永州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地方。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亦云:

柳子厚云:“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以妙语记其可游者,读之令人悠然有出世之意。然子厚别云:“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似。仆闷则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虫,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子厚前所记黄溪、西山、钴铒潭、袁家渴,果可乐乎?何言之不同也?

宋人汪藻曾游永州,亦探访过黄溪,并记之: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号称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此为最善,然在子厚当时,以地远即少游,客更不易到此。至宋绍兴间,汪藻来零陵,访子厚遗迹,如愚溪、钴鳃潭、南涧、朝阳岩之类,可得见者不少,独黄溪为峒獠侵耕,嶝危径塞,无自而入,以远故也,汪浮溪以后,不闻更有人谈黄溪。

可见宋时的永州依然是山高林密、幽深荒僻的,也可以间接印证永州在柳宗元的时代确为“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然而,柳宗元在“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下,努力寻找着永州山水的美丽之处,以证明荒僻之景有美感,被弃之人亦有用。这种心态又以初贬永州时最为明显,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构法华寺西亭》、《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等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四年(809年),其共同特色是精心营构、铸词精确,对山水景色摹写穷形尽相,这种铺排细致的手法,虽构造了永州山水诗幽峭、僻远的特殊风貌,却有着过于细碎和缺少蕴藉的不足,有些长篇山水诗中还充斥着理语议论,如《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云:“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局 疲魍魉。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探奇极遥瞩,穷妙 清响。”读之令人不耐。

直至元和四年(809年)左右,柳宗元被贬初期的怨愤才渐渐平复,他利用闲居时间,开始大量读书、思考、漫游,以寄托情思。而“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壮志也悄然瓦解,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永州虽地处南楚,其境内有著名的九疑山、湘潇二水,山陵起伏,景致幽清深奥,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的。由于心境悄然变化,柳宗元的山水性情也开始占据上风,一些在永州中后期创作的山水诗以其明净清幽的诗美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如《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这些描绘山水的小诗极为精确传神,择取幽谷荒村的冷寂、雨后渡头的撩乱来描绘,将当地的风光、情景写得历历如画,又有瞬间有悟的情趣,而这一类型的山水小诗最为清润流动的是《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声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在动态中传神写照,有一种神超意旷的性灵之美。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柳宗元心态的变化,对山水的观感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导致对永州景致描述的矛盾,当然统观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创作,总体上仍是以幽险峻峭的山水气貌来象征和隐喻其幽愤不平的内心。

二 情有独钟的永州山水描写

从上文可知,柳宗元在永州经常出游并大量创作山水诗文,这并不完全因为永州当地的自然风景如何美丽所引发了诗思,而是借山水来舒解诗人心中郁结的情感,来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寂寞与痛苦,所以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总是强烈地彰显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元好问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认为柳宗元不仅学习了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领会了谢灵运意在山水的不得已与哀伤寂寞,故其诗深得谢灵运的神韵。柳宗元确有一些山水诗的谋篇布局如谢灵运山水诗一样讲究精细刻画、模山范水,在一些长篇山水诗中学习谢灵运的痕迹还非常明显,如前文曾引过的《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但究其根本,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抒发骚人意。柳宗元的遭遇、心情与屈原相似,柳宗元在贬谪永州途中即作《吊屈原文》,至永州后又有骚体文十篇,如《乞巧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等,借骚体以寓怨,其文章中也多有哀怨之意。观其在永州的山水诗创作,也透露了这种心境,如: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耳?”而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则论述,对山水的大量描述实出于《楚辞·九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未尝不可将楚辞视为山水描写的先声”。至永州后,柳宗元受楚地风物影响,深谙屈原来此后的徘徊苦闷的心情,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以楚地山川风物入诗,情感上也以骚怨为主,虽偶有闲情逸致欣赏山水,但仍是一瞬间而已,如《构法华寺西亭》云“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但登高望远之后,景色怡人,“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因而“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然而这种快乐仍是暂时的,强烈的悲哀迅速将诗人拉回现实,“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如果联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的山水游记,这种希望在山水中寻得解脱的心理路程就更为明晰了。柳宗元在“贬”且“窜”之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仍然悲愤哀伤于人际世事,这也就是屈原的情操傳统。柳宗元在永州时期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执著、愤懑的强烈情感,孤峭严峻、冰清玉洁式的艺术风格传达出来的正是类似于屈原的深情美丽。可见,长期生活在楚地的柳宗元,应该是有意识地借永州山川风物营造浓郁的楚骚情调,用以反复咏叹失志之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失时违志,悦山乐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选择。却没有一个像柳宗元那样把描写山水的美也作为一种抗争,作为隐含的自矜和孤傲不屈的精神的外化。

