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2024-09-02

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共13篇)

1.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篇一

(一)摘要:金融业务快速发展而导致的金融会计风险增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介绍金融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基础上,分析了其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

一、金融会计以及功能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我国的金融会计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银行会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会计;最后一类是金融公司会计。金融会计在经济体系中通常行驶核算和经营管理这两项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以及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来进行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以此调节和控制银行业务的经营。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1)理论风险。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契合现行会计模式,这种超前的金融业发展和稍显落后的金融会计理论的不匹配矛盾,导致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及时、充分的评估金融风险状况,进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2)核算风险。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能够真实确切的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是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当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当时,就会出现核算风险,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会违反金融政策准则,提供不真实、不充分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不能够正确、科学的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增加风险的可能性,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3)管理风险。金融会计同样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首先是会计监督风险,由于目前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较弱,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经营行为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人员管理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影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建立正确的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要依据银行的相关会计制度和结算制度进行,要正确运用会计知识,严格执行记账规则,并对密押、印章、凭证、帐表等严格管理。专属设备和表件要配备专人管理并追究其行使职责,以真实、客观、有效的凭证为依据,处理账务。对记账、结账等工作,要做到到账、账款、帐据、帐表等全部匹配。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各项收入。同时,要推行会计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这样就可以从细节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首先,要将认识从防止会计人员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为主,并结合管理操作,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出发,制定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办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与其他部门一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预防;事中要监督业务的规范性与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事后要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尽量减少和防范风险的产生。

3.加强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建设,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设备。一方面,金融会计人员金融行业的主要从业者,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会计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从业人员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其爱岗敬业、遵章守纪;(2)加强其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以及技能竞赛,打造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会计队伍;(3)要严把会计人员准入关,选择有使命感、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的人员;(4)做好领导示范效应,会计主管人员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能力为其他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发挥领导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实现业务处理、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二)摘要: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时期,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处在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更需充分积极地应用金融工具。本文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了概述,得出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减少或规避企业在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更为有效灵活的方法,增加资金收益率,减少了筹资成本,达到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升融资水平并推进企业资金流动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工具 创新 财务管理

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是提高财务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金融工具的创新包含了货币和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投资、筹资、分配、营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债券、银行卡、企国库券、业债券、指数期货、股票、外汇期权和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改革等意义重大。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的创新指的是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机会,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要素,创造起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包括各种支付清算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时候,也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与制度失效、提升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金融领域,通过创新性的改变和重新组合,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各种要素的范围。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拓展银行成立的条件,取缔或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监管,取缔或放缓控制外汇和利率控制,允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实行业务交叉等金融管制后,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工具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业务的发展的主要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金融国际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影响至今。金融工具逐渐从较单一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变化成多变化、多目的、多形式以及体系化的种类构成。仅仅以美国、日本为主推出的创新金融工具多达数百。

二、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思想

(一)规避风险与保险

金融工具创新的用途之一即是规避风险,可以经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达到合理避税对冲风险规避海外市场的监管,并打开海外目标市场的目的。同时创新的金融工具也有保险的作用,通过锁定风险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收入,来保留对公司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保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式,重新配置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比较优势

掉期互换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思想的例子。企业通过金融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财务活动。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证券的规定的特别条款及条件,建立它的信号显示机制,完善信息分布结构,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信息传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融资行为

企业的融资,其债券和普通股是主要类型,通过债券契约的创新创新的权益性工具的条款、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利用金融创新的融资,使企业显着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灵活地调整其资本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资金链的管理。

(二)投资行为

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配合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在强大的流动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工具中,回购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创新。企业可以进行日常滚动隔夜回购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投资实物的领域,企业可以配合期货或期权等衍生工具达成套期保值,降低库存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该领域的项目投资,企业还可以与衍生工具,以减少长期投资、递延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管理行为

现代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也暴露出信贷风险,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拓和完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逐步国际化,在使用创新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过外汇期货、相互交流、商品互换和商品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对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对冲交易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关于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如信贷掉期,来对部分应收账款保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转移,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赔偿来弥补其损失。

四、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第一,建立金融财团融资。通过发展长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来增加银行的资金,以赚取利息,这样不仅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均建立相应的企业金融机构,形成财团、创办银行,实现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筹集资金的目的,这种自我滚动融资的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高利润率。第二,使用认股权融资。固定数目的股票期权是指购买股票指定的价格。这些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类型的债券、股票、票据及其他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较多,据Lucian在2010年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对付外汇风险应用较多的是远期和约外汇,更多关于利率的风险是利率交换,有关商品的价格风险是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关于权益风险的则主要是相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由此,风险管理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确切关系是创新的金融产品,伴着种种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外汇远期合同、利率与货币互换、期权、期货、指数交易等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财务经理应掌握和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如果突然了许多超越自我控制的范围内从事企业自身的风险交易业务,在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超出它能够处理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日积月累,不得不做高风险交易,最终导致破产。因此基于其承载能力的企业,要在适当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应用,权衡利益和风险一站式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最后,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时,应当坚持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政策,同时对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银行信贷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大银行的支持,这个行业和金融的结合,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业务风险,并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分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制定的研究领域和其发展的客观性。但是我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还很少,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摘 要:新时期探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路径选择,应将其置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予以思考、审视和定位。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显着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思考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30余年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新时期,应将农村金融体制的构成主体及其功能发挥置于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予以客观审视、定位和思考。

一、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体系架构初具,支农发展成效显着 自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由“体制转型”到“制度创新”的蜕变,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发挥日益健全,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在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的服务功能,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是备受关注的农业银行改制。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初挂牌成立以来,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经营控制机制、推进“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对县域支行实行单独核算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构建了专业化的支农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10月末,农业银行累计发放“惠农卡”3100万张,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05亿元,惠及230多万农户。

二是作为支农发展“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自2003年启动新一轮改革试点以来,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管理和风险责任顺利移交省级人民政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共改制组建了222家农村银行类机构,2056个县域机构实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全国农信社系统整体经营健康度稳步提升,资本充足率较改制前提升了11.7%,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了18.3%,资产总额增长207%,负债总额增长191%,所有者权益增长4121亿元。

三是邮政储蓄银行浮出水面,支农发展潜力巨大。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邮政储蓄与邮政分业经营,为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基层网点遍布全国36000多个市、县和乡镇,已成为连结城乡法人机构的最大金融服务网络。

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全面拓展业务领域,逐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发展新格局。

五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组建,试点效果显现。自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新型机构,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运行,实收资本55.30亿元,存款余额195亿元,贷款余额15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98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1亿元,多数机构实现盈利。

