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2024-10-23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精选20篇)

1.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一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第一条本心理辅导室必须保持安静的环境,布局温馨、亲切、舒适,使其成为未成年人诉衷肠、谈心的好场所

第二条本心理辅导室需专人负责,配备一定量心理辅导人员,心理辅导人员必须拥有一片爱心,热爱这项工作,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拥有心理咨询资质,掌握心理咨询技巧,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第三条本心理辅导室对全社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免费服务。

第四条本心理辅导室的宗旨是辅导未成年人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条本心理辅导室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为来访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测试和结果分析,以帮助未成年人认识自我、发掘潜能;为个别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进行鉴别、心理疏导和调整。

第六条本辅导室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相关资料外借、复印需分管领导同意。

第七条本心理辅导室热线电话86580206,24小时开通。

第八条 本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为周一~周五8:30am-17:00pm,如

有预约,随时启用。

2.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二

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社区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社区群众工作, 实现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 既是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要解决的问题, 又是大力推进党的群众工作要研究的新课题。要实现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 首先要把握科学化的内涵。科学化就是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因此, 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就是努力认识社区群众工作的规律, 并按规律推进社区群众工作。社区群众工作的对象是社区居民, 如能以某优秀社区为个案, 把握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变化规律, 并从心理变化角度考察该社区群众工作的先进经验, 必然会对提升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2 圳尾社区居民政治态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道圳尾社区党总支在社区群众工作中, 通过夯实党建、妇建、共建“三个基础”, 做强居家养老、青少年乐园、志愿者服务“三大品牌”, 实施惠民、安民、乐民、自治、文明“五大工程”, 创先争优活动亮点频现, 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 本课题选择圳尾社区为研究个案, 试图揭示出该区居民的政治态度及其群众工作先进经验。此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方式展开,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有效率达93.5%。

2.1 分析框架

政治态度是指人们对待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心理倾向, 决定了群众在政治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本研究借鉴李春玲教授研究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 即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分析框架, 尝试应用于社区居民。如果社区居民的政治态度表现出保守取向, 那么它就是社会稳定的力量;反之, 如果社区的政治态度呈现出自由取向, 那么它可能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基于政治保守取向与政治自由取向的差异, 本研究建构三个指标来区分这两种态度:满意度、权威意识和社会公正意识。表1列出三个指标及其具体含义, 保守取向和自由取向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相应的测量指数。每个态度区分指标通过两个测量指数来进行测量。

2.2 测量指数与计分方法

本文的态度测量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被访者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建构态度测量量表, 给每种答案赋以确定的分值, 根据得分的高低判断态度取向。表2列出了测量6个指数的具体提问, 每一个指数都包含了两个 (及以上) 提问项目的量表测量, 并采用李克特量表的计分方法, 每一个指数的得分是相关提问得分的平均值。分值越低, 政治态度越偏向于保守取向;分值越高, 社会政治态度越偏向于自由取向。

2.3 数据描述及分析

表3数据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来看, 在社会生活满意度方面, 被试者对所居住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评价都接近“比较好”, 社会生活满意度比较高 (均值为1.84) 。在个人生活满意度方面, 被试者对自身收入水平及个人生活满意度较高 (均值为1.72) 。在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方面, 被试者对政府信任程度尚可 (均值为2.12) 。除了对“服从政府总是不会错的”的评价偏向于不太同意外 (均值为2.93) , 其余两题的评价都偏向比较同意。在不平等感受程度方面, 被试者的不平等感受比较强烈 (均值为2.76) 。有54.2%的被试者认同 (同意或完全同意) 政府的某些政策不妥是造成贫穷的重要原因;有74.7%的被试者认同应该从收入高的人那里征更多的税来帮助穷人;有52.3%的被试者认为当前的干群收入差距不合理。在民主参与意愿方面, 被试者的民主意识比较强, 有较高的政治参与需求 (均值为3.18) 。在社会冲突意识方面, 被试者的社会冲突意识不强 (均值为1.87) 。在公开集会、游行示威、罢工和上访这四种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中, 上访的认同度最高 (均值为2.43) , 集会次之 (均值为1.81) , 对游行示威 (均值1.52) 和罢工 (均值1.54) 的认同度低。基于软件对以上六个态度测量指数的回归分析表明, 个人生活满意度与社会生活满意度及社会冲突意识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 即改善民生有助于弱化社会冲突意识。同时, 不平等感受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与民主参与意识成正相关关系。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 圳尾社区居民政治态度既有保守取向成分又有自由取向的成分, 大致可以概括地描述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满意度较高, 对政府信任程度尚可, 不平等感受、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比较强烈, 冲突意识不强。

在进一步与受试者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 圳尾社区党总支确立了“六个让”的工作思路, 其具体内容一是搭建自治平台, 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二是关注就业问题, 让苦闷的人快乐起来;三是活跃文化生活, 让疲倦的人轻松起来;四是关爱弱势群体, 让困难的人温暖起来;五是营造和谐环境, 让居家的人舒适起来;六是提高居民素质, 让有陋习的人文明起来。圳尾社区着眼于社区所有居民的需求, 坚持“六个让”的工作思路开展社区群众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满意度, 增进了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同时, 圳尾社区正积极深化拓展“168”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结合社区实际推行“135”党建工作机制, 其中“3”为全面推行“三分三联 (分层征求意见、联合议事决策, 分工负责项目、联合公开承诺, 分步组织实施、联合开展考评) ”工作法, “5”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 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 共建共促”机制。“三分三联”工作法、“五位一体、共建共促”机制运用民主手段, 发挥社会力量来做群众工作, 对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意识, 缓解居民不平等感受具有重大影响。

3 推进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的圳尾启示

圳尾社区“六个让”的群众工作理念、“三分三联”群众工作法及“五位一体、共建共促”机制, 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满意度, 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意识, 缓解居民不平等感受, 为当前推进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圳尾启示。

3.1 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工作理念科学化

一方面应从领导群众到服务群众。1985年, 邓小平曾针对热衷于发指示、说空话而不为群众干实事的领导作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强调指出:“什么叫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服务群众是党的生命, 只有有效服务群众, 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实现。为此, 新时期社区群众工作理念要实现从领导到服务的转变, 应从单纯执行上级任务到为群众提供服务需求, 从关门领导到开门服务, 从群众跑腿找服务到党员领导干部上门送服务。另一方面应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2009年风靡网络的如被自杀、被就业、被幸福等“被××”的词语结构, 拆射出身处“被时代”的群众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为了争取与维护自身权益, 群众参政议政热情越来越高, 组织化能力越来越强, 运用网络手段进行社会动员越来越熟练, 相关专业化知识越来越丰富, 运用法律、政策展开维权行动越来越频繁。身处“权利时代”, 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 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高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3.2 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工作方法科学化

一是以优良的作风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 “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 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 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应充分发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 接地气, 通下情, 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 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二是以丰富的民主形式落实群众的“四权”。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诉求, 呼唤社区群众工作要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 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应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应充分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 让社区居民实现更多更深地民主参与。三是以有效的社会管理增强群众工作效果。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 社区工作量大事杂, 而社区工作人员少, 资金紧缺, 资源有限, 仅仅靠社区本身的力量, 是难以胜任的。社区应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充分借助共建单位、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力量, 实现自身群众工作目标。四是以网络技术手段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据相关调查,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应是社区干部亟待掌握的一项新本领。

3.3 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工作制度科学化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健全社区群众工作机制, 才能使社区工作在社会管理的大局中有序推进, 群众工作才能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密切党群关系才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社区群众工作机制, 应正确处理社区与党政组织的关系, 社区工作既要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 又不能用政府行为代替社区履职;应正确处理社区与社区内所驻各类机构的关系, 既要发挥各类机构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又不能让社区为其他机构承担过多的额外负担;应正确处理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应有作用。近年来圳尾社区围绕城市社区党建“三级联创”活动, 积极深化拓展“168”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结合社区实际推行的“135”党建工作机制, 通过科学、量化和硬性的机制、要求和考评, 努力把社区群众工作落在实处, 避免流于形式。再如该社区正在推进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网络化服务”模式, 建立了“一格五员, 三平台” (网格管理员、警务员、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居民管理平台、信息互动平台、便民服务平台) 模式, 使群众工作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不断推进社区群众工作制度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春玲.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J].社会, 2011 (2) .

