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2024-06-18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共16篇)

1.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生命之花在写作中绽放

作者:钟焕斌 袁志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4期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指标之一。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写作时,经常会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望而生畏型”,这类学生害怕写作,提起写作心里就发怵;二是“无米下锅型”,这类学生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三是“束手无策型”,这类学生不知道怎样表达。

这三类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心理问题——材料问题——技法问题。

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让学生敢于进行写作表达是关键;学生心中有“自己的意思”是写作的前提;而运用技法——表达方式等则是次要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出“恐写症”,如何让学生“有话想说”呢·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溯本求源,调动学生是关键

写作文,绝对不是“按着母鸡生蛋”的事。“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福楼拜)。写作动机是写作的前提,而消除畏惧心理则是产生写作动机的前提。

为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创新作文形式。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患有“恐写症”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在草稿纸(或小纸片)上随意写的语句比老师要求写的作文要好很多,生动得多;他们在日记本上流露的感情比在正式的作文本上要好得多,感人得多。

其实,对几乎所有的学生——包括优秀学生而言,这种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心灵的自由,首先是形式的自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自由的方式进行写作,是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灵丹妙药。

在初中的不同年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不同的书面表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日记。日记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愿意表达自己情感的空间。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学生敢于表达、流露真情的前提。

(2)随笔。随笔的关键是一个“随”字,老师不必对写作内容作任何要求,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从实质上看,随笔就是写作的“材料库”。

(3)周记。要求学生以“周”为单位进行写作,反映一周内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事情。

(4)留言(本)。生日聚会、送别朋友、毕业纪念等活动,都可以灵活组织学生进行即时留言。

(5)投稿。鼓励学生向学校广播站、网站、文学社投稿,在体育节等活动中向主席台广播即时投稿,向有关报刊投稿。

(6)散页(纸)作文。实际上,这是一种规范的作文训练方式,为了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彻底解放学生灵魂,我将作文本“化整为零”变成“散页”作文纸。目前,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7)网络。网络表达成为时代的必然,学生手机短信、QQ群、班级同学录、博客等都成为了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表达的平台。

2.缩短“痛苦”时间。作文必须进行规范训练,定期的作文指导课必须进行。但调动学生写作热情依然是关键。怕写作文的孩子,他们总是磨磨蹭蹭,很长时间都不能完成。对这些学生而言,时间越长,他们所受的“折磨”就越多,而这长时间“折磨”的感受就进一步强化了其恐惧心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缩短”写作时间,就是减少孩子的痛苦。

当堂作文是缩短学生写作痛苦时间的主要方式。当堂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现场作文。

当堂作文,要注意三点:一是作文前真情煽动,营造其写日记、写随笔的氛围,激发起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二是作文题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三是必须处理好“技法指导”的地位和时机。

当堂作文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写作要求(第10条)为“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当堂作文的强化训练。

3.不怕学生“抄袭”。很多老师在作文训练中,反复强调不准学生抄袭。我在作文写作训练中,不反对甚至赞同学生“抄袭”。当然,这里要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抄袭”,绝对不是在当堂作文中让学生直接拿着有关书籍去克隆、去抄写。

我认为,学生“抄袭”作文,是一种主动学习写作的表现。他们在“抄袭”中,会找寻心目中优秀的同题材的作文,既扩大了课外阅读面,又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他们会主动学习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仿写某个片段,甚至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如果作文能力极差的学生整篇抄袭,特别是在当堂作文中整篇“抄袭”,我也不认为是坏事,因为他毕竟阅读了、理解了、积累了。

写作犹如习武,都得从一招一式开始,模仿(抄袭)其形式,才能悟出其内涵,等到招式多了,自然就会变化了,甚至能自创“迷踪拳”了。

“抄袭”作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为给学生“抄袭”提供足够的“可能”,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其有可“抄袭”之物。每学年,我都会给学生推荐“优秀作文选”以及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刊。

(2)让其有可“抄袭”之时。“作文早知道”、“作文预报”是我常用来“泄题”的方式。每次作文,特别是规范写作训练,我都会提前一周或在单元导读时提前告知学生,并且还会指导学生如何“抄袭”,让其早做准备。很多学生为了在当堂作文中表现自己,都提前进行了练笔并不断进行作文修改。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抄袭”中消除了恐惧,提高了水平,收获了信心。

二、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是前提

让学生写作,首先要保证学生有米下锅,有话可说。“作文中首先流淌着的是学生们自己的感动”(梁晓声),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是写作的前提。体验生活,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全方位地浸润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感悟生命,指的是在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的基础上,有所思考,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感悟生命的明显标志就是“灵魂与情感的颤动”——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唯有这种“颤动”才能深深地刻在记忆里,唯有这种“颤动”,才最独特,最真实,最感人!

要让学生写作有话可说,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最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大的自由,因为唯有自由的心灵才能感悟到更多的“生命颤动”。

行千里路胜过读万卷书,“邮轮上的学校”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特别重视一些特别的日子——生日、节日、假日、纪念日、集体活动等,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愚人节、圣诞节;国庆节、五一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九一

八、南京大屠杀纪念日、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自己及他人的生日、毕业纪念日、父母结婚纪念日、祭日,军训、春游、体育节、艺术节……

感悟生活,需要的是一种“无为”指导。过节就好好过节,不要给学生布置额外的任务。“节日假日活动≠作文”,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重视这些特别的日子,不等于给学生布置作

文。很多老师知道,每次过节,当你给学生布置作文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学生的一片哀叹声。本是一个令人遐想的美好的日子,就是因为“一个作文任务”而让学生倍感压力甚至闷闷不乐,这样的心情,让学生如何去感悟生命啊!

