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启示录作文

2024-10-17

哈佛启示录作文(共9篇)(共9篇)

1.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一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启示

刘宏杰

【摘要】 哈佛大学不仅执美国大学之牛耳,而且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哈佛大学始终坚持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大学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性,不断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准;形成办学特色,通过特色创建一流;坚持学术自由,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值得我国大学在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的进程中借鉴。

【关键词】哈佛大学;办学理念;启示;

从大学发展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大学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中,外部的制度环境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离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大学就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丧失了其生命活力的源泉。事实上,对于大学的发展而言,除了需要外部制度环境的支持之外,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其制度安排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的演变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1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大学的培养目标

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早期的哈佛学院秉承了欧洲的传统,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是取得牧师资格的先决条件,牧师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职业,很多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获取牧师资格。因此,哈佛学院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培养牧师作为学院的培养目标。当美国社会在南北战争之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哈佛大学传统的培养目标就与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了。为了使大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后,艾略特把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修正为能够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积极作用的实干家,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并引入自由选修制,确立了科学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二战即将结束时,哈佛大学又在科南特校长的领导下,又把培养为战后美国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集自由的人和专家于一身的人。为了培养这种人才,哈佛大学在战后开始正式实施普通教育计划。普通教育计划的实施虽然只惠及一代人,但是它却为提高哈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在经过六十年代校园风暴之后,哈佛大学在博克校长的领导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及其世界的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哈佛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研究的委员会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二十世纪后半期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有教养的人。

正是由于哈佛大学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断改革其课程体系,才不断培养出许多举世公认的英才。不仅哈佛如此,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亦如此。大学的产品是学生,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大学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只有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我国大学而言,要培一流的英才,就必须根据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世界的潮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着眼于英才的培养,不断改革课程计划。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坚持学术性,不断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准

在近代德国柏林大学诞生之前,大学的职能是单一的教学职能,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随着德国柏林大学引入科学研究职能,并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主要活动之后,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准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哈佛大学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时,与美国其它大学一样,在学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欧洲的大学。当莫里尔法案颁布后,紧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后,哈佛大学在改造本科课程体系的同时,创建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的建立和研究生教育的开展,使哈佛大学具有了既重知识的传授又重知识的创造的现代大学的特点。经过艾略特的不懈努力,哈佛大学科学研究的意识得到增强,科学研究的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加盟哈佛大学,哈佛大学遂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昔日水平低下的文理学院再度成为美国大学的领导者。随后的科南特在担任校长二十年间,哈佛大学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使得哈佛大学不仅重新确立了其在美国大学中的领袖地位,而且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更多地强调了创造新知识的学术水平,亦即发现的学术水平。这固然存在着弊端,而且这种倾向也招致了多方面的批评,但是无论如何,发现的学术水平在大学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的大学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个基本的职能,服务职能是教学和科研两个基本职能的延伸。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离开科学研究,大学不可能具有高水平的教学,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离开教学,大学的科学研究就失去了基础和方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的大学要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包括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

3形成办学特色,通过特色创建一流

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它大学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独到的办学风格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就大学办学而言,如果没有特色,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无个性的大学,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是缺乏生命力的。大学办学特色往往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几个方面的特性。任何一个大学的办学特色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就大学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而言,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即人才培养特色、学科特色、科研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

哈佛大学在其三百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了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就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看,哈佛大学一直致力于社会精英人才的培养。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这样的一个总体目标,哈佛大学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根据时代的特征,不断推动培养人才的课程改革。围绕着课程改革,哈佛大学始终坚持其自身的特色。例如在普通教育问题上,当赫钦斯校长在其任职的芝加哥大学发起实施“芝加哥计划”,着力于培养美国民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培养智力和情感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自由人与专家于一身的人,并形成了具有哈佛特色的普通教育课程体系,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就学科特色看,哈佛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色。仅以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科来看,早期的哈佛商学院被称为是“微妙的实验”(deliciousexperiment)。由于它与传统的大学理念相抵触,因而商学院成立之初备受批评和质疑。然而,商学院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美国社会工商界发展的要求,受到工商界人士的欢迎。实践证明,哈佛商学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商学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商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其培养的目标始终是工商界的精英人才,这与哈佛大学的总体培养目标是相符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全球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商业管理成为哈佛大学极具特色的学科。只要提到商业管理学科,人们总是将它与哈佛大学联系在一起。就科学研究特色而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哈佛大学开始注重基础研究。时至今日,哈佛大学仍然坚信,没有对基础性的和具有生命力的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那么应用领域的任何突飞猛进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持续努力,应用科学很快就会衰落和枯萎。在哈佛历史上,哈佛大学共有38人获得诺贝尔奖金,这与哈佛大学保持基础研究特色不无关系。

在校园文化方面,哈佛大学更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1858年,亨利·亚当斯曾这样写道:“哈佛学院就其教育而论,是一所温和而自由的学院,它将年轻人送入社会时,已使他们具备了成为受人尊重的公民所需要的一切,并掌握了他们要很好利用的东西„„优秀的品质是这个学院独特的成功之处„„”。正如普西校长所解释的:“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的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对真理的追求,是贯穿在哈佛大学发展历史中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哈佛的一流。不论哈佛大学抑或其他一流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始终是贯穿在其发展史中的。对于我国的大学而言,我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尚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不必讳言的事实。要使我国大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唯有通过创建办学特色方能达到目标。

4坚持学术自由,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自由。哈佛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早接受德国大学影响并在办学实践中践行学术自由思想的大学之一。但是,哈佛大学在接受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理念的同时,还发展了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理念。按照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的观念,学术自由意味着学者作为学科领域的专家,在学科领域内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这并不表明教授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同样享有充分的自由。而在哈佛大学,这两方面的自由都得到了维护。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哈佛大学的第十五任校长昆西站在捍卫学术自由的前列。他认识到大学作为一个以传递真理为己任的学术机关,必须以思想的自由为必备条件,离开学术自由这一必备条件,大学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昆西强调,只有使人们的思想摆脱对各个宗教派别或各个政党的忠诚,使人们的思想尽可能地充满其自身的活力,而不是依赖于对各种政治和宗教观点的屈从,才能促进知识的进步;只有坚持学术自由,美国的学术才能兴旺发达。

