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24-07-19

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精选18篇)

1.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一

信息技术课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初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浓缩精品,在信息技术课中灵活运用三段六步教学法,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质的提高。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课三段六步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兴趣,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学尝试。

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学中长”的思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低年级画图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圆或是椭圆(实心或空心),形式上或许带有偶然的美感,并没有确切的意义。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来激发学生,如让学生先看五环旗、靶心图案。这些有次序的叠加圆给学生以极大的启发,学生马上就能意识到,圆原来和我们的生活这么紧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像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圆?你能在画图中画出来么?”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水晕的图案。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美术课学习画小动物情境结合起来,于是,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小青蛙、小豆豆、大黄蜂······。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兴趣的支持下达到更好的效果。

2、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操作方法。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导致有的学生已经完成任务了,有的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一起讨论刚才学生在自学与尝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商讨解决的对策,分享优秀同学的经验。

比如在板报制作教学中,各组同学有的同学版面设计得整洁大方,有的同学边框很漂亮,有的同学善于使用填充色,让每个同学在总结中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且在听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探索成果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间积极互动起来,给足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创造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3.学生再次尝试。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已基本了解了相关部分的知识。但是他们还没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真正体验只是,所以还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再次尝试,来实践讨论的结果。此时教师巡回指导,纠错答疑。可以让个别已早学会的学生来协助教师,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教师讲解设疑并演示。

学生的讨论结果一般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大多数讨论结果是建立在偶然与巧合下产生的。所以教师这时可通过设疑,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一些学生们未能考虑到的条件。

比如:在学生刚接触鼠标双击程序操作时,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总结出双击速度要快,但是很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可能总是掌握不了,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另外一种方法,对着图标右键,选择打开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现有情况产生知识间的矛盾,这样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学生就不会因为以为自己已经懂了而不认真听讲。

5.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设疑、演示、个别辅导,学生已较全面地掌握本课的知识,这时教师可布置适当任务让学生进行多项练习操作,来熟练操作步骤与方法。

6.教师总结评价。延伸学习经验。

在学生实习操作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还要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让评价成为对学生的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知识的延伸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使有些学生能脱颖而出,发展和培养特长生。如:文件的保存方法有几种?

总之,通过“三段六步”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信息技术课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初探

山城区实验小学

梁冰

2.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二

具体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 即理论课、上机课, 这两种方式是教学的两个环节, 应合理安排。

1理论课

1.1上好第一节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兴趣, 激发学习的愿望, 并且要让学生清楚: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好这门课的方法。

1.2重视兴趣培养。成功是兴趣的有力支柱。教师要遵循即学即用, 一学就会的原则, 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一旦获得成功, 他们就会激动不已, 产生学习动力。当然, 也应当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 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 教学过程流畅而不忙乱。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课件资料, 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并且要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 当出现不好理解的内容时, 要进行实际的操作, 并加上语言的解释, 以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 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2上机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注重讲练结合。

2.1教师演示。如果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间隔比较长, 那么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最好利用网络给学生先演示一遍, 这样, 对上次理论课就可以起到一个概括复习的作用, 并且能指引他们在上机课上如何进行操作, 操作哪些内容。

2.2因材施教。学生之间总有差异, 为避免一些学生吃不饱, 无所事事, 另一些学生咽不下, 望尘莫及, 失去信心的情况, 可采取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教学, 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很有效的手段。例如,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网页, 教师不要定太多的框框条条, 让学生尽情自由地发挥, 其结果也许大不一样。另外, 对不同学生也可采取一题设置不同任务、不同难度的做法。

2.3担任“小老师”。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问题多, 所以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 帮助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这样既能尽量多的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学生之间接触容易, 语言又贴近, 更能沟通, 可以达到互教互学的目的。并且在教的过程中能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还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学的能起到对所学知识和问题进一步和理解, 进而能跟上, 尝到学习的甜头;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引导,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地探索,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只有不断总结, 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模式, 才能完善教学体系, 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董玉琦.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思考[J].

3.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三

一、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感染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全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1、巧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精心分析教学目标,将目标巧妙地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游戏等任务形式,使学生积极、大胆参与实践。任务方面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着手,为自主探索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参与问题的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也充满好奇,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学生们的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受兴趣的驱动。在课程资源中富含大量具有童趣的故事题材,学生们喜欢听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去强化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直到问题最终被解决。我巧设问题是向他们提出挑战,他们因而感到好奇,同时渴望能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这是一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

2、营造和谐氛围。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民主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愉快的学习情趣,是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特征。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消除学生的顾虑,敞开学生的思维,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不少同学总以为其他同学很在乎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这其实是一种生命孤独感的体现。教师应尊重学生为平等的主体,学生才能消除畏惧的心态,从而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期待,通过表情和动作方式等将暗含的期待微妙的传给学生。教师的良好情感能使学生必然以最佳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催化剂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相互激励。

