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2024-08-01

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共8篇)

1.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篇一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企业和企业文化进行界定,引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涵义,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文章重点对我国当代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企业缺乏与自身融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不能使员工有归属感。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既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又能为广大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

目 录 中小型企业的界定与企业文化的涵义.......................................1 1.1中小型企业的界定......................................................1 1.2企业文化的涵义........................................................1 2 建设企业文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意义.....................................2 2.1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 2.2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具有激励作用......................................2 2.3增强员工有归属感,进一步吸引人才......................................2 2.4提高中小型企业效益使其适应市场竞争....................................3 3 我国当代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 3.1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正确的理解与认识....................3 3.2模仿与生搬硬套造成无法与企业真正的融合................................4 3.3不以人为本,不能体现人文关怀..........................................4 3.4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难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5 4 改进我国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5 4.1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5 4.2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6 4.3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归属感...............................6 4.4建立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7 结 语...................................................................8 致 谢...................................................................9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小型企业的界定与企业文化的涵义

在现代经济中,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企业文化已经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企业文化不仅反应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更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群体规范,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社会当代文明的生长点。在我国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在数量、地位还是规模等各方面都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的企业文化构建能够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赋予企业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研究企业文化理论,推进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2007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单位数为1802多个,占总数的93.22%;他们创造的工业产值是48578.61亿元,占总产值的49.82%。[1]同时,中小企业还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经济活动逐步社会化、虚拟化、网络化、电子化,这必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1中小型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国际上,有的学者从统计的需要出发,依据企业雇拥员工的多寡,提出了划分大、中、小企业的相应参考标准:雇员在1-9名之间者为微型企业;雇员在10-99名之间者为小型企业;雇员在100-499名之间者为中型企业;雇员在500名以上者为大型企业。然而,在实际操作上,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标准,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标准。另外,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规模在划型上差距也会很大,各国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往往不完全具有可比性,1999年我国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了修改,以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为主要指标,将企业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大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50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2]

1.2企业文化的涵义

从广义来说,企业文化既包括一个企业的物质文化,也包括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正是因为对企业文化涉及范围理解的差异,在企业文化学界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有人把企业文化细分为生产文化、技术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福利文化、文娱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若干分支;也有人把企业文化定位在精神和行为方式层面。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范畴的一个概念,不可能面面俱到,如定义过宽,不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只能以企业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从企业文化的理论奠基者和倡导者的有关论述看,他们尽管对企业文化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基本上是从狭义的角度定义企业文化的内涵的。可见,企业文化作为特定的管理概念应专指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价值体系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这些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渗透并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中,构成企业的精神支柱,形成企业的惯例、传统。综上所述,可以对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3]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确立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律的价值形态,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工作行为的管理措施。[4] 建设企业文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企业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整体上看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还相当低,抓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如果一个组织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内部的小环境就比较和谐,员工的人际关系就比较好。[5]员工身处其中受到感染,具有执著的事业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把对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成就密切连在一起,从而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工作。那种彼此之间互不服气,为权力、奖金、工资争斗的现象就比较少,工作绩效自然提高。同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内,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赞赏和奖励,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激励效果显著。

2.2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具有激励作用

只有从人的内部进行激励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恰当的精神激励比许多物质激励更有效、更持久。对员工来说,优良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内在激励,它能够发挥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激励作用。[6]例如,企业文化能够综合发挥目标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竞争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的作用,从而激发出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所有员工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同时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无穷力量。

2.3增强员工有归属感,进一步吸引人才

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争夺真正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各种人才通过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了解,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很多人才都是因为青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选择进入该公司的。[6]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物质不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不全是经济人。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可知,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当物质满足了之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物质利益对他的吸引力就非常小了。因此,作为企业,单纯靠高薪,高待遇是不容易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因为只凭借高薪是无法满足他们高层次需求的。只有企业文化才会对他们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有归属感的员工往往工作更加努力,他们的稳定性更高,更容易让客户感到满意,能够对企业的表现和长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4提高中小型企业效益使其适应市场竞争

企业文化能够满足员工精神的需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这样,直接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企业文化的营造,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知名度、商业信誉、品牌等企业形象因素在市场竞争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知名度高、信誉卓著、品牌影响大的企业,总是能够在竞争中占据独特的优势,获得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销售业绩。中小企业靠什么形成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良好形象呢?这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理念决定企业形成良好的理念形象,先进的企业文化制度层必然培育出良好的行为形象,而优秀的企业文化物质层则对塑造良好的企业视觉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充满个性、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我国当代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文化的知名企业,如海尔、联想、华为、福田等。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各个企业历史发展状况不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3.1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7]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例如,有些企业从办公楼到生产园区,从厂部到班组,到处都张贴或悬挂着诸如“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之类的标语口号;还有很多企业设计了精致的厂徽、统一的厂服、僚亮的厂歌、鲜艳的厂旗,企业的外在形象可谓被设计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只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形象设计,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把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行为习惯中。

多数中小型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搞几次文艺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个职工俱乐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事实上,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这种观点在国有中小企业中尤其普遍。[8]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机构设置较少,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但是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经常 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规章制度,只要制定出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员工学习、了解并严格实施,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大功告成,企业精神也就可以培育起来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会逐步地形成。尽管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但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绝不能将二者等同。[8]

3.2模仿与生搬硬套造成无法与企业真正的融合

我国中小型企业一般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创立的,她所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成功加入WTO,原有的企业文化在内容上、形式上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企业的发展、进步显示出了滞后和阻碍作用。

在内容上表现出千篇一律、众口一词,“团结”、“求实”、“奉献”、“创新”、“开拓”、“进步”等等,既无时代特色,又无企业特色。尤其突出的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精神的塑造和培育上,出现的“八字方针”或称为“八字经”的现象。如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大都是“团结、求实、开拓、创新”。有的企业有些变化也仅将其中个别词变换一下,比如将“开拓”换成“拼搏”、“创新”改为“进取”之类。“求大同,存小异”。据调查资料表明,仅“团结”,“求实”一词的使用频率就超过51%。企业精神是企业个性特征具体生动的反映,如此“八字方针”、“八字经”的企业精神,一笔抹煞了企业的个性和特色。不是说“团结、求实、开拓、创新”不好,或其它的8个字不好,而是说形成了“八字方针”、“八字经”的僵化模式,导致“雷同化”不好。这样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3.3不以人为本,不能体现人文关怀

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时,“人”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便日益突出,人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也就越来越被重视。管理的中心由对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开发和管理上,“以人为本”成为管理理念,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人是最宝贵的资源。

