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精选11篇)
1.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一
进城务工的农民情况
自从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也越来越快,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同时也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我们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不仅给我们青年一代带来希望,更给全世界的青年一代带来希望!
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我由衷的高兴,因为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不再软弱妥协,我们的祖国在社会主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国家给予我们很多方便,优惠,以及福利,希望能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可是往往事与愿违,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人民的力量不可或缺!
就拿农民工来说吧,我深深的了解农民工的生活,因为我是农民工的孩子。国家的日益强大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农民工在外地不在有以前的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也不再受到别人的歧视排斥以及误会,农民工子女也得到了保障,国务院也对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相应的政策《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并强调:
(1)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
(2)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3)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4)输入地要把农民工岗位技能纳入当地职业培训计划。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
(5)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以政府组织的培训。
国务院颁布的法令虽然会使农民工享受到很多优惠,但是这些所谓的优惠能落到农民工头上的基本上都是空头支票了,我了解到农民工基本上都没怎么享受到这些优惠,以我所知的列一下几点说说我的看法:
1、缺乏最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
因为固有的户籍制度,农民工,只是在职业上是属于工人,在身份上依然是农民。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是身份的划分,而且也是等级的划分,并且在户籍制度的背后所维系的是一系列不同的城乡区别制度,从而构成了中国独特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对于城镇户口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享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各地最低保障金额不一,但毕竟对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里人来说,无论再怎么样也可以在现行的制度下获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对于户口本上标明为农民的进城农民工来说,他们只是农民,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就被排除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外了。对于失业,相信在人们的心目中只会是指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城镇居民,而对于进城的农民工来说,失业似乎是与他们无关的,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什么再就业培训、什么失业保险等等,无疑都是闻所未闻的。
但是现实是城市的农民工工作极其不稳定,经常遇到失业,一旦失业,他们只能
依靠平时的积蓄,或是通过同乡的接济,生活举步维艰,在无法维系生存下,部
分人也就只能离开城市,回到农村。
2、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宪法》第45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
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
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广东、浙江、上
海、成都、北京等省市虽然也探索着制定了一些针对城市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
度,但收效甚微,参保人数只占城市农民工极少部分。城里的农民工以中青年为
主,而他们的老年将面临着社会保障的缺失,这是与法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所
违背的现实。
3、工伤、医疗保险不健全
农民工工伤无法得到赔偿往往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之一,农民工因为工作的流动
性大,即使是在有的地方出台政策要办理工伤保险下,用工单位往往也不为其办
理相关的工伤保险,真正办理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不到3%。农民工即使是青壮年,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农民工在生病时
仗着自己还年轻就硬挺过去,也有部分人因病而致贫。
4、子女教育待遇不公平
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不知被提了多少次,但现在还依然存在着。农民工
子女教育上的不平等待遇,面对这与自己同龄的城里的孩子享受9年义务教育,多少农民工子女露出了无奈与羡慕,在城里的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有限的农民工
子弟学校,或者缴上巨额的捐助费才能与城里的孩子一起上学。据2001年9月
对北京市丰台区的调查,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的不到1/6,85%以上是到民办简
易学校。25、就业无保障,用工不规范
总理为农民工讨薪,这当年新闻媒体聚集的焦点,就反映了在农民工用工上极不
规范,往往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并不签订用工合同,或者故意拖欠工资,让辛苦了
一年的农民工们在返乡之前落空了希望,只能走上漫漫的讨薪之路。农民工因为
超长时间的连续工作而累死在岗位上的时间也屡见不鲜。
6、住房政策限制,无法享受经济适用房
城里的用地、住房紧张,许多城市居民尚未有住房,所以在住房福利方面政策制
定者们只是关注于城镇居民,丝毫未考虑到在城市里生存的农民工们。城里人有
住房公积金,可以享受到住房补贴,还可以买到经济适用房,而农民工只能望
“房”兴叹了。
再来谈谈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虽然很多农民工现在都知道国家政策
给他们很大的优惠,让他们在外地可以安心工作,让他们尽可能成为城市的一份
子,可是从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来看,他们的优惠并不是那么贴切普通老百姓。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
而其中的制度因素则是原因的根本,正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组织制度等等制
度因素把农民工排除在城市之外,让他们职业与身份分离,作为城市的边缘人,沦为城市里的二等公民,也让他们远离社会保障的庇护。
1、户籍制度
城市农民工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正式规则障碍就是源于计划经济下的户
籍管理制度。195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将中国公
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在城乡之间筑起了近半个世纪的壁垒,从根本上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断裂,阻碍了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造成了今天城市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尴尬。一方面,城市的发展
需要作为工人的他们流汗流血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又以他们的“身份”为
由提高他们的交易成本,设置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种种制
度障碍,限制他们个人发展,剥夺他们公平竞争的自由。
2、就业制度
在就业方面,农民工一直以来总是利益的被侵害者,各大中城市制定一系列不同的政策针对农民工用工问题与城里工人用工问题,更常见的是“腾笼换鸟”政
策,农民工只能从事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就出
台了一些条例限制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即使在城
市农民工获准进入的领域,他们仍然低人一等,在薪酬和权益保障方面受到不公
待遇。
3、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农民只是具有土地的占有权,并
未有所有权,所以不能完全处分自己所占有的土地。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
入城市,而土地的所有权一直还是归集体所有,农民在土地产权上并未获得利益,他不能出让、抵押自己占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上的缺失也成为农民转为完全产业
工人的一个桎梏。
4、组织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出卖自己劳动力而生存的农民工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这里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形成组织,还一直被排除在工会组织之外。作
为战后托洛茨基运动和第四国际的领导人厄奈斯特·曼德尔曾经说过,组织之于
工人阶级的意义,犹如刀剑之于贵族和金钱之于资产阶级。没有组织的庇护,零
散的农民工在资本面前就成为微不足道的生物了,在与企业、政府的博弈当中只
能屈服。不过2004年中华总工会已明确发布通知提出要把农民工纳入到当地工
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歧视农民工
从经济学来看,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应当取决于影响其边际生
产率的所有供求因素,当与生产率与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时,就可以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在我国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小农意识与官本位的官文化下,以及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而造成的城乡对立思
想,农民一直都被视为贫贱的代表。当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农村的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时,作为城里的居民阶层还依旧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涌入的农民工,认为农民工只是作为盲流而存在,认为他们抢走了城里居民的饭碗,还
带来城市里不安定的因素。在建国后的五十多年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城镇
为中心,以城镇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为根本,“三农问题”只是在近些年变得越
来越尖锐,变成了社会的一个顽疾,才被中央所重视。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
我国建国后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村辅助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价
格剪刀差从农村获取大量资金,而同时只注重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把社
会保障的包袱扔给了农村自解决。农村没有积累资金,无法发展教育、医疗、社
会保障等等事业,从而也导致了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素质技能低下的窘况。
当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由于自身素质技能的低下,在很多领域下无法与
城市居民进行竞争,同时对社会保障制度缺乏认识,往往国家或地方出台了政策,而无法领悟,还是用小农意识进行思考,自行放弃社会保障的庇护,像在广州、深圳等地,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但由于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抵制,参保率还是很低。资金的短缺
资金问题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提上日程的客观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又陷入资金困境。2002年基
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348亿元,3加上基本养老保险历史欠账,以及日益老龄化的影响,养老保险面临巨大的资金问题。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
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
难。
