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选6篇)
1.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娜——中国新名片
2006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八强,个人也是中国首个大满贯赛事八强; 2011年悉尼网球精英赛冠军,中国网球首个WTA顶级巡回赛的单打冠军; 2011年澳网成为第一个闯入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选手;
2011年法网进入八强后成为四大满贯赛均闯入八强的唯一一名中国人,击败阿扎伦卡后已追平亚洲选手参加法网的最好成绩,而在击败莎拉波娃后,她已将亚洲选手在法网的最佳战绩独揽在自己名下。
今天,纪录又被刷新,她夺得法网冠军,中国人乃至亚洲选手的法网最好成绩,也是其个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首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她,叫李娜。
从年初进入澳网决赛开始,李娜已经成为中国体育新名片、甚至是中国的新名片,一个开放的、自信的、强大的中国的新名片。
继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丁俊晖的准度后,李娜代表了中国的力度!鉴于网球在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地区,李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上述中国明星。如果说是精湛的球技和不俗的成绩造就了李娜今天的地位的话,那么率真的个性更是让千千万万网球迷记住了她。她可以直言不讳自己复出是为了奖金,可以将老公呼噜打得山响公布于众,可以将自己欲拿下大满贯冠军以带动千千万万中国人热爱网球的“野心”与世人分享„„正是这种与中国体育环境“格格不入”且略带反叛的个性帮助李娜融入了世界体育社会并正在影响中国体育的未来。
李娜又不仅仅是一张体育名片,她的幽默和松弛以及用英语自如交流其实也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李娜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宣传着中国。今年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为她举办的生日宴会上,李娜感谢完澳大利亚大使接着说:以后去澳大利亚签证,要快快的。一时间全场大笑。这份从容和幽默让世界重新发现她个人、中国网球甚至中国。
中国网球尤其是职业网球的发展尚不成熟,李娜的崛起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网球的发展。随着李娜、郑洁、彭帅等人的“单飞”并屡创佳绩,尤其是李娜获得中国首座大满贯赛冠军,这无疑将加快中国网球的发展进程。
反过来说,李娜夺冠也让世界在加速了解中国网球。随着李娜一次次刷新个人最佳,中心球场、主新闻发布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她的身影,外国媒体也在不断地挖掘李娜和中国网球的相关新闻,中国网球正通过李娜这个“载体”为世人所知。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李娜的成功模式很难复制,李娜也已达29岁“高龄”。中国网球不能将希望只寄托于李娜一个人身上,中国网球主管部门应当抓住李娜法网夺冠的契机,在人才尤其是职业网球人才培养机制上理清思路、多下工夫。
李娜在法网决赛前指着埃菲尔铁塔说:希望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们也可以爬到塔尖,中国人也可以改变一切。改变,从现在开始!5.李娜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新名片? 6.李娜的崛起为中国网球带来了哪些影响?
7.你认为中国网球要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引得春风度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同治七年(1868 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画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光绪三年(1877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8.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9.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0.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与天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可谓无出其右者。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半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可见,孙中山对其英文造诣的佩服之深。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拖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还装得像真的似的,哈、哈、哈„„”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不要说如此简单的东西,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他还真的背诵起歌德的语录来,以教训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洋青年。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凡所居住过的地方,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如厦门话、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辜鸿铭的青春岁月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经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是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成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成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恼羞成怒,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和发挥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向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所有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物议。可是,他倒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有一大雅好,那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是因为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11.第一段画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13.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1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 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托尔斯泰的眼泪
① 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 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② 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
③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
④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 ·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 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
⑤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20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⑥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选自余杰《托尔斯泰的眼泪》,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许多人把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生活中的托尔斯泰和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B.夏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两人拜访托翁并合作表演《老伍士》。托尔斯泰被眼前的这两位年轻人深深感动了,以致留下了眼泪。
C.选文引述了费·布尔加科夫《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时说到“当我读到这个片段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取材于生活小事,写得非常精彩。
D.文章以年轻艺术家夏里亚宾和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年轻的费·布尔加科夫来衬托对比托尔斯泰的“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的特点。
E.“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这句议论意在表明托尔斯泰是真诚关心别人。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程式化的接待,有的是对每一位来访者最真诚的关心、问候。【2】文章第①段花大量笔墨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第③段中说“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4】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一片赤心在丹青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1)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2)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6分)(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6分)(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二
填空题多以完整的表述性语句为题干, 留下适当的空白让考生填补, 其题干既有限定作用, 又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学生确切把握答案要点、准确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简答题多指答案比较简短的书写类主观表达试题, 这类试题只要求考生写出结论性的答案, 不要求阐释得出结论的理由或思考的过程, 通常检测考生能否把握内容要点、关注要点间的逻辑顺序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论述题多要求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阐述, 答案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简答题。内容充实与否, 结构编排合理与否, 语言运用清晰流畅与否, 是这类试题考查的重点及评分因素。
探究题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试题通过多角度命题, 旨在考查考生某一特定的内容背景、问题情境或者特殊条件下的语言运用、情感体验、分析推理、价值判断、鉴赏评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
近年来, 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大致表现为四种演变趋势:在试题分布上, 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在题干语表述方式上, 更突出其导向性、提示性与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融合;在题型的考查功能上, 阅读能力层级测试更明确;在命题导向上, 不仅关注理解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更重视解决“怎么办”“怎么做更好”等问题。
同时, 高考“实用类文本”的测试内容也有很大变化。
首先, 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常涉及到如下类型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涉及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结构特殊的语句等。其次, 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如: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文章思路结构等。
总之, 近几年“实用类文本”考试命题由开始的量少位低、形式单一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量大权重、形式多样的局面。那么, 面对“实用类文本”考查内容和出题形式的变化, 我们怎样进行“实用类文本”的有效性解读呢?
