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2024-06-29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精选8篇)

1.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适用于吴达德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占据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予以认可。

6.《海国图志》: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该书初刊于1842年,共50卷,后扩编至100卷。这部书是根据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著而成。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此书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日本的文化和学术也有过重大作用。

7.魏源:清代著名思想家,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鸦片战争期间,他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斥时事,著《圣武记》。依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作用。1857年,魏源病卒于杭州。

8.姚莹: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时,任台湾道的姚莹积极组织抵御侵略者。鸦片战争后,他以知州分发四川。他崇尚程朱理学,为桐城派古文家。1845年,著《康輶纪行》一书,该书尤其注重考查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侵略。该书是近代著名的边疆史地研究著作,而且对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有一定帮助。

9.《瀛环志略》:清徐继畬著,是近代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了解较少的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所记述,徐继畬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思想。此书一出,对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0.虎门销烟:广州禁烟斗争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的事件。林则徐到达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明中国禁烟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11.“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英、美、法为攫取更多在华利益,以“修约”的名义,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的事件。1854年,英国政府以《望夏条约》有12年后在贸易及海面各款上稍作变通的规定为借口,联合法美两国向清政府进行“修约”交涉,三国公使来华后提出了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全境开放,长江自由通航,增开镇江、南京为商埠等无理要求后遭清政府拒绝,第一次“修约”失败,1856年美国再次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英法给予支持,但也遭清政府拒绝。“修约”失败后,列强开始寻找借口,企图用武力来达到此目的。

1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天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14.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时期上海爆发的反清起义。小刀会是民间反清秘密组织,最早出现于福建,后向东南地区传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杀死县官,占领上海县城,建号“大明天平天国”。几天内,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后派人与太平天国联系,但始终未取得直接联系。1855年2月,刘丽川在突破清军包围时牺牲,起义宣告失败。小刀会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

15.官督商办: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且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6.开平矿务局: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官商督办民用企业。1876年,李鸿章派唐延枢等筹办。1878年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1881年正式投产。为了运煤方便,该局修建了一条轻便铁路。1892年,唐延枢病逝,后由张翼接任,该局由盛转衰,1900年被英商骗夺。开平矿务局的设立,解决了洋务派军工企业的原料和燃料问题,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产生过一定作用。

17.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于上海创办该企业,主要生产枪支、大炮、弹药、钢铁等,同时兼营造船。常年经费,最初由李鸿章在淮军军需项下随时拨给,每月约1万两,后来主要从将海关洋税中酌留,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军队。由于资金经费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无论生产设备和技术含量,该企业都是国内的最大兵工厂。

18.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要宗旨。1862年,恭亲王奕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同文馆先后设立了英、法、俄、德日五馆,此后,也逐渐增加开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从一所翻译学校逐渐转变为一个教授实用科学的学校。1901年(有些资料上说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9.练军:清政府创立的一支近代陆军。清朝最早的陆军八旗和绿营,到了近代已腐败不堪,自1866年起,由总理衙门大臣奕从绿营兵中挑选精壮,按照湘军的营制、营规编练军队,共选练6军,15000人,称为“练军”,练军已经使用西方新式枪炮,而且操练西方阵法,与传统的八旗、绿营已有很大不同,但其营制与近代西方国家军队编制仍有明显区别,因而成为从旧式军对向新式军队过渡的军队。

20.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事宜。其权势、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总理衙门设立后,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尽管它不可避免的带有半殖民地色彩,但毕竟标志着中国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步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21.厘金(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22.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倡导者,被誉为“近代留学之父”。容闳自幼在教会学校读书,后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他力倡学习西方,主张派学生留学美国,后得到清廷批准。留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见识的人才,沟通了中西文化正式交流的渠道,推动了国内教育的发展。容闳及其所倡导的赴美留学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23.《烟台条约》: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事件”,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赔银20万两;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通商口岸;外贸免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此条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24.余栋成起义:四川大足县人余栋成领导的反洋教斗争。1890年,四川大足民众因不堪外国传教士肆虐,余栋成率众起义,发布檄文,痛斥列强“既占上海,又割台湾”的罪行,指出“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的严重危机,号召“顺清灭洋”,“除教安民”。起义军捣毁教堂20余处,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后被清军各个击破。余栋成起义对四川洋教势力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对后来的义和团运动有一定影响。

25.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三国开战,以清政府支付三千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辽东半岛。此后,列强纷纷以“还辽有功”,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沙俄也乘机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26.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海域进行的战役,亦称“大东沟之役”。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完成护送援军至大东沟的任务,在返航途中遭遇日本舰队的突然袭击,双方发生激烈海战,北洋海军五艘军舰沉没,但仍有相当的战斗力,日本舰队五艘重伤,企图一举消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没有得逞。此后,李鸿章坚持“避战保舰”方针,坚守不出。黄海海战后,中国丧失了黄海的制海权。

