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精选15篇)
1.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
印江自治县梵净山中药材金银花GAP种植基
地建设项目
项 目 建 议 书
印江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0一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 总 论............................................1
一、项目概况..........................................1 第二 章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一、项目建设概述......................................1
二、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3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效益简析.............................5
一、市场预测分析......................................5
二、经济效益简析......................................6
(一)、公司效益分析...............................6
(二)、社会效益简析...............................6 第四章 项目技术基础....................................7
一、产业发展的依据.................................7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对行业技术的意义.................7
三、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9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0
一、项目的布局规模及内容..........................10
二、规模..........................................10
(一)内容........................................11
(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11
二、项目的工艺技术及设备..........................12
(一)、繁殖技术..................................12
(二)设备的选型..................................13
三、项目进度安排..................................13 第六章 项目投资........................................14
一、项目总投资规模................................14
(一)投资概算....................................14
(二)、资金筹措方案..............................15
二、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16
三、节能减排措施..................................16 3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印江自治县梵净山中药材金银花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2、承办单位:
3、项目拟建地点:印江县。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全县种植金银花面积10万亩,年产成品1145万公斤,产值15320万元。
5、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6、概算投资: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780万元。
7、项目建设年限:4年。
第二 章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概述
梵净山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尤以灵芝、天麻、黄莲、金银花为梵净山的“四宝”声名省内外。由于合理开发利用滞后,目前仍处于种植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的现实状况。为加大我公司中药材开发利用和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县中西药公司带动农户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围绕产业化目标做大做
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2615)号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立足县情和天然资源优越条件,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的中药材产业,开发“专、精、特、新”系列产品,实现利民富县目标。
印江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会师于县内的木黄。1985年6月,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自此先后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县、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2007年至2009年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选“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为此,发展高新技术中药材产业的重大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通过在境内梵净山旅游环山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大力培育金银花资源,包装鸟语花香生态景观景点,提升美化环境效果,再加上灵芝、天麻、黄连、三七的开发利用,开发和打造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以促进旅游事业步入更好更快旅游产业发展“快车道”。
(二)发展中药材是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举措之一。
印江县是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贫困县,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发展建设中药材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十一五”计划以来县委、县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十一五”期实施了天麻、金银花、黄柏、杜仲等中药材支柱产业,总规模30000亩。实践证明:中药材资源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企业和农民一次开发长期从中获利,不失为投入少、收入高、见效快的短、平、快富民产业。因此,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形成的长远共识,极有利于贫困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为改变印江农业产业结构,利用资源优势形成经济优势,推动印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印江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印江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印江中药材GAP项目,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贵州省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开发加工金银花为主的制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金银花种植,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贵州省内就有许多中成药制药企业,这些医药企业的生产每年都消耗大量地产金银花,野生金银花远不能满足制药厂的生产需求。
由于人类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化学药品制剂和滥用抗生素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热血毒痢、风寒感冒、温病发热的疗效金银花中含的绿源酸和亚绿源酸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抗菌作用,已誉为“中药抗菌素”在非典期间以及甲型H1N1来临以后金银
花在临床应用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它的市场价格一涨再涨,所以发展金银花GAP种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天然药品和保健品成了目前药品和保健市场的热门话题。优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贵州独特的药材资源,特别是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来,省政府关于将贵州建成西部“药谷”的战略方针,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已在全省范围形成大力开展种植各种中药材的趋势,加上贵州省内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逐渐形成目前贵州地道中药材以其优良品质,一定规模的种植产量,赢得了“中药材王国”的益称,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印江县结合梵净山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在“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金银花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经营进行培育,使其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在印江县各乡镇围绕印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逐步形成以公司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后劲的发展格局。
印江县各乡镇农村经济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虽然农民群众的吃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农民增收渠道较窄,收入增加缓慢,农民人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刚刚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开放性的农业生产、致使农业产业结构整体进程缓慢,项目区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适
宜人工种植金银花,农民种植,但由于种植零星分散、规模小、管理粗放,加上在生产经营中信息闭塞,经营分散,致使农民群众在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中获得的经济效率较低,难以承担种植经营中药材市场风险。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起到较好的龙头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经营模式,带领当地农民群众的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地方财政增收起到要作用。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效益简析
一、市场预测分析
金银花是十分畅销的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广谱抗菌及抗病毒等功效,70%以上的感冒、消炎中成药中都含有金银花。近年来,我国对中草药金银花的开发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不仅药用量连年增加,而且在鲜食、香料、化工和保健食品等领域的需求急剧增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金银花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将更加旺盛。据中国经济林协会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金银花年产量仅800万公斤,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为2500万公斤,缺口相当大,所以名贵中药材金银花目前在我国的综合开发潜力巨大,梵净山的金银花浑身都是宝,种植金银花的经济回报十分的丰厚金银花中可以提取氯氨酸、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有效成分,对延缓衰老、消毒消炎、保肝抗癌等具有特殊疗效和保健作用。金银花的茎叶还可以做饲料,用以饲养牛羊。同时,金银花根系发达,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重要植物品种。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发展。金银花的原花冲之代茶,嗅之气味芬芳,饮后神清气爽。夏秋服用金银花茶,既能防暑降温、降脂减肥、养颜美容,又能清热解毒,是现代人保健养生和防病的绝好佳品。金金银花的社会需求总量大,产的优质绿色金银花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市场上紧俏的抢手货。一亩金银花年产130—150公斤金银花优质干品,按近几年市场平均价30—40元/公斤计算,年可创产值3900—6000元/亩。
二、经济效益简析
(一)、公司效益分析
通过对本公司产品成本和销售量的测算本公司每年产值为3755万,其生产成本为3408万,每年税前利润1210.66万,年税后利润347.01万。利润率9.24%,利税率32.24%
(二)、社会效益简析
本项目的建成,能创税10.4万元人民币,为农民增加1500
万金银花种植收入,提供3200个就业岗位,其次还能推动农村中药材种植结构、加深农产品加工链条、拓宽农民致富路子,有较好的作用,其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第四章
项目技术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依据
印江自治县是贵州省中药材生产地之一,据1987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名录》记载,印江县有中药材1000余种:其中:苔藓类12种、蕨类24种、植物类818种、菌类32种、动物类药87件、矿物类药27种,蕴藏量达894.45万kg(除矿物外),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多的药材,主要有灵芝、天麻、黄莲、三
七、金银花、杜仲、黄柏、吴茱萸、五倍子、何首乌、续断、白花前胡、丹参、银杏、天门冬、黄栀子、血藤、白术、草乌、白芨、毛慈菇、徐长卿等品种。灵芝、天麻、黄莲、金银花、三
七、杜仲、吴茱萸、五倍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对行业技术的意义
天麻属贵州名贵地道药材之一,是属根茎类。我县梵净山周边地区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天麻皆因个大、肥厚、质坚而驰名。2001年起步进行天麻有性繁植技术研究,在贵州省植物园袁崇文研究员(天麻专家)和铜仁地区职业技术学院梁玉勇副教授的帮扶指导下,取得很好的成果,产品品质受到专家和业界人士的好评。
为扩大天麻种植面积和提高天麻产量和质量打下良好基础。该技术是在室内筐叠式立体无土栽培,占地面积小,人为控制温湿度,不受自然灾害影响,贵州省内唯一一个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已取得丰富经验,我公司2008年天麻GAP基地生产面积5000亩,成为省定天麻生产基地之一。
金银花:我县的品种有5种,80年代野生收购量达30多吨,销售全国各大中城市。其中目前种植的主要是:梵净山区生产有一种黄褐毛忍冬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在植物分类上属科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科亚纲,忍冬季忍冬属,为多的生常绿缠绕藤木,小灌木,我公司于2004年采用国内的先进技术对金银花的种植和培育苗木进行研究,取得了金银花的压条繁殖技术和纤插繁殖等技术,以藤本矮化为木本植株,为扩大金银花的种植面积提供优质种源和生产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花期5—7月,花呈细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或直,长2—4m,直径约3mm,偶见伴状聚伞花序,叶状苔片卵圆形,表面密被黄褐花毡毛,根据贵州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何顺志所长,在全省中药材栽培培训中资料记载“此黄褐毛忍冬其有效成份(绿原酸、咖啡酸)含量比其他忍冬高一倍左右,种植后产量高达2—3倍”,现我公司永义乡张家坝村、团龙村、新业乡居龙村现有栽培面积约2000亩;2008年从河南引进的金丰一号树型银花品种,在适宜乡镇集中连片种植5000多亩,开始产生效益,该品种是目前全国金银花所有品种中最好的高产优质品种,立地成型小树状,当年种植,当年开花,三年进入盛产期,一年三茬花,花多蕾大,色鲜绒厚,产量高,品质优(绿橼酸含量高达5.8至6.8%),亩产干花150至200公斤以上,亩产值6000元至8000元,在生产上十分值得栽植的优良品种。
