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读写范文(精选8篇)
1.英语读写范文 篇一
读写语文,情智飞扬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人文为主,营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使小学生的个性得以伸展。但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多是以教师为主导,仍旧依靠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教学模式。课堂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透语文、写好语文,在阅读和创作中学会感受情感、表述情感。教师有效的创设多种情境,读写语文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慧,情智飞扬。
一、读透语文,在阅读中感受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编,其义自见”。表明了阅读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如何让小学生读透语文、体验作者的情感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所以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大于教师的分析指导。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阅读思想为:
一、学会鸟瞰、略读、默读、精读。学会读透文章,能达到自我理解、思考、评价、感悟文章的能力。
二、学习创造性、探究性、多角度的阅读。在实践的阅读中,体验文中情感,做到语文的厚积薄发。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先自主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诗歌,试着理解诗歌的语言,激发小学生从内心而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师应倡导学生选择自由度较大的阅读方式,例如可以四个人为一组自由阅读,并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无尽的源泉。然后默读、精读并思考为什么说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最后深情朗读并从中感受到“赞美”、“爱恋”的情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对长江母亲河的赞美。在读语文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积极主动性,加深对语文文章的阅读和体验,学会在思考中获得感悟。因在其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所以会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启迪,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
二、写好语文,在创作中倾诉情感
语文学习的最终方向和根本目标其实就是创作,写作有助于使学生的语言具有感染力,思维具有深度和广度。并且锻炼出优秀的语感,使语文素养得以深层次的提升。而“写什么,怎么写”是小学生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教师应精选几篇易于小学生掌握的经典文章,帮助学生从文章的题目、主旨、结构、情感、技巧入手,深度剖析其精彩、巧妙之处,使学生写文章从形似慢慢锻炼到神似。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的积极调动起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周记,杂谈日志都可以。让学生坚持以切身角度出发,写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事,写自己的父母家庭、同窗情谊、伙伴乐趣,生活兴趣等自己熟悉的事情。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师恩难忘》一课学完之后,学生们通过仔细品味课文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老师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文章讲述作者在小学一年级时碰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四年以来都坚持在上课时给同学们讲一个精彩短小的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并指导学生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紧扣主旨选择典型事例,并在叙事中表诉自己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教育学生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刻画,并表达以自己真挚的情感,使自己的习作细腻感人。写好语文就是在创作中倾诉自己真实的情感,有情的文章才能感染人。
三、情境交融,智慧翱翔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开启语文世界之端,感受语文魅力的开始之处。读写语文,体验情感,倾诉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交流过程之中,情感变得丰富并趋向成熟,在主动学习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情感得到升华,智慧可以翱翔。读写语文,让学生学会欣赏、敢于创作,锻炼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习技巧的同时,逐步掌握理解、分析、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心智不断地成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合理的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五年级上册为例,联系学生实际,创设趣味化的情境;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让学生感受法布尔从小喜爱自然、喜爱科学的志趣,教师可以在实际环境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学生真正参与观察昆虫会有利于学生真正培养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兴趣和智慧。根据小学生心理,创设角色表演化情境;《成语故事》三则课时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理解分别创造角色表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故事,这样既契合了小学生活泼喜动,爱于表现的心理,更加锻炼了他们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在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得到翱翔的空间。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情感和智力的发展。情可动人,读写语文并在其中学会感受情感、倾诉情感,情境交融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配合老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情智自然得以飞扬。
2.英语读写范文 篇二
新读写 (New Literacies) 或多元读写 (Multiliteracies) 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概念是针对多元文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给英语等语言读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New London Group 1996;朱永生2008) 。近十多年来, 学者们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新读写研究:一是关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 二是研究语言以外的意义资源, 即“语言文化的多元”和“交际手段的多元”。
目前对多元化交际手段、意义资源的多模态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 吸引了大批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由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Len Unsworth主编的《新读写与英语课程:多模态视角》反映了这一研究潮流的新近发展, 2008年由Continuum出版社出版。该书汇聚了众多名家的精品, 同时也不乏新近学人的力作, 探讨了与新读写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包括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创作和叙述体的数码化以及对英语测试的重新考量等方面。
二、内容概览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 由十五章组成。第一部分 (即第一章) 勾勒了英语国家新读写教学的现状和全书结构, 第二、三章考察“早期读写学习中的多模态特征”, 第四至七章探讨“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文学类图文读物”, 第八、九章讨论“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新英语”, 第十、十一章阐述“对中学生英语回应语篇的重新思考”, 第十二至十五章则关注“英语课程测试面临的挑战”。下面介绍各章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英语教学中的新读写”由Len Unsworth教授撰写, 他指出, 目前一些英语国家 (如英格兰和澳大利亚) 已将新读写明确列入政府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信息交流技术 (ICT) (Andrew 2004) 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他指出, 对“新读写”存在两种理解, 即“同化” (assimilation) 和“调适” (accommodation) 2。前者立足传统、常规的读写教育, 试图让新读写为现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服务;后者则更具革新精神, 认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新读写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同化观只关注语言以外制造意义的新方式, 而调适观还研究新的意义潜势和意义系统。作者还对全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定位, 即考察印刷体和电子语篇中的语言和图像在当前读写教育中的角色, 及其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图文阅读中的文化知识互动设计”由悉尼大学教育学教授兼研究员Peter Freebody和昆士兰大学Bette Zhang Bin博士合作, 他们首先从符号学、认识论和互动分析等角度分析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和图像资源在传授课本知识、构建文化关系中的作用, 指出教学中的图文设计具有“知识组织”和“课堂活动组织”双重导向。此外, 作者还对比了中西教育语境 (Baker&Freebody 1989) 中的“机构/公共—家庭”关系, 认为阅读学习为读者提供了“可读的”经验, 同时也为意识形态服务。
