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工业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重要动力。通过振兴工业繁荣经济是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崛起的一般规律。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观区如何进一步依托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振兴工业经济、加速追赶跨越,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工业发展情况
区划调整以来,我区立足新的区情,围绕“一主两翼”的发展思
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以赴推进园区建设,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集中精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呈现出园区扩张、产业延伸、企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尽管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区工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总体影响不大,大部分企业都能不停产、不减员,甚至一些企业在危机中抢抓机遇,逆势上扬,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主要特点有: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支撑作用有所发挥。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8亿元,实现增加值4.63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8.4倍和5.3倍,年均分别增长70.2%和50%。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72.2%。工业的加速崛起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1.5%提高到2008年的19.3%;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3.5%提高到2008年的24%,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有所发挥。
二是规模企业数量增加,发展势头较好。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2家,比2004年增加34家,并呈逐年增加态势。2008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企业有24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家。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企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产值增速超30%的企业有22家,其中安徽盈创、华兴纤维、时菱化工、金良友麻油等一批企业产值增速都在100%以上。
三是集群化趋势明显,特色逐步显现。各类企业加速向园区集中,初步形成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产业集群,集聚了全区80%以上的工业企业。2008年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9.5%。特别是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大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成效明显,已成为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和模范园区。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4000亩,入园企业39家,投产企业12家,积聚了凯美特气体、**飞凯、长江玻璃、鑫富药业、精益精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
四是工业投资逐年增长,后劲得到增强。2008年完成工业投资9.07亿元,是2004年的12.9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比2004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四年内开工项目61个,新上技改项目33个,投产企业45个。**凯美特、长江玻璃、时菱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今年以来又有污水处理厂、**飞凯等企业建成试投产,精益精化工、鑫富药业、邦龙化工等一批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与此同时,投资近亿美元的李长荣mma和投资38亿元的上海杰事杰工程塑料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工业项目的加快推进、工业平台的加速构筑,积蓄了大观工业崛起的后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近年来工业发展较快,势头较好,但与支撑大观崛起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工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总体实力不强。2008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9.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收4918万元,仅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4%。尽管这两项份额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12.5和21.5个百分点,但与工业经济的地位和支撑大观发展的要求都不相适应。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2008年全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就有14家,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尚处在起步和成长阶段,缺乏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是管理水平不高。不少企业存在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致使企业缺乏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管理粗放式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低素质扩张的起始阶段。
四是金融危机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在加深。随着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逐渐加深,工业增速同比回落,整体效益下滑,主要工业品产量下降,产品销售困难,企业订单减少,流动资金不足,制约企业的现实困难和潜在风险加大。
三、振兴工业的目标和对策
未来几年,是我区奠定崛起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客观分析大观的发展基础、产业现状和区位特点,要实现奋力崛起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依靠资源整合、园区支撑、项目带动和科技进步,做大做强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快速提升大观的工业化水平。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
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0%以上,在全市三个城区中总量领先、增速率先,迈入全省发展工业先进区行列。
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这次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从沿海地区倒闭的企业来看,有受国外需求锐减影响因素所致,但更多的是
一些传统的生产企业,即使没有危机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也将陆续被淘汰。危机是一个强制性的优胜劣汰过程,对科技含量较低行业来说是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调结构,抓升级,用低成本的资金、低成本的原材料、低成本的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要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是围绕资源、产业链和环境承载能力,瞄准全国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瞄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登门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实效。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量资金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地点和项目,我区要利用产业链和园区平台,加强宣传和推介,使我区成为投资的新目标市场,着力引进一批战略型和产业龙头型项目。二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把改制企业看成发展工业的重要资源,按照“因企制宜,能工则工”思路,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工业资源。通过机制重塑、要素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产值过亿、税收超千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三要通过引导企业加强技改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企业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引导企业在经济低潮时坚定发展信心,抓住机遇,加强基础建设投资,新上技改项目,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高潮到来时实现大提升、大发展。
