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提纲(共13篇)
1.中考地理提纲 篇一
1.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5.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6.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8.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10.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中考地理提纲 篇二
一、近几年地理知识考查的形式特点及课标要求
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而且通过对地图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可以锻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的能力, 所以在所涉及的地理试题中, 以地图的形式来考查的题型很多。
1. 大量使用地图和图表考查能力, 少有识记内容。
试卷均以能力考查为主, 突出考查学生通过对统计图表、文字等信息载体的分析获取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一般通过提供蕴含信息的地图、统计图表、表格、文字资料等创设一定的意境,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种载体中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 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
地理试题70%以上分值应用图形命题, 体现新课标要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 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 多学科知识综合, 地理学科内综合内容较多。
文综试卷中的地理题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天气与气候、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工业和城市区位、人口、环境等是地理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体现新课标中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中的作用, 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考查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的危害、资源危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沙尘暴等试题反映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体现新课标中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 初步认识人地关系的科学辩证思想。
二、典型新颖试题分析归纳
1.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径的地区, 温度带的变化依次是%%%%、%%%%、%%%%、%%%%。
(2)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由东向西途径的地区, 属于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是%%%%、%%%%、%%%%、%%%%。
(3) 西气东输中的“西气”主要来自于%%%%盆地。“东输”的终点是%%%%。
(4)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什么影响?
(5)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
分析:该题以我国西部开发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背景, 考查学生对我国重要地理事物的了解和天然气使用的重要意义, 涉及温度带、商品粮基地、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常识等多方面内容, 综合性强。
解题的关键是依托地图进行思考。 (1) 西气东输主干道经过的自然带既有经度方向性变化, 又有纬度方向性变化。应该进行巧妙的定位:新疆和上海两点进行定位, 分别为温带、亚热带。 (2) 要依据图中的管道线进行有效的联想, 问题则较容易解决。 (3) 根据天然气的性质应采用管道运输, 缓减东西部的交通压力。 (4) 解决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证。注意回答时要运用经济常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强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吸引和积累资金, 促进西部发展。
这些题都是综合题, 考查的是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是解答许多综合题的基础,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 学生必须夯实基础, 加强能力训练。
三、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 准确熟练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从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 地球运动的意义、影响天气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气候类型的判别、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这些问题是无法准确完整回答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 知识点多。学习中要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 开展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要善于总结规律, 这是答题完整、规范和准确的基本保证。
2. 切实进行以图表为载体的能力训练。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 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关于地理图表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等值线图, 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 (面) 、等降水量等有许多共同点, 所包含的信息也丰富, 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 2011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地理题中就有等高线地形图。二是统计图表, 是人文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图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 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 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区域地图, 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 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对区域图, 除了从海陆分布、国界、省界、河湖特征、地形起伏等方面抓住其主要特征外, 对于一些重要的经纬线也一定要记熟。
3.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由于当前大部分地区中考还没有将地理纳入考查科目, 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能达到考试的要求, 这就要求任课老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能力。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 而这与当前的地理教学的安排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
3.中考地理凸显核心素养的探索 篇三
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如图1所示)。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就需要积极地发挥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只有在中考命题中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考察,才能更好地让老师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在近几年江西省中考地理命题中,重点考察地理核心概念和核心能力,这与考察地理核心素养的思想不谋而合。本文以2016年江西省中考地理试题为例,与同行分享在命题过程中为了凸显地理核心素养所做的探索。
一、彰显人地协调观,考察地理价值取向
人地协调观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上。在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是我们必须遵照的基本观点,同时它也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试题在命制的时候,会将人地协调观融入到试题情境中,在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的地理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例如:(综合题第16题第5小题)巴西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有人建议巴西政府砍伐林木建农牧场,环保人士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请你说明环保人士的反对理由。
二、运用综合思维,考查地理基本思维方式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培养综合思维要让学生能够从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贯穿于整套试卷之中,无论是情境创设、试题立意还是设问作答,均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方法。
例如:(综合题第17题)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大陆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之路。21世纪初,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使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读“一带一路”示意图(图2)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中亚、西亚的部分地区,称为西域。西域多荒漠、高山、高原。
材料二: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货物主要有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皮革制品、床上用品、鞋类和家具等。中国的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受到青睐。
(1)在古代,江西省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有 。
(2)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运输方式的优点是 。
(3)图2中①地区出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4)为什么我国的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广受俄罗斯人欢迎?
