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传统故事(共8篇)
1.幼儿传统故事 篇一
诚实守信
诚信,让心灵无瑕,让友谊长存,让世界美好!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让我们向曾子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少年!
2.幼儿传统故事 篇二
绘本以电子书籍或纸质书籍的形式面向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以幼儿和青少年为主,力争做到将弘扬与急救“从娃娃抓起”,具有极强的、深远的教育意义与宣传意义。对于幼儿和青少年这类年龄层的人来讲,属于对于认知和知识的重要积累阶段,在这个年龄层对非遗项目的推广学习是最有意义的,对于其日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绘本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的吸引该年龄层读者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通过产生兴趣到接受信息,达到了教育和宣传的双重目的。绘本具有互动性,通过亲子互动使其传播力度将再一次大大被增强。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通过绘本的形式结合金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故事,以弘扬金华市传统文化为此次项目研究的目标:
(一)搜集金华市传统文化故事《金华佛手》与《金华火腿》,以历史起源、盛行地域、传奇故事、为主要研究项目。
将故事进行了略微改编与再创作,增强了故事性、文化气息与传播意义。
(二)结合了青少年与幼儿教育知识(画风以及色彩的适应度),将书籍主体面向这两类人群,发挥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与传播意义。
(三)将故事整理成了简洁易懂的文字段落,将大部分故事内容人为地进行适当夸张,并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
(四)故事结合了影视分镜,将动态画面定格为静态画面,融合蒙太奇色彩,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形象。
(五)通过卡通形象设计,结合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配合文字,制作出了老少皆宜、色彩浓郁、故事氛围强烈、教育意义深远、易为流传的经典传统故事绘本。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图画直观、优美、有些简练而有意义、有些精美得赏心悦目。绘本图书迎来黄金时代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传向美国。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兴趣,为乏味的文字添上图片,使故事更生动。它引导广大读者以一种更加直观、愉悦的方式接受、整合、传播信息。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然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目前市面上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成人绘本,从文学与美术的角度说有文学性、多样性、生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特点。色彩鲜明且协调,通过图文结合,使书籍更好地表达其含义、意义,使其更为广泛的被接受、被传播。
针对目前市面上的绘本类型,优缺点大致体现为画风、故事性、适应的年龄层和教育意义都是相对丰富的,但是对于针对性的金华故事系列绘本并没有相关绘本得到大量的出版。不够的宣传力度使其不能够被广大读者熟识。
该课题的创新点针对这一现状,对于金华传统文化故事的弘扬存在潜在贡献意义深远,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绘本的形式老少皆宜,可以通过网络,出版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极易使人接受。通过易懂的文字文案故事,卡通、萌化的人物造型,丰富浓郁的色彩以及整体的真实性可以使其教育意义与传播意义更广泛、深远。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金华传统文化故事,儿童教育心理学,绘本的设计与创作相结合,通过搜集整理极具代表性的金华传统故事,进行绘本的创作,其中结合儿童教育以及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分别制作了《金华火腿》与《金华佛手》两个短篇故事。
四、研究过程
(一)查阅儿童以及青少年读物,相关教育类书籍进行分析,通过走访与网上查找为主要途径,对绘本故事进行搜集与筛选。
(二)结合美术相关的儿童教育知识将收集故事整合稍微改编并定稿。
《金华佛手》
很久很久以前,在现在的金华北山的山脚下住着一对母子,儿子为了给娘治胸腹胀痛的毛病,到处求医,可是他娘亲却总不见好。
一天夜里,他们两个人同时梦见了一位仙女,仙女送他们一个奇怪的果子,娘只是闻了一下这个果,病就全都好了。
这个梦使小顺子下定了决心去寻那个果子。走了大半个月。
一日,小顺子坐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突然觉得脚背上痒痒的,伸手一抓,一只青蛙跳上他的手心,突然说起话来:“小顺哥哥,金华山的山顶有仙果,仙果能治你母亲的病;明天晚上子时山门会打开,不要错过了这大好的时机!”
第二日半夜,小顺悄悄爬上了金华山顶。进了山门,只见山坡上金花遍地,金果满林。花果之中,飘出一位女子。正是梦中见过的那位仙女。
小仙女把小顺领到园子里。那些“仙果”的样子十分奇特,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这种‘仙果’,是早年神农祖师根据玉帝旨意,照观音娘娘的玉手样子培育出来的。”仙子一边指点一边讲。“按着天规,这个园子是不让外人看的,但是你是我的客人,我就送你一只果子吧,你过去看看,喜欢哪个自己摘吧!”
可是小顺却说:“我不想要这‘仙果’。我想让老母亲天天都能闻到‘仙果’的香味,也可以让别的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就请仙子您送我一棵‘仙果’苗吧!”