二、加强投资,壮大规模总量。尽管近几年来,我区工业发展较快,连年跃上新台阶,但由于基数较小、规模不大,总量还不能与省内先进县区比,在全区整体经济增长中还没有达到期望的贡献率。振兴工业就必须扩张总量。一要提高工业投资比重。要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向工业集中,确保今后五年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60%以上,确保每年新开工超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个以上,其中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3个。当前要着力抓好鑫富药业、精益精化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二要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大观区作为全市工业振兴的重要战场,辖区内聚集了**石化、安徽华茂、安徽曙光等大企业,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工业不可多得的资源,是别的地区没有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围绕上下游发展配套产业拥有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当积极作为,加强联系和协作,争取配套,努力取得配套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片的良好效果。三是鼓励和引导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加快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形成创业热潮。四是引导优势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受冲击较大,大企业受冲击较小,好的企业还能逆势上扬,稳中求进。当前国内外的一些公司为了渡过难关,纷纷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地区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经过多年的经营锤炼和市场洗礼,我区有些企业已经具备了扩大规模、再上台阶的基础。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兼并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多渠道壮大工业经济基础。
三、培优扶强,提升综合实力。在扩张总量的同时,要抓住关键的少数,大力实施“三项工程”,提升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是扶优扶强工程。按照“抓大放小,扶强带弱”的思路,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发展战略,指导跨越式发展。要筛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并在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集中精力做强一批。鼓励企业创立品牌,开展各类认证,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二是企业家培训工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造就一个优秀的企业,甚至能够引领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把企业家看作最为宝贵的资源,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整体提高。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团队,推动企业在新的水平上加快发展。三是科技创新工程。扩大科技和人才基金规模,制定支持企业引进人才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嫁接新工艺,提升装备水平。介绍和引导企业与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协作,通过联合开发、难题招标、专利买断等形式,在企业中建设一批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让基地。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名牌”工程,打造拳头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合理布局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强化园区产业聚集和经济增长的支撑功能。大观经济开发区要积极呼应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主动作为,完善三期基础设施,推进四期平整工程,同步跟进水、电、气、路等配套工程,提高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要进一步加快在手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调度和协调,促使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提高园区经济贡献能力。要加强跟踪衔接,推进李长荣mma、杰事杰c4工程塑料等一批签约项目进区落户,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尽快显现开发区建设的效益性和对大观发展的支撑作用。要抓紧做好空间拓展工作,尽快启动海口生态园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公共设施,明确产业定位,提高项目档次,加快产业聚集,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全区经济的增长极。
五、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致力于建立服务企业的“高地”和适宜企业发展壮大的“小环境”。一是提供高效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安商”意识,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办事限时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投资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全方位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为企业提供会计、法律、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在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形成更加重视发展工业、支持服务工业的的浓厚氛围。完善区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坚决消除妨碍公平竞争、设置地方保护等各种分割市场行为,积极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各级的减负政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切实为企业减负;严厉打击各种侵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为企业创造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三是构建融资平台。在危机时期,企业最困难的就是解决资金问题。要创新担保方式,加快各类担保公司建设,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扶持。加强银企合作,与各大银行建立融资长效机制,多渠道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
2.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激发,农机化活力,推进,农业发展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 国家制定实施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基本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政策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标志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支撑, 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确保粮食增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靖宇县农业和畜牧局针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产生的强劲发展需求, 制定出了一整套适合本县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方式方法,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丰富的生产手段、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活力,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历史的客观必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地带动模式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由农业传统种植模式向林果业、药材业转变。靖宇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 气候冷凉湿润、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四季分明, 有着丰富野生林果和中草药材资源。蓝莓、山葡萄、五味子、树莓等野生浆果非常适合生长。以园参、西洋参、林下参、天麻、蒲公英、龙胆草、返魂草、平贝母等为主的地道中草药材, 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及天然无公害的成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进入平常百姓家中并远销国内外。面对市场的需求, 靖宇县政府通过对外宣传, 招商引资, 政策扶持等方法积极推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引进了以吉林东北虎药业、正旺蓝莓、吉林修正药业、中国皇封参集团、北京同仁堂、吉林通宝药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在三道湖镇和赤松乡建设万亩优质浆果种植示范区, 至2013年底, 示范区内野生浆果种植面积要达到12 000亩。以龙泉镇建设万亩长白山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区, 至2013年底全县利用农机开垦中草药材示范区面积达到了3000亩。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结合全县各乡 (镇) 特色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特点, 充分发挥新型农机具的作用, 积极引进和改革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和培训农机技术人员。根据种植方式改进机具, 先后研制出适合特色农业使用的等距离起垄犁、机械精量播种器、中草药材采收机等适用性强的农机具。从开垦荒地到深松整地起垄、精量播种、采收全程农机机械化作业, 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合理利用农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全县大面积发展林果、药材种植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全县各镇农机基层站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业生产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地, 将农机化先进技术和机具, 优先集中在示范基地上应用, 并定期召开农机作业现场会, 推广普及先进农机技术, 利用农机具搞特色农业生产, 充分发挥农机化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 带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及农机作业生产技术在全县各乡 (镇) 特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得到又快又好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是农业生产发展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的重要途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发展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机化对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 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出新型农业主体, 从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机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现代农艺技术集成应用规模推广的物化载体。发展农机合作社, 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集约化生产, 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
