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2024-10-19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精选10篇)

1.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一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1页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思想必须时刻进行更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设计者来说,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活跃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领人们去适应新事物,借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餐饮行业作为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正如《商业空间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在掌握了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课程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商业空间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空间的功能性质,设计具有各种现代风格特色,并能满足不同用途的商业内部空间。课程涉及到总体设计、平面布局、道具装置、灯光设置、陈设等所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构造、尺度、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

正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视觉来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可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2页

良好的采光设计也并非意味着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当的布置方式,即恰当的数量

与质量。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时,采光控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内过分的照度,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和层次。

光和色不能分离,这一点已不言而喻。色彩设计作为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的一种手

段,当它与室内空间、采光、室内陈设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时,色彩设计才可算是有效的。因此,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不但不排斥反而需要色彩系统的整体性。可以这样认为,色彩既然与室内环境的其它因素相依附(如色彩在室内环境中主要依附与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绿化等物体),那么对色彩的处理就要依据建筑的性格、室内的功能、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协调或对比,使之趋于统一。

艺术材质的选用,是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

节。对于室内空间的饰面材料,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对材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感受和美感,例如坚硬平滑的大理石、花岗岩、金属、轻柔、细软的室内织物,以及自然亲切木制材料等等。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一些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空间是固定的,而光线,色彩与材质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通过光线,色彩、声

与材质上的灵活运用又可以更体现出空间分隔的妙处。总之,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的光、色、质最终融为一体,赋予人们以综合的心理感受。

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就人的视觉来

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3页

《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中提到室内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生活和生

产相关的领域中,室内设计与人的听,视,闻,呼吸,触摸等人体工程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专业,它设计多门学科的领域。所以必须从整体需要出发,把握各种要素,综合处理空间和块面的造型,比例,色彩,材料等组合构成,以及室内家具布置,灯具照明,壁挂陈设等环境气氛。

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确定以后,在其整个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中,家具与陈设时室内

环境功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和体现者,同时,家具与陈设的布置排列,对整体空间的分隔,对人的活动及生理,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家具可分为两大功能,一类是实用功能。有为人类日常活动的过程服务,对空间的分隔与充实和按功能组织划分,组织区域等作用。一类是精神功能。有审美情趣的物化,时尚与传统信息传递,气氛,意境,和景观的构成要素等作用。

除了家具以外,室内陈设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室内织物,家用电器,灯具,绿化盆景等的配置和选用。室内设计的气氛和情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陈设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主任的修养和情操。室内设计有很大部分于室内装修有直接关系。如挂毯,壁画,地毯,书画等。而室内织物如沙发套,床罩,窗帘,台布等。其主要作用是与家具和”三面”的色彩协调,并发挥其材质,肌理美,色彩美的作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室内的气氛而显示其表现力。例如窗帘,百叶窗,帷幔等有遮蔽,调温,隔音,调光等功能,同时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为了创造自然情趣氛围,常常根据空间大小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自然景物,山石,水体,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而盆景,盆栽,插花等。常为办公室,起居室和书房增添生命的活力。室内配置绿化作为装饰性陈设,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机和魅力。现代的室内设计常常喜爱用绿化内部空间环境,特别是用绿化装饰室内的剩余空间,通常在沙发的端头,转角,书桌,书架侧面,以及植物,花卉,盆栽陈设,以连接成充填边角,构成富有生机和谐的气氛。但室内环境气氛的创造是与人们的爱好密切相关的,可以布置得高雅,富有书香气,也可以设计得自然,富于粗狂的野趣。室内绿化不在于多而贵在精。同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巧妙地与阳光,照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4页

明结合,有机地利用墙面,转角,茶几,窗台等空间区域,做到与整个室内设计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室内环境设计中常常运用灯光和灯饰,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和主题。这里照明方式的确定,氛围效果的设计,灯具的选择和布置,加上光控音乐的幻变,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富于情调和个性。

照明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调节,营造环境的氛围,渲染环境的冷暖色调,增加与丰富,空间变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使用灯具的用途和场所不同,灯光源的不同,灯具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灯具本身不仅具有照明的物质功能,还由于其用途的各异,千姿百态的灯饰造型,还起着装饰空间环境给以欣赏的精神功能。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什么样灯具或选用什么样灯饰,什么样风格,与设计师的构思有关,因人因事而异外,更重要的是与使用场合有关,就是要与所放置的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例如,古典欧式风的室内,适宜选用写实,装饰性强的巴洛克,洛可可灯饰;日本式的和风室内,就适宜用东洋味强的纸质框形灯具;现代的高雅的室内,应用那些造型新颖简洁的灯饰。