仙子听了说:“你的想法是不错,不过‘仙果’你拿去也没有用。这金华山里有个大山洞,里面住着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要使用两条龙喷的水浇灌‘仙果’的苗,才可以结出果子来。”小顺子下山以后,找到双龙山洞,挖了一条小渠,引水浇灌“仙果”。之后不久,“仙果”树就挂满果子,小顺的母亲每天都闻得到仙果的香气,胸胀痛的毛病也一天比一天好转。
因为“仙果”长得特别像一只胖胖的手的模样,而且又可以医治胸腹胀的病,老百姓就称它为“佛手”了。
《金华火腿》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当时在婺州义乌县有位抗金名将叫宗泽,他自己在家乡组建了一支军队,军队里的人脸上都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所以也叫“八字军”。八字军上战场杀敌,仗仗都打赢。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张邦昌等人一众奸臣从中捣鬼,私下扣下了八字军士兵的家书,把信上宗泽打败金兵的消息改成宗泽已经向金兵投降,天天酒池肉林、夜夜笙歌。
宗泽的表哥是如今的金华县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忍不住和乡亲们说:“我表弟宗泽向来为人耿直,现在说他投降金兵,我是不信的。请大家帮我备好冬衣、粮食,我亲自走一趟。要是他真的那样子,我就来个大义灭亲!”大家听了都说好。挑着全鹅和一只只猪腿上路了。
大家看看猪腿肉,天气热,这样下去怕坏了,于是抹上了一层盐,像腌咸菜一样。走了很久,被盐腌过的猪腿肉发出阵阵奇异的香气,让人口水直流。
新春元宵佳节,汴梁城放灯五日。这天八字军士兵看见家乡来了亲人,高高兴兴陪到宗泽元帅的帐下。宗泽的表哥讲述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军人们吃着乡亲送来的猪肉腿,开心的流出了眼泪。
从那之后,金华的百姓照着这个方法把猪腿腌起来,隔一段时间再吃,果然味道奇特鲜美。再后来,猪腿越腌越讲究,色、香、味、形,样样都不错。这就是金华火腿的由来了。
(三)设计人物形象与整体风格,为了使两个故事容易区分,最后确定为两种画风,使故事不会出现错乱感。
(四)绘制分镜,草图,尽量使画面丰富、生动、有张力。
(五)描线并上色,结合儿童配色,以鲜艳多彩为选择方式。
(六)进行封面以及内页的设计。
(七)完成绘本绘制,写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研究表明,绘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读物,是因为它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绘本的趣味性是它广受好评的最主要原因。绘本中的画面有些写实归真、有些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文字上精简流畅容易理解、还常常从中领悟道理,使成人和孩子都可以在绘本中找到快乐,得到领悟。优秀的绘本常结合很多道理、民俗、礼仪等多样的题材再通过精美的图画、简练的文字传达给广大读者。
对于幼儿和青少年这类年龄层的人来讲,属于对于认知和知识的重要积累阶段,阅读则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这个年龄层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学习是最有意义的,对于其日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绘本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的吸引该年龄层读者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通过产生兴趣到接受信息,达到了教育和宣传的双重目的。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起源、传说等目的。绘本具有互动性,通过亲子互动使其传播力度将再一次大大被增强。
参考文献
[1]夏平.绘本插图的非绘画性视觉表现研究.编辑之友,2015-3-26.
[2]马培培.当代流行绘本书中的色彩心理分析与启示研究.编辑之友,2014-4-29.
[3]施蓓,马玉丹.以儿童绘本为载体——论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艺术科技,2014-6-9.
[4]姚骅容.浅谈儿童绘本与成人绘本的推广.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24.
3.走进传统故事,感受中华经典 篇三
一、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生命力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通过阅读经典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启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可是传统虽有陈韵,但也要有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安徒生的《丑小鸭》总是被老酒新瓶重新出版,格林兄弟的《小红帽》不光有动画片还有电影为其做新衣,外国的故事在中国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可是我们自己的很多传统故事却毫无创新和变化地存在着,甚至为我们大家所遗忘。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三皇五帝,不清楚八仙姓氏名谁,这不是孩子的遗忘,而是集体的遗忘,社会的遗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如何保持民族鲜明的特色,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让我们的文化焕发出生命力,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的。钱文忠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薄弱,再富也不会强,当前能做的,是抢救并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二、以爱育爱,引领阅读
儿童的行为意识,多数是模仿习得的,特别是对自己的老师,学生都会由喜爱发展到模仿其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让孩子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故事,乐于了解中国文化,教师自身首先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的人,言能引经据典,说能谈古论今,把中华传统故事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渗透,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讲到《长城》,老师能为学生讲一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提到民俗能为学生介绍年的由来,说到《古朗月行》就能想到嫦娥奔月。教师有心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学生也自然会水到渠成地主动去关注和了解。
三、巧妙设计,培养兴趣
(一)在阅读鉴赏中走入中国传统故事神奇世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鉴赏,不能贪多求广,应该以点带面,有统领、有辐射。如为学生设计一个成语积累板块,通过每天一个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讲成语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启迪,还能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分主题引领学生鉴赏。如以“你知道的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为主题,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沉香劈山救母,、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传统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克服困难,不为艰难险阻的反抗精神;曾子杀猪中讲信用的父亲形象,孟母三迁中用心良苦的母亲,还有卧冰求鲤中孝子的感天动地……很多传统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二)在多媒体展示中感受中国传统神话的精彩
教育形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展示,一方面可以将声音、画面统一呈现,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能更充分地把故事完整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鉴赏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九色鹿》《人参娃》《田螺姑娘》等动画片,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天仙配》《女驸马》《花木兰》等戏曲选段,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多才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表演中走进故事,贴近人物,感受魅力
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田忌赛马》的智慧对决,《草船借箭》的运筹帷幄,《武松打虎》的英雄豪迈都是学生乐于表现的故事内容,通过亲身表演,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学生对作品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也愿意去更多地了解相关的故事,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动力。
(四)写画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了《快乐的节日》这一板块后,让学生将搜集整理的资料绘制成一张手抄报;在学习完古诗后,让学生制作一张古诗配画作品。多种形式的结合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活化了阅读的形式,学生完成起来情趣盎然,阅读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中华传统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担当着育人的重任,更要在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西三小学 )
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四
虞舜耕田
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仲由负米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1.不强不达: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诉他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做事一定要忠于职责,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你效劳的人。