二、农村金融体制现存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最薄弱环节,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发挥仍存有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主要表现为:

1.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现有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竞争有限,很多传统农区、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除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加之业务功能单一,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支农功能的发挥不尽完善,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场无市,“二元金融”鸿沟明显存在。究其原因:(1)由于农村信贷服务的商业性、市场化运作与农业信贷的低利性、政策性之间的矛盾。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论是国有银行、农信社,甚至政策性银行,其改革趋向均为商业化、股份化。这种追求股东利益和盈利的政策取向,解决的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组织机制培育问题,与农村领域偏重于政策扶持性的金融需求存在着明显矛盾。(2)由于“三农”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农村地区现有风险分担和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日益审慎;加之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严格监控,使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季节性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凸显。

2.虽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实际运行绩效与改革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产权结构和股权设置而言,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主体为农民,股东缺乏参与和监督农信社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导致农信社虽然法人治理结构的架构健全,但都摆脱不了功能发挥流于形式的桎梏。究其原因,本轮农信社改制,通过规范股金和增资扩股,股本金的真实合规性有了很大提升,产权关系明晰程度较改制前有了明显改善,但股权适度集中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信社的股东个数达到上万个,且多为辖内的农民,企业股东数量极少,加之股金中包含大量资格股,缺乏对农信社经营状况予以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一般股东基本相当,也无法发挥股权对农信社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就农信社行业管理而言,《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4号)将省联社定义为“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中,省联社和县联社之间呈现出一种“股权与控制权的反向配置”。基层信用社是县联社的股东,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形成“金字塔型”的持股结构;但在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上却是自上而下层层演进,上级联社在人、财、物各方面拥有对下级联社的绝对控制权,形成“倒金字 塔型”的管理决策体系。“法人管法人”,下级信用社的管理层实际上只对上级负责,而非对股东负责,这种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状态明显相悖。

3.面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涉农商业、政策性银行在支农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尽完善。由于受农业生产周期长、贷款风险高等因素影响,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战略性调整,大规模撤并和收缩县域以下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并收回基层贷款权限。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从以往服务农业为主转向与工商业并重,2000——2006年间工商业贷款占比扩大了14.1%,与此同时,农业贷款比重则呈现出逐年下行趋势,7年间农业贷款余额减少了6538.8亿元,占比下滑逾50%,2006年农业贷款比例比上年下跌11.85%,支农作用明显弱化。

2.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篇二

一、金融危机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危机, 国际上, 2008年美国导致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2011年, 欧债危机日渐凸显, 全球经济出现了下滑的痕迹,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已经出现负增长的趋势, 再加上近年来战争频频, 人民生活不稳定, 致使我国面对一个恶劣的国际环境。

而国内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2008年到2011年, 我国GDP增速分别是9.6%、9.2%、10.4%、9.2%, 2012年我国增速定为7.5%, 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1]变缓, 经济前景和经济形势也十分严峻。

受到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影响, 国内的大中型企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2012年, 电力、钢铁和信息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 导致了企业经济形势的萎靡, 从而影响到招聘需求数量的萎缩, 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大批量的裁员现象。面对企业经济形势的不容乐观, 企业工作人员怨声载道, 应届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的严重招聘减缩也出现了就业低迷的现象。用人单位因招聘需求数量减少而提高学生应聘条件也导致应届毕业生出现了信心不足, 成功率降低的种种迹象。

那么,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确保就业率平稳上升的前提下, 如何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将成为现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

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渠道

1.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提高升学率和出国率。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国家对研究生的招收政策日益放宽, 相应高校连续扩招, 这些政策无一不表现出国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带动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现在社会上的研究生应届毕业生的数目逐年增多, 很多用人单位从最初的对本科生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至对研究生的需求。加之近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大中小型企业经济受到冲击, 对毕业生的需求萎缩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 因此提高本科生就业质量的渠道之一———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提升个人学历和文化素养的工作势在必行。

学生继续深造无非来自于两个理由:职业发展需要和拓宽就业前景。职业发展需要无可厚非, 部分学生毕业致力于从事科研、教育类相关工作, 都需要硕士甚至博士的学历基础和文化积淀;拓宽就业前景则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继续深造对就业质量的深远影响。

根据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近五年的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得到数据:就2007届和2008届两届三年的硕士毕业生和2007届至2009届三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比较, 硕士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地区就业占总人数的17%, 而本科毕业生仅占总人数1.49%;硕士研究生就职于百度、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国家重点IT行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 而本科毕业生仅占总人数2.45%;从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前景的比较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在提高就业质量, 拓宽就业领域, 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的途径有二:鼓励学生通过保研、考研、考博等形式在完成硕士和博士的相应课程和研究, 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学生走出国门, 申请到国际知名学府学习国际学科前沿的科研成果。

当然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的利与弊一直也是当今社会值得争议的话题, 继续深造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应届毕业生, 因此对本科毕业生的教育和指引工作切勿盲目, 要恰当分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通过“霍兰德职业能力测试”[2]工具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职业倾向及职场能力, 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测评与合理的指导。

2. 搭建与企业沟通平台, 拓展高端就业市场。

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缺乏“营销理念”[3]的现象, 如果把学校比作企业, 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出的商品, 如何把学生推销出去, 必须提高企业的营销理念。各个高校在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也要具备为学生的“推销”寻找广阔销售市场的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应该积极地与企业搭建沟通和合作的平台, 开放校园化管理, 建立企业校园文化俱乐部, 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周等活动, 让企业提前融入校园教育当中, 邀请企业的高端领导或者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讲坛和互访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对社会对企业的认知的同时, 也给予了企业对毕业生提前培养的机会。

高校应该积极拓宽高端就业市场, 提高学生对高端就业市场的认知, 提高央企、国企及世界五百强企业在需求企业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企业工作, 让国家重点高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对自己合理定位, 提高自身要求, 积极融入高端就业市场, 这样既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又提高了社会人才分配的合理优化。

3. 建立校友会,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随着教育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对高校认可度的日益提高, 校友资源对高校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品牌象征[3], 也是学校苦心培养学生的宝贵财富, 校友可以在建设母校的同时带进校园很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 因此在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开拓中, 校友资源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校友的作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 近几年来, 国家和社会积极鼓励搭建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3]平台, 各大人才市场已经带着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积极与各高校联谊, 力促校企双方合作, 校友资源为该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 通过校友搭建学校与企业的互访渠道, 通过校友会建立校友互访制度、定期与校友素质拓展制度等, 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次, 校友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机会接触社会, 走进企业, 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也增加了毕业生与企业接触、学习和沟通的机会, 急企业之所需, 给学生之所想, 通过实习和招聘双管齐下, 力促企业和毕业生双赢的就业前景。