总之,使用什么样的灯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随机创造种种新的风格,新的组合。

说到茶餐厅,我们一般会想到香港,因为在香港,茶餐厅非常普遍,慢慢地成为了

香港的一种文化——茶餐厅文化,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什么都有,中餐、西餐甚至印度餐等等都有,也就是这样多种多样的选择,所以才那么受欢迎,其实“茶餐厅文化”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体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5页

参考文献.[1] 罗戟,国外室内设计精粹.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06.[2] 周昕涛.商业空间设计[M].上海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5-126.[3] 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 张青萍.室内环境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室内2003.9.[5] 高祥生,韩巍,过为敏.室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9-65.[6] [美]约翰.派尔 著 刘先觉 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6.3.[7] 张良君.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世界建筑导报,2009.12.[8] 李朝阳.室内建筑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150.[9]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0-75.[10] 张福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5-78.[11] 姚国坤.图说中国茶文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5.[12] 郑曙阳 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建筑创作 第十期,2002.[13] 曲家东.餐馆.酒吧.咖啡厅室内环境设计(1-3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4](西)罗彻 著,杨震 译.酒吧 咖啡厅设计经典[M].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5.[15] 董海泉.室内环境设计与装饰装修 [AD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 建筑世界株式会社.室内设计.商业空间.餐馆.饭店.商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7] 王伟光.商业风水宜忌-空间设计宝典2.新疆电子出版社,2006.8.[18] 张先慧.国际室内设计年鉴2010③餐厅、酒吧、夜总会.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7.1.[19] 杨学军.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9.1.[20] 严英怀,林杰.茶文化与品茶艺术.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1.

2.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二

关键词:代课教师,农村代课教师,文献综述

对于教育界来说, 代课教师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 但目前仍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代课教师指没有正式编制, 临时从事教学工作的人, 其前身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 是新中国初期中国教育的迫切发展与财政收入有限和师资匮乏矛盾的产物。此后经过50年的发展、鼎盛以及整改, 在2000年, 基本消除了民办教师的存在。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 又出现了代课教师这个新的社会群体, 取代了民办教师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 代课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已经在艰难困苦中发展了12年, 虽然国家陆续出台过一些政策, 规定不允许学校私自雇佣代课教师, 但它仍然作为一种必要的师资补充存在于农村基础教育中。

由于代课教师多出现于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 所以本文所研究的代课教师专指农村代课教师。

本文采用的检索方式是使用CNKI中国知网 (清华同方) 。针对“农村代课教师”这一主题, 采用CNKI中国知网 (清华同方) 进行文献检索。由于代课教师是继2000年民办教师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 所以将论文检索时间限定在2000—2012年 (6月底) 。检索文献时主要使用了三个数据库:一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二是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三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以农村代课教师为主题, 检索到的学术期刊论文有124篇, 博士论文有2篇, 优秀硕士论文有28篇。以农村代课教师且包含教育资源为主题, 检索到8篇学术期刊论文, 9篇优秀硕士论文;以农村代课教师且包含政策法规为主题, 检索到1篇学术期刊论文;以农村代课教师且包含身份地位为主题, 只检索到1篇优秀硕士论文。

从这些论文发表时间来看, 从2005年以后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而且以2008—2010年度居多, 表明代课教师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内学者专家的关注。由于检索条件设置不够全面, 可能存在资料收集的遗漏, 这是本文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一、存在缘由及发展状况

代课教师存在由来已久, 王献玲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民办教育始末研究》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始末, 从历史宏观的角度说明代课教师的出现是民办教师队伍的一个补充;李友玉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研究》中, 专门对代课教师的产生、发展, 演变过程作了详细阐述,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预测, 认为小学代课教师所经历的这些历程都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闫引堂在其博士论文《国家与教师身份》中也系统的阐述了代课教师存在的具体原因, 并引用了2005年蒋鸣和教授主持的“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基础调研”项目中所得出的代课教师目前仍然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虽然代课教师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占据很重的分量, 但是因为代课教师群体自身的问题, 如代课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教学水平差, 年纪轻, 教龄短, 进修机会少等让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担忧。以上原因, 安雪慧, 劼俊祥在《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并提出有效合理公正地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这些原因, 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解决并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相关政策法规

由于代课教师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又一大问题, 涉及到农村教师队伍的规格、来源和建设, 影响到了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问题, 国家政府针对代课教师的问题专门作出回应。在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当前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中以及以“代课教师清退”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都明确提到要把代课教师逐渐从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分离出来并彻底清退。

对于清退代课教师所引起的师资紧缺的问题, 国家已引入特岗教师计划来加以缓解, 详见廖朝华的硕士论文《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是代课教师的存在毕竟是由来已久, 而且目前已发展为一只庞大的队伍, 单靠政府的硬性规定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三、理性与道义的思考