然而,学术自由毕竟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随着大学越来越多地卷入现代社会事务之中,学术自由的原则也越来越受到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克强调,学术自由是维持大学活力的源泉。大学应该毫无保留地支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因为言论自由对大学的中心使命来说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大学通过其自身的使命,有责任和义务服务于社会。大学在履行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时,社会必须考虑到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学术自由权利的维护,高学术水平的维持,学术事业免受外界的干涉,受大学影响的个人权利、合法利益不遭损害,以及满足从充满活力的大学所提供的知识服务中获益的那些人的需求。

尽管在学术自由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学术自由作为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的精神是长存的。对于试图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大学而言,保护学术自由,为知识的进步,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二

一哈佛大学课程改革的历程———从交锋走向融合

哈佛大学每一次课程都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大学办学思想之间的斗争和妥协的结果。美国教育以强调个性、个人利益和实用性著称, 实用主义文化可谓美国的主流文化, 是美国一切制度和主流价值观生存的土壤。哈佛大学建校之后先受英国大学的影响, 形成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大学思想, 其中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成为传统理性主义的经典思想。进入18世纪后, 德国现代理性主义大学思想开始影响哈佛大学, 从1841年哈佛大学借鉴德国正式采用选课制, 欧洲的理性主义大学观念开始作用于美国实用主义文化[1]之后的一百多年间, 哈佛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博弈与制衡、理性主义大学思想与功力主义大学思想的交锋走向融合的过程。

由于哈佛的课程改革与选修制密不可分, 在这里, 我们以哈佛选修制发展演变为视角来看哈佛的课程改革进程。选修制之所以能为世界绝大多数高校接受并沿用至今,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例如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种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要求,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与其同时, 还促进了学科的分化, 使新课程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体现了美国大学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 受德国选修制度影响。十九世纪以前的美国高等教育, 深受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崇尚“绅士教育”, 目的是为了培养为数不多的政府官员、教师、律师等, 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文史哲方面内容为主, 且均为必修, 学生没有选课的自由。而十九世纪初期, 洪堡倡导创办的柏林大学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为办学指导方针, 允许教授自由讲学和从事科学研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 选择自己专攻的方向。这种学术自由经过美国留德学生的传播, 很快对世界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重大影响。[2]弗吉尼亚大学率先接受了“学术自由”的观点, 允许学生在八个学系开设的课程之间进行选择, 享有一定的选课自由。而真正促成美国选修制的形成和发展的, 要属哈佛大学。

当时留德回国的提克诺 (G·Tiknor) 就试图将“讲授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制度应用于当时的哈佛学院, 在他的敦促下,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 哈佛大学同意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1839年, 哈佛大学同意学生从二年级起就可以选修自然科学、外语和历史等课程, 以取代原来规定为必修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虽然这种尝试遭到了传统势力的阻扰和反抗, 当时的耶鲁大学也提出异议。这个阶段是选修制在哈佛大学的发端期。

第二阶段, 1869~1909年, 自由选修制全面推行阶段。埃利奥特 (Charles Eliot) 受德国学术影响, 在其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四十年间, 不顾阵阵反对声, 坚持不懈地努力建立、改善并推广选修制。他认为只有那些适合学生志趣并促使其独特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课程, 才是最恰当的课程。在他的领导下, 该校的教学改革进展很快。从一开始的选修课只在高年级开始到后来一年级也开始实行选修制, 选修课约占该年级总课程的60%。与选修制紧密相联的是更多科目的开设和更多教师的引进。从此, 哈佛大学全面地实行了课程选修制, 并走在了美国高校的前列。

这个阶段, 虽然选修制深入发展深受学生的欢迎, 但是在对旧学科的取舍与新学科的引进方面也引发了一些混乱。学生选修科目的盲目性 (例如, 很多学生选课时并不做充分的准备, 往往根据授课时间是否方便和是否容易取得学分而选课) , 导致75%的学生所选的课程根本没有中心和重点, 且学生多选修初级课程。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框架系统与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3]虽然后来不得不改革选修制, 但是课程选修制仍然是哈佛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三阶段, 哈佛选修制新阶段。1909年, 洛厄尔 (Lawrence Lowen) 继埃利奥特就任哈佛校长, 正式开始改进哈佛选修制, 推行“集中与分配”制, 他将课程分为表达艺术、自然和归纳性科学、归纳性社会科学、抽象或演绎性研究四组, 要求学生至少把六门课分配在这四组课程中, 同时至少把六门课集中在一个主修领域。这样的话可以控制学生对课程的选择, 加深学生在主修领域知识的深度, 保证学生在若干学科知识的广度, 以此来纠正在自由选修制下出现的学生知识凌乱和肤浅的弊病。我们也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自由选修制的纠偏阶段。

第四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六十年代中期, 自由选修制的回复期。1933年, “要素主义者”的科南特 (J·B·Conant) 出任哈佛大学校长, 历时二十年, 他组织了一个委员会, 在深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现状后, 于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报告书, 书中认为“高等教育的真正危险在于过分专业化”, 他们认为本科生课程中, 有六门要为普通教育课程, 分别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中, 至少选择一门。

而六十年代中期, 在反战运动、种族冲突和校园风潮的冲击下, 促使教育委员更多的关注通过强调选修课和课程内容的广泛多样性来达到普通教育的目的, 而非教育的质量提高。这使得埃利奥特时代的课程自由选修再一次成为学生的要求。

第五阶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 加强基础课的选修制阶段。七十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美国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哈佛再次率先从理论上论证了全面知识对人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从实践上控制自由选修制的泛滥, 继科南特任哈佛校长的普赛认为, “大学院校的首要职责是致力于知识和学术的探索”, 而“高教工作者仍然对学术界负有重托和应保持其应有水平”。文理学院院长提出了《公共基础课方案》, 用以取代六十年代被忽视的《普通教育大纲》, 保证学生在主要的学术范围内通过必修课来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强调公共基础课虽然包含的知识本身的内容不多, 但它们注重知识的深度, 重视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正确的判断与思考的方式, 以此来适应知识的大量增加、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集中的新形势。

第六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 哈佛大学取消了学分制, 采用课题制,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是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专业课、选修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哈佛大学《1994~1995学生手册》的修课规定, 美国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32门学期课程, 其中有8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和16门专业课。课程之间的整合比以往历次改革都更为圆满。从课程目的看, 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为准绳。核心课程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 最后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核心课程涵盖7个领域11个方面, 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社会分析与定量推理7个领域。[3]学生的每个核心课程要选两个学期, 在此之后才能修其他的自由选修课程, 这个时期的课程设置开始趋向理性, 在体现课程多样化的同时, 也注重了统一性, 即尊重了个体对教育个性化需求, 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性, 将自由和秩序、灵活性和规范性、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较好地结合为一体, 使得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得到较好地整合。