27.大沽口战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进行的战役。1858年5月20日,英法军舰闯入白河,炮轰大沽炮台,守台清军英勇还击,但主持军事的谭廷襄等,临阵逃脱,大沽炮台失陷,这是第一次大沽战役,1859年6月,英法侵略者进京换约,无视清政府的通知规定,从大沽口溯白河进京,炮轰大沽炮台,强行登陆,守卫炮台的清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开炮还击,击沉击伤敌舰多艘,打死敌兵近500人,何伯负伤。大沽战役英法挑起的,清军被迫还击,是保卫自己国家的正义行动。

28.平壤战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陆军在平壤进行的一次战役。日军于1894年9月围攻平壤,15日,向平壤发动总攻,清军奋起抵抗,左宝贵中弹牺牲,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失守,日军占领朝鲜。此战役后,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29.《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首先倡议,东南督抚积极响应,列强防止义和团和其他反帝运动渗入其控制区域,以不派兵进入长江为条件,换取东南督抚保护其在华利益的保证,达到相互谅解、“两不相扰”而推行的政策。《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东南互保”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但客观上使南方经济免遭战争破坏。

30.甲申政潮: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太后为了压制奕,以中法战争中山西、北宁等地失守为借口,将奕赶出权利中枢,独掌大权的事件。慈禧太后借北宁等地失守,指责奕办事不力,撤销他一切职务,并改组军机处,此后,军机处权力落入奕環及其心腹孙硫汶手中。甲申正潮是清廷内部争权夺利的表现,奕自此失势。

31.曾纪泽: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沙俄侵占伊犁,并威胁愚弄崇厚,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了《伊利条约》收回了一些界务和商务主权,但俄仍割占我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强调“强兵”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全集》。

32.邹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卒于狱中。著有《革命军》,《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邹容和他的《革命军》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3.《革命军》: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邹容所著。《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该书出版后,风行海内外,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秋瑾:清末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她积极宣扬女权,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并强调,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她大声疾呼:“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秋瑾的宣传活动,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

35.拒俄运动:1903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反对沙俄侵占东北的爱国运动。由于俄国违背《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拒绝按期撤军,而且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无理要求,妄图长期侵占东北。1903年,上海爱国学社召集各界爱国人士在张园起义,抗议沙俄侵略行径。4月29日,中国留日学生召开大会,主张对俄开战,组织抗俄义勇军,并选派代表回国请愿,但很快被清政府镇压。拒俄运动是一场爱国反帝运动,是20世纪初年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6.抵制美货运动:1905年爆发的中国人民为抗议美帝国主义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不废除满期的限制华工条约而发起的一场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反美爱国运动。运动由于清政府的破坏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势力的退却而结束,但它成功的阻止了迫害华工条约的续订,挫败了美国政府的续约企图,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涨。

37.南学会: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湖南创立的重要政治团体。1898年春,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立。1898年3月又创立《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南学会不但讲学,而且积极参与推行新政,如倡导设课吏局、新政局等新式机构。南学会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的维新运动,并对南方各省产生了一定影响。

38.华兴会:清末活动于两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在长沙正式成立,黄兴为会长。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计划于11月在长沙发动起义,结果事泄,起义失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华兴会会员相继加入,华兴会遂停止活动。华兴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成立,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39.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组织的政治团体。1907年10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提出四大纲领:⑴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⑵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⑶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⑷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迁上海。1908年8月,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政闻社是清末重要的立宪团体,对推动清末宪政改革有一定作用。

40.皇族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为迎合“预备立宪”而设立的以皇族成员为主导的内阁。清政府撤裁军机处,设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13人,满人有9名,汉人只有4人,而满人中皇族成员竟占7名,而且居于领导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现,表明“预备立宪”只是一场骗局,使立宪派的极度失望,离心倾向日益加深。

41.保路运动:清末兴起的群众性的保护铁路利权的运动。1911年,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四川人民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给武昌革命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42.苏报案:清末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43.《民报》发刊词: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创立《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纳,阐发为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起义失败,此后收集革命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这次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对以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45.《江楚三折》:清末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上书清廷关于变法改革的三道奏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

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以“育才兴学”、“整顿西法”、“吸收西法”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江楚三折》影响甚大,得到清廷批准。它实际上规划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基本框架,对新政的启动和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清末新政初期的改革多参照其中的建议。

46.护国运动:1915年蔡锷等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称帝,重建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两广、贵州响应,袁世凯派兵镇压,遭到失败。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居大总统之位,要求停战,遭到各方拒绝。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护国战争。护国运动虽然取得胜利,但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段祺瑞夺取。

47.蔡锷:近代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早年入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1911 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起义,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 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阴加监视。1915 年12 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赴日本就医,病死。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48.府院之争: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表面看是一场北洋军阀的内部之争,实际上是美日在华利益之争。

49.《新世纪》周刊: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创立的刊物。这个刊物由张静江出资创办,李石曾、褚民谊、吴稚晖主编。这一派的无政府主义者,主要是巴黎中国留学生,他们以《新世纪》周刊为阵地,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其终极目标,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破除迷信”和“革孔丘的命”,并提出“尊今薄古”,带有浓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新世纪》周刊所宣扬的无政府主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50.“史界革命”:戊戌变法以后,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影响下,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史学观的近代新史学思潮。梁启超最新打出“史界革命”的旗帜,抨击传统史学,提倡“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的新史学观,通过“史界革命”,中国近代新史学开始诞生,资产阶级新史学逐步建立。