第三章“多模态语篇与幼儿读写能力的出现”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教授Jane Torr的研究论文, 同样关注早期读写教育。正如需要学习阅读文字一样, 图像阅读同样也需要学习 (Doonan 1993) 。Torr考察了24名儿童在与母亲或老师一起阅读图文读物时双方的对话互动, 包括叙述体中的情态变化、图像的显著性、儿童的情绪反应等方面。研究发现, 成人和儿童对图像意义的解读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这在阅读寓意深远的故事中尤其明显, 儿童阅读图像的方法反映了视觉“语法”意识的出现。图书本身和关于图书的对话都有助于语言发展和“视觉读写 (visual literacy) ”能力的培养。
建立一套能系统描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元语言 (metalanguage) (New London Group 1996) 一直是多元读写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为此做了不少重要尝试和不懈努力。本书第四至七章关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正体现了新读写多模态研究中这一语法观 (Kress&van Leeuwen 2006) 趋向。
第四章“多模态儿童生态话语中的人类中心说和自然存在论”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麦考瑞大学英语系教授John Stephens所作。长久以来, 关于生态环境的儿童读物大多以人类为中心, 故事中的自然物只为故事人物的生存发展服务。Stephens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 分析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的多模态图书和环境保护短片的概念和人际意义特征。作者发现, 提倡环境保护的多模态语篇也具有强烈的“理解”和“关爱”的人性化主题特征, 语篇中不同模态的汇聚形成视觉衔接, 通过人的感知和对自然的关怀行动赋予自然价值。
第五章“儿童图书中色彩的作用:情调氛围的选择”一文由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Clare Painter博士所著, 文章关注的是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中色彩选择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营造情调氛围方面的作用。基于对50多本面向各个年龄段儿童叙事图书的分析, Painter建立了关于色彩的“情调氛围”符号系统网络, 发展出“明快”、“温暖”、“熟悉”等次系统, 并详细讨论了Piggybook故事中语篇展开时对情调氛围的选择, 指出色彩的运用不仅表达了某些概念意义, 从人际意义上看还体现了特定的情调氛围, 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回应有引导作用。
第六章“模态间关系与和解信息:双方的合力”由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J.R.Martin撰写, 文章运用社会符号学方法分析读物中的语言和图像资源如何抓住 (bonding) 读者、表达语篇主旨。Martin指出图文模态具有互补的特征, 比如语言中的主位推进等格律特征与图像中参与者的显著性和框线互补, 语言中的作格与图像中的矢量互补, 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与图像中人物情感的体现、色彩渲染互补, 投射、介入等语言特征与视觉聚焦互补, 等等。Martin指出, 必须联系语篇体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 社会符号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就是要归纳出各种语篇体裁中模态间的互补方式。文章还论述了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标化” (iconization) , 可以物化特定社会团体共享的价值观, 从而粘合 (bonding) 社会群体。
第七章“精明的混血儿:评价图标”由新英格兰大学Corinne Buckland博士与Andrew Simpson合作, 分析对象是被指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文学作品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作者运用评价理论 (Martin 2000) 对比分析了该故事的纯文字版本、最初的插图版 (1976/1899) 和新近的插图版 (2003) 中语言和图像在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并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的版本来进行文体、文化等方面的批判性读写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当前青少年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网页、视频短片等形式进行网上多媒体创作。第八、九章考察了网络环境中的读写教学。第八章“引擎电影 (machinima) :多媒体3D叙述”由悉尼大学Angela Thomas博士撰写, 研究对象“Machinima”由“Mechanical Cinema”合并而成, 指的是运用游戏引擎制作的3D动画。Thomas考察了澳大利亚青少年使用3D动画制作工具Kahootz制作叙述体3D动画的情况, 重点放在符际共现、多模态密度以及两种符号意义不一致等情况, 认为符际不一致也是衔接的一种手段, 某种模态被前景化会产生多模态密度。
第九章“文学数码化表现形式的对比与创作:多媒体写作和元交际知识”是Len Unsworth的研究论文, 提出了“元交际知识” (meta-communicative knowledge) 和“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critical multimedia literacy) 两个概念, 认为数码化文学作品是发展儿童元交际知识的一种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数码化文学作品的符号学分析, 认为虽然青少年在电脑软件操作方面也许比他们的老师更熟练, 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可以一起共同探讨数码化的文学形式和传统的书面文学作品, 并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发展元交际知识, 即掌握多种符号系统的意义潜势、并培养策略性地运用这些符号系统的能力, 进而尝试对其他书面文学作品进行数码化再现, 从而发展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在当前的读写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要对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电影等进行命题作文, 这反映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新读写中的“同化”现象, 即把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置于现有的常规读写教学之中。第十章“高中英语及其目标:让‘旅途’变得有意义”由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教育系教授Frances Christie与Sally Humphrey博士合作, 文章指出, 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对学习任务、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存在的困惑。作者对理想语篇的纲要性结构和价值取向进行了语言学分析, 认为通过考察、归纳成功语篇的语言学特点, 能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语篇体裁的要点, 从而减少写作任务的神秘感, 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第十一章“散文小说的网上欣赏与解读”由墨尔本大学教育系副教授Kristina Love所作, 文章注意到, 网上论坛作为欣赏、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和途径正越来越得到普及。这类论坛或由政府教育部门统筹, 或由学校机构设计和发展, 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这种方式是对课堂面对面讨论的补充, 并能超越地域的界限, 让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分享对同一部作品的阅读体会。作者认为, 有必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上论坛的结构潜势、论证方法、如何评价各种形式的论坛等。通过对“塔斯马尼亚学生论坛”和“哈利·波特迷官方网站论坛”的具体分析, 作者指出教师在指导网上讨论时, 应明确其目的是欣赏还是解读, 如果是以解读为目的, 就应强调思路的清晰程度而不是情感的过多表达。该研究反映了新读写朝“调适”方向发展的一种尝试。
功能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认为, 阅读理解应该被视为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 (Unsworth 2008:13) 。本书第十二章“小组测试中图像对阅读理解影响的评估”由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及培训署Kate O’Donnell与新英格兰大学Ann Daly博士合作, 在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出阅读理解测试多模态语篇中的“详述” (图文内容对应、相符) 、“扩展” (图文内容不相同, 包括互补和相反) 以及“增强” (一种模态为另一种模态提供时间、地点、原因等环境成分) 等图文关系, 并总结出学生在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时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第十三章“多元读写与‘基本技能’”为新英格兰大学副教授Mary Macken-Horarik所著, 作者注意到在命题写作教学中, 不少题目是开放性的, 除了语言之外, 题目中还含有图像、图表等模态, 但学生的回答通常是单模态文本。Macken-Horarik通过分析三、七、十二年级学生面对的“多模态问题”和他们较成功的“单模态回答”, 考察了描述文写作中详述、强调、词汇衔接等策略的使用, 指出多元读写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阅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还包括掌握成功回应语篇的修辞写作技巧。
第十四章“高中英语、读写考试与态度意义:运用评价理论来解读图文关系”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副院长David Baxter与新英格兰大学Andrew Simpson合作, 文章指出, 成功的命题写作与对题目评价取向的正确把握以及写作者正确的评价立场有关。运用评价理论对语篇进行态度分析, 弄清评价意义在语篇中的构建方式, 有助于学生把握语篇的主旨和价值观。文章认为, 语言和图像共同构建了语篇的主旨, 在读写教学中, 如果能加强这方面的明确指导和有效训练, 就有利于学生辨认并掌握表达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资源, 从而写出在人际意义上符合要求的语篇。
