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

2024-09-30

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精选8篇)

1.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 篇一

第1---2课时 上课时间:9.2---9.6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1课时《腔肠动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1)明确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水螅图片的观察,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对汇报上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水螅的有关知识。(1)水媳形态结构的观察 A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B生活环境:淡水中 C 体形:呈辐射对称

D 体壁分几层: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它们之间填充着胶状物质 E水媳的取食:靠触手取食

F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3.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4.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等

5.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第2课时《扁形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涡虫适于自由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的途径,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有关涡虫的图解,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涡虫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涡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2.关于涡虫形态结构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涡虫的成虫挂图,同时思考:涡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涡虫适应自由生活的主要特点: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4.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如华支睾吸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1)生殖器官特别发达(2)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3)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5.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

(1)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华支睾吸虫的第一寄主是纹沼螺等淡水螺,鱼虾以纹沼螺等淡水螺为食进一步感染鱼虾,人吃了未煮熟的带有华支睾吸虫鱼虾就会感染人体。

(2)华支睾吸虫预防办法:吃鱼虾时一定要煮熟 6.日本血吸虫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

血吸虫: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认识血吸虫,明确其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第3---4课时 上课时间:9.9---9.13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5.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2.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1)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2)身体呈柱形,消化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寄生在人、家禽等的小肠内以食糜为食。

(3)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4)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5)生殖器官发达,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柱形,体表有角角质层,有口有肛门。4.蛔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 5.常见的线形动物:钩虫和蛲虫等

第2课时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2.实验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 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用手触摸腹部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4)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5)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靠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6)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7)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 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 自然环境中。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其他环节动物。4.其它环节动物如:沙蚕、蛭(蚂蝗)等

5.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1)作为饵料(2)医学药物(3)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 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6.注意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品质 当堂训练:

1.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C)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颜色不同 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A)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3.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A)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第5----6课时 上课时间:9.16---9.20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软体动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4.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2.观察软体动物-----缢蛏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3、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14(2)药用:鲍的壳(石决 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 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钉螺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当堂训练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第2课时 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的: 1.知识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昆虫的主要特征(3)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将课前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它们属于哪种动物门呢?

2.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3.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实物完成课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的表格

4.通过观察得知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5.蝗虫的形态结构及功能(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2)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3)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4)体表有外骨骼:具有支持内部柔软器官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

6.概括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7.蜈蚣、蜘蛛等不具备昆虫的特征,它们不是昆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引导学生概括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第7课时 上课时间:9.23--9.25

第四节 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3、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能力目标

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

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脊椎动物中鱼类的知识。

(二)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1、学生阅读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认识到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食性。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三)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会发现什么?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 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8---9课时 上课时间:10.7--10.11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认识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2)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蛙体色、外部形态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2)通过对青蛙和蜥蜴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树立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比较理解青蛙和蝌蚪的体形、呼吸和运动特征

(2)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问题 引出两栖、爬行动物。

(二)蝌蚪和青蛙的区别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下列问题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交流 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青蛙和蝌蚪的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1、蝌蚪和青蛙的外 部形态

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

3、他们各自的运动方式

4、青蛙身体的颜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5、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6、两栖动物的还有哪些?

(三)引导学生概括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的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也辅助呼吸。

(四)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意识到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到两栖动物有对人有利的一面和形成环保的意识。

(五)蜥蜴的特征: 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交流,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蜥蜴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

1、蜥蜴的生活环境?

2、蜥蜴的外部形态如何?

3、蜥蜴的内部构造如何?

