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共10篇)(共10篇)
1.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一
高校开设团体操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证明团体操课程化已经在高校体育领域广泛开展,但是团体操在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事业中尚无课程化,为了应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对团体操的迫切要求,充分发挥团体操课程在培养学生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作用,拓宽团体操事业的发展渠道,经过大量调查分析.论证高校开设团体操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作 者:崔迪 李新 罗颖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10“”(8)分类号:G807.0关键词:高校 团体操 公共体育课 非体育专业
2.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书籍和资料,为研究分析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分别随机抽取2所高校本科生各10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实际回收196份(回收率98%),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 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和体育保健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咨询,以确保本文研究的科学性。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3.0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和需求情况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书刊杂志、电视、网络、家庭教育。他们依次所占的比例为学校85.7%、书刊报纸52.5%、电视49.5%、网络58.6%、家庭38.8%,其中学生已知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最多,其次是网络、电视、书刊和家庭,说明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大多数来源于学校,学校在学生体育保健知识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体育知识的需求调查发现,体育保健相关知识需求最多,说明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体育保健课在高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2]。
2.2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部分的学生仅对于肌肉痉挛、中暑和运动中腹痛等小部分的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而对于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制定运动处方、包扎和止血方法、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等知识则相对缺乏,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生理反应,受伤后的应急处理、二次损伤的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而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测试中,发现学生体育保健知识试卷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1%,大学生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程度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调查显示:196人中发生过皮肤表面擦伤的人数最多占64.3%,其次是肌肉拉伤和软组织损伤人占总人数的47%。同时调查还发现:由于学生不懂保健知识所以更加不懂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发生二次损伤的现象也很多。特别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又很差,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尤其是在较强对抗性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拉伤和扭伤等。因此,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
3 讨论
1.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对选择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71.35%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理论教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但教学课时少,每学期只有4学时,而且实际授课情况不容乐观。28%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实践课中教师的传授,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教师才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还有0.75%的同学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保健课,这是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部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2]。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把医学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的能力,培养学生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民健康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期同能够自觉积极地学习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步形成健身的习惯。以至走向社会后能够坚持终生自我健身锻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3]。
2.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匮乏,自我监督能力差,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增加体育保健知识势在必行。调查发现体育保健测试的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7%,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预防运动损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2005年发生在江西某大学的一件运动损伤致残事件,即一名大学生高位截瘫事件,这名学生进行跆拳道对练时发生颈骨扭、挫伤,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最终伤及神经,导致高位截瘫。如果这位学生和他的同学有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技能的话,早发现就不会导致如此可悲结果。有关专家指出.外伤所致截瘫中有约20%是由二次损伤所至,即应急处理不当造成的[4]。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及防伤观念,还能将体育保健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
3.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与防伤观念有待加强。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运动损伤频繁发生。学校应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并精通体育保健知识,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关系,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并指导日常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在高校中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不仅是大多数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应不断改革,课程的开设应该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需要,还应该看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体育保健学虽然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而且通过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和具有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体育健身参与者,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文,余静.对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技能情况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5-127.
[2]由娟,某高校2006级新生卫生保健与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8):1493-1494.