很多老师认为,过节的时候布置作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及时记录对生活的感悟。其实,“记录”未必非书面,心灵的记录是最深刻的。

每次过节,我从不给学生布置作文,如果硬说有的话,那就是——好好过节!事实证明:学生在轻松过节的时候,积累了最好的写作素材。他们在轻松过节的时候,开阔了文化视野,厚实了文化底蕴,涵养了文化气质。

三、承认差异,鼓励进步是保证

要想让学生彻底走出“恐写症”,必须重视写作后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鼓励。鼓励学生,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第二,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鼓励。我们既要表扬优秀作文,也要表扬进步作文。我们要从佳词、好句、书写等方面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进步,只要我们满怀爱心,用心地去找,总能找到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三,作文评价应重赏识而轻技法。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技法方面,应因人而异,可以少谈甚至不谈。因为,优秀作文是写出来的,而非评语指导出来的。

第四,作文评讲课一定要生动。

每次作文评讲或指导课,应该成为学生最喜庆的“节日”。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努力应得到肯定,学生的情感应得到尊重,学生的进步应得到放大和鼓励;犹如一次作文聚会式的party,学生的心灵回归自由,他们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喜悦着自己的喜悦。

我的作文评讲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写作英雄排行榜”(“文坛四杰”、“十大铁笔”、“文坛新秀”、“环保作文”)、“佳作共赏”、“快乐点播”、“妙语连珠”、“名医会诊”、“增长功力”、“心语传递”等形式和环节的设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徜徉在快乐的河流里。

2.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二

一、挖掘教育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应该放着这些资源不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讲究策略, 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 把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和掌握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关爱生命, 热爱生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进行教育,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等课文;有些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 展示了生命的可贵和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 如《海伦?凯勒》等课文;有大量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如《爱如茉莉》《花瓣飘香》等课文;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文章, 如《燕子》《蚁国英雄》等课文。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 通过阅读教学, 领悟生命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 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 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珍惜生命, 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凸现生命的意义, 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2) 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感悟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体会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对课文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语境的感悟上。教师要告诉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是多角度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评价, 在课堂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 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有同学在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感慨道:海伦很不幸, 她双目失明, 两耳失聪;但她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我很幸运, 我要用我的生命去温暖他人, 用我的生命去奉献社会……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 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 展现自己的魅力, 活出自己的光彩。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把有关生命问题带到写作教学中来, 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作文题材, 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1) 习作训练, 升华生命的主题。通过生命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 激发生命的潜能, 捍卫生命的尊严,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不一定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其中的深意, 但是, 毕竟在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等方面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影响, 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完全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 也完全可以在落实课标理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 让作文教学绽放生命之花。

(2) 突出个性, 感受生命的精彩。在学习了课文《海伦·凯勒》之后, 我让学生课后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 并以《假如还有三天生命》为题写一篇作文, 让学生假设只剩下三天生命, 你会做些什么, 想些什么, 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从而学会珍惜生命。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明白, 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极其美好的, 都值得千般呵护, 万般尊崇。有学者对生命作过诗意的描述:生命是云蒸霞蔚, 是蓝天飞过的云雀, 是雨后的一片蛙声, 是灼灼其华的桃花, 是山间叮吟的鸣泉, 是春雷, 是划破黑暗的闪电, 是永不消逝的天籁……

3.让生命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处处渗透着生命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理应自觉肩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整合,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更加系统与丰富,进而思考生命教育的价值,并懂得珍爱生命,呵护生命,领悟生命的可贵。

一.依托文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八年级上册的《生命的意义》,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等。凭借这些文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味作品的生命情怀,感悟生命的不朽与坚韧。

《享受生活》的作者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身体极度残疾,厄运折磨得她痛不欲生,苦不堪言,但她并没有丝毫的胆怯、哀怨,更没有自暴自弃,依然微笑着面对人生坎坷与挫折,依然微笑着迎接生活中每一个灿烂的朝霞,因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她不愿也不甘心生活在别人怜悯的目光里,她用行动向世人宣告,即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不比常人逊色的人,依然可以活出多姿多彩的人生来。于是她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用真情、真心、真意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孤寂中“看”到的最亮丽的风景,“听”到的最动人的声音。她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和真实的体验,彰显着令人膜拜的生命韧性,触动着每一个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人的心弦。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有着敏锐的耳朵,有着明亮的眼睛,有着健全的体格,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生命追逐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身处绝境,濒临死亡,在求生的旅途中遭遇种种不幸:寒冷、饥饿、伤痛、野兽、恐惧、孤独、迷路等同时向他袭来,使他一度产生死亡的念头,但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和对生命的渴求却不肯向困难低头,毅然竭尽生命全力扫除阻挡他生活下去的一切障碍。他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人忍受痛苦顽强求生的刚强和热爱生命的勇气,彰显着生命的伟岸和强大。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本身蕴藏的巨大潜能,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拥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这位主人公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硬汉子。

“一棵小树,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她启迪我们:上帝在给我们关闭一扇门时,也为我们打开另一扇大门。通过学习这类生命主题的文章,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人生更有价值,达到渗透教育的目的。

二.启发思考,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

学,源于思,起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于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教师更要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有如剥笋般启发学生思考,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事物蕴含的道理。学习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我就要求学生思考:1、在文中,化妆师认为人的表相化妆有哪几个境界?2、化妆师由表相化妆联想到什么?3、通过与化妆师的对话,“我”体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设计这几个逐渐深入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更加理解“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这几句话的意义:它淡化了化妆本身的作用,而强调更深层的意义,即一种生活态度和风度,人不应该只注重表面,更应该注重培养内在气质,要通过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等方式来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从而明白了生命的化妆里的智慧和真谛,进一步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正像林先生所说,我们要“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灿烂之光。

三.喷薄激情,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我还发现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与启迪。八年级上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的重要片段《生命的意义》、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等,这些课文均全方位、多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加强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情感领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渗透着生命情感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理应喷薄激情——“披文入情”。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时,一方面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让学生通过看绘声绘色的图画来感受紫藤萝花绽放的繁茂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擎起想象思维的空间,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也能够具有清晰的表象,使学生透过文字看画面,透过语言看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我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地由盛开的紫藤萝瀑布领悟到人生哲理:花和人虽会遭遇种种的不幸,但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只要你荡起双桨,扯起生命的风帆,勇于迎接挑战,你也会再次盛开,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促进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

四.唤起爱心,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

在学习完《生命的意义》后,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最宝贵的,每个人仅有一次,它是父母赐给的,我们不仅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而且要为了更多关爱我们的人们,涌动爱心,奉献爱心,履行生命教育的义务。

