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共11篇)
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 篇一
丽温高速公路第11合同段K210+950~K211+150
路堤填筑试验段技术总结
二○○二年十月十二日
K129+160~K129+260试验段技术总结报告
第4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1、试验段工程概况
孝襄高速公路第11合同段内K207+800~K219+574设计为膨胀土地段,为了掌握膨胀土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我项目部会同监理工程师现场调查,研究决定选在K210+950~K211+150(L=200米)作为膨胀土路堤填筑试验段。
K210+950~K211+150段原地面沿西北方向呈上坡趋势,K210+950处路堤断面设计中心填土高5.7m,K211+150处填高2.4m,该段设计填方2.5万方。填料采用K211+200~K211+400段路堑挖方,此段土质取样经土工试验分析,分析数据见试验段填料土工试验成果书。该段路堑内土为弱膨胀土,依据孝襄高速公路土建施工招标文件第二卷“技术规范”要求掺6%石灰改良,进行填筑。
试验段路堤填筑自2002年9月10日开工,截止10月10日分层改良填筑6层,填高1.5m。主要施工机械配备如下:
2、土工试验 2002年9月5日驻地监理工程师与经理部试验室土工试验工程师一同在K211+380路堑内取土试验,取土深度2.0m,试验结果如下:
3、路基填筑试验
3.1试验段施工思路及方法
清表填前碾压合格后,根据所要填筑路堤面积按30cm虚铺厚度计算上土数量,用洒灰点的办法控制上土位置,初平后测定天然含水量,视天然含水量是否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决定洒水或晾晒,天然含水量满足要求后精平测出填料的平均厚度做为松铺厚度,采用正确的压实方式,每碾压一遍测定一次压实度直至达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准确地记录下压实度和压实遍数。
3.1.1确定施工土方量
根据室内测定的填料物理性质指标,计算一定路段长度面积的上土量V
V=B×L×H
式中:V—上土方量;
B—该层路基填土宽度;
L—填土长度;
H—达到某一压实程度下的压实厚度
按上面方法计算出上土数量后,再根据土方运输车辆运土能力,计算出在拟定的试验段内每层填筑而上土车数。3.1.2填筑试验
根据以上计算的上土车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上土量,测定天然含水量,合理使用整平及压实机械,并将精平后的平均厚度做为松铺厚度。采用正确的压实方式,每碾压一遍测定一次压实度,准确地记录下达到压实度所需压实遍数。具体做法如下:
(1)、路基上土前,整平放出路基中线及边线,并沿路线方向每隔10m,每一横断面测5点标高。
(2)、设专人负责控制上车车数。
(3)、平地机精平后,压路机碾压前,测出填料的容重,每隔10m每一横断面测5处土方摊铺厚度,取算术平均值厚度做为实测松铺厚度。
(4)、压路机碾压行驶开始慢速,最大行驶速度4Km/h,由两边向中间,纵向进退式进行,纵向轮迹重叠0.5m,横向重叠1.5m。碾压后表面无明显压痕。
(5)、碾压完毕合格后,同样每隔10m每一横断面测5处标高以确定压实厚度,取平均值做为压实存度,计算出压实系数。
3.2试验过程 3.2.1清除地表腐植土
根据规范要求,清除50cm地表,使路基基底面形成路拱,在路基坡脚施工范围为湿地外1m处挖排水沟,由于地表较湿,进行清表后地表晾晒,之后进行填前碾压,碾压检测合格后(压实度>86%)进行第一层土方填筑。
3.2.2测量放线
进行路基填筑前填筑坡脚放样,测出地面标高,用白灰洒出路基填筑边线、中线和上土位置灰点,并用竹杆标示出上土高度。
3.3.3采用多种压实工艺填筑了6层土,对各层压实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填筑第1层(素土)在试验段内按计算的上土车数均匀倒土,虚铺厚度为40cm(用竹杆标出虚铺标高),测出含水量为18%。派专人指挥,用TY160和TY220推土机分左右两幅进行初平,用PY160B平地机进行终平,达到平整度要求后测出填料容重。用CA25D压路机静压2遍,用核子密度仪检测,这时压实度可达到40%左右,虚土下沉量平均为40 mm。用CA25D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第1遍,下沉量为20mm,压实度提高到50%。振动碾压第2遍,下沉量为12 mm,压实度为70%。振动碾压第3遍,下沉量为5 mm,压实度为84%。振动碾压第4遍,下沉量为2 mm,压实度为93%。静压2遍。经监理工程师复测合格,压实系数0.737。碾压后的表面有明显裂迹,初步认为振动碾压次数过多。
(2)填筑第2层(掺6%石灰)
上土平整同上,虚铺厚度30cm,计算每袋石灰(25Kg/袋)应铺面积:
计算公式:6%×0.3×L×γ×a2=25 式中: L—压实系数
γ—土的干容重,1.83×103kg/m3 a2—摊铺面积
利用计算公式可得:a=0.972m≈1m 划格(约1m×1m)并洒石灰,后用路拌机拌合灰土,测出含水量为17%。碾压采用CA25D振动压路机,先进行静压2遍,下沉量为30 mm,压实度为50%。振动碾压第1遍,下沉量为16 mm,压实度为65%。振压第2遍,下沉量为10 mm,压实度为91%。振压第3遍,下沉量为3 mm,压实度为94%。静压2遍。经监理工程师复测合格,压实系数0.803。碾压后的表面有无明显裂纹,光洁。
(3)填筑第3层(素土)
上土平整同上,虚铺厚度30cm,测出含水量为18%。碾压采用BW219PHD振动压路机静压1遍,下沉量为30mm,压实度为40%。振压第1遍,下沉量为18 mm,压实度为70%。振压第2遍,下沉量为8 mm,压实度为88%。振压 第3遍,下沉量为2 mm,压实度为93%。再静压2遍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为94%。经监理工程师复测合格,压实系数0.807。碾压后的表面有细小裂纹,光洁。
3.3.4填筑第4层(掺6%石灰)
上土、平整、上灰及灰土拌和同第2层,虚铺厚度30cm,测出含水量为16.3%。碾压采用BW219PHD振动压路机静压2遍,下沉量为31 mm,压实度为40%。振压第1遍,下沉量为20 mm,压实度为70%。振压第2遍,下沉量为7mm,压实度为89%。振压第3遍,下沉量为2 mm,压实度为93%。再静压2遍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为94.5%。经监理工程师复测合格,压实系数0.8。
3.3.5填筑第5层(素土)上土平整同上,虚铺厚度30cm,测出含水量为21.3%。碾压采用CA25D振动压路机。静压2遍,振压5遍,经检测,含水量已超过最佳含水量5.5%,压实度为88%,表层光洁、潮湿。再静压3遍,振压3遍,未达到压实度规定值。最终翻开填层晾晒,待测定含水量在17.3%左右时开始碾压。