总而言之, 美国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是美国主流文化与传统大学思想相互作用下的理性主义大学思想与功利主义大学思想经历了对立与冲突、融合与发展的历程。

二现代哈佛课程设置特点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区别, 不在于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有对未知世界的进攻精神。我认为教人求知就如训练人游泳和教婴儿走路一样, 最终你要放手,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整个世界,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游去走, 不放手只会让他们永远都学不会。高等教育如果只停留在教师传经布道上, 那么学生永远都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主人。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等各种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哈佛大学不同阶段课程设置来一览究竟。哈佛大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被编为4组, 分别为:1~99, 低级组课程, 主要为本科生开设。100~199, 中级组课程,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可选修, 但考试要求不同。200~299, 高级组课程, 为研究生开设。300~399, 高级组课程, 为研究生开设的阅读和研究课程。

编号为1~99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课程, 广泛地介绍学科及与之相关的领域, 介绍学科中集大成者, 让学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学科理论中有影响的著作及其相互关系, 并重构、评估、修改理论, 为学生独立从事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除了阅读以外, 教师还将学生分为小组, 也有在大二和大三开设个别的学习课程, 以学生的个别学习探究为主, 由有经验的教授指导, 探讨当前各学术机构普遍关注的课题, 了解前沿学术动态,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会探索, 找到自己的学术生长点。

编号为100~199的课程由2部分构成。一方面由教师讲授课程, 引导学生思考学科理论问题, 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一方面开设讨论课, 讨论课以问题为研究重点,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师不断地试探、提问、假设、鞭策和评论,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编号为200~299的课程由教授讲授课程和师生专题讨论会组成。通过教师讲授课程,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各种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获得对自己科研课题极为有用的思想。这个阶段更主要的是师生专题讨论会, 师生共同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运用这些讨论会分析和解决他们为完成课题产生的疑难问题, 以进一步探索他们的课题, 或开发一个新课题。

编号为300~399的课程。专门为研究生开设的阅读和研究课程, 是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开设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研究和交流的机会。

总而言之, 哈佛大学的课程分为教师讲授课程、学生个别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四种形式, 在学生学业的不同阶段, 各有所侧重和调整。低年段, 教师讲授的课程比重相对较大, 在传授基础知识方面, 讲授法简洁高效。而随着年级的增高, 讨论课与师生专题讨论会比重不断增大, 最后成为课程的主要形式。[5]这个课程设置思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像我们现在的课实际上也是一种专题讨论课, 但是否可在大三、大四年段推行呢?) 而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 教师讲授课程占绝大多数, 其他课程类型极为少见。即使哈佛的教师讲授的课程, 也不单单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是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设置交叉学科课程, 促进学科间融会贯通, 产生新的增长点

剑走偏锋, 像海德堡大学大力推进开设交叉学科一样, 哈佛大学还设置许多跨学科和辅修的学位课程, 学生可以与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学校交叉注册, 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及跨专业、跨学科的能力。[5]可以说, 虽然此类课程正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向学科交叉领域进军, 成为学科带头人及其获得重大发现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3将社区实习纳入课程, 实现学以致用

21世纪以来, 大学已然成为社会服务站, 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哈佛大学也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增加了社区实习课程。社区实习给了学生运用自身所学来解决社区和其他人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验证所学、将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的机会。同时, 聘请许多各行各业的顶尖专家、权威人士、优秀的校友来给学生上课, 通过跟这个各行各业的学长实习, 让他们更多接触社会,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哈佛毕业的学生大多有极强的工作能力, 这与哈佛的相关课程开设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当然, 哈佛课程设置并不是完美的, 它是美国主流文化以及他们所认可的大学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课程还存在着“重术轻学”、“重实用轻理论”等不足, 但是仍然给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作权.课程体系创新与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5) :91-93.

[2]赵中建.哈佛大学的课程选修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 1987 (2) :54.

[3]孙美花.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J].教学研究, 2010 (1) :42.

[4]刘瑜.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J].学习博览, 2010 (02) :38-39.

3.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三

【关键词】演进;发展;改革理念

哈佛大学凭借着自身勇于创新的理念以及敢于保留优良传统的作风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从哈佛大学走出来的精英决策着美国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导向。但凡有所成就的都是历史的产物,哈佛大学取得今日的成就是与其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一、哈佛大学的发展:历史的演进

1.教学型小学院时期

17世纪末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并开拓了新英格兰。这批移民者大多是受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古典教育的清教徒,他们试图在这片新土地上建立一所像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建校初期哈佛学院曾几度因为资金运转不周而陷入困境。学生生源极少,课程开设以中世纪古典教育为主,教育方法主要以背诵和演讲,学生的招收主要以能用拉丁文和希腊文等阅读和写作为标准。学院的领导者都由神职人员担任,浓厚的宗教色彩阻碍着其发展。

2.教学改革时期

1869年后,哈佛迎来了史上任期最长长达40年的艾略特校长。当时美国工业革命处于全盛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美国其他大学发展迅速,哈佛大学面临巨大压力,急需改革。艾略特校长取德英模式之精华创办出属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模式的大学。在他任职期间,他建立文理学院,哈佛女子学院和商学院;重建法学院,推广了全世界大学效仿的案例教学并创立了法学院研究生系;完善了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使医学院专业教育质量获得学界认可;大力加大研究生院的建设,并完善了本科课程;建立了选修课制度,扩大了学生的课程选择,后来在全世界被广泛沿用,逐步完善了本科生课程自由选修制度,形成了重视科学研究的氛围。

3.研究型大学时期

1933年以后,第23任校长科南特建立了教授“非升即走”制度,致力使学生来源多元化并坚持学术精英招生,改进了课程设置,被誉为“通识教育之父”。完成了研究生院的全部设置。研究型大学时期的哈佛大学招生依靠学生的学术成就,研究生的数量超过本科生,在这个期间教授们都致力于学术研究而派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时期的标志。

