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计划5则范文

2024-08-24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计划5则范文(精选8篇)

1.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计划5则范文 篇一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高峰完全小学2011年秋阶段性实验总结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德育《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纲要实施原则》等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后继有人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都要求我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学科各段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的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校德育学科渗透工作根据2011年秋阶段性试验计划,做到了领导重视,教师全员参与,工作扎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德育理论知识。

我校自从开展德育渗透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带头采用集中与分散、自主与合作的方式学习了许多德育理论知识。如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纲要》等文件精神;重温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广泛阅读了《中小学德育专题》、《现代德育论》、《德育创新论》等理论专著,深入探究了新课标的德育理论,懂得了新课程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课程改革的理想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课程改革的理论是主体教育: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自我建构,发展教育理论——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由于不断地学习、讨论、交流,我校教师更新了德育观念、树立了德育新理念。

二、重建了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

首先教师改变了自己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通过反思传统德育弊端,反复学习新课标理论,感悟到自已的德育观念必须尽快适应课程的发展。树立德育生命观,将学生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让学生进行自律、自约、自我规范。将学生作为有发展潜能的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树立生活的德育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我们的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树立生存德育观,以生存为出发点开展德育工作,拓展德育时空,而不是按教师事先的设计和规划,把学生们固定在框框中跳舞。树立人本德育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为本,把学生当作有机生命发展的主体。

其次教师必须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乌申斯基在《教学的三要素》这篇文章里写道:“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话的源泉流露出来„„教育者个人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对于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品行端正、知识丰富来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境界。

三、探索出学科德育渗透的形式和方法。

1、目标渗透法。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即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德育目标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材各异渗透方法多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德育目标也会不知不觉地比较顺畅地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人格的教育。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学校领导与教师齐心协力,创设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校舍建筑美观别致,一年四季花香四溢,校风班风积极向上,文化长廊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师生关系真诚和谐,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的教育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使其在信任与放松的心境下获得教益。我校采取的咨询方式有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家长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创设平等宽松的心理气氛,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和合理要求。这种方法,对于胆小自卑、自信不足、成绩落后的学生特别有作用。

4、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我校特别推崇本校的德艺双謦的教师。德才兼备的学生,激发学生对身边榜样的敬慕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主的思想境界。

5、互访沟通法。德育目标的实验,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教育影响一致,否则,或者使受教育者无所适从,或者各方面影响作用互相抵消,或者造成教育的负效应。我校成立了德育组织机构,采取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心连心连谊学校等等。我们每学期开两次联系会议,学期初和学期末。会议的任务是交流信息,研究德育工作计划,听取各方面意见,总结德育工作。通过家校互访,共同交流,彼此理解,达成共识。

6、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弥补知而不行之弊,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活动,如科技发明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为了便于实施,各班各年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如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调查报告,或者是书画、体育、趣味数学等专项兴趣活动,还进行“渠中美在哪?”的演讲比赛、“严爱与慈爱”的辨论大赛等活动,其目的重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角色,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团结合作等个性品质。

2.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计划5则范文 篇二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 当前德育工作问题突出, 受到制约, 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 以自我为中心, 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思想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不适应。

部分学生家长重智轻德, 急功近利, 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给学生, 认为如果按传统教育孩子,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 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 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 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推进或效果大大降低。

3. 德育实施与学生现状不适应。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 但脱离学生实际, 脱离社会实际, 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方法刻板, 大话连篇, 做表面文章, 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 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另外, 大多数教师“只管教书不负责育人”, 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 尤其是目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二、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效仿。因此, 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 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 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 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 德育教育要贴近教材。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 德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 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 应切实地使学科德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 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 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是要增加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新编的一些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近代史篇幅, 突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地理教材中, 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 增加了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数学则通过正文、习题向学生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 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 (如勾股定理等) ;理化生等教材中在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此都为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也是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各种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育材料外,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德育因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 寓德于教。在数、理、化等课本中, 都大量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杰出成就, 闪耀着我国科学文明史的光芒;史、地、政中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德教育的因素更多;物理学科中讲的第一宇宙速度, 可介绍我国人造卫星资料;讲回旋加速器, 可介绍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产生, 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 等等。所有这一切, 只要每个教师做有心人, 注意研究, 努力挖掘, 就可以使德育渗透工作大有可为。

3. 德育教育要富有情感。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必须富有情感性, 必须讲究氛围,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 而且要有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德育的渗透十分有利, 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 知理明情, 达到“内化”的实效。德育要有其合适的载体, 来源生活的德育往往是最贴近人心的。全国特级教师朱乐平的一堂数学观摩课“用了多少钱”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堂课学生通过计算,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 大约用了父母多少钱, 再用多媒体展现贫穷地区的人均收入与故事案例, 让学生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 把自己的感想写下并读出来。当一个个学生说出发自内心的感人心声时, 许多同学和一些老师早已泪流满面。在这堂课的活动中, 老师始终没有进行明确的道德灌输, 而勤俭、爱心和孝心思想已悄然潜移默化地浸渗于孩子的心灵, 这就是润物无声, 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4. 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严格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 培养理想抱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诚实信用, 善于自律, 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业进取心, 主动学习, 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 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 正确、积极地引导, 从一点一滴抓起, 既注意循序渐进, 又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吴翘哲.发挥教学德育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6, (9) .