静压2遍,下沉量为30mm,压实度为40%;振压第1遍,下沉量为20 mm,压实度为60%;振压第2遍,下沉量为11 mm,压实度为75%;振压第3遍,下沉量为5 mm,压实度为86%;振压第4遍,下沉量为1 mm,压实度为92%;再静压2遍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为95%,灌砂法测压实度达93.1%。表层有细小裂纹。经监理工程师复测合格,压实系数0.777。
3.3.6填筑第6层(掺6%石灰)
上土、平整、上灰及灰土拌和同第2层,虚铺厚度30cm,测出含水量为16.7%。碾压采用CA25D振动压路机静压2遍,下沉量为28 mm,压实度为45%。振压第1遍,下沉量为19 mm,压实度为70%。振压第2遍,下沉量为9 mm,压实度为87%。振压第3遍,下沉量为3 mm,压实度为94%。再静压2遍压实度为95%。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为94.2%。经监理工程师复测合格,压实系数0.803。
根据现场碾压试验结果,因考虑到标段内主要压实设备为CA25D系列压路机,根据压实质量情况,认为第3层(素土),第6层(灰土)的填筑压实工艺较为合理。填筑压实工艺(第3层和第6层)压实度与碾压遍数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素土压实度与碾压遍数关系曲线图
灰土压实度与碾压遍数关系曲线图
4、几点体会
(1)压实度与碾压机械的选择有关。采用CA25D光轮压路机,松辅厚度为30cm,静压2遍、振动碾压4遍、静压2遍,压实都可达到93%以上。而 采用BW219PHD 光轮压路机,静压2遍、振动碾压3遍、静压2遍,压实度都可达到93%以上。
(2)压实度与碾压机械行进速度、钢轮的叠合面积有关。
(3)压产度与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密切相关。填料的含水量密切相关。填料的含水量如能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即可达到理想的碾压效果。
(4)据计算分析,灰土填料的最大干容重在1.7g/cm3内,含水量16.5%~21%之间,环刀湿土净重只要达540g以上,压实度均可达到93%;素土填料的最大干容重在1.83g/cm3内,含水量16.5~21.0%,环刀湿土净重只要达560g以上,压实度均可达到93%。
5、试验段施工经验对标段内路堤填筑作业的指导意义。
(1)通过试验段填筑填筑作业(特别是对CA25D系列压路机),测定的压实度与碾压遍数关系参数,对标段路堤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通过其它填方段施工情况来看(特别是弱膨胀土填料地段),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3%)以内,一般静压2遍,振动碾压4遍,再静压2遍压实度能达到93%以上。这样,现场施工人员能通过压实遍数大概掌握压实度情况,以便及时通知试验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压实度检测,减轻了试验人员工作量,也提高了施工进度。
(2)我标段1工区填料主要是砂性土(塑性指数为6),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在填筑过程中,填料水份容易损失,而且振动碾压过多反而对压实度没有多大提高,通过反复试验总结出更多次的静压对压实度提高更有利,现在我们一般先静压2遍,振动碾压1~2遍,再静压5~6遍就能满足压实度要求。
2.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 篇二
关键词:压实度,平整度,弹性模量
正如我们所见社会在飞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公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路我们有必要进行修整以确保它的寿命和使用效率。在对一条公路进行整改之前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前提, 只有在检测到所需数据并加以分析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不至于产生交通瘫痪等不利影响。而在对路基路面实验的现场检测中压实度、平整度、强度和模量、承载能力、抗滑性能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可见可以决定公路的质量的因素很多, 但笔者只能提出有限的但具有代表性的的重要因素。
1 对压实度的概述及其测量方法
1. 1 压实度
压实度是指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密度之比, 是判断材料的压实的标准, 主要是表现公路路基路面在压实后的密度状态, 对于公路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般用路基压实质量的压实度即路基的干密度与实试验所计算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来评价其标准。可以影响压实度的因素有填料的粒径、含水量、每层压实厚度等, 因此对于检测不同性质的公路需要测量不同的变量, 我们以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零填及挖方路基的范围为主要的判定因素。正因如此在压实度的检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 比较其他因素更加直观且能有效地展示一条公路的路基路面质量。就两个路面样本进行比较, 压实度越高的样本, 该样本代表的路面就越稳定, 压实度能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公路的基本情况。只有公路的压实度达到一定的水准, 该公路才具备成为交通介质的前提。
1. 2 有关压实度的测量方法
现如今比较普遍的压实度的测量方法有填坑法和环刀法。在填坑法中, 我们需要预先测定好灌砂筒中的总质量, 之后对待测定的路基路面进行挖坑, 将灌砂筒中的砂填满坑洞, 算出剩余质量, 再依据事先选择的公式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 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较大, 往往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环刀法是利用环形刀对路面进行取材, 将所取路面的样本进行烘干并算出含水量, 之后得出最大干密度, 依据公式即可得出压实度。很显然, 环刀法所测出的数据接近地表, 对中、底层的压实度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所以, 在使用过程中, 我们应当尽量选取靠近中层的路面样本, 使数据最大化地接近平均压实度。以上是对压实度检测技术的两种主流方法的大致分析, 在实际中我们可以按需选择, 以期达到压实度检测的最准确度。