2.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篇二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不乏充满忧患意识的人士, 但中华民族的整体忧患意识并非鲜明, 也更谈不上深刻。先秦诸子已初步有了忧患意识, 并进行了一定的阐发。当《诗经》高歌“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之时, 《易经》也强调“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论语》亦云“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至于孟子那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更成为警示千古的名言。可是, 警示归警示, 忧患意识似乎并没有深入人心, 更不见得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之中, 而化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这个以农耕文明为主要内涵的民族, 吃苦耐劳是其精神与品质的可贵之处, 但同时她也往往缺乏海洋文明的冒险与进取精神。除了天下纷乱与四夷交侵之际“国破家亡双泪暗”的忧愁外, 在承平日久的治世, 普通老百姓除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之类的忧患外, 几乎别无他虑;而帝王将相、文士胥吏们除了对个人与集团利益的斤斤计较之外, 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整体中华民族与整个华夏文明加以深谋远虑的考量。相比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与忧乐观, 其他如班固的“安不忘危, 盛必虑衰”, 魏征的“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王安石的“豪华尽出成功后, 逸乐安知与祸双”等, 其关于忧患的见地与意识都没有跳脱出孟子的水准与境界。

与此相反, 一种自满自大的华夏中心主义意识与观念却日渐滋长。与周边少数民族相比, 华夏农耕文明自古以来确实先进发达, 四夷交侵的结果也总是先进的华夏文化同化着周边少数民族而上演了一部中华多元一体的民族碰撞交融史。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陆续地输入了外部先进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以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先进文明, 但这些文明的有限与相继衰落不仅没有刺激我们发愤图强的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反而滋长着一个泱泱大国唯我独尊的心态。这种心态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令人痛心而羞愧的顶峰。面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 乾隆爷“中华地大物博、恩被远夷”的狂妄自大可谓到了极致的地步。当马嘎尔尼借向乾隆贺寿的名义带着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最先进的成果来到中国, 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的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的时候, 乾隆大帝一口拒绝, 他说“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并警告他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贸易, 否则必遭“驱逐出洋”。自满自大的结果必是闭目塞听, 看不到也想不起更远大的目标。其实, 就在乾隆大帝对马嘎尔尼说那番话之时, 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已是日薄西山了。

因为, 中华文明当时仍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文明阶段, 与以当时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的近代工业文明相比, 已经大为落伍了。在资本与商品经济的推动下, 西方不仅经历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思想大解放, 近代科技与思想正方兴未艾, 而且荷兰与英国还成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它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跃进到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单就科技而言, 我国的四大发明早已是明日黄花, 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却正如火如荼。面对着一个即将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我们不仅对其毫无所知, 而且将其视为下等的外夷, 岂不悲哉。很快地, 这个官僚体制落后、目光短浅、思想僵化的东方封建大帝国的灾难就接踵而至, 外部的鸦片、廉价商品、投机性资本汹涌而入, 而我们的白银黄金、文物珍宝、自然资源甚至大片的国土哗哗而出;强盗们纷纷来华, 明偷暗抢, 甚至明火执仗、公然抢夺, 洋人们耀武扬威, 俨然以主人自居, 不服就打, 列强们的炮舰隆隆, 直至迫使我们缔结城下之盟, 不平等条约如道道铁链, 非将这个腐朽衰老的东方睡狮捆住并困死不可。

在此等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与无数奇耻大辱中, 在几近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 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才得以真正地释放并被极大地焕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不仅发出了“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 而且奋起抗争, “拯救中华、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救亡图存、共赴国难”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第一选择。一部中国近代史, 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不断觉醒、危机不断增强的历史, 这一历程伴随着迎接面临的巨大挑战、克服既存的艰难困窘。

回顾世界近代史与我国近代史, 我们不仅要看到先进与落后的悬殊, 看到西方倚强凌弱的可憎以及我们挨打受辱的悲哀与抗争, 更要研究并总结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忧患意识得以觉醒的教材, 并将这一历史的巨大的忧患素材告诉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尤其广大青少年;同时, 结合我国当前中华伟大复兴面临的巨大挑战与风险 (诸如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少、环境破坏严重、官员贪腐猖獗、社会道德滑坡、信仰混乱、创新动力不足、美日围堵中国的崛起等) , 以教育我们自身, 增强我们的人生忧患意识与整体民族忧患意识, 增强我们的人生危机意识与生存发展的危机意识, 坚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3.《中国近代史词典》 篇三

这部词典的释文,根据条目内涵、外延的不同,做到长短适中(如鸦片战争、梁启超等重点条目释文长达一千余字,短的释文如词典正文第一页“乙榜”只数十字),基本上做到编者所说的“求其准确明了,言简意赅”。

人物条目,在这本词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谁收谁不收,收录了,经历、事迹如何叙述,作者所取的态度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力求做到对先驱人物的行谊不溢美,对旧时官吏的作为不全盘否定。如“左宗棠”条,从几百字的释文中,可使读者知悉: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军,捻、回起义),这无疑是反动的;办洋务,有爱国、进步的一面(姑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收复新疆,是爱国的、进步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不囿于成说,而是广搜有关史料,汲取当代人的研究成果。