[3]于从茂.徐景文,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80-81
3.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软式排球是近几年新兴的球类运动,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安全性较强,且动作难度较小而易于掌握的特点。可我校公体课中尚未设置软式排球教学的内容,为了满足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需要,我建议在我校开设软式排球教学,软式排球具有性能柔软、技术难度低、无负面影响等优点,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软式排球 教学
一、研究对象
对象为赤峰学院2007、2008、2009级男女生排球选修班为研究对象,包括排球选修和非排球选修的男女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发给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45份。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对学生学习软式排球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二)教师调查法: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和问卷调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软式排球兴趣浓厚,学习动机明确。软式排球本身具有颜色鲜艳、质地柔软、弹性较强的独特魅力、简单易学的技术与发球成功率高,球速度慢,接球难度小,运动量大的特点和快乐的运动方式成为了吸引广大学生的根本动力。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由于打软式排球时,手不痛、好玩、易学、球速度慢,具备了连续击球往来的精彩性。
(二)技术分析
从垫球技术来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垫球技术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对球产生畏惧心理,影响正确垫球技术动作的形成。采用软式排球教学,由于排球质地较软,打在手臂上较为舒适,容易掌握和形成正确的垫球动作技术。从传球技术来看,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的技评和达标成绩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三)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效果对比
结果显示:软式排球比赛效果好于硬式排球,具体表现为:(1)来回球次数增多。从教学比赛情况的观察和统计,比赛来回次数明显高于硬式排球,比赛时间长。(2)软式排球适合于排球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和初学者。
四、软式排球的特点分析
(一)性能柔软
软式排球较之硬式排球,以其性能柔软、手感好的优点,受到女生的普遍欢迎。由于打起来手感柔软、重量适中,初学者在做垫球时,可消除怕疼的畏惧心理。
(二)飞行速度慢
软式排球较之硬式排球,因其飞行速度慢,增加可接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找到空间感,由于其具有活动期持续性长、来回球次数多、练习密度大、娱乐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更能受到了女生的普遍欢迎。
(三)软式排球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
软式排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修排球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年龄在18~21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她们处在青春发育旺盛时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接受新生事物快,她们渴望自己有健美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
(四)技术难度低、掌握程度高
软式排球较之硬式排球,具有可操作技术的难度低和掌握程度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初学容易,初次触球就有较多的传垫球次数。传垫次数就明显增加,且提高速度快,比赛来回球增多等。
(五)对掌握硬式排球技术基本无负面影响
学习软式排球对掌握硬式排球技术基本无负面影响,两者技术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即:除软式排球的特色技术外,两者的绝大部分技术都通用。
(六)软式排球对增强身体素质有较好的作用
通过软式排球的锻炼可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力量增大,脂肪减少,肌肉变得发达结实而有力,以及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并且能改善脂肪代谢,提高心肺功能对有机体的弹跳力、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都有明显提高,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七)软式排球能调节自身心理
软式排球运动能使大学生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大学生与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更易接受、使学生在娱乐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战术,达到健身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软式排球垫球技术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好于硬式排球技术,两者呈显著性差异。
2.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传球、发球技术的技评和达标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所以用软式排球进行传球、发球技术教学与用硬式排球教学效果相同,可以互换。
3.对初学者来说,软式排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移动、奔跑能力和弹跳力,能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使比赛的来回球增多,能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气氛。
(二)建议
1.我校开设软式排球课程是可行的。因为它能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运动水平。软式排球具有轻、柔、软的特点,安全性好。因此,其技术特点更容易掌握。且场地随意、规则多变、更易于在学生中组织比赛。因此,软式排球在我校开展是可行的。
2.公共体育课排球教学中女学生是主要对象。我校公共体育课排球教学中,女学生教学是主要教学对象,这对女生来讲,是非常好的一项体育锻炼项目,应用软式排球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和积极性。
3.软式排球应纳入我校体育教学大纲。软式排球应纳入我校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女生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使之成为女生体育教学特色的一门新课程。
4.师资力量雄厚。我校排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能够为公共体育开设软式排球教学提供保障。
(三)结语
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要有硬式排球项目,也应设置软式排教学内容。 根据排球技术教学的不同情况,应合理采用软、硬式排球相混合的教学。
我校公共体育课开没软式排球教學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也适应当今教学改革需要,有利于高校排球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连道明.软式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王志刚.软式排球在我国学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学刊.1999(1).
