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分析

2024-07-28

柳永八声甘州分析(9篇)

1.柳永八声甘州分析 篇一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②,关河③冷落,残照④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⑤,苒苒⑥物华休⑦。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⑧?

想佳人妆楼顒(yong)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⑩?

争知⑾我、倚阑干处,正恁⑿凝愁⒀!

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亲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衰翠减: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淹留:久留;

顒:抬头;

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赏析:

柳永《乐章集》存词二百余首,大多绮靡感人,虽主观意识浓重却亦道出常人常理常情,一个效命于词的文人,仕途多不得志,那得名于词、得罪于词,是多么喜忧参半。仁宗一句“且去填词”,不得不变姓名,望凤阕是何等悲惨,而“奉旨填词柳三变”的自我解嘲,又是何其旷达、何其无奈、何其悲壮。其“传播四方”(《能改斋漫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署录话》)的广为传唱的歌曲,使柳永成为当时的流行歌坛的名人,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词的地位——第一位专业词人。

艺术属于审美问题,所持标准惟美丑。就柳永作品而言,美该是极致。《八声甘州》全词97字、双调、八韵。全词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永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像柳永大多数描写羁旅行役的作品一样,本词也是借秋景抒写离人之愁绪,但在手法上却与《雨霖铃》诸词的低回婉转不同,显得苍凉悲壮。

柳永自己曾如是说:“念荡子,终日驱驰,争觉乡关转迢递。”|(《定**》)此处所言“荡子”该是自我定位了,与其“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荡”字,道出屯田其人的狂放不羁和自我慰藉的无奈心态。“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只是一种无奈的自慰,看似豁达,其中孕含的该是一种悲凉和冷落。他曾拥有的“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的宏图大志,于今只有落寞和失望,与其说曾经的志向不如说现今的志趣,当一个不能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落魄时,或如“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双调·庆东原》)的白朴,放任山水林间,享受自然清风白云,淡泊名利,或如“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韦庄《菩萨蛮》)的韦庄,流恋烟花巷中,倚红偎翠,风流于世,柳永,属于后者。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以绮靡。”词亦如是,柳永尤是为词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的人,加之无论仕途之阻隔还是乡关之阻隔,均无法排遣他那种卧花处柳之中的绮靡。“绮靡”是一种温柔,是一种幸福,却也是一种无法排遣的苦痛。《八声甘州》绮靡中透出了悲壮。清秋时节,阴雨初霁,薄暮之中,江水汤汤,残照映照冷落关河,更洒在登高远眺之人的危楼:“乡关何处?”一声讯问,江水无语,唯有气息将尽的物华,令人黯然神伤。

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没有一种“有病呻吟”之“经典”精神难于道出其中的原委。柳永词之所以深得歌妇倡优的喜欢,不独感怀颇深,亦包括了他是“有病呻吟”,这“病”既是他仕途多舛和官府之贬斥的根蒂,也是他长期深入民间了解下情的必然反映,他不会唱出高调,不会空谈治国,即使如《望海潮》那样的词句亦颇多疑虑,这是必然;更是他性情的真实流露。于此,满天暮雨后的冷落关河,不单是简单的羁旅愁思,也不单是简单的凄苦的个人情绪,其中蕴味不可弃去他孤独的命运叹惋。目睹无言流水,连辛幼安也会不避婉约地写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何等凄壮。

虽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缈邈,归思难收。”却包含了他深味的不幸,莫非只是一味地思故园情人?不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到底“何事”?恐非简单二字,其间深藏了作者多少凄苦:“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夜半乐》)岂不是一种。那“神京路”不正是苦掩留的所在?“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那“都门”的留恋,不也正是苦掩留的所在?……因此,读来,深觉柳屯田的不幸胜过一种单一的思乡念情的感受,更多的当是一种无奈的愤激,其间融入的何止这些?

于是,他会从对方写来,有如杜子美之“今夜富州月,闺中只独看”一样,包含了一种无法排遣的思念和牵记,也暗示了**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甚或是妻离子散。屯田词莫不如是?或许会有人说,这也太拨高了这位恋花拈草的风流浪子,其实不然。“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可否是一语双关?这才会有“倚栏杆入,正恁凝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起于暮雨,落于凝愁,愁者何也?命运、时事、遭际、仕途、潦倒……一个落魄文人的复杂心绪,尽在其中。

如此剖断柳屯田的思想,我觉着方可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白衣卿相”。

审美的流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全词那种激昂与低沉并存,自慰与无奈并举的苦楚,将撼动许多的不济命运的仕子文人。似乎风流蕴藉的柳三变,最是多情,更是情满大江南北,其中不仅包含他的青楼梦好的淫冶,还包括他的仕途不济的慨叹,也包括他道出了普通人的普通情绪。

“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能改斋漫录》)是柳永的一面,“因旧曲,创新声”(《宋史·乐志》)是柳永的另一面;“音律谐婉,语意妥帖”(陈振孙语)是他的别个一面。我想,“穷途舍命作诗人”(闻一多语)也是他极其重要的一面。解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参印它作也似循了考究老路,但,我还是愿望将这些话出来,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历来用沉郁顿挫四字来看子美诗,我想,从艺术品位来说,柳屯田之《八声甘州》不正是沉郁之词,只是因“词别是一体”(李清照语),而别有一种态度,别有一种风情罢了。

2.柳永八声甘州分析 篇二

忆畲田⑴久远, 刀耕火种, 广种薄收。

今已精耕细作, 复古怎无休?

