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2024-10-22

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共13篇)(共13篇)

1.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一

主持人:心语可乐

提问者:章彬(上海延长路)

解答者:朱荣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同济大学精神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问:常常在报纸上看到心理应激这个提法,请问,心理应激是指什么?它对人体有害吗?

答:应激理论是医学心理学最主要的理论之一。

当前,关于应激的主流解释,是在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应激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应激是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人的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综合因素作用下努力维持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警戒期”、“阻抗期”和“衰竭期”。

心理应激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有三名学生结伴回家,途中突遇持刀抢匪。其中,一名女生拔腿就跑,另一名女生当场晕倒,

当中的男孩起先吓懵了,但过会儿缓过神来,趁匪徒不注意时背起晕倒的女生就跑。尽管男孩逃离时跑得飞快,但跑进小区看见保安后,马上瘫倒在地。

这一案例中,溜掉的女生应激反应正常,“警戒期”与“阻抗期”的反应保护她躲避了危险。晕倒的女生面对突发事件,肾上腺素分泌急剧增加,但心脑等器官功能适应运作不和谐,在“警戒期”出现昏厥。男孩最初在“警戒期”有些不适应,但进入“阻抗期”后表现出色,挖掘出了自身潜能。

总的来说,心理应激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在“警戒期”、“阻抗期”,应激反应对人体是有利的,可以帮助个体度过危机。在这个时期,机体出现的变化是可逆的、可代偿的。然而,一旦反应过度,超过机体能够承担的最大限度,进入“衰竭期”,就对人体不利了。

基于此,目前医学心理大多比较关注“衰竭期”的“应激”及其应对。这包括,由于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躯体反应或疾病,即“心身反应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由于躯体问题或疾病而引发的心理反应或疾病,即“身心反应或疾病”,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和物质滥用等心理行为表现。

2.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符合CCMD-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 (36例) 和对照组 (36例) 。实验组男性22例, 女性14例;平均年龄 (33.8±9.8) 岁。对照组:男性20例, 女性16例;平均年龄 (35.7±10.9) 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组后根据病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2周 (两组患者均未用抗焦虑和抑郁药) , 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 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 同时实验组心理护理介入:第1周采取集体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发病原因不同以及焦虑程度的轻重, 将相似发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为一组, 每次1~2 h, 1周4次, 采用以下形式:①讲座方式, 结合患者的焦虑症状,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每次讲解必须联系患者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地阐述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 便于在个别心理护理时患者能充分暴露焦虑体验。②组织座谈讨论, 首先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鼓励和诱导患者联系疾病的实际和发病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 结合目前焦虑体验展开自由讨论, 尽量做到每一个患者都能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以达到互相启发, 良性互动, 并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与焦虑有关的问题, 以便个别心理护理阶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第2周个别心理护理:①细听倾诉, 目的是收集相关信息, 建立信任关系, 给患者以宣泄焦虑的机会。②支持与鼓励, 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消除顾虑, 鼓励患者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 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第3周行为疗法:①脱敏疗法, 让患者逐渐去接触会引起焦虑反应的事物、环境或情况, 由少渐多, 慢慢调节其程度, 让患者习惯, 不发生焦虑反应。②全身松弛法, 在安静的环境下, 让患者坐在椅子上, 或躺在床上, 半闭眼睛, 按次序指挥自己的肌肉松弛下来, 先是头部, 然后依次是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 最后达到全身松弛的状态。全身松弛后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得到调节, 从而调节紧张的植物神经, 通过生物反馈作用缓解焦虑情绪。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 而不施加任何心理护理手段。治疗结束时再次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

1.3 疗效评定:由两名受过训练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在一致性测验后, 于心理护理前后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 痊愈:汉密尔顿减分率≥75%;显进:汉密尔顿减分率≥50%;进步:汉密尔顿减分率≥25%;无效:汉密尔顿减分率<25%。

1.4 统计分析: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10.0) 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结果比较, 见表2。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有明显降低, t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 治疗前两组患者两个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 实验组较对照组减分更加明显, t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 说明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后遗焦虑有明显康复作用。

3 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 过去称之为反应性精神病, 强调生活事件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客观因素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4], 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强度甚至更大强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过危机而不发病, 这就说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在发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闭。以往, 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良好, 不遗留缺陷症状[5]。近年来这一观点在修正, 国外的诸多研究表明, 该障碍往往病程迁延, 经年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6,7]。

本实验观察到绝大多数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消失后均遗有明确的情绪障碍, 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8,9]。这也表明重大心理创伤对患者产生持久应激效应, 会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 从一个侧面说明患者的心理成熟度和应对应激的能力在发病中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由此, 研究心理护理手段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就有很大意义了。

本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显效率83.3%, 对照组55.5%, 二者差异显著, 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 实验组较对照组减分更加明显, t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 说明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后遗焦虑状态, 促进患者的康复, 从而避免一部分患者的慢性化趋势。本实验采取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循序渐进的, 在创伤应激期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 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采用让患者回忆创伤事件的认知疗法或暴露疗法, 因为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另外, 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对护士有足够的信任。在应激相关障碍后期, 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 为患者提供有关应激相关障碍及其治疗的知识也很重要, 还需注意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 强化社会支持[10,11]。

3.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三

【关键词】中重度烧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77-0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遭受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出现的精神障碍,以精神创伤后体验反复出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和情感麻木为主要特征。严重烧伤是个体遭受的最强烈的创伤之一,可导致患者身心的后遗症与严重的身体畸形,即使轻度的烧伤也能引起明显的精神创伤心。我科自2012年1月一2014年6月共收治30例中、重度度烧伤患者,其中15例患者出现了PTSD,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一2014年6月,共收治中、重度烧伤患者30例,其中发生PTSDl5例,男12例,女3例,年17-65岁,其中头面部中度烧伤患者5例,躯干、四肢重度烧伤患者5例,四肢中度烧伤患者5例,PTSD发生的时间不等,有10例发生在伤后7—8 d,其余发生在伤后15~30 d,经及时的护理评估与心理护理干预,5例中度烧伤患者PTSD痊愈,10例中、重度烧伤PTSD程度减轻。