以上这些是我对农民工的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很贴近生活也是实事求是的社会现象,国家虽然富强起来了,但也绝对不能少了农民工,也不能小看了农民
工的作用,我希望尽快建立适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的日子越过越
好,我们不能要求单独的一个人怎么改变现状,我们希望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人
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是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国家的兴旺发达不仅需要工作在高端领域的人,也需要像
农民工一样的普通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祖国永远在我心!
2.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包括入学难, 还包括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努力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 保障其对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 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据预测:截至2020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目前, “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 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 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 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188.16万人, 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2008年12月,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73645名,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1%。
(二) 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 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2000元-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三) 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被父母带到城市后,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乡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 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 还有因节俭被城市同学笑话。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四) 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 这些教师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更懂事、更坚强、更爱劳动。同时, 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 智力开发较晚, 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 既造就了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 也影响了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 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 居住条件差, 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 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自卑。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传统体制与政策决定的身份、收入与待遇不平等的进一步延伸。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与市场经济日益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我国各地方学校在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时仍基本上实行传统的户籍所在地归口入学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只对户籍在本地的适龄少年儿童承担义务教育责任, 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其户籍不在本地, 因此流入地政府不需要承担强制性义务和责任。而流出地政府虽然承担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法定义务, 但鞭长莫及, 也难以解决从本地流出的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二) 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适应, 现行的教育财政制度也是分级管理、地方政府负责。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在城市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财政负责, 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当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 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 而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 使一大批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财政支持。
(三) 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
首先,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无法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就是这种制度的不适应性所引发的。其次,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时, 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例如, 在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 把农民工的贡献排除在外, 造成了对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但对人均教育水准或者是人口受教育的质量时却把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排除在外, 这对农民工子女是很不公平的。
(四) 落后的农民工观念
农民工中的一部分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认为孩子即使读书, 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与其这样浪费钱财, 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赚钱, 为结婚成家做准备。
四、走出制度贫困的基本对策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在短期内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否则将会影响到数目巨大的民工子女的素质, 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 增加教育经费, 支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从流出地财政中扣除教育经费, 同时, 流入地政府也应该负担起自身责任。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 保障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 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 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 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 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 大力支持其发展, 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 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 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
(二) 改革户籍制度
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改革户籍制度, “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 改革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与居住地相符合的居民身份证制度, 许多民工及其家庭已经在城市中常年居住, 应赋予他们市民的身份, 让其子女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权利。
(三) 规范学校收费
对个别教育乱收费现象, 必须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惩治和预防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保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 减免有关费用,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据报道:2004年春季开学伊始, 武汉市政府宣布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 免收借读费。此举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将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 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提高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
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一方面, 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当中许多人性格比较内向, 缺乏自信,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关心, 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 树立自信。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民工子女能够融入到新的群体当中, 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规律, 实施因材施教, 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规律。对农民工子女的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五) 给农民工基本的保障, 才能保证他们下一代有受教育的条件
1、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
进城农民工由于自己的农民身份而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有些城市对农民工就业设置障碍, 并明文规定大多数的工种由城市人从事, 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民进城务工保护条例。同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保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镇, 消除阻碍他们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和待遇的因素。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外来人口保障机制, 积极推行外来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督促企业落实外来务工人中工伤待遇规定, 要特别研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及其他劳动保护。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 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受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欢迎的必要的工伤、大病医疗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民工的收入才有可能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依法送子女入学, 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字, 希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孩子。为此必须继续完善相应政策并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 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5-06-07.
[2]、于涣茹.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学术, 2007 (3) .
