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2024-10-19

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精选11篇)

1.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篇一

树立科学人才观 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中央实施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深入人心,造成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区,没有资源和资金优势,也没有地域优势,如果要建成农业强区,就必须依靠人才。前几年,**本地人才已经出现了不少“孔雀东南飞”和“走西口”的现象,导致了本地人才结构失衡,特别是高级人才引进的难度和成本加大,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大力倡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人才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了现有人才队伍的,保障了人才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视人才引进,实现人才总量增加。我们这几年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等方式,设立人才引进奖励专项基金,用于招聘重奖优秀拔尖人才。出台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妥善解决经济待遇、住房、配偶子女就业就学等问题。实行“候鸟”政策,对不愿定居的优秀人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灵活政策,以“假日专家”、“客座教授”、“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引进智力。通过努力,我区人才总量有较大程度增长,截止2004年底,**区人才资源总量约2.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6%,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在职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14607人,占总人口的1.7%,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6.4%。党政人才、国有企事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别为2600人、12010人、6000人、1508人。

三、重视机制与配置,实现人才存量的盘活。通过制度创新,加大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积极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我们一是努力做到能者有其资。据能力和现实工作表现分配工资,按能绩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对智力、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对停产、破产企业的科技人才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全区乡镇站所、卫生系统、水利系统已经完成分配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年底前也将完成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完成后,将有12000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54.5%做到按其岗位和贡献获得报酬。二是能者有其位。制定倾斜政策,通过考试、考核,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择优提拔重用。近几年来,我们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学校校长、区直医院的领导班子、有关企业和单位的负责人等都实施竞争上岗甚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改革,具有一定研发水平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状大,涌现了一批成绩突出的人才和成果。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肝病专家吴忠文、农业专家陈嘉铭、水利工程专家武令如,著名地方戏曲作家黄士元,湖南省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黄道芬等。

四、重视教育培训,实现人才质量的提高。我们一是加强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根据我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认真做好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计算机知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了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积极鼓励在岗自学。二是根据本地需要,有关企事业单位选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到相关学校、医院脱产深造培训。三是校企、校地联姻,实行定向培养,为本地“量身定做”实用型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我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五、重视市场导向,实现人才流量的调控。首先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建设,近几年来,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区人事局筹集30余万元,投入人才服务中心的建设,建成了计算机培训基地、联接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网络、可容纳10000册人才档案的档案库,区人才交流中心已基本建成集交流、培训、测试、储备、代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服务场所。其次,积极引导了人才向民营经济领域流动,弥补该领域人才的严重不足。**区民营经济中管理、销售,工程技术人才占民营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为3.5%,远低于国企10.2%的水平。通过大力工作,我们为国有企业下岗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积极提供民营经济需要人才的信息,为他们再次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他们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第三,加大农村产业人才倾斜力度。**属典型的农业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的大力发展,创立农业品牌,走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军。近两年来,我们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有关部门一道抓好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先后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期,开展实用技术讲座8次,培训人员达2800多人次。组织开展专家下乡服务活动23次,服务对象达2200余人,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我们还认真做好了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对符合技术职称评定的实用技术人才,主动为其提供职称评定服务,现已评定农民技术人员240人。大力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向市里推荐了牛鼻滩镇棉花大户李正球和十美堂镇珍珠大户李正军两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今后,我们已做出规划,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发展能够创办高新技术农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引导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各类农村经济人才。通过建立农村生产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科技平台、服务平台、加工企业平台等,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化人才的增长。

总之,通过创新,**人才资源有了较多积累,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个人才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两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篇二

一、我国市场物流人才的发展现状探析

众所周知, 面对如此快速的我国市场物流人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市场物流企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就必须针对现今我国物流人才的供求现状、专业人才定位的情况以及人才的未来需求, 进行合理系统的分析, 才能让我国的市场物流人才取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一) 我国物流人才供求现状。

对于现今我国物流人才而言, 其由最为传统的物流方式的交通运输以及仓储人员逐渐发展成为知识结构更为广泛的现代科技信息沟通业务。现今市场中缺乏的物流人才大多数以缺乏市场信息了解能力、充分捕捉市场信息变化、拓展业务渠道以及综合性设计服务人才为主。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缺乏系统整体规划以及咨询型物流人才。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迅速以及人们生活节奏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 缺乏系统整体性规划以及祖训型物流型人才, 不仅仅使得整个物流企业在工作中时候没有任何的发展前景, 还不能对企业中市场风险进行合理性的规避。这种人才的培养, 是现今市场中亟需的, 也是最难培养的物流人才。

2.缺乏国际型物流人才。随着我国2000年对世贸组织的加入, 使得我国的许多物流规章制度都向着国际的标准靠齐, 这就需要一定的国际型物流人才对国际的理念与方法进行适当合理的, 以争取最大的市场竞争力。

3.缺乏教学研究型物流人才。由于现今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物流人才中, 并没有一个能够顺利把我国的物流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以及整体化的教学研究人员,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物流技术人员严重落后于其它国家的物流企业。

(二) 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定位分析。

面对如此物流人才的需求市场, 我国的物流专业人才势必要对自身进行适当合理的定位, 才能够在本质上找到自身发展自身企业的道路。而对于现今我国物流人才需要定位分析的有以下几个群体:物流交通运输管理人才、仓库物流的储备人员以及物流经营管理人员等等。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定位, 才能真正的找到物流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找到彻底的解决对策, 从而让我国的物流企业走的更远。另外, 物流的专业人士在具备物流基本理论与基本操纵技能外, 还要具备更高的解决应急问题的能力, 在物流专业人才上岗之前, 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对这批人才进行适当合理的培训工作, 以期保障物流的专业人员在上岗期间可以最快速度的适应物流企业的发展, 让其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因此, 作为物流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时, 还要最大程度的适应市场中物流人才的变化与改革, 以期自身可以为物流企业做出做大的贡献。