2 对平整度的概述及其测量方法
2. 1 平整度
见到平整度三字, 我们经常顾文思义的想到路面的水平程度, 凹凸程度等, 但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平整度就专业术语来说, 是指路表面纵向的凹凸量的偏差值, 它是一个变量, 能够反映公路路面的纵断面剖面曲线的平整性。平整度具有非凡的意义, 每一条公路的平整度都必须达到特定的水平后方可使用。因为平整度决定了行车的安全, 舒适以及路面路基对冲击波的承受能力和一条公路的使用寿命。不平整的路面所带来的是各方面的影响, 它会增大摩擦对行车造成阻力, 也会引起行车的颠簸, 破坏人们出行的心情。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往往一个小的凹陷会带动周围的路面向下凹陷, 久而久之形成巨大的坑洞。只有保持着一条公路的路面平整度才能使公路的使用寿命达到预期甚至超预期的期限。平整度也影响着决策者对公路的维修和养护, 是一个对公路路基路面的现场检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 2 有关平整度的测量方法
关于平整度的测量, 虽然测量的理论大致相同, 但是就实验操作与计算过程的不同仍然使其产生了不同的测量方法。直尺计算平整度法是公路路基路面平整度测量中广为流传的并一定具代表性的一种平整度测量方法。该法只需在路面之间的最大的缝隙放置直尺即可, 其具有操作容易, 测量简单等优点, 但是人为的误差较大。连续式平整度仪法则是充分利用了平整度仪的一种方法, 在起始位置放置平整度仪之后, 用车缓慢且匀速拉动平整仪挂钩即可, 操作也较为简便, 但在对设备的要求上较高。振动累积法是一种依据在汽车路面上行驶而产生的振动幅度的大小并用其数据换算成平整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优先使用, 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准确度还是操作难易程度上都略胜直尺计算法与连续式平整度仪法一筹。各方法都有自己特点, 虽说振动累积法是最优的, 但在实际活动中依然是按需选择较好。
3 对路基路面的弹性模量的概述与测量方法
3. 1 路基路面的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在公路路基路面的使用中, 如若没有特殊的定义, 我们一般将其解释为路基路面在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而产生形变后影响因素所产生的致使路基路面形变的力与路基路面形变的程度大小的比值。弹性模量是一个物理量, 它与路基路面的材质息息相关, 与路基路面的组织结构的组成无关同时它符合胡可定律, 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公路的承受能力与接受外界干扰的限度。毫无疑问, 一条没有弹性限度的公路就没有了生命, 它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崩毁。具有弹性限度是公路具有使用功能的前提, 而计算出公路的弹性模量则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就像了解一个人, 我们需要知其言观其行, 对公路路基路面状况的掌控, 我们除了要测量压实度与平整度等表面的概况, 更需要测量出弹性模量这样的内在数据。所以路面路基的弹性模量是在对路基路面的现场检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项指标。
3. 2 有关路基路面的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
关于路基路面的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没有特别的统一, 人们根据自身所处的情况选择自己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 大体上可看作两种, 一种为静态处理方法, 另一种为动态处理方法。静态处理方法主要在拉伸, 扭曲等大形变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在实验中需测量出样本形变前与形变后的长度、宽度、体积等, 并根据不同的样本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得出弹性模量的值。静态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测量要求少, 成本低等优点, 但由于计算的复杂, 测量的误差等不足往往很难得到精确值, 这在要求高精度的实验中往往难担大任。动态处理法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共振来测量, 包含横向共振、纵向共振、扭转共振等, 通过对样本的振动频率计算, 根据公式得出最终的弹性模量。因为动态处理往往需要专业的测量仪器, 所以它的优缺点显而易见, 尽管动态处理方法对设备的要求高, 但是它能在现实检测或实验活动中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测量值。在弹性模量测量中一般优先考虑动态处理方法。
4 结语
在时代的发展之下, 我们立足于发展的同时需要对用于发展的基础进行夯实。公路的整改与完善是势在必行的, 在没有关于路基路面的现场检测作为前提下, 我们很难做到对公路的整改。而在现场检测中压实度和平整度等客观因素是我们检测公路的重要内容, 没有压实度、平整度和弹性模量的检测会使其失去可信度, 对之后的整改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对公路路基路面实验的现场检测中压实度、平整度和弹性模量的检测是主打方向, 在其检测过程中我们利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去测量可以减少误差, 相对其他现场检测的内容有其特定的优势。可以说, 压实度、平整度和弹性模量对现场检测做出的决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尧.试论新技术在路基路面现场检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 (12) :24-25.
