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精选11篇)
1.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一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实践与探索
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村普遍拥有的拖拉机作动力,配套结构简单的施水播种装置,在作物播种期和生育期进行局部灌溉,有效利用有限水资源,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与农作物需水不同步的.矛盾,在作物需水关键期缓解旱情,实现抗旱夺丰收、增效益的目的.
作 者:马景祥 陈勇 Ma Jingxiang Chen Yong 作者单位:马景祥,Ma Jingxiang(静海县农机推广站,天津静海,301600)
陈勇,Chen Yong(天津市农业机械推广总站,天津,300052)
刊 名:天津农林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年,卷(期):“”(2)分类号:S22:S274关键词:机械化 节水 灌溉
2.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二
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离不开培训, 但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 培训精力或时间等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培训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未来适应性等问题, 任何教师都不能被拒之门外。因此, 寻找一条适合学校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显得尤为重要。校本培训在学校领导重视的前提下, 也强调校本培训模式和培训支撑平台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 笔者逐渐寻找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培训之路。下面以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谈谈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实施。
●学校背景与校本培训情况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创建学校。学校现有教师369人, 其中取得硕士学位59人, 本科学历310人, 教师平均年龄38岁。学校以往的校本培训大多采取“蜻蜓点水”式集中培训。培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集中培训, 缺乏人性化和培训时间;二是培训形式单一, 局限于单一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培训, 培训效果不理想;三是信息技术校本资源短缺, 学校没有提供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学习上更多的资源支持。
●培训的实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 笔者不断思考对策, 经过多次实践, 逐渐探索出“网络选课+现场培训+网络学习”校本培训模式。总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学校采用以上模式实施了四期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训分集中面授培训和网络自主学习两部分。培训期间, 每周安排主讲教师和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培训讲授, 其余时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根据主讲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和上交作业。同时, 主讲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答疑和讨论。具体措施和做法如下。
1.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
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训开始之前, 为了了解教师们的看法, 笔者走访了各门专业课的部分教师, 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要求以及他们所认为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选择地观摩了一些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 对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初步的把握。学期初始笔者在网上设立信息技术校本培训需求的网上调查, 对综合走访及网上调查的结果进行了需求分析, 了解了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并制订了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制订的培训计划经管理部门和主管校长审核后发布实施。在整个培训进行的过程中, 笔者也综合考虑了教师的意见, 不断调整培训的细节内容、难度和进度, 尽量适应大多数教师的水平和需求。
2.创建培训平台和资源网站
考虑到教师的时间问题, 进行集中培训难以实现。笔者开发了校本培训选课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和学校教育资源网站。校本培训选课平台提供教师参加培训的选课以及培训调查等功能。在网络教学平台里, 我们为每位教师设置了一个学习账号, 方便教师在集中培训以外的时间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和学校教育资源网站为校本培训提供了大量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上平台与资源网站为校本培训管理与教师培训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和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学习任务”、“课程作业”和“学习反馈”是主讲教师和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线学习、完成作业和学习交流的途径之一。主讲教师在培训前通过平台做好培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引, 提供各类型的学习资源, 布置好课程培训作业。教师在自主学习或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都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笔者定时对教师的提问给予解答。网络教学平台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书写学习反思、分享经验的机会。经过约一个月的培训后, 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完成一个大型作业, 作业包括一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与这堂课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师完成的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功能上传。主讲教师可对作品进行评价与分享, 促进教师作品分享与交流。
对于技术基础较差的教师, 为了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笔者使用了屏幕录像工具将示范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文件, 发布到资源网站的相应栏目上, 便于教师在课后进行学习。视频文件中有操作的详细过程和讲解, 教师可以重复观看、学习,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明确培训的重点
培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 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 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针对存在的“学会技术却不会用”的问题, 笔者在培训伊始, 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试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具体任务为所有的教师针对个人的学科准备一堂完整的课, 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中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堂课的准备贯穿整个培训过程, 教师也可以在个人的教学中实施, 随时发现问题并与培训者交流、解决。培训结束后, 要求教师上交作业作品。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 由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组织全校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和德育课件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活动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同时, 在校园网中展示教师参加培训的优秀作品和竞赛中的获奖作品, 实现成果分享。
4.恰当采用培训的方法
在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 笔者采用案例引领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和单纯的技术学习。虽然笔者以前做过多次信息技术培训, 资料也比较充足, 但是教师反映这些理论太抽象, 技术太深奥。鉴于此, 笔者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课例, 包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等, 在集中培训的时间内展示给教师看, 然后组织教师开展讨论, 结合好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理论学习。
对于技术的学习, 笔者的示范讲解同样是结合具体内容, 目的是让教师明白技术如何使用。例如, 在“PPT课件制作”培训中, 笔者结合各类课程的教学课件案例来讲解如何用Power Point及相关软件技术制作课件。然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布置作业, 要求教师亲手制作任教课程的教学课件。为了让教师顺利完成任务, 笔者在作业中提供了大量与作业相关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等。在具体任务的驱动和指引下, 技术的学习显得容易了很多。此次培训比以往“蜻蜓点水”式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实操性, 能够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做出实用、精美的PPT课件,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培训结束后,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反馈中学员们发布了很多满意的培训感言。
●培训的管理、评价与总结
管理是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把培训成果尽快地应用在教学工作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 制定详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将培训效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事情挂钩,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次, 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制度, 如制定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制度及相关标准, 以便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管理与记录。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级教育部门与学校制定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的管理制度, 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继续教育72学分 (其中校本培训42学分) 。二是教师先选课, 参加培训时现场签名, 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考勤情况由教务处给定校本培训学分。
培训中应做好教师作品的评价工作并及时处理教师在培训中的反馈, 再根据反馈调整培训方案。目前, 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已从过去单纯的制作课件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因此, 在校本培训中要改变评价的方式, 可根据教师通过培训后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付诸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
校本培训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每次完成培训后, 要做好培训总结、评价与反馈工作。从培训内容、过程和效果等方面、深入总结培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为今后的再培训打下基础。
●培训反思
回顾多次校本培训, 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值得所有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人员注意。笔者把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做了以下整理。