3、尊重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个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的发展。坚持“扬优补差”的原则,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对于学生差异性问题,我认为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消除这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些差异中如何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这样可以避免“一刀切、齐步走”的模式。

二、师生、生生互动,发展学生“主体性”能力

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并和谐发展的师生、生生关系。首先,师生情感投入,形成和谐共振的情感协调效应;再次是促进生生间合作交流,产生平等、安全和谐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性,提高学习能力。

1、师生互动。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有效利用问题研究进行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正如大仲马小说中火枪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信条一样,在学习中也要讲究相互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在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共享,其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还增强了合作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灵活、创新教学,激发学生“自体性”恩维

灵活教学、鼓励创新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创造性是其“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贯彻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它,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也都按同一模板去做,那么就不会出现有特色的作品,还谈何自我欣赏与自我满足?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会被削弱,所谓的求异思想也会荡然无存了。

四、多元、快乐评价,挖掘学生“自主性”空间

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過程。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做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通过各项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同伴的优点,乐于接纳同伴的建议,不断地完善自我。

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强调个性的发展,部分同学疏忽了课堂纪律;强调互动,部分同学有依赖性。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创造出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扎实有效的变式来。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就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就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4.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2015年3月3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摘要: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下我从注重小组建设,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学案----“导学案”,探索“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学案 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现结合本人自接触高效课堂教学以来,对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高效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小组建设,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建设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职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每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子间的对学的运用,注重小组合作机制的建设,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欲。例如:在教学“全等

三角形的判定”中,学生已明确目标:“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就可以判定其全等?”这样的疑问后,每位学生根据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的动手尝试,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对子之间交流哪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为什么?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比较、合作、探究,在探索中很顺利地发现:三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小组总结展示,得到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以及“角角边”。

由此可见,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点及思维发展点,加强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在观察和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合作交流、综合。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这种动态的认知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学案----“导学案”

高效课堂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前备课,认真研讨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围绕目标去研读学生,换位于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每节课都用“幸福课堂导学六环节导学案”,每个导学案上都向学生呈

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带着目标去学习,有的放矢。导学案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达标测评。

三、探索“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所谓“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舒畅导学明确目标、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达标测评六个环节的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1、舒畅导学明确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前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时间为不超过3分钟为宜.2、快乐独学:是指学生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自主独学,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课程内容的多少给出自学策略。在自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学,自学时间一般5到7分钟为宜.3、愉悦合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几个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独学的基础上展开相互学习、合作探究,在这一环节重点体现合作、探究上。时间大约需要7分钟.4、幸福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把学习成果、学习体会汇报展示给全班同学,而教师要在重难点内容上要做适当的诠释点拨,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5、开心提升: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和归纳,特别是一些知识知识点,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个人的学习体验和收获等学生可能说不具体或理解得不透彻,这里要靠教师点拨,帮扶,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6、达标测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对这节课的知识点及主要学习内容编成练习,分层次进行练习,做到一题多解,一点多练,目的是为了夯实本节课所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提升练习,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四、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盏灯,为学生指明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多元评价,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要求,或者是否有所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是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的思想道德,为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好的表现,在评价中也要给予认可,这样,也许对他其它表现不好的方面也会有所改进。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等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内的互评和学生的自评,以此肯定成绩、发现不足、指明方向;也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结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求完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合作水平。针对学生好胜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理念入手,及时引进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实效、高效。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前,我们只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对学生及其不负责任的。除了考试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兴趣活动、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5.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五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主体参与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以达到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目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作 者:邬彤 Wu To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4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主体参与   教学策略  

6.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六

1 学前调查, 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开学的第一课, 都是我和我的学生进行沟通的最好时机。我会设计一些问卷调查, 询问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撑握情况, 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 对网络的使用情况等, 这样我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班的基础, 再针对这个班的特点进行教学进度的安排, 在备课的时候, 就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他们的撑握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也学得懂, 让基础好的同学也有可学习的知识。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有事干, 这样也就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让爱打游戏、看网页的同学们都有事干了,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充分的调动起了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育, 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2011年, 中央电视台有一期关于西部农村学校的初中生进网吧的现象社会调查。由于农村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 没有父母在身边, 很多孩子会利用一点空时间到乡镇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聊QQ等, 实际上这些现象在县城里的学校一样的存, 或许在整个西部农村学校都会有这种现象存在。

