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精选8篇)
1.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一
目录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3]、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0 [5]、《新语文学习》系列论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二
一、以创造性引领绘画技能的学习
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 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关系:过分重视教, 幼儿的学习就成了单一的临摹, 放任幼儿漫无目的地学, 又会造成幼儿绘画技能的缺失。 要实现幼儿主动地学, 创造性地引领是必不可少的。
1.观察入手, 积累素材, 拓展技能
在绘画活动中, 幼儿通过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 借鉴相同, 变化不同, 从而积累创作素材, 开启想象之门, 在创作过程中自主习得必要的绘画技能。
如主题绘画“ 动物世界”中, 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并掌握了猫的表现方法, 在接下来画熊、老虎等动物时, 引导幼儿对动物图片进行对比, 找出了它们与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经过归纳发现:这些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基本相同, 只是在外形、比例、皮毛等部分有些细微的不同。 教师启发幼儿运用已掌握的画猫的技能进行添、减或改变, 以不同的表现方式画出其他几种动物。
2.适时适度, 示范方法, 提供“ 支架”
教师把示范的重点放在绘画的方法上, 不是让幼儿模仿单一的形象, 而是对绘画的形式、方法进行新的尝试。
( 1) 局部示范法是在新的教学内容中, 将有难度的部分进行重点示范。 如, 在绘画活动“ 小金鱼”中, 尾巴的画法是难点, 教师就请幼儿捡来梧桐树叶, 采用描轮廓等方式积累经验, 并迁移到画金鱼尾巴的方法上, 让幼儿尽快把握了重点, 画出了金鱼的不同姿态。
( 2) 欣赏示范法:教师提供角度多样的范画, 启发幼儿观察, 开阔幼儿的视野, 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 如, 在进行装饰画《 手套》 时, 教师提供了许多装饰线条、图案的范例, 幼儿可结合已有经验, 选择其中的线条与图案, 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二、以美术技能带动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包含用已知信息建立新的系统和组合的能力, 还包括把已知关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和建立新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因此, 在教学内容及形式的组织上力求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1.创意添画, 提高技能, 敢于创造
在添画活动中, 孩子们兴趣盎然, 积极思索, 大胆想象, 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跃然纸上, 在体现创造力的同时, 幼儿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如, 在“ 小人国”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排笔、颜料等材料, 幼儿先用排笔勾勒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椭圆形, 然后用勾线笔在椭圆形两边添画四肢, 在椭圆形里面添画五官等细节, 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人跃然纸上。
2.经验重组, 大胆联想, 发展创造
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的绘画技能重组, 幼儿常常能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
如绘画活动“ 荡秋千”结束后, 教师提供了一大片运动场背景图, 引导幼儿回忆运动会的场面, 鼓励他们尝试画出跳绳、踢毽子、跑步等不同的运动场景。 幼儿运用活动中掌握的画人物荡秋千时的动态特征这一技能, 借助已有的运动经验, 画出了人物运动时的不同姿态, 一个新的作品《 运动会》 就创造出来了。
三、以自主探索促进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幼儿的自主探索和操作是美术技能和创造力协同发展的关键。 幼儿自主探索和操作的过程, 既是幼儿运用绘画技能对所感知的对象进行创造的过程, 也是进一步提升绘画技能和创造力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抛出问题, 促进发展
幼儿的创造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并提出一个具体问题, 让幼儿在情境中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
在绘画活动“ 美丽的花瓶”中, 教师用语言描述了一个情境:“ 熊老板家开了一家花瓶店, 但是因为花瓶的种类较少, 也不够漂亮, 所以顾客很少。 ”进而提出一个问题:“ 你们能帮助熊老板设计一个美丽的花瓶吗? ”在这样的情境问题下, 幼儿开始了自主操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运用线条的能力, 推动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2.交流分享, 归纳总结, 提升经验
在交流、分享中, 幼儿会用不同的方法, 塑造不同的形态, 获得不同的体验。 在表现同一对象时, 归纳出解决同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从而迁移运用到其他类似的绘画活动中。
如, 组织绘画活动“ 马路上的汽车”时, 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讨论各种汽车的外形特点, 在交流中, 幼儿的创造性想象产生共鸣, 集体作画的活动形式, 启发与诱导出更多的新构思、新形象, 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 在创作的同时, 幼儿也相互习得了新的绘画技能。
在面对幼儿美术作品时, 教师要注意发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图形、 每一片色彩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赞赏他们点点滴滴的创造;善于对不同的美术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 准确找出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更多的关注幼儿创作的过程,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表达方式;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以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绘画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3.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三
