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2024-06-29

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精选7篇)

1.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篇一

文章标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胡锦涛同志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

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当前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时代、阶段、政党、社会,有不同的荣辱观。任何一种荣辱观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剥削阶级的荣辱观是以财产和特权为基础的,谁有财产和特权,谁能一掷千金,花天酒地,谁就光荣,反之就是耻辱。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则把为人民服务、爱国奉献、辛勤劳动看作是最大光荣,反之就视为耻辱。因而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

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可能自然树立,需要全社会自觉共同努力。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只是一种大趋势,而实际上,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富裕之后,精神文明程度并不会自然提高,正确的荣辱观也不会自然树立。我们不是常常看到,一些富裕起来的人依然举止粗俗,不守公德,甚至还干出违法乱纪的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不可能自然而然,需要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熏陶和启蒙,才能奏效。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舆论引导很重要。舆论工具对人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大有作为,因此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报纸刊物、广播电视,都应自觉地宣传“八荣八耻”,坚持“八荣”,反对“八耻”;倡导“八荣”,抵制“八耻”。必须旗帜鲜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人们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我做起,人人责无旁贷。特别是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群众做好样子,带头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恪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带动群众,共同努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心得体会》来源于,欢迎阅读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2.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篇二

1 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安稳、有序、祥和的社会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 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尽力营造一种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社会安定的氛围, 使人们在和谐、安祥的社会生活中发奋努力,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和谐社会,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涉及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等手段, 而道德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和谐社会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祥和为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或期冀。和谐社会是一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这样一种社会境况, 没有宽容、理解、尊重的伦理精神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尤其如此。建设和谐社会, 要求每个公民都应自觉意识到自己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一分子, 既是权利主体, 也是责任和义务主体, 和谐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人都受益;同样, 也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去积极营造, 这是一种道德意识, 也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那种自己不尽力而只想“坐享其成”, 坐等享受和谐社会的美好, 不是一个现代公民的觉悟。应该说, “和谐社会”的提出也为公民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要求。

2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反差。

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一些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主要表现为:

2.1 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改革开放以后, 外向型的“三资”企业, 中西方文化混融, 各种思潮纷纷涌入, 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悄悄侵蚀大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渗透, 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 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传统道德观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

2.2 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趋于理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个人权益与集体主义之间游走, 集体观念逐渐淡薄, 团队精神较为缺乏, 协调合作能力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 又注重现实, 讲求实际, 重视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大学生在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突中形成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价值观。

2.3 诚信意识较为缺乏。

市场经济的社会本身应该是一个诚信社会, 一切竞争与协作都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但在实际生活中, 一些人急功近利, 弄虚作假, 言而无信, 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在大学生群体中, 诚信意识也较为缺乏, 具体表现为:考试作弊;在各种评优评先、申请贫困生补助中弄虚作假;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中往往一走了之。诚信意识的缺乏, 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养成构成了冲击。

2.4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存在

道德教育应该重在品质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 重在现实生活中点滴的积累。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 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尚有差距, 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 精神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明白尊老爱幼等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另一回事。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指出,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集体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的现象, 如在公共场所, 有的学生随地吐痰, 乱扔果皮瓜壳;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 形同路人;在教室, 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随处可见。这些均表现为大学生对道德认知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观念和口头层次上, 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八荣八耻”, 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 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在道德建设层面的根本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要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塑造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八荣八耻”的价值观,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事。

4 引导大学生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党中央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实施意见后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前者是政策性、导向性的, 后者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大学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学科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加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认真实施新的课程方案, 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教育, 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青年学生, 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浓厚的氛围, 教学、管理、后勤齐抓共管, 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合力。第五、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使“八荣八耻”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成为青年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使新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发扬光大。

总之, 大学生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在大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明确是非、善恶、美丑,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吴潜涛, 《人民日报》 (2006-04-03第09版) ;

[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 严唤梅,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04年第四期;

[3]《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孙巧丽, 赵康生,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四期;

[4]《思想道德修养》, 奚建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3.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教育出版德育八荣八耻

教育片《八荣八耻大家谈——南粤学子论荣辱》正式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作为策划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喜悦,更是一种教育出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在此,本人仅就本片的策划思路,进行简要阐述。

