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

2024-09-08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精选10篇)

1.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 篇一

活动目标:

1、知道椭圆形的名称,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并会用语言进行描述。

3、能从生活中寻找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PPT课件一份,人手一份椭圆形、圆形和吸管的操作材料,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若干,5个贴有不同形状标志的篮子等

活动过程:

1、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听过“小猴卖圈”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都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圆圈圈。今天,听说儿童百货商店里进了一批新货,又有一些小动物来买东西,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要买什么呢?

(导入部分我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引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认识椭圆形做好铺垫。)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复习基本图形。

师:小猪来了,它手中的纸片上画的是什么?

幼:三角形。

师:小猪说,妈妈让我用这个三角形当早点,于是小猴递给它一块三明治。

师:小鸡来了,它纸片上的图形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师:小猫说,我感冒了,要用它来擦鼻涕,小猴给了它一条手帕。

师:小老虎来了,它要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幼:圆形。

师:小老虎说,它的新球鞋有了,就差一个圆圈圈踢着玩,于是小猴给了它一个足球。

师:小乌龟也来了,它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幼:长方形。

师:小乌龟说它要去上幼儿园了,想用它来画画,小猴递给他一盒水彩笔。

师:这时小熊来了,把纸片递给小猴。小猴一看,愣住了,“咦?这是什么形状呢?”

(这个环节我改编了“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以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了小猪、小鸡、小猫、小老虎、小乌龟和小熊到百货商店买不同形状物品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在对话互动中复习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

3、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1)出示椭圆形,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快告诉小猴,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幼:椭圆形。

(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在课件中出示椭圆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椭圆形的名称。)

(2)引导幼儿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小熊说今天它请客,要用来它来装红烧鱼。小猴递给了它一个圆盘子。小熊看了看,连忙摇摇头说“不对!不对!”

①课件出示椭圆形和圆形,观察讨论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那么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扁扁的。

幼:椭圆形看起来比较长,比较扁。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长长扁扁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很好!椭圆形和圆形还有哪些不同呢?我们动手来比一比。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从图形的外形特征上充分观察,并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幼儿分组操作,探索发现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我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打开后有两条折痕,看一看,你们觉得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它们是一样长的。

幼:不一样长。

师:我把椭圆形也这样对折两次,打开后也有两条折痕,你们比一比,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不一样长。

幼:一条长,一条短。

●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测,教师观察指导。

师: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用吸管量一量,这两条折痕一样长吗?量完圆形,也用一样的办法对折比一比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怎么样。

●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梳理提升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比的?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我把吸管放在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两条折痕都和吸管一样长。

师:你发现了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

幼:我把吸管重叠放在椭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一条折痕短,一条折痕长。

师:所以椭圆形的两条折痕一样长吗?

幼:不一样长,一条长,一条短。

师:(小结)原来,圆形的两个折痕一样长;而椭圆形的两头比较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的折痕不一样长。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问题启发、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教学策略。首先我以问题“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先让幼儿用眼睛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差异,在幼儿发现两者外形不同的基础上,我把问题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引导幼儿关注和探索两个图形本质的差异。我把圆形和椭圆形分别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请幼儿猜想判断,“圆形和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为了支持幼儿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为每个幼儿投放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和一根吸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与材料互动,从而发现两个图形的两条折痕的不同。其中,这根吸管的长度就是圆形的直径,投放的圆形的直径与椭圆形的短轴一样长。在幼儿操作探索后,教师鼓励幼儿以两两交流、小组交流等方式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1)幼儿和同伴分享交流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师: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椭圆形,收集一些椭圆形的物体和图片。现在,请你和旁边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能为百货商店添加什么椭圆形的商品呢?

(2)教师结合PPT提升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经验。

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些物品,我也找到了很多看起来像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这些物品的什么地方像椭圆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同伴互相说一说之前在生活中寻找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常见椭圆形的物品,梳理提升了幼儿对椭圆形的感知经验。)

5、以“整理货柜”的游戏,引导幼儿按照图形进行分类。

师:今天百货商店里又到了一批新货,小猴请你们帮忙整理。先看看图片上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然后把它放入贴着这种形状标志的篮子里。

(这个环节我延续“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请幼儿为小猴的百货商店添加商品,并以“帮小猴整理货柜”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根据图片上物品的形状放入贴有相应图形标志的篮子里进行分类。)