3.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处事态度,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学习,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中,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孔子非常痛心,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孔子说:“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的这种精神是孔子教诲他的,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所以子路在临终还仍然牢记老师的教诲,可见孝顺的人一定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闵损芦衣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③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够承受?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曾参养志
诗曰: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期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老莱斑衣
诗曰: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父母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极尽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他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小孩一样来看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聋眼花。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便,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①父母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方式。有一次,他特意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在他的父亲生日那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小孩儿,特别逗人开心。
从他挥洒自如的动作中,还可以看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天性孝顺的老莱子,对身体的健康始终非常地关注。所以虽然年过七十,但还能轻松活泼地在父母的面前,迈动轻快诙谐的舞步,让父母欢喜。
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人伦至孝的光辉。
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开心。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父亲哈哈大笑。“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母亲说完也笑了。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探望、体贴。让我们摒弃自私与冷漠,像老莱子那样,做一个懂得体贴关怀的人,做一个用心去感受别人需要的人。
《礼记》云:“恒言不称老。”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位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他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
为了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的心。他把这句善体亲心的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幸福的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郯子鹿乳
诗曰:郯子亲老,双目皆瞽,入鹿群中,为取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他做了郯国的国君,所治理的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汉文尝药
诗曰: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母亲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郭巨埋儿
诗曰: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汉朝郭巨,家里很贫穷,兄弟三人,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些家产,郭巨都分给其他兄弟,却将母亲接到自己家奉养,克勤克俭地生活。后来,家里添了个儿子,生活更加艰苦,母亲总将好吃的留给孙子,郭巨很心痛,就让孩子在吃饭时出去玩。有一天孩子出去玩,溺水而亡。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并对妻子说:“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丈夫的话,赶紧挖坑。当挖到三尺深时,突然有一雷巨响,震醒了她的儿子,这时看到坑内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十六个字。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供养孩子。
江革负母
诗曰: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
东汉江革,字次翁,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遇王莽作乱,所以他就背着母亲逃难。
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劫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就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①养,放他一马。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沦为盗贼。因此江革虽然多次遇到困难,多次遇到艰险,到最后还能得到这些盗贼的帮助,转危为安,可见孝道的力量有多么大!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来盗贼被平息之后,江革就带着母亲一起走到下邳②(今江苏睢宁北)居住。因为非常贫穷,他就找了一份苦力挣钱供养母亲,挣的钱再少,也买最好的东西给母亲,自己破衣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母亲去世后,江革非常哀伤,晚上睡觉都不脱孝服。他的行为不但感动邻里,还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在汉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但是不久,他就辞官返乡。皇帝非常敬重江革的为人,决定朝廷要年年慰问江革,而且他一生所得的俸禄由朝廷来供给。
江革的孝行堪与日月争辉,为天下人所共知,他的孝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人人称他为“江巨孝”。
蔡顺拾椹
诗曰: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的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②崇率领的赤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椹涧乡菜园村西的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他如获至宝,赶忙捡拾。他把黑紫色和青红色的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他篮内的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把抢来的米、谷、牛、羊送给他。但蔡顺明辨是非,不义来的东西丝毫都不接受。
驻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军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都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家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他就抱着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他家,这是孝子感动天地的证明!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的时候孝顺,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姜诗出妇
诗曰:姜诗夫妻,孝奉甘旨,舍侧涌泉,日跃双鲤。
东汉姜诗,是一位非常孝顺父母的人,他的妻子庞氏也很孝顺。婆婆愿意吃鲜美的鱼,又爱喝六七里路以外的江水,庞氏就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无怨无悔。
有一次在取水的半路遇到大风,回来迟了,婆婆口渴,姜诗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妻子赶出了家门。庞氏毫无怨悔,但又不想离开这个家,就到邻居家居住一段时间,在邻居家还关心婆婆和丈夫。她用纺织得来的钱,买一些东西,叫邻居送给婆婆吃,并且不让邻居说出来。婆婆觉得奇怪,问邻居:“你为什么经常送这么好的东西给我吃,以前却没有?”后来邻居把一切告诉了她的婆婆,婆婆很感动,便将庞氏接回来。庞氏回家后,更加孝敬婆婆。
有一次,姜诗的儿子不幸在外面被水淹死,他跟庞氏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就编了个理由对母亲说孩子出外求学去了,不能回家。后来夫妻二人对母亲孝敬感动了天地,在他家的旁边,竟然涌出一口泉水,而且泉水的味道就跟江水一样甜美,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自水中跃出。庞氏每天将鲤鱼供养给婆婆,同时也请邻居一起分享。
孝行能感动天地。儿子孝顺父母,远不如媳妇孝敬父母,因为媳妇会影响儿子。中国有句谚语:儿子未结婚之前是娘的儿子,可是儿子娶妇之后,那就变成了妻子的“儿子”。这说明结婚之后,儿子能否孝顺,很大程度取决于媳妇。所以古时候的人对待婚姻非常慎重。女儿出嫁前,三天不熄灯,父母要叮嘱女儿如何保持家风,相夫教子,孝养公婆。我们现在的人不晓得结婚有这么深刻的重大意义,也不在乎家庭脆弱,结婚不久就离婚,对待婚姻如同儿戏,殊不知,娶到孝妇是家庭兴盛的原因。
姜诗居住的地方曾经有盗贼八次经过,不仅不抢他家,而且还拿一些东西送给姜诗,姜诗并没有留下,把东西都给埋掉了,姜诗又做到了“见得思义”,不食不义之食。
黄香温凊