1.分层培训有助于解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学习经历、个人特质不同, 教师的基础、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 尤其明显的是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存在分化。因此培训的实施, 尤其是技术部分的培训, 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 笔者采取了“分层培训”的方法:设置不同难度等次的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 对技术基础差的教师, 提供详细的操作视频教程, 为学有余力的教师提供拓展的学习资源。在集中培训的时间内, 尽量组织教师之间的合作, 这样既能保证进度, 又促进了互帮互学。在集中培训后, 积极通过在线或其他途径帮助学习困难的教师。
2.提供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几期校本培训中, 笔者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仍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 如在学习软件操作的时候需要把操作步骤记录下来, 集中培训后并不进行在线学习和参加在线讨论、不完成培训作业任务等。这使得培训的开始部分进行比较困难。对此笔者的解决方法是:提供具有良好结构性的学习资源;在集中培训时做好引领工作;设置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支持, 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动力进行在线学习和完成作业。
●小结
培训结束后, 通过教师的作品以及整个培训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 可以看出笔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有了提高, 自主学习及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有了明显改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一方面可以真正满足教师的实际培训需要, 把校本培训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工作繁忙的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培训, 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这方面的实践, 笔者会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3.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三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李 凌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文章考察分析了国内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所进行的办学理念、服务体制、服务机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农业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政策因素,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农村发展的水平和综合效能,构建内外利益主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参与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 新农村建设 服务
[作者简介]李凌(1968-),山东泰安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管理和农业职业教育。(北京1024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3)。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50-03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是重视经济建设,而且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业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
一、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谈到职业教育不能够发展的原因时说,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那么,怎样才好呢?他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办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劳动。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何认识这种互动,促使互动向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
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这是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他说“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还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党和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努力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服务新农村建设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社会和舆论环境在日益改善,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需要思索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不少农业职业院校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和大环境,注重解决学院发展的目标、理念、方向和思路问题。在办学理念上逐渐提升,从服务模式、服务形式的创新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自由选择走向制度选择的发展道路,为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先是提出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跳出“以教育为中心、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束缚,逐步改变自我评价、自我循环的传统模式,转向注重“育人式教育”与“服务型教育”并重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学院办学理念的第一次提升。后又提出提升双赢合作理念,坚持“开门、开发、开放”的“三开式”办学方针,加强了学院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最近几年又提出了全面发展理念,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服务中办学,在办学中服务,加强和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并正确处理发展中的诸多关系问题,特别是努力探索有效的服务“三农”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使学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其他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也逐渐认识到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学院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明晰,为农业职业教育更好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些理念的提升对于促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
目前,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互动向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全国不少职业院校做了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学院则立足实际,整合和发挥好学院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努力探索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适应当地发展多样性需求的服务体系。总体上说,这种服务体系可以归纳为三类多种创新服务模式。
1.开展多样化人才服务模式。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但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之成为“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如何在短时间里服务新农村建设?如何通过服务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源素质?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已经开展了对农村的扶贫工作,在普及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知识及构建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并通过人才培训和研讨等形式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目前已初步取得一系列成果,主要的制度创新模式有:(1)专业骨干输入到“县”“镇”。就是把现有的人才直接输送到基层。黑龙江省的六个农业职业院校参加在科技合作共建工作中,各院校派出一名优秀人员到合作共建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省政府按每县30~50万元的标准提供共建支持资金,“建一个专家大院,建一个科技示范区”,各共建院校派出学院不同专业和技术专家到“专家大院”充当“坐堂医”,通过建起的全县家喻户晓的咨询热线或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农民种养殖业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与区县组织部门、乡镇党委一起调查需求,做到按照需求安排专业骨干到乡镇担任镇长助理,并制定了“关于对选派科技副职工作的管理办法”,如挂职教师的职责、科技副职干部任职条件、工作程序、任务分工、日常考核与奖惩、专项资金补助等专项挂职制度。从2005年9月起,学院先后选派36名骨干教师到五个区的19个乡镇挂职,服务农村建设,取得了锻炼教师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效果。(2)优秀人才输入到“村”。不少农业职业院校积极寻求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北京、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实施了“村官”计划,积极组织、动员和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全市首批36名大学生“村官助理”和当年应聘成功的高职毕业生做了专题岗位培训,组织编写出版了《如何当好村官》一书,并与“村官助理”建立了制度化的工作联系,及时为这些“村官”提供技术咨询和农村发展理念的服务。黑龙江省从2004年初开始就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省每个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由农业职业院校承担招生培训,省财政每年为每名学生提供4000元学费,各院校承担2000元,学生毕业后回村服务。2006年初,第一批3000多名学生已毕业回到村里开始创业。省农委还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村村大学生专栏”,为村官提供农业科技研究传播、管理技能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3)科技服务输入到“户”。一些农业职业学院通过建立“专家咨询热线”、组织“科技大篷车”科技赶集和专家现场咨询服务、组织编写发放有利于提高农户素质的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农村实用技术VCD光盘等形式,把基层急需的科技、信息服务输送到地头、养殖场、农户等需求点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的无缝隙、零距离对接。
2.综合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农业职业院校认识到,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单纯的技术服务或简单的管理咨询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综合服务,比较典型、有效的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专家咨询、专家调研和专家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及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长效服务机制、黑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的“校县共建”为载体的“专家大院”服务模式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对口帮扶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过程中,不仅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咨询,制订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组织相关系部、学生开展项目策划、论证,参与高科技观光果园的项目施工,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系列服务。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结合项目为半壁店村做了广告牌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其中有二十多幅广告设计及产品包装设计被半壁店村采用。综合服务模式的实践,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动态和连续的需求,并且有利于学院集中有限的人才、专业技能、资金等有序、有效和务实地为农村服务。