4.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时期

1971年开始,哈佛大学开始不断加大国际学生的录取比例并采取平民精英招生,世界范围内广揽优秀教授开始了国际化的科学研究。鲍克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息学生和教师在1960后期的学潮暴动。在招生方面努力平衡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不断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建设以及资助额度,并为新的研究项目增添先进设备,都为哈佛大学吸引卓越的师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哈佛大学不断增强的国际化并未影响它根植于美国的传统,国际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国际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世界范围内的领导人,并参与世界性的科学研究,建设为全球性的大学。

二、哈佛大学何以一流的原因

1.传统保留与创新双兼顾并不断改革

清教徒移民建校以来就一直沿用牛剑大学的一些传统,保持了办学的社会性与教育性,并保留了导师制与学舍制。同时还引进了德国的研究教学体制。它的教学目的并不以纯实用为目的,而是以增进知识和推广学术为导向。在沿用出名大学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哈佛大学一直致力于创新办学理念,大力改革系科和课程设置,建立了被广泛接受的选修课制度和核心课程制度,席卷学术领域的通识教育思想,并发展了广被采用及效仿的案列教学法,走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美国实用主义道路。

2.历届校长的接力施治与治理观念,缔造了哈佛神话

哈佛大学最大的财富就是它能够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挑选出一位出众的校长义无反顾的带领着它走向辉煌。一个学校的校长是它的灵魂和舵手,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校长以优先的理念,革新为本,治校为业,接力施治,引领了哈佛大学走上世界一流大学之巅。一所学校想要能够取得突破快速发展,就得要建立严谨的校长遴选新机制,形成良善的治理结构。

3.走真理与学术至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道路

哈佛注重学术发展与研究,崇尚学术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环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在学术自由制度的保护下,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可以在学术领域自由研究而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与影响。在追求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同时兼顾教学,真理与学术至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很多其他大学的学者都非常向往哈佛的学术自由氛围。

4.独特健全的制度,保证了哈佛的特色

哈佛教授的聘任制度采取终身教授聘任,教授制度的设置保证了哈佛教授队伍的一流。教授们与政府的密切联系注定哈佛大学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招生制度方面,哈佛一直采用精英招生制度,只有非常优秀以及出类拔萃的学生才会招收进哈佛。哈佛大学的课程制度设定也是一大亮点,极力将通识教育落实到各个年级贯穿整个大学生活。所有的一切制度都保证了哈佛独有的特色以及地位。

三、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对现在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启示

1.激励教师的研究动机和兴趣,兼顾学术研究与教学

教师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决策着学校的学术地位,只有提升教师的研究动机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建设。纵观哈佛历年的发展,它设立的一些教师奖惩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机与兴趣。在教师致力于学术研究提升学术地位的同时业不能忽视教学。

2.提高生源质量,完善教学理念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社会精英人才,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高质量的生源为它后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我国社会背景与国情的大环境之下,没法照搬哈佛的精英教育模式,但是也可以致力于向它学习,提高生源质量,完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培养制度。在生源质量拉高的情况下对于后期的管理与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才会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3.固守传统理念并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所大学不断进步的灵魂。一所大学的发展少不了自身条件的具体考察,也必须借鉴成功学校的典型案例及观点。我国想要建设一流大学就必须从传统理念和创新这部分着手。保留适应我国现状的精华同时,效仿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理念改革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

4.积极推进国际化大学交流与建设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果一所大学仍然故步自封仅仅将眼界放于国内那么是不可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过对哈佛大学能够早就今日辉煌的分析可以看出这跟它坚定不移的走向国际化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国也必须积极推进大学的国际化交流与建设,这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一流建设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郭键.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13.

[2]徐来群.哈佛大学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0

[3][美]莫顿,K.,菲利斯,K.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利,2007:92.

[4]沈致隆.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03.

4.描写哈佛大学的作文 篇四

在中国也早已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紧邻的剑桥城,与波士顿仅一河之隔。这里古色古香,没有气派的大门,但有气度不凡而历史悠久的建筑。没有围栏,任何人可以随意进出,任何人可以自由参观。他的典雅气度和自由风范,相信每一个到此参观的人都会被深深吸引。哈佛大学中,许多建筑都是古老且古朴的。大片的草地点缀在红色的各样建筑前,我想,学生们上完课走出教学楼,看到这大片的绿地,也会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吧。草地里活跃着许多松鼠,蹦来蹦去的,完全无视匆忙行进的哈佛学子和慕名而来的游人,可爱极了。我们到的前一天,这里刚刚下过一场雨,一股湿润的气息,和着草香、花香,让人感到惬意极了。

著名的哈佛雕像,坐落在“大学楼”的前面。他坐在一把椅子上,双眼直视,目光炯炯,若有所思。两腿前伸,左脚稍稍伸出底座一截,已被人摸得很光滑了。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摸着他的这只脚和他合影留念。据说,摸过哈佛雕像的脚之后,就可以金榜题名。但此雕像并不是真正的哈佛校长,在这座雕像开工时,校长已经去世,所以,就找了一个英俊的学生代替。总之,雕像只是校长的一个替身,因而美国人也叫这个哈佛雕像为“谎言雕像”。

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中漫步,你不禁会对这里产生一种难言的眷恋情感,还会被这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所吸引。这些建筑都是蕴含丰厚历史的古迹,而且,常常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里曾有那么多明照千秋的前人,在此度过了他们的学生时代……

5.风雨哈佛路观后感高中作文 篇五

女主对于未来的渴望,面对所有苦难坚强的态度。她身上所散发出的对家庭对父母浓烈的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就算现实令人失望那有怎样,用自己的力量,总有一天会改变现状。没有什么现实可以阻挡未来,只看你是否为此拼搏。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她的眼里流露出一分光芒,坚定的光芒。娇弱却坚定的身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的苦难、她的悲伤、她所经历的一切一切,此刻都幻化成一缕金色的光芒闪耀在我的脑海。

“I love my mother,somuch!”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褐色的眼里闪着幸福的光,对于家的一切向往。母亲吸毒,患有艾滋病,眼睛将近失明,还有精神分裂症,但她仍深深爱着她的妈妈,深深!他的爸爸吸毒,也患上了艾滋病,姐姐想妈妈一样也快失明了贫穷的丽姿去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她在毒品、艾滋病、饥饿充斥的环境里渡过了童年,她小小的身躯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但——那又怎样,生活和命运把安全感从他的身体里一点一点全部抽空,但却没有带走她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渴求,丽姿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

