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

2024-11-15

专题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10篇)

1.专题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 篇一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安工大附中 高一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明确: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明确: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

2.第三节地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计算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线段式?(由学生回答)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

过渡: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板书:

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读课本第18页“地形剖面图”,回顾做法。小结:海拔、相对高度 等高线、等深线

3.第三节 摩擦力教案 篇三

摩擦力

中心中学

尹洪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三种摩擦现象;通过探究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举例说明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确摩擦的利与弊,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明确摩擦力的存在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二、引入新课:由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速度 越来越慢的事例引入。

三、进行新课:

1、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 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产生条件: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 运动的趋势;

(3)产生原因: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用肉眼看起来很光滑,但是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会显示出凹凸不平。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摩擦力。

(4)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3、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踊跃猜想。(3)设计实验:利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5)评估交流,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和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如自行车的刹车闸。

(2)增加接触面的徐操程度,如在有冰的路面上撒煤渣。

5、减小摩擦的方法:(1)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2)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四、课堂小结:有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

4.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4 篇四

审稿意见:本教案将“蒸发”前置,更能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另外本人加入“沸腾”部分会更完整。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利用“坎儿井”的图片,在教学中渗透了节水的观念,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结尾部分采用抢答活动,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本节课运用课件教学既可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备和用具】:多媒体演播室、自制《汽化和液化》教学光盘、烧杯、酒精、水。【学生自备器材】:一把金属小汤勺、一次性灯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酒精、棉签两根、温度计两支、冰块少量。【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今天学习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生:拧干,摊开来。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生:甩干后干得快。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请

生:„„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结冰。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生: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

(五)沸腾

沸腾(boiling)[探究]水的沸腾

[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

[生甲]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 [生乙]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生丙]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生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生戊]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 [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生甲]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生乙]我们组的方案是:如课本图3.3-2按装器材.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生丙]我们组的方案和上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师]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

[生甲]我们组是用冷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生乙]我们组是用热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生甲]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乙]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丁]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戊]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根据记录数据,在图3.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然后看课本60页小数据.[生甲]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

[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 ℃、水银的沸点357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

[生甲]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这是为什么?

[生甲]水100 ℃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所以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

[生甲]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生乙]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生丙]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生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师]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生甲]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生乙]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生丙]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六)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现象的研究,我们下节课专题讨论。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

1.湿手在干手器下,一会儿手上的水就不见了。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3.装水的纸锅可以烧水,当水烧开时,纸锅却不会燃烧。4.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液化现象。

2.自学液化的相关知识。

3.P6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乙醚蒸发”、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湿手在干手器下很快变干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拍摄的“乙醚蒸发”这段录像,不仅环保,而且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5.专题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 篇五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森林的作用、利用与保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森林资源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要珍惜爱护森林资源的观念,并且积极自觉地参加每年的植树活动。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森林的作用、利用与保护,难点是森林的环境资源作用。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有关森林作用的数据;②护田林带防风示意图;③水土保持坡林带的作用示意图;④漫画“小鸟的悲哀”;⑤世界森林变化资料。教学提纲

第三节 森林资源

一、森林的作用

1.重要的物质资源

2.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二、森林的利用与保护

1.世界森林的变化

2.森林的合理利用

3.森林的保护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国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3月12日。每年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那么,森林资源究竟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森林资源。第三节 森林资源(板书)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板书)

[提问] 森林是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主要有哪些用途?(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归纳。)1.重要的物质资源(板书)

[教师总结] 森林作为物质资源主要的作用是:能够提供大量木材,用于建筑、家俱、造纸造船等等,能提供大量果实作为食品、饲料等等,所以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提问] 森林除了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外,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现在请大家根据投影片说明森林对环境都有哪些作用? [展示投影片] 森林的作用:

a.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b.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c.5万公顷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

d.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汽。[提问] 该投影片反映的森林的作用是什么?(a是森林能调节大气成分。b是森林能净化空气。c是森林能含蓄水源。d是森林能增加空气湿度。)[展示投影片] 护田林带防风示意图。

[提问] 该投影片反映的森林的作用是什么?(该图说明由于护田林带使有害的大风减弱,因而沙尘也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展示投影片] 水土保持护坡林作用示意图。[提问] 该图反映的森林的作用是什么?(该图说明水土保持护坡林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教师总结] 归纳上面同学的回答,我们看到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作用。难怪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森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环境资源。2.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板书)

过渡既然森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就要求我们对森林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森林的利用与保护(板书)1.世界森林的变化