4、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5、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

(六)引导学生概括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七)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养殖业、入药、食用、捕食昆虫

第10课时 上课时间:10.14---19.16

第六节 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鸟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能力目标: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分别讲述明朝万鹏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类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梦想,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如果给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吗?那么鸟类又是如何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引发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教师总结带入新课。

(二)多种多样的鸟: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明确鸟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仅次于鱼的动物(三)鸟的主要特征

环节一.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认为鸟类可以飞行的原因,教师巡视督导指导并给予适当评价。

环节二.请写的最全面的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并将自己描述的鸟的特征体现在绘画中。教师评价并引导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准确到位。

环节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观察鸟外部形态:

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

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鸟类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类型。体表的正羽,对飞翔及平衡起决定作用。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

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

6.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构成了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 7.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四)引导学生概括鸟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五)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明确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11课时 上课时间:10.16---19.18

第七节哺乳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能

5.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第十九条 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五条 禁止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哺乳动物信息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利用,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合作试探究教学,进一步完善学生有关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

1.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

2.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

二、教学过程

(一)知道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2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引导学生思考胎生哺乳的优越性,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1)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幼崽。胎生比卵生提高了后代的出生存活率。

(2)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幼崽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引导学生观看狼和兔子的牙齿结构的图片回答问题 :(1)兔和狼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4.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外界反应灵敏。

(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 牙齿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三)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

1、提供动物蛋白

2、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4、人类得力的助手

5、有害: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病。

第12----13课时 上课时间:10.21--10.25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蚯蚓的蠕动、鱼游泳、鸟飞行、家兔跳跃等,动物是怎么完成运动的?运动须要哪些结构来参与才能完成呢?我们这节课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分析动物的运动

(二)运动系统的组成 :

1.引导学生体会胳膊弯过来这个动作,断定参与这个动作的结构 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2.观察骨骼模型,关节的挂图,说出家兔的骨骼和人体身上的关节,以及关节的构成及对骨运动的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 学生:

1、探究活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人身上有很多关节。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能加快。

3.观察课本上骨骼肌的分布图,说出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进一步探究骨骼肌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那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的呢?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学生自主学习明确:(1)骨本身不能运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运动(3)做伸肘或屈肘动作,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得出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有两组,它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引导学生思考:当做剧烈运动时,身体往往会伴有哪些变化? 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得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 由此可知: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引导学生思考: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多参加体育锻炼。

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结合课本知识: 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于环境。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运动系统是由运动系统是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作用。肌肉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但动物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需要其他许多系统的协调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动物来讲,有了发达的运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14课时 上课时间:10.28--11.30 第二节 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2.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3.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好,大部分同学都饲养过,你们都饲养过哪些动物?

学生:饲养过狗、猫、乌龟、兔子、蚕、金鱼、蜥蜴、鸡、鸽子等。

教师: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 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兴致盎然的说着自己所养动物的乐事)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许多同学说得栩栩如生,就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在眼前一样。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学生:不用。

教师:对,这些行为不用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如果你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费劲了。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学生:得训练它。

教师:对,要训练。这就是说动物会学习,所以动物还具有学习行为。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动物的行为有很多,比如: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小猫吃奶、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是生来就有的,而鹦鹉学舌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大雁南飞是后天获得的。

教师: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跟遗传有关。

教师:对,请同学们阅读书中资料2和资料3,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3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书中资料2和资料3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同学们再对比书中资料1与2、3和

4、资料1和5后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教师: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学生:有。

教师: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学生: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繁衍意义重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狼孩”的故事,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 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

人类的学习行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 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 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 更健全的发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 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教师:刚才关于“大雁南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其实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不能绝对化。教师: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学生:可以观察、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

学生:阅读、讨论,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课后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编写探究报告。)

教师:两周后我们交流探究报告,并进行评比。

第15课时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动物方式方式和获得途径两种方法分类复习动物的行为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企鹅、斑马生活的图片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概念: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教师: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怎么进行社会行为呢?

展示:

(1)白蚁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2)蜜蜂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总结: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三)、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师讲述: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发出另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上最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这时如果其他猴仍攀在大树外侧的树枝上或站在草地上,就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它们都会聚集到树干 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

问:

1、黑长尾猴靠什么交流危险信息?

