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2024-12-19

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精选8篇)

1.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篇一

浅议农村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务教委柳岔小学

翟小宁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越来越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备课对教学的影响则尤为突出和明显,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就小学备课现存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略作粗浅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

备课 问题

对策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一件事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很关键,关乎成败。但当前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对备课这样一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怀着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忧思,列举一些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粗浅探析一些对策,以期唤醒推动备课工作改革意识,着力提高我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在目前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备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形式轻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既注重教学的结果,更不能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对方法的掌握。

二、重教法轻学法。教学过程呈对话式,设问过于密集,牵引痕迹重,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新课标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因此教师必须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走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

三、教案格式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缺乏个性。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准备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学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次就视为不及格。这样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学特色。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

四、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

五、有效的备课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师备课中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大量抄袭参考教案,大量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为应付检查做无效劳动。目前,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在超负荷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一周带20~30节课相当平常。除了备课、改作业、抄学习笔记,几乎腾不出时间来钻研、分析教法,只能照抄参考教案,应付检查!

为了有效地推进备课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并通过它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课改实验的大步前进;也期待着新的备课方式能使教师加快实现自身转型,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全新教学理念,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方案:

一、转变备课观念。要强化教师备课意识教育,加强管理与引导,彻底改变无需备课、懒于备课、无暇备课的三种不良现象,树立“重过程管理、重课堂实效、轻考试成绩”的观念,从这种刻板单一写教案,疲于应付抄教案的备课方式中彻底解放出来,树立大备课观,终身备课观,使备课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狭义走向广义,备课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备课方法由陈旧走向创新。

二、深入了解学生。备课的根本是“备学生”,所以,备课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能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将学生的体验、理想、情感、态度渗透到整个备课中。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确保课堂教学做到“目中有人”。

三、拓展备课形式。在备课形式上,不求统一标准,宜根据教师实际,力求多元。在编写教案上,不宜要求格式统一、项目齐全,有些项目只要教师课前认真思考了,做到心中有数,也不必写进教案之中,以减少工作量。在教案使用上,宜最大可能地实现“共享”,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班级和教师的实际,予以修改、添加个性化的内容。我认为新的备课标准应把握以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四、注重课后反思。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也叫第二次备课。每位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应认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并在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也有教育家认为:“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反思”。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的有效措施。

五、强化备课培训。农村小学教师由于信息封锁,知识老化,对备课方面的新知识短缺,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了,所以培训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校际交流培训,坚持“走出来,请进来”,到发达地区名校观摩学习,让老师开阔视野,长见识;请专家上课,让老师增知识,活思路,推动备课创新。综上所述,备课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的前奏。眼下,教师走进新课程目标实施开放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愿教师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平台,既不墨守成规,又要勇于超越,还回一个真我备课。

2.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篇二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 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 不重视备课工作, 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 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 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 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 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 是教师在课前用心去阅读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 并批注在课本上, 进而罗列出的教学提纲或轮廓。这样, 就出现了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的现象。这种“马后炮”式的行为, 很难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一锤定音式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视野相对狭窄、信息闭塞。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 手头只有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相应的教案集。没有其他教学资料, 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很少, 教研只搞些形式。他们观念陈旧、知识老化, 编写的教案缺乏新意, 设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 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习题的处理大都要求学生按教材或练习册的要求完成, 很少做调整或增补, 无开放性、生成性、个性化设计。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该门课程自己都上过很多遍了, 于是将自己过去所备过的课, 多次重复使用。作为教师, 在备课时要因时、因情、因人, 不断地更新知识, 改进教学方法。新瓶装陈酒“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课, 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意识, 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无米下锅式

有些教师, 自认为在讲台上讲课是件绰绰有余的事, 平常不注意知识的增长和素材的积累。临到备课时, 则捉襟见肘, 东拼西凑, 这样的备课要么理论分析不透彻, 要么举例说明不恰当。作为教师, 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要不停地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之时“有米下锅”, 才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 极其成功。课后, 有人问她:“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 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她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 那我告诉您, 只有十几分钟。”教师的知识越丰富, 视野越宽广, 各方面知识越宽厚, 他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把课上好。

四、闭门造车式

现在的“备课”, 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 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 你一言我一语, 进行合作, 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这些备课, 说白了, 都是在“备教法”。这种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 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 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的操作。教无定法, 对于不同学生, 因需求的差异, 教师的教法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 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 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 定然在课堂中没了“生命”。这样闭门造出的“车”, 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老师, 都是课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 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 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研究, 再大张旗鼓地拿学生做实验。

