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2024-09-03

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精选6篇)

1.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篇一

文章标题:市农村调查会议乡镇汇报

抓住重点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兴工富乡”,创造性地开展,各项事业有新发展,全乡面貌有新变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抢抓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基础先行,创造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狠抓“四大工程”建设。掀起了改造村级公路的热潮,在去年硬化25KM的基础上,今年又已有_、_、_、_、_、_、_、_、_、_十个村硬化村道18KM。挤出资金,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投入30多万元,改造机埠6处,维修大山塘16处,整修渠道3KM。正因为有了超前的防范意识,在前段的几次大暴雨中,我乡的水利设施经受住了考验,把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新建了__到城区的双回路电网,实现工业企业、农村用电分开运行,一改过去企业与农户相互争电、相互影响的状况。同时,狠抓了通讯到村建设。电信、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全乡有线电话普及率50,手机使用率25,有线电视用户1200多户(今年新增300户),宽带用户200多户,群众足不出户,就可经营事业,大大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

(二)以工促农,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富乡”战略。一是合理调配,增强企业发展力量。进一步健全强化了乡机关干部联系标志性企业制度,每名班子成员都联系标志性企业,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协调关系,协助管理,促进发展。积极提供企业急需人才,由乡发放工资派遣机关干部入企业。二是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经常性开展调研,组织企业老板座谈,专题研究企业发展。5月,组织了全乡18家标志性企业老板和联系企业的干部赴湘潭德国工业园、天马工业园及恒盾集团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坚定了决心,纷纷表示要加快发展步伐,把自身做大做强。三是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发展进度。因势利导,分类规划,新建、扩建了13家企业。湘潭的周双强老板和株洲的彭拥军老板各投资500万元,建起了精细米加工厂和毛巾厂。深思电工3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主体已竣工。长红实施了高频炉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恒源竹胶板厂新增生产线一条。同时,利用《__通讯》、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大力宣传工业带动、项目推进等内容,在全乡营造推进兴工富乡的氛围。四是优化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乡财政挤出资金1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成立了招商小分队,制订了《__乡工业发展的若干办法》,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资15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3120万元。

(三)实施“乡民变市民”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乡提出了实施“乡民变市民”工程,并将重点细化为“四个五”,即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灶、改圈;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网络;五治:治污染、治垃圾、治治安、治愚昧、治赌博;五入户:党的政策入户、先进文化入户、致富信息入户、实用技术入户、文明习惯入户。在搞好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五改一整治”为载体,发动群众搞好家庭硬件建设。许多农户把水泥路接进了户,室内搞了装修,庭院搞了绿化,养成了进屋换鞋、如厕冲水等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了“举步脚无泥”。同时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全乡共建有沼气池2700多个(今年新建310余个),真正实现“生厨灶无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农民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共举办各类培训、学习讲座120余次,8000多人次参加。狠抓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百里文化长廊为轴心,长永线、别银线为骨架,在全乡构建了宣传网,今年以来悬挂横幅50多条,书写石灰标语100多条,张贴宣传标语上千条。地处长丰的乡万册图书馆,藏书12000多册,每年接待读者1万多人次。坚持编印《__通讯》,印发全乡各户,今年已编发了3期4万多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眼耳鼻。文艺队伍门类齐全,共有腰鼓、中西乐队、花棍队、狮灯队、杂技魔术等各类文艺队伍28支。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各类创建评比活动。6月份,举办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大型演讲比赛,村民选手纷纷参加比赛,展示了新型农民的风采。

(四)抓示范,求特色,探索切合实际的新路子。

新塘、花亭、新村三个示范村和特色村三湘村已制订好发展规划,各项紧锣密鼓进行。一是狠抓经济发展。新村村针对工业基础好的特点,制定了发展工业的战略,他们组织全村致富能人远赴江浙一带参观学习,带回了先进的思维理念、发展经验,11组陈新良筹资兴办了开关电器厂。花亭村地处皮革工业园,提出了发展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新塘村则继续做大做强牲猪养殖、蔬菜种植产业。

三湘村发挥其黄花基地特色,狠抓产业化,广辟市场,“黄花”经济进一步发展。二是狠抓硬件建设。新塘、新村、花亭已硬化村道8公里。新塘还启动了村部建设。三是狠抓文明创建、村容整治。新村村进一步完善了文明新风街,在原有腰鼓队的基础上又新建了鼓号队。新塘村也新建了腰鼓队,建立了入户卫生检查制度。花亭村正在建设村文化室、图书室。四是狠抓管理民主,健全了各种群团组织、机制、管理制度。

(五)齐抓共管,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启动了农村社会保障。落实好五保、优抚等各项政策,重点抓好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做好农村低保、社会养老保险。至7月底,共发放灾社救济7.5万元,申报低保户197户,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人,收缴保费10.5万元。投资60多万的乡敬老院已完成主体工程,还投资10多万元改造了乡卫生院。狠抓了安全生产,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进行了网吧等公共聚众场所消防安全,渡口浮桥安全等专项整治,开展安全大检查3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

二、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保障乡村组织健康运转

至7月底完成国税542.86万元,地税326.17万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水费收缴已完成任务的70。乡财政对各站办所实行了零帐户管理。同时,全面推行村帐乡管,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三月份对村级财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

三、践行国策,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人口计划

计划生育主要强化四项措施。一是推行“村为主”机制,充分发挥村、组计生网络的作用;二是通过竞聘上岗等方法,打破行业限制,增派精干力量,建立了一支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乡村计生队伍;三是认真实施计生“六联环”责任机制,上半年已扣乡村干部连环责任金9650元;四是采用突击活动和经常性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严厉惩处相结合的方法,落实各项计生措施。至7月底完成结扎180例(其中完成老任务90例),上环329例,流引产112例,出生507人,其中计内491人,计内率96.8,多孩率0.59,性别比113.9,村为主比率87.8。

四、狠抓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创新综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__乡突发性事件应急特别行动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二是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违法犯罪。已刑拘15人,治安拘留14人,调处各类治安纠纷一百多件。三是深入排查矛盾,积极调处纠纷。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初始阶段,至7月底,受理各类纠纷18件,成功处理8件。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宣传到位。五是做好信访。尽量从源头上杜绝新访,还重点解决了2户老户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打造文明政府

乡党委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保先教育、作风整顿,以优化组合、竞聘上岗;建立健全机关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培训为抓手,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狠抓政务公开,建立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挂牌办公、挂牌上岗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推广民主执政,认真落实村民自治。