《语文》八年级(下)第22课《散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散步过程中,开头一家人很温馨,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但后来产生了分歧,分歧是什么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寻找到答案,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主旨,探究本文的写作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子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对生活的使命感,对家庭的责任感。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这是人生的一种生命责任,以此唤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另外我还能由课内延向课外,联系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报道:2007年5月13日清华大学一女生跳楼,2007年5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一男生跳楼,200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女博士坠楼身亡,这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湖南衡阳一名初中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通过现实中这一系列惨痛的事例,学生意识到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个体,它同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一个生命的消亡,会给亲人,给朋友带来永远的伤痛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而自觉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教材这一载体,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竭尽所能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尽情展现生命的魅力,从而让语文真正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的生命之花鲜艳绽放、璀璨夺目。

4.42让生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四

鸿尾中心小学 林丽雅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要培养这种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现实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势在必行。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立足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所需,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创造力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语文的教学必须既要有人文的高度,又要具备人生的高度。而这样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才更加有效,是目前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是填鸭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方沃土。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二、生活是语文源源不断的一泓清泉

生活中的细节可能并不是每一个都是优雅的存在,就像老人佝偻的背,踉跄的身影,在繁华的闹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大打折扣,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存在才给人以更多的思索,才会让许多文人手下的笔流露出更多让人深思的现实。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在不经意间成为语文最光辉的来源,是文学精深的源泉。语文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是语文。的确,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有语文的多姿多彩。读一首清新的小诗,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清甜。读一篇精美的散文,让我们捡拾起生活五彩的贝壳,读一部大作,让我们在沉思中感悟生活,窥见社会百态。生活与语文的相互浸润才使得语文变得如此的五彩缤纷,充满阳光,也使语文也在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出青春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生活作为自己的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让生活走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是等同于生活的。在课堂中,固然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但我觉得最核心的还应该是让生活走进课堂,每当太阳升起,又到当太阳落山,人们在这越发苍老的地球上生活,在平凡的角落里耕耘着自己的那一亩土地,于是,辛勤的汗水又交织成了一篇篇辛勤劳作的美文,赞扬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闻鸡起舞的人们。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清荷鸣蝉,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就又让绝妙的文字凑成了一篇篇四季佳作。

四、作文源于生活

写作中应让学生感受“生活即语文”这句话的内涵。若学生觉得,“学习”这一种生活,和“生活”这一种生活,完全是两码事,那么我们教育的问题就不是一点点了。“作文”这东西,从来不只是向书本学习,只知道向书本学习的人,不一定真懂得作文、真懂语文。作文至少有两个必要的“打通”:

一、跟自己的心灵打通,不知道将自己的心灵铺展在纸上的作文,只是作业。

二、日常无意中的所见,电视里、报纸中、网络上的所见,都能信手拈来地进入自己的作文,与“作文”打通,作文才能真正活起来。

五、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

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此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必然成为毫无生命力的一堆文字。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更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学文、轻松学文。

此外,还可以在在语文活动课中延伸生活,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占据一席之地,它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而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这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方沃土,我们语文教师应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5.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五

邰昌福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现代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处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让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五个“转变”和五个“加强”上下功夫。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基本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有效的学习方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学观念尤为重要。即使同一教学目的,在不同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才能逐步实现五个“转变”和五个“加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是: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树立“教学全程观”,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前中后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下“学会创新”的基础;树立有效教学观,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成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逐步实现的五个“转变”和五个“加强”是:转变重传授、轻探究体验的做法,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与主动接受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应用的指导;转变重育“分”、轻育“人”的做法,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转变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得的做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加强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转变重统一、轻差异的做法,加强因材施教。

2.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通常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及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学习倾向、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总和。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倡导以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和交流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教学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互动交流活动。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全面分析学生群体与个性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乃至教学风格,创设有助学生新学习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和谐统一。于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操作化”组织、“结构化”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要精心组织教学进程,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要精心研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通过团队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学会合作学习。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学习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3.转变教师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与课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转变教学中的地位,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从“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者、创造构建者、指导引路者、学习合作者、探究参与者、评价组织者。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又影响和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优化教学手段、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教学实效。实践表明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改善教学方式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检查、反馈都是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均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出发点。教师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有个性的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思想,循循善诱,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形成,共同经历发展的生命历程。

4.优化接受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绽放现代教学理念之花。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接受性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超越时空限制,可以不需要事事亲身经历,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接受前人或他人对人类经验科学分析归纳的成果,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发展。由于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接受性学习,忽视研究性学习,往往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意识发育不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因此,必须既要优化接受性学习,又要引进研究性学习。探索新的方式,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必须强调六个优先,即:指导学生学法优先,质疑问难优先,实验探究优先,实践体验优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优先,发展综合能力优先。注重四个“引导”,即引导学生开发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资源做课题,让小

课题研究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做课题,让学科教学生活化、社会化;引导学生开发自身兴趣、特长做课题,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引导学生联系多种学科课程做课题,让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发展。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资助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6.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篇六

揭阳市东山区乔南中心小学

郑卫华

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新课标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叶澜教授也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应是运动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微妙表现,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充满生命活力。

一、在弹性预设中,生成之花悄然开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生为本,根据学情对预设教案做弹性处理。在课堂中,最精髓的内容往往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敏感的结晶。课堂学情灵活多变、变化莫测,教师唯有根据学情从容应变,形成高效互动,将预设教案从“执行”走向“弹性”,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记得一天,天空布满阴霾,我正在上一节六年作文课,题材是:小学生活几个难忘的场景。在提出要求后我让学生讨论选材,教室里静得出奇——没有一人举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正在我无计可施之际,外面突然下起冰雹,冰雹斜打在走廊地面上,发出“叭叭”的声音。揭阳下起冰雹,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教室内顿时骚动。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改变了作文要求,就单写此时这一个场景。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倾听冰雹、观察冰雹、触摸冰雹、感受冰雹。一名学生突然被冰雹打到了手,吃痛地叫了一声。我及时抓住这一幕,引导:“被冰雹打到很危险,要注意安全。不知,冰雹打到农作物会怎样?”很自然的,学生开始讨论起冰雹的危害。这一节课“预设”变得弹性,学生个个饶有兴味,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打破预设,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所以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这种师生互动的创造,教学才成为艺术,才能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绚丽景观!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教学艺术的课堂应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上我们的教学预设应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依循学生情感的波澜和认知的曲线,适时地调整或重组自己的预设,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做有效的生成催发者,使学生个性张扬,让生成之花在课堂悄然开放,成为新课程理念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思维碰撞的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或看法。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呵护、珍视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表现。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