三、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1、适宜的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印江县土壤多为砂壤、山地黄壤,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5—6.5之间,海拔在500—1200米,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6℃左右,年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年日照数在1200小时以上,无霜期290天,适合中药材生产的特点,是中药材种植的适宜区域。
2、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25°以上坡耕地20余万亩,85%以上坡耕可供栽植中药材,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不与粮食生产争地。全县现有劳动力20余万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承担农田耕作外,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合理地组织到从事中药材开发上来,使富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和有效利用。
规划发展中药材产业梵净山周边的4个乡镇25个村的土地总面积24万余亩,其中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12万余亩,共有林地23674亩、草地面积8946亩,25°以上坡耕地7107亩。且适
培育繁植灵芝、天麻、三
七、黄莲、金银花,劳动力充裕,规划区域内的25个行政村共农户5134户20784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人口11440人,共计耕地田土面积16167亩,若每个劳力管理5亩计,尚有富余劳力8200余人。
3、交通、通讯、电力、煤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境内有铜思、印松、印沿、印德、印石公路,距渝怀铁路青溪、孟溪火车站仅60余公里,项目区村村通公路、通电和移动电话,为中药材资源培育、产品加工、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水为梵净山矿泉水,县境内燃料煤有沙子坡青坨年产7万吨矿井。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的布局规模及内容
项目区以梵净山为中心,以正在建设的梵净山旅游环山公路沿线乡镇、村为重点,即:永义乡慕龙村、尖峰村、田家湾村、永义村、河坎村、张家坝村、豆凑林村、团龙村、大元址村,新业乡后河村、坪锁村、芙蓉村、坪坝村、边山村、锅厂村、木黄镇的昔坪村、金厂村、金星村,罗场乡快场村、寨口村、李家寨村、两河村、坪窝村、清河村、罗场村等4个乡镇25个村
二、规模
印江自治县中药材发展规划的方针和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实现种植金银花面积10万亩,年产成品1145万公斤,产值15320万元,税金2604万元,并带动项目区和周边相邻4000户贫困户脱贫,每年40000人次闲散劳动力从事季节性就业。
(一)内容
1、种植安排任务是:
木黄镇种植:2.5万亩
永义乡种植:3万亩
新业乡种植:3万亩
罗场乡种植:1.5万亩
2、配套建设初制加工厂11个 新业乡3个 永义乡4个 木黄镇1个 罗场乡3个
(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在2011年金银花开始投产之前,在各种植项目区建立配套初制加工厂和生产便道以及生产用水(小水窖)等基础设施。在印江中西药业公司仓库建立精加工厂1座,在以下乡镇建立11个粗加工厂:
新业乡3个 木黄镇1个
永义乡4个 罗场乡3个
2013年至2015年,10万亩金银花种植园全部投产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基地,完善加工,包装体系,开发出“名、优、新、特”系列产品,实现“11124”总规划目标。
二、项目的工艺技术及设备
(一)、繁殖技术
1、种子繁殖
10月果实成熟后,采集装入纱布袋中揉碎,洗去果肉,捞出种子阴干层积贮藏。采种时宜选择叶大花大、品质优良、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春季4月上旬播种,先用25℃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与湿沙混匀,室温下催芽,每天搅拌1次,待30%~40%的种子露白时进行播种。播种多开沟条播,每亩用种量1.5kg左右。播后覆细土2cm左右,覆盖稻草,喷水保温。10天后出苗,除去覆盖物,每天喷水。苗高10cm左右时喷施杀菌剂防治立枯病。注意经常松土中耕,适当追肥、摘心。翌年春定植。
2、扦插繁殖
选取健壮、无病虫害、优良品种母株上的1~2年生枝条,长20cm左右,留顶部2~3片叶,下端剪成马耳形,插入基质中2/3左右,踏实,浇透水,7天后即可生根长芽,当年深秋或翌年春季可出圃定植。若用低浓度吲哚乙酸等生长剂处理插条,可提高成活率。
3、压条繁殖
选取健壮的一年生枝条,将有节处割伤弯曲埋入土中固定,枝梢露出地面。长出新根后,即可截离母体,单独定植。
4、分株繁殖
于冬末春初、萌动前挖取母株进行分株。分株时根系修剪至50cm,地上基段修剪至30cm,挖穴栽植或盆栽,每穴或盆3株,第2年即可开花。
(二)设备的选型
本设备为金银花加工成套设备,包括鲜花分级机10台、杀青10台、烘干5台、分级打包机5台等一系列设备构成自动化流水线。加工的干花产品品质匀称,气味芬芳、口感纯正、色泽美观、清新爽口,最大限度保持清热解毒之功效。
三、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进度:2012年11月-2013年5月,做好种子、肥料、苗圃的建设,做好一年育苗、二年移栽、三年管护、四年采收的生长周期安排。到2014年开始每年都育苗,每年都采收、加工和销售的方式
——2012~2013年:在管好现有天麻5000亩药园基础上,在贵州省中药材科研所的指导下,新建高标准规范化金银花苗圃园5000亩,分乡安排任务是:木黄1000亩、新业、永义各2000亩。在永义、罗场、新业、木黄分别建苗圃700亩、600亩、300 13
亩、400亩。
——2013年,在管好已有银花1000亩种植园的基础上,新建种植园3万亩(其中高标准规范化10000亩),分乡安排任务是:新业20000亩,木黄5000亩,并分别在配套建设初制加工厂8个,其中:新业乡3个、永义乡4个、木黄1个。中西药公司建精制加工厂1座。
——2014,规划的4个乡镇25个行政村中药材面积10万亩全面完成定植成园,同时在罗场建设初加工厂3个。
2014年至2016年,10万亩种植园全部投产,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中药材基地,完善加工包装体系,开发出“名、优、新、特”系列产品,实现“14124”总规划目标,使40000户贫困户脱贫,40000个季节性工资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
第六章
项目投资
一、项目总投资规模
(一)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780万元。种苗费:按照465元每亩,需455万元。肥料费:按照99元每亩,需99万元。整地栽植费,幼苗抚育费220万元。技术培训费6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0万元
小水窖1000个,按照1.5万元每个,需150万元。初加工厂房 需180万元。加工设备 需110万元 生产便道500米 需30万元。
(二)、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1250万元,其中,申请扶贫项目资金480万元(于购买种苗、肥料、幼苗抚育费)群众整地,栽植,单位自筹资金770万元(职工集资)。
境影响评价及节能措施 项目源利用及节能分析
本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文件的要求。以梵净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正在建设的梵净山旅游环山、公路沿线的乡镇、村为重点,根据金银花的生长繁植习性和土壤的要求,有效的利用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修建公路以后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进行合理有效的恢复,利用金银花的种植来美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保持梵净山的生态平衡。
围绕印江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茶叶产业的栽培规模化,加工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来带动金银花的深加工发展。加工成金银花
保健茶,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使得许多消费者都对它十分清睐,由于茶叶的加工季节与金银花的加工季节时间不相同(茶叶加工在3—5月份、金银花加工在6—7月份)所以利用茶叶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加工厂来加工金银花茶,使得以现有茶叶的加工设备和厂房二次利用来加工金银花茶,有效的综合利用,减少成本,节约资源,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财政减轻经济压力,落实了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又为财政增效增收。
二、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
一、本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有:
(一)建设期建筑垃圾及废水;
(二)生产期蔬菜废弃物及生产废水;
(三)建设及生产期机械噪音。
二、治理对策
建筑垃圾及废水、生产废弃物及生产废水因不含有毒成分,可直接进入市镇垃圾及废水处理排放系统处理排放;对机械噪音,可采用严格控制机械运作时间段及严格选购机械设备的方法,以达到严格控制噪音分贝、不影响周边群众正常生产及生活的目的。
三、节能减排措施
严格控制生产用水、用电量,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标准,降 16
低生产耗电、耗水,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2.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二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关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 《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 (试行) 》指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有观点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高职院校在政府的主导下, 与行业、企业、社会紧密联系, 结合自身的优势, 进行真实性生产。通过技术研发、生产产品等生产性过程, 产生经济效益, 并在生产中形成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从上面观点中可以看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与企业和社会进行无缝对接, 学生在校内进行实习或实训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是相同或相似的, 真正达到实习、实训的效果。学生通过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实训真正掌握一些工作的技巧等等。
2 营销策划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有模式总结
为了更好的搞好高职教育, 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理工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完善, 经管类起步比较晚, 建设的模式也比较单一, 各个高校还在摸索阶段, 就营销策划专业总结概括现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学校自营的模式:这种模式由学校自己出资, 经营和管理。营销策划专业主要是以超市为主, 很多高校纷纷建立校园超市当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的自主性强, 可以随时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 可以在实训基地做各种尝试。缺点是学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压力比较大, 利润比较少,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建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的压力小, 不用考虑经营管理的问题。缺点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实习实训。
校企合资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管理比较规范, 学校作为出资人, 可以有一定的权利安排学生实习实训, 可以学校企业好的管理模式。缺点:学校有一定的投资风险, 自主性稍微差点。
政府行业资助模式:政府或行业出资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负责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经营压力小, 自主性强。缺点是:没有企业的参与, 管理比较落后, 权责不明, 效益低。
现行情况下, 营销策划专业大部分采用了学校自营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 政府行业资助的例子很少。学校自营模式大部分职业院校采用的是建立校园超市, 这个比较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经营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并且有客源, 不用学生到处寻找客户, 基本可以锻炼学生一部分的能力。如: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渤海大学高职院校、山东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就是采用学校出资, 师生经营的校园超市。另一种常用的模式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很多学校同样采用的是建立校园超市, 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校园超市实习实训, 完全有企业出资经营管理。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的另一种模式是成立销售公司, 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由于各个高校的位置都比较偏僻, 这种模式基本上没有付诸实施的, 可行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其他形式, 还有企业在学校成立销售小分队, 每周都给学校销售小分队定任务, 分别考核每支分队的销售业绩, 定期组织学生开会学习研究, 定期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 获得大家的关注和认可。例如:娃哈哈公司在各个高校成立的营销协会等。
3 营销策划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一般高职院校安排, 学生大三要实习一年, 校内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校一般把学生安排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 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找寻各种理由消极怠工, 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不管干什么都能提高他们的能力, 学生的想法总是认为外面的实习实训要比校内的实习实训强的多。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 作为专职教师, 每天的工作是在校园超市工作, 从各方面来说与其心理落差很大, 积极性也不高。
(二) 教师的缺乏相应的实训经验
很多教师一毕业就走上了讲台, 没有到社会上工作和实践过, 对一些东西只是停留在课本上, 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当带领学生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 也手足无措, 无计可施, 只能通过一步步摸索着来, 这样就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 至少有一到两届学生的实训是不太成功的。
(三) 学校的管理比较落后, 很多制度不规范
学校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虽然也是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 但是实际运营起来很多机构形同虚设, 基本没有什么作用。与企业对照起来, 运营效率太低, 管理过于落后, 很多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官僚主义有点严重。
4 营销策划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解决策略
