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运算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说明
本学期是对本学段的四则运算的整体复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算理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所以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算理的复习。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加强对笔算方法的训练及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算法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的现实意义的同时,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出算式,并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总体复习学过的四种运算形式。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预设
生: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后个体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一说,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教材86页小小商店、植树和装鸡蛋情境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仅要引导学生说明使用了哪种运算,还要说明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把重点放在交流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上)
2、根据模型复习整数乘法与除法的笔算及小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教材86页点子图和方块图。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14×12和693÷3。
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不要让学生停留在直观运算上,要以直观运算为基础,让学生说明算理。重点是在直观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与除法的笔算方法)
(2)复习小数加、减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6页3题(2)中小数加、减法的相关计算。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学生互相交流后个体汇报。
(3)复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出示教材86页3题(3)中的4幅图。
让学生先涂一涂,算一算,然后汇报。
3、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87页5题的相关情境。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生个体汇报。
师小结:可以根据题意,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理解题意。可以画图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制订计划。提出辅助问题,明确解题思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三步,实施计划。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式计算。
第四步,回顾检验。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检验计算结果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并写出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算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2.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的运算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37-02
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完全掌握上一阶段数的运算学习的基础上,再根据数学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最终拓展学生的认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运算的意义、法则、定律与性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会运用算法解题的基础上弄明算理,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稍复杂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一、新旧课标对数的运算要求的变化
历次的课程标准都对数的运算内容作不同程度的改变,从最初的注重笔算,到20世纪50年代提出加强口算,到2001年突出估算的意义,而今的新课程标准则更强调三者的有机结合。《新课标》把传统教学重视的因素与新课程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在口算方面,把原来第二学段的"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在笔算方面,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和运算(两步)"。关于估算,要求更加具体,如将第一学段的"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算法与探索规律等内容,变化也较明显。例如在第一学段,“希望学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改为“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希望学生对问题结果作出解释”,即明白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算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希望学生通过总结、反思将这一方法普适化。在第二学段,强调学生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的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同时还具体化了加减乘除运算律的学习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了解其变化原理,更应尝试利用这些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还增加了“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在涉及路程方面题上首先要了解路程=速度×时间,在涉及买卖、价钱方面的题型上明白总价=单价×数量。《新课标》更强调精确、具体,希望通过具体、明确、直白的指导能让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二、数的运算在教学时应注意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与价值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情境,在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其运算意义,还应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遇到不同的运算类问题如何选择计算的方法。可供选择的计算方式有很多,比如口算、笔算、珠算、估算、计算器、计算机等,学生必须在充分认识运算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合理选择计算方式。例如学生在刚认识小数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则会忽视小数点的作用,在计算过程中遗漏小数点。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在运算学习中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注重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新课标》将"基本技能"列为"四基"课程目标之一。以前教师在计算教学时强调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掌握技能的最高水平,虽然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技能的熟练,但时间的浪费与大量重复的机械性识记,使得学生对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厌恶数学的单调重复,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又怎能逼迫学生爱数学、学好数学呢。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淡化了运算技能的训练,不再强调题海战术,而是讲究效率,通过举一反三,发现学生在知识方面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对运算技能的掌握。同时,淡化运算技能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不重视,而是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运用,不再要求学生对复杂的运算完全掌握,但基本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仍是教学的重点。
(三)重视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教学的有效联结