6、分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图形大搜索:投放几何图形装饰卡,引导幼儿找出椭圆形,并进行装饰涂色。

(2)图形棋:投放包含各种图形的棋纸,引导幼儿和同伴按指定规则下棋。

(3)添画:投放画有椭圆形的底图,引导幼儿为椭圆形添画变成新形象。

(4)拼图:投放画有不同形象的椭圆形底板,引导幼儿根据椭圆形特征进行拼图。

(本环节我设计投放了多种层次、难度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2.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 篇二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操作盘上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纸拼出的图案、圆形和椭圆形的集合图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认识椭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难点是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椭圆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将圆形拖长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化到椭圆形的过程,并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椭圆形。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并正确为椭圆形命名。

二:操作比较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椭圆形它俩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三人一组在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前,用绳子进行操作测量,由于孩子们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指导幼儿通过测量、比较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圆圆的圆,椭圆形是长长的圆。

4、教师进行总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三: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活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吧!”

2、教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桌子上、窗台上、玩具柜里等等。幼儿找到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的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4、教师提问:“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5、组织幼儿讲讲自己见到过的椭圆形的物体。

四: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讲讲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2、幼儿每人一套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将椭圆形的卡片送到椭圆形的集合中,圆形的卡片送到圆形集合之中。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集合中的卡片是否正确,并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将手中的教具放到数学活动区中,并在平时的动中进行图形的拼摆练习,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从而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3.中班语言小圆形教案 篇三

幼儿的语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有关中班语言小圆形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语言小圆形教案

活动目标:

1、对圆形变化感兴趣。

2、乐意上下应接儿歌。

活动准备:

圆形重叠图,第一层小圆形,第二层 红太阳,第三层 蓝气球,第四层 大苹果 魔术棒

活动过程:

一、认识圆形,联想所见的物体

1、出示圆形问:这是什么形状?猜一猜这个小圆形象什么东西?

2、幼儿联系已有的经验,初步想象圆形物体。(如:皮球、蛋糕)

二、观察圆形会变,初步熟悉儿歌内容

1、小圆形可会变戏法了,你们想看吗?老师这里有跟魔术棒,我是魔术师,只要把这个魔术棒对着小圆形,嘴里说:“小圆形,变变变”,他就会变东西出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和幼儿一起变戏法。拿出红太阳问:变什么了?(变太阳),变出来的太阳什么颜色的?(红红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名字来说“红彤彤”。变太阳,红彤彤。

2、小圆形又要变了,我要请小朋友来做魔术师,让小圆形来听你的话,我们一起来让他变,幼儿一起说“小圆形变变变。变什么了?(气球)气球飞到哪儿去了?(天上去了)对!变气球,飞上天

3、小圆形说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很乖,他还想变个东西给小朋友看看,你们想看吗?再请个幼儿上来做魔术师。这回小圆形变什么了?(苹果)变个苹果怎么样?尝尝什么味道?变苹果,甜又甜。

三、欣赏老师朗诵儿歌

小圆形真能干,变出了好多东西老师把会变的小圆形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老师朗诵。

四 幼儿做游戏

1、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小圆圈,边朗诵边模仿动作。

2、找个好朋友一起配合朗诵。

4.小班数学认识圆形教案 篇四

1、让幼儿感知图形圆形。

2、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个好朋友,你们想见见他吗?我们把它请出来。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圆溜溜,很光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圆形。

请跟我一起说一说,圆形。

二、新授

1、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也从盒子中拿出一个圆形,摸一摸,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光滑的,圆圆的。请大家把圆形放回盒子里。

小朋友们,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圆形的东西?

2、师:老师也找到许多我们生活中圆形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PPT)

依次出示:球、硬币、盘子、钟、泡泡、车轮、纽扣、饼干、巧克力豆。

三、游戏

5.《认识圆形》托班教案 篇五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探索圆形带来的快乐。

2、引导幼儿感知圆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3、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找到生活中的圆形。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卡片

2、彩色圆片、圆形泡棉

3、相关教学教具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情境导入:看,小汽车排起了长队。

图中有哪些物品?请你们找一找,图片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

2、教师与幼儿交流探索:引导幼儿辨认圆形,并说出圆形的名称。

(1)太阳暖暖的,你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吗?

(2)红灯亮了。小汽车们排队等红绿灯,信号灯是什么形状的?