对于这种现象, 我会把我的第一节到微机室上的课安排为情感教育课。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播放收集的一些视频、文字、图片等材料给同学们看。这些内容会涵盖青少年上网成瘾跳楼自杀的, 玩游戏走火入魔把别人杀害的, 聊QQ被网友出卖的……这些事例有很多就发生在同学们自己的身边或者自已身上, 所以恰好能够引起同学们思想的共鸣。同时分组进行讨论再让同学们谈一谈观后感。孩子们都会发表一些正义的看法, 会谈到游戏会使我会精神崩溃, 影响学习, 聊天会使我们走进虚拟世界, 让我们在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里自由散漫, 我们应该更好的学习好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指导和帮助其它文化学科的学习……。其实孩子们的心都很单纯, 都很善良, 他们想进网吧, 想去玩游戏, 过虚拟的生活有时候还是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够, 虽然我不可能通过这一节课的教育, 就让孩子们再也不玩网游, 再也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了, 但通过这种形式, 我可以激发起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 在经后的教学中, 不断渗透一些情感教育, 让同学们远离网游, 远离虚拟的网络世界, 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把精力都放到学习上, 这样也可以激起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通过第一节课的问卷调查和平时上课对学生的观察, 让学习积极, 基础好的同学来当学习小组的小组长, 把有强烈游戏愿望和不原学的, 基础差的同学分散到这些学习小组中去, 让每个组比着学, 拼着学以这种以“兵”带“兵”的学习方式, 在全班传递开来, 让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分一个同学的学习兴趣。

4 用不同的教学任务, 刺激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差很大, 所以老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不同基础之间的学生, 不能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如果所有同学都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 基础差的完成不了, 基础好的认为这个没有劲, 也提不起来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分层次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我们解决“吃不饱”和“吃不完”的问题。我在教学计划设计的时候, 通常会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个中间定位, 要让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另外对基础好的同学, 我会布置一些扩展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同时在自主学习网站上给他们列出扩展知识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完成的扩展作业,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讨论的方法进行愉快学习, 必要时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些时老师会把精力放在基础差的一部分上, 去辅导他们跟上这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让每位同学都可以在本节课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此时小组长也可以帮我解决一些同学之中提出的某些问题, 让所有同学都行动起来, 都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 能完成任务也同样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多夸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知心姐姐”卢群曾经说过:“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用鼓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样很重要。

我在教学时, 叫同学们把做好的作业及时传到教学网站上, 然后及时批改点评, 对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表扬, 对做得不好的同学多作鼓励, 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进行纠正, 让他们都能体会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对于我们农村西部中小学教师来说, 只有不断总结, 提高我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热爱, 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要不是对“电脑”的兴趣、对游戏的兴趣, 让他们能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辅助他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让他们真正的热爱学习。

摘要:在西部农村中学, 很多学生最感兴趣的不是来上信息技术课, 而是到微机教室来上网, 玩游戏, 聊QQ等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对老师所讲的文字处理、网页制作, 程序设计基本上不感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兴趣,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以获得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效果, 是我们西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兴趣,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超.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 .

[2]廊坊六小, 刘永军.信息技术之教学浅谈[N].廊坊日报, 2008.

7.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七

一、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或者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比如,在学习《远洋巨舰寻信息》时,我在课件中加入一艘“百度”号舰船在大海上航行的动画,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对利用搜索引擎到网络海洋中搜寻信息的兴趣。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要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二、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自学能力

信息海洋浩瀚,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团队意识

现代社会对学生团队合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中,也对小组合作和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我在我校“厚德高效课堂”信息技术课上,也对小组合作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合理的编组,让附近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方便他们的操作和交流。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总之,我校的“厚德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课程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每位教师都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 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砖舍小学)

8.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八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 者:陈艳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学生 学习

9.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 篇九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中学教学

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我就八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6.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7.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也有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養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2.表扬鼓励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我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小组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常见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靖天中.

10.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复习,教学模式

目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实施信息化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几年的整合实践看, 信息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基于此, 笔者结合实践体会, 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做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复习整合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拟, 仿真; (2) 计算, 推理; (3) 图形, 符号, 图表编辑; (4) 交互控制; (5) 虚拟软件集成。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的整合及方法

1. 针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

这里所提到的重要知识点, 主要是指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 学生很难清楚有效地建构起相应的知识模型, 但又是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或对解决后续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关知识。比如说, 内燃机、电磁铁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分析等。传统的复习方法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 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采用虚拟仿真方式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制作成动态的Flash课件, 那么复习起来, 不仅形象生动, 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冲程的特征和转换, 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初中物理实验复习

物理实验是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在中考中占很大比重。由此可见上好实验复习课, 对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必做的实验也作了规定和要求, 但在复习阶段有限的时间内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复习, 还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模拟实验课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在电学实验中, 很多实验也都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复习, 如伏安法测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的关系。可见, 在利用模拟实验课件复习实验内容时, 这些模拟实验的实验要求、数据结果利用多媒体全部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非常方便让学生清楚地观察, 完全改变了以前做实验只能让一个学生上来观察读数等弊端, 更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 还应在平时多收集模拟实验的资源, 建立虚拟实验平台和可能的错误操作流程虚拟库。在网络机房教室中, 让每个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必做的实验进行上机操作, 实现基于虚拟平台的训练与诊断。