算理是指运算过程中每一步在数学上的理由和操作过程的合理性,也即指出"为什么这样算"。算法是指运算过程中的规则与逻辑顺序,已完成特定的运算任务为目标的的操作规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它规定了"怎么算"。在低年级运算概念的初步建立,基本教学的起步阶段,要注意从情境出发学习,加强学具操作,避免单纯的符号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指的是图式表征)—语言表示(认知表证)—数学符号(抽象概括),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破关键性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特点、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做到在今后解题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
(四)注重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的和谐统一
由于思维的常用方式、个人偏好等原因,学生在学习数的运算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运算方式,但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运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数学教学的特点。有学者曾说过:数学学习是一个将负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运算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最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算法的最优化。如11减几的口算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将11分成10和1,先拿10减几,得出的结果再加上1,或者提出从11中直接分出几,通过想象分小棒的方法得出结果,还可能提出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多少加几等于11,这么多的算法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让学生感受到分10再计算是比较简单的口算方法,不仅可以用在11,更可以是其他十几的数字。把多种算法优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简单的解题方法,更可已让学生尝试知识的迁移,将最优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学习中去。
(五)注重三种计算方式的有机结合
口算、笔算、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式,他们都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口算不仅是笔算与估算的基础,其应用也及其广泛,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口算的教学,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关于估算虽然是最近才被提及,但其应用价值却不可小觑,估算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使得《新课标》也不得不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标》强调要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可见估算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通过将两位数中接近整十数的一位转化为整十数,估算积的大小,然后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否与估算的结果相近,来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在除法教学中首位不够除时,更是需要估算来“试商”,因此,教学中应把口算、笔算、估算结合起来,夯实口算基础,培养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
弗莱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即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指引,根据自身的实际活动来获取数学知识,这个过程被他称为“再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他们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想、多思,通过反思将所学的知识再创造,用自己的识记方法内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永久性知
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金成梁刘久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薛松.“数的运算”中转化思想的内容与层次—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2(10)
[4]张奠宙宋乃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费岭峰.解析“数的运算”学习中的基本活动经验[J].教学新思维.2013(4)
3.数的运算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体会数的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1.2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运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计算的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方法。2.2 教学难点:
能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相互计算。
3.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具体怎样的呢?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这些运算方法我们还记得吗 ? ①加法: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②减法: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用来计算减量。
③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④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加法复习
1、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加法性质是怎样的。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1、加法的性质: ①加法交换律:a+b=b+a 举例说明: 18+2=2+18=20 25+15=15+25=40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举例说明:
17+2+3=17+(2+3)=17+5=22 10+5+12=10+(5+12)=10+17=27 师:同学们理解加法的性质了吗?那么同学们知道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2、加法的运算原则: ①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把小数点对齐,从末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二)、减法复习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减法的性质。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1、减法的性质: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举例说明: 5-(-5)=5+5=10 师:减法的这个性质大家了解了吗?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减法的运算法则。
2、减法的运算原则: ①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位数要对齐,从低位算起。
(2)做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做减法时,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当作十,前一位退了一,就少了一。
师:知道了减法原则,我们试着来解一个题目。
生:集体完成这个题目。
(三)、乘法复习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乘法的性质。同学们可以抢答。生:举手抢答
同学们争着回答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1、乘法的性质: ①乘法交换律:ab=ba 举例说明: 5x10=10x5=50 4x1.2=1.2x4=4.8 ②乘法结合律:(ab)c=a(bc)举例说明:
(5x3)x2=5x(3x2)=5x6=30(2x10)x1.2=2x(10x1.2)=2x12=24 ③乘法分配律:(a+b)c=ac+bc 举例说明:
(1+2)x5=1x5+2x5=5+10=15(1+2)x5=3x5=15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同学们对乘法的性质也就了解了,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乘法的运算法则?
2、乘法的运算法则: ①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算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每次所乘得的积相加。(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师:现在我们竖式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题目:1.3x1.1
(四)、除法复习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除法有哪些性质。大家谁能举手回答呢? 生:举手回答
1、乘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举例说明:
师:除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的呢?
