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精选10篇)
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一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2、减法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 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 点:学会整理知识。【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
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6.练习十第6题。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4
2.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二
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第11课时 用数学(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 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9+9+9+1=28
6、拓展应用
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三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位置 位置 1、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
2、让学生从习惯上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
3、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二、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一) 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乘分数(二) 1、一个数乘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数和分母相乘。
2、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2、解决问题 1、单位“1”的确定: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分数乘法的法则的运用。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3、倒数的认识
1、倒数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分析单位“1”的量。
2、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3、利用方程解决问题。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比和比的应用题。 1、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比的基本性质。
3、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方法。 1、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2、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四、圆 认识圆
(2课时) 例1、例2
(P56---58) ⒈认识圆的圆心O、半径r、直径d
⒉同一个圆内d=2r ⒈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认识圆并掌握圆的特征。
⒉让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⒊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重点:直观地认识圆的特征,学用会圆规画圆。
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例3
(P59---61) ⒈圆是对称图形,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⒉画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⒈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⒉让学生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 重点:能准确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难点:画出由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圆的周长
(2课时) 例1
(P62---66) ⒈认识圆周率π及它的近似值
⒉知道圆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⒈通过对圆周率的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⒉使用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熟练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⒊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重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
圆的面积
(3课时) 例1
(P67---68) 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圆的面积公式S=πr2 ⒈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2
(P69---72) 圆环的面积公式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学会求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求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确定起跑线
(P75---76) 标准跑道的有关知识,
跑道宽与相邻的两个半圆形跑道直径之间的关系 ⒈通过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圆的周长的知识。
⒉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能运用周长的知识确定起跑线
难点:理解相邻起跑线的距离与跑道宽度之间的关系
五、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课时) (P77---79) ⒈百分数的意义
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⒈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⒉通过对百分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⒊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体会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课时)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P80)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⒈使学生学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⒉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⒊通过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P81---84) 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熟记常用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⒉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⒊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比较等教学活动,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重点:使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难点: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例1(2课时)
(P85--89) 发芽率、达标率、出勤率、出油率的意义 ⒈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发芽率、达标率等问题。
⒉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重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发芽率、达标率的意义。
六、百分数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例2(2课时)
(P90-P92)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⒈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3(2课时)
(P93-P96)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⒈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⒉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折扣例4
(P97) 折扣的含义;原价、现价、折扣的关系 ⒈使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的基础上,明白有关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能正确列式计算。
⒉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是相同的。
难点: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纳税例5
(P98-P99) 纳税、税收、税率 ⒈理解税收的专用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⒉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难点:理解税收的专用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利率例6
(P98-P100) 本金、利息、利率 ⒈理解“利率”的含义,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⒉能应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灵活解答有关“利息”的问题。
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六、统计 扇形统计图 1、认识扇形统计图
2、填写扇形统计图
3、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问题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够看懂并会填扇形统计图。
3、会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5、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整理和分析,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的练习体会条形、折线、扇形各种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 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扇形统计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合理存款 合理存款 1、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2、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1、使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3、经过分析、计算、比较、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的问题 猜测、列表、假设和方程解法。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4.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四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经历循环小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1、师讲故事引入新课: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和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教师问“这个故事讲得完吗?”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
1.08÷3.3
5.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五
教学内容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的数的计算原理。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的数的计算方法。
3、结合练习中的有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难点:积末尾的“0”比因数末尾的“0”的多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让学生回忆本学期的秋游,简要的说一说
2、引入光明小学也去秋游,引入主题图。
3、教学例1的每一小题。
①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②出示“10人要多少钱?”
要求学生列式,并四个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修改后的第二小题
①坐碰碰车每人3元,2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表示几个几是多少,教师用电脑演示用算珠演算的过程。②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③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5、把3道算式板书一起,提出要求: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加以引导:你用了什么乘法口诀?乘完后在哪里添“0”?你是根据什么来添“0”的?
从而总结出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先按表内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0×7=200 ×7=2000 ×7=
-×4=40 ×6=60 ×8=
600 ×5=500 ×4=500 ×8=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先问用了什么乘法口诀,再问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最后一行的题目结果出示时,把添上的“0”用红色标出,在做完题目后反问学生:为什么这里的“0”有不同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的“0”是在做表内乘法时产生的,并非全是添上去的“0”。
2、提高练习
40×()=12030 ×()=210
×()=24050 ×()=250
700 ×()=4900600 ×()=3000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然后出示题目: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大约每秒8千米,1分钟它大约飞行有多远?
请班里的男同学作答。
②出示嫦娥一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之后出示题目:它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9千米,半分钟大约飞行多远呢?
