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十二五(精选12篇)
1.林业发展十二五 篇一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城镇、通道、村庄绿化为重点,为把张北建设成生态
宜居坝上中心城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把张北建成生态宜居坝上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深化改革分类经营、分区实施,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林业科学发展,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把张北建设成山、水、草、林、园为一体的生态宜人坝上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思路
按照全县东南部沿坝、中北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区三个不同类型区地形特点和现有“两带一网一片”格局,完善全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做到以林业项目为载体,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实施低质林改造项目工程,创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张北坝上高寒区千亩城乡用苗基地,完善建立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11——2015年5年期间,计划安排工程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到2015年新增有林地30万亩,全县实有林地达到184万亩,“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被率达到31%。
四、规划项目
(一)加强林业工程建设:一是围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风固沙功效,以大西湾、大河、单晶河、海流图、两面井、公会等6个西部乡镇为重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十二五”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0万亩。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在沿坝的战海、三号、大囫囵、白庙滩、小二台、郝家营、油篓沟、台路沟8个乡镇和坝头林场,5年完成封山育林15万亩。
(二)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开发利用全县现有60万亩沙棘工业原料林资源,2012年前引进沙棘深加工项目1个,项目投资3000万元,年创产值5000万元。二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基地建设,在2011——2013年发展种植文冠果、药材等基地达到2万亩。
(三)加快低质林改造项目建设:为使全县现有的30万亩成、过熟林的低质林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2011年积极向国家、省林业局申报低质林改造项目,争取实现当年申报、当年立项实施,以每年改造2万亩的目标,投资1亿元,分5年实施,到2015年完成低质林改造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利用更新的木材,投资4000万元,建高密度板加工企业项目1个,实现年产值万元。
(四)创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一是投资3164万元,经过2011——2013年3年的创建,将安固里淖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是投资4亿元,到2014年将桦皮岭省级森林公园和西郊森林公园建设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建设张北坝上高寒区千亩城乡用苗基地:结合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从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建立“千亩苗圃”项目工程,项目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利用3年时间,建成一个面积1000亩乔灌、林草、观叶、观花、常绿、落叶的城乡绿化种苗基地,年产各类苗木100万株,年产值达5000万元。
(六)建立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一是在2011年——2012年,投资500万元,建设完成县级森林消防指挥中心1个,规范化的的森林消防器材库8个,实现森林消防全覆盖。二是投资100万元,在2012年前,建设完成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1个、森防基层站18个,聘用观察员36名,实现森防检疫信息网络化管理。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县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构筑京津绿色屏障,再造张北秀美山川”和“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长量列入各乡镇目标考核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二)依托工程造林,强化生态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协调发展。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坚持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加快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继续着力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启动一批县级重点绿化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体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建设。针对全县林业产业尚处弱势的情况,通过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林
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突出抓好灌木加工业、林下产业、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发展,促进我县林业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大对现有林下养殖、沙棘加工林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为加快全县林业产业化进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推广。要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意识,把落实好封山育林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抗旱节水配套技术、生态经济复合型造林模式技术、林下经济模式技术、林木害虫防治技术等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极大地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提升造林绿化成效。
(五)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社会造林。一是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推进宜林“三荒”使用权的合理转作为突破口,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宜林“三荒”使用权的流转,促进社会造林工作的快速发展。二是落实以项目竞争招标制为重点林业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工程管理,推动社会造林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要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民营造林大户和企业造林,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培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林业发展十二五 篇二
1.1 森林资源培育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 东乡县以“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为目标, 坚持科学规划、生态效益优先、培育与利用相结合、科技先行等4个原则, 通过实施“一大四小”、退耕还林、长防林造林等工程, 林业建设效果卓著, 5年间共完成造林12300hm2, 年均新增2460hm2;活立木蓄积由108.2万m3增至119.2万m3, 年均增长2.2万m3。东乡县水土流失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的新阶段。
1.2 森林资源保护呈现好势头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狠抓“一大四小”、退耕还林、长防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全县人工林面积逐年扩大,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3 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加大马尾松毛虫的治理力度;二是强化管理, 科学防治;三是严抓植物检疫。