2、除法的运算法则: ①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商起,除的时候,除数有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几位不够除,再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上商;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补零,再继续除。
举例说明: 0.5 计算:1.1÷5 先化为:11÷
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先看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用零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除。
举例说明: 5 计算:1.1÷
(五)、四则运算复习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当一级运算(加减)和二级运算(乘除)同时出现在一个式子中时,它们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同一级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这样的运算叫四则运算。
举例说明:
计算:20×(15+2)÷34 解:20×(15+2)÷=20×17÷34 =340÷34 =10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看看,哪个小组计算的快。(课件出示题目)1.12+25÷5-11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析: 解:12+25÷5-11 =12+5-11 =17-11 =6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也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
2.32÷10-1.2x1.2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解析:
解: 32÷5-1.2x1.2 =6.4-1.44 =4.96 师:现在大家独自完成下面的各小题(出示题目)。3.2.5x(5-2)+24÷1.2 解析:
解:2.5x(5-2)+24÷1.2 = 2.5x3+20 = 7.5+20 出示题目)=27.5
四、布置作业
师:在作业本上面完成下面的4个题目。1、5(1.2+10)-(13+20)2、20÷0.4+2(5-2.5)3、15+13x2+12×3
4、问题解析:
1、解:5(1.2+10)-(13+20)=5×11.2-33 =56-33 =23
2、解:20÷0.4+2(5-2.5)=50+2×2.5 =50+5 =55
3、解:15+13x2+12×3 =15+26+36 =41+36 =77
课堂小结
4.刘祖毅总复习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四
赤鹫中心小学:刘祖毅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进行计算。理解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理解并总结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其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3、灵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灵活的进行简便计算,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出新课(约5分钟)
一、自学指导一:
1、课件出示数学信息,学生更具数学信息组合题目,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1)剪了28颗黄星星
2)剪了36颗红星星。
3)黄星星和红星星一共剪了64颗。4)买了24瓶水。5)每瓶水2元。6)一共花了48元。7)我要买这样的5瓶。
小组合作:选择2条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并列式解答,说说运用到了那些运算?
(解决一下问题:1.学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及他们的意义。
2、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
3、推导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会用字母表示、4、四则运算中,如果有0或1参与运算的特殊情况。
5、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总结做计算题的良好习惯。
二、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1、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总结四则混合运算:
3.用简便方法计算,并说说题中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练一练
1.79页第二题
2.79页第四题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十五(1、3、4、5)
2、预习下节内容(式与方程)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从而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地位。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并且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为此设计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5.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五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6.数的趣味教学 篇六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找朋友》(手拿数字的娃娃,边唱边做动作),再让学生指认自己找到的数字娃娃,然后引入尺子图,用直尺帮助学生认识数。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指名学生上台从0到9依次排好数字)为什么0排在直尺的最前面?
生1:因为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师:还表示什么?
生2: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生3:0。
师:最大的呢?
生4:9。
师:9一听自己最大,可得意了。它神气地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谁都比不过我,我是最大的,尤其是你,0!还有1。0和1听了,既伤心,又不服气,它们凑到一起想了一个办法,准备打败9。猜一猜,他们怎样打败9,也就是变得比9大呢?
生5: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变成10,10比9大。
师(课件演示1和0变成10):1和0团结起来,变成10(板书:10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新朋友——“10”。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故事吸引学生,利用尺子图和学生一起复习数字0-9及其排列顺序,同时引发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打败9?这样教学,很自然地引出数字10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同时,还让他们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动手操作,生活中体验数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数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字的魅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中藏着的数字“10”;接着用课件出示各类10个一组的生活物品,让学生数一数,并提示他们,数数的时候应注意按照物品排放规律,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按顺序数,或将整堆物品组块,分片区计数后相加;然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10”;最后让学生拿出小棒教具,边数边取,摆出10根小棒。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让新朋友“10”为大家送礼物的环节,即用多媒体呈现一排礼品盒(超过十个),让学生数一数,找礼物。
师:新朋友“10”要给大家发福利了。第一件礼物藏在从左数第10个盒子里,谁愿意帮大家点开它呢?(一名学生上台找到礼品盒并点击,礼物盒里冒出3个气球)数一数,有几个气球?