(三) 我国物流人才的未来发展需求分析。

对于现今我国物流人才的未来发展需求市场看来, 我国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以高素质与高技能的综合性全面性的人才为主, 下面是对现今我国物流人才发展需求方向的分析:

1.新世纪的物流人才要求其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这项发展不但是物流公司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还是整个服务行业工作人员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物流行业的工作者,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心是其上岗就业的首要条件与前提。

2.更强的知识结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2000年WTO世贸组织的加入以及2008年世界奥运会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物流专业人员要想从事一门相对比较大型的物流公司, 其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掌握适当的物流英语, 物流技术设备的顺利应用、物流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市场中最新物流的发展动态。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未来不断发展的物流企业需要的是一批更高素质、更高技术以及更高文化水平的物流人才, 并不是工作人员用时间积累能够锻炼出来的, 其必须最大程度的掌握物流信息学与自动识别技术的结合、物流优化模型与数据挖掘方向、国际物流方向、物流装备与配送方向、财务运作管理方向以及仓储管理方向等等各方面的内容, 以期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

3.物流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需求。由于现今科学技术的不断上升以及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 其需要市场中物流人才必须具备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市场协调能力、整体设计能力、适当的风险规避能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计划能力。因此, 其势必要求物流人才综合能力素质必须过硬, 在进行企业工作时, 能够顺利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一门专业外语, 能进行国际物流业务会话等。

二、我国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策探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一个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对于一个物流企业来说, 是多么的重要。虽说近几年来, 我国的物流企业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但是其自身对物流人才的高素质培养工作仍十分重要。为此, 这里, 本文对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相关性提高工作, 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参考。

(一) 企业要最大程度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人才的教育网络机制, 从而促进物流人才培养。由于现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 这在一定的程度的上给现今社会的沟通方式以及教学方法提供了更为优秀的学习渠道, 各个大学与物流人才的培育基地, 可以最大程度的选择与各个物流企业进行合理性的沟通, 并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 只有这样双方面不断沟通的物流发展,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的脚步。这种网络化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 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与时俱进性。各个大学与物流人才培育基地与物流实际企业网络时常沟通的方法, 可以最大程度的使得自身学校的学生具备更强的与时俱进性, 使得学生出了校门, 而进入社会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使得其能够跟好的与国际发展的物流思想与物流知识进行合理化有机的结合, 有利于为我国的国内市场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好的针对性。由于各个大学与物流培育基地与物流企业共同网络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得现今的在校学生可以更好的知道现今市场中需要哪类的物流热人才, 不仅仅最大程度的适应了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要性, 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减缓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问题。

3.远程化、网络化培训具备更强的教育技术。这种远程化与网络化的教育方式, 可以最大程度的为教育事业优化了人力资源, 还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选择任何物流课程学习。

4.物流终身教育。在传统的物流教学培训方式下教导的物流人才, 其将人的一生分为了两部分, 前半生, 是以教学物流知识与物流理念为主, 后半生是以工作阶段,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是的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低下, 还不利于物流人才的发展;而通过构建教育网络, 物流工作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模式诞生了, 它为物流工作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二) 进一步加强推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培训工作。由于现今我国物流企业市场的发展方向需要具备更强物流知识的同时, 其还要具备更强的语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并且它还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以及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就需要我国的各个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物流企业对自身的员工, 进行更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培训工作, 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历上的培训与教育。对于还没有从事物流工作为了我国的物流人才能够更快的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的需要, 其首要要做的工作就是最大程度的提高现今市场中物流人才的文化素质水平, 让其更加的系统化、正规化以及规范化我们在教育中, 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物流教育的规模, 从而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而对于那些已经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 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工作, 借以来不断增长其自身的物流知识与理论。物流企业的管理者, 一旦发现现今自身企业使用的物流管理知识与理念处于落后发展的阶段, 就一定要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并让自身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工作。这样的话就可以利用社会力量, 走市场培训的道路, 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

(三) 物流企业要最大限度的开展物流教育专题讲座宣传工作。物流企业的管理者要在自身企业中顺利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讲座工作, 以期保障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能够注重自身企业的物流的发展状况。

(四) 最大程度地构建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社会上的一些物流培训项目由于受商业操作的影响, 培训计划不规范, 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无统一标准体系, 物流培养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并且有些物流培养教材不统一, 各地自编教材, 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 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地解决这种存在的不足, 让其可以更加顺利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如此现状的物流企业, 我们在不断保障稳定发展的同时, 还要不断对其自身工作人员的进行高素质的培养, 借以最大程度提高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 让其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雅璠, 贾会棉, 李瑞彩, 汪丽萍.河北省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状况实证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余永权.当前中国物流业的机会及应对策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薄斌, 何家蓉.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4].董彩凤, 刘永明.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5].陶春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与专业建设的探讨——以太仓地区为例[J].物流科技, 2009

[6].赵广岩.物流业振兴规划下的金华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3.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篇三

【关键词】市场发展高职体育高素质

就当下的形式而言,高职教育并没有与实际的需求相结合,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弊端,随着市场的自由度增高,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力在不断的减弱,而现下,除了金融业、服务业等这些早就进入市场调控的商业,教育也逐步进入市场的领域,受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市场对于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影响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教师的教育方向与教学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就受到市场的影响。由于近年来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市场首先收到这个信号,对于体育教师、健身老师等的要求日渐增高,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再一如既往的轻视这门教学。因此,市场与高职体育教学密切相关,它要求我们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一、高职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现今的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没有与市场进行有效的接轨,依旧是“闭关锁国”,对于市场的需求没有做过的了解,导致体育人才紧缺的现象凸显。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制定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有误区。我国重视体育的理念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出,并且也要求各大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但是,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体育教学方略的时候,没有深入考虑到市场的急剧变化,还只是简单的采用原来的计划,只是稍作改动,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跟着出现严重的偏差。教师在思想上就不够重视,认为体育就是带领学生进行锻炼,只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专业项目学习,这就导致学生毕业之后连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简单的球类运动都不是很熟悉。思想上的不重视就会致使教师教学方式的敷衍,没有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体育课上当然不会买账,这样由上至下的消极怠工,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的。