(3)你看,小汽车跑起来又稳又快,小汽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下一页:实践操作练习与活动总结)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圆形的主要特征。

(1)教师出示圆片,让圆片;立起来,沿着圆片的边缘推一推,看到圆片会滚动,这是为什么呢?

(2)教师取出圆形泡棉,引导幼儿感知圆形的特征。请你说说,你看的圆形是什么样子的?

四、实践操作

1、教师引导幼儿操作练习,认识圆形。

2、结合游戏,引导幼儿红谷对圆形的认识。

五、活动总结

圆形的边缘是光滑的,没有棱角的,圆形的物品可以滚动,而不是圆形的物品则不会。而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是圆形的,幼儿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举例子,如车轮胎、餐盘、锅、瓶盖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圆形。

6.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 篇六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7.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 篇七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指导幼儿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各种物体,使幼儿在添画过程中知道圆能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3、能大胆地创作和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感受色彩对比。

5、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指导幼儿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各种物体,使幼儿在添画过程中知道圆能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3、能大胆地创作和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

2、由圆变成的物体示范画。

3、彩色笔若干、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魔术师导入活动,引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小魔术师,他特别喜欢圆的东西,请小魔术师来说说他喜欢什么圆圆的东西?(我喜欢玩圆圆的皮球,爱照圆圆的镜子,爱吃圆圆的饼干,还会变圆的魔术!)

教师:小魔术师请问什么是变圆的魔术呀?你能变给小朋友看吗?

2、小魔术师表演变圆魔术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红色的苹果是怎样变的呀?(在红色圆上画上绿色的叶子就变成苹果了)你们会变吗?你们会变什么呢?怎么变呢?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变圆魔术了。

教师:小魔术师你还会变什么?小魔术师:我还会变两个圆,三个圆,四个圆,许多圆呢。

小魔术师表演(把两个圆变成了小鸡,三个圆变成了小花,四个圆变成了蝴蝶。)小朋友,你能把两个圆,三个圆,四个圆,许多的圆变成什么呢?请幼儿自由讨论,告诉身边的好朋友。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交代任务:我们今天也来学小魔术师变圆的魔术。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请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然后找到你所需要的圆,撕去圆后面的双面胶的外面一层,粘在纸上,再把它添画好。我们小朋友把圆变好了,可以互相参观,告诉小朋友,你把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了。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变圆。

(2)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把废纸仍在箩筐里。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鼓励他大胆变圆。

4、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交流。

通过举办“圆形魔术变变变展览”,展示全班幼儿作品,相互欣赏、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导入环节中,我扮演魔术师,以圆形变变变的魔术向幼儿展示范画,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在幼儿自由讨论想象这一环节,我让幼儿先观察魔术师是怎样用一个圆形变出苹果,用两个圆形变出小鸡。再请幼儿自由讨论:如果你是魔术师,你要用一个圆形、两个圆形、三个圆形、四个圆形、许多圆形变出什么呢?给幼儿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学习用语言表达圆形的各种有趣的变化。在幼儿拼贴图形并添画这一环节,要求幼儿先想好要用几个圆形变出什么有趣的图形,并粘贴好,再鼓励幼儿对自己画面上的圆形进行相似联想后添画。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与从不同的想象,拼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我巡回指导,对一些能力弱、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地讲解,对一些领悟能力强、创作好的幼儿及时予以表扬、引导。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环节,主要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教师及时、个别的指导突破难点。最后就是结束环节。本环节主要通过举行“圆形魔术变变变展览”,张贴全班幼儿作品,通过自由的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间的讨论,让幼儿大胆地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还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在本环节中,我肯定了每个幼儿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鼓励每一位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大胆地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艺术活动的最高目标,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分享他们

8.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 篇八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的幼儿略微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老师引导能正确的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形式感知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

2、运用多种感官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别

活动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和三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你们拼拼图,你们愿不愿意图?随后,我会出示用这三种图片组成的各种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出自:快思老.师!我会和幼儿一起继续通过想象摆出各种图形。

2.提问;这么多好看的图形你们知道它们使用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3.幼儿回答完我会根据小朋友的回答用儿歌的形式把三种图形的特点 和名称说给小朋友们听。