3.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形成和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少农业院校立足学院实际,不断探索新的产学合作模式,依托人才、技术和产业等资源,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实现了培养学生、锻炼师资、服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组建股份制公司,实现紧密型合作。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技术和人才入股,与农村企业合作,在组建公司方面做了成功尝试。二是办好校办产业,依托产业拓展服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开办的养鸡场是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产业明星企业——北京市第二大种鸡和养殖企业,产品和技术辐射到山东、新疆、云南、黑龙江等二十多个省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校办产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新模式。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先后创办了“江苏省星火草坪公司”“绿苑园林绿化公司”等14个功能相对独立的校内产业实体。股份制企业和校办产业的构建,既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素质,做到了“围绕专业办实体,办好实体促专业”的良好互动。服务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但为农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又为学院所在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村管理民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构建和机制优化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调动参与服务的各类相关利益主体构建有效参与的机制。首先,政府和职业院校之间要形成互动的利益参与机制:一方面,政府需改变对职业教育院校简单市场化的做法,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完成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以多样化和优质的教育供给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院校要在校内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体制和机制,不同层面的体制创新和机制优化措施,可以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热情。
1.构建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和有效体制。所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效介入,就是指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共同分析问题、共同确定研究与发展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能够彼此协商,从而使相互之间的矛盾能得到很好的缓解。“要想在发展干预过程中实现各方真正为发展项目成功这一公共利益相关,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使得他们在项目中的工作结果与其自身利益相关,即所谓的角色内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干预领域所想象的群体间的相关。”有效参与的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院和政府合作的有效机制,如江苏、北京、黑龙江等地的农业院校就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体制性的合作;二是学校之间的合作,如河南、江苏、辽宁等省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院校之间组建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优势互补,扩充了职教资源,壮大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三是学院内部构建有效参与体制和机制,明确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服务范畴,统筹协调服务新农村建设,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江苏农林职业学院成立了多个院内研究机构,集中优势力量,有效整合资源,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优化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学院的科研人员和教师的日常工作繁重,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推进学院、专业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难以把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很好地落实。这些年,不少学院在不同的层次上都优化了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机制,辽宁省在探讨评价农业职业院校的时候,在以往的投入、规模、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等软硬件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加上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指标,且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实施目标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导向,对人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对于一线专业教师制定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结构性考核体系和标准,并把科研和服务纳入到日常工作量的考核之中。该院还把专业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院整体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项目责任制”和“首席专家制”等激励机制,增强了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和任务,农业职业院校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4.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四
摘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领域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与高等农业院校有效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探讨了农业高等院校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运行和绩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作者简介:刘辉(197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许慧(197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9-0073-02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1.29.0357
4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9月,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三年来,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扎实有效地展开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1.着力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结合,突显数理经济分析特色经济学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前经济热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经济理论与实践统一,着力农村一线调查和数文章由整理据获取,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数量分析的能力。如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 的研究中,特别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社会调查能力,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第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商品波动和农产品波动的共性与个性;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学院资料室和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探寻我们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的突破点;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预调查发现和修正设计中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通过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确定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带领学生从事农村的一线调查,让学生掌握农民和农村干部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认知、预期和建议,使学生具备对基层经济现象的强感性认知;第五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并与数量经济学团队密切协作,使学生掌握Eviews的软件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量实证的回归分析;第六阶段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报告和论文的内涵和深度,争取在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第七阶段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简洁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调查地区和相关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切实服务于基层和整个社会。
2.着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数理经济分析思维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数理经济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和特色,经济学系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一是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设社会调查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改变数量经济学单一上机实习模块,将上机实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书本练习和模拟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计量软件及操作的基本性能,对思考问题进行模拟设计;其次对自己设计的模块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的采用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和对数据基本特征的把握;第三是再回到实验室,将模拟模块付诸实践,做好数理经济学的分析。三是改革激励机制,引导数理经济分析思维创新。经济学专业为体现自己的特色,重点对通过英语六级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对学生发表的数理经济方面论文,利用模型解决“三农”、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给予相应的资助。3.着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将一般知识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有效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两年的实施中着力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数理经济分析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一是精炼教学团队,增加提高学生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的新课程。根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了由教授领衔,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特色领域,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为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基础性技能,新设置了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课程。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和研究,探索经济学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系列教材。目前组织和撰写了本科生、研究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生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体现数理分析特色的专业教材。