3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坚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头戏”, 摆上更加重要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靖宇农机管理总站根据各辖区农机具装备情况, 成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 (点) , 实行农机跨区作业, 逐步扩大代耕方式合作, 由目前一家一户的代耕向整村整乡代耕推进。做好有关市场信息的整理、汇总工作, 根据跨区作业的进度和机具到位情况, 及时更新作业市场信息, 及时向参加跨区作业的中介组织和广大机手、域内 (外) 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这几年推广的土壤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统防统治、田间管理等先进农业技术, 都离不开农机社会化服务, 并且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根本目的。另外, 靖宇农机管理部门积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 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列入全县农机化工作重点之一。实践证明,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是农业技术集成化应用的物化载体, 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把机具补贴发放工作做好、做实, 达到购机户满意。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措施, 成立了专门机构, 任务落实到人, 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及时、准确通知购机户领取机具的地点、办理手续等事项。机务人员严格按照发放程序为购机户办理手续, 做到热情服务, 确保购机户及时领取到补贴机具。同时, 积极加强与财政、金融、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 争取扶持政策, 重点向农机专业户、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3.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甘州区; 新型工业;发展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用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和循环发展的理念谋划工业发展,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至2014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474户,从业人员18870人;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3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34.8亿元、2.9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8%;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0户,销售收入上3000万元的企业33户,分别比2010年增加9户、19户,全部工业实现税收2.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20%左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发展,现已形成以火电、水电、光电、风电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以玉米种子、肉牛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高纯硅、铁合金等为主的有色冶金产业;以玉米淀粉、氟化铝、仲丁灵乳油、中药饮片等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以干法水泥、商品混凝土、钢化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工业类招商引资项目56个,完成投资75亿元,分别占新建工业项目的70%和80%,招商引资已成为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3.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围绕打造“千亿元级工业园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企业功能,园区规划面积由最初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形成了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煤化工产业园、南滩光伏发电产业园“一区多园”发展格局。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78.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5%,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3%。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实施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十二五”期间共争取企业循环化技改项目资金6200万元,实施节能减排项目64项,关停4家高污染企业,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0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5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63.3立方米,与2010年相比分别降低52.66%、25.62%。
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全区新型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工业“短腿”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由于全区传统企业较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及市场冲击的影响大,造成产业升级乏力,新型产业接续不足,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地方工业占GDP的比重偏小。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6%,与全省、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比,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全国20个百分点。
2.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少,大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50%左右, 80%的企业停留在产品的初加工上,产品不精、品牌不亮、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3.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在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上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企业不及时等现象。园区内工业用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4.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今年以来,全区工业经济受市场需求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紧、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企业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上半年全区7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6户企业因种种原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工业发展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技术支撑为动力,不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抓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以“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为前提,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电、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体系。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大项目、大型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发展,形成定位合理、功能有别、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促进更多产出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落户园区。