二、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图形。

1.游戏;摸一摸。用摸得形式让小朋友体会这三种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游戏;谁的本领大。出示由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小朋友找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会告诉小朋友它们哭了,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帮帮它找找它们的家。例如;我会扮演小动物说说自己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来帮忙。

4.游戏;找图形宝宝。在教室地板上摆放三个图形宝宝,我喊口令小朋友找图形站好看谁找的快又好。

三、结束。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家里什么东西是由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组成的,明天来了告诉老师。

四、放排排队的歌,带小朋友去卫生间。

教学反思

当我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 2.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1.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2.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这样的调整:幼儿自我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9.中班数学认识粗细教案 篇九

1.能对5个以内实物按粗细排序,初步感知物体间的序列关系。

2.区别物体的粗细,学习比较粗细的方法。

3.能克服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具备认识粗细的相关知识。

2.材料准备:彩色圆柱体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走蒙氏线。

2.线上游戏:抱大树。

请7名幼儿到台前,教师说:“三颗小树抱在一起”,这时三个幼儿一组迅速抱在一起组成“两株大树”,剩下的一名幼儿用手去抱抱这两株大树,告诉大家哪株树粗,哪株树细。

二、集体活动

(一)教师示范演示

1.比较实物,初步感知粗细。

教师出示两个粗细不一样的圆柱体,问:“哪个圆柱体粗,哪个圆柱体细?”

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两个圆柱体的粗细并进行比较。

2.教师出示五个红色圆柱体,进行粗细排序。

把五个圆柱体凌乱地摆放在黑板上,请幼儿通过目测找出最大的,依次从剩下的四个中找出最大的,直到最后一个,老师按照粗细顺序摆放。

总结:从这边往那边看是从粗到细排序,从那边看过来是从细到粗排序。(教师用手势来指出方向)

(二)幼儿操作

给每个幼儿出示5个红色圆柱体,让幼儿自由选择按从粗到细排序摆放或者从细到粗顺序摆放,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

三、结束活动

1.收拾学具。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粗细,同时通过排除法依次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圆柱体,并按从粗到细的顺序摆放或从细到粗的顺序摆放。也请小朋友今天回家后,让我们的爸爸妈妈来操作,看看他们会不会按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来进行摆放。”

10.《认识椭圆形》教案 篇十

1、能说出椭圆形的名称,运用多种方法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能从生活中找出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师幼共同收集生活中各种的图形实物。

物质准备:贴有‘各种图形’的展板、教学课件、人手一份圆形与椭圆形卡片、一根小吸管、夹板。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图形王国”的形式,复习已学过的图形。

师:今天我们来到图形王国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什么图形?

二、说出椭圆形的名称,初步感知椭圆形的特征。

师:图形王国里又来了一位新朋友,看!这是什么图形?(椭圆形)它像什么?

我们还请来了它的好朋友圆形,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圆形和椭圆形的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通过操作比较,进一步感知椭圆形的特征。

1、通过两图形重叠比较的方法,发现椭圆形比圆形扁。

师:小朋友把圆形和椭圆形卡片重叠在一起,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操作比较,发现椭圆形比圆形扁。

2、通过测量圆形和椭圆形的两条中心线折痕,发现圆形两条中心线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中心线折痕不一样长。

(1)师:我们用吸管测量椭圆形和圆形的红色折痕和黑色折痕,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出测量要求:先测量圆形的红线和黑线,再测量椭圆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操作后提问:你在测量圆形和椭圆形折痕中,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圆形的两条中心线折痕都是一样长;

椭圆形的两条中心线折痕不一样长(一条折痕长、一条折痕短)。

总结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没有角、只有边,弧线围成鸭蛋圈,圆圆扁扁的。

四、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巩固椭圆形的特征。

1、从课件中找出像椭圆形的物体。

师:小红家里也藏着很多像椭圆形的物体,我们来找找!

2、从各种生活实物中找出像椭圆形的物体。

师:请小朋友找找桌面上“哪个东西的什么地方像椭圆形”,找到后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一说。

师:我们到教室外面继续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像椭圆形吧!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

数学区:找椭圆形(提供几何圆形装饰卡,让幼儿找出椭圆形,并进行装饰涂色)

美工区:椭圆形添画(提供椭圆形的基本图案,让幼儿自由添画)

益智区:图形棋(投放图形棋,让幼儿通过下图形棋熟悉各种图形)

上一篇:保证书以后好好学习下一篇:八上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