一、策划的特点——贴近生活、注重实效

教育影片要收到引导、鼓励、鞭策的实效,就必须讲究方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以自己的风格特色吸引人。在本片的策划过程中,我们立意于变传统的训导式为诱导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用通俗易懂的真理、令人信服的典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克服了公式化、概念化的说教。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编排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与传统教育系列片的制作不同,本案针对收视人群为中小学生,牢牢把握学生群体的收视习惯,运用不断变化的场景,正反故事的引导,学生与老师、家长、企业等人群的互动,并穿插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思考题,竭力使节目突显互动性、故事性、贴近性,有力地展现出新时代下中小学生的新风貌。

(一)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辩论。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使得过去较为分明的荣辱界线,如今常常难以一目了然;从学生个体思想活动的表现来看,其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亦明显增强。因此,在片段中围绕谁荣谁辱的辨识,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成为不可避免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拍摄中编导最大可能调度现场的互动气氛,激发同学们的热情,打开同学们的思路,并制造矛盾点来引发悬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八荣八耻”的意义。

(二)现场解说,进而将理论融入实践。“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分两个步骤:一个是认知;另一个是体验。因此,在每个主题中,我们对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和辨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再把这些放到日常生活中加以体验,以达到不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理解的目的,再化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尽量采用日常化、生活化的事例进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石一天天地铺砌起来的。”教育是一种行为哲学,德育文化是一种细节文化。在各个片段中,我们着力引导学生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他们明白荣辱就在身边,在日常行为与生活细节中。学生排练、邻居买彩票、升国旗仪式等,都与学生的荣辱观念联系起来。

(四)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至今,关于“美德是否可教”和“美德该如何教”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美德可教但主要是意向之教、生活之教、间接之教、态度之教;美德可学但主要是情意之学、态度之学、榜样之学。美德与其说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做”出来的。无论是美德课的教学,还是美德活动的开展,离开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离开学生的体验和“践行”,就难免于形式,也难以走出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沼泽。因此,在拍摄中,我们设计了竞赛、表演、家务劳动等各类场景,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道德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我们要用我们的职业良知引领学生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用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和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塑风骨、铸学魂、造民魂,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自主防御”的铜墙,承担起历史赋于我们的崇高使命。

二、预期的效果——以德育人,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充分发挥“八荣八耻”的道德教育作用

1. 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就是要让每个人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塑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提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道德准则参照物。通过本片,教育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的道德观和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2. 道德的最重要作用是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际关系和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无外乎就是用什么态度和怎样的责任心去处理这些关系。通过“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作用,使每一名学生的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使青年学生按道德感的社会属性去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正确进行道德行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更好为社会服务。

3. 在学生德育教育中贯穿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的内容。分清善恶,明辨是非,是青年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而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道德准则有更高的评判要求,要求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将“八荣八耻”树立为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的道德规范标准,教育每个人都来参与道德评价,逐渐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力量,使社会道德规范更为完善,也充分地发挥出道德的评价作用。

(二)传承文化,规范言行

1. 帮助青少年,以“八荣八耻”的标谁,鉴别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鼓励青少年符合“八荣”要求的事努力去做,属于“八耻”范围的坚决不做。不轻觑“小事”,从点滴做起。懂得法纪是“他律”,而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自觉规范思想言行是“自律”,“自律”是“他律”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长期缺乏“自律”,最终难免要受到惩罚。

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传统美德不可分割。“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与高度概括。通过本片,将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故事和精神,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告诉青少年;以大量的知荣明耻、从善弃恶的好人好事为生动事例,教导青少年。

(三)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结合起来

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参与,结合思想品德工作的各项任务,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基础道德、文明修养和日常的行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八荣八耻”与开展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 认识得到深化,进一步把“八荣八耻”教育落到实处。

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贯彻“八荣八耻”,不仅要有明确的现实对应性,还应从生活细节出发,以道德养成与自觉践行为归宿。教育出版领域要把宣传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出版战线应该推出一大批树正气、批歪风的优秀影视剧作品,社区、家庭和社会团体应该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的主题活动,网络应该引导青少年追求美好与善良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胡晓红,《切实增强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使命感》,《理论学习》2006 年第8 期,45页。

覃晓光,《践行“八荣八耻”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求是》,http://www.cnki.net