2、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总结:

1、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1)声音--兽语、鸟鸣、猴叫;(2)动作--蜜蜂;(3)气味—菜粉蝶。

2、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群体成员间将无法取得联系,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会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也将受影响。

小结: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探究蚂蚁的通讯

板书: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一、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3、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 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

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

2.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 篇二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 篇三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4.八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篇四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17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17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右图导致了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也发达

2.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的一份公告:“……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库页岛

C.甲午中日战争——台湾

D.郑成功收复台湾——钓鱼岛

3.《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这段文字叙述的应是

A.英军攻陷南京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义和团攻占南京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4.右边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5.“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6.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

B.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大街上有剪去长辫、穿中山装的男子

D.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7.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A.传统儒家思想

B.维新变法思想

C.民主革命思想

D.民主和科学

8.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爱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A、发动武昌起义

B.领导南昌起义

C.发动秋收起义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1.一位记者赞叹道:“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千里跃进大别山

12.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3.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图片展。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的是

A.南湖游船开天地

B.八一枪声建军队

C.遵义会议扭乾坤

D.井冈会师创新路

14.下列图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其中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重庆谈判

15.某学校网站开辟“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以下两张图片。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D.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16.“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民谣最能够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国民政府的腐败失去民心

17.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诗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地名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小明是个热爱学习历史的学生,同时又是一个旅游爱好者。通过历史课上有关地名的描述,暑假小明决定进行旅游,以下是小明走过的路。(12分)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南京条约》

(1)

上海是中国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小明出行的第一站,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有哪些?写出我国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名称。(4分)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

这场战争签订条约的地点是小明的第二站,小明去的地点是?该地点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历史事件?(2分)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3)

材料三是小明去的第三站,说出该地点发生的事件及该事件后中国人民进行哪些探索?写出在哪次战役期间,该地点获得了和平解放?(4分)

(4)

以上是小明暑假游览的地方,他采取实地考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说说还有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2分)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1936年8月牺牲前留下的家书

(1)

材料一中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三省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英雄部队。东北三省沦陷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事变?这一事变有什么影响?(2分)

(2)

材料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写给妻子的家书

(2)材料二中左权将军所在的八路军改编之前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该部队改编主要受1936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信中提到的“百团大战”的指挥着是谁?信中提到的“延安”在抗战期间曾经召开过党的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取得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5分)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1942年5月绝笔家书

(3)

材料三中的“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和哪一军校有关?这支军队在1926参加过什么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抗战期间,在李宗仁指挥下又参加过什么战役?(3分)

(4)

请结合材料,说说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

1-17

CCDCC

BDBBD

CCCDC

CD

二、非选择题

18.(1)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2分)《申报》;(1分)中共一大(1分)

(2)南京(1分);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大屠杀(任意一点一分)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分)平津战役(1分)

(4)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任意两点两分,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1)九一八事变(1分);标志局部抗战爆发(1分)

(2)红军(1分);西安事变(1分);彭德怀(1分);中共七大(1分)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分)

(3)黄埔军校(1分);北伐战争(1分)台儿庄战役(1分);

5.八年级生物上册《鸟》教案 篇五

1理解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难点)。

2概括鸟类的主要特征。

3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意识。

4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学过程: 环节

流程

设计目的导入

人类认识的鸟儿有9000多种,它们种类繁多,姿态各异,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但它们大多都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共同的本领——飞翔。鸟儿为什么能自由翱翔与天空呢? 给你一双足够大的翅膀你能飞吗?

早在公元前850年,英国人布莱德双臂帮上鸟翅从罗神殿试图飞跃伦敦,结果坠地身亡,这是先人为实现飞行梦所做的一次早期尝试,之后人们又做了无数努力,直到模仿鸟类的某些特征,发明了飞机,才真正实现了飞行梦。

由人类羡慕鸟类的飞行并为此所做的努力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看来飞行是一个高难度的技艺。鸟类飞行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设疑过渡

小实验

大小相同、厚薄不同的两张纸,同一高度只有下落,看谁先落地,然后将其折成纸飞机用一定的力量方向抛出呢?最终还是会落地,为什么?