其次,体育教学不成规模。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更多的是学习一项日后赖以生存的技能,对于体育的学习没有更多的放在心上,而且加上院校以及教师的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学没有达到可观的规模,除了一些体育院校之外,这些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没有培养人才的力量可言。再加上体育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器材的落后于不完善,师资力量的不够充足,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前提作为保障,体育教学也就没可能培养出专业素质的人才。

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才紧缺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要已经超出我们的想像,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门槛高,各个公司、企业、行政单位、院校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根本没有这样的素质,导致就业困难,各个领域人才紧缺。教育与市场不能有效的接轨,是当下教育的问题,同样高职体育教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小学、中学、大学对于体育教师的招收标准越来越高,甚至一些重点小学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是本科生之上的学历。这样的市场需求形式,如果我们没有看清楚形式,就会使教育陷入一种难堪的境地,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该遵守市场规律,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当今的竞争形式。

三、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措施

(一)结合当前形式,从实际出发

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日后的从业竞争力,适应当下的市场形势。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当下的市场形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方略的调整,从而能够很好地与市场接轨,服务于市场的需要。体育教学一方面从无功利层面来讲只要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即可,但是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工作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这不仅给学生适应市场机制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的发展多出了一条出路。

(二)转变体育教学模式

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长久的体育教学发展以来,我们除了掌握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之外,还要不断的吸取别的国家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抛除传统的压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自己体悟体育学习的乐趣,扔掉体育的期末考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运动中享受的乐趣,而不是抱着一种带有任务的心态进行体育学习。

(三)完善体育教学器材与教学场地

完善的体育器材与场地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教学,这需要国家加强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院校保证能够完全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增加体育器材的数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合格的器材使用,同时对旧有的场地进行适时的翻新与重建,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有效完成。比如像羽毛球、乒乓球等一定要有室内的场地进行学习,否则一旦遇到刮风的天气,这些课程就无法有效的开展。其实我们的每一个项目最好都有室内的场地,这样每周极少的体育课才能够有效的开展,而不用考虑天气的因素。

(四)加强师资力量

由于体育教师的队伍人数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广开渠道,充分吸收各方面的人才,充实教师力量,同时对老教师进行适时的培训,更新他们老旧的知识,为他们的思想注入新鲜的力量,以期对体育教学有更大的帮助。对于年轻的教师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深入学习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由老教师进行带领,传授一些体育教学的简单经验,帮助新教师更快的适应高职体育教学。

四、结束語

4.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篇四

职 业 规 划 记 录

阶段规划及完成情况

阶段规划

1)初步了解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的基本信息,以及从事翻译行业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多和有经验的学长交流,进行有目标的自我训练。2)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相关讲座,了解社会就业趋势;3)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完成情况

1)通过与父母,老师以及学长的交谈,对自我性格有了整体的把握,已对考研,考公务员的要求有大体了解,并下意识地将其融入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了关注时事动态的习惯。2)参加了大量关于研究生考试指导的讲座,对于自身定位有了更明晰的了解;3)参与了大量的校园活动,参加学生会比赛策划,锻炼了与人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

学 业 规 划 记 录

阶段目标及完成情况

阶段目标

1)首要目标是为今后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计划坚持每天背诵文章,锻炼口语,大量阅读英语原文;2)准备公共英语4级考试;4)自学,《英美语言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与技巧》。

完成情况

1)坚持自我拓展学习,大量背诵了英语原文,提高了语感,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参加英语公4考试,并顺利通过;3)完成了自学计划,掌握了人力资源中的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状况。

编号: 四川外语学院“1456”高素质涉外人才素质拓展证书

素质拓展记录

具体事项及成绩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

1)2009年10月,交付入党申请书。

2)2010年3月,参加四川外语学院党校积极分子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1)2010年5月,作为学生会干事,参加校庆志愿者服务。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

1)2010年1-5月,作为总编室成员,参与院刊院报《地平线》《新一代》的编撰过程。2)2010年4月,参加英语戏剧比赛,获优秀奖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

1)2010年3月,作为系团总支学生会组织部干事,参与组织、策划未来记者素质大赛等活动及文艺晚会

2).2010年4月,参加校春季运动会,获男子实心球项目团体第一名,投篮接力赛第三名,拔河比赛第二名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

1)2010年4月,参加团委组织的学习手语及看望聋哑学生活动。2)2010年5月,参加团委组织的磁器口写生活动。技能培训:

1)2010年1月,参加计算机二级VF考试,通过笔试。

2009— 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系(院)团支部认证 系(院)团总支认证(负责人签字)(加盖团总支印章)

5.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荐企业发展 篇五

作 者:完成日期:

***

2015年6月25日

试论述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企业发展

摘要

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在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此计划充分表明国际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智慧型人才、人才发展必要性、国有企业人才发展