杨云生,《“八荣八耻”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7 年第2 期,80-81页。

许金生,《“八荣八耻”: 新时期中职德育的主旋律》,《职教研究》,2006年11月号下旬刊,175-176页。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笔谈》,《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 年第5 期,7-9页。

邵权熙、贾麦娥、李惟,《文化传承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中国出版》,2008年11月,37-38页。

吴海航,《未成年人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中国青年研究》,03/ 2009,31-33页。

付海燕、王海云,《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分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 年2 月,22-24页。

4.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篇四

一、这次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八荣八耻””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搞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新形式,中央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标准,实践先进性要求,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性、向心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活动,使全体党员的工作作风有一个更大转变,真正成为““八荣八耻””重要思想的体现者和实践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照先进找距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每个党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灵魂净化。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很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功过观、得失观、苦乐观、荣辱观、爱憎观。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改造客观世界是无止境的,改造主观世界也是无止境的。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第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增进同广大群众深厚感情;第三,自觉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不断求得进步。

5.八荣八耻荣辱观 篇五

八荣八耻 荣辱观是以“光荣”和“耻辱”评价为特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社会的或自我的褒贬评价标准的价值确认。符合一定规范标准的为“荣”,违反一定规范标准的则为“耻”、为“辱”。其内容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全体公民所应当树立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它以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和共同理想为基础和根本依据,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精辟概括。“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对待科学问题的基本要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人的本质活动——社会劳动的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根本要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所应当具备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概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诚信道德的主体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发挥。“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要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公民人格”的根本,是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上述辞条引自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6.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 篇六

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的提出在社会上,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响?“八荣八耻”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我们党一贯重视荣辱观建设。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八荣八耻”,有立有破,旗帜鲜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因而,“八荣八耻”是我党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二)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需要树立新的荣辱观。从国际来讲,现在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提出是二十年,大约到二0二0年。从国内来讲,到二0二0年,从现在起就是今后十五年的时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至少要实现四大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现这些伟大的目标,必然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也必然对干部素质、党员素质、公民素质和民族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如今,我国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上迈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但精神成果距离物质成果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树立一些现代道德理念,如诚信理念、合作理念、竞争理念、科学理念、公正理念、法制理念等等。在现实中有些人是非美丑界限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荣耻不分,甚至以耻为荣。所以,在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常必要的。“八荣八耻”的新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提供了一个让普通社会公民容易识别的具体标准。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观念,根据“八荣八耻”时时检讨自己的言行是不是都符合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不仅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三)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概括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社会规范的“调节功能”。“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提出,可以使人们能够按照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不断地衡量和测定自己的行为,或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力图不断地同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一种有序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素质提升作用。一个人的荣辱观的社会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文明的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限度。而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人的素质起核心和灵魂作用。

“八荣八耻”的提出不是空洞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如何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扎实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把教育党员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知荣知耻,增强荣辱意识,分清哪些是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的;哪些是需要大力倡导的,哪些是需要坚决抵制的,努力把世界观人生观搞对头,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把精神状态搞对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廉政文化建设中去,努力造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认真抓好理论武装、党内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严守道德底线,筑牢思想防线。要把荣辱观教育纳入学习贯彻党章活动,同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相互促进。

7.传统义利观与“八荣八耻” 篇七

关键词:利义观;功利主义;八荣八耻;义的丰富和开掘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18—02

“利”字原义为“犁”。春秋中期演变成“货财之利”。“义”字本意为“仪”。春秋以后,用作仁义之“义”。《中庸》曰“义”者“宜”也。所谓义利问题就是人们在获取物质或经济利益过程中,怎样处理经济利益和道德标准的关系问题。义利关系在历史上始终是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利义观加以概述,以便在经济建设中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新时期的利义观。

一、义利观的历史嬗变

孔子学说即求义又讲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孔子求利求财富注重的是获得财富的方式,他反对“放于利而行”,“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由此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所以,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说:“苟为后义而失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强调先义后利并且把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擎擎为利者,踱之徒也。欲知舜与踱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荀子进一步提出重义轻利的思想“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荀子·修身》)

儒家后继者朱熹把“义”提到了“天理”的境界,“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卷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孟子集注》卷八)“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强调利义对立,“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陆象山全集》卷十四,《与包详道》)“人家的兴替在义理,不在富贵”(《陆象山全集》卷十二,《与刘伯协》)即把“义”与“利”尖锐的对立起来。