4.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四
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的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当前,高校的体育课应在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作一合理的安排。太极拳本身的健身性和安全性足以证明其作为终身运动项目具有相当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所以,太极拳是值得在高校中推广的一项民族运动项目。为使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实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本文重在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太极拳教学中配乐运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太极拳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关于太极拳、太极拳配乐
一般来说,运动竞技项目的配乐强调演奏的节奏和速度,突出艺术性,提高可观赏性,太极拳的配乐形式则注重于技术动作在与配乐之间的情感要求和精神因素,这是由太极拳自身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所决定的。
2.1太极拳运动概说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映像”,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太极”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推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是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并且是很好的保健和康复手段,极易普及推广。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缓慢柔和、心平气和;各种动作大都是弧线、圆形或者螺旋形运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陈鑫的话说,就是:“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俘,而劲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以一贯之者,其斯之谓钦!”;呼吸自然深长,最好配合动作进行呼吸,达到气定神舒,气人丹田;精神集中,用意不用力。从这些层次上来讲.太极拳教学在配乐的选择上应趋向于又寸中国民乐的选择。
2.2太极拳配乐分析
《晋书·乐志》就探讨并记载了音乐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在太极拳运动中使用的音乐,都是舒缓的音乐,没有固定的配乐,但一般说来舒缓的、清新的、悠扬的乐曲都可以作为太极拳的配乐,由于太极拳本身形式的特殊性,大部分采用的配乐都是传统的古筝曲、琵琶曲等.比如《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月光下的凤尾竹》。较之于西方体育内在原则的单一而精确,太极拳的内在原则是多元而模糊的;区别于西方文化通过分析和还原本质,以实验分解使认识对象纯粹化和普通化,中国文化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温和来达到心灵的调试和升华。基于此,太极拳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通过动作的展现表达技击、哲学和美学等价值的艺术,每一个动作除了它所具有的积极含义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它的美感,这便是运动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美。音乐是艺术,音乐的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艺术加工重现现实生活,把生活艺术化,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把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太极的“韵”相结合,以音乐丰满太极内容,更好地表现太极内容。
3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用配乐的技巧
5.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五
1.1自愿性松散组织
健美操选修课的双向性决定了师生之间的自愿性,尤其是学生对课及其教师的选择决定权。尽管在学生选定后就要接受各种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但相对必修课及其严格的考核制度,无论是教师教学要求、学习考核等教师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难免会为了毕业的功利性学业考核目标,在学习中不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为个人纪律观念差、技术技能要求低、学生之间的协调性差与团队意识低等。例如上课迟到、缺课现象严重,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认真地学习和练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高但日常运动的耐性差等,既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导致学生对选修课认可度低。另外,选秀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年级、专业甚至院系,是健美操选修课临时班级缺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兴趣性自觉组织
6.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篇六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状态,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担负着学生早操、学生素质测评以及学校代表队的训练等工作,工作环境和设施容易受到天气等环境的影响,给公共体育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生理方面,体力精力消耗巨大,出现疲劳、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心理方面,出现烦躁、焦虑、厌倦、力不从心等情绪特征,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导致出现,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表现,直接危害教学行为,对教学和个人生活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公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致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公众体育意识薄弱,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作为教育一项重要指标被重视起来,与智育、德育共同发展。而实际上,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仍旧非常薄弱。尽管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可设项目逐年增多、设施不断完善,但是公共体育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广大师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识薄弱,公共体育课程被普遍认为是“可有可无”、“带学生活动活动”的课程。师生体育意识薄弱,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教学过程很难达到健身、培养运动习惯的目标,给体育教师教学带来巨大的教学压力。长此以往,教师不能够实现自身特长的发挥,挫伤了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成效感底下,对工作失去耐心和兴趣,出现烦躁、厌倦的情绪。
2.公体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边缘化现象严重。尽管在教育领域体育健身意识总体有所提升,但是广大师生对体育教师以及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仍然比较浅薄。公共体育课程“可有可无”的现状决定了公共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低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为重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更是“低人一等”。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外形给人四肢强壮的印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更加让人们误认为体育教学仅仅是体力劳动。在我国“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没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生的兴趣。长时间社会劳动得不到尊重,势必会增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的几率。
(二)工作环境因素
1.工作量多,工作负荷过大
高校扩招导致本科院校学生量剧增,师资力量供不应求,特别是公共体育教师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工作量多,工作负荷大是公共体育教师共同感受。许多教师每周课时量都在12节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早操、学生体质测试、学校代表队训练,以及高校组织举办的各项体育活动和赛事。过大的工作负荷,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势必会造成职业倦怠。
2.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易受外界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量剧增,课时量增多,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设备不能够满足师生的要求。由于总体课程的增加,部分室内课改在室外教学,室外的环境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体育专业的舞蹈及操课的课程在室内教学,学生过多造成的舞蹈教室紧张,室内舞蹈教师以体育专业的专业课为主,公共课程集中在室外教学。室外教学场地空间足够,但是音响、镜子这些操课必备的教学设施受到了影响;另外,室外容易受到暴晒、寒冷、雨雪天气的影响,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器材和设备需要多人共用一个,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率,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该学校设置高尔夫公共体育课程为例,但是高尔夫球杆设备严重不足,造成了每个学生平均只能一节课只能接触到一次球杆,本来应该人手一份的教学设备变成了“稀罕物”,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与健身、培养运动习惯和兴趣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增加了公共体育教学的难度,致使许多体育教师觉得公体课程“教不出成绩”,特别是刚进入高校体育教育行业心怀雄心壮志的年轻教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严重挫伤成就感的,导致认知、情绪、行为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形成职业倦怠。
3.工作缺乏认可,低成就感
公共体育课程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广大师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识仅限于“活动活动”“可有可无”,对体育教师的认识也局限于“带学生活动一下”“没有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文化”。学生对待体育教师的尊敬程度与态度远远低于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师,不能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对待,对于期末考核也多是“糊弄”。体育教师工作多年但是教学成果不大,工作得不到高校师生的认可,工作情绪很难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而导致消极怠工的现象,学生更难以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起来,形成恶性循环,低成就感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显著特征。
(三)个人因素
(1)个人性格特征