(一) 转变经营思路, 把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营销策划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部分都是经营的校园超市, 学生在超市经营过程中, 扮演的是"被动"的角色, 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工作安排, 实训基地变成了考验教师的能力的场所了, 转变经营思路, 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学生来自主经营, 教师起到的作用只是辅助作用, 把一下关就可以了, 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态度就会有所改观。
(二) 拓宽思路, 摸索新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营销策划专业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大部分高职院校搞校园超市, 校园超市主要是围绕超市经营, 进货、理货、收银相关的业务与营销策划专业能沾边, 但是并不太符合营销策划专业的专业性质, 高职院校可以寻找新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更符合营销策划专业的专业要求, 积极开拓新的模式, 找到本学校办学特点的实训基地模式
(三) 改变考核机制, 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家枢, 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
[2]韩真良.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方经贸, 2008 (04) .
[3]傅永强, 吴文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06) .
3.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三
关于“创建红领巾体验基地”的工作总结
金银小学位于龙溪镇马岭村5社,有教学班7个,学生232人。多年来,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稳定提高,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努力挖掘潜在优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积极探索德育的内涵,创建“红领巾体验教育基地”,学校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利用优越的资源为队员创设各种体验的阵地,将体验活动与德育工作、社区、家庭相结合,重点加强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态,健全人格,构建和谐成长环境,培养新世纪阳光少年。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巫山县金银小学关于创建“红领巾体验教育基地”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学校近期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学校方案的要求扎实开展了自查和整改提高工作,已基本实现“红领巾体验基地”的建设要求。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大基础建设、完善各项制度 1.组织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制定了以校长李佰万同志为组长,少队辅导员王玲为副组长,下设活动办公室,由王玲负责具体事项。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少先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每学期都把少先队工作作为德育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讨论决定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和中心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每学年开始,少先队大队部按照规定,对各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并与家长联系,做到与家长们共同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还改选新一届大队委,完善中队组织机构,形成一个严密的少先队管理网络。
2.制度建设
学校支部和行政领导特别重视少先队组织的成长,将少先队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上,每学期都对少先队工作给予统筹安排,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资金的正常投入落实,重点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大队部先后制定了《大队委例会制度》、《班级评比细则》、《红领巾监督制度》等各种制度,通过各种制度进行细化管理,有利地保障少先队工作的正常开展。
3.阵地建设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学校大队部有队会活动室一间。另外在广播室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学生通过广播站这个平台可以了解校内外一些典型的事例,及各种知识。加大了各种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抓常规管理工作,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我校少先队工作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开展各项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1.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锻造阳光辅导员队伍。
少先队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辅导员工作的能力和态度。只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指导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队伍。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坚持组织抓好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工作,利用1名有经验的中队辅导员带新辅导员。大队部总辅导员编制列入学校领导班子,享受中层干部的待遇。我校中队辅导员队伍整齐,素质全面,大部分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各中队还通过广播,黑板报、文明监督岗等途径培养了一批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小干部,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2.常规教育管理制度化,活动凸显特色
我校每天早上都安排有少先队干部,在学校前操场的左右两边设立文明监督岗,检查各少先队队员佩戴红领巾及衣着情况,从教育学生踏进学校的第一步抓起,逐渐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课间和午间我们的小干部们在学校里随处巡逻,监督学生们说脏话和乱丢垃圾的现象,经过一直以来的坚持,学生们大有好转,丢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还要求小干部们监督队员们在路上以及家里的表现,对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同学,即使给与批改,要求改正。现在家长们都笑着说我家的孩子懂事了。
3.少先队工作的人本化,让队员成为教育的主动者
我们以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德育工作不同时期的主题为契机,生动活泼的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少先队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让活动来育人,在活动中促进队工作的落实和正常开展。
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巫山县金银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不做违法违纪的事;刻苦学习,成绩好,全面发展强素质;积极参加各项比赛,用为学校争荣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大队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发掘典型、弘扬正气,形成氛围。
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特色活动,形成独特的“阳光暖人心,书香飘校园“的校园特色文化,促进金小师生“读经典,做真人”。
4.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化少先队教育阵地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将行为习惯和安全教育纳入少先队工作的重点内容,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手抄报、班队活动等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的习惯,都能健康成长。从习惯做起,让学生的到全面发展。近几年来学校没有发生过一件安全事故。
5.少先队活动专题化,打造阳光小主人。
每周星期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来至学生身边的一些真实的事。包括文明礼貌、勤奋好学、好人好事、感恩、安全法制等方面的一些内容,让学生能了解学校内发生的一些典型事迹,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同时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开展了“雷锋伴我成长”、“争做十好少年”、“帮父母做一件事”、“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等主题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尊廉崇洁、守法诚信意识。让学生从活动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尊廉崇洁、守法诚信意识。
4.云峰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篇四
公司在对于基地有机种植水田严格控制,严格按有机水稻种植要求,不施化肥 农药 远离生活区以减少生活垃圾对于有机种植的影响。以做好有机水稻用田三年的转化期,和保证以后有机水稻有机种植的持续进行
取样期间,方经理对种植地提出严格要求,并对种植地水田周边环境做出未来设想,设想指出云峰公司要保证有机水稻的种植,不能让周边环境对有机生产产生一丝不利有机的环境,保证有机水稻的有机性。对于种植水田浇灌用水也提出要求,要求指出对于浇灌用水我们要做到专田专水,保证浇灌用水源头不受影响,保证浇灌用水不受化肥 农药的污染,浇灌用水要与一般农田用水隔绝,以防止受到污染的可能。
5.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思考 篇五
一、鄂托克前旗绿色农业产业现状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旗,全旗资源富集,但工业短缺,没有工业污染,是一块发展农业经济的净土.“九五”以来,鄂托克前旗始终抓住农业基础建设不放松,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建设绿色产业为目标,集中精力抓重点、抓难点、抓新的经济增长点,兴建以麻黄、甘草、模式化养殖、订单农业、优良牧草为主的“五大基地”,发展以麻黄、甘草为主的药材产业,以有毒灌草为主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以模式化养殖为主的现代农牧业以及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
作 者:杨永萍 李婧 张卫红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农业技术推广站 刊 名:现代农业 英文刊名:MODERN AGRICULTURE 年,卷(期): “”(5) 分类号:F3 关键词:
6.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篇六
一、项目建设成效
1.水稻生产机械快速增加
在项目带动和购机补贴政策支持下, 示范区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水稻生产机械快速增加, 农民购机用机热情高涨。2012年, 示范区共增加水稻相关机械252台, 其中轮式拖拉机5台, 手扶拖拉机43台, 中耕机34台, 微耕机14台, 插秧机6台, 收割机1台, 喷雾器66台, 抽水机78台, 粮食烘干机2套, 育秧生产线3套, 育秧硬盘10 000个。
2.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把机械育插秧技术辐射到周边地区, 进一步提高龙海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 机耕面积1000亩, 机耕率100%, 机收面积950亩, 机收率95%, 机插面积950亩, 机插率95%,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 比上年提高26.9%。在示范区带动下, 龙海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2年底, 龙海市的机耕面积达到18万亩, 机耕率为95%, 机收面积达到17万亩, 机收率为89.5%, 机插面积为3.2万亩, 机插率为17%,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1%, 比上年提高6.7%。
3.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取得突破
培育典型, 组织现场观摩, 是实施新机具示范推广的有效形式。2013年, 龙海市农机站依托大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九湖、颜厝建立了1000亩规模的水稻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 通过开展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和机械化耕整地作业示范, 带动周边地区, 提升了龙海市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在示范区辐射带动下, 海澄镇下地村建立了一个面积200亩水稻机插示范点, 由村统一购种、育秧、机插, 受到农户的欢迎。该村成立了农机服务队, 目前已拥有手扶拖拉机12台, 手扶式插秧机7台, 乘坐式插秧机2台。服务队还为农户提供统一机灌、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收等一条龙服务, 实施全村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服务。
4.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 龙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 农机作业遍及千家万户, 为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效益, 农机站积极引导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大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建设实施, 项目资金、购机补贴资金向示范区倾斜,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35名, 从业人员40人, 拥有轮式拖拉机6台, 手扶拖拉机6台, 配套农具15台套, 插秧机16台, 联合收割机2台, 培土机14台, 开展水田机耕、经济作物起垄和中耕培土、水稻机插机收等农机作业, 年作业总收入达160万元。利民农机合作社共有会员60名, 从业人员71人, 拥有轮式拖拉机14台, 手扶拖拉机20台, 配套农具55台套, 插秧机12台, 联合收割机3台, 其他农机具20台套, 秧盘播种成套设备1套, 开展机耕、机插、育秧、机收等作业服务, 年作业总收入达385万元。通过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 有效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农机作业服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对示范区调查分析, 水稻耕、种、收机械化具有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作用。据测算, 实现全程机械化后, 示范区1000亩水稻, 单季可增产9.825万kg, 增收27.51万元, 节本26万元。
(1) 机耕效益分析
增产分析:由于拖拉机耕整地在碎土、耙田质量方面比牛耕好, 更能满足农艺要求。据调查, 机耕地块比牛耕地块增产10%, 亩可增产55 kg粮食。示范区1000亩水稻每季可增收粮食5.5万kg, 粮价按每千克2.8元计算, 亩增产值为154元, 总可增收15.4万元。
节本分析:现在牛耕1个工日只耕2亩, 每亩需支出120元。而机耕1个工日可耕25亩, 每亩支出仅80元。机耕比牛耕亩节约成本40元, 该项目1000亩, 可节本4万元, 且工效提高12.5倍, 作业时间大大缩短, 为抢农时赢得时间。
(2) 机插效益分析
增产分析:由于机械化育插秧宽行浅栽的特点符合水稻生产特性, 水稻可以达到稳产高产。机插水稻增产在6%左右, 按亩增产35 kg计算, 示范区1000亩机械化栽插水稻每季可增产粮食3.5万 kg, 粮价按每千克2.8元/kg计算, 亩增产值为98元, 总可增收9.8万元。
节本分析:传统手插120元/亩, 而用商品秧机插70元/亩, 农民亩节约成本50元, 该项目实施1000亩, 总节支5万元。
(3) 机收效益分析