五、花拳绣腿式

一些教师为证明自己的备课有特色、与众不同, 不在备课的内容上花费心血, 却在备课的形式上大做文章, 有的备课变成了书法练习本和美术绘画本。还有的教师故意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涂涂画画。如果我们稍加深入研究, 便会发现他们的备课言之无物, 言之少理或言之无理。教师备课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是科学就要严谨务实, 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如果教师不求真不求实, 又怎能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呢?所以, 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实在、实用、实效为原则, 而不要去有意地粉饰备课, 装扮教案。

六、单边活动式

教学是双边活动, 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 不能只是老师动起来, 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作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 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 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 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 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在于教师做教学准备活动时, 学生没有参与进来, 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 要先备教材, 然后邀请学生加入, 让他们去“备课”, 预习课文, “备”出问题,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

七、虎头蛇尾式

3.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篇三

集体备课是一人主备,年级组数学老师讨论交流,并从中形成下一周教学的重难点,在讨论中交流教学方法。但是从集体备课的实施效果来看,还存在着问题。作为学校数学教研组长的我,下面就初中数学集体备课中存在问题及有效策略作一浅析。

一、存在问题:

1.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没有突出实效性。有些教师只是走过场,其实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作为备课小组一个成员的作用。多数学校对集体备课检查验收力度小,形成了应付了事的局面。尤其是开学初,由于时间紧迫,集体备课形同虚设,教师只是单纯的突击写教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集体备课。上课时,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凭“经验”上课或者“照本宣科”。

2.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长将教材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各位任课教师,由他们分头撰写,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复印后人手一份装订起来,形成集体教案,集体备课等同于“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形无实。

3.集体备课变成机械摘抄资料。不少教师并不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而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所谓的集体备课,只是在组长的倡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不加修改“窃”为集体所有。这样的备课,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的只是机械的剪贴、拼凑,全然不见研究的踪影。

4.过多的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多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重视教材的分析,教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如何备学生(包括学生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如何指导学法等方面没有体现。要改变教师已长期形成的“以教为主”的观念、习惯会很难也会很痛苦,但备学法却是使备课有实质性变革的核心,备学法是备课的落脚点,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构建有效课堂。

5.集体备课缺少反思过程。集体备课应安“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实施教学--教后反思、总结”五个环节进行。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恰恰缺少反思环节,也许更确切的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如果我们的备课只是对下个星期要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而对刚刚完成的教学任务丝毫没有涉及,我们便对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解决。所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有效策略:

1.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加大备学生的力度。教师要努力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基础与差异、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以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预设教学环节,确立课堂组织方式,形成“最佳发展区”。我们可以把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果真正把“备学生”当成备课的第一要务的话,那么,备课将由此变得鲜活而充满生机、更具价值,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课堂的空间将得到更深更广的拓展,课堂教学将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不断生成、不断生长的,是焕然一新的!

3.集体备课中教师带着问题参与研讨和交流。带着问题备课,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好办法,就会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对未知世界和新事物产生敏锐的触觉。备课时教师应多考虑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估计学生会怎么去做?”“这个问题,估计学生会怎么回答?如果学生解决不了,准备怎么指导?”“估计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等等,只有经常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才会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更具活力,更有实效。

4.集体备课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在哪些方面会存在问题,怎样讲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人手,往往效果更显著。

5.要注意“备课”与“反思”相结合。在教学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个难题、一个创新的想法,都会使教师有很多反思。因此,在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上,教师首先要对上周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4.备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篇四

冠县中学教研室 孙同 2007年11月30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字成功,必“备”字先行。备课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按照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一、学期备课——通览整体,宏观把握,居高临下

(一)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的学情分析简单应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不深入、不细致;部分教师没有教科研课题或选题不合适或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

(二)改进建议

1、学情分析

定量分析:把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按教案表格中的项目进行统计,并把相应数据填入表格。这些数据包括班级人数、平均分和优秀(得分率90%以上)、良好(得分率80%—89%)、一般(得分率70%—79%)、及格(得分率60%以上)、不及格(得分率60%以下)五个等次的人数及百分比。

定性分析:根据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答卷中出现的问题和平时的学习表现,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分析。成绩好,有学生的努力,也有教师不可磨灭的功劳;成绩差,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只有从师生双方进行分析,才更全面,才更符合实际,才更有利于改进教学。