4.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逐步增加, 创业逐步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创业这项工程已经日趋成熟。而面对近年来社会各方压力造成的就业形势严峻也证实了国家提倡创业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学生一方创业带动多方就业, 也挖掘了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潜能, 调动了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很多扶持年轻人创业的相关政策, 例如贷款政策、税收政策, 以及行政事业政策[4]等, 那么高校如何加强对本科毕业生创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呢?首先, 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4]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对这三方面的认识, 针对“90后”的应届毕业生, 应该积极纠正他们惰性思想, 激发他们创业实践的欲望, 给予创业能力的肯定和鼓励, 提高积极创业的意识。其次, 增加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统筹等综合素质, 积极邀请往届有关创业方面成功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 发挥榜样的力量。最后, 在校园内积极加大对创业相关知识的课程指导, 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 对学生进行正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为学生的创业尽可能提供校园和校友支持,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目的性。

5.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特殊就业人群。

现阶段,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可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五位一体”[2]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机制,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分析和定位,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关注特殊就业人群, 建立恰当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保障体系[5], 例如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针对女大学生竞争力差、综合素质不过硬[6]的现象做出及时反应, 注重女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渠道, 辅助建立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搭建弱势群体与社会接轨、与企业互通的就业平台。

做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注重宏观就业工作, 更要致力于个体的培养和帮扶工作, 因此做好对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是实现就业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核心工作之一。

综上所述,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毕业生一直国家和社会就业的主要群体。如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号召, 扎实就业基础工作, 扩大就业市场, 夯实学生就业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高校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平先锋, 陈凡.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势与市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0) :80.

[2]赵帅.“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对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2009 (25) :45-48.

[3]武超英.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4) :117-119.

[4]马晖.浅谈高校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 (27) :22-26.

[5]染彦.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 2010 (19) :643-649.

3.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造成了国内外大量经济实体破产,引发全球就业萎缩。我国高校毕业生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各种资源,制定有效的政策制度,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何涛(1964- ),男,江苏东台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办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江苏南通2260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40-02

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至全球,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大量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破产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8年底,我国还有15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2009年又有650万毕业生面临毕业。笔者曾对南通地区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2008届毕业生截至6月份首次就业率93.8%(略高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协议率65.4%。而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截至5月份只有56.5%,协议率仅为34.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凸显

(一)岗位总量缩减,就业竞争加剧

首先,金融危机使得市场消费能力下降,社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的滞销使企业陷入困境,进而减少招聘计划甚至开始裁员,以减少企业成本。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层次就业竞争加剧,出现重心下移。再次,一些具有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纷纷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用人单位校园招聘规模缩小,招聘人数也明显减少。外贸类、制造类、人文类专业的招聘计划明显少于往年,甚至有些单位原本已开展校园招聘宣传,但是考虑到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最终还是削减了招聘名额或放弃招聘计划。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的统计数据也表明:2009年与2008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招聘计划减少很多。而且很多岗位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又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一方面是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另外一方面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种“倒金字塔”效应使得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二)培养模式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

金融危机时期,传统产业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制造业大面积亏损、服务业不景气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即使高等教育机构及时获取了当前社会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很难在短期内做出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经济的需求相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降低。

(三)就业指导滞后,就业效率受挫

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就业指导内容和手段的滞后对就业效率的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对高校来说,就业指导及模式固化,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约粗放式,大部分集中在毕业生就业前的一段时间,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同时,就业指导各自为营,难以产生系统协作效应。目前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主要是政府与高校以及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各部门虽有沟通,但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往往各自为营,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各高校之间由于存在竞争关系,就业指导的协作就更少,许多民间职业中介机构更缺少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会。

二、金融危机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必须整合政府、学校和毕业生个人的资源,通过制定各种有效的政策、制度、措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找准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政府方面

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招聘岗位减少、求职难度增加、薪酬降低等。归根到底是我国整体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在宏观层面上统筹谋划,有效增加就业岗位。

1.采取积极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2008年11月,国务院已经出台了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估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相应带动就业增长100万人。①当然,保增长和保就业是两个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动就业的等量增长。除了保增长,还要保就业。扩大就业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通过公共基建投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通过放松抵押贷款规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及劳动力培训,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等其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和支持新的创业,从根本上增加就业。

2.打破地方壁垒,实现自由流动。大学毕业生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过剩,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就业的政策,是解决结构性过剩的有效途径。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具体应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和人事指标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目前,国家在此方面已经有所作为,除直辖市外基本放开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理想,各地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地方政策对抗国家的宏观政策。因此,国家还应该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具体的操作性文件,使好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实处。

3.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基层就业。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应该逐步趋向大众化,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国家应该出台政策,社会也应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激励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基层建设,投身于中西部建设。对这部分大学生学历的提升、职称的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提供激励政策,形成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格局,形成人才的合理配备,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地区性过剩问题。

4.扩大研究生招生,缓解就业压力。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相对滞后。政府应该有选择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样不仅可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而且更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二)学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学校党政“一把手”应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首先要掌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毕业人数、生源地域、就业意向等相关信息,摸清每一位毕业生的具体状况。其次,要以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一切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②

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滞后市场的现象仍较严重,高等教育仍是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忽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思想、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

金融危机期间,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到淘汰,而一些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专业人才相对欠缺。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课程设置贴近企业实践,贯彻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扩大专业口径,分类培养,视需分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原有专业,动态性地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另外,做好远期市场调查,不要盲目增加专业,以免造成人才堆积和人才浪费,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当坚决停止招生。

2.实施顶岗实习和“双证书”制度,知识与技能并重。用人单位普遍感到大学毕业生的理论远高于技能,技能不足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在校期间顶岗实习和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一定期限的顶岗实习,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3.变革职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化指导。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工作,俗称“第三年、第四年指导”,单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把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也流于“发布就业信息、宣讲就业政策”的形式,“全程指导”“个性化辅导”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远未形成。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从纵向指导着眼,要求我们根据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地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工作。③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按照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按照“分阶段、有重点、全程指导”的原则,通过“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教学训练模式开展职业指导教学训练活动,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职业取向,强化职业意识,掌握就业政策,提高个人技能等。