3.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 篇三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 CDIO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3-02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包括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两个模块,具体有路基稳定性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挡土墙设计、路基设计、路面基垫层的作用要求及常用材料、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内容知识点分散,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与技术规范联系紧密,仅就路面工程部分部颁规范就达10多种。且与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勘测设计、土力学等课程紧密相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本校情况,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根据CDIO教育理念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改革作有益的探讨。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路基路面工程》一般开设在大三下学期(第六学期),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安排一般安排在本学期末或下学期初,本校相关的实验教学安排在后续课程《路桥工程试验与检测》中。该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衔接设置不合理
《路基路面工程》的先修课程有第四学期学习的《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弹性力学》等,而《路基路面工程》设置在第六学期,时间相隔较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记忆模糊,教师在对一些理论的讲解时颇为费劲,比如挡土墙设计中的土压力计算、路面结构中弹性半空间体系的公式推导等。另外,在《路基路面工程》中涉及到沥青材料和沥青混合料性质的重要内容,而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由于学时关系且还没有实行专业分流,一般对这部分的内容鲜少涉及或讲解粗糙,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道桥学生又及其重要,致使在《路基路面工程》中需要花费一些学时来学习,这在本校32个学时的本课程安排中显得比较紧张。
2.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
在本校第五学期才正式开始道桥方向的学习,第四学期的工学交替本该是道桥方向学生的认知实习,但由于学生刚分流选择方向对道桥专业方向还没有感性认识,在实践中还不能认知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构造物。即使有了一些了解,认知实践与课程开设间隔时间较长感性认识早已模糊。致使在第六学期末的工学交替中,很多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认知阶段,不能很好的将课程与实践联系起来。
3.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由于道桥建设工地一般都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地点都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随机联系的,一方面使得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增加了;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大量学生集中来工地实习[2],这样使得联系实习单位的难度加大了。而且随机联系的工地,课程所涉及的工程内容并不能反映完全,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教学经费等其他原因,使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使得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的开展。
二、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本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始终贯穿案例教学,比如在路基设计、路基的防护与加固、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路面结构设计等章节都会给出一些实际工程(有好的和不好的),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来分析、讨论。由于教学中有了具体而实际的案例,所以学生感觉学习过程简单、直观,学习效果明显。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一个案例可以存在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把重点放在讨论的质量上,而不是讨论的结论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2.自主研究式学习
将教学工作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部分内容自学,比如路基稳定性分析、挡土墙设计、路面材料特性等,这些内容在前导课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课里涉及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查找资料,然后用两个学时时间课堂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3.专题讲座
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使其学会以多维视野观察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同时,注意追踪学术最前沿,把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突破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针对路面工程的国内外新技术,路基设计、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规范多次修订,都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
三、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模式
《路基路面工程》总体上属于设计类的课程,其成果为工程设计图纸,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中属于第三篇“路基、路面”。所以本门课程是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其考核主要采用项目考核模式。课程最终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项目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自评成绩。项目成绩占50%、考试成绩占40%、自评成绩占10%。
1.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一方面考核团队项目设计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团队的合作情况。个人的项目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人设计成果成绩,二是团队合作成绩[3]。根据团队设计成果的质量,给出团队的总分,团队负责人根据个人的表现情况决定其个人设计成果成绩。如果团队成员合作程度高,各负其责,团队合作成绩获得高分,那么团队所有成员的项目成绩都很高。如果个别团队成员工作不积极、不负责那么整个团队合作成绩就得低分。这种给分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团队成员参与项目设计工作,此外还可以全面锻炼团队负责人个人、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2.考试
考试在期末采用闭卷方式。本课程虽然以项目考核为主,但笔试在评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上仍然是卓有成效的手段,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大批学生进行评估。本课程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多种题型来体现。
3.自评
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在人际交往能力、工程项目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三个方面的学习情况完成一篇自评报告。
四、结语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的课程,要想教授好这门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识到该课程自身的特点,重视课程安排、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偶昌宝,卓敏,高健. 基于CDIO理念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23),51-52.
[2] 邓苗毅. 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道桥)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年7月,112-113.
[3] 李宁利,张彩利,孙吉书等.《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浅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8(1),107-109.