3. 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

在初三复习课中, 习题的讲评和反馈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类课如果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 往往就是教师自己讲, 学生爱听不听, 课堂效率低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上好此类课型, 教师的课堂组织策略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竞赛或小组间竞赛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也可以借助新型的电子设备如电子白板, 加强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电子白板比起传统的投影仪, 不仅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而且还能投影事先保存好的数字化教学内容, 甚至可以在投影内容上进行批注和删改。显然, 通过电子白板增加人和人、人和电子设备间的交互性, 增强了教师操作的便捷性, 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能使复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网络机房教室的支持下,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软件来提高复习效率, 比如ITtools 3。ITtools 3整合了课堂调查、教学帮助、师生互助、作业提交、作品互评、课堂测验等模块, 目前还支持各种类型文件在网页中直接展示, 还支持通过网页自主命题和自动阅卷, 其强大的分析功能及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支持, 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改作业中解脱出来,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在物理复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前期建立教学资源库, 把典型题、易错题导入到资源库中。学生在讲评课上通过教学辅助软件可以实现当堂检测、当堂分析、当堂反馈, 以保证复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 还能大大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思考与小结

通过实践, 笔者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下的复习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学生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只能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更新教育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 只有通过广泛的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构建出富有生命力的理想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经济市场, 2009 (11)

11.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初探 篇十一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外在条件,培养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夯实自主创新的内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种小班化的模式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它让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加强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农村 信息技术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性发展均势,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作用的逐步显现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适龄入学人口急剧减少,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禁思 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小班化教学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帮助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发挥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小班化教育使每个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充分享受教学资源

“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小”,即学生少。以笔者任教的学校为例,目前每个班都只有20个学生左右。而学校的电脑房配备的学生机30台左右。

早几年学校生源高峰期的时候,平均每个班的班生数高达50人左右。由于人多机少,不能达到一人一机,一个学生操作时另一个看,然后再换过来。学校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而一节课也只有45分钟,再除去教师的教学时间10到20分钟,这样每个学生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一周的上机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如此下去信息技术课可能收不到什么效果。现在学生减少了,实行“小班化教学”,这样在上机实践课中每个班都能达到人手一台,个个都有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保证了计算机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独享一台计算机,而且一旦有计算机临时出了问题我能及时的再给学生调换一台,不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机会操作计算机或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

班级人数少了,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少,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小班 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小班化教育采用分组教学法,成立学习小组,考虑差异,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A(好)B(中)C(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编号,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学习水平差别较大。在分组之前,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智能能互补”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A、B、C三类。其中A类为基础好的,占20%;B类为基础一般的,占60%;C类为基础较弱的,占20%。分别在A类中选1人,B类中选2—3人,C类中选1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小组长通过毛遂自荐、互相推荐或直接指定等方式产生,需要具备辅导其他同学的能力,对各组进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酌情调整各组人员的组成。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每台电脑前都要保证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建立“承包责任制”,其余两到三个人就在他的带领下 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组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在《网页制作》这一单元中,可以分组设臵任务完成一个网页。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搜索素材的能力较强,有些美术编辑功底好,有的文字组织能力强,有的对网页制作软件比较熟悉,那么根据“智能互补”就可以全部参与进去,有冲突和意见不同时还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同时学会谈判与辩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互相配合及友好竞争,也学会了如何展现自我,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信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学科。所以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可能他们会无所适从,跟不上队。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过去学生多、班级多、代课多、任务重、想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都难以坚持,更别说“人人清”。现在实行了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接触次数多了,实现 “个个过堂”、“人人过关”就显得很轻松。

笔者认为课堂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前的预习与提问、课堂中任务的合理设计、以及课后的反馈。以第一个“预习与提问”环节 为例,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备好课,然后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透、讲明白即可,但是,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课前预习与课前的提问必不可少。事前让学生将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给出几个思考的问题,当上课的时候,针对预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时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学生对当前这节课的一个基础。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就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安排。

有了好的开端那么后两个环节,“任务设计”与“反馈”都可以在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然,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前要做比以往“非小班化”教学更为细致的准备,至少在任务设计上,要准备多套的方案,根据课前的预习与提问,选择合适的任务设计方案,以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而在“反馈”环节,个性化就体现在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针对有突出问题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进行交流,而不用对每个问题的细枝末节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还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小班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两个现代化教育新方式进行优势组合,可以使得学生得到更充分合理的教育,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能更加爱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2011,(11)【2】吴海凤.《小班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教研周刊,2010,(12)【3】吴劲.《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新华教育研究

2010,(03)

12.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二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是一节课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之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导入;心理学;情境创设