三 佛理渗透的永州山水描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发达的时期,尤以佛教为媒体的中印文化交汇融合最为活跃。柳宗元以儒者而崇佛,对汉译佛典有精深的钻研,与佛徒亦有长期的交往,《柳河东集》正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约占两卷,有关游访寺庙、赠答僧侣的文字各近一卷。

柳宗元一生试图寻找儒佛相合的一面,不仅在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曾说“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如认为佛教义理“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柳宗元则推许学佛之人脱世俗之桎梏,追求心性自由的高尚思想与行为。柳宗元反复申明的是以儒统佛。

柳宗元对佛理的研究亦盛于永州时期。他贬永初期寄居佛寺,直接感受佛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求助于佛理以减轻心灵痛苦。柳宗元在永州的嗜佛显然是借助于佛学这一外物来抒解心中的悒郁。

柳宗元永州诗中纯粹宣讲佛理、体认佛理的作品并不多,直接与佛徒交往而写的诗篇亦不算太多,检点柳集亦不过十来首。这些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分为二类:一类为纯粹言理,带有浓郁的佛教理趣意味,主要是《巽公院五咏》中其一《净土堂》、其二《曲讲堂》、其三《禅堂》;另一类诗篇则是以景托理,景理相融,有着空灵洁净的美感,有《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戏题石门长老东轩》及《巽公院五咏》中其四《芙蓉亭》、其五《苦竹桥》诸诗。

柳宗元所作的纯粹宣讲佛理的诗并不是泛泛而论,通常都带有诗人自己对佛教理论的态度与倾向,是诗人内心的体悟以及对佛理的精深认识,是把佛理渗透于山水田园诗之中。如巽公院五咏》之三《禅堂》: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此诗用山水田园的景物描写淡化了佛理的枯燥感,虽然用鸟飞无迹的意象象征心灵无碍的自由活动,本是佛家之语,有着浓郁的佛家气息,但用在此诗中,令原本清幽静寂的境界中增添了一点灵动的色彩,富于艺术韵昧。与另一类佛理诗有相似之处。其它各篇以佛理入诗的诗歌都是与这相似的佛理与情采相融的佳篇,比较著名的是《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此诗以极为清冷的笔调描绘自己读佛经的情景,向来为世人所喜: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诗人于佛寺禅院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也消隐了生活的悲情和伤感,心境平和冲淡,风格也自然冲淡。

《赠江华长老》一诗赞赏江华长老精熟佛理,亦以清逸之笔写景述怀,在语言上不雕琢刻画、用字用典不求乖僻深奥,明白如话,风格与《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相似。除去上述这些直接宣讲佛理、描述与佛徒交往的诗歌外,柳宗元永州诗中还普遍存在着佛理对柳诗的渗透,尤其在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给柳宗元的永州诗歌融入了独特的美感。这就说明贬至永州的诗人企求从乐山水、嗜闲淡中超脱自己,从心理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于是借助于佛学。由于佛学讲求通过静滤思维,使心体空明,不粘不滞,祛除妄念,追求心灵的感悟,对于山水亦以幽清景致为美,恰巧暗合柳宗元追求山水之美以解心灵之忧的需求。当心物俱无的佛学作用于他进行审美活动时,就必然以距离世俗的情趣为其诗美追求。如《郊居岁暮》:“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诗中写田家农事自然生动,且心无挂碍、悠然自得,读来自有一份冷静与平和。其它诗歌如《夏昼偶作》、《雨晴至江渡》以及愚溪诸诗,都体现了这种闲淡的、物我相忘的特殊美感。对佛理的嗜好应在无形中帮助柳宗元形成清新简淡、重视理趣的美学观,因而柳宗元永州诗中具有的明净幽清的风貌是得益于佛学的,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 陈松柏:《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心态解读——以〈谪龙说〉〈江雪〉〈首春逢耕者〉为线索》,《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3] 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鉴赏 篇四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5.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篇五