虽然代课教师存在着一些缺陷, 对基础教育发展不利,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群体对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所以, 政府关于“清退代课教师”的决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根据莫瑞芳, 于萍在《民办教师现状问题思考及对策》中采集到的数据显示, 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个事实与国家政策间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代课教师存在的合理性。刘国丽, 苗志军在《农村代课教师存在的合理性探析》一文中就深入探究了代课教师存在的合理性;陈伟强在《理性与道义:代课教师清退政策的理想与现实》中也多次强调代课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认为在清退过程中应给予合理的补偿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四、解决建议

考虑到中国教育的现实, 王献玲在《农村代课教师如何“消化”》一文中指出应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 正视代课教师的作用, 采用多途径的“消化”, 而不是“一刀切”, 如拓宽农村师资来源, 优秀代课教师可以转正等。赵丹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学点师资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一文中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对此问题也提出过建议, 如提出应注意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庞丽娟, 夏婧在《进一步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政策建议》也提出了几条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如将代课教师纳入师资管理范围, 制定代课教师招考转正政策, 建立代课教师补偿制度等, 并且说明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代课教师问题, 有助于切实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结论

通过整理12年以来关于代课教师研究的文献, 使笔者对代课教师这个群体有了深入的了解, 对以后的研究视角和方向也有了很大的启发。虽然在论文检索及汇总分析方面还有些片面与欠缺, 但仍然希望能够给更多关注代课教师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研究者些许的帮助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献玲.中国民办教育始末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5.

[2]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薄建国.代课教师的政策与法律问题[J].教育管理, 2005, (4) .

[4]莫瑞芳, 等.民办教师现状问题思考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6) .

[5]刘国丽, 等.农村代课教师存在的合理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1, (2) .

[6]陈伟强.理性与道义:代课教师清退政策的理想与现实[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5-16) .

[7]王献玲.农村代课教师如何“消化”[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2) .

3.教师教学反思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专业成长

G622.4

近十多年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的思潮之一,反思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捷径。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相关的课题,发现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大约有2439篇,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21篇。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较多,十分缺乏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安富海(2010)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地自觉地思考并调节,在思考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申继亮、刘加霞(2004)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仇珍玲(2012)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教学行为、理念、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许多学者都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解释,结合先进理念和各学科,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各学科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行为和效果,进行积极、持续、周密、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二、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新手型教师来说。王青(2013)指出新手型教师对教学反思意识不高、教学反思内容较浅、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田甜(2005)指出专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新手教师反思则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语言、教态、板书、时间安排、失败时大多选择逃避。仇珍玲(2012)指出目前新手型教师更重视教师自身、不重视理念、轻视发展、过多的重视方法,不注重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较为浅显、缺乏理论支撑、反思方式单一。结合田甜和仇珍玲的观点得出:新手型教师反思大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反思,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且不能将教学反思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对策的研究数量很多,通过文献搜集发现文献提及的策略、途径、对策属性相近,在这里统称为策略。费振新(2006)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对策:培育教学反思的文化、提供教师培训机会、重视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培养。隋小美(2014)认为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学校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仇珍玲(2012)指出要加强学习实践,培养反思习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反思能力、改变管理方式、注重反思指导、对职初教师重规范、重积累、促进反思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注重教育理论、培养反思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这些对策都可以被新手型教师所借鉴,但实施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者主要是从教学反思的宏观层面来研究的,更多的是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对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只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对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提供现实素材,为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安富海.教学反思 : 内涵 、影响因素与问题[J] .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10

[2]仇珍玲.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2

[3]费振新.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常熟地区小学教师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06,9

[4]王青.新手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3,6

[5]隋小美.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4.,3

[6]田甜.新手型数学教师与专家型数学教师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5,5

4.金融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四

【摘要】这个综述主要概括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公司股权、绩效、股权集中

(一)、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的热点。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良好的股权结构能优化公司董事会构成,影响股东的行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促进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实际的股权结构优化方法的指导。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的研究是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开始的,沿着股权结构——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逻辑思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拓展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而言,国外学者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股权集中度,二是控制权,亦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Jensen 和Meckling(1976)的观点,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一致,因而越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Shleifer 和Vishny(1997)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价值有正效应。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出于“理性的无知”而采取“搭便车”行为。依照这样的逻辑,提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动力。