[展示投影片] 世界森林的变化资料:

a.在历史上,世界陆地曾有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面积为76亿公顷,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只有2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

b.目前森林面积仍在迅速减少,世界上每年约毁林1800万公顷。

[提问] 根据世界森林的变化资料,你能说明世界森林不断减少都带来哪些后果吗?(人均木材量减少,满足不了需要;森林覆盖率减小,破坏了地球上的环境。)

[提问] 世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农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都使森林遭到破坏。因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展示投影片] 漫画“小鸟的悲哀”

[提问] 漫画“小鸟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此图表示由于乱砍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植物,丧失了理想的栖息场所,再加上人类的乱捕滥杀,现在地球上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过渡 怎样才能保护森林资源,又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对木材的需要呢?这就是森林的合理利用问题。

2.森林的合理利用(板书)

[阅读课文] 读教科书第80页第三段,并回答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

合理的是第三种。因为,第一种办法保护了森林,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种办法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但不能保护森林。第三种办法是合理采伐森林的方法。这样做既能给人类提供木材,又可以保护森林。

[提问] 根据上面的事例,说明怎样才是合理利用森林?(在不破坏环境,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合理采伐森林,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指导学生阅读] 读教科书第80页“读一读”,并且思考,课文中强调的保护森林的办法是什么?(人工造林)

[提问] 请你归纳一下,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教师总结] 3.森林的保护

①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对森林的合理采伐;

②人工造林是保护森林的重要方法;

③大力宣传教育,使民众树立正确的森林资源观。

6.第三节河流(第二课时教案) 篇六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2)外流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映有长江风景的《长江之歌》,师生一齐唱。提问: 这是一首什么歌?对!《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5“长江流域水系图”。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准备回答。

提示:流经省市区可以参考《中国地图册》什么图?(政区图)

1、请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沅江、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洞庭湖、鄱阳湖))

2、请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3、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吗?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一般比较河流大小主要是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进行,而长江均占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问: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丰沛,可见气候对河流影响很大。

(一)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1)思考: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阶梯再进入第三级阶梯,受地形的影响)

(2)河水在穿山越岭(横段山脉和巫山)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多峡谷急流)

(3)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4)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中游干流的放大形状,看“九曲回肠”——“多曲流”)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曲流”?

学生发言后老师讲解: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尤其,从湖北的枝江——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长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转问:到下游水流还会不会左右摆动呢?看图下游的河道也越来越怎样?下游的特点?

(5)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讲解: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上朔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受海潮的顶托而倒流,泥沙堆积,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第三大岛。

(二)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提示:最主要的作用是灌溉、航运、发电。中下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三)主要那段的水能资源最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多少?可以用来干什么?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课堂活动:

播放课件: 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简介

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的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课堂讨论: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江面上还正漂满了新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重要原因。(问:人争地来干什么?)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可见,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今年洪水水位连创历史新高并非偶然,并非长江母亲不爱它的儿孙,而是我们过于贪婪,对她催逼太甚!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课外作业:

1、熟记本节课知识点;

7.第三节 澳大利亚教案(中图版) 篇七

第七章

认识国家

第三节 澳大利亚

第一环节(幻灯1~2片): 通过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袋鼠和鸸鹋,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幻灯3~5片): 澳大利亚概况

由澳大利亚国旗的含义引入对澳大利亚位置的认识,再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在世界的位置图,了解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唯一占据一整块大陆的大洲。

通过一些数字和图片资料,认识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了解其原住居民。

第三环节(幻灯6片):主要学习有关澳大利亚的哪些内容

(幻灯7~10片、幻灯21~28片):世界古生物博物馆 1.通过图片认识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

2.利用视频和文字资料,认识澳大利亚动植物具有古老性,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3.通过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了解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

第四环节(幻灯11~13片、幻灯29~33片)自然环境对比明显

读“澳大利亚地形”图,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分布特点及主要地形区。

引导学生从地形图中找出西部地区的沙漠,由问题“四周被海洋包围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内部会有大片的沙漠?”引出对其气候的分析。

列表小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差异,并由此导入对其人口分布的分析。由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特点,引入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第五环节(幻灯14~17片、幻灯34~39片):“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读“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统计图,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视频、文字和数字资料,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3.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并补充一些文字、数

课件说明

字、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阅读澳大利亚的绵羊数目锐减的小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制约其养羊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补充一些文字资料,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第六环节(幻灯18~19片、幻灯40~41片):“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的发展现状,得出它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特点。