[3]、杜越, 汪利兵, 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周民书, 张万波, 周茂生, 田虹.关于青岛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
3.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三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 随迁子女教育 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10-01
一、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
(一)随迁子女入学成本高,升学困难大
我国现行的入学政策和入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正规教育。在各种这些就学途径中,公办学校为了防止进一步激化公办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通过收取各种教育规费,如: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家庭大都收入较低,再加上入读公办学校的入学手续繁琐、步骤较多,严重制约了随迁子女的入读公办学校。在接受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里,这些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也较高,与当地的公立学校相差不大,但是也要交纳较高的费用,一般农民工子女家庭依然是负担不起。此外,根据现行政策规定,由于受户籍和学籍的限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必须回原籍升学,但是当前各地的课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城市学校所学内容与原籍学校教学内容难以衔接,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升学和发展。
(二)随迁子女的学校管理不规范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大规模入城,给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未获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的流动性较大,一些流走的学生根本不与学校打招呼,有些随迁子女因证件手续不全而没有学籍,为此学校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是效果也不好。在民办学校里,条件好的一些民办学校基本上有档案、电子卡,与公办学校一样。但是在一些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里,由于入学较容易、管理不严格,学生流动性很大,而且有的插班生进班,学籍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好的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民办学校和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师资管理困难,我国目前的政策还不能保证教师的平等,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教师流动性较大。
(三)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大量的心理适应问题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自尊水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明显低于当地的子女,随迁子女在生活上还存在着与当地学生不一一样的生活困境,他们缺少当地朋友,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不敢接近城市的同学,因为身份、教育、家庭以及潜藏在身后的社会因素阻碍了他们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很容易走向封闭和自卑,导致产生复杂的“边缘人”的心态。随迁子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父母忙于打工赚钱,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学校里教师在课堂里很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些子女很难找到自己的宣泄途径,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而这直接影响着与同龄人的交往。
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
户籍制度是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即城市政府以在校户籍儿童人数或在编教师人数下拨教育经费,如果接受了随迁子女,就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致使城市公办学校资源紧张,出现高额的而借读费和赞助费现象,从而无法有力保障其入学机会的公平。因此,采用居住地管理取代户籍管理的教育体制,是势在必行。如江苏省自2003年5月1号起,全省范围内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湖北省2004年也将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性质,湖北省居民的户口类型将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1这些户籍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但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要取消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城乡各项相关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平等机会,给予随迁子女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执行力
政策法规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政策实施配套措施,使得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政策偏离目标现象,丧失政策本身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政策制定时,必须不断完善政策配套体系,构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监督政策的有效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都强调弱势补偿,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克服不合理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可以借鉴“教育券制度”,做到“钱随人走”,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券”的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2;针对进城务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可以建立统一的流动信息实时统计制度和电子化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实现电子网络化管理,学籍管理可以依托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唯一的学号进行管理。
(三)打造校园文化,给予随迁子女特殊的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应当承担多元文化的传承功能,使随迁子女既能对流入地文化适应和传承,又能在原有文化特质上得到尊重与保留。学校教育不应以某一地的文化主流自居,要求流入者去单向顺应与遵从,而应同时尊重和吸纳其带入的异质文化。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既要引导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市社会,又要保留随迁子女自身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平等意识,构建学校平等、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他们进入公办中小学的心理门槛。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要成为随迁子女心灵成长的关注者、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必须认真对待和关心每一位随迁子女,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特殊的人文关怀。在学校里要避免单独编班,要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给予随迁子女的更多的关注与爱护;课下经常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最后要注重道德与情感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注释:
[1]湖北省教育厅: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
[2]李志友.《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可行性》,皖西学报,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林茜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4.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四
为了解我市城市农民工进城务工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潍坊市调查队按照省总队的统一部署,对今年春节过后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农村劳动力集中进城务工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采用入户实地调查和街道社区拦截调查的方式,先后到奎文区新华居委会、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市建工集团、山东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农民工进行走访座谈。调查显示:农民工整体就业环境改善,但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博士教育网欢迎您投稿)
一、现状
1、找工作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临时工大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调查表明:农民工找工作主要依靠亲戚、熟人介绍。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工作的老乡介绍找工作,很多同乡、亲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在新华居委会我们了解到,王士富、王士贵是从临沂来的亲兄弟,两兄弟在同一个小区,一个从事卖饼生意,一个从事炸货生意。而潍坊建工集团的李强等人则是与同乡在同一个建筑工地上干活。