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人性管理的方法,强调企业以人为本,强调科学的管理方法要符

[9]合人性,有助于人性的发展。然而,在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中都没有体现出这种人性管理。第一,中小企业大都为个人所有,经理人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视为员工与自己简单的劳资关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第二,中小企业推行的是“家长制”,员工仅被视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环节,在企业内部,一切都是企业所有者说了算。第三,中小企业以“个人主义”价值作为中心,在用人及对人的判断上,往往是企业所有者随心所欲,凭个人喜好,凭远近亲疏,因而难免失去客观与公正。而且对于白手起家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家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视自己为企业的“英雄”,以牺牲员工的正常发展来满足“英雄主义的心理”。

“以人为本”是在管理中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来的,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人在各种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则要回答如何挖掘个人和集体的潜能,调动个人和集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以文化人”则要解决过河的船或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以人为本”是管理观念的根本变革,也是检验企业是否形成了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大多中小型企业只顾效益的提升,不顾员工的利益,忽视员工的内心感受,并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够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建设企业文化。3.4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难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那种被企业需要、尊重的感觉会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当企业有经营困难时,有归属感的员工更能不离不弃、共渡难关。一旦员工对企业产生了“依恋心”、“归属感”,就会撂不下手中的工作,离不开合作的团队,舍不得未完的事业。如果员工对企业不信任、欠缺对团队的归属感,他们就不可能会以在团队中工作为傲,工作的热情和实力都不会被完全激发,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只会“做完”工作而不是 “完成”工作;为了确保竞争和发展,就会有另一种情况随之产生,那就是企业的流动性会相对增大,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强调以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优良的企业环境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来源,是企业战斗力的保障。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经营管理大多以家属成员为核心,而对于外来成员,很难获得相应机会,因

[10]而也就难以对企业有归属感。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企业之间的外部交易无规则可循,企业与企业的交易通常转化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时,一旦员工掌管业务,与供应商或者客户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私人关系,他就具有控制和要挟企业的能力。由于企业的外部交易变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往来必然存在交易过程中所有者与经办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经办人员徇私舞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不可避免。而对于丝毫没有归属感的员工,一旦拥有关系资源,往往另立山头,抢走客户,使企业蒙受损失。改进我国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构建不像制定一项制度、提出一个宣传口号那样简单,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11]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实事求是地借鉴了西方企业文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认真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已成共识。我国中小型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现状,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4.1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企业高层人员对弘扬企业文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任何先进的意识和行为总是先在少数人身上表现出来,然后通过他们带动基层的职工,逐渐成为大家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规则,这就是企业文化。有很多优秀企业文化的诞生都缘于一位杰出的企业创始人或高层管理者。[12]著名学者埃德加·沙因在《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中认为:“组织创建者的假设是组织文化产生的来源之一,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形成方面起领导作用;企业的高级成员会通过日常的谈话,企业的特殊庆典、仪式反复讲述企业自身的重要价值观念;企业高级成员的更迭会削弱企业文化力量,甚至改变企业的文化。” [13]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是“白手起家”,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并且是靠经验的积累来管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普遍不高,而企业的领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深化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文化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步人良性发展的道路。4.2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应该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在上面的论述中强调了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巨大作用,但不是说企业的文化建设靠领导者自己是能够完成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幸体是员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员工了解自己企业的文化,逐步使企业文化深人人心。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员工的素质会比其他大型企业的员工素质低,这是中小型企业的先天来决定的,但是企业一定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不是任

[14]其发展,不管不问,否则企业文化建设是无法持续推进的。在员工广泛参与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深人,通过文化建设地不断推进,逐渐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全民参与”与“全民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4.3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改造人。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文化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而在实施学习型组织战略的过程中,学习的核心也是人。[15]因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制定决策时优先考虑人的因素;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放在积极、主动的位置上,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和造就人,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热情和进取心,使之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企业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同时,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需求是人的行动的 动力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被广大员工真正的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准绳;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必须围绕提高员工素质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导向、教育和约束等功能,从而使得员工具有归属感。

在海尔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姑娘在海尔的洗衣机一分厂工作,她19岁的时候走进海尔集团,这个姑娘的名字叫王俊晟。她接受3年海尔文化的洗礼,3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候,她跟她的亲人提出她最后的一个愿望:她要最后再看一眼她所工作的海尔。就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家人让她的灵车在海尔的大门口整整停了15分钟。[16]这说明了什么呢?只有一点,就是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热爱这个集体。

在海尔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进入海尔工作的大学生,在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离开海尔,到深圳的一家非常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当了部门经理。可是不久,他就给张瑞敏总裁写了一封信,他的信上说,我现在在深圳的这家公司工作,收入很高,但是我总觉得我缺了点什么,我仔细地想缺什么?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团队精神,缺的是透明的人际关系。[16]

通过第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以致于那名女工在临死前都要再看一眼自己工作的海尔。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它的力量确实超出想象。案例二中的那个大学生只在海尔工作了一段短暂的时间,他通过对比最终发现了海尔文化的真正的魅力。他虽然在大企业做了部门经理,收入很高,但他却还对海尔的文化念念不忘。在海尔那个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离职率是非常低的,这全得益于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

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向成功建设企业文化的大企业学习,借鉴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以人为本”的精神,经过与企业自身的融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得员工真正感受到满足,真正具有归属感,从而才能够为企业真正的奉献自己。4.4建立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多种类型,如服务型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家庭型企业文化、科技型企业文化、参与型企业文化等,每种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17]中小型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借鉴大型企业企业文化的优点,选择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类型。

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中小型企业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效益也没有大型企业好,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所具有的员工少,家庭氛围的营造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家庭型”企业文化很适合中小型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也以其独特的优厚的学习氛围,员工可以得到培训,同样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

“快乐工作,创意人生”是SAS作为对其“家庭式”企业文化的诠释,这不仅表现在SAS企业内部建设中,还贯穿于SAS市场拓展的整个过程。在SAS公司,公司上下始终致力于塑造家庭式的办公氛围,通过制度与文化的不断完善,为员工打造舒适、人性、有广阔施展空间的工作环境,保障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工作与生活的最佳平衡点。为了确保员工的满意度,SAS首席执行官Jim Goodnight博士成立了一个覆盖全公司各个主要部门的员工委员会,目的是帮助管理层更加了解员工。在人才管理上,SAS公司从不以短期业绩作为员工的惟一考核标准,而是专注于长期的目标,并且在团队组织的调整中,也是将市场变化、公司发展以及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三者相统一。SAS公司认为: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和选择,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支持,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使公司和员工达到双赢。