综合学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得不了分, 而在于得不了高分!他们总会或多或少的遗漏信息点, 从而失去宝贵的分数。总体来说, 近几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本身的阅读难度是不大的, 学生仅就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是不会大面积丢分的。究其丢分的成因, 最主要的不是出现在文本的理解层面, 而是出现在组织作答层面。这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对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 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作答, 简单的说, 就是不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这类情况虽然占的比例不大, 但也时有发生。另一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信息点的遗漏上, 这是阅读过程中失分的最主要原因, 所占比例很大,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失分的。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某个或某些信息的模糊盲点, 既能筛选出信息点, 也能概括出信息内容, 但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却不能确定要不要答出这一信息, 或者完全忽视、无视这些信息的存在;反而费了很大的气力答一些与题干无关的信息, 费时费力, 结果大面积失分, 留下很多遗憾。鉴于此, 在进行实用类文本解读训练中, 学生明白哪些该答, 哪些不需要答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一个长久的思维训练过程。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训练让学生一看到题干, 就能定向思考需要答什么、怎样答等。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得出实用类文本的有效解读,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读题”!且从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转化与分解题干中的问题, 分点作答”;一是“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 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一.转化与分解题干中的问题, 分点作答
在进行问题转化与分解训练之前, 根据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提问方式, 可大致将其归为三类题型:一是语体分析型。此类题型一般会涉及到语言和结构两大方面, 在作答时常常要联系文本的文体特点思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分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作用 (或理由) 是什么”/“……哪些方面”;一是原因追溯型。此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为什么……”/“……如何理解……”;再一种是方法探究型。这种题型的提问方式有“如何才能……”/“应当 (或应该) ……”等等。总结起来, 这三种题型提问的角度依次大致可归纳为“是什么” (语体分析型) 、“为什么” (原因追濒型) 和“怎样做” (方法探究型) 等。
了解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提问方式和答题方向以后, 就可以逐渐强化题型意识, 建立起对每种题型作答的思维定向。大致方法如下:
首先展示文本阅读的提问方式, 明确题型归类。
如山东卷: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其次根据题型特点, 针对题型探讨思考方向和作答方式———“思考方向”即问题的转化与分解, “作答方式”即答案的组织 (包括“答案的分点”和“句式的选择”两个方面) 。此类问题的作答能力要求以筛选和归纳信息为主, 相对难度不大。但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这么几点:
转化和分解问题要全面;答案的分点是以思考的分层为依据的, 不能随意;答案的表述在语势上要保持与题干的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实用类文本不同文体的特征, 尤其是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如传记的阅读就需要考虑作者对传主的态度, 固然还要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联系;访谈的阅读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访者与被访者的观点和态度等, 科普文的阅读就需要把握其在语言措辞上的科学性 (准确严密) 与普及性 (通俗形象) 的要求等。
如广东卷: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类问题,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是阅读难度相对较大的一类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学生在此类题型的作答中, 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作答信息的不全面、不完整, 遗漏得分点。另外, 在组织答案时书写量往往是超负荷的, 从而也影响了整体阅读的质量和答题的速度。在具体回答这类问题时,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为什么”分解题干时, 其原因需要在文本中寻找, 不能主观臆想;答案的组织在分点上也必须以思考的方向为依据;此类问题的涉及面比较大, 往往需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整体内容。
如广东卷:按照第 (7) 段中的黄侃的说法, 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 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 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类问题, 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难度相对更大, 无论是在问题的呈现, 还是在涉及的答题信息区间上, 此类提问方式的问题都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与前一类“为什么?”提问方式的问题丢分的原因不同, 以“怎么做”为提问方式的问题, 学生丢分的原因不在于其作答信息不全面, 而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涉及点, 找不准问题需要答哪些信息点, 因而答非所问, 南辕北辙。因此, 以“怎样做”为提问方式的问题其作答难度相对于其他两类问题就显得大得多。那么, 加强对学生转化问题与分解问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具体训练过程中,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转化与分解的思维需要贯穿作答的始终, 尤其要注意文本语句与题干信息之间的转化;此类问题在信息区间的筛选中, 也需要对语言信息的分解。
二.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 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中, “读题”除了前面所说的转化与分解的能力需要加强训练外, 还需要对题干中一些隐含的提示信息保持必要的敏感度和警惕性。综合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干设置中常见的隐含提示信息, 根据其对作答问题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隐含作答内容和方向的提示信息, 一类是隐含答案组织分点的提示信息。
如广东卷: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 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对实用类文本题干的解读在作答过程中尤为重要, 把握题干中的隐含信息能让学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作答方向, 确定答案信息区间, 也能让学生在答案的组织上变得思路清晰, 避免一些信息的遗漏。但这一简便有效的“读题”要求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 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具体训练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干中心问题前面的导语性句子;注意题干中心问题前表示范围的限制性语言, 如“联系全文”、“文章第多少段中”等等之类的提示语;在关注题干语言提示信息的同时, 也要关注问题的赋分分值提示等。
3.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三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7.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之所以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联系。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8.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7.【答案】 C【解析】 信息错位,应该是或者受宋…查看完整高中现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答案页第二页)…格”过于绝对化。
9.【答案】 D【解析】 “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于文无据。
4.《已卯五说补篇(节选)》高三实用类文章阅读及答案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密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10.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了“鱼”特定的语义:“鱼”也就成为能够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符号。
D.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鱼”的两个基本含义——“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是相连相通的。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国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的主体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意味着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他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4.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6.traffic7.misunderstandings 8.embarrassed 9.flights10.common
11.serious12.searched
1.got on2.head for3.tapped on the shoulder
4.pull over5.resulted in6.feel like7.By the time
8.turn out all right 9.in the end10.instead of 1.Because of the heavy snow, the passengers had to wait at the airport until midnight when the snow stopped.2.Twenty minutes after the train started, the two boys found that they had got on a train heading for Hangzhou instead of their hometown, Suzhoul.3.Similar-sounding English words often result in misunderstandings among English-speaking people.4.The driver heard an unusual sound from the car engine, so he pulled over immediately to check, but it turned out all right in the end.5.Mr.Lee felt very embarrassed when he realized that he had made a very common mistake among speak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6.Mary felt like learning English and hoped she could learn it quickly, but soon found it was too difficult for her to learn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Unit two
5.1.bother, bother 2.companion3.Shame4.officials5.notice
6.recognized7.vacant8.scene9.politely10.describe1.cut short2.at their disposal3.at the same time4.in … face
5.turn your back on 6.a couple of7.turned … inside out 8.Look around 1.The public noticed that since that local official left, his position had been vacant for a couple of months.2.Seeing the girl looking around helplessly on the platform, the young porter asked politely if she needed any help.3.I recognized your companion the minute he appeared at the door.He looked just as you had described.4.We didn’t bother to find a hotel, for my good friend invited us to stay in her house and put a luxurious car at our disposal.5.While the professor was turning the suitcases inside out to find his glasses, his wife was sitting comfortably in an armchair watching the whole scene.6.I turned my back on her because she expected me to treat her like a queen.Unit Three
6.puzzle
2.mental7.reasonable3.taste8.otherwise4.failure9.realistic 5.challenge 10.level
1.step by step2.have … in mind3.apply to4.move on to
5.had come through 6.built up7.concentrate on 8.leading to
1.He has given up running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long jump.2.In his book I Can’t Accept Not Trying, Michael Jordan looks back on how he approached the challenges he faced.3.If you had tried as hard as you could, you would have long achieved your goal of becoming a starter on the varsity.4.Even if you fail the final examination, don’t get down on yourself, because you can take the examination again at the beginning of next term.5.If you ultimate goal is to become an English teacher, then the first thing you have to do is to learn English well.6.Not everyone is going to be world-famous.But if you have done your best, you can still be considered a success.Unit 4 1.enables2.arguing3.comments4.despite5.planet
6.pretending 7.cruel8.polluted9.particularly10.freedom
1.have no use for2.playing with3.dwell on
4.get together5.on behalf of6.on earth 1.This report dwells on how some species were exterminated because of the polluted environment.2.To tell the truth, I think a snide comment made out of prejudice is better than faked praise given by a hypocrite.3.Mary countered the manager on behalf of all the employees by arguing that it is cruel to limit the employees freedom and it will eventually affect the company’s reputation.4.What on earth has enabled some people, particularly certain high officials, to abuse their powers despite the law?