1.4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结束
全县已明晰产权面积61200hm2, 参与林改户数41026户, 集体林地分山到户率66.16%, 分户登记率96.2%, 户均持证1.34本。
2 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体系还不完善。东乡县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体系还不完善;林业基础设施较薄弱。林业科研、林木种苗、林业推广还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发展需求。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推广、森林资源监测等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林业投入力度不够。国家对林业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其增幅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及林业建设的需要相比不相适应, 林业投资总量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业务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
3“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 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性发展道路。
3.2 遵循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和合理利用;坚持优化环境、分类经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 进一步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坚持综合开发与集约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资源培育、利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与发展山区经济相结合;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原则。以科技促资源增长, 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4 发展目标
全县林地面积由“十一五”末的43626.67hm2, 增加到59900hm2 (其中防护林26033.33hm2, 用材林29466.67hm2, 经济林4400hm2) ;全县活立木蓄积量由“十一五”末的119.2万m3, 增加到180万m3;森林覆盖率在“十一五”末36.4%的基础上, 提高到41.3%, 林木绿化率达到45%;林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
5 工作重点
5.1 森林资源培育
实现林业“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任务目标,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大四小、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 抓好宜林荒山、道渠两旁、城乡及村镇周围的绿化, 努力实现全面绿化;加快推进林业结构调整, 努力建设好经济林、花卉苗木基地, 适地发展用材林;建设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 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5.2 森林资源保护
进一步完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和森林病虫害监控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火灾、病虫害情况的预测预报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 把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对林木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确保森林健康发展。
5.3 森林资源管理
一是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 抓好业务培训, 提高执法水平;二是抓好林业普法教育, 提高全县人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采伐限额管理、木材流通管理, 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四是加强封山育林, 严格执行林地管理办法, 严格实行限额管理;五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 规范公益林管理流程, 保护好森林资源。
5.4 林业产业化发展
以“山上要绿起来, 林业要活起来, 林农要富起来, 生态要好起来”为准绳,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 搞活经营机制,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6 保障措施
3.开局“十二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三
见到周杰时,适值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胜利闭幕。会议再次强调了2011年的经济工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继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内容。
《国企》:对于河北这样一个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省份,您如何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国有企业的意义?
周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河北尤其河北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因为河北在历史上的发展,一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样的发展模式既不可持续,又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环境污染等。因此,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为手段,积极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迫在眉睫,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河北国有经济的主体,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省属企业应该也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走在全省的前列。
《国企》:河北省属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遵循了怎样的理念,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周杰:过去一段时间,河北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分布极不平衡,7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钢铁、煤炭、医药化工等第二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配置较少且发展相对滞后;不少企业主要依靠扩大规模、提高产能、负债投资实现外延式经济增长。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结合省情和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河北省国资委认为,必须优化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因为这是河北省的优势产业,是省属企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改革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河北国资把突破的重点放在金融、现代物流、新能源等新的产业上,力求在这些行业抢占先机,为河北国有经济乃至河北经济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进行有效布局。
要想优化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就必须改变河北国企原有的产业集中度不够、行业话语权不强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河北国有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大型企业集团,以充分整合相关资源,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河北国企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河北港口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河北国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2010年上半年,在各省级国资委中,河北国有企业取得了营收增速全国第一的突出成绩,为“十二五”期间河北国企进一步的转方式、调结构,开了个好头,也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企》:“十二五”期间,河北国企的突破点在哪些领域?