4.《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篇四
一、实验总学时(课外学时/课内学时):10
总学分:0.5 必开实验个数:4 选开实验个数:8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包括专升本)
三、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考核主要以上机实践时教师检查记录为主,再结合学生实验时的表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具体考核办法:上机实验出勤率考核(占平时成绩的20%);实验报告内容考核(占平时成绩的30%);上机操作(占考试成绩的50%)。
四、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讲义(自编);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实验技术》(石硕 等 编著)。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 认识计算机网络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了解网络实验室的规模、基本设计思想和软硬件配置;认识常用的网络硬件设备;了解网络实验室的网络性能,软件的功能及应用的具体情况。
(六).实验内容:现场查看网络工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实验室的规模、软硬件配置、网络硬件设备、网络性能等。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服务器、网卡、交换机、路由器、传输介质。(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二 双绞线的制作
实验学时数: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了解常用网线的种类;掌握在各种应用环境下非屏蔽双绞线制作网线的方法及连接方法;掌握网线连通性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用非屏蔽五类双绞线制作一条交叉线,并用测线仪测试通过。(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双绞线、RJ45钳、RJ45水晶头、测线仪。(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三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演示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限选
(五).实验目的:了解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过程及系统设置,如IP地址的设定、工作组的创建、常见协议的添加等。
(六).实验内容:虚拟机软件Virtual PC的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的安装。(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Windows Server 2003安装光盘。(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四 局域网的组建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综合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根据要求设计局域网的拓扑结构、连接网络设备和计算机、测试组建网络的运行情况。
(六).实验内容:介绍局域网的基本拓扑结构、常用的测试命令,组建对等网,实现打印共享,实现软件、硬件资源共享。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交换机、双绞线、网卡等。(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五 子网掩码配置与子网划分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和子网掩码的设置;理解IP协议与MAC地址的关系;熟悉PING命令、ARP命令的使用。
(六).实验内容:根据指定的网络地址和要求,制定子网划分的方案,实施子网划分方案,设置主机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用PING命令和ARP命令来验证网络的连通性,并进行检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局域网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六 交换机基本配置与VLAN设置装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限选
(五).实验目的:学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掌握VLAN的配置;测试Vlan连通性,加深对Vlan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认识。
(六).实验内容:规划VLAN2;配置交换机的VLAN及端口;检查测试网络互连结果。(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CISCO2950交换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七 路由器基本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习路由器的基本连接和配置方法;了解路由器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掌握路由器接口配置;测试网络连通性
(六).实验内容:根据拓扑结构图,每组分别配置相应的路由器、组建相应的局域网;将四台路由器通过广域网串口连接成小型网络(模拟广域网实现);配置路由器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配置路由器的远程登陆;配置相应协议;检查测试网络互连结果。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CISCO2611路由器(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八 WINDOWS 2003 域服务器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掌握建立域控制器的方法及降级操作;了解域、目录的概念及域控制器的作用;掌握域控制器中用户和计算机帐户的设置。
(六).实验内容:安装指定根域中第一台域控制器;检验域控制器安装结果;设置用户帐户;将域控制器降级为独立服务器。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九 DNS Server配置与域名解析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掌握DNS Server的配置使用;理解主机地址资源(A)和指针记录(PTR)及正向搜索区域和反向搜索区域;理解DNS动态更新,掌握与DHCP一起使用DNS Server的配置。
(六).实验内容:建立正向搜索区域,添加主机资源记录;创建反向搜索区域,添加指针记录;配置DNS客户机;设置DHCP服务器;测试验证DNS服务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十 WEB服务器和FTP服务器的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掌握默认WEB站点和添加新的WEB站点的设置和使用;掌握FTP站点的设置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安装IIS,设置WEB服务;配置FTP服务。(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十一 邮件服务器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限选
(五).实验目的:学习邮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加深对应用层协议的理解。
(六).实验内容:规划局域网络,确定局域网IP地址、DNS服务器,确定组内每台邮件服务器域名,mail序号.小组名.com;每组配置1台DNS服务器,建立本组邮件服务器的域名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建立组内的邮件帐号,帐号命名,姓名拼音@邮件服务器域名;用POP3和Web方式收发邮件。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十二 个人防火墙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了解个人防火墙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天网防火墙的设置和使用。(六).实验内容:安装和运行天网防火墙;设置和使用天网防火墙。(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注:
1.“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总学时”、“总学分”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填写; 2.“实验指导书”的两种形式:(1)公开出版的适用本专业的指导书;(2)自编实验指导书;
3.“实验教材”: 指单独开设的实验课,要求填写出所用的实验教材(写清实验教材出版社及出版单位);
4.“主要仪器设备”:指本课程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5.“实验类型”:指演示型、验证型、综合性、设计型四种类型实验; 6.“实验类别”:指基础实验、(技术)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7.“实验要求”:分别为:必修、限选、任选;
8.“每组人数”:基础教学实验要求一人一组,技术基础实验要求二人一组,专业实验
要求六人一组;
5.浅析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 篇五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自主探究 学生实验 微型实验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 29 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6.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 篇六
一、指导思想:积极有效推进课改,做好新教材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转变基层教师的理念,逐步将教师的理念转为教学行为;加强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迎接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作好准备。
二、具体工作
(一)继续抓好农村小学体育课改工作
1、进一步组织学习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领会课改意义,明确教师职责,转变教育理念。
2、切实做好新教材培训与贯彻实施工作,同时下发教学进度和各项目的单元计划,使所有的执教老师一开学就能按统一要求组织上课。
3、做好熟悉新教材工作,对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下发资料供参考)。如教材分析、讲座、教学案例评析等
4、加强试点学校间教学研讨活动,继续抓好新教材的试点工作。研究新教材,总结新经验,以点带面,做好辐射工作。
5、开展课改教学研讨活动,要求认真制订好计划组织好研究活动,记录好活动过程,总结好活动经验,有过程, 有文本,切实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二)抓好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
组织体育教师观摩市、区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促进业务能力提高.(三)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用工作,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
2、继续配合教研室做好实验工作。
(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
为建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国家教委要求各省市进行《学生体质标准》数据上报工作。教研组长必须切合抓好此项工作。
(五)、其他工作
1、召开一年一度运动会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经常举办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结合本校情况具体安排为:3月份踢毽、打布子、春季越野跑;
4、5月份筹备召开春季运动会;5.1环城跑,参加市运动会;6月份郊游、远足、乒乓球赛。9月份秋季运动会、越野跑;10月份足球比赛;11月份跳绳、拔河比赛、广播操、集体舞、踢毽子等。在具体工作中,再根据情况调整,但始终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且保证质量。
3、学校将40分钟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纳入课程表,每日由体育教师组织上好两操,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用眼卫生。这两项活动已纳入大队部对班级学生行为表现评比之中,并设有值勤生监督、检查,保证两操质量的不断提高。
体育教师要结合本计划,要制定出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使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海拉尔区新农村小学