六、理顺思路,以一流业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今后的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我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做到农民收入、干群素质两个提高,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工富乡、城镇化建设三大动作,注重思想观念、乡村管理体制、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作四项创新,强化五项措施:一是示范引路,循序渐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推进兴工富乡;三是重点突破,改革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四是促进发展,优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五是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建设,深化思想作风纪律整顿。

《市农村调查会议乡镇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农村调查会议乡镇汇报。R4D

三湘村发挥其黄花基地特色,狠抓产业化,广辟市场,“黄花”经济进一步发展。二是狠抓硬件建设。新塘、新村、花亭已硬化村道8公里。新塘还启动了村部建设。三是狠抓文明创建、村容整治。新村村进一步完善了文明新风街,在原有腰鼓队的基础上又新建了鼓号队。新塘村也新建了腰鼓队,建立了入户卫生检查制度。花亭村正在建设村文化室、图书室。四是狠抓管理民主,健全了各种群团组织、机制、管理制度。

(五)齐抓共管,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启动了农村社会保障。落实好五保、优抚等各项政策,重点抓好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做好农村低保、社会养老保险。至7月底,共发放灾社救济7.5万元,申报低保户197户,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人,收缴保费10.5万元。投资60多万的乡敬老院已完成主体工程,还投资10多万元改造了乡卫生院。狠抓了安全生产,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进行了网吧等公共聚众场所消防安全,渡口浮桥安全等专项整治,开展安全大检查3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

二、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保障乡村组织健康运转

至7月底完成国税542.86万元,地税326.17万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水费收缴已完成任务的70。乡财政对各站办所实行了零帐户管理。同时,全面推行村帐乡管,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三月份对村级财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

三、践行国策,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人口计划

计划生育主要强化四项措施。一是推行“村为主”机制,充分发挥村、组计生网络的作用;二是通过竞聘上岗等方法,打破行业限制,增派精干力量,建立了一支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乡村计生队伍;三是认真实施计生“六联环”责任机制,上半年已扣乡村干部连环责任金9650元;四是采用突击活动和经常性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严厉惩处相结合的方法,落实各项计生措施。至7月底完成结扎180例(其中完成老任务90例),上环329例,流引产112例,出生507人,其中计内491人,计内率96.8,多孩率0.59,性别比113.9,村为主比率87.8。

四、狠抓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创新综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__乡突发性事件应急特别行动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二是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违法犯罪。已刑拘15人,治安拘留14人,调处各类治安纠纷一百多件。三是深入排查矛盾,积极调处纠纷。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初始阶段,至7月底,受理各类纠纷18件,成功处理8件。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宣传到位。五是做好信访。尽量从源头上杜绝新访,还重点解决了2户老户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打造文明政府

乡党委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保先教育、作风整顿,以优化组合、竞聘上岗;建立健全机关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培训为抓手,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狠抓政务公开,建立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挂牌办公、挂牌上岗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推广民主执政,认真落实村民自治。

六、理顺思路,以一流业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今后的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我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做到农民收入、干群素质两个提高,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工富乡、城镇化建设三大动作,注重思想观念、乡村管理体制、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作四项创新,强化五项措施:一是示范引路,循序渐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推进兴工富乡;三是重点突破,改革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四是促进发展,优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五是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建设,深化思想作风纪律整顿。

《市农村调查会议乡镇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农村调查会议乡镇汇报。R4D

2.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篇二

1 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现状

近年来, 吕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经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管理,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 农村“三资”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全市农村全部实行了财务委托代理, 有1 317个村完成了村级清产核资;有1 804个村建立了“三资”台账, 其中有1 734个村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 有960个村建立了林木资产台账, 有1 624个村建立了土地台账;实行“三资”委托代理的乡镇总数达127个, 涉及2 522个村委;166个乡镇建立“三资”管理机构, 实有人数为548人, 其中在编、在册人数为346人。

1.1 资金管理规范化

全市农村现已全部实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及电算化管理, 各村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由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直接监管。各县、市统一了村级组织收款收据, 建立了收款收据使用台账, 开户行预留印鉴、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监管。各村根据实际收款由报账会计领取并开收款收据, 收入的现金必须在开收据的第一时间及时进入银行, 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只收进帐单据, 一般不收取现金;支出时, 实施了省统一制定的财务支出审批单制度和“联签、会审、民评”三项制度。重大事项的开支履行民主决策程序, 实现了对资金的全程控制管理, 堵塞了资金管理的漏洞。

1.2 资产管理制度化

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及其电算化管理实行的同时, 加强了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首先是在财务移交清理中, 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 对已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和对丢失、借用的财产物资做了相应处理, 同时对集体的对外投资也进行了整顿、清理, 明确了投资与往来的关系, 强化了管理;对于农村集体的债权债务, 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摸底, 找到了形成的原因, 总结出了化解的有效措施, 防范了村级新债务的产生, 同时控制管理权限, 严格集体资产管理, 防止出现集体资产新的流失, 从各种渠道来保证集体资产的安全运行。

1.3 资源管理法制化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依法管理农村承包地, 是家庭承包经营长久稳定的必然选择。全市农经部门在强化管理财务的同时, 把重点工作放在了土地承包管理上。如,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对农村“四荒”地的处置就采取了公开拍卖的方式, 其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在制度规范的同时, 解决了前期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010年该市发文要求重新核实登记农村“三资”, 建立资源台账, 进行规范化管理。每年对农村干部队伍进行培训, 提高农村干部管理素质, 从源头上强化了资源管理, 使资源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2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吕梁市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 采取了有效措施, 基本做到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保证了“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运行。

2.1 实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及会计电算化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 严格执行“一项委托、二级审核、四权不变、四层监督”制度。

“一项委托”, 即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 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 由村委会与会计服务中心签订委托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书面形式委托乡级会计服务中心对村集体财务进行管理。委托书一式3份, 县、乡、村各留1份。

“二级审核”, 即 (1) 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 (2) 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审核。

“四权不变”, 即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必须保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

“四层监督”, 即 (1) 村民监督, 主要通过村民主理财小组的定期审核和财务公开来实施村民监督; (2) 村“两委”监督; (3) 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监督; (4) 审计监督。

据统计, 该市“三资”中心建设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投入资金总额448.15万元, 其中省级财政投入21.15万元, 市级财政投入5万元, 县级财政投入328万元, 乡镇级财政投入94万元。清产核资工作财政补助经费总额20万元, 其中省级财政补助5万元, 市级财政补助2万元, 县级财政补助10万元, 乡镇级财政补助3万元。县级建立了13个“三资”网络管理平台, 其中实现县、乡 (镇) 二级联网的乡镇有79个, 涉及1 822个村。

