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祝福第二课时教案

2024-06-27

长青祝福第二课时教案(11篇)

1.长青祝福第二课时教案 篇一

第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4、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2.《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篇二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3.《桥》第二课时教案 篇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理解不够深。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文字,逐步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了解课文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准备: 课件 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村里仅有的一座窄窄的木桥,就在这座木桥边发生了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来到木桥边,感受发生在那个黎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豹子(个别读,开火车读)

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板书:洪水 老汉)

二、自主学习

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洪水?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熟读课文,请用“﹏﹏”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2)请用“——”画出写老汉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的句子,体会老汉的品质。(4)这篇文章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汇报、探究

(一)感受洪水的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灾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2.抽生汇报。3.(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如魔)5.指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感受洪水可怕,情势危急、营造紧张的气氛,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6.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怎么样?

(出示课件)●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7.你体会到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8.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二)感悟老汉的精神品质

1.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是谁控制了整个混乱的局面?(老汉)请将你画出的描写老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②从“站”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汉比村民先来到木桥前,他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位为民着想的好支书,难怪他会受人拥戴。)

③女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 同桌讨论:清瘦的老汉像一座山,这样比喻矛盾吗?说说理由。

② 生汇报。(“清瘦”是描写老汉的外貌,“一座山”是指他的精神)③ 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村民惊慌失,而老汉镇定自若,像一座山。男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板书:如山)

(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桥窄”是对所有村民说的,干净利落。“排成一队,不要挤!”指挥村民有序撤离。“党员排在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村民。)

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响亮、干脆、有力、节奏快)(抽读、师范读、齐读)师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他就像一座山。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 想一下什么是“揪”?(板书:揪)我把它换成“拉”行不行?

② 抽生上台表演“揪”和“拉”这两个动作,感悟“揪”与“拉”的区别。

③讨论: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④ 抽生表演读这句话。

师:在危在旦夕的时刻,老汉却把他的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那可是他的亲身骨肉啊!难道他不爱他的儿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课件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板书:推)

刚才是揪,现在却是推,你怎么理解这一矛盾动作的?

生理解“揪”与“推”这一矛盾动作,体会老汉的品质。(老汉在群众面前,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群众,心里一心只有群众;而在只有自己和儿子时,却毫不犹豫把机会留给儿子,这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师指导读,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猜想老汉想喊什么?)是啊,眼见自己的骨肉被洪水吞噬,世间哪个父母不痛心疾首?

3、再读加深感受: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4、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老汉和他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师配乐朗诵)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四段话。(学生配乐朗诵)假如你就是获救的村民,你最想对老书记说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老汉语言、动作的词语或句子,感受老汉精神品质。让学生领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写作手法。)

四、再读课题,深解题意

同学们,让我们再齐读课题,此时,你认为课题“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这还是一座怎样的桥?(它是一座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跨越生命的桥梁。)

五、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六、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在1998年抗洪和2008年汶川地震中,也涌现出了无数像老汉一样的无名英雄。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们却知道他们是为了谁。让我们在《为了谁》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吧。

七、作业:写一首小诗来赞美一下老汉。

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揪 推 如魔 如山

4.《蜗牛》第二课时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邻、居、硬”等14个生字;会认“邻、触、番”等10个生字。掌握“胆小、继续、脑袋、顶端”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突破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运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蜗牛的了解情况;通过“朗读加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学法:在自读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解决“作者对蜗牛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蜗牛图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学生:观察蜗牛。

课时巧准备: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情导入

1、引导复习:在作者的眼中,小蜗牛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一开始作者认为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发现,蜗牛做事很专心,不怕困难。

2、揭题导入:是啊,动物是神奇的,它们和人一样有灵性,只要你认真观察它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今天,老师带大家继续了解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蜗牛。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和教师的描述,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自然地进入

新课的学习。

二、观看实物,体会形象

1、教师出示实物小蜗牛,提问:看看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它是什么样的?

2、学生观察,描述蜗牛的样子。

3、引导:请你们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蜗牛的样子的。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引导说一说:哪些词语写出了蜗牛的样子?