周杰: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在河北国企营收中的比重达到20%,但是还有继续突破的空间和必要。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物流、商流、人才和供应链的优势,加快实现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变,全力打造河北现代物流产业的领军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1000亿元级营业收入的特大型物流企业1家,500亿元营业收入的物流企业2家,百亿元级物流企业4家。争取将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6万1吨、融合航空物流、保税区、高新技术加工、商贸商务为一体、辐射周边区域的“航空城”。
依托河北港口集团,对省内沿海港口资源和资产进行整合重组,统筹“三大港口、四大港区”开发建设,使集团吞吐量跻身全国前三强,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依托传统优势产业,衍生和孵化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担保等金融产业,充分发挥其在转变发展方式、聚集生产要素、扩大社会就业、激发经济活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企》: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资、民企、央企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您认为地方国有企业应该怎样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周杰:一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医药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步伐。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等优惠政策,加快更新技术装备、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和生产能力,促进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工艺装备结构的换代升级,实现工业企业由大变强。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坚决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结合落实《河北省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将国有资本集中到产权链的核心部位、产业链的关键部位和价值链的高端部位。
三是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继续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联合重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和引导引入世界500强、央企等国内外资金实力雄厚、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对省属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同时,鼓励省内国有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境外投资办厂。
《国企》:经过这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您对河北省属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4.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篇四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主,山杏面积0.1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彦塔拉镇、协代苏木,多数刚进入结果期。
(2)水果类面积为1.1万亩,年产水果435.6万公斤。按树种分苹果0.6亩,年产水果225.6万公斤,分布在保康镇、巴彦塔拉镇;葡萄0.1万亩,年产水果1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花吐古拉、白兴吐苏木;李子、杏等果核类0.3万亩,主要分布在保康镇、架玛吐镇;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科技为先导,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强化管理,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经济林快速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实现产销对接。
4、坚持选用优质苗木的原则。保证选用一级优种壮苗。
5、坚持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
(一)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旗的林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考察中仍然存在部分残次林、低产林,目前全旗低产林的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对于这些林地的更新,一方面可以满足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的需要。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经济林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我旗林业产值和林业收入过低的现状,打破制约我旗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这五年的长远计划,我旗就可以实现水果供应自需满足的同时还可进行生产、销售的统一销售服务体系。
(二)建设任务
从2010-2015年完成10万亩的经济林建设,包括巩固原有的经济果木林,力争将残次林、低产林向经济林转变。2010-2015年重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结合地理条件、土壤水分条件、交通条件建立几个果树种植示范园区,巩固和更新现有的老果树林地,加强果树园区的建设,选择适应进行更新果树的残次林地,努力将低产值收入转为高产值收入。
(三)建设布局及进度安排
2010-2011年规划巩固、建设果园0.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白音花林场等地。2011-2012年规划建设1.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花胡硕苏木。2012-2013年规划建设2万亩,重点建设
在乌斯吐林场、花吐古拉镇等地。2013-2014年规划建设3万亩,重点建设在花胡硕苏木、舍伯吐镇等地。2014-2015年规划建设3万亩。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根据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据本地造林成本和市场相关经济指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投资估算。一般以500元/亩计算。
果树产业总投资为5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拓宽经济林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社会集资。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科左中旗果树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科左中旗果树规划面积10万亩左右,比2010年底净增8.8万亩,年平均增长0.88万亩。按照本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5年(生产期)后果品产量将达151.1亿公斤,届时果农单纯年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效益
2015年,科左中旗的果树面积将达到约12万亩。除能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生态效益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林木覆盖贡献率将达到24.2%,提高2.1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音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使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
5.林业发展十二五 篇五
XXX林业局在十二五期间,严格按照各项林业法律法规,在XXX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以生态立县为目标,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开展林业生产,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热情服务。
十二五期间XXX林业局所获得的荣誉:2011年1月由国家林业局驻XXX自治区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颁发的“全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8月由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全国生态建设X出贡献奖先进集体”,2013年9月由XXX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XXX自治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
现将我局十二五期间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林地林权管理工作。
1、林地管理
严格林地管理,杜绝违法占地现象的发生。不得擅自开垦或改变林地用途。对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和非法开垦林地以及放牧毁林等违法行为,由XXX森林公安分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每个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征占用林地清理整顿工作,对自治区督办的非法征占用林地案件,进行跟踪复核,按照法律程序对历年所有违法征占用林地集中清理。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乱开滥垦林地现象,组织开展“治理滥开荒、保护林地资源”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地的 违法行为。
十二五期间共上报征占林地项目37个,占地面积达到169.8288公顷,永久占地166.0224公顷,临时占地3.8064公顷。其中,2011年3个项目,占地4.1873公顷;2012年4个项目,占地49.1782公顷;2013年10个项目,占地11.84公顷;2014年14个项目,占地97.9617公顷;2015年6个项目,占地6.6616公顷;十二五期间征占地植被恢复面积333公顷。