7.摄影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七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师范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依照师范生应掌握的摄影技能,从学生的摄影意识、摄影技能、摄影艺术、摄影实验设施等四个方面的能力维度进行设计。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5份问卷,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为189份,有效率为94.5%。
1学生摄影意识调查情况
有73.3%的学生认为摄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报道手段,对摄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可。也有的学生摄影意识不强,摄影的目的只是记录生活中的瞬间进行娱乐,专门进行摄影创作的学生不多。
2学生摄影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摄影技能包括取景、构图、光位的应用、拍摄方位的选择、拍摄高度的选择、曝光的确定等。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技术的把握程度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能将这些技术综合应用进行摄影创作的学生却非常少。
3学生对摄影艺术性的把握情况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摄影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而且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个摄影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应用艺术技法,作品就没有生命。因此,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必须要用抽象化、意象化、典型化、观念化等艺术理念和象征、比拟、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给摄影作品以声音、呼吸、色彩,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摄影的艺术性不太了解,在拍摄时基本不考虑艺术性。
4摄影实验设施
作者所在单位的摄影实验室只有六台数码相机和几台供后期处理的计算机,没有专业的摄影实验室,无法进行室内摄影、灯光摄影,没有照片打印装置。受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项目都开设不了。学生对实验室的设备极不满意,做实验时5~6人用一台照相机。设备的不足,使学生动手拍摄的机会有限,限制了他们摄影技能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只注重摄影技能方面的指导而忽略对学生的美感培养
受课时的限制,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摄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艺术美的培养。大部分摄影教师偏重于介绍照相机的使用及其相关摄影技术,摄影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只包含照相机的构造与使用、摄影用光技巧、曝光技巧、取景构图技巧、专题摄影等。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实验项目主题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给定,去室外拍摄完成实验项目,技术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往往忽略摄影的艺术性要求,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只是从简单的层次上理解和运用摄影。
2摄影实验课程与摄影理论相脱节
摄影实验课只重视单个摄影技能的训练,没有与照片拍摄的前期设计、拍摄过程、照片评析和照片的后期处理建立关联,学生不能明白摄影实验与其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明白学习摄影课程的真正目的,并没有将这些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3摄影实验器材极其短缺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摄影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经费不足,大部分摄影实验室都是在传统摄影实验室基础上改造起来的,设备陈旧,根本满足不了数码摄影教学的需要。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对摄影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建立数字化的摄影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比如扫描仪、单反数码照相机、照片打印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计算机和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创作的需要,才能满足对摄影技巧、图像主观评价学习及图像质量的比较和分析的要求。
三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的策略
1变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数码照相机的自动功能越来越多,可以实现自动曝光,自动调整感光度、自动调整白平衡、自动聚焦等,使得摄影的拍摄技术越来越简单。因此,摄影的重心应由技术操作向艺术美感转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摄影创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美感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指导学生摄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观察所拍的事物,从总体上把握被摄主体的个性、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征,从自然里折射出人的情感,寻找人的审美感受,寄托作者的情怀,在所拍事物中掺入一些美的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由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兴趣不同、成长的背景不同,因此在摄影实验教学中采用相同的实验项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摄影实验教学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次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设置基础验证型实验项目、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摄影热情,也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做好作品上的储备。
2变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摄影实验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优秀网站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拍摄思路和拍摄方法,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从用光技巧、构图方法、镜头效果、焦距和景深关系、画面质感等方面进行点评,总结优势,找出不足和弊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学生之间也要互相评价,找出自身的差距,相互促进。其次,每学期末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利用摄影展来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热情。并建立摄影微信群、QQ空间或者博客,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传上去。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媒体随时进行查看、分析、比较,从中吸取经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课内与课外结合
摄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必须多实践才能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课内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摄影实验室应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应采用课内实验与课外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法,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和自主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开放性实验中,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全过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解决拍摄中遇到的问题。还应让学习者进行校园专题摄影的实践,掌握各种活动摄影的关键点。最后,争取同社会商业摄影机构的合作,增加学习者摄影见习和摄影实习的机会。
4提供优良的软硬件条件
学校应加大对设备的投入力度,建设专业的摄影棚,购置专业数码单反相机和照片后期处理设备。只有摄影实验的设备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摄影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还要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将摄影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摄录像实验室等一起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实验室的设备资源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现有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又保障了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5规范摄影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在实验前,教师要讲解照相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规范,讲解专业摄影棚灯光摄影,只有熟悉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才能将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拍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好习惯,做好拍摄的记录。教师要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可以给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找出作品的不足和弊病。其次,要求学生每个实验后都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完整反映出实验构思、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构思、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等。
6建立健全摄影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将现有的摄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摄影教学计划,有效提升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摄影实验室要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摄影实验室的教学质量,保证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学生必须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按章操作。
摘要:高校摄影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摄影实验教学既能验证摄影理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摄影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摄影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摄影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徐苑.在摄影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3]汪莹.摄影艺术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5).