2006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李晓华

内容摘要:唐诗在中华民族的诗词宝库中璀璨无比,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李白的山水诗的洒脱飘逸,酣畅淋漓,浪漫豪放,精雕细琢,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倍受后人激赏。

关 键 词:李白

山水诗

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壮丽的山河更赋予这位天才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因永王案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李白的一 1 生留下900多首诗篇,其中,山水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古今中外,奉为经典。那么他的山水诗的魅力究竟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美在意韵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通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情迫念,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后人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沉醉。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水蓝天,孤帆渐逝,空旷辽远,情思绵长,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又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俗与雅和谐统一---美在情境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 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世间百态皆入画,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典雅清新,意境悠远,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你看,虽有犬吠扰耳,却有桃花娱情;虽然林深寂寥,却有野鹿为伴;虽然野竹丛生,却有飞瀑流水 ;“无人知所在,愁倚两棵松”,优哉悠哉,不亦乐乎。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摇曳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古人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实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清新典雅,境界悠远的非凡感受。

三、奇幻想象鬼神惊----美在气势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作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想象丰富,气象万千,大气磅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 变,捉摸不定,布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

《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赞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平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在第二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河川,再加上黄鹤难飞过,猿猱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惊心动魄,形象宏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感情丰富,想象奇特,胸罗大千,笔触雷霆,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非凡地位,赢得了古今中外普遍赞誉。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7

3、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第05期

6.山水田园之恋系列散文 篇六

周日,原社团的领导月色要利用会议的间隙来江南水乡寻梦。一大早,我就同司机一起向上海南站进发,去接她。

我跟她说好在5号出口接站的。地铁1号线到站了,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社团公认的美女嘛!她笑问我怎么认出的,我说真人跟照片上一模一样。

本来社团里还有一位资深美女远方也要一起去水乡的,谁知她凤体欠安,感冒发烧了,不能一同前往,小有遗憾。

头天晚上,月色给我信息说为了第二天见面时便于称呼,还是互报一下姓氏吧!她姓杨,远方姓陈,我姓胡,我笑说合起来正好是“阳澄湖”。

我们原打算从申嘉湖高速直接去乌镇的,与上海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发展不同步的指示牌却把我们导引进了苏浙皖高速。将错就错吧,我们选择南浔古镇作为寻梦江南水乡的第一站。

刚下车,就有黄牛过来搭讪。说不用买一百一张的门票他可以将我们“偷渡”进去,手续费一人40块。我们跟他杀价,最后三个人100块成交。

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早已刻入骨髓,也让多少人沉醉。

“小桥流水人家”,此句早已成了江南水乡的代名词,不一样的是,人们各自对它寄予一种各自不同的情怀。

雨巷诗人戴望舒更是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与江南水乡联系起来,于是来这里的游客们也要撑着一把油纸伞伫立在悠长的小巷边留影。

原来作为水乡重要交通工具的乌蓬船,现在也只能是游客体验当地世俗风情的道具。

江南的另一个名号就是“鱼米之乡”,而今的“米行”也成了我们眼中的风景。

“蚕桑之乡”也是江南水乡的一块重量级的金字招牌,它蕴含着富庶与尊贵,特别是辑里的生丝当时占全国生丝的半壁江山。

过去的深宅大户人家,处处雕梁画栋,满目都是亭台楼阁轩榭,眼下也多是人去楼空,成了游客眼中的“人间天堂”。

坐在临水的平台小憩,阳光是暖暖的,生活在这里的小镇居民该是怎样的悠闲适意啊!