4.增强创业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提出了“创业带就业”的口号。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到6%。为此,高等教育应该将创业教育贯穿始终,不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发现创业机会、如何创业。学校应该开设创业类课程,经常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介绍创业经验,引导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创业生涯规划。学校还应该对初次创业的大学生们提供政策、法规、项目咨询以及资金支持,对他们的创业过程进行跟踪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业,同时也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积累了材料。

5.广泛拓展途径,搜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基地。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学校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客座教授以及资深教师等社会资源,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人才招聘合作关系,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宣讲和招聘,努力建设一个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快捷、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三)个人方面

毕业生本人也要正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心态,合理确定就业预期,找准就业定位,积极主动地就业,提高就业技巧。

1.端正心态,正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应当意识到,就业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遇到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当大学生遇到就业心理困扰时,首先,应当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择业时不能求全责备、期望太高,先就业再择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④其次,应当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些不良的就业心态,如悲观等待心理、焦虑恐慌和盲目屈就等,除了自我调适外,必要时还可以请教心理专家,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寻找可以倾诉的对象,转移情绪。

2.充实自己,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可控制的就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本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能力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而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则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了解当前整个就业市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岗位职责要求,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把自身的各种“资本”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同时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3.拓宽就业范围,面向基层就业。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扎推现象比较明显,集中体现为时间集中、地域集中、行业集中、用人单位集中,这不但加大了就业竞争程度,也导致社会行业的人才分布不平衡。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地区性过剩;我国广大基层单位,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还很低,高校毕业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

4.挖掘人脉资源,扩展就业渠道。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资源的使用是大学毕业生落实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而这种做法不仅在我国非常普遍,在就业市场完善的美国也很普遍,如哈佛大学超过半数的MBA毕业生通过校友的关系寻找工作。不同的是,我国毕业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父母以及家族成员占多数。其实校友资源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更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毕业生本人以及学校共同挖掘校友资源,扩展就业渠道。

三、总结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危机,采取各种措施渡过难关。当前,我们仍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就业政策制定和就业指导服务,构建长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

[注释]

①高亚男,刘畅.金融危机下劳动保障改革与发展展望[J].中国劳动,2009(1):6.

②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5/info1228282811502315.htm,2008-12-03.

③揭育通.高职院校多元化职业指导模式探析[J].职业圈,2007(20):188.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四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提示] 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已经采取的许多宏观、微观政策,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并提出论据,展开论述。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八)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十二)银行改革研究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十五)银行并购问题研究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十七)资本市场论题

5.上海金融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篇五

一、指导思想与适用范围

1.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这一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写作,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报告,以下统称毕业论文)的撰写制作。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可参照本标准的原则要求、按外文写作规则制作。

3.执行与监督

本标准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执行。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毕业论文原则上不能提交答辩。

二、毕业论文结构

1.毕业论文构成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中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

2.各项目含义

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内容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200~5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5个。

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英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由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翻译而成。

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的对应页码。

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正文字数应在8000字以上为宜。

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三、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1.纸型及页边距

毕业论文一律用A4型纸(210mm×297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4mm,地脚(下)25.4mm,订口(左)31.7mm,翻口(右)31.7mm。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另起页,上空一行后另起一行居左空两格用4号黑体标注“内容摘要”四个字,以冒号结束,接着内容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内容完后另起一行居左空两格,用4号黑体标注“关键词”三字,以冒号结束,接着内容用小4号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5个,词间空一格。行间距取固定值22磅。

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在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同一页的下半部。“Abstract”空两格居左,用4号Time New Roman体加粗,以冒号结束,内容用小4号Arial体,标点符号用英文形式;“key words”在内容结束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居左,用4号Time New Roman体加粗,以冒号结束,关键词内容用小4号Arial体,词间空一格。行间距取固定值20磅。

目录:另起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空一行顶部居中,“目”与“录”之间空两格;内容空一行居左,用小4号仿宋;并注明内容的对应页码,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连接,最后采用分散对齐。行间距取固定值22磅。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律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用,回行顶格,行间距一律取固定值22磅。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⑴”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一行居左顶格用小4号宋体排印内容,回行顶格,行间距取固定值20磅。每篇参考文献应以阿拉伯数字标出其编号,并加上“[ ]”括号。具体编排方式为:

书籍格式:[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4.正文中的表格

正文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小4号黑体,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表体:表体的上下、左右和其余表里线一律使用0.5磅实线。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5号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表体下应注明资料的来源。

5.正文中的图

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的名称)”,用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全文图应连续编号。

6.正文中的公式

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⑴”。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公式应使用Word公式编辑器编写。

7.正文中的数字

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8.正文中的标点符号

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9.正文中的计量单位

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0.页码标注

从“中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部分到“参考文献”部分为止,排印连续的阿拉伯数字页码,页码号居中。

四、印刷与装订

1.印刷

论文一律用A4纸打印,单、双面均可,推荐双面印制。

2.装订

论文一律采用左侧装订。装订顺序如下:

封面(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

中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表(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

论文指导情况记录表(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评语与成绩评定表(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

2.份数

6.金融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简历 篇六

基本信息

姓 名: YJBYS

性 别: 女

年 龄: 23岁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 南昌

籍 贯: 江西

婚姻状况: 未婚

手机号码: XXXXXXXXXXX

Email: XXX@yjbys.com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期望薪资: 面议

工作地点: 南昌市

求职行业: 金融保险、证券、期货 其他行业

求职职位: 会计 银行柜员/会计 投资银行业务 其他证券/金融/投资/银行

工作经历

目前没有正式参加工作,希望公司能给我一个机会,去尝试。

教育经历

-09 - -07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金融学 本科

专业描述: 基础会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

自我评价

7.美国金融危机的会计原罪 篇七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许多美国金融巨头倒闭的根源是它们滥用一些高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譬如信用违约掉期 (CDS) 、次贷担保债务凭证 (CDO) 、资产证券化产品 (ABS) 。导致AIG、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CDS。所谓CDS就是一份买卖双方的协议, 其中买方承诺定期按照固定的价格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以换取在第三方 (如住房贷款中的买房人) 违约情形下由卖方予以补偿的权利。从产品性质上看, CDS类似于信用保证保险, 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债务保险政策, 而且还可以不受一般保险合同常有的管制。一般来说, CDS的购买者是银行, 而CDS的销售者通常是保险公司。由于CDS定价中没有考虑系统风险溢价, 故而定价极低。一方面, 银行由于可以通过CDS来规避风险而获取次贷的巨额收益, 从而积极放贷;另一方面, 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住房价格“只涨不跌”的神话使得人们愿意贷款买房。然而, 由于住房“只涨不跌”的神话最终破灭, 次贷违约比例升高, 最终导致泡沫破灭, 酿成金融危机。