新的信息交流技术 (ICT) 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Unsworth 2008:328) 。第十五章“数码读写的评估:还是一样的评估吗?”由布里斯班女子语法学校Kay Kimber和格里菲思大学教授Claire Wyatt-Smith合作, 文章提到, 许多中小学英语老师已将数码电子语篇融入读写教学环境, 但很少研究探讨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的多模态语篇。作者认为, 多模态语篇的创作包括网络熟练程度 (e-proficiency) 、衔接、内容、设计等方面, 并提出一个“标准-引用框架” (criterion-referenced framework) 来考查学生创作的数码语篇, 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超模态” (transmodalilty) 现象挑战着传统对“知识”的理解和评估。该研究更接近于新读写研究中的“调适”趋向。
三、简评
综观全书的选文涵盖了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新读写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内容翔实新颖。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亮点包括:
首先, 对语言学、符号学的完善和发展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比如联系语篇体裁的特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关于色彩符号系统网络的建立等, 这些新观点关注的都是当前多模态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次, 书中不少选文是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理论研究者与语言教学的实践者 (如中小学一线教师) 合作的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和网络创作、学生写作、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 语料真实、生动, 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 该书论述较为中肯、辨证, 讨论的方面既包括新读写中的“同化”思潮, 也包括“调适”趋向, 既分析多模态读写材料等输入语篇, 也考查学生写作、网络多媒体创作等输出语篇。
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书中的研究大多从语篇分析的角度, 在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讨论, 较少对大样本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尽管该书有一定局限性, 但其研究目标明确, 无论从语言学、符号学多模态研究方法论的角度, 还是从课堂新读写教学研究的角度, 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10-14.
Andrew R.Where next in research on ICT and litera-cies[J].Literacy Learning:The Middle Years, 2004, 12 (1) :58-67.
Baker C D, Freebody P.Children’s first school books:introductions to the culture of literacy[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Doonan J.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M].Stroud, Glos:The Thimble Press, 1993.
Kress G, Leeuwen T.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2nd ed.London:Routledge, 2006.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English[C]//Hunston S, Thompson G.Evaluation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42-175.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Review, 1996, 66 (1) :60-92.
3.高中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 篇三
课堂上应使用基本的课堂用语,包括问候、指示、解释练习步骤、纠正错误、表扬等,还要用英语简单解 释某些语法结构和某些词汇,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
每一课文结束后应安排一个听写练习。听写材料可以选教参书提供的围绕课文内容的短文。听写时教师先 用正常速度朗读一遍,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按正常的意群读,一般是一次念一短句或词组,学生边听边写,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标点符号;再用正常速度读第三遍让学生检查以纠正错误。
每周应安排一个听力练习,主要训练听要点、听细节、听发音相似词的差别、听信息、听特定的词。可采 用各种不同的听力材料如会话、记叙文、传记、电话留言、市场报道、新闻报道等。若弄不到听力磁带时,教 师可以示范朗读这类材料。进行听力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语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去听。放 录音或读三遍,让学生两人一组检查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二、口语训练
现行高中教材以课文为主,为使学生把语言看成活的东西,看成有用的交际工具,每一课授后,要求学生 口头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不是背诵)。练习初期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几个关键词或句子。对故事情节较浓的课文 ,还可先叫学生分组编写剧本,老师检查修正,然后指导学生排演,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表演时要配有适 当的道具。
每节课前几分钟,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互相问候,用日常交际语交流天气、身体状况、学习状况、校内外近 日发生的事等情况,或就一定的课题展开讨论。课题可以围绕课文主人公、课文作者生平或课文中某一观点进 行。采用对话时,学生既要学会陈述,又要学会提问,先让同桌同学相互对话,教师监督,再让两三对同学示 范对话,最后与全班一道纠正发现的错误,特别是发音。
三、阅读训练
在介绍课文之前应给学生口头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或课文主人公,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课文中生词及表达法的 读音及意义。给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三四个问题,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尽 可能地掌握课文内容,再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口头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或就某些问题自由讨论,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每一课后练习中都有一篇阅读理解材料,也可用同样方法进行。文中的个别生词要鼓 励学生在阅读时从上下文推出词义或使用字典查出词义。
对课文中的新语言现象要进行讲解。语法要通过实例来教,不要“满堂灌”教师可举几个例句,让学生自 己归纳出语法句型。语法教学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通过演示和讲解、操练和反复使用,使学生准确掌握 字、词、句的基本用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横排、竖排或个别学生操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四、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旨在使学生能够清楚、正确地写信、记叙文、通知等。写作训练可隔周安排一次。
写作时要注意篇章结构,要求学生共同研究、互相评论写好的草稿,这有助于学生最后写出经过修改的稿 子,同时也可减轻教师修改作业的负担。
4.英语高效读写计划 篇四
摘要:听、说、读、写是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吸取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实用能力,使学生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和创新,立足教育,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水平,打造全新、和谐、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说读写
课堂
教学
鲁讯先生说:必需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用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吸取营养,多听,多读,才能开口说,动手写。只有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累积,才能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英语水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听说读写真正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呢?本文笔者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
一、学会听英语
“听”是培养学生说、读、写等英语技能的基础,英语课程新标准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目前,我们的听力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掌握的词汇量不足,听力中所遇到的生词多,往往不知所云,听时不解其意;有时语速过快,更不知道所说为何;很多学生语音根底薄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辨认单词的正确发单、语调、连续、重音等,听得胡里胡涂,不能很好领悟所听到的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模式。其一,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英文讲课,再加上必要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对英语的感知、想象和接受能力。其二,要加强对语音、语法、语汇等方面的基础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在听力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把好音标关,打好语音基础。其三,应对中考听力考试,重视培养学生听力解题的技巧和能力。教会学生在听力前先浏览习题中的有用信息,在听的时候,联系上下文,抓住要点和重点,捕捉和问题相关的正确信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和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开口说英语