个人性格特征是造成职业倦怠差异的内隐因素。具有积极、热情、自信人格特征的教师在对待反复多年教学中比消极、淡漠人格特征的教师更容易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对待教学任务。
(2)专业技能发展
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专业技能高的教师能够在教授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很好的掌控课堂和学生的情绪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较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师成就感增强,负性情绪降低,职业倦怠的程度会大大降低。与之相反,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比较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控制课堂方面会出现种种问题,引起教学效果不佳,成就感长期缺失,负性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加大了职业倦怠的程度,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个人生活。
三、解决公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建立公共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系统
尽管教育系统已经对体育重视起来,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体育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地位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引导,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倡导“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宣传者和引导者。从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才能够真正实现“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改变“重文轻武”的陈旧观念,身体为生命之本,真正实现“文武并举”———体育与智育德育并举,提升体育的地位,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时,才能有效够降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和发生几率。建立公共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用积极肯定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尊重体育教师的工作和劳动成果,消除“低人一等”陈旧观念,为体育教师营造一个公共信任的社会氛围,提高体育教师的自尊感,降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几率。
(二)创建适宜体育教师教学的工作环境
1.增加师资力量,减轻体育教师教学负担
课时量大,教学负担重,多年重复的课程教学活动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成就感低下,负面情绪增多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学生剧增,教师仍然保持原有水平,增加教师的课时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因此,应从减轻体育教学负担入手,增加师资力量,减少教师的课时量,增加教师的科研教学,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减少重复教学的负面情绪,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的存在几率。
2.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扰,让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增建和改造操课及舞蹈类课程教室,实现多个舞蹈教室同时教学,改善部分舞蹈类、操类课无镜面室外教学的状况;添置必要的器材设备,改善多人共同使用资源的状况,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从学校层面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起来,让广大师生改变公共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为体育教师建立办公场所,为公共体育教师创建适宜教学和办公的工作环境,缓解公共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3.增加专业培训再教育机会,建立心理辅导系统
进入公共体育教师岗位之后,教学任务繁重,几乎占据了整个公共任务的全部,教师课时量大、常年重复教学,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专业再教育是每个高校教师进入岗位之后继续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专业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地驾驭课堂,处理好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而且能够让教师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感,提升对自身教授科目的兴趣,将更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避免长期重复教学带来的倦怠情绪,自我价值感提升,降低职业倦怠程度。教师在多年教学中产生职业倦怠后,苦于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和个人生活,良好的心理辅导系统对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负性情绪如果得以及时的关怀和处理,适宜的方法解决,就很难恶化,直至最后影响教学和个人生活。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关怀仍然几乎为零。帮助体育教师充分了解职业倦怠发生作用心理机制,及时关注职业倦怠的负面情绪,引导体育教师主动面对职业倦怠,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体育教师自身自我调试
1.培养良好的品质,正确面对职业倦怠
积极、热情、自信的品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水平,增加教师的自尊感、成绩感,大大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几率;相反,教师在教学中标出消极、冷漠、倦怠的情绪时,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出现逆反情绪,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自尊感,成就感,恶性循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教学和个人生活。
2.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7.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七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已经出现从注重传统的体质观到全球化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型趋势,体现于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上是由原来强调结果性评价到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本文对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时体育教学评价提出对策。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深人展开,体育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强身健体、怡情益志、展现人体力量和潜能的一种方式。它除了增强体质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全球化的传播呈现出其他重要的价值功能和历史使命。比如目前流行的休闲体育、生命体育、冒险体育、生态体育等就是21世纪体育全球化新价值观传播的结果。目前大学体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出现从注重传统的体质观到全球化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型趋势,体现于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上是由原来强调结果性评价到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这一观点的转变,使大学体育在为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
1.教学评价及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界定
所谓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改善学与教的效果,它是根据具体某学科的教育目的与原则,对教学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又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办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明确教学评价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前题。
2.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评价目的现状与课程评价目的不统一。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是只对学生的技能和运动能力进行评定,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2.2评价内容不全面,难以体现课程评价的整体要求。
长期以来,因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只重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评定的评价,轻视真正的健康、体育修养、行为习惯评价的问题。
2.3评价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采用统一评定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一结束课程也就结束。这种评价方法缺少信息反馈过程,忽略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评价,因此对改进教学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均缺少动力,也不能准确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显然是不符的。其次,目前大多数学校评价的人员以教师评价最为普遍,学生基本上不参与评价。 2.4评价标准统一性过强,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目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评标准,许多学校仍以原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准绳,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公正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忽视这样一些事实: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身体差异,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学生,不认真也不努力就能拿到高分,使其认为体育课缺乏挑战性而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认为体育课太难,再努力也是枉然,从而极大地挫伤了这类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厌恶上体育课的心理。
3.做好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
3.1建立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与体系。
只有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观念与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学生。据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的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行为、运动习惯、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心理状态和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建立起多元化评价观念与体系。