(二)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全区资源优势,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筛选、论证、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500强企业投资兴业。严格落实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加强跟踪服务项目工作,真正达到招进一个、建成一个、达标一个的目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外向型业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发展能力、整体竞争能力,逐步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企业。
(三)抓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名牌产品
坚持用“互联网+”高新技术和引进先进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技术研发工作正常运行,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借力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严格落实品牌产品奖励政策,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张掖玉米种子” “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等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力争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四)抓人才建设,完善企业用人机制
完善用人机制,从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人才充实到骨干企业之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养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善于创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着眼长远发展,完善企业服务生政策,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实行企业优秀人才区政府津贴制度,加大非公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力度,鼓励企业人才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
(五)抓发展环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4.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现状调研报告 篇四
司等企业,采取座谈、走访、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工业以没收大田坝、漭水等地的私营炼铁作坊转为国有,没收蒋家山豪绅用于伪造“半开”的一台发电机组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有了工业的初创。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制度不断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纸”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硅冶炼、矿产、原煤、建材、电力”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本世纪前二十年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和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糖产业。继1977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500吨的湾甸糖厂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统、红庆糖厂。目前我县有三户制糖企业,五条制糖生产线,即恒盛糖业有限公司、(柯街糖厂、卡斯糖厂、湾甸糖厂)、康丰糖业公司**勐统糖厂和红庆糖业公司**红庆糖厂,在厂员工1100人,榨季达1600人,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糖6500吨,日产酒精5500升,拥有固定资产近4亿元。带动着全县8个乡镇,2个农场,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22803户蔗农,近11万人口种植甘蔗。2008年县内共种植甘蔗达16394亩;
2、茶产业。以1958年建立**县红茶精制厂为起点,相继发展创建了“碧云”、“树根地”、“尼诺”、“勐鑫”、“雪兰”、“龙润”等为主的茶叶品牌以及发展了全县140户小规模茶叶加工初制厂,支撑着全县制茶工业的稳定发展,茶叶生产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规模化生产。
3、纸产业。以1994年**县造纸厂的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县造纸工业,2000年通过资产整合重组,整体出售给香港建星纸业公司,2008年生产纸10669吨,实现产值5663万元。另外,我县木材加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无规模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只有初加工小规模企业9户,2008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产值达4152 万元。
4、矿产业。以1978年弯岗锡矿的采选为切入,相继发展了贞元、盛吉硅冶炼,探索铜、铁、锑、铅、锌等采选工业,为矿冶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5、煤产业。以1956年组建的采煤队开采七甲煤矿为标志,发展成为露天开采的红星煤矿,井下开采的崩龙田、华侨农场等13户煤炭开采工业,2008年开采煤炭36万吨,产值6515万元;
6、建材业。在1976年建成投产的年产5000吨**县水泥厂后,相继发展了湾甸水泥厂以及9户建筑砖生产企业,推动了建筑建材业的发展;以1964年建成的河东水电站投产为起步,取代了火力发电厂。
7、电力业。先后建成了新城、河西一级、河西二级、九甲、三八沟、橄榄河、弯弓桥、松山河、岔河、更戛河二、三级水电站,2008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1255kw,年发电量达11192万度。
2003年县委、政府提出工业立县战略以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方针,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全局思想,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壮大、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44亿元,同比增29.76%;完成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25.96%;实现税收0.68亿元,同比增11.4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同比增118.6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0%,增2.26%;单位gdp能耗下降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51%。工业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地方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存在问题
5.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6.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东山头·xx创新产业园位于孝感市孝南经济开发区东山头工业园核心区域,地处湖北工业发展走廊,紧邻107国道、316国道、京珠高速、福银高速等中国南北交通动脉;坐拥汉孝城际高速双轴,城际高速与武汉一体化,南北交通动脉快速通达全国。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简介
东山头·xx创新产业园是孝南区立足武汉城市圈副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孝南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湖北全洲集团和华中地区知名城市产业地产品牌运营商德成控股投资,由湖北东山头富升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园区建设设想是创造性引入全新工业系列第五代产品理念,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孵化成长型高端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集生产、生活、展示、交易、信息交流、仓储物流、金融结算、工业旅游等多业态融合、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集群。
该项目于2012年7月正式启动,计划用5—6年时间分区滚动开发完毕。园区总规划占地面积40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45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引入新型现代中轻型生产型企业800-1000家,引入生产服务型企业800家以上,引进企业总投资达150亿元以上,年利税可达15亿元。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开工面积达40.4万平方米。
2、发展理念
xx创新产业园以产业集群要素缔造城市核心、提升城市功能为出发点,打破传统工业园以单个项目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提出“生态产业集群+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新兴产业服务集聚区”的运营模式,创造中部多元创新产业、产城一体开发模式的典范。
结合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响应市区战略规划与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沿海产业转移以及“8+1城市圈”发展契机,重点引进在行业具有影响力与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具有成长型、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入驻,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引入国际先进的“产业观光、产贸互动”理念,打造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及产业文化博览中心,推动城市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配置及配套需求,引入生产服务性产业,包括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品牌推广、物流配送、海关报关、法律会计、知识产权交易及成果转换等服务性企业入驻,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园区。