2 护理干预

2.1 了解患者心理过程,注重个体的心理干预

本组有5例患者是在化工厂工作,因抢救事故烧伤,有3例发生在烧伤后第7天,出现自控能力降低,2例表现为愤怒、骂人、吸烟、大声喧哗;1例患者自己将静脉输液管拔出,拒绝治疗;1例患者从翻身床上爬下来,抗拒翻身治疗。因此,如何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至关重要。一方面,对于这些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多予以关心和安慰,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另一方面,为表示对患者的重视和关爱,特别派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特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使双方的思想感受、意念相互传递,很快达成互相信任与理解,患者增强了对疾病治愈的自信心;再就是在不影响治疗效果,不影响他人休息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病人的正当需求。

2.2 动态监测疼痛对烧伤患者的影响并适当镇痛

对创面稍疼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通过交谈,鼓励患者战胜疼痛,讲解常用止痛药的不等.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干预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不用止痛药。对于疼痛不能忍受的患者,予止痛片口服,效果不明显的,予强痛定肌注。经以上处理,效果差的,适当应用杜冷丁和吗啡。

2.3避免情绪波动,预防求愈心切

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主力,担负着社会责任和赡养老人、哺育子女的义务,突发的烧伤使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急躁,求愈心切。

2.4对其经济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

烧伤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许多患者因费用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焦虑、烦躁不安、易怒,甚至于放弃治疗等。

2.5心理干预与现实重建

烧伤后PTSD的发生与受伤者的年龄、性别、烧伤严重程度、个人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支持有关。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是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成年已婚者,承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压力,情绪反应强烈[1]。对此应加强心理干预,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说出自己的感受,建立医生、护士、亲属和朋友的支持系统,支持患者适应新的身体形象。指导患者护理好新生皮肤,做好瘢痕的预防、康复训练等,来改善其功能和外貌。帮助患者有效地利用外在和内在的支持源是促进成功适应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重度烧伤患者会经历一个感染期,被烧伤的创面会出现溶痂,再加上创面之下的组织暴露出来,就非常容易引起细菌的繁殖和生长,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对患者创面感染的部位进行频繁的换药,但是在整个清创换药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疼痛,这样就很容易使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导致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最后使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等情况[2]。只有有充足的饮食营养和睡眠才能增强患者的抵抗力,进而促进创面的愈合,而重度烧伤患者身体的代谢处于超高状态,会消耗非常大的热量以及蛋白质,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进而使患者的食欲增加,促进创面的愈合。通过上述的临床试验可以发现,在对中重度烧伤患者进行的救治过程当中,结合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算得上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进而促进患者机体抗病能力以及修复能力的提高,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在整个重度烧伤患者治疗以及愈合过程中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各种心理行为,根据患者心理行为制定出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烧伤早期,心理干预指导小组成员主要采取支持性的心理护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患者采用放松技术及宣泄技术,减轻患者因应激而引起的负性情绪和生理反应。对患者的过激行为表示理解,进行适度地劝说与安慰,个性化地进行心理疏导,有效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3]。

2.6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社会支持是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医护人员等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从医疗和家庭两个角度开导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想方设法让其好友及单位领导来探视,使其能感受到朋友、社会接受他,使患者逐步恢复重新生活的勇气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4]。在整个护理的过程当中,医务人员首先要与所护理的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接待,为患者进行设身处地的着想,对于患者所提出的疑问要专心倾听,并进行细致的解答,与此同时要对患者进行烧伤性质以及烧伤发展规律的解释,介绍整个治疗过程以及护理方面的各种知识:向患者传达新的医疗技术,以科学给患者希望,使患者更有勇气、信心面对今后的治疗。在这之后,要进一步消除患者对于疼痛的畏惧心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释清楚只有对其采取输液、换药、手术治疗等手段,才能尽快的消灭创面,达到早期的愈合目的。由于烧伤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并且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情感上的支持,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进而使其建立起重新生活的勇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以及护理水平的提高。

3 讨 论

烧伤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强烈的一种应激性刺激原,与其他应急性刺激相比较,烧伤的情况非常复杂,而这种伤病的应激原并不仅包括了烧伤,还包括了患者在住院的这一期间的痛苦体验,肢体残缺,功能障碍以及毁容等众多严重的后遗症。除此之外,还有患者在痊愈之后返回社会时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所以说重度烧伤是种持续性以及创伤性的刺激,这种刺激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应激障碍。这样就会对患者造成非常不良的负面心理,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患者出现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创面愈合迟缓,易感染,甚至是死亡。所以,在重度烧伤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进行相适应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重度烧伤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于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疼痛、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后期治疗的依从性临床治疗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患者创面愈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韩芳,许雪梅.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者临床影响 [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2,7(22):219-220.[2]陈远芳 重度烧伤并发心理障碍64例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13 11(10):445-446[3]曲连平 重度烧伤患者的心理護理体会 [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0,22(20):2625.