她紧紧地贴在母亲的棺材上,用最后一秒钟拥抱自己的母亲,此刻,不是身体与身体的触碰,而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明天就找不到这个地方了,但那又怎样,这只不过是一个虚脱的假象,人是依存在心底的。”我的心像被刺中了一般痛,看着那个娇小的身影,就那样孤单地站在墓碑林立的地方,她是那样的孤单,那样的无力,又那样的让人心碎。

丽姿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她连上十门课还兼职打工,一边刷碗一边看书,她蜷缩在地铁的角落里,手里捧着书本,她相信她努力了总会有回报的。最终,丽姿考上了哈佛大学,那个充满着光明与神圣的地方。

相比之下,自暴自弃的瑞斯让我有几分讨厌,甚至是厌恶!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突然觉得我好幸运,我家并不富裕,但却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没有生活在蜜罐里,但却没有生存在苦难之中,我是这宇宙间的一颗小小星辰,卑微却依旧闪烁着自己微弱而快乐的光芒。

影片结束,脑海中不停的闪现着丽姿带着光芒的身影和闪着光芒的眼睛,原来人真的是会发光的!我被她坚定的执着的追梦而感动,被她对母亲深深的爱而感动,被她闪着光芒的眼睛而感动……那缕光芒在漆黑的夜空中悠悠的上升,成为闪烁在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美国贫民窟女孩莉斯·默里8岁开始乞讨,父母吸毒,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后她却用2年时间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1XX美元的奖学金,最终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这个平凡的女孩将命运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她选择了改变——改变现有的生活。

不难看出,妈妈的离世对莉斯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也正是在那一刻,莉斯明白了,她得做出选择了:她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对命运妥协,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正如莉斯说的那样:“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冥冥之中上天已安排好了千万条不同的道路,要我们去选择自己的那一条。前方荆棘布满道路,看似无路可走,站在这样的岔路口,很多人选择了停留在原地,甚至往回走,也不敢向前探索。泥泞的小路上乱石成堆,起伏不平,可又有谁想过,或许正是这样的小路通向了阳光大道。

此刻,我想起了XX年“春晚”的那个“西单女孩”任月丽。母亲天生智障,父亲体弱多病,跟着年迈的奶奶长大的任月丽不得不早早地背上了那本不应该属于她的重担。初中毕业后,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带着吉他到地铁站演唱,挣钱养家。琴声与歌声交织着,向听者诉说一个个美丽的愿望。人们的欢呼不仅是对她歌声的肯定,更多的还是被她那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命运的高贵品格所感动。她最终打开了春晚舞台的大门,可以说她硬是在逼仄的小路上走出了一条洒满阳光的通衢大道!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一条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才能走完的路,莉斯·默里和“西单女孩”都勇敢地走了下去。与她们相比,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坎坷微不足道。正视它们吧,克服它们吧,让它们化为我们寻路的基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力量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只有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能寻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是美国一部经典的励志制作,对于这部电影我很早就有耳闻,然而疏于很多原因我一直没有看,这几天闲来无事可做,加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迷茫之情,所以想起来看一下,因为自己本身比较喜欢看书而不太喜欢看电影所以我先是找这部小说看了一下,然而本来是本着娱乐的态度看一下,没想到开始一章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没有任何的考虑我一口气将其看完,边看泪水边流,为着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为着她的坚强与执着,更是为着自己生活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却整天碌碌无为,荒废了我整个大一的生活感到愧疚,当我知道这是根据美国一名名叫莉兹·默里“80后”女孩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时。,我不禁肃然起敬,为深刻的理解她的经历也鉴于我的想象理解有限,所以当天我又将这部经典电影看了一遍,依然是同样的辛酸与感动

莉兹1980年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父母曾是嬉皮士,后染上毒瘾,生活无以为继。从小就被父母忽略的莉兹早早辍学,8岁时不得不上街乞讨。她回忆说:“那时我们吃冰块充饥,因为吃冰块可以体验‘吃东西的感觉’。我和姐姐还曾分享一管牙膏当作晚餐。”

莉兹回忆,她三四岁的时候就亲眼目睹父母天天吸毒,并将所有救济金用来购买海洛因和可卡因。“我知道,爸爸妈妈一起享受着一些奇怪的嗜好,但他们都躲躲藏藏,不让我看。”

为了筹措毒资,莉兹的父母偷走了她准备过生日用的零钱。为了过一把毒瘾,他们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有一年,母亲甚至将教会送给他们的一只火鸡卖掉去买毒品。

莉兹15岁时,母亲得了艾滋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她的父亲也很快去世,同样死于艾滋病。可怜的莉兹和姐姐从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姐姐莉莎获助,每晚在朋友家的沙发上过夜,而莉兹则流落街头。她睡过地铁、隧道和街头长椅,经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负。

母亲去世后,莉兹非常痛苦。她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像母亲那样轻易放弃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于是,她在17岁时决定重返学校,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莉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莉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莉兹凭借坚强的信念和改变困难生活的强烈愿望,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据获悉去年夏天,莉兹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

莉兹曾将说过几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是我不能够忘记的。“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会比你的更强些。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局面。”

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最底层,我不要终日沉静在迷茫彷徨之中,认定我现在的生活,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别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人生是可以选择的!

6.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六

最近有许多思索,溘然认为天下的辽阔,已往的大学两年糊口是虚度的两年,没有熟悉,没有思索,是在世,没有糊口……什么是糊口?人在苍茫时,看看影戏或者会带来开导,最近看了不少经典影戏,尤其是昨天晚上看了《风雨哈佛路》,感觉颇多。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追求亲情的,盼愿父爱母爱的孩子,这是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或者大大都人看到的是一个清贫女孩怎样降服糊口的逆境,通过自身的全力来改变本身运气的故事。然则,不管是在影戏开头莉斯无怨无悔乃至逃学只为照顾吸毒,有精力拨谁人的母亲,照旧在影戏的最后,莉斯说她乐意用她的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和哈佛大学进修机遇来调换她的完备的家。乃至她开始改变也就是她大白她必需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也是在母亲归天之时……着实,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莉斯来说,怙恃的爱出格是母亲的爱是她最盼愿的,固然怙恃是“瘾君子”,然则她始终照旧爱着他们,她认为怙恃是爱她的,固然他们健忘了。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怙恃无私的爱,在口试的时辰,莉斯本人也意识到她母亲像她的孩子,是她一向在照顾着本身的牡沧。在我看来,这份爱固然巨大,却也是一个枷锁,约束着莉斯,显着有手段读好书,改变运气,却由于要照顾母亲而放弃,比及母亲死了,才真正突破约束,改变本身的运气。爱的两面性在这里完全的示意出来,一面是人道的必要,一面却是约束、枷锁,这就带来了人生的决议,我们毕竟该怎样看待这份爱?