3、服务理念
东山头·xx创新产业园,引入国际运营理念,聘请专业运营团队,为园区企业提供从后勤服务、到人才招募与培训、到企业孵化、加速及上市辅导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管家式、保姆式服务。
行政服务平台:联动政府设立园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等行政一条龙服务。
后勤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宿舍、食堂、交通、会议、体育运动、物业管理”等全方位服务。
人才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普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招聘及培训、教育”等人才服务。
电子商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原材料及产品供求信息、原材料集团采购及产品销售”等电商服务。
金融服务平台:与银行及大型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引入融投资专家团队及相关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最优化的融资服务。
政务服务平台:成立入驻手续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投资可行报告、环评、工商税务注册、电话宽带申报”等全套服务;政府部门为入驻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现场办公、简化手续。
市场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产品及品牌推广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园区企业产品符合政府需要,推荐给政府机关及驻外机构为指定专用产品;符合市内、园区企业配套需要产品,与政府协同推荐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
会展服务平台:园区将建设配置先进设备的会议中心,并由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会议会务服务;同时博览中心配置专业展览机构,为企业提供布展等各类展会服务。
工业观光平台:以产业文化博物馆、国际文化广场、产业文化雕塑景观带等设施为载体,引入工业观光、旅游人群进入园区,将园区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直接展示给消费人群。
(二)目规划情况
1、区块功能定位
园区共分为A、B、C三个地块,分三期交叉开发,B地块首批开工。
A地块:位于衡一路以南、横二路以北、107国道以东,纵一路以西;规划净用地面积324.7亩,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容积率2.63。打造总部经济区及市场交易区,规划有工业原材料集中展贸中心、工业原料及商品交易中心(含家居建材贸易中心)、总部办公、电子商务中心、品牌企业展贸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商务区(酒店、会所等)、配套生活服务区。
B、C地块:B地块位于横二路以南,沦河以北、纵六路以东,京珠高速以西;C地块:位于横一路以南、横三路以北、纵五路以东、纵六路以西。B、C地块内有生态水系环绕,规划总占地面积为3703亩,总建筑面积为501万平方米,容积率2.06,建筑形态涵盖生产、研发、会展、企业孵化、产品展示、办公服务用房、宿舍等功能。重点引入板材型材、地板、木门、橱柜衣柜等木制品行业企业,旨在将B、C地块打造成先进生产制造区。
2、产能设计
A地块项目实施完毕后,将成为中三角最大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交易市场,每年形成10亿元以上的交易额;项目总体建成投产后将形成20万人创业聚居的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产业新城。
B、C地块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引入新型现代中轻型生产型企业800-1000家,引进企业投资150亿元以上,年利税可达10亿元,可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引入生产服务型企业800家以上,年利税可达5亿元;每年举办2次以上全国性交易会(节),形成有影响力的“中交会”,不断提升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项目进展情况
1、建设情况
A区建材大市场土地面积320亩,已开工土地面积192.5亩,正在办理土地证100亩;已开工建材大市场13万平方米,其中A区一期开工6.5万平方米(2014年12月竣工),A区二期开工6.5万平方米(2015年6月竣工)。
B1区土地面积463亩,已开工土地面积281.47 亩,已办理土地证45亩;已竣工17.4万平方米,并逐步交付使用。B2区目前正在收地。B3区土地面积430亩,B3一期已开工土地面积192.79亩,已开工10万平方米(2015年6月竣工)。
C区土地面积1952亩,正在收地。
2、销售情况
园区采用商铺出售、厂房定制、标准厂房出售等三种灵活招商模式。东山头富升置业有限公司花费近2000万元做广告宣传,xx创新产业园在武汉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B地块招商已完成80%,已销售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签约客户100家;销售金额3.8亿元;回款金额0.92亿元。签约客户总投资规模12.8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值6.66亿元。其中B1区已有9家厂房交付,正在装修阶段,预计2015年9月以前逐步投入生产。
★ 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 工业园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 武汉工业园区实习报告
★ 调研报告模块
★ 调研报告格式模板范文
★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
★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
★ 工业园区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小学生调研报告
7.太谷县农民收入翻番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一、前五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分析
前五年的增长分析分两部分, 一是县统计局“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的农民纯收入的情况;二是全国固定观察点水秀乡武家庄村的收入数据。
(一) 全县前五年收入构成与增长分析。我们把2005年以来农民收入基本情况、结构、增长分别列于表1、表2、表3, 单位:元、万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呈现出了加速之势。从表二可以看出, 过去5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55.11元增至8008元, 增长92.7%, 年递增14%, 如果延至“九五”末, 十年的年递增为11.8%, 而“十五”期间的年递增率9.7%。这三个数据表明, 太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10年时间里, 不仅处于较快增长期, 而且呈加速之势。简单来讲, 就是在“十五”期间, 7年翻一番的速度。“十一五”期间, 进入了五年翻一番的速度。
单位:元
单位:%
单位:%
如果把农民收入构成简单划分的话, 可分为四大块:农业、非农、劳务与其他。
大农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年递增率为8.5%, 养殖业为25.8%, 这表明养殖业有着强劲的成长力。
非农产业五年的年递增率为29%, 二产为负增长, 三产为31.6%, 三产中, 交运业增长12.6%, 餐饮服务业增长37.9%。这与我县三产快速成长的现实相吻合, 而且还表明三产较之二产更适合于家庭经营。
劳务在“十一五”期间年递增率为11.6%, 十年间的年递增率为29.7%, 这表明, “十一五”期间的劳务增长低于“十五”期间, 这一点似乎与客观现实中劳务收入的快速成长不相符合。
其他收入即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增长十分迅速, “十一五”期间的年递增率为49.6%和83.9%。2010年的这两项收入就由2005年的42.2元增长为523.1元。这是尊重财产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必然结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尽管劳务收入的估算有偏低问题, 但总量也超过了曾是农民收入主体的农业 (2010年劳务收入2948.5元, 农业收入为2899元) 。
三产收入突破千元, 达到1010.9元。加上其他收入523.1元, 共计1534元, 占农业收入的52.9%。
如果简单地把农民收入分为两类农与非农就是3528.2元和4482.5元, 农与非农比为44:56, 非农比农高出了12个百分点。
在统计系统中, 少了一块林业。在太谷林业中的苗木是太谷农村的一项重点产业, 而且成长力非常强盛。对这一缺失, 我们应当充分估计。因为苗木收入是太谷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是重要的一块。
———农民收入的构成呈优化之势, 农业的主体地位正被取代。
从表3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五年中, 农业收入的比重由51.2%下降为44.1%, 下降了7.1个百分点。农业在农民收入的主体地位被打破, 这是我县农民收入构成优化的结果, 更是非农经济发展的必然。
从农业内部来看, 农业收入比重由46.4%下降为36.2%, 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而牧业收入则由4.9%上升为8%, 提高了3.1个百分点, 这表明, 在大农业内部, 经济结构呈现了快速优化的趋势。
农户的第二产业呈现剧烈波动, 到2010年成为负收, 这表明, 家庭工业一部分扩大脱离了家庭经营, 一部分则因经营不善而萎缩。这是其第二产业在农民收入份额中不稳并呈现萎缩的主要原因。
农户的第三产业收入比重由6.2%上升为12.6%, 提高了6.4个百分点, 这表明第三产业适合于家庭经营, 呈现出了快速成长的发展之势。而且在家庭三产中, 餐饮服务业快速成长, 交通运输则相对放缓, 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农户的其他非农经营性收入如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由1%上升到6.5%, 增长5.5个百分点, 这表明农民收入中财产性、资金性的收益在迅速成长, 政策性转移也在迅速成长。
(二) 武家庄村27年农民收入增长规律分析。武家庄是全国的300个固定观察点之一, 从1984年开始除1985年、1992年、1994年三个年度外, 全部进行全面户调, 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令人信服的可靠性。因此在这里费点笔墨对该村农民收入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的27年, 武家庄村的农民纯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 从1984年到2010年, 人均纯收入由501.4元, 增至10901元, 增长21.7倍, 年递增率达12.6% (见表1) 。如果深入到各年度来看, 该村的农民纯收入并不是连续增长的, 而是在剧烈的波动中增长的。在27个年中的24年, 历史最高年只有13个年头, 比上年增长的只有16个年头。1998年人均纯收入由2852元下降为1827元, 下降了36%。分年度数据还表明, 1997年至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处于低迷状态, 5年的年递增率仅为0.097%, 不足一个百分点。