附录《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历日对照简表》、《韵目代日表》等五种,也能方便读者。例如在《大事记》一九○三年项下,就载有李书城等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邹容《革命军》出版于上海,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相继在上海出版以及“苏报案”发生等大事。上述重要书刊,不少资料是经常提到的,但其出版年月和编著者,一般大事年表也不可能备载。

辞典的某些内容还有可议之处。有些人的生卒年可进一步查清。如在北洋时代曾代理过国务总理的朱启钤(据说解放后才故世),其卒年打“?”号,似失之粗略。其实只要通过他的女儿朱洛筠(现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一问即知。

此外,对于清王朝的一些残暴而愚昧的大员,在释文中如能略述其劣行丑事,我想无疑会增加读者查阅的兴味。如杨芳,词典载称他于一八四一年“随靖逆将军奕山赴广东防剿。行抵江西,即附和琦善和议,……,为割让香港进言。至广州后,战不能胜,乃上奏‘攻守八难’,畏敌求降,请许通商”。据史料记载,杨芳其人在这一年竟想出一条“以邪破邪”的妙计(即让士兵载马桶于木筏之上,迎着英侵略军的洋枪炮去“破邪”),结果遭大败。当时有人赋诗嘲讽这位参赞大臣道:“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海中。”类似这样的事,《辞典》若能适当采撷,无疑可以增加辞书的可读性。

4.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篇四

(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

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3.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4.《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者成为民刑诉讼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制裁,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1943年,民国政府取消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6.关税协定: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文,在相应的英文本中是“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并不含有必须对方议允的意思。而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把外国的“议允”提到突出的地位。由于最惠国条款的普遍推行,中国不取得每个国家的同意,就不能修改任何税则。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7.《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这是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然而,《天朝田亩制》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它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它的局限性所在。

8.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重要项目: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同文馆。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洋务派主张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发展工商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尽管最后失败了,但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9.《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干王洪仁玕提出。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新闻官,破除成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10.维新运动:又称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开始于梁启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是民族危机下的急救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镇压。11.康有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工部主事,孔教会会长。公车上书;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教训;创办强学会;主持广州的万木草堂;百日维新反对专制体制,主张君主立宪;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2.梁启超: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公车上书;著作《变法通论》;在长沙时务学堂人中文总教习;主笔上海的《时务报》;百日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伟大的爱国者,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但同时,他更是一位著名学者。在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3.谭嗣同:晚清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政治制度,白日维新。爱国志士。14.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15.清末新政:中国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又称筹备立宪。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3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9年改为5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官制,修订刑律,整顿吏治。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军事方面,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创办巡警。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革学制,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三项内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却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近代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新政推行的结果,不但没有起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反而挖掘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16.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提出坚决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彻底摆脱大汉族主义倾向和种族主义色彩。②民权主义缺乏彻底的反封建内容。③民生主义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内容。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等;它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居住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8.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国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代表作《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临时组阁、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联俄联共。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在彻底反封建的道路上坚守一生,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但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有其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主要内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0.五四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随后游行示威;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畴,成为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和约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实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1.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称为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容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的体现。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

2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它在中国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处于危机关头的时刻,及时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选举了一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使党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战略转变。2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2、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了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的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当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4.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头幕。日本关东军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便中国为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了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有重大影响。25.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全中国而发动的侵略事件。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由此开始。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是中国在东方开辟的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26.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27.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喊出“打到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遭到抗战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1936国民党军警镇压;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28.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合作组成了第二次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2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在事变各方努力下迫使蒋介石作出了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30.国共合作:历史上国共合作有过两次。①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②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31.论持久战: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 是毛泽东论述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基本问题的光辉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使一部分群众产生了对抗战的悲观情绪。国民党政府中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宣扬“再战必亡”论。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则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或日本国内的变化,迅速结束战争。速胜论也使一些共产党人产生轻敌思想。肩负着领导抗战责任的共产党必须给全国人民指明胜利的前途,必须彻底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为此,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讲演《论持久战》的发表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给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前途,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

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32.敌后游击战:(不好意思,俺没找到,各种网站都不给力)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上的分配原则,共产党员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不左 “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33.不右的中间派三分之一;从而容纳了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了一切赞成抗日有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34.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主张政治上,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方法上,实行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实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但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横行,在国内不偏于国共、在国际上不偏于美苏的所谓“中间道路”。实质上是要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最后,这条道路宣告破产。

35.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党派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统称。它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

36.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发展经济;和平外交等。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7.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些爱国民主党派是在抗日反蒋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合作的历史,先后响应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1日提出的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所联系的人们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38.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加大会有12名代表,代表53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决定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和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举了以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标志着中共的成立。

39.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打到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最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大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毛泽东思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召开;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确定了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思想束缚,彻底否定了“两实现共产主义。40.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此次会议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建立。