一、以创造性引领绘画技能的学习
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关系:过分重视教,幼儿的学习就成了单一的临摹,放任幼儿漫无目的地学,又会造成幼儿绘画技能的缺失。要实现幼儿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引领是必不可少的。
1.观察入手,积累素材,拓展技能
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借鉴相同,变化不同,从而积累创作素材,开启想象之门,在创作过程中自主习得必要的绘画技能。
如主题绘画“动物世界”中,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并掌握了猫的表现方法,在接下来画熊、老虎等动物时,引导幼儿对动物图片进行对比,找出了它们与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经过归纳发现:这些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比例、皮毛等部分有些细微的不同。教师启发幼儿运用已掌握的画猫的技能进行添、减或改变,以不同的表现方式画出其他几种动物。
2.适时适度,示范方法,提供“支架”
教师把示范的重点放在绘画的方法上,不是让幼儿模仿单一的形象,而是对绘画的形式、方法进行新的尝试。
(1)局部示范法是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将有难度的部分进行重点示范。如,在绘画活动“小金鱼”中,尾巴的画法是难点,教师就请幼儿捡来梧桐树叶,采用描轮廓等方式积累经验,并迁移到画金鱼尾巴的方法上,让幼儿尽快把握了重点,画出了金鱼的不同姿态。
(2)欣赏示范法:教师提供角度多样的范画,启发幼儿观察,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如,在进行装饰画《手套》时,教师提供了许多装饰线条、图案的范例,幼儿可结合已有经验,选择其中的线条与图案,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二、以美术技能带动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包含用已知信息建立新的系统和组合的能力,还包括把已知关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和建立新的相互关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及形式的组织上力求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1.创意添画,提高技能,敢于创造
在添画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索,大胆想象,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跃然纸上,在体现创造力的同时,幼儿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如,在“小人国”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排笔、颜料等材料,幼儿先用排笔勾勒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椭圆形,然后用勾线笔在椭圆形两边添画四肢,在椭圆形里面添画五官等细节,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人跃然纸上。
2.经验重组,大胆联想,发展创造
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的绘画技能重组,幼儿常常能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
如绘画活动“荡秋千”结束后,教师提供了一大片运动场背景图,引导幼儿回忆运动会的场面,鼓励他们尝试画出跳绳、踢毽子、跑步等不同的运动场景。幼儿运用活动中掌握的画人物荡秋千时的动态特征这一技能,借助已有的运动经验,画出了人物运动时的不同姿态,一个新的作品《运动会》就创造出来了。
三、以自主探索促进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幼儿的自主探索和操作是美术技能和创造力协同发展的关键。幼儿自主探索和操作的过程,既是幼儿运用绘画技能对所感知的对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绘画技能和创造力的过程。
1.创设情境,抛出问题,促进发展
幼儿的创造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并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幼儿在情境中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
在绘画活动“美丽的花瓶”中,教师用语言描述了一个情境:“熊老板家开了一家花瓶店,但是因为花瓶的种类较少,也不够漂亮,所以顾客很少。”进而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帮助熊老板设计一个美丽的花瓶吗?”在这样的情境问题下,幼儿开始了自主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运用线条的能力,推动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2.交流分享,归纳总结,提升经验
在交流、分享中,幼儿会用不同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形态,获得不同的体验。在表现同一对象时,归纳出解决同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其他类似的绘画活动中。
如,组织绘画活动“马路上的汽车”时,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讨论各种汽车的外形特点,在交流中,幼儿的创造性想象产生共鸣,集体作画的活动形式,启发与诱导出更多的新构思、新形象,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的同时,幼儿也相互习得了新的绘画技能。
在面对幼儿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发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图形、每一片色彩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赞赏他们点点滴滴的创造;善于对不同的美术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准确找出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更多的关注幼儿创作的过程,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表达方式;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以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绘画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张梅华.关于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5).