2.2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 包括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收入管理制度等。规范了村集体财务支出审批程序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工作程序。全市3 126个行政村已全部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 其中已有3 125个村推行了省统一制定的财务支出审批单制度, 实行了财务公开制度, 近来年财务公开项目不断细化, 公开制度逐步完善。

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 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实行了触摸屏公开的方式, 使财务公开更加细化。目前, 全市有3 126个村委全部实行了财务公开, 其中规范公开的村有2 824个, 占村委总数的90%。如, 孝义市实行财务公开的村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 并且全部建有公开底表、自查报告和公开照片等一系列档案。柳林县在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较大的61个村实行了财务收支“一户一册、逐月公开”制度, 接受群众监督。汾阳市“城中村”财务收支实行了触摸屏公开。

2.3 依法管理农村集体资源

按照土地流转“十不准”的要求, 严格完善流转手续。要求土地流转必须按照本人申请、村委同意、乡站审核、县局批准注册的程序进行。同时对二轮承包扫尾、稳定农民承包权、规范土地承包程序、机动地管理、承包地流转、保护妇女承包土地权益和强化基层土地承包管理机构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处理, 并建立了二轮承包台帐, 完善了承包合同管理档案, 这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的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实行审计工作制度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吕梁市有关部门把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当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和资产、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来抓。同时, 加强了审计制度建设, 严格审计程序, 实行依法审计。

3 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登记台账管理不善

部分地方对土地 (机动地) 、“四荒”地等的登记不全、不细, 或没有台账登记, 导致农村“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3.2 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

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 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收取现金后, 私自保管和挪用, 长期不报账;有的村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

3.3 合同不规范

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 (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 。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资产、资源, 个人捞取好处费;个别村干部在集体煤矿、山林、土地、果园、房屋设施等资产的发包出租时, 搞暗箱操作, 不进行招标、投标, 不开“两委”会, 少数人说了算, 即使开了会, 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 私自延长合同承包期。

3.4 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

基层工作没有应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具体服务内容和细则, 工作人员实施监管时很难掌握工作尺度。

3.5 农村管理干部的素质较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基础薄弱, 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差, 很难科学实施民主与法制管理, 执行政策和制度较难。

4 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4.1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干部和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制意识和管理水平, 是保障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的根本。只有加大对村干部和村会计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培训力度, 才能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加强依法治村, 提高“三资”管理水平;只有开发创新思维, 树立发展的信心, 才能拓展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

4.2 健全监督体系, 推进权力公开

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民主决策过程, 对农村土地租赁承包、企业改制、集体资产处置, 以及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和建设承包等重大事项, 坚持按照“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 以及决议公告、结果公示”的“四议、两公开”程序, 进行集体决策, 形成“以制度治村, 按程序办事”的民主决策模式, 使农村两委的决策更加科学, 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4.3 强化部门配合, 加大查处力度

要进一步统一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 纪检、监察、财政、司法等职能部门要联合制定“关于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 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力度, 严格制度管理, 严肃处理处罚。

4.4 加强农经体系建设, 健全“三资”网络

3.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篇三

强化监管抓规范

——庆阳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汇报

庆阳市农经局(2013年8月5日)

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把它作为维护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全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委托代理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推动农村集体“三资” 管理规范化进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提高了规范化程度,遏制了村级腐败。全市在乡(镇)一级全部建立了农财管理中心,实行委托代理,统一了会计账簿,会计科目,账目由代理会计专人记账,村报帐员按规定于每月月底报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使会计信息更真实、更可信,有效防止了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是强化了资产管理,防止了资产流失。对村上的固定资产建立了档案,乡(镇)随时掌握村级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租赁等动态信息,经营收入所得必须存入指定银行账户,从而防止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绝大部分乡(镇)农财管理中心对村上的每项收入都进行调查摸底,弄清收入来源,发现有未登记上账的收入,及时督促存入管理中心专户。三是实行了财务公开,增加了收支透明度。在实现“三资”委托代理和应用“三资”网络监管平台的乡镇,由乡(镇)通过电子显示屏等设备实行财务公开,村民可以随时查阅村级账目,增强了财务收支的透明度。村民人人都有知情权,可以对不合理或情况不明的开支提出质询、批评或建议,从而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集体“三资”管理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把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县、乡干部考核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之中,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在会议中强调集体“三资”管理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人大、政协多次提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提案和建议;纪检、监察、农牧、财政等部门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贯彻上级精神。市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建立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切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轨道。在联席会议的统一安排下,各级农经机构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抓促落实。今年,省政府办5号文件下发后,我市联系实际,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庆政办发 „2013‟129号),对全市下一阶段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成为推动我市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二、健全制度建设,促进“三资”管理规范运行 制度是行为的准则。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庆阳市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办法》等12个规章制度,规定了“村账乡管”、财务公开、台账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臵等制度,近年根据农村政策的变动不断进行修订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庆阳市农村财务管理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将村报账员、村主任、支书、乡镇代理会计和乡镇领导干部等列为农村财务管理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主体,实行了以制度管人管事,构筑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推行委托代理,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

我市自2003年全面实施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以来,全市按照“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投资收益权、财务审批权”四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了以村组会计业务“委托代理、四权不变、规范核算、强化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新机制。目前,全市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委托代理,西峰区城郊村已代理到组一级。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集体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单纯的财务委托代理已不能满足村集体和农民的需求。为此,我市从2012年开始着力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 理向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转变,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面纳入代理范围,争取今年10月底前全市全面实现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为更好地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我们在县、乡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全市除环县外的7县(区)的33个乡镇纳入了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西峰区、庆城县的乡镇全部纳入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西峰区西街办投资近3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监管平台,将村民小组的财务也纳入网络监管平台监管,董志镇建立了电子触摸查询系统,村民可以通过“三资”网络监督平台实时查询村级“三资”存量和使用情况。