生1:3个
师:第二件礼物藏在从右数第10个盒子里。谁能找到它?(一名学生上台找到礼品盒并点击,礼物盒里冒出5个气球)数一数,有几个气球?
生2:5个
师:再送几个气球,就有10个气球了?
生3:2个
接下来,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分礼物的教学环节。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10个礼物打印在纸上,每个小组发一份,让他们将10个礼物分成两份,一个分,一个做记录,看一共有几种分法。
这样教学,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数一数、点一点、算一算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数字“10”的理解,又提升了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能力。
三、游戏巩固,快乐中理解数
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能让教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中学。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10的组成,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
一是“拍手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教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再让学生两两一组,配合动作进行练习。学生通过琅琅上口的歌词轻松地记住了10的组成。
二是“伸手指”游戏。教师说,“我出1”,并伸出一根手指;学生说,“我出9”,并伸出9根手指;师生合掌一起说,“1和9组成10”……
游戏中,学生边思考边做动作,手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快乐中加深了对“10的组成”的理解。
(作者单位:荆门市金象学校)
实习编辑 孙爱蓉
7.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了解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活动准备】
材料投放:写有5以内加减法算式的桃子卡片若干(大约是幼儿人数的两倍),图片(图上有2个小西瓜、4个大西瓜),贴有数字1~8的篮子,若干组数量在10以内的实物,记录纸,电话玩具(1~9的按键被10以内的加减算式代替),笔,骰子两个。【活动过程】
一、游戏“桃子找家”,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
(一)师:果园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果园帮忙采摘水果吧!瞧,这么多的桃子散落在地上,请小朋友们根据桃子上的加法或减法算式,算出得数,然后把桃子放进贴有数字的篮子里。
(二)幼儿自选桃子放进篮子里,同时鼓励幼儿互相检查、纠错。
二、学习看图列算式,初步感知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有6个西瓜(2个小的、4个大的)。
师:果园的叔叔阿姨请我们吃西瓜。看,有几个西瓜?这些西瓜有什么不同?叔叔阿姨要考考我们,你们能根据这些西瓜列出算式吗?能列出几道算式?
(二)三四个幼儿组成小组,分小组讨论,每组一张记录纸,将列出的算式记录下来,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师幼分享与梳理。
1.师:你们列出了几道算式?这些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能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吗? 2.鼓励幼儿介绍本组列出的算式;引导幼儿说明算式表示的意思。例如:“2+4=6”,表示2个小西瓜和4个大西瓜,合起来一共是6个西瓜。当有幼儿列出“4+2=6”时,引导幼儿说出两道算式的异同,复习加法交换律.3.当有幼儿列出“6-2=4”“6-4=2”时,请幼儿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 引导幼儿发现加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将位置变一变,可以列出减法算式,即得数减去加号两边其中一个数,会等于另一个数。
三、分组操作活动,学习列式并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一)第一组“超市统计员”:提供若干组数量在10以内的实物,引导幼儿根据物品特征,在记录纸上列出4道加减法算式并计算。
(二)第二组“破译电话号码”:提供电话玩具(1~9的按键被10以内的加减算式代替)记录纸、笔,引导幼儿算一算电话拨号键上的算式,按算式的顺序填在记录表的格子里并填上答案,电话号码就被破译了
(三)第三组“骰子游戏”:两人一组游戏。引导一个幼儿同时掷两个骰子,另一个幼儿根据掷出的两个点数列出4道算式,并记录下来。如掷出的两个点数合起来超过10则重新掷骰子。掷骰子的幼儿检查,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四)第四组:提供操作材料《小鸟找家》,引导幼儿沿着得数是6的路走迷宫,帮助小鸟找到家。【活动延伸】
8.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八
(二)班 级:小 组:姓 名:教 师 评 价:
【学习内容】:数的运算
(二)【学习目标】:
认识工程问题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工程问题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预习案:
复习工程问题中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
探究案:
1、提问预习案中的问题,集体归纳。
2、例3:某农场要收割1300亩小麦,原计划每天收割60亩。收割5天后改
为每天收割80亩,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对应数表示什么量?问题求的又是什么量?。
1300()60()80()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方法1:方法2:
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案:
1、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九第4、6、7题。组内互评。
2、写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9.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谈起 篇九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0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经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因素我个人的体会是:平凡的数学问题要变换形式,使呆板的操作程序有“趣味性”,“思考型”,“应用性”,“开放性”,最后要求学生提问题。下面以“有余数除法”谈谈我的开发:
一、趣味性
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他们经常会摆弄着一些东西,他们很好动。孩子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在学习着。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学前。上学后,许多孩子都会逐渐地对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很枯燥,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要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黑板上出示20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不看黑板,你告诉我第几只,我就能说出她是什么颜色。”经过实践游戏,学生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诱导学生创新的第一要素。