(5) 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推测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注重区域认知,考查地理核心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区域认知不仅体现为对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进行认知,而且要对地理事象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进行阐述,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象的空间运动与演变规律,强调培养学生的不同尺度区域空间观念。具体表现为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布规律,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的发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及其逻辑关系的认知方法至关重要。2016年江西省中考地理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凸显学科区域认知能力的考察。
例如:读亚洲某区域图(图3),完成10~12题。
10.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相关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11.青藏高原上独特的地表景观是
A.林海茫茫 B.沟壑纵横 C.雪山连绵 D.黄沙遍野
12.小红一家计划暑假期间到青藏高原自驾游,下列建议,可采纳的是
四、践行地理实践,考查学生地理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主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地理实践包括实践体验与社会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在生活中实践地理。在中考命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究地理问题,获得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是中考地理测评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综合题第18题)地理探究:北京的城市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读图4、图5,完成下列探究。
(1)简要分析北京市与河北省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
北京市的优势: ;
河北省的优势: 。
(2)为什么本世纪初首都钢铁厂会从北京市区迁出?
(3)从城市职能考虑,北京市今后应侧重发展哪些产业?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是今后地理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它将引导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今后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到中考试题中,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让地理核心素养能够在课堂上“落地生根”,这已经是今后中考命题改革的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责任编辑 陈海燕
4.湘教版地理中考总复习资料提纲 篇四
在紧跟课堂的基础复习中,要扎实地掌握知识体系,细化落实每个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必然要再次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重新认识进而延展知识的深度。
再次回到课本,从正文、插图、活动题、阅读材料等不同方面去仔细领会,研读。试卷中的一切题型知识点都源于课本,课本是考试的依托,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几乎每年都有源于课本的题,看似简单的一个活动题稍加变式就会成为一个综合题,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可轻视。
二、整理、归纳、纠正错题,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复习中,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整理和归纳,成绩一般的孩子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解题时注重严密细心;成绩较好的孩子可以加强习题训练,解题时注重地理思维的逻辑关系。做题时错误不可避免,但要及时纠正,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记录在错题本上,定期归类、整理,这个过程是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进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在老师讲评试卷时,要注意老师对错题的分析讲解,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等。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重自己解题的细致、思维的严密。读题时逐字逐句认真对待,不因自己看似熟悉的题而错读、漏读,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于选择题中几个选项表面看上去都对的题目,要重新回到题干中去抠字眼、找关键字。
三、注重地图的复习
5.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篇五
77、我国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是我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我国的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之北,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雨热同期,是我同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
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78、寒潮 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常有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这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即为寒潮。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寒潮是一种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的天气。台风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台风灾害主要是狂风和特大暴雨所引起的。台风有功有过,台风事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一些地区的旱情。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按气候灾害。
79、我国的河流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我国的内流河。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它北起北京市,南至杭州。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80、我国的湖泊 青藏高原湖区 青海湖是我国的湖泊。东部平原湖区 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都分布在这个地区。
81、长江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的第三大河。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多、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所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划分长江中下游的是湖北的宜昌与江西的湖口。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
82、黄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是内蒙古的河口与河南的旧孟津。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途径是造林种草。黄河上三门峡工程与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83、我国的自然资源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大国。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
84、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同时在时间上分布上变化很大。夏季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少。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我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85、我国的土地资源 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现实状况,因此,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及东南部的山地。