三是依托创新实验班,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设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组织了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数量模型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升学文章由整理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开辟实习教学基地,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近两年以来,经济学专业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新开辟了“望城工业园示范区”的实习基地和“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基地。利用这些实习基地,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以理论经济热点、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和统计计量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理性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的技能,确保学生实习任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完成。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1.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显著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经济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院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经济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团队领衔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作用。三年来,专业教师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高层次论文发表,高级别课题申报和高等级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 CS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3项。
2.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工作扎实,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三年来,在过级及证书方面:2006级经济学创新班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有16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53.3%,其中500分以上的有7人;1名学生通过雅思考试,3 名学生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4名学生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7名学生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07级创新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人数为26人,通过率为86.7%;9人获得机动车辆驾驶证,1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6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认证,1人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1人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08级经济创新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
27人,六级一次性通过17人,并有7名学生的分数在550分以上;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100%,其中还有6名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09级创新班,目前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为80.95%,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80%。在保研、考研和公务员方面:2006级经济学专业共有14人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其中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录取,3名学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2007级经济学专业共有9人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在科研与创新方面:2006级有6名学生参与导师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有7名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3名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有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2007级目前有多名学生在《当代经济》等杂志共发表了4篇论文,在 《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10篇报道,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6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2009级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2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省级创新课题1项。
3.重视目标管理和过程,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丰富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2009-2011年,经济学特色专业取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省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研究了多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研课题。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体制政策、现代农业建设、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文章由整理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积极创建产学研基地建设。如在怀化等地区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在醴陵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湘大集团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策划,创建了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等,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又先后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服务、“双百”工程建设。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为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引领市场经济下农户经济和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精炼教学团队继续加强现有经济学专业平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CS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精炼,带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经济学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精品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培育其专业责任感,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学术型实践调查和研究,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下
转第82页)82 2011年第29期合,有的院校甚至整个数学课程都使用Matlab、Mathematics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先进的软件包和信息传递,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使其具备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和可行方案的综合素质。通过对比中美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异同点可以看出,如何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展数学实验,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我校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部分,应主要讲解其实际背景、基本思想及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对学生自学有难度的内容要细讲、讲透,对计算性的教学内容应适当淡化计算技巧的训练,采取笔算和数学软件计算相结合,重点放在对方法的掌握及对式子含义与结果的解释上。另外,可通过建立数学实验室,在教学内容中增设数学实验内容,使学生借助于数学软件,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加深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迅速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办学定位。
3.教材使用方面目前我校数学课程使用《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六版)和《微积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优秀教材,这些教材经过国内很多院校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内容、体系及习题等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已形成独特的系统和风格。从数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些教材与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数学教材内容体系基本相同,但从教材习题的选择和分布上看,国内教材中的应用题大都仅限于数学知识在物理、几何上的传统应用,缺乏现代信息。相比而言,国外教材的应用题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实际问题,包括物理、生物、医学、几何、经济、金融、军事等各文章由整理方面的问题都有,真实感很强,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特别是国外教材通过精选一些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换成简单数学问题,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为了弥补我校现用教材在应用习题方面的不足,学校数学教研室上半年专门组织教师自编了数学习题册,其中习题数量大、类型多、编排层次分明,收集了很多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题及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题目,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考核方式方面目前我校数学课程考核采用的是以闭卷形式来核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相比而言,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通过课后完成研究性课题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院校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的先进理念,应研究和改进我校现有的数学课程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做到基础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其中基础考核是以考核学生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理论和基础运算为主,将其作为学生学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比如可对几人为一组的学生进行一次大型作业或数学建模的考核,最终以上述两项考核的加权分数作为学生的综合成绩。
