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共9篇)
1.科技媒体 篇一
【51CTO,com 综合消息】2010年3月18日-,随着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出台和试点方案的制定,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挖掘及互联网业务前瞻性分析,网宿科技日前表示将加大研发力度,在现有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流媒体、动态应用加速系统等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三网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也势必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主营内容分发网络(CDN)和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的网宿科技将受益于网络整合后IPTV、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丰富的业务及其增值服务对网络传输的巨大需求。针对潜在的需求,是否能开发出与之相适的产品和服务是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研发实力的一种考验。
据了解,网宿科技目前已整合了优势资源,组建起针对流媒体、IPTV领域的专业研发团队。同时,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均大幅提高。网宿科技2009年度报告显示,2009 年网宿科技研发投入达1498 万元同比上年增长47,
30%。
网宿科技营销中心总监刘洪涛表示:“三网融合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网络产业发展,它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会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网宿科技将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来。”
网宿科技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莎琳表示:“成立十年来,网宿科技始终将技术创新放在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积累起的经验和成熟的研发队伍为我们在流媒体、IPTV等领域实现技术创新打造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年网宿科技将不断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努力使网宿科技成为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增长、高利润率、可持续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企业。”
始创于2001年的网宿科技,主要向客户提供内容分发与加速、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等互联网业务平台解决方案,是国内最早开展IDC和CDN业务的厂商之一,客户群主要包括各类互联网门户网站、网络游戏运营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目前公司服务的客户近2000家,是市场同类公司中拥有客户数量最多、行业覆盖面最广的公司之一。
2.科技媒体 篇二
麦克卢汉与凯文·凯利的观点的珍贵之处在于, 他们看到了技术是如何改造人类社会的, 而在对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媒体领域, 我们更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与传媒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多项层面的联系, 探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关系。
1 科技与媒体的正面联系
传媒业开始正式作为一种社会职能部门, 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那时, 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纸张可以方便地复印与传播, 一些商务人员开始利用一种小册子来作为沟通商务信息的工具, 传媒业开始正式出现。作为技术的产物, 传媒业在一开始就具备了极强的技术“色彩”, 而传媒业的出现, 也在不停地推动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
1.1 科技创新对媒体的促进作用
报纸是最古老的大众传媒工具。报纸的出现, 既是社会交流信息的需要, 也是由于当时技术发展使之具备了产生的可能性, 1450 年, 德国的古登堡改造了中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创立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从此, 报纸的大量复制印刷与传播具备了可能。目前, 世界最早的一份印刷的请求书被德国古登堡博物馆所收藏。
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的报业发展, 初步显现了技术对于传媒行业发展的决定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 无线电技术开始进入传媒行业, 19 世纪末, 马可尼将无线电技术引入通信之中, 由于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及收听便捷, 无线电技术在20 世纪20 年代后被迅速投入传媒行业, 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无线电被投入传媒运营之后, 电视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工具也开始出现,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 年, 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 到1928 年, 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 The Cat》, 从此, 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电视以其声画传播的特点成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成为传媒业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20 世纪末期, 互联网技术迅速崛起, 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专业媒体的形态, 更使社会信息的结构与流动方式发生了革命, 移动互联网技术冲击了电视、报纸与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的生存意义, 并引发了业界对于新闻业各方面的广泛探讨。现代传媒业不仅是社会的信息部门, 更是社会的一大重要产业部门。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传媒业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 也壮大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使传媒技术更多地与社会各个层面结合起来。来自向志强与汤青二位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 报刊业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盈利能力和受众的消费能力都有正面作用, 而网络新技术则除了这几方面以外, 还对广告开发度有正面影响。
传媒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 更对社会的经济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5 年3 月5 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他提出, 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传媒技术的深入发展, 让依托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断涌现, 2015 年的双十一这一天, 阿里巴巴公司的天猫销售额突破912 亿, 其中, 无线交易占比71%。媒体在今天开始脱离纯粹的信息部门, 更多地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始结合, 中国电商的崛起, 正是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媒体变革发展的明证。
1.2 媒体创新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越来越便捷, 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贡献良多。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空前密切, 工业化社会更是由科学技术直接推动, 在现代社会中, 使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生活, 也有助于政府推行一些有关科学的政策。1985 年, 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 报告认为,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科学, 更需要了解科学活动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2000 年, 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又发布了一项名为《科学与社会》的报告, 报告强调了让公众知晓并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让公众知晓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普及科学精神, 让整个社会的运行更为有序与合理, 更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促进。20 世纪80 年代后, 社会进入全面的创新时代,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科学主导社会发展速度的时期。1988年9 月,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经济成为了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模式。进入21 世纪, 我国一些学者提出, 促进科技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传播,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 有助于激发社会群体科技创新的活力, 促进科技的发展。
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 对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增进科学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信息流通的方便及时, 让科学技术知识为普通人接触的几率大大增加, 1999 年, 中国知网建立, 凭借优质的内容资源、领先的技术和专业的服务, 中国知网迅速成为我国的重要知识智库, 通过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 中国知网为全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以及知识创新信息化的条件。
2 科技与媒体的负面联系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指出, 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 但实际上技术本身并没有为恶的可能性, 技术之所以会产生问题, 实际上还是由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在科技与媒体的联系之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当使用的问题, 这些错误的使用方法, 使科技与媒体之间产生了一些负面联系。