如何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杜绝“哑巴英语”的现象,让英语成为一门有意义的交流工具,是值得英语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小学时对口语的训练不够重视,造成很多学生口语发音不标准、不顺畅;有的学生英语笔试成绩很好,口语却很糟糕;还有的学生不喜欢主动发言,不敢开口说英语,或是心里能想到,但语言却表达不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对口语不兴趣,一说起来就紧张,不能很流利的表达。
教师要做到:
1、激发兴趣,让学生“敢说”。有了兴趣,有有信心,有敢开口说出来。敢说、自信心强的学生英语口语最好。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
和辩论性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开口,并适时给于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
2、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说”。在学生树立起对口语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触景生情”,去多练多说。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室布置上尽量英语化、设立”英语角“、组织开展英语口语竞赛活动等。
3、提高技巧,让学生“会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技巧,在整体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大量的言语输入,把注意力放在能流利的说出来上。
三、用心读英语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必经之路,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知识及丰富的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当前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方法模式化,只注重知识和文章的表层解析,没有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阅读前简单处理生词,忽视了词汇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没有提供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去猜测联想词义的机会;不能提供丰富全面的阅读资料,使学生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有所局限;对语法的把握不当,要么过多的偏重语法教学,要么过分忽视语法,阻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不能领悟文章的内涵信息等。
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1、以课文为基础,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教师要吃透课文,对课内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等了然于心,并提供广泛多样、趣味性强的阅读题材。另外,单凭书本提供的阅读材料,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定时定量广泛阅读课外相关的资料,并注重阅读质量,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
2、精讲多练,整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讲解要精,才能以点带面,才可能多练。另外,要从整体入手,先训练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全文的大概内容,寻找文章要旨,然后再通过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注重教学整体过程,才能确保教学实效。
3、提高阅读策略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这生运用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引领,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寻求略读、找读、细读等方法,让学生由“学读”到“会读”,最终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技巧。
4、灵活处理词汇,加强文章挖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词汇教学把握好一个“度”,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方法,给学生猜测词义的机会和提高词汇学习的能力。并要引导学生主动从文章的意义和语言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涵意,帮学生解读文章,更全面的悟透文章。
四、动手写英语
英语写作能全面反映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对绝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写作水平欠缺,不能做到文句通顺、逻辑合理、语法正确;又因为没有良好的运用语言的环境,对英语作文话题生疏,无从下笔。
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近,从学生的词、句、篇练习入手,打好写作基本功;再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以读促写,以练助写,鼓励学生阅读多种题材的范文,选取所学教材、生活中或课外阅读中等有关话题进行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作文写好后一定要做好批改和讲评,让学生之间自评,互评,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及时纠正文章中出现的错误,加深学生印象。
5.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引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罗恒,)。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教学理念,也影响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甚至是具体的微观的教学行为,哪怕是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深受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Pre-reading
(1) List what we will do in this period on the Bb to make the students know clearly what they will share. (cultural corner and task, we will read a passage about carnival and write one about our Chinese festival.)
(2) A mind map of carnival used both as a word review and a lead-in to the text.
(3) A question.“If you are to write an article with the titl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
以上教学目标明确定位为先读后写、以读促写,将读作为输入,为写的输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这种旗帜鲜明的教学目标以一个问题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If you are to write an article with the titl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教师将这个问号留在学生脑海,同时也留在自己心中。这不仅引发了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关注并试着回答该问题,同时也引导教师的系列设计紧紧围绕该问题,做出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并最终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以说,以读促写的顶层设计,为整节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涂抹了浓郁的读写技能融合的亮丽色彩。
二、阅读教学——为写作奠基
教学实践服务于目标设计。如果教学目标设计指明了方向,那么教学实践就是沿着这个方向的具体探索。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可以简单概括为:前者是纲,后者是目。阅读基本技能的培养、新单词新短语的学习、对全文内容的复述等,都必须与教学目标设计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一致性在这里指的是阅读教学系列活动为最后的写作服务,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一)中心句阅读——建构文章整体框架
寻找中心句是阅读基本技能中的常见技能。中心句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写作思路,搭建文章框架。“准确分析文本结构有助于理解文本。教师要有英语文本结构意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可以从段落的组织方法或写作方法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杨行胜,2013)。本节课中心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While- reading
(1)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2) In what order the writer wrote the passage? Time,place or event?
以上案例中的“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不同与一般阅读课上scanning中阅读技能的培养。它形式上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技巧,实质上是为下一步写作中的文章结构服务。而对于作者写作思路的分析,既是对本篇文章写作框架的梳理,更是为了学生习作中有序组织材料奠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准确解析复杂句的运用,找出主题句和总结段落大意,还要指导学生把握篇章结构,掌握连段成篇的方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殷志勇,2013)。
(二)词汇学习——提供写作词汇“支架”
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处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基于写作的处理,常常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选择相应的高频词或短语,为写作提供对应的词汇“支架”。本节课新词处理教学设计如下:
Help each other with the language points.