4.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四
科研论文: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摘要:
一说到创造,不少人都会说“一个幼儿园那么一丁点的孩子创造什么呀!”,其实创造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也就是说创造力不只是伟大发明家才有,其实是每个成人都有,每个孩子都有。本文通过笔者的实践,讲述教师应如何在手工活动中提供宽松有利的环境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关键词:
手工活动 宽松有利的环境 创造能力
一说到创造,不少人都会说“一个幼儿园那么一丁点的孩子创造什么呀!”,其实创造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也就是说创造力不只是伟大发明家才有,其实是每个成人都有,每个孩子都有。就看我们有没有提供有利的环境让孩子们发挥出来,就看我们有没有注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的个性,同时培养创新技巧。
在我从教学生涯的开始我就发现孩子们喜欢手工活动,喜欢那些在大人看来不是什么好东西的瓶瓶罐罐。在孩子们欢天喜地抱着一大堆盒子,瓶子在创作时,您就能看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感受到孩子可爱天真的情怀,也能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首先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想象力,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加大手工活动的频率,延伸制定各种幼儿感兴趣的项目活动计划,调动幼儿创新的积极性。如《各行各业》这一主题中的活动之一“小小发明家”,我和孩子们在获得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功能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实现我们的发明家之梦。孩子们看到我准备好一大堆纸箱呀、瓶瓶罐罐呀和一间大的课室,孩子们可乐了,你拿着纸箱我来找车轮,哎呀怎么贴上去呢,自己找双面胶、透明胶还有白乳胶呢!哎呀这个瓶瓶太硬了,我们剪刀剪不动,“那就找吴老师借把老师用的大剪刀吧!”“吴老师我们的火车准备开了,快上来坐好”,结果呀我坐上火车去了“北京一日游”呢!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自由选取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用各种形式的车、船、飞机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其次,我会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季节,主题节日,让幼儿进行合作创造完成作品,让孩子们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同伴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如何结合各自的观点进行创新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还可以共同完成一幅粘贴作品,使得幼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他们也体验了创作的滋味,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更乐意创作和更喜欢与朋友合作。就如在《虫虫、虫虫飞》这一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要创作虫虫的家园,有的孩子说要种满花草树木让虫虫觉得家园很美丽;有的小朋友说要有一张舒服的床,让虫虫睡得舒服才长得快;有的小朋友说要有运动场有跑道,虫虫喜欢赛跑„„以后孩子们自己找好伙伴就动手了,结果虫虫的家园建造得真不错,孩子们都为大家一起的创作欢呼雀跃。
再次,我选择科学途径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选材特别注重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和安全的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所以在幼儿的探索创新活动中我总会给予肯定、鼓励、接纳,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创作,让孩子们感到吴老师是一个对自己的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会受到指责,没什么可担心的。鼓励也很重要,所以我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去鼓励幼儿,从而激发幼儿的创新动机,让他们更喜欢创作。如我班胆子较小的敏敏,老是缩手缩脚,生怕自己做不好。但我知道最喜欢装饰性的手工活动。在一次《漂亮宝贝》的活动中,我看见敏敏的裙子装饰得差不多,便大声说:“哇,敏敏的裙子真漂亮呀!能不能借给老师穿一下呀!”敏敏听了开心地望着我,又看看自己的小裙子,高兴地说:“好哇!等我做好了就送给您!”我说:“好!我等着啦!”那次敏敏的小裙子真的做得很漂亮。之后,敏敏变得大胆了,手工业越做越漂亮,人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创作了。
5.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五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幼儿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
各种能力的总和。什么是创造教育?所谓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创造教育思维训练,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实施素质教育,也要提倡和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发育健康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仅可以而且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幼儿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潜力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启蒙,将十分有助于他一生的成长。
我国三代领导人对于创新都十分重视。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生考试时曾经说过:“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敢想、敢闯、说真话、说新话,要求鼓励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创新,针对学习外国的东酉,他强调:“先要学会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江泽民同志特别重视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对幼儿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是跨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幼儿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和扶植其创造萌芽,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个性品质,尽早形成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幼儿创造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幼儿我和别人不一样,突破以教为中心,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能得到鼓励和鉴赏,能自由地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小班以丰富孩子的形象积累、培养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强化孩子的记忆功能为主要目标;中班让孩子敢于想象、善于联想,在学习中具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大班的培养目标是创造,让幼儿幻想未来,异想天开,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做前人所不敢做,具有勇于独创的精神。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个性。使幼儿有理想和事业心,求知欲强,勤奋、勇敢、自信、坚强,有意志、毅力、好奇心、注意力和想象力。