[2]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J].中共党史研究, 2012 (1) .

[3]辛向阳.当前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的几个问题研究[J].探索, 2012 (4) .

[4]俞良早.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认识及实践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 (5) .

3.社区里的“心理按摩室” 篇三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心理咨询已不是什么“怪物”,让人敬而远之,心理咨询业甚至被视作一种朝阳产业,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在普通人群中逐步渗透。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而和谐的人际基础是每一个人和谐健康的心理。”说这话的是经常到社区为来访者进行义务心理咨询的孙老师。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的一些社区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像孙老师这样具有国家专业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被聘请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开展义务心理咨询的有上百人,从来访者的身份看,“三失”(失学、失业、失恋)青少年和孤寡老人是踏进这些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主要人群。

走进“心园工作室”

记者的手头有一个漂亮的钥匙圈,有机玻璃的,内衬的玫瑰红的纸上,正面印着“心园工作室”字样,下有醒目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62521323”,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介绍的:长宁区综治办与江苏路街道共同创建“心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兼顾适应性咨询和危机事件干预,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安全、诚信、公益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是江苏路街道为做宣传而发送给社区居民的钥匙圈,而“心园工作室”则是上海率先成立的一个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因为工作室就设在江苏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所以,那天,记者没费周折就早早地赶到了那里。

社区的小王告诉记者:“今天有两位咨询者作了事先预约,上下午各一个。”“都是什么问题?”记者问。“上午是一个41岁的未婚女子,由于失恋、失业以及跟父母关系的失和,造成目前具有抑郁倾向,她电话里要求心理咨询师最好能岁数大点。下午是个做保安工作不久的男孩,有自卑心理,希望能够借助心理咨询予以克服。”显然,小王事先作了电话笔录。“我能在边上听听吗?”学过一点心理咨询的记者出于职业的本能却忘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对不起啊,志愿者老师在作咨询时一般都是一对一的,不能有外人参与,因为咨询会涉及来访者的隐私,我们必须绝对保护。”

乘咨询未开始,记者仔细看了看“心园工作室”的环境与配置。一共两间房间:接待室是个不大的玻璃间,几乎是全透明的,一张桌子,两三把椅子,简简单单。桌子上有台电脑,内有专业软件,可以作各类心理测试:另一间是咨询室,垂挂着绿色幕帘的窗户下,摆放着一张舒适的专业睡椅,这是作催眠用的,靠门这边,两把椅子一张小圆桌,则构成了一个和谐而极具私密的谈话空间,细心的工作者还不忘在桌上放置了一束漂亮的花作点缀,平添一份温馨。

上午10时,预约者准时赶来了,40来岁的女子外表并没像记者想象中的那样憔悴。当日值班咨询师、56岁的孙老师接待了她,在接待室作了必要的情况记录后,孙老师给对方做了个20多分钟的心理测试,(后来得知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于各种轻性心理疾病评定),然后,两人走进了咨询室,一个小时后,当咨询室的门打开后,记者看到了两张灿烂的笑脸。

“今天她谈得很尽兴,这是好的开端。但像她这种轻度抑郁者,需要一个疗程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心理治疗。”望着来访者远去的背影,孙老师跟记者说,“其实,缺少爱情,缺少友情,甚至还缺少亲情的她,现在最需要的是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记者不禁想起“心园工作室”的一句宣传语:关爱生命,助人自助。最大的意义在于健康预警

据了解,当初“心园工作室”刚开张时,由于是新生事物,社区居民的观念也跟不上,一听心理咨询这词,总觉得别扭,平均三天才等来一名咨询者。如今,这番门庭冷落的景象随着心理知识普及和宣传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人会有身体疾患,当然也会出现心理疾患,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小感冒”,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同样是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得以痊愈的。当这样的成熟理念得以传播,心理咨询之路也自然变得豁然开朗了。继“心园工作室”后,上海又相继问世了一些社区心理工作室,如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心扉家园”、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心理阳光工作室”等。

“心扉家园”是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社区资源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技术支撑而建立的。心理医生由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医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及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共同组成。

为了提高心理治疗的专业水准,“心扉家园”的心理医生根据不同人群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再分类进行小组辅导,对特殊对象则上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心扉家园”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尤其关注婦女、儿童、老年人、特殊家庭、智障人士及外来人口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疾病的预防,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评,并建立危机干预预案,还特设了心扉热线,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听居民的各类心理问题的咨询,接受个人心理咨询的预约。

从“心扉家园”已接待的个案看,人群涉及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小学生及家长、下岗工人、社区老人、公司白领、学校老师等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士。通过心理咨询,这些人群的情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善。

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的“心理阳光工作室”的创始人是原南京军区临床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刘素珍博士。以前在部队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刘博士,接触过不少心理上有缺陷的战士和干部,她发现,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有问题,一部分则是遗传所致,这种情况刘博士认为只有当心理健康工作进入社区以后才能及时被发现。这也正是刘博士从事社区心理咨询,希望能够从家庭入手,将心理疾病扼杀于襁褓中的初衷。

康健街道社区的领导认为,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其意义在于:现代社会,单位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小,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社区的大环境中生存,当人们面临备类竞争和生存压力时,如果个人的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又不能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心理健康知识等,大家就得不到精神上的舒缓。居民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很多其他社区问题,比如邻里矛盾,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导致自杀。

应该说,心理咨询进社区最大的意义在于预警。据悉,目前康健街道已逐步构建了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其每个楼组都配有志愿者,一旦发现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就会立即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

心理危机干预要进社区

“心理疾病并不可怕,但不重视心理疾病则是非常可怕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目前因工作、学业压力而得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人较之以前多了许多,

但真正知道及时作心理治疗的比例微乎其微,一些人在病魔的折磨下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自杀。

“对不起,爸妈,女儿先走一步了。我感到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但对我来说只有黑暗与痛苦。谢谢你们在过去17年中给我的关心和爱护,尤其给我以生命和欢乐的童年,恕女儿辜负了你们的期望,不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不能在你们年迈之时尽孝,不能……”

这是一份遗书,17岁的花季少女因为承受不起升学压力,她选择了解脱。一个美丽的生命因为在痛苦中挣扎而不被发觉,终于从城市的高楼坠入了。

WHO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自杀者的比率平均为1/万,而自杀未遂者人数则是其10倍。据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率为2.3/万,即30万左右,约占全球自杀者的半数,自杀未遂者也高达300万人。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这天,由于丈夫身亡,两个女儿女婿相继失业而身患严重抑郁症,2001年以来曾经两度精心“策划”自杀的甑女士,6年后,终于开始在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帮助下,摆脱死亡的诱惑,愿意说出她那些生死煎熬的故事了。