5.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篇五

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程朱理学

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靖难之役

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广大蒙古﹑色目下层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处于被统治的无权地位﹐同样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兵﹑站诸役﹔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主阶级则和蒙古贵族结合在一起﹐保持其剥削和压迫汉族人民的阶级利益。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于明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驱口:金时已有“驱口”一词,简称“驱”,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他们当中除战俘外,还有因债务或犯罪所致,也有迫于租赋或饥荒而卖身为“驱”的,驱口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和一般编民有别,在法律上,驱口“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可以随便买卖和馈赠,驱口一部分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家内劳动,大部分则从事农业生产。

三藩之乱:为了加强边疆统治,康熙采取了削藩政策,于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乱,不久其余两藩也叛乱。事后,康熙派大军讨伐。在康熙十八年,平定叛乱。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破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元曲: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绿营兵: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遂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是清军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营完全由汉人充役,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和水军。嘉庆时有绿营兵六十六万人。

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

清朝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至咸丰间镇压太平军时,更屡战屡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清初由汉兵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清中期开始,为了加强对战斗力强悍的绿营(相对于腐化堕落的八旗而言)的控制,清政府开始不断地加派旗人担任绿营中的中高级军官。乾隆后期开始,绿营逐渐成为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军队。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简述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隋文帝的仁政.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1,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势,为后来唐帝国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2,隋朝的统一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口逐渐增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开始繁荣; 3,结束了地方割据,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简述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与发展变迁

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贞观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万年降唐,献所属七城,唐政府即在该地置西伊州,贞观六年(632)改称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唐攻取西突厥叶护屯兵的可汗浮图(即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唐设庭州;唐平定高昌王麴文泰勾结突厥叛乱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又置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吐鲁番西雅尔郭勒),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关,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毗沙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永徽二年(651)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军在伊犁河、碎叶川地区大破西突厥,设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其管辖范围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咸海一带(昆陵、蒙池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显庆三年(658)府治再迁龟兹,其间安西都护府曾撤建,长寿元年(692)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管辖天山以北至里海各地)。

为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唐设金山都护府(治所先在西州,后移至庭州,今奇台县北道桥古城遗址)。其为在原西州都督府基础上设立,取代昆陵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阿尔泰山)以西、中亚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垂拱元年(685)复置昆陵都护府,金山都护府裁撤。长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于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玄宗年间唐置碛西节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之上,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将安西都护府更名为镇西都护府,后再改为安西都护府。开元、天宝时,安西所领葱岭西诸国大部分役属于大食、吐蕃。安史之乱后都护府坚守三十年,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为吐蕃攻破,两都护府遂废。

另外,安西都护府另设有四个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也有焉耆时而替代)。上述四镇实为唐朝在西域的驻军地,执行都护府下的职责,与都督府的职责有别。

简述“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影响:A.澶渊之盟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全,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B.但是,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简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2.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3.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6.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简述元杂剧勃兴的背景

初兴于金末元初(1234年左右),元至大德年间(公元1265-1307年)日渐繁荣。

1、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勾栏瓦肆”涌现,艺人职业化,演出商业化。)

2、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分四等,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十分严重,贯穿元朝始终)

3、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和杰出作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与广大人民更为接近,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能够写出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的剧本,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

4、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元蒙贵族爱好歌舞伎乐,放任歌舞、杂剧的流布。

5、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信仰的多元化造成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使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得以发展。

6.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篇六

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 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门条约》)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背景:1843年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其中首先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五月十八日,《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美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九月十三日,《中法黄埔条约》。法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影响: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官督商办: 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企业的用人、行政和理财大权由洋务派委派的总办或督办掌握,一般商民无权过问。但企业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官款可以坐收“官利”。依靠官方的庇护,企业享有免税、减税、贷款、缓息、专利等特权和优惠,如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便享有从上海到天津随漕运货、免天津进口税二成的权利,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产品在上海地区销售,不付任何税厘,分销内地则免抽厘金。企业产品除一部分由清政府调拨或优先廉价购买外,大部分拿到市场销售,以盈利为目的。这些产品活跃了中国市场,一部分还达到了收回利权的目的,如开平的煤就曾成功地驱逐了天津市场上的洋煤。电报局对战时军事情报的传递发挥了作用。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组织机构类似衙门,设总办、会办、帮办、提调等职。营私舞弊严重,充溢官场积习。生产效率不高,官商矛盾尖锐。外资企业的竞争、外国银行的刁难造成巨大压力,清政府的勒索,主要是报效,窒息了企业发展的生机。80年代末以后,已很难招徕民间资金。90年代以后逐渐没落,有的被外国资本吞并,有的改为官商合办或官办,或改为完全商办,有的则成为官僚集团的私产。

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 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指一个国家政府或个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而对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资本输出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是指由个人或集团对外输出资本,包括私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私人出口贷款等。国家资本输出是指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外输出资本,包括赠与、贷款和政府出口信贷等。无论是私人资本输出还是政府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前者指对外国政府或私人企业提供贷款,或是购买国外的证券、股票等所进行的间接投资。后者是指在国外直接兴办各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投资。资本输出早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即已出现,但那时只是少量的个别现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少数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本,资本输出才得以大规模地发展,并成为普遍现象。