二、思考性
上述问题,如果把解决方法和答案都告诉学生,那就会削弱教学的创新因素。这时我们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设问:“第14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学生会有多种回答:(1)“我可以在心里数一只红、一只黄、一只绿,这样一直数下去,第14只是黄色的。”(2)“红色是1、4、7、10、13、16、19,所以第14只是黄色”(3)“我只要3只3只数,多出一只是红色,多出二只是黄色,刚好是绿色”。这一过程便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三、应用性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问“有26个人,要去春游,每辆出租车可以坐4人,一共要租多少辆车。”这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题目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处理好余数。有的学生说6辆,有的说6辆半,有的说7辆。
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场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开设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有种亲切感,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应用题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四、开放性
教学课堂必须从封闭走向观念的开放、知识信息的开放,教师应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生机活力。创造精神需要有发散性思维,所以设计的题目可以不止一个答案,这样就具有开放性。我们可以给出以下问题:若100=ab+2,问:a、b可以是哪些数?或者更加形象些,我们有100个物品,以及可以装a个物品的盒子。问:a是哪些数时,可以装完100件物品,且剩下2件物品?这一问题可转化成为98可以被哪些数整除。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大家凑起来回答,每组回答出一种答案得一分,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五、学生提问题
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太少了。在教完有余数除法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出题目”,一组出题目,另一组做。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这种学生提问活动,理应成为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
以上所述,只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其实每个课题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
10.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课件出示494÷4,246÷7,98÷9,27÷6,学生口答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二、新课过程:
1、完成学习单例6,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完成学习单例7,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注意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强调
1、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10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2、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0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教材84页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六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教材页做一做第2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11.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一
成功之处: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方面并不感到困难,在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自学后,了解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二级运算 ?一个算式里,同一级运算,应怎样算?不是同一级运算又怎样算?学生互说后指名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例2、例3时,同样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解决问题。
失败之处: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不高。
改进措施:多让学生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12.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口算。
600÷20= 640÷16= 54÷18= 61÷18≈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600÷20= 、640÷16= 、54÷18= 、61÷18≈ 时是怎么想的?
2.笔算。
750÷5= 900÷6=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即算理。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为什么?就对着那一位商0。不够1,也不是0,但是在我们的除法竖式中,在不够1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用0来表示,但是这个0呢,不是说什么也没有,它只是表示够不够分1。
评析:旧知的复习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新知的预判。新课开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口算、笔算,要求学生说一说算理。不够商1,为什么要商0?0表示什么?”学生不知不觉就投入今天的学习任务之中,旧知的复习也为学生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片段二: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出示情境图: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师:你怎样理解“可以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
生1:“可以组成多少组”就是把612名学生按照18名一份地分可以分成几份。
生2:也就是求612里面有几个18。
教师:谁来猜一猜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生:我猜商是两位数,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
2.探究方法。
师:小组讨论:先算什么数除以18?商几?写在什么位置上?