2.1 科技创新对媒体的阻碍作用
自报纸诞生以来, 传媒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838 年, 赫斯特报系在美国反对西班牙的战争中不断煽风点火, 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美西战争最终爆发的重要因素;1938 年, 奥尔森·韦尔斯改编后的《世界大战》在美国电台播出, 由于小说描写的太像真实发生的故事, 引起了听众的大量恐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广播“宣传战”更成为了交战国的重要战争手段;在电视诞生后, 美国媒介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 电视使得严肃的话题被娱乐化了, 受众的理性判断能力被电视大大降低;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后, 虚假消息、恶意诽谤与中伤成为了污染网络舆论环境的恶疾, 政府与不法分子利用技术窃取用户隐私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面对科技创新给媒体带来的负面作用, 学界与政府相关人士一直在试图进行纠正, 二战后,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的报告, 提出了“社会责任论”这一重要的新闻理论思想, 报告指出, 新闻自由是伴随着义务而来的, 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 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2014年5 月, 欧洲法院裁定, 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拥有“被遗忘权”, 凭借这一法规条例, 个人拥有了在互联网社会对隐私进行保护的权利。
媒体在享受到技术的发展成果之时, 技术也在不同程度以其负面作用“侵蚀”媒体, 我们必须对技术保持一定程度地警惕心,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赞赏了阿米什人对于科技的使用态度:我们应该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去使用现代技术。这或许也值得我们借鉴。
2.2 媒体创新对科技的阻碍作用
媒体作为社会的信息部门, 如果不对其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地筛选与辨别, 那么就可能阻碍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媒体阻碍科技发展第一体现在随着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上各种“假科学”知识的泛滥, 这一点在我国的网络上体现地特别明显。由于我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较为短暂, 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普遍十分低下, 2003 年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仅为1.98%, 而美国为17%。缺乏科学素养的公众对“假科技”的消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这导致大量的诸如永动机、水变油等“伪科学”知识借助互联网流传, 间接削弱了公民对于科学知识的信赖。
媒体阻碍科技发展还体现在媒体天生对于读者注意力的追求导致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与科学知识未能被大众即时知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指出, 社会大众给予已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科学家的科学贡献的赞誉越来越多, 对未出名的科学家的成果的关注却十分不够。这与媒体过于追捧科学家的名誉是脱不了干系的。媒体对于一些科学贡献的忽视削弱了科学成果对于社会大众的贡献, 更不利于先进科学的传播与创新。
要想清除媒体创新对科技的各项阻碍因素, 需要政府、科学界与传媒业三方的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措施, 对“伪科学”知识的传播予以监管, 更要与科学界一起, 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科技知识传播体系与渠道, 媒体也应当与科学界建立起合作关系, 帮助科学界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
3 结论
传媒业是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我们不仅要推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正面联系, 更要警惕二者的负面联系。
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的末尾, 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他写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实现人力科技的所有目标,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收获科技可能创造的一切成果……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将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联系、更多思想, 提高多样性和统一性, 增强美感, 同时也会制造更多问题。这一切综合起来将产生更多的善。
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 去创造与拥抱这一美好的未来。
摘要:科技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催生了现代传媒行业, 传媒行业也一直在不断推动着现代科学的传播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之间的正负面联系, 从历史、社会与经济等角度探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关系, 并对我们在当今如何推动科技与媒体的正面联系、消除科技与媒体的负面联系做了浅要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媒体创新,正面联系,负面联系
参考文献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美]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3][加]戴维·克劳利, 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M].董璐, 何道宽, 王树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5]天猫“双11”突破912亿元[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8741_0.shtml.
[6]秦燕.科学技术进步与传媒的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1) .
[7]翟杰全, 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与“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0, 1.
[8][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1]伍艳.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11) .
3.当科技新贵踏进新闻媒体 篇三
《华盛顿邮报》的“亚马逊化”是大家所预期的,最可能的就是把卖书的“推荐”技术用到新闻与广告,如果读者对被推荐的内容满意,被推荐的广告也能转换成实质交易,《华盛顿邮报》就会以信息科技为根基成功转型。
Intercept是刚上线不久的新闻网站,从名称就看出了揭密的报道倾向,发刊词说目前只是从揭发美国国安局全部“故事”开始,在第一期就报道了两则美国政府的窃听事件。
贾伯斯遗孀Laurene Powell投资的OZY网站标新立异,给人不同感受。
Facebook共同创办人Chris Hughes离开Facebook之后,用社区网络帮助奥巴马总统竞选成功,没想到这位网络新秀竟转向传统媒体,两年前只有28岁,没有杂志编辑与出版的任何经验,却接手了有100年历史的政治杂志New Republic,不但自己当发行人,还当总编辑。两年之后,杂志越来越厚,而且出版准时,让这本摇摇欲坠的杂志起死回生。
这些科技达人涉足新闻媒体的确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能否让新闻媒体脱离困境,成为数字转型的成功模式?不久前,著名的华顿商学院有几位教授,从管理与信息角度讨论了科技资金投资新闻媒体可能的动机与影响。
如果把新闻媒体视为可以获利的投资目标,显然与现实不符,所以排除这种可能。其次是确认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可以捍卫言论自由,伊朗裔的eBay创办人Pierre Omidyar,对政府窃取个人资料不以为然,所以投入2.5亿美元,从这个角度切入新闻媒体,Intercept网站仅是开始。
新闻媒体的价值可能被低估了,如果加上科技的运作,可以增值获利。这个动机用在亚马逊与《华盛顿邮报》的搭配上应有成功的希望,但用在不恰当的搭配却难以成功。Google已经把我们惯坏了,认为网上内容应该是免费的,加上新闻媒体的网络广告营收有限,何况读者消费新闻大多取自不同来源,不是直接从新闻媒体网站取得。
另一个可能的动机是借用新闻媒体的言论推动力,来带动投资者的发展或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样的投资动机就非常可怕,假设Google的两位老板以这种心态投资新闻媒体,以他们的市场版图与财力,绝对可以引导甚至可以制造他们想让我们阅读的内容。
市场学教授Pinar Yildirim分析新闻读者的心理,第一是为了取得没有偏颇的信息,第二是确认新闻媒体的理念与自己相同。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第二点就成了读者选择媒体的倾向,理念不合就不再选择这个媒体。因为媒体的不同理念偏向,才把读者分开;相反,因为有不同理念的读者,才产生不同理念偏向的新闻媒体。
商业伦理教授Kevin Werbach说,新闻媒体从来没有仅靠自身能力生存过,报纸要与广告搭配发行,电视要靠娱乐节目搭配播出,但现在这个模式已经破裂。靠政府资助?今天大家对政府都不太信任,所以他提议用“莫扎特与米开朗基罗”的模式,这两位大艺术家都是靠善心的有钱人捐助。
科技新贵踏入新闻媒体,是解除困难的救主,还是转型的动力,华顿学院的教授认为都有可能。科技新贵有足够的资金,新闻媒体不但可以维持正常营运,还可以做转型改革的尝试。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打破偏执媒体的“回音室”(echo chambers),因为科技的视野宽广,运用科技思维的内涵设计新的结构,制造更正确的言论来“告知”大众。当然,读者也要开放心胸,愿意接受新的新闻媒体,才能相辅相成。
善心人士捐助新闻媒体的成功例子:ProPublica新闻网
4.科技媒体 篇四
深圳市创品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创品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广告机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本着“时尚 科技 简约”的产品设计主题,为各行业客户订制个性广告机解决方案。
创品新媒体广告机的特点
创品新媒体广告机为现代商业社会提供了新视觉媒介平台通过其在终端售点对有效受众群进行听觉、视觉冲击力为企业、商家在营销策略方面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售点”革命。创品新媒体为每个行业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广告信息发布终端、广告信息管理系统、广告信息创意设计形式并将三者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组合同时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商业模式。
创品新媒体广告机类型
主要产品包括LCD、LED广告机、楼宇广告机、落地式广告机、电脑一体机、双屏广告机、高清广告机拼接屏、车载广告机、触摸广告机、数码标牌、高清广告机、网络广告机等。