[4]刁爱梅.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8.新课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借鉴了杜威的学习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实验探究式教学,主要可分为两类:(1)引导发现式:创设情境—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2)探究训练式:遇到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说—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经过实践发现,“引导—实验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国内的实用型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从学生方面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相当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相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策略的前提下方可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教师的教的作用逐渐地转化成学生的学的能力,这个转化的过程实际是“接受学习”向“独立探索”逐步过渡的过程。在教师的“教”的影响下,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渐提高,从而不断提升完成探究任务的效率。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知识的规范性、系统性,重、难点的突破,学生适当物理学习方法的形成,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探索策略的产生,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应具有很强的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课程方面来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探究,可选择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的完善的内容。
在以上对教师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就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提出以下想法:
一、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目的而定的,离开了教材的要求,虽然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讨论起来看上去也热闹,但对于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是无益的。即使有些收获,往往也是零星半点,片面割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对每个章节的目的和要求、系统性和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比如压力,可以借助于复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并通过对比、归纳法,建立压力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后画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在教材一开始的三幅图中画出三个力的示意图,并讨论三个示意图中力的共同点:(1)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2)压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的表面,作用点都在接触面上,从而建立压力的概念。学生通过前一章力的学习,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于是,可以通过先让学生回忆力的作用效果,然后自然引入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铅笔和气球的随堂小实验,之后展开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提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以外的其他因素有关,如物体的密度、材料的软硬程度等,要注意:对于其他的猜想不要轻易否定,而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对于多因素影响的问题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本活动给出的器材较多,可设计多个实验进行研究。除用给出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外,如果学生提出其他实验方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由于可设计的实验较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同学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上讲台汇报”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必须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明显。教师总结:由此可知,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并且知道了保持其中一個不变,另一个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产生的影响。随后提出问题:“但当两个因素都变化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呢?”可引导学生类比前面已经学过的速度、密度的含义,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什么呢?通过类比,再结合之前探究得到: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学生自然说出这个物理量应该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入压强,这样压强的概念就建立了。到此本节的重、难点都突破了。
二、营造合适的探究氛围
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个感情主体,需要外部的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无限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最佳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有营造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才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合适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视你为朋友,对你不存在畏惧心理,进而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并使之转化为探究热情。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探究学习中最首要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把看似枯燥、抽象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之具有趣味性、思考性。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诱导与调节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功能。下面以研究大气压强这一节课的引入所创设的两个情境为例来说明:
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这样一幅画面:把两个直径35.5 cm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每队各八匹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当这16匹马竭尽全力终于把两个半球拉开时,竟然像放炮一样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然后展示另一幅画面:如果把紧贴在一起、抽出气的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让空气经阀门流入球内,那么,只需用手一拉,就能把两个半球分开。
通过第一幅图,让学生形成大气压真“大”的印象。再通过第二幅图,自然激发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四、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问题既不能太难,使学生不知从何思考;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不屑一想,即要让学生认真思考之后,才能答得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出现议论纷纷、各执一说的热烈气氛,收到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效果。
在《探究声音的音调》的教学中,通过列举、演示大量的声音实例,引导学生识别哪个声音音调高,哪个声音音调低,知道音调高的声音就是生活中常说的“尖、细”的声音,音调低的声音就是生活中常说的“低沉”的声音,使学生对声音高、低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拨动锯条发声”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情况,既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像,又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像,还可观察不同情况下,像和物的关系,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越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开放,想象更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五、问题要有探究性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起的。所以,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研究交流,具有探究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或新知识的新奇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推理、猜测等方法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在摩擦力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将A、B两本课本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压一下两书后,提起B书,A书没有从B书中滑落。请一位男生尽其力拉两本书背,也不能将B书从A书中拉出。学生对于摩擦力已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感到吃惊:这么两本小书真能产生那么大的摩擦力吗?教师紧接着呈现出讨论主题:“摩擦力的大小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问题的挑战性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心理,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总之,通过教师设计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等一系列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主动、兴趣倍增,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探究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教师必须把探究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要注意两点:(1)重视课前指导。要让学生明确课前他们要做什么,尽量缩短课上熟悉教材、准备探究的时间,甚至可以要求學生就所要探究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预先思考。(2)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经常低估了学生的经验和潜能,总以为学生面对研究素材会一无所知,因此,喜欢一步一步扶着学生去认识,却不知这种“扶”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妨碍学生的发展。应该用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去处理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没有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制约的情况下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今天我们强调实验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否定我们课堂中的讲授式教学,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的“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科学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向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9.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篇九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转换教学思维和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第一主体。这个原则无论是在教学改革还是教学方法建设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科积极性,以引导学生思考为第一目的,让学生日后能够真正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其他单纯的理论课程不同,需要更多的设备和仪器作为保障。因此,强化教学资源硬件及软件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道路有着非同小可的指导作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和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应我国现在推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光让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但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存在误区以及教学资源不到位等现象。想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这一原则切实贯彻在每一次教学当中,并且加强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
1改变喧宾夺主的教学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两种。前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后者则是前者的辅助方式。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因此,改变教育方法刻不容缓。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数据是检查实验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度追求让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实验数据,而忽略了实验过程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启发这一事实。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对于实验过程教学的忽视成为学生素质教育过程的一个绊脚石。想要获得正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应当在实验过程教学上多下功夫。什么样的过程教学才是正确的?正确与否我们不能单纯地从教师身上找结果,而是应当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在每个实验开始的第一步,教师应当引入实验背景、相关物理学家和一些趣事,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于实验产生一定兴趣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始引入实验相关的物理原理、设计思想、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法等问题。相比于直接开门见山的讲解物理原理,这样递进的方式更能被学生所接受。1.2让学生作为串联线索的主人一个物理实验往往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实验原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原理以及彼此的对应关系全盘托出,则会让学生失去很多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将串联线索的过程留给学生,当学生遇到难点的时候给予适当点拨。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1.3将探索的钥匙交给学生传统课堂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介绍完毕后,一般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过程,并且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者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重点强调。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看似这堂实验课程是非常成功,实则不然。将所有的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学生,恰恰是最不对的地方。教师应当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强调,对一些难点进行点拨,剩下的时间应当留给学生自行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欠缺的地方。教师应当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提高教学资源的水平
2.1让网络成为实验教学的助力器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应该忽视计算机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助推器。课堂的时间有限,因此能够展示给学生的内容也很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比如“微课”,通过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或者是对额外的知识点进行引深学习。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时间都更加灵活和自由,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
2.2营造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和普通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地点和设备的局限,学生只能在课堂的45分钟才能动手操作,想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理想的教学成果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应运而生。《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建立虚拟仪器,通过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和学习,这大大打破了传统实验受实验设备、课堂时间等的影响,让学生随时随地动手操作。并且《大学物理仿真实验》集开放性、设计性和研究性与一身,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起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效果。
结束语
新型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根本原则,教学过程将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同时开发更多线下教学资源,让学生不受实验设备、课堂时间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约束,能够更自由、更方便的进行实验学习和操作。教学的目的不光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走出社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够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因此,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教师、学校、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多方联手,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来保证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并且为社会所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翟剑青.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与基础物理教学[J].大学物理,1995(10):42-43.