2、教材分析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和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学内容,明确各单元(或章)的目标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写出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

3、教科研课题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也会出现不少新困惑,而开展教育科研是解决这些问题、解开这些困惑的有效途径。很多教育专家把教育科研称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些名校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要想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1)教科研课题研究概论

这里所说的教科研课题,是指教师自主的课题研究。所谓自主课题是相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规划课题而言的。自主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科学研究。要让老师们明确: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切实去掉老师们对教科研的神秘感、畏难感,激发老师们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

(2)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

①课题选择——身边的教育现象。选题宜“小”、“专”、“短”,而不宜“大”、“泛”、“长”。“小”,就是切口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专”,就是研究内容专

一、研究对象唯

一、研究方法一法为主。“短”,就是周期短,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结题,就可以马上把研究成果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运用。

②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就是指教师从实际工作中发现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认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步骤为:第一,对选择的课题进行确认。诊断其原因,确定课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第二,拟定行动方案。考虑问题如何解决,拟出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第三,实施行动和积累资料。根据方案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研究方式,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 2 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方案内容加以改进。

③研究工具——教育日记。教师要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每一篇日记可比喻为一颗珍珠,把这一颗颗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非常美丽的“教育科研项链”。日后对这个“项链”细细欣赏、解读、反思就是每个教师可以自主进行的教育科研。

④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加升华。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教育日记和获得的所有材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偶然的背后发现必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撰写行动报告或经验论文。

二、单元备课——规划局部,中观安排,承上启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个别教师对单元备课重视不够,存在应付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单元备课虽然环节齐全,但是在科学性、实用性、充实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对教法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改进建议

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本单元的教材内容,领会编排的目的及意图,根据每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拟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根据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主次、先后、详略,选择教的方法、学的方法、测试方法,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

三、课时备课——研究细节,微观落实,实地脚踏

(一)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制定;教法学法、学生活动和板书设计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教学后记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合要求,起不到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改进建议

1、教学目标

首先,对教学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要定位在学生的学上。教学目标是带有策略性和条件性的,是具体的,是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学生如何学,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次,对“三维教学目标”要有正确的理解。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理解和掌握哪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即学生在这节课上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学科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即学生在这节课上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应有哪些提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种类型,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它们是联系在—起的。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完整的教学目标。

再次,要用正确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明确说明学习什么、掌握什么;二是必须用可以检测、或者能够评价的词语来界定。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或“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这样的要求,规范的目标表述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1)谁?(行为主体);(2)做什么?(行为动词);(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如:“在3分钟内(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5道题(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的内容,即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思想观点等。教学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一般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3)学习的内容需要转换 4 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点是指教材中最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关节点。

3、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如杜郎口中学的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炼出问题,还要善于设计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的情景,并提供鲜活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二,根据问题设计教学程序,把教学环节和步骤显示出来。

第三,根据问题预设相应的教和学的方式。如: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可以预设引导学生学;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就可以预设诱导学生学;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就可以预设指导学生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就可以预设互相帮助学,等等。

4、板书设计

(1)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即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2)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即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3)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即要简明、醒目、凝练、集中。(4)要有清晰的条理性。即要眉目清楚,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次序井然。(5)要有独创的艺术性。即要结构新颖,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即要有变化,要不断创新。

5、教学后记。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 5 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关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一句话堪称经典——“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会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个大课题,这里只对课后反思(教学后记)进行详细建议。

第一,记教学中的“得”。一堂课下来,教师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总有感觉得意之处,或教师角色转变的好,教学手段运用的好,或学生学习方式应用的好,或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都要记在后记中,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裨益。

第二,记教学中的“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学方法运用不合适,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不恰当,学习效果不显著等情况,要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其原因,制定出弥补措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第三,记教学中的“疑”。有些疑难问题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等形式反馈出来的,往往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记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四、集体备课——汇集智慧,资源共享,取长补差

(一)存在的问题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实用性不强,并没有体现集体智慧。教材的挖掘、教法学法的研究、学生活动的设计不到位、不充实,实用性差。

(二)改进建议

这里所说的集体备课,指的是任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任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有的学校、有的年级、有的学科只有一位任课教师,他自己就是小集体,不适用这 6 种集体备课形式,他应该参加不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研活动,加强与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以弥补这一缺失。

1、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和主备人。每学期开学初,备课组长就要制定出集体备课的计划,确定本学期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并把主备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

2、集体备课的内容。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教学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不足,哪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一周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