3.2加强和重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它更重视结果,所以在单独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弥补其不足,必须重视和运用过程性评价这种方法。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态度等,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3.3加强和重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
客观评价是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比较适合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但对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就很难。这种评价方法表面上看是准确的、公正的。可是你能说100米成绩为13秒的学生就一定比14秒的体质强吗?显然,这是很不全面的,也不准确,它深深地烙上了竞技运动的痕迹。
4.结语
8.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技能;全面素质;足球教学;教学策略
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暴露
出的不足之处目前各高校均已有序展开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但是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方面,均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对实现其预期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整体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起步相比较其它国家而言较晚。因此导致其学科属性尚未达到学术范式要求,且教学标准制定缺少学科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定位为—“体育专业教学的分支”。基于此定位制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足球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此定位和制定教学目标,相对而言缺少一定的严谨性,且无法为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指明方向。而且最重要的是会造成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只单纯的注重阶段教学,而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教学,这与当下全面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相悖。
(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展开的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具体包含足球基本理论教学、锻炼方法、竞赛规则及技巧等内容,过少甚至不涉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如此一来,教学内容偏向于专业足球教学,相对较为复杂,且其实效性不足,趣味性差。长期依照此教学内容展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势必会对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足球教学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投入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少,足球教学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资金不足。因此,导致部分学校足球教学受到场地限制,更多的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而实际展开足球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情况下也选择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理论教学,教师动作示范、学生演练为主。如此一来,既不满足当下体育教学发展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即没有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实施策略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展开学习,并在这一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观、道德观、心理状态,进而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丰富足球教学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消除教学活动的枯燥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足球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足球教学内容,选择游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借助辅助教学工作等等方法。比如,针对某足球技术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动作要领,便于学生初步认识此动作。然后教师示范、学生复述,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足球知识。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足球游戏、足球对抗赛等等活动展开日常足球教学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还应该注意创新高校专业体育足球教学方法。因为足球教学在不断发展,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二)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对于有效展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注意结合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对象的特点,基于以下几方面精选教学内容:
(1)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足球教学内容,而且应该注意把握其简易度。
(2)精选实用性足球教学内容,选择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足球教学内容。
(3)侧重展开球性练习、运球技术、停球技术、顶球技术、脚内侧踢球等教学内容。究其根本在于,其是足球教学的基本内容,且也是运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动作。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精选足球教学内容,选择利于激发学生足球学习兴趣的足球教学内容。
(三)合理制定考核标准
高校专业体育足球教学考核,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通常情况下,选择两项足球技术作为考试内容,然后通过衡量学生的足球技术运用情况作出考核评价。此外,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等也是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这种考核标准,相对而言过于简单,应该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基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四角度展开综合性评价,结合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展开综合性评价。具体阐述,主观评价指基于足球比赛,衡量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以及其能力,而客观评价则指技术、理论考核。展开综合性评价,相对而言更能全面衡量学生在高校专业体育足球教学活动的学习情况。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展开,帮助学生加强锻炼,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精选足球教学内容、合理制定考核标准、丰富教学方法等。希望本论文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这一问题展开的深入思考,可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保障足球教学活动有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刚,董晓春。山西省部分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2(09):128—130。
[2]王群。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8):133—134。
9.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九
1前言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需要,体育课教学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组织模式逐渐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被采用,呈现出各种运作方式,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范围
为充分了解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模式的实施情况,笔者对山东省高校有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专家l5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分管体育的领导)加人、体育教师100人及在校普通大学生(男、女)600人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前景的现状调查分析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前景是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写作本文之前,笔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有关专家、学者,调查表明86%的专家、学者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前景看好,认为一般、不好说、没有前景的占14%(图1)。
3.2俱乐部场馆器材现状的调查分析
学校为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都十分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但事实是除了部分学校较好外,大部分学校的场馆器材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对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满意度的调查,男同学认为不满意的达到59.79%,女同学不满意的达到50.48%,表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已经落后体育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余锻炼的需要,这种状况急需改进。
3.3俱乐部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分析
3.3.1体育教师年龄调查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教师占全部教师比重的60.4%,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助教或者讲师,而36—5O岁的教师占28.1%,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而50岁以上的教师的比重仅占11.5%,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副教授和少部分教授。这说明教师队伍中以年轻教师为主,其年龄结构能满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3.3.2体育教师学历现状调查分析