目 录

引言„„„„„„„„„„„„„„„„„„„„„„„„„„ 4 一 什么是高素质人才 „„„„„„„„„„„„„„„„„„„4 二 人才划分的种类 „„„„„„„„„„„„„„„„„„„„4 2.1技能型 „„„„„„„„„„„„„„„„„„„„„„„4 2.2经验型 „„„„„„„„„„„„„„„„„„„„„„„4 2.3智慧型 „„„„„„„„„„„„„„„„„„„„„„„4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性„„„„„„„„„„„„„„„„„5 3.1 世界发展形态要求各国必须发展高素质人才„„„„„„„„5 3.2 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5 3.3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原动力„„„„„„„„„5 四国有企业应如何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5 4.1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培育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 的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6 4.2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智慧型人才队伍,提高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6 4.3 提升工作队伍建设的文化素质水平„„„„„„„„„„„6 4.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6

4.5 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外部环境„„„„„„„„„„„6 总结„„„„„„„„„„„„„„„„„„„„„„„„„„7 参考文献„„„„„„„„„„„„„„„„„„„„„7

引言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强弱,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员工的职业素养。在整个知识经济的体制下,其对企业人才队伍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得要求,企业要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强化“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意识,真正把人才是第一资源落实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

一 什么是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顾名思义就是比一般人才的综合素质高。他们不仅具有符合企业发展的业务专长,同时懂管理,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经过一定的培养锻炼,就能成为合格的经营管理者。他们善于把党的政策与企业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唯上唯书,因此才能带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发展。由于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人才的培养上已落后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的基本保证。

二 人才划分的种类

依我国现目前企业就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进行划分,大致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型、经验型和智慧型三类。

(一)技能型

技能型人才,顾名思义是指拥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此类型人才全面把握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全方位的认知。

(二)经验型

此类人都是从企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过程操作,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的注入,能动性、学习性和进步性较差,这对于企业长久发展是没有利处的。

(三)智慧型

此类人才善于用哲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知识是所有人行为的原动力,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样,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应该具有的品行。

三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性

(一)世界发展形态要求各国必须发展高素质人才

现今世界正处在改革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而科技进步、人才竞争、世界经济格局也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竞争局势呈现新的格局,全球文化交流交融出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局势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慧型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二)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

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我国自身发展建设的影响,以及总结我国发展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每个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发展及进步必须依靠高素质全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大力发展高素质人才才是发展的根本。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原动力

“出产品之前先出人才”。这句话揭示出现代企业发展要想有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的产出,就必需坚持以育人为先,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企业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企业中的技能性和经验性人才不断地转化为智慧性人才。结合企业现状来讲,我们需要科学把握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科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企业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有专家认为,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它能不能从内部提拔重要的管理人员。宝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经理人员95%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原动力。

四 国有企业应如何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培育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的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

加快川维厂生产发展建设,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干部。国有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开度、公正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二)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智慧型人才队伍,提高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国有企业要想与时俱进,快速发展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必须把人才强企作为重要方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促进人才资源的解放,把各类人才资源聚集起来,把人才的发展之路铺设起来,让人才队伍增添动力、消除阻力、增强发展的活力。不断加强科技人才、科技后备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建设。

(三)提升工作队伍建设的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构建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以“师带徒”模式为载体,强化基础训练,通过岗位练兵、技术训练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提高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水平,促进金牌队伍创建工作的深层开展。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国有企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开展党的活动、落实党的工作、体现党的战斗力的基本单位,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巩固党的组织基础,都必须做好抓基层、抓基础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推动发展、凝聚人心。

(五)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外部环境。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选准了人,就有了希望。”因此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结论

近年来,川维厂各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生产,在生产中引进多种技术与设备,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继续探索充分发挥基层人才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抓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导线,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使人尽其才,各得所需。争创“四强”模式(领导力强、企业发展力强、创新力强、职工凝聚力强)、争做“四优”先进人才(文化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热情优、绩效评价优),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6.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篇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站在时代高位、全域高度,走好“开篇路”、迈好“关键步”,必须紧抓集中换届这一重要契机,理顺班子、调优结构、配强力量,全力打造“有激情、有格局、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人才队伍,让潜心谋事、激情干事蔚然成风。

以实干实绩树导向,汇聚激情干事合力。只有立好考核考察“标尺”,才能增强干部活力,激励担当作为。一是以政察人“精准画像”。深化政治素质考察,善于从具体细节、生动案例中掌握鲜活情况,看一个干部参加多少接访、走访多少群众、化解多少矛盾、兴办多少实事,考准考实干部担当精神、为民情怀。二是以绩观人“立体绘形”。紧扣“两争一前列”奋斗指向,完善干部履职记实制度,建立成绩清单、问题清单,透过实绩看干部、着眼实绩用干部、干不出实绩调干部。三是以岗识人“综合比选”。强化日常考核、分类考核,用好“干部大数据平台”,将“学过什么、干过什么、干得怎么样”作为研判依据,强化交叉比对,市管班子横向比看排位、纵向比看进位,领导干部相互比看特质、前后比看潜质,增强干部选用前瞻性、科学性。

以事业为上选准人,增强激情干事活力。班子队伍是否富有战斗力,关键看干部选配是否人岗相适、长短相济。一是紧盯重点选“良帅”。全面分析、通盘考虑市管班子,把政治过硬、善谋全局、能力突出的选拔到“一把手”等关键岗位。统筹考虑年龄、经历、专长等因素,优化配备镇区党政正职,实现“80后挑大梁、85后为中坚、90后走到前”的目标。二是抓好统筹配“强将”。开门选人、破除壁垒,加强人选成熟度、岗位匹配度和班子契合度分析,不拘一格用好各领域、各年龄段干部,确保班子专业上有交叉、能力上有互补、性格上有兼容、年龄上有梯队。坚持以事择人,把开拓型、成长型、专业型、老黄牛式干部用到最合适岗位,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三是放眼长远蓄“后浪”。认真落实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并库管理“名校优生”与年轻干部,对相对成熟、各方公认的,优先选拔到关键岗位,储备源头活水,保证接续发展。