“家庭型”企业文化的突出表现在于营造家庭氛围。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是组织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激励与约束机制,都应以员工为核心,实行人本管理。只要把员工当作家庭主人,员工也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有人以为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并非如此。“家庭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决策者的经营动机和长远战略目标。如果企业的经营宗旨是唯利是图,把市场当“赌场”,把员工当“赌具”,那么企业就不可能长期发展,也就谈不上建立“家庭型”企业文化了。反之,如果把员工当作企业主人,把企业的前途与员工的个人命运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那么企业不仅能长远发展下去,而且还会激发员工的智慧和热情,产生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实践证明,“家庭型”企业文化具有非同一般的魅力。目前,在人才管理方面,SAS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一支一流的管理团队和专业的本土人才,并拥有众多高端咨询、技术、行业性人才。随着SAS业绩的不断增长,SAS公司相继在全世界的51个国家开设了400多家办事处,几乎每一行业中均可见到SAS的身影,SAS独特的企业文化也随着其商业智能的普及被引入到各个角落。[18]

学习型企业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是一个对客户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管理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强调更大程度的人文化管理,通过学习提高群体智商,使每个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它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团体能力及利益的迅速提升。[19]

“家庭型”企业文化和“学习型”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前者以其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对员工的无限关爱是的员工团结有爱,共同奋进;后者则强调学习和激励,提高员工的文化和技术水平,能够很好的留住人才和提高企业效益,是适合中小型企业比较理想的企业文化类型。

结 语

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企业的又快又好发展前景,需要企业上下的关注和参与。我国中下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大型企业的优点,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我们相信,我国中小型企业一定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在她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指导下,我的论文才得以完成,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冷静开阔的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众多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36.[2] 李忠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1(2):43.[3] 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6.[4]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18-19.[5] 牛春兰,浅论企业文化对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2007,3(9):23-25.[6] 吴鸣,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企业家信息,2005(5):97-98.[7] 秦梦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构建方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11):64-65.[8] 吴政,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17-18.[9] Freeman R,Gilbert DR.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M].New York:PrentieeHall, 1988:77-79.

2.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篇二

电力企业除了和其他生产行业有生产、运输、销售的环节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集生产、销售、运输于一体, 从生产电能到送达用户是以光的速度进行的, 电能生产出来不能储存, 必须马上输出, 可以说是生产与销售同时完成的。由于电能的特殊性, 不能大量储存, 只能随用随发, 所以发电、供电、用电必须保持平衡, 保障供电的质量, 因此需要电力设备必须有足够的备用容量, 电力生产必须安全有效。

电力企业文化的行业背景决定了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力企业文化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行业宗旨, 也是我国电力行业的根本方针。

一是常抓不懈的安全意识, 它是供电企业最为重要的、也是建设、完善和发展最好传统的价值理念。

二是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电力人员职业道德特别强调职业生活的高度组织纪律性, 要以高度自觉又不盲从的态度执行命令和听从指挥。这是电力生产系统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电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铁的组织纪律。

三是团结协作, 奋力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电力企业技术密集、自动化程度高, 需要连续生产作业, 需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团结互助、奋力拼搏是电力生产的要求, 也是电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为重点, 但同时也兼顾到质量、效益和市场。质量是与安全理念有紧密联系的, 也是电力企业传统理念之一。

二、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电力企业为了适应时代要求, 迎接市场挑战, 就必须加快建设并成为学习创新型组织, 适时改革其落后、僵化的管理方法,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 并结合电力行业自身的特点、习惯、传统, 构建电力行业企业文化。这不但是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电力企业文化也必然由松散、肤浅、简单企业文化升华为系统性、深层次、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中国电力走在世界电力行业前列。外部大环境要求我们尽快构筑电力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自身发展也必然要求尽快建设电力企业文化体系。

三、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 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益凸显, 大部分国有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特别是与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这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 而且更多地表现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品牌形象, 员工的价值观等“软件”方面, 即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 创建学习型文化

学习型文化是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实行企业文化再造的重要组织保证。它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必须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 才能使再造获得成功。

(三) 培育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是员工心中的灯塔,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 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 中外企业概莫能外。第一, 企业领导的价值观。第二, 员工主体的价值观。第三, 团队的价值观。第四, 管理的价值观。第五, 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第六, 电力文化的价值观。

(四) 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搭建员工发展平台, 提供员工发展机会, 开发人力资源, 挖掘员工潜能,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 达到员工价值体现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五) 根据行业特点, 建立客户至上的优质服务, 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文化

优质服务是占领市场的根本保证, 计划经济时代, 由于电力企业履行管电职能, 习惯于把客户作为管理对象来对待,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 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真正把用户作为客户对待, 作为"上帝"对待, 围绕客户需求开展用电优质服务, 全体员工要充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 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六) 务求实效, 促进发展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求真务实, 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 反对形式主义, 避免急功近利, 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立足企业实际, 符合企业定位,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企业改革的深化紧密结合, 按照系统、科学、实用的要求, 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

四、今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 电力的企业文化工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抓好塑造环节, 二是要抓好发展环节, 三是要抓好日常环节。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 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实现自我完善, 力争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摘要:如何提高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外可以树立形象, 扩大企业的影响,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3.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关系

随着一些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成立与建设,党组织与党员个人在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企业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刻,都有企业党组织与党员率先冲锋,为缓解与解决企业困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党组织与党员的模范下,企业的文化建设也以越来越多的成果与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企业更具有活力。企业文化越是积极活跃,也就越能显示出企业党建的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就越强,进而,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交融和谐。

一、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共性作用

两者都服务于企业思想政治稳定工作。企业党建从政治方向上确保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正确性,并通过日常的相关政治理论等教育工作,不断使其员工的思想得到强化与提升。企业文化建设重在通过打造人文的环境,强化员工内在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常工作能以企业为家的认识高度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针对员工内在素质的提升,无论是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是其他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内在的且需要通过不断地教育来提升,进而使其在认识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两者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尤其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的需要,都可以采取与时代发展高度适应性的工作形式,如在企业发展遇到技术瓶颈时,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可以采取鼓励员工创新的工作形式,把党员与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统一起来推动企业发展。另外两者都具有内容稳定性。其稳定主要体现在传承性、一脉发展性上。如企业党建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马列主义范畴,并随着其中国特色化而不断丰富。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都以实现或完成企业发展目标为核心,由于企业是在一定的规划与计划下逐步发展的,因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是在前面基础上的稳定发展。