学生反馈:“圆圆的”“螺旋形的”形象地写出了蜗牛的样子。

【设计意图】把看实物和读课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三、再看实物,体会情感

1、看蜗牛是怎样爬行的?动一动它,它有怎样的表现?

2、蜗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回答:行动慢、很有耐心、很有毅力。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知蜗牛给作者留下的印象。(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后反馈。

(2)出示句子: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它便立即把头缩回去。

①引导学生抓住“探出、东张西望、巡视、慢慢、伸出、立即、缩”等词语,体会蜗牛的胆小。(板书:胆小鬼)

②指导朗读:读时声音稍小而慢,读出蜗牛的胆小。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知作者态度的变化。

(1)教师引导,如此胆小的蜗牛后来却得到了作者的佩服,原因何在?(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①找出描写蜗牛努力爬墙的动作的句子。②用自己的话描述蜗牛爬墙的过程。③从整个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爬得慢极了、爬墙的努力、终于爬到墙顶。

(4)说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义,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5)教师小结:小小的蜗牛面对垂直向上的高墙,经过摔落的打击,却毫不退却,坚持到底,这怎能不让人敬佩?欣赏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进一步感受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通过倾听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四、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引导思考:课文中除了写蜗牛的部分,还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第一、二、六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3、这几个自然段与描写蜗牛有什么关系?不写可以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结:正因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才能感受到蜗牛的“胆小”和“不懈”,才能把蜗牛描写得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读第一、二、六自然段,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一只小小的蜗牛,给了作者很多启示,它的努力,它的锲而不舍,值得我们敬佩。而作者细心观察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能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出有趣而富有哲理的文章。

板书设计:

6、蜗牛

蜗牛

我 很努力地爬

不耐烦

还在不懈地爬

喘了一口气,继续爬

担心摔坏,以为畏惧、以为退缩

又爬(挪动)

5.狼 第二课时教案 篇五

课题:《狼》

教 学 设 计

时间:2013年5月29日

30、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简介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3、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1、生形象地复述故事情结,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讲故事。①从屠户的角度叙述故事 ②从狼的角度叙述故事

二、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课文

2、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不同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前四小节以记叙为主,第五小节以议论为主)

3、理清故事基本脉络,把握故事情节(1)串讲课文。

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②分析屠夫想出对付狼的办法及效果。③分析屠夫的防范措施及狼的表现。④续第四小节,理解并填空,出示课件。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暝,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盖以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试用一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所写的屠夫与狼之间发生的事件。出示课件

4、狼、屠夫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找出能够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句子。

讨论后明确,板书黑板上 狼:狡猾、贪婪

屠夫:机智、勇敢、果断

5、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6、作者是如何刻画屠夫形象的?(出示课件)(心理描写、动作描写)①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②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驰”、“持”;

“暴起”、“劈”、“毙”;“转视”、“断”、“毙”等,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三、体悟文章的思想主题

1、指名朗读第五小节

2、朗读指导(读出对狼的嘲讽、不屑的语气)

3、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

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②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③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④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⑤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四、综合性学习

1、有关“狼”的成语

2、有关“狼”的谚语

五、探究合作,互动质疑

虽然蒲松龄在这篇文章中写出了狼的狡猾、贪婪,但是在如今的动物学家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出示课件)

6.《琥珀》教案——第二课时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

制作PPT课件 学生

搜集琥珀的资料及其价值,利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琥珀》这篇科普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丰富的想象和写实相结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想象与写实结合的写作特色吧!

2.回顾:课文先写______,接着写_______,再写_____,最后写______。3.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4.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

(一)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三)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3.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

1.我要求大家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现在请你展示一下,你收集到哪些资料?