三、幼儿创造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幼儿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创造为培养目标,力求构建“三加一” 的课程模式。在起点低的前提下深认,看一看,观察、思考;在高要求的标准下,想一想,寻找规律找异同;在认、看、想的基础上变一变,像什么,以增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认知方面敏于感知问题,构思巧妙、独特、流畅、变通;在情感方面做到具有与求奇、求异、求新吻合的精神状态,即心灵开放,勇于表达和表现,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善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依据实践归纳策略如下:
一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幼儿可以充分地联想、想象、交流和表现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在他所生活的具体 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这样的环境应该是:突破以教为中心,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能得到鼓励和鉴赏。我们不能忽视幼儿创造的火花,当4岁幼儿说:“我多么想在月亮上荡秋千;我多么想在阳光中奔跑,多么想睡在云做的被子里啊!”就应由衷地鼓励。在物质方面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时间、场所和材料,倮证幼儿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可能性。如设立各种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多种废旧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操作方式主动地去观察、试验,测量、分类、种植,自由取放物品和材料,即所谓“取其所欲、玩其所欢”,教师尽量不要干涉。在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自由的心理气氛使幼儿感到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心理自由和心理安适,能自由地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使幼儿有问题准许问,有话敢直说。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了“花为什么会开”的问题,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去?”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老师一句:“老师,你说呢?”老师想了想,又想了想
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而教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教师对幼儿的丰富想象和创造尝试进行了积极鼓励,她放弃的是束缚幼儿情趣的绳索,放飞的是充满想象的一群白鸽!
(二)通过创造性游戏,创造性讲述、续编故事、创造性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创造
性科学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能满足幼儿的自我创造欲望,获得自我能力的体验,形成创造兴趣,激发创造思维和想象。在我们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有产生美的或最佳体态的活动(创编体操、创编舞蹈动作);产生新的结合关系、新的表达方式的活动(创造性游戏、创造性讲述、续编故事);产生新的造物活动(创造性泥工、手工、科技小制作);产生新的精神作品活动(创编谜语、创编诗歌、歌曲、绘画、书法);培养新型人才的活动(值日生、天气记录、种植园管理、报幕
员)等等。
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开放式的提问非常重要。因为开放式的提问是教师根据创造性思考的特点及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编拟丰富而多变的开放性问题,它的优点在于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角度、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甲老师拿两颗球,问幼儿:“这两颗球哪个大哪个小?”答案只会有一种;而乙老师拿两颗球请幼儿观察:“这两颗球有什么不同?”幼儿可从大小、形状、颜色、轻重等多角度观察,从多方面考虑。比较甲、乙老师的两种提问,甲老师的提问是封闭式的,答案只能有一种;而乙老师的提问则是开放式的,答案可能有许多种。
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孩子的回答本来是多种多样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但我们的老师千问万问最后总要归结到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中,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扼杀了幼儿智慧的火花。作为创造性的老师要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指导幼儿感知一探索一发现一运用或迁移。如活动目标:比较铁球和皮球,知道用多种方法尝试进而能比较其他类似物。活动准备:铁球和皮球各1个。活动过程:分四步
(一)看物认物这是什么?
(二)提出问题:“这里有两颗球,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
球?”
(三)比较解答
1、用手掂一掂;
2、用手捏一捏;
3、沉浮小实验;
4、把球放地上拍一拍;
(四)类比思考,用一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铁球和皮球可培养
幼儿从多角度观察,从多方面考虑,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进而能比较其他类似物,达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适当教会幼儿创造的技巧,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求知、发现和创造。创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新形象。
1.联想
①摸拟联想训练,如教幼儿改填歌词、改编儿歌、仿编谜语等
②相似联想训练,如月亮象小船
③接近联想训练,如由江河想到船和鱼
④对比联想训练,如由瘦想到胖,由近想到远
⑤因果联想训练,如由冷想到冰
⑥要求联想训练,如果你去的路上前面有一滩水,你怎样想办法过去
2.想象
①图形想象“O”尽可能多地说出与它相象的事物,表、扣子、饼干、轮子、太阳、球、碗„„
②特征想象,请幼儿说出会飞的、会跑的、会爬的、会游的东西越来越好
③结果想象,假如你身边一个小朋友没有,那该会怎么样?假如世界上没有植物,将会怎样? 假如人总也不死,怎么办?假如世界上没有水、电、汽车、电视等将会怎样?