5.I don’t think success is merely related to intelligence.In fact, many good qualities, such as innocence, honesty, humor and loyalty, can help us succeed, too.6.Strangely enough, the joke did not bring about hearty laughter, not even a hint of any.I was fortunate to catch today’s last bus to the county at the last minute.Nuit 5 1.fortunate2.respected3.forever4.character5.military
6.friendship7.memories8.soul9.precious10.lawyer
1.as well as2.made use of3.keep their distance from
4.took out5.as for6.stared at
1.At the soldier’s funeral, the general presented his wife with a medal as well as an American flag.2.These old stamps are even more valuable than all the rest of my estate.As for the diamond ring, it is priceless.3.While his love is now a memory, each time I stare at his photo, I can fully appreciate the depth of his love.4.Mother often tells me to make good use of my precious time and keep my distance from those I mistrust.5.I did not understand that mature friendship could enrich our lives until I read his letter.Unit Six
1.waging2.standard 3.community4.issues5.project
6.transferred 7.significant 8.experiences9.personnel 10.medical
1.hooked up2.right now3.torn apart4.ran through
5.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新《课标》对传记是这样要求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活的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相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1、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
3、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
4、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谋篇布局等等.5、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的考察。
(一)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⒖B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⒗.(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⒘(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二)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 2 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答案】⒓(25分)
⑴(5分)【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试题简析]
对应文本语句
A.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B.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C.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
D.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E.把握全文
⑵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分析】本题选择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原因,有助于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 象”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答案】(2)(6分)
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⑶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6分)
【试题分析】陶行知给操震球的回信,是这篇传记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陶行知对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他对青年同仁的热切期盼。此题要求考生把原文中的相关内容从“甘”和“苦”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考生只要能在原文中找到“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这个句子,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这些描述乡村教育甘苦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答案】⑶(6分)
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⑷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探究题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尤其是全国卷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经过近两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以往有考生把探究题要求的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作答,这样固然不能算错,但容易把探究题混同于一般的论述题。去年全国卷的探究题是把四种答案直接写在题干上,今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探索,在题干上不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只是要求考生“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参考答案”提供的三种观点,也就是三个答题方向,更能体现探究的性质和特点。“评分参考”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答案】⑷(8分)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狗想过余力像花,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有较踏实地,值得学习。
①要提高中化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咬住移调查验就,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三)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达尔文的拖延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 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E不给分 【考点】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解析】A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些信息,两个人相同的特征是有“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而结论是相同的“引发了很多猜测”。但是我觉得作者写着两个人物的目的不仅在于用一个引出另一个,还在于他们停滞性质的不同。所以这项理解虽然正确但是还有欠缺。
B项中的信息“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是不合原文文意的:“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其余信息应该是正确的。
C 项达尔文观点的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
D 项“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这项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对这一细节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E 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作者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比对。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 明;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前途的事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考点】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
【解析】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④⑤⑥三个段落,在这三个段落中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答案。
【思路点拨】 接到这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境,在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做答。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考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内容要点
【解析】联系语境,文章的第⑦段和相关的语境④⑤⑥段加以理解。这场革命温和的具体表现,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七、(2009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E不给分 【考点】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解析】A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些信息,两个人相同的特征是有“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而结论是相同的“引发了很多猜测”。但是我觉得作者写着两个人物的目的不仅在于用一个引出另一个,还在于他们停滞性质的不同。所以这项理解虽然正确但是还有欠缺。
B项中的信息“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是不合原文文意的:“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其余信息应该是正确的。
C 项达尔文观点的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
D 项“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这项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对这一细节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E 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作者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比对。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 明;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前途的事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考点】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
【解析】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④⑤⑥三个段落,在这三个段落中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答案。
【思路点拨】 接到这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境,在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做答。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考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内容要点
【解析】联系语境,文章的第⑦段和相关的语境④⑤⑥段加以理解。这场革命温和的具体表现,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要明确考查的考点,这样才能明确答题的角度,迅速找到相关的语境筛选并整合。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又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由的敬畏。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
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点】解释词语的深刻含义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答题。【思路点拨】 题目开放为考生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但是也容易走入误区,就是答题过于主观化,要避免答题主观化,要注意依据文意解答。
(四)广东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 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本文来自广祥论坛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⒓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B)(E)(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试题简析]
A.相对应文句: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问题实质是:“第一个目标的要求是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不是意味“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相对应文句: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问题实质是:“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是不是意味“就能够得到”? C.相对应文句: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问题实质是:“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是不是意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相对应文句: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问题实质是:“首先它必须„„必须有一种”是不是意味“具有重要的意义”? E.相对应文句: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
问题实质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是不是意味“就完全能够达到”? [参考答案]BE
⒔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试题简析]
A.相对应文句: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
问题实质是:“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不是指“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
B.相对应文句: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问题实质是:“如果要保证„„那么就必须有”是不是意味“是实现的基本前提”?
C.相对应文句: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问题实质是:“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得到解决,就会提供„„可能性”是不是意味两种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相对应文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问题实质是:“提供自由的可能性”是不是意味“自由是先决条件”? [参考答案]D
⒕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
①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②社会(学校)的促进或干预。③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试题简析] 重要信息转化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权威和社会偏见和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
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社会行为的促进或干涉(例如:学校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或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个人自觉和坚持追求的程度。[备考答案]
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客观因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权威和社会偏见和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
二、社会行为的促进或干涉(例如:学校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或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而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观因素主要在于个人自觉和坚持追求的程度。
⒖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评分答案]
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②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试题简析]
首先,可以推断,题目所问“创造性思想”,即是文章提出的两个目标所必需的思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量生产必需的资料”和“必须可能根据个人 特点能力发展才能”。那么,使这种“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的条件,就是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所谈到的前提。[备考答案]
根据文意,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的条件是:
一、不懈争取并尽可能保证两种“外在的自由”——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根据个人特点和能力来发展理智和艺术才能的自由;
二、社会尽量保证并促进,个人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以完善精神上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砍柴到学做木匠
齐白石
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十二年,我十一岁。这三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这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了,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邻居的孩子们,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的是,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上了山,砍满了一担柴,我们在休息时候,常常集合三个人,做“打柴叉”的玩儿。打柴叉是用砍得的柴,每人取出一捆,一头着地,一头靠在一起,这就算是“叉”了。用柴爬远远的轮流掷过去,谁能掷倒了叉,就赢得别人的一捆柴。掷不倒的算是输,也就输掉自己的一捆柴。三人都掷倒了,或是都没曾掷倒,那是没有输赢。两人掷倒,就平分输的那一捆,每人赢到半捆。最好当然是独自一人赢了,可以得到两捆柴。因为三捆柴并在一起,柴爬又不是很重的,掷倒那个柴叉,并不太容易,一捆柴的输赢,总要玩上好大半天。这是穷孩子们不用化钱的娱乐,我小时候也挺高兴玩的。
后来我作客在外,有一年回到家乡,路过山上,看见一群砍柴的孩子,里头有几个相识的邻居,他们的上辈,早年和我一起砍过柴,玩过打柴叉的,我禁不住感伤起来,做了三首诗,末一首道: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光褚三年,我十五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餬口养家。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那年年初,有一个乡里人那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佑,我的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我父亲请他喝 17 酒。在喝酒的时候,父亲跟他说妥,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隔了几天,拣了个好日子,父亲领我到仙佑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
仙佑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跟着他学。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佑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抗不动,扶也扶不起,仙佑叔祖说我太不中用了,就把我送回家来。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的求他收留,他执意不肯,只得罢了。
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叫齐长龄,领我去拜师。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的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了。”
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的看见对面过来三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当然是我们的同行了,我并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的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的搭讪着:“从哪里来?”齐师傅很恭敬的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的走了。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我往前走。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方法指导】
1、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的一中叙事文体,也称人物传记。传记体裁较广,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前者是作者自述生平,把自己一生经历的事件系统而有重点的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自己所做过的路;后者是作者记述他人生平。本文是齐白石老人的自述,相当于自传。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如文章末尾对齐师傅的描写,表明过去木匠艺人之间是有等级的,手艺好的人地位高,受人尊敬。
3、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阅读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语言运用的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如本文的语言口语化浓,叙事简洁生动、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多用短句,准确简洁。
4、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 18 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体现?