[2]张先荣.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3.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篇三

摘 要: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如果学校的德育教育跟上了,那么培养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公民,他们将来一定是遵纪守法的人,是社会的主流,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建设者。所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所有学科老师,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所有学科教材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科教学;思想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44

一、寓德育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

现在的教材中贯穿思想教育的不多,那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很难寓学生的德育教育于一体,除了思想品德课以外,所有学科肩负着相当的分量。好的作品本身就有育人价值,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所有学科的育人的功能的。

所有都具有一定的学科育人功能。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备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在脑子里面想清楚:这节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德育,计划在哪个教学目标上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在时代背景的结束当中来实现,那么在介绍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就突出这方面的功能。又如在教名人名言,当讲解到朱自清、鲁迅、李四光、徐霞客等的人品时,就不能不谈到他们的民族气节、人生信念等问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那我们怎么能够战胜外敌呢?我们的民族怎么能够复兴呢?中国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所有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寄德育于教学的情感当中

德育学科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教育,其他学科没有德育学科这么强烈的情感功能,德育学科老师要抓住这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德育学科的情感最能打动读者的情感,从而对读者熏陶感化,形成无形或者有形的影响。一个好的事例,其思想情感一定是非常感人的,教师要借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孝德故事里的思想情感,感动了历朝历代的天下孝子,使其如醉如痴。我们教学的时候可以引用,如《卧冰求鲤》里的王祥,生病的继母想吃活鲤鱼,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学习王祥的这种胸怀父母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能把这种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末,我想学生的世界观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思想情感教学中去,是水到渠成的事,教师要常抓不懈,以一贯之。

三、寓德育于课文内容教学中

教学中,少许作品是政治味儿很浓的,好像这类作品就是为政治服务的,不是为文学艺术殿堂增砖添瓦的。如《乳姑不怠》里的崔山南,遵照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德育教育。但是如果仅靠课文内容来展开教学,那么我想老师的水平再高,也永远跳不出说教的模式。假如我们围绕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来说事,我想问题就好解决了。文学作品中有关孝敬父母的作品很多,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的作品当中。在大量的阅读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心里要有阳光,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我们心中的阳光不能黯淡,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心中的明灯时时刻刻要点燃。这样的话,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阅读赏析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岂不是两全其美!

四、寓德育于各种形式的学科活动中

1.班级活动。班级里面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绝佳的机会,因为这是彰显班级凝聚力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机会,更是对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借助每次班级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班级活动最常见的就是每天的晨会,有的学校是集体朗诵古典诗词,有的是班级朗诵,这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尊老爱幼、关爱生命、热爱自然、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像这种活动如班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文艺晚会等,都是非常合适的活动。

2.学校活动。学校活动是学生都愿意参加的活动,因为是班级和班级之间在竞争,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很好的锤炼。如像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就是对学生爱国思想最好的教育。我们这里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是国家级的爱国教育基地,这对学生理解当年的历史来说,是很好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教育,爱国的元素就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头,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一生。比如风筝比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的时代,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像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因子,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渗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思想的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任何说教无法替代的。因此,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 究,2012(7).

[2] 吉成名.論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J].中国德育,2009(3).

4.体育学科渗透德育计划 篇四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 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进行集体主义和精神文明礼貌教育。例如:队列队形,接力跑,拔河游戏,各种集体球赛以及体育教学常规的实施等均与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紧紧连在一起.通过这些教材的教学和练习,团结,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讲文明,讲礼貌的优良品德,生动自然地在青少年的思想中得到了培养,受到了熏陶.

意志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顽强、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是体育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教材多,范围广,一般以田径教材中的快速跑,障碍跑,跳高,跳远;器械体操中的单,双杠,支撑跳跃;篮球、足球、武术等教材最为典型,这些教材内容与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助人为乐,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等高尚的道德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组织纪律与法制观念教育.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与纪律教育,了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例如:严格的队列训练、课堂常规的纪律要求,各种体育竞赛规则的执行等、与组织纪律,法制观念教育等自然结合在一起.