三、结语本文基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以具有技术应用型特色的上海电机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学校与美国类似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异同点,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目前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教研理念同学校的办学定位相融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建设目标,为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5.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123 篇五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实践 分次层教学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一个挑战,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特别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 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1)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任课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教授新内容前,必须先作调查,记录下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例如,在大部分学生学习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同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网页的制作方法。同时,他们制作的作品又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激励、示范作用,并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多年的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3)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的教育软件中,围绕信息技术学习的有几十种,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用到教学课件。其实,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学课件可大大增强学 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基础知识两块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若凭空讲学生不爱听,有限的课时中又不可能容纳较多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信息量大、理论性又较强的内容,适时地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可加大教学的信息量,突出教学重、难点,弥补教师单纯讲授所带来的不足。
另一方面,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 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 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 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5)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 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6)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 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中学信息 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相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6.新农保在平顶山市的实践与探索 篇六
2011年, 平顶山市按照“稳步推进、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优化服务、健全体系”的工作思路, 继续强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工作。继鲁山县2010年1月被定为首批国家级试点县以后, 2011年1月, 宝丰县和郏县也已作为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开始实施新农保工作。三个试点县16-59周岁应参保农业总人口116万, 累计参保人数106万, 占应参保人数116万的91.37%;享受退休领取养老金人员223483人, 人均60.45元/月, 发放率100%, 全面完成参保率、续保率、覆盖率及信息化管理等核心指标, 总参保人数和新农保信息化进度在河南省名列前茅。三个试点县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提前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参保群众也因新农保缴费额小、经济上能承受、重惠民、讲公平的优越特点, 参保积极性很高。新农保养老金已经成为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参保农民生活保障正在有序进行。农村居民养老方式也由过去集体经济下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转变, 初步实现了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中央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得到成功实践。
二、新农保政策的基本特点
1.能承受。新农保制度立足于大多数农民交得起, 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 缴费额度分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自由选择, 兼顾到不同的收入群体。
2.重惠民。新农保制度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富民、安民的惠民政策。首先, 我市各试点县、乡财政部门为农村重度残疾人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100元, 对参保缴费的军烈属、45-59周岁领证的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和双女户父母由县民政局和县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确认后, 鲁山县、宝丰县每年补贴50元每人到个人账户, 郏县每人每年补25元。其次, 在新农保启动当月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 不用缴费就可直接享受60元的基础养老金;各县财政对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父母年满60周岁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时还增发有养老金补助, 郏县每人每月增发20元, 宝丰县每人每月增发50元, 鲁山县每人每月增发90元。第三, 参保人死亡, 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除政府补贴外, 都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
3.讲公平。新农保制度设计体现了公平和谐的原则, 无论选择哪个缴费标准, 省财政、市财政都分别补贴20元、10元记入到每个人的个人账户上, 享受相同的参保补贴, 显现了新农保政策向低收入家庭的倾斜, 体现了政府关心, 实现了社会的相对公平。
三、新农保工作的管理现状
新农保正式启动后, 各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首先把经办机构建设作为顺利推进新农保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在机构编制、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高标准、高起点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新农保管理平台, 并且依照河南省新农保经办管理办法,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农保运行机制。
(一) 健全基层新农保经办机构
1. 明确基层农保机构职责。鲁山、宝丰、郏县农保中心性质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核定编制均为20人;具体负责指导乡镇农保中心的业务经办、保费的收缴、支付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鲁山、宝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各14人, 年龄均在30岁以下, 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郏县新农保工作人员现从县人社局机关抽调借用, 拟向社会公开招聘, 充实新农保队伍。
2. 全面推行村级新农保协办员制度。郏县377个行政村每村配备1名新农保协办员, 宝丰县充分调动各村大学生村官在新农保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在全县320个行政村都指定一名大学生村官负责保费汇集上缴、新农保手续办理等工作。鲁山县正在研究经费解决办法, 拟将559个行政村的村级协管员常态化管理, 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 为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 经费保障与信息化建设
各试点县、乡 (镇) 在机构编制、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实施新农保所需经费均列入各县、乡 (镇) 财政预算, 按照核定人员, 办公经费按时拨出, 以保证县、乡农保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 各试点县筹集资金, 布设了新农保专用光纤, 依托河南省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省、县、乡 (镇) 三级信息化网络管理全覆盖及新农保工作服务的全面化、规范化、便捷化、基层化。
(三) 建立完善的新农保运行机制
1. 新农保工作的宣传机制。三个试点县在推进新农保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就是用行政推动取代行政命令, 各县抽调业务骨干深入农户调查, 编写印制了《新农保宣传手册》、《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新农保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 真正做到了妇孺皆知, 群众参保积极性很高。今年, 鲁山县在续保工作中, 各级新农保经办人员通过深入未及时续保农民家庭, 发放印制的宣传资料, 开展新农保政策的宣传, 分析未续保原因, 并完善续保手续;同时, 还积极与邮政储蓄银行协商, 设立专门缴费窗口, 方便群众缴费。一系列细致的宣传和到位的服务使越来越多处于观望的群众打消了顾虑并自觉续保。
2. 完善参保、续保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参保率和续保率是新农保工作的基础, 巩固参保率、提高续保率, 继续强势推进2011年度参保、续保工作也是我市新农保试点成败的关键所在。各县新农保中心把参保、续保目标通过乡 (镇) 政府和农保所两个不同层次的渠道予以层层分解落实, 做到镇镇有目标, 人人有任务, 年中有督促, 年终有考核。宝丰县甚至把各乡镇新农保进展情况用手机短信的形式, 每天发给县主管领导和各乡镇镇长、农保所长进行通报督促;并对措施得力, 完成任务较好、农保基础资料健全、规范、完善的乡镇予以奖励, 充分调动了各乡镇的积极性。截至2011年4月, 鲁山共完成续保32.76万人, 占应续保人数的92.31%。参保率宝丰95.34%, 郏县94.28%, 初步达到了应保尽保的效果。
3. 建立新农保的征缴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参保缴费阶段, 三个试点县都以行政村为单位, 集中时间缴费。在核对缴费汇票和经办银行出具的到账凭证无误后, 县新农保经办机构对行政村开具缴费凭证。宝丰县和郏县由村收款人向参保人出具缴费收据。鲁山县通过政府采购印制了34万份缴费手册, 缴费手册上2010年度的缴费信息已经填写完毕并发到参保人员手中。2011年度的缴费信息各乡镇社保所正在填写。县农保中心每月底依托河南省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 将续保缴费期间未缴纳个人保费的参保人员名单及时反馈到乡、镇、村, 便于新农保工作人员掌握情况及时催缴。
4. 建立健全新农保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管理机制。2010年起, 我市完成个人账户建立76.35万户;新农保信息系统与银行系统相对接, 参保人员个人缴费额到帐后, 新农保信息系统自动为每位参保群众生成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地方政府补贴、其他补助及利息组成。个人缴费额到账同时, 新农保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完整显示个人账户记录, 并从次月开始计息, 年内单利, 逐年复利。参保缴费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缴费信息、个人账户储存额信息、终止信息、养老金支付信息、变更信息等相关信息均可在系统中查询, 做到了个人账户记录的完整、齐全与准确。
5. 建立起完善的养老金发放机制。各县农保中心按月通过新农保信息系统查询生成下月符合领取养老金待遇条件参保人员名单, 在行政村政务宣传栏公示十日以上。县农保中心公布举报电话和监督电话, 及时受理举报, 并对举报情况及时进行处理。认真做好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 杜绝养老金冒领情况的发生。
四、新农保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农保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代表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最根本利益, 成效逐渐显现, 各试点县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努力,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值得人们思索和探讨。具体来讲, 有以下几点:
1.保障水平偏低。新农保缴费水平适中但县财政配套基础养老金财政补贴相对较少。河南省新农保要求县 (市、区) 基础养老金补贴每月不低于5元, 我们取5元最低数, 加上中央财政基础养老金补贴55元, 合计60元, 保障能力相对较弱。近几年, 三个试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增长, 年增长率都在10%左右;2011年, 鲁山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110元人/月, 几乎是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两倍, 郏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3元, 宝丰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2元, 都高于新农保60元基础养老金。鲁山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半, 基础养老金尚未建立相应的调整机制, 各县财政补贴金额的不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保对年轻一代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2.续缴保费困难。目前新农保实施中保费基本都是由镇、村负责征收,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工作量大, 手段相对落后。有地方片面完成扩面人数, 不重视正常保费的征收, 多方面因素导致一些农户未能及时缴费, 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3.新农保养老金保值增值困难。目前, 养老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 主要是购买国债及存银行 (多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在目前银行连续加息的情况下, 一年期存款利率减去CPI和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仍然为负, 养老基金保值困难, 增值更无从谈起。以县为单位的基金管理模式在技术层面上也难以使基金保值增值, 更不能实现社会互济保障理念。
五、完善地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从平顶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践工作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 若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民“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新农保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1.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逐步增加财政投入。首先,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突出个“保”字, 政府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补贴财政投入不能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否则, “保”就无从谈起;其次, 要建立起新农保养老金的调整机制, 使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再次, 要制定优惠政策, 对生活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补贴。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2.在抓好参保率和覆盖率的同时要重视续保缴费工作。首先, 要通过新农保系统和经办机构共同努力, 开发建立农民参保领取不出村 (困难农民不出户) 的服务体系, 使新农保经办真正为农民提供知心贴心服务。其次, 各试点县新农保经办机构应以“应保尽保”、“参保自愿”为原则, 科学定位、审核参保人员的准入资格, 不能片面追求参保率。当前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很多, 仅鲁山县2009年外出的农民工就达21万人, 占全县劳动力的40% (平顶山市统计局) , 其中不乏已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人员, 应本着自愿原则, 愿意继续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不可强行纳入新农保体系 (只能享受一种待遇) 。各县、各乡镇不应为追求参保率排名而掺水分, 使新农保沦为基层干部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3.改革基金管理模式, 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 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社会保障部门, 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 一方面要加大基金管理力度, 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在政府提供担保的前提下全部上缴, 由省级专门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统一运作,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7.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七
杨金桃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出现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进度无法统一的问题,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分层,以及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主题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存在学校中心本部和村校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水平的参差不齐,固造成学生电脑水平差异悬殊。再加上教材内容经常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我任教五年级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实验。
二、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差生越差;中间部分的学生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着这许多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的情况仍是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双基情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接收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由这些差异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形成了差异。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以致这部分学生的学生情况相当不乐观,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他们都接收不了,兴趣进一步丧失,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一种惧怕的心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培养出了七十二圣人。也许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像孔子那样针对每个学生来实施教学,但是如果我们将这样一个宝贵的教学财富弃之不用未免可惜。可是我们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吸收这个理论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学生的发展。
三、概述
分层教学,从古至今历来被教育界所重视,它凸现出浓厚的人本主义理论和人性化思想。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到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无不映射出分层教学的光芒。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3、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四、实验过程: ㈠、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并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组。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先进行一次小测验,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在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把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在学习上很努力,电脑水平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也往往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㈡、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A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B、C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自信。在着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五、实验成效
1、学习的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浓厚。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
2、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得到培养。训练活动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不仅如此,学生的性情得以熏陶,不少性格内向羞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主动。
3、较好地贯彻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我进行实验的两个班,进步尤其明显。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的变化,学生层次也有所调整。有6名D层的学生升到了C层,其中有一位能力接近B层,8名C层学生升到B层,5名B层学升到A层。
六、思考与体会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分层教学”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3、分层教学有利于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5、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在某些教学环节中,A、C组学生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B、D组学生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对一模式并不是固定的,随教学的需要可随时调整,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当然,我们探讨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电化教育研究》2004.1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2000年 [3]《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中文版
8.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八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9.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九
关键词:人本原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人本原理的内涵(people-oriented theory)
人本原理,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和实质是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体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人是管理的主体
充分肯定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是人本原理的实质,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管理高效益的目标。做好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所有管理制度和方法都由人建立,所有管理活动都是由人组织开展,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人的潜力。人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的主体,正确地认识人、科学地研究人、不断发掘并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逻辑起点。
(二)尊重人性、尊重人才
企业中,从部门主管到普通员工,一切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格上都应该是平等的。尊重人性,即尊重人个体本身的生理、心理、行为的特点,是对人的潜力的开发与管理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研究人性特点,全面分析所有员工的特点与表现,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营造一种让员工自由表现自己、勇于创新、表达个性的氛围,激励员工更积极、更民主地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三)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人是管理主体,尊重人的权益、理解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并提供机会,使人在企业中得到持续发展。员工感到满意,是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只有员工感到满意,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才能得以保证,企业才会焕发生机和活力,并使得效益最大化。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相辅相成。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理念的缺失