①用途的想象,请幼儿说出水、电、风、桌椅、铅笔、积木„的各种用途
⑤梦幻想象,如倾听自然的声音进行描述与想象;观察云彩、雨、雪进行描述和 想象等
6.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六
摘要: 本文通过作者亲身的教学实践,将色彩游戏溶入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证明了色彩游戏使幼儿学习变得丰富和开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探讨了色彩游戏对幼儿活动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色彩 游戏 审美能力
色彩是人们美感中的最大众化的一种形式,它早于一切其他感官上的感受,小小婴儿阶段便能受色彩的牵动,而手舞足蹈,综观儿童玩具,教具,图书,食品及服饰的市场,从儿童的选择考虑,年龄层愈小愈以色彩决定其喜好。色彩的动人之处对于幼儿可见一斑。
从《大纲》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与色彩的关系来看,可以发现色彩的认知、学习与各个领域息息相关。色彩是通过身体的感官而有感于心灵,进而发挥出对美的行为,从而应用于健康的生活;在色彩的描绘和欣赏活动中,美丽的色彩可以象诗一样吟咏,启发了幼儿的语言潜能;在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和周边社会环境过程中,可以启发幼儿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关注,探究色彩的来源和变化,帮助幼儿对色彩的应用美的欣赏与感受;而音乐的节奏和色彩的美也是相通的。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个人在幼教工作领域的经验,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色彩游戏,那么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提高认知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美育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引导幼儿欣赏世间万象,感受色彩的魅力,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中,感受蓝天白云、旭日斜阳、青山绿水、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以及四季更迭的色彩美。生活中的色彩更是令孩子目不暇接,小到离幼儿最近的玩具、衣服、裤子、生活用品等,大到亭台廊宇、壁画、民间艺术、以及名家作品等。它们鲜艳的颜色让幼儿充满幻想。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能逐渐提高幼儿欣赏美的能力,为审美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再逐步鼓励幼儿模仿,继而创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
二、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根据相关的研究,幼儿年龄特征的不同,其对色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小班能认识红、黄、蓝三原色,使用的色彩和物象的色彩无关联,仅凭一时之喜好、方便来用色。中班的幼儿能扩大认识绿、橙、紫三间色等等,对颜色的使用部分有“概念化”的色彩,如头发用黑色,草地用绿色,太阳用红色等。大班颜色辨别能力强,能考虑色彩的统一、对比、调和、平衡等,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
幼儿生性好动,整天都喜欢沉浸在游戏活动中,色彩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更容易构建其美感。 如;小班的活动《水果娃娃开舞会――我认识的色彩》主要了解幼儿对色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基本色的喜好。通过舞会这种形式,请幼儿讨论有哪些水果参加,舞会的场面是什么样的,以布置会场为动机,让幼儿主动选择色彩,并说出色相名,鼓励幼儿对材料色彩选取的自主性,并发挥想像力,从纸张的撕、剪、贴、粘、挂中得到快乐。实际操作部分以会场装饰旗帜和气球的游戏穿插其间,从而布置了舞会的五颜六色的场面。
中班的活动《太阳光的颜色》,通过游戏:站在太阳底下吹泡泡;把装满水的玻璃缸放在太阳底下,透过水可以看到颜色;拿着三棱镜对着太阳光,反射到墙上或白纸上的光等活动,引导幼儿从科学的角度认识颜色。活动中先让幼儿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当不断操作,色光不断出现时,幼儿的情绪高昂,喊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彩虹的颜色,也就是太阳光的颜色。
大班的游戏是以混色游戏的认知为主,在《色彩魔术》的游戏中,鼓励幼儿选择颜色进行混色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经过每个人不同的操作技巧,与水分的浓淡不一,发现不可思议的颜色变化。如:相同量的同一种颜色的杯子放在一起,按照加入的另一种颜色或水的多少排一排;不同量不同颜色的杯子加入另一种颜色比一比,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颜色的深浅、明暗、强弱、调配的不同,让幼儿将色系相近的靠在一起,排出渐层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产生的奇妙变化,加深幼儿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逐步引导幼儿由单一涂色到能动地参与色彩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在《动物的花花衣》活动中,老师介绍动物园开了照相馆,动物们都来照相,请幼儿给动物穿衣,鼓励幼儿大胆地在绘画纸上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幼儿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情绪色彩,对所画事物的好恶也能决定其用色的变化,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小猪,就将其涂抹上五彩的色调,幼儿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相搭配的效果的同时,也积累了初浅的颜色经验。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应引导幼儿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丰富绚丽的颜色将给予幼儿愉快的感受。
中大班的幼儿喜欢鲜艳的色彩,初步开始注重颜色的协调。在《颜色的感觉》活动中,教师以八张四季与各色系的插画和孩子一起分享颜色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思考自己喜欢的色系,并且描绘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色彩的温度感觉。在生活中,色彩与心情也紧密相关,如喜庆场合中场面所用的热烈明快的色彩,在忧伤场合中所用的灰暗阴冷的色彩。另外,通过表演童话剧《海洋世界》,扮演海水的几个男生选择了蓝色彩带,另几个男生扮演热带鱼选择了黄色道具,几个扮演美人鱼的女生选择了红色道具,其他的扮演水草选择了绿色道具。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挥舞颜色并配合身体的律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色彩的多彩多姿与变化莫测,带给幼儿奇妙的经验。