创品新媒体广告机的应用领域
创品新媒体广告机广泛应用在电梯间车站银行餐厅品牌专卖店商业中心售楼处医院政府部门学校机场广告传媒移动联通电信酒店机场楼宇商场邮局银行博物馆医院4S店展会广电行业轨道交通政府单位等各种环境中的信息发布和广告播放。
创品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的优势
行业优势拥有众多应用案例可根据不同安装地点及行业特点订制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外观、操作系统、售后服务等几方面满足企业需求。
产品优势多种尺寸7寸到82寸任意定制多种外观任意挑选多个后台软件功能模块让客户管理得更加简便。自有生产线成本低、交期快、质量有保障。
技术优势汇聚多名一流科研人才具备多年行业研发经验掌握多项产品专利技术 获得众多客户认可。
5.科技媒体 篇五
电子白板和班班通这样基于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教学辅助设施正在慢慢成为成为数字化校园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给了教师们的教育和学生们的学习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么新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哪些有效支撑?如何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用于教学变革?网络教学环境如何帮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我们全体教师 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假期期间,我仔细研读了《问道课堂》的这本书,对于其中一篇文章特别感兴趣,就是和上面的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何以在黑板和白板之间完成蜕变》。从中受益匪浅。
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小学的教与学的应用,起步于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随后是基于资源和基于交互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跨学科学习。最终也是最艰难的领域是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教学,即大量常规课堂面授教学。
如何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每一天的常态课堂面授教学实现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这是21世纪全球基础教育革新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班班通,也就是电子交互白板正是这种解决方案,它定将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首选,并很快发展成为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技术。
其实对于我们课堂教学使用的黑板也有一个发生和演进的过程。作为可以重复使用的课堂教学工具的黑板源自学习者个人使用的沙盘和石板。在发明造纸术后,学习者个人使用的书画工具在我国是毛笔和纸张,在西方是羽毛笔和纸张。但材料比较昂贵而且无法重复使用。于是,沙盘和石板作为自制或廉价的书画工具依然存在。
用作课堂教学的书画工具必须满足“面向师生集体、易于重复使用而且成本低廉”这样几个条件。这就是黑板和粉笔得以发明并推广应用的技术学、教育学和经济学基础。近代以来,黑板加粉笔在传统校园课堂教学中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地位。
后来基于对教师健康的关注和信息教育的需要,我们推广了电子白板。
交互白板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为各种年龄和能力的学生组织激动人心和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现在教师可以以一种激动人心和令人兴奋的方式组织整堂课程的教学,师生可以从学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师生与白板的交互获得巨大收益,不论具体环境是什么。”“白板使得教师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丰富其课程教学,可能是录像片段、互联网、多媒体演示、色彩视觉效果等,以及他们以往一直习惯使用的传统黑板的技能。白板也可以用来展示文本、实物,还可以让师生进行计算。
交互白板便于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的操作过程并呈现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的优点;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协作学习中提高应用信自、技术的能力和人际交流的技能,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各自丰富的想像力、创造性和作品,从而增强自信心;不需要使用键盘而在白板上直接书画和操作有利于学生更踊跃地参加到教学中来
对于我们来说,电子白板的好处显而易见,这其中主要的几点是: 资源整合:交互白板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的整合。可以在交互白板的计算机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各类计算机和网络软件课件,播放各类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而且还可直接调用交互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主要有活动挂图资源库、注释库、超联结库、动画库等。其中的活动挂图资源库进一步分为共用库和专用库两部分。无论是共用库还是专用库,又都细分为文件库、页面库、背景库和图像库。每一种资源库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树型目录结构,按学科和班级等进一步分类,方便查找和调用。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构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这种结构既可做到教师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又可实现特定教研集体共同承诺的资源共建共享。而且,交互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
交互平台:交互白板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本班师生与外界师生及专家的交互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这是交互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对于课堂教与学最有价值的特征,也是交互白板同用于课堂教学的其他信自、技术装备相比较时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协作环境:交互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交互白板提供的交互平台上,可以开展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在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协作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活力和凝聚力。
亲近师生:交互白板会使师生发生亲近而不是惧怕的感觉。我国中小学师生极容易亲近交互白板,因为它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无须严格的专业训练,易学易用,好学好用,为简单的使用和高级的应用都留有空间。特别是那些对计算机和网络有陌生感甚至恐惧感的文科年长教师,在交互白板面前会很快由简入手,渐学渐用,建立起信心。同样,不需要使用键盘而在白板上直接书画和操作有利于学生更踊跃地参加到教学中来。而且,交互白板便于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的操作过程并呈现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的优点。
传统创新:课堂教学应用交互白板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教师应用黑板加粉笔言传身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毕竟经受了世界各国几个世纪所有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考验,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可以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同时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是当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其他信息技术装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无法实现的。
常态应用:交互白板适用于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课堂教学。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存在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机房)正在成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计算机加投影+屏幕似乎成了课堂信息自动化建设的主流技术和标准配置。结果,对于部分教师,传统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让位给播放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课。鉴于其教学效果未必能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数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依然是利用黑板+粉笔的课堂面授教学。交互白板的应用将打破这一误区。交互白板将逐渐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常态课堂教学的第一选择,成为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优选方案。
多种模式: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适应教与学的多种模式,实现教学结构与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理论都揭示出教学与学习具有多种结构和模式。这些不同的教与学的结构和模式相比较而存在,具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不可简单地将它们划分为正确与错误、先
进与落后、新兴与过时。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既可适应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与模式,也可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与模式;既可用于加强讲授型教学,也可用于促进协作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等。在实现教学结构与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方面,交互白板比之当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其他信息技术装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教学设计:尽管交互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具有技术集成高、资源整合强、交互功能好等优势,以及亲近师生、易于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适应多种教学结构与模式和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教学等特征,但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取决于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协作。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加强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学及学科教学法素养以及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交互白板为教师培和教研活动同样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平台、环境和工具。