记得在上六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严爱和慈爱两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爱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对这两种爱的看法。有学生结合自己学钢琴因妈妈的批评大受打击的经历而认为慈爱重要;又有学生因妈妈一味的赞扬而萌生骄傲心理导致学习退步,而认定还是严爱好;其他学生也观点各异,有认为慈爱不好的,有认为严爱不好的,也有认为两者都重要的。我趁势让学生讨论两种爱的优缺点。就在这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学生懂得了两种爱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两者互补,对人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思考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异点,利用这些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认知的生成。在张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在放飞想象的天空中,生成之花热烈绽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新设计、新教法中,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生成之中”,(引自《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一书)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主题是隐含的,还有不少课文的内容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对文章的理解难免肤浅。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使其自主地走进文本的深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女娲造人》时,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女娲怎样造人后,我激发学生想象:“女娲造人多辛苦啊!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大胆改造,帮她造人,好吗?”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学生想象:“女娲让天空下起雨,雨点溅落地上,变成一个个小人。”有的学生想象:“女娲吹一口气,刮起大风,树上树叶、花瓣飘落,变成男人和女人。”……其中涌现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尽情地放飞,我进一步引导:“关于人的由来,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有很多不同说法。”在我略作介绍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编一个关于人的由来的神话。在学生的回答中,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

7.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七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材,榜样,节日资源,正能量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意义就是尊重生命并实现 生命的价 值。当前,学校的必 修科目中,生命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纳入其中。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仍是采取各种课外活动渗透,或经由学科教育来渗透,利用的是现有的资源和载体。这样,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理所当然成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平台。由于思想品德课特定的学科定位,使其对生命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学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思想品德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 育的理念,使学生积 极理解生 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充分发掘课本资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在教材中包含着众多的生命教育资源,如《珍爱生命》《保护自我》《让挫折丰富我们 的人生》《生命 与健康的 权利》等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具体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熏陶感染。通过教育,让学生认 识生命、生活,了解人生的 喜怒哀乐、酸 甜苦辣;了解社会 和人生,学会接纳他人,关爱他人,体会世界的美好,理解生命的意义;正确认识和面对成功与失败,积极应对挫折,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例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一开始笔者就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画面:大群的海鸥在海洋上飞翔;马群在草原上奔跑;小花在风中摇摆;蝴蝶在花丛中翩然而舞;小鸟在树上歌唱;孩子们在花园里 嬉戏。同时,以音乐配诗朗诵。

学生欣赏着自然界那生机勃勃,充满着希望与活力的画面,耳边是那醇美的犹如天籁之音的朗诵和配乐,他们的心灵似乎一下子得到了洗涤,深深地陶醉其中。接下来,笔者和学生一块儿讨论“世界为何如此美丽”。在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而灿烂!是的,生命就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珍贵 的礼物,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演化的结果,而在地球上各种生命中,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我们应该树立生命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观念,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不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予 以尊重,其他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也要予以关注并尊重。如此,这世界才会充满无穷的生机。让学生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形成乐观的、积极进取的健康生命态度,这正是我们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用多媒体再现榜样示范,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学生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随 之而来的 其他影响。 激烈的竞 争环境,家庭条件的差距,同学之间的交往困惑,沉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压力,使一些学生感到人生迷茫。有些学生糊里糊涂,不思进取,沉迷于网 络,浪费生命。同 时,对于处在人生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当生活中出现一些挫折时,很容易怀疑生命,甚至否定生命。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只有当它触及人的这一灵魂,并引起它深处的变革,才能成为教育。”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的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仅来自于知识的积累,还包括情感和经验的积累。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榜样人物,再现他们的理想与追求,从而唤醒学生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与价值确认。

例如,在《珍爱生命》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播 放了视频《力克的故事》。主人公力克·胡哲出生于澳大利亚,生下来就没有四肢,这一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名为“海豹肢症”。但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这些活动,尼克样样都能做到,在他看来没有做不到 的事。他拥有两个大学的学位,还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当时他年仅32岁。力克为人 乐观诙谐、坚毅不屈,他还不时勉励身边的人:“是奇迹忘了眷顾你吗?也许你忘了自己就是个奇迹。”看完这 段视频,学生纷纷表示“被力克坚强的心深深感动了”。

在《挫折面前也 从容》的教学 中,笔者播放 了视频《千手观音》,这个舞蹈诠释了21位聋哑的女孩子在遭遇挫折时,体现出来 的对生命 的热爱,对生命的 执著。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着深刻的体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妄 自菲薄,任何一个 生命都是 独一无二的,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也要焕发出生命的美丽!

三、以节日教育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节日,它们的主题和思想品德课中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关。对于这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帮助学生去领悟、体会节日主题中浓浓的生命气息,也使思想品德课更具时代的特征。

例如,在讲授《相亲相爱一家人》时,笔者结合 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际家庭日等节日,要求学生 以实际行动来表现对家人的关爱;讲授《学会拒绝》《做情绪的主人》时,结合国际禁毒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领会生命的意义。又如,在学习《身边的诱惑》中“黄赌毒的诱惑”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禁毒教育。通过专题教育,提醒学生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思想品德课中的不少内容显得空洞和抽象,利用好节日资源中隐含的生命教育素材,无疑会使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更加鲜活。在节日活动中的亲身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四、传递社会正能量,构建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理念

现在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与他人 交往中,一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他们过分注重自我权利的实现,缺乏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甚至漠视他人的生命。药家鑫案件还有清华学子的投毒案,都显示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命价值观的缺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 捕捉、勤于收集社会上人们相互关爱、奉献爱心、救助他人生命的事例,传递社会正能量,给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及行为的示范。

例如,在讲授《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时,笔者上网收集了大量地震发生后的照片、视频、歌曲等素材,精心制作了PPT,进行生命教育。其中那让人撕心裂肺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却,但更让人不能忘却的是地震 中人类对 生命的渴 求、人类生命 之顽强———地震发生几十小时 后还有生 命陆续被 救出。课堂中,看着一幅幅感人的图片,听着成龙的赈灾歌曲《生死不离》,许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在进行着自我体验和感悟。“了解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的主题得以突出,生命教育的效果已不言而喻。

8.让个性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篇八

一、良好的氛围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依据阅读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创设情境——自主阅读,产生问题——反复阅读,解决不了,教师价值引导——再次自主阅读,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读懂文本,掌握阅读方法。