诗曰: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②扇枕,奉侍晨昏。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强。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下,乡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他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饭,就可以看到邻居们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是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讲故事,要不就是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的影子。原来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的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顺的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焐③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向朝廷申报,推举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子女应尽之责。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董永卖身
诗曰:董永家贫,卖身葬亲,天遣仙女,织缣①完缗②。
东汉董永,家里非常贫穷,他是一位孝子,父亲去世,没钱办丧事,就用自己的身体抵押,借钱葬父。后来到主人家做长工,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女子,女子向他表明,希望董永能娶她为妻。董永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如何能娶妻呢?但是这个女子态度非常诚恳,所以董永也就欣然同意了,两个人一起来到主人家。主人说:“织三百匹布,就可以回家。”董永妻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她是玉皇大帝派来的织女,所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凡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主人看到非常惊讶,但又不能失信于董永夫妇,于是就叫夫妻两人回家了。当走到董永与妻子相遇的地方时,妻子就停下脚步,对他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由于你的孝心、孝行,感动上天,让我来帮助你。”讲完便凌空而去。董永这才知道,为什么妻子有这么好的手艺。
丁兰刻木
诗曰:丁兰丧亲,刻木奉养,张叔击之,像亦悒怏①。
东汉丁兰,是河内郡(今河南省北部)人。年轻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因为思念父母,他用木头刻上自己父母的像放在家里,当作父母活着一样,每天早晚两次祭拜。有一次邻人张叔来借东西,丁兰没在家,妻子就在木像前摇一卦说“不借”,邻人就打了一下木像,认为迷信。丁兰回来时发现木像好像生气了,经询问后,他非常生气,就去打了邻人。事情闹大了,惊动了衙门,捕快在逮捕丁兰的时候,木像竟然流泪了,捕快看到这种情形,就没有逮捕他。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行,竟能感动神明,就报到朝廷。皇帝知道后,非常感动,把丁兰刻木这样的孝行绘成图画,放在京城里,希望大家都能去观看,向丁兰学习,鼓励大家去尽孝道。
陆绩怀桔
诗曰: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桔三枚。
三国时期的陆绩,字公纪,是当时吴国(今江苏苏州)人,是个天文学家。父亲陆康,曾经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将军袁术私交很好。陆绩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深懂孝、悌、忠、义之道。
有一次父亲带六岁的陆绩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提出的问题,陆绩对答如流,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的才学,破例给他赐座,还命人端来一盘桔子。那桔子肉肥汁多,味道极美。陆绩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三个,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当他向袁术拜别时,怀中的桔子滚落到地上。主人很奇怪,大笑说:“我招待你吃还不够,你为什么还拿?”陆绩说:“我在你家吃到了,母亲爱吃新鲜的桔子,她没吃到,我是为了孝敬母亲的。”小陆绩神色自若,一点也不觉得难堪,因为在他心中,母亲是伟大而神圣的,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主人听了这一番话,觉得非常的稀奇,这小小的年龄就有这样的孝心,将来肯定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陆绩很小的时候,父亲领他去参加聚会,他坐在后面。大人们有的提出用武力解决当今的乱世,坐在后面的陆绩大声说:“这是错的!管仲不是用武力,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感动各国统一天下,连我童蒙都知道这样,为什么你们大人却不知道呢?”
陆绩的孝行史籍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
孟宗哭竹
诗曰:东吴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笋生,母疾平复。
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还会有笋长出来啊。孟宗实在没有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的老母,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地哭了起来。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孟宗的一片孝心竞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他是多么的孝顺。
孟宗“哭竹生笋”在现实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孟宗对母亲的孝敬却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善良的人们敬佩孝顺之人,这种至纯的孝行,正是人们所向往和推崇的,因孝心而显现的奇迹正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只供给他的吃穿,还要让父母感到快乐。同时更要善体父母的心思。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看到的,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尽量能曲承亲意,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体贴的孝心,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
现在因为大家都很忙,不可能每天跟父母亲在一起;甚至远离父母,一生跟父母相聚的时间都很短。但我们可以借助电话问候,可以借助传真或e-mail,一句关怀的话语都可以让父母欣慰。所以孝不分贵贱,也不分时间有无,只要你能真诚地付出,任何的方式都足以让父母得到安心,都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
王裒泣墓
诗曰:王裒泣墓,为母畏雷,蓼莪②废读,慨念哀哀。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就直陈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③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④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王裒他这么孝顺,所以每当他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⑤劳”时,他就非常的难过,潸然泪下,以至于没有办法教授学生。他的学生担心老师哀伤过度,所以就把《蓼莪》这一篇给废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孝心奉养父母,那就应该天天读《诗经·小雅》里的《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⑥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⑦天罔极”⑧。
可见一个人的孝心孝行,他不但感动到天地万物,更是可以作为后人最好的典范。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孝行是不是也深受感动。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长大,辛勤的照顾我们。从小,如果生病,最着急担心的就是父母;孩子出门时,父母又会想孩子是否安全;出门办事,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探望自己的孩儿是不是很好„„父母的心时时刻刻都牵挂在孩子身上。想一想父母他是怎样照顾我们的,那么我们今天长大成人了,有没有想到父母年纪大了,而我们是否尽到孝心?如果父母健在,我们还可以尽到孝道,要好好地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已经不在,我们也要这样经常地想念他们。做到我们作子女应尽的责任。
王祥剖冰
诗曰:王祥至孝,继母不恤,剖冰求鱼,双鲤跃出。
西晋时山东有个叫王祥的人,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姓朱,是个刁悍的女人,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破坏他们的父子关系。后母还对他百般的挑剔刁难,甚至叫他做一些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王祥非但没有与后母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的敬爱,希望能化解后母对他的做法,所以对后母就更加的孝顺。
后母朱氏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就命王祥去抓鱼。可是当时正值严冬,所有的江河全部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但王祥为了满足后母的愿望,还是顶着严寒来到河边,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鱼?王祥于是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求得到鲤鱼。冰天雪地的,如今的我们出门都要穿着羽绒服,可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却连身上本来单薄的衣服都脱掉了,而且还卧在冰上。他双唇变紫了,浑身颤抖。
我们想一想,平常为人子女的,母亲叫洗双筷子、洗个碗,可能都不愿意做。叫扫个地,可能也会不高兴。但后母如此苛刻的要求,王祥都毫无怨言,一心只祈②求能捕到一二条鱼,带回去奉养他的后母。这么淳厚的孝心,怎么不会感动这些鱼儿?