四、以幼儿对色彩的认知为基础,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大班末期,通过语言、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以及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引导幼儿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出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产品和玩具设计,居家生活装饰等。
活动中色彩的应用,使得游戏内容变的活泼起来,而幼儿在色彩游戏中的杰出表现也证明了色彩游戏的价值以及色彩游戏在五大领域中的意义。总之,通过幼儿在色彩游戏中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或者孩子间彼此的刺激,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幼儿园课程纲要》武汉市教育委员会 、3
2、《常识》武汉市幼儿园教材 1990、5
3、楼昔永 (1992)《幼儿美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4、王莲生 《论现代幼儿教育应有的新概念》
5、刘桂平()学前教育信息网《魅力七色花―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色彩画的训练》
7.关于游戏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游戏;幼儿;创造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23-01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这说明游戏与幼儿之间有着固定的,天然的联系。我想这也是新纲要中所指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充于各项活动之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的确是这样,游戏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的前奏,是幼儿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高尔基语)。
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游戏应当是发展幼儿创造力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为“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性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们参加成人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把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创造力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有效性发挥却不够,这无不与家长,教师的观念和认识有关。家长一方面懂得游戏的重要性但又不把游戏接纳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他们认为“玩还需要教吗”,另外他们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点有用的东西,如果只会玩,那就什么也没有学到。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需要,更重视有成果的教学,如识字、珠心算等,而忽略了游戏。幼儿园中真正乐于设计,组织游戏的教师人数也很少,在他们看来组织游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难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水平或技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结束后问老师,我们可以玩了吗?在这些尴尬面前,我们需要思考游戏应该带给幼儿什么。我们认为游戏吸引幼儿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中能获得满足。为什么幼儿会感到满足和快乐呢?正是幼儿的想象与愿望在游戏中得到了实现。具体地说,幼儿通过自己参与,操作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力的表现与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游戏可以不断激发幼儿探索发现和创造,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如何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因此,本文试图分析游戏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表现
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期,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也应该开始。“对一切教育和教养过程而言,最重要的恰恰是那些处在成熟阶段但还未成熟到教学时机的过程。”
小班幼儿游戏的创造力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例如:在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小朋友们对五颜六色的泡泡充满兴趣,他们会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泡泡会飞到屋顶上?为什么泡泡掉到地上就不见了呢?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出自他们的嘴巴。幼儿中班创造力则表现为初步萌发创造意识。如:很多幼儿喜欢穿大人的衣服,幻想自己是某故事或现实中的某人物,如有两、三个孩子在一起,会安排一角色游戏,由谁扮演什么角色并该怎么说,并且大胆地表演,尽情地体会新经验。幼儿后期,创造性活动则表现为成就感的创造力。如:有的幼儿把多个人物分别画在不同的手指头上,这样便可同时操纵多个人。他们的创造力已开始转向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二、游戏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游戏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在教学观察中我看到,班上3岁的杨金鑫,每次自选游戏时总是选择一把塑胶菜刀和砧板,并且不停地做切和剁的动作,我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玩具,他说他想妈妈,妈妈在家做菜就是这样的。原来,处在分离焦虑中的他借助这一游戏模仿着妈妈的动作并创造了妈妈的形象,使自己获得了一种安全的满足。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各种材料,设置的场景,角色等都为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物质与现实的可能。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在与游戏中各种客体的互动中实现着创造的愿望。
2、游戏拓展了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空间