5、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的考察。因而,我们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训练题】
1、结合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白石老人详细讲述了童年“打柴叉”的游戏,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答案:说明自己早年是个穷孩子;交代自己童年的乐趣;
(2)第二段中“我禁不住感伤起来”,白石老人为什么感伤呢?
答案:看到这些砍柴的孩子想到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同时又想自己中年生活的艰辛;家乡人们的生活仍然艰难。
2、结合原文具体概括一下白石老人的两位木匠师傅的性格特点。
答案:(1)齐仙佑师傅:性格倔强,为人固执,难以通融,对徒弟要求高。因为年幼的齐白石力气小,干活不中用,就辞退了他,齐父“千恳万托地求”他,他却“执意不肯”;(2)齐长龄师傅:能体恤人,能包容徒弟的短处和缺点,并且态度诚恳,循循善诱,看到齐白石“力气差得很”,就鼓励他,只要好好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
3、第六段中白石老人回忆师徒二人遇到“小器作”木匠的故事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说明过去木匠艺人之间是有等级的,手艺好的人地位高,受人尊敬;(2)交代自己后来改学“小器作”木匠的起因。
4、《白石老人自述》大部分是齐白石晚年口述,由晚辈记录下来的,后来人对这本传记的评价是“我手写我口”。请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
(桑进林)
答案:(1)口语化色彩浓。如“光绪三年,我十五岁。父亲看我体弱力气小,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2)叙事简洁生动、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如“这三年,我就在家帮着我两个兄弟”。(3)多用短句,准确简洁。“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十二年,我十一岁。”(4)白描手法运用得很好,三言两语即能刻画一个人物。如“我的齐师傅垂下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5)通过对比展示故事情节。如拿两个师傅进行对比,大器作与小器作的对比。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
《考试大纲》对新闻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一是分析综合,二是鉴赏评价,三是探究实践.掌握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探究性试题作答的方法
探究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但是,对探究能力的考察,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胡乱探究,必须也能根据文本提供的相关信息活学生已有的只是进行探究。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既联系文本,又有所发探,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粽子包装的奢华苗头 杨冰 栾磊
端午已过,但粽子包装过度的现象仍可一说。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超市的柜台上摆出了包装精美的高价礼品粽子,如同每年月饼上市一样,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升级,价格上涨。有些酒店甚至推出了买粽子赠送葡萄酒等礼品的活动,象月饼一样,端午粽子渐露“奢华”苗头。节前在青岛市一些超市可以看到,很多盒装、袋装或是包装精美的礼品粽摆上了柜台,一袋800克的粽子大约15元,而那些盒装的多在20元以上,除了传统的肉粽、豆沙粽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干贝、鲍鱼等馅的粽子,价格也贵得惊人。在超市里粽子包装、馅料升级的同时,岛城的不少酒店也推出了自己的特色粽子,其中很多粽子的赠品价格不菲,某酒店推出了十只礼品装的粽子,每盒售价188元,并且赠送盐水鸭一只和澳大利亚产葡萄酒一瓶。虽然花样翻新,但还是变相的过度包装与搭配包装。这很容易让人从中看见月饼包装的影子,其原因自然是利益驱使。
首先,这是粽子所扮演角色发生变化后的结果,近年来,棕子渐成了一种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既然是礼品,就得讲究包装,你总不能把粽子放进塑料袋,然后提着走亲访友吧?
其次,至少到目前为止,端午节只有粽子这一种时令食品。而且年复一年,在形式上,口味上并无多大变化,商家们也只能在包装上下功夫了。当然,不管端午节粽子走什么路线,最重要的还是质量要过关。
面对让人眼花的“贵族粽子”,很多市民并不领情,绝大部分人还是钟情于“平民粽子”,认为粽子吃的是口味,包装是次要的,千万不要走月饼的老路。青岛香港中路一超市的销售人员说,买高档粽子的顾客大部分是送人的。传统节日市场消费的主角还是平民百姓,一厢情愿的奢华与市场越来越远,这粽子的“味道”能好吗? 国家三令五申限制过度包装,今天出现了“贵族粽子”,明天又会冒出个“贵族XX”来掏消费者的腰包,成为新的“包装污染”源。过度包装几时休?
青岛市工商局有关人士则介绍说,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严厉查处在月饼、粽子、酒、保健品和营养品等商品中存在的过度包装,价格不符和搭售其他商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还是从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包括月饼在内的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并作出了强制性规定。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上花架子式的包装将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卫生安全、方便实用的简单包装更受人欢迎。
今年5月22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出台了国家粽子行业标准,该标准对粽子的产品分类、卫生指标、标签包装以及运输、储存和销售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据了解,“标准粽子”除了对外包装需有标“SB 20 /T10377”标签外,还对粽子的含义作了明确界定,规定水、糯米等17类粽子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据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该《标准》并不是国家强制性执行的标准,执行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其对市场的规范作用是应该肯定的。(节选自《半岛都市报》)
1、包括时评在内的新闻综述都讲究一事一议。本文的一事是什么?作者议论了一些什么内容?