增产分析:机收因脱粒干净, 抛撒损失小, 可多收稻谷1.5%, 亩可增收8.25 kg粮食。示范区1000亩水稻每季可增收粮食0.825万 kg, 粮价按每千克2.8元计算, 亩增产值为23.1元, 总可增收2.31万元。
节本分析:目前人工收割水稻 (包括割、脱、清选) , 每亩要4至5个工日, 需支出300元以上, 而机收每亩支出仅130元。机收比人工收获亩节约成本达170元, 该项目1000亩, 可节本17万元, 且耗时仅为人工作业的1/60至1/80。正是这种高效益的拉动, 使水稻机收和跨区作业得以快速发展
该项目除具有经济效益明显外, 还具有相当的社会效益:一是解决水稻全程机械化瓶颈, 实现水稻生产不再弯腰;二是农机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强度低, 可促进农村生产力转移, 化解用工难的难题;三是可加速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体现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三农”政策;五是带动农机制造、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 这一模式可以很容易复制, 只要政府支持, 水稻生产机械化将很快成为现实。
二、问题及建议
在示范区建设中, 我们也发现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地理位置差异, 农民的购买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较富裕地方的农民希望尽快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 减轻劳动力投入, 剩余劳动力可直接转移到第三产业上去, 较贫穷地方的农民对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愿望不是那么强烈, 一是需要投资;二是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转向第三产业难度较大;三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存在地域差异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示范区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中应向示范区建设倾斜, 尤其是对示范区在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上打破常规补助标准, 机械范围种类的制约, 实施农机化项目上适当提高扶持比例, 全面提高示范区建设积极性, 引导涉农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 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
2.提高水稻生产机械购机补贴标准, 扶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购机补贴要在春耕生产前实施, 确保农户购买机具及时得到补贴, 服务春耕生产。
3.提高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 先把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培训好, 再到农民中去, 同时相应地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7.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篇七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工作过程体验、岗位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应用与创新、工作经验获得的必要场所。综观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以模拟性和仿真性基地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能够真正在校内做到生产性实习的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意义、建设模式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更谈不上开展建设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可做如下定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意义如下:第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领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既是生产性实训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所以必须参与真实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接受市场的考验,通过真刀实枪的锻炼,必然会造就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纽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往往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共享,基地必然会成为加强校企合作的纽带。第四,校内生产性实训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的经济收入可用于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8.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八
发布时间: 2010-06-10来源: 职教论坛浏览次数:597
申屠江平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数量不足,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等问题,我们必须“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引企入教
作者简介:申屠江平(1968-),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农村问题..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2008年“民间资本引入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08CGYD060YB,课题主持人:申屠江平
高职院校要改善实训、实习的条件.就必须联系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专业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2006年l 1月13日召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特点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或技术服务的设备与企业大同小异,其区别仅仅是规格和型号的不同.就是设备的布局、文化氛围营造也参照企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但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至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校“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总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情境和工作氛围的车间化,生产任务的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订单”——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完成“订单”的任务。其质量接受客户检验,其生产和管理成本(包含支付顶岗实习学生一定的薪酬)独立核算,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
(一)基地数量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实训条件滞后成为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受学校办学资金制约,能改造或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有限;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虽然能够提供较多实习岗位,但能够引进的企业毕竟少;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虽然相对容易,但往往规模采大服务项目数和业务量较小,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还是有限,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二是校企工学结合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三是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
(二)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
由于校内基地的生产与实训之间虽具有同一性(通过生产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提升技能后的学生反过来促进生产,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但两者又有对立性(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
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
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训项目安排随意、没有规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入校的目的。
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人教”的提升。
三、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其建基地的力度
1.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易操作,做大做强是目标。技术服务型企业主耍是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通过咨询、培训、评价诊断、分析检测、鉴定、设计、技术开发、加工、代理、修理修配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其产品是智力劳动成果为主,表现形式往往是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发展规划、背销方案、设计图纸、居间合同等。
由于人力资本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笫一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师资和设备,减少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又节约人头费用的支出和管理成本;在组织学生进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消耗性材料的成本易控制,服务质量易把关(既有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也有同组同学的相互监督,更有质量抽监制度的保障,出现质量问题,完全能够及时采取低成本的补救措施);同时,与学校合作可以增加企业公信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企业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因此,技术服务型企乐意进驻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对于学校来说,许多技术服务型企业无污染无噪音,对日常教学管理几乎没有负而影响;技术服务型企业都是先接单,约定收费数额和方式后再提供服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无亏损之风险;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资质、技术指导力量以及相对稳定的“订单”,在真实的“社会化”的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因此,学校很欢迎技术服务型企业进驻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于引入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多,所以做大做强是目标。做大就是加大引进力度,扩大共建数量。建筑没汁、装潢艺术设计公司、产品质量检测站、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安全生产评价中心、网络服务机构、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汽车维修公司等都可以与相关专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强就是要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合作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进符合政府导向、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更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引进的技术服务型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改造和更新;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自主成立的专业老师为骨
十、吸收社会专家参与的学校专业性公司。
2、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基地困难多,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引进合适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入校。共建基地受到的制约因素多:笫一,引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要适中。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学生上手慢.在进行生产性实训时效率就低,废品率高。企业将无法承受原材料和生产时间的高成本;技术含量过低、生产工艺过简单,对学生技能提升意义就不大.如果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第二,引进的企业需无污染、低噪音.否则学校会得不偿失。第三,引进企进的产品要处于成长或成熟期,生产必须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进的企业设备功能多,产品可以升级换代,这样才能保证合作行较长的时问。第四,学校引进的企业或车间生产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上一工序和下一工序可以相对剥离,考虑到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投资企业不能离学校太远。
产品生产型企业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多,不易控制;企业追逐利润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单一与学校教学多样的矛盾不易克服;与企业共建的产品生产型校内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也相对困难,因此.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
学校要积极发掘与企业、政府、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主动跑企业,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了解与学生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对支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企业按地域、按专业进行分类,熟知企业产品、产量、技术含量、从业人员规模及工种、销售范围、盈亏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对信息库里的企业进行认真分析,寻求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探索与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新渠道、新机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进中等技术难度的、其产品就有典型教学意义的企业入校,并逐步建立由简到繁、分层次的系列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以满足不同年级的顶岗实习、实训。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对于有条件的强势专业,可以自主成立专业生产公司使之成为“校内教学工厂”,对外承接生产业务。
3、自主研发,变企业生产设备为学校的实训设备。要激发教师投身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激励教师自主研发、制作生产性实训设备。如缩小企业的大型生产设备,整合典型的生产工艺等。自主开发适宜实践教学的生产性实训设备,既提升教师的研发水平.又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既节约设备的投入经费,也节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费用。