2、林权管理
按照《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1号)的规定,严格公示程序,做到公示到位,公示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人、地、帐相符,图、表、册一致。在确权发证工作中,对有争议林地坚决不予办理。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发放林权证3.6万本,权属集体的0.0205万本,个体3.5795万本。林权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电子化,每本林权证都具备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做到有案可查。
林权抵押工作有序开展。结合农村信用社的抵押借款规定,林农的林权证可以进行抵押贷款。我县其他金融部门没有开展此项业务。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受理林权抵押业务28宗,林地抵押面积7004亩,贷款金额1584万元。
二、森林采伐利用
1、森林采伐 加大对林木采伐和更新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滥伐行为,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法对采伐及更新情况进行检查,避免森林资源非法流失。皆伐地块更新造林的,必须按照更新手续的规定完成造林任务。对疏林地更新或低产林改造的必须办理林地更新手续。十二五期间XXX林木采伐总蓄积量34056立方米,出材量20037立方米,发放采伐证527张。皆伐面积5998亩,皆伐蓄积量17987立方米,出材量10478立方米。其中,2011年林木采伐总蓄积量2020立方米,出材量1174立方米,发放采伐证54张。皆伐面积1376亩,皆伐蓄积量1375立方米,出材量793立方米;2012年林木采伐总蓄积量2728立方米,出材量1411立方米,发放采伐证39张。皆伐面积659亩,皆伐蓄积量2053立方米,出材量1057立方米;2013年林木采伐总蓄积量3673立方米,出材量2117立方米,发放采伐证90张。皆伐面积281亩,皆伐蓄积量822立方米,出材量439立方米;2014年林木采伐总蓄积量13534立方米,出材量8078立方米,发放采伐证195张。皆伐面积1977亩,皆伐蓄积量7980立方米,出材量4747立方米;2015年林木采伐总蓄积量12101立方米,出材量7257立方米,发放采伐证149张。皆伐面积1705亩,皆伐蓄积量5757立方米,出材量3442立方米。
每年在9月份左右对皆伐更新地块进行检查验收,看是否及时更新造林。通过检查验收,发现有的地块属林粮间作 且行距过大,超过设计标准。对更新不及时的和不合格的已经交送到森林公安,由森林公安做出处罚。
2、森林采伐加工与利用
全县木材加工经营小型企业27家,其中经营类5家,加工类22家,主要以带锯加工为主,木材产品为板方和板条,因XXX国土面积小,森林资源整体量少,无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因木材价格一路走低,有的加工企业已经停产或者转产。因加工企业少,采伐的原木资源外流比较多,本地木材加工量很小。
三、森林资源监测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使用情况
1、森林资源监测
在做好林地管理和采伐管理的同时,积极做好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森林资源管理责任状,标明各乡镇每年到年底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的红线,绝不能突破红线底线。截止到2014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69%。
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抽调专人对辖区内的野生动物每年进行普查一次,在野生动物生长密集地区采取保护措施,对野生动物销售点进行不定期检查,打击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监测预报、检疫、防治工作,组织各乡镇监测员对全县200多万亩林地实施全方面监测。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对全县林业有害生物进 行普查。
加强防火工作,包片领导划分,量化、细化防火责任,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逐级落实好领导责任、包片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和地块责任,确保责任到位。强化各乡镇、林场防火队伍,增强实战技能,保证扑火队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及使用情况
2011年,全面开展XXX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在2009年,我县森林保有量127466.2公顷,林地保有量193644.2公顷。按照XXX2011—2020年的林地整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县森林保有量136603.6公顷,林地保有量193644.2公顷。2013年11月27日,XXX人民政府认可并下发了《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X政办发【2013】13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强化建设,增加总量的整体目标。
资源林政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林地确权工作采取“回头看”的方式,查找不足,完善林地确权主体改革工作,按照出台的林权证发放方案。积极探讨林地确权后续工作,做好建立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整理。
6.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六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7.“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基本思考 篇七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 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要看到,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 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 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 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 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气候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加, 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13亿人口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在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 难度越来越大。从长远看,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对此,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 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 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什么什么贵, 卖什么什么贱, 已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一旦国际粮价上升, 我们进口成本就会加大。而且我们国家地域广阔, 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粮食, 由于运距远、成本高, 也不划算。
有同志认为, 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 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从中国国情出发, 我们只能择机适当以进口进行品种调剂, 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左右, 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这是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方略。
“十二五”时期, 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
第一, 稳定总量, 优化结构, 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总量就是保持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 我国基本情况是小麦略余, 玉米平衡, 稻米偏紧, 粳米短缺。我国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为主食, 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粮, 目前对稻米需求还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对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 要扩大粳稻生产, 支持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要着力提高单产, 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要重点发展高油大豆, 稳定东北优势产区, 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 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 使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结构双提高。