四、认真清产核资,夯实“三资”管理基础

从2011年开始,我市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市上专门成立了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市纪委、监察局、农牧局、财政局联合制订《关于开展全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工作的实施方案》(庆市纪委发„2011‟90号),组织工作人员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调查摸底、清理整顿、登记造册,比较全面的摸清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经营和监督情况,明晰了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经过近10个月的扎实工作,至2012年6底全市8县(区)的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9107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清理核实农村集体资金31518.04万元,集体资产124273.89万元,集体资源2955.06万亩。为保存好清产核资成果,我们从落 实制度入手,注重“三资”清查资料的归卷整理,实行一村一卷。各乡(镇)统一设臵了《资产登记簿》和《土地台账》,分别采取以账查物、以物对账、以账对账的办法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并以村为单位设立“四账两簿”(“四账”是总账、明细账、银行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两簿”是《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土地登记簿》)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了“五清”(即:“三资”总量清、资产状况清、使用情况清、管理责任清、经营收益清),为全市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审计监督,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大部分县(区)建立了农村审计人员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回访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审计人员专业化、审计工作经常化、审计程序规范化、审计结果公开化、审计整改多元化”的审计格局和农村审计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做好审计安排,我们坚持做到村级财务审计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市监察局、农牧局连续两年下发《关于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的通知》;为强化审计效果,我们采取乡镇全面审计、县区重点审计、市级抽查审计的方式,强化对审计的监督检查;为提高审计水平,2012年我们举办全市审计人员培训班,邀请省经管总站雷站长讲授集体财务审计知识。2012年,市、县(区)抽调审计人员分成8个审计组开展交叉审计,共抽查审计32个行政村,审计资金5376.34万元,查出不合理支出24.2万元。2013年上半年,全市农经机构审计行政村149个,审计金额6437.84万元,纠正违规行为12起,违纪资金169.7万元,处理违纪违规案件3件,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坚持分级培训,提高农村会计素质

为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审计工作,各级农经机构不断加大对基层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市、县(区)几乎每年都举办农村财务人员培训班,向参训人员讲解财会、财经法规及农村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近年累计培训乡镇代理会计、农村审计师、村报账员等3190人次。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对农村审计师资格进行了清理核查,申请省经管总站注销了已退休和调离岗位的审计师资格证,准备下半年在全市举办审计师资格培训班,为全市培养一批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师。我们还通过选派干部参加农业部、省农牧厅、省经管总站组织的各类“三资”管理培训班等形式,培训农经业务骨干,通过层层培训提高了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了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干部队伍。

虽然我市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省上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推动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逐步理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体制。按照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精神,健全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依托乡镇农经站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实现县、乡两级对农村集体“三资”工作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以及业务培训等工作,初步理顺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体制。

二是全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在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依托全市乡镇农经机构建立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和自愿原则下,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签署委托代理协议,按照程序合法、手续齐全、服务规范的要求,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纳入委托代理服务的内容。

三是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步伐。制定网络监管建设计划,落实建设措施,加快工作进度,力争在5年内全部进入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实时查询、实时预警、实时分析、实时监管功能,创新网络公开和即时答疑、远程指导监督、网络审计、网络管理等方法,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

四是强化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力度。争取在各县(区)成立县级农村财务审计机构,加强审计培训,改进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重点围绕城中村、城郊村和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开展经常化财务审计,特别强化对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社会捐赠物资 管理使用、“三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热点问题的专项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审计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的监督职能。

4.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篇四

2021年以来,某某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有关要求,攻坚克难,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我市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现汇报如下:

一、x年的工作

(一)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工作职责。

x年x月,市级宅基地管理相关职责落实,x个县市区工作职x年x月底全部落实。由于我市宅基地管理与改革职责落实较晚,造成后面工作比较被动。针对这种形势,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在局党组会上进行研究,并通过组织召开专题调度会,发文件等形式积极督促此项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搭建起了较顺畅的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四有”(有职责、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工作“平台”。xxx成立了由县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市x个县(市、区)、x个乡(镇、街道办)实行了农村宅基地管理正常履职,覆盖x行政村。多部门联审联办的乡镇x个,农口牵头的乡镇x个,x个村建立了协管员制度,协管员人数达到x人。

(二)加强政策法规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从x年x月份开始,利用x个月时间,市局主导,下沉到12个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市区,以集中培训、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培训覆盖到村级宅基地协管员。在市局主导培训的基础上,x个县市区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全面培训,全年共培训人员x人次。通过培训,基层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由“一无所知”零起点到初步具备能够较好完成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懂业务是干好宅基地工作第一步,也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步。

(三)认真负责,精准做好宅基地统计工作。

指导所辖县(市、区)对宅基地现状、数量、占用面积、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一户多宅、盘活利用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确保底数清、情况准。

全市现有宅基地宗数x宗,面积x亩。其中,占有一处宅基地的农户数x个,占有两处以上宅基地的农户数x个。宅基地面积超标的农户数x个。闲置宅基地宗数x宗,面积xx亩。审批面积x亩。xx年出租宅基地x宗,面积x亩。转让宅基地面积x宗,面积x亩。有偿使用宅基地面积x亩,有偿使用金额x元。有偿退出宅基地面积x亩,补偿金额x元。复垦宅基地面积x亩。

x年我市农村村民住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需求人口x人,建房需求户数x户,用地需求x亩,其中拟使用新增计划指标x亩,拟使用存量土地x亩。

(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消除社会稳定隐患。

市县两级制定出台了《农村宅基地信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宅基地信访问题。x年全市共接待有关宅基地来电、来人和县市长公开电话政策咨询和信访案件x余起,属于农口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都进行了政策解读和稳妥处理,不属于工作职责范围内的都进行口头或书面答复移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市、区)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重视不够。x年,全市三分之一县(市、区)政府领导主导研究部署过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外,其他县市区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还没有很好地落实。二是部门之间职责界限不清,衔接协调不够。一些法律和规定职责界定不清晰、难干的工作相互推诿,都怕千不好担责任,部门之间科学高效的工作衔接机制尚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是农业农村部门自身硬实力不强。财政部门不给单列经费,编制部门不增加人员编制、缺钱少人现象普遍存在。四是乡镇主体作用发挥欠佳。属于乡镇职责范围的事,上推下卸,乡镇综合服务和执法职能发挥存在缺位、错位、不到位情况。五是地方立法、规章跟进不及时,“短板”效应明显,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操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市局建立督导和日常工作落实考评机制,各县(市、区)制定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专项实施方案。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

构建“市级有专家,县局有内行,乡级有骨干,村级有明白人”的四级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体系。

(三)积极配合上级做好省级试点示范县工作。

全力指导行X县按照试点县方案高标准完成试点县工作任务。

5.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篇五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及南平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

动力,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总量迅速扩张、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月份,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一、主要措施与成效。