4.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四

09国针 朱阳 09211115

摘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本文从医务人员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工作本身、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家庭事件等诸多应激源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些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的应激反应,浅谈医务人员这一特殊职业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即是对医务人员的所产生的心理应激进行管理与控制。改善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医疗服务的质量以更好的为医学卫生事业服务。

关键词:心理应激 医务人员 医德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高投入的行业,这一特殊的职业使得医务人员面临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应激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医务人员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生活节律无章可循,这些都导致医务人员身心处于极度地紧张状态。医学相关知识体系庞大,更新也极为迅速,使医务人员培养周期远长于其他行业,且在其职业生涯中须终身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医生还承担着教学、科研攻关等其他大量任务,在当前大多数医院需自负盈亏的环境下,各项工作目标逐年增高,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医务人员要较好的履行其职责必须要付出较其他行业人员更多的劳动。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医院是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密集的场所,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病原微生物、化学消毒剂、放射线等职业致病因子,患病机会高于一般人群,使得医生的职业安全受到威胁。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医护人员要在思想上牢牢确立以病人为主体的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医院的工作环境令医务人员常面临各种不良情绪的冲击。例如当医务人员无能为力地面对濒危或绝症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求生的欲望时,同情、自责、无奈等负责情感将剧烈地冲击他们的心灵。直面生离死别的场面、更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从而导致医生身心耗竭、玩世不恭等职业怠倦。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战备状态。值班、手术、急诊、急重病人抢救等使得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不规律生活,身体素质受到明显的影响。医疗工作与生命和健康直接相关,不容丝毫差错。医务人员承受了繁重的工作负荷后,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如担心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社会舆论的指责和道德伦理的质疑等。对此,社会要给予支持,社会可以组织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一些治疗干预和引导,同时自己本身要学会自我调节,合理休息、饮食,通过运动缓解这些不良情绪,以达到疏泄的目的。

医生的收入和付出不相符。医务人员高投入、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低收入的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不平衡和补偿心理。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使医务人员真正实现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廉洁行医,文明服务的目标,使之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为医者的社会性地位。使之得到舆论和内在良心的肯定,感到一种思想的升华、内心的宁静,激起一种荣誉感。积极引导医德医风朝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指导医务人员提高对腐朽、不文明思想行为的抵抗力和鉴别力。人人都要讲道德,要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贫济困和自尊自爱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和期许勒索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固然要重视经济利益,注重经济效益,但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向钱看”,防止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当然,对医务人员尤其是高级人员的实际困难和待遇偏低现状,有关部门和领导也应逐渐妥善解决或改善。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外乎是医患关系和医医关系,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人们对生存、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渴求与患者医学知识匮乏、期望值过高以及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有时病人及其家属辱骂甚至暴力对待医生,使得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使得医务人员采用防御性的医疗行为,如因怕麻烦和担责任,该做的不做,将危重病人迅速转院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为规避风险,不从适应症出发,而选用高新检查手段进行过度检查;为应对可能的伤害和医疗事故索赔,过多增加病人知情同意的文书。防御性医疗现象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医生主动性的发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对此要强化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和病人是双向性的对等关系,医护人员是病人的依赖者、委托者,医护人员要竭力帮助 病人选择最佳医疗方案,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效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把病人当亲人,文明服务,礼待病人。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等正确引导,让群众了解医学职业特点和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进一步约束患方道德以促使其文明就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减少医生的执业风险和防御性医疗现象,给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行医环境。

在整个医疗团队中有时出现上级管理不力、同事间猜疑嫉妒等冲突矛盾。要形成良好的医际关系,要加强团结协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越分越明。然而任何一项医疗工作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个科室单独完成,而是需要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来共同实施和完成的,所以每一医务人员都要树立整理观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团结协作,任何时候都要以大局为重,以患者健康利益为重,避免因医医关系不协调而酿成医患纠纷。如果已经造成医患纠纷,应积极解决,切不可在纠纷面前相互推诿,更不可因此而幸灾乐祸,在患者面前拨弄是非,加深医患纠纷。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往往忽视医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认为不良的医疗结果都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有时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恫吓殴打医护人员,个别极端甚至闹出人命,使得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个别患者利用现有体制的纰漏及社会的同情,夸大事实,毫无理由的索赔,利用医患关系中自己处在弱势群体和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中时常明显偏向患者,缺少对医务人员的客观评价和正面报道,进一步恶化了医患关系。因此,任何机构和部门在认知、传播、处理和调节医患纠纷是都要倡导公平,坚持公正性和可接受性。既要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重视患者的利益和维护他们的权益,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由于医务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造成了他们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医务人员被理解和被支持明显不足。对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和家庭人员的沟通,提高家人的医学观,以取得在思想上获得共鸣,达成共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伟大意义,从而获得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参考文献:

蔡玉清.对新时期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4):305 高玉萍.医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个体的医德需要.中国医学伦理学, 1999,66(6):38

杨文,刘梅,等.医德医风问题当议.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6):380

杨萱,孙建平,等.现阶段医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 21(3):160

丘祥兴,孙福川.医患关系的伦理审视.医学伦理学,2008:79,82

王红霞,陆健.浅谈医院的职业道德建设.哈尔滨医药,2007,27(3):48

5.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五

1 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衰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加之反复发作易造成心理负担,因此许多患者丧失信心,并对此病有一种恐惧心理,担心心衰发作而情绪反应敏感。对于此类患者,要热情、耐心地给予护理并加以安慰。为患者讲解心衰的医学知识,如心的起因、治疗、预后等,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对所患疾病有个初步了解,从而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治疗、用药、活动量等。这样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情绪镇静、不急躁,从而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及配合治疗。来源:考试大

2 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

来源:考试大

心衰患者自信心的降低和依赖感增强常导致患者需要永久的药物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起指导—合作或共同参与的护患模式,就是说让患者参与治疗和自我护理。为此要经常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和要求,这种模式使患者获得了某些权利,人格也受到了尊重。在护理中共同参与疾病的治疗护理,不仅调动了护士积极性,而且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这对护理质量和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护患关系的融洽以及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巩固疗效果

应让患者家庭成员了解心衰的疾病知识,以便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避免易发作因素,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应帮助患者树立起坚持治疗疾病的决心,引导家庭成员给予心衰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注意力转移,调整心情,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从而减少心衰的发生。

4 做好情志护理,搞好护患交流来源:考试大

护理人员要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要让其感觉到护士在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诉说,而且是十分认真地对待他的问题。应针对患者所提出的要求和意见给予正确指导和最大限度的满足。护理人员要有计划地使患者与外界保持联系,让其看报、讨论实事,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动态,使其相信科学,相信医疗技术。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交流时态度要坦诚,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态度去感染患者,做好护患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处于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