以精培优育强赋能,提升激情干事能力。对标“七种能力”,精准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领。一是提升“政治能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用好黄海林工党性教育基地、新四军一师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推动党员干部学出信念、担当和本领。二是提升“专业指数”。聚焦增长新动能、城市新品质、开放新格局、生态新优势、民生新福祉、党建新气象“六个新”,分层分类实施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全体干部定期训、关键岗位重点训、年轻干部强化训、紧缺人才优先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三是提升“攻坚本领”。每年实施“五个一批”培养计划,即招商一线挂职一批、城建会战选派一批、重大项目挂钩一批、信访稳定抽调一批、基层村居下派一批,把可塑性强、成长性好的干部,放到吃劲岗位、急难险重任务经风雨、砺品质,在实战中最大化释放潜力。

7.高素质人才的铸造 篇七

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三个大的方面, 又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方面。在德的方面包含政治思想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两个方面, 决不可忽略了伦理道德素质, 而简单地用政治思想素质代替。如果不是政治思想问题, 而是属于伦理道德问题, 甚至有的也不是伦理道德问题, 而是心理素质问题, 却简单化地用一个政治思想问题去概括, 这样做的弊端是不对症, 既不解决问题, 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对于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 切不可说他思想上有问题, 以免伤害了他。实际上应当告诉他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医生, 专门给学生作心理分析, 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素质在智的方面包含专业和人文素质, 以往对专业素质比较重视, 严重忽略了人文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 对认知、严谨素质很重视, 如很重视大庆的“三老四严”作风, 对于创新素质却重视不够。

以往严重地忽略人文素质, 似乎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了。对于人文素质的作用缺乏认识, 更谈不上塑造, 这当中的人生哲学对于年轻人很重要。例如, 笔者经常向年轻人讲涮羊肉的哲学:羊肉片放入沸水翻腾的锅中, 红色的羊肉片翻滚一下就变白了, 此时马上捞出来吃就恰到好处;可是时间长了, 它就老了, 再想吃就要花好长的时间去炖。这里有个抓住机遇的深刻道理, 机遇来的时候不要错过。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时间、空间都是不均匀的, 不同的时空并不一样, 它随着运动在改变。在关键的时刻特别要抓住, 要是没抓住, 过去以后再去抓就要花很多时间, 把宝贵的人生浪费了。人生哲学需要每个人去体会, 去琢磨, 去参悟。

要加强自然哲学素质、审美素质 (文艺美素质、科技美素质) 的培养。其中, 往往注意了文艺美, 忘记了科学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中有很多具有美感的东西, 对于培养素质是不可忽略的。

文字表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文字表达素质, 大学应该开些写作课, 以便提高写好文章的能力。不少大学生、研究生、机关干部写的文章, 经常是有好多毛病, 细到主谓语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这些都是文字表达素质欠缺的表现。

心理素质是被长期忽略的一个严重问题, 这里包括勤奋、顽强、乐观、竞争、合作等素质。

应当加强对自然哲学的学习, 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阅读广泛的著作, 包括未来学家和大科学家的著作。还要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网络、电脑、虚拟现实、克隆、纳米技术等等, 使综合素质不断地提升。

高素质人才同先进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不同时代的先进文化产生了那个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除了与客观环境有关, 还依赖于主观努力。因为高素质人才不是先天生成的, 是后天造就的, 所以, 作为个人, 一定要修德、砺才、躬行。修德即修养道德, 是做人;砺才即砥砺才能, 是做学问;躬行即鞠躬尽瘁, 是做事业。

修德, 通过修养使自己更加完美;砺才, 靠磨炼才能增长本领, 使自己更加能干。砥是细磨刀石, 砺是粗磨刀石, 才能像刀锋, 靠不断地砥砺保持锐利。躬行, 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业, 避免夸夸其谈。

8.高素质人才在这里培养 篇八

走进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二系,俨然感到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集体,学员们充满着自信与活力。“贴近部队、严于部队、高于部队”,是他们始终坚持的育人方针。他们教育学员在接受管理中学会领导,在服从命令中学会指挥,在艰难情况下学会吃苦,在严格环境中学会快乐,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电磁利剑精兵。

笔者在二系看到,学员们每天利用班务会进行半个小时的读报学习,之后根据报道信息撰写心得。周六下午党团活动时间,学员们结合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当前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提高认知。他们根据学员的情况,认真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学员为主角的党团活动模式,极大调动学员的理论学习热情。为了让学员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强体力和耐力,组训中,他们特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在训练间隙举行富有趣味的辅助训练,他们还率先开展学员任职能力培养系列活动。他们开展了电脑知识讲座、即兴演讲、新闻点评、板报讲座、拉歌、歌曲指挥训练、案例分析、影视评论、辩论赛等14个训练培养课目,采取队干部授课指导,骨干、特长学员组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许多学员高兴地对笔者说,这些活动开展后,感觉大家充满了活力,课余时间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这些活动,也感到人文知识对个人修养,以及今后工作的重要性。现在,站到台前胆子变大了,组织活动点子也多了,观察问题视野开阔了,组织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比以前有所提高。一句话,就是觉得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9.论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论文 篇九

一、概述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程度超越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要加强国际法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国际法人才,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立法和国际司法活动的质量。”因为“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肩负重要国际责任的大国,有众多复杂的国际法律事务需要国际法专业人才去处理或提出法律建议。国际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作为国家间交往的行为规范,其对谈判、缔结、签署、批准、解释、实施等诸多环节的规范都会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研究、这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复合型国际法律人才。