[2]张小龙,翟剑青,袁泉等.基于软件插件的虚拟实验资源库系统的构建[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325-332.
[3]谭守标,翟剑青,王晓蒲.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6):429-433.
[4]郑红,戚洪彬,梁树平.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化学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4):56-58.
10.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篇十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考核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骨髓细胞分类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对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由于血细胞种类多,又分为阶段,学生在学习血液系统疾病血细胞形态时,常常会觉得很困难,我们从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识别血液细胞能力取得极大提高。
在学习完正常骨髓细胞形态以后,以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以上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由学生辨认,使用30台显微镜观察,同系统同阶段细胞可重复出现,学生1分钟辨认一个细胞直至完成。
学生的辨认结果按照完全正确、系统划分正确而阶段划分错误、完全错误3个等级。
1.分析对象
选取11级两个平行班,1班81名学生沿用原有实践教学方式,作为对照组,2班76名学生采用新实践教学手段,作为实验组。
2.各系细胞辨认情况
3.各系细胞辨别情况分析
3.1 红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对红细胞系统掌握情况较好,实验组学生各阶段细胞辨别能力均强于对照班。
学生对于中幼及以下阶段红细胞掌握情况明显较好,基本能达到完全正确。
而对照组对于较早期的红系细胞,如原始红细胞辨认正确率较低,与平时在教学过程中,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出现频率低有一定关系,试验组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显像系统,带教老师对同学们较少见的细胞强调学习,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因此明显早期红系细胞的辨别能力强于对照组。
在早幼红细胞辨别中,能正确划分系统但阶段划分错误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们对于早幼和中幼阶段的细胞核、浆变化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
3.2 粒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粒细胞系统发育过程复杂,特异性颗粒种类多,所以学生整体对与粒细胞系统掌握情况不好。
对照组尤其对于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识别程度很低,我们在实验组特意针对细胞胞浆颗粒做出判断,提高了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的认识。
学生普遍在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过程中有一定偏差,表现在能正确划分系统,在根据细胞核的凹陷程度划分阶段时,常常分到中幼阶段,说明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胞浆与核的发育不能协调统一的判断。
实验组学生在对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时有明显提高。
3.3 巨核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巨核细胞因为胞体大,形态简单,所以学生基本能正确划分系统,但是学生在颗粒型巨核细胞阶段划分时,错误率较高。
实验组学生在实践教学时,通过采用自己寻找产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分小组讨论对比等方式,明显对于颗粒型巨核细胞的阶段划分高于对照组。
另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幼稚巨核细胞的识别能力均不高,可能与平时老师代教过程中疏忽有一定关系。
4.结论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的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识别细胞的能力有显著进步,尤其是对于骨髓片综合读片能力有所提高,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但是部分细胞识别能力较差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根据的学科发展,不断总结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血液学检验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曹利民.贺红艳.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12(14).
[2]肖芸,曾小菁,杨芳,刘咏梅.临床血液学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2).
[3]姚军,钱翠娟.K-W-L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2.
1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上,具有其他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之后由学生通过实验检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验证了原先从课本中得知的结论,学习过程缺乏探索的乐趣。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注重于学生是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是一种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了解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问题的工具。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解释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学生感受和体会用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实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教师应发挥自主的教学能动性,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进行现象解释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能够进行交流、评价与反思。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索方法的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更好。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验探究,如“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另一种是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讨论:稀有元素化合物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等。在以上两种方式中,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得的化学知识拓展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在于探究化学实验的设计,还在于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探究实验来开展教学,尽可能变“演示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过程可简要表示为: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讨论与交流
例如,在鲁科版《化学必修1》中,在第15页中介绍了氯气与水的反应。课本内容设计的是探究式实验,但引导简单,只给了方法导引,并没有具体的实验步骤,学生自己很难准确把握实验精神,快速地找到实验方法,顺利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可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氯气与水反应”探究实验教学案例具体实施过程如表1: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广大的化学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新课程,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围绕实验展开学习是中学化学教学特色的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教学只要真正得到落实,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继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識与研究[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2).
[2]林景钢.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07,(1).
[3]章亚娟.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验教学[J].化学教学,2002,(12).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路基】推荐阅读:
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06-15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本科实验课程实验项目09-16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07-08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10-04
高中新课程实验08-09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结06-12
生理学实验课程教案06-19
单片机课程设计实验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