6.文化与科技——宗教与科技 篇六
—— 宗教与科学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运用科学技术我们能很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也越来越开始注重我们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却难以克服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比如死亡、灾难以及因此产生的恐惧、绝望心理等。而宗教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能弥补科学的不足。科学不能代替宗教,科学和宗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不可替代。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两者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一、作为实用技艺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现代科学不是突然闯进世界并获得解释权威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努力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扮演过相似的角色:理解、支配和控制自然与人类。在这种意义上,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也是一种科学。它们都是与人类追求知识和理智的努力分不开的。
巫术与神话起源较早,远非宗教、科学之类系统知识所能比拟,我们也可以把巫术视为原始宗教。巫术是古代人们面对大自然顽强生存下来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并且其“控制”自然的方式是直接的。巫术的背后有原始神话理论支援,神话对巫术之咒语提供解说,这好比当代社会中,科学对技术提供理论说明。因此,巫术之于神话及技术之于科学,是反馈互动的、互为因果的[1]。
在电影《始祖家族》中,多次提到巫术这一名词,巫女们通过从先辈哪里学来的巫术来维护自己的家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破坏。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传着很多巫术。在我国的很多农村,大人们用巫术把失落的灵魂招回来。它不仅限于人自身,也适用于动物、植物。如基诺族为谷神招魂,苗族为牛招魂,汉族小孩病了,往往以为是灵魂失落在村外,妈妈则要拿着小孩的衣服去村外呼喊小孩的名字,为其招魂。彝族也有为出走多年或客死异乡的长辈招魂的习俗。由巫师主持,往往站在高山上,望着死者出走的方向,呼唤死者的名字,一面用麻线佯占死者的灵魂回来。
巫术与科学的不同,在若干方面是显然的,有一点重要的差别就是:巫术用幻想的因果联系取代对实在世界复杂作用网络中因果关系的刻画,因而利用科学能够方便地改造人以外的自然,而巫术却不能。
从功能的角度看,巫术、宗教与科学一样,仍然在发挥着它们特有的功能,虽然在控制自然方面,它们的能力远不如科学,但在控制人的精神方面依然游刃有余,相比之下科学时常抵挡不过。当“法轮功”引起政府注意时,人们简单的抛出“用科学战胜迷信”的口号[2]。这是相当肤浅的认识。一方面科学日新月异,而迷信一个也少不了,还不断在花样翻新。更深一层,迷信与科学属于不同层次的东西。迷信更多是由于信仰,科学更多是由于实践有效性。无论巫术还是宗教,其存在都有现实的合理性,也都是人们需要的[3]。革命导师说过,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放,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二、宗教——当科学还没有开始的时候
早在科学出现之前,宗教就已经出现。与科学一样,宗教是人类想象力的空前发明。假如说人类发明艺术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话,那么,人类发明宗教,则除了追求永恒而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的——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4]。
很多人说,宗教是统治者麻醉、毒害人民的“鸦片”,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所以宗教的教义是“骗人的鬼话”,把宗教视为“科学的敌人”[5]。其实,在宗教产生之初,即原始宗教阶段,大部分原始宗教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即使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只要你不带任何偏见的话,也会理解当时人们的祷告、礼拜、歌舞、献祭乃至命令、恐吓、呼风唤雨,无非是为了让自然听命于人类的意志和愿望。无论是狩猎部落出发前模拟猎物的歌舞,还是农耕民族播种前祭拜大地的仪礼,都是当时生产手段或生产技术的一部分[6]。只是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人类初始阶段混沌不分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技术才逐渐发展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科学与宗教[7]。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混沌不分首先不是因为宗教与科学都还不成熟,而是因为人类本身还不成熟。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用宗教来处理科学问题,用科学来处理宗教问题[8]。其实,宗教与科学都会面临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某个农耕民族某次求雨的舞蹈没有招致降雨现象的发生,其实就像某个科学家某次科学试验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结果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以此否定宗教与科学本身[9]。同理,原始部落巫医的咒语与现代大医院中昂贵的现代医疗器械同样都有成功和失误,也同样是“治病不治命”。还有一点是现代那些崇尚科学而贬低宗教的人常常忘记的,这就是宗教是许多科学的直接的源头。早期天文学的一切成果,其实都源于人们的一种“迷信”——即相信人类的命运与“天象”、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关[10]。如果没有这种“迷信”和宗教意识的巨大推动力的话,任何两眼与地面平行的动物都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仰着头一夜一夜地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星星。化学的发展,也与道士们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和他们的“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11]。如果不是这些“迷信”的道士们一代一代地把精力抛掷在他们的炼丹炉前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把火药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中。
其二,宗教是人类对生命肯定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类探询生命根本意义的最大努力。拿佛教来说,“了生死”——参究生与死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最终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不但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对生命无限的追求和对另一种更高形式的生命的肯定[12]。人们常常忘记,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另外一种状态。对生死问题的洞彻和消解,是宗教对人类尊严和濒危心理的重大贡献。
其三,宗教曾激发了人们超越物质生活的勇气并满足了人类的灵性生活和精神生活。我身边有很多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一心一意的爱主,把自己的一切罪过和恶行都告诉主,希望得到主的惩罚和原谅,从而得到内心的释然。真正的基督教徒往往不追名逐利,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精神生活[13]。每个礼拜按时做礼拜,和教会里的兄弟姐妹倾诉自己生活的好与不好,大家彼此都像亲人一样看待对方。一起诵读圣经,一起讨论自己的心得,那种精神上得到的满足远远超过了物质上的满足,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正因为此,许多人才会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仍然会觉得空虚、失落、甚至痛苦。“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刻的道理。在现代发达国家,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越来越多的对富裕生活不满的男男女女都希望能在艺术与宗教中找到迷失于物欲中的自己[14]。当然,与更依赖物质条件的艺术不同,宗教对处于任何物质条件下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和同样的作用。
宗教,也是人类伟大的发明[15]。而且,它仅在人类社会存在,是人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家不断地发现人类以外的动物世界有语言、有情爱、有分工合作、有社会关系、有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与人类比较起来,它们当然显得很粗糙。不过它们毕竟有。但是,动物没有宗教[16]。动物没有对“灵性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不被“我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的问题困扰,没有渴望“终极真理”的冲动与热情,不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死的本质,没有己身必死的意识。宗教是一种文化。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才有文化,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文明。
三、日益加强的科学怀疑精神,强化着人们的宗教信仰
“为什么希腊人偏偏要坚持在数学中运动演绎证明呢?为什么他们要抛弃像归纳、试验和类比这样一些有用、富有成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呢?通过他们精神活动的特点,剖析希腊社会的本质,我们不难找到答案[17]。希腊人是天才的哲学家,他们热爱理性,爱好精神活动,这就使他们与其他民族有着重大区别。”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希腊人热爱理性、爱好精神活动呢?这恐怕就要在希腊的早期宗教中去寻找原因了。