我个人一直把江南水乡的代表景点锁定为桐乡的乌镇,其实我更多的是对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敬仰。

上午11点多,我们抵达乌镇的东栅景区,当时是游客最集中的时段。修真观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戏台上正在演出地方戏,几乎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好不容易把车停下来,此刻已经游兴全无。我提议先吃饭,错开客流高峰期。

进景区不远,隔河就可以看到茅盾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立志书院。此时的`长廊下、游船里、亭台上、小桥边,全是黑压压的人头。唯有简陋的窗台外,一盆盆新绿自顾自地伸展。爬满青藤的格子窗,透着一份远离尘嚣的淡定。杨柳依依,河水清清。骄阳下,游人更多的是向往哪里可以寻着一片清凉和宁静。财神湾、高杆船、逢源双桥,曾经有多少故事在这里上演?在导游的述说中自有各种妙趣。走进民宅的天井里,一株直插云天的古木,还有那古老斑驳的青瓦粉墙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离开东栅前,不忘到翰林府第的老街去走一遭,一来可以粘粘福气,二来也不枉到此一游。

欣赏完东栅,信步来到西栅。上次来西栅是夜游,这回在日光中徜徉,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坐渡船上岸,比起东栅的人气,这里可谓门可罗雀,但西栅也有它独有的风韵。一家“民宿”大门上的精美砖雕让人惊叹,不难想象,当年这户人家必定是达官显贵,或者豪商巨贾。走进百年酱园里,酱香扑鼻而来,很容易让人想起那诱人的酱香排骨,还有那油晃晃的肥而不腻的蹄膀。来到亦昌号,这里有同治五年制造的“天下第一锅”,可以断定当年这里的生意是如何鼎盛。至今还在运作的织锦工场,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了解织锦的过程,一方面也是可以传承着这个民间手工艺,让它不至于失传。一路上,一盏盏造型别致的路灯也不时地吸引着过往游客的视线,夜晚,它一定会给夜游西栅的游人带来许多遐想。水中供游客观赏的红鲤追随着游人的脚步,并不是鱼儿们被训练有素,无非是为了讨点他们手中的饵料。茅盾陵园庄严肃穆,先生长眠在苍松翠柏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着一代文豪,心里默诵着他的一篇篇传世佳作。船舷上传来鸬鹚“咿呀”的鸣叫,本来它是捕鱼能手,而今也被尊为观赏型的物种。抬眼望去,满目都是石桥、翘檐、古塔、垂柳,江南水乡经典的组合。按动快门,定格的全是梦里水乡的极致画面。

轻轻的我来了,为了寻找心底的那份感动,匆匆的行程中,我们将记忆珍藏。

先准备从乌镇上高速直达上海,后来看时间还早,我提议去嘉兴吃晚饭后再回去,顺便可以看一下南湖和月河老街。南湖的红船虽是仿制品,但作为红色旅游的标志,人们对它还是一样的崇敬。月河老街是千年古镇的见证,各种民俗在这里依然可以追寻踪迹。夜幕降临,古老的水乡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泛出别样的光晕。一如旧的梅湾街,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淳朴,到处充斥着现代商业气息。

7.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教案 篇七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形成对诗歌形象化鉴赏的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教学工具:黑板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诗歌的语言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比如,想念不直接说,却要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表达,可见中国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塑造各式各样的形象来隐藏他们的感情,所以,破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也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也就成为了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歌的形象世界,进而走进诗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PPT幻灯片

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和他人,景物形象在高中我们常称之为意象,这些景物形象经常交织成一个富有感情的画面空间,我们叫它意境。这节课我们集中时间来赏析诗歌形象中人物形象。诗歌篇幅大多非常短小,大家想一下,作者在这么有限的诗歌篇幅中塑造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传达思想感情。所以,诗歌形象的鉴赏是由形象分析到主旨的过程。

3、PPT幻灯片

①今天我们主要集中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个见到心上人来了很慌张,害羞地逃走,同时又非常想看看心上人的样子,所以还故作聪明地假装嗅青梅,一系列动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害羞的闺阁女子,也表现了李清照早年少女情怀中对爱情的追求。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而且要抓关键的词。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②

江雪(唐〃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无比空旷荒凉的环境里,那渔翁却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在这样环境衬托下,形体虽然孤独,但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而执著。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不仅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因为环境往往能起到衬托人物形象或烘托任务心情的作用。环境衬托

③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和前两首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这首诗歌塑造的就是作者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诗人想到的是第四句直接抒发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直抒胸臆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除了动作、环境,还要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和神态。④《长干曲》(唐〃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一首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的诗歌。问话直接,而且不待对方回答,自己就连忙自报家门把电话号码和住址给人家了,说明船家女非常直率淳朴。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说明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该有些许寂寞。船家女的话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热情直率、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除了动作、环境、心理和神态之外,也要抓住语言。