通过次实验思考鸟飞行中遇到的重量,动力,空气助力问题。

回顾呼吸作用

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板书呼吸作用的表达式,由飞行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相应的呼吸、消化、散热等问题如何克服?

引发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学

生对照同步学习进行自主研学,解答自己前面的疑惑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自学成果

学生畅言收获并板书要点

出示实物认识外形特征翼羽、尾羽排列,展示家鸽骨骼标本,了解骨骼的特点。

直观感受

讲解双重呼吸

补充家鸽肺和气囊的特点,体验自己的呼吸过程,结合插图和板书讲解双重呼吸的实现及意义,小结气囊的作用。

家鸽的消化系统特点

生1分钟识记其结构示意图,利用板画指认,1分钟阅读相关文字,识记其各部分结构特点及作用。

角色扮演游戏:排排队

生描述食物在其结构中的变化

以游戏的形式,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师生互动,生参与其中培养兴趣

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

梳理知识

鸟类之所以分布广泛,以上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重要原因之一。课本88页这些鸟你认识吗?它们都会飞吗?为什么?

利用问题,让学生明确,生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阅读材料:鸟类与人类关系

从人类文明历史揭晓起,鸟类就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鸟类生存的现状却不乐观,鸟类日益减少,有些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作业:收集鸟类的生存现状,鸟类减少的原因及我国的十大珍稀鸟类等资料,以爱鸟护鸟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一份。

爱鸟护鸟的情感教育。

巩固练习

6.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篇六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两者的区别在于体内是否有脊柱注意:不要把脊柱写成脊椎。

2、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的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是感觉器官,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4、鲫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5、鱼在水中生活,能使鱼体上浮、下潜、停留在一定水层的结构是鳔。

6、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靠尾鳍决定前进的方向。

7、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8、活鲫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是在进行呼吸。

9、鳃的颜色是鲜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0、鳃丝既多又细,可以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

1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又从鳃盖后缘流出,其间进行了呼吸即气体交换,其过程是: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盖后缘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12、鱼鳃有丰富的血管,鳃丝既多又细,这两个特点对于鱼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

13、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属于腔肠动物,其主要特征是: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15、乌贼、章鱼、河蚌、鱿鱼、蛾螺等属于软体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柔软,有贝壳可保护身体或贝壳退化。

16、虾、蟹,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做甲壳动物。

17、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18、海豚、鲸、海豹属于哺乳动物,龟、鳖属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19、动物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蛇具有鳞,昆虫具有外骨骼;2、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除蚯蚓等动物外,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体内的各种呼吸器官,如蝗虫用气管呼吸,兔用肺呼吸;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0、观察蚯蚓的实验:○1区别蚯蚓身体前端与后端的结构是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2用手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刚毛,它的作用是支撑身体,协助运动。○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灵活、较快,因为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困难、较慢,因为刚毛失去了作用。○4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使蚯蚓的体壁始终保持湿润,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 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1、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2、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23、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这是因为雨水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24、蚯蚓、水蛭、沙蚕属于环节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这也是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可以使躯体运动灵活。

25、家兔体温恒定的原因:○1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2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能力强;○3有完善的循环系统,输送氧气能力强;○4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通过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他们都是恒温动物。 其它动物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26、兔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27、哺乳动物和鸟类属于恒温动物,其他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28、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这与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草食动物。

29、虎、狼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和犬齿,犬齿发达,用于撕裂食物,这与吃动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肉食动物。

30、兔的消化道长,还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以植物为食相适应。

31、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32、哺乳动物大约有4000多种,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出现分化。