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我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观念还欠成熟,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时,先展示几个用VB编写的小程序:小计算器、和小画板。这几个程序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觉得很神奇,以前都是用的别人的软件,这个我们也能做出来吗?我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只要我们了今天的VB课程,我们也能够编出这样的小软件。同学们一下子兴趣高涨,听得认真,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

2.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3.紧扣主题有的放矢。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影响课堂效率。例如某教师在上《制作网站》这一节课时,在课前点击了韩星李敏镐和金智贤的个人微博,课堂上一下子尖叫起来,尤其女生异常激动,对接下来的新授带来的困难。因为学生不关心网站是如何制作现来的,而是在谈论这两位大明星最近的在哪儿做什么节目,明显影响了课堂纪律和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一段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导新”,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作用,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掌握和智能发展。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哪些呈现方式呢?我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种:

1.设疑导入法。即以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图片的处理》一节课时,我先呈现一张人与老虎睡一起的PS的图片,让学生来辨别真假。有人说真,有人说假,然后告诉学生这是2011年四川发布一条假新闻,同学们一下子困惑了,那为什么如此“真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图片处理,从而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2.欣赏导入法。先向学生展示用课堂待授知识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引起学生对电脑作品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比如在教授powerpoint时,我就展示书本的例子美丽的苏州园林,布局和自动播放一下子吸引住了同学们。

3.情境创设法。即教师先设计一种虚拟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TCP/IP协议和IPF 地址》一课时,创设情境,举个同学们熟悉的人说昨天晚上他被警察抓了,同学们一下愣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家里网上发布谣言。同学们产生疑惑:“在家里网上发布的谣言,警察为什么会知道呢?”老师很自然地导入到今天的新课。

4.承前启后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旧知是新知的停靠点。例如:在准备讲FRONTPAGE时,在其中涉及到的页面的布局,文字的样式,段落的设置,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等操作都与WORD中的操作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先帮学生复习下WORD中文字的样式,段落的设置,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等操作的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并注意方法。一堂课的成功导入,需要短短的3―5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地方,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海洋。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友芬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车成全

13.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三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它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它是理论的物化,又是实践的升华。研究和探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操作程序是完成教学预期的先后次序和过程,具有明显的时间性、顺序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的说明其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以及各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等。它规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每一步应完成的任务。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才能保障其合理、有效地实施。研究主体性阅读教学的操作程序,目的在于为其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使主体性阅读教学不流于无序,真正体现主体性阅读教学的精髓。主体性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必然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来组织教学,主体性阅读教学以此为出发点在其操作程序上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 阅读质疑

这一阶段属于感知阶段,包括通览全文,理清思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类型的熟悉程度,让他们自主选择朗读、默读等不同方式(也可采用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和教师范读的方法),边读边想边记,引导他们获取初步印象,如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教师应提前交给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挖掘深层含义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文本阐发评价的方法。每接触一个新文本,首先给学生留足读书时间,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朗读或默读后的感受,这就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感知的权利。让学生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致力于对文本的研究探索,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收的一系列问题记下来。一般的说,阅读中产生的问题难度越大,其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的复杂性也越大,其质量往往也越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充分的阅读思考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占鳌头,学生只有在学习材料(教材文本)所提供的典范语言的深处,与之展开真情的对话,才会逐步形成美好的、敏锐的和深刻的情感,才能积淀起丰厚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阅读主体能自由充分的亲近、触摸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真意、深意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凝神屏气,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不是饥不择食、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在阅读中,学生可以用批注的方式随时把自己不理解的疑难问题记下来。一般来说,学生会提出大小数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较为深刻,有的较为肤浅,但这无关紧要,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重要的是真正的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下一步的分析研讨打下基础。

二.析疑定向 自读探索

这一阶段属于初步理解阶段。内容包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分类、筛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同时结合预定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求学生提问题不要重复),让他们学会“主动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比较切合教师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下一步探讨的重点。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在他们所提相关问题上巧妙引导,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别人去发现真理。”强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性的阅读品质,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

三.讨论交流 点拨释疑

这一阶段属于深入理解分析阶段。在学生自读探索的基础上,先分小组交流所得,然后汇报自读情况,教师针对学生尚未理解的疑难问题,相机点拨解疑。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效率的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充实。这一环节由“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引导下的全班合作探究”两部分所组成。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合理组合,组成一个有“差异质”和共同目标的小组。每个小组力争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所能”的格局。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四至五人为佳,以保证人人参与,最大限度的发挥合作的作用。在实践中,如何分组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要做到以上几点,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较为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这样在合理的分组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探讨的问题比较多或难度又普遍比较大的情况下,各小组也可以自主选择、接纳问题,或在教师指导下各自承包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在分组讨论中,教师要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入某一小组中适时点拨。如果有的小组讨论气氛过于沉闷,教师应问清原因,与他们共同探讨,找出问题的所在,将讨论引向深入。如果有的小组讨论过于热烈,有些争执已超出了所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干扰了其他小组的正常讨论,教师就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加入到他们的小组中,查明原委,把他们的讨论引到正题上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真正使讨论有实效,而不是只走过场。