1、一事:警惕奢华月饼之后的奢华粽子出现。
一议:各部门应该对此加以重视,不能让它泛滥。
2、像其他时评一样,本文也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行文。请你就其“小”和“大”进行分析。
2、“小”:一指选取地点小,青岛;二指专门针对粽子的奢华来评议。“大”:若是任其自然发展,可能会导致“月饼消费”中不文明现象的出现,提出了应对措施。
3、请探究造成粽子“奢华”的原因。
3、过度包装产生的原因:(1)从卖方看,商家受利益驱使过分夸大了包装的促销作用;(2)从买方的角度看,居民消费社会性、非理性导致过度包装;(3)从社会角度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二)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家乡: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青藏线上的海晏,因为两弹一歌而闻名。“两弹”是指当年的核试验,“一歌”就是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铁路通车后,“遥远的地方”就不再遥远了。同时交通革新也给当地传统生活带来了现代浪潮的冲击。一鞭子打出“在那遥远的地方”
14日清晨,原子城外金银滩短暂的静谧被游客打断,他们与-位挂满银饰的藏族少女在张爱萍将军题词自”“在那遥远的地方”纪念石前合影。游客们笑称藏族少女为“卓玛”。
“卓玛”是谁?据当地旅游部门的宣传材料,1939年,王洛宾来金银滩参与电影拍摄。他晚年提起当时有个非常喜欢的藏族姑娘卓玛,于是哼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说:“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青海人人知道。”不过.当年与王洛宾一起采风的朋友周宜逵质疑了这一说法。据周宜逵的回忆文章,所谓“一鞭子打出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是真实的。“可能是王洛宾后来在某种场合一时陷入遐想脱口而出。即便是出自洛宾之口.我还是要说绝无此事!”周宜逵承认王洛宾说过那住藏族姑娘天真活泼.草原几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仅此而已.那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其实根本不存在。对待质疑,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笑着说:“要的就是传说。说清楚了谁还有兴趣呢。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古老民歌和传统生活遭遇冲击
青海花儿能闻名全国也是借了王洛宾一臂之力。“花儿”是始于明代,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的一种民歌,又称为“少年”。王洛宾根据青海“花儿”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开始传遍全国。
据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的孔书记介绍.花儿在藏区也叫“拉依”,今年7月20日.金银滩草原将有大型的“拉依”大赛。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也说:“到了农历的节日,政府会进行组织。”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从前传唱口头的“少年”.如今的少年会唱的并不多。
“我可不会唱,老人才会唱。”海北州西海镇的扎多称自己不会唱“拉依”。他的女朋友也不会唱..他们在当地放牧为生向往城市的生活。青藏铁路通车:给了扎多更多的希望.他辛苦打I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对唱歌没什么兴趣。
其实,不止“花儿”,在金银滩边上的金沙湾.一排排白色的帐篷密布河边。“郦有帐篷布这么密的.这里的牧民已经不再游牧了。”青海摄影师孙建军说。这些帐篷只是为了让城里人感受一下而已。真正的牧民都已经定居,“他们都坐在炕上看龟税呢。青诲牧民大多分了草场,各守自家田头了。” 亲见当年歌中女主人公
房东回忆王洛宾与卓玛:老相片讲述“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
金银滩上,施工人员在安放“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主人公卓玛的塑像。
高高的土墙,飘动的经幡。关却江措老人在海晏县三角城的家是一个典型的藏家院落。
退休前的关却江措是海北州人大副主任.他的父亲叫同曲乎千户.1939年。电影导演郑君里到金银滩拍摄电影时,就住在同曲乎千户的家里,当时关却江措只有七八岁,但他仍记得有个“王先生”.王洛宾当时是西宁的一名教师.参与了电影拍摄。
在金银滩一带,只有同曲乎千户与养女萨耶卓玛能说汉语,所以只有他们能接待摄制组。当时只有17岁的萨耶卓玛亭亭玉立,草原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
在拍摄电影以及次年四月的采风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度过一段好时光。人们传说,一次拍摄过程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同骑一匹马,疾驰在草原上,下马时,卓玛用马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这就是现在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满大街都是卓玛
因为王洛宾的关系,在金银滩美丽的草原上,记者也希望能够遇到“卓玛”,倒不是奢望能得到她“一鞭子”,就像领略巍巍高原、碧水蓝天中藏族少女的风情。
一大群西宁来客与身穿藏服的少女合影,有人开玩笑大叫“卓玛,这边看”。那少女果然转了过来。几个游客面面相觑:“难道真叫卓玛?”一问之下,果然正是卓玛。
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介绍,三角城一带叫卓玛的姑娘很多.因为卓玛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所以整个奇藏一带叫卓玛的女子就很多。也因为王洛宾传说的原因,大家都想有个像传说中一样美好的爱情,所以海晏这片儿叫卓玛的就更多了。.
最后离开西海镇出城的时候,记者看到有人用太阳能反光镜烤饼.觉得新鲜,围上去打听,烤饼的是一个年轻的 姑娘.热情掀开锅盖,给我们看。在请教芳名时,结果又叫卓玛!(选自2006年6月16日《新京报》。记者徐春柳)(1)文章中说“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一些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分)答案:指藏族地区少女的天真活泼、美丽可爱,以及纯洁美好的爱情;
(2)对于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冢乡”,作者评论为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5分)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4分)答案:文章多处流露出对两种文化相互冲击的关注:如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当她的静谧;当地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生活、“对唱歌没有什兴趣”.以致当地的传统民歌“花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牧瓦开始定居,生在炕头上看电视,游牧文化现在只成为旅游的“卖点”等等。
(三)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题12分)印尼灾区救援纪实
(根据CCTV《东方时空》整理)5月27日印尼的爪哇省发生了6-3级的地震,两天之后,由中国政府派出的国际救援队就抵达了灾区进行救援.刚才我们听到了国际救援队队长侯世科讲述整个救援队的经历.其实还有很多生动的细节.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其他队员讲述的一些生动的救援故事。
记者:请问您是侯队长吧?欢迎回家,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问一下.你们救援队是第五次出去参加救援任务了。这次的救援和以往的救援活动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侯世科:这次是救援队救援历史土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救治的伤病员也是最多的一次,尤其开展的大中型手术是最多的一次.我们携带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一次。
记者:好.非常感谢.再次欢迎回家。
苏德加(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馆大使):我想无论对中国人民还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称得上是英雄。
事情还要从5月28号讲起。
5月27日清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地区发生了6.4级地震.短时间之内造成了6000多人死亡。5万余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同时数千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电路中断,通讯隔绝。应印尼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赶赴地震重灾区开展救援。
彭碧波(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副队长):这次救援就是以医疗救援为主体,因此我们的医疗箱组特别多.送到飞机上的时候.已经到了8点多钟.我们是在飞机上面开始直接布置这次救援任务的。这次咱们组队的医疗队员是20名.咱们的主要任务.是伤病员的救治.对当地的传染病进行防疫.对当地的医院进行恢复重建,对当地的难民进行宣教。
彭碧波:我们当时到梭罗机场的时间是当地时间l点15分.外面世界都漆黑一片,我们还要从外面的机场重新换乘地面机动车赶往灾区。
救援队:后面的同志赶快过来列队。动作快一点。
彭碧波: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天就慢慢亮了。可以看到那些农村里面成片倒塌的房屋.有些地方的村庄几乎就是全部倒塌.因此我们感觉到这个地震的震级应该比5.9级要高一些,后来经过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证实是6-4级。我们最困难的就是马上要搜集各种信息.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县医院已经人满为患.这个县医院受灾之前,只有140多张床位,现在都已经收到了1500多个伤病员.不仅病床上住的是病人,床下面都是人,楼遣里面。甚至连厕所都住满了伤病员。当地的医疗救治机构急缺。
刘爱兵(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从村庄毁灭以后,他们都搬到大概有一两公里左右远的那么一个地方,他们在稻田里有5个帐篷,组成了一个难民营.这个难民营大概住了将近七八十个人吧。卫生状况当时极差.洗漱,包括排的粪便都是在哪个水沟里,很可能有大的流行疫情的发生.我们马上就开展流行病的调查。首先对每个人都要详细问.他有没有发烧拉肚子,这个难民营发现没有类似的病例.我们马上赶回我们的营地.把所搜集的水样进行化验,化验以后证明就一个散发痢疾病人.我们还不是太踏实,还不是特剐放心.我们又到爹个他们分发食物的难民营去调查.需要了解群体爆发流行病的情况。世莽卫 23 生组织认为我们是第一个也是最完整的一个,(明确)如何去做详细的流行痛调查.如何去采取防范措施的医疗机构。
6月1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准备返回北京。然而在即将离开之际却出现了这样的清形。
管晓萍(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那天,早早地.志愿者和当地群众自发地奔向医院,他们知道我们在撤帐篷了.我们刚排好队。带好东西要走,他们集体排成一列.每个人都过来和我们握手拥抱,情不自禁都激动地流下艰泪,难舍难分的眼泪,我们的队员也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就抱在一起流眼泪了。
张水清(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爱传给世界各地.我觉得非常自豪。
刘爱兵:虽然我们的工作不能完全拂去两万灾民的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做的工作值。
管晓萍:灾难如果发生了,我还是愿意在第一时间,去赶到现场.去帮助他们。
中国国际救援队从2001年4月份成立以来,已经参加了七次大型的国际救援,所有的队员都经过专业的国际救援培训.而且取得了相关的资质。联合国的官员是这样来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他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搜索救援舞台上的宝贵力量。