我们知道,几何学上的“勾股定理”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普罗克洛在《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注释》中甚至认为,就连“数学”这个词也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使用的[18]。然而在历史上,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且是一个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教派是一个有着严密教规的秘密宗教团体。它的主要教义原则是相信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但是,可以通过宗教实践净化灵魂,使灵魂摆脱轮回而与天上的神灵合一。”作为此教派的他们,在入会的时候要举行一系列的神秘仪式,入会之后则有着很多的宗教禁忌,如不穿毛衣,不吃豆子等。他们过着简朴、禁欲、自制而又服从的生活,几乎将全部的身心奉献给数学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视为不可泄露的组织秘密。他们相信数学研究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与超验的宇宙主宰融为一体[19]。
人类在好前心和欲望的驱迫下从事科学技术的结果并不十分美妙;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库、能源危机、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或许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科学技术的罪过,但却是科学技术支持人的欲望放纵的结果。这种破坏性结果导致人们生活理想的破灭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并且自然地引致对科学技术的失望,由此把人重新推向宗教信仰。
四、宗教对科学认识活动的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为科学提供了认识动力和灵感源泉。有些督教教会如规正教会认为,人类应尽其一切能力,靠智慧来认知上帝的作品,荣耀上帝[20]。很多科学家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为了体悟上帝创造物的完美,表达了对上帝的爱,这种信仰成为其进行科学活动的巨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开普勒就是坚信上帝是按照完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因而发现了天体运行的开普勒三定律。宗教对人与世界的起源、生命的本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论证,这些理解和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认知水平,对科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21]。其次,在认知态度、认知方法上,宗教也对科学起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22]。宗教中对神圣实在的谦恭敬畏的态度同样适用于科学研究。科学似乎是以最崇高的、最有力的方式来传授伟大的真理,而这种伟大的真理正是体现在完全服从上帝意志的基督教观念之中:像幼童般面对事实,随时准备放弃任何先入之见,谦恭地跟随自然的引导,即使是坠入深渊也在所不情。否则,你就将一无所获。当然,宗教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其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来自于人类的智慧。
五、小结
在对宗教的信仰理由中,德尔图良式的“惟其荒谬,我才相信”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它的市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的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信仰宗教更多是基于理性的选择和监督自身的需要。宗教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认 识活动的成果,是人类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源自于人的需要,其内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文明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原始宗教与原始科学是交融互渗、难分彼此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逐步走向分野。近代以来,现代科学与宗教出现过尖锐冲突,但是即使在冲突中,欧洲教会也并不是反对一切科学活动,而只是反对那些可能动摇其神圣根基的科学理论。在其余的时间和地域中,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相互交融。世界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由教会创立的。在欧洲,教会学校曾一度是科学文化的最主要的传播和研究的场所。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如哥自尼、牛顿等。很多科学家都肯定宗教的价值,比如爱因斯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教义也随之做出了一定的修正;科学真理也不是确定不变的,它也需要不断地检验、不断地修正完善。从历史上来看,科学与宗教这两个思想领域的内容都有增补、分歧和修正。因为一个系统只有在同其 他系统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才能永葆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封闭的系统只会走向灭亡。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侧重的是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利用,宗教则侧重于人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为人提供心理上和价值上的依靠和保障,二者属于不同的层面和领域,都关系到人类发展的走向和命运。如果说科学技术为人类的身体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宗教则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为人类的灵魂提供了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所。借用西 方的一句谚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风的方向,但是却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心灵导航。也许宗教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而且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宗教与科技的关系,认清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长虹,陈爱华.科技背景下宗教存在的基础和依据[J],云南社会科学,2009(04).[2] 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M],钱福庭,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 金正耀.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与人类的未来[J].科学学研究,1987,5(3).[4] 姜延军.科技发展与当代宗教信仰热[J].世界宗教文化,2003,(1):
7.科技媒体 篇七
主要建设内容
服务科技领域,建立统一信息门户
中国科技网在现有技术平台的基础之上,将进一步建设集成的统一信息服务门户,为广大科技爱好者、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精英以及政府、科技界相关人员提供统一的信息门户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最新科技要闻、科技热点专题、科技前沿技术、相关科技服务咨询;为科技专家与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互动、个性化服务、全方位获取科技资源与发布科技信息的平台。基于互联网、WAP、RSS、移动终端等多种快捷的发布渠道发布各种信息,使之成为业界全方位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最佳最快捷的友好平台。
科技行业垂直智能搜索平台
基于统一信息服务门户,构建科技行业垂直智能搜索平台,实现对所有中文科技网站的门户的垂直搜索。为广大用户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科技行业信息搜索,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实现相关性检索、检索结果分类、聚类、智能关联展示等信息智能化处理功能。通过构建具有集群架构的统一的智能搜索平台,满足大数据量和高并发量的需求。
建设科技全媒体资源库(大数据中心)
基于网络时代公众对科技新闻信息的快速获取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测工作,通过权威专家和新颖灵活的网络专题,对热点科技话题及时策划、深入解读、破除流言和误解,增进公众对国家科技进步成就、重大科技工程、国内外科技前沿及其他热点科学话题的了解认知。提高分析互联网舆情问题的能力,为科技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引领舆论导向、进行科学决策、维护社会稳定提供重要支持。
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科技信息分析平台(比如对全国中小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采集、挖掘、模型建立,实现科技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如对报社记者采访的事件,选用了哪些稿件进行见报分析,对读者阅读习惯进行数据跟踪采集,以便为科技部领导和科技日报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同时及时调整符合读者需求的报道内容。
建立知识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机制
提供以科技知识传播为中心,统一科技知识资源管理,搭建专家和网民的桥梁,建设知识展现,知识学习,知识推进为核心的科技知识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积累知识资产,共享知识资源,创新知识应用,复制知识能力的目标,充分利用专家资源,鼓励科技爱好者积极参与,使各行业科技知识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
应用网络虚拟技术,开展网络科技会展
充分运用3D虚拟会展技术,开设720°全景会展。包括国家科技活动周、国内外科普博览会、大型科技活动等丰富数字资源的网络科普会展中心,打造出“永不落幕的网络科技会展”。
关键技术分析
应用集群技术
主流Java应用服务器(如: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Server、BEA WebLogic Server、Tomcat等)都提供了集群实现。但对于某些大并发的互动应用来说无法直接采用应用服务器本身提供的集群功能,而需要根据应用特点自身在应用层实现集群,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应用层进行集群设计:采取基于组播的对象同步策略实现应用高可用性,支持3-4个应用服务器节点建立应用集群。所有服务器对等配置,给每台服务器配置唯一的权值。在启动时设置一台为主服务器,其他为从服务器。主、从服务器的权值约定和协商策略说明如下(以3个节点为例):
权值定为1、2、3,1为最高权值,3为最低权值,其中权值为1表示该服务器为主服务器;
新服务启动后首先通过组播的心跳通道检查当前存在的服务器节点,获得当前不被占用的最高权值。如集群组内没有其他服务器节点,则新服务启动后获得权值为1,成为主服务器节点;如集群组内只有主服务器节点,则新服务启动后获得权值为2,为从节点;如集群组内存在权值为1和3的两台服务器,则新服务启动后获得权值为2;
如果当前主服务器节点出现故障退出集群,则所有从节点的权值都升一级:如主服务器节点出现故障退出集群,则权值为2的从服务器节点权值变为1,成为新的主服务器节点,依此类推;
如果当前从服务器节点出现故障退出集群,则所有比此从服务器节点权值低的从服务器节点的权值都升一级:如权值为2的从服务器节点出现故障退出集群,则权值为3的从服务器节点权值变为2。