可以说,甑女士获新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上海正在尝试的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拯救了甑女士和其他自杀者。

所谓的危机干预,系一短程帮助的过程,是对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亦称之为情绪急救(emotional first-aid)。一般来说,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或其家庭,往往会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潰的可能,这种危机就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或帮助,则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据悉,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进社区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所有大小医院的急诊科挂钩,一旦医院急诊收到自杀未遂的病人并且抢救成功后,该中心的心理医生便会主动上门去实施危机干预,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全市各区县精神卫生中心正在筹划推广这一工作,同时下一步,他们还计划把干预工作直接做到社区,对社区中出现自杀苗头的人群实施定点定人24小时“一对一”治疗,只要“对象”出现自杀言语倾向,医生马上就跟进。

4.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深厚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是人才必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未成年人的心理也随社会环境变化产生了许多波澜,使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社区领导精心部署,在社区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力图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进一步在辖区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社区组织的'每一次未成年人活动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方法、形式等。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咨询,采取朋友式的心灵对话,使未成年人逐步消除不良心态和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

2、继续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2、对辖区范围内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四、具体工作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2、举办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4、通过心理咨询室定期向未成年人开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结合利用网络,如

5.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五

青羊区运用心理矫治方法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显著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运用心理矫治方法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教育改造,受到了省、市领导及广大群众的好评。

2007年8月,我区在府南街道同德社区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由熟悉法律、心理专业的研究人员及义工(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暨心晴工作室”。通过专职社工、专业社工和广大志愿者为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个案帮扶、网上互助交流等形式,帮

— 1 — 助、引导他们解决就业、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社区违法犯罪发生。2008年5 月7 日,在新华西路街道八宝街社区广场举行了 “放飞心晴进社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这项活动计划每半月选择一个社区,由心理、法律专家、律师、专业志愿者现场设点进行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截止目前,已为辖区500余人提供了心理辅导,举办专题讲座16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由于成绩突出,2007年被省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报:区政法委吴涛书记,区政府曾义副区长,区委办、区人大、区政府办(四秘)、区政协、区政法委、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区政研室、新青羊,市司法局

成都市青羊区司法局 信息员:阳代华 2008年6月17日

6.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六

由于护理工作是需要投入情感的工作。很多护理人员由于情感的长期耗竭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导致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下滑,以及护士高离职率的现象。具有扎实心理学知识的心护班毕业生可以较好地处理因工作导致的情绪失衡和压力,能够意识到并处理好自身的职业倦怠。因而能够维持稳定的职业状态,进而维护了医院护理队伍的稳定。能为医院护理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也能为患者提供专业科学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对医院是陌生的,由于患者或家属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很多患者会因为不明确疾病的症状,不明白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有关的信息,对不可预测疾病的过程和预后心存担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入院初期、住院期、出院前、出院后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导致压力产生和焦虑情绪。

护理心理学早就在国际以及国内生根发芽,关于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日臻成熟。护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如何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运用护理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病人护理过程,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与病人的密切交往,以良好的[2]语言、仪表举止、行为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心理护理学也作为一

门人文科学在临床中应用甚广,并带近了大学的课堂,纳入了高等教的范畴。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已经成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今各种有关疾病与心理护理的指导理论、具体方法正不断地被研究与应用。

一些患者因为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和预后不良,导致抑郁。此时的患者及其家属迫切需要一个能指导他们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代理人,那就是能够从事心理护理的护士。心护方向的护士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适应环境,还可以充当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的呵护人。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患者及其家属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多种疾病的治疗进程与康复有及其重要的影响。愉快、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良好的作用,可充分调动和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力,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使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3]活动协调一致,加强新陈代谢的活动及提高免疫抗病的能力,从而加快疾病的康复。

7.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篇七

关键词:社区独居老人,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口老龄化逐步增加, 一些丧偶老人, 无儿无女老人也越老越多, 社区独居老人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 各项生理功能逐步减退, 一般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此类独居老人一旦发病, 不仅在住院期间无人照顾, 而且担心自身的健康问题, 害怕自己无法痊愈,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1], 造成老人孤单、抑郁、郁闷等心理问题。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两个方面, 健康的一半是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躯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2]。通过2011年在常教社区内随机选取132名独居老人和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重点是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问题,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改善老人的不良心理, 构建老人的健康生活模式, 对独居老人恢复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从常教社区中随机抽取132名独居老人作为观察组, 抽取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为对照组。老人均是自愿参加调查, 观察组132例老人中, 男60例, 女72例;年龄在60~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5例, 小学40例, 初中22例, 高中5例。对照组132例老人中, 男65例, 女67例;年龄在6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4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0例, 小学56例, 初中10例, 高中6例。

1.2 方法

对两组老人进行生活质量综合问卷和心理问题调查表评定, 让老人在填表之前消除顾虑, 充分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填表前向老人表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征得老人的同意。对于文化程度低, 理解能力欠佳, 具有读写障碍的老人, 应该多加指导和解释。问卷方面主要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 让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评定, 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2 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定结果较对照组差, 见表1。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较对照组差, 见表2。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 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低于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 特别是在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方面。社区独居老人是一群比较特殊的人群, 由于平时长期独居,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得到的关怀比较少。有些老人由于没有亲人, 身体出现问题后会导致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更重, 没有归属感;有些老人由于过度担心经济问题, 忧心忡忡, 对睡眠情况、身体恢复、心理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情况都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诱因。独居老人由于长期独居带来的心理问题, 如果老人无法适应便会引起多种身心疾病, 不仅给家庭带来各种各样困难, 还会带来多种社会问题。可通过社会方面援助、财政支持等方面积极配合, 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尽量做好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一个愉快的精神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为躯体健康的基础, 能帮助老年人抵抗年老后器官功能衰退所导致的慢性疾病。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对老人的关心照顾慢慢疏忽, 往往会导致老人不良情绪的滋生, 出现不愉快情绪。在不能够及时宽慰处理的情况下, 会对老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健康威胁。因而, 护理人员应对社区独居老人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减轻老人的情绪障碍, 树立老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社区为老人增设社区学校, 为老人提供一个晚年的学习环境, 利用类似于老年大学的机构充实老人枯燥的生活。成立社区日常服务站, 大家互帮互助, 这样可以使老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积极。经常在社区举办休闲的群体活动, 鼓励老人参加, 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够带动老人的良好情绪, 活跃思维, 对老人的积极心态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3]:和睦的家庭情况、良好的心理状况为老年人带来满意的生活, 在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心理问题, 对老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尤其是心理护理辅导, 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老人沟通交流, 找到老人的心理需求所在, 了解老人的家庭背景和工作生活环境, 沟通同时为老人提供一些健康教育知识, 获取老人的信任, 帮助老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应该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适当的安排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 关注老人的用药情况和生活情况使老人的心理状况保持在最佳状态, 让老人有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身体健康早日恢复[4]。

参考文献

[1]贺新艳, 栾霞, 刘丽杰.丧偶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 :142-144.

[2]陶红, 姚中华, 叶盛, 等.上海市南汇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0) :1412-1414.

[3]須俊滟, 国内空巢老人护理困境与研究进展.上海护理, 2009, 9 (5) :72-74.