要成为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既要懂国内法,又要懂国际法;既要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素养,又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既要精通母语,又要熟练掌握国际法专业外语,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然而,国内的国际法教学尚不能较好地满足培育更多高素质法律人才的现实需要。因此,明确国际法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探讨如何通过国际法教学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目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制约我国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教学因素及成因

知识化、国际化、通才化将是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全球化对国际法人才培养带来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国际法律人才,另一方面现行培养机制难以在质量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纵观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现状,面临两个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是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究竟应该走职业化道路还是专业化道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二是法律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从各国法学教育的传统及现实看,法学教育具有三个可能的目标,即培养法律学者,培养法律工作者,培养有修养的人。”就本科阶段而言,学生的毕业去向差异很大:进公司、做公务员、读研、出国深造、进律所等。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对自身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准备重点也往往会存在差异。比如,要出国的学生特别重视外语,要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和要考研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再加上高校本身在培养机制方面的诸多弊端,如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目标、对师生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多局限性的叠加形成消极合力,妨碍了培养更多适应全球化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国际法法律英语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国际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待提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需提高。应当“改变那些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三、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路径

跨国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本国法、外国法、国际法、法律英语等,此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除了国家、学校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建立合理有效的对学生、教师和高校进行考核的机制外,国际法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学理念和方法都会深刻、长远地影响上述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重视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实践的融合及对国际法专业英语(或其他语种)的强调和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法学专业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应兼顾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

(一)重视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实践的融合

对许多法学专业本科生来说,即使其所在学校法学院、法律系与律师事务所或当地法院等单位有合作关系,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往往与国际法课程不相关,与法律英语不相关。因此,难以将国际法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弥补该缺陷的方法有重视时事新闻、教学视频、专业外语、案例分析方法在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方面的作用。德国法学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层次的法律职业教育和培训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至少在一半以上,而且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交替进行”。

1.时事新闻、视频资料在培养国际法律人才中的作用

国际法与国内法不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联系密切,不重视媒体中涉及国际法学的新闻报道,就不利于学生对国际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就会脱节。“活的国际法不仅仅体现在案例中,也体现在作为国际法主要主体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因此要体现国际法是活的法,还必须关注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活动。”相关新闻报道或时事评论是国际法学理论与国际关系实践相结合或服务于实践的最好诠释。“学习国际法要对当代国际事件及时跟踪掌握,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政治形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通过对近年发生的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思考。”教师和学生都应关注这些相关信息,进行资料收集及分类工作,将最新的相关时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既可减少课程的`枯燥性,又可温故知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4月3日《联合早报》网刊登了《九段线不在联合国海洋法框架内》一文,可就此引导学生讨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就与局限性及中国在该公约谈判中的认识误区及后果。

国际法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的原则和规则本身,不能只教“纯粹的法律”,要讲国际法背后和之上的东西,讲国际法与国家间力量的关系,讲国家利益与国际法的关系,讲意识形态与国际法的关系,讲文化传统与国际法的关系,讲国际法所追求和实现的目的。视频资料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将难以用语言来充分诠释的内容具体化,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可与教师课堂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味。

2.重视案例分析在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中的作用

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应对国际法律争端的能力。“对国际经济法这样实践性很强但又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更是意义重大。例如,WTO中的轮胎特保案、汽车零部件案等,既是新闻热点又是理论热点。案例是当事双方具体争端的体现,相比于国内法案例,国际法领域的案例往往更加复杂。通过将所学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应用于具体案例,不仅能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与框架,而且有助于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合理引入复杂的国际法案例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3.法律外语水平与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

跨国型高素质法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要“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从事法律工作,包括谈判、起草文书、参与跨国诉讼和仲裁、设计跨国法律问题解决方案等。对跨国法律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多语言应用能力,避免由于语言不熟造成的理解错误”。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两千人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北京的近一万名律师中仅有三百名具备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能力,上海五千多名律师中只有五十名左右的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其他省区的缺口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衡,具有较强的经贸、管理、新闻、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缺乏、”在国际法学教学中,适当借助外语词语、句子,有助于澄清教材中介绍条约条款时的模糊表达,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学习国际法课程中学习法律英语,以弥补公共英语课程的不足。例如,通过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due regard to”一语的分析,可初步了解军舰、机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军事测量、侦察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的原因、现行国际法规定及中美实践。此外,有权部门、个人的双语翻译可能成为它国在诸如WTO之类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起诉中国的证据。翻译中存在分歧的实质就是条约解释方面的分歧。“巴西影响干可可措施”案专家组报告中对此有所涉及。“中国入世谈判经历了巧年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签订的一些文件中确实存在不少谈判者自己都不一定弄清楚其确切含义的措辞……有些则可能受到语言的影响。”可见,国际法中的外语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工作是否顺利、国家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等问题。

(二)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与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

“三国法”间存在密切联系。国际经济法孕育于国际公法,但至今也尚未厘清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间的边界。高素质国际法人才应能建立知识与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减少“见术不见林”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兼顾深度和广度。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法律,既包括国际法,又包括国内法。为此必须注重采用比较法找出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比较法的角度去开拓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解,增加教学内容上的广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网络化、体系化。“在讲授条约法时,紧密联系学生己学过的合同法,运用合同法的原理诸如合同生效的条件、合同对第三方的效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条约法。”例如,在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其他国际法有关规则’,的含义时,可联系《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国际法的体系化与碎片化、开放性与自足性问题及成因、WTO相关案例。

通过教师对知识间联系的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视角会变得多元。

(三)教师应当具备的高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教师除应当具备敬业的职业精神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高超的教学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创新型教师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有:1、新型的师生观,建立平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2、新型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奴化’学生思想,鼓励其大胆质疑与创新;3、新型的质量观,反对仅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论学生学业的好坏,建立以创造能力的高低考核学生质量的标准;4、新型的人才观,反对‘唯书是从’、‘唯师是从’的好学生标准,建立情商、智商和谐共融和人格完美、健全的人才观;5、新型的价值观,树立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展现的价值观。”