主/从服务器都是缓存读取的对象,不缓存数据库写入操作。每台服务器独立配置了高效的分布式缓存组件负责缓存对象的管理与同步。对于尚未缓冲(包括尚未加载过或者被更新命令删除后尚未加载)的对象,服务器直接通过Cache Loader从数据库自主加载;对于已经缓冲的对象则直接返回缓存对象。当服务器更新缓存对象时,同步发送更新缓存命令给其他服务器;其他服务器一旦接收到更新缓存命令,立即从缓存中删除该对象,直到再次请求时重新加载。
服务器间通过组播的方式传递数据与命令,服务器启动后会自动与其他服务器建立事务、数据、心跳三条传输通道。事务传输通道采取同步方式分发关键命令;通过快速数据传输通道异步分发内存对象等小实体;通过慢速数据传输通道异步分发文件等大对象。心跳检测通道负责探测服务器之间的活动情况,在服务器出现异常时,自主协商新的主服务器。对于异步的传输通道,集群自己维护认为队列,当队列满后,会采取一定的策略调整队列,保持关键信息完整。
为了保持分布式缓存对象的一致,缓存管理器定时刷新对象,并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同步数据到从服务器,此项任务只由主服务器执行(如图所示)。
组播技术
组播技术被认为是互联网技术推广之后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网络技术之一。组播是一种允许一个或多个发送者发送单一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的网络技术。组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组播组,而只有属于该组播组的地址才能接收到数据包。组播可以大大的节省网络带宽,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链路上只传送单一的数据包。
组播技术是IP网络数据传输三种方式之一。IP网络数据传输包括单播、组播和广播方式。
采用组播技术实现集群服务器间的数据同步具有如下特点:
效率增强:控制网络流量,降低服务器和CPU的负担;
分布式应用:使多点应用可行;
性能更优化:消除流量冗余。
AJAX技术
Ajax是由几种蓬勃发展的技术以新的强大方式组合而成,包括:
基于XHTML和CSS标准的表示;
使用Document ObjectModel进行动态显示和交互;
使用XMLHttpRequest与服务器进行异步通信;
使用JavaScript绑定一切。
Ajax的核心是JavaScript对象XmlHttpRequest。该对象在InternetExplorer 5中首次引入,它是一种支持异步请求的技术。简而言之,XmlHttpRequest使用户可以使用JavaScript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处理响应,而不阻塞用户。
Ajax相当于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了—个中间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并不是所有的用户请求都提交给服务器,像—些数据验证和数据处理等都交给Ajax引擎自己来做,只有确定需要从服务器读取新数据时再由Ajax引擎代为向服务器提交请求。
使用AJAX能够给用户和应用带来如下好处:
减轻服务器的负担。
因为Ajax的根本理念是“按需取数据”,所以最大可能在减少了冗余请求和影响对服务器造成的负担。页面不读取无用的冗余数据,而是在用户操作过程中的某项交互需要某部分数据时才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减少用户实际和心理等待时间。
首先,“按需取数据”的模式减少了数据的实际读取量,打个很形象的比方,如果说重载的方式是从一个终点回到原点再到另一个终点的话,那么Ajax就是以一个终点为基点到达另一个终点;
其次,即使要读取比较大的数据,也不用像RELOAD一样出现白屏的情况,由于Ajax是用XMLHTTP发送请求得到服务端应答数据,在不重新载入整个页面的情况下用Javascript操作DOM最终更新页面的,所以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用户所面对的也不是白屏,而是原来的页面状态(或者可以加一个LOADING的提示框让用户了解数据读取的状态),只有当接收到全部数据后才更新相应部分的内容,而这种更新也是瞬间的,用户几乎感觉不到。
安全策略
每一种新的Web技术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安全问题,Ajax也不例外。Ajax即时数据反馈的特点实现了良好的用户交互,使得IT工程师们通过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来改变用户访问和交互公共数据的方式。
但是Ajax技术同时也对组织内部应用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Ajax技术就如同对数据建立了一个直接通道。这使得开发者在不经意间会暴露比以前更多的数据和服务器逻辑。
Ajax的逻辑可以对客户端的安全扫描技术隐藏起来,允许黑客从远端服务器上建立新的攻击。还有Ajax也难以避免一些已知的安全弱点,诸如跨站点脚步攻击、SQL注入攻击和基于credentials的安全漏洞等。
为了发现Ajax应用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并给出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分析Web应用程序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进而选择特定的安全工具来帮助我们提高基于Ajax的应用的安全性。通过使用这些工具,项目和产品开发者可以显著的减少Ajax安全缺陷,并使得任何安全漏洞尽在掌握之中。
同时,在应用建设中,我们重点考虑了如下设计问题:
集中力量合理减少和简化AJAX调用,创建一个标准的响应格式。
遵循应用安全设计规范和相应标准。这里面特别包含了访问控制和输入校验漏洞检查,同时确保敏感信息使用SSL胜过使用普通文本。
永远不要假设服务器端AJAX对于访问控制或者用户输入校验检查能够代替在服务器上的最终再检查。
向外扩展(Scale-Out)满足不断增加的存储需要
系统扩展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业务量逐步扩大;实现系统扩展有两种方式:Scale-Up和ScaleOut。所谓Scale-Up,简单的说就是在同一台机器内增加CPU、内存等硬件来增加系统的处理能力,一般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而Scale-Out就是向外扩展,即通过增加运行服务器的数量来提高系统整体的能力,应用程序的软件架构需要与之配合,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加,应用程序可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
Scale-Up受软硬件体系的限制,因为不可能无限增加CPU和内存,相反Scale-Out却是可以“几乎”无限的扩展。因此,虽然ScaleOut会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多而带来管理、部署和维护的成本上升,但它是全球图片库这类更合适的选择。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满足Web3.0时代的全媒体传播的要求
基于目前现有的Web3.0的相关技术,应用Mashup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各应用之间的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实现组织内部用户创造信息的整合共享与深度利用,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更加明显,便于检索。将精确地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用户的搜索与整理。通过创新性的利用TAG/ONTO/RSS基础聚合设施并融合渐进式语义网,为Web3.0构建完备的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平台。将传统意义的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结合,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搜索反应迅速、准确的“业务应用服务”以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其思想精髓是集中群体智慧、激活人员动力、展示员工才能、促进知识共享,满足企业业务的高度敏捷性(Agile)、很强适应性(Adaptable)和充分协作性(Aligned)。
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
我们的技术平台建设将探索实现信息资源在不同终端的兼容和普适,满足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机顶盒,专用终端,不只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终端上,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实现融合网络的普适化、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同时加入E-RAD的应用与研发,使得嵌入式技术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效力。同时,系统设计时考虑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以及基础性的个性化配置,在UGC筛选性的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形成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同时对内部用户的资源获取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实现业务的“随需应变”。
海量数据的智能化检索服务
全媒体网络综合平台整合、管理着海量的各种格式的信息资源,而且系统服务受众广,数据量大、访问用户多是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何满足大数据量和高并发量的智能化的检索需求,是系统建设的技术关键、难点之一,采用先进、成熟的全文检索技术结合文本智能处理技术构建具有集群架构、具有良好扩展能力、满足大数据量和高并发检索请求的统一智能搜索平台,则是平台建设的重要技术创新点。
全系统的流程整合与业务协同
全媒体综合平台建设涵盖十几个业务应用及支撑平台,实现这些业务应用平台间的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流程互通、业务应用集成、业务办公协同存在着建设难点,如不能实现各业务应用平台间的流程整合与业务协同,则会在大平台上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为此,采用灵活的具有良好扩展性的门户应用集成框架、统一的工作流引擎与统一身份认证技术,实现大平台上各系统间的全面业务流程互通,打造协同的工作环境,可科学的创新业务工作模式并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
智能数据映射和挖掘,实现统一数据访问
为了实现统一数据访问服务,需要借助各种智能映射技术、智能挖掘技术实现数据的组织构建,为不同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为不同的需求提供推荐的数据资源。
智能数据映射和挖掘涉及多种分析和语义智能处理,如基于文档“指纹”的文本查重技术和跨语言的相似检索技术,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的多种分类引擎,基于大规模语料和层叠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实体识别方法,基于向量机算法的话题跟踪技术等。
多元化、精准营销服务模式创新
当前的报业媒体除销售报纸、期刊外,虽然也同时具有网络服务功能,并对信息进行简单打包和推送服务,但远远不能达到精准服务要求。
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其在灵活性、信息快捷性、针对性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在多元化、精准营销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如按行业、按用户、按其关注的热点、订购的内容,推送最新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包括结合IP网、移动设备、智能客户端进行终端交互。
综上关键技术路线,中国科技网正努力将网站的新闻性、公益性和商业性融合用以打造中国科技第一门户网站群, 打造面向全产业链的中国科技服务平台,建成中国科技资源聚合中心,科技行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全形态数字科技产品发布中心,和重要的科技与商务交易平台,科技行业决策支持平台,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科技互动社区,在此基础上研究确立科技传媒行业规范,形成中国科技行业最大的知识库,为创建国家级数字科技基地打下良好的平台。