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协议,但问及合同或协议内容时,仍有部分人不是非常清楚合同内容,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临时工而言,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对自身权益保护方面了解甚少,相关知识相当匮乏,受伤害在所难免。
2、待遇普遍偏低,有一技之长者吃香
调查表明,我市农民工一般月收入在900元左右,从事重
体力劳动者稍高。进城农民工一般承担的是苦、累、脏、险的工作,部分农民工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且基本没休班。但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另一方面尚不健全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农民工工资提高步履维艰。
在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的同时,有一定技术职称或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月收入要高出200-300元。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状况影响,认为培训费过高。二是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自主提高劳动技能意识不强。
3、生活质量不高,租房医疗得不到保障
调查表明:农民工平均每月生活费固定支出300到400元,占到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主要用于食品、住宿、文化娱乐费用的支出。这点钱要维持他们在城市的日常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据调查了解,近一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
在住宿方面,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据调查,一半左右的农民工主要居住在集体宿舍或工棚。一般十几个人居住20至30平方米的房子内,地方狭窄拥挤。另外一小部分农民工在城区或城郊租房,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
在医疗方面,发生工伤后大部分单位能够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但仍普遍存在着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去正规大医院收费太高,且居住位置又比较偏,交通不便利,多数都去个体诊所就诊。
4、子女入学困难
在子女教育方面,仅有小部分农民工带子女外出就学,大部分子女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基本上都是自己与学校联系入学,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外出接受教育质量情况表示满意,但普遍认为收费过高。一般农民工在城市上学须交借读费,部分还得交纳赞助费。农民工为子女每年缴纳学费1000元至5000元不等,其中借读费和赞助费达600元至3000元不等。新华居委会的王士富儿子今年上小学,每年借读费就达到600元,山东海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许师傅女儿就读于高中,一年费用更是高达3000元。
除费用高外,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影响到子女在城里就学,有些农民工子女因为打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辍学。潍坊建工集团李强师傅因为工作随工程改变而改变,则直接把孩子留在老家。
二、建议
农民进城务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把维护农民工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第一,针对农民工找工作的盲目性,政府应加强指导,充充发挥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家乡政府组织的作用。为农民工提供准确的务工信息、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使他们外出时较顺利地找到工作。
第二,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水平决定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农民工强烈地感受到没有专业技术是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同时严格控制培训费用,让农民工真正能够从中获益。
5.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间、地区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多,进城务工农民也越来越多,其子女就学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我市结合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好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妥善地解决了贫困生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是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需要,是维护广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利益的实际行动,是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需要。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认真扎实地做好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
二、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首先,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作为政府应尽的责任,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明确有关部门职责,要求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市政府要求,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中小学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公安、工商、计划生育等部门,协助学校做好辖区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摸底、登记工作;劳动等部门负责禁止使用童工;物价部门监督检查收费情况。其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发了《洪湖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文件,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政策保证。第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市教育局专门安排公办学校对口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
三、积极探索,多形式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我们根据城区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特点,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渠道和方式。首先,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市教育局要求市直中小学和新堤所属公办中小学,招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新堤中心学校、市七中、市四中、市一小、市二小和市三小为了做好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于8月20日左右就安排行政值日,并做好政策宣传,接待农民工咨询等工作。其次,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作用,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星星外语私立学校、育才私立学校、太阳岛中英文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等私立学校接收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达387人。
6.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六
一、农民进城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问题现状与成因
1、社会大环境与不良习惯
首先是教育制度的差异。国家实行二元经济发展政策,造成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教育部对城市的教育扶持和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难度大,只能选择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条件差、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进度,升学困难、辍学率高。[1]其次,地域文化歧视。地域歧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农民工作为外地人来到陌生地域时,当地人因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和部分媒体的误导而对他们产生歧视心理。农民工子女也因这种地域歧视在学习和生活中备受歧视,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同学的冷漠行为,对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形成自卑自哀的性格,行为方式上变得畏畏缩缩,做事瞻前顾后。[2]
2、学校环境与不良习惯
首先,学校不公平对待。本地公立学校不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对农民工子女实施收费高、资源少、资助不到位等行为措施,令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加之其本身因与城市孩子差距大,心理落差大,不自觉地封闭自己或放纵自己,造成学业跟不上或辍学厮混,成为不良青年等现象。其次,老师不公平教育。老师不关心,偏袒本地孩子,让其无法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心理负担加重,加上经常轮换住地,长处于陌生环境,心理压力无人诉说,渐渐形成孤僻封闭的性格,行为上习惯不合于群,独自一人。再次,同学排斥交往。地域歧视心理和自我的族群归属感下,很多本地学生看不起或排斥农民工子女,而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迁,多作为插班生到校,环境陌生,同学间早已熟识,其难免受到排斥。有些本地学生还因受家人误导,对其印象差,对其进行语言或行为上的侮辱。而其本身自尊心和自卑感极强,无法忍受这种歧视和侮辱,常和本地学生发生矛盾,打架争执。[3]
3、家庭环境与不良习惯
首先,家庭教育水平差。农民工忙于生计,且自身知识水平低,无法进行家庭教育。或者自身行为素质低,生活习惯差,孩子不自觉沾染父母的不良习性,导致行为素质低。其次,家庭期望过于高。农民工父母迫切期望孩子成才,以后改变生活状态,不重蹈覆辙,常施加压力,尤其看重子女的.成绩。有些不文明家长甚至因孩子成绩不好而打骂孩子。孩子受到家庭学校两方面压力,心理和身理都受到严重的伤害,形成偏激的心理,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不良行为。