33、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34、飞行的意义:○1扩大了活动的范围;○2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5、鸟类用于飞翔的羽毛是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主要在两翼和尾部。绒羽用 于保温。

36、鸟的胸肌发达,其作用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7、家鸽的胸骨上有龙骨突,其作用是着生发达的胸肌。

38、鸟类排粪频繁,其原因是:○1消化系统发达;○2直肠很短,体内不贮藏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而飞行。

39、鸟类的身体里有多对发达的气囊,它的一端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其作用是暂时贮存气体,辅助呼吸。

40、鸟类每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两次气体交换的场所均为肺。

41、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

42、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43、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

44、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45、昆虫的运动能力强,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46、蝗虫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在气管。

47、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48、外骨骼的作用:○1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9、昆虫、蜘蛛、蜈蚣、虾、蟹都属于节肢动物;共同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0、脊椎动物中的青蛙、蟾蜍属于两栖动物,其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蝌蚪经变态发育成为成蛙,此后成蛙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51、两栖动物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皮肤辅助呼吸。

52、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

53、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怎么学好初中生物

1、先记忆,后理解

与学习其他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中学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他理科不一样的特点。这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我们已经一清二楚。

2、弄清知识内在联系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的规律上来了。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的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要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

其实,学习生物单靠死记是绝不可能学好的,同学们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学好这门学科。

学习初中生物的方法

比较法

有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现象很相近,容易混淆,可列成表格,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使知识精确地分化。

例如,对五门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可以各门的代表动物的生活环境、构造和生理(包括运动、消化、呼吸、排泄、循环、神经和生殖)以及本门动物的主要特征,画成棋盘式表格逐一进行比较。

归纳法

知识的概括性越强,越便于迁移。知识越系统,越便于记忆和应用。在总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条理化,对于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学完了花、果、种子形成的知识后,可归纳成图表式的知识系统。

实验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应认真掌握实验的理论和技巧,对大纲和课本中规定的实验、实习应逐一过关;每次实验后认真绘图,写实验报告,以巩固所学知识。

课本上的实验示意图,是实验过程的形象表示,集中体现了实验的要求、步骤和目的,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考生可以实验示意图为中心线索,把实验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习,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便于应用,不会混淆。

观察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学习生物要从观察开始,因为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许多奇特的生命现象。

例如,绿色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昌绿色的?为什么有的树木叶子一到深秋主不变成黄色或红色?等等,如果你能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作出科学的解释,那样知识就学活了。