教师引导下的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包括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讨论中产生的新问题)向全班汇报。这名代表可以在小组内轮流推荐,以免形成“尖子生包干”的现象,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畅所欲言。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全班讨论,较大的、关键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登台发言。凡学生通过全班合作探究讨论能解决的,教师绝不再讲;讨论解决得不够好或没有解决的,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中,教师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内在教学规律,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来解决问题,通过再读、再思、再议,切切实实的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诵读积累 培养语感

这一阶段属于积累阶段。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些语言优美的诗词、散文等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培养语感,并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的片段、篇章。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其步入科学的、良性发展的轨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条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本次课程改革提出“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主要是就以往阅读教学的弊病而言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李海林认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以,语感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轴心。”[1]二者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感的形成同样离不开语言的积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有些诗文应要求学会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在“附录”部分推荐了120篇(段)优秀古诗文的背诵篇目,并规定了各学段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数量,同时指出:“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并非不重视基础积累,而是认为语文学科中那些条条框框纯知识性的内容 (如语法知识) ,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还是离不开要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增加积累,进而培养语感。在课堂上,必要的时候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美的片段、篇章。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言的积累储备,语文的学习就落不到实处。

教师应该让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响起来,理直气壮的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这样才能改变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念错字、用错字、写错字以及写病句反而越来越多、基础反而更为薄弱的危险现象。试想,一个经常把一些常用字念错、用错、写错的人,还谈得上什么语文学习的主体性?

五.领悟总结 拓展延伸

这一阶段属于运用阶段。阅读教学从整体感知入手,经过部分探究,再回到整体。按照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师生共同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读写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大范围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属于综合性语文教材,是以一个个单元作为相对完整的教学单位的。每个单元由四至五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就是一个集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知识传播,智力开发以及思想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和统一体。新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打破了以文体为中心的单元组合方式,代之以阅读能力为序列来组织单元,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层次的明确要求。这样由低到高,层层递进,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单元学习的重点,师生应按照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共同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读写知识,以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延伸讨论、延伸写作、延伸阅读。

延伸讨论。“任何读解者总是怀着对过往历史的疑问和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惑,期望于未来。”[2]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并不满足于恢复作者原意,满足于追踪那个时代既定的结论,它要求学生获得新的见解,对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某些教材文本与当今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社会引进课堂。比如学生学习了《胡同文化》,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的民居文化,通过发现探索就能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总之,一旦把阅读教学与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阅读教学就会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佳境。

延伸写作。写作对阅读无疑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写作是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迁移和内化过程,写作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仿写、续写、改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现手法。如学完《孔已己》可以让学生以《孔已己被打断腿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刻画孔已己断腿后的悲惨生活,控诉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在写作中学生借鉴原作运用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的手法,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使阅读教学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的生成。

延伸阅读。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叶圣陶先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古人亦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渠道,多读才有积累,积累才能产生思想,促进思维,久之,才可能产生积淀,从而内化为文化素养。目前,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现实已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向外辐射。如学习《变色龙》,可让学生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原作品的原汁原味,领略艺术大师们的艺术魅力。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明确指出:“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大部头的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切中肯綮的,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为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保证质量,教师可以与学生协商共同提出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阅读后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是摘录优美语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读后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检查督促;平时经常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可以定期开展阅读成果交流活动,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主体性阅读教学操作程序的五个阶段,体现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全过程。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中去,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五阶段”的操作程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形式,它不是从个别的偶然的教学现象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普遍性的规律,并考虑到阅读教学的共性和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水平,从而使基本教学模式趋向稳定,能够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运用,使他们凭借这个“扶手”,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主体性阅读教学的理念核心在于要千方百计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广大语文教师应该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创新,而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给自己套上新的枷锁,这与主体性阅读教学的理念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更具创意、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308

14.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四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十一五”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高中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已成为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瓶颈。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和结构,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为此,经过几年的大胆探索,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现象,笔者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想法。

一、合作、自主性教学

自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教学实践中明显中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在新课程下,我们强调要采取自主、合作性学教学。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又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班学生依照男女生比例、学科知识水平高低搭配、自愿组合、5--6人为一小组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各小组在课前进行学习资料的搜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入课堂,马上发动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协商、交流、会话”,提出本课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马上针对重点、难点借助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为学生“传道、解惑”,并对各个知识点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然后,教师提出学习小组学习成果评价表,该表主要由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作业、学习体会等几部分组成,然后由各学习小组组织学习评价。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也大致基本完成。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该教学模式可以看出:

学生搜集信息(课前) 学生协商、交流、会话,提出重难点 教师释疑 讨论总结(先学生,后教师) 学习小组填写学习成果表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证明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务驱动,强化实践”基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孕涵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心理变化→ 任务驱动→ 强化实践→ 复习整理→ 融会贯通。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边讲边练、精讲多练教学