86、我国的矿产资源 铁、煤、石油的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主要矿及其所在省如下:
87、我国海洋资源 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产量很高,为我国第一大渔场。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是我国的盐场。
88、我国农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
89、我国的林业、牧业和渔业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的天然林区,西南的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人工林区。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
90、我国农业的发展 种植业在我国农业各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林业、渔业的比重很小,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陕西省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的“硅谷”。“杨凌模式”代表着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科技兴农的必经之路。
91、我国的工业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工业的分布与煤炭资源的分布相一致。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松辽石油基地,华北及环海油气产区,四川天然气基地和新疆石油基地以及近海大陆架油田。电力工业,我国的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形式,其中以火电为主。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石油化学工业也有所发展。我国主要的工业部门可以划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类。重工业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92、工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要求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地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我国在工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相比,在现代化技术、经营管理、人均产量等方面,差距还很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当务之急,首先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支持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基地;其次是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电气装备、生物制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6.中考数学复习提纲 篇六
(1)三视图:是指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
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来该图形称为视图。一个物体有六个视图:从物体的前面向后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主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从物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俯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从物体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左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状, 三视图就是主视
7.中考地理提纲 篇七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考地理复习;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35-01
在中考地理复习阶段,课堂模式是“复习知识—例题讲解—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师生互动较少,无法准确地反馈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时间紧迫量大求全,有的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有的学生又更迫切需要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对简单的复习嗤之以鼻,重视不足。再谈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内化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如正确的人地观等。于是笔者尝试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将学生常常分散记忆的知识点加以整合链接。引导学生的地理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读图、填图,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
一、案例分析:
笔者在讲解中国的西北地区时,让学生读图1,探究中国的西北內陆为什么多荒漠?进而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思维导图2,探究西北地区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觉得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加以联结,图1将年降水量的分布通过思维导图与对应的植被变化展示出来,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从中找出降水与植被分布的地理逻辑关系,间接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地理,思考为什么要划区轮牧,退耕还草,如河治理土地荒漠化,如何可持续开发西北地区的草地资源,科学发展畜牧业。
二、思维导图对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提出并创立的。其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极佳地平衡了学生的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和右脑(图像接收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康成长。
(二)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其中一部分,是构成思维导图的知识基础。通过思维导图的推演,实际上展现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演示过程。学生读思维导图,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地理核心概念,分析归纳提炼主干知识,理解掌握关键词,从而学会理解思维导图的构建。最后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懂得思考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三、思维导图绘制的注意事项: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严谨的逻辑,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分析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再以思维导图为主线索,贯穿其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什么来实现呢?笔者的尝试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探讨不同自然特征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思维导图1;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影响如图2,从而引导学生思辨如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精选重点难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考试说明,科学选择本课时复习的重点、难点。思维导图不能涵盖所学全部内容,但却可以是一种浓缩,对重点、难点的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结合传统课堂讲解重难点相似,有引入、有情境、有分析);思维导图拓展开的知识面可以很广,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停留在知识点表面,更在于构建知识网络系统。