再说说影片的主体,女孩的运气是费力的,凄凉的,换成其他人,不必然有这份坚定与自信来改变运气。莉斯说道:“我为什么要认为可怜,这就是我的糊口。我乃至要感激它,它让我在任何环境下都必需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断地全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着实在许多时辰,荆棘并不是不幸,而是变得更好的契机。当我们碰着我们以是为,可能别人以是为的不幸时,我们是永久的陶醉于这份不幸,让本身永久的不幸?照旧抓住这个不幸,竭尽本身所能来改变它,可能说是改变本身呢?着实,回首已往,许多时辰,我们会更多的谢谢糊口中的荆棘,由于正是这些荆棘让我们改变、前进、长大、成熟……没有一个乐成人士没有经验纰谬败,然则他们都能从失败中总结履历教导,然后比一样平常人更快的站起来,越发强项的追求他们想要的对象。

或者许多时辰我们在倾慕别人的乐成,倾慕别人的过人之处,总认为他们之以是乐成是他们比我们荣幸,可能他们身上有着我们以为我们不行能有的对象,着实否则。就拿影片中的莉斯来说,她称得上比别人荣幸的是她碰着了她的伯乐,戴维先生。然则,这份荣幸也是她对上学的盼愿,以及

不放弃的谁人30秒。没有这份僵持与全力,便没有她在学校念书的机遇,更没有其后戴维先生对她的那份辅佐。以是说,那些看似我们没有的荣幸与过人之处,着实就是人的那份执着与全力的累积,他们做到了那些不轻易做到的小事,更强项的人就能乐成。正如这句哈所说:人,总要追求一些对象,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觉得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本身不要觉得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7.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七

中国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已经推行十几年了, 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尤其是在理工背景的高校, 问题更为突出。概括起来, 问题的层次主要有三:第一涉及通识教育的理念, 即何谓通识?为何实施通识教育?第二则涉及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架构的具体规划, 即设置哪些领域的课程, 采用必修还是选修的形式, 如何分配学分, 等等。第三则是如何建立与通识课程体系配套的各种体制、资源等, 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这三个层次的问题都值得我们一一深入研究, 囿于篇幅, 本文只从宏观上对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哈佛大学、台湾大学多年来均以成功实施通识教育而闻名, 我们通过对两校通识教育的考察, 以获取有益的启示, 寻找解决通识教育困境的借鉴。

哈佛大学、台湾大学是国内外的知名的大学, 它们在通识教育方面均有一套自己探索已久的方案。我们来考察一下它们的做法。

1.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与管理。

一直以来, 美国哈佛大学以成功实施通识教育而闻名世界。其全面开展和实施通识教育始于1978年, 当时的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斯基指出,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在这种通识教育理念下哈佛大学形成了以核心课程模式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的制度。

哈佛大学本科学生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大学四年, 学生必须修够专业课16门 (其中均包括写作暨外语课程) , 核心课程8门, 选修课程8门。核心课程的设置分作七个大的领域, 有的领域又细分, 这样变成了11个方面, 具体情况如下:

通识选修 (核心) 课程 (2002年改革后的通识课程) :

(1) 外国文化 (24门)

(2) 历史研究 (39门)

历史研究A (一手资料)

历史研究B (二手资料)

(3) 文学艺术 (54门)

文学艺术A (文学作品批评、分析)

文学艺术B (视听艺术)

文学艺术C (文学艺术史)

(4) 道德哲学 (14门)

(5) 社会分析 (16门)

(6) 数量推理 (15门)

(7) 自然科学 (25门)

自然科学A

自然科学B

在学分和选修要求上, 哈佛大学的学生大学四年除了必修“写作暨外语课程”以外, 必须修够核心课程8—10门, 每门4个学分, 总共32—40个学分, 占毕业总学分的四分之一。假如你是一个学自然科学的学生, 在第七类内你就不用选择, 你就只要选择其它方面, 假如你是学历史的, 历史AB都不用选了, 你就选其它方面。每一方面里面都有10门以上的课程, 哈佛大学目前开出的通识选修课程有147门左右。另外, 各科系对于学生应选修的核心课程均有个别的规定。

在课程设计和授课过程中, 遵循着以下的原则:第一, 强调知识获取的体系性和广博性。第二, 强调知识获取的途径, 重视对学生研究方法论的引导。第三, 核心课程的这七个类别领域充分实现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功能, 它给性向才质相当不同的各类学生带来心智上相互了解的环境和气势。

最后不得不提到核心课程的管理, 因为它是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强有力的保证。在哈佛大学, 核心课程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 成立了专门的核心课程管理常务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主席通常由文理学院院长兼任。下面根据七大领域成立七个分委会, 由这些委员们规划教学计划及开课要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哈佛大学自罗索斯基开始, 就邀请资深教授开设核心课程, 激发其它教师的使命感, 促使教师将教授通识课程视为一种荣誉。因而使核心课程能够成功地实施。

2.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与管理。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始于台湾大学前校长虞兆中教授, 1981年他提出将“通才教育”作为办学理念。此后台湾大学在推动通识教育上不遗余力, 其理念与定义乃秉持:建立人的主体性, 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 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

台湾大学所有通识课程均须经系、院课委会及校级共同教育委员会审核通过始得开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 基本性:相对于工具性、应用性或休闲性课程而言, 通识课程应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质素而言。第二, 主体性:教学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出发, 去看待知识, 透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 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心理, 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世界与社会环境, 自己所处的时代与所属的文化。第三, 多元性:课程内容应以拓宽学生视野、消除人类族群与文化上的偏见、养成“人类一家”的胸怀为目标。第四, 整合性:课程内容应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五, 通贯性:课程内容所探讨的问题应浅显明白, 可先由问题的探讨而逐步穿越专业知识。

台湾大学依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推动通识教育, 每学年上、下学期各开授130门左右的通识教育课程, 每门课程在授课结束之后, 皆通过网络实施学生意见调查统计, 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极大。