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王祥非常高兴,就拿回家烹调好给母亲吃。
此外,后母还要求王祥捕黄雀烤给她吃。我们想一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捕鸟很费周折,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竟然有好多的黄雀飞到王祥的帐篷里头,让王祥顺利地抓到黄雀。黄雀自动牺牲来帮助王祥,又是一件至孝感通万物的证明。
他的后母不仅仅如此刁难王祥。更过分的是:家里有棵果树,在果实成熟快要落地时,她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可以让一个果子掉在地上。我们都知道果树会结满树的果实,而且果实成熟后会自然落地。而后母要王祥保证一个果实都不落地,这简直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啊!然而王祥并没有与后母大吵大闹,而是每到风雨天,别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时,他却穿梭在风雨中奔向果树,抱着树哭泣着,祈求这些果实不要掉落下来。
王祥有一颗至诚的孝心,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在王祥如此的孝行之下,后母终于受到了感化,对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了。
后来社会动荡,王祥带着父母逃难,后母死后,他又守墓。一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这样生活下去?唯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依然能无怨无悔,依然能安然的度过。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吴猛饱蚊
诗曰:吴猛八岁,家无床帷,恣①蚊饱血,恐噬②亲肌。
吴猛是晋朝的人,字世云,自幼就是非常孝顺的人。当其他同龄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的眼睛总是布满血丝,红红的,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观察,发现了原因。原来吴猛家境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河边,蚊子非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每逢夏夜,满屋的蚊子便“嗡嗡”叫,叮咬得父母睡不好觉。
父亲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到外面干活儿,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精疲力尽,回家后要好好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所以父母才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着急。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叮咬自己。因为他怕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父母,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尽管蚊子那么多,统统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就不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整个夏季都如此坚持下来。
他是多么孝敬、体贴父母的孩子啊!用自己的血肉和伤痛换来父母的安眠。小小的年纪,就这样至情,这样体贴亲意,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而今天,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他们出门发生意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的肌肤,用一切方法来赶蚊子。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看孩子。任何一点点的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和心疼。父母不计一切的辛劳,只希望孩子能在安全、温暖、保护当中茁壮成长。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如此的情深,那么为人子女的怎么不能像吴猛这样,为父母做一点回馈呢?因此,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的亲恩。
吴猛后来遇到一个叫丁义的世外高人。丁义传授吴猛许多道术,因此吴猛有许多神通,在历史上有记载:
有一次吴猛到四川,有一个县令过世已经三天了,县令的儿子很孝顺,希望能救活他的父亲。吴猛屈指一算,知道这个县令阳寿还没有尽,于是焚香告天,并睡在县令旁边,想不到几天后,县令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又有一次吴猛要渡江,江水很猛,船无法通过,他带领着门人,拿起扇子轻轻一挥,想不到这江水就分为两边,中间出现一条陆地,他们过去后江水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后来皇帝封吴猛为“真人”。
黔娄尝粪
诗曰:黔娄为令,父病弃官,礼斗祈代,尝粪心寒。
庾黔娄是南北朝时南齐人,字子贞。他被派到孱③陵(今湖北省公安县)当县令。刚当上县令,很是欣喜。可是到任还不到十天,突然就觉得心头好似被小鹿撞了一般,咚咚直跳,而且额头上的汗珠簌簌往下流。俗话说“父子连心”。黔娄心想一定是家里有不祥之事,便要辞官回家。衙门里的人听说后,觉得辞掉官职很可惜,便说:“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个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这里。”但是黔娄想到家中年迈的老父亲行走不便,就谢绝了众人的好意,马上起程。路上,他不敢耽误片刻工夫,夜以继日地赶路,终于赶到家。果不其然,父亲真的生病了,身患痢疾,已经两天卧床不起。他看到卧床的老父亲说:“是我没有照顾好您,都是我的责任啊!”然后黔娄不顾路途的疲劳,立即去找最好的医生来为父亲诊断病情。
医生告诉黔娄说:“如果你想要知道病情是否严重,就要去尝尝他的粪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还是甜。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医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了。”在场的家仆都觉得这样做很为难。
可是黔娄听说后,想都不想便去尝了。当场的人都深深地被黔娄的孝心感动了,有的还在一旁轻轻抽泣着。黔娄感到一丝甜味,这说明父亲的病很严重,忧心如焚。
他更加尽力地侍奉父亲,白天亲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着北斗七星磕头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承担病情,希望以他的生命来换取父亲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地向上天祷告,头都磕破了。
但是父亲的病仍旧很严重,过了不久就去世了。黔娄在守丧期间非常哀痛,尽到了为人子女的守孝丧礼,他几乎无法承担父亲去世的打击,身体非常虚弱,可见他丧亲悲痛之深。更重要的是,他为了能赶快回家看父亲,可以放弃官职,完全拋弃名利,一点儿都不留恋,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
古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用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做了。但是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欲报之恩,是永远没有办法报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
寿昌弃官
诗曰:寿昌离母,历五十年,弃官寻觅①,骨肉团圆。