5 给予鼓励保证来源:考试大

6.护理心理学教案5 篇六

授课教师:武绛玲 班级:10级高护 授课日期:2011年11月15日 课时:4 课 题:个性

教 学 目 的:

1、识记和理解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基本概念

2、正确列出个性特征和结构、动机冲突的类型、个性与健康的关系。

3、解释气质分类的生理学基础,熟悉气质类型与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类型的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灵活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和区别人的各种需要。教 学 方 法:讲授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一、个性的概念

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特征

(一)整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三)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结合

(四)社会与生物的双重属性 个性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遗传、神经、内分泌系统

(二)环境因素

(三)实践活动

(四)自我教育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概念:生理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二)分类 按起源分类

1、生理性需要: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

2、社会性需要:高级需要 按对象分类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三)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二、动机 

1、概念

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以需要为基础,但其产生需有外部的刺激。如:报考研究生。招收与报考。

2、功能

(1)始发功能 (2)指引功能 指引人朝着特定的方向、目标行动。(3)激励功能 

3、分类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

4、动机的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补充:人生观

1、概念

人在生活实践中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理想进行系统概括而形成的较稳固的观点。

2、人生观包含的心理成分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价值观 理想 情感 意志

信念:坚信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身体力行

三、兴趣

第三节 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

1、概念 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人们完成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现有能力、成就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①一般能力 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共同能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等。②特殊能力 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①认识能力 即智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②操作能力 技术操作、生产劳动等能力。

③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4、能力与知识

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证明数学题,定理、公式是知识,灵活性是能力。

能力是人去获取知识的可能性,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慢。

5、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

(3)教育与实践(4)主观努力

6、智力

(1)概念 智力就是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2)加德纳的新智力观 ①逻辑性和数理性的智力 ②语言智力

③身体—动觉智力 运动员、舞蹈家 ④空间智力 画家、建筑师 ⑤音乐智力

⑥洞悉人性、善解人意智力 推销员、政治家

⑦自我内省智力 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加以表达(3)智力成才与个性成才

①智力与成就有关系 但不完全相关

②个性中的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关系密切 进取、自信、不屈不挠(4)智力的鉴定

智力测验 是智力测验还是知识测验

二、气质

1、概念 是个体所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指向性。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可变性。

2、气质的生理基础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灵活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弱型(2)激素说

甲状腺素说、肾上腺素说等。

3、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 精力旺盛、反应迅速(2)多血质 聪明、灵活(3)粘液质 安静稳重

(4)抑郁质 消极、反应速度慢

4、气质的作用

(1)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2)气质的社会适应性

5、气质的鉴定(1)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 实验室用仪器(3)量表测量法

6、气质与健康

胆汁质——神经衰弱、躁郁性精神病、心身疾病 抑郁质—癔症、强迫症

7、病人气质与护理

多血质—面部表情丰富、健谈、乐观、易沟通 胆汁质—无所谓,注意勿急躁、“以柔刻刚” 黏液质—固执己见、情感不外露,注意耐心诱导 抑郁质—怯懦、多疑、孤僻,注意言语谨慎

三、性格 

1、概念 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2、性格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②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特征

③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自信、自尊、自爱

2、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①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性格特征 ②对行为目标控制水平的性格特征 ③紧急或困难状况下的性格特征 ④在贯彻执行决定方面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 ①情绪的强度

②情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主导心境。

(4)性格的理智特征 ①感知 ②记忆 ③想象 ④思维

3、性格类型

(1)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外向型和内向型(3)独立型和顺从型(4)A型、B型和C型

4、性格的表现

(1)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儿童游戏扮领袖(2)性格在语言中的表现

(3)性格在表情、姿态、服饰中的表现

5、性格与态度和行为方式 气质无好坏、性格有好坏

6、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遗传(2)家庭(3)教育(4)社会文化

7、性格与气质和能力

(1)性格与气质 有区别有联系

气质先天、性格更多的受生活环境的制约 气质对性格有影响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2)性格与能力

有能力容易形成自信的性格,无能力易形成自卑的性格。性格对能力的形成有发展有更多的制约作用。(3)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儿童起间接的学习成人为人处事的方式

四、健康人格

1、自我扩展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具有现实性知觉 具有自我客体化

体现定向统一的人生观

五、人格障碍

1、概念

指不伴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其行为形式是自己、社会不允许的。

2、原因

人格发展过程的不成熟或畸变,致个体适应不良,对事物做出极度的情感反应,产生社会心理功能异变。

3、分类

(1)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观点、外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3)反社会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4)冲动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情绪带有明显冲动为主要特点

(5)表演型人格障碍 以一种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6)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7)其他人格障碍 依赖型)、被动攻击型(自认为需要别人、又不重视别人)自恋型(8)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7.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5月外科收治的94例各类手术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40例, 患者年龄32~71岁, 平均 (53.29±12.84) 岁, 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 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 排除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姑息性手术患者等, 并要求所有研究对象最近5年内无手术史。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原发病和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术前准备与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二联护理。此护理内容着重强调两方面, 即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首先, 在患者入院时即对患者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距离择期手术时间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需求, 在此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 切不可使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患者或将同一方法使用在所有患者身上。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 要贴合患者实际需求及已有认知水平, 尽量不要有多次重复情况出现。在此过程中, 会给患者设定问题卡, 此卡内容包括患者疾病可能会经历的流程及这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 此问题卡将成为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线索和患者回忆起干预内容的重要依据。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患者, 此卡可以内容详实一些, 但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或缺乏耐心的患者, 则应以最简单的语言对问题卡中的问题进行标注, 并向患者提供实时咨询服务。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文研究指标包括四部分。 (1) 对两组患者手术当日清晨心理症状水平的比较, 此部分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 包括焦虑、抑郁及人际关系敏感三个维度, 满分5分, 分值越高代表心理症状问题越严重。 (2) 对两组患者手术当日清晨体内应激指标进行调查, 主要包括在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 oxide dismutase, SOD) 和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浓度。SOD活性检测使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比色分析法, MDA水平的检测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 使用罗氏公司UV2754型分光光度计, 所有试剂盒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 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第3天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 主要包括睡眠情况、情绪状态和手术疼痛情况, 使用《幸福感评价量表》进行, 满分100分, 分值越高, 代表情况越积极。 (4) 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使用《住院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和笔者自制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卡》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如上指标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心理症状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前清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体内应激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体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MDA水平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详见表2。

mmol/L

2.3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生存状态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睡眠情况、情绪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 手术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大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详见表4。