Para 1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Para 2: mark the beginning , slave trade, by force, transport to
Para 3: be forced to, celebrate … with …..,
Para4: be abolished, take over, magnificent costumes
本表格中的“multicultural experience、mark the beginning、celebrate … with …magnificent costumes”等单词,是上课教师从众多词汇中精心选择,围绕写作主题how to describe a festival的高频词汇,是接下来写作中绕不过去的“词汇关”。这样的词汇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容易促使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教有目的性,学有针对性。写作中的关键词就得到了充足的支撑。
(三)课文复述——搭建口头到笔头的桥梁
课文复述可以巩固学生对内容的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可以锤炼学生的思维。而基于写作的课文复述,强调复述结构、内容、知识等对写作的“暖场”。一次高质量的复述,搭建英语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的“桥梁”,为动笔写作吹响了进攻的冲锋号。本节课复述课文教学设计如下:
Post- reading
Summarize the reading. What’s the meaning of carnival? Finish the “meaning “part of the mind ma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t’s about the melting of two cultures. It’s a celebration of freedom
It’s a celebration of unity. It’s a celebration of life.
本教学设计中的“What’s the meaning of carnival?”一方面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是为下一步“write one of your favorit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内涵的挖掘“打底”。对于一个节日的介绍,不能停留在“为介绍而介绍”,止步于表面现象的描述,要深入探究这个节日的文化底蕴,努力探索该节日的价值和意义,增加文章的深度和高度,提高文章可读性和教育性
三、写作教学——实现从读到写的愿景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由众多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转引自王勇,2013)。本节课是一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复合课,在完成了前面阅读教学相应任务后,自然接入写作环节。
(一) 小组讨论——动笔前的“热身”
合作学习是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在写作前融入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的形式,即是对语言输入——阅读的延伸,也是对语言输出——写作的准备动作,努力追求“第二次的改进课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环节的平衡”(沪浙两地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尽力达到“Krashen(1985)认为语言学习主要靠‘可理解性的输入’,只要有足够的输入,输出自然就会出现(应菊红,)”的目标。本节课Pre-writing设计如下:
Pre-writing
(1) A free talk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2) Group work: discuss the following about one of your favorit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report.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festival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estival
the meaning of the festival
(3) Think about the outline.
区别于先前阅读内容western festival-carnival,此时教学的内容转化为A free talk about Chinese festivals,将学生带入更熟悉的更能感知的范围,真实再现了“英语阅读教学不应仅停留在信息获得这一层面,而是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将获取的信息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相结合”(伊慧,2013)。当学生谈论中国的某个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熟悉的背景知识,认可的文化价值,相同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说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写的冲动。
(二)知识运用——输入文章“血肉”
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文章架构、材料组织、单词语法等,要在写作中得到真正的运用,才能真实呈现“读写一体”的教学设计理念。“与一般的写作不同,读后的写作应该以阅读为基础,要么是阅读信息的运用,要么是阅读文本的结构和逻辑运用”(王笃勤,2013)。一个优秀的读写结合课例,必须将阅读中领悟、掌握的知识正确运用到写作中,使得读与写前后呼应,完成读与写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whlie-writing设计如下:
While-writing
Notes:
a. Make sure your writing is well-organized and your statements support your topic sentences.
b. Use as many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module as you can.
在本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脉络,有序组织相关材料,这是对前面阅读中“In what order the writer wrote the passage? Time,place or event”的照应,贯彻了基于阅读的写作,要以阅读训练为基础的基本要求。老师还要求学生尽力运用在本模块中学到的新单词和新短语,这是对“multicultural experience、mark the beginning、celebrate … with …magnificent costumes”等高频词汇的“再回首”,再次展现了读写一体的真正“面容”。
(三)实施相互评价——促进写作成果
阅读有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读而读。“这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尤其突出,学生阅读的目的就是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问题和收获”(李宝荣,2013)。阅读自己或者他人写作的文章,并给出自己的评价,不仅又是一次阅读的训练,还是一次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好机会,能够激发写作“兴趣”,端正写作态度,提高写作效果,有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本节课post-writing设计如下:
Post-writing
(1) Exchange and share their writings in pairs.
(2) Assessment of the writing by students themselves.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交换作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评估自己和同学的文章时,获得的不仅是同学情感上的相互交流,还是对阅读和写作的一次检测,促进了英语写作的共同提高。同学间的相互批改,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丰富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上洋溢着别样的魅力。
四、结语
在课后的研讨中,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梁教授指出,该节课的阅读是以写作为铺垫,突出了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英语教研员董老师认为,该节课以读写无缝衔接为亮点,具有在广大区域介绍推广的价值。简阳中学的毛老师高兴地说:“我已经收集了这节课的教案、ppt、电子文档等教学资料。回校后,按照这个设计思路,根据我班实际,进行再创造,以此引导自己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6.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 篇六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一中
胡登阁
摘要
写作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难度大、对综合技能要求高的一个版块。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更是给英语写作的教学和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当前广西区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高质地整合课堂、培养学生准确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尤为重要。本文重在探讨如何运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语言学理论,将读和写有机地融合在课堂里面,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巩固阅读。
关键词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读写结合新课堂教学 一. 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于中学生而言,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考试是这些基本技能的题型化的表现。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来进行的。在多数地区,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者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不能像英美本土人那样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因此,课堂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然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不能在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其中,写,考试中也称书面表达,是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常遭遇以下困境:
1.词汇量小,用汉语完全可以理解作文内容,在尝试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却无处下手。即使写出了几个句子,也会因为拼写错误、词语误用等情况而造成所作文章漏洞百出。
2.语法不过关,不会灵活使用相关句型。相当部分的高中生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缺少句子成分、主谓不一致、时态误用、被动语态不规范、从句使用错误等是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这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被我们称为中式英语的根本所在。
3.语感较弱,整合全文的能力不足,不会使用起承转合的连接手段将各个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衔接成为一篇条理清晰、通顺连贯、逻辑严密的短文。
以上所述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不尽然全面。但这些问题已经足以令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平时习作应付,考试作文跳过。作为英语教学的课堂实施者,反思写作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没 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足够的词汇量、正确的语法使用和较强的语感。
二. 组织新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古语云“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基础知识,即词汇、句型和语法,那么他的写作也会成为无水之鱼,空洞且枯燥。反过来说,只有让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一篇内容丰富、表达准确、富有思想的作文。这正是契合了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输入(In-put)和语言输出(Out-put)的理论。
1.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认为大量的、有效的语言输入是促成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具有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确有它的正确之处,因而在一段时期内备受欢迎。然而这一理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而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以至于弱化了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
针对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的的不足,Swain在肯定语言输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Swain指出,虽然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学习者除了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人外, 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输出能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展语法知识。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语言输出才有助于他们的语言习得。
3.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
学习者对接收的输入性语言进行记忆后,成为大脑中可供提取的信息。学习者要输出语言,必定要基于输入——记忆——输出的信息加工模式。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输入是手段和前提,没有大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成了无水之鱼,学习者就不能进行准确和流利的语言输出;语言输入是方式和目的,没有语言输出,语言输入就无用武之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再者,语言输出还可以成为反馈语言输入的质和量的一个途径。学习者在输出语言的巨大 2 需求下,也会产生对输入语言的相应需求。
三. 读写结合的新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际当中,语言的输入的途径包括了教材、课外材料(如辅导报等)、教师课堂口语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等等。语言输出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限于篇幅,本文暂不对口头输出做讨论。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出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考试当中的书面表达,写单词、写句子、写随笔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用以训练的语言输出手段。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为我们革新教学方法、开展读写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Reading课堂上,不外乎pre-reading的热身、while-reading的结构梳理和语言点解析、post-reading的读后检测三个环节。这种任务型阅读教学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却常常因为教师过于重视while-reading而忽视post-reading造成教师仍然在这一堂课中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输出训练,最终还是沦为了“填鸭式”的教学。反思传统阅读课教学中的得与失,如果我们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岂不是既解决了输出训练不够的弊端、又解决了没有足够时间专门训练写作的问题了吗?