2.欣赏琥珀图片。

导语:老师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琥珀的图片,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

3.看到这么美丽的琥珀,我想大家也有点心动,想知道这些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现在请你们来当一回科学家,推测下面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4.先展示一两名学生的习作,集体评价推测得合不合理。然后同桌互评,写点评。5.在这篇课文里,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三、练习

1.我是小小书法家,既会读拼音,又能写词语。

zhì kǎo

jiǎo zhǐ

hǔ pò

cāng ying

()

()

()

()

péng pài

nián chóu

qián fǔ hòu yǎng

()

()

()2.字典是我的好伙伴,遇到难题就找他。

“裹”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可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包裹”在字典中的意思有:(1)包起来并捆好;包扎;(2)包裹而成的整体。文中应选第_____种解释。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琥珀》这篇课文,课文先写科学家对琥珀的假想,再写发现琥珀,最后写琥珀的样子。而在科学家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中,是根据琥珀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特别是想象作文,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

六、板书

琥珀

一万年前(化石、琥珀)夏天,热辣辣(大地的松脂)蜘蛛捕苍蝇

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淹没

7.《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篇七

1、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想想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学生答后随机板书)

2、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生活在快乐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美好,还有很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请看课件出示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静静的看,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一起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现在你就是那棵寒风中的小树,“呼---呼---”北风一阵接一阵,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你现在最需要什么?(阳光、温暖……)

(4)小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想帮助小树,给他画了一个太阳,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小树你现在感觉怎样?

(5)指导朗读。小树不冷了,小作者心里很开心,我们的心里也很开心,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可怜的小树(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1)看图2(树枝上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你想说什么?

(2)读“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那些遥远的地方呢?A

(3)鸟妈妈为了寻食物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需要什么?小女孩为小鸟画了(许多谷粒)。

(4)指导朗读,有了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饿了,我们心情怎样?(高兴)把我们的爱心一起送给小鸟吧?分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4、学习第三节。

(1)看图3(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说感受。

(2)想象一下,“没有一双海退”,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和痛苦?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3)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自在的生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自由朗读。

(4)指导朗读西西是不幸,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教室里学习),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爬山、游泳),这时西西是多么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了西西。(齐读)

5、小作者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省略号)

6、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他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才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感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1、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后说出小作者给谁画了什么?

2、学习第一节。

(1)学生看图,说出自己看图后的感受来。

(2)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在教室动情的朗诵中,学生体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学生读懂了小树的心。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读第一节,展示读,齐读,读出感情。

3、学习第二节

(1)看图说说小鸟的不幸。

(2)学生想象说话并从中明白“遥远”的意思。

8.《短文》第二课时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记――记叙、记述、记载 文体:笔记体散文

承天寺――地点(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夜――时间

游――记叙的内容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释词:元丰――宋神宗的年号。(背景:元丰年间,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由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在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并加上“本州安置”的字样。团练副使本来就是闲散官职,朝廷又明令不许签署公事。苏轼此时其心情十分郁闷。本文就写于此时期。)

①欲――打算、将要。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要睡的时候。

过渡:这就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那一天的深夜了。那么在那样的深夜到底为什么作者本已打算睡觉却又去游览了呢?接着看下文。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释词:②户――门。教师引导“户”指的是“门”,事实上月色不仅入门,也会入窗。这样我们不禁想起李白的一首诗《静夜思》中写道:“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欣然――愉快地。

翻译:月光从门口照了进来,我愉快地起身赏识去了。

3、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释词:念――想到。③遂――于是。亦――也。寝――睡觉。④相与――一起、一同。

翻译:思量着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跟自己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教师提问  这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交待了地点、人物-同游人、事件-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释词:⑤空明――清澈透明。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教师提问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学生回答  比喻――分析“空明”

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的浮游者,人们仿佛感到水的流动,这样,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组成了有色有形、有静有动的`画面.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释词:交横――交错、纵横。⑥盖――原来是。翻译: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拍的影子啊!

教帅提问 此处“水”和“藻荇”是真实的吗?

学生回答  不是。“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释词:但――只不过。耳――罢了。

翻译:哪个夜里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松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教师引导 前两句是虚写,不是写实。正如我们导入里提到的那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只是表明了普天之下。有月亮的夜晚很多,有竹柏的地方也很多的意思。

教师提问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一种人?