(二)个性作用

从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组织上而言,在实践中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工作,即企业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与企业单位党建的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在党组织内部按照各部门分工有组织地实施。如关于发展党员的工作是党组织内部负责,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党政工团组织都能做的。后者是上下一起开展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企业相关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积极主动地制定工作方案或计划等,也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或者自主地开展。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羽毛球比赛活动,可以是企业工会组织的,也可以是企业内羽毛球爱好者员工自我组织、自发行为;再如,企业员工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企业培训部门组织的,也可以是企业员工根据个人需要完善自我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自觉学习。当前企业党建虽然围绕着党员开展各种活动,但是对于工作成绩的检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企业党建主要看党组织与党员怎么为员工服务、为企业服务,员工满意了,企业发展了,那么企业党建便有了成绩。然而,企业文化建设由于比企业党建更具有长期性,且在成绩评估上更有着特殊性,比如难以确定考评标准等,使得其只能以企业文化建设计划的完成情况、各种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本年度有几人参加了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什么证书等。另外,两者的主要职责不同。虽然两者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然而企业党建主要为企业提供政治服务,如确保员工的思想政治统一性、思想稳定性、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等;企业文化则是侧重于服务企业的人文性,意在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同心同德。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机构,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建设中重要之地,是健全和维护社会保障,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是我国党建工作中的基础建设,但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存在的党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战略方针政策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设力度。

(二)坚持以员工为本的思想文化建设的工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因此思想文化建设也必须从群众做起,要以人为本。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员工都能够有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品格,促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企业责任感,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理论建设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做到与时俱进

企业做为党的建设工作的基层组织,必须时刻以时代发展要求来要求自己,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新精神贯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中,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做起,共同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比如通过建立新规定,立足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长久有效的先进性建设和宣传机制,做到人人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赏罚分明,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人员加以表彰鼓励,相反对违反规章制度,投机取巧的人员加以处罚。不断完善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的理论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其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完善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建设,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庆明.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12(11):69-70.

4.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篇四

53《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上)

○黄蕾刘书慧(武汉市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15)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比较研究

【摘要】品牌文化具有外倾性,是一种市场开拓性文化、资源整合性文化、资本聚集性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倾性文化,旨在培育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认可度、信誉度、美誉度、偏好度、满意度、忠诚度。

【关键词】品牌文化企业文化性向起源

品牌与企业、品牌与商业是一脉相连的。没有企业文化的品牌,很难形成独具一格的品牌文化;没有品牌文化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车间文化,是单一的、原始的;没有企业文化氛围的品牌,仅仅是区别同类商品的符号。企业是品牌人格化的主体,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文化一旦形成,可以游离于企业之外,使人们只知其品牌,不知品牌所属的企业。正因为如此,品牌具有独立性,品牌文化具有自身的内涵,使之区别于企业文化。见下图:

一、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起源之比较品牌的载体是产品,是商品。不是所有的产品、商品都有品牌,但品牌的背后一定有产品、商品。可见,品牌的起点是商品,品牌文化源于商品,品牌文化靠商品的属性、靠商品的内在品质体现。因此,品牌先于企业,品牌文化的起点远远早于企业文化。品牌的初始含义是商品的牌子,即牌号。它是一个名称、标记、图案、符号或这些因素的组合。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名称,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标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品牌的起点都是商品,品牌以商品为依托。品牌文化的起点是商品交换。同类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很难区别,在消费者心目中难以形成信誉的保证、质量的承诺。一旦在商品上融入文化,有了名称、标记、图案、符号,即有了品牌,就等于商品有了自己的“脸面”,并将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烙印”,这正是品牌文化的效应。品牌名称的构想,品牌标识的设计,品牌符号的推出等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概括与包含。如采用何种颜色作为品牌标识的基本色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包括消费文化、流行文化、潮流文化、时代文化等。不同的产品通过不同颜色的品牌标识传递各自的文化、信息,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企业文化的起点是企业的问世。企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企业诞生之后方能沉淀企业文化。18世纪以前未产生企业,也就无所谓企业文化。1769年英国阿克顿特在诺丁汉创办全球第一家企业,企管理世界52《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上)业文化并未随之问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历练的产物、结晶,在时间概念上要晚于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

年代以来,品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品牌由商品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不仅商品有品牌,服务也有品牌,而且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品牌。品牌由商品品牌延伸到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如《福布斯》等刊物评出的世界500强、100强显然是世界级著名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战略、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意味品牌跳出

了商品的圈子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企业品牌的实施,使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基点之比较品牌最初是商品的第一形象,进而又是服务、企业的第一形象。品牌作为“形象大使”是沟通商品、服务、企业与公众的桥梁;发挥“初始效应”进入公众心智的是品牌;特殊事物容易被人们牢记的“莱斯特夫”效应,在品牌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而这些统统属于品牌文化。由于商品、服务、甚至企业品牌文化的差异,使得相同的商品仅因品牌不同而价格相差悬殊。现代品牌文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品牌具有可塑性,品牌文化具有可塑性。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品牌,由于原产地不同,商品的制造者不同,服务的提供者不同,会有不同的品牌文化,即同一品牌的品牌文化

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品牌及品牌文化的可塑性加大。

企业文化的基点是企业。正像不是所有的商品、所有的服务、所有的企业都有品牌一样,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从企业文化发展阶段看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内部分人、少数人的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的文化;在“家长制”企业甚至是一个人的文化,即“家长”文化。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有正企业文化、负企业文化、零企业文化之分。正企业文化指决策者的意念、心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员工的愿景相吻合;负企业文化指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文化与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相冲突,甚至相抵触。

第二个层次是成熟阶段的企业文化,即高级阶段的企业文化。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理念,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企业文化是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品牌文化为形象,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为己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尚有60%的企业没有自主商标,即没有品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6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文化,其企业文化是残缺的,失去了自己的形象文化。至于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我国大约有90%以上的企业尚无这一文化意识,因为企业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形成了一种“低工资”“低待遇”的企业文化。企业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文化,故也称之为基准文化。

三、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性向之比较性向或向性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或者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内的称之为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的称之为外倾型。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向或向性是借用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的。