8.科技媒体 篇八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产业 科技传播
如今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引进,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文化生产自身规律,评估好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协调好文化的精神消费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正是因为现代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高超的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工具,改变了科技传播的固有方式,在独创性上有重大突破,因此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新媒体出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为文化传播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开辟新渠道、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崭新面貌。
首先,新媒体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完善各种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技术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文化产业凭借高科技含量的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现代表达,赋予传统文化产业新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下流行的3D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3D电影能够真实地还原三维空间感,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因其票价不菲,发行商和电影院也赢得了较高的收益。其次,新媒体的发展给予文化产业工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文化产业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创作,拥有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新媒体技术支持,会给文化创意工作者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路,有助于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针对新媒体传播途径广、信息扩散速度快、新媒体研究普及性强等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片面的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大规模投资的比拼,而是转向灵活性强,富有活力的技术密集型投入,中小型企业在此次转型的进程中脱颖而出,扮演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促进中小型文化企业朝着专业化、精英化方向发展,政府更是加大重点培植文化产业中的创新项目的力度,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发展创新,利用专项资金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
二、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众传播媒介是进行科技信息宣传、科学技术推广、科学素质培育、科学精神塑造的主要传播渠道。但是,由于媒介技术自身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着传播影响力有限、受时空限制等一些问题。从媒介技术来看,新媒体具有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在此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也应有相应的改变。
首先是力求“数字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在大众传媒时代已经传播过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二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来处理将要传播的信息。这是因为,随着受众对新媒体的关注程度和使用频率的增加,数字化的科技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其次是对“超文本”的成功探索。超文本是新媒体自出现时就具备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它是动态的、开放的文本。以论坛中的任意一个帖子为例,只要受众对它的关注热情不减,跟帖就会持续,该文本就一直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各个“超文本”又构成了一种“联合体”,是由一大堆信息之间的“链接”构成的,最后形成的结构被称为Web。同时,在获取信息时,我们可以用不断点击的方式,按照大脑所能想到的方式来调用信息。三是选择“超媒体”的运用。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开通了诸多专业科普网站,但是,科技传播类专业网站的访问量不尽如人意,深受网民喜爱的大多还是商业性娱乐性强的网站,有的网站虽然也有科技的最新前沿信息和最新研发产品,但是其本身的科技传播重视度不高,究其原因还有科技信息的“超媒体”呈现不够,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新媒体发展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
追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发展为科技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技网站、博客、网络论坛、电子图书馆、三网融合,甚至手机短信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科技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媒体在提升自身科技力量的同时,使科技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在传输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管理自动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也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能否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机遇,跟上网络和移动通讯时代的步伐,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是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科技传播方面存在缺陷。在科技博客、科技普及网站等科技传播平台上,就信息的提供和专业化服务方面存在着隐患。一方面存在信息采集能力低,高水平、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获取上,网络媒体所采用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所以深受采编能力的制约,无法构成竞争的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内容庞杂、数量浩瀚的现状,网络媒体在信誉度上比传统媒体要弱。
其次是新媒体建设成本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前期投入大,作为眼球经济,网络媒体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要考虑其产业化和赢利能力,不可能对科技传播有更多的倾斜。在人们的信息來源主要依赖网络的情况下,如果网络为了生存的需要,将文化产业科技传播边缘化,就意味着客观上挤压了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空间,这是科技传播在网络时代最大的挑战。
三是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与需求之间存在落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文化产业科技传播专业化趋势加强,科技信息分层现象和科技传播功能分化现象日渐鲜明,文化产业的传播既有高端的专业领域的交流,又有大众化的科技传播。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科技前沿,还是科技传播,其都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传播,但在网络时代,网络快餐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只是对一些好玩的科技知识感兴趣。这就意味着,通过网络工具的筛选,真正有意义的科技发展并不能通过网络为人所知,而网络所传播的又未必是科技发展的主流。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科学传播的新革命。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并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拓展了科技传播的空间和维度,提高了科技传播的效率,但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科技传播亦面临“快餐化”、低端化等的挑战。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开拓的过程中,门户网站、商业网站等在向公众进行科技传播时,针对目标受众存在的差异,以其独特的关注视角,秉承文化传播者在服务社会公众时所应坚持的负责任的态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领域,丰富其传播内容和方式。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依赖于新媒体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和保障,有利于科技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开辟了新的天地,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①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5)
②翟杰全,《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J].《科研管理》,2001(1)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学2011级研究生)
9.科技媒体 篇九
第一条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使学校的科技成果管理科学公正、规范统一,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的职务技术成果。
第三条 本办法涉及的科技成果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取得的有新见解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具有先进性及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技术基础、科技管理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四条 科技处是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等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第二章 科技成果鉴定