生物观察法有哪些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

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

7.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每节课, 我都在课件中出示自学提纲, 然后让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将其划在书上。对于一些不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 让学生小组内讨论, 互相帮助, 我也在其中充当顾问的角色, 在学生需要时, 适当地给予提示和点拨, 让学生能顺着思路自己找出答案, 感受发现的喜悦。其次, 多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教我, 我可能不会;你告诉我, 我可能忘记;让我试一下, 我就会明白了。”无论学生回答对了还是错了, 都是一次学习的体验。答对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 答错者在错误中进行反思和提升。学生只有参与其中, 印象才会深刻, 才会有所得。由于前面自学的铺垫, 学生已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把握。这时, 我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式, 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 我会点名找学生回答, 由于学生不知道下一个问题问到的会是谁, 就要时刻有备战状态, 因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重点知识, 我会以竖排为单位, 让学生一个个地起立回答, 这样反复说就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对于需要分析、归纳、整合后作答的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回答, 在他 (她) 回答后, 先肯定他 (她) 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做法, 再给出一定的评判, 指出作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说这个问题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分析, 其中涉及了哪个知识点, 哪个词是答题的关键等。同时, 我把每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在组与组之间进行竞答, 看哪个组答得准, 会的人多,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方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历史的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学生识记能力的高低对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感到识记知识点比较枯燥, 往往是机械记忆, 记住后不久不是忘了, 就是记混淆了, 尤其是对时间的记忆, 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抓特点, 想出方法, 使识记成为一种乐趣。比如用时间段的方法, 记忆两头的时间。如由“十年内战”记住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时间是1927年和全国性抗日爆发的时间是1937年;由“50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记住“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95年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1945年等等。在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时, 我让同学们把每个代表人物名字的首字串连在一起, 即陈胡鲁李, 谐音“沉葫芦里”, 学生在笑声中很快就记住了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这几个名字, 而且每次提到这个知识点时都很开心, 记得也牢固、准确。在记忆辛亥革命后, 社会风俗的变化时, 我告诉学生从头到脚看一遍自己就可以把五个主要的社会习俗改变记住。“头——剪发辫, 脚——废缠足, 身上——易服饰, 口——改称呼, 膝盖——变礼仪”, 我再让学生看着我一起说, 说两遍学生就记住了, 而且这种记忆维持时间持久, 印象深刻。在学习中, 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 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三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论从史出”。思是建立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 辨是由对史料理性及全面的分析得来。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 教师要注意呈现与之相关的史实, 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有效的引导。如在讲到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在扣押蒋介石后, 中共应怎样处置蒋介石时, 很多学生想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屠杀了大量的共产党人, 学生们都说该杀。在杀声四起的情况下, 我没有立即指出西安事变是和平解决的并讲述这样做的原因, 这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带着不服气的情绪上课, 不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并指出当时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我们暂时不下定论, 先来看看当时国内国际局势, 再做决定。接下来, 我把西安事变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呈现给学生。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 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 日本扩大侵华, 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 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 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如果杀蒋很可能造成中国国内混战, 日本有机可乘, 坐收渔翁之利, 这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主张是违背的, 为了国内的和平和人民的利益, 从大局出发, 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因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民主的态度, 呈现史实,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所以学生不是把精力放在自己是否获胜上, 而是集中精力分析材料, 所以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并理解着记住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对后面的学习也信心满满。

四在教学中渗透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平时的授课中, 我有意识地利用史实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坚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 我播放了《松花江上》的视频后, 问学生“我们东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答“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有丰富的资源和物产, 如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等”。“这么好的地方, 东北人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学生答“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在短时间内强占了东北, 他们烧、杀、抢、掠, 使人民无法在那里生活。”“面对这样一段历史,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要怎样做呢?”学生立即答道:“我们要不忘九一八, 好好学习, 保护好自己的家乡。”在讲红军长征时, 同学们观看视频后也深受感动和鼓舞, 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我抓住这一时机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那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学生们马上表示要勇于面对、团结互助、积极解决。我马上鼓励他们说:“对, 我们要迎难而上, 战胜困难。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我一定会做好你们学习的助手。”

8.八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篇八

A.1 B.2 C.3 D.6

图1 图2

2.如图2,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 )米.

A.6 B.■ C.15 D.■

3.如图3,在△ABC中,∠A=50°,AD为∠A的平分线,DE⊥AB,DF⊥AC,则∠DEF=( ).

A.15° B.25° C.35° D.20°

图3 图4

4.已知a+■=3,则代数式a2+■的值 为( ).

A.6 B.7 C.8 D.9

5.如图4,在△ABC 中,AD=DE,AB=BE,∠A=110°,则∠DEC= .

6.如图5,已知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y+b=0kx-y=0的解是 .

图5

7.在△ABC中,AB=15,BC=10,CA=20,点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则△ABO,△BCO,△CAO的面积比是 .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1与■<5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

9.完成下列运算

(1)先化简: ■÷(a+■),当b= -1时,请你为a任选一个适当的数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y=3.

10.如图6,在△ABC中,AB=AC,∠A= 3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BCD的周长是a,BC=b,求△ACD的周长(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图6

11.小鹏的家距离学校1600米,一天小鹏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了拿,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学校门口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小鹏速度的2倍,求小鹏的速度. (答案见本期)

上一篇:幼师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期末试题下一篇:测量工程师职位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