4、个人因素与不良习惯
首先,自主学习能力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对其监督管理,且因经常流迁转学,老师对其作业和学习情况不重视,导致孩子放松、懈怠自己,学习积极性行变差,行为懒散。其次,学习面受到局限。农民工子女家境不富裕,无法购买更多课外书籍,参加课外实训活动,培养技艺手段,学习面狭隘,思想活跃度不高,“死读书”情况严重。最后,自身心理脆弱。许多农民工子女心理脆弱,存在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一旦受到刺激,就易引发打架斗殴、厮混流气、离家出走、自杀伤人等不良行为。
二、关于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的建议
针对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上述问题,本文给出如下建议,以解决这些教育问题。一是政府应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完善教育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直视社会排斥下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困境,建立以消除农民工子女社会排斥,实现其城市融入为目标的社会环境;完善进城农民工就业政策,保障农民工家庭必要的经济收入,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加强教育政策扶持,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可度,消除人际关系的排斥。二是学校应摆正心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开展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家庭教育演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学校多设置演讲活动,国旗下讲话,张贴好人好事,开展班会教育等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氛围。[4]三是老师应摆脱歧视心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压力,用心关爱孩子,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开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领或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或学校管理,培养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给新环境。四是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不和谐,交流沟通,多陪孩子,纠正“学校教育是一切”的错误观念,虚心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体罚打骂孩子,不给孩子造成压力,陪孩子一起学习进步。总之,孩子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重要领跑者,应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正确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范艳玲。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制度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2]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M]。民族出版社,。31。
[3]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7、390。
7.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教育困难探究 篇七
【摘 要】 我国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城市就读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现在在受教育上遇到一些困难,这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现代传媒、新型娱乐方式、校外同龄群体和自我意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进城务工者子女素质的提高,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 进城务工者子女 教育 困难 探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伴随着他们一起进城的子女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我们应预见到进城务工者子女绝大多数是将来的城市人,现在就应该让他们尽快融进城市中,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学习、生活、情感、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和问题,这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是有密切联系的。
一、家庭教育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上存在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观念,一些人甚至认为“反正子女交给学校了,我们就不管了”。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对孩子思想、性格、品德的形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父母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但是限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条件,家庭教育存在不少的缺陷。家庭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时间较长,早出晚归,一天能和小孩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他们对小孩学习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很少,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等情况,没能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2.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较低。
超过七成的进城务工人员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所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明显欠缺。
3.进城务工人员还存在重学习、轻思想道德的情况。
我校对进城务工者子女及家长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最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关心思想道德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校内的进城务工者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明显较低,违纪违法的进城务工者子女人数较多。
4.进城务工人员思想观念严重滞后。
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即使读了书考上了大学,但费用太大,无法承担,并且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早点赚钱,还能趁早结婚生子,对家庭的帮助更大、更合算。
5.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家风不良影响。
贪小便宜、不喜欢学习、吃喝风、懒散风、赌博风、帮派思想、黑社会恶习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进城务工者子女。这对其未成年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6.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学习成绩期望水平不高。
因为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是帮别人打零工或者是个体户,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对子女无法辅导,对子女学习上的要求不高,不严格。
二、学校是培养和教育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的决定环节,是培养进城务工者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对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提高;对于不良的家庭教育来说,学校教育可以起到矫治和更正的作用。对于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学校教育起到弥补的作用。因此,学校是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第二个“家庭”。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上存在不足。
学校不仅应向进城务工者子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塑造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灵魂。但是在现实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行为习惯缺乏指导和规范,我们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做到贴近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生活、贴近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实际,特别是没有做到贴近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生活环境,因此效果不理想。
2.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等不够重视。
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幼小的心灵中,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平衡和自卑心理,有的学校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自卑感,搭建进城务工者子女施展才能的平台,发挥其才能,使其体验成就感。有的学校不重视加强养成教育,科任教师、生活教师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学习、生活指导不到位,令其自我管理意识不高。