(1)根据原文,列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灾区都遭遇了哪些困难。(3分)答案:(1)遭遇的困难:①当地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电路中断,通讯隔绝,条件十分艰苦。②受伤 人口多.医院人满为患,医疗救治机构急缺。③难民营里卫生条件极差。有流行疫病的隐患。
(2)我想无论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称得上是英雄。”印尼驻华大使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原文作答。(5分)答案:对于印尼人民来说,在地震灾害发生、当地居民处于困境之时。中国国际救援队不远万里、不辞辛 苦来到印尼.热情帮助当地人民解除病痛,排除困难.所以“称得上是英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死扶伤的精神,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顽强卓绝的工作作风,都“称得上是 英雄”。
(3)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写一段你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此次救援工作的感想,(4分)(3)略。参考第(2)题。
三、访谈类文本阅读
访谈文本指因某个具体的人物、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依据内容可以分为人物访谈和事件访谈两种。
访谈一般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对象、完整的谈话过程和真实的现场实感。谈话过程多数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文本形态有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访谈具有言语的情境性、话题的统一性、被访人物的特殊性等特点。所谓言语的情境性是指采访者通过特定的发问方式,引导出的与被访的言语过程所呈现的特定情境。发问方式和交流过程的特点往往成为读者关注的重点。话题的统一性指访谈双方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展开,岔开话题或转移话题往往是一种谈话技巧。被访人物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人物访谈的文本价值。人物访谈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人物对话,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分析人物访谈表现手法的依据。
记者与被访人物的对话过程构成访谈的主体,也是阅读考查的重点。对话过程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阅读开头部分要关注记者如何营构谈话气氛,如何吸引对方的谈话兴趣、引入话题。阅读主体部分要 关注谈话进程的变化,分析记者的设问技巧,分析记者如何把话题拓深、拓广,分析被访人物的言语技巧和谈话内容。要善于从被访人物的言语内容中看到人物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阅读结尾部分要关注结论性话语。
解读访谈类文本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首先要把握访谈的中心话题和访谈过程的内容要点,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中心意思是解读访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次要重点把握访谈进程的变化。分析记者发问的技巧、分析记者如何控制谈话进程,把话题拓广、拓深,分析被访人物的言语技巧和谈话内容,借助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最后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特征,探讨人物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是解读访谈的难点。(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样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时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我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是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记者:你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 25 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以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注】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著名作曲家。有“西北歌王”“民歌之父”之美誉。一生创作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在中国家喻户晓,传唱不衰。本篇是上海《文汇报》记者肖英于1995年对王洛宾先生作的访谈。1.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C D)A.青年时代喜爱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D.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解析】c项,想去法国留学,是为“报效祖国”,而关注西北民歌素材则是王洛宾中年到大西北以后的事了。D项,文中无此意,从小只是“爱唱歌”。
2.第一段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指什么?
答案: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解析】要从“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一句之前的信息: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美”。
3.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的故事,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解析】注意少林寺小和尚故事之后的一节话,“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即用意所在,意为要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中才有可能达到辉煌。
4.“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应多方面看问题
【解析】本节的中心句是“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下一场大雨”这部分文字是例证。
5.第三四两段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解析】考查“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着眼于问设问的技巧。解答时直接分析记者提问的文字:“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来。
6.王洛宾先生说:“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你是否赞同?请结合自己对音乐或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访谈,完成1—4题。我不是一个“超女”狂热的fans,但是我喜欢
网友:嘉宾李双江同志也支持超女,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自充高雅,难道几亿中国人都那么低俗吗?
徐世丕:关于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或者大众艺术,其实从“五四”以来一直就有争议。这不过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认为高雅和通俗只是一种艺术审美观的差异,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差异。这里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分,只有文野之分。高雅和通俗的划分或认同,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比如最早的《诗经》,那里面的风、雅、颂的划分,实际上就很鲜明地表达了通俗和高雅的观念。说到近现代就更明白了。京剧最早就是特别通俗或者说特别平民化的大众艺术,甚至于更早得多的昆曲,最初也是大众艺术。如果昆山的民间艺术家魏良辅不用十年时间研究创造出他的“水磨调”,昆剧也可能不会步入高雅艺术的殿堂。任何高雅艺术都是大众艺术或者通俗艺术在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集中、积累了大众的智慧、艺术家的智慧与才华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贱视 大众艺术,看不起通俗艺术,尤其不应该忘了它所拥有的庞大的受众基础。
当然,大众艺术通俗艺术实际上是内涵丰富的概念。从不同的审美观点看问题,各自都会发现自己所喜爱的东西。通俗艺术不等于低俗艺术,不能认为通俗就等同于低俗。比如说“超女”,近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应该尊重每个人对于文化现象的看法,尤其是不同意见的表达权。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不同意见的客观借鉴意义值得肯定,因为它会让我们的文化发展得更好。我不是一个“超女”狂热的fans,但是我喜欢看,这里有一些文化原生态的东西,有一些预示着文化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东西。湖南电视台推出的“超级女声”,如果说从文化为产业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流行音乐表演借助电视传播媒体展开的一场成功的市场拓展。它揭示了音乐艺术演出的观众基础和市场价值的巨大的开发前景,也揭示了表演艺术业与现代传播媒体有机联合以后对演艺业的市场拓展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民主、文化创新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为文化发展提供比其他社会制度更为宽松、更加民主的发展环境,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27 我的观点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应该在我们的国家获得发展的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下里巴人,就没有阳春白雪。没有大众艺术,就没有高雅艺术。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还带着某种幼稚、粗糙,甚至于某些媚俗、低级的东西,而全盘否定它。
对于文化主管部门来说,他们的责任应该是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及时地推出一些大众需要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超女”当然上新事物,从文化发展的意义看,“超女”的成功实际上是平民大众体验自己的文化权利,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预转变的结果。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官方色彩很浓,在潜意识中也许带着某种为民众提供文化的责任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政府作为公众权利机构,应该为老百姓为人民大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但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大众,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离退休老人们,还有正在工作岗位上的男女青壮年,都应该获得实现自己文化权利、参预文化活动的公平机会。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关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内涵。1.下面对徐世丕答网友谈话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雅艺术都是大众艺术或通俗艺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集中、积累了大众智慧、艺术家智慧与才华产生出来的。