表面上看来, 金融危机的爆发似乎与会计的关系不大, 但是深入分析却表明, 正是公允价值计量与表外项目会计处理方面的缺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失效, 助长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1. 公允价值计量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 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界一直在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随着投资者、政客, 甚至新闻界人士都加入讨论中来, 金融危机已经将这种讨论带到社会意识前沿 (Moody, 2008) 。公允价值的批评者认为, 在金融危机中, 当金融机构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价值冲减到投资者认为是不合情理的低价值时, 会降低金融机构筹集新资本的能力, 最终限制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能力, 从而扩大了金融危机的深化与蔓延。公允价值的批评者还指出, 由于市场流动性极差, 交易很少, 拥有许多资产交易 (包括CDS) 的市场并不能反映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证券的真实“经济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认为, 公允价值尽管不算完美, 但它是编制财务报告时唯一合理的计量方法 (Moody, 2008) 。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评估公司的流动性非常重要。公司对于长期经济价值估计的额外披露对投资者评估这些公司的长期健康性与未来前景非常有价值。如果仅仅因为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而放弃公允价值计量, 显然不能顺应会计发展的趋势, 也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发展逻辑, 更不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徐玉德, 2009) 。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还指出,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竭力掩盖问题的真实情况反而加重了金融危机。

(2) 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问题, 曾是安然破产的根源,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Moody, 2008) 。很多人认为, 是结构化的投资工具的表外业务促进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当前与证券相关的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是建立在合格的特殊目的实体基础之上的, 基于合格的特殊目的实体证券可以自动满足表外业务会计处理要求, 而不用进一步分析是否应该合并。这个规则太过于机械, 公司如果愿意, 其总能有效保持相关业务在表外反映———尽管这些业务可能对风险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Moody, 2008)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急迫要求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已经建议对相应会计处理进行修改。预计最早在2010年第一季度, 许多证券化资产与其他表外业务可能会放入资产负债表内进行反映 (Moody, 2008) 。同时, 为了应对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指责, 提高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FASB还要求增加表外业务相关信息的披露。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失效。

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经营风险, 可能导致巨额损失。例如, 1995年的巴林银行由于交易员越权私自交易而遭受13亿美元损失;2005年瑞富公司由于隐瞒债务而导致破产;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由于进行虚假欧洲股指期货“套利”而导致71亿美元巨额损失。因此, 金融机构尤其要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审慎操作。一个审慎的操作方法就是同时买卖CDS合约, 即在卖保护的同时买保护。在违约时, 金融机构就可以对冲CDS的风险。但是, 很多金融机构, 譬如AIG,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 宁愿冒着风险暴露的危险, 仅仅只卖CDS合约, 从来不买CDS合约, 这和法国兴业银行的虚假欧洲股指期货“套利”异曲同工。一旦抵押债券市场违约, AIG将不得不代偿其CDS所担保的债务。截至2008年6月底, AIG还在为价值约4 400亿美元的CDO产品提供此类担保。AIG在2009年上半年仅信用违约掉期就损失了146.72亿美元。

当前的金融危机还与不能及时记录和报告企业风险有关。实际上, 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审计师与管制者没有意识到存在如此大规模的风险, 而忽视了集聚的企业风险。譬如, 在次贷危机中, AIG本应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报告大量未实现损失, 但是却没有报告, 所以外部审计师对AIG关于CDS价值与盈余质量的报告给予了非标准审计意见。普华永道断定, AIG在向SEC报告时隐瞒了CDS估值方法的缺陷, 显示AIG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要缺陷。

正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效、冒险操作及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加速了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深化。

二、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风险会计与全面风险管理

为了有效预防与治理金融危机, 必须改善现行风险管理系统, 完善风险计量程序与方法, 树立风险文化,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1. 风险会计。

风险管理专家意识到很难计量与管理经营风险, 所有风险计量系统都很难将经营指标整合到企业风险会计系统。传统风险会计方法导致风险计量指标不能恰当地记录在传统业绩和风险报告系统, 从而导致风险管理失败。为了完善风险会计系统, 巴塞尔协议给出了一个计量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框架。然而, 这些新风险计量方法还是没有得到真正验证。许多情况下, 导致一个危害事件的经营风险因素不能被单一决定, 而且那些导致未来损失增加的经营风险因素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 在近期还不可能编制反映未来损失风险增加的、全面的管理层报告。

当前的金融危机和近期金融机构倒闭都说明企业风险很难计量。如法国兴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缺失、风险管理失效而导致的49亿欧元损失 (何玉, 2009) ;贝尔斯登由于持有次级贷款债券的抵押组合被误评为无风险级别而倒闭;Credit Suisse由于风险评估模型定价错误和使用过时价格而造成的28亿美元损失等。所有这些风险现行会计系统根本不能计量, 同样也不可能计量与报告这些风险导致的期望损失, 所以监管者、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等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风险的规模和损失如此之大, 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

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开展的金融风险的计量和报告研究以外, 还有其他大量研究考察了企业风险和相应事件的风险计量与报告问题, 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譬如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系统。这些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持续的风险计量和稳健的风险价值 (VAR) 估计与报告。譬如, Grody和Hughes (2009) 构建了一个风险会计框架, 通过事先对风险过程取值, 并将风险过程和损失以及企业资本联系起来, 向管理层提供近乎实时的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数据。该风险会计框架还要求拓展财务报告, 以涵盖新的企业风险指标。它将传统的财务报告变化与企业活动及经营业绩指标报告变化联系起来, 从而使得财务报告对于利益相关者更有效、及时。

2. 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Andrew教授评论道, 由于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些根本性缺陷, 许多精明的金融机构经理们常受到误导, 因此并不能仅仅责备经理们的失职与贪婪, 有必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体系 (何玉, 2009) 。许多企业已经将风险管理提高到董事会层级。安永近来的调查发现, 尽管审计委员会职责已经非常繁多, 许多企业董事会还在向审计委员会分配额外的风险评估任务。而且, 审计委员会不仅仅被要求评估管理层的风险政策, 还被要求与管理层讨论企业主要风险, 包括那些财务报告风险之外的风险。另外, 一份2006年对世界百强企业的调查发现, 71%的公司要求财务总监向董事会汇报风险管理情况。但是,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花旗集团现任董事长罗伯特·鲁宾也指出, 董事会不能操纵公司的风险管理……董事会整体上并没有具体经营的知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还要求企业优化风险管理流程。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要求企业风险管理应持续进行、独立评估。风险会计系统提供的前瞻性的风险指标, 将为风险活动调整与业绩评价系统奠定基础, 将允许董事会在完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监管。企业还需针对自身特点, 进行恰当的流程再造, 设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措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严格按内部审计规范进行内部审计, 并且强调在内部审计中, 务必要坚持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在完成常规审计任务的同时, 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特殊和异常情况及时开展专项审计。