第二, 稳定面积, 提高单产, 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定面积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的底线。提高单产, 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新品种繁育, 改造中低产田, 集成综合技术,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大幅提高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丰收, 单产增幅较大, 比上年提高6.9公斤, 对增产贡献率达到70%, 今后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第三, 稳定南方, 提高北方, 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南方是我国传统粮仓, 素有“湖广熟, 天下足”之说。现在形势有所变化, 过去是“南粮北运”, 现在是“北粮南运”。稳定南方, 就是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稳定耕地数量,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稳定提高产量。提高北方, 就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 发展节水灌溉, 着力提高单产, 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第四, 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 提高主产区产量, 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从粮食供求状况看,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 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11个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在满足区域内自给的基础上, 每年需要调出大量商品粮补充主销区的消费需求, 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区。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 就意味着这两个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要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 稳定自给率, 不能再减少粮食生产, 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都交给主产区。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产区产量, 重点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 重点支持和抓好13个粮食大省、一批产量超百亿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要充分利用适宜区已有基础, 挖掘潜力, 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能稳固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同时, 要重视建设好粮食生产重点后备区。
我国要大力实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工程:一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三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四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五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六是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同时要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要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强化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补贴”政策;实施重大技术推广补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节选自《求是》)
8.林业发展十二五 篇八
一、正确认识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谋划武汉大学“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学校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客观把握学校发展的成绩和不足,科学判断,冷静分析,顺势而为,量力而行。
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作为承担着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等重要任务的大学,正日益走向社会中心,受到高度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推出重大举措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这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学校承受的社会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武汉大学地处我国中西部轴心城市——湖北武汉,是国家中西部地区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性最强的大学,它紧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全面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主动为中西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好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学校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110多年的建设发展,武汉大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合校10年来,学校发挥综合优势,成功实现了“1+1+1+1>4”的聚合效应,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断增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多学科综合互补和原四校不同文化观念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潜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合校10年之际,學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新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就近期而言,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在2013年即建校120周年前后,把学校初步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一部分学科在国际上达到先进水平)的时间点正处于“十二五”阶段之中。无论是以远期目标还是近期目标为标准检视现实,学校发展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与不足:
1. 学科综合实力需进一步增强
学科综合优势发挥不够,部分学科建设绩效不够明显,重点学科和基础学科建设尚待加强,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多学科优势集成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 高层次人才队伍仍然缺乏
人才总量需进一步扩充,人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不足,具有国际竞争力、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偏少,有实力冲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中青年优秀后备人才数量不足。
3. 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育人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三创”教育理念需要深入落实,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4. 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升
学校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原创性成果不多,在进一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与强化,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5. 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
学校在共同申请并开展重大国际科研项目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合作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吸引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发挥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需进一步推进。
6. 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有待跟进
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超大规模现代大学的管理不完全适应,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督办机制和问责机制,管理效率不高。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方能乘势而上;正视不足,应对挑战,方能赶超先进。对于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而言,立足于长远和全局,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是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关键。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武汉大学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迈进,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质量。经历了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质量问题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武汉大学要立足于高品质的办学思想,妥善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要把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改变通过量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张进行发展的模式,要通过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声誉、影响力的提高,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特色。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突出,特色所在就是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生命力所在。武汉大学在合并形成综合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上,必须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强化特色,以特色发展带动全面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上集中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投入,力争有所突破;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彰显教育教学亮点,努力在国内形成示范效应;在管理上,力争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管理活力,调动积极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制度与文化。“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高等教育,其文化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以人为本,发现人、发展人。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有所作为,是制定发展规划的核心。结合国家即将实施“985工程”建设(2010—2020)的配套体制机制改革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应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和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着重规划怎样建立良好的大学制度,怎样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怎样建立凝聚人心的机制和大学文化。