3 讨论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 临床护理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患者进行医疗性护理, 还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护理等多项内容和任务[6]。以往的心理护理只强调对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 通过讲解、倾听等方法使患者不良的心理感受可以疏散, 进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7]。首先应该肯定的是, 这种心理护理模式在临床中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确实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患者心理波动幅度, 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有积极意义的[8]。但同时也应认识到, 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 甚至同一位患者, 在不同的病程阶段, 其心理特点和健康教育需求都是不同的, 虽已有心理护理模式强调个性化, 但这种个性化是不连续的, 无法从始至终的完成对患者治疗全程的护理, 且有研究显示, 随着心理护理开展时间的延长, 其效果是下降的[9,10]。在本研究中, 笔者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项目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了有机结合, 将患者自身疾病的病程发展作为心理护理的线索, 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清晰明朗的健康认识道路, 使患者对于已接受的心理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并更快的将之反映在生活中, 使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真正得到快速提高。而且笔者认为, 这种方式下的心理护理模式, 将不依赖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引导, 所以对患者在院外的康复也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前清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术前的心理护理干预降低了患者的心理症状水平, 而患者心理状态波动幅度的降低, 是有利于手术开展和术后患者康复的。同时,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体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MDA水平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从微观生理学指标角度证明了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应激水平更低, 也说明了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治疗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睡眠情况、情绪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 手术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患者术后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 笔者认为, 这可能来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心理护理降低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水平, 使患者在术中机体受到的损害更小, 进而使患者术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心理护理干预是连贯的, 使患者能够预见到接下来将要经历的病程及其特点, 在心理上能有一个准备, 进而提高了患者的耐受能力。但不论是何种原因所致, 患者术后情况的改善对于患者疾病的整个治疗和康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大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心理护理二联法改善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且使患者对于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做出了更好的评价, 笔者认为, 这在现阶段的医疗环境中, 是具有极为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心理护理二联法能够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机体及心理应激水平, 改善患者术后康复能力和生活质量, 对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二联法对普外科手术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5月外科收治的9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术前准备与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二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生理及心理应激水平、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生理及心理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 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得分大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理护理二联法能够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机体及心理应激水平, 改善患者术后康复能力和生活质量, 对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手术,应激

参考文献

[1]彭聿平, 邱一华.手术应激与免疫抑制[J].生理科学进展, 2006, 37 (1) :31-36.

[2]郑志水, 黄杰, 林慧庆, 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开胸肺切除术后应激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8) :3095-3098.

[3]赵军.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对其应激状况和预后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3) :608-610.

[4]陈拥军.手术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心理医生 (下半月版) , 2012, 20 (5) :180-181.

[5]王红霞, 鲁秀远, 宋应红, 等.心理护理二联法对烧伤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 2011, 27 (4) :305-306.

[6]何映红.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7) :78.

[7]张永怡, 余小萍, 张娴, 等.国内外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 2012, 12 (5) :62-66.

[8]冷佳俐, 胡增祥, 刘艳, 等.不同护理模式对脊柱侧弯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4) :585-588.

[9]戴秀菊, 杨金娟, 周志虹,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43-44.

8.心理应激可引发心血管疾病 篇八

病例一:佩奇,男,59岁,美国克利夫兰的一位心脏科医师。他平时很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一贯保持标准的体重。而且他一直将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內。佩奇先生常常步行上下班,宁愿爬楼梯也不乘电梯,并十分热爱网球运动。有一天,他有要紧的事要回克利夫兰。因为天气不好,他乘坐的航班延误了8个小时,他十分着急,在候机室里烦躁焦虑、坐立不安。突然,他的胸口剧烈疼痛,出现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检查,证实他患了广泛性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最终脱险。

病例二:王林,男,27岁,有主见,好胜心极强,渴望事事都能在竞争中取胜,其缺点是好发脾气,易冲动。一次,王林与他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期间突发剧烈的胸痛。到医院一检查,证实他患了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医生的积极抢救,他最终成功脱险。事后王林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未发现其冠状动脉中有斑块破裂和阻塞性病变。他所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情绪激动引起了严重持久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其心肌坏死,从而发生了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应激是指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常分为7个等级。1级表现为不高兴;2级表现为烦躁和忙乱;3级表现为与人发生轻度争吵;4级表现为与人发生中度争吵,音量提高;5级表现为与人发生大声争吵,紧握拳头;6级表现为极度愤怒,拍桌子,几乎失控;7级表现为狂怒,完全失控,乱扔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凡是大于或等于3级的心理应激就是有害的心理应激,大于或等于5级的心理应激就可能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应激因素可显著地降低心率变异性,促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学会心理调节可以避免发生一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心理减压的方法:

1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一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就激动。可制定出自己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但期望值不宜过高。避免因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焦虑烦躁。

2别让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过大,不宜经常加班,不宜长期上夜班;工作宜有张有弛,注意休息,休息的时候要少动脑、少看电视、少用电脑,要经常做工间操、爬楼梯等活动。