5.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篇五

思渠中学:廖亚飞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下面谈谈个人学习《教师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从教育观念、教学任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这四方面开展,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一、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 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地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也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其次,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二是教师要提高反思能力。要提高反思能力,应该具备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三是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6.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篇六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件大喜事,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好坏,不仅会对教师的个人工资收入与工资积极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整个教育系统的事业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两年多来,我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过程总体平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确定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标准

绩效工资制度是根据绩效高低来确定工资分配的一种制度形式。也就是说,工资的多少是由绩效高低决定。绩效愈高,那么个人的工资水平就应该愈高,反之就会愈低。从逻辑上来分析,这是一个很清楚、明白与简单的道理。但实际运行起来却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工资分配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工资分配的原则,更取决于对绩效如何进行评价以及作出一种什么样的评价问题。如若绩效评价本身存在问题,那么工资分配的合理性就无从谈起。

首先是绩效标准问题。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要求将师德作为绩效考核内容的首位,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这个要求执行起来非常难。如今学校依据习惯性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标准,学校的骨干大多是提高学校升学率的干将,他们能够让出他们的既得利益吗?曾经无私奉献过的老教师呢,他们的利益怎么保护?过去分配相对平均的那些年,正当他们年富力强之时,虽讲求奉献但未多取报酬。现如今,由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加上教师这一职业长期劳心的特殊性,他们的身体健康、精力等方面出现下降,在与青年教师的竞争中,无疑会使这些老教师处于劣势,一个老教师工资的30%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30%的工资有明显的差距,他们各自拿出30%来“平均分配”,略失公平。

其次是谁来操作绩效工资的评定。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应遵循“尊重规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激励先进,促进发展;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基本原则。如何保证公平性呢?《意见》指出:“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优绩优酬”这一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其在制度层面上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这里不仅涉及到如何给“优绩”下一个科学性的操作性定义问题,同时也会涉及到对“优绩”如何进行合理的认定与评价问题。

何为“绩优”?该如何评价?谁来评价?是不是领导喜欢的,就是“优绩”的?绩效评估向来是个难题,弄不好就会“变味”,变成有悖于改革初衷的“负激励”。“绩优”在教育这个行业里,其复杂程度极大,常常如一团乱麻。“绩优”是考试成绩吗?假如是,不少教师会为了追逐“工资”而放弃真正的“绩优”。什么怪事都会出现,什么招都会用上:考试前给学生泄题;挤占非考试科目教学时间;判卷时“手下留情”等等。“绩优”是升学率吗?假如是,那么,这个工资改革方案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器,素质教育就更无立足之地了。“绩优”是获奖证书吗?假如是,那么,就等于给乱组织比赛、溢发证书,甚至满大街的“办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绩优”是教学论文的成果吗?假如是,就可以多花点时间在“写”上,而不必注重教学实绩,不搞好常规工作,必要时还可以花钱去发表论文,做到名利双收。

对上述疑虑与困惑,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制度措施,明确规定“绩优”的政策含义,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来加强对学校内部考核的规范与指导。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很多重要关键的任务根本无法测量,如安全教育管理、德育工作、团队合作与创新、个性化成长、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而可以测量的只有教师的任课数量、教学成绩、所教学生数量、备课批改数量、担当班主任等,这些又恰恰只是教师工作的部分或皮毛,而育人工作的全部或实质却很难做出定量测评。如果我们执着于可测量指标的考核,却又忽略了教师根本任务的管理,难免有误导之嫌。教育的对象是人,不同于工业品——其成品质量具有可衡量性。但对于学生“优劣”,又如何评价呢?如果只是培养出几个清华、北大生,却对失足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师绩效就高?教师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而这样的学生以后完全有可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公民,这样的教师绩效不高?所以,绩效很难衡量,不能量化。解决方法的关键是普惠性,在考核中该“朦胧”的朦胧,该较真儿的“较真儿”,实施绩效不违背初衷。评价指标不宜过细。在以往的量化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指标绝非越细越好。由于教师工资复杂性,有些育人中的工作诸如转化学生、培养特长生等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假如仅用显性数字来体现,无疑会引导教师产生围绕“评价数字”来工作的教育行为,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抑制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奉献精神。相比之下,多元而又粗线条的评价指标更符合教师职业的育人特点,更易激发教师敬业乐教的奉献精神,也更有利于教师群体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绩效工资的分配中要注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绩效工资虽然是以效率为标准来对工资进行分配,但是,同时也会涉及工资分配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问题,亦即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在绩效工资分配的过程中,一旦标准确定以后,那么公平就应该成为分配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公平本身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物品或权利分配是否合理性问题,而且它同时也会涉及或影响到个体效率与组织系统效率实现的问题。作为一个组织而言,如果底线公平或是基本公平原则都不能坚守,那么,效率的实现最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有些领导和学校决策层普遍存在“绩效部分工资不属于个人应得”的错误观点,绩效部分工资的倾斜角度不合理。事实上,教师绩效工资部分是财政按照人员编制发放的,也就是说跟教师个人紧密关联,而非无关。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中的分配不公,又将带来学校的不安定,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缩小不同岗位间的绩效工资差距,有利于调动整个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教师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特殊群体,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需要重实绩和贡献。但在绩效考核中适当拉开差距,特别是向骨干教师和各类名师倾斜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应使其成为教师群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由于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评价不可简单地与教师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否则评价很容易动摇被评价者的工作重心和追求取向,被评价者也容易因此淡化对工作和事业的追求,而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评价所指向的利益上来,并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极易造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毕竟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仅用拉大绩效工资差距的办法来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突破口,尽管适当的运用是必要的,但也应充分考虑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