品牌文化的性向是外倾型、外向型的。它是一种公众的文化,是一种市场文化。产品的品牌是商品的“脸”,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的“脸”,故品牌文化是一种“脸面文化”、“形象文化”。它直接涉及产品的声誉、企业的名声,是一种“声誉文化”、“面子文化”;它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是一种“价值文化”、“效益文化”;它直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是一种“观念文化”、“理念文化”;它直接决定企业的财富,企业的潜力,是一种“软文化”、“资源文化”。

品牌文化是一种张扬性、扩张性文化。品牌竞争的典型特征是排他性,通过品牌注册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品牌,保护商标的“唯一性”。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品牌抢注己成为当今品牌竞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企业并购、合并中,特别是企业跨国并购、合并中,控股方将另一方的品牌打入“冷宫”,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没有品牌文化的扩张,其实质是市场萎缩。品牌文化张扬到哪里、扩张到哪里,意味市场的开拓到哪里,故品牌文化又是市场开拓文化。品牌文化的公众认知度代表品牌市场的广度,品牌文化的公众信任度,代表品牌市场的深度。如驰名商标、世界名牌的市场都是全球性的。

品牌文化的外倾性、外向性特征告诉我们,品牌文化是需要公众认同的文化,市场不接受的品牌文化,无论它是“老字号”品牌还是新秀品牌,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而“出局”。

企业文化的向性是内倾型、内向型的。它是面向企业员工、企业内部的文化。正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一样,品牌文化是主外文化,企业文化是主内文化。品牌文化的市场开拓力、资本扩张力、无形资产聚集力取决于企业文化对品牌根基稳固的贡献程度。品牌文化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认可度、偏好度、美誉度、信誉度、满意度、忠诚度,靠企业扎扎实实练内功建立。世界级品牌没有一个不是建立在成熟的企业文化之上的,反过来,没有品牌文化的企业一定是短命的企业。

综上所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均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均是发展变化的文化,均是不断丰富、完善的文化。进入新经济时代和商业时代,企业全球化成为潮流,品牌文化、企

业文化的全球意识渐浓,跨国企业、跨国品牌素,实施以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发展战略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渐深,品牌、品牌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无形资产己成为整合资源最核心的要

【参考文献】[1]刘凤军:品牌运营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杨明刚:世界级品牌发展规律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6(2)。[3]孔祥勇: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篇五

2011级会计三班徐某某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它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法宝,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时代赋予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 经济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企业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

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

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且还会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应该规范,即要求员工能

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的制度及企业的经营战略,有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是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

二、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文化建设研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客户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原理管理企业。一要树立“企业即人”的思想。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管理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把树立员工的自主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二要树立“企业为人”的思想。“企业的价值,就在于促进社会的繁荣,使社会和全体人民脱贫致富”。办企业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搭建一个施展才艺、谋求发展的管理平台,加速员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员工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企业最大的社会价值。三要树立“企业靠人”的思想。“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员经营”,激发员工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主人翁积极性,把员工的敬业精神内化为在岗奉献的具体行动,为企业尽职效力,积极奉献,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3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持,团队不能成功,个人也可能失败,团结协作是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可以促使个人的进步,加快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强调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的主管更应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当好表率,与员工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上下一

6.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篇六

胡 蒙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2)

摘 要: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国有企业对于经济的增长己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发展水平未来将会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本文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探讨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乎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关乎广大人民群众民生命运。因此,探索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国有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近年来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一些“硬件”条件,比如资金、技术、设备等,更主要的是需要有一种企业发展的“软件”。所谓“软件”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背景中,在企业行为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理念、基本价值观和基本思维方式。

所谓国有企业文化,是指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种“国有企业精神”,它包括国有企业的政治价值观、国有企业的行为理念、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三个层面。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类型单一

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类型单一的倾向。国有企业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技术性企业文化,制度性企业文化和人文性企业文化。所谓技术性企业文化类型,是指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依靠现代技术,并且把现代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这其中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展开的。制度性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完善来表达的企业文化。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为企业的实践活动是企业文化的现实化过程。企业文化通过规范企业行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得到体现。人文性企业文化,是指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塑造,来引导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员工的思想境界的提升,实现企业自身的“以人为本”和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类型,大体上仍然停留在技术性企业文化和制度性企业文化这两种类型当中。而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性类型的企业文化层次,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文化类型的单一。

2、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

企业文化的特色是由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的行业、生产形式、管理形式、经营形式和销售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国有企业文化特色。国有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文化的原创性不强,很多是对西方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忽视了企业自身文化的潜在的生成机制,从而扼杀了企业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国有企业文化创造力的不足,也是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的一个突出表现。企业文化的特色,本质上是通过企业文化创造力来得到体现的。如果要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就必须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自身创造来得到体现,而这正是当前制约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国有企业文化的特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随着各种生产条件的变化,应该做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调整。

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制度脱节

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行为和管理行为密切相关,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⑴管理先行。把企业管理看作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企业管理的战略选择、管理程序设计、管理模式探索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把管理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工作。然而,企业管理必须要以某种文化为前提,企业文化的相对滞后制约着企业管理的有效实践。

⑵文化先行。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生命力的全部,而忽略了管理技术的同步发展。因此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性价值与企业管理中的操作性价值融为一体。

⑶平行分离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平行构建并且分别作为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员工,而企业管理建设的对象只是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割裂了企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共同的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关系。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树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义利观

“义利观”问题是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处理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处理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人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国有企业内部的企业人作为个体利益主体,一方面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即“爱财”,为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企业人更要以“义”为更高的原则,从企业整体的大局利益出发,使个人利益服从企业的集体利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人的人文道德修养,提升企业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在发生与企业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能够以企业利益大局为重。在企业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牺牲企业个体利益为代价,捍卫国家的整体利益。通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个人主体和国有企业主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做到既能够保证国有企业个体的利益增长,同时又能够促进国家集体利益的增长。

2、完善现代国有企业文化治理体系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培育国有企业文化治理体系。在文化治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文化治理的项目选择、文化治理的技术平台、文化治理组织机构建设。国有企业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实际和运行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与国有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治理项目的选择是国有企业文化治理中的基础性环节,在文化治理价值导向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客观地进行企业文化治理项目的选择;企业文化治理需要有特定的文化治理载体,如企业文化宣传的平台、文化展览平台、产品渗透平台、文体活动平台、员工文化拓展训练平台等等;企业文化治理的组织机构与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并不完全重合,因为管理是全方位的更加侧重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而企业文化治理组织结构则具有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文化治理机构的核心是对文化塑造规律的把握。