屡禁仍难止, 危害堪忧。

环境健康受损, 易交通堵塞, 火险蒙羞。

叹高温土壤, 益物⑵岂能留?

可还田、秸秆成宝, 美乡村、利用⑶在冬秋。

宣传透、百方千计, 以免长愁!

注释

1⑴畲田:畲, 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 用草木灰作肥料的操作方法, 是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这样耕种的田地叫畲田。

2⑵益物:指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 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腐殖质、有机质易于被矿化, 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 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八声甘州》文本细读 篇三

这首词中有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可以将本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情感方向,此后再引导学生从细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依据思维惯性的原则,学生会紧扣直抒胸臆的句子,将思维停留在下片。而下片直接描写思乡之人的思乡之举。通过人物的行为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对学生来说也并非难事。学生会很自然地关注到“叹”“想”“倚阑干”及“凝愁”这些字眼。“叹”什么?也许是宦海浮沉,苦苦支撑;也许是前途无望、羞于还家;也许是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一个“叹”字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感伤,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进而又“想”到什么呢?他想象佳人站在妆楼上深情地凝望归舟盼望自己回家。刻画佳人时,用了三个非常传神的动词“望”“误”“识”,形象地描绘出了佳人盼望自己的情感变化。“望”写出了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误”写出误认归舟的惊喜,“识”写出清醒之后发现误识的懊丧。这些动作细节表现了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深。这时可设置稍难一点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写佳人的举动?”部分学生还是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明明是自己思乡,但作者偏偏要想象佳人在热切盼望自己回家,这种推己及人的写法将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再看“倚阑干”这一动作,可以提示学生拓展思维,回想学过的相似词句,如“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明月楼高休独倚”“独自莫凭阑”等,在这些词句中,词人们都用“倚阑干”的举动来表达内心的哀愁。最后分析“凝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凝”化抽象为具体,把忧愁写得凝结不解,形象可感,可见愁苦之深。

至此,再由情入景,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词的上片。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以凄凉的秋景抒发凄凉的思乡之情。可是如果再进一步提问:“凄凉的秋景怎样传达出凄凉的思乡之情?”恐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无从入手了,这时要点拨学生从细处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首先是“暮雨”,深秋时节,傍晚的急雨使人倍感凄凉。其次是“江天”,“江天”本来给人以开阔之感,怎奈暮雨袭来,不由得空寂倍增。再次是“霜风”,用“凄惨”形容,颇有凉意。再次是“关河”,即关口和渡口,这里指江山,肃杀的江山更显人心之冷。关口也好,渡口也罢,都是回家的必经之途,此处用“冷落”二字道出,可见作者心境之冷。再次是“残照”,夕阳照在楼头,凄冷落寞,不禁使诗人有了人生迟暮之感,更生出还乡之意。再次是“红”与“翠”,以“红”代花,以“翠”代叶,一“衰”一“减”写出了众芳凋谢的萧瑟之景,更使作者产生人生易老的感叹。最后以“无语”的“长江水”结束上片,流水东逝喻时间的流逝,寄寓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也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邈远的思乡怀人之情。此处有个难点,即如何理解“无语”一词。长江本就是“无语”的,作者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长江以人的特征,从其内心来看,他多么渴望长江“能语”。他希望长江听到自己对人生迟暮的感叹,对功名无就的呐喊,对亲人家乡的呼唤。长江的确听到了,但它却对作者 “无语”, 报以冷漠,这对作者来说就是一种“无情”。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人物主观情感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就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由此看来,让学生读懂一首诗词并不难,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的角度。一般来讲,词大多是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写人抒情。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行为举动进行分析,相信学生会在诗词鉴赏上有所得的。

4.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 篇四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 柳永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 柳永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5.柳永八声甘州分析 篇五

八声甘州 赠易自然祷雨有感,八声甘州 赠易自然祷雨有感梁寅,八声甘州 赠易自然祷雨有感的意思,八声甘州 赠易自然祷雨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

八声甘州 赠易自然祷雨有感

作者:梁寅朝代:元体裁:词 喜神龙飞雨遍秋郊,黄河自天来。是蟠溪逸士,胸中造化,掌上云雷。坛峙吟峰东畔,稽首望仙台。绛节霓衣,拥阊阖朝开。凭仗小心风送,绿章上奏,咫尺瑶阶。念鱼头赤子,**困炎埃。赖皇穹、恩波滂沛,便千村万落总春回。人都道先生功行,山岳崔嵬。