小组交流汇报:
生1:先算61除以18,商3,写在十位上。
师追问:61表示什么?
生2:61表示61个十。
生3补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61个十除以18,够商3个十,商3,写在十位上。
师: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又是多少?商合适吗?
生4: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商3合适。
生5:商3表示3个十,余下的是7个十,商合适,余数7比除数18小。
师:再算什么数除以18?商几?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5:再算72除以18,商4,写在个位上。
3.理清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算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师媒体呈现计算过程及表述)
引导学生归纳,验证了商是两位数;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所以商是两位数。
评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既重视法则的教学,还使学生理解法则背后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教师借用在先前学习口算除法知识中获得的思维经验,采用迁移类推策略,从而掌握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的方法,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王老师在这里实现“算法”与“算理”的有效结合。
片段三: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1.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师:小组讨论,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
3.交流汇报:
生1: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生2: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生3: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该是两位数,所以应该是30。
生4: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生5: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4.理清除数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的算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师媒体呈现计算过程及表述)
师充分给予肯定,指导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在商的个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引导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证。计算930÷31时可把930看作900,把31看作30,900÷30=30,所以商30乘被除数30是900说明商30是正确的,如果商3乘除数30是90,肯定是错误的。
师: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上是0时,在商的个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5.对比练习
师:现在老师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你还会做吗?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题有什么不同再动笔,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可以跟同桌议一议。
师生共同交流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生1: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生2: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
生3: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师:“个位上的‘0不写可以吗?”小组讨论。
通过交流,使学生找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在商的个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评析:教师充分给学生发言的空间,汇报交流计算的算理及算法,使学生具有清晰的计算思路,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运用商末尾有0的变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梳理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激发计算兴趣。
总评: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帮助学生在心中了解算法的理论依据,并将“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紧密联系。
1.重视口算和笔算的结合。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出示例612÷18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算的方法(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重视算理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由计算原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在学习尝试了笔算,通过讨论:“先算什么数除以18?商几?写在什么位置上?”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通过互动,明白了3写在十位是表示3个十,61里面最多有3个18,写在十位是表示3个十,教师在这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
13.数的世界教学设计 篇十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P1176—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加、减、乘、除法式题,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p117第6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每组题里数字相同,得数不一样?这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相加减)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
二、复习小数乘法计算。
(1)做p117第9题前三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题先都看做什么数乘?都看做48×67,为什么积里小数部分的位数不一样?
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乘法,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复习小数除法计算。
(1)做p117第9题后三题。
指名一人极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算的?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的小数点和转化后的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四、小结。
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算,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按照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移动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
五、练习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指出:要保证计算正确,每次计算后要进行验算。验算时可以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据交换律来验算。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的什么内容?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哪些和整数相同,哪些不一样?小数各种计算的关键谁再说一说?
七、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关键,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除了要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能运用运算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四则运算
1、口算。
(1)p117第12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口算,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25×412、5×0、80、2×0、53、74+626
2、说出下面的得数比第一个乘数(或被除数)大还是小。
2、6×9.3○2.61、02÷1.2○1.02
3、做p117第10题。
提问:怎样用“四会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
4、做p117第7题。
学生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统计都做对的人数。
三、复习简便算法
1、根据运算定律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母,在圆里里填上恰当的运算符号,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板书:
a十b=b+a
(a十b)十c=a十(b+c)
a×b=b×a
(a十b)×c=a×c+b×c
a-b-c=a-(b+c)
a÷b÷c=a÷(b×c)
14.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四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针对回顾与交流中的四个问题作一说明: 第一题:
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四则预算的意义。在第一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装饰教室还需着多少纸鹤”的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加以解决。在第二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并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三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多少米彩带”的问题。并运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四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的问题,并运用除法加以解决。第二题
引领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运算,并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这些运算,目的是在集体交流中,寻找所学过运算的原型,系统的构建运算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使学生能认识到运算的原型。第三题
这是对于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互逆关系的回顾、教材引领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的。教学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回顾,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可用教材提供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加减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第四题
不做全班的共同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例进行适当归纳。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第1题: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 第2题:加法各部分关系 减法各部分关系 乘法各部分关系 除法各部分关系 教后记 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爱国主义、节约意识教育与培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出示巩固与应用 第1题
2006年第15届亚运会奖牌榜 单位:枚 排名
代表团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中国
165 88 63
韩国
193 3 日本
71
198
(1)请将上表补充完整。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尝试解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第2题
打电话计费问题生活中学生常常在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时,应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3题
为支援灾区的学生学习,实验小学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12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60本,六年级捐的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1)
五、六年级各捐多少本?