学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来说,教师的学历越高,对教学的适应能力越强,科研发展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调查走访中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任课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71%,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仅占0.27%,远远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40%的及格标准。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急需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学、科研骨干,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又可以使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3.3.3体育教师职称现状调查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高校,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但是基数过大,助教、讲师的比例偏高占64%,这与高校所承担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不相适应。而且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偏大,尤其是教授平均年龄达到52岁,趋于退休年龄。因此,各高校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扶持,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3.3.4体育教师专项结构现状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项主要集中在田径和三大球上,其它专项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乒乓球、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项目对专项技术要求较高,在教学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求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而目前在山东高校,这些项目的专项教师还不是很多,可学生选的较多恰恰是这些项目,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些项目的专职教师,无法开设此项课程,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非常必要。
3.4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多样的。在增强体质、适应社会、提高体育成绩三方面男同学排在前列;而提高成绩、健美体形、适应社会三方面女同学排在前列,尤其是女同学在健美体形上的趋向明显高于男同学。这说明,现在的男女大学生在运动心理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表还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充实生活、适应社会就是例证。因此,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目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
3.5学生参加俱乐部选项意愿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由调查的结果可知(表
3、表4),男女选项的情况有所不同:男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篮球、网球、足球和羽毛球,女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和武术。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部分较好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在项目设置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选择倾向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项目设置上有待进一步优化,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6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6.1教学大纲的制定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53.2%的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46.8%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这说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统一的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而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中应不应该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教学大纲不应常年不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爱好及时进行调整,使大纲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3.6.2教学内容的制定
关于教学内容的制定,调查显示(图6),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学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和教研室统一制定的,由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内容的学校几乎没有。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对教学的实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6.3教学手段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的教学中,大量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游戏比赛法等,而对现代的范例教学、情景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比较、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等学法没有涉及,致使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
10.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十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为主要依据,进而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公共体育课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更加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1、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深人,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体制与现代培养人才的方式不能相互融合,出现脱轨现象。由此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主体不明确
在过去的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决裁者,学生则在被动学习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痛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1.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田径运动项目中,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学习安排的内容上显得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1.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体育课程评价是学生体育课总结性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在此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而是单一的达标性评价,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体育课考试只有素质好的同学才能通过,给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2、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1明确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体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公共体育的建设与改革,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始终将“兴趣”和“终身体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发展终身锻炼的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水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
2.2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首先,必须改变体育教师自身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做徒手操的方式,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因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达不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其次,必须转变过分地强调课堂结构的旧作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三部分”的结构模式: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构成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体会实践体育教学带来的愉悦心情,消除传统体育教学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2.3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不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需培养其对体育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参与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这对体育课的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丰富、新颖,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把兴趣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
2.4与社会接轨,开设新型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与外界体育运动项目也呈现出交汇的现象。公共体育由过去的行政班授课转化为选项班授课,选项课的开设也越来越丰富。学校体育强调对学生身体、个性、心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增多了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接触和了解。新型时尚项目的渗人无疑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5推行体育教师再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主力军。21世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决定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成败,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前提。公务员之家:
2.6完善课程评价系统,注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试析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思考论文06-23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09-04
高校公共关系11-02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08-26
高校田径体育课教学分析论文07-15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08-22
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几点认识思考的论文06-14
艺术风格如何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论文11-08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