三、结语

从根本上来说, 金融危机是金融衍生产品使用泛滥、定价过低以及信贷膨胀与流动性危机导致的。导致这一切发生与蔓延的正是公允价值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面的缺陷。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计量和报告体系, 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很难计量, 金融衍生产品信息不能充分披露, 从而不能有效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不能有效地计量与报告风险, 导致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不能充分评估与计量, 定价过低, 从而造成金融衍生品使用泛滥, 信贷泡沫膨胀, 最终酿成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为了治理金融危机, 防范其再发生, 必须改善现行风险会计系统, 完善风险计量程序与方法, 树立风险文化,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何玉.职务舞弊、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审计研究, 2009;2

[2].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会计思考.经济研究参考, 2009;7

[3].蔡祥锋, 蔡青青.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财会月刊, 2009;24

8.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篇八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对策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又何以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蔓延深化,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济环境的严峻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

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达到592万人。而与去年滞

留大学生一起,预计将达到600万。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表示,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供给增加,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内部裁员,外部停招=市场需求减少。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这可能意味着,今年将有近50%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这股经济寒流传导到国内会相对滞后,但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一方面,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沪上金融、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大型企业推迟、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恒大集团、中海地产、银城地产等地产大户也纷纷传出取消全国招聘计划,而东亚银行长江证券、富国基金、韦莱保险今年均尚未启动校园招聘计划。另一方面,在外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裁员甚至破产,如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对外做加工贸易的厂子,经济效益下降,大量员工失业的局面已成定局。金融危机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缩减成本,而减少员工的数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对策

就业的形势只是外在的影响因素,而解决此问题,广大的毕业生不能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应对金融危机下严重的就业形势。

(一)根据企业需求培养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愿意从自身考虑,对自身的期望过高,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现象。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调查显示:企业更需要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好、有团队精神、有实干精神的人。针对企业的这种需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多参加社团活动,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样,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就业背景下,仍然可以游刃有余。

(二)了解市场需求情况

当前情况与以往的情况有所差别,许多企业原定的招聘名额都有所缩减、甚至取消。针对这样的现象,毕业生必须依靠学校、网络、政府报告等手段,了解自己期望的企业是否在招聘,招聘单位缩减到什么程度,自己在市场需求中是否有立足之地,同时自身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是否一致等问题都是值得当前毕业生关注的。

(三)准确定位自己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2009年毕业的学生遇到了双重“寒流”,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而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招聘人数缩减到历史“新低”。在这样的矛盾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悲观,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二是准确摆正自己的自身定位,将原来的期望值下降,或者找好自己自身价值最适合发挥的企业;三是对自身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使自己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主动出击,捕捉就业机会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成败。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分析客观形势、认清自我,积极搜集相关职位信息,多参加招聘会和宣讲会,主动大胆地向合适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自己找上门来。主动出击才能赢得机会,被动地等待在当前形势下是不切实际地坐以待毙。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而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更属于能够主动出击的人。机遇稍纵即逝,不去主动捕捉搜寻机会,纵使你本身能力突出、表现优秀也是枉然。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培养并形成独立的、积极的既符合个性特质,又适应社会先进性甚至引领社会先进性的态度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要将“主动”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五)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增强自身素质和练就过硬的能力是关键。一是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能力,健康的心态和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企业所看重的。另一方面,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自身独有而他人无法取代的能力。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一定要理性认识客观环境和自我条件,改变悲观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主动出击,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参考文献:

[1]张智勇,边慧敏.大学生就业指导(第2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3.2.

[2]宣烨,张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市场周刊.2008.3.

9.国际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篇九

您好!

首先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书,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绍。

我是XXX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应届本科优秀毕业生。在此即将毕业之际,满怀着对前途的信心,对事业的渴求,对理想的抱负,我一直关注贵公司的发展,终于从网上得知贵单位今年有好范文招聘的计划。

本人对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校期间,我充分利用XXX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的学习了国际金融专业,全面的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专业课成绩。此刻,我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专业应有的技能,希望能够有机会到贵公司基层再进修再学习,从事金融等相关工作。

同时,由于自己对计算机和英语方面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在课余自学了大量的计算机和专业英语的知识,获得了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证书和国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证书,参加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达到了英语四级水平,并能熟练地读写英文和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我能吃苦,有着自立、上进、善于思考的能力,本人性格开朗热情,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在集体的天地中,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个责任心强的人,同时又有很多的半工半读经验,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及吃苦耐劳的能力;每个假期也在不同的公司实习,学习工作经验。通过社会风浪对自己的洗礼,我胸怀斗志,路在脚下,只要我敢勤,我肯受苦,一切的路都将被我踏平,风不能让我改变前进的方向,也模糊不了我的视线,困难吓不倒我,苦和累也不能阻碍我前进。我将用我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以真诚的行动回报社会对我的栽培,及贵公司对我的信任。

对贵单位的向往和对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希望能为贵单位尽职尽力,若能得到贵单位的录用,我将深感荣幸,静候您的佳音!

随信附上个人求职简历,期待与您的面谈!

此致

敬礼!

10.会计类本科毕业论文 篇十

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给大家提供了会计类本科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本文对会计审计诚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述了信息环境下出现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原因,针对会计审计诚信问题防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对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的规范和约束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信息环境;会计审计;诚信

就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诚信是企业最基本的品质,企业一旦失去诚信原则,那么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会因为账目不明等一系列问题遭遇巨大的危机。另外,在会计行业中,诚信也是行业的根本,是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化,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审计诚信也更加重要,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等各种便捷的方式实现对会计信息和状态的改变以及造假,因此,对信息环境下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会计审计诚信

1.会计诚信概述

诚信是会计行业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会计行业的一项准则,更是会计行业的行业根本,只有具备诚信思想,才能指导会计行业展开各项任务、工作。但是在今天,会计行业的底线不断受到来自诚信方面的挑战,在各个行业都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最近几年,我国会计行业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这与会计行业的本身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还受到特殊经济环境下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会计作弊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便利,进一步加重了会计诚信问题。因此,在信息时代,为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在诚信方面的重视度,逐渐改善、避免当前诚信缺失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进步。