(2)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正好是二年级的5北,二年级捐书多少本?(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第4题
与前面的问题正好相反,此题是鼓励学生根据算式,目的是鼓励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加深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教学时,由于有前面学习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就可以了,再交流时应注意尽可能全面地提出运用各种运算的例子。
(防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生活信息的处理能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中国金牌总数是日本的多少倍? 160÷50
二、平时你是如何理财的?
三、你为灾区学生做过哪些贡献?今后打算怎样做? 课后记:
估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在生活中、学习中那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请总结一下。学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学生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此题目的是总结应用估算的例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应注重的首要方面,在复习中也不例外。教材通过对话展示出估算的用处:解决问题有时不需要精确结果;估算能够帮助人们把握运算结果,计算之前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有大致了解,计算之后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减少学生运算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出示情境二:
学校组织六年级同学看电影。班级
六一班
六二班
六三班
**班
六五班
六六班
人数/人
43 42 48 46 47
希望影院能容纳300人。东方影院能容纳235人。(1)估一估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2)估一估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并与同伴交流估算的方法。关于去哪个电影院看电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通过说明估算的过程为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选择估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应该去哪个影院,对于东方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去尾,都看成40,40×6=240,也就是六年级的学生数超过了240,因此不能去东方影院;对于希望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进一(看成50),50×6=300,也就是六年级学生数不够300,因此应该去希望影院。
估计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估算策略。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和理由,交流不同估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策略,因此很难有唯一的策略和答案,因此学生的估算策略和估算结果合力都应肯定。估算后,教师可以引导进一步反思。第一,可以将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进行比较,发展估算“直觉”。
三、布置作业 写一份实验报告。(关于生活中的某此估算)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估算
列举生活或学习中那些时候用到估算。
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交流估算策略方法。
三、布置课后作业。课后记:
估算(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3、估算后,促成学生进一步反思,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发展估算“直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养成估算习惯,发展估算“直觉”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巩固与应用 第1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对于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168+288=170+290=460(元)。学生的估算策略和估算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
对于“1000元够吗”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去尾”或“进一”的策略,如:798+260〉790+260〉1000,所以不够。学生可能有其他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第2题 这是一道乘法或除法估算的题目,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49×30﹤50×30=1500<1528,所以打不完。第3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估算的理解和估算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树立估算意识。答案不唯一,只要预算结果在350—500之间都是正确的。第4题
利用估算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巩固估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时,学生有可能习惯计算出精确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估算价值。第5题
通过把淘气和笑笑估算的结果与精确结果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同时进一步体会数之间的关系。淘气将被除数估大,除数估小,所以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笑笑奖被除数估小,除数估大,所以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数学万花筒
由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那么估算结果是否有一个标准,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在数学中,估算出结果的数量级是重要的,因此。教材安排了有关数量级的阅读材料。教学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谈交流,谈谈感受。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估算(第2课时)
1、展示学生独特的估算思路和策略。
2、展示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的例子,并版书正确的写法加以对比。课后记:
计算与应用(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斯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下面是针对教材中53页“回顾与交流”中习题的一些说明 第1、2题
教材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第3题
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第4题 第5题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前面预算的意义中已复习过,这里主要选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包括有关分数的应用题,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和比的应用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感受分析数量关系在正确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画图对于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第6题