3.班主任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进城务工者子女存在一定的孤独感,缺乏合作意识,班主任应很好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团队协调能力,拓宽视野,树立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自信心,培养其具有顽强的意志。同时应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进城务工者子女心理辅导讲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对进城务工者子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书刊、影视、录像中有关暴力、色情等情节的描写和表现,对进城务工者子女有很大的腐蚀作用。黄色书、黄色手抄本在进城务工者子女中广泛传阅。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影响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又一新的因素,暴力色情的信息资料在网络上泛滥成灾,这些“电子黄毒”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校每次召开家长会,很多家长都觉得网吧对其子女的负面影响深恶痛绝,信息污染已成为21世纪危害中国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校外不良同龄群体对进城务工者子女具有很大不良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与学校无法完全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平等需要,无法成为进城务工者子女自由展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场所,按照心理学家马洛斯的动机分层原理,这样进城务工者子女便自然会去寻求可使自己获得真正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另一种世界。特别是在学校生活中严重受伤害的那些进城务工者子女,学习成绩不理想,难以融入正式群体,为了寻求保护,就更需要同龄群体为其提供一种独特的心理调节场所和避难港,尤其反映在进城务工者子女有苦闷时的求助倾向上。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人,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进城务工者子女,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年级的在校进城务工者子女,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五、自我意识强化了进城务工者子女消极情绪
进城务工者子女在接受社会规范、社会意识、社会技能的时候,有的往往在心理上不能恰当地处理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他们觉得与城市孩子差距大,是“边缘人”,对自己的智力、体力、能力、前途都作出过低的悲观的估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进而轻易地否认自己,出现了自暴自弃、对生活不抱希望、对学习失去信心、厌学、逃学、没有上进心的行为。遇到外界的刺激,如责难、欺负、贬低等,会出现报复心理或报复行为。他们把所有的不满转化成与社会、学校、家长的对抗,一旦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就很容易引发冲突,为给社会、学校、家庭的“定时炸弹”拉开了导火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进城务工者子女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素质对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法国巴黎发生的骚乱,参加骚乱的暴徒都是外来工移民的第二、第三代,原因就是教育落后,贫困人员不能融入城市,被边缘化、孤立化,他们有机会就会出来宣泄。现在党和政府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教育已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切实有效的措施,我们应相信进城务工者子女能在祖国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将来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8.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八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报送的《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你院的倾向性意见。即: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此复。
二0一0年三月十七日
附: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
农民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请示
(鲁高法函[2009]31号)
最高人民法院: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办理垦利县人民法院报送请示的原告李克英诉被告垦利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行政确认一案中,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形成不同意见,就有关问题向我院请示。我院研究后认为,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涉及面广,各地规定不一致,特向你院请示。
一、案件的由来
原告李克英之夫许长峰系利津县明集乡玉皇庙村农民,1942年9月15日出生。许长峰自2008年6月2日至2008年9月29日在东营市龙翔石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门卫工作。2008年9月29日19时左右,许长峰由北向南推人力三轮车过公路时,与一机动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许长峰死亡。原告李克英于2008年12月30日向被告垦利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报许长峰工伤认定申请,被告垦利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1月5日以受害者许长峰于 1942年9月出生,至受伤之日时年龄已经超过60周岁为由,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山东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之规定作出[2008]NO.6-02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对申请人的申请决定不予受理。李克英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东营中院对案件处理的不同意见
多数人意见: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应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的调整范围,对其发生的损害赔偿争议,可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解决。理由是:
对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又受聘到新工作单位工作,在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争议焦点在于,该类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关系。如构成劳动关系,则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反之,则不应适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3月9日发布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通知指出: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本案当事人许长峰发生事故时年龄已达到66周岁,不管其身份是农民抑或离退休人员,均属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其与现工作单位之间已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范围。同样也不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进行调整。
少数人意见: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与现用人单位间可以形成劳动关系,因工受伤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理由是:
我国《劳动法》只有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仍然从事劳动的人员,法律未作禁止性规定。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由此可见,是否形成劳动关系应看劳动者是否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离退休人员及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二次就业的情形会越来越普遍,认定他们与现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关系有利于对这一人群的劳动保护。
三、东营中院请示的问题及我院意见
东营中院向我院请示的法律问题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我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后认为,法律并未禁止使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而且作为农民也无所谓何时退休。超过六十周岁继续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比较多,有些与用工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依法应当保护这些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其平等对待。从《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来看,也没有将这些人排除出去,既然用人单位已经实际用工,职工在工作时间受伤的,参照《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离退休人员与现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精神,应可以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鉴于本案法律适用问题影响面较大,各地做法不一致,对于今后的案件审理具有指导意义,为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现提出对以上问题的请示,请予答复。
9.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 篇九
与发展前景”调查问卷(进城务工青年卷)
调查地点: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区)县(区)乡(镇)村(社区)
调查时间:2011年月日至月日