(二)强化管理,统筹基地的功能发挥
1.建章立制,保障教学实训主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和预警机制。对一定时间内无法提供一定项目、工种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先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终止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不断的更新.实现基地建设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2.拓展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学校要整合政府、行业的资源,根据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条件、实力的差异,分层次、有计划地拓展技能考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功能:同时,要为引入的企业办理亨受税费优惠政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组织技术攻关提供更多服务,为企业开拓经营领域提供帮助。只有不断扩展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才能实现基地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温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校内基地拓展成融中职教师培训、人才培养、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区域共享型实训中心,就是成功的案例。
(三)深化“引企入教”,全面提升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
“引企入校”只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它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像”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米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即使实训硬件条件并不足,但实训效果不打折,达到“尤招胜有招”,的境界。
1.优化实训项目,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选择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让学生通过一至二个实训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任务。如仪器分析课程在筛选实训项目时就需要考虑分析对象(同体、气体、液体)、常用仪器(原子吸收、气相、液相、红外、紫外、分光光度等)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性.以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实训项目的组合要具有递进性和完整性。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编排。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然应该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接受生产任务到调研、制订方案、决策、安排生产、检查反馈、验收评价等要素),某一专业所有实训项目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涵盖该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所有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如果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完成所有项目的实训后,还有常用仪器没有接触、基本方法掌握不全,实训项目的组合就缺乏完整性。
实训项目优化组合的依据是专业、课程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引进社会智力资源,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发展技能,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开发,不断更新、积累,实现优化组合。
2.优化结构,建设系统化基地。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要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要求对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出整体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力求校内校外基地互补,校内基地结构合理。
引进合适的企业共建基地。根据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项目、分层次组织生产性实训,鼓励技能熟练的学生参与顶岗并获得劳动报酬.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方式之一。
实现“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准确把握基地建设的本质。学校按照生产性要求.改造或自建一批有一定数量、结构相对合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实训要求,引进企业某一元素(产品、技师、设施、工艺、管理、文化等)或某几个元素的组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同状况,有序、灵活组织系列生产实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基本工艺方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懂得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环境、不同设备条件下能够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装备、使用经济的方法、组织有效的管理,生产出客户和老板都满意的产品,实现基地建设的真正目标。
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学校必须把校内基地建没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有侧重有分工,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互补,共担学生教学实训的重任。
3.增强软实力,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的不断优化、完整工作过程的指导评价、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熟知,在学生技能相对熟练之时,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向,这些都对实训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通过鼓励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利用专长服务社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个体的实践技能,通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个体教学技能,通过专兼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整体实力。
不断积累,提高统筹基地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要及时掌握引进企业的生产规律,明了企业的需求,加强安全教育,在企业生产的淡季组织学生实训,在企业生产的旺季安排技术熟练学生勤工俭学,实现生产与实训的相互促进、工学结合的互利共赢。
拓宽思路,开发软件。对于难以实现实际生产的化工、安全、制约类专业的校内实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软件,在校内建立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等,为学生实际操作提供仿真操练的机会,并通过实地考察企业来解决与实际生产的对接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在于创新机制。只要我们在大局上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着眼,在具体工作中寻求合作共赢的结合点,“因企制宜”引企共建的同时,将企业的观念、规范、管理、文化和师资等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引企人校”到“引企入教”升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教育部网,2006-11-14.
[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5).
[4]杜世禄.引企入教,共建示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转载于《职教论坛》
9.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 篇九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校区) 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我院新校区建设规划, 电子类专业实训场所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 通过“筑巢引凤”, 学院与苏州凯士达电子电气厂共建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 学院提供场地与管理服务, 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企业将四条价值400万元生产流水线迁入学院, 主要生产节能灯配套产品, 该流水线融插装元件及波峰焊为一体, 是环保型的无铅流水线。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在生产经营的同时, 能为学院提供80-100个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8-10个教师的研发岗位, 每年能够容纳近千名学生顶岗实习, 实现了“学做合一”。这种合作方式使企业和学院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为加强流水线生产与实训管理, 学院成立了领导管理小组, 由电气工程系主任和企业厂长担任正副组长, 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负责具体的生产及实训。通过“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自动化设备维护”、“产品修补线”等项目实训,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研发项目实践,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建成的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具备了开设电工、电子等多门实验、实训课程的能力, 涵盖了从基础训练到实战训练教学体系的全过程, 满足了全校区机电类基础课程和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化、供热通风与空调等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为使生产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院重视生产实习过程的每个环节, 改革生产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电子专业学生直接上流水线虽有难度, 为了保证生产质量, 提高实训基地的实效, 电气工程系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的前题下, 学生进入流水线前, 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与培训。电气工程系与该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教学计划灵活调整的机制, 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与企业的生产安排尽量相一致, 以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二、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稳定持续运行的要点
为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 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 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 主动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服务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 实现资源社会化, 提供多方位社会服务。学院以此实训基地为基础, 成立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中心, 与企业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服务。
2. 强化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要建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接, 使学生在生产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争取就业后能免去试用期。为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系将学生按照流水线上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团队, 由公司技术人员和教师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设计, 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 是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的根本保障。现已制定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岗位职责, 按生产管理的流程建立并完善电子流水线各种管理制度, 实行实训基地项目负责人制度, 制订《关于加强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 使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既具有生产功能, 又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 完善真实实训环境
进一步完善真实的实训环境建设,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通风、照明、温控等设施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执行, 使设备完好率保持较高水平。按生产工艺流程设置实训室内部布局, 明确安全质量标准, 划分实训作业区域, 规范标识警示用语, 达到真实的职业活动环境要求。
10.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
宁夏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发展
宁夏自启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以来,创建了10个县的12个基地,面积达11.3万公顷,年均产绿色食品原料146万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极大调动了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积极性,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72家,产品210个,促进了宁夏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作 者:顾志锦 作者单位:宁夏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宁夏,银川,750002 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X384 关键词:绿色食品 标准化 原料 生产基地11.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一
海胶集团成立于2005年3月,成立之初,集团是典型的新公司、老企业。虽然成立之初实行了基地分公司与农场的分离,但在人员、业务、资产等各方面依然是不分彼此的,比如,基地分公司的经理依然兼着农场场长的职务。政企不分、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管控模式等鲜明特征,昭示着海胶集团依然是一家传统型企业。如何建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完成中央、省委省政府交付的改革发展使命?上市成为首选路径!