不同种类的游戏为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比如,在音乐游戏《春天》中,我们幼儿根据音乐旋律,节奏和强弱的变化,创造性地想象出蝴蝶姑娘飞来了的各种动作。有的幼儿把双手张开上下舞动,有的则认为蝴蝶的翅膀不像鸟那样大,于是把手放在腰间前后煽动并认为这样能飞得更快。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又是另一种情形,同样的积木,或者雪花片,每个幼儿所想象和建构的最后作品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会用积木搭建东方明珠,有的幼儿认为积木可以搭建漂亮的城堡,有的幼儿喜欢用积木建造拱形桥,有的幼儿会用积木筑马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另外,同一种类的游戏中,幼儿创造性想象的水平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点在创造愿望较为强烈的幼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幼儿在用积木搭好了一个老师认为很漂亮的房子后又突然把它推倒重新再搭,有的幼儿在娃娃家的游戏中虽然总是扮演同一角色,比如扮演妈妈,但每一次扮演的妈妈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更接近角色且更富有创造的一面。
8.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2 篇八
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力,人类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力,而未来在急切呼唤高的创造力,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多年教育学者和专家研究证明了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他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今天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教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这样却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幼儿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
短的尾巴。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
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注重激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兴趣是创造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激发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使之转化为内在的志趣,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的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时常出现“老师我不会画”的现象。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为幼儿形成创造型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内容激趣。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教材,能真正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注意力和愉快学习的心情。因此,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时,要选择形式新颖的、富有情趣的、新奇的内容。如:大班折纸《猫和老鼠》先折出猫和老鼠的头,然后贴好,再添画猫和老鼠的身体,最后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由于内容趣味性强,可动性大,幼儿十分感兴趣,幼儿非常兴奋,创造性地添画了很多猫捉老鼠的背景如;老鼠洞、米袋子、玉米棒子等丰富的画面。
2、活动过程激趣。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只限于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方式。单调乏味,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激情。为了调动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都要贯彻兴趣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言——观察——示范——指导——评价等都要以“活”和“趣”方面设计。如:大班绘画《脸谱》时,我首先设计了各种各样有表情的脸谱和幼儿一起玩“脸谱”的游戏,通过丰富,形象的表情变化,让幼儿亲身体验,使幼儿很快的画出许多不同的脸谱,并在操作中配上相应的音乐如《说唱脸谱》,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美术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四、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
绳子能干什么?
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3、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4、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如:一天晓晓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摔碎的声音……;豆豆和妈妈上大街,看到一个小弟弟站在哪儿大声地哭……。
5、你变我也变
成人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应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如:成人说:“我变成水”,孩子就说:“我变成小鱼”。成人说:“我变成天空”,孩子可以说:“我变小鸟”。
6、添画
给孩子一种或几种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根据这些图形进行想象。添上几笔或补充一些物品成为一个完整情景的图画,如:圆形添上几笔可以变成苹果、糖葫芦、大西瓜等。
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有童真雅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这方面去评价。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造型的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会一边吸取经验,一边进行探索实践。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推荐阅读:
以美育人发展幼儿审美能力综合工作总结01-01
美术与审美能力09-06
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合作与创造能力06-20
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12-10
形体训练审美能力07-20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06-17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09-01
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2-31
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1-26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