⒈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围绕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发展笋竹、畜牧水产、锥栗、茶叶、水果、烤烟、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及永华桔柚、葡萄、黄花菜等重点产品,农业种养结构持续优化,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呈区域规模发展。—月份,全市继续拓展延伸“十强百群、百片千户”工程建设,新建高优农业示范片片、示范场个,涌现了许多专业村和专业户。粮食生产呈现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我市不失时机地在全市范围营造了“议粮食、抓粮食、发展粮食”的良好氛围,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出现了“单改双”和拾荒种田的景象,预计今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万亩,优质稻占以上,总产万吨,均比去年大幅增长。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全市共种植蔬菜万亩、烤烟万亩、栽培各类食用菌万袋,其中竹荪亩,杏鲍菇、茶薪菇等珍稀菌类万袋。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完成头口蹄动物和万羽家禽的防疫工作,有效防范和抵御了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疫情,推进了乳牛、肉(蛋)鸭、生猪和山羊等四大畜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完成了万亩的水产养殖任务。竹业开发向纵深推进。继续以竹业开发擂台赛为契机,狠抓竹山机耕道、竹山滴灌和毛竹丰产林基地建设,全市共新建毛竹丰产林基地亩,培育科技育竹示范户户,新造中小径竹亩,改造中小径竹亩,完成竹山抚育万亩,新竹标号万亩,新开竹山机耕道公里,建成竹山滴灌亩,竹山经营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果业生产势头强劲,全市共新植水果面积亩,其中,永华桔柚亩、葡萄亩,成功举办第三届闽北葡萄产业活动周暨永华市第二届葡萄节活动,提高了我市果品的知名度。茶叶生产稳中有升。从改造低产茶园入手,发展名优茶、特种茶,推广茶叶专用肥、无公害施药等技术,新植茶叶万亩;改造低产茶园亩,建立高产优质茶园示范片片,分别为莒口茶布有机茶示范片亩,小湖大湖水仙茶示范片亩,崇雒绿茶示范片亩,书坊塘头绿茶示范片亩,徐市建安乌龙茶示范片亩,并从浙江引进了先进的加工名优绿茶机械和加工花茶机械生产线二条,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锥栗开发取得新进展。完成锥栗新植亩,低改亩,建立丰产示范片片亩,申报“中国锥栗之乡”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之中;药材生产取得重大突破,继我市被南平市药监局列为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示范基地之后,由永华三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永华市小湖镇农技推广站共同建设的福建省地道药材鱼腥草示范基地又在我市小湖镇正式落户,以此为带动,全市共新植中药材近万亩。

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一是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其中武夷味精有限公司和隆圣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万户,带动基地建设万亩,初步形成了万亩毛竹、万亩小径竹、万亩木材、万亩优质稻、万亩板锥栗、万亩水果、万亩茶叶、万亩蔬菜、万头肉猪、万羽肉(蛋)鸭,万亩水产养殖、头奶牛、万袋食用菌、万亩烟叶、万亩药材等个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培植树立了“玉女”牌永华桔柚、“武夷”牌味精、“莒口”白麻鸭、“武夷书林”牌黄花菜、“健阳”牌淮山、“健溪春”牌小白茶、“沁香”牌有机绿茶、“京潭”牌绿色花茶、“云谷山”牌锥栗、“楠木林”牌葡萄、“水吉”牌酱菜、“三爱”牌系列中草药针剂等一批知名品牌,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其中南平市级个,本市级个,乡镇级个,村级个。发展会员户,预计年销售收入万元。

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强化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我市被确认为××年度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县为契机,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技能而影响就业的问题,原创:我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制定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同时依托我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各类培训机构,建立了童游文技校、农校、农工校、武夷旅游贸易学校、中专技术学校、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等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力争造就一支市场竞争能力强、层次较高、能适应形势发展和就业需要的农民工队伍。—月份,全市共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

训班期,培训农村劳动力人。二是积极开展山海劳务协作。举办了永华市第届山海劳务供求现场招聘会。组织泉州、石狮、福安等沿海城市家用工单位参加招聘活动,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个,共有近万名农民工到现场求职应聘,意向招收农民工多人,现场录用农民工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受这次招聘活动的影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市在外就业农村劳动力达万人,其中就地转移人,省内转移人,省外转移人,国外转移人。

⒋农村工业化势头较好。一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引进的项目总体较多。—月份,全市乡镇(街道)共组织外出招商引资批人次,新上项目项,续建项目项。新上项目中投产项,在建项。新上项目实际到资万元以上的项,万元以上项,万元以上项。新上项目和续建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实际到资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比增;其中工业产值万元,比增;出口交货值万元,比增;此外,我市还精心组织优质农副产品参加南平市(上海)优质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暨旅游资源推介会,共有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参展,个系列产品参加展销,个系列产品参加展示,效果良好。其中,水吉蔬菜加工厂还借此机会在上海打开了销售市场。二是工业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高标准建设“三线”工业带,在加快塔山、白茶布、水东溪口工业平台建设进度的同时,带动水吉池中工业平台、将崇工业平台、南林绿色食品工业平台、胜德科技工业园等乡镇工业小区的发展,并在乡镇联手建工业平台,搞“飞地工业”上率先迈出步伐,较好地探索了一条边远乡镇如何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全面、超额完成去冬今春水利建设任务。全市共修复水毁工程处,累计完成土石方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渠道清淤长公里,完成山地水利工程处,新增蓄水能力立方米。二是全面抓好农村供水工程。截至月底,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已总计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书坊水北、花园岭、将口南台、杨香、小湖大湖、水吉南岭、徐市五峰等个村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其余个村也已全面动工。三是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乡村道路硬化,—月份,全市完成路基建设公里,完成路面垫层公里,完成稳定层公里,完成水泥砼路公里。

⒍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农村税改工作扎实开展。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屠宰税、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等项涉农不合理收费或行政事业性收费,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负担人均减少元,累计减负万元。同时,严格按照税改有关规定制定“村集体财务管理规定”和“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管理办法”,已有个村全面完成了村级两项规范性制度建设,完成面超过。二是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月份,全市已审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农村低保对象户人,已下拨农村低保金万元。三是全力推进农村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截止月底,已完成林改面积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已完成林改的村有个,已登记商品林面积万亩,占,已发证面积万亩,占。