海南农垦为了抓住资本市场历史性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天然橡胶产业,在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农垦自2008年6月以来正式启动了海胶集团上市计划。并以上市为契机,全面实行了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实现了政企分开、社企分离改革吧,推进了企业内部管理扁平化、橡胶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为海胶集团尽快走向资本市场、募集后续发展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做为海胶集团基地分公司的一员,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海胶集团上市的战略意义的问题呢?我想结合海胶集团和基地分公司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市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业内一直有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上市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就是说不能单纯为了上市而上市。而是要通过上市不断从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的发展资金。也就是说上市以后能够直接融资,而这种资金是不需要归还和支付利息的。相对于企业自我积累速度较慢和银行借款成本较高来说,上市融资获得的发展资金是最有效的,也是最低廉的。
(二)上市有利于巩固海胶集团在国内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单从目前天然橡胶资产拥有量、橡胶年产量、年加工量、年销售收入这些经济指标数据来看,海胶集团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一。但是综合分析来看,由于我们的劳动生产效率底下,历史欠账较多,盈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发展是硬道理。而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是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的一条捷径。通过上市,我们就能在坐拥300多万亩胶林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不断巩固海胶集团在国内行业内的龙头地位,也符合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战略的发展方向。
(三)上市有利于带动农垦系统其他产业的发展。
纵观国内其他垦区近年来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改革到改制,再到发展这个过程。许多垦区也出现了大量的上市公司,如上海垦区的光明集团,黑龙江农垦的北大荒集团等。目前海南正举全省之力全力推动海胶集团上市,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必将给海南农垦旅游、地产、林产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上市有利于巩固海南农垦前期的改革成果。
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现资源整合和体制彻底转换,融入资本市场,变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经济,不仅为海南农垦橡胶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解决农垦机制不活、管理不规范、负担重、成本高、效益低等根本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海胶集团的上市将是海南农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能够有效巩固海南农垦前期改革成果,确保不走回头路。
另外,企业上市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机制,树立企业品牌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既然认识到海胶集团上市有那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了,我想我们做为海胶集团基地分公司生产队的一名干部,我们该如何加强基地分公司生产队的建设,把基地分公司生产队建设得更好,从而为海胶集团上市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呢?我想谈一些我的粗浅看法。
首先,作为一名基地分公司生产队的干部和职工,我们必须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谈搞好基地分公司生产队的建设问题。试想,一名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生产队干部和职工如何能把一个生产队建设好?我不敢想象!具体到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那就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橡胶家庭长期承包制度,生产队管理人员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的搞好胶工的定产工作,认真为胶工做好经管方案的解释工作,只有定产工作搞好了,才能保证每一位胶工的收入大体平衡,不至于出现一个生产队里的职工收入出现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胶工队伍的稳定,只有胶工队伍稳定了,才能更好的搞好橡胶家庭长期承包,进而为海胶集团的上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试想,没有一个稳定的职工队伍和稳定的基地分公司的环境,海胶集团能平稳的尽快上市吗?我想是不能的!作为生产队胶工,我们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割胶技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割好胶,多产胶,在为自己创造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海胶集团创造更多的利润,只有海胶集团创造的利润越多,我想海胶集团上市的可能性才越大。另外,生产队干部还必须要狠抓胶工队伍的管理和胶园的“管、养、割”工作,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因为橡胶是我们海胶集团的主业,我们必须要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而短期行为只会阻碍我们或断送我们的发展。只有这样海胶集团上市后才能走的更远!
其次,要搞好和加强基地分公司生产队建设,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生产队管理人员还必须加强生产队收胶房的工作和护林保胶工作。因为收胶房工作搞得好不好,往往也最能体现一个生产队的公平与否,从而避免对胶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打击,进而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消除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而护林保胶工作的好坏与否,也会对生产队的生产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全力以赴的抓好。
再者,要搞好和加强基地分公司生产队建设,还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生产队领导班子,没有一个好的生产队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像一盘散沙一样,就形不成合力和战斗力,那生产队的各项工作要想搞好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要搞好和加强基地分公司生产队建设,就必须要加强生产队的班子建设。另外,生产队党支部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保证每一位干部职工要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基地分公司和海胶集团保持一致,党支部成员和每一位支部党员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起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12.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二
福建华泰集团董事长吴国良日前对外介绍, 福建华泰集团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以低碳节能为理念的TOB陶板和太阳能陶瓷, 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 福建华泰集团将建设一个新的陶板和太阳能陶瓷生产基地, 有10条国际最先进的陶板生产线将投入运行。作为环保节能幕墙材料, 福建华泰集团研发生产的新型TOB陶板产品在2年内就占领了国内幕墙材料高端市场, 上海世博园、清华大学新学堂等标志性建筑都采用了该新型TOB陶板产品。为了满足市场增长需求, 华泰集团对设备、工艺流程和产品配方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优化调整。目前, 企业第3条生产线、总长230 m的新型TOB陶板产品自动化生产设备已投入建设, 2011年6月底前第4条生产线也将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行。 (沈镇平)
13.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三
衢州市建设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衢州市地处浙江西部,是浙江省的主要生猪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有关部门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传统产业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因势利导推进生猪产业升级和品牌化经营,巩固和发展壮大养猪产业,为全省各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质无公害生猪和猪肉产品.