这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使用最简单也最为容易使用的一种教学法。既结合传统的教学理念,又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比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所以一堂课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讲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熟悉掌握。但要注意精讲多练。该教学模式较为简单: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 教师总结

最近发展区教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

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设置课堂任务时,前进的步伐要适当,既不能跨度太大,也不能原地跑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当前的水平上适当超前,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能自然流畅的到达下一个“最近发展区”。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要科学地确定一个个最近发展区。

要科学地将一个知识模块的教学任务划分成一级一级台阶那样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当前已有的水平,精心设计任务和教学过程,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绝大多数都能顺利地登上一级台阶,并为登上更高的一层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教学模式为:

一级知识点 二级知识点 三级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将各种教学模式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包含了创造的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十分有利。同时,學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同步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以上模式的作用下,自己所教学生在每次信息技术要求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5.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篇十五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就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16.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十六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按教育部的规划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高考科目,因此各地学校的校长和授课老师在思想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主管部门如电教馆等单位都在积极进行校长和老师的培训工作以及教学法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仍然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未得到解决。曾经有人说过中小学教学现状是:“有用的不学学没用的,简单的不学学复杂的,有趣的不学学枯燥的,先进的不学学落后的。”可见,“学什么、教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

又因信息技术课程对中小学生以及授课老师来说是一门新课程,以前学校不太重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给老师以指导,所以,“如何学、如何教”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二、信息技术课程学什么以及如何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放在首位。

基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深刻认识,我认为它同传统学科的学习如语文、数学有所不同,有着其鲜明的自身特点。

1、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

2、传统学科缺乏“随机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道理很明显,例如,学语文就要先学拼音再学识字、组词、组句,然后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但信息技术的学习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窗口、什么是对话框、什么是指针、什么是DOS、什么是函数,这些东西很抽象、难理解,我们不教他,而直接教他操作WINDOWS,教他打开文件,教他存盘,教他COPY,教他变换字体大小,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久而久之,用得多了,就越来越熟练了,也就明白了。同样,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这样手把手一教,他几下就学会了。

如何学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简而言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不懂的就问,问谁?问老师、问已懂的同学。浏览帮助系统,再不懂,再问老师或同学。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教什么其实就是学什么,上面已经谈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策略呢?在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上,应该本着“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思想,从整个教学内容上考虑可行性,有效性。就目前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形成自己的信息素养,选取学习、生活中的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可行性的有效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教师,共同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现采取“问题策略”。提炼问题,形成任务,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成。实施过程:设置问题-->小组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应用新知识。

任务设计上要体现以下几点:

1、任务要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2、任务在设计上要易于操作,具有可操作性,带动理论的学习。

3、任务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学平、兴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此选材、以此为基点

4、任务的设计要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5、任务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实施教学

1、情境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①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②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③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④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⑤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知心理学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可见情境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地位。

2、注意引导策略(逐步引导,渐进学习,巩固提高,熟练操作,学会应用),要让学生易于接受,消除畏惧心里,建立信心。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准备。为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以及学生错误的意识;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思想,要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

1、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评价入手,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对学生的作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更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再者经过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对学生和教学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找出不足,调整教学。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建立情况。让学生体会掌握的信息技术对他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最后学习结束时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2、评价内容:首先是知识的评价,要求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是能力方面的评价。操作是基本,应用是根本。关键是学生要具有迁移知识、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思想、作品创作、学习应用的能力。

3、评价策略:建立和内容、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由此做出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档案、学习成绩档案、创新作品档案。

六、反思、探索、提高

思想的变化往往决定着整个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同一堂课,教学目标是相同的,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来完成,教学效果便大不相同的。所谓“教无定法”在这儿体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教学过程,了解自己,认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判断,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积累、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7.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七

长期以来, 一些学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填鸭式”的教学习惯于把学生当做知识传授的接收器, 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学习积极性不高, 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问题。因此, 建构初中思想品德“主体性”课堂教学,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主体性”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中片面强调知识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2.“主体性”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只有在主体性的课堂上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各种能力。所以, 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

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 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案, 设计课堂结构, 设计学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下面我就如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 以引起学生好奇, 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欲望, 进入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可以是看录像、图片, 可以是读案例、材料, 甚至让学生表演小品、模拟法庭, 等等。

如我在讲《知识助我成长》一课时就创设了“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的教学情境: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村孩子, 得到了希望工程的救助, 现在的苏明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 已被一家银行录用 (多媒体显示图文) 。

(1) “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 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

(2) “苏明娟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学情景的设置, 使同学们懂得了“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的道理。