(三)、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与我国股市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在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就够的自身特点,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孙永祥、黄祖辉(1999)、姜冰雨等(2000)都认为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掠夺其他的小股东,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股权过于分散,所有股东持股量少,容易形成“搭便车”机制,导致对管理层的监控失效,形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同样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许小年(1997)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个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施东晖(2000)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低效率和消极作用,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则根据持股水平而定。佘晓明(2003)认为国有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上市公司价值需求不一致,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比例和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关系一样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张根明、柳超、温秋兴,(2007)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国有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 型关系,社会法人股比例 1

与公司绩效呈三次曲线关系(最佳持股比例为63.5%),机构投资者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制衡有助于绩效的提升。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发现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经营绩与国有股比例的关系均呈三次函数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无显著相关。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型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法人控股型;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法人控股型结构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股权分散型。

国内学者们不仅从整个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还就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式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看出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总体趋势呈显性相关, 其中流通股、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家股、法人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而股权集中度和与经营绩效指标总体负相关, 但相关性趋势不十分明显。黄久美(2006)认为就中国车类上市公司而言, 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显著负相关。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正相关关系,控制变t资本规模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三年来的分析结果显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连续,稳定性较差。孙志平、申俊龙、田侃(2009)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应该建立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才能更好的提高医药上市公司的业绩。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国内学者对就股权性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视角多彩而且方法多样。比如对整个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的同时又对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分析,而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在研究中又将样本分为竞争环境强行业和竞争环境弱行业。也正是因为采用的方法选择的样本指标等不一样,使得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业绩衡量指标不同是致使对同一问题研究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的重要原因。部分研究发现R O E的缺陷(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等),但已有的研究仍然倾向于使用R O E作为业绩指标;后来也有学者开始选用托宾Q 衡量业绩指标。当然还有其他的如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时分别选取股东权益比来衡量其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其盈利能力;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其成长能力。而张根明、柳超、温秋兴则采用杜邦分析法的八个指标来评价公司绩效,另增加了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用主成份分析法来分析这十个财务指标(P1~P10),构造了一个衡量公司绩效的新指标P。另外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不难发现,外资股相对国有股、法人股一直被学者们冷落。随着我国股市的逐步完善以及外资入主上市公司门槛的再次打开,上市公司中外资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外资股再也不是一个可以避开的话题。

(五)、研究方向: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了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其所选样本是1997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金属类上市公司,数据已相当久远。在考虑到金属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长期受到国家的保护,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金属类上市公司的实际的股权优化结构。因此对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的。何旭、刘国成的研究中选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净利润、挣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作为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变量。单独使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好比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了风险自然就大,误差更是在所难免啦。因此我认为此处用张根明、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会更好。因为为股权分置前金属材料行业的前两大股东主要是国家股、法人股,所以才用到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股权集中度这两个个股权结构变量。股权分置后可以删除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这个变量。文章未考虑到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为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把这些变量设为固定变量引入文章。最后因为金属类上市公司包括有色金属类和黑色金属两大类,他们的结构相差很大,所以两者合起来分析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两类分开研究可能会更准确。

(六)、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对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借鉴张根明、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y),同时引入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等股权结构变量和公司规模等固定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参考文献:

5.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文献综述 篇五

概述:

经众多文献的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地位所受到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国内的教育政策下,这一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工作压力一词正式提出后,中外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文献也不断出现。为了了解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文献研究情况,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检索式:题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并含‘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模糊),获取检索结果1362篇。本文将基于这些数据从文献本身的统计学特点和文献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国内关于中小学工作压力的文献研究现状。

正文:

一、对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教师”并含“工作压力”为关键词模糊检索文献,发现共有文献5555篇,且数量从1957年的1篇一直到2000年的18篇再到2013年现有的412篇,可见我国对于教师的工作压力研究呈现出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以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 并含“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模糊搜索,发现现有文献1362篇,发表时间从1957年的1篇到2000年的61篇再到2013年的202篇,我们发现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力度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

二、对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率先在《教育评论》(Education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在该文章中,作者给出了教师压力的定义,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均是由教师职业这一工作引起的。该定义模式实质上是把教师压力当作一种负面的情绪经历,这种经历是由于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境况对他们的自尊或健康构成了威胁而产生的。随后对于工作压力的定义各有侧重,我国学者也根据文献研究得出了关于此的不同定义。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工作压力亦称“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由工作或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所造成的应激。例如,工作负担过重(overload)、变换生产岗位、时间压力、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机器对人要求过高、工作时间不规律、倒班、工作速度由机器确定、上班过远、工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良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是工作人员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应激。工作压力会给人造成的后果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一)、关于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从国内文献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的界定也有所差异。《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中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按“压力值”大小依次为:工作负荷压力、社会地位压力、考试压力、学生行为压力、自我实现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当代科学2008年策2o期,马晓燕)【1】。而在《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一文则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曹晖)【2】。专家指出,作为一位特殊的教师个体,其导致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他或她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这将取决于他或她的个性、价值观、技能与环境之间精细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虽然教师压力来源的研究能在总体上凸现教师压力最普遍的来源,但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忽视对个性的考虑。另外,不同国家的教师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也不同,这归因于国家教育系统的独有特征。不同学校的教师其压力来源也可能不同,这取决于教师独特的个性、学校独特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教师和学校所持的最普遍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压力源这一指标的划分不一定就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因其各种变量的差异来共同研究确定。