(二)注意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生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读图、填图,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其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三)思维导图的绘制,也考验教师对知识系统的熟悉,如何归类梳理,举一反三,注意从理解原理、掌握方法的剖析,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思维导图学会分析和注重表达,能说出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思维导图,自主构建。师课堂活动中点评上节课学生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构建关于本课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部分同学上台展示、互相评价。如此设计,有利于学生重视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与老师、同学分享。
8.滇西文地理实习提纲 篇八
人文地理实习提纲——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
基本认识:(1)地理综合实习是发现、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的过程;(2)地理综合实习是实习者去看、去听、去问、去感受的过程。·农村聚落
1.观察各实习区域农村聚落类型,并调查分析农村聚落类型差异的原因
2.了解农村聚落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农村聚落类型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关系
·域市景观
1.观察实习区域的城市景观(大理、保山、腾冲、瑞丽、潞西、丽江、楚雄等),并分析城市景观的地域差异性
2.了解实习区域的城市职能,并分析城市职能结构
3.了解城市景观特征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
4.了解实习区域的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与过程
5.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与功能
·人口与民族
1.了解边疆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2.了解边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3.了解民族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熟悉民族服饰,并了解民族服饰与环境的关系
5.了解白族、傣族、景颇族、彝族等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衣食住、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庆等)
6.了解云南外来民族与当地土著相融合的基本情况(北方的氐羌南下、南方的苞蒲北上、东南方的百越西进,与云南当地土著相融合,使云南成为多民族的省份)
7.了解少数民族的历法
·语言
1.实习区域语言地域差异的感受与调查
人文地理实习提纲
2.了解白族、傣族、景颇族、彝族等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
·地名
1.了解实习区域特殊地名的含义与由来
2.了解地名与当地自然环境、文化发展的关系(如反映矿产资源的地名:金沙江)
3.了解集贸市场与生肖的关系(如:鼠街、牛街、马街、虎街、兔街等)
·宗教
1.了解小乘佛教、藏传佛教及其自然宗教的分布与状况
2.观察各种宗教景观(寺庙建筑、墓地)的特征,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边境
1.边境区域文化多元性(人种、民族、宗教、语言等)的调查
2.了解中国与缅甸天然边界(山脉、河流等)、文化边界的状况,认识边界标志物——界碑
3.了解边境城市(如瑞丽)和边境贸易的状况
·经济
1.了解实习区域经济活动的构成与差异,分析其产业结构特征
2.了解实习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三大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进而思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3.观察实习区域农业生产分布及构成,分析各主要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4.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各区域的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
5.观察沿途自然、人文景观,分析各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对策
6.通过实地考察及收集资料,分析滇西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区位特征及发展对策
7.通过实地考察及收集资料,对比分析滇中(昆明、玉溪)、滇西片区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特征的差异
8.通过实地考察及收集资料,分析滇中、滇西片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战略。·综合1.实习区域的区位及地缘经济分析
2.实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3.实习区域的空间结构特点与区域开发模式选择
9.中考语文总复习提纲 篇九
应考要点:
1、心态平和,不慌,不急,发挥正常水平
2、认真读题目,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3、用好草稿纸(默写题,限制字数题,作文)
4、把字写好,不乱涂乱擦,保持卷面干净整洁(想好再动笔)
5、分配好时间(至少留50分钟写作文,五分钟检查试卷,以免有遗漏)
6、考前快速看一遍考过的试卷,总结得分点和失分点,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
7、考前读资料首页(阅读题常见概念及答题技巧),看中考语文总复习提纲
试卷结构:
一、基础知识(16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文学常识,名句默写
二、语文综合运用(6分)
三、阅读(38分)
1、古诗词赏析(一般选课内)
2、文言文阅读(一般选课内)
3、现代文阅读(两篇,课外)
四、写作文(40分)
复习及做题提示:
一、基础知识(16分)
(靠平时积累,看完四个选项后再选,运用排除法和筛选法)
1、字音
①读资料一1~5页,资料二1~2页,平时讲过的题目(考试说明、教学研究)②多读,多写,多查字典
2、字形
①读资料一5~7页,平时讲过的题目(考试说明、教学研究)②多读,多写,多记
3、词语(成语)
①读资料一7~12页,资料二3~4页,平时积累(考试说明、教学研究)②多读,多写,多记,多翻字典,灵活运用
4、病句
①读资料一12~13页,资料二5~6页,平时积累(考试说明、教学研究)
②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多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③多看讲过的题目,注意分析
5、文学常识
①读资料一14~17页(修辞方法,标点符号),资料二7~9页,名著导读资料,考试说明 ②了解作者,作品,作品主要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及故事
6、名句默写
①读资料三1~7页,考试说明47~49页,教学研究5~6页,抄写的复印资料,背那50篇 ②多读,多背,多记,多写,灵活运用,不能写错字 ③打好草稿,确定后再抄在答题卡上
二、语文综合运用(6分)
(主观题——送分题,不能空,按要求作答基本都得满分)①读教学研究7~11页(重点阅读),考试说明49~58页,②结合生活实际,思想健康向上,说话文明得体,注意对象和场合
三、阅读(38分)
1、古诗词赏析(一般选课内)①读资料四(重点阅读),教学研究20页,考试说明58~61页,②注意考点及答题格式
③多读几遍古诗,联系作者及古诗内容回答,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文言文阅读(一般选课内)
①重点阅读考试说明规定的那16篇(原文,翻译,文章注释)
②读资料五(考点,16篇重点,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读教学研究12~20页 ③读考试说明61~68页
④题型: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联系文章内容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启示
3、现代文阅读(两篇,课外)
①重点读教学研究21~24页,资料六,资料首页(阅读题常见概念及答题技巧)
②考试时:读懂文章,明确文体,看懂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回到文章中找答案(提炼总结)③谈看法,谈启示等主观题不能空,一般只要回答都得分
四、写作文(40分)
1、复习:多读优秀作文,读资料七,读教学研究34~47页,考试说明115~123页
2、考试要求:
①读懂题目,明确题目要你写什么
②打好草稿(题目,开头,中间材料,结尾),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写,要学会点题 ③书写认真,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结构合理,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感人,立意新颖 ④字数需在600~800之间
⑤不写错别字,尽量避开自己不会写的字(换个词语,换种说法)⑥标点符号要书写正确 ⑦题目居中
3、作文类型:
①命题作文
把题目照搬过去(居中)→打草稿→写作→检查 ②半命题作文