学生回答 答案可能不一。无一定职守,不为俗事所累,悠闲自适之人。

能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提问:请同学来逐词分析课文题目,看看课文题目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1、教师提问  这半句话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交待了时间。

教师提问  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  解衣欲睡时。

2、教师提问  这后半句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向我们交待了作者欣然起行夜游的原因。

过渡:作者起行赏月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看下文。

3、教师引导总结:行文至此共47个字,却向我们支持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由此来看,这一段文字完成了记事、绘景、抒怀的哪一项工作?(记事)他用这样短的文字记叙了五项内容。由此看来,苏轼“记”的特点是:简。用一分钟时间朗读并背诵这47个字。

4、教师引导  这个比喻写月光如水看似比较平常,细一品味就不简单了。月光看似静的,水时静时动,闭上眼,月光就像水一样静静的泻下来.这就给月光以动感。这句话精妙处,还在于作者紧承比喻用了“空明”这个词,“空明”的意思是清澈透明,这样想似乎还不够,空,还有一种空灵、无处不在的感觉。这便使月光的形象生动起来了,不仅让人感到月光如水一般的清澈透明,还让人感到那融融月色充溢整个庭院,乃至整个夜晚。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俗念全消。

教师引导:此处依然是比喻,直接把月下是写成水中景,正是月光如水,所以竹柏影才成了水中的藻荇。突出了前文比喻的效果。这样。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这正是此句话广为人称道的原因。

5、教师引导总结:本句话是绘景,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月夜美景跃然纸上.看来文不在多而在乎精。请同学用1分钟听音乐看画面,想象当时月下的美景并诵读这句话。

过渡:在这清澄的月光下,两个有同样情怀际遇的人,“相与步于中庭”那情景何其美好。可是又是清冷的,读来。总使人感到抑郁。那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作者在文中寄予了哪一种情怀。

教师引导 据唐宋贬官之制:“贬官而犹有职守,仍不得为闭;谪将而本郡官承朝中之意加以监束致言动皆不自由。亦仍不得为闲。”当时。苏轼既无职守也不受人管制,真正称得上是“闲人”。张怀民当时也是贬居黄州,境况相似。所以此处既表现了作者解脱世俗、忘情自然,享受自然美的自娱自乐的欣慰;又在这种随遇而安之中流露出作为闲人的惆怅和无奈的情绪。所以,也许辗转难眠才是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起行赏月、排解郁闷的根本原因。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在苦中求乐吧。

教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力求落实,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从“内容呈现”到“师生互动”再到“交流对话”,最后到“链接生活”,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9.《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案 篇九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2、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以上几个词说说田老师是怎样说故事的。

二、精读品味课文3至7段

1、默读课文第3至7自然段,画出我听田老师课时的神态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用三两句话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2、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3、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重点语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三、读课文8、9段

1、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品读:

8、9自然段,思考: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田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当年风华正茂的田老师如今却如此苍老,是哪些原因导致他如此苍老?

3、品读作者四十年后遇到他的田老师:“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此时我已是近50岁的人了,而且还是个知名度非常大的作家,为什么还象小学生一样给老师行礼呢?从“恭恭敬敬”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

4、“谈起往事”,他们会谈些什么?“我”会想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师恩”指的是什么?这一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默默无闻地谆谆教诲,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大家都把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笔端,付之行动。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居里夫人等等。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生接下半句)是啊!老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最后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老师,您好!》作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节的礼物献给所有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们吧。(生背文)

四、作业:

1、课外收集有关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2、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

10.《孔子》第二课时教案2 篇十

城关四小 田秀萍

一、直接引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

二、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三、先学环节(细读课文,品读感悟)自学提示一:

快速默读3——8自然段,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那几个故事?并试着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3分钟后比谁会概括。)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 推己及人 安守节操 识人不易 学而不厌

自学指示二:

默读四个故事,画出孔子言行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5分钟后,比谁阅读理解能力强。)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第一个故事