而在一篇作品当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往往不是单一出现,而常常是在一起相互作用。这些描写中,因为诗歌篇幅短小,所以语言描写相对要少见。当然也离不开表现手法,比如第一首中的动作描写,其实就是细节描写,第二首用了衬托手法,第三首有衬托和直抒胸臆。手法和人物描写手段是融合的。

由上面四首诗歌的答题步骤来看,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分析形象(包括人物和意象)题型的解题步骤 提问方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提问变体:„形象有什么特点?试对„形象进行分析。请鉴赏„„形象。答题步骤: ①概括形象特点

②结合诗句分析特点(有手法必须指出手法)③指出这个形象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0清华自招)寻陆鸿渐不遇(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示:抓住关键词——“菊花”“归”)

(1)对照分析,自己的答题问题出现在哪。

以上是集中在人物本身的描写,而人物形象塑造是可以通过别的手段达到的,比如 ⑤《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能不能看到人的形象,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人的形象呢?

我表面上看写的是石灰,也暗含作者自己的形象,你们同意么?作者先用夸张拟人手法描写石灰历经的锻炼过程和石灰不惧艰难的品质,又用双关写出了清白是唯一的意义,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作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所以有时候作者塑造的事物形象中可能隐藏这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可以通过事物形象来塑造自我形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塑造了诗人形象,比如咏鹅(唐〃骆宾王)“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所以,作为主体形象如果是他人形象或者是物象,其中可能隐藏着作者形象,这时你要透过其他形象还原这个作者形象再分析出主旨,在答题步骤中有时候要加这样一个步骤;有时候可能没有隐藏作者鲜明形象,那你就直接透过其他形象分析出主旨就可。

⑥有时候多个形象出现在同一首诗词里,但他们之间往往是有关系的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两者关系是,通过对比衬托出苏轼的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处处不得意,进而在对比后表现更深沉的感慨。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则通过尔曹这些身与名俱灭的次要形象对比反衬了“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王杨卢骆的伟大。苏轼在《江城子》中则通过虚实结合描写妻子和自己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悼念的哀痛。也有用作者形象来表现他人形象,进而表达自己感情的,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元缜《遣悲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包括利用典故“塞上长城”

总结一下,①要想全面分析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要抓住和人物相关的描写,如特定环境、动作、外貌、心理,也要抓住诗文中出现的其他的形象,切记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分析,然后得到形象特点,自然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缪斯女人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不仅给同学们以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技术上的指导,而且大家也会明白,以前我们看诗,都是在看文字,今后我们看诗歌则要有一种捕捉形象和升华形象的眼光,加以时日会形成一种形象的思维,那么,就能真正走入诗歌的世界,因为古今中外所有的诗歌都是一个形象而有内涵的艺术世界,从想象的世界走入精神的世界是真正领悟诗歌特质的必由之路。好,下课。作业:(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8.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 篇八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三.高考导航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

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三)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四).从观察的角度 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如《沁园春 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如 陆游《月夕》: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六).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五.练习巩固 规范答题 学生演示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9.假期作业 之诗歌鉴赏 篇九

编订者:孙琴 2013.04

一、第一种模式型:分析意境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景)。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牛刀小试: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托物喻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

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了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阐明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牛刀小试

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牛刀小试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上邪(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但在语言风格和艺术技巧有较大的差异,请加以分析。

第四种模式:炼字(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为何说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吧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原诗句加以分析)(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牛刀小试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分析“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解答技巧:

①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②结构上的作用。牛刀小试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假期作业之诗歌鉴赏答案

参考答案: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参考答案:

①此诗主要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

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行人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参考答案:

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步骤一)

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③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参考答案:第一首民歌在语言风格方面多用口语,明白晓畅,(步骤一)从“乃敢与君绝”的口语化,体现出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步骤二)第二首诗在语言方面含蓄委婉,(步骤一)用“春蚕死”“蜡炬泪”“蓬山”“青鸟”等词暗喻诗人对爱人坚贞不渝、执著的爱。(步骤二)

参考答案:

同意。①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②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愿看的形象(步骤二)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参考答案:

10.诗歌鉴赏之意境教师版 篇十

课程学习目标 :