2.会计审计诚信的意义

在信息环境下,诚实守信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标志,符合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最根本要求,尤其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受到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会计审计诚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开展会计审计时,企业的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诚信问题的影响,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环境下出现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原因

1.信息缺乏对称性

信息环境下,企业出现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缺乏对称性影响。信息的不对称,就企业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而言,经营者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地位相对有利,而所有者则更多的处于劣势地位。

2.会计制度缺乏完善性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趋于成熟,现有的会计运作方式和以前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不断有新的经济问题在会计制度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但是现有的会计制度还相对非常落后,导致很多经济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

3.缺乏完善的.安全防范工作

当前社会已经逐渐普及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应用越来越频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性有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但是相对应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频繁使用给会计审计工作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下,很多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将会直接暴露在网络环境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安全保护。

4.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数据缺乏真实性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企业财务人员需要有更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养,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会对会计处理软件熟练灵活的应用,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经常会因为自身原因使各项财务操作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各类失误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引发会计数据失真等一系列问题。

三、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防范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

企业的不良行为会对社会诚信意识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我国在企业诚信方面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违法成本非常低。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更多的强调经济建设,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官员也可以收获相应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即使出现会计审计诚信方面的问题,政府也不会过多的追究,反而会压制社会公众的合理诉求。在会计行业人员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审计诚信的高低,如果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守诚信原则,拒绝做假账,对于利益诱惑有足够的抵抗力,那么会计审计诚信将会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了增强会计行业人员的道德素养,还需要做好会计行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一方面做好企业会计人员的诚信继续教育,将诚信思想贯穿在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在信息环境下,会计专业的内容发展变化非常迅速,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继续教育在会计行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在会计师协会注册方面也要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培训过程中,也可以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将诚信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从会计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将重大诚信问题记录至档案中,比如学生的严重作弊现象,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的招聘时,可以以这方面内容作为参考。对于会计行业人员,将其存在的违反诚信行为计入档案,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审查时,根据违反诚信的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价。

2.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

会计信息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方面是反映企业的资金状况,根据这方面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是为会计审计信息使用人员提供服务,主要是指企业所有人或者相关的监管机构。会计人员一般只对企业负责,不负责会计信息使用人员,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在会计审计方面失去诚信。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需要对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善,由会计信息使用者委派会计人员,帮助会计审计人员更好的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减少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现有的会计委派制进行规范,明确其中的委派主体,受委派会计人员在薪资、任免等方面不受受派单位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得会计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证,能够显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出现经济违规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对会计委派制的使用范围进行适当的增强,从制度方面保障会计审计诚信,我国存在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一般都选择职业经理人来负责投资经营,受到当前公司管理体制影响,财务部门负责人属于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利益有相关的地方,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会计审计诚信不会受到影响,一旦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现象,将非常容易出现虚假财务现象。通过由股东聘请或者委派会计人员,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解决。

3.对审计服务制度进行规范

首先对注册会计师法进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管理体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对外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可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退出机制,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力,监管部门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退出机制进行规范和约束,不仅能提高执业质量,还能更好的维护整个会计职业的声誉。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轮换机制,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更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实际监管中,可以选择不同区域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时适当提高造假成本;再次,做好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关系的处理,将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自律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其权限和职责进行详细的划分和明确,与政府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将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审计中的监管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后,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档案,对其在执业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以及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同时设置检索功能,与其有利益往来的单位可以通过申请来完成对其档案的查询,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状况进行了解,对于部分存在不良信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从资格认证、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其进行限制。

四、结束语

在信息环境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审计的效率和便捷性,但是同样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会计审计造假提供了方便,使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加重。提高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其次要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还需要对审计服务制度进行规范,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对会计审计诚信的约束和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奇.探讨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J].财会学习,2016,(12):140.

11.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篇十一

200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危机的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展,危机也正从经济层面蔓延至社会领域。目前,金融危机的效应正在我国逐步释放,给我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本就很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分析在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今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量企业纷纷减员增效,原定用工计划不断缩水,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部分企业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计划。因此,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对于目前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从宏观来看,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量就业矛盾,间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在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失业群体再就业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宏观就业供求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促进就业,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从微观来看,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纷纷减岗增效,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微观主体,其劳动力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的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将减少对员工的需求,减招或不招高校毕业生,这对原本较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工业飞速发展,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在劳动力需求上,则表现为“白领”型岗位需求不大,“蓝领”型岗位需求旺盛,甚至出现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加吃香的就业“怪圈”。目前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如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广告传媒、管理、营销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专业与社会脱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高职生技术能力要比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强,这与一些高校课程的设置有关。一些高校开展的课程理论性过强,过于深奥,而实际操作性、可行性却很低,这与当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完全脱节。

3,就业观念落后。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冠于大学生头上的“精英”及“天之骄子”的光环尚未褪去,毕业后就业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中城市不留,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不进。这种“精英心态”,已经明显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其结果。则直接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并存,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已成既定事实。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4,工作能力欠缺。客观地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但“质”和“量”并不是成正比的。当教育成了消费,教育成了投资,教育成了产业,一切由经济利益起引导作用的时候,这必然伴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也带来上大学的费用一路上扬,学生的精力不会再集中于学业上,会被打工挣钱、寻找工作所分散,老师也不必再认真授业解惑,热衷于教育“走穴”。教育水平因此而下降,学校品牌逐级递减。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全民过渡的初衷是好的,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大批平庸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一部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三、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继续解放思想。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破解就业难题,第一位的还是解放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如自主创业。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不妨到基层、到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也要做好相应的调整,目前的就业形势,已经不能抱着“挑肥捡瘦”的想法,要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带动能力,还可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领域。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物流业、广告传媒、法律会计服务、咨询服务等。要促进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即制造业向产业设计、品牌营销、销售网络建设、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上下游延伸,使企业的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表现。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教育体制改革应包括: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等方面。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学科或专业的毕业生在现实社会上一时还不适应,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们的价值和社会对他们的长远需求。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这个制度应当是我国今后人事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有多所南京高校正积极推行这一措施。

4,多措并举。积极扶持。国家一直很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2009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要求,要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与此同时,今年还将实施促进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温总理要求,要在中央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地方政府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一些符合当地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从户籍、档案、资金、提供实践机会等多方面来促进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在社会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很急迫的,因而为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在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就业,是适应我国国情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

12.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 篇十二

一、公允价值

到目前为止, 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 不同组织或国家的会计准则对其规定不尽相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在其发布的文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2006年发布的NO.157在原有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修订, 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 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 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这次修订较之前的定义更加严谨。