单位: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如果分段来看的话, 增速是加快的。1984年到1990年, 年递增11.4%;1990年至1995年, 年递增为15.1%;1995年至2000年, 年递增9.1%;2000年至2005年, 年递增10.9%;2005年到2010年, 年递增16.8%。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收入的增长, 总体上是提速的。如果我们以新世纪划分的话, 上世纪的16年, 年递增率为11.8%, 新世纪以来的10年递增率为13.8%, 比上世纪16年的年递增率高了2个百分点;而十一五期间, 增速为16.8%, 比上世纪的增速快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较高基础上, 农民收入依然可以提速增长。
武家庄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发生着极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 主要是种养业, 占总收入中的81.9%, 到2000年种养两业的比重下降至38.4%, 劳务收入急剧上升至37.4%。新世纪以来, 又有了新的成长点。二、三产业 (主体是三产) 和非借贷性 (国家补助性和财产性收入) 迅速增加。
二、三产业由微不足道发展起来, 到2010年达到27.4万元, 26年来年递增率达13.58%, 全村人均达1053元;以政策性补助、资本性收入为主的借贷性收入达25.6万元, 是2000年的11.1倍, 10年的递增率为27.24%, 全村人均达985元。
劳务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达121.1万元, 是2000年的4.47倍, 年递增16.14%, 人均4658元。
种养业的比重虽迅速下降, 到2010年为33.5%, 但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如果分开来看, 养殖业处于停顿状态, 而种植业增速更快些, 26年的增速可达9.7%, 这与该村新发展设施蔬菜有较大关系;而畜牧业则与全县养殖业快速成长的现实不太一致。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农业的剧烈波动应为波动之源, 引发了农民收入的剧烈波动。以劳务为主, 三项并举 (劳务、三产、非借贷性) 的收入是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之源。
随着社会经济广度的开放性发展, 较为封闭的武家庄也走向了开放。家庭经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88.5%下降为46.8%, 下降了41.7个百分点。而农业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只有37.4%, 非农收入已成为武家庄农民收入的主体, 接近了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未来五年农民收入的增源分析
过去太谷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分析和对全县55个村1080户的调查, 我们认为, 太谷农民收入增长的后劲较足, 通过努力, 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一) 从提速发展看翻番的可能性。无论县统计局“十一五”的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情况, 还是武家庄27年的户调, 一度地表现出了提速发展, 基本上接近和超过了五年翻番。全县“十一五”期间的农民纯收入增长14%, 离翻番发展15%只差1个百分点, 而武家庄2005年以来的年递增率高达16.8%。此翻发展高1.8个百分点。按照经济发展惯性来看, 这种翻番发展的势头不会停顿下来, 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大势也是一致的。
(二) 从农业规模扩张看翻番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将1080户和55个村依农业、非农、劳务三部分列表进行了分析, 现在先来分析农业。从粮食作物来看, 面积基本稳定而收入由395.4万元达到691.5万元, 增长74.9%,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产增加;二是粮价上涨。从总的趋势看, 太谷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减不会太大, 而单产会稳步上升, 粮价亦会持续上涨, 这就使农资成本亦会随之上涨。
单位:个、亩、万元
单位:亩、头、只、万元
设施农业的数量由65个增加到106个, 增加了63.1%, 收入由144.8万元, 增加到290.9万元, 增长了101%。
户调蔬菜的总面积基本稳定, 但总收入增长不少, 主要是单亩收入由2005年的2354元增至2010年的3171元, 每亩增加817元, 亩收益的年增率为6.1%, 应该是非常可观的。村调蔬菜面积增长34.3%, 年递增6.1%, 收入增长76.9%, 年递增12%, 亩收由05年的4811元上升到6370元, 净增1559元, 增长32.5%, 亩收益的年递增率5.8%。村调面积和亩收益均高于户调, 主要是村调蔬菜面积加入了设施蔬菜。
林果业的规模基本稳定, 略有上升, 而收入则显著上升, 亩收入由1483.2元上升到2249元, 亩净增766元。这是水果市场行情大幅上涨的结果, 应是太谷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应科学组织选好品种, 在丘陵山区加快发展。
苗木产业是我县近几年成长力最高的产业, 以户调查的情况是规模增长了18.2%, 让人惊喜的是亩收由5274元增至8474元。村调面积增长113.8%, 年递增16.4%, 收入增长237.5%, 年递增27.5%, 这表明苗木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应放缓规模扩张, 在品类和品规发展上下工夫。
规模养殖是快速发展的又一项农民增收主要产业, 户调表明, 5年规模扩张了75%, 收入则由272万元增至665万元, 增加了1.45倍。村调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只是将猪鸡分开统计, 猪增幅小一点, 饲养量增长15.3%, 收入增长26.2%, 而鸡的饲养量由5.8万只增至117.6万只, 增长19倍, 收入由27.2万元增至384.5万元, 增长14倍。
(三) 从非农收入的快速成长看翻番发展可能性。从户调情况看, 家庭经营工业发展不是太快。家庭交运、服务类则是快速发展, 规模扩张了21.2%, 收入增长了79.9%。从村调来看, 表现了同样的结果, 二产户在减少, 三产收入增幅较大52.5%, 年递增8.8%。从户调劳务来看, 基本上户均一名劳务, 劳务规模扩大了17.3%, 收入则增长了98%, 年递增14.6%。村调外出劳务规模增长了30.1%, 收入增长了102%, 每个劳务年均收入9866元上升为15308元, 净增5442元。
单位:个、万元
单位:户、人、万元
(四)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景看可能性。2009年初, 我县制定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 把全县划分为三大区域, 新型工贸区、人文居住区、农业生态区。不仅在“十二五”期间, 而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太谷均会处于快速成长期。这必然会给农民许多发展的机会, 自然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源。近几年在边山丘陵区兴起的农业生态区的建设, 不仅使太谷边山丘陵区焕发新机, 展示亮丽的发展前景。目前在原四个山区乡镇形成了开发的热潮, 在原王公乡以梅苑山庄为核心, 开发面积已达2万多亩, 开发面积将拓展到4万多亩;原窑子头乡以官寨狩猎场为主的开发面积近3万亩;原东庄乡以凤翼山生态园为主开发面积达1.5万亩, 以欧阳英女士为主, 开发面积达1万亩的东庄沟生态园;原浒泊乡以中远威为主的投资的生态园, 面积达5000亩。这些项目势头好、前景广, 后续力量很大。今年以来, 又有近10家前来商讨开发事宜, 有5家签了协议。这些区域的大面积深度开发, 不仅给太谷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成为太谷真正的经济隆起带, 而且会给农民增收拓开更大的空间。从目前的现实看, 确实给当地农民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而且有不少是当地的老弱农民。值得一提的是农家乐、乡村酒店给了农民新的发展空间, 使农业这一第一产业直接成为第三产业, 并直接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五) 从国家惠农政策的发展看翻番的可能性。近几年来, 国家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越来越多, 对农村公共建设和农业基础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 覆盖的面的越来越广, 这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会大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而间接地从更广的层面上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这样讲, 目前国家的惠农政策是前所未有的, 农民增收的机会与空间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六) 从今年上半年农户经济运行看翻番的可能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今年农村形势一片大好, 养殖业全面看好, 现在出售一头生猪一般可得纯收入800—1000元, 每只蛋鸡可获纯利20元以上。蔬菜每亩毛收入大多在5000元, 有的一亩茄子已收入1万元, 这在太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劳务收入更是全面增加, 大多增幅在30%以上, 有的突破了50%。就是山区收入亦会大幅增长, 光玉米每亩增收就在400元以上。水果也是丰收在望, 应是最好年份之一。统计局上半年农户现金收入情况对此作了充分的佐证。从统计局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情况看, 显示了同样好的局面, 总的现金收入6251元, 同比增长48%, 农业翻番增长, 非农现金收入增长34.9%, 转移性收入45.3%。增幅最低的劳务 (工资性) 收入的增幅亦达13.3%。这应是太谷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与绝对额最大的年份。据我们调查, 乐观估计, 今年太谷农民纯收入净增2500元, 保守一点的话, 亦应为2000元。全国固定观察点武家庄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901元, 比2009年净增2615元。
三、推进农民收入翻番发展的主要途径