3、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改进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改进的过程。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改进过程,就是企业精神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企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重点是企业精神的凝练,精神往往是自在地存在于企业人的观念之中的,也自在地存在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当中的,企业精神是需要文化治理主体通过理性的反思而使企业精神不断以文化的方式得到彰显和凝练的过程;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行为当中,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企业人自身的文化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企业管理完善模式就成为企业文化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治理要对企业员工的人文修养制定特殊的提升模式,因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差异决定了文化提升模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需要确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从员工的文化差异性出发选择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另一方面,把握文化培育的教育学规律和心理学规律,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文化治理行为要具有长效性,从而实现员工文化素质提升的常态化。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把义利观落实在企业文化治理行动当中,完善现代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改进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一企业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2] 胡明智.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2)[3] 李丽燕.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3).作者简介

7.关于盐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篇七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调整、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适应新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的盐行业,会向着分装集中化、流通配送化、销售网络化、经营连锁化、管理信息化大踏步前进,呈现出以盐为主的多元化蓬勃发展势头。在这种新形势下,通过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正确引导员工思想价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已经成为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和现实需要。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前,盐业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创新能力不强,而且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要通过建设具有盐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并由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着盐行业沿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从而重盐行业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不败的发展势头。

盐业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盐业企业文化通过多年的沉淀,应该是一种既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又有盐业行业和企业个性,融员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生活情趣、员工技能为一体的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但是,由于盐业企业目标单一,受纯经济利益和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的许多问题阻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国有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盐业企业的发展

弱势文化占主导的现象在盐业企业比较普遍。相对而言,盐业企业更看重经营业绩和业务情况,企业文化建设的交流和宣传是比较欠缺的,在这些僵化的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管理理念、精神状态都难以跟上时代的节拍。在企业文化特征方面,也往往只局限于“团结、诚信、求真、务实、严谨、开拓、创新、勤奋、进取”,这些口号很大程度是来自社会文化,难以体现盐业特色。

(二)部分盐业员工思想僵化,影响了盐业企业的发展

有些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价值观与老一辈盐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导致近年一些盐业不良现象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有些员工只做分内事,不管身边事,视野狭窄、信息不畅,缺乏挑战精神、缺乏沟通进取心;有些员工观念保守,“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些员工对企业缺乏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等等,这与我们盐业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适应。

(三)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盐业体制的原因,一些盐业企业受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只片面重视生产与市场营销管理,而忽略了建设具有盐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导致盐业企业管理理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经营管理方式拘泥于老一套,习惯于运用计划经济的手法,不够注重考虑市场要求,不够重视规则、规范等,缺乏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管理的办法和新思路。这种不思进取的现状遏制了企业的创新精神,阻碍了盐业企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进一步发展,成为盐业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四)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

没有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则。学习成为一种敷衍上级检查的差事。而且学习的科目针对性不强、学习的内容不够活泼,照本宣科,硬性灌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人念、大家听,布置一下写心得就完事,员工不关心,没兴趣,学不进,因而效果不明显。

(五)文化活动比较单一,缺乏文化氛围和底蕴

一些企业组织活动时,完全按照上级指定的或者心血来潮臆想的内容。这种单一的文化方式,如不及时纠正,将会淡化员工的热情,引起员工的逆反心理。不能够开展好凝人心聚人气的工作,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氛围和再教育的基础,致使不少员工的把企业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领导者身上,加上长期专营经营形式的陈旧观念和官商作风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没有与企业共命运的意识。

(六)部分员工的价值观念淡薄

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信念淡化、懒散、中庸、按部就班等无作为的思想意识倾向显露出来。长期以来习惯于上级叫怎么干就怎么干,领导怎么吩咐就怎么干,创新精神不强或者不想去创新,省一事是一事,觉得反正工资不少拿一分,不想作为。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盐业行业快速、健康、稳步发展,盐业企业员工的思想痼疾不根除,自成体系的企业文化积蕴不深,势必贻误盐业事业的发展。

建设盐业企业文化的对策

目前,随着中国盐业改革的深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企业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及企业建设与改革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对企业转变机制、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以及弘扬企业精神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为此,笔者认为,盐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和发展思路。

(一)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当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很不协调企业际必须采取新的战略,否则就无法生存时,企业文化就要做出战略性调整,以利于企业战略的实。为此,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痛下决心进行变革,并向全体员工讲明变革的意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须打破陈旧观念产,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上树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适应市场发展规律。2.为了形成新的文化,企业要招聘或从企业内部提拔一批与新文化相符的人员。3.改变奖励结构,将奖励重点放在具有新文化意识的事业部或个人身上,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变。4.设法让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确新文化所需要的行为,形成一定的规范,保证新战略的实施。

(二)引入新的文化管理,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文化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促进新文化的形成:1.反复宣传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故事,强化企业文化的行为标准,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推广。2.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灌输企业使命和经营哲学,使其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也深入到每个与企业有关的客户和人员的心中。3.通过日常的活动将企业文化的基础系统地灌输给员工,企业应举办定期的仪式奖励那些展示企业文化精神的人,惩罚违背企业文化准则的人。

(三)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需求建立企业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建立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企业文化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文化摩擦,使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还能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声誉,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明确性。既要简明、贴切和突出,使企业经营目标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2.连续性。公司的核心战略和价值观念存在相对的稳定性,没有这种相对稳定性所带来的连续性,企业文化将支离破碎,难以发挥作用。3.一致性。在企业高层管理部门,特别是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必须不断地沟通战略意图,以此确保企业成员对共同经营战略的认同和坚持。在明确这三个要素后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又能适应环境的独特企业文化。如开发旅游项目、建设盐基地展览园等,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加以整理归纳,将自己宣传出去,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上创出新的品牌,要建设到一提到某某产品、某某项目、某某经营理念,就想到我们盐业企业,就像一提到德国,就想到宝马、奔驰,一提到美国,就想到可口可乐,一提到韩国,就想到现代和三星,使员工对处于这样的企业,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建立培训机制,夯实教育基础,促进员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意发展和培养人才,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开设适应盐业生产发展需要的专业,促进人才成才。其次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教育和培训,通过高知高薪等激励措施引导员工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积极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岗位竞争和自主择业的能力。

(五)寓教于乐,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盐业企业应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每年在基层开展群众的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和体育比赛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盐场面积较大,基层单位布局分散的特点,定期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大规模的巡回式文体比赛活动,形成固定赛事,促进员工互相交流、积极融入,每年组织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员工度假,以凝聚和调动本级盐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培育企业精神,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