绩效工资总量一定情况下,在学校内容如何分配?有的老师认为,70%一个大家一致,平均分,通过30%来体现业绩差别和水平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也有的老师认为,这样会挫伤老同志的积极性。笔者认为,绩效工资可以和岗位级别挂钩,但是不能有太大的差异。绩效工资差距不宜过大,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和谐发展,进而有利于整个教育的和谐发展。随着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考核的过程是否公开、是否客观、是否有良好的沟通、广大教师是否参与、是否存在申诉的渠道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公平程度。在我们通常的考核方式中,基本都是学校管理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考评小组,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我认为,为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学校管理者应担当公证员角色,公正教师的考核,应有相对数量的教师代表参与,学校行政领导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做不与一线教师争利的表率,使绩效工资改革真正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从绩效管理的整体出发,优化考核监督机制

实施绩效工资必须有一个基础,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上级对学校或者教职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价,并给予奖惩,以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的动态过程。绩效管理是一种引导教师行为,改进教师绩效的手段。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和检验教师绩效及学校绩效,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及时找出差距,进一步改进工作,最终实现教师绩效和学校绩效的共同提升。

对于一所学校的全体教职工来说,只有提高了学校绩效,才能获得政府给予的更多绩效奖励,个人的绩效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如果只以简单的绩效考核来代替绩效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教师和评优的依据,而忽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带来“重个体,轻大局;重过去,轻未来;重评价,轻开发;重约束,轻激励;重考核,轻奖惩”的弊端。

第一,在绩效标准比较模糊、难以准确量化时,让一些教师不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更不知道自己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学校组织对自己的期望。第二,绩效考核结果关系到每一个老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必然对绩效结果形成的各个考核环节都格外关注,但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使考核操作过程无法全面公开、透明,教师难免会依据自己的想象无端猜疑,这又使得学校管理者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精神压力。

第三,考核对象仅局限于普通教师,忽视了对学校行政领导成员所任学科及分管的工作的绩效考评。我们认为,对行政领导的绩效考评也必须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领导们干好干坏不可能绩效工资都一个样吧。

7.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注重“形式热闹”, 忽略“实际效果”

目前, 笔者听了许多教师设计的小学语文课, 大都让人感觉华而不实, 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他们要么目标不清, 不要说学生, 就连听课的教师也弄不明白讲课者的意图, 如果问执教者本人教学意图是什么, 回答就是觉得这样设计很新颖;要么与课堂整体教学不协调, 像是借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 总是不自然;要么故意走复杂路线, 明明用简单朴实的方法就能达到效果的, 偏偏要绕弯路、片面追求新奇的形式。

这些片面追求形式的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笔者调查了很多教师, 他们大多认为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其实, 这种做法如同“东施效颦”, 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 注重“全面培养”, 忽略“专项发展”

一般教师在备课时总有“求全”的思想, 偏偏语文教学目标的经纬度很多, 知识、情感、能力,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记忆、思维、想象……讲求完美的老师恨不得在一堂课中实现所有的目标, 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老师辛苦、学生疲惫。因此, 在备课时, 教师应根据年级和单元的教学重点集中时间和力量, 突破难点、完成重点, 进行专项训练, 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