本校的通识教育就广义而言, 包括共同必修课程及通识选修课程两大部分, 共同必修课程方面, 共计18学分, 包括:

(1) 国文领域6学分 (2) 外文领域6学分

(3) 历史领域4学分 (4) 本国宪法与公民教育2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 包括:

(1) 人文学领域 (2) 社会科学领域

(3) 物理科学领域 (4) 生命科学领域。

在学分和选修要求上, 台湾大学的学生大学四年通识类课程至少修够26学分以上。其中共同必修课程18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通识选修课程的选修方式有两种, 可任选其一:一、除本系所属领域外, 其它三领域皆应选修, 且每个领域必须修够2个学分以上。二、其它三领域中选二领域, 其中任一领域至少应修4学分。

在通识教育及课程的推进及管理方面, 台湾大学在1981年6月率先成立“通识教育规划小组”, 全面规划全校通识课程。1983年4月, 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识课程规划委员会”。1984年8月, 进一步发展成立为“通识教育中心”, 并在该中心内成立“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委员会”, 继续规划全校通识课程。1985年4月, 本校成立“共同教育委员会”, 负责推动、协调通识教育与共同教育等相关事项。共同教育委员会除了规划本校通识课程与共同教育课程之方案, 举办各类通识教育讲座, 还定期举办“共同及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 促进相关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改革。

哈佛大学、台湾大学是国内外知名的综合类大学, 其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无论是对综合类还是理工类院校都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尤其是理工类院校, 本身校园文化氛围和综合类院校比就处于劣势, 探索通识教育的模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通识课程体系更是当务之急。通过对以上两所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管理的考察, 至少能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 在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理念方面,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通识教育的理念, 结合学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通识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

第二, 扩大宣传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设计的理念, 提高认识。一种好的教育理念, 一个依据该理念精心设计出的课程体系, 归根到底要靠各级管理层、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与实施来实现和完成。但是通识教育开展十多年来, 很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为什么设通识选修课不太清楚, 对通选课的理念、性质不很明确, 甚至很多高校存在着因人设课的问题, 哪个教师的工作量该学期完不成了就开上一两门的选修课, 讲课内容甚至和专业课差不多, 下学期工作量够了这门课就不开选修了。至于学生就更不明确开通选课的理念了。学生选课, 主要看哪些通选课好拿学分, 轻松、没有硬要求, 有利于找工作。因此, 要想把通识教育很好地开展, 把通识课程的设计理念落实到实处, 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扩大宣传这种理念, 提高各级管理层和师生的认识。

在哈佛大学, 当年负责核心课程建设的文理学院院长首先写了24页长的《致全校教师的公开信》, 又写了35页长的《致学生书》, 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讨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问题。在五年的准备过程中, 还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后来, 每一个哈佛学生刚入学时, 都会人手一册《哈佛大学学生手册》, 在该手册中, 介绍了大学教育的理念、四年的课程架构、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和选修要求等。这个经验很值得借鉴。就是做通识教育改革要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要让他们知道通识教育在做什么。

2. 在通识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方面,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必须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 注重知识之间的连续性, 避免各领域知识之间的孤立与“断裂”。无论是文学、历史、文化、哲学, 还是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 每个领域都要开出系列的课程, 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通识课程通过融合不同领域的学术内容, 让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目前, 我们的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统一的课程理念指导,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各领域开设的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很不均衡, 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知识“断裂”现象严重, 学生很难把这些知识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当中。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台湾大学, 还是以理工为特色的普林斯顿、麻省理工、京都医科大学 (日本) 等, 都有一个以一贯之的通识教育理念, 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通识教育的每一个领域中都开出几十门的课程, 课程每学年都会更新10%—20%, 而且“这种课程的设计理念比较符合终身学习和多重生涯, 课程的每一科目都设计得很广博, 且易与他类得以旁通”, 均是“希冀矫正当前重科技、轻人文之缺失, 同时亦修正当前人文学科过于专业化而忽略通识教育之弊端”。

第二, 注重对学生方法论的传授。首先使学生能够井然有序地思考, 最终使其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经过整理思索的心智能力要比仅图记诵知识数据更有价值”。每一类别领域的科目都要向学生介绍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 也就是说, 不但要授学生以“鱼”, 更要授学生以“渔”。当今世界, 知识讯息不断更新变化, 掌握的知识终究会老化, 而掌握了方法却能让知识不断更新, 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对自然、社会、生命不断做出新的诠释, 成为一个思考井然有序的人。

第三, 注重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要使学生不但具有广博的知识、清晰的头脑、创新的思维, 更具有清晰、有效、流畅的表达能力。这正引起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目前理工科甚至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语不成句、话不成段、语法乱用现象屡见不鲜, 每每引起教授们的扼腕叹息。哈佛大学将“写作暨外语课程”作为全校的必修课程;台湾大学将“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课程” (国文、外文) 作为全校的必修课程, 而且国文和外文课程并重, 各占6学分。台湾的淡江大学也将“中国语文能力表达”课作为全校必修课, 要求必须修够3学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把“写作修辞”课作为必修课, 日本的东北大学、京都大学都将此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由此可见, 加强语文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知名大学的共识。

第四, 在全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加入通识教育平台, 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经由人文学科之课程的安排与设计, 以提供整合的判断力、文学与艺术修养、宗教心灵的陶冶、理想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等方面的反省与陶冶。经由社会科学方面课程的安排与设计, 使学生成为有能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及批判社会的社会人。经由自然科学之课程的安排与设计, 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之关系, 思考科学与伦理、与文化创造、与人类思维变革之关系。

3. 在通识课程的管理上,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强有力的领导。哈佛大学1973年任命的文理学院的院长, 非常善于协调各方意见, 将不同的人都调动起来, 而且意志非常坚定, 又能听取不同意见。纵观各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之推行, 无不是从强有力之领导和坚定之意志开始。通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千头万绪, 需调动各方面之资源, 涉及全体学生之教育, 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将会举步维艰。

第二, 管理规范化。要成立专门的独立管理机构, 加强管理。在教务部门或者以人文学院为依托成立通识教育 (或素质教育) 中心, 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通识教育 (或素质教育) 小组, 认真研究通识教育 (或素质教育) 的理念、规划和方案。将通识教育 (或素质教育) 逐步推向深入。哈佛大学设有“核心课程管理常务委员会”, 台湾大学设有“共同教育委员会”, 设置之目的均为专门推进通识教育。