(二)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反应的研究

职业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以及工作效率等都有重要影响。耶基斯(Yerkes)----多德森(Dodson)定律第一次概括总结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该定律表明,不同性质的工作或者说难度不同的工作,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与心理压力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事简单容易的工作,则较高的心理压力对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有利;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则较低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工作难度适中,心理压力适中,作业成绩最佳。也就是说,压力具有两重性:压力有时可以使人感到兴奋又干劲倍增;有时也可让人感到困惑不安,感到威胁或无力。因此,压力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压力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压力的大小,也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认识和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一般甚于积极影响【3】。研究显示,压力造成的后果职业应激的影响分为生理和心理两种: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我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只要其强度、频率、持续时间都比较适当,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有益于保护机体。但是相对于个体的承受能力而言,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职业应激中,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对工作不满意、厌倦感、无责任心,并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高、失误增多。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等,并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还可导致危害行为,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上下级关系紧张,以及迁怒于家庭成员等。

参考文献:

【1】马晓燕:《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当代科学2008年第20期

【2】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6.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六

——以某大学为例

文献综述

一、行政管理概念的界定

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管理实践伴随着国家和政体而存在,但作为研究这种活动的学科,即行政管理学,直到一个世纪以前,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百多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行政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并成熟起来。然而,由于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各种原因,目前对“行政管理”的认识还不尽相同。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艰难”[1],主张建立一门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如何有效地推进政务,提高政府的效能。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开始。

1900年,美国的另一名学者古德诺写了《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政治是决定政策,行政是执行政策”,[2]把行政看作执行活动。美国行政学权威威罗比1928年所著《行政学原理》,认为“行政乃是政府组织中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3]更加明确地反映出行政活动的范围,为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划定了界限。这些认识受国家体制的影响,以国家组织的分工来分析和解释行政一词,认为凡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政务,就叫做行政。

随着管理科学的出现,一些企业和经济管理的理论被运用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用管理的理论来看待行政活动。

美国的怀特认为:“行政艺术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对许多人的指挥、协调和控制”。[4]厄威克的《行政要义》,认为行政是由“考察、预测、计划、拨充、组织、协调、规章、督策、考核等九要素构成的一种管理和技术”。[5]在《管理科学论文集》中,有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说,即管理活动过程中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这七种职能,并将每一英文词首字母连起来,组成了POSDCORB一词,这不仅使管理学说系统化了,而且也为行政活动中管理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行政”一词,在我国古代,有“行其政事”的执行含义。在涉及到我国行政管理的时候,我们认为,应当是国家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运用各种手段,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包括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管理以及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如下:(1)综合性,即它是交叉性、丰富性、广泛性。(2)实践性,即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3)系统性,即它是整体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4)技术性,即它是方法的、工具的、手段的。(5)发展性,即它是动态的、进步的、创新的。虽然它有那么多优点,但是由于国内环境和学科设置,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专业针对性不强,用人单位可供替代的专业选择面窄,行政管理专业能做的很多别的专业都能适合甚至更合适,而适合别的专业的很多工作却未必适合行政管理。

二、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来恢复设立行政管理专业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增加,对人才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主要面对党政机关就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大幅的增长,反而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在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后,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突出,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求贤若渴,一方面是学习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综合考察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的有关文献,我们总结出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概有:各类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部门,我们认为纵然有着这么多的选择,但其实实际的选择并不多,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志向主要分为“考研”,“报考公务员”,”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三大类。

就我们对就业方向的现状分析:

1.就“考研”来说,由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本科生逐年增加,参加考研的学生逐年巨增,考研甚至比考大学更具竞争力,考研人数的巨增告诉我们这是一条艰辛的路。

2.“报考公务员”也是个有前途的方向,但报考公务员人数多,名额少,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次,公务员要求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现阶段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仍以理论为主,竞争力不强。

3.此外,去“高校工作”现在看来是管理专业最佳去处。高校工作舒服,待遇稳定,不过门槛越来越高。一流大学要博士以上,二流要硕士以上,三流力争研究上,985学校不留本校学生任教,这一就业方向对高学历的行政管理专业还是不错的,但对本科生却是望尘莫及。