1、了解诗歌鉴赏意境题的分类和作答方法。

2、联系上下文力争准确解答此种类型题目。

※课前练习

2002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今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剖析:柳与留同音,常表惜别之情。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杨柳词》是唐代赠别、乡思名曲。“羌笛何须怨杨柳”“客舍青青柳

色新”等唐诗名句中都涉及到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

词。

答:①“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书写了思乡之

情。②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知识梳理与理解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解析]

这种题型一般考查对意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象征义的感

悟,对其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的分析、判断。

▓技能应用与拓展

[知识铺垫]

㈠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个或

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月亮。在我国古

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见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相思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

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

五夜望月》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

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情绪。含蓄地表达了诗

1使用日期:

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欲问吴江别未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菊花一般是坚强,清高,隐逸的象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称赞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梅花一般是坚强、纯洁、高尚的象征。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歌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教学中把一些常见的意象的内蕴整理出来,让学生从意象出发解读诗歌是很有效的途径。试分类如下:

一、意象

自然意象(分类意象内蕴)

自然景象类月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西风 烟

霜哀怨惆怅,凄苦苍凉

冰雪坚贞的心志高尚的品格浮云漂泊的游子植物类杨柳怨别怀远

落红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松

菊高洁、坚强之志 ⑵变式拓展

竹高雅虚心自持气节 莲同“怜”,爱情

梧桐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丁香愁思情结 红豆相思 动物类鸦 杜鹃 子规

猿衰亡凄楚哀怨 蝉凄凉高洁 鸿雁 青鸟 鱼 鸳鸯

鹧鸪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社会意象

分类意象内蕴人造物象舟湖长亭桥镜

灯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伤感行为登高

凭栏相思报国壮志难酬吹笛吹箫

吹笙别离相思孤寂

饮酒豪情悲愁苦闷郁闷折柳惜别怀远思乡

捣衣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

㈡意境:一首诗所有意象共同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⑶归纳总结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重点难点探究

※ 能力技能交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写出了XX景象的什么特点?[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

⑶把握意象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迟日: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答:首先分析图画: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接着用双音词概括:这里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最后根据意象回答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常见错误]

①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想象联想进行描绘。③回答思想感情时与诗的结合不紧,太空洞。※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雨中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注]浴蚕,用盐水选蚕种

②全诗描绘了山村景象的什么特点?

全诗有三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③解析:两天里不时听到一两家鸡鸣,一座木板搭成的小桥,隐没在竹溪村路间,村里的妇女,嫂姑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大家忙忙碌碌的,只有院中白色的栀子花寂寞地立在雨中.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气息.④答:⑴描绘了山村景色清新优美,幽静的特点.⑵全诗三句写景,描绘了山村景物寂静幽美的特点,同时又以景物的寂静、幽美有

力地衬托了人的生产的忙碌,以至栀子花开院中无人观赏。※课后练习:完成《核按钮》相关习题。

11.《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篇十一

一,引入

二,理解“炼字”

三,炼字与鉴赏

(一),关注动词

(二),关注形容词

(三),关注数量词

(四),关注特殊词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之 “ 炼字 “ 练习题:

1,选择题:请为下列诗句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D)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答: 摇映 B: 舞隐

C: 拂戏 D: 扶失

2,问答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许多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2.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2006•湖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珍熏芳姿昼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自携手瓮灌苔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胭脂洗出秋阶影,借得梅花一缕魂.

冰雪招采露砌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闺怨女拭啼痕.

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欲偿白帝凭清洁,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小结:通过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展示,使学生对高考比较鉴赏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考题形式: 提问:

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有哪几种? 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题型:

示范仿写、综合分析 设题角度:

体裁、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方法:

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题型示例

1、比较意象: 课件展示: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先由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纳解题要领: 第一步: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课堂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课件展示草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表现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周诗表现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2、比较思想情感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鉴赏示例

课件展示: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步骤一:找出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

展示参考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明确: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比较情感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一步、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比较表达技巧

鉴赏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步骤一:分清手法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解析诗句。

答: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三:明确效果

答:“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学生归纳方法,明确:

• 步骤一:分清手法 • 步骤二:解析诗句 • 步骤三:明确效果

四、小 结

1、诗歌鉴赏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2、比较意象

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3、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上一篇:酒店2014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