作 者:叶永能 Ye Yongneng 作者单位:衢州市畜牧兽医局,浙江衢州,324001刊 名:浙江畜牧兽医英文刊名:ZHEJIANG JOURNAL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4(2)分类号:S828.4关键词:
14.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请示 篇十四
普洱市人民政府:
景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傣族彝族自治县,属山区、半山区县,素有“林海明珠、茶祖之源、芒果之乡”的美誉。全县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135个村(居)民委员会、1943个村(居)民小组。境内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海拔相对高差232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913米,干、湿季分明。景谷民族众多,辖区内居住着汉、傣、彝等26个民族,总人口29.7万人,农业人口26.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6.3%。
景谷是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宝地,县内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森林、矿藏、热区、能源等自然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74.72%,活立木蓄积量4800多万立方米,是云南省重要的林化、林板、林纸基地;煤炭储量700万吨,石油储量1200万吨,天然气储量3亿立方米,斑铜矿储量196万金属吨;全县大小河流共有94条,水能理论蕴藏量76万千瓦,水资源总量6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35万立方米;全县热区面积732万亩,大小坝子23个,有耕地面积47.85万亩,其中:田19.3万亩、旱地28.55万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68亩;全县已建成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地)31.32万亩,坝区10.5万亩耕地可以实现机耕。由于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垂直变化,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高效性的特点,是马铃薯生产适宜区。
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3.28亿元;农业总产值13.2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6.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 亿元;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涨幅6.5%;农民人均纯收入2254元,比上一年增
加294元,增长12.9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 元;城镇化水平26%;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85‰和4%以内。2007年,全县农作物总种植面积73.76万亩,粮豆作物播种面积49.1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1.54万吨,粮经作种植比例为50:50,农作物良种综合覆盖率78.5%,科技贡献率45%。
为充分开发利用景谷丰富的气候、热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认真做好冬季农业开发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景谷 “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拟实施景谷10000亩冬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58万元,其中:向省级财政申请扶持补助150万元,主要用于良种引进补助、示范样板土地治理及种植技术培训补助;自筹308万元,主要用于农用物资购买及土壤改良。项目设计单产18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1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800元,10000亩总产量180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8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2元。现项目建设时机成熟,组织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障,发展潜力较大。恳请市人民政府给予转报省农业厅,申请景谷10000亩冬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立项,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扶持补助。
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附件: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0000亩冬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二○○八年六月三十日
附件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10000亩冬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0000亩冬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一、项目立项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景谷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的土地、充足的热量、丰富的水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技术、资金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良好的自然资源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商品率低、效益差。建设冬马铃薯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景谷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土地资源
景谷国土面积7550平方公里,全县有耕地面积47.85万亩,其中田面积19.3万亩,占40.33%;地面积28.55万亩,占59.67%。规划种植马铃薯区是景谷土地面积较大,耕地集中,土壤质地比较适宜发展冬马铃薯的区域,拥有水田11万亩,每年有近8万亩农田为冬闲田,开发种植10000亩冬马铃薯具有充足的耕地资源。
2.农业科技条件
全县共有农业科技人员152人,其中县级52人,乡镇100人,规划发展区有42人。全县有高级技术职称6人,农艺师62人,技术员80人。农业技术人员长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胜任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
3.气候资源
景谷年平均气温20.3℃,全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3.1℃,全年基本无霜。年降雨量1295.8毫米,冬春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由于冬季热量资源丰富,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冬季播种,开春后即可上市,正值市场短缺季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4.农田水利
全县有水库(坝塘)135座,总库容14489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库容9600万立方米;小
(一)型水库13座,小
(二)型水库54座,蓄水量4889万立方米;坝塘65座,库容210万立方米。有沟渠5083条,总引水量10299万立方米,总灌溉面积23万亩。已建成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地31.3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2亩高稳产农田地。规划发展区不仅水利条件好,农田集中,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很适宜发展马铃薯种植项目。
5.交通运输、电力供应
全县公路交通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干,向乡镇辐射延伸,形成了初级公路网,境内公路里程390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组通路率达70%,其中国道323线境内线长193公里,省道长49公里,县乡道12条,全长596公里,乡村道路97条,全长1196.2公里,景永公路已实现柏油化,景民、景景公路正做柏油路建设,交通便利。全县电力装机容量4.47万千瓦,输电线路1883公里,农村通电率达96.5%,通过了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验收,具有丰富的加工生产能源。
6.农户对项目的认识
冬马铃薯种植在景谷有较长的历史,农户在种植中掌握了一定技术,也得到了实惠,加之景谷特殊的冬季农业资源优势,种植马铃薯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商品性好,市场前景广阔,农民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
二、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
项目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局统一管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二级局事业单位,隶属于县农业局)。
(二)单位的主要职能或业务范围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其主要业务是进行种植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及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宣传和科技成果转让;承担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农业植物检疫,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开展土壤定点监测,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推广合理培肥技术,承担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项目建设,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实施农田大气、农用水质、耕地、土壤的环境监测与保护,农用化学物质、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监管。
(三)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负债状况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财务收支平衡,无不良资产和负债情况。
(四)承担项目的主要优势
1.技术力量有保障。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4人,助理农艺师8人,有多年从事马铃薯品种引试、种植技术推广的技术骨干4人。
2、组织有保障。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班子健全,团结实干,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项目实施内容、实施地点
(一)实施内容
1.建立冬马铃薯生产基地10000万亩,其中:高产示范样板1000亩。
2.600亩示范样板土地综合治理。
3.开展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100期,培训4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00份。
(二)实施地点
项目区选择在威远、碧安、景谷、民乐4个乡镇的22个村。这4个乡镇是景谷耕地面积较大,田块集中,热量、水利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地方,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种植,实现统一管理。
四、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进度
(一)2008年7—9月做好宣传发动。
(二)2008年12月做好整地播种,2009年1月—2月抓好田间管理,2月下旬—3月收获。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设计单产18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1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800元,10000亩总产量180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8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2元。
(二)社会效益
冬马铃薯种植项目是利用我县冬季丰富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通过项目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使项目区农户学到马铃薯栽培技术知识,同时在生产中得到实惠,对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冬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重点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实施高产栽培技术,提倡增施有机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注重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有效防止农业生产带来污染。
六、项目技术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技术措施 1.田块选择
马铃薯是浅根作物,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肥力中上等,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以沙壤土、鸡粪土的稻田或前作为玉米的地块较好,有利于出苗和植株生长,薯块形成早而大,薯形整齐,薯皮光滑,色泽好,商品性好。