朱寿昌是宋朝人,他七岁的时候,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人的母亲早早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他一直明察暗访,并且抄经供佛给母亲积德。功德还不够,他就弃官离家,希望能尽快找到母亲。他在母亲没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说等母亲回来之后再好好吃。五十年来夜以继日地想念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声,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的下落。
此时寿昌已经上了年纪,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我永远都不回来。”他远到陕西寻找母亲,意志非常的坚定,抱定必胜的信心,一定要找到母亲,与母亲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到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上降下雨,他同一些人在一起避雨,就询问这些人,当他把母亲的一些情况同大家说完后,奇迹出现了,刚好有人知道他的母亲就在这个地方。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健在,朱寿昌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他非常高兴,就把母亲接回家里,又把同母异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他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使苍天降下雨,让他有这个机缘找到了母亲。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他不仅仅如此孝顺,而且在当官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廉洁的清官。他常常照顾和帮助贫穷人,遇到贫穷人家没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亲人安葬。后来朱寿昌的母亲过世之时,有许多白鸭在墓边徘徊。这样的异相更感动了朱寿昌一家人,从此,他们生活得更和谐、更美满。
庭坚涤秽
诗曰:宋黄庭坚,官居太史,亲涤溺器,不以为耻。
北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善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自小就非常聪明,秉赋过人,而且读书速度非常快,记忆力比一般小孩都强。历史记载,他看了几遍书,就能过目成诵。他的舅舅每次到他家里,就会顺手拿起书架上的书来问庭坚,每次提问,他都能对答如流,所以舅舅非常喜欢他,也特别愿意到他的家里,每次去都发觉他学问一日千里。黄庭坚二十三岁就考上了进士,很快就做了太史。虽然他贵为太史,但是他奉养母亲非常尽孝,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丝毫没有松懈尽儿子的孝道,从来不用家里仆婢来做,他认为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尽的本分。当时,苏东坡赞叹黄庭坚的为人和文章:独立万物之表,巍立于文坛,万世不灭奇光。
李忠辟震
诗曰: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庐尽毁,至孝独遗。
元朝的李忠,是山西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自从父亲过世后,他的母亲就开始身兼二职,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平时,她外出耕田种菜像男人一样维持着家庭的生计,走进家门,又要纺纱织布,打理家务,教育子女,尽心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母亲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和谨守节操的坚忍意志,让李忠耳濡目染、牢记在心。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忠不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体贴和照顾母亲,还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担着母亲的辛劳。
察觉母亲口渴了,他就为母亲端茶倒水;母亲外出劳作回来,他就帮母亲按肩捶背;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就学着母亲的样子,扫地做饭;夜幕降临了,他就准备好洗脚水和被褥„„不知不觉中,他学会了劈柴挑水;农忙季节,他小小的身影已经陪同母亲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
李忠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想尽办法替母亲分忧解愁。孩子的孝顺,成为了母亲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觉得非常值得。丧失亲人的精神伤痛,就在母子之间相互的爱与关怀中,被抚平。饔飧①不继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觉得艰难。
乡亲们看到小小年纪的李忠对母亲如此孝敬,做事勤奋努力,都深受感动。他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的双手,还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村里出了这样至孝的孩子,是全村人的荣耀。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八月的一天,李忠家所处的郇②保山一带,突然发生了猛烈的大地震。剧烈的震波突如其来,使整座山都在颤动。震波所及之处,房屋顷刻之间轰然倒塌,成片成片地被夷为平地,被压死的村民,惨不忍睹。
郇保山被震飞的山头径直冲向李忠家,这在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的山头突然分做两支,呈“V”字型,从两侧绕过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的地方,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的家,就这样在强震的灾难之中得以幸免。
被震灾毁坏的一万零八百个区域一片狼藉,人员死伤不计其数。然而,无情的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在快到李忠家的时候,能绕道而过,使得至孝者李忠家能得以保全。
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而确凿的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至孝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孝感天地的故事。这种真实的事迹,充分证实了行孝行善的人,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百善之首,以孝为先。孝子至诚的孝心孝行,是人的天性,本与天地大道相应,人人可行,人人必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孝爱是天地生灵万物和谐的根本。
实夫拜虎
诗曰:实夫归省,虎衔其衣,拜请毕养,竟得全归。
5.传统道德故事精选 篇五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被后人称为“诗仙”。但是,李白小的时候也很调情捣蛋,不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把他送到私塾之后,李白觉得那些四书五经真是无聊透了,便偷偷的跑了出来,自己去玩耍。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条小溪旁。忽然,他看见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奶奶蹲在溪边,在一块石头上磨着一根铁杵。李白非常好奇,便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老奶奶连头也不抬,一边磨一边回答“我在磨针。”李白听好哈哈大笑,“磨针,这要磨到猴年马月啊!”。老婆婆听罢,停下了手头的动作,对李白说:“小孩子,铁棒虽粗,但是只要功夫深,滴水都能把石头打穿,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绣花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受启发。心想:“是呀,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水滴石头,铁杵成针。读书也是一样,只要能每天坚持,不怕困难,一定能够学好!”李白转身跑回学堂。从此以后,他坚持每天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一大文豪。