8.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护理分析 篇八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保健;护理Community elderly mental health nursing analysisLu Ling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79-02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渐被引起广泛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愉悦舒适,是相关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除可对生理及疾病改变产生的影响进行预防外,还可促使老年人更好的对社会及家庭问题进行处理,全面提高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老年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年龄60-85岁,平均(71.5±3.5)岁。各种慢性病患病时间为3-24年,平均(11.7±2.3)年。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人员多关心和体贴老年人,加强主动沟通及联系,使其与社会良好对接,保持有效沟通。同时就衰老的客观规律进行介绍,让老年人了解到机体的具体变化,丰富晚年生活内容,增添情趣。可介绍同龄的老人参加共同喜爱的活动,多行沟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师生活乐趣,消除忧虑及孤独感,使其心理、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1.2.2疾病知识宣教:帮助老年人对各种生活问题及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就疾病的基础知识行个体化的、针对性的介绍,使老年人自我防护和保健能力增强,可从容正视疾病。同时接待老年人的态度需积极热情,使其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消除恐惧感,培养豁达的心态,使心境安宁,起到延长生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2.3和谐家庭关系建立:社会护理人员除常与老年人建立稳定联系外,还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向老年人家属行必要宣教,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照料、支持及关爱,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特别是有疾病伴发或失去伴侣的老年人,需给予更多的体贴,同时指导家庭对危机感有正确认识,使家庭环境轻松、温馨,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1.2.4加强综合素质:需向老年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建立正确的养生保健理念。在智力得到有效锻炼外,还提高了自我照顾能力,使保健效果增强。同时可指导老年人对老年心理学、老年自我保健知识重点学习,运动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心理健康提供保障[2]。

1.2.5饮食指导:老年人消化系统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系列衰退表现,胃部肌肉及胃内膜原有功能丧失,大肠运动能力显著降低,使老年人食欲不佳,易有便秘、腹胀情况发生,需加强饮食指导,向患者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多食水果和宣含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保持愉快心态。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计理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心态积极度、护理满意度、疾病治疗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群体渐在社会中占有较高比例,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身心健康水平渐引起重视。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心理保健护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社区护理人员需对各项技能及专业知识娴熟掌握,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及心理行为方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全面、整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以使老年人可自我对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提高舒适度,以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心态积极度、护理满意度、疾病治疗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在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整体、全面的心理保健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齐亚莉.社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5(5):15-22.

9.社区矫正 彭州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2010-04-26 04:37:00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成都)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讯(记者朱光泽)彭州市司法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改造新路子,将心理咨询理念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对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的不良心理进行抑制和调控,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顺利回归社会。昨日,在九尺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咨询员为九尺镇的所有社区矫正人员举行了《应对挫折》阳光心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员就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况的挫折经历和环境的适应性,如何避免挫折,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和容忍力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现场,还通过名人应对挫折的办法引导社区矫正人员正确认识挫折;通过心理感悟的小故事告诉社区矫正人员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成功和胜利的前奏曲。

10.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篇十

文章考察了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含义、形成与发展历程、生态水平分析以及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并展望了这一新兴领域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作 者:刘盛敏 陈永胜 LIU Sheng-min CHEN Yong-sheng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 29(5) 分类号:B89 C91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基础理论   和谐社会  

11.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心理护理;预防接种;儿童;社区

预防接种指的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内,使人能够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疾病的抗体,建立一种特异性免疫机制,例如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发病;种水痘可以有效预防水痘发病等[1]。儿童预防接种在我国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早已普及,积极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工作并保证其顺利进行显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对接受预防接种的社区儿童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12期接种甲肝疫苗的110例本社区儿童,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儿童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儿童平均年龄为1.5岁,平均体重(11±1.5)kg;观察组儿童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儿童平均年龄为1.5岁,平均体重(11±1.6)kg。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我社区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②儿童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③排除患有相关疾病的可能;④儿童年龄均为1.5岁;⑤接种疫苗均为统一疫苗,刺激性一致。

1.3 方法 采用常规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模式对对照组儿童实施护理,主要包括:①宣教接种必要性;②核对接种儿童;③核对接种药物;④实施接种;⑤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儿童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改善接种室、休息室等的环境,使其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尽可能消除儿童的陌生感;②尽可能缩短儿童预防接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哭闹现象比较严重的儿童,可以指导家长给儿童看动画片、讲适合儿童心理的小故事等,设法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安静,再实施接种;③在整个预防接种操作过程中注意沟通技巧,不断赞扬儿童就像动画片中的英勇人物一样勇敢,在短时间内赢得儿童及其家长的信任;④给予儿童及其家长尽可能多的尊重,在不影响预防接种操作的情况下,盡量满足其合理要求;⑤采用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2]。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儿童预防接种期间出现不良状态的人数、预防接种所需时间、家长对预防接种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5 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预防接种完成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请儿童家长对整个预防接种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设置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3]。

1.6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长对预防接种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观察组儿童家长对接种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预防接种期间出现不良状态的人数 对照组儿童在预防接种期间有13例出现拒绝接种、长时间(10分钟以上)哭闹及家长不良心理状态,占23.6%;观察组出现5例不良状态,占9.1%。观察组不良状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预防接种所需时间 对照组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达到(8.80±4.29)min,观察组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达到(5.49±3.21)min,观察组每位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不仅仅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业务素质,还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敏锐观察力,还要具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相关研究认为,导致儿童及其家长在接受预防接种过程中产生不良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急躁、焦虑和紧张:由于接种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预防接种时的等候时间相对较长,再加上幼儿的哭闹会相互“感染”,同时家长也会非常着急,会不断催促医护人员尽快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接种,等待时间稍长就会立即产生非常严重的抱怨情绪。对环境的陌生及预诊时间较长而导致儿童及其家长出现的紧张焦虑心理,主要是由于预防接种的常规接种有时间性和季节性,群体性预防接种具有一定的应急性、突击性,接种时通常容易出现扎堆,等候时间较长的现象,而导致儿童家长出现焦虑。此外,对所接种疫苗在注入人体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产生紧张与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断向相关医护人员询问疫苗的效果及副反应。②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儿童对医院环境及不良气味感到恐惧,进而导致出现啼哭现象,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临床上以不合作者居多,又由于家长心疼孩子而对预防接种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在接种疫苗时儿童家长通常会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一旦出现疫苗副反应,家长会产生恐惧感,表现为惊慌失措,迫切要求在短时间内得到治疗和护理,并急切想知道接种和治疗的预后情况。③怀疑和不信任:对接种的环境和设施有挑剔,由于怀疑接种操作过程中会出错,会有对配制疫苗过程进行监督及接种疫苗时反复核对和提醒的表现。④希望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如了解疫苗接种的实际效果,相关副反应,对儿童身体产生的影响等,并不断提出相关的问题[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性接种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不良状态发生率、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等指标均全面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且值得注意的是,对接种护理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家长数组间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充分说明,在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不但可以进一步缩短预防接种的时间,确保接种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还可有效防止出现不良状态,进而提高儿童家长护理服务满意度。在今后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在儿童疫苗接种护理中的研究,促进预防接种工作更加顺利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肇福.儿科护理学[M].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9-120.

[2]周兰英.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内蒙古医药,2009,14(12):165-166.

[3]曹福媛.儿童心理学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12(20):186-187.