4.从目前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在企业中任职,但由于教学偏理论性,实践应用性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

三、影响因素

1、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认识

就业认识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就业有关系的问题的认识、了解及选择就业过程中的推理及决策。一般来讲,大学生就业认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对自我的认知,只有具备明确的自我认识,才能在就业的大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对社会因素的认知,如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第三,对职业的认知,职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认知的不同导致了择业意向的差异。

2、大学生就业观念

行政管理专业不同的就业观念导致不同的择业意向,这包括就业意愿、就业取向及就饿标准的不同。

3、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每个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理解与认识影响子女的选择。

4、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实行择业双向化,企业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同时学生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要进去的企

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往往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素质学生的不同择业意向。

7.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七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办48号) 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 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新形势、新任务下, 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 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 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

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 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 avid M c C lelland (1973) 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 IC PA, 1999) 指出, 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 (C G A, 2000) 认为, 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 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

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 近几年, 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 宋夏云 (2006) 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 在既定的标准下, 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 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 过于空泛。宋夏云 (2007) 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 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 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 (2011) 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 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 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 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 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自D avid M c C lelland提出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以来, 许多学者提出了胜任能力模型, 大致有以下几种:

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 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 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 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 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 处在外围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 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 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 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 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 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 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宋夏云 (2006) 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 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 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 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 各二级要素中, 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 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

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 (2009) 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 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 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 级别越高, 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

宋艳 (2011) 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 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同时, 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 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 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

黄子明 (2015) 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 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 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 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 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 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 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 核心是专业技能, 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 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 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 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 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 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

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 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 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 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 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 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 过分偏重理论, 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 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 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 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 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 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 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 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 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 或者说是准入标准, 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 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 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 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 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 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

所以, 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 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 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 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1]AICPA.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ntry into Accounting Profession.New York.www.aicpa.org, 1999.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 2009 (1) :27-31.

[3]黄友, 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5) :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 2015 (22) :136、138.

[5]IFAC.Competence Requirements for Audit Professionals (Draft) , www.ifac.org, 2005.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3 (3) :48-55.

[7]Mc 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8) :1-14.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 2010 (11) :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 2007 (11) :17-20.

[11]宋艳.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1 (6) :14-17.

8.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概括,大体如下:

陈吉元(1996)认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 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 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牛若峰(1998)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蔺丽莉(2006)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各经营主体,在市场导向和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 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 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实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 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并让农民参与。

在蔡荣(2007)的观点中,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从定义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三是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产业,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的各行各业。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兴起开始,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田永强等(2006)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够;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企业法人代表整体素质偏低。

庄严(2006)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有:1.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2.相关政策不完善, 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大问题;3.资金支持不足, 融资环境亟待改善;4.总体上农业产业化起点低、层次低、效益低, 产业组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弱。

李话语等(2007)认为农业产业化存在以下问题: 1.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2.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3.行业协会合作社发展不充分;4.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5.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陈春(2008)在研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时认为,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存以下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欠佳, 阻滞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3.产业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竞争力;4.利益调节机制不规范, 违约问题严重;5.区域发展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

由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组织单一,缺乏竞争力;3.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4.资金不足,缺乏融资渠道;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田永强等(2006)认为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有效措施, 抓紧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4.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方式。

李话语等(2007)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1.提高认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培育骨干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5.加强基地建设, 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

陈春(2008)认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为: 1.确立主导产业, 发展优势资源作用;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实现其主体作用;3.协调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4.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产业集群建设;5.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王凤(2010)对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1.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经济产业链条,助力市场经济;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3.加大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4.加大并完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体系。

四、小结

农业产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但总体来看,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 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体系, 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多, 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的文章少。研究的面较狭窄,研究思路不够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多, 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少。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和研究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下一步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蔺丽莉.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蔡荣. 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3).

[3]黄卫红. "共生型"农产品价值链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关系研究--- 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 2007(12).

[4]李付梅.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5(3).

[5]牛若峰.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9.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九

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教学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检验与总结。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我们将把所学理论知识系统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可以实施性全面了解投标文件编制的全过程,明白投标报价的计算程序,并将两者与具体的工程项目相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对工程概预算知识的掌握,能具体对一工程项目编制出一个施工预算,并根据施工预算及招投标策略,能编制完整的招投标文件;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并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作出施工组织设计;了解施工方案的确定、进度计划的编制、机械人工的配备、施工现场的布置等具体的操作与安排;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各种相关工程软件的使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同时发现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与此同时,锻炼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平台,使我们在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很快的融入新的环境。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2003年,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方式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方法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转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正式发布实施,时隔五年,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也正式发布实施。这无疑标志着我国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而改革又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与过渡时期相适应的“统一量、指导价、竞争费”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所接受,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仅就投标而言,我国就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的工程招投标的起点较高,随着公开招标和《招标投标法》的深入实施,建设市场必将形成政府依法监督,招投标活动当事人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交易活动,各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运行新格局,在我国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久便会与国际接轨。目前,在国内的工程建设中已经出现了诸多含有向与国际接轨方向前进的举措,如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工程索赔制度等等。而从国外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编制的特点看,施工组织设计是以单个工程为对象进行编制的,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需要编制人员有足够的建筑工程理论