请班里的女同学作答。
4、游戏
以刚才做完的两个题目为男生命名――神州队,为女生命名――嫦娥队。指名选取队长各一名。各队代表从袋子里先抽一张数字卡片(1~9的数字卡片各有两张),任意放在其中的一个因数上;再抽一张放在另一个因数上。所得的积较大的队获胜。
游戏一共进行两到三次。
三、课堂总结
6.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六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 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三课时 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知识。[设计意图]: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6)、小结。看镜子写时间
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拓展性练习。
四、课堂总结
7.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七
【LiuXue86.Com-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一)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 齐读
学习课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 总结:
本课的问题 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 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 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 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作业
选择;
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板书:
样子大 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 分类别
食物 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 呼吸 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二)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须鲸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8.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八
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第40页,第43页练习九第2题、第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今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能够掌握物体个数能够表示数字的经验和使学生知道数字对比大小的经验。教学重点:
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难点:
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教学设想:
通过主题图使学生对6、7数字的感知和认读、书写、以及通过点子图的多少来比较数字大小,再通过练习对数字进行顺序的排列。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引导学中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3、按顺序读数:()2()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了第39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l个女同学。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了、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l: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组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共7人。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 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数字7表示)板书:7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a.数一数主题图内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
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上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一瓶数到第七瓶。再观察第六瓶里有几条金鱼。B、认真观条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四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认识上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练习43页2、3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习。适当引导 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
电脑课件展了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 6像哨子,7像拐杖等。)
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
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数字6、7。知道了6、7表示几个和第几个,及6、7的写法,这些内容大家要很好地掌握。
五、板书设计: 6、7的认识 6、7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
6、7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直观的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6、7的组成 教学设想:6
6的组
6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
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7组
31组想到另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教学过程:
1、按顺序数1—7 2 0 1 34)3)6
()(1—7
2 5 7 7 6 1 0 6 4 5 5 4 7 1 6 6 3
二、新授 学习6(1(来表示6的组成。
6的组成的方法来学习7
7P40圆片图涂颜色。
6(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5
2、学习712教师板书7 7 7 7 7 7 7 1 6 2 5 3 4 4 3 5 2 6 1(3)1
56的组成。”
1和5组成6。”
7的组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72、做一做
P41 做一做 第1、2题
教后记 6、7的组成
第三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第42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习九的第4~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4、使学生掌握添上一个用加法,去掉一个用减法的经验。教学重点:
计算6、7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教学设想:
通过课件引入情境,使学生掌握对来了的动物就合起来用加法,走了的就去掉用减法的方法对6、7的加减法的理解,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印象,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干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进入课堂当中。】
二、探究新知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l= 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 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 3= 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 7 2+5= 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 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 l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
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 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使学生理解对来了和走了的意思,并会使用相应的方法计算。】
三、练习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习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十1 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一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4、在小组内玩一玩。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四、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6、7的加减法
5+1=6 6-1=5 4+2=6 6-2=4 5+2=7 7-2=5 1+5=6 6-5=1 2+4=6 6-4=2 2+5=7 7-5=2
六、教后记:
第三课时 《用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用数学”。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使学生掌握大括号表示一共;“?”表示求什么的意思的经验。教学重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练习用题卡。教学设想:
通过情境图使学生掌握看图理解“?”要求什么的意思,并理解题意能够列出算式写出得数。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同学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
生:想。
师:好!我们出发。
(课件:美丽的郊外)
师:看,多美的乡村风光,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美丽的蝴蝶、丰收的果树,多美啊!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课题:用数学)
生:能。
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第一幅图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汇报: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蝶,又来了2个(课件演示)。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课件出示大括号)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生大胆地发言,对说出大括号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课件出示:?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 ”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要勇敢地说出子上。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生:我们小组的列式是:4十2= 6,草地上一共有6人。
师:谁有问题要问?
生: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生:原来有4人,又来了2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把4和2合并在一起用加法来计算。
生:4和2可以组成己所以4+2=6.师:同学们真聪明。我太佩服你们了。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第二幅画。)
师:看这幅画与第一幅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幅画大括号下面是“?”号,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画大括号下面是7个,?在上面。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还剩几个?
师:这个问题我们分小组来解答。
师:请小组汇报,说清楚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列式?
生:我们小组用减法来计算。因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就是从7里去掉2个,还剩5个,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7-2= 5。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这次郊游你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它们。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心情,愉悦的进入到学习的气氛当中,并通过老师出示的大括号和问号明白要求什么的意思。】
二、反馈强化
(课件出示石榴树)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谁飞来了?(课件出示蝴蝶图)
师:你们能解决蝴蝶的问题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教案
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后面几副情境图的练习加深巩固学生对用数学练习的掌握。】
三、当堂巩固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生:想。
师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选一题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同学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现在让我们回家吧。
完成书上第49页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五、板书设计: 用数学
4+2=6 7-3=4 5+2=7 6-3=3
9.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九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2.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3.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4.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5.用计算器计算
6.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 射线和角
(一)2.直线 射线和角
(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一)3.笔算乘法
(二)4.笔算乘法
(三)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一)2.垂直与平行(二 3.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4.整理和复习
(一)5.整理和复习
(二)第六单元统计:1.统计
(一)2.统计
(二)3.统计
(三)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合理安排
(一)2.合理安排
(二)第八单元总复习:1.总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一)2.总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二)3.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一)4.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二)5.总复习——统计图
(一)6.总复习——统计图
10.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 篇十
单元计划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12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P821、2.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153÷51300÷74293÷31294÷42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86页2、3、4。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929、10。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480÷60=360÷90=240÷30=420÷70=900÷30=
180÷20=560÷80=250÷50=450÷90=630÷70=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368÷60≈422÷80≈720÷89≈722÷90≈350÷68≈
578÷60≈507÷80≈289÷50≈455÷7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55÷5=280÷40=85÷5=640÷80=81÷3=360÷90=96÷4=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665÷25=816÷51=1826÷83=3672÷18=1584÷48=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2、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7---98页1、5、6。
第八课时
1、本单元教材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商一位数
商两位数
商的变化规律
用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例1。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2—例5。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6。
例7。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5、课时划分
8课时
(1)口算除法
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4课时左右
(3)整理与复习
2课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9-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0-19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目录01-2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0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01-1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1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口算题卡(全册)11-22
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1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