12.社区残疾人抑郁心理的干预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残疾人,心理康复,干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全世界残疾人数约为6亿,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在认知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1,2]。在我国,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5~60岁的残疾人中可能有抑郁症状者为29.91%,有较严重抑郁症状者为11.68%,高于对正常人群的调查结果[3]。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步晚,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历史短,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康复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本研究旨在了解残疾人心理特征,探索社区相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身心康复服务的方法,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3)[4],对2007年6月~2009年1月在上海市杨浦区定海社区管辖区域的1 314名残疾人进行抑郁量表SDS评分(SDS标准分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入选为轻、中度抑郁(SDS评分50~69分)的残疾人168例。其中,男87例,女81例;年龄30~91岁,平均66.5岁;均为肢体残疾患者,无合并恶性肿瘤、认知力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过程及合并其他急性脑血管并发症者。将168例轻、中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8例中,男46例,女42例,平均年龄65.6岁;对照组80例中,男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67.2岁。两组间年龄、性别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人员的配备

在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卢湾分会专业人员指导下,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团队全体全科医生(两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参与,经过一定培训后加入治疗人员团队。

1.3 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干预组按课题组制订的心理干预方案开展干预工作。对照组不施行干预,仅在基线调查6个月、12个月测定SDS、情绪、ADL评定、生命质量评估。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改善情况。

1.4 干预方案

1.4.1 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评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文化程度、残疾后职业、经济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家人是否关心、健康自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患慢性病等。初次随访时测定抑郁自评量表SDS、情绪、ADL评定、生命质量评估。采用定式问卷,工作人员以规定的指导术语解释,以便残疾人能理解并合作。SDS有20题,按抑郁症状程度分为很少有~绝大多数时间有4个等级,分别记为1~4分,由受试者自评。分析指标为总分,但必须经过转换。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粗分,粗分×1.25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

1.4.2 记录康复周记

所有对象研究过程中记录康复周记,内容包括:每周心理评分,生命质量评估,有关医疗费用,护工情况。

1.4.3 健康教育计划

针对每个残疾人的症状、体征及心理状况而拟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心理援助与疏导:支持、团体、认知辅导,每个残疾人人手一册康复宣教手册,定期组织健康讲课,进行康复训练等。

1.4.4 指导方式

采取集体授课、个别交谈的方式让残疾人自我介绍如何摆脱焦虑与抑郁的困扰,指导进行放松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4.5 心理辅导

在心理辅导方面,干预者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残疾人畅所欲言。在认知辅导方面,对干预对象给予同情,准确了解和分析其内心感受和需求,共同分担情感反应;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低落、悲观的给予宣泄情绪的机会,并用疾病恢复的成功案例鼓励残疾人,让其对康复治疗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疗效。

1.4.6 发挥亲属的作用

注意发挥残疾人亲友的作用,积极争取亲属配合,让亲属理解残疾人的心理,配合康复治疗,从而为残疾人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分别在3、6、12个月后再次测定SDS、情绪、ADL评定、生命质量评估评分,并根据患者干预后的情况进行评分。抑郁标准分﹤40分为干预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残疾人管理状况

干预组88例中,完成跟踪管理87例,失访1例,管理率为98.86%。对照组80例中,完成跟踪管理73例,失访7例,管理率为91.25%。

2.2 两组心理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组87例通过1年干预,有效(抑郁标准分<40分)人数为18例,有效率为20.69%;对照组73例中,有效人数6例,有效率为8.22%。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见表1。

2.3 干预组自评抑郁量表SDS结果比较

干预组87例通过1年干预,自评抑郁量表20个项目评分均有一定的下降。其中,干预前:生活空虚感34例(39.08%)、无用感34例(39.08%)、能力减退感30例(34.48%)、睡眠障碍30例(34.48%)、易倦25例(28.74%)。通过1年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下降比较明显的分别为25例(28.74%)、26例(29.89%)、24例(27.59%)、17例(19.54%)、17例(19.54%)。见表2。

2.4 与抑郁症相关的因素

同时,抑郁症状与文化程度、残疾后职业、经济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家人是否关心、健康自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患慢性病和与朋友关系等因素有关。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以上、家人关心和无患慢性病的抑郁症状较轻,而缺少家人与朋友关心、患慢性病和康复水平低可加重其抑郁症状。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1.2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5%,有超过2 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在上海这座2 0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中,每年到上海市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和治疗的患者有120多万,抑郁症占了大约20%,在残疾人等特殊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更高。了解和掌握残疾人心理变化规律,有助于医疗工作者理解和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方法,促进康复[5]。

随着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残疾患者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国家《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明确将残疾人心理康复作为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康复服务逐步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6]。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残疾人的有效率为20.69%,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根据残疾人特殊的心理状况,拟定有侧重的康复计划,在做好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开展心理援助与疏导,进行康复训练,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社区心理干预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务人员康复、心理援助等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的社区康复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加强心理护理,促进残疾人身心的全面康复。

根据卫生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工作的要求,在拓展康复工作领域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掌握残疾人心理变化规律,积极依托社区,开展心理康复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工作者开展的心理康复服务在解决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开展残疾人心理援助与疏导,有助于改善残疾者躯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实现回归社会大家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2]马洪路.残疾者的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08-2509.

[3]汤晓丽.肢体残疾例抑郁症状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4(4):243-24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5]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2.

13.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三

社区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料者心理状况研究

目的 为了解社区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料者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MMSE、ADL、GDS、BeAD和GHQ对103例社区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料者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家庭照料者的焦虑失眠症状明显。主要与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问题相关;与照料者本身的年龄、文化和对痴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结论 对老年痴呆的照料以及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

作 者:饶顺曾 陈碧霞 周治荣 沈文龙 陈美娟 宋立升 作者单位:32,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刊 名:四川精神卫生英文刊名:SICHUAN MENTAL HEALTH年,卷(期):200215(3)分类号:B841关键词:照料者 老年痴呆 社区 心理状况

14.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四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二〇一三年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二〇一三年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保证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拟定以下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社区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未成人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咨询师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知识。深入学习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完善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并坚持开放,做好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信件回复工作,做好记录工作。

3、充实心理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并隔天开放,让辖区内的未成人自由阅读,达到“自助”效果。

4、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宣传册、网络等形式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把来做心理辅导的未成年人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6、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2013年4月2日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心理辅导室在街道、社区领导高度重视和全体干部及心理辅导专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半年来,辖区内的未成年人打开 心结做了许多工作,成了我社区未成年人思想街道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队伍建设和机构设置

在社区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纳入社区行政工作计划中,社区建立了一支由7名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组成的强有力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队伍。社区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将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得温馨、典雅,该室集阅览、松弛、咨询于一体。

二、心理辅导工作

1、继续执行心理值班制度,辅导室每周一至周五,晚上19:00——21:30星期

六、日上午9:00——11:00点;下午3:30—5:30,并按时做记录。

2、建立“知心朋友”信箱,做到有信必回。

3、开设心理辅导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心理辅导室设立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包括学习、人际交往、应对不良情绪等。对心理辅导课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革,采要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教育,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4、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画展,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了鼓励与教育。

总之,我社区心理辅导室本着理解与尊重、爱护与保密相结合的原则,尽力辖区的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心境,为我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街道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15.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五

1.1 一般资料

儿童精神卫生医学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参照CCMD-2-R (1994年4月中华精神科学会泉州会议通过)。