(一)价值取向存在社会本位的偏执
我国当前关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大多数是从社会视角出发,更倾向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在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忽略整体理解;在人的个体发展这一本体价值取向上迷失,忽视人的需要、人的权利、人的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教育观念不仅实效低下,还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对教育实践已经起不到正确指导的作用。
(二)螺丝钉式教育
我国当前关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为教育对象的企业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尊严被忽视,员工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只能作为一颗“螺丝钉”被动地理解、简单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和律令。由于“螺丝钉式”的人没有任何的自主性和自由,更没有个性,他必须绝对地服从集体的安排,所以,“螺丝钉”教育把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塑造成了一个个毫无个性和自主性的、模式化和标准化的、具备某种使用功用的社会零件。
(三)企业管理面临的困惑和难题
长期以来,物质激励是调节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的监管力度加大,企业的不断改革和管理不断规范,以及人多样化的需求,物质激励的手段显得尤为单一和局限。现阶段物质激励手段资源已经接近极限,员工当前存在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如何化解,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激励,已然成为企业管理者燃眉之急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电力企业员工压力和的心理健康问题
“安全生产的压力”随时都会有,每天上班都可能面临种种问题,“工作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晚上,电话随时打,甚至半夜有可能被叫醒,必须出现场”“优质服务被投诉也总是提心吊胆”“加班频繁”“发展通道狭窄”“对个人发展空间感到迷茫”“每天要填报很多报表,写很多材料”等。其次是来自个人内心的,包括虚荣、嫉妒、自卑、侥幸等因素。员工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很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亟需干预。
三、昆山市供电公司“黄•绿•红”心灵驿站实践——人本原理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
(一)简介
1.LOGO含义。心灵驿站是心灵世界放松、休憩的地方,三个代表“真、善、美”的三色圆形,交织组成一个五彩的“心形”图案,寓意多姿多彩的心灵不断追求思维、行为和精神世界的完美;红、黄、绿三原色,也与A、B、C三相的色标相符,更体现出电力公司的行业特征。
2.工作团队。心灵驿站工作团队遵循内外兼职原则,目前由5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党群工作人员组成,其中外聘3名咨询师。同时,公司送培了几名企业员工志愿者学习心理学知识,来壮大公司心理咨询师队伍。
3.功能介绍。一是帮助员工个体调适压力和情绪管理,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宣泄、心理测量与评估、提供心理放松技术、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
二是对企业员工按照全体员工、中层干部、班组长、员工家属等开展不同层次针对性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并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三是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体提升企业员工的沟通技巧、与客户交流、处理投诉能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工作效率等。
4.设施情况。心灵驿站设置了沙盘游戏区、沙龙区、放松区、宣泄区、咨询区、培训区等区域。
(二)实践
1.关心关爱员工。开展抑郁症员工一对一服务。公司有员工A患有抑郁症,拒绝吃药、拒绝就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也干不了,病也好不了了。得知情况后,公司心灵驿站成员主动介入,心理辅导员发现A员工主要问题在于自我评价过低,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存在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等抑郁症患者的明显特征。心理辅导员运用认识心理学的知识,为A量身定制了心理辅导的方案,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利用6个月时间进行了八次有计划的辅导,让A员工逐步改变了认识,积极治疗,并重拾自信。
正念冥想解压。经常员工会存在心理疲劳、压力大、身体不适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正念冥想来处理。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证明,正念冥想是一种可以有效舒缓心理压力、降低焦虑程度的技术,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增强身心免疫力。公司成立了正念冥想的训练俱乐部,传播放松技术。比如在“五一”劳动节,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为劳模、先进工作者做了一次正念冥想解压活动。结束后,其中有一位劳模是这样说的:“刚才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正念吃葡萄、呼吸练习、坐在瑜伽垫上安静地体会身体的呼吸,与身体艰辛部位对话…,身体真的平静、舒缓了许多,改天回去自己也试试。”
2.改善团队协作。通过举办中层干部、班组长情商提升培训班,团队沙盘游戏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沟通能力和干部管理能力,增进员工间和谐人际关系;提升团队成员角色互补、目标共赢意识,增加团体凝聚力。
营销部市场班共6人到“心灵驿站”开展了一次团体沙盘游戏活动。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沙盘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团体沙盘游戏一方面能反映出团队中的个人情绪因素对团队的影响,同时也能显示出团队中的存在问题和积极因素。管理者可以通过团体沙盘对团队成员有更好的了解。六轮沙盘创作结束后,指导员对沙盘创作作出了点评和讲解指出,大家在第一轮沙盘摆放中部分成员较缺乏目标感、自我设限太多、缺乏整体观和安全感,慢慢到第六轮各成员进行自我调整,作出积极的反应件值得肯定的。
3.服务公司发展。以人为本,将“企业梦”与“职工梦”的紧密结合,努力开创企业与职工“同命运,共发展”的工作局面,实施“安心工程”。
项目实施前,根据公司的现状,制定了《公司员工需求调查问卷》。工作团队制作员工需求调查网页,便于统计汇总。参与问卷调查的员工热情很高,两天的调查共有265人参加,占数公司总人数的93%,调查结果为制订“安心工程”的实施方案提供了基础数据。
“安心工程”分三个方面,即居家安心,推行关爱广大职工家庭困难,确保“基本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的解忧工程;工作安心,推行解决广大职工后顾之忧,关心职工“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暖心工程;立业安心,推行促进广大职工职业发展的保障工程,搭建职工自我实现的平台,实现“企业发展梦”与“职工自我实现梦”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长期发扬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法宝。纠正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无人”的弊端,并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凸显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体现人由手段逐步成为目的的规律,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性关怀,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精神。
参考文献
[1]毛应英,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1-12
[2]汪罗,人本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J].当代电力文化,2013(12):96-97
10.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十
唐山镇党委 唐山镇人民政府
(2012年4月27日)
一、唐山镇基本概况
唐山镇位于淮南市西大门,地处淝水之战故地,北枕八公山,南临瓦埠湖,东连谢家集主城区,西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接壤。区位优越、交通便捷,102省道与310省道在此贯穿交汇,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出口处设在境内,连接淮河和长江的东淝河贯穿境内,是淮南市呼应省会城市合肥、连接皖西北(六安、阜阳)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境内省级森林公园卧龙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优美。全镇共有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00亩,林业面积7700亩,可养水面万余亩。201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531万元。
二、农业示范园规划主要内容
唐山镇紧邻城区,耕地较少,近年来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葡萄、优质水稻、螃蟹、甲鱼等特色种、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镇内现代农业经济虽已有一定规模,但目前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规模不够,且较为分散,产生不了集聚效应,配套的旅游产品难以得到开发,需要进行农业资源规划整合,促进农
1业发展、农民增收。唐山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围绕淮南市对于新农村建设“三个集中”的要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导镇内传统农业向着附加值更高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转变。
1、示范园总体规划格局
整个规划区域呈“一环、三纵、一中心、多节点”格局。
“一环”是指102省道、卧龙山路、园区观光大道南段、滨湖生态公园及项目东端边界生态林地所形成的环状景观带;
“三纵”是指:示范园内三条纵向景观轴;
“一中心”是指:水产养殖观光区,该区以镇原有的水产科技园为依托,基础条件较好;
“多节点”是指:垂钓湖景区、高科技农业培育研究及展示区及大滩头岛高档休闲度假区等。
2、示范园基本功能分区
唐山镇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东至唐山镇尚安村,西至卧龙山路,南起东淝河及瓦埠湖北岸,北达102省道约1390公顷范围内。其中,九里村与施咀村之间约440公顷为重点规划区域。分为六大版块:
一是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该区主要分布于瓦埠湖以北,本次规划东侧边生态林带以西、102省道以南、施咀村与尚安村之间地块和九里村南侧地块两处范围内。主要种植经过精心培育后选取的优良农作物及饲养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家畜类产品。
二是水产养殖观光区。可以分区块集中培育、生产某一类水产品,如大闸蟹、瓦虾及甲鱼等。
三是高科技农业培育研究及展示区。区内主要分为:精品苗圃种植区、精品花卉培育及科研区、精品花卉种植展示区、室外采摘园、温室大棚采摘高效种植区、菌类产品研究及种植展示区、异地产品驯化及种植展示区、无土栽培及种植展示区等。
四是生产配套设施及展示区。区内主要分为:物流区、仓储区及农副产品加工展示区等三部分。
五是大众型旅游休闲度假区。区内主要分为:餐饮招待区、停车场、商业街、垂钓湖景区(农家乐、垂钓及冷饮茶座)等区域。
六是高档休闲度假区。区内主要分为:高档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会议中心等。
三、项目进展情况
1、总体规划已经完成。该项目规划与《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淮南市滨瓦埠湖概念性规划》及《淮南市西部门户区总体规划》都有良好的衔接性,待市规委会批准后即可分期实施,现正在修建项目区的大门入口景观;
2、土地流转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园项目实施共需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6万余亩,镇、村通过认真做好农民的思想宣传工作,引导他们支持园区建设,首批进行的两千余亩土地流转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其中施咀村114亩低洼地土地流转及平整工作已完成;
3、农房改造工作完成规划设计。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园
区整体形象,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范围内的施咀、尚安、九里、李咀四个村已对村民集中居住区房屋新建及改造进行了规划设计,即将逐步实施;
4、水产养殖观光区和大众休闲区初具规模。镇水产科技园的三个特色产品大闸蟹、青虾和鳜鱼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商标“施家湖”牌,休闲垂钓等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和客源,园内每年生产各类水产品近百万斤,创产值5千余万元,养殖户户均收益十余万元。投资三千余万元的锦湖生态酒店已于2012年元月建成营业,与南侧的瓦埠湖汉庭农庄成为大众游娱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四、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项目资金扶持。唐山农业示范园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1亿元,仅靠乡镇自筹很难解决,需要各级给予关心支持;