6.立春时节传统故事 篇六
传说一
中国各地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这天,乡人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要说这啃春习俗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传说二
每当春节期间,农村中到处能听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锣春鼓声,并还伴有节拍的唱词,原来是有人在打春。
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知府,在上任的头一年的春天,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时间也冷得很长,虽说立春已有个把月了,花草树木都未看见发芽。知府心想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急于想见到树草花木发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寻找发了芽的树枝送到知府里。如谁送得早,就有奖赏。次日,便有一个姓吴的和一个姓周的两个人,找到了几枝发了芽的杨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门。知府见了,心里自然大喜,认为是送来了吉祥。吴、周两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赏。知府又要他们两人明年更早些来报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吴两人手持发了芽的杨柳,各入还拿了一面小锣半边特制的鼓,一齐来到知府衙门报春。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唱起自己编的一些好听的吉利奉承话。知府格外高兴,又给了周、吴二人双倍的奖赏。这样一来,周、吴受赏的消息传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来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吴二人的样,成群结队地上衙门报春。知府见到这样多的百姓都来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银钱赏给百姓。知府便对大众说:“报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万民之福。你们可以拜吴、周二人为师,到各地村庄的乡亲们家里去报春。本府从今后,在立春时节办个盛大的迎春大会,与民同乐。”自从那时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风俗。
“春节”为什么不在“立春”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在1920__年之前,中国的春节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算的。
1920__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他在将“元旦”调到公历1月1日后,并没有动“春节”,因为春节的存在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要,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两年后,“春节”也被移到了农历一月一日。
民国三年(公元1920__年)一月二十一日,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定四季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份“四季节假呈”很快获得袁世凯批准,于次年(1920__年)起开始实行。因为“春节”移植给以前的元旦,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立春变身为普通的节气。
有人怪袁世凯和朱启钤把中国重要的“春节”搞乱了,实际上袁世凯的初衷是想保留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在《定四季节假呈》中说得很清楚:“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
新的春节安排颁行后,民间很快流行起“过春节”,以前的“岁节”彻底变成了“年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的做法就一直相沿至今,我国从那时开始决定使用公历的算法,并从历法上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公历新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历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没有争议,但是人们使用的农历生肖年从何时开始却一直有争议,目前多数人都认为“立春”节气是农历生肖年的开始,因为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二生肖的计算与天干地支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论天干地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情况下,“立春”节气应该是新生肖的开始。
其实公历与农历的时间是相差较大的,一般相差一个月左右或以上。我国现在的历法通常是双轨制,即是既采用公历纪年,也延用农历纪年。而从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等方面来看,农历纪年更能反映天象与农时,更利于播种收获,更符合国人习惯。
而在民间颇为流行的命理风水理论中,农历纪年更是用来判断人生运势的重要依据,比如人们排出的生辰八字就都是农历的干支时间,正是根据这些干支的生克关系,才能判断人的运势如何。
7.幼儿传统故事 篇七
再如脍炙人口的《白雪公主》, 它在西方社会已受到到了现代父母的排斥。在故事中:皇后下令杀死白雪公主, 部下不肯, 皇后便说:“不肯就砍下你的头来!”部下不得已, 只好对白雪说:“你逃吧, 我会杀死一只鹿, 把它的心脏冒充是公主的, 交给皇后。”在很多的童话故事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与动物都是不平等的, 人是高于动物的, 在任何时候, 只要我们人类有需要, 就可以随时杀死任何动物, 这就会给儿童产生错误的导向, 也是有悖于我们现在提倡的保持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的。皇后发现白雪公主公主没有死, 就化成老妇人进了公主的门, “老婆婆一进门, 就拿着丝带, 很快地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 越勒越紧, 她看到白雪公主躺下去, 一动也不动了, 才放手逃出森林。”白雪仍旧没有死, 皇后就把毒药涂在梳子上, 然后把毒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公主仍旧不死, 于是皇后就给公主吃毒苹果……
短短的情节中, 有各种各样的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 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 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 用毒药给人吞下……我们怎么能向两三岁的儿童讲这样的故事呢?他们在往后的成长的岁月中, 自然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 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 何其珍贵!