3. 注重知识积累, 忽略习惯培养

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事实告诉我们, 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不仅在于知识掌握的多少, 更在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的知识难度很低, 只要智力正常的孩子, 掌握这些知识应该没有问题。那么, 为什么还会有不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们许多老师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 他们仍然单一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积累上,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教知识的多, 教方法的少;看结论的多, 看过程的少;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多, 重视课堂学习行为养成的少。

4. 注重教辅资料, 忽略文本, 缺乏自己的感悟

现在不少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 一要备课首先就是上网查找资料, 看有没有同类的课件、教学设计可以摘抄, 都没有想过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教材, 让自己贴近课文, 经过反复品味, 读出自己的体验来。一个没有自己见解的老师, 是不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的。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 课本和教参光洁如新, 却在教辅资料上圈圈点点。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取得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先仔细品读课文, 再去看教学参考, 然后去翻阅其他教辅材料。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更有助于激发和总结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教师出现问题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 理念新、起点高, 实际推行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 许多美好设想无法在现实教学中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仍是一个无法忽视重要的原因。作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 教师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而新课程改革在各方面都对我们教师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而我们现在教师队伍的状况是怎样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在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中师毕业的, 而由于当年教师不足, 从社会上更转入了不少非师范专业的人员, 他们都是在传统教学下成长起来的, 要摆脱固有的东西不易, 教师队伍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而这些缺乏的东西恰恰是实施新课程中最需要教师具备的。

结合教学实践,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 不理解。

由于没有理解新课程, 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怎样把握“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到底怎样摆等问题还没弄明白, 就要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了。于是, 传统的一律抛弃, 新课程又只学了皮毛, 这真是现代版的“邯郸学步”。

2. 入误区。

因为未能正确理解新课程, 教师的学习进入了一些误区, 走偏了道。比如, 在教学上, 追求技巧而忽视真情。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技术化, 往往在技术的种类、运用的技巧上煞费苦心地琢磨、钻研, 而对教学过程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 整个课堂平淡无味。教师的情感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 这样又怎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课堂?

8.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 篇八

一、分析反思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1.认识不到位。首先,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缺乏,很多教师为了应付正常教学,主动放弃参加培训或到外地的听课学习,久而久之,理论水平严重匮乏。其次,农村中学一般都是寄宿制学校,校舍紧张,常常是一个年级一个办公室,加上教学资料、教学设备的紧俏,集体备课往往是名存实亡。此外,现行的绩效工资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成绩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些教师为了得到比别人高的成绩,对集体备课持保守态度,甚至还加以误导。

2.做表面文章。某些学校教研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成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或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的“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3.错误理解。如今,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充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多“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无。

4.模式框架统一。课堂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它没有固定模式,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也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可是许多抓教学的领导认为,集体备课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据笔者粗略调查,笔者所在的山区有两所中学对集体备课作出统一的规定:教案的格式、课时、授课内容、作业乃至教学方法都要求统一。这样的集体备课,只会扼杀集体备课的科学性,打击教师对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导致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5.没有研究讨论。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其核心应该是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是下笔成文。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一人说众人听或者是一人拿一份教案进行检查修改,没有在研究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没有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跳出应付检查的误区。

二、转变观念,完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让教师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决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使教学走进一个程序化的模式中。

1.转变观念,认识集体备课的积极意义。新课改要求中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而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是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及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想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让它在农村中学也有成长的土壤,学校就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备课组的管理,让老师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3.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要求备课组长承担具体的工作,对备课组负责。备课组长一定要让每个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引发热烈而有序的争论,让集体备课充满学术论争的氛围。备课组长在每次备课前要根据备课内容和发言人的情况,精心设计交流研讨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参与、组织、领导、评价、引导作用,保证讨论过程的流畅性和高效性。

4.必须抓好集体备课的落实。集体备课以后,还应该抓好落实,认真督查教师对教材、教参和学生进行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方案。而每一课时的教案、学案,应侧重于新授内容的体味、预习方法的谋划、激活教学情境的构思和课后的反思。特别是教学后的反思,要在下一次集体备课上进行再次交流,并可让其他教师接着上“反思课”。

5.领导者要放开思维。管理者要解开束缚老师手脚的条条框框,在平时的研讨中,给予老师尽量多的教学思考时间,不让大家疲于应付材料。教学检查要偏重检查实际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动态跟踪中对老师予以恰当的评价,不要光见材料不见人。

上一篇:高一期中考试:读书的路上下一篇:战略规划blm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