墨子是作为功利主义者与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他认为义利是统一的,“义,利也”。(《墨子·经上八》)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相互的和谐团结协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墨子虽然提出了利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个极端功利主义者。他说:“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于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墨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经济建设应该说有积极意义的,可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北宋李觏进一步提出了言利的合理性,“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原文》)他批评孟子“何必言利”是“贼人之生。反人之情”(《原文》)并把利提到了生存和治理国家的高度,“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

永嘉学派陈亮进一步提出逐利是人的本性,“出于性,则人之所同欲也”。(《陈亮集》),(《问答下》)“耳之于声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嗅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电。(《陈亮集》,《问答下》)并把逐利的结果看着是否义的标准,“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陈亮集》,《问答下》)

永康学派叶适是宋代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针对董仲舒的“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他说:“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奇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卷二十三)叶适提出了“成其利,致其义”,“以义和利”的主张。

清朝颜元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奇功”。他认为,“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其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颜习斋言行录》,卷下)

总之,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辨,是和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侯纷争、“礼崩乐坏”,人们纷纷见利忘义。而此时孔孟之道高举“仁义”的大旗,在当时有其进步积极的意义。

和中国相比,西方黑暗中世纪是主张清清寡欲的基督教思想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的深入,功利主义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功利主义把追求人生的幸福作为目的,以苦乐感受为基础,以实现“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为最高目标。

二、现代中国义利观的反复变化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面对人们“姓资姓社”的议论。邓小平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压抑很久的要实现自我的自由的人性一夜之间迸发出来,传统道德一次次被冲击面临崩溃的边沿。适合中国的新的经济规范还没建立,“逐利”是人们的首要选择,霎时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之风席卷神州大地,出现了各个领域的道德沦丧:生产领域的极力压榨剥削工人、置工人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顾、偷工减料、过度开采,污染环境,事故频发。商业领域的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的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消费领域的挥霍浪费、赌博、吸毒性交易等等。由此导致商业信用危机,政府公信力下降,贫富差距拉大,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社会风气严重败坏正不压邪。

三、八荣八耻有利于道德的重建

其实,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援引登宁的话:资本家“有50%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更何况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的有些企业的利润何止300%,简直一夜暴富利润无限。所以,我国出现

上述现象不足为奇了。

只是我们在学习西方“逐利”的一面,而忽视了西方资本主义是根植西方传统文化的即基督教文化土壤里面之中的。马克斯·韦伯认为,“尽管经济合理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合理的技术和法律,但他同时也取决于人类适应某些实际合理行为的能力和气质。”哒种“合理行为的能力和气质”根源于加尔文宗教改革后的“天职”观,“劳动是对上帝应尽的义务”。“天职”观引导劳动者还是企业家永不懈怠的发愤、勤俭、恪尽职守的美德。

2006年3月4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中的“以见利忘义为耻”对弘扬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有积极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的传统,“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主尔忘身,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我国自古就有致富不忘国家和人民商人,《史记》记载:“穆公元年春,秦穆公使三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我国古代的晋商、徽商就有捐资修路、救济灾民等“义行”、“义举”。

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父母。当国家危难时救济国难,和平时期支援国家建设,照章纳税,热心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保护环境,为社会多提供就业机会。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每个人获的更大的利益。我们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团体,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生财有道是古训,“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准则,古代的许行主张“市无二价,国中无伪”。我们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欺骗消费者,最后毁坏的还是商家的利益。

然而,传统的义利观毕竟是建立封建小农经济之上,其中很多思想已经不适合今天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形成一部分人习惯吃“大锅饭”好逸恶劳甘受贫困害怕竞争的思想。一但被社会淘汰出局,就会埋怨社会。胡锦涛的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真正告诉我们的是要树立危机意思,敢于竞争,开拓进取。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王权统治的大国,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统治下的社会其实是一个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人情社会,所以,传统的“义”中“人情”的成分比较浓。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道德是和强有力的法制相配合。改革开放以来,一时出现了违法乱纪,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建立“法治”国家首先要“以违法乱纪”为耻,树立法纪意思,不然法条再多也枉然。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

上一篇:关于努力就有收获的名言下一篇:昭君故里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