减租减息: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中国共产党曾实行的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了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这一政策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既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又可以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从而发动广大农民抗日。因此,这就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是,直到1941年底,有的地区还只是把减租减息当作宣传口号,并未认真执行,或者只在形式上减租减息,实际上明减暗不减,因而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极为不利。

通过减租减息,根据地中各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主的户数和占有土地的比例有所减少。贫雇农的户数有所减少,每户平均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为中农。中农的户数和所占有土地的比例也有显著增长。同时,通过减租减息,地租率明显下降,地租中超经济的额外剥削和高利贷剥削消除了。佃户的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提高。他们购置土地,添置农具,喂养耕畜,增施肥料,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这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厘金制度的内容

厘金制度,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亦称“厘捐”或“厘金税”。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一般是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在转运途中又重复征课,有所谓遇卡纳税及一起一验或两起两验的办法。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为清军江北大营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大致每亩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等镇米行,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四年三月起,此法推行到里下河各州县米行,并对其他各业大行铺户,一律照捐抽厘,大致值百抽一。捐厘行业渐次增多,遍及百货,抽捐地区也渐次扩展到扬州和通州(今南通)两府所属各地。当年下半年,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县相继设卡抽厘。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影响

第一:厘金制度是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中小商人残酷的经济勒索, 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我国仅有的少量近代手工业、工业本身就先天不足, 其发展又受到国内的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及外国资本的共同挤压, 生存的空间本来就很小。而厘金制度的实施则更加重了对近代手工业和工业发展的阻碍, 加速了手工业者走向破产,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如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工艺之目, 咸萃于此”, 但“军兴以来, 创设厘税, 遇卡抽验, 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 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4]

第二, 厘金制度的实行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 抑制了生产的发展。在当时国内厘金局卡数量已达到了“五里一卡、十里一局”的地步。加上各级官僚的重重盘剥, 这无疑增加了商品流通的环节, 限制了商品流通的速度, 提高了商品成本和价格, 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流通量和购买量。由于连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物品的流畅都无法满足, 所以说厘金加速了全国出现各地区间的经济分割, 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三, 厘金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一方面, 厘金的征收大大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 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收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 在国内由于厘金制度的商税都是对中国商人征收的, 外国商人进口的商品享有各种特权, 不用负担繁琐的厘金税。这样就使得国货商品的税率比外国商品一般要高出至少3—4 倍, 从而使得洋货轻而易举的取得了在我国国内与我国产品竞争的优势。有利于洋货向中国的倾销, 并占领

中国市场。这对于艰难起步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则是严重的摧残。

二、对华投资特点(教案P21)

三、新民民主主义经济(意义P71)

新民主主义经济经历了以下发展演变过程: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为调动一切因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共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并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还兴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为调动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阶段。

新中国建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形成农民个体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时期。

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加工品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倾销,获取高额利润。主要存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资本阶段,对国外的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就是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侵占殖民地的销售市场,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到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售到殖民地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这种侵略以坚船利炮为手段进行的,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其对殖民地的经济侵略也随之改变由原来的单一的商品输出改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市场就是很流行的经常被提及的商品倾销,但又有些不同,现在的商品倾销是低价的,在殖民地的倾销是高价的。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

些商品包括鸦片、西方列强本国的手工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很少),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在这种租佃制度下,土地分为田底与田面(亦称田骨与田皮,里子与面子,下盘与上盘等)两部分。地主占有田底,其权利是向佃农收租;佃农占有田面,其权利是永久使用土地。前者称为“田底权”,后者称为“田面权”。田面权可以继承,也可以出租或出卖。其价格一般低于田底权。地主的田底权,可单独转让,不影响佃户的田面权。一般是在灾荒或战争之后,地主为了招民垦荒,给农民以永佃权。也有因农民贫困破产或不堪捐税重负而出卖土地的所有权,保留土地使用权,结果形成永佃制。有的佃户在佃耕的土地上进行土壤改良,使原来贫瘠的土地成为肥沃的土地,因而取得了永佃权。有的是由地主向佃户收取押租演变而来。地主出租土地时,先收一定数额的押租,佃户交了押租即取得土地的耕种权,地主不能无故撤佃,或随意增加租额,这种习惯相沿而成永佃制。永佃制一般租额较低,且农民对土地有较大的支配权和生产经营权,有利于生产发展。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治特权、主要通过在商品流通和金融领域的掠夺,进行财产再分配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官僚资本从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资本形态中产生出来,并在这三种资本形态中生存、活动和发展。这三种不同的资本形态分别是:官僚私人所有的资本;官僚经营管理的国家资本;官僚支配的其他私人资本(见王亚南:“中国官僚资本之理论的分析”,《中国经济原论》,第381-407页,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所谓官僚资本的 “掠夺性再分配”特征,就是指它通过盗窃国库和权钱交易的种种方式,把已经产生和积累的国家资本和其他私人资本不断再转化为官僚私人所有资本的过程。官僚资本通过权力寻租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从长期看,会降低社会运作的效率;同时由于这种占有会加大贫富差距,同样损害了社会公平原则。可见官僚资本主义既不能带来效率,也将损害公平,所以它是最糟糕的资本主义形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江南制造总局(P24)