调查人员:(学院年级专业)(学院年级专业)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进城务工青年”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进城务工人员,现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为更深入地调查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现状,实地了解进城务工青年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我们设计了如下一份问卷。衷心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完成下面的问卷调查。您填写的信息仅作调查研究之用,对外保密,我们会妥善使用您的资料,请放心填写。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寒假调研团队
二○一一年一月
一、进城务工青年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是()[1] 16~20岁[2] 21~25岁[3] 26~30岁[4] 31~35岁您第一次外出务工的年龄: _______岁
2、您的性别是()[1]男[2] 女
3、您的户籍所在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区)县(区)乡(镇)
4、您刚出来务工时的文化程度是(),您现在的文化程度是()
[1] 没上过学 [2] 小学 [3] 初中 [4] 高中或中专或职业技校[5]大专或大专以上
5、您的政治面貌是()
[1] 群众 [2] 共青团员 [3] 中共党员 [4] 民主党派
6、您的婚恋家庭状况是()(选择[4][5][6]的跳过下一题)
[1]单身[2]未婚,但家乡有对象[3]未婚,和对象一起都在城里[4]已婚,独自进城[5]已婚,全家都在城里[6]已婚,夫妻一起在城,子女在老家
7、如果您未婚,最主要的原因是()
[1]城市工作压力大[3]年龄还小[2]没有碰到合适的对象[4]经济条件不允许,难以承受支付恋爱成本
[5]工作环境限制(如建筑工地),缺乏和异性沟通交往机会[6]其他________________
8、您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是()
[1]建筑施工业 [2]采矿业 [3]制造业 [4]运输业 [5]服务业 [6]其他
9、您目前的月平均收入是()[1] 600元及以下[2] 601~1000元[3] 1001~1600元[4] 1601~2000元 [5] 2001~2500元[6] 2501~3000元[7] 3000元以上
10、您干农活的情况是()
[1] 不会干,也从没干过[2] 会干,曾在农村干过[3]会干,农忙时会帮忙[4]其他_______
11、(1)您至今做过()工作?[1]1~2份[2]3~4份[3]5~6份[4]7份以上
(2)您转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
[1]工资待遇低[2]工作环境差[3]雇主或管理人员态度恶劣[4]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5]工作久了没有激情[6]其他_____________
二、工作情况
1、您现在工作的地区是()请写出所在省份与城市名称________________
[1]长三角地区[2]珠三角地区[3] 京津唐环渤海湾地区[4]其他
2、您选择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是()
[1]城市收入比农村高[2]城市就业机会多[3]想到城市学技术和管理[4]向往城市的生活
[5]为了今后子女发展[6]提高自身社会地位[7]别人都出来,受别人影响[8]其他
3、您在求职时最看重的两项是()
[1]工资待遇 [2]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3]工厂情况(正规程度、工作环境、社会声望等)
[4]福利待遇[5]个人发展[6]其他_________
4、(1)您对现在的工作总体感觉是________
[1]非常满意[2]基本满意[3]不满意[4]很不满意
(2)您最不满意用人单位的哪方面?()
[1]工资待遇低[2]工作环境差[3]雇主或管理人员态度恶劣[4]缺乏各种社会保障[5]工作单调且强度大,无业余休闲生活[6]其他_____________
5、(1)您是否了解当地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
[1]了解,且参加过[2]了解,但是没有参加过
[3]不了解,但听说过[4]从未听说过
(2)您认为工作中最需要何种技能或知识?()
[1]实用技术和技能[2]文化知识[3]相关法律知识[4]市场营销知识[5]其他_____
(3)“安全生产”是非常重要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每一都对工人进行消防安全、紧急疏散和急救知识培训。在您的用人单位的情况是()
[1]没有进行任何培训[3]只进行了急救培训[2]只进行了消防安全和紧急疏散培训[4]以上所说的培训我们都作了
6、您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
[1]8小时以下[2]8~10小时[3]11~12小时[4]12小时以上
三、生活、情感和心理状况
1、您每个月的生活费(仅指伙食与住宿)大概是_________元,此外的最大消费_________
[1]交通费[2]手机费[3]休闲娱乐[4]人际交往[5]买衣服
[6]买礼物给男/女朋友[7]基本没有太多消费,存钱或寄钱回家[8]其他_________
2、您业余时间喜欢做哪些事情?()
[1]看电视[2]逛街购物[3]打牌搓麻将[4]上网[5]阅读报刊杂志等
[6]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培训班[7]找朋友聚会[8]其他__________
3、您找对象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1]长相[2]户口所在地[3]职业类型[4]受教育程度
[5]性格和人品[6]家庭条件[7]其他_________________
4、您的交往范围如何?()
[1]不交往,基本一个人[2]比较窄,主要是亲戚和老乡
[3]比较宽,除了亲戚和老乡外,还认识几个朋友[4]非常广泛,会通过各种渠道广交朋友。
5、(1)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您是否觉得压力过大?()
[1]是,社会竞争太激烈,岗位有限,每天工作都要绷紧神经
[2]不完全是,偶尔觉得压力很大,但是很快就会自我调节
[3]不是,压力就是动力,只要正确面对就行了
(2)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您是否会产生迷茫感?()
[1]不会,很清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完全不会迷茫
[2] 有时会,不知道来到城里究竟想干什么,得到什么
[3] 经常会,完全不清楚来城里打工除了工资还收获了什么
(3)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您是否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1]会,城里人工作比我们轻松,工资比我们高,待遇比我们好
[2]偶尔会,还是会碰到工作待遇,工资等不公平待遇,产生不平衡感
[3]不会,人都是靠自己生活,没什么不平衡
(4)您的宗教信仰状况是()
[1]无宗教信仰[2]基督教(或天主教)[3]佛教 [4]伊斯兰教[5]道教 [6]其他________
(5)影响您的宗教信仰状况的原因是()
[1]认同宗教文化[2]赶时髦[3]受家人、亲戚或朋友影响[4]不信宗教[5]其他_________
(6)如果心情不好,您往往通过哪种途径解决()
[1]找家人朋友聊天[2]闷在心里[3]抽烟 喝酒 打牌 上网
[4]文体活动[5]到寺庙或教堂祈祷[6]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6、(1)您现在的居住状况如何?()
[1]集体宿舍[2]租赁房,单租[3]租赁房,群租[4]已购房[5]其他________
(2)您对饮食最注重哪两个方面?()
[1]价格[2]分量[3]口味[4]卫生[5]营养[6]健康[5]其它______(3您对衣着最注重哪两个方面?()
[1]价格[2]质量[3]衣料[4]款式[5]品牌[6]其他__________
7、您觉得您现在的社会身份认同是()
[1]农民[2]城里人[3]半个城里人[4]说不清
8、您所在城市的市民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态度如何?()
[1]热情友善[2]疏远冷淡隔膜[3]看不起
[4]戒备心理[4]仇富嫉妒心理[5]一般[6]其他______
9、您认为要想在城市安身立足最需要什么?()
[1]当地户口[2]家庭背景[3]人脉关系
[4]技术或管理[5]学历[6]其他______
四、社会地位、政治权益、法律思维和维权意识
1、您参加了以下哪些保险?([1]社会养老保险)(不定项选择)[3] 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5]生育保险 [2]医疗保险
2、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是()
[1]没有签订 [2]用人单位单方制定合同条文[3]依照当地政府劳动合同[4]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
3、(1)如果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您的解决途径是()(选择[5]请回答下一题)
[1]私了[2]请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调解[3]道德或法律
[4]求助新闻媒体[5]沉默,忍耐[6]其他____________
(2)您不敢投诉的原因是()
[1]不知道向谁请求帮助[2]害怕报复[3]不信任相关部门[4]时间和金钱成本太高[5]其他__
4、您的工资发放情况是()
[1]按时发放[2]拖延1~6个月[3]一年发放一次[4]无限期拖延
5、您所在的用人单位是否成立工会()是否成立团组织()是否成立党组织()
[1]有,且加入了[2]有,但没有加入[3]没有,希望能有[4]不知道[5]无所谓
6、您对国家现在出台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有何看法?()
[1]很好,很满意[2]有一些好的政策,但没有落实
[3]基本满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4]政府基本上没有提供什么政策帮助 [5]不了解
7、您参与农村基层“两委”(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选举的情况是()
[1]一直参与[2]在家乡时参与 [3]从没参与过[4]不了解
五、未来发展前景
1、您未来有何打算?()
[1]继续在城务工[2]回家务农[3]回乡做生意[4]争取在城市落户[5]其他_____
2、您如果希望留城,最主要原因,第二位的原因,第三位的原因
[1]收入高[2]基础设施好[3]工作体面[4]子女受教育条件好
[5]社会保障有力[6]城市文化丰富多彩[7]其他_____________
3、您如果打算回乡,最主要原因,第二位的原因,第三位的原因
[1]城市生活费用高[2]就业难度大[3]在城市子女上学难[4]城市房价高
[5]融入城市难[6]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市民待遇[7]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8]确保农村耕地和林地承包权和流转权[9]其他
4、您认为阻碍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1]缺技能或管理[2]综合素质低[3]缺发展机遇[4]缺少发展动力[5]其他__________
5、您如果想继续留在城里务工,您目前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的若干方面()(限选三项)
[1]和当地人享受同等待遇[2]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3]解决好子女就学难问题
[4]招工信息和统一的劳务市场[5]提供劳动技能培训[6]讨回被拖欠和克扣的工资
[7]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8]帮助维护合法权益
[9]建立健全进城务工青年的组织机构[10]其他
6、为了您今后更好的发展,您最希望国家、政府、社会提供哪些帮助和支持?