1.以写的方式来巩固词汇
很多学生习惯于拿着单词表背单词,却又抱怨单词难记,背过就忘。那是因为他们只在背词汇的发音和汉语意思,而没有背词汇的用法。离开了语境的词汇是孤立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自然容易背过就忘。反过来说,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为词汇创造一个语境:1)用单词或短语造句。在Reading课讲语言点的时候,让学生当堂或者课后用所学的核心词汇和短语造句,呈现在作业本上,而不是由老师代劳并单纯地展示在黑板或PPT上面。学生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就会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查看和记忆这些词汇的用法,从而做到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输入。2)使用给定的词汇写小短文。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六单元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些词汇,如:keep in touch with, importance, pay attention to, deal with, in store, cheat, reality等,要求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写一则小短文。相对于用词汇造句而言,这一种语言输出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逻辑思维、把握篇章的能力的要求。
2.以写的方式来练习语法
Reading里面的课文内容不仅是词汇的呈现,也是本单元语法内容的呈现。对老师来说,语法难讲;对学生来说,语法难学。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机会亲自使用某种语法去表达想法、体验某种语法的使用规范,以至于考试中不敢用或者误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过课文里面出现的跟本单元语法内容相关的语句之后,再要求学生自己使用这一语法规范写句子,亲自体验并学会这种语法法则。
3.以写的方式来提升能力
课本里面所选的课文通常都篇章结构严谨、用词规范准确、语法点集中。这些文章,加以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后能够成为学生书面表达的最好的素材和表达方式的蓝本。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处理,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核心词汇的用法和核心语法的使用规范,那么第三步就是要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础,提升篇章写作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三单元时课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如下两篇短文:1)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e.2)Should Old Buildings be Pulled Down? 像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再觉得没有材料、无话可说。这样的作文来源于课文,而又超脱于课文之上,既是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语法和句型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英语写作水平的一种全方位的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所倡导的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意在将学生读(即语言输入)和写(即语言输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而达到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不变,而方法尽可变通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
7.读写结合,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篇七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现行的外研版英语教材选文出发, 探讨高中英语课堂中加强阅读, 提高理解能力, 同时促进写作输出的途径及意义, 希望增强教师实施阅读写作课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让英语学习更具实际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综观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 教师往往是把阅读放在第一位, 重视语言材料的挖掘, 关注语法、词汇、句型及理解。根据高考要求来看, 这无可厚非, 但是阅读经常仅仅是阅读, 学生进入大脑的只是“形单影只”的知识点, 以及阅读应试技能, 有时候会牵扯一点写作模式等。这种传统的教学现状使得阅读课与写作课在很大程度上相脱节, “各行其是”, 语言的输出欠缺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也就是知识向能力过渡———知识内化的过程。
这种现象长期下去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学生眼中的阅读课就是记单词、短语、句型, 了解会有什么类型的阅读理解题, 而没有知识的迁移;提到写作, 就是看到题目写150词, 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与语言素材的积累。因此, 学生谈“写”色变, 写作成了真正的“headache”。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高考题型的设置是促使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
下表中清晰地显示了近十年中阅读和写作题目及分值的设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比起写作, 阅读一直在高考中占有相对较高的分值, 自然是得分的热门题型。“考试方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很多学生认为, 学习英语就是要做大量的习题, 忽视语言学习实践活动, 影响了学生真实语言能力的提高, 破坏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王娜2009) 。笔者认为, 这样的一种导向性甚至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形式, 使得更多的课堂倾向于纯粹的阅读。
(二) 课堂引导欠缺, 资源整合不够
一节完整的阅读课会让教师、学生觉得这节课是好的, 没有“掺杂”其他的内容。学到了词汇、句型、解题方法, 遗憾的是很少结合写作。但是, 面对目前的素质教学改革, 学生需要获得的是语言输出能力, 需要用语言交流, 需要把语言应用于书面表达。鉴于此, 教师就要在资源整合方面多下功夫。对于现行的外研版教材来说, 每个module都有单独的话题, 有相应的写作任务, 那么, 备课环节就要充分考虑阅读材料与写作任务两者的结合, 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三) 写作课堂的单一让学生失去“写”的兴趣
为了节省上课时间, 往往是学生课下写作文, 教师课下批改, 批改过的文章交到学生手中, 学生面对的是勾勾划划的作文, 而不是教师一一讲解。久而久之, 学生对写作不再有新鲜感, 逐渐由“怕写”到“厌写”。
三、理论依据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强调, 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 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正是在过程中强化“活化知识”, 把阅读中的收获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二)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 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目前, 课堂效率是教师最关心的, 阅读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克服课堂的单一和低效, 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四、研究过程
基于上述问题和对问题成因的分析, 笔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写作结合的探究, 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更适合的方法, 让学生、教师都喜欢这样双结合的课堂, 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 创造性地使用阅读材料