9.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篇九

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陶湾中心小学 姜敏

【案例综述】

我校教师24人,在校生220多人。几年来,我校十分注重德育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师德师风良好。能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小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了我校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确保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主要做法与效果】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1、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

(1)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健全。我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大队部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在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用以规范班主任工作和学生行为的考核评价制度,并且日趋科学和完善。对学生德育行为量化评价,有《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表》等;对班级管理评价,有《班级管理量化考评细则》,等;对班主任工作考评,有《班主任考核细则》等,使学校德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章可循。

(2)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我校把加强德育工作放在事关学校兴衰的重要地位,纳入学校中长远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网络。在校长领导下,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基层,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所有工作都强调突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教师中形成“敬业爱岗、明理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良好师德风尚。

(3)重视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优劣,因此我校始终将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臵。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把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素养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班队活动现场观摩等平台,为班主任老师提供了学、研平台,努力促进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2、德育活动开展状况

我校德育工作以开展主题教育月为抓手,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黑板报评比、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主题教育渗透了民族精神的培养、爱国情感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

(1)开展“母亲恩情重于山”孝敬教育主题系列活动。(2)结合三八节、母亲节开展“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妈妈”问卷调查活动、“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书信比赛、写孝敬日记等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开展“雷锋精神在闪光”系列教育活动,各中队通过开展读雷锋故事,讲雷锋故事,做一件学雷锋好事,写一篇学雷锋心得,出一期学雷锋黑板报等活动,让校园形成“人人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良好氛围,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4)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

(5)以清明节、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网上祭英烈”、“红色经典歌曲传唱及中华经典诗歌诵读”、“热棕飘香话端午”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6)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活动。

二、学校德育工作举措与亮点

1、坚持二个结合,拓展德育内容

(一)与快乐校园相结合。我们的口号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因此在我们学校总的活动方案中,以少先队为依托,坚持集体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学生的活动有很大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创新,自我表现,真正地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流于形式。①文体活动丰富,参与率高效果好。每天下午第三节统一定为文体活动课,全校成立科技组、文艺组、体育组、书法组、绘画组共5个兴趣小组,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原则。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备二件以上文体器材,开发各种课外文体活动资源,如踢毽子,乒乓球,篮球,跳绳等,由教师引导小组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从中培养、发现一批特长人才。快乐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②少先队活动形式多,针对性强。少先队成立“红领巾广播站”,开设歌曲欣赏,佳作欣赏等栏目。各中队活动不断,六年级中队绘画艺术展五彩缤纷,五中队的文艺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今秋全镇德育大检查,我校的德育工作深受好评。这些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③积极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学校定期举行大型活动,如十月的两歌比赛、十一月的韵律操比赛,十二月的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既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得到充分的锻炼。

④推广一个全校性的活动——竹竿舞。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准了少数民族传统节目——竹竿舞作为全校性大型活动。学生们的兴趣浓,参与率高,目前,全校师生达到了人人都能跳,人人有花样的局面,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活动中,数百人齐跳竹竿舞的场面壮观至极,清脆而有节奏的敲打声,欢快的脚步声,跳动的音乐声,愉悦的笑声、掌声,声声入耳。有时前来参观、检查指导的来宾也会在学生的热情邀请声中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学一学,跳一跳,展示一下自己的活力和风采。

⑤让校园集体舞“舞”动校园。今秋为了加强集体舞的整齐性,开学初,利用下午的第三节课,由龚传全老师带领学生重新纠正动作,重新编排队形,达到人人会跳,队形整齐。大课间时,伴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翩翩起舞,动作一致,节奏感强,形体优美,韵律感强,真正让快乐的课间靓起来。

(二)与系列教育相结合。我校始终坚持五种系列教育: ①“国旗下讲话”制度化。每周一、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从内容、时间到主讲人,都做到了统筹、具体的安排,整个仪式庄严隆重,学生受教育效果好。

②红色教育系列化。我们以“龙口堰”为红色教育基地,深挖红色资源,利用每年的清明节,用听、说、读、写、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并由此延展到“三五”学雷锋纪念日、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纪念活动,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各项专题教育。在今秋全县举办的“爱湖北、爱家乡”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

③法制安全教育经常化。近年来我校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讲课1—2次,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工作制度、措施和奖惩办法,通过广播、标语、板报、讲座等宣传形式,全校形成一种浓厚的安全氛围。近几年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

④五类生教育温馨化。五类生在我校的比例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是建立了留守学生家园,配备了留守学生活动室,设立了亲情电话,从心灵到生活对留守学生进行关心,确保留守学生在学校、在家园里获得家一样的温暖。二是为全校学生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从基本情况到身心健康进行归类建档。建立了问题学生转化登记册,教师分工包保,每周至少一次谈话。目前此类学生转化情况良好。三是建立“悄悄话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这些措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每周信箱都能收到十几封学生的悄悄话,谈学习、谈生活、谈心理。学校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心理教育讲座,深受学生好评。

围绕教育内容一体化这个中心,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生活动丰富,学校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屡获市县各级奖励。

⑤落实“细、小、实”,打造诚信教育

内容细化,形式多样。学校根据诚信教育内容细化到每月,即一月环境保护,二月诚实守信,三月关心他人,四月遵纪守法,五月关心集体,六月自强不息,九月尊敬师长,十月热爱祖国,十一月热爱科学,十二月文明礼貌,各班又根据方案将诚信内容细化到周,落实到日。诚信日的活动内容制成表格印发给每位学生,使他们学有目的,做有内容,记有成效,评有标准。如五年级、六年级采取知识讲座、诚信承诺宣誓、社会调查,开讨论会、辨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明白诚信意义,如何诚实守信,并通过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给烈士扫墓等具体实践诚信内容。对于不讲卫生的学生要求他们争做环保小卫士,对于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做自立小明星等。各班还将“十小”内容分解到每个人,使人人月月都有目标,周周都有内容,日日都有榜样,规范了学生的良好行为。落实过程管理,强化全程监控。目前,从“细、小、实”入手,我校诚信教育已形成以班级“日记分”为线,以系列教育为珠,形成环环相扣,梯层递进的“一线穿珠”的教育管理机制。各班结合实际,统一诚信记载格式、内容、要求,班主任和少先队负责人有训练周的活动记载,各班(或中队)有“诚信日”考评结果记载,量化考核记载,每月小结记载,“十小标兵记载”等,切实做到一日一评分,一周一活动,一月一主题,一年一轮回。领导专班对上述要求每周一检查,每月一小结,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了教师月考核之中,使日、周、月、年的诚信教育形成了成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我校学生行为良好率达99%以上,带之而来的是人人讲文明,个个爱学习,组织讲团结,全校讲诚信的可喜局面。