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二、对“回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 在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适当为学生补充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或提出实际问题,鼓励他们再次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和情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势分析数量关系;回忆所学运算及其他内容的数学意义,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建立算式;向别人解释自己所列模型的实际意义;自己总结一些解决问题的例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一、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课后记:
计算与应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加强计算基本功,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尝试解决问题。
3、在与同学交流中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表格 教学过程:
关于教材第54页“巩固与应用”答题的建议和方法,供大家参考。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口算和基本计算能力。第3题:
首先鼓励学生看懂这张电表读数记录,然后再回答下面的3个问题,其中第(2)题计算用电量是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把第(1)题答案中的5个月的用电度数相加,也可以用电表读数记录中的第6个月和第1个月的度数相减。第4题:
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路程长所用时间必然也要多。第5题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为买7本《儿童歌谣》还剩下钱,但买8本不够,所以只能买7本。第6题
这是关于大数的估计,教师应鼓励学生回顾估计的策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是:将整体分成基本相等的几部分,先估计每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出整体的数量。第7题
要求学生利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第8题
如果有的学生直接想到的只要付2千克茶叶的钱,0.2千克茶叶是赠送的,直接用9×84=392(元),也是可以的。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鼓励。第9题
(1)要考虑到每个年级的师生人数,平均每批去229人。
(2)关于每批人数怎样安排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安排的策略,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以下的策略:将各年级的师生人数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最多人数的年纪与最少人数的年级安排在一起,即五年级与一年级一起去;把次多的与次少的安排在一起,即六年级与二年级一起去;最后三、四年级安排在一起,可以一次搭配成功。(3)五年级与一年级:(130+88)×2.5+(4+6)×5=595(元)六年级与二年级:(124+95)×2.5+(4+6)×5=597.5(元)三年级与四年级:(106+114)×2.5+(4+6)×5=600(元)(4)设计派车方案时,可以按照第(2)题的安排,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都应鼓励。第10题
首先让学生回顾八折的意义,再独立完成。第11题
注意计算车费要考虑双程,26.8×2+26.8÷2=67(元),67×2=134(元); 480÷3×2=320(元)第12题
计算增长率时应引导学生用“增长部分÷2002年的产量”,粮食增长率为5%,油料增长率约为16.67%,水果增长率为3%。第13题
关于国债利息的计算不计利息税,3000×3.14%×3+3000=3282.6(元)第14题
6+7=13,小(1)班得到195×=90(个),大(1)班得到195×=105(个)第15题
(60-50)÷50= 第16题
(1)2400米长的马路在图上应画40cm(2)计算实际面积时可以先分别计算出长方形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结果为1800米2。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第2课时)
展示部分习题的答案:师生共享 课后记: 运算律 教学目标:
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用举例,实际问题,面积模型等方式验证运算律。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的合理性。
学生1:在整数中验证; 学生2:在小数中验证; 学生3:在分数中验证。
验证的方法多样,有的利用举例法,有的利用情境法,有的利用图解等。(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交流,再交流中反思。)
二、出示第3题,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感知;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负数和分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数学万花筒”联系起来,先让学生查阅有关数系扩充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然后看教材提供的问题,真切感受数系扩充的必要。(从运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数”进行再认识,这是对学生认识的提升。)
三、巩固与应用
第1题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鼓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熟悉预算律的“结构”,同时培养简算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能掌握教材提供的练习就可以了,教师不必再补充更复杂的问题。
第2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通过不同解体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再次体会乘法分配律。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律的正确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算理。)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运算律 验证预算律
学生1:整数方法 学生2:小数方法 学生3:分数方法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简便运算教学设计08-15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09-04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09-16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1-13
对数的运算教学反思12-10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1-01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9-11
二下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24
《运算律》教学设计及反思10-30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