二是加快唐山保庄圩建设。设计标准为防御40至50年一遇洪水的唐山保庄圩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示范园的防汛压力,对保障园区的发展及投资安全至关重要。该项目规划设计总投资
1.1亿元,省级项目资金为5千余万元,尚需地方配套建设资金5千万,区委区政府已请求市里给予资金配套支持,推动保庄圩早日建成;
11.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篇十一
王俊鹏,贾立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在教育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引领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巨大变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引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日趋完善。现如今,其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然而,在看到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在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认识上、对多媒体的适度使用以及对多媒体操作流程的了解上还存有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出发,阐述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环节中的问题所在及适当与不适当之间的效果,提出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适度;传统教学;现代化教学
作者简介:王俊鹏,男,工程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表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中我领会到:要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上应用的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现如今的教学过程,多媒体几乎无处不在。老师已经十分认可多媒体,并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应用在教学前线上。在看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多媒体如果应用不当,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环节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多媒体教学是否等同于高质量教学
多媒体教学从概念上讲,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等多种媒体信息综合起来,实现深入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其本质上讲,它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老师和同学理解一些无法通过口述形式描述明白或可以讲明白但讲起来特别复杂的问题,以起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作用。自从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它给教育界带来了重大变革。当然,这么重要的一项技术,也会得到广大教育界同仁的青睐。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求现代化的现象。
有一部分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就属于高质量教学。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在造成多媒体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使教学重心产生了扭曲,对教学的圆满完成起到了负面影响。当然,在对多媒体的认识上,摆正观点,认识到多媒体在自身教学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辅助作用。在这之后,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当、适量地使用多媒体,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带来的重要作用,使自身的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也会使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多媒体与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现代化高质量教学。
所以,我的建议是老师应该从自身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保留传统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使教学能够锦上添花。
二、如何正确地把握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度”的问题
其实,无论哪一种媒体,如果其在教学中着实起到了其他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会被教师和学生所认可。如我所了解的几门科目,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的价值也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其中也难免存在着一些使用上的误区。
如在物理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合理地运用多媒体,那么其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充分地被体现出来。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但在这门学科中,仍有很多方面,给实际的教学课堂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某部分教学内容抽象、深奥;一些转换过程可能瞬间即逝;还有很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可能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或做实验的器材不能达到实验所需的标准等等。而这一类问题,却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解决。在教学前期,教师可以把这些有一定难度而又很有必要向学生阐述明白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现实中的例子,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也就是说,通过一种直观形象的模拟来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代替现实实验的图像或图片,把以前可能耗费很长时间也未必能讲清楚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转换过程,通过图形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接受教材中的一些定理。其实,与此同时也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对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反过来说,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控制使用多媒体的“度”,忽略了物理学的本质,把所有的实验都通过课件模拟出来,减少或取消了学生的动手体验过程。就会使多媒体授课产生不好的效果。学生本身所看到的都是课件中的模拟图像,而不是自己亲身体验到的,这样无疑会对很多的物理结论产生质疑。同时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所放映的这一现象,而对可能出现的其他现象却一无所知。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证实,人们学习知识,通过自己直接经验获得要比间接经验好得多。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科目的特点,适当应用多媒体,一定要掌握好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使用,这样不但能使教学进行得顺利,同时也能给同学创造更好的学习思维环境。
三、“华丽、复杂”是否应为多媒体精品课件制作的标尺
这个,可以从历史科目上举个例子,因为本身历史这类社会学科,所涉及文化的面就十分的广,再加上作为教学科目,要在选材上下一定的功夫。
有的老师就可以很好地把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学科实现整合,认真分析重难点,对选材有适当的修剪,对课件的`设计更是简明扼要,使同学看了以后,马上便知什么是课堂上要讲的重点。
而有的老师喜欢把课件做得十分“花俏”,每一页幻灯片都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什么背景、动作、动画之类的做得相当齐全。这个我曾经也遇到过,上课正常情况下,学生应该是集中注意力的,而那次我也在认真地听,可是当老师播放幻灯片时,“砰”的一声,当时给同学吓得”妈呀“一声,原来是切换上下页时,老师将声音效果设计成了爆炸声,这样一来很长时间,同学们才安静下来,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种是课件做得内容十分丰富,各种相关的视频、图像、图片都搬到了课件上。但为了教学进度,老师又不能停下来给同学做详细的讲解,就这样,一页幻灯片做短暂的停留后,又快速地切到下一页,而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这正像法国的社会学家比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那样:处于紧急状况下的人是无法思维的。学生到最后所感觉到的是上课听或看了很多的内容,而真正记住的却是感觉有意思的那些,完全忘记了这节课应该掌握什么重点。而作为老师,将信息量做得过大,导致整节课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时间上、课件设计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课件做得简明扼要,而又不乏趣味,使学生听课时感觉上十分的享受,而在课后又能将重点牢牢地掌握。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应为任课教师上课必备的方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学当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这种方式吗?难道没有多媒体教学就不能上课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实践调研中我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多媒体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自身在为多媒体服务,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到课件当中。而上课时,整个分析过程像“放电影”一样,无法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所做只有干瞪眼,因为想做一些记录又怕跟不上老师的讲解速度。而只是单纯地听,到最后又能记住多少呢!这样的例子,我曾在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遇到过。到头来,学生像是做了一个梦。
我所要说的建议是,教师应该适量地使用多媒体,在必要的地方也不要忘记使用传统教学方式。
五、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按章操作”
其实在平时,时常会听到有些教师说,使用多媒体有什么难的,会用电脑就会用它,也没什么复杂的。其实则不然,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设备体系,它由多媒体教学终端(多媒体网络中控主机)、台式机、交换机、无线麦克、功放、投影机、幕布、虚拟扇区服务器、资源服务器、网管工作站、数字监控主机等设备组成。由此形成了独立的两套操作系统,分别由多媒体教学终端、虚拟扇区服务器构建的无盘远程网络操作系统和由台式机本身构建的本地操作系统。
由此可见,为了达到顺利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目的,教师必须按章操作,可在现实使用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不参照操作说明,根据个人理解对多媒体进行操作,因为操作不合理而使设备出现问题,导致教学无法继续。这种操作方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它会直接影响多媒体授课的效果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无形中也会使学校的教学资源造成浪费。
我所要说的建议是,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一定要“按章操作”,切不可“随心所欲”。
总而言之,老师应该将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对多媒体设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授课需要,适时、适当、适量地使用多媒体,使整个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3]刘国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02):34-38.
[4]张新明,李国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83-86.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推荐阅读:
唐山市教育局11-13
唐山市场调研报告08-26
唐山市公安局领导名单06-11
小学唐山的作文:唐山大地震有感450字08-25
唐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的彩虹07-09
唐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知识竞赛试题09-05
唐山市元藏文化艺术馆11-24
唐山大地震作文06-21
唐山市商品住宅全装修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12-11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