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康钠氏(Conners)父母问卷(PSQ);感觉综合评定量表(由广州医学院提供)。

心理测验: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IPPS-CR)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CR),瑞文渐进性模型测验(RPM);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参照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1999年第一版。

训练儿童93人,男孩61人,女孩32人,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其中精神发育迟滞(MR) 11人(重度2人,中度6人,轻度3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26人;孤独症12人;学习困难(LD) 16人(学习技能型9人,混合型7人);情感障碍28人(情绪焦虑21人,强迫症7人)。

1.2 心理训练具体方式和方法

1.2.1 训练方式

学龄期儿童利用课余和周末训练,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孤独症儿童每周至少5次),20次为一个训练周期。方式:采用场内游戏器具训练与场外心理教育相结合,不同年龄组场内与场外的时间比例不同,因人而宜,因人施教。其中学龄前儿童以游戏运动法训练为主,大龄学生以心理教育方式为主。

1.2.2 训练方法

(1) 感觉统合训练。参照陈文德著感觉统合积极疗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版; (2) 心理性支持和行为矫正法。训导工作者将二者有机地融入游戏训练中; (3) 家庭的个别与集体心理咨询。了解受训儿童行为发展和改变,制定干预计划和方法,并给家长以心理性支持,每月至少一次以家长座谈会形式进行集体心理咨询。

1.2.3 训练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及咨询内容确定训练靶目标,每训练周期以行为靶目标改善和评定量表测定值对比,作为判断训练效果的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部份靶目标改善或评定测定值提高为好转,行为靶目标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参训儿童93人,共5种临床类型,治愈19人,好转49人,总有效率73.1%。其中训练二个以上周期者60人,有效50人,有效率83.3%;训练一周期者33人, 有效18人,有效率54.5%;前者有效者占有效儿童数的73.5%。

2.1 不同类型儿童训练与教育结果

2.1.1. 精神发育迟滞(MR)

本组病例11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6人(轻度2人,中度4人)训练一周期5人(轻度1人,中度2人,重度2人),其中训练二周期以上患儿行为改善明显。

2.1.2 多动症(ADHD)

训练二个周期以上者17人,训练一周期者9人。前者治愈4人,好转8人,有效70.6%;后者有效5人,有效率55.6%。

2.1.3 孤独症

本组病例12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9人;训练一周期3人。前者治愈3人,好转5人,有效88.9%;后者好转1人,有效率33.3%。

多周期训练的孤独症患儿成效显著,有效率近90%。其中3例男孩经6-8个周期训练,孤独症的三种行为特征取得明显改善或消失,一年后测定结果为临床治愈。

2.1.4 学习困难(LD)

本组病例16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11人;训练一周期5人。前者好转7人,有效63.6%;后者好转2人,有效率40.0%。

混合型学习困难7人中,3人语言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学习技能型9人中有6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1.5 情绪障碍

本组病例28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17人;训练一周期11人。前者治愈9人,好转8人,有效100%;后者治愈3人,好转4人,有效率63.6%。

其中,分离性焦虑21例中训练2周期以上15人焦虑情绪消失;强迫性动作7例训练3周期行为基本改变。

2.2 不同儿童组儿童训练效果

3-5岁年龄组56人,有效者46人,有效率82.1%。其中分离性焦虑、孤独症和精神发育迟滞训练效果较明显改变;6-8岁组21人,有效者15人,有效率71.4%;9-11岁13人,有效者6人,有效率46.2%;11岁以上组3人,有效1人,有效率33.3%。

3 讨论

3.1 社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训练效果分析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受社会、生物及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儿童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一样尚处在生长的不成熟阶段,决定了该人群的易变性、可塑性。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改变儿童行为、情绪或认知能力等心理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受训3-13岁儿童93人,其中训练二周期以上60人,治愈16人,好转34人,有效率83.3%,与赵亚茹等报告资料相近,提示在社区开展儿童综合性多周期心理训练与教育,解决儿童精神卫生问题,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3.2 社区儿童心理训练与教育方法的探讨

在社区儿童心理训练和教育中,参与者儿童年龄范围较宽,精神卫生学类型较多,涉及到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初期和少儿期及其六种临床类型。笔者认为: (1) 心理咨询:通过对家长和儿童心理咨询可了解儿童的整体特征,按个体化特点确定靶行为,制定训练计划,循序渐进解决其它靶行为; (2) 以游戏运动法为主,有机地融入其它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应与儿童建立互动性良好的关系,在游戏活动时将行为矫正,认知疗法等方法不断地融入训练与教育中; (3) 组织家长座谈会,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开展与家长集体心理咨询,相互交流经验切磋教育方法,给予家长心理支持,有益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 (4) "因人施教":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儿童,在训练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上宜有所侧重。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提倡和发展非药物治疗是AD-HD今后治疗的趋势。本组ADHD儿童26人,经综合性矫治一个训练周期行为矫治好转率达55.6%,二个以上周期训练儿童改变注意缺陷达到70.6%,以上训练结果表明上述观点是可行易取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应用心理训练与教育方法开展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矫治的作用。方法采取感觉统合训练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 儿童与家长、学校三者有机结合的心理支持方式。结果训练总有效率73.1%, 其中训练二个周期以上者有效率83.3%, 训练一个周期有效率54.5%,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1) ;3-5岁年龄组有效率82.1%, 6-8岁组有效率71.4%, 9-11岁组46.2%, 11岁以上组33.3%;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孤独症和多动症训练效果较好。结论儿童精神卫生问题, 可在社区通过心理学强化训练与教育方式予以矫治, 早发现, 早诊断, 早干预对儿童健康发育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儿童,心理,训练与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参考文献

[1]陶国泰, 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陈文德, 著.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M].第1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3]吴汉荣, 主编.儿童学习困难的预防及其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指导与案例[M].第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六

但是由于社区与学校间组织关系及机构的不同,从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及工作方式不同,社区、学校、家庭内各成员对心理辅导的动力、价值和需求的不同,所以学校和社区之间、社区和家庭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一体化心理辅导所必需的合作内容、途径和方法,也缺乏广泛的合作时间和空间。

在分析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心理辅导需求的必要性和合作的可行性上,我们选择了“项目推进”的方式,具体是依托某一个项目,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集中专题、集中力量、资源互补,切切实实推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心理辅导,同时根据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地域不同、各自的需求不同,开展心理辅导条件等的不同,实施模式不同的推进项目。以下面两个项目为例:

一、虹口区青春健康项目

上海市虹口区在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关心下,依托国际合作的“青春健康”项目,开展了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实施中,区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与各社区各居委的人口学校、计生生殖健康综合服务站联系协调,签定服务协议,组织宣传活动对象;并充分利用虹口有线电视、虹口报和各种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宣传煤体,探索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和具有实效性的宣传模式。在青少年中开展“关心生殖健康、关注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为社区、学校、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区教育局将青春期教育纳入教育工作计划中,并由人事科干部负责将文件发至各校,要求学校做出具体安排;保证授课教师接受师资培训,并落实课程。德育研究室则承担师资培训任务,并和参与“青春健康”项目的学校签订协议,以确实保证项目的开展。团区委负责将项目纳入团组织工作内容中,各基层组织以“青春健康”为主题,开展知识竞赛和互动性宣传活动。两年来,虹口区依托青春健康项目,在社区内传播了性与生殖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了青少年坦然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对性方面正确的洞察力、态度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与师长保持密切的相互关爱、沟通的关系和相对独立性;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人格,使青少年能以更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待人际交往、情感及自我发展等问题;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的社区、家庭、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长桥街道“璞玉计划”