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南平机制向纵深层次发展。按照“坚持、深化、完善”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南平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加强对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流通助理、科技助理五支队伍的管理,实现一体运作,整合五支下派队伍的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开展“牵手联创、互动发展”活动,把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导入农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下派干部名,其中,下派村支书名,科技、流通、金融镇长助理名,下派项目官员名,科技特派员名,已有个机关单位与个下派村结成牵手发展对子,近名机关干部与农户结成牵手帮扶对子。—月份,全市下派干部共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期,培训万人次,分发技术培训资料万份。建立科技示范典型个,培育科技示范户户,引进农业新品种个、农业新技术项、农业新设施台(套)。下派干部与农户联手发展项目个,计划引进项目多个,支持和帮扶争取资金万元,办实事好事多件。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月份,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成效明显,为完成全年的各项发展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农业经营成本增高,减少了农民增收的幅度。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同时,由于今年以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农民增收幅度降低。

二是项目工作还不够理想,部分乡镇及市直部门项目开发的积极性还发挥不够,项目开发整体推进的态势和热潮还未形成。

三是农村公路建设、供水工程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几项农村重点工作进展还不快。

四是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带动能力差,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影响了农民增收进度。多数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与农民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加工增值利润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发达,尤其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导致农村进入市场成本增高,减弱了农民增收力度。

三、后三个月工作重点

⒈以项目为抓手,突出乡村工业平台建设。要进一步营造锲而不舍抓项目的氛围,强化项目竞赛工作的“定期汇报检查制”、“项目认定通报制”、“项目业主责任制”和“项目工作考核制”等行之有效抓项目的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和山海协作活动,使全市上下形成人人讲项目、议项目、跑项目、争项目、办项目、发展项目的浓厚氛围。要集中力量抓好乡村工业平台建设。结合对南武路沿线、水杉公路沿线、国道沿线工业用地进行调整规划,高标准建设“三线”工业带。总体要求各乡镇、街道都要开发建设一个亩以上的工业平台,要积极推广乡镇联合开发建设工业平台的办法,促进漳墩、书坊等边远乡镇在工业平台开发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充分调动村级和农户开发建设工业平台的积极性,采取资金、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发建设工业平台。

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培育重点产业。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好特色和绿色品牌,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竹业、锥栗、桔柚、葡萄等四大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要继续深入开展竹业开发擂台赛,力争完成全年万亩竹林抚育、万亩新竹标号、万亩毛竹丰产基地建设、开设机耕道公里、新建竹山灌溉设施面积亩、培植科技育竹示范户户的任务,同时抓好明年亩新植中小径竹的林地准备。要以改低创高和开发优良品种为目标,加大低产锥栗园的改造和永华桔柚及锥栗、葡萄等优良品种推广力度,重点发展我市特色品种水果,加快构建水杉线葡萄产业带、东片锥栗产业带、中片永华桔柚产业带,全面实施锥栗园冬季修剪、施肥,完成低产锥栗园改造万亩。并做好明年新植亩锥栗、亩永华桔柚、亩葡萄的林地准备。

⒊围绕龙头企业、基地和品牌三个环节,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要培育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走“扶龙、引龙、育龙”的发展路子,着力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以农产品加工、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主的骨干龙头企业。要继续贯彻落实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在财税、信贷、技改贴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社及其它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黄花菜、永华桔柚、葡萄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创办或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定以及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近期重点要在水果、食用菌、畜禽、茶叶等协会建设上取得突破。同时,要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探索促进其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二要建好基地。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发展名牌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原则,加快主导产业及永华桔柚、葡萄、黄花菜、蔬菜、淮山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带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产业开发带,促进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壮大。就全市而言,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上水平的专业生产基地,着重抓好万亩秋冬蔬菜、万亩马铃薯、万袋食用菌种植和明年万亩烤烟发展任务的落实。

三要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力度。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努力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品牌精品,把品牌作为农产品扩大市场的重要“抓手”。力争在年底通过一个绿色食品(“玉女”牌永华桔柚)、四个无公害农产品(“云谷山”牌锥栗、“武夷书林”牌黄花菜、“水吉”牌酱菜、“楠木林”牌葡萄)认证。

⒋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深化南平机制。要以贯彻全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工作会议为契机,推动我市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探索有一个新的突破。具体而言,要着力抓好二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完善对“五支队伍”的管理。针对“五支队伍”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分类指导,采取刚性考核与弹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要在驻村时间、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进度和具体项目上提出“底线管理”的要求,继续推动“五支队伍”在七个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积极稳妥地做好麻沙镇“三农”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形成跨乡镇的服务平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

⒌加强服务引导,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明确专人分工负责,并在各村确定—名劳务输出信息员,通过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服务管理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抓培训。要充分利用我市被确认为××年度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县的有力契机,加快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行业组织、社会参与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机制,依托童游文技校、农校、农工校、武夷旅游贸易学校、中专技术学校、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等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以将口、麻沙、回龙等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原创:岗前基本权益保护、劳动政策法规、劳动安全等方面培训,秋冬季计划再培训农村劳动力人以上。

⒍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县(市)领导、乡镇实施、部门服务、村操作”的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在强化组织领导、抓好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林改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好“三表”,即责任表、时间表、调度表,使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进度有一个科学安排。力争年底前完成商品林登记面积万亩,商品林发证面积万亩,确保完成全市个行政村的集体林权改革工作。

6.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汇报 篇六

背景情况和有利条件

太原从解放初期开始就是国家规划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全国56个能源重化工项目, 太原占了11个。这些大型能源重化工企业虽然奠定了太原工业的基础, 但也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特点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辉煌的重化工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带给自身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并逐步出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等, 严重制约了太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太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把运用标准化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过去的几年中, 从政策支持、标准先行、技术创新、试点带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实践基础。一是政策支持。出台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的意见》、《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二是标准先行。发布了《太原市绿色标准体系》、《太原市绿色建筑》、《太原市绿色企业 (导则) 》、《太原市绿色学校》、《太原市绿色医院》等在内的45项绿色标准;三是技术创新。培育出电厂脱硫脱硝、焦化废水处理、焦炉煤气化工合成和城市垃圾发电、减少水泥熟料配入量等应用技术;四是试点带动。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煤炭—电力—建材”和“煤炭—焦炭—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确定的第一批全国煤炭行业5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包括“企业—农户—企业”的闭路生产系统等多条循环经济链条, 实现了区内污水的零排放;太原市绿色建筑暨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国瑞苑”工程项目, 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

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 抓住一个龙头, 稳健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 为试点工作提供内生驱动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 就是通过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需求的综合分析, 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 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加强部门协同推进, 保障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稳健起步的过程。

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的重点工作是:设立组织机构, 制定实施方案, 遴选试点单位, 出台支持政策, 建立联推机制等。