第三, 建立一种严格的选课制度, 对选修方式、学分都作出清晰的要求。

第四, 完善激励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 很多专业课教师一定程度上轻视通识课程及其代课教师, 认为自身优越于他们, 又加上目前教师晋升职称比较看重学术论文和专著, 偏重于专业教学, 而开设通识课程却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教学, 做科研的时间很难有充足的保证, 教师在课程上很难写出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对于职称评审不利, 因此许多教师不安于开设通识课程。学生们非常渴望聆听名学者的课程, 很多大学名流人物却又不屑于开设此类课程。因此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要落到实处实属不易, 如何完善通识课程教学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8.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八

莉丝(Liz)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的贫民窟、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庭里。她的父母酗酒吸毒,母亲还患有艾滋病和精神分裂症。她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曾经饱受同学们的嘲弄,最终她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15岁那年,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最终破碎,她失学了并开始流露街头,终日靠捡垃圾、偷东西为生。苦难的生活似乎没有尽头,她整夜都待在地铁车厢里,因为只有在这里才相对安全、才能温暖入梦。当母亲最终因艾滋病感染而死亡时,莉丝深受触动。她知道,如果自己继续沉沦下去,她最后的结局将和母亲一样悲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要改变命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正常人。

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重回学校,接受教育,并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莉丝从小家境贫寒,但她依然养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好习惯,既使在她流浪的那几年里,她也从未中断过读书。莉丝的父亲曾经是纽约一所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他本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是毒品毁了他。尽管如此,喜爱读书的父亲在莉丝童年时仍经常带她去图书馆,使她从小就喜爱读书。书籍给了莉丝未来的希望,她决定坚强起来,并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她重新回到了中学,她以地铁站和商店走廊为家,用二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高中毕业,并成功申请到《纽约时报》的一种全额大学奖学金,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受到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的青睐,最终进入这所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

正像莉丝所言,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追求,重要的是这种追求是来自你的内心。一直以来,教育的力量都是无穷的,莉丝正是依靠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反观中国的现状,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很使多城市贫困的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孩子们,选择了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今年春节后,我们小区物业新招来一批保安,其中一位只有15岁。每当看到寒风中那个孩子蜷缩在军大衣里的瘦小身体和那双迷惘、稚嫰的双眼,我都在想,他的未来会是怎样?一个正当读书的孩子,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要远离父母来从事这种毫无技术性的工作?

这几年我们周围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有些并非完全是经济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来自“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其实比贫困更可怕。任何一个社会,当不能实现教育公平、当教育不能改变底层人民命运的时候,这个社会的未来是可忧的。虽然美国也有着很大的贫富差距,但反观莉丝的人生经历,要是她生活在中国的话,基本上不会有上大学的机会,更不要说去读清华、北大这些名校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改革扩招之后,名为公立的大学,一边享受着国家的高额补贴,一边却向学生们收取高昂的学杂费。20多年前,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中,很多原本贫穷的农家子弟通过上大学成为城里人,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个时候上大学基本是免费的。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国家财富增加了不少,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比以前落后了。我们在教育上缺少一个好的社会机制,一些社会低层的人,当他们无力负担其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他们的后代就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的子女将成为“穷二代”继续贫穷下去。目前我们的贫困大学生,除了借助一些很少的商业银行贷款,还没有哪种奖学金可以让穷人家的孩子可以没有后顾之忧、象莉丝那样去上大学。据说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近年已经开始对家庭收入低于美国平均收入标准的家庭,提供全额的“按需奖学金”制度,只要学生被录取,就完全不必为钱而发愁,学校无偿提供贫困学生(甚至包括外国学生)大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全部费用。而这些大学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立大学。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记得这是一位名人说过的话,希望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在教育公平上有更多的进步,希望中国那些和莉丝一样命运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9.哈佛启示录作文 篇九

Address by President Drew Faust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Tercentenary Theatr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May 25, 2017

哈佛大学背景补充:

Harvard University is devoted to excellence in 致力于在....领域追求卓越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to developing leaders 培养领袖in many disciplines who make a difference globally享誉世界.Established in 1636, Harvard is the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University, which is based in 位于....Cambridge and Boston, Massachusetts, has an enrollment of 在校学生多达over 20,000 degree candidates, including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tudents.Harvard has more than 360,000 alumni around the world.哈佛校长演讲全文如下:

Good afternoon.My remarks at this moment in our Commencement rituals 毕业典礼仪式 are officially titled a “Report to the Alumni.” The first time I delivered them, in 2008, I was the only obstacle between all of you and J.K.Rowling JK罗琳.I looked out on a sea of 许多;人山人海 eager children, costumed Dumbledores(阿不思·邓布利多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的人物,他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被公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巫师。), and Quidditchbrooms(魁地奇扫帚,魁地奇是电影《哈利波特》中的一种对抗运动。)waving impatiently in the air.Today, you await Mark Zuckerberg, whose wizardry(巫术、魔法)takes a different form, one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 and although he doesn’t seem to have inspired an outbreak of hoodies, we certainly do have some costumes in this audience today.I see we are now handing out blankets.This is a day of joy and celebration, of happy endings and new beginnings, of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achievements and hopes.It is also a day when we as a university perform our most important annual ritual, affirming once again the purposes that animate 激励 us and the values that direct and inspire us.I want to speak today abo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 and in recent months, most contested 争议的– of these values.It is one that has provoked debate, dissent, confrontation , and even violence on campuses across the country(可拆开翻译,处理为:激起争论、造成不满和导致对抗,甚至在全国各大校园引发暴力), and one that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public attention and criticism.I am, of course, talking about issues of free speech on university campuses.The meaning and limits of free speech are questions deeply embedded in 深深地植入到our legal system, i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its applications.I am no constitutional lawyer, indeed no lawyer at all, and I do not intend in my brief remarks today to address complex legal doctrines.Nor, clearly, can I in a few brief minutes take on even a fraction of the arguments that have been advanced on this issue.Instead, I speak as one who has been a university president for a decade in order to raise three questions:

First: Why is free speech so important to and at universities?

Second: Why does it seem under special challenge right now?

And, third: How might we better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by moving beyond just defensively protecting free speech – which, of course, we must do – to actively and affirmatively enabling it and nurturing environments in which it can thrive?

上一篇:2020小学学校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