3要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这有助于消除疲劳。如果你是左撇子,在休息时应多活动右侧的手和脚;经常伏案工作和经常使用电脑工作的人,在休息时宜多活动颈腰部和四肢,多向远处眺望和多看绿色植物。

4松弛的渐进性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同样适用。如步行、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如果你在一年内每天坚持骑自行车30分钟,一年后可增强运动耐力20%,可使心脏增加氧的摄入量16%,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低19%。这主要是因为此类渐进性康复运动对改善心脑的血液供应及小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大有好处。此外,愉快而松弛的运动可减少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坚持此类运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减少夜生活,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并要保证每天6~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6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做到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忘却既往的一切怨恨和烦恼。

7下班后或在双休日应选择一种与工作无关,且能放松自己的有趣活动,如郊游、唱歌、跳舞、养花、绘画、练书法、钓鱼等。

8可定期找心理医生或信得过的人倾诉烦恼,释放心理压力。

9.临产妇的心理观察与心理护理讨论 篇九

【摘要】心理护理人为、心理、社会等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医疗上的影响尤为重要。比如~个人受到惊吓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力,整个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而这一点对于临产妇来说更为明显,处于分娩时的产妇心情十分复杂,可引起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胎儿窘迫、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等。

因此,产妇的心理因素对临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产妇临产前的心理

临产妇在临产前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1.1紧张孤独心理许多初产妇听到一些有关分娩的负面诉说,怕疼痛,怕难产,怕有生命危险,所以临产的时侯,她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看着医生、助产师严肃的面孔及看到其他临产妇疼痛的表情,待产室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她们常会产生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紧张害怕的心理。

1.2恐惧忧虑心理由于对分娩过程缺乏了解,过分担心,怕胎儿畸形,怕出血过多,怕分娩出现意外,恐惧分娩带来疼痛等而产生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可影响产程进展,加重分娩时疼痛和不适。一般临产妇对宫缩疼痛都不能忍受,特别是宫缩较强的产妇,常大喊大叫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助产人员,倘若助产人员言语不当或简单粗暴,更强化恐惧焦虑心理。

1.3兴奋忧伤心理产妇躺在床上时,她们担心分娩是否顺利,孩子是否健康,希望助产人员对自己亲近一点,更希望有丈夫和熟人陪伴在身边,不少产妇心理状况复杂,如有的分娩时怀疑助产人员技术不高,担心母婴安全,有的丈夫及亲属不在身边得不到安慰,尤其性格内向的产妇,又不善于向别人诉说,自己感到十分委屈。有的“重男轻女”思想观念重,常见农村产妇,当婴儿娩出后,不顾产后疲劳,迫不及待要得知是男是女,达到愿望则兴奋不已,若与愿望相反则担心婆婆和家人责怪等。因此忧伤深重,闷闷不乐,长吁短叹,这种过度的兴奋和忧伤的心理状态,也常是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上述产妇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分娩极为不利,往往可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损害母婴健康,因此,如何使产妇能顺利渡过分娩关,是我们每个产科人员面临的问题和责任,此时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2、如何才能做好临产妇的心理

观察和护理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一是助产人员素质,其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护理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二是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要利于产妇的利益,主动给予温暖关怀体贴照顾他们,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

2.1介绍环境,创造优雅、舒适和整洁的环境产妇入院后,面对医院陌生环境,加之宫缩带来的疼痛不适,造成产妇紧张,恐惧和焦虑。因此对待新人院的待产妇应热情接待,向产妇指定床位介绍环境,保持病床的安静舒适,主动了解产妇心理变化,对其疼痛方式的表达表示理解,针对产妇担心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要使她们知道整个产程有医生,助产人员和护理人员陪伴,条件允许可建立温暖和谐的家庭式病室,并允许亲人陪同照顾,使她们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消除孤独和恐惧,并有先进仪器,如无痛分娩仪,胎儿监护仪等,从而使她们产生轻松安全感,有条件的医院可播放柔和轻松乐曲,分散产妇注意力以愉快心情完成分娩。

2.2做好宣教工作解除紧张心理分娩虽然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但产妇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生理变化,带者极其紧张恐惧复杂心情入院,这种心理可使产妇在分娩是时自主神经失调,容易导致宫缩紊乱,危及母婴安危。因此,产妇人院后们要采取多种宣教形式,向产妇讲明医护人员职责,产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产妇的饮食,休息,分娩的常识,宫缩与分娩如何配合等。使产妇了解产程中如何减压,如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她们讲解与分娩有关的知识,使她们了解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消除紧张、恐惧、忧虑。

2.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要求医护人员仪表端庄,态度和蔼,步履轻盈,衣着整洁。要热情接待每位产妇,一举一动要向对待亲人一样去照顾、关心、爱护她们,以亲切诚挚的语言和产妇交流,使她们对陌生环境不感到陌生,感到医务人员就像亲人一样。对临产妇进行全面检查,认真观察产程、宫缩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问、胎头下降情况及胎心是否正常、临产妇的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都要一丝不苟,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检查时动作轻巧,技术娴熟,观察产程,主动细微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处理,以此使产妇建立信赖感,解除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心态,充分调动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配合。产妇进入分娩室的一瞬间持有的心情,将直接影响产妇能否顺利分娩,思想放松,充满自信的一般顺产机率大,反之则难产率高。在观察产程的同时要观察临产妇的精神状态,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并用科学知识回答,取得产妇信赖,对她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耐心地去满足,使其懂得只有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持体力,才能保证胎儿的安全娩出。细心观察产程进展,让产妇感到自己被重视,增加她的信心和安全感。如果对产妇漠不关心,厌烦,会使产妇自尊受到侮辱,增加思想负担,阻碍产程进展。技能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使产妇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反之,影响产程进展。随着产程的进展,频繁的子宫收缩给产妇带来疼痛不适感,是形成紧张恐惧孤独心理的主要因素,这时我们应根据不同产妇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指导,建立康乐待产,导乐待产。对她们予以鼓励安慰,使其消除恐惧心理,全身放松,放弃任何杂念,保持良好心态。