2.精细整地
马铃薯根系发达,分布广,大部份根部分布在30—40厘米的土层中,需水、肥量大,而且块茎在土壤中生长膨大,形成主要收获物,这就要求有深厚疏松湿润的耕作层。一般要求翻耕25—30厘米,前作收获后及时翻犁耙细,水稻田要翻压稻茬,泡田一段时间耙细后再排干田水翻犁后才能理墒。旱地犁翻耙细即可。栽种前2—3天精细整地,做到土块细碎,墒面平整,理好排灌沟,提高防涝抗旱能力。
3.施足底肥
马铃薯对肥料反应较敏感,在整个生育期内,需钾肥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比较合理的肥料配比是2:1:4.5(N、P、K)。施肥时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基肥,增施种肥,轻施出苗,每亩用腐熟的猪牛粪1500—2000公斤,配合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钾肥10公斤,在翻犁时施入。播种时每亩用10:10:10复合肥40公斤作种肥,施于种薯四周,肥料不能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烧苗。播种后1—2天,每亩用腐熟清粪水或沼液800—1000公斤浇施,促进快速出苗,保证苗全苗壮。
4.种薯准备
(1)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也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景谷适宜冬马铃薯种植的区域是在海拨1000—2000米地区。品种以“会—
2、会—
23、合作88、大西洋”比较容易获得高产。
(2)精选种薯:为保证播种质量,在播种前必须选择好种薯。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外型周正,薯皮细致柔嫩、光滑,大小适中,无畸形,无病斑,无虫眼,无霉烂,表皮无龟裂的薯块作种。
(3)整薯或切块作种:选择整薯作种,以露芽2个以上,单薯重40—50克的薯块为好。整薯播种芽眼多于切块薯,播种后出苗多,结薯好,大薯率高。同时可避免切口感染病害,抗逆力强,出苗整齐健壮,生活力旺盛,生长势强,不易退化,易获高产。在整薯不够的情况下,可采用50克以上的种薯切块播种,一般现切现播,将种薯切成30—50克重,带2个以上芽眼,注意切块时要淘汰病虫薯和老龄薯,切好后需严格消毒,有条件的可用福尔马林、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浸泡消毒,无条件的用当天烧好变冷的草木灰或多菌灵拌糊涂于切口消毒。
(4)种薯催芽:马铃薯播种前催芽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缺塘,保证全苗;另一方面可以提早出苗,生长快,长势好,产量高。种薯一般采用自然催芽法,选择无病虫的种薯,放置在通风透气,阴凉避雨,有散射光的室内或楼台堆放催芽。有条件的也可采用0.5—1克赤霉素(九二○)液或0.1—0.2%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后,堆放催芽,用稻草盖好薯堆,防止药液散失作用,5—7天撤除覆盖物。无论哪一种方式催芽,要求种薯带有2—3个芽,芽长1—2cm,并且粗壮。
5.适期播种
适时播种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又一有效措施。播种节令掌握不好,过早或过迟对产量都影响,过早出苗后,幼苗易受冻害,发生死苗,造成空塘。过迟会耽误大春栽插。因此要确定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宜播期。一般以12月中旬为宜,高海拔地区可适当提早。
6.种植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依据土壤肥力、品种确定适当的密度。植株高大,分枝多,匍匐茎长,结薯分散的品种稀植,反之适当密植。肥田稀、瘦田宜密,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景谷一般每亩播种5000—6000塘,株行距以25×50厘米。播种塘深5—8厘米。据实践证明,这样的密度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7.田间管理
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中需肥水较多,在生产管理上:(1)对播种后、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及时灌水防旱,保持土壤潮湿,提高产量。
(2)出苗前土壤板结要轻锄松土,齐苗后要及时中耕浅培土,并追施一次粪水(800—1000公斤加尿素5公斤),现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每亩追钾肥10公斤,此期培土要求培宽培高,增厚结薯层,防止薯块外露。盛花期,用0.1%磷酸二氢钾或膨大素喷施叶面。
(3)马铃薯生长期间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对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在齐苗后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100克,兑水60公斤或用58%甲霜锰锌4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蚜虫、潜叶蝇用阿巴尔或爱福丁800倍液防治,蛴、地老虎、黄蚂蚁用呋喃丹或绿虫清4—5公斤拌细沙在播种时施入种植塘防治。
8.及时收获
马铃薯植株大部份叶片由绿转黄,出现枯黄斑,匍匐茎干缩块茎脱离时即可收获。
(二)组织措施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分管农业技术推广的副局长和威远镇、碧安乡、景谷乡、民乐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规划及协调管理工作,具体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区要求抽调相关人员配合和协调好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
2.明确工作责任:项目区乡镇要做好组织发动和实施管理,农业局做好协调配合,农技推广中心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种子、化肥就位,抓好农户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指导。
3.加强项目管理责任制度:根据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员,拟定奖惩措施,项目乡镇农科站要集中力量抓好实施,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每一个项目区乡镇派驻1—2名技术人员协助乡镇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七、经费概算
(一)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资金估算总投资458万元:
1.良种引进:需外引良种50万公斤,需经费80万元。2.示范样板土地综合治理600亩,投资150万元,其中:田地治理20万元,水治理及沟、路配套130万元。
3.示范样板及技术培训20万元,其中:示范样板补助10万元,即每亩100元(以物资形式补助);技术培训100期4500人次,技术资料费6000份,需经费10万元。
4.肥料及农药208万元,其中:肥料200万元(化肥140万元,农家肥60万元);农药:8万元。
(二)资金筹措
15.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五
一、谷子的施肥原则
1. 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谷子栽培地块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增强微生物的活性, 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因此, 实施绿色谷子施肥技术必须以有机肥为主, 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入, 配方施用适量的大量、中微量化肥, 才能够培肥地力, 实现谷子高产、优质、高效。
2. 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
各种营养元素的合理配方施用是绿色谷子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 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 必须重视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方施用, 并补充必要的硼、锌等微量元素, 才能获得谷子高产稳产。
3.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投入与产出相平衡
要使谷子-土壤-肥料形成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 必须坚持用养结合, 投入产出相平衡。破坏或消耗了土壤肥力, 就意味着降低土壤再生产的能力, 降低谷子产量和品质。
4. 肥料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标准执行
绿色谷子生产禁止使用未经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 禁止使用硝酸盐类肥料。
二、谷子的施肥技术
1. 谷子的需肥特点
谷子属于耐瘠薄作物, 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 必须满足谷子对养分需要。根据研究资料和近年来本区域谷子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 谷子每生产100千克籽粒, 约需从土壤中吸收纯N2.5千克、P2051.25千克、K2O 1.75千克。谷子在整个生育期中, 对氮素需要量较多, 在幼苗期吸氮量占全生育期的2%~4%, 拔节到孕穗期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60%~80%, 开花到成熟期吸氮9%~30%, 且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 谷子吸收氮的差异明显。土壤氮素供应充足, 植株生长快, 叶片功能期延长, 光合作用较强, 干物质积累多, 因而产量较高。磷素能促进和调节谷子的生长发育, 磷素充足, 可增强抗旱、抗寒能力, 减少秕粒, 增加千粒重, 促进早热, 因此谷子对磷特别需要。谷子对钾的吸收能力也较强, 体内含钾量也较高, 钾素有增强茎秆韧性和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作用。硼、锌能加强谷子的某些重要生理机能, 植株生长繁茂, 根系良好, 籽粒饱满。
因此, 在生产水平提高时, 应注意氮、磷、钾施肥水平协调与提高, 补充适量的硼、锌等微肥。
2. 谷子的施肥量
按照立地条件、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化验结果、目标产量等制定全村绿色谷子生产配方施肥量, 农户依据各自的土壤养分含量, 参照配方施肥建议卡, 遵循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进行施肥。
(1) 高产区域。亩产≥500千克, 建议施肥量;亩施优质农肥2000千克或秸秆还田, 纯N 15~17千克, P2O57~8千克, K2O 6~7千克。推荐施肥配方:农家肥2000千克+配方肥58~67千克 (N-P2O5-K2O为18-12-10) +尿素9~11千克+硼肥或锌肥1~2千克/亩, 或46%尿素33~37千克+12%过磷酸钙58~67千克+50%硫酸钾12~14千克+硼肥或锌肥1~2千克/亩。
亩产400~500千克/亩, 建议施肥量;亩施优质农肥1500~2000千克或秸秆还田, 纯N 13~15千克, P2O56~7千克, K2O 4~6千克。推荐施肥配方:农家肥2000千克+配方肥50~60千克 (N-P2O5-K2O为18-12-10) +尿素8~10千克+硼肥或锌肥1~2千克/亩, 或46%尿素28~33千克+12%过磷酸钙50~60千克+50%硫酸钾8~12千克+硼肥或锌肥1~2千克。
(2) 中产区域。亩产300~400千克, 建议施肥量;亩施优质农肥1300~1500千克, 纯N 10~13千克, P2O55~6千克, K2O 3~5千克。推荐施肥配方:农家肥1500千克+配方肥42~50千克 (N-P2O5-K2O为23-12-10) +尿素3~5千克+硼肥或锌肥1千克/亩, 或46%尿素22~28千克+12%过磷酸钙42~50千克+50%硫酸钾6~10千克+硼肥或锌肥1千克。
亩产200~300千克, 建议施肥量;亩施优质农肥1000~1300千克, 纯N8~10千克, P2O54~5千克, K2O2~3千克。推荐施肥配方:农家肥1500千克+配方肥33~42千克 (N-P2O5-K2O为23-12-10) +硼肥或锌肥1千克/亩, 或46%尿素17~22千克+12%过磷酸钙33~42千克+50%硫酸钾4~6千克+硼肥或锌肥1千克/亩。
(3) 低产区域。亩产≤200千克, 建议施肥量;亩施优质农肥1000千克, 纯N 6~8千克, P2O53~4千克, 钾肥 (K2O) 少施或不施。推荐施肥配方:农家肥1000千克+配方肥25~33千克 (N-P2O5-K2O为26~12-0) /亩, 或46%尿素13~17千克+12%过磷酸钙25~33千克。
三、施肥方法
1. 底肥
亩产量200千克以下, 200~300千克中低产区域农肥、配方肥播种前一次性集中深施;亩产量300~400千克中产区域农肥、配方肥、微肥或单质肥料过磷酸钙、硫酸钾的全部, 氮肥的70%~80%作基肥播种前一次性集中深施;亩产量400~500千克, 以及≥500千克的高产区域农肥、配方肥、微肥或单质肥料过磷酸钙、硫酸钾的全部, 氮肥的60%~70%作基肥播种前一次性集中深施;
2. 追肥
谷子高产田在生育期内适量追肥, 亩产量300~400千克中产区域, 氮肥的20%~30%作追肥, 每亩追尿素10~15千克, 一次或分二次追肥;亩产量400~500千克, 以及≥500千克高产区域, 氮肥的30%~40%作追肥, 每亩追尿素15~20千克, 分2次追完。第一次追肥在谷子9片叶后, 第二次追肥在谷子20片叶到旗叶出现。追肥时间最好选在雨后及除草后进行。
四、应用效果
1. 经济效益
优质小米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施肥技术推广, 使我市谷子产量和产值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 项目区谷子平均产量350千克/亩, 比一般增产60千克/亩, 增产率20.69%, 纯增收高达300元/亩,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 社会效益
通过此项技术推广, 破解了我市谷子低产低效、施肥利用率低的难题, 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 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使无公害优质小米生产向规模化、效益化以、集约化方向发展的社会效益。
3. 生态效益
【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基地建设11-02
金银花姑娘作文07-02
金银花产业报告08-09
有关于金银花的范文08-02
《两棵金银花》阅读答案08-25
金银花市场调查报告11-02
金银花种植项目调研分析报告10-15
金银岛专题11-26
短暂的金银时光作文08-06
金银岛阅读题2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