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的最高价值观念,要结合盐业企业的实际,提出盐业的企业精神,并进行提炼、培育,使之成为激励全体盐业员工为实现企业使命和各项目标创造辉煌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源泉。要使企业精神不至于成为一种动听的口号,而成为盐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下意识的工作状态,就要采取传统教育方法与言传身教手段相结合,宣传先进典型与鞭策批评后进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方法,对全体盐业员工进行“三个代表”和科学文化、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与信念、期望和追求、传统习惯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8.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组织学习 学习障碍

建设企业文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界的时尚。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因为过“虚”而夭折。如何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者和实践者所关注的热点,也是许多企业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

20多年前,阿吉瑞斯(Argyris)和熊恩(Schon)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组织学习”这一新概念。随后,组织学习的思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文化学的角度,组织学习是组织建设新的文化系统,从而通过塑造文化优势来构建组织优势的构成。由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同样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因此对组织学习过程的划分同样适用于文化建设过程。

多数的组织学习文献都将组织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运用过程模型抽象地描述组织学习的过程。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分别是阿吉瑞斯和熊恩(1978)提出的四阶段模型即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以及日本学者野中和竹内(1992)提出的组织内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野中和竹内将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并从知识的这两种形式出发,提出了组织内知识转化的四阶段模型:(1)组织学习从个体间共享隐性知识开始, 隐性知识在团队内共享后经整理被转化为显性知识(外在化);(2)团队成员共同将各种显性知识系统整理为新知识(合并);(3)团队各成员通过学习组织的新知识, 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内在化);(4)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成员互相影响(社会化)。这样,一轮组织学习过程终结。

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及因素分析

组织学习的障碍即阻碍组织进行学习的因素。Senge(1990)称之为“学习无能”;McGill(1992)称之为“学习阻碍”;Synder &Cummings(1998)称之为“学习偏差”。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都是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四个范畴的障碍:过程障碍、已有文化造成的文化障碍、组织结构和领导有关的障碍和定制包办障碍。

1.过程障碍

1975年马奇和奥尔森对组织学习循环失效的研究提出了学习周期中断的四种类型,即“封闭性学习”、“限制性学习”、“迷信学习”和“模糊学习”。丹尼尔·金(1993)在马奇和奥尔森提出的模式上又增加了三种新的中断类型,即“表面学习”、“片断学习”和“投机学习”。国内学者陈国权也从组织学习的阶段划分的角度对组织学习的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综合前人研究,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将三种组织学习的类型即单循环学习、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以及行为和认知模式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中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文化的表面学习。组织成员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因此学习只是表面性,不具备长期性,同时由于个体认知模式没有改变,组织也就无从吸收学习成果。

(2)企业文化的迷信学习。由于缺乏必要行动理念、模式或理论,组织成员或组织的认知模式不当,导致知识不能在组织内有效扩散。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尊重员工权利,对市场化的与企业发展的义务认识不够,容易回归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追求上去。

(3)企业文化的情景学习。个体学习开始后,又被遗忘,或没有被加以整理供使用。有的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看似系统、完整、严谨的《企业文化手册》,但是手册中的内容并没有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体现出来。这使得新的企业文化无法通过制度的载体得以实施,根本就无法执行。

(4)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学习。组织成员通过学习掌握了企业文化相关的概念和知识,但是并没有采用合适的行为,即个体概念性的学习没有转化为个体行为。

(5)企业文化的限制性学习。由于组织中的沟通不畅,组织成员间缺乏合作,组织对个体的行为默然视之。

(6)企业文化的模糊学习。现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缺少对建设结果的有效评价,例如反馈机制,这会影响组织成员以后的行为及对组织管理制度的信任程度。

2.已有文化造成的文化障碍

文化是组织学习的产物,同时他又影响了组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植根于已有组织文化的学习不仅能成为有用的导向,而且也会阻碍学习。已有的嵌入在组织策略、结构之中, 难以改变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学习的一大障碍(Schein, 1992)。已有的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这些文化往往自然结盟并已潜移默化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进而汇合成一种普遍的社会习惯;另一方面,与这种社会习惯或文化相对应的社会规范和既得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同时,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十分系统、完整、紧密和成熟,并对新的、先进的、正确的文化发展形成庞大的破坏力或阻力。

还要看到,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在于企业领导和一般员工自身,往往同时兼有新的与旧的文化、正确的与错误的文化、潜文化与显文化。两种文化成分,使得企业从领导到普通的员工需要进行彻底的自我革新。

3.与领导和组织结构有关的障碍

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实到位, 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能契合学习过程的组织结构的存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监管、控制机构。波百和利普席茨用术语“组织学习机制”来描述制度化的结构和程序安排,通过结构和安排使组织系统地收集、分析、储存、传播和使用与企业及成员有关的信息,而不合适的组织结构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障碍。

企业领导由于体制原因和经营压力对企业很少进行系统思考。特别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不少企业领导由于任期时间短,变动频繁,容易导致在任期间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单位长远的思考较少。因此,在实践中,部分企业领导在宣讲企业文化同建设时言行不一。甚至没有考虑过落实的措施、没有预算、没有组织、没有考核。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只是流与表面,无法落实。

4.定制包办障碍

企业文化既是企业领导者倡导的文化,也是企业广大员工认同信任的文化。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建设即使有阻力,但落实的基础较好。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太过于强调企业家的文化,使得企业文化从提出、提炼到手册方案的制定往往由有几位领导或由几位咨询专家冥思苦想出来。周施恩博士从企业文化权威埃德加·沙因的分析框架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的结构性缺陷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许多企业所表达的价值是“天外来物”,与企业原有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这或许就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难以有效的关键原因。

三、超越组织学习障碍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涉及要素众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学习障碍,也并非个别独立的要素,而是要作为相互关联的因素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笔者亲身参与的某水电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案例,探讨如何在企业文化导入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超越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学习障碍,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落到实处。

1.隐性知识外在化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准确地诊断自己已有的企业文化,以及对企业文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文化是否适合企业实际、原有的理念是否在现有的环境下还能支撑企业的继续发展,并明确培植新文化的目标和途径。文化诊断它不仅在于提炼优异和找出问题,更在于以此为沟通工具,达成共识,对既有的情况做全面的解析,并作为感受企业发展的一种参考依据。

企业文化诊断的模型很多,有7S模型、德尼森模型、ETA模型。诊断的方法包括了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标杆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在A企业文化诊断阶段,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模型设计访谈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内外部资料。以期真实的了解企业文化实际情况为下一步的企业文化系统设计做好准备。