“璞玉计划”是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会同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区德育室共同实施的一项针对长桥社区青少年开展的矫正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辅导课题研究计划。作为人口导入区的长桥街道,目前拥有社区中、小、职学校16所。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认识到社会转型期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帮助青少年及家庭解决成长中的“一过性”心理危机,增强自助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并对青少年的成长予以关注是这次“镤玉计划”要做的工作。作为项目推进的第一步,街道在长桥社区5所中学挑选了21个家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家长动员启动会,家长、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备案、共性分析,发现并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困惑。项目推进的第二步,是将重点研究对象扩大到40多个家庭,同时开设“璞玉家长沙龙”,更好地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目前此项目还在进行之中。

17.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七

【摘要】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内容。社区心理学注重人在群体中的心理研究,以预防群体性心理疾病为主要对象,是一种新型的创造性的心理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挑战,也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快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中一枝独秀,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需要为其他心理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正在逐渐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即便如此,教育心理学由于明显的倾向性和理论界限,其不足之处也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显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更换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社区心理学因此而开始发展。

一、社区心理学概述

(一)社區心理学的产生

二战之后,美国退役士兵中出现了很多精神病患者,而战争带来的大众失业狂潮和社会犯罪的增多,也造成了美国社会中精神病患者的增加。大规模病患的出现折射出了医院心理治疗模式(往往局限于患者个体层面的心理冲突,无法形成共性研究,无力抵抗群体性的精神障碍)的无力,同时,由于当时美国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疗费用昂贵且医疗资源不足,更多的潜在精神病患者开始寻求一种易得且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同时,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强调心理疾病的预防。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和理念

社区心理学服务的重点是在社区成员罹患精神疾病之前的预防,而不是精神疾病出现之后的治疗,它强调的是通过群体性服务,大幅地降低精神疾病的致病率,而不是提高治愈率。

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预防(问题刚萌芽时采取的预防措施)、次级预防(问题出现之后但严重之前采取的措施)和三级预防(治疗已经出现的严重问题)。由于三级预防已经与临床心理学的治疗非常接近,研究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一般为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

(三)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社区”的定义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相互往来,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多的社区。”

结合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心理学将传统心理学单一的研究对象发展为群体概念,是在群体的概念上研究社会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区心理学家将个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广泛地分析个体在社区中的朋友圈、工作环境、邻里关系等因素,对社会与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做综合分析。

(四)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共同点,属于一种交叉学科,因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种。

1.参与观测法

即研究者切身实地地参与到社区的生活中去,同社会成员一同工作和生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和观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接触事实,并且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的资料生动、真实,与触及对象的对应性更强。但是,参与观测法的观察目标范围很小,只能针对一个社会群体,很难推广到其他的社会群体中去,而且观察数据的方式很被动,往往会忽略掉很多被观察者的关键行为。

2.直接访谈法

直接访谈法可以分为个人访谈法和分组访谈法。研究者单独约谈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社区成员,通过与他们的直接交流,探讨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称为个人访谈法,是一种小样本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者约谈一部分社区成员进行的团体研究方法,我们称之为分组访谈法。直接访谈法通过直接的交流增加对观测对象的了解,有利于挖掘受访者真正的内心想法,缺点是受访者选择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结论出现误差。

3.档案法

档案法是根据研究目的,对相关内容的知识载体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档案法涉及的资料包括个人作品、档案记录、报刊文章、电视报道、统计资料等。利用档案法进行研究,可以避免人与人交流造成的相互影响,可以直接追溯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但是档案法也有明显的缺点,它做的是相关性研究,因此因果判断的能力比较差。另外,在结合过去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往往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会出现档案留存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定量观测法、随机组实验法等。社区心理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方法,只要切合研究实际,任何研究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

二、社区心理学的作用

社区心理学研究内容广泛,其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社区心理学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预防,可以第一时间解决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比如少年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青年的叛逆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庭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和预防,社区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高社区的社会胜任力。

(二)构建群体社区,鼓励公民参与

社区心理学家倾向于建立一种社区系统,即居民广泛参与其中,自觉形成集体观念,通过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增进对集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同时能够以这种积极向上的社区生活影响更多的居民,进而推动社区甚至社会变革。

(三)尊重多样性,鼓励个性发展

通过对同一社区中不同类型的居民的研究,社区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向社会传递一种人和文化的多样性原理,进而提高社会的容纳力,尊重人和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个性的发展。

三、社区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心理学才刚起步,人们对社区心理学了解不多,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不少人将“社区”的概念理解为一种行政色彩的居民组织,其性质类似于“居委会”。这种心理使得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既要狭义地研究管理组织“社区”内的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又要研究广义上的社会“社区”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学者倾向于狭义研究,将研究方向定位于三点:社區内青少年的发展问题、社区内老年人的研究以及社区内家庭模式和家庭问题的研究。

四、社区心理学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化的心理学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除了丰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促进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交互发展之外,对当代的教育心理学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对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虽然有着众多的领域和分支,但是由于教育的本质是注重个体的发展,因此它的研究必然局限于教育情境之中,只针对有情感、有体验的人类个体。但是社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更多元、更广阔的视角,它将更多的研究投入到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随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改进了过去狭隘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新的方法论要求。

(二)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对于研究内容的界定通常是传统意义上的,即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而不是什么不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但是社区心理学却恰恰相反。

由于社区成员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广泛而开放,因此,学者们更多区分的是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内容。

这种界定方式是对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它为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和主动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发现新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经验。

(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目标的挑战

虽然社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标都是通过人与环境作用的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但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更注重的是人在团体中获得的精神慰藉,相比较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获取倾向,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更加深远。社区心理学重视在行为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知识的获取,使人的精神更加突出社会性,能够促进人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体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社区心理学的这种研究目标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又高于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层次,因此它很好地打开了教育心理学学者的视角,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礼娟,宋明玲.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35):67-68.

[2]杨莉萍,D.D.珀金斯.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02):48-56.

18.社区心理学看死亡诗社 篇十八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是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着“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整个电影的基调给我一种自由,压迫,无处发泄的情绪。古板的束缚,自由情绪的压抑,最后导致的是内心无处表达的情感随着生命的逝去逐渐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古板的规则依旧古板,自由的灵魂依旧被压抑,但是内心的自由终有一天会飞翔在生命中。

在电影中基廷老师就是就是自由精神的代表,学生则是被压抑的灵魂,学院和家长就是古板教育。在这其中若是有一个调节的群体出现,我想年轻的尼尔也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社区心理学的出现将会将这些问题追求一个平衡的点,因为社区心理学本身的作用就是促进一个人能够更主动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且认为每一个人有权利和其他人表现不同,未必表现不同就是异常或是较为。若是以社区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在学院,老师,和学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将这种处理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融合在生活中,学校则体会学生的热血和对自由的向往。学生则要明白自己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自由可以但是要有一个尺度。

19.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十九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在社区医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6例, 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 男性14例, 平均年龄 (57.23±4.67) 岁 , 平均病程 (5.14±2.88) 年 ;女性9例 , 平均年龄 (59.16±3.58) 岁, 平均病程 (5.39±2.17) 年。对照组23例, 男性12例, 平均年龄 (56.19±3.27) 岁, 平均病程 (6.83±2.26) 年;女性11例, 平均年龄 (58.37±3.92) 岁, 平均病程 (5.43±2.89) 年。合并症:12例冠心病, 23例高血压, 14例肾病。文化程度:小学11例, 初中19例, 高中9例, 大学7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饮食指导、血糖监测、运动指导与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针对患者心理特点给予心理干预与临床护理, 方法如下。