三、规范养成教育,树文明守礼新风

行为来源于思想,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外在表现。陶湾中心小学近几年来一直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点来抓,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的认知、生活、学习实际结合,重实践、重养成、重规范,运用种种方式,使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学有标兵,行有准则,听有事迹,全校学生在知与行地统一中,实现了心灵净化,思想升华。

㈠是多种形式体验新《守则》《规范》。我校在这方面重点落实了“背、演、辩、写”四个字,“背”即全校学生人人会背《守则》《规范》,“演”即组织学生自由创编小品、课本剧等知行明礼的节目在班会中演出,加深体验。“辩”即开展大讨论,辩论赛,分析身边的人和事,点评好与坏,深层次理解《守则》与《规范》。“写”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通过这四种形式,全校学生认真学习《守则》《规范》,践行《守则》《规范》,并将其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定出各具特色地个人、班级规范,学习、生活、卫生等方面的不良行为被戒除,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成为新风尚。

㈡是评“先进班级”,五种好习惯蔚然成风。08年春季我校重新由教代会审定了新的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从安全、卫生、纪律、爱护公物等四个方面制定了评审细则,每周一打分,每月一评比。取先进班级的前两名进行经济奖励,并授于流动红旗。

通过这种方式,五种好习惯蔚然成风。一是做操“四化”,即入场军事化,指挥音乐化,队列图案化,做操韵律化。四化的形成使我校的课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二是寝室生活“四线五无”,即牙具摆放一条线,手巾搭放一条线,被褥叠放一条线,鞋类摆放一条线;室内无垃圾,地上无痰迹,墙上无灰尘,墙体无痕迹,物品无乱摆乱放。走进学生的宿舍,干净、明亮、整洁会是你的第一感受。三是生活习惯文明化。学生在就餐时排队,饭钵拿在左手,不喧闹,不插队,不争吵;打水、洗澡一律在值日教师到岗后,整齐有序的进行。谦让,有礼是学生生活中的一大亮点。四是保洁经常化,自觉化。目前,我校已形成地上的每一块果皮,每一片纸屑,都会被师生随手带走的良好习惯。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亮丽。五是师生间礼貌,生生间友爱。在学习生活中,骂人等行为已基本杜绝,代之的是一种友爱和礼貌。早上见老师问好,同学之间嘘寒问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关系和睦,融洽。这五种良好习惯的形成,带来了陶湾中心小学今日的和谐与向上。

四、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家校合力有待加强。家长外出造成留守儿童渐多,缺少应有家庭引导,造成学生在家与在校有着不同表现的双面性现象日趋严重,又易造成学生养成较多不良习性,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更多的难题。

2、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科研力度亟待提高。学校德育教师均为兼职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力,让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冲击,教师无法潜心研究德育工作,造成教育方法、方式相对简单,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差异,把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补充和学生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现状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3、媒体和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媒体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推进了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可以通过媒体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背景,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的概率也在增大,从而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今后德育工作的新策略、新举措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把握重点,创新模式,提高实效。

2、学校的各种德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和系列化,德育工作坚持做好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特别是要加强课外德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形成合力。

3、积极探索心理质询活动的有效途径。

4、注重建立德育工作经验总结、交流学习、不断提高的教研机制,开展德育研究活动,力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10.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十

【案例背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三大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在小班化的课堂中更是随处可见小组合作,综观这些合作,不免出现了些许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学习、无效的小组讨论学习、热闹型的小组讨论学习、瞬间型的小组讨论学习。为此,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案例描述】

【片段一】《统计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摸球,分工:一人数,一人做记录,一人拿口袋,一人摸40次。各小组汇报摸球情况,记录如下:

观察表格,比较:每一组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摸到的红球多,有的摸到的黄球多。

师: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与黄球次数相差的怎么样?

生:次数差不多。

比较:合计五组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红球与黄球个数相等,任意摸40次后,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看?(指名说)

小组说一说。

【反思一】

此教学片段中的小组合作都有效吗?是必须的吗?第一次的小组合作明确了合作的内容,有明确的分工,但摸球40次,每个组员都在重复自己的劳动,如果采取轮换制,每个成员轮流摸10次,轮流尝试每项任务,这样能给每个学生营造平等的尝试各项活动的体验。第二次小组合作说说结论,给人一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感觉,合作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是为了把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的话,那这个小组合作就失去了在合作中探究体验的目的了。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到合作结束都不会说这个结论,因为这个结论对于中等生及学困生来说只要理解就好,没必要人人会说,所以这次的说只是少数优等生的表演,倒不如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结论的意思。

【片段二】《认识人民币》

取出二号钱袋,小组内认识二号钱袋里面的钱。

师:你认识了那些人民币?

生:我认识了5角

生:5分

生:2角,2分

师小结:在二号钱袋里你们认识了5角,5分,2角,2分。

你能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吗?

【反思二】

在教学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形式上是三五个同学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写写、画画,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仍然只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而其他同学唱“配角”,当“观众”,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认识二号钱袋里的钱时,因为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有个别学生在玩弄自己的钱,完全脱离了小组。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也应承担一定的角色,起到引领者的作用,给学生提出合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合作后一定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帮助学生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深入,思维有所提高。

【片段三】《认识米和厘米》

师:刚才认识了米和厘米,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反思三】

巧妙使用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估计身高对学生来说不难解决。但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这位老师设计的意图。教师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学生创设了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这样伴有积极思维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案例反思】

一、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养成一种合作学习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分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开展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使中等水平的学生和学困生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提高。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应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初期可能并不是很有效,但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当成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加以培养与训练。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的介入,加以引导与协助。对于数学课堂内小组合作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搜集信息,组织学生反馈小组合作的结论与意见。培养小组学习的中心人物,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关照与帮助。另外,教师及时了解各小组合作的情况,特别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深度,能层次分明地让各组汇报研究结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思维有所碰撞与提升。