2.4勤于观察记录,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产妇对产痛的耐受除与痛阈有关外,还与心理状态有关,而心理状态与年龄,文化,素质,职业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护理措施,让产妇消除顾虑,创造最佳心理状态迎接分娩的到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科实行“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理念,给予生理上心理上持续的支持,本着人本主义精神逐渐向人性化服务。

10.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十

(一)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如下:

1.感觉减退:首先是视觉,四五十岁后开始出现老化,随后听力、嗅觉、味觉、痛觉、触觉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2.智力减退:一般在20~40岁智力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智力衰退的速度因人而异,一般在60岁以后明显减退。老年人智力的改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和家庭环境等。

3.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通常最早出现,对远事记忆良好,对近事记忆不良,对新事物学习较年轻人困难。由于记忆力减退,老年人定向力常发生障碍。

4.情绪改变:在老年人群中,情绪改变差异很大,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相应护理。

5.老年人性格改变:一般认为进入老年后有些人对自体机能过于关注,自尊心强、固执、易激动,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淡漠表现,缺乏兴趣,生活单调,刻板,常不愿改变过去有害健康的***惯,不易适应新的环境。

6.老年人行为改变: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行为有些改变,如多疑、依赖、易激动等俗称老小孩行为改变。

(二)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1.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担心工作和经济负担,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病人变得拘谨、沉默,而病人此时需要安慰。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旦被打乱会影响老年人情绪,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多给予照顾和谅解。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院规,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学会谈话技巧,主动接触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温柔,处处尊重老人,以获得患者信任。

2.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仍不放心下床活动和出院,我们就应通过适当的科普宣传和交谈给病人指导,鼓励其恢复病前的生活习惯,减少依赖性,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我们也应该让老人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以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3.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危重病人中焦虑和恐惧是极为常见的心理反应。一般我们给予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痛苦,切记要心平气和地与病人谈话。告诉病人患病的事实及其可治疗性,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尽可能允许家属子女陪护。

11.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心理应激 心身疾病 健康

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就是心身疾病。综合医院患者中有四分之一多患者属于心身疾病患者。心身疾病患者一般约占医学心理咨询门诊患者的2%-4%,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同时具有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概述

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工作者临床中逐渐意识到,人体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够从心理与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心身疾病有助于預防、缓解与康复。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使躯体病理形态发生变化的一种疾病就是心身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这种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防治和转归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中有个体的应激状态、情绪、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内容,对心身疾病影响也较大。构成人体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就是其中的个体的不良人格特征。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是生活事件导致的负性情绪与应激状态。心身疾病会受到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之间关系密切。心理损害能够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同时又会使心理损害加重,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难以治愈。

二、社会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关系分析

生理因素形成的心身疾病医学界已经非常重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形成的心身疾病,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涉及的内容与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个人家庭及工作单位的影响,而且还有社会结构各个方面的影响。所有年龄阶段、职业群体、社会阶层以及社会职能与地位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相应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诸如个人的际遇不同、社会位置的差异;家庭关系的影响;工作过程中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对工作的喜爱;学生学习的压力等等,都会让人感受到不同的社会心理应激。社会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的区别。

(一)应激与心身疾病的联系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肋、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这个过程会促使身体中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如儿茶酚胺、可的松等多种应激激素,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然而,如果个体面临过强或者过长时间的应激,就可能会过度消耗能量,形成激素分泌紊乱,进而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根据环境变化可以分为应激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以及环境应激源。任何一种应激源长时间或过强的对人体形成刺激,人体又不能进行自我调节时就会导致心身疾病。

1、情绪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分析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就是情绪。它可以分为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正性情绪能够使身体内的分泌达到适度平衡,协调身体的各种机能。长时间的负性情绪就会使人的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及植自主经系统受到很大的影响,使人的体液、激素与酶严重失常,进而使身体的内环境不稳定,机体的各种活动就受到影响,心身疾病或原有的病情就会加重,同时,又造成负性情绪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2、性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分析

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性格不仅决定了这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态度、情感反应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而且也决定了这个人对生活事件的易患性差异。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对生活的易患性较低,即使较重大的事件对其心身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而没有健全性格的人,对生活的易患性就高,较轻的生活事件就有可能导致心身疾病。

3、心理防御机制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分析

人面临困难或者心理压力时,采用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适应性应对策略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对机体的内部调节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个体的感知与认知评价与防御方式有很大关系。根据防御机制的性质,可以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与中间型三种类型。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属于不成熟型的,就会可能导致严重的病理生理症状,与心身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心身疾病患者经常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同时,对内在情感思维也过度掩饰。

4、社会支持系统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系统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获得他人在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增强自我心理防卫功能,消除或减轻应激所带来的精神紧张状态。一种社会支持系统是客观的、实际的或是可见的支持;另一种是主观的、能够体验到的或者是情绪上的支持。人类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社会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客观的、和谐的社会适应性标注是人际关系。最大的病因学要素就是来自社会的信息以及应激源。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组织构成的支持系统,对重要的矛盾心理冲突具有很好的缓冲作用。

5、结语

人体生物与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生理基础是生物躯体因素,易感物质是个体的人格特征。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是生活事件中负性情绪以及应激状态。对心身疾病有重要缓冲作用的是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心身疾病就会导致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心身健康受到损害又会引发心身疾病。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身疾病难以治愈。这就需要心身疾病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一些心理治疗。对心身疾病患者予以一定的解释,让其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造成的影响,从而减轻其对心身的影响,促进康复。很多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运用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双重办法对这些疾病的预防、缓解以及康复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云波.青年军人心理应激及其管理干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

[2]吴慧迪.临床医生心理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D].鲁东大学,2013.