2.强化课堂讨论与合作。思想品德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为能参与讨论, 必然要主动读书, 搜集资料, 参加社会活动以获得经验, 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提高。课堂讨论中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与同学交流,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与全体同学合作, 因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就一些重点、热点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辩论。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中,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内容, 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 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那个更重要?”请说出你的理由。我把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说明各自的观点。

甲方观点是:“中国是法制社会, 依法治国更重要。”

乙方观点是:“现在部分中国人的道德缺失, 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

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 都收集了一些材料, 由于事先准备充分, 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还有些同学能很好地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通过交流与讨论, 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3.采用竞争激励机制。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 有遇事不服输的心理特征, 所以课堂中运用竞争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勇于进取的道德品质。

例如:我在讲《财产属于谁》一课时, 设置了两个问题:

(1) 你认为DVD机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谁?理由是什么?

(2) 甲丙二人通过什么途径确认和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此次活动分为三个小组仍竞争方式抢答, 最终得到最佳答案;“小组合作竞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懂得了“财产所有权归属的重要性”和“如何维护财产所有权”。同时, 有效的激励是促进学生竞争的动力,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学习竞争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优秀小组颁发奖状”、“小组竞赛栏上加分”、“优秀个人颁发个小礼品”等,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学法, 改进教法。埃德加·富尔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可能使学生学到他终生够用的知识,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教他们学会学习, 从而获得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之产生迁移,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对此, 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 让学生学会“看”课本。应重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看懂、看透教材, 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 在心中构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结构图)

(2)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 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 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 报纸上的时事, 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我的感受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让学生学会答题。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命题, 题型多样, 既有选择题, 又有简答题、辨析题、分析题、图表漫画题、实践探究题等。纵观近几年的思想品德学科中考情况, 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以致失分过多。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要为学生归纳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答题规则, 按照“是什么? (包括含义、内容、表现等) —为什么? (作用、影响、意义等) —怎么办? (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公民等角度) ”的思路思考每个问题。

总之, 教学中既应该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看”书, 教会学生提问, 教会学生答题,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独立的思考方法,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三、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初基地, 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形式, 为学生创造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条件, 强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八年级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小华案例, 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模拟法庭) 假如你是法官, 你会做出怎么样的判决?学生根据问题, 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翻阅法律书籍、寻找法律依据, 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名誉权受侵害时, 应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明确了维权方式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而不能打击报复) ,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再如:讲到九年级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每组一名负责人。首先组织学生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和环境国情, 如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及破坏情况。其次, 引导学生调查并设置问题。最后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例如:分析太原市的各种资源情况 (重点是水资源) 时, 给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

(1) 进行“太原市饮用水状况调查”, 面对水资源的紧缺状况, 市政府应该怎么办?

(2) 调查“山西煤炭还有多少?”山西省该如何规划?

每组调查结束, 撰写“给山西省省长或太原市市长的一封信”。通过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和小论文等活动, 增强了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总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兴旺发达,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并着力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研究报告.

18.初中语文“主体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八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我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了“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以课堂讲解,学生负责听取和吸收的单向吸收的模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违背了现代教育事业的本质。

二、初中语文课堂主体教学的实践

(一)小组合作的主体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大都是文字叙述的东西,很多学生会觉得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当我们讲解一篇现代文的时候,大都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熟悉文章内容,然后分段进行分析,最后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以上步骤首先把班级的学生按照每行 或每排分成几组,按照第一步,分组分角色的进行朗读,让每一个学生对文章都有了解,然后在分组进行对文章分析,概括段意,总结文章主要内容,讨论结束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说说本组组员对本文的理解和概括,最后教师进行引导,把每一个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学生们对本篇文章讨论的结果。在这一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合作中找到了学习的兴趣,也达到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

(二)教学“换位”的主体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换位即学生讲,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举个例子说说,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这一课的时候,带领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初步的引导本课大概所讲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每一个同学对理想理解的都不一样,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作进一步的解释,在这样换位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而且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集中到课堂上来,最后老师对学生讲解不足和不透彻的地方做详细地分析,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吸收和消化。通过这样换位教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从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尊重主体的个体差异,实现平等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广阔的空间,是一个发挥个人想像的课堂,而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特点、思想、思维结构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或思维结构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观点等,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在课堂上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略差一点的学生,当他们有疑问、有困难的时候,都要耐心的、及时的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是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主体参与的意识

初中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存在,不能以教师文本,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课堂效益。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科学理论知识,不仅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这一课时,无论教师用怎样华丽的语言去讲解,学生都无法体会到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因此我们采用实践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学生们亲眼看看植物冒出绿芽、冰雪开始融化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会春的美好,感受到春天来临时万物的变化。然后回到班级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春’,并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象总结春的特点,那么,我相信通过学生主体亲自体验和感受,对本节《春》的内容理解的一定会很透彻,要远比教师口述春天特点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让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总结:

上一篇:关于电力的实习报告下一篇:11英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