1、思考:孔子提出什么主张?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原则。概括成:推己及人。)

2、3、结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分角色朗读。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赞扬了他什么精神?(厌恶偷盗)第三个故事

1、思考: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小人”的? 出示句子:“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出示句子:“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分角色读,带着理解。

3)第四个小故事

1、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你体会出孔子的什么精神? 出示句子:《周易》文字难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两千五百多年来,孔子的好学精神和不断追求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色。

2、齐读。

四、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五、当堂训练

1. 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例: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就为所欲为。

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意思是————。

3、说一句孔子说过的其他名言:———————。4.读“阅读连接”

六、作业:

1、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如:《孔子的故事》等。

2、摘抄幷背孔子的名言。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 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 识人不易

11.《穷人》教案(第二课时)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展现穷人 “穷”境

1、《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7自然段,用“——”画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好好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批注出来。(吃,住,穿,为生活奔忙,环境)

3.教师小结、导人: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8-11自然段,找出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心理活动的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1)读第一个句子。

(2)讨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看到西蒙死了,桑娜有没有迟疑是否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没有

师: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多了两个孩子她自己会更劳累,(更没有)是啊,她什么也没有想。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了家。师: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力量驱使她这样做? 生: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多么善良的桑娜啊,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⑶教师小结、过渡:虽然桑娜本能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中。但她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一家的生活处境。想到出海打鱼仍未归来的丈夫,桑娜的心情是怎样?忐忑不安 1〉指名读第二个句子 学生反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桑娜心理很害怕。师:从哪句读出她很害怕?

生:他会说什么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担心。“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坚强、有同情心,“……他会揍我的!那边话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丈夫打她,她都不怕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担心、后悔。“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这时的桑娜心神不宁、思维很乱,她带着害怕、担心、同情、坚强,这就是忐忑不安。

师:谁能用读表现出桑娜的这份忐忑不安? 生:感情朗读。

师:不错,读出了她的担心、害怕,再慢一点就好了。再读。生:读出了桑娜的心理活动。

师:谁再来读读。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能给他一点建议吗?

生:声音太响,应轻一点。因为这是桑娜心里想的。师:有没有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感情朗读。

师:不错,读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师:同学们,这两段文字多次出现了同一个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

师:对,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师:朗读时怎么处理? 生:用停顿表现出来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自己朗读。

师:想起为了生计还在风浪中拼搏的丈夫,桑娜的内心矛盾重重,再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矛盾、忧虑、担心、害怕,复杂的情感充斥着她的桑娜内心,生:再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此时此刻桑娜想了许多,思绪万千,害怕、紧张、矛盾,最后她怎么想的?(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含的坚定的思想。桑娜对两个孩子的关心和对邻居西蒙的同情。

她的心情为何如此忐忑不安?(再读描写贫穷的句子)

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边说边板书)桑娜现在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

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个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师: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此时的桑娜多难啊!让我们带着心与桑娜感同身受吧!?(桑娜是一个极其善良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⑷教师小结、过渡:为了挽救西蒙的两个孩子,做好挨揍准备的桑娜又开始犯愁着该怎么对丈夫说这件事情。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师:忐忑不安地等着丈夫回来的桑娜终于等来了丈夫,听说邻居去世了,孩子无人看管时,丈夫怎么说的呢?

3.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1指名发言,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③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挺、度、顶、坚持、克服„„)b.讨论: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C.同学们,这是怎样一对夫妇呀,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他们吗?

三、内化升华:与文中人物真情交流,升华情感。

在温暖、舒适而又简陋的小屋里,渔夫和妻子桑娜欣慰而忧虑的深情看着躺在床上沉睡的七个孩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读了本课之后的感是什么? 生:桑娜,你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还抱回了西蒙的孩子。您是世界上最可亲、可敬的人!

生:渔夫,你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相信,你的付出会有回报的,上帝一定会保佑你们一家人的。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祝福他们一家,愿好人一生平安 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是什么?

感悟桑娜和渔夫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

四、作业设计

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是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五、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上一篇:参加省委党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天津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