在这短暂的儿童时代, 儿童应该是快乐的, 应该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 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创造条件, 因为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 房价如此一路高飚的时代, 过了童年, 这样美好的生活就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很多的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最后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样的童话故事无非是在告诉两三岁的小女孩、小男孩:女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 所谓的王子, 就是一个漂亮的男生, 有钱, 有国王爸爸, 大家都要向他行礼, 故事的高潮永远都是——她终于嫁给了王子, 但是却没有介绍嫁给王子以后她们生活得幸福吗?可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 人人都是王子。或许“现代王子”是商贾巨室的后代, 在财富中积累财富, 有个富可敌国的爸爸, 大家也都要向他敬礼。现代的王子甚至长得更漂亮, 因为从小营养充分, 生来一嘴乱七八糟的牙也可以请牙医矫正, 如果脸上的那个部位长得不好看还可以去整容。但是现代的姑娘有不嫁给王子的权利, 即使是灰姑娘, 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现在的娱乐圈中不断的上演着灰姑娘的故事, 可是当灰姑娘费尽千辛万苦, 终于跟现代王子在一起了以后呢, 等待她们的并不是幸福的婚后生活, 而是一系列的烦恼和纠纷:有人为传宗接代使自己沦为生育的机器, 有人上演夺子大战……之所以会有大量的女明星选择嫁入豪门, 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从小给她们灌输的“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从而使她们产生这样的信念, 只要嫁给了王子就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殊不知那真的仅仅是童话故事而已。
我想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像这种可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的故事虽然有其教育性的一面, 但启蒙阶段的儿童是没有判断力的, 甚至是目不识丁的, 需要成人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而且儿童的思维是活跃的, 看事情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 有些角度是非常独特的, 是有别于成人的, 我们无法保证孩子朝着我们所期望的角度去理解童话故事, 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到减少童话故事中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的情节, 对某些以前的童话经典要再次进行审查, 以确定他们是否还适合作为儿童读物, 像上文中提到的《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类童话故事肯定是不适合再作为儿童读物了。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正如朱自强老师所说的:“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与给这个世界再一次带来信仰和希望。”[2]童话故事也因如此。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的文学作品也因做到与时俱进, 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及生活现实, 而不再是盲目的信奉经典与传统, 要敢于挑战经典和传统。在挑战经典和传统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 那就是创作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儿童读物, 但是我们不必急着创造新的经典, 因为经典不是当代自封的, 而是随着时间之流慢慢进行的沙里淘金。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是保持儿童文学的童真童趣, 是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频频发生惊讶和快乐的感受, “对良知、榜样、家庭、友谊、自由、怀念、想象、幸福与幽默……的价值有所了解”。[3]
摘要:很多传统的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 已经没有了可读性。为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创作新的童话故事来承担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童话故事,负面影响,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5.8。
[2]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8.用最美的图画复原中国传统故事 篇八
请先来看一看这些了不起的名字:马得,朱成梁,刘大为等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响当当的名字,这些画家,有的作品价值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但他们并不在意相对微薄的报酬,仍然给孩子们创作出一本本美丽的图画书。这真是一种理想主义,令人敬佩而感动。如果没有他们的画稿与授权,这套书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看《七夕的故事》,马得先生用简洁而明净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神与人间的世界,牛郎与他的哥嫂,织女与两个孩子,虽然五官只有寥寥几笔,却表现出丰富多变的表情与心理。如果说我们一时无法达到大师的功力,那么至少应该学习大师注重细节的态度。
上个世纪的理想主义,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渐渐流失,作为出版人,我们也只有向旧的作品中寻求和继承。但是,当年的大师们,毕竟没有接触过世界先进的图画书理念和教育观念,他们更多是凭自己的艺术天赋与责任感去创作。当时我们心爱的“小人儿书”“连环画”,对于今天看惯了世界级大师作品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有一些生疏和落伍了。今天我们要重新出版这些作品,就必须用新的理念去包装它们。
以《春节的故事》为例,我们调整了它的版式,让页面构图有一些变化,这样更加活泼。有些图片的顺序也经过了调整,更加符合图画书需要的叙事结构。有几本故事的文字很多,我们也把它加以改写、精编,一来是为了适合版面,二来关于文字内容与风格的问题,后边还会单独说到。
图画书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家长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我们还在正文后的空白页上设计了“毛毛虫资料馆”,用“传统节日拾趣”的文章来介绍相关知识: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会过端午节?明朝时,皇帝吃的腊八粥是怎么做的?……既充分利用了纸张和版面,又提高了图书的附加价值。
我们所使用的图稿,由于条件所限,都来自旧版的图画书。那些书纸张和印刷相对都比较粗糙,因此图稿的修复也成了大难题。我们的美编姑娘用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历时大半年,一张一张,一笔一笔地修复了近两百张图稿。为了把尽可能完美的图书回给大家,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此外,我们对装帧的设计也非常细致:统一的封面版式与字体,精心选择、鲜艳大方而又适合节日气质的底色,封底的装饰性图画,低调而令人舒适的内文、页码等……好的装帧设计不应让人感觉到刻意,而是隐没在内容背后,在不知不觉中默默为阅读服务。随便拿起一本《二月二的故事》,那温和的绿正是早春的颜色,配衬着晶莹的雨滴与女孩欢快的笑脸;翻开封面,疏朗的楷体字占据画面适当的位置,一路读去毫不费力;书末《二月二传统拾趣》的字体与朱红色印章式边框、浅灰色雅致底纹和粗纸纹路的页边都与传统文化主题深深契合。更不用说漂亮的书盒,连在图书封面的排列上都注意到“正”与“破”的对比,处处体现着美编在设计上所花费的心思。
在印刷时,我们选用了质量比较好的白色胶版纸,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画风本身已经不是很鲜艳,图稿又来自旧版书,对色彩还原性要求非常高,但图书的主题又比较朴素,不适合使用铜版纸,即使是亚光铜也显得有些张扬。其实由于原材料的原因,有些铜版纸比胶版纸还要便宜,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书也是有气场的,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它气场的纸张和工艺,这样读者不一定能马上意识到,但是一定会感觉到舒服。
为了整体风格的协调,我们还对八本书的文字进行了统一改编。文字内容上,我们坚持“不小看孩子,不应付孩子”的原则,不回避生老病死或离别等情节,而是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解释它们。如《端午节的故事》中,屈原投江的段落,就写得既悲凉又慷慨,令孩子完全能够理解屈原是为国家和百姓而死,而百姓怀念与纪念他的心情,也十分朴实和深长。文字风格上,我们绝对避免翻译腔、文艺腔,而是用纯中国化的口语讲故事,在适当的地方穿插少量韵文,重复朗读和修改,无论是散文还是韵文都有暗暗的声律之美,读起来十分流畅、舒适,大人和孩子都能够理解和欣赏。
【幼儿传统故事】推荐阅读:
传统戏曲与幼儿教育11-04
传统的幼儿英语教学法12-03
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实践09-27
传统文化故事传统理念10-15
中华传统美德简短故事08-26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感08-09
小学生传统美德故事11-08
传统文化故事短篇100字10-19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0-21
小学生中华传统故事演讲稿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