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重点强化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9.十二五规划中物流发展 篇九
“十一五”时期是湖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特别是武广、武合客运专线的开通使湖北在全国较早进入高铁时代。武汉成为首批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现代物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近公布的《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
一、主要目标: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
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推进: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平原腹地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水产业。积极发展以冶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总体要求: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开展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分离试点和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为抓手,在全省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旅游、文化、金融、商务等4个增加值过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力争突破两千亿元,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6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
第一,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商务等服务业。打造武鄂黄(石)冶金建材、武随襄十汽车、武荆(门)宜化工纺织3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围绕将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强化生产物流,延伸商贸物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综合物流。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力争建设国家5A级物流企业5~6家,4A级10~15家,3A级25~30家。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宜昌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等区域性物流中
心和其他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基本形成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支持襄阳、宜昌、黄石等争取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口岸物流发展;围绕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产业,推进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加快发展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加强转运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武汉江北新港、宜昌港区、三峡、十堰等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的模式,积极培育物流人才,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和比较效益高的养殖、园艺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或异地转移就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加快发展包装、冷链物流等,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收)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办企业等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结合国土整治、低丘岗地改造等,积极兴办一批农业项目。鼓励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落实惠农增收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各项涉农补贴政策。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加强猪肉价格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
四、重点开发区域
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好现有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聚集人口的能力,承接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优先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引擎。支持襄阳建设成为鄂西北及汉江流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支持宜昌建设成为鄂西南及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支持黄石、鄂州等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实力。支持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依托武汉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新型能源基地。支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化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支持十堰、随州等市发展整车(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旅游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中国卡车之都、中国专用车之都、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生态经济试验区和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支持荆州、荆门等市发展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和农产品加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加快恩施州的交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发展能源储备等特种物流
加强能源储备,保障能源安全。争取国家在湖北省建设国家级石油、煤炭、天然气储备基地,布点煤炭交易(集散)中心,建立华中电力交易中心。抓好武汉、宜昌等煤炭储备配送物流中心建设。支持云应地区和潜江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和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加强能源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开发利用省外能源资源。
商贸物流业十二五流向明确 9项重点内容确定
《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3月30日浮出水面。规划不仅提出了到2015年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70%等内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还明确了商贸物流业在“十二五”时期的9项重点工作及4项保障措施。业内人士在充分肯定规划出台意义的同时,也指出规划仍有许多内容需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3月30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供销总社三部门联合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到8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0%、30%、36%;立体仓库的总面积占仓库总面积的40%;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流通环节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率显著下降。
规划确定9项重点工作内容: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布局,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贸物流专业化、一体化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商贸物流模式创新,提高商贸物流科技应用水平,深入开展商贸物流发展示范工作,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完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商贸物流国际合作。