上面, 我们从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资源, 对太谷农民收入未来增长的可能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将这些美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是我们最大的期盼。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就是我们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 紧紧抓住富民产业强力发展。在改革开放的30年, 太谷农民有不少创新选择了适宜当地发展的好项目, 而且在长期实践中, 被证明是稳定高效富民的好项目。近几年来我们选择了设施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 作为农业“四个一”工程,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进, 取得了极为显著效应, 极大丰富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实践证明, 农业“四个一”工程, 虽然具有较强的富民性, 农民是乐于发展的, 但单靠一家一户来发展, 必然步履维艰、极为缓慢。因此, 这些富民项目的发展, 必须县乡村联手, 统一规划、科学组织, 确实解决好一家一户发展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并赋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十二五”期间, 应继续抓好农业“四个一”工程的富民项目。“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的翻番发展, 农业“四个一”工程的全面推进, 无疑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再打“四个一”工程的翻身仗:使设施蔬菜的面积由6万亩增加到10万亩;使苗木总面积由10万亩达到1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 鸡的饲养量达到3000万只;规模养羊突破100万只…。这样, 就给“十二五”期间的农民收入翻番发展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 还会给农民长期增收积淀持续力, 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 全面加快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步伐。我县把百里边山的丘陵区确立为休闲度假区后, 这里的开发力度与广度迅速高涨。对此我们应高度关注。首先应根据总体规划、整合现有资源, 确立发展重点, 提升发展水平;要制定优惠政策, 树立开发典型, 总结发展经验, 创新发展模式。其次要规范农家乐模式, 扩发乡村酒店规模。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是我县观光休闲农业的最基本的成功模式。对农家乐要在扩规的基础上规范秩序、提升品位, 而乡村酒店则应在完善三个一 (一百人住下来、一百人吃了饭、一百人开了会) 功能的基础上, 尽快发展。这些是观光休闲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档次、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第三, 打造中国最大的酒庄群。酒庄群是我县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支撑。太谷是全国生产一类葡萄酒的区域, 实践中有怡园葡萄酒享誉海内外。2010年, 我们已经做出了全县的种植区域规模。目前, 已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制定太谷县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目前除怡园酒庄外, 又有四家与我们签订了发展葡萄酒项目的协议。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一是在太谷打造中国最大的酒庄群, 新增一项阳光产业;二是太谷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支撑;三是农民增收又有了新的源泉。第四, 建设中国北方最有品位的休闲度假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 是高品位休闲度假区的基础, 休闲度假区则是观光休闲农业深度延伸、综合拓展;是生态优势、山脉优势、文化优势有机结合, 重度提升。目前, 我们只是初见成效看到了美丽的曙光。休闲度假区的建设, 必然带来太谷第三产业的全面振兴与提升。
(三) 全面加快工贸园区的建设步伐。工贸园区的建设既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还是农民快速增收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 要特别关注胡村、阳邑玛钢工业园的提升改造。实践表明, 玛钢业是一项富民产业。2010年胡村镇玛钢业发放工资7个亿, 发放于胡村镇农民的达3.8亿, 仅此一项胡村镇的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应该说玛钢是太谷的一项富民产业。对其发展中问题应正确对待, 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
(四) 采取必要措施, 提升家庭经营能力。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 农户间经营同样的项目, 但收益差别很大, 如一个新建的 (二个面积2亩) 日光温室, 正常的收入6万元, 而有的户仅收入3万元, 有的甚至2万元。这表明农户间的经营水平的差别很大。农户间经营水平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 但通过努力是可以缩小的。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经营水平较差的农户提高到中等水平, 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且还具有走向共同富裕的性质。从太谷的实践看, 应从四大功能的发展完善上来提高家庭经营的水平。一是自主选择功能。选择是家庭经营决定生产类别, 发展什么, 怎么发展的基本环节。从太谷目前的情况看, 太谷农户的自主选择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如随大流、顺自然的情况还十分严重。这些对家庭经营的发展极为不利, 应当在实践中继续加强农户自主选择功能的培训与提高。二是自主吸收功能。家庭经营面临的开放性市场经济。要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发展壮大, 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广泛深入地吸收消化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现实中, 农户的自主吸收功能尽管经历30年, 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差距较大, 急待提高。三是自主组织功能。自主组织起来是农户中最差的一种功能, 这也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但离把农民组织起来和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的这一基本目标差距还很大的原因所在。自主组织是家庭经营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功能, 需要倍加重视。而这功能的提高更是诸功能中难度最大的, 难点最多的;其中许多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研究的。四是自主对接功能。主要是指对接市场功能。在太谷农村, 家庭经营的这种功能还是比较强的, 而且农户这方面的积极性比较大。今后应在提高农户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能力的同时, 突出搭建农户团体对接市场的平台。
(五) 强化发展理念, 加强班子建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当谈及农民收入问题时, 大多收入高的, 其村干部徐徐道来、如数家珍, 情况清楚、思路清晰, 而收入低的村, 其村干部底数不清、思路不明, 有的甚至一问三不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发展理念不强、发展思路不明;互相扯皮、各自为政;有的甚至坐不在一条板凳上。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强化发展理念, 加强班子建设。要把发展这一要务深深地刻在农村主干的头脑中。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实绩作为村干部考核的核心指标。我们在要求农村干部的同时, 要关心和爱护村干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
(六)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农村。无论你到了那个乡镇, 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 都在哪里忙, 忙得不可开交。细一观察, 他们忙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无奈地应对上面条条的例行公务;二是无奈地调理着农村的明矛和暗盾。老实讲, 真正经济发展的大事, 乡镇领导只能挤时间去抓。这种状况是农民收入翻番发展一大障碍。应当下决心予以解决。这里总的思路是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农村。具体思路是:一要尽可能地减少例行公务的条条活动。这看起来简单, 做起来非常困难, 喊了几十年, 持续了几十年, 是我们体制内的一大顽症。应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走出一条新路来。二要全力构建和谐农村。目前农村矛盾很多, 社会耗散非常严重, 有些方面存在失控。我们应着力创新, 在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上下工夫。减少冲突, 减少内耗, 使乡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能用到农村发展上, 这是农民收入翻番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七) 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资。国家对农村发展, 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投入呈上升之势, 这是肯定的, 但离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离保证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还有相当的差距。这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固定下来, 从现有的财政体制上, 地方财政是无力承担这一重大任务的。应让国家负总责。这里, 我们应澄清一个理, 就是从投资的角度看, 主体是谁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一是农村公共事业的投资, 国家是主体, 这是明确的, 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全覆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同样是国家。这一点国家承担了一部分, 显然是不够的。靠一家一户来完成农业基础设施是不现实的, 也与国际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不相符合。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应以国家为主, 家庭为辅。三是农业产业的发展, 应是以家庭或经营者为主, 对一些项目国家应引导与扶持。
摘要:翻番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亮丽风景。从太谷农村的实际出发, 广泛地探讨了太谷“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的可能性及实现的主要途径。