二五减租: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军湘、鄂期间,为动员农民支援北伐,国民党在广州召开有大量左派参加的中央和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通过《最近政纲》,规定“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减轻农民负担,统称“二五减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减租政策,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必须实行二五减租,即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均按照原租额减去25%。减租后,各类地租的租额,一般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0%,最大不得超过4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党中央于1926年曾将二五减租写入其政策纲领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和从属地位。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困农民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规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二五减租,同时也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地租形式作了某些变通的规定。从1939年冬起,各根据地相继开始实行减租减息。经过减租减息,一方面适当地保证了佃权,另一方面适当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物质生活。不仅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而且也使大批地主站到了抗日人民一边,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也有了发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解放区在实行土地改革前,也曾实行二五减租。执行二五减租政策,虽然没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在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剥削,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这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把坚持统—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主权的影响(P16)

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P9)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与作用(P38/39)

票号:票号,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将原来由商号兼营的汇兑业务划出或重新集资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票号多为合伙组织,也有独资经营。山西票号经营的业务首先是汇兑,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营业重心在北方,但也兼及南方。最盛时山西有总号三十余家,全国各省区设分号四百余所。国外如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以及新加坡等地也设有分号。汇兑的收入为汇费,亦称汇水,收费标准根据各地银两平色高低、路途远近和银根松紧而定。票号在收付款项时,往往借口银色不足或压低份量,取得额外利润。营业对象最初主要是商人。太平天国期间及以后,因以代清政府汇解各处税收协款、领发军队饷银、衙署薪金为业务重点,票号并经营存款、放款,其往来对象则以清政府和贵族、官僚为主体。

轮船招商局: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 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 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 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成立时有轮船6艘,从事客运和漕运等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开办后由于亏损严重,朱其昂被迫辞职。次年7 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委派上海买办商人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18 76年有轮船11艘,1877年又以222万两银子买进美商旗昌洋行的旧船16艘,及其码头、仓库等财产,招商局初具规模。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资本共计420余万两,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户部银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经财政处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也叫“京师总行”)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大清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一千万两白银,分为十万股,分别由国家和私人各认购五万股。大清银行总行的管理官员有:正副监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监事三人;各分行则设置总办、经理、协理、司帐等官员。大清银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库等权项。民国成立年,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

7.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篇七

一、“演讲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首先, 教师将教材内容分类, 列出若干个大专题。中国近代史的客观规律性很强。我们以这些规律性知识为主要线索, 编出有关的知识系列, 并定出相应的演讲专题, 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民族英雄”等等。

其次, 指导学生通读教材, 编写演讲提纲。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演讲专题, 去阅读教材, 不仅从中找出有关知识系列的全部材料, 而且找出统帅这些材料的观点, 并编写出每个专题的演讲提纲。阅读材料是学生获得演讲“核心内容”的主要途径。

第三, 围绕演讲中心论点, 补充一些典型材料, 并提供参考书目。演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 生动活泼。我既给学生补充介绍了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把它当作学习和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一把金钥匙, 变成演讲教学过程中的灿烂明珠, 又补充一些生动形象的事例或典型的文献材料, 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做, 是学生获得演讲“外围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四, 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这是“演讲教学”的高潮, 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潮。怎样掀起这个高潮呢?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挑选那些容量大、理论性强的专题进行演讲, 以完成大部分教学内容的任务, 给学生提供榜样:用优美动听的声音, 清晰准确的语言, 自然和谐振的态势语, 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在坚持科学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学和哲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看到中国近代史或血迹斑斑、或绚丽多彩、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听到或娓娓动人、或引人入胜、或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 并领悟到深刻的哲理, 让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论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好演讲稿, 参加演讲;他们可以选择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部分到系列的内容不得。用“朗读演讲”“记忆演讲”和“要点记忆演讲”等循序渐进的方法:或者把几个珍珠般的小问题串成“项链”捧出来;或者选择某一个大专题中精彩的小问题让听众“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或者就某一系列进行比赛。至于每次演讲时间长短, 有“满堂”, 也可“半堂”, 甚至“连堂”, 以重在教学效果为准。

最后, 总结评论, 查漏补缺, 巩固教学成果。无率是教师演讲, 还是某个学生演讲, 我们都提倡听讲者做些笔记。这既是为了给演讲作总结, 又是为了听讲者将自己的提纲或演讲稿与之比较, 并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每次讲一个系列, 我们对演讲都进行了评点式的小结。此外, 根据教材要求的深浅程度, 适当布置了一些作业题, 借以巩固所讲知识和查漏补缺。

二、“演讲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很显然, 利用“演讲法”进行教学, 并不意味着“一言堂”和“满堂灌”, 不是把学校变成“教堂”, 让教师在那里“唱赞美诗”, 而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学习为中心, 师生相互配合的双边活动。由于这一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效果显著。