国防观念及劳动教育. 教育学生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保卫祖国,增强国防意识联系起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运动场地和收还器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和爱护公共财产的教育.以及在练习中、组织学生相互保护和帮助,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高尚品质,这是进行德育渗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再如,学习障碍跑,中华武术与民族自豪感自然相结合,队列,接力跑与组织纪律,集体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等.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如其分的不失时机的进行简短的讲解,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改革创新,组织教育法. 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组织教育法,努力实现多样化与科学化,采用从感情入手,重视发展个性,讲求启发兴趣,注重引导发现,鼓励竞争与创新等等.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五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现如今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认为要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3、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

二、引导探究,重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所谓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对实际问题,然后实事求是,并大胆作出假设,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德育教育。

1、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2、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3、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6.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计划5则范文 篇六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初步接触了化学知识,开始进入正式的接触高中化学知识。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高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高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

1、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

2、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7.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内容丰富多彩, 蕴含深刻的德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语文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等,都包含深深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道”,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新课程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带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增进友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协作完成采访任务,在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真诚沟通,在团队中各尽其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处事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在苏教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中,像这样能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材料还有不少, 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专题训练:“广告多棱镜”、九年级下册的专题训练“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收集和运用等,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中,增进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环境保护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 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语文课也要渗透“绿色”教育。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人与环境”单元,单元提示中说道:“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本单元,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 谴责愚氓的恶行, 慨叹智者的无奈……”《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等都能让我们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因此,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环保人才打下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 , 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是要转变课程理念,树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 改进课程内容, 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含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告诉我们要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有《斜塔上的实验》、《叫三声夸克》、《梦溪笔谈》等, 议论文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应精心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 在此阶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良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苏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发现适合渗透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陋室铭》,就要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刘禹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 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忧国忧民,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而《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有责任心, 对人对事有宽广的胸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在语文课外时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眼界, 满足和发展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的兴趣,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要让学生学会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 增进友谊, 加强合作精神,“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让语文课展现“工具性”,也展现“人文性”。

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课外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名著阅读,等等,教师都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语文课不仅要承传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选定渗透角度,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益处。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8.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学科教学 探索 德育 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科德育渗透是指在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将德育的内容和知识灌输和插入,在不影响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方法、生动的实例、精炼的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一、学科德育渗透现状

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只注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缺乏渗透德育的现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德育工作目标落到专业课教学中。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学科德育渗透要从学科专业知识中挖掘德育滲透的相关内容,对教材原有知识进行学习、思考和拓展,提炼出能激励学生素质的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

二、德育渗透的基本思路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由此可知,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笔者认为,专业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德育渗透主题

专业课教材和教学组织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完成德育教育。明确德育渗透主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教学课题,分析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渗透的德育主题。主题的设定要与社会职业活动相符合,充分体现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德育渗透过程和方法

课堂德育渗透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来实施,注意相关德育知识点的渗透。例如,在高压电气设备维修课程中,可以利用维修电工事故的案例、社会岗位道德要求、环境环保意识、企业6S管理、团队协作等知识点,将德育教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德育渗透还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要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教师也要将专业科研与德育科研结合起来。

3.学生反应

学生反应主要是学生上课过程中对德育渗透效果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心得体会。学生通过课堂的反应与回答,可以获得教师的反馈,帮助学生检查教学成效,建立积极的观念。同时,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德育主题能够正常渗透课堂,达到教学目标。

4.渗透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续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德育渗透反思是检验德育主题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的效果,通过反思能达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德育渗透反思主要体现在反思课堂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法、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

三、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应用

现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教学为例,说明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德育渗透主题

课题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主要通过一体化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讲述线路设备安装、调试与检修的过程。

渗透知识点:在讲解线路设备安装、调试与检修的过程中,渗透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内容描述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说明了安全生产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其中“责”可以把它理解为“责任心”“安全职责”“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管理是否到位”等。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习惯性违章所引起,也就是一切事故的根源都出现在我们的思想上。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仍然不足,凡事掉以轻心。

3.渗透教育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分为五个步骤:检查低压电气设备完好—线路安装设计—线路设备安装—线路调试(有问题进行检修)—完成6S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1)检查低压电气设备的好坏。此部分教学中可以渗透电工作业中要确保电气安全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容。渗透的方法:在学生检查电气设备的过程中,向其说明电气设备好坏判别的重要性。同时将案例《不该发生的悲剧》渗透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养成。该案例主要讲述了农村电工在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粗心大意,没有检查设备好坏就安装电气设备,造成家用电器烧坏。(2)线路安装设计。线路安装设计要以“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可以渗透节约资源的思想。面对资源紧缺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学会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3)线路设备安装。线路设备安装要预防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电气设备损坏。在线路测量过程中,要避免测量仪表的误操作,造成仪表损坏。安全用电,避免在用电过程中发生触电事故。渗透文明操作,安全生产,导入案例《变电站倒闸操作事故》。(4)6S管理。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不怕困难,想到做到,做到做好。落实基础性的6S工作,能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管理平台。我们要在学校班级中渗透企业文化,提高學生的6S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生反应

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生产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同时,学生能够在电气线路安装过程中,把电气设备安全、用电安全、人身安全贯穿其中。通过结合实际生产案例开展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

5.渗透反思

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工作,同时也是专业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专业教师,应将专业课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同时,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去企业实地学习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四、结语

上一篇: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下一篇:大学迎新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