B.通俗艺术不等于低俗艺术,不能认为通俗等于低俗。即使是某些媚俗、低级的东西,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它。
C.应该尊重每个人对文化现象不同意见的表达权,否定“超女”就是否定民主,否定新事物。D.传统的音乐、表演艺术借助现代传媒可以拓展出巨大的市场,服务于更广大的消费群体,展示更大的市场价值。
E.平民大众都应该获得实现自己文化要求的权利和参预文化活动的公平机会。
答案:B C(B后一句错,不符合第4自然段末句的文意。C言过其实,说法偏激)
2.从艺术审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三个角度概括徐世丕对“超女”现象的基本观点。
答案:①从艺术审美角度看,不能简单地把“超女”视作通俗艺术和低俗艺术;②从文化发展角度看,“超女”的成功是平民大众被动接受文化向主动参预文化转变的结果;③从文化产业看,“超女”是流行音乐借助电视传播媒体裁展开的一场成功的市场拓展。
3.透过徐世丕对“超女”现象的分析,你可以看出他对文化艺术有哪些富有时代精神的见解,请分条陈述,不少于四条。
答案:①高雅艺术都是大众艺术或通俗艺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集中、集合大众智慧,艺术家的智慧与才华产生出来的;②通俗艺术不等于低俗艺术;③应该尊重每个人对文化现象不同意见的表达权;④传统的音乐、表演艺术借助现代传媒可以拓 28 展出巨大的空间;⑤平民大众应该获得实现自己文化权利、参预文化活动的公平机会。
4.“关注、尊重、肯定大众”是徐世丕在访谈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情怀,请分析谈话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徐世丕这一文化情怀。
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也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话题,对于考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讲,又是一个很敏感的议题。考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示例:①在区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时,关注通俗艺术并肯定大众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②尊重大众对文化现象不同意见的表达权;③给予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平等的发展空间;④提倡并保障大众平等参预文化活动的文化权利。
四、科普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介绍性的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的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性的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
2、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答非所问而失分。
3、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其后(1)—(4)题。
植物的登陆是地球生命进化关键的一幕,那么最早来到陆地的植物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登陆的呢? 最近以维曼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采集到大量植物种子化石。他们把种子从奥陶纪的沉积岩里面完好地剥离出来,一种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引起了他们特别的注意。研究表明,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而这种种子在比奥陶纪更晚的泥盆纪早期(距今4亿年到4.17亿年之间)陆生植物化石上面被发现,是附着在完整的植株上面的,这个发现使得研究人员异常兴奋,他们开始更仔细地去整理那些化石,希望除了种子以外,还能够从奥陶纪 沉积岩里面找到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体本身。
当然,这个搜索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但是这些种子化石就已经足够提示我们,至少在奥陶纪,也就是在距今4.4亿年到4.9亿年之间的时候,地球上就可能出现了陆生植 物。这个推论令人震惊。
更加仔细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43亿年到4.87亿年之间,一些种子偶然落入沉积淤泥,然后那些沉积物的顺利成岩,使得这些种子以完好的形态保存到今天。
对于这些种子到底是来自何种植物,有两种意见:一是它们确实属于在奥陶纪就已经登陆的植物先驱者;另一种则认为,要得到这些种子属于陆生植物的结论证据还显不足,因为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
可以肯定的是,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定是小型的植物。他们还发现在这些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这提示我们,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和现在的苔藓似乎具有比较接近的关系。当然,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直接而有力的证据,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应该相信,那个时代登陆的植物体本身,有可能在沉积岩当中找到,只是那本“历史书”还没有被人类找到而已。
1、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个发现”指的是什么? 答案:在奥陶纪的沉积岩里发现了一种在更晚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化石上才有的种子的化石。
2、对文中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阿曼的—个洞穴里,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种子化石,这种种子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几倍。B.这次发现证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有许多单个的小种子,但这种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C.由于沉积物顺利成岩,落入的种子才得以完好保存;种子化石与岩石结合在—起,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剥离。
D.尽管这种“大种子”内部的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相似,但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这两种植物类似。
答案:C(A“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错,原文为“比一般的种子大”。B有单个小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不是“这次发现证明”的。D“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这两种植物类似”错,原文说“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3、对奥陶纪“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的研究,有哪些确切的发现?
答案:①这种种子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
②这种种子落入沉积淤泥的时间在距今4.43亿年到4.89亿年之间。
③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④这种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的种子非常相似。
(4)根据文中信息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奥陶纪的这种“大种子”与泥盆纪早期陆生植物化石上的种子是同—种种子,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
B.在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这种“大种子”附着的植物体本身的化石,植物登陆的时间就可以改写。C.水生藻类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入沉积淤泥,并随之化成岩石,不一定都能在水中繁衍出新的植物。D.奥陶纪的这种“大种子”很有可能是最早登陆的植物的种子,但写有植物体本身的“历史书”有可能永远找不到。
答案:A(种子是同类种子,但后文说“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所以说“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不对。)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识别生命大分子
所有的生物体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科学家一直梦想能辨识其“身份”,进而“看清”它们是“什么样子”,以推进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
传统质谱测定分析法只能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而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却长期面临着如何从液态中分离带电分子并使之在气态中悬浮的技术困难。“解吸附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对分离并在气态中悬浮带电分子是十分有效的,使质谱分析生物大分子有了新突破。使用传统质谱分析方法,首先要将成团的蛋白分子拆分成各自独立的单个分子,将其电离并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作用下运动。由于质量和所带电荷的差异,它们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也就不同。质量小的离子和电荷大的离子速度快,相反的则慢些。通过测定不同分子的运行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但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
由美国科学家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的两种方法弥补了这一缺陷。芬恩运用电喷雾质谱技术使液体蛋白质分子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的蒸发,液滴表面电荷强度逐渐增大,以产生悬浮的带电离子;正是这“小小精灵”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然后在电磁场作用下分离,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被探测形成质谱。此过程的第一推进力是高电场。芬恩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初衷,而且有额外的收获:电喷雾质谱测定法能使电荷离子质荷比降低到普通质量分析仪器可以检测的范围,因此它的分析对象不仅是单一大分子类型。田中耕一则采用软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即在样品能量、结构及化学环境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用激光照射这些成团的蛋白质大分子,这些分子吸收足够多的入射光能量后崩解成悬浮的碎片即带电离子,然后在电场中加速飞行形成质谱。田中耕一率先完成了激光技术与生物大分子的链接。现今多项激光解吸附应用技术都是软激光解吸附质谱测定法原理的“产物”。看来田中耕一也有额外的收获。
解读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破译生命信号系统奥秘的关键(查明“身份”,)已由梦想成为现实。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为芬恩与田中耕一共事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贡献推动生物大分子研究的进程。此后,科学家借助核磁共振技术揭示了生物大分子的真面目,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完成了对多种罹患危险性疾病(如疯牛症)生物个体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测定。