规划同时提出辅以加强商贸物流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改善商贸物流发展的市场环境等4项保障措施。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此规划对于“十二五”期间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不久的将来,应急物流专项规划、物流园区专项规划、煤炭物流专项规划也将陆续出台。
10.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篇十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客观性和实践性。
1、体现战略性。对“十二五”期间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2、体现前瞻性。综合研判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正确把握所处行业领域发展动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十二五”的发展作出前瞻性安排,提出具有竞争力的目标和措施。
3、体现客观性。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现状,务实规划“十二五”的发展,既防止把现有业务简单堆砌成“规划”,又防止脱离实际“为规划而规划”。
4、体现实践性。确保战略规划有权威、可执行、能落实,集团公司及各级子公司发展应符合、服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战略规划应适应宏观形势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按规范程序适时作出修订和调整。
二、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应把全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编制范围,以2011年—2015年为规划周期,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企业概况。如企业的历史沿革、业务范围、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子公司结构、治理结构等。
2、企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3、企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
4、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主业方向。重点是明确主业。按照“有进有退、优进劣退”的原则,进一步精干主业。结合实际确定企业主业(不超过三个),并可再明确一至两个重点培育的其他优势业务。主业和优势业务原则上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标准(附后)中的行业大类列示,尽可能列示到中类或小类;主业和优势业务确实难以用标准分类的,亦可结合实际作出具有明确内涵的概括归纳。
5、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既提出数量指标,又提出质量目标。具体指标、目标由省属企业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6、落实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围绕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对若干重大措施作出部署和安排。
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具体内容、编排格式等,由企业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11.解读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十一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nlc202309040344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也是一个漫长而逐步深化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已达全球第一,夯实了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发新一轮生活方式变革。
与此同时,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物联网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引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人们可以确信的是,未来的物联网科学必将使一个个看似科幻的场景真正变为现实。
12.“十二五”通信行业发展浅析 篇十二
2011年5月4日, 工信部发布了《通信业“十二五”规划》, 这项政策是未来4年通信行业整体发展的判断和规划, 加大政府扶植和政策刺激将继续对通信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面对爆发的数据流量业务,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对光纤宽带入户、无线宽带、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等多个领域进行扶持, 指出了发展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目标。
光通信行业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扶持行业, 主要由于光纤宽带是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是衡量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指标, 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效率、节能减排等领域有着杠杆效应。
二、通信行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1、全球通信运营行业处变革中
(1) 全球数据交换需求大幅提升。近年来, 随着全球3G网络的覆盖范围逐步提高, 无线宽带得以迅速延伸, 将信息从PC端扩展到手机端;智能终端也进入了爆发时代, 相应的WEB2.0等技术使得大众成为了信息创造的主题。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 (A.T.Kearney Analysis) 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在对具体数据需求的来源进行分析后指出, 互联网视频业务以及互联网电视业务将是未来数据流量的主要增长点。而这些需求将导致互联网数据交换量呈现爆发性的增长, 对大容量高速率的宽带产生更高的需求。报告指出, 从2011年开始, 互联网视频业务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将以每年平均26%的速度递增, 至2015年将比2011年提升4.7倍, 成为数据流量上升的重要驱动力。报告同时还预测, 至2015年全球每年数据流量将从目前的12684PB (千万亿字节) 提升至60568PB, 数据流量总规模将扩大接近5倍, 平均年复合增长将近37%。
(2) “无处不在的宽带服务”。为了满足用户对数据交换业务的实时需求, 运营商正在借助网络技术革新的成果将网络从传统时代的有线窄带传输推向无线宽带时代的有线+无线高速传输, 通过光纤光缆入户以及利用光纤光缆支撑的无线网络提供“无处不在的宽带”服务。在用户需求和网络技术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 通信运营行业原先以接入方式划分的子行业在无线宽带时代正在以全业务网络供应商的方式得以统一。
(3) 有线通信服务演进。有线通信服务是所有通信业务的核心。无论是WLAN、移动互联网还是局域网都需要电信运营商有线宽带业务作为高速数据交换的支撑。
尽管x DSL仍是目前全球家庭客户市场的主流宽带接入技术之一, 但由于铜缆传输速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且由于铜价近年来居高不下以及光纤光缆价格的不断下滑, 宽带“光进铜退”光纤到户的节奏正在明显加快。
(4) 无线通信服务演进。从目前技术进步的过程来看, 移动通信服务的演进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网络可以满足用户在网络覆盖范围内最基本的移动通话需求;第二阶段是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出了数据交换功能, 但由于带宽有限而且网络并不稳定, 仅能满足少量数据交换需求, 如短信、WAP等;第三阶段, 随着3G、4G网络等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逐步建设普及, 移动互联网数据交换速率得以大幅提升, 较高的网络速率也促使手机快速上网成为可能, 而手机功能的日趋强大也使得更多的网络应用得以在手机平台上实现。
2、我国通信行业维持平稳发展
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全行业不景气, 我国电信行业基本维持平稳发展, 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10%左右。虽近年来略有降低, 但依旧高于GDP增速。据工信部统计, 截至2012年4月, 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4190.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4.8%;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0.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0.1%, 增速保持稳定。
截至2012年4月, 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为131381.0万户。其中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8375.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中, 无线市话用户为1535.8万户, 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底的6.3%下降到5.4%, 呈持续下降趋势。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300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 3G用户累计达到15897.1万户, 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为15930.7万户。
3、宽带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