11.让情趣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十一

【关键词】情趣之花;语文教学;兴趣

语文教材汇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激发其情趣,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激情导入调兴趣

情感导入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开课之始,如果老师能通过自己激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实现学生轻松学习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这样导入: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富源辽阔。语文课本,曾带我们去过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欣赏过它的美丽与富饶;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看见过庐山的瀑布,感受过它的雄伟与壮丽。而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真是美极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导语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媒体导入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轻松学习的目标。这样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激趣程现精彩

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我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在教学实际中,可用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我在教学“桥”这个字时,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部首,进而让他们比较这个部首“木”字的区别。学生分析出木字的点变成了捺。我又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变化?进而启发他们,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文化内涵,如果单个写这个字时,“木”字自己占一格,而和“乔”结合成“桥”时,两部分结合成了一个字,所以要各占一半,就如有一条凳子,一个人可以伸胳膊伸腿坐着,而两个人坐着,就得自觉地互谦互让。位置不够,就得变形。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互谦互让的传统美德。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汉字都是如此。以后学生写字,都自觉的合理安排字的结构。他们也对汉字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还可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自学法、朗读法、背诵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可交替运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注意以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的反馈评价方法,摒弃教师只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经常用赞许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如:一次提问后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抚摸;一句温馨的叮咛等等。

三、精简作业快乐学

布置作业要适量,有效的作业布置,有利于调整改进课堂教学,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但要认识到并非作业越多越有效,要有意识地选择或者设计有针对性的常规练习、专项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等,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先要自己做作业,通过教师先做、琢磨学生可能的出错情况,体会练习设计的目的,以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学生作业,保证作业的针对性。作业批改要遵循“有发必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错必纠”的原则,作业的收、批、讲、纠确保当日完成。作业的布置与批阅的管理,重在精细化及日常化,要通过设置的“作业布置与批改记录”来了解布置作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严格的作业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杜绝产生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做法,精简作业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让学生在乐中有收获。

12.让德育之花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绽放 篇十二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建立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 要讲求科学、合理以及实效, 德育内容就应该避免空洞的说教, 必须采用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另外, 在地理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 揭示其德育作用, 并将德育因素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

一、从教学内容方面如何突出德育教育

1. 用地理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我国在热、温、寒三个地带均有领土, 有广袤的地域、复杂多变的地形, 并拥有富盈多样的自然资源。通过教学教材的充分利用, 教师可以生动详细的为学生们介绍各式各样自然资源的数量、种类乃至这些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经济价值等等, 以达到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2. 用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的内容中, 会涉及到很多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减少废物废气这些的排放、自觉清洁环境卫生, 还有要清新空气以及保护各种资源, 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资料以及素材,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们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水平。

3. 用地理规律来让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地理教师在阐述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途径、方法以及地理发展规律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而且还给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 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根据客观规律在发展变化着, 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

4. 用地理形式培养同学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 也可以成立实验小组, 组织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 也可以进行实验或实践等教学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活动可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这样不仅掌握了文化知识, 还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能力, 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从教学方式上如何实现德育教育

1.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德育教育。

老师上地理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作为补充可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广阔的大自然, 这样不仅可以积极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开拓“第二课堂”, 而且在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老师和学生接触较多,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自然。例如:参观地理园, 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等;成立地理兴趣小组、气象小组, 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竞赛、实验操作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勇于拼搏, 敢于竞争的精神, 而且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开设专题讲座等来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受到良好的熏陶。

2. 通过作业练习、试题测验等来渗透德育教育。

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以及试题。所以, 老师在编选作业题、练习题以及考试命题时, 要注意的是增强思想性, 发挥育人功能。

3. 通过举办各种知识竞答或辩论带动学生活跃德育教育的氛围。

通过知识竞答、知识辩论等活动可进行地理教学。竞赛中学生可以以个人或者分组的形式参加, 以教师或是学生自己将一些着重知识点编为竞赛题进行比赛。另外针对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 例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教学之间的联系等众多重大问题, 可以进行辩论的形式竞赛。地理教学中, 教师同样可以有针对性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意在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并主动的查询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献等写出自己的简介。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所以跟需要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此这样长期针对性的教学练习, 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4. 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为了使同学们形象的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奥妙, 可以举办地理图片展览, 还可以出版有关地理知识专刊, 配合教材, 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学幻灯片、电影、电视、录像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也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和进行。

总之, 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德育教育的方法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恰当把握时机, 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以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 德育教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我们教师为了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始终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而且还需要锲而不舍地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另外, 德育教育绝不能喧宾夺主, 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德育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而且还要强化其渗透的反复性,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我相信为了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只要在教学中, 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而且还要结合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 从点点滴滴地渗透, 耳濡目染地熏陶, 潜移默化地影响就可以达到了。

摘要:地理学科因为其丰富的德育内涵, 因此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育中, 在加强智育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新课程标准大大弱化了知识的记忆, 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方法、能力的获得。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时, 要走创新教育之路, 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以求获得最佳的效果。针对当前教育形势, 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地理学科特点以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本文试图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两方面来探讨、研究德育之花如何在中学地理的实际教学中绚丽绽放。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荣军红.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刍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3) :259-260.

[2]李文彬.浅谈地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28-29.

13.让文明之花在冬奥会绽放 篇十三

中心思想:提倡同学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文明小学生,为冬奥会的顺利举行助力,让文明之花在冬奥会竞相绽放。

学校:平安堡学区黄酒铺小学 班级:六年级 姓名:卢可欣 指导教师:王晓丹 联系方式:7637676

让文明之花在冬奥会绽放

滔滔江河,翻腾万年不息;巍巍中华,沉浮千年不变;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五千年历经沧桑,永不变的是龙的脊梁!在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中华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继2008年北京承办第29届奥运会后,北京时间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消息传来,举国沸腾!

我深知,举办奥运会不仅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体育水平,还要向世界各国的人们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精神。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倍感骄傲与自豪的同时,该做些什么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助力呢?我想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争做文明小学生了吧?