真正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必须从源头做起。现行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取材广泛, 题材、体裁多样, 表达地道, 是教学很好的语言素材。因此, 教授应用好课本文章, 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近几年高考题型“变化多端”, 加大了对“写”的考查力度。如山东省2014年之前连续几年的第II卷的阅读表达题, 既要读又要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微写”, 这也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启示。将出现的新题型, 即填空题, 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在“写”这个层面的整体把握能力。在临淄区教学能手评比中, 素材是外研版选修6 Module 1中的Making Friends in the USA, 一位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 大胆创新, 把整篇课文挪到了学案中, 利用分栏的形式, 左边课文, 右栏问题设计,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 她还把原来的课文进行了创造, 有的句子改成关键词填空的形式;有的设计成了paraphrase的形式, 有的设计了句型转化———从微观练习了改写,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有的设计成open question, 学生可以借助文中的词汇、句型, 根据话题需要回答, 并最终落实到学案中。这节课最后的任务就是根据文章内容, 水到渠成提出写作任务。这样做既呼应了文中的话题讨论, 又充分使用了文中的词汇、句型;同时, 学生又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深加工,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所以, 我们有时候可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框架, 进行创意改造, 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
(二) 恰当整合资源, 为写作铺路
比如:外研版选修7,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笔者在备课时, 作了如下设计:
把Introduction, reading and cultural corner整合为一节课, 因为它们的内容都是关于话题American Music。
设计内容:
I.Warm-up
Step 1.Introduction:Brainstorm about music.
Try to find out more words about the types of musi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2.Read the passage on p.43 and fill in the table.找出关于Gospel music, Soul music, Jazz, Blues的起源时间、地点及特点, 熟悉表达音乐的相关词汇。
Step 3.Please fill in the blanks by yourselves to learn some useful expressions.找到有关Louis Armstrong, Robert Johnson and Woody Guthrie的相关词汇, 了解介绍音乐人的相关说法, 了解美洲音乐。
II.Reading
1. 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
Part 1:Hip hop is an American_______which started in the 1970s at_______parties in New York, especially in a district called the Bronx.
Part 2:_______, another style of music known as_______was born.
Part 3:_______for the success of hip hop.
Part 4:How did_______record their songs?
2.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 part 1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填写关于Hip hop的基本信息, 为写作做好准备。
*Read part 2 and 3
What was the big breakthrough?
*Read part 4 and find the sentence.Can you use another word to replace the underlined word?
In England, a new music form emerged, called trip hop, a mixture of jazz, hip hop and electronic music (for example, music played on computers) .___________________
III.Writing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 尽量使用本单元出现的词汇、句型, 用100~120词完成写作任务。
1.Which type of music do you like most?Say your reasons.
2.Do you enjoy Hip hop?why or why not?
3. 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music?Introduce one of your favorite singers.
写作任务的设计更具有选择性,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进行练习, 本堂课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化广角部分, 给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信息, 而且话题统一, 因此, 能加一个写作练习会事半功倍, 而且问题设计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词数要求也是从100~150不等,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阅读过后享受到“使用语言”的成就感。类似这种处理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外研版选修7Module 3 Literature中的Introduction, Oliver asks for more;extracts from Great Expectations及cultural corner可以整合成一堂阅读及写作课, 最后给学生写作任务:介绍Charles Dickens。当堂任务比较多, 学生的习作还可以结合课堂进行二次加工, 下节课加上Dickens London这篇文章, 学生肯定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新的发现。这个单元通过学生的反馈, 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学生都对狄更斯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 通过欣赏学生的不同作品, 学生们还自己总结出了人物介绍类文章的写法。
目前, 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环节被直接删掉了, 一些好的语言材料也得不到相应的使用。如果进行恰当的资源整合, 不仅保证了好资源的输入, 同时也有更好的机会展示输出, 有效地保证了授课效率,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 写作训练方式多样化
1. 结合材料, 联想写作
外研版必修3Module 5 Cultural Corner: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这篇文章比较短小, 但给出的信息可让我们有更多的设计空间。笔者尝试着对本篇阅读写作课做了如下安排:
I.Reading for Information
What changes happened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I.Reading for Thinking
What influence did the changes have on Europe and the world? (you may find the supportive sentences)
III.Deep think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stablished (确立) Europe’s leading role,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2) When it comes to China’s achievements today, what should we thank for?
IV.Writing
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结合课文内容, 谈一谈你对中国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认识, 你可以看到哪些变化?可以参考以下要点:
(1) 中国曾经的辉煌 (对比工业革命使欧洲的兴起) ; (2) 中国今日的成就; (3) 面对经济危机, 你对中国……
要求100字左右, 可以适当增添细节。
参考词汇: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四大发明;economic crisis经济危机;the 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开放
Step 1.The clues for writing
In the past: (strong→weak)
Today: (what→achievements→great changes)
Future: (crisis→thinking)
Step 2.Writing
本节课最初的意图是, 谈论中国的过去必然会联想中国古代的辉煌, 然后可以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本单元另一篇阅读材料, 结果证明是对的。但是, 课后反思时发现, 既然是阅读写作课, “重头戏”应在写作。因此, 前半部分的阅读设计稍显繁琐, 应再思考加工, 重新布局, 让“写”突显, 强调重点, 练笔为先。
2. 针对阅读内容, 设计多样“写”的任务
(1) “角色”写作满足需要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 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张大均2008) 。因此, 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满足学生需要才能保持其学习的动机, 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写作亦如此, 一味的命题作文, 学生的热情就会慢慢淡去。因此, 保持写作的新鲜感, 会让学生愿意去写。
外研版选修6 Module 2中的文章The Story of J.K.Rowling and Harry Potter, 读完文章后, 借助学生们对哈利波特的热情, 给出写作要求:
假如你是哈利波特, 你想对罗琳说什么?