第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组织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查、考核和测试,并做出实事求是评价和结论的活动。
第六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包括: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有应用价值的自拟科研项目。凡由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均可进行科技成果鉴定。
对已通过验收、定型、标准审批,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国防科技成果,可以不再组织鉴定:
(一)验收证书(文件)、定型文件、标准报批书等文件中对技术创新点及技术水平进行了评价,起到了与成果鉴定等同的作用;
(二)验收证书(文件)、定型文件、标准报批书等文件中包括了主要完成单位名单、主要完成人员名单和审查专家名单;
(三)审查专家组中,学校非项目组人员没有超过专家组人员的四分之一,并且未作为审查专家组组长或副组长。
第七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条件:
(一)已完成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规定的任务,并达到了所要求的技术性能指标;一份任务书或合同书所含技术内容,一般只能作为一项成果进行鉴定,技术内容相近的多项任务书或合同书完成的成果,可合并为一项成果进行鉴定;
(二)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排序无异议,权属无争议;
(三)经过推广应用,性能稳定,技术成熟,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四)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第八条 成果鉴定应具备的技术资料:
(一)任务书、合同书或经批准立项的开题报告;
(二)技术研究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任务来源、研制目的、工作进度、技术特点和技术内容、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技术研究总结报告中,编写、核对、审核、批准四项应签署齐全;
(三)信息技术研究项目或含信息技术研究内容的项目所开发的软件及使用手册;
(四)测试分析报告和试验报告,包括各种必要的考核、试验、检测的原始数据及分析报告;
(五)用户使用报告,尚未应用的国防预先研究成果应提供应用前景的证明;
(六)涉及环保和生产使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应提供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报告或证明;
(七)标准化审查报告,无产品的成果除外;
(八)查新报告;
(九)知识产权(含专利、著作权)状况报告。
提交鉴定的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情况必须说明来源,鉴定材料必须打印、装订成册。第九条 申请技术鉴定程序:
(一)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项目,在项目完成后,由项目组长负责组织人员整理资料,撰写技术鉴定资料,并对主要完成人员、协作单位的排序提出方案,取得一致意见。项目组长向所在学院提出“科技成果预鉴定申请书”,并报科技处审批。由学院组织对申请鉴定的成果进行预鉴定。
(二)由学院根据成果的技术内容聘请校内5-7名同行专家组成预鉴定委员会,审查项目是否按任务书或合同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完成、提交鉴定的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讨论该研究成果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价值,指出存在的不足和修改意见,明确是否同意对该成果进行正式鉴定。
(三)预鉴定后,项目组长根据预鉴定意见,修改鉴定资料。经所在学院同意,科技处核准,由科技处统一办理正式鉴定的申请手续。项目组一般应在鉴定前一个月向科技处提交技术鉴定资料和鉴定申请表。第十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形式:
(一)会议鉴定:是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做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做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的形式;
(二)函审鉴定:是指由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做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做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的形式;
(三)检测鉴定:是指由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仅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即可做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检测鉴定的形式。第十一条 采用会议和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7-15人组成鉴定委员会。
第十二条 鉴定委员会由项目组和科技处提出建议名单,报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第十三条 参加技术鉴定会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高级技术职务;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态;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体现不同单位、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地区代表性。被鉴定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委托方的人员不得作为鉴定委员会专家。第十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备,并符合规定;
(三)成果的创新点,包括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度;
(四)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应用的条件;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第十五条 对应聘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专家,可发给适当的技术评审费,召开鉴定会所需费用从该项目的研究经费中支出。
第十六条 鉴定证书采用各组织鉴定单位要求的格式,由被鉴定科技成果的项目组负责制作,经科技处审核后上报组织鉴定单位,统一编号并加盖批准印章。
第三章 科技成果登记和资料归档
第十七条 凡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并通过技术鉴定的科技成果,均需进行成果登记。
第十八条 凡进行成果登记的项目,根据成果类型,由项目组长提供资料、科技处统一组织到对口部门办理成果登记手续。未经登记的成果,不能申报科技奖励。
第十九条 科技成果经鉴定后必须办理技术资料的归档,具体要求按科技处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科技成果奖励
第二十条 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申报科技奖励的渠道有:
(一)国家级奖励,是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省部级奖励,是指国防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以及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奖;
(三)市级奖励,是指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奖、教育厅科学技术奖、长春市科技进步奖以及其它地市、行业科技奖。
第二十一条 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按照国家相应的有关奖项奖励办法执行。
凡申报市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根据各奖项要求必须鉴定或符合规定要求的验收、定型或其它方式的技术评价,并经过推广应用,取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申报国防科学技术奖项目,仅限于国防专用项目和军民通用项目,民用项目不得申报国防科学技术奖。第二十二条 申报科技奖励应具备的材料:
(一)申报书;
(二)技术评价证明(鉴定证书、符合报奖要求的验收证书、定型批复及会议纪要等);
(三)技术研究总结报告;
(四)合同书或任务书;
(五)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协调一致证明(仅限申报书与技术评价证明不一致时);
(六)使用单位出具的社会、经济效益证明,未应用的国防预研成果应有任务下达部门提供的应用前景证明;
(七)查新报告;
(八)其它证明(专利证书、测试检测报告等);
(九)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说明(仅限理论研究项目)。
第二十三条 各级科技奖励的申报由科技处负责统一组织,学院负责落实和实施。由学院负责对报奖材料进行初审,并填写“科技成果奖励申报书评审表”,与申报书一起报科技处。由科技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报奖材料进行终审,通过终审的报奖材料由科技处统一上报有关主管部门。申报科技成果奖励应按规定由项目组交纳评审费。
第二十四条 各类科技奖励的申报书由项目组长按规定填写。必须如实填写成果的主要技术内容。不得用宣传性语言和虚假的推算估算以及无科学根据的评述。
第二十五条 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是指对该成果起主导作用,并在关键技术、技术诀窍、总体构思以及体现技术水平方面有创造性贡献的人员。
第二十六条 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组长单位(或经协商确定的主报单位)会同所有完成单位联合申报,但必须对申报内容、各自贡献、主要完成人及其排序取得一致意见,并在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上加盖各单位的公章,协商不一致的一律不办理上报。
第二十七条 科技成果奖金的分配按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对获奖项目,按奖金总额的80%直接发给项目组,其余20%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奖励。
第二十八条 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在享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同时,学校给予配套奖励。奖励办法按照《长春理工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获得科技成果奖励的主要完成人的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定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章 科技保密
第三十条 学校科技成果在办理鉴定和奖励申报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科技成果归属
第三十一条 凡学校科技人员完成的职务技术成果,其成果权归属学校持有,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条件擅自将学校的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 在科技成果鉴定和申请奖励时,不得弄虚作假和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一经发现,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要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