以前,我们在校园里不难发现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尊重他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毁坏公共设施,浪费粮食和水电;上课迟到、睡觉、说话、吃东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食堂打饭菜不按秩序,乱插队;在教室、楼道、操场追逐打闹„„

现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不文明行为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见到老师及同学主动问好的多了;随地吐痰的人少了;随意毁坏桌椅板凳的少了,节约粮食及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多了;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多了;上下楼梯靠右行,遵守学校“两轻声、两无声”规定的多了„„

14.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十四

(重庆市公安局杨家坪派出所张文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战友们:

大家好!我是杨家坪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张文欣,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梦想之花在公安基层绽放》。

一身铁血迎风立,一片丹心向朝阳。

孩提时,我敬畏你,因为父母总拿你来吓唬淘气的我;少年时,我仰慕你,因为你高大威武,挺拔帅气;青年时,我钦佩你,因为你豪情万丈,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你。现在,我终于成了你,一个由生怯走向从容,由青涩走向成熟的你。

“人民警察!”听!多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称谓!

作为一名青年新警,我渴望承传你的睿智、你的果敢、你的刚毅,渴望身穿那代表着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蓝色警服,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与歹徒斗智斗勇,在拼搏中凌厉绝美的风景,在搏击中彰显生命的力度!

因为无限向往,才敢于追求梦想;因为追求梦想,才渴望展翅飞翔。2011年9月4日,一个我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我告别了学生时代的青涩与稚嫩,带着无限欣喜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警营。然而,欣喜过后,带来的却是淡淡的失落。梦想与现实总是两条平行线,距

离遥远且难觅交点。短暂的集中培训和见习岗位上被老师“传帮带”之后,我就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我被分配到杨家坪派出所社区民警办公室,负责西郊二村30段的社区警务。此后,就这样,我开始慢慢习惯了走街串巷、爬坡上坎、登楼入户的日子。坦诚的讲,对我来说,这样整日和辖区单位、居民群众打交道的繁琐工作,是谈不上喜欢的,因为有些小小的不甘。我内心原本渴望的是如梦想中的那样,头顶耀眼的警徽,身穿帅气的警服,驱驰警灯频闪的警车,如凤凰般在夜色中消逝、涅磐……

可是现在,这样的现实,这样的梦想落差,让我情何以堪?在这种沮丧中,我心绪纠结,经常向单位的老前辈诉苦。一位老前辈看出了我的不悦,送给我一句话——“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是啊!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前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和重量,它绝不亚于其他风风光光的警种,它同样可以伸张正义、除恶扬善。当真正沉下心来工作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社区警务工作这个大舞台,也别样精彩!它不仅能碰触基层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辖区群众的心灵呼声,更重要的是,它时刻在触摸人民公安工作的前沿脉搏!这对于刚入行的青年民警来说,是多么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实习机会呀!

头上的星空虽然闪亮,但远隔万里;脚下的路途虽然崎岖,但真切实在。工作和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

行,行行出状元。作为青年社区民警,我们更应该多到社区走动,用心去感受群众的冷暖忧乐,用心去感知群众的所盼所愿,用心去感味群众的款款真情!敢于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才是我们青年民警最应该展现的作风。因为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投身警营,我们满怀希望;沉入基层,我们无怨无悔。倘若我们激情燃烧的生命,能够灿烂地照亮这段从警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警徽上的梦想之花终会在基层绽放,金色盾牌之上也终将闪耀我们青年人民警察的辉煌!

15.让个性之花在习作中绽放 篇十五

一、丰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社会实践。作文教学更应如此。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畅流不歇。”的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丰富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这样, 学生笔端才会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或学术工作通常总是渐渐使人离开那个所谓平淡无奇的社会方面的直接生活。可是这些方面却是生活的根本要素。一切灵感、道德、美感等等的生活根本在这基础上得到发展。”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 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 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 学会思考。教会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并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 让他们在描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中展现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 如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 访问个体户, 调查河流水质, 研究水产养殖, 体验农田生活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真实生动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优化个性化的阅读积累

为了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活动。在活动中, 他们个个生龙活虎, 但在活动后的写作中却抓耳挠腮, 感觉无从下手, 个性的鲜花总是难以绽放。究其原因, 是学生阅读生活贫乏, 精神缺乏滋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对于儿童来说, 在大量识字后, 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 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 了解个性化的语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广泛阅读能丰富文化积淀, 获得许多人生经验, 使语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 让自己的文笔飞起来,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要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 每天安排一小时左右的阅读课, 营造阅读氛围, 形成书香班级;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提供阅读指导, 把握阅读内容的质量……如果说生活是“源”, 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让我们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吧, 让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荡。

三、鼓励个性化的自由表达

“教学建议”中提出,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应当有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认识、感受和情感的权利, 我们不能总是以大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作文, 逼着学生跟我们说大人的话。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 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 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 不规定字数、时间, 只要能表达清楚明白,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写, 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 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 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土壤。多一些欣赏, 少一些苛责;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失落。孩子就会少许多拘束, 多一些真情, 语言会更有灵性, 更有个性, 作文才会显得飞扬灵动, 富有韵致。

四、培养个性化的创新意识

作文缺乏个性, 读之如同嚼蜡, 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常用自己的嘴说出别人的思想。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 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开启他们想象的大门, 培养他们“乐思、善思”, 训练其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 让思维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当然,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想象力的途径有很多, 如听音想象、看图想象、创编故事、续写课文、改写课文等。只要我们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 创造力就会不断提高, 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富有个性。

16.让创新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绽放 篇十六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主要是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知识的应用,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巧设恰当的探究活动,引导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如:我在讲“我们维护正义”这一内容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正义的基本要求,维护正义的意义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激发不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果变换方式就会好些。我让学生事先从图书室或网上收集有关包拯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感悟正义,了解正义的要求;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维护正义,才能战胜邪恶;最后可以通过对话活动,使学生把维护正义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解决自身问题,达到践行的要求。

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一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道德与法律紧相连”时,我先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被告山杠爷》片段,并讲解说,被告山杠爷是一个非常受村民尊敬的好书记,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然后让学生讨论:山杠爷被逮捕后感到很委屈,村民们都替他抱不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我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接着我又问: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剧的重演?这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要综合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法治与德治意识。由此可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时间一长,学生就形成了盲从的学习心态。有时,即使学生觉得不对劲,也不敢提出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做后盾,而且与人的积极愉悦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与创造激情密切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成为学生忠实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容易激发创造热情的环境。另外,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互换角色。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当教师的乐趣,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教材相关内容的取舍也都能因人而异,而这个取舍的过程本身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GMAT10天突破650感想下一篇: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