1、对“电喷雾质谱技术”与“软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在分析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共同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二者都是为解决“从液态中分离带电分子并使之悬浮”这一难题设计的。B.这两种方法最终都使带电离子在电场中形成蛋白质大分子质谱。C.二者不仅完成了对蛋白质大分子的质谱分析,而且都有超出预想的成功。D.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蛋白质大分子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
答案:D(A项,B项,没有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共同点来叙述,而是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或结果。C项,转移话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先进的质谱测定方法也只能完成查明生物大分子“身份”的任务。B.利用“解吸附技术”分离在气态中悬浮的带电分子十分有效。C.“看清”生命大分子是“什么样子”还需要利用核磁共振技术。D.田中耕一是世界上运用激光技术分析生物大分子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答案:B(“分离在气态中悬浮的带电分子”是对原文的错误整合。原文“它对分离并在气态中悬浮带电分子是十分有效的”一句中“悬浮”是“使带电分子悬浮”的意思。)
3.填空
使用电喷雾质谱技必须要有_________才能使液体蛋白质分子________,以产生悬浮的带电离子。这是“芬恩质谱测定技术”的关键环节。
答案:高电场 雾化
(4)简答
6.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六
一、文本选择
2008年江苏卷的选文是《晚清学人杨守敬》、山东卷为《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海南宁夏卷为《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广东卷的选文是《绝妙的错误》。体裁除广东卷为科普作品外, 其余三篇均为传记, 且描写对象均为学者 (一兼实业家) 。而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三套题目分别为访谈、通讯、人物传记, 题材分别是音乐家、体坛健将和教育家, 相比之下, 新一轮考题明显有些单调。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测试时采用何种文本迄今仍在探索中, 表现在2007年《考试说明》的界定为:“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8年则调整为:“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同时, 有些文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不明确, 出题者不敢轻易涉足。例如报告, 去年的表述是“调查报告”, 今年去掉“调查”两个字, 范围显然扩大了, 但扩大了哪些内容进来, 实验报告、申请报告, 还是会议报告, 或是别的?很不明朗。出题者不敢轻易尝试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 在文本选择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体裁和题材应该更加多样化。既然考试主管部门都在积极摸索, 我们训练的面不妨广一点, 把握一个大原则:区别于论述类文本和科技类文本, 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强调致用的文章———通讯、传记、报告、科普作品乃至访谈都可以涉猎。要勇于探索, 不必今年考了科普文章, 科学小品就广泛出现于各地的模拟题;而调查等其他题材就马上销声匿迹。
二、题目设置
在题目设置上, 总体来看, 四套题目“过渡”的痕迹都非常明显:题型以简答为主, 江苏卷、海南宁夏卷兼用选择题;有很多考题按照传统的能力点设置。如广东卷19题:“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能力点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江苏卷18题:“从文中看, 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能力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目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同一套题中能力点和题型相对单一。如山东卷19、21题均属于筛选并整合信息, 海南宁夏卷16、17题也是这样, 江苏卷有两个单选题 (虽然是为了与论述类文本统一) 。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题目的区分度不大, 基本上难题谁都不会, 易题谁都得分, 像山东卷19、21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考生只需照录原文即可;海南宁夏卷17题:“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从答案设置看, 两个问号的指向明显交叉, 学生极易答混;而广东卷20题考查科普文的语言时更是有一个句子涉及“移用”手法, 超出大纲要求。
今后在题目设置上需要认真改进的是:考查的能力点应更加全面, 题型应更加多样化, 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专家的角度出发, 避免过易和过难的情况, 增强试卷的区分度。
三、文体特征
既然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并确立了单列考查的事实, 按说高考时就应该有所体现, 结合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设置相应的题目, 考查考生对文体知识的运用能力。事实上, 这一点有的考题做得不错, 如山东卷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其中第二问答案设置为:“启示有四点。 (1) 从文体来说, 要评传结合。 (2) 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 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4)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四点启示均紧紧地扣住了传记的文体特征。又如广东卷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答案和评分标准都明确指出要“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而另外两套试卷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题中则没有明显的体现。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同样在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的文体比较多, 每一文体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不同的表现手法, 以往教材涉及较少, 而各种资料的表述又不尽相同, 出题者和答题者均无现成、统一的规矩可以依托。所以今后很有必要加强研究, 尽快建构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考纲要求的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 联系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要素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 进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四、关于探究
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 有所发现和创新, 是课改区考试说明新增的条目。本应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最精彩的亮点, 但从今年的考题来看, 做得似乎还远远不够。甚至于何为探究?如何考查?答题时基本的规范是什么?连这些最基础的问题, 出题者都未形成明确一致的认识。例如海南宁夏卷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答案分四条表述并明确说明“不要求面面俱到”, 应该说这些处理得都很好;但题干要求“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言外之意“不需自己归纳, 也不能有其他看法”, 似乎降低了对探究过程的要求。山东卷22题第二问:“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案设置为并列的四点, 每一点下均无分析, 与探究题允许抓住一点论述充分的答题常规不太一致, 学生的答案与出题者的构想很难完全吻合。
其实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把握了它的实质, 很多常规性题目可以很容易地变成探究题。例如广东卷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是分析题, 但有很强的探究意味, 如果答案放宽限制, 不只是从意义的理解入手, 而允许另一种常规思路———看艺术效果, 这样拟题, 是否生动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即是探究题。再如江苏卷19题:“根据文章内容, 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本是概括题, 答案要求答齐“好学精神”“治学方法得当”“广泛交游, 视野开阔”等三个方面。倘若允许只选择其中个别角度, 并联系原文和社会生活加以具体分析, 也就是探究题了。
五、难度均衡
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选做的设题形式, 还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考生究竟选做哪一种文本更合适?虽然两类文本题目的最终得分允许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的选择能力本身也是考查的目标, 但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在选文长度, 还是在难度系数、区分度等方面都应该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保持一致。但实际上这一点却很难做到, 例如去年山东卷两题的平均得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低了1.5分左右;笔者统计本年度所带班级历次模拟考试中两题的得分差距, 有时竟然多达四五分。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就设题而言, 文本的难易, 题目的类型都应该尽力一致。以今年山东卷为例, 就文本选择来看, 可谓字数一致, 难度相当;但文学类文本四个小题考查的能力点依次为:19.理解语句含义加分析文章结构思路;20.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21.引用的作用、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22.归纳写作特点并加以探究。实用类文本四个小题考查的能力点依次为:19.筛选并整合信息;20.分析语段作用;21.筛选并整合信息;22.概括内容要点加探究文体特征。显然, 文学类文本涉及的能力点类型较多且以分析作用题居多, 实用类文本问号较少且以筛选信息题居多。由于筛选并整合信息一般可以直接从原文找答案, 而分析作用题思考的范围大且多需要自主表述, 一般情况下, 筛选信息多的题目相对容易些。再者从参考答案的字数看文学类文本也明显多出很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本套题目在设置上怕是有失衡的可能———实用类文本似乎更容易。而这本是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07-06
高三实用类文本教案08-17
实用文体写作答案01-20
实用公文写作练习题08-13
[实用职业技能类试卷]采油工(高级)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11-06
2010行政管理专科实用写作答案11-28
6S管理实用培训测试题(含答案)07-07
2022年《入党培训实用教材》测试题答案01-20
人物访谈实用类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