宽带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关键战略性基础设施, 宽带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促进全球信息化发展, 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电信联盟2011年10月在日内瓦发表公告, 宣布联合国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定了2015年全球宽带发展的4个新目标, 世界各国应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以确保各国人民充分参与未来新兴知识社会。联合国全球宽带入户的目标是到2015年, 发展中国家的40%家庭接入互联网。大众上网目标是期待在2015年, 世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60%, 在发展中国家达到50%, 在最不发达国家达到15%。
(1) 宽带投入拉动附加产业收入快速提升。宽带网络的发展除了拉动光纤制造、网络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业务以外, 还能够有效带动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业务、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很强的产业链延伸与带动效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根据2009年1月美国国会的备忘录, 在宽带上每投入1美元, 能给全社会产生10倍的回报。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 中低收入国家的宽带普及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 GDP将会增长1.38个百分点;宽带普及率的提高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GDP的拉动系数为5%, 但对于中低收入国家, 宽带普及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更高, 为10%。
(2) 移动互联网业务大爆发。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 用户的上网习惯已经在逐步发生变化, 从原先的通过PC登录英特网转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登录互联网。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 预计到2014年使用移动通信设备登录互联网的用户将超过使用PC登录互联网的用户。
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带动了各种应用的兴起, i OS操作系统应用2009—2011年3年间增长了近5倍, 而Android操作系统的应用由于基数较低增速更快, 3年间增长高达14倍。
(3) 有线宽带锦上添花。用户数量的快速上升以及应用的普及造就了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大规模迸发。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 2008—2013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30%, 其中视频类和数据类流量增速最高。
(4) 移动宽带技术不断演进。数据流量的提升伴随着的是网络的不断升级, 网速在每次升级后都有巨大的提升。从GSM EDGE网络开始我国已经建成了WCDMA、CDMA2000以及TD-SCDMA这3种制式的3G网络, 其中TD-SCDMA网络的演进型TD-LTE网络也已经处于测试阶段。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TD-LTE网络和LTE-FDD网络的标准近乎一致, 未来双网融合将是大趋势。
三、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解读结论
在全球通信需求和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 2012年5月4日, 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出台《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其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第一, 行业规模发展壮大。到2015年, 电信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 其中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超过1.1万亿元。建立创新型产业体系,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 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发展, 实现智能终端产业全面升级。
第二,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光纤接入网络覆盖商务楼宇及新建小区, 城市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60%以上, 城市和农村互联网接入带宽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以上, 部分发达城市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Mbps, 用户实际使用带宽水平显著提升。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 实现无线宽带数据业务热点区域连续覆盖, LTE商用。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基本建成。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商用部署, 骨干网和国内访问流量排名前1000位的商业网站系统支持IPv6。国际业务出口总带宽达到8Tbps, 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在信息通信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第三, 新兴业态迅速崛起。互联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深化应用。体系创新取得突破。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实现云计算中心、绿色数据中心、CDN等新型应用平台统筹布局。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三网融合在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第四, 信息服务普惠民生。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4亿户, 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 其中移动电话超过12亿户, 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5部/百人;互联网网民超过8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7%。 (固定)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 光纤入户用户超过4000万户;3G用户超过4.5亿户, 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超过36%;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 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 为医疗、教育等公益机构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
第五,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健全。
本次规划将光纤宽带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了强调, 要求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其中, 对于光纤宽带覆盖用户数量以及质量作了明确的规划:互联网网民超过8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7%。 (固定)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 光纤入户用户超过4000万户。城市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60%以上, 城市和农村互联网接入带宽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以上, 部分发达城市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Mbps, 用户实际使用带宽水平显著提升。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基本建成。
此外, 对于无线通信的发展也给出了发展方向, 提出了3G、4G业务的发展目标:3G用户超过4.5亿户, 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超过36%。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 实现无线宽带数据业务热点区域连续覆盖, LTE商用。
未来三年将是光纤宽带建设的高峰期, 为了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目标, 电信运营商势必大规模提高光纤宽带的建设投入力度。此外, 国家也有望在未来三年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调整乃至补贴等多种方式刺激运营商投资。
摘要:2011年工信部发布了《通信业“十二五”规划》对未来4年通信行业整体发展进行了判断和规划。在全球数据交换需求大幅提升的背景下, 我国通信行业也稳步发展, 基于光纤技术的发展, 宽带国家战略化, 对产出附加值的拉动作用以及移动互联对于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刺激, 综合“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未来三年将是光纤宽带建设的高峰期, 电信运营商将大规模提高光纤宽带的建设投入力度。
关键词:十二五,通信,光纤宽带
参考文献
[1]十二五期间通信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分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 2012-05-30.
【林业发展十二五】推荐阅读:
林业放权搞活转型发展09-07
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06-20
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09-16
十二五教育发展案例10-11
乡镇十二五发展规划10-01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07-27
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06-17
中国钛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目标201012109-02
县级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10-27
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