12.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 篇十二

关键词:抚触,心理护理,女性,甲状腺手术,应激反应

甲状腺疾病是普外科常见性疾病, 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不良影响[1]。有资料显示, 作为甲状腺疾病常见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 其有4%人群可以触及甲状腺结节, 患者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通过B超检查发现病变, 达到67%的比例[2]。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60例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 常规护理组30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 (47.9±10.9) 岁, 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 甲状腺腺瘤11例;抚触联合心理护理组30例, 年龄23~73岁, 平均年龄 (49.5±10.7) 岁, 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 甲状腺腺瘤13例,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单侧或者双侧的甲状腺肿物, 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良性肿瘤。ASA评级为Ⅰ~Ⅱ级。60例患者排除精神疾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 排除术前应用镇静类药物或者激素药物患者。两组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根据甲状腺手术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等基础性措施。抚触联合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抚触联合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和患者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充分的通过术前指导, 对患者焦虑、忧郁的心理情绪进行评价, 掌握患者的心理防御风格, 收集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的治疗信息, 对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行校正, 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的心理期望和心理预期。列举周围患者成功的示例进行现身说法, 消除恐惧和降低焦虑心态。主要是包括术前访视、抚触护理、术后心理护理等措施。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SDS、SAS评分情况[3]参照自评抑郁量表 (SDS) 和自评焦虑量表 (SAS) 对两组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心理情绪进行评价, 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均可在独立的情况下完成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SDS、SAS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消极的不良心理情绪, 会将心理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过度的放大, 同时加上患者对于甲状腺手术治疗认知度不够, 疾病概念不清楚, 缺乏对于手术治疗的客观认识, 从而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4]。手术、麻醉是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生理正常机能的一种应激干扰, 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紧张和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患者心理状态不良时, 出现心理应激, 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量明显增加, 肝糖原分解增多, 胰岛素分泌明显降低, 血糖异常升高。同时胰岛素拮抗物质分泌增加, 胰岛素受体亲和力降低, 血糖会升高。术前访视是术前对患者的个人提点和病情相关信息进行收集, 主要是患者对于甲状腺疾病的认知水平, 向患者耐心的介绍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的基本过程, 术前注意保暖, 睡眠充足, 告知患者一些相应的注意事项, 介绍患者应采取的手术体位, 术前进行相应的训练, 麻醉方式和手术基本过程, 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5]。术前访视主要是以口头讲解方式为主, 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心理疏导。抚触是手术前1 d进行抚触, 2次/d, 20~30 min/次, 抚触过程中保持环境安静, 通过酒精棉球对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双手进行消毒, 护理人员双手涂抹按摩膏, 双手互相搓动促使其感到温暖。患者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在不影响手术治疗的情况下, 适当的握住患者的手, 给予小幅度的按摩和抚触, 促使患者手术完成后尽快的苏醒, 同时在患者苏醒后感觉到自身被关注, 消除孤独感。术后患者保持平卧位, 间期一只手放在毛巾上, 护理人员通过双手对患者的手心、手背及手指进行按摩, 从一只手到另外一只手, 注意对毛巾进行更换, 保持适当的温度。对两只手进行交互按摩。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手术的应激反应, 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有资料显示[6], 人类作为不可分割和全方位的整体, 其存在一个整体的能量场, 任何环境之间有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如果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 会影响其和周围的能量交换, 不利于健康的能量场的形成。抚触可以使护理人员将有序的能量通过手传递给患者, 帮助患者建立和恢复自身的健康能量场。抚触信息可以通过手部的皮肤感受器将感觉传导进入机体, 通过脊髓丘脑前束传达到丘脑, 向大脑的中央后回投射, 直到体表感觉区, 整合于中枢-下丘脑, 从而产生舒适和愉悦感觉。另外抚触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 放松肌肉, 减少肌肉痉挛和紧张的发生, 促使患者精神状态放松,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60例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 常规护理组30例和抚触联合心理护理组30例。结果表明, 抚触联合心理护理组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SDS、SAS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提示抚触和心理护理在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后可以明显降低应激反应, 改善不良心理情绪,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芬.手部抚触结合心理护理对女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4) :122-125.

[2]何雪英, 梁雪萍, 冯小玲.心理护理干预对甲状腺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2) :211-213.

[3]夏宇欣, 周仁来, 顾岱泉, 等, 三调松静对心理应激情境下思维活动与情绪反应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 (1) :146-152.

[4]王振华.手术应激反应60例调查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34 (2) :56.

[5]王梅.心理疏导及放松训练对子宫全切患者手术应激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4 (1) :146-148.

13.临产产妇心理护理 篇十三

检查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熟练,观察产程主动、细致,发现异常及时迅速处理。

关心和满足她们的需求,让她们了解自己产程进展和胎儿情况,从而取得产妇的信任,树立自信心及安全感,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以最佳心理迎接分娩的到来。

3.2 做好知识宣教工作:向产妇讲解有关正常的分娩知识,临产后可出现的征象,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告诉产妇宫缩时应配合呼吸轻按摩腹部或腰骶部以减轻疼痛,宫缩好可促进产程进展,以及分娩时如何配合,使她们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

病理妊娠要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如妊高征要注意有无头昏、眼花等症状。

3.3 孕妇的心理状态受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对产程中腹痛的耐受反应不同外,还受心理状态的影响。

如有的产妇觉得自己产程进展不如愿时,表现烦躁不安,宫缩阵痛时大喊大叫,不愿听助产人员的指导和劝解。

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经常巡视,以交谈的方式减轻产妇的疼痛,增加对分娩的信心。

3.4 创造优雅、舒适、整洁的环境,使产妇心情舒畅:现在国内外也倡导家庭式分娩,即分娩时除医护人员帮助监测、指导或鼓励外,尚有亲人陪伴,使产妇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4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在护理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临产妇通过心理护理,总产程可缩短3~4h,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

我院100例产妇经心理护理无一例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上一篇:模特走秀策划案下一篇:教学案例:巧用微视频 突破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