四、结语

10.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篇十

一、依托行业优势

审计事业是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力量,维系着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护卫屏障。国家审计机关成立23年来,挽回经济损失4 000多亿元,为规范整顿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服务和推动改革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南京审计学院是顺应我国审计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而诞生和成长的。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中国的审计事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供给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南京审计学院应运而生;1987年学校开始招收审计专业专科生,为国家审计机关输送了一批人才,解决了审计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1993年根据审计事业对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根据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审计署的指导下,我校与国际性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合作开办ACCA教育,同年审计学等3个专业被确定为审计署重点专业;2000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在审计学被并入会计学专业的情况下,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作为唯一保留的审计学专业点继续招生;2002年审计学系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同年审计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南京大学联合培养会计(审计)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会计(审计)学等4个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审计学专业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23年来,我校的在校生由最初的226人增加到现在的10422人,专业由3个增加到20个,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

我校的发展依托于审计事业,得到了全国审计行业的全方位关心和呵护,审计署先后派出6位司局级干部到我校担任校级领导,特别是李金华审计长一直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和荣誉教授,每年数次来校讲学和指导工作。长期以来,审计署及全行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信息提供、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出境培训、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指导和巨大帮助,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高,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其他部门、行业(如纪检、监察、司法、公安、武警、海关、金融、保险、稽查特派员派出机构等)对审计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加。据审计署预测,今后5年全国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在30万人以上,这是我校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参与审计系统的业务指导、法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不断加深与行业的联系,努力将行业资源转变为我校的办学优势,使我校教育事业与国家审计事业发展形成互动互利、共进双赢的可喜局面:

――审计署每年数次将全国性审计学术研讨会、工作年会和各类学会、协会会议安排在我校。

――专业教师频繁出席国际审计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近年来,审计学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269人次,如:王家新教授等10位教师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审计研讨会,研讨跨国电算化审计业务。

――发挥审计专业的优势,融入审计行业组织。我校有20余位教师加入30多个审计社团组织,且担任协会、学会领导职务。

――参加审计署重要法规的制定,为国家审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王会金教授直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修订工作,其建议被审计署采纳,对《审计法》的修订产生重要影响。

――开展行业横向课题研究,服务审计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校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总公司等开展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研究开发,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据统计,近三年,审计学专业教师承接横向课题11项,取得科研经费100余万元,为审计工作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审计教学的内容。

――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内部审计培训中心设于我校,密切了我校与全国内部审计业界的联系,使我校成为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内部审计信息咨询中心。

――依托审计行业背景,加强与国(境)外审计监察机构、高校和行业组织的业务联系、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近年共有101位国(境)外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来我校交流、讲学;我校已与美、英、法、德、澳、日、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审计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拓宽了办学视野,拓展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中国审计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审计专业博物馆将落户我校。

为审计事业培养人才是我校办学的宗旨,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作为全国唯一以“审计”命名并长期直属审计署领导的高校,学校与审计行业的情缘与生俱来、源远流长。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密切跟踪审计事业的发展,瞄准审计及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审而立、依审而兴、靠审而强正是我校成长发展的轨迹和真实写照。

二、构建“大审计”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审计环境、审计内涵和审计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目标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效益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审计手段从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审计工作内容的拓展和质量的提高,对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现代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任务更为紧迫。

根据行业与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校自身的条件,我校长期以来积极推进“大审计”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在学科专业布局中,以审计特色学科专业带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这些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又支撑和强化了审计特色学科专业,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以经济为基础,以管理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学科相互支撑的“大审计”平台,满足了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显政府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加强社会审计,构建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主体内容完整的审计学专业知识体系。学校加深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材。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方法”、“内部控制学”、“经济效益审计”、“财务造假对策”、“信息系统审计”等基础性、应用性和方法性很强的特色课程;开发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

计”等组成的政府审计特色课程群;开发了“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识图”、“工程概预算”等组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色课程群。随之,一批特色教材相继出版,包括:国内第一部《审计学原理》(程能润教授,1988),填补国内本专业教材建设空白的《内部控制学》(李风鸣教授,1992)、《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尹平教授,2000)、《风险导向审计》(王会金教授,2002),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审计学原理》(李风鸣教授主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现教授主编)、《财务造假监控与检测》(尹平教授主编)。这些教材的出版,标志着我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走在审计高等教育的前列。上述成果的引领、示范效应带动了全校课程和教材建设,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如:张金城教授主持的“管理信息系统”获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裴育教授主持的“财政学”、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获江苏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蒋大鸣教授主编的《新编国家税收学》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这些成果又有力地支撑、强化了审计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办“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模式(ACCA、CISA、CIA、CGA等)后,引入“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3+1和4+1培养模式(中澳、中英项目),试办了“2+2跨学科专业平台”培养模式(国际经济贸易+英语)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班”(经济学)等,积极开展创新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

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增设案例课、建设实习基地等途径强化实验、实训、实践,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经过持续建设,审计学专业拥有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示范基础实验中心”――审计模拟实验室和1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涵盖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事务所等。很好地满足了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学年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需要。

经过培养与引进,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专业素质优、“双语、双师”型占一定比重的师资队伍。其中许多教师参与过大案要案的审计攻坚,具有丰富的审计和其他经济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被聘为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智库成员。

一批前沿性、应用型、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审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近三年来,审计专业教师共出版审计专业著作13部,发表高质量审计专业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863计划”和国务院“金审工程”等国家级课题7项;我校审计学专业教师在政府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财务造假防范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有多项成果被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采用,多位教师参加并主持了审计署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为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大审计”平台的构建,发挥了审计品牌的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使行业优势转化我校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取得了复合型人才的优化培养、师资队伍的全面素质提升和多学科科学研究协同并进的建设效果。