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科学、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工程的实施,得到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随着各种规范与规程以及各种专业法规的不断地成熟与完善,现在的公路建设已基本踏入规范化建设阶段。总之,招投标和施工组织设计今后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编制方式或编制内容,都将会有显著的变化,在编制方式上趋于组合化,在编制内容上趋于竞争特色的规范化和编制手段上趋于快速化。而这三方面的变化则是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

三、研究重点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确定资源、工期、资金的使用计划以及合理配置;

(2)做出总体施工布置平面图,确定项目部、机械设备、材料的安置;

(3)准确套用定额以编制本合同段的投标报价。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通出版社,2009

[2]办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4]出版社,2008

[5]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社,2007

[7] [8]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六、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

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整理和系统运用,也是从大学生活,到工作岗位一个重要过渡。这个过程是我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不断培养专业素养的过程。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跟毕业设计所要求的知识有关的书籍及部分专业规范。我不仅从中汲取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还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深化与延伸,从而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在这次的遂宁至蓬溪快速一级公路C3(K2+000~K8+822.5)合同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投标文件编制过程中,我在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主要查阅了以下文献:《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公路施工手册》、《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这些参考文献为我完成遂宁至蓬溪快速一级公路C3(K2+000~K8+822.5)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及投标文件编制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如《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该书主要阐述公路工程造价原理及其工程造价的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及管理的基本概念,定额概论,工时消耗的研究,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工、料、机预算价格的确定,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费用组成,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及修正概算,投资估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标价的编制与确定,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计算机辨证工程造价文件等。《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是交通部颁布的相关定额及编制办法,是我在编制投标文件时应该需要查阅的,通过定额的查找,我们了解了各分项工程的材料组成及其用量,还有各分项工程的工作内容,使我对投标报价有了总体的了解,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编制工程量清单时,我参考《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列项,它对指导、规范招投标工作、控制工程质量和工期、降低工程造价起到重要作用。在实施编制过程中,我对该范本清单的列制作了稍微的调整,删去了多余部分,并添加了缺少的项目。清单中的工程数量是根据遂宁至蓬溪快速一级公路C3(K2+000~K8+822.5)合同段的设计文件,经确认、复核后而算出的。

在我做投标文件时,我首先参阅了《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这本书也是我们学校周直老师和崔新媛老师编写的.是人民交通出版2004年9月出版的.全书包括工程项目招投标概述,工程咨询招标与投标、工程勘察设计招标与投标、工程施工监理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施工招标及招标文件的编制、工程项目施工投标、投标策略、签订合同及合同履约等内容。本书以公路工程为工程技术背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和方法.这本书使我熟悉了施工招标投标的各个程序以及一些投标技巧。其后我还翻阅了《工程项目招投标实务》。这本书是由刘尔烈老师编写的,由人民交通出版社于2001年12月出版。这本书主要阐述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的招标和投标;工程建设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标与投标;国际工程项目的招标与投标;特许权项目(BOT)。此外,这本书还对与工程项目招投标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工程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工程施工索赔,工程项目融资、保险等进行了阐述。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该书系统阐述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并应运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动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有: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成本的关系;施工方案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来采用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工艺流程、配备的主要机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投标时以标书为依据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中标后以合同书为依据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要求及特点。使我的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完成。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系统地介绍了公路路基、路面及桥梁、涵洞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土质路基与石质路基施工,稳定土路面、碎(砾)石路面、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桥涵的基础、墩台施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拱桥及涵洞的施工等。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我段的施工分项内容中的施工方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涵洞的施工工艺,从管涵的预制,运输、装卸、安装到其施工注意事项,还有涵洞基础和沉降缝、防水层的施工,都作了详细的讲解,为我组织涵洞施工时,应该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与此同时,我还参阅了姚玉玲教授编著的《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该书着重讲述了要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活动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五个主要因素后,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通过网络优化,分别对成本和资源进行优化,使工程达到最优。通过对该书的学习,对我画网络图,横道图、垂直图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我还参看了其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在这里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书籍、资料和老师的指导帮助我我完成这次的毕业设计,同时有效的帮助我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整合,也完善了自身知识体系。不过由于能力有限,使这次的毕业设计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 交通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沈其明、刘燕编,《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 崔新媛、周直编著《.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 公路工程造价师培训教材《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与费用监理》 交通部公路工程定额站