1.2.1心理干预1恐惧、焦虑心理。调查研究发现, 多数患者的症状不具典型性, 初期被确诊为糖尿病后, 通常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因而多数患者伴有恐惧焦虑心理。由于精神紧张, 患儿容易有心慌、头昏、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表现, 加重病情。护理人员应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病情进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强调规范治疗的必要性, 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 正视疾病, 鼓励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减轻医疗负担。2悲观、失望心理。护理人员应明确患者悲观原因, 耐心的向患者说明疾病预后, 采取启迪式的、积极的鼓励方法尽量消除患者负性心理, 鼓励患者树立坚定信念。同时告知患者临床治疗有利于身体健康,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理化检查结果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3自责内疚心理。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 部分患者感觉为子女带来了沉重负担, 因而会产生自责心理。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容易加重病情, 而且还会为家庭增加痛苦, 加上现代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医疗负担会大大减轻, 鼓励患者勇敢面对自身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1]。

1.2.2护理方法1社区护理:做好全面的基线调查, 建立患者档案, 社区医生上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组织患者与家属参加疾病健康培训班, 发放宣传资料, 设置咨询电话, 及时为患者解疑答惑, 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护理。2饮食指导:帮助患者了解饮食疗法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合理分配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蛋白质占20%, 脂肪25%, 碳水化合物55%, 胆固醇低于300 mg。保证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 , 戒烟戒酒, 多食用新鲜蔬果, 平衡膳食。

1.3 统计方法

对该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 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明显, 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丁莲[2]的研究表明, 与正常人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 此类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负性心理容易加重病情, 引起各种并发症出现。该研究中, 通过给予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心理状况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心理状况, 控制病情, 该研究结果也与丁莲报道基本一致。综上所述, 给予社区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临床护理,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预防多种并发症, 行之有效,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蝶华.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和管理模式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6 (4) :82-83.

20.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二十

[关键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完善途径

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在总结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一、《实施办法》解决了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的若干问题

(一)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中原来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刑、考察缓刑犯、监督假释犯的规定全部删除,而统一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但《刑法修正案(八)》只是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而并没有指明由谁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为执法主体,但并没有提出社区矫正机构具体包括哪些机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已经真正成为社区矫正的牵头机关。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充足的物质、人员保障为基础。因此,《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做出了规定。规定中提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即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三股力量,分别是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8年的实践表明,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涉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也承担一定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基层社区的组织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在社区矫正试点、试行阶段,其适用对象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制者、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被宣告缓刑者、获准假释者以及暂予监外执行者。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不再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出现了关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及2012年《刑事訴讼法》修订后,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犯罪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并没有做出规定。对此,《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因为我国《刑法》并没有要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也不是法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参加部分社区矫正活动也是可行的。

(三)确立了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

所谓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为法庭定罪量刑和判后矫正、帮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一种制度。

《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社区矫正的本质就是要求刑罚社会化,所以在宣布缓刑、裁定假释的时候,要考虑对其宣告缓刑或裁定假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因为这些被判处刑罚的人回到社区以后,除了他自己能够不再去危害社会,还要顾及到社会接不接受、社区容不容纳的问题,他会不会给社区的稳定造成影响,这都需要做出评估。

(四)对社会适应性帮扶作出了规定

社区矫正的意义就是让矫正对象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重新走向社会,所以就需要矫正工作方式和矫正对象的管理方式不断人性化的创新。矫正工作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种:第一,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第二,组织公益劳动,培养劳动情操;第三,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从目前的试点工作情况来,仅仅依靠说服教育、公益劳动显然不够让矫正对象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就谈不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了。

《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等,促使其顺利地融入社会。

从目前社区矫正实践看,社会适应性帮扶主要包括落实承包田、落实社会保障、建立过渡性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调解家庭矛盾,协调邻里关系、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就学等。

二、《实施办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主管机关的地位事实上已经形成,但《实施办法》的效力层级较低,不符合《立法法》第8条关于涉及到“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明确规定。所以仍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以便各部门之间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实现执法统一、保障执法公正。

而且《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这就说明司法行政机关只有管理权,并没有对其赋予处罚权。

(二)判决前的人格调查程序存在问题

人格调查,即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调查,是法官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依据。如前文所述,《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意味着人民法院既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前调查。笔者认为,考虑到社区矫正适用与执行的衔接以及人民法院的案件负担情况,审前调查评估的主体应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查,仅在确有必要时才可自行调查。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实施办法》中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社区服务本质是通过服务,让矫正对象增强劳动意识,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社会中的一员。但从目前试行结果来看,社区服务仅仅流于形式,好多矫正对象总是以事假病假来规避劳动,拒绝劳动。有些矫正对象在劳动中也并不积极,经常敷衍了事,加之,服务的地点有时也难以确定,好多社区和单位一听是服刑犯的到来,纷纷表示予以拒绝。我国目前的《刑法》也没有社区服务刑的规定,这使社区服务的展开变得困难重重。

(四)社区矫正撤销制度不完善

《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实施办法》已将矫正对象处遇方式的建议权由公安机关向法院提出转变成司法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但第27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这一条款的规定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

三、我国实施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法律地位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所以,应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机构,使其获得进行社区矫正的合法身份。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规定了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来执行,但笔者明显认为此规定过于笼统。社区矫正机构具体指我国哪些机关,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还是难予操作的。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社区矫正应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我国司法部设置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监狱管理局和社区矫正执行局。前者负责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后者在省、市、县设立相应机构负责非监禁刑的执行。这样设置既做到了非监禁性和监禁刑内在统一联系,又符合刑罚统一性的要求。

(二)完善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

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至少有三个问题应在法律中规定,即人格调查的主体、人格调查的程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督。

首先,人格调查的工作应由基层司法所来承担,因为他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改造、帮教工作。被调查对象如果被判处社区刑罚,先前的调查工作则为随后矫正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便于矫正机构有的放矢地提出矫正方案。其次,人格调查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犯罪人以前是否存在犯罪与违法经历。二是对于犯罪人的社会调查,主要是犯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调查时应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最后对人格调查的监督,主要靠接下来的社区矫正听证程序来实现,即调查报告要經过相关人员,包括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社区群众、被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举证与辩论。

(三)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

在《实施办法》未实施之前,公益劳动却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基本矫正措施。司法部要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而《实施办法》中也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个概念。社区服务刑没有把罪犯与社区隔离,而是把罪犯置于社区内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矫治,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尚未有独立的社区服务刑,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并没有对社区服务有具体的方案。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将社区服务设为一个附加刑,因为这样适用起来就非常灵活,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四)完善社区矫正人员的结构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为更好地体现刑罚执行性质,应逐步建立一支专门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队伍,即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应配备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其素质应具有高于公安警察和司法警察的文化素质,任职条件和考评体系可以参照公安警察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中国检察官,2012,(2).

[2]田兴洪,吴占英.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及完善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阿墨.真正的回归是融入社会.民主与法制,2011,(10).

上一篇:建国70周年国庆大阅兵二年级观后感下一篇:提高医院门诊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