2.显性知识合并

(1)形成理念素材。充分考虑战略阶段、战略重点、领导者风格、员工特点、地域文化影响、行业要求等,进一步挖掘来源于企业的理念素材、案例素材。A水电企业属国有重点企业,设备先进,所在地点有天然的位势差,形成天然地理优势。在十几年的基建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企业领导者有强烈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识。同时,作为传统的水电企业员工稳定性高,期待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效益意识强。这一系列的素材的挖掘、整理分析,旨在寻找到已有文化中值得保持、发扬的部分。为下个阶段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形成文化体系并阐释文化理念。通过以上的工作,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发现企业核心价值,提炼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提炼做到切实、借鉴、继承、创新,避免了文化建设凭空想象和脱离实际。提炼的企业文化和新价值,最终要整理书面化为企业文化纲要、手册。企业文化的纲要包含内容完整如下: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若要设计一套涵盖全部的文化体系,首先内容繁杂;其次,操作性很弱。一系列概念的界定企业无法弄清,也形成员工的学习障碍。

在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之后,A企业的文化体系设计:在战略理念层面设计企业使命;在精神理念层面设计宗旨、哲学精神;在职能理念层面为符合电力行业建设的重点,有选择的进行经营、管理、人才和安全理念设计。既避免了全面设计的繁杂,又抓住重点、层次分明。面对企业转型期,由身份问题导致的人心不稳等系列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和谐进取的环境。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以“和合”为主题的文化体系。以“和为本”,以“合为力”,即强调了和谐共生,又强调了合力进取。体系设计的结果,是形成《企业文化手册》、《企业文化纲要》等,指导企业的文化建设。

3.显性知识内在化

文献研究表明,多数学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推进实施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中国企业文化最薄弱的环节。企业文化的推进实施,就是将前面总结的显性知识内在化,得到个体的认知最终达到个体的认同。根据理论及实践经验,总结出企业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实施步骤,将有助于解决企业文化无法落到实处的情况。

图 企业文化推进建设工程

(1)文化建设主体工程。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最终内化与心。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之间达成的团队心理契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的是全体成员由启动、认知到认同,并最终不断的维护与完善企业文化系统的共同愿景和追求。

①组织准备全面启动。在启动中明确职责。企业文化启动阶段,关键在于企业各个部门员工明确职责,在组织上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其中也包括了必要的资金与物品的准备。②传播、培训、制度建设理念“入心”。在认知中促进理念“入心”。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认知系统,特别是如何把企业理念变成员工共识,深植于员工心灵深处,是企业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之前,要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良好的认知。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为何物、如何实施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己的关系、反思自己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差距,首先实现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需要通过培训向员工介绍,传播向员工传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让员工落实执行。③激励、渗透文化认同。在企业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文化的认同,在渗透中促进企业文化落地。认同阶段需要在已有的宣传、制度等系统之上进一步的实现各个部门自身行为、文化的改进,并通过激励系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企业文化只有通过上述三个体系之间的通力合作,实现有效渗透,引起员工的共鸣,化为员工的行动,变制度为员工的习惯,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进一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的。要实现文化的基本落地要2年~3年的时间或者更久。另外,根据各个企业的文化设计不同,拥有的软硬件情况不同,三个阶段工作重点是不同的,也可以根据实际合并或拆分某些部分。

(2)文化建设支持性平台

①组织平台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要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支持,权责利明确,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可能遇到的组织障碍、限制性学习等问题。它包含了职责定位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这是企业文化健康有序进行的必要保证。成立一个由领导带头的企业文化指导小组,即体现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又让责任人得以落实。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由党工团小组具体负责(外资或民营企业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而无须专门建立新的组织机构。

②制度平台建设。企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人的思想和观念中的价值体系。由于它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因此无论观测还是调整都更加困难,也更加需要制度加以规范。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强制规定,是一种形式或程序。其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工具,最根本的依据是制度本身的刚性特征。在A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对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修改,保证了文化的落实。

③沟通平台。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传统、价值、规范、行为的综合体。一方面企业文化对组织的沟通方式有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畅通无阻的交流沟通是形成优秀文化的必要条件。沟通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鼓励所有员工去思考问题并善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A公司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安排些群体性活动(郊游、观看演出、聚餐等),鼓励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当然,同样加强了各种沟通硬件如网络、报刊的建设,使得沟通平台更加多样化。

④活动平台。企业文化关键是由员工参与共同建设的。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在于通过各种活动使员工寓教于乐。为此,A公司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推进公司文化建设”为出发点,突出抓好三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以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水准的文体骨干队伍为基础,带动职工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设施建设,以经费投入为支撑,为职工开展活动创造硬件条件。三是活动制度建设,以水电企业的特点和各基层单位的特色着手,由党工团牵头,坚持活动有计划、多样化、系列化,使职工活动做到常赛常新。通过以上三个建设,有利于构筑企业文化建设运作的活动平台,使公司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4.隐性知识社会化

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组织成员互相影响,完成社会化过程。这样一轮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学习过程就完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束,企业文化在推进过程中有一个评估反馈、循环过程,在考核隐性知识社会化程度的同时,可以使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完善,不断丰富。

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到,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因此,用于这个大系统的评价标准,就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既能满足对现状进行评价,又能用于对过程的评价。第三,对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核心是评价价值观体系的合理性和实施程度,关键词是认同度和贡献率。第四,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进行评价,核心是评价有关规划、计划和专项任务贯彻落实的程度,关键词是文化自觉度和工作完成率。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引入我国20多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受企业界、学术界乃至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克服可能的各种组织学习障碍。

1.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实践同理论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是值得学者去研究提炼,实践家很多思想是值得去学习的。当然从理论的高度出发,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2.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1)找准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将企业现有文化的隐性知识整理为显性知识。(2)夯实企业文化由显性知识转化自身隐性知识的基础工作。(3)扩宽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其重点在于组织建设同制度建设。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大力倡导并率先垂范、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仪式和主题活动形成特色载体等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3.企业完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学习过程,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结合实际,注重细节控制,健全激励机制,量材适用,保证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企业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才能决胜于市场,只有落到实处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Cascio, Waune F.,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4thEdition), McGraw Hill,1995

[2]Oswald Jones. Scientific management, culture and control: A First-hand account of Taylorism in practice. New York : Human Relations,2000

[3]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子荣:文化是怎样炼成的:金地文化的红与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5]张云红:完美执行之最佳企业文化.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6]岳川博:新竞争优势.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8]张德等著:企业文化与CI策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民法学论文下一篇:第三单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