8.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八
@李北光(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中国制造2025”主题是创新发展,主线是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着力点是基础能力和集成水平,实施“三步走”战略,用三个十年的时间,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未来将推进九项重点任务、实施五项重大工程、发布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近期工信部将牵头以1+X的形式具体落实规划。
@黄利斌(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未因占比下降而减弱,且如果按不变价看,工业占比并未下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业仍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长低于工业经济,但总体来讲工业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工业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9.制种产业发展发展调研报告 篇九
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制种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全镇制种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安排对制种产业进行调研。通过采取深入农户了解、与种子公司交流以及与村组干部座谈等方式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了制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思考分析,形成了金佛寺镇关于加强制种产业规范化发展的调研报告,现就调研报告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制种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现状
(一)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全镇制种产业面积已经达到了73738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62599亩,花卉制种面积7248亩,经作面积2030亩,葵花制种面积1860亩,预计年底总产值可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制种产业可达到1亿元,占60%。2016年,全镇玉米制种生产的公司14家,花卉经作制种及个人公司17家,玉米制种收入在连续三年下滑后,实现了连续两年低保上涨200元的现状。2016年,全镇低保维持在2600元,不抽雄的品种为2500元。
花卉制种2014年亩收入最好,如虞美人、马鞭草、鼠尾草、剪秋罗等亩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个别亩收入甚至 超过了万元。2015年,受高温影响,产量降低,价格回落,虞美人、翠菊、鼠尾草、马鞭草、金银花、剪秋罗等紧俏品种收入在5000元以上,其他品种亩收入在2500-5000元,平均亩收入达到了3500元。今年花卉品种的价格有所回升,单价基本与2014年持平,但受连续阴雨的气候影响,产量极低,波斯菊、翠菊、金盏菊等开花晚的品种产量不及正常年份的一半,甚至一部分品种由于遭雨水浸淋,造成了种子出芽和根系死亡,形成绝收。今年收入好的品种主要是金银花、虞美人、马鞭草、鼠尾草、二月兰、剪秋罗等收获比较早的品种,亩收入在3000-5000元,中间品种为凤仙、翠菊、麦仙翁、醉蝶等品种,最低的是波斯菊等开花晚、花期长的品种,亩收入不足千元。
经作制种主要品种是葫芦、萝卜、芸苔、菠菜、豆类,价格正常,与往年相同,但产量受天气影响不尽相同。葫芦制种在雨季来临前已基本完成授粉,芸苔、菠菜在雨季来临前已收获,对产量影响不大。萝卜制种,豆类制种长期受雨水浸淋,出现了出芽、变色,失去了商品价值,降低了商品率,商品产量不足50%,亩收入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
葵花制种今年全镇大部分为高杆品种,在连续降雨的影响下,不同程度出现了倒伏,部分地块倒伏程度达到了80%以上,未倒伏的品种授粉受到影响,籽粒为瘪粒,还有一部分植株发病霉烂,所以全镇葵花制种产量极低。按未精选晾 晒的产量统计,平均亩产量为70公斤,最低的为30-40公斤,个别田块甚至出现了绝收。
(二)产业管理现状
制种产业中,玉米制种管理基本形成了规范的管理程序。具体是制种公司先到镇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供资质证明,经镇政府同意后,再与相关村联系,由村上召开三委会议讨论审议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最后由各组群众户主会议决定。制种公司与村委会签订生产合同,与农户签订管理合同,并按照双方约定的技术规程从事生产。
今年我镇从事玉米制种生产的14家公司都向镇政府提交了制种申请和资质证明。对制种生产合同和管理合同都上报镇政府进行了鉴证备案,大部分村玉米制种生产都按照程序通过层层召开会议进行了确定,但个别村也出现了村组干部和个人不按程序私自引进制种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个别公司为了落实基地,拉拢部分社员抢种插花田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我镇制种生产管理秩序。
经作、花卉制种基本上都是公司与农户直接签订制种生产合同,大部分公司没有备案,合同没有鉴证,管理存在空白和漏洞。葵花制种的管理介于玉米制种和经作、花卉管理之间,一部分由村委会牵头生产,一部分由个人牵头生产,大部分合同没有鉴证备案。
二、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种产业和其他农业一样,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市场景气时公司扩大制种面积,容易出现抢撬基地的现象,不景气时,公司压缩面积,不能满足农户种植需求,表现出不稳定性。
二是制种产业受气候影响大。在正常年份产量相对稳定,收入稳定,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对制种产业产量的影响就比较大,如2015年的连续高温和今年的连续阴雨天气影响,造成了大多数制种产品的减产,甚至出现了个别产品的绝收。
三是制种产业中玉米制种大面积连续种植,不进行轮作倒茬,不施有机肥,过分依赖农药除草,已表现出病害相当严重和生理早衰的现象。
四是由于中央制定了削减大田玉米一亿亩的农业战略调整思路,明年我镇玉米制种将存在面积压缩、公司减少、价格下滑的风险。
5、玉米制种今年的低保收入为2600元,这对在全国大面积玉米制种的基地来说,亩收入已相对较高,加上玉米种子市场逐渐低迷,玉米制种产业再增加亩收入已相当困难。
(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公司无视区镇种子基地生产管理办法,采取不正当手段抢撬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个别村组干部为了赚取服务费,私自引入制种公司 和面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经作制种中,有些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生产合同不适用规范文本,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不签合同的现象。
四是各制种公司在从事经作蔬菜制种时不相互通气规划,造成无法调整隔离,引发管理混乱。
五是经作花卉生产合同对合同的执行不够,存在着农户倒卖、私留和公司拒收、随意压价及不按时付种款的现象。
六是个别农户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导致种子产量和品质降低。
三、进一步加强制种产业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制种产业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龙头支柱产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收入,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全镇社会能否和谐稳定,能否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计,所以要将抓好制种产业发展放在全镇各项工作的首位。针对制种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认识制种产业,坚定发展制种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要认识到制种产业有周期性,所以对出现的不景气和低迷阶段要鼓足信心,特别是要正确面对当低迷期与不良气候条件重叠时,不能动摇发展制种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认识到沿山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这个独特的条件是种子产业发挥最大价值的优势。
2、完善玉米制种生产管理制度,对违反玉米制种生产 管理办法的村组干部要予以问责和组织处理。对不执行我镇制种生产管理办法、不讲信誉的公司通报全镇,取消在我镇从事制种生产的资格。建立制种管理联动机制,继续从严做好对非法制种生产、套购、倒卖、抢购种子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抢撬基地的公司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并取消在我镇从事制种生产的资格。对常年在我镇从事制种实力强、信誉好及对我镇社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制种公司,镇属相关部门与相关村组要主动联系,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协调工作和群众工作,保证该公司在我镇能长期安定的从事制种生产。对本着个人私利,刁难实力强、信誉好、服务好的公司,改换和引进实力小、信誉差的小公司,造成群众损失或引发矛盾的村组干部要进行问责和组织处理。
4、建立健全制种生产管理机制机构,做好制种管理的生产、协调、服务工作,严格审查规范各类制种合同,坚决杜绝合同不规范和无合同就制种现象的发生。加大合同管理执行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对不履行合同的公司和个人予以依法追责,提高合同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5、合理调整种植产业的比例结构,适度压缩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扩大经作花卉制种,面积保证在1.5万亩以上。做好各个公司的协调工作,调整好制种产业要求 的隔离区,保证制种质量,切实保护好公司和群众的利益。
【工业发展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9-03
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09-17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06-19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10-23
工业产业发展规划07-13
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06-30
工业地产公司发展策划实例07-13
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