要求:尽量用本单元的词汇、句型。
学生会对这样的设题很感兴趣, 并展开积极的思考, 布局过程中自然就会用到阅读资料中的一些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建议, 而且表达动机强烈。这可以属于“角色”写作的一种形式。
(2) 续写体验创作
外研版选修6 Module 3 Roy’s Story的文章最后, At that moment, the door swung open, and Roy walked in,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这样的处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给了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让他们亲自体会“作家”的成功。处理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 因为完成写作任务中还有“交流作品”的任务, 学生都很用心, 既要在字数要求范围内表达完整的含义, 又要言之有理。学生们大都能完成任务, 而且还阅读了其他人的一些作品, 体会创作的乐趣。除此之外, 还可以设计成给小说节选的文章添加开头或者改写文章。
(3) 模写巩固阅读成果
外研版必修3 Module 2 Cultural Corner:Town Twinning授课中, 课文理解起来都不难。针对实际情况,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模仿文章内容, 以School Twinning为题, 写一篇120~150词的作文。学生可以就地取材, 联想到我们的姊妹学校:Westbrook Middle School。学生既可以比较自己的学校与大洋彼岸的姊妹学校, 同时又模仿文章练习了说明文, 真实进行比较, 归纳写作手法。
(4) 树立典型, 激发斗志
《学生双语报》“作品秀”栏目是我们经常引导学生精读的内容, 因为其中的文章是各地优秀学子自己写的, 所以深受学生欢迎。“作品秀”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Parents Are the Best Teachers, 因为论证严密、语言丰富、句式多变, 所以, 笔者把它设计成了精读, 引导学生欣赏。往往同龄人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容易让学生产生“比一比”的决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报刊中贴近时事、丰富多彩的内容有一种亲切感。因此, 通过报刊阅读, 加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在此基础上的写作任务, 加上同龄人榜样的力量, 更易于高质量地完成。
此外, 平日里学生的优秀作品也可以不定期的展出, 使读写的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得以强化。
(四) 注重词块学习
词汇组块这一概念是Becker (1975) 第一次提出的, 他指出, “我们的表达法是使用预制的框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再费力地从单词开始来组建语法结构了 (严海燕2009) 。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深刻,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词句。因此, 借助阅读增强词块学习为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外研版必修4Module 2 Traffic Jam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要不断地扩充自己这方面的表达:
Traffic rules, traffic congestion, traffic accident, improvetraffic, environmentlyfriendlycars, transportation, busy road and so on.
完成阅读任务后就会对这个话题的词汇有了深刻了解, 不只为本单元的话题讨论与写作服务, 而且也会作为以后写作类似话题的“语料”。现行外研版教材话题丰富, 不乏热门及写作高频率话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储备相应表达。如:毒品话题 (必修2 Module 2) ;灾难话题 (必修3 Module 3) ;环境话题 (必修3 Module 4) ;音乐话题 (选修7module 4) 。
这些话题的素材都能够提供给我们很多的词汇、表达, 而且阅读之后的写作任务设计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比如, 灾难话题: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雪灾;环境话题:污染、环保日、环保行动。教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五、结束语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能力输出的前提条件, 能力输出是最终目的, 因此, 两者紧密相连。但是, 输出的最终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应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逐渐渗透, 充分利用教材, 精心设计授课, 让读与写有机结合, 让学生“悦”读“乐”写, 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王娜.2009.从高考题型演变谈中学生英语“写”的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57-60.
严海燕.2009.词块理论指导下的牛津高中英语Task板块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15-18.
8.借助读写结合提升英语素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读写结合英语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36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把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进行了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谋篇布局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从而在英语写作中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但是,初中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写作语言贫乏、写作技巧单一、写作能力落后,这与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英语写作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何走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这一困境呢?其实,初中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读与写是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读写结合能够让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进行一体化教学,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让读写教学相得益彰,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初中生的英语素养。
一、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丰富习作语言
现在,初中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重要问题是写作语言贫乏。由于写作语言贫乏,他们写不出生动的英语文章。因此,要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丰富他们的英语习作语言。其实,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英语文本是初中生进行英语语言积累的载体。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丰富英语习作语言。
例如,在“The ghost in the park”(苏教版初中英语七下unit5)这一篇阅读文本中,主要是通过“公园里的鬼”的相关事件来说明“惊奇的事情”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谈话来引入本课的教学关键点“惊奇”,然后通过一些关于“鬼”的故事引出这一篇文本中的ghost, frightened, nobody, whisper, take care of, the following day这一些英语词汇。这样,初中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扫除他们的阅读障碍,并为他们的英语写作丰富素材语言。这样,初中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提高英语语言的表达丰富性,从而为他们的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通过英语文本阅读丰富英语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英语语言词汇量,从而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英语语言素材。
二、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
初中生进行英语写作过程的重心是用英语语言进行技巧性的表达,从而通过语言表达来达到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但是,现在初中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缺乏英语语言的表达技巧,写的英语作文都不生动。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初中生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技巧。
例如,“Reading What a brave young man”(苏教版初中英语七下unit7)这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林涛冲进火海救出邻居孙夫人的故事。从表面上看,这一篇课文是非常平淡的,但是,作者在写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挖掘了“安全用火、机智救人”这一主题,再加上文本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效地把这一篇文章写生动了。在引导初中生阅读这一篇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把握作者在这一篇课文中语言表达的技巧性,然后,让他们借鉴文本的这一种写法来写一写“我身边发生的事及启示”,就能够有效地让他们在仿写文本的过程中掌握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
可见,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初中生基于文本阅读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高他们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内化文本结构
培养初中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谋篇布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英语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学目标。初中生英语谋篇布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优秀文本的迁移运用是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初中生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内化文本结构。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对英语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初中生提升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谋篇布局能力,从而有效地让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相结合,引导初中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英语素养的综合提高。
【英语读写范文】推荐阅读:
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4课文翻译10-25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5_课文翻译09-29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教案07-13
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1-10课后答案10-16
读写渗透10-21
核心素养与读写能力08-10
读写结合实施方案08-18
新视野大学读写10-23
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