倾力保障, 设立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领导力是整个试点工作推进的核心保障。太原市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发改委的副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质监的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 市质监局、发改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组。统筹全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安排部署和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 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机构提出的要求, 办理试点市建设过程中标准立项、组织宣传培训、评价实施效果以及指导太原市各组织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子体系等具体事宜。各试点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负责本组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的起草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倾心谋划, 制定实施方案。经过广泛研讨、精心谋划, 太原市制定出台了《太原市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确定了太原市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分解了主要任务、工作进度;明确了牵头单位和实施单位;细化了每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具体内容;出台了8项鼓励政策对承担重点项目、示范工程的组织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支持。3年来, 市政府从财政列支90万元, 市发改委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列支700万元, 均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

倾情优化, 定人定岗定责。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因此太原市特别要求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科学定人定岗定责, 尤其要选择工作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业务骨干承担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太原市14家试点企业均以文件形式印发规范, 做到了“三明确”, 即部门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

倾注合力, 加强部门协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太原市多个领域、多个产业, 只有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 才能保障试点工作的全面有效推进, 并为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太原市质监局与市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联席会议制度》, 并根据试点建设的实际需求, 多次召开联席会议, 商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并适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有序安排。3年来,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对全市试点单位进行调研和帮扶指导30余次, 举办专题培训5次, 进行一对一指导14次, 累计培训达1 000余人次。经过3年多同舟共济, 协同作战, 各部门之间不仅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上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同时还为其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拓展了新的契机。太原市发改委在起草《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条例 (草案) 》时注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耦合共进, 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 壮大一个躯体, 致力提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契合力, 为试点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力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必须紧密契合太原市率先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战略需求, 针对太原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运用标准化手段, 提升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实现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重点工作是:需求分析、搭建框架、甄别标准、制修定标准、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监督评价。

多方调研, 找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构的需求点。针对太原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太原市通过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对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需求分析论证, 最终确定在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下, 建立《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该体系紧扣太原循环经济公共管理和产业链两大领域, 由市级层面与企业层面共同构成。市级层面建立体系时, 其中公共管理领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标准体系、绿色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绿色消费标准体系等;循环经济产业和产业链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农田覆盖节水工程标准体系、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标准体系、静脉产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等。

各项目承担单位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和产业链条建立不同产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子体系。如: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在钢铁及钢铁深加工产业链下, 建立《固态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子体系》、《液态废弃物再生利用标准子体系》和《气态废弃物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甲醇清洁燃料替代车用燃料标准子体系》;山西合创电力有限公司建立《光伏发电并网逆变装置标准子体系》;太原炬能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建立《污水热源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美锦集团建立《煤矸石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亚希印业有限公司建立《废旧塑料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娄烦康庄生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生猪排泄物再利用标准子体系》等16条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4大领域的循环经济产业及产业链子体系。

突出“三个契合”, 优化设计开放式标准体系结构。在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过程中太原市突出了“三个契合”, 一是更加注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调整的方向相契合;二是更加注重与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相契合;三是更加注重与社会各界对标准体系的关注重点相契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采取纵横结合的搭建模式。第1层为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表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2层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第3层为通用标准;第4层分为循环经济公共管理、循环经济产业和产业链两大部分;第5层按照公共管理和产业、产业链的不同进行细分, 目前初步确定了24个子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标准体系, 将随着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而不断进行充实完善。

太原市建立的《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DB14/T836-2013) 已由山西省质监局批准发布。截至目前, 该标准体系共采用国家标准689项, 行业标准533项, 地方标准37项。企业层面采用国家标准700余项, 行业标准550余项, 地方标准50余项, 制修订企业标准2 000余项。

有效开展标准制修订、实施和评价工作, 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标准螺旋式提升。试点建设期间, 太原市项目承担单位均完成标准制修订计划的90%以上, 循环经济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制定标准的目的在于实施,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根据《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第4部分:实施与评价》中实施的目的、步骤、实施的主体、形式等内容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价的同时, 明确要求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标准进行督导评价;各试点单位内部也定期和不定期地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现场提问等方式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而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螺旋式提升。

(三) 强化两个翅膀, 加强循环经济标准化宣传贯彻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 为试点工作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重在做好起航工作, 贵在建立标准体系, 强在宣传贯彻应用和信息平台支撑。强化两个翅膀, 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形式, 借助网络、报刊、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 形成高知晓率、高参与率、高开放性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氛围;二要打造融政策法规、标准课堂、推进动态、试点企业、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版块为一体, 实现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广泛宣传培训, 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知晓率、参与率。为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知晓率、参与率, 营造全面推动试点市建设的社会氛围, 2012年2月7日的《中国质量报》和3月3日的《山西经济日报》, 分别以《让标准化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山西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综述》和《政府推动标准支撑技术引领太原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成效显著》为题, 对太原市的试点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 太原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组织试点单位开展文艺汇演,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进行广泛宣传。山西省发改委、省质监局和太原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共演出节目27个, 1000余名观众观看演出,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3年来, 太原市在省级以上报纸发表千字以上专题报道3篇,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信息简讯30余条。

在抓宣传的同时, 循环经济标准化队伍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根据试点建设的需要, 太原市首先在全省率先编撰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指导手册》, 涵盖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基础知识和相关标准等内容, 方便大家学习。其次, 组织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参加了“循环经济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提高了大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太原市还先后举办了“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业务知识培训班”、“循环经济标准化业务培训班”、“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培训班”等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5次, 培训人数达1 000余人次。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 初步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 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标准化工作队伍, 他们成为了太原市标准化战线中的主力军,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圆满完成和后续实施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采用先进标准, 助推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有利于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因此, 太原市还鼓励试点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进入国内高端应用领域和拓展全球市场为目标, 将国外标准转换为企业标准, 实现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针对国际不锈钢产品贸易的特点及海外市场的需求, 采用美国 (ASTM、ASME) 、日本 (JIS) 、欧盟 (EN) 等国外先进标准达61个, 极大地促进了太钢不锈钢产品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迈进。

建设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实现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 太原市已基本建成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课堂、推进动态、试点企业、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版块。政策法规版块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山西省及太原市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标准课堂版块通过问答和案例分析的形式, 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培训作用;试点企业主要展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中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企业。该信息平台建成后, 太原市质量工作人员对平台不断进行完善和维护, 数据量由初建时的250余条上升到1 500余条。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放大, 访问人次也稳步上升, 目前已突破3万余人次, 为试点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标准跟踪、交流学习、技术应用等服务。