把题目补充完整→抄题目(居中)→打草稿→写作→检查 ③话题作文
根据话题拟写作文题目→写题目(居中)→打草稿→写作→检查 注意:不能把话题当作文题目,需根据话题自拟题目 ④材料作文
10.地理初中知识点提纲 篇十
地理初中知识点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11、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18、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①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中海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23、森林
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世界上的铁矿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
25、各大洲人口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6、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
第一种是科技移民,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28、城市人口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
32、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3、东亚国家
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34、东亚人口
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
35、日本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7、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东南亚居民与经济
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43、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西亚是伊斯兰教、_和犹太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_、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全境90%以上是沙漠,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过去,长绒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49、非洲
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50、非洲居民与经济
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51、南非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亚。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52、欧洲
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十分曲折。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亚平宁和马尔干三个大半岛。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为主,波德的平原、西欧平原。气候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温和,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莱茵河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53、欧洲居民
欧洲西部居民以白种人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
54、英国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北爱尔兰岛东北部。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目前商船吨位仍居世界前列。
55、法国
法国是欧洲西部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所产的葡萄酒世界闻名。
56、德国
德国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莱茵河是德国的“黄金水道”。
57、欧洲东部和北亚东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欧洲东部是指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以。
58、北美
是一些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西部高山区,东部高原、山地区,中部平原区有中央大平原。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北美大部分区属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北美所占的范围最广。
60、美国
美国本土有48个州,位于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美国面积为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
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可抑制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主要农业带。
加利福尼亚洲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窄处。安第斯山被称叫做“南美洲的脊梁”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阿根毛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1.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2.阅读理解
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综合运用
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地理学习方法
1.学好地理基础
首先要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打扎实,这样才能在后来的地理学习中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要做好这一项,最好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这没有别的捷径。
2.看懂地理知识点
为什么有的题你看懂了,但是做不好呢,其中有一点,就是没有把题中给你的知识点完全的提取出来。这种能力需要你从长期的地理学习中来培养对地理词汇的敏感度,见到一个词你就能想像出它要考你什么。
3.要学会阅读地理地图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列举几种记忆地图方法:
4.培养兴趣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的素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11.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篇十一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1、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3、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4、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5、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12.高一人教版地理复习提纲 篇十二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13.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十三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5)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①产品轻、小、价格贵,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②生产过程分散。③资本集中程度低。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①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交通便利。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八、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区;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中考地理提纲】推荐阅读:
赢在中考地理07-20
初一地理期中考10-30
中考地理复习方法11-02
2019中考地理时事材料06-19
中考地理期末试卷答案09-09
2023年中考地理时事热点10-16
2024年中考地理复习计划11-13
全国地理中考模拟试题11-14
地理中考复习经验交流11-22
地理生物中考复习迎考的相关要求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