10.不可忽视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 篇十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教育;沟通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既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有家庭教育,这三种教育相互作用,共同支撑和维系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中,家庭被排在第一位,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和抚养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不良现象
1.家长素质有待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底蕴不高,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家长空闲时多数是沉湎于喝酒、搓麻将、打扑克,这些行为给子女的学习、成长带来了比较消极的影响。
2.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经常打骂、惩罚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的则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
3.放羊式的教育。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家长们为了生计,整天起早贪黑,经常在孩子还没有起床就已经出门了,而在孩子睡觉后才能回家。他们平时空闲时间较少,无法顾及到孩子的学习,甚至孩子经常迟到、旷课都不知道。由于怕孩子中午吃不好,家长们给孩子很多零花钱。孩子拿着钱怎么能好好学习呢?有的学生甚至把本该用作午饭的钱拿来上网吧,却没钱买笔和作业本等学习用具。
三、改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1.家长方面的对策。
第一,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①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书架和有关励志的名言等,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和学习氛围。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③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这样,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后,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第二,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①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多参加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②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③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④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2.学校方面的对策。
第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第二,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3.班主任方面的对策。
第一,关爱学生。要使批评取得效果,班主任就必须多分析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感,在批评中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乐于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批评教育意图的“善”、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构筑起心灵相通的桥梁,使被批评的学生最终愿意与班主任说真话,认错及改正错误。
第二,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在家访或电访的过程中,着重在学生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力求在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反应,并自觉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
第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班主任应努力做到:①向家长全面介绍学校对学生校内外的管理要求,明确提出需要学生家长协助教育、管理学生的要求。如介绍学校的管理制度、作息时间、请假制度;要求学生家长保证学生按时作息;让学生吃好早餐,保证身体健康。②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③要求家长要尊重学生人格,用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切忌因简单、粗暴的武力压服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教育失败。④要求家长注意观察学生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而切忌护短,并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商讨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第一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
[2]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 宋斌等打工时代的中国留守儿童群体.半
月谈内部版,2004(4)
11.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进城务工一族。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出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急需改善,社会地位也需要提高,面对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社会和政府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以便能够保障农民工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为进一步了解我镇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及权益落实状况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大限度地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其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充分调动和发挥进 1
城务工人员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现作如下调查: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按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率计算,种植业最多容纳2亿人,扣除转移到乡镇企业及其他方面的1.5亿人口,目前大约有1.5亿之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目如此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倘若得不到合理安置,必定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诸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等,我们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了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必然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极快,单靠城市现有的劳动力必定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目前,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用工短缺,便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例证。于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于各方面的原因,纷纷向城市转移。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他们有的为了下一代着想,有的是为了跟风,想去大城市闯荡一番,也有的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摆脱世代种地为生的枷锁,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壮年男女走向街头巷尾,用他们的真诚、勤恳为数不清的大中小城市默默奉献着。
二、农民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找工作难,且大多数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大多也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很难在比较象样的工作,他们大多数靠着卖苦力,干些又粗又重的体力活,而且有时又不稳定,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更令人难发的是,他们大都是干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活,却还要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歧视。
2、知识水平有限,维权意识差,劳动条件差,生产安全没有保障,农民工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障得不到解决。一些地方忽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甚至歧视农民工,并且一些企业利用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又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许下高额的工资承诺,故意不签劳动合同,等到工作完成后,便肆意的克扣农民工工资.而农民工又无法找到合适的部门求助.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或包工头在招聘农民工时往往向农民工收保证金,押金或者扣押身份证等, 劳动合同签定不规范,基本条款普遍缺失,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8.5%,对有关工资支付办法、工作时间、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主要项目都普遍没有填写,既是填写的履约率也较低。有的企业劳动关系双方采取议工议价,大量的企业与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关系只是“口头协议”,有的甚至连口头协议都没有。大部分的农民工因没参加工伤保险,而用人单位又不负责为他们的工伤费买单,导致一些农民工因为因为看不起重伤或意外死亡,就导致全家陷入绝境。
3、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普遍超时,要工资难,福利差。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其文化水平较底,所从事大多是苦、脏、累、险的体力工作岗位。因而工资水平普遍较底。有的不得不靠加班加点才能多挣些钱。在工作时间上,许多非公企业普遍没有星期天,而且大部分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调查发现有34%的进城务工人员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以上,较严重的是建筑行业,其次是餐饮服务业。
4、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学校也容易遭受不公待遇。许多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要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致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学,辍学的较多,同时,也因为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城市孩子天生的优越感,形成等级观念,伤害农村孩子的自尊心。
5、农民工精神文化缺乏。农民工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中出现的许多东西,以他们知识,无法接受,容易导致他们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容易诱发犯罪等恶性事件。
三、解决措施
1、改变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消除户籍差别,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清理近年来不利于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的政策规定,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突出解决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主要是清理陈欠,控制新欠,不要再发生拖欠的情况,;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健全欠薪
保障制度、工资支付制度等,用法制的手段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和城市职工一样的保护。
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政策、法律、工作条件、就业指导、创业环境以及城管、维权、人文关怀等方面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务。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村的保障制度。
2、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关于农民工工资问题。
严格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至少两年调整一次的规定,并与当地物价水平等挂钩,尽快合理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应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在一些分散就业的行业和岗位,按工作小时计薪。我国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由省级政府确定。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
协商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形成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法自主协调机制的好形式,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定和协调好劳动关系十分重要。目前全国地市一级基本建立了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关键是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今后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农民工工资发放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对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情况,要实行重点监管,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要加重处罚,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4、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要统筹发展公办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为主”政策。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对于公办教学资源不足的农民工集聚地区,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调配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或者新建一批公办学校。提高民办教学资源水平。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简单地禁止和关闭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规范其发展,将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统一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师资水平,逐步让其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也要按照公办学校的标准,免除学杂费,享受相关补助。逐步分离学籍和户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再回到农村读高中,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长。可以考虑逐步将学籍和户籍相分离,首先在农民工户籍所在省份范围内,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5、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加大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落实力度。以商贸、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农民工为重点人群,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全覆盖。只要发生用工关系,出现工伤问题就要按条例规定,要求企业承担相应责任。要简化农民工工伤认定、鉴定和纠纷处置程序。提高工伤待遇水平特别是一次性补助标准,保障遭工伤或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医疗救助和经
【进城务工的欧洲农民工】推荐阅读:
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09-18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08-21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经验交流材料11-20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08-24
返乡农民工务工证明07-06
《大恐龙进城》教案09-09
乡下老鼠进城反思10-24
小学语文选调进城考试11-01
教师进城考试小学语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