1、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近代史知识。

在演讲教学中, 既帮助学生把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和专题化, 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框架印象, 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 又反过来像建筑一座高楼大厦, 搭好了框架, 然后加砖添石。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大轮廓, 再让他们把不同时期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历史事件与主要历史人物放进去, 得到的知识就不支离破碎, 不至于张冠李戴了。例如,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对外赔偿数目, 一般要孤立地去记忆它, 是相当枯燥和困难的, 但在演讲教学中, 把它一一清查出来, 跟帝国主义算一笔总帐, 就变成一件生动和容易的事情了。这样, 随着整个演讲教学的完成, 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的“原始积累”也就完成了。

2、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思想教育。

利用“演讲法”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 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是它的主要优势。我们曾运用中国近代史上大量的事实, 进行归纳、推理、论证, 使学生受到了一些深刻的教育和新的启发。如在“主要侵华战争”的专题演讲教学中, 通过对中国屡糟惨败或不应败而败的铁的事实进行分析, 得出血的教训:由于中国经济技术落后, 更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 即使拼命跟在“先生”的屁股后面学, 也不可能战胜“先生”的侵略而获得“学生”的民族独立, 这就是“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感情, 提高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感。由于演讲教学需要规律性的知识, 包含的教育内容更集中深刻, 能使思想教育系统化和有计划的进行, 因而我们对学生有效的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共产主义前途和信念的教育等。

3、培养了学生的智能。

利用“演讲法”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过程, 还是一个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 让他们分析教师关于教材知识的分类、编写提纲和演讲稿, 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组合, 使之系列化, 发展了他们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演讲教学还提高了他们将来从事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许多能力, 诸如口头表达能力、快速记忆能力和准确评点的技能等等。

8.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 篇八

它就是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建的——湖南时务学堂。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曾经就在这里当过“谭老师”。

常听人说,老美的常青藤盟校多么多么牛,给美国几百年历史输送了许多总统,但为什么我敢把这个史书中没什么名气的时务学堂拖出来说事呢?因为它更狠,它不输送什么国家元首,它输出的可是一场接一场的改革与革命。

时务学堂的老师们率先开动了戊戌维新的第一步,在湖南一度被各界维新人士力捧。但最后情况却又戏剧性的发生了转折。

其实所谓的维新派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分为保守温和派(成熟的各界大佬)和热血激进派(各种小青年)。而时务学堂的老师们恰恰就是后者。

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时务学堂任教时期在课上开讲了各种激进言论。直接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底线,甚至连维新派中的保守人士的心里底线也一并突破,可以说把敌人,自己人一起给得罪了。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政治改良向来不能激进,优秀的改革者往往善于妥协,因为如何正确的妥协才能体现改革者的政治智慧,激进必然损害许多人到手的好处,留下许多明显的弱点,自然也就成为众人的靶子,一个不留神,翘辫子也是最快的,老话说得好啊。“从来钢刀口易折。”

外有强敌,内缺援手,眼看着时务学堂在风雨飘摇中已经在劫难逃,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维新激进分子在慈禧老佛爷的大发雌威之下死的死,逃得逃时。曾经维新派中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们则立马当起了“乖宝宝”。

放眼中国,已无人愿为时务学堂保驾护航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创立人巡抚陈宝箴丢官,两年后神秘的死在家中,梁启超逃亡日本,李维格另谋高就,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送了性命,剩下的人散落天涯海角。

但,这并不是结束,这只是新的开始。谭嗣同死了,维新运动败了,但谭嗣同的信念不曾死灭,正如短命的时务学堂,学堂解散了,但曾经萦绕此间的精神随着这所学堂中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带向了四方。

杨树达曾经评价道:“1900年庚子反清之役,民四倒袁之役,皆时务师生合力为之,以一短命之学堂而能有如此事业者,古今罕见也。”

杨树达是谁?此人难得不是搞革命的,是个搞学术的安份人,在那个年代还真是不容易,不过,他却有个搞革命的学生,名气很大,叫做毛泽东。

毛主席的这位杨老师就曾经是时务学堂的学生,他是个学术圈的牛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913年担任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的语文教師。1926年去了清华中文系担任教授。

他的这句话也正是时务学堂为何更牛一层的证据所在,其他学堂虽然同样生猛之人辈出,但好歹学校长久,代代相传,可是时务学堂有什么呢?它只存在了短短一年。

一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个水波都泛不起来,一年,连个正经的毕业生都不曾存在。但也就是这些在时务学堂里只有一年之缘的师生们,在近代史上掀起了数次革命的浪潮。

民国四年,时务学堂曾经的好学生,当时的云南督军蔡锷,率先掀起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逼退了封建帝制最后的反扑。为时务师生的革命业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清末民初的种种变革的行动,总能隐约看到徘徊在他们身后的名叫时务学堂的影子,而曾经是那影子核心的人物,叫做谭嗣同,他就这样,用语言,用书写,用生命言传身教,作为一名老师,他没教过很多年的书,但却如此深刻的影响了他曾经的学生以及同志。

时务学堂就像一点星火,闪烁了一瞬间便被漫天的黑暗吞没了,但在这星星之火的身后,燎原大火不可阻挡的燃烧起来,终于照亮了黑暗,烧红了历史的天空。

时务学堂牛吗?不牛,它不就是个搞了一年的草台班子吗。

上一篇: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直播观看心得20下一篇:爱眼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