[6] 全国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王洪江、符长青主编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8] 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公司编 《公路施工手册》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 姚玉玲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89)[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10.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 篇十

——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熔铸成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容纳、爱戴的主要来源。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研究;综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一、教师人格魅力综述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现代词典对“魅力”的释义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

而教师人格是指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主要指教师独特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人格是社会中形成的,它是一个人感情、言谈举止、道德信仰的综合变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指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品德、学识、个性等方面对受教育者——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的特点,是教师内在的多种素质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通常通过教师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授课等一系列可观形式体现出来。它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基础的前提,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如下【1】:

1.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系上,表现为对学生和对机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作为教师尤其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盒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学生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2.和谐和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

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愿

意与家长及其其他教师交往,与人相处多表现出真诚、尊敬、信任的积极态度,因而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同时,善于将各种关系组织起来,共同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服务。

3.有力的自我调控系统

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良好情感及其调控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4.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主动研究学生特点,启发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勇敢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主动向他人甚至是学生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是自己具有广泛渊博的知识,用自身的学习力来吸引学生。

二、国内古代学者对人的魅力研究

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学者对个人魅力进行了研究。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对人性与伦理的讨论,他们把才智出众和品德高尚的人尊称为“君子”、“仁者”或者“圣人”,也就是当今所指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具体来说,古代思想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了人的魅力。

1.从品德上阐述人的魅力

高尚的思想品德经常被看做是个人具有魅力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蹇》)”“圣人者,道之极也。(《史记》)”„„这里的君子、仁者以及圣人都是指受人尊重而有魅力的人,应该具有重(自重)、反身(反省)、仁等品德。

2.从行为上阐释人的魅力

人的处世方式好坏往往决定个人魅力的大小。孔子首先提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做人主张(《论语·颜渊》),并指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学而》)。荀子强调:“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荀子·儒教》),即有魅力的人不能乱说话和随意发怒,否则会失去个人的魅力。司马迁则提出,“仁者爱万物”的大爱胸怀。庄子则认为,作为一个人有魅力的人应该在得失方面不要考虑自己,也不应该追求名利,并提出“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处世原则。宋代思想家范仲淹则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豪迈气派。老子在有关个人魅力的思想与孔孟的思想相差甚远,他提出了“无为”的行为主张。

3.从形象上阐述人的魅力

形象上的魅力来源是古代文人墨客赞扬的对象之一。例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表现出美丽女子的个人魅力。苏东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赞扬了西施的美丽,而且把西湖之美也描述的淋漓尽致。杜甫“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八哀诗》)也表现了美貌的魅力。

三、国内现代学者对教师人格魅力研究

我国学者对教师魅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上,总结起来,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的研究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者谭玲认为,第一,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并发掘学生潜在的素质;第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严师益友的关系并以此促进教学相长„„【2】学者关玫玫在书中提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沟通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业;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3】。再如,学者李本义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

【4】。最后是学者王学航岁教师人格魅力作用的概括:第一,潜在的心理示范;第二,崇高的美学感召;第三,特殊的社会塑造;第四,无形的柔性管理【5】。

2.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条件的研究

从教师职业道德来看,学者周方莲认为教师必须具有自律的职业境界、高尚的思想品德、积极的教学效能和成就动机、真挚的爱生情感、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宽厚的文化底蕴【6】。从教师心灵品质来看,学者杨艳萍则认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即:理想高尚、意志坚强、个人需要合理、工作动机纯正、性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积极乐观等等【7】。由此可见,要具有人格魅力,教师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3.教师获得人格魅力的途径措施的研究

如何获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者黄乙玲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培养“教师意识“,提升情商素养;锻造高尚的师德情操;精通所教专业,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培养自觉研究意识;加大师资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8】。学者李本义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教师应从努力学习,创新进取;方法独特,点石成金;潜心治学,堪称师表;敬业爱生,与时俱进;个性鲜明,富于想象;意志坚定,激情奔放;心胸开阔,豁达大度;谦虚谨慎,富有爱心等八个方面去努力【9】。

结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3】关玫玫﹒教师的形象怎样完美展现﹒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2】谭玲﹒人格魅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97-99

【4】李本义.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3):43-45

【5】王宇航.浅析教师人格魅力与师生沟通的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24-27

【6】【9】周方莲.高校教师人格魅力浅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3(1): 35-36

【7】杨艳萍.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52-55

上一篇:交通纠风工作总结下一篇:成长的滋味初一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