(四) 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的推广奠定扎实基础

在3年的建设过程中, 太原市质监局围绕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循环经济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 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90%;构建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圆满完成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批复时赋予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工作模式上, 太原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在试点市建设中形成了良好的推进机制, 尤其是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与《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草案) 》紧密结合, 为下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色工作

推进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其本质就是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和显示差别的过程。在寻找差别中明确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地位, 在识别差别中发现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不足, 在显示差别中创立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 探索“鹰式”工作模式, 统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鹰式”工作模式, 是太原市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的新探索。太原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为了能顺利完成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赋予的建设任务, 闯出一条示范引领的路子。获批后, 经调研、座谈、征询建议等方式, 太原市确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鹰式”工作模式, 即抓住一个龙头———做好设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定人定岗定责、建立联推机制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工作, 保障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稳健起步;壮大一个躯体———建立了层次分明、科学严谨、切合实际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强化两个翅膀———开展了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宣传培训和建立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批复时赋予的工作目标, 并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的推广奠定了扎实基础, 也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 创制性地起草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太原市主动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起草任务。该标准体系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学者的高度肯定, 认为该标准目前在国内属首创, 处于领先地位, 标准的内容符合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实际, 并对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下, 根据太原市实际需求, 紧扣太原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公共管理两大领域, 建立并由山西省质监局发布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DB14/T836-2013) 。同时, 太原市质监局又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太原市绿色焦化企业技术要求》等一系列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标准, 形成对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有益互补。

(三) 引领行业发展, 企业积极起草相关国家标准

“得标准者得天下”, 一流的企业要有引领意识。太原市一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促进自主创新的融合。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参与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280-2012) 等22项国家标准的起草, 同时参与起草了《山西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DB 14/T618-2011) 、《山西省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 (DB14/T619-2011) 等3项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起草了《车用甲醇汽油 (M85) 》 (GB/T 23799) 和《车用燃料甲醇》 (GB/T 23510) 2项国家标准, 同时正在起草的还有3项甲醇燃料国家标准和2项能源行业标准。太原市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不仅为全市企业占据行业制高点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全市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大局观念。

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通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太原市的资源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 废物排放明显减少,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当年价) 由2010年1 778.05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 311.43亿元;单位GDP能耗从2010年的1.4吨标煤/万元降低到2012年的1.28吨标煤/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10年的52.27%增加到2012年的53.7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11年的95.4%增加到2012年的95.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95%, 出水水质达到了一级A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4.36%以上;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从2010年的83.3%增加到2012年的88.5%。

(一)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太钢集团开发应用的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焦炉煤气脱硫脱氢制酸等工艺, 达到了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实现了钢铁及钢铁深加工链条上4个方面的循环再利用, 即物料循环再利用, 消化库存铁鳞21 693 t;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2%;废气回收利用, 回收转炉煤气达到吨钢116 m3, 实现了负能炼钢;酸的转化再生利用, 增加利润1 887万元。山西新天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有限公司致力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以废旧家电拆解、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要业务, 自确立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后, 通过建立和实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标准体系》, 在拆解过程中节约了能耗, 提高了资源再利用率。2012年产生再生铁约1.2万吨、再生钢约0.3万吨、再生铜约0.2万吨、再生铝约0.1万吨、再生塑料约1万吨, 产值约1.3亿元;循环利用废物约3.8万吨, 减少废水排放约5万吨, 消减二氧化硫约898 t, 节约铁矿石约3万吨, 节约铜矿石约42万吨, 节约铝土矿约0.6万吨, 价值约1亿元。

(二)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娄烦康庄生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积极综合开发利用沼气, 2009年被列入全省“51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通过建设并实施《生猪排泄物再利用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 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 带动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2012年带动192户养猪户出栏肥猪2 108头, 无偿为本村27户贫困户提供温室大棚27栋, 生产无公害蔬菜160 t, 增加就业岗位164个, 帮助农民增加纯收入155万元。长期以来, 我国在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的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山西合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光伏发电并网逆变装置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实现了高压大功率逆变技术的新突破, 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 可迅速形成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行业产业链, 打破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的市场格局, 开辟了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国产化的篇章, 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更多的科技人才提供提升自我的平台。

(三) 降低污染排放率, 获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

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和实施《醋糟再利用标准体系》, 每年利用酿醋废料16 425 t, 综合利用永废水4.722万吨, 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5 091 t, 减少废水排放58555 t, 为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山西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和实施《煤矸石再利用标准体系》, 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由2010年的92%提高到100%, 储煤场粉尘治理达标率由2010年的94%提高到100%,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由2010年的95%提高到100%, 园区绿化面积占企业总面积的35%, 园区空气环境中的总空中悬浮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太原炬能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污水热源再利用项目, 其原生污水热泵系统不需要锅炉、冷却塔等设备, 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冬季取暖时, 利用100t污水为建筑物供热4个月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0 t, 二氧化硫排放约10t, 粉尘约7t, 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 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 太原市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创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相比, 与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新要求相比, 太原市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太原市作为资源型城市, 一些企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社会责任的规范要求下, 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 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认识程度却依然不够。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高, 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不够强, 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标准化的相关部门, 也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太原市政府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 然而, 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多渠道融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受工作经费制约, 一些新经验、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及时提升转化为地方标准;同时, 由于激励机制比较薄弱, 也影响了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 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人才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试点市创建以来, 太原市质监局下大力气培养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队伍, 但是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打造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 即智囊团队、管理团队、专家团队、技能团队、宣传团队建设还有待组织化、创新化推进;人才数量与工作需求不匹配, 有待进一步壮大;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效的人才阶梯培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太原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太原市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勇于探索, 不断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太原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升华循环经济标准化“鹰式”工作模式

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的影响力, 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上的突破、制度上的规范、政策上的扶持、规划上的引导。在下一步工作中, 要运用标准化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和提升, 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权责, 完善推广“鹰式”工作模式, 使循环经济标准化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引导企业和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实践中, 实现“人人出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力, 时时寻循环经济标准化之机, 处处为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地”。

(二) 完善太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下一步工作中,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一道, 将继续对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进行评价, 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发现欠缺及时补充, 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持续性、延伸性。目前, 太原市建管委正在研究起草水质指标严于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地方标准, 将其纳入到全市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中。

(三) 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工作机制

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核心在人才。下一步, 太原市将致力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建设, 加大教育培训投资力度, 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工作机制, 从领导、培养、选拔、吸引、使用和服务等6个方面入手构建,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 拓宽循环经济标准化投资渠道

上一篇:德国法院下一篇:315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