8.第三节俄罗斯公开课教案 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掌握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6.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的方法。7.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大量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2.然后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通过观察体验、思维体验,不断对自己现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由俄罗斯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俄罗斯的先进文化,为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强大献计献策。3.通过才艺展示活动给孩子个性张扬的舞台,激发兴趣,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资源分布和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俄罗斯工业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对话法、引导法、拼图粘贴法、归纳法、表格法、对比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各种图表资料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有关俄罗斯的图片并配以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学生读地理图册P24了解俄罗斯的国旗、首都等

[活动一:读图训练] 读课本P44图8.17。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师讲解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俄罗斯气候的特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介绍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练习]

读P46图8.19, 找出库尔斯克铁矿﹑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西西伯利亚没气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完成活动第1题。[活动二:读图练习]

读P46图8.20,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活动三: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特点:重工业发达,航天工业水平高,轻工业薄弱。

[活动四: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活动五: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另外,俄罗斯对东部亚洲部分的开发也并不重视。

[活动三: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反馈练习]

1、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9.第三节 水资源 第一课时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不断运动的,其运动是有规律的。知道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理解淡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学生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l.水资源的重要意义。2.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教学难点

1.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2.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教学过程: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淡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重要责任。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习各种节约用水的知识,学会节约用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教学重点

l.水资源的重要意义。2.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3.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教学难点

1.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2.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教学过程: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

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10.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教案 篇十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教案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明确空中飞行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明确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虽对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有哪些结构特点是于空中飞行的知识还不甚明确。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观察家鸽外部形态,说明家鸽适于飞行的特点。 2、以蝗虫为例,说出昆虫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习,能描述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会飞的动物早在几亿年以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insect),后来是脊椎动物中的鸟(bird),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等。   1、鸟:9000多种,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① 适于飞行的特点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被羽毛;胸肌发达; 骨骼薄而轻。 ②适量大,排泄快,不储存粪便;心脏大,搏动快;尤气囊,呼吸能力强,体温高而恒定。 2、昆虫:100万种,分布十分广泛,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运动器官:三对足、两对翅。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两栖动物(amphibian):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动物的共同特征:   以现成有机物为食,能自由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等。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发表观点   课前搜集资料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相互质疑   归纳总结   回答   课前搜集资料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相互质疑   归纳总结     表述交流   相互学习    表述交流   相互补充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仰望蓝天稿费的鸟儿,你也许会想,我要是能飞该多好?导入新课     质疑:给你缚上一对翅膀,你能翱翔在蓝天上?   组织学生实验探究(书P21)     指导、帮助           质疑: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是?           指导、帮助       质疑:生物圈中有跨越多种环境的动物?   点拨、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综合和概括   帮助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t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本节的重点在于探究实验,尤其是22页的提示,学生要通过讨论合作加以解释,才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对气囊的了解学生不甚清楚,教师要讲明白她的作用在于加大气体交换量,随时满足鸟类飞行时对气体的需求。对昆虫翅的认识学生也有一定的误差,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每种翅的特点,并补充一些其他昆虫。       附达标检测: 第一课时 1、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外形特点(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  B全身被羽 C前肢变成翼,生有大型正羽  D身体呈流线型 2、家鸽排便频繁的`原因是(  )。 A食量大 B消化功能差  C吸收功能差 D直肠短,不能长时间储存粪便 3、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内部特点( )。 A胸肌发达 B骨胳薄而轻 C气囊发达 D胃发达 4、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 A体表被覆羽毛 B前肢变成翼 C体内有气囊 D直肠发达 5、假如给你缚上一双翅膀,你能向小鸟一样飞翔在蓝天上?请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是什么?     (2)畅想有一天,人会像鸟一样翱翔吗?   (3)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   (4)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向小鸟一样翱翔在知识的蓝天里?   第二课时 1、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B有三对足,能爬行或飞行  C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D运动能力不强 2、下列动物具有外骨骼的是(  )。 A蛔虫  B蚯蚓 C蝗虫 D河蚌 3、下列哪项不是节肢动物共同特点的是( )。 A体表有外骨骼  B身体有许多体节组成 C足和触角分节  D都会飞行 4、蝗虫的呼吸是靠、(  )。 A体表  B触角、C气管 D外骨骼 5、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说出你所了解的几种蝴蝶的名称及生活习性?   6、与同学合作设计一个小探究实验,证明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而不在头部?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探索下一篇:我的做要好朋友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