6.《八声甘州》教案 篇六

《八声甘州》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疏通这首词的文意,体会词中所蕴涵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柳永作词的风格和特点。 3.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词。   二、学习要点 1. 鉴赏《八声甘州》。 2. 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三、作者生平 柳永(987?―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大力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由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柳永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另外,在题材取向上柳永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重在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所有这些创新,都对后来苏轼等词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是其代表作。   四、作家作品 1. 作品概述 柳永现存213首词,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风光、市民市井生活和羁旅行役的诸多方面。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逐渐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在他的《定**》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表达了女子心中对平等自由爱情的强烈渴望。 《满江红》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望海潮》一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幅都市风情画,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景象,文人士大夫十分欣赏。 《鹤冲天》一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尽情地抒发了他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   2. 重点作品 《八声甘州》是千古传颂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相濡相惬,水乳融浃。词中既有雄浑豪放的一面,又有清丽婉约的一面,两者刚柔相济,动静相生,变化跌宕,表现出词人极高的艺术手法。全词不事藻绘,不尚典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纯朴流畅。能于平淡中蕴功力,于质实中现风神,于浑朴中出韶秀,臻于文学艺术的胜境。   五、课文讲解   1. 课文朗读:见PPT 先听一遍听录音,把握这首词的`大体文意; 教师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重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 课文分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主要抒写了旅客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相濡相惬,水乳融浃。 上阕描写秋景,铺叙秋景,融情于景,在萧条冷落中寄托着游子天涯落魄的失意和哀伤。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一、二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雨后秋空清朗的场景如在眼前。《九歌・大司命》“使蛴曩馊鞒尽本洌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雨”字,“洒” 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三、四、五句写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亦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惨”字,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惨”、“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苏轼对这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侯鲭录》)这几句词不但描写的景色苍茫辽阔,形象鲜明,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所展示的境界亦是高远雄浑,在词中罕见。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接写楼头所见,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与〔卜算子慢〕“江枫渐老”三句意思相同。不过那首词先写“败红衰翠”,后写“楚客登临”,而这首词则反过来,先写了人已登楼,再写“红衰翠减”,结构按照全词的安排,所以各有不同。“红衰翠减”,倍觉风流蕴藉。“苒苒”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韵含着有无穷的感慨和愁恨。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写在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之下,人是不能不引起许多感触的,但是,却并没有明说,只以“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出来。“惟有”两字,包含有不但“红衰翠减”的花木在外,也包含有“登高临远”的旅人更不在内的意思。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长,年年无语向东流”,乃是柳词所本。(他如韩琮《暮春沪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宫阙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黄季刚师又反韩意作词云:“流尽年光,流水何曾住?”都是此意。)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这也是无理而有情之一例,事实上蕴含着词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上阕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阕完全写情蓄势。 下阕抒发秋情,思乡和怀人融为一体,层层往复,委婉曲折。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上阕写到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故乡太远,“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阕所描写的,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忍”的感情,而乡思一发,更加难于收拾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四、五两句,由想像而转到自念,怀乡之情虽然是如此的强烈和迫切,但是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用问句一提,就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前的予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究竟为什么“淹留”,词人自己当然明白,他在另外一首词〔戚氏〕中就说出了:“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长期考不取,就或者是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食。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在内的。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来罢了。这样,就显得含蓄,比〔戚氏〕所直接抒写的同一心情,更其动人。 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用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像她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这是“想佳人”两句很具体的解释。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最后两句,再由对方回到自己。在“佳人”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要埋怨在外边长期不回来的人不想家,因为“何事苦淹留”,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有些茫然,则整天在“妆楼凝望”的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她也许还认为自己在外边乐而忘返,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   3. 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一下,柳永运用独特的多重空间结构进行叙事、布景、言情的写作手法,在《八声甘州》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柳永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本是虚写,却用“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倚阑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丰富曲折,文笔富于变化,通过构建多重空间结构,表达出自己细腻而真实的情感。   4. 相关评论 ①龙榆

 

7.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 篇七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

《八声甘州》注释

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8.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翻译赏析 篇八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1、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2、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3、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塌两忘机。”

4、相得:相投合。

5“约他年”三句:以东晋谢安的故事喻归隐之志。《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

6 “西州路”三句:据《晋书·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翻译】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苏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鉴赏】

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气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绝句》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傍晚时分,二则此景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心机,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杭的游赏活动。“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9.柳永八声甘州分析 篇九

八声甘州 题西山爽气楼,八声甘州 题西山爽气楼朱唏颜 ,八声甘州 题西山爽气楼的意思,八声甘州 题西山爽气楼赏析 -诗词大全

八声甘州 题西山爽气楼

作者:朱唏颜 朝代:元体裁:词 向青泥坊底午桥边。新买屋三间。有嘉蔬半席,修篁数个,分占宽闲。着取层梯直上,阑*出高寒。不见终南径,惟有西山。门外红尘似海,待抽□手板,同拟君看。对熏沪茗碗,扪虱纵雄谈。笑当年、多情王粲,赋终非吾土,泪空弹。任俗子卧之楼下,那许跻攀。

上一篇:庆元县2011学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开班仪式主持词下一篇:提高士气的励志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