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和审计文化的熏陶,培育了我校“情系审计、自强不息”的精神,凝炼形成了以优秀审计文化为底蕴的“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和“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审计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学习审计行业道德规范,践行审计人的“诚信”、“致公”精神;审计行业先进事迹宣传进校园,引导师生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原审计系和基础部先后荣获审计署先进集体称号,时现和王会金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审计文化教育活动,如:审计知识竞赛、审计社团活动、审计专业暑期社会实践等,激发了师生认识审计、热爱审计、学习审计、研究审计的热情;学生成立了自我管理组织――审计委员会,对学生社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与审计机关进行经常性对口交流,培养了学生自省、自律意识,使“大审计”平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校构建了“审计人才培养规模最大、审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审计学科专业方向齐全、审计教学实践基地稳固、审计科学研究立足前沿、审计学术信息资源充裕、审计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服务审计事业成效显著、审计教育社会影响广泛、审计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特色鲜明的“大审计”平台,业已成为培养审计人才的摇篮、开展中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阵地、推动国际审计学术交流的桥梁。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审计”平台的构建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我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始终居本二院校前列,审计学专业尤为突出。

在专业教育中,我校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1多篇,有350多名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奖励,其中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18项,江苏赛区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获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奖项7个,共有183人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奖,84人在江苏省非理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奖;学生课外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权2项。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接受CPA、CIA、CISA系统培训,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提升了就业层次。我校举办ACCA教育,培养了九届2 000多名学生,ACCA学生考试通过率高于国内外平均通过率十几个百分点,有14人取得ACCA考试全球第一和大陆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我校办学质量稳定、教学水平提升,使毕业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我校审计学专业毕业生经常与其他院校的研究生一起竞争国家审计机关和型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岗位,我院已连续五年有十余人进入国家审计署、各地特派办和审计机关从事政府审计工作;近三年ACCA毕业生已有102人进入毕马威、安永、普华、德勤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许多国(境)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如新加坡的石林会计师事务所)提前来校预定毕业生。

2006年5月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勤奋求实、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

据统计,我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其中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占较大比率。

多年来审计专业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近10000人,分布于全国审计和财经领域各条战线,许多学生已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骨干,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活跃在审计和财经战线的中坚力量。

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我校还为审计系统提供干部培训。多年来为审计署举办审计机关局长班、处长班,接受地方审计机关委托举办各类审计班,培训审计业务骨干和各级领导。仅我校管理干部学院近年就累计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55期,培训审计干部3 000余人次,接受其他干部业务进修2900人次,使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审计干部培训基地。

总之,审计学、审计学专业、审计学科建设、审计教育、审计事业是我们天天都要接触的关键词。“为了审计事业而办好审计学院”、“要把审计学院办成审计战线的黄埔军校”、“要把审计学院办成未来审计长的摇篮”――李金华审计长的希望和重托始终是鼓励我们办好南京审计学院的动力和方向。“为审而立”是我校的过去,“因审而进”是我校成长的过程,“依审而兴”是我校的现在,“靠审而强”是我校正在着手建设和张开双臂迎接的未来,南审人将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质量、国际化”之路,情系审计、凸显品牌、培育中坚、服务社会,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大审计”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杨裕南]

11.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创新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ZHANG Ronglu, ZHOU Cuijiao

(Marxism Theory Research Base,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Abstract High quality talents training is an urgent demand of the times,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asic objective i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fundamental purpose. Therefore, we must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to cre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

Key words innovation; quality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1世纪不仅要求大学生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更要求大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紧扣教学工作,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要特别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要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实和更新“两课”内容,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倡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

(2)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的养成,不能单纯靠增加课程,增加学时,以考试和分数为手段,进行强制性灌输式的说教,而必须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正确的思想道德文化的陶冶、健康精神风貌的熏陶。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真正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熔炉。

2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在教学改革思路上,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现象,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现象,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进行双向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学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精神源于他们对于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他们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决定于他们的知识基础、视野以及联想和推理能力等。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高校应该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强化“问题”教学意识,让学生及早进入研究、发现和创造领域,激发学生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2)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实验教学设施陈旧,套数过少,实验内容落后,实验考核不严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必须采取措施,增加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更新教学实验设备,扩大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设施套数。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室要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增加自选实验内容,允许学生结合课外科技活动,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科技开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目前,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这就造成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因此,要探索一套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的指标体系,改革考核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在考试内容上,必须改变单纯考核学生背诵书本和课堂笔记的现象,而应着重检查学生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要综合运用讨论、开卷、笔试和口试的考核形式。在考试成绩计算上,要改变那种以期末考试作为计算成绩的唯一依据,必须把平时的作业、设计、实验、实习、测验等以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考试成绩只是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和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也都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内容。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确立以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3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

(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师德培养。具备良好的师德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爱祖国、爱教育事业、爱学生。师德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师爱。如今,网络教育蓬勃发展,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网络教育代替不了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的作用,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教师的智慧、人格和品德的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

(2)提高教师素质,增加知识储备。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尽快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教师本人如不在基础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等重大理论问题上给予关注并深入研究,就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培养不出新世纪人才。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勤奋的工作态度,往往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楷模。高水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了书本知识,而且把自己做学问、从事研究的经验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意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提高教师素质,提倡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教师最基本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为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因此创新是教师首要的必备素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尤其如此。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提高组织教育能力,把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材施教,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欲望,并营造生动活泼的创新精神的空间。

基金项目

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XJK013BDY009)

上一篇:中职学生案例分析下一篇: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