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此定义与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趋同, 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异。

由此可见, 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式下, 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 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 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 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 使报表信息更相关, 对决策更有用。

二、公允价值的特点

(一) 优势

首先, 公允价值计量更加贴近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是基于预期或未来的经济利益, 而预期或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以历史成本计量, 唯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才更符合资产的定义。负债亦是如此。

其次, 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相关性与及时性的要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 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通过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些金融工具的价值, 只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 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二) 不足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大量依靠主观判断, 这就为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如此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更需谨慎对待。并且由于交易双方及评价主体存在很多差异, 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难以形成。再者, 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因交易价格的难以判断而造成公允价值的不准确。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2007年, 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 次贷危机爆发。紧接着以美国为起源向全世界波及, 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自危机爆发后,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成为政治界、金融界、会计界等争论的焦点。

金融界有一种声音认为, 在市场大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大幅度减计资产价值, 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 进而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迅速陷入“价格下跌、减计资产价值、减少资本金、加大抛售力度、价格在下降”的恶性循环中, 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因此, 他们指责公允价值计量是罪魁祸首。

然而, 金融界人士所忽略的是金融过度创新、市场缺乏监管、长期低利率等原因, 而这些原因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真实原因。从根本上讲, 金融危机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思考

笔者认为, 每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其优缺点, 对于计量属性的选取实质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多种因素。我国的市场经济离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一段距离, 法制也不健全, 这些都决定了我们需要积极探寻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相关准则, 这也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 完善市场条件, 加强监督管理

就目前而言, 应从包括打破垄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减少其对价格的直接管制等在内的多方面考虑, 形成一个活跃、公平的交易市场。另一方面, 扰乱市场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 也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势在必行。当市场参与者意识到违规的成本比遵规守法大得多的时候, 就会主动守法并维护整个市场秩序。

(二) 加强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在会计准则方面力争与国际趋同, 主要是学习国外理论研究成果与实务经验, 应加强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方面来研究。此外, 理论界和实务界需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此得到更多的借鉴。

(三)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 提高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水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法制教育。其次, 应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最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四) 改进估值技术,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尽管各国会计准则都给出了有关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的指导, 但事实上指导意见远远滞后于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 并且估值技术并不完全成熟、利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估值技术。此外, 可在公允价值评估上借鉴资产评估,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不失为一种创新思路。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可以依靠其丰富的执业经验和独立性保证其评估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公允, 并消除了各企业由于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判断不同而引起的估值差异。

参考文献

[1]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09) .

[2]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 2010 (06) .

13.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篇十三

摘要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在内容上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同时,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一些方面上简化了相关的会计处理,避免了重复的、繁琐的处理程序,大大简化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本文将以对比作为主要手段,来探究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并从中找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优点,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与运用提供参考与帮助。同时,也指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建议。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制度

目录

中文摘要·················································Ⅰ 引言······················································3 1.《小企业会计准则》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3 1.1出台背景···············································3 1.2出台意义···············································4 1.3《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内容······························4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5 2.1《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5 2.2《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5 2.2.1 历史成本计量····································5 2.2.2 公允价值的相关要求······························6 2.2.3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7 2.2.4 所得税的核算··································7 2.2.5 待转资产核算·········································7

毕业论文设计

2.2.6 财务报表的编制······································7 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足之处······························7 3.1有关小企业的界定标准······························8 3.2不公开发行债券或股票的中型企业·····················8 3.3 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出发点和原则的问题·······9 3.3.1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限····························9 3.3.2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规定···················9 3.3.3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规定························10 3.3.4税收直接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情况的处理··········10 3.3.5 借款费用的处理····································10 3.3.6 管理费用的范围···································11 3.3.7关于利润表的规定··································11 3.4 日常业务中不经常遇到的问题·························11 4 关于完善和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议················11 4.1 切实完善企业自身结构 加强管理决策准确度·············11 4.1.1 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12 4.1.2 加强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12 4.1.3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12

4.1.4 健全目前企业已有的会计机构·······················12

4.1.5 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12 4.2 优化企业外部环境 创造发展有利条件···················12 4.2.1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12 4.2.2 不断改善小企业生存的环境问题·······················13 4.2.3 加强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监督·························13 结论·················································13 致谢··············································14

毕业论文设计

论小企业会计准则

引言

2011年底,财政部出台了最新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内容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十余处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会对符合中小企业确认条件的企业在收入的确认、费用的计提、纳税等方面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对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产生重要的变化,也会对中小企业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并从中找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优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取之所长,补之所短,将会充分发挥该准则的作用。

1《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1.1出台背景

目前,我国的小企业数量众多,涉及的相关行业很广,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很庞大。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凡是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企业,均可认为是小企业:

1、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所谓的承担社会责任,一是指企业的股票、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二是指受托持有和管理财务资源的及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或主体)。

2、经营规模较小。所谓的经营规模较小,指的是符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说规定的小企业或微型企业标准。

3、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均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并且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中小企业均适用该准则。相关的要素中,与小企业相关的收入、费用、资产等经济方面所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很大,这就决定了小企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保障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和引导小企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后,国家又进一步的提出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出台一系列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来确保小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譬如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困

毕业论文设计

扰小企业很长时间了。造成这个难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及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存在着问题等重要原因。同时,小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导致了小企业的人员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不甚合理,就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如若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小企业很容易就陷入生死存亡的危险地步。这对我国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试想,一个每天都处在对自己的生存问题而感到忧心忡忡的企业该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并且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核算、计量方面都比较复杂,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小企业的日常业务。而之前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距离今天已经有些时日了。在市场经济变化巨大的前提下,已经不能为现在的小企业提供适当、有效的指导,不能使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根据此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1.2出台意义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是国家贯彻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鼓励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与结构提供可靠的参考与指导,从而加强企业的管理层次与结构,使之趋向于更加合理的位置。这样,也能够为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日常业务核算时提供有力的保障,使他们能够为企业提供最合理、最全面、最准确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负担,使税收方式由核定征收转为查账征收,即根据企业的实际利润来确定纳税额,这样既减轻了税赋,也享受了税收公平。例如一些只针对查账征收企业的征收优惠政策,就会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小企业带来实际的益处,使它们能够享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除此之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执行了新准则的中小企业,其管理、核算系统更加完善,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财务报表,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信心、有理由的对小企业进行贷款业务,这样就可以盘活中小企业,使它们暂时的摆脱困境,健康的发展。

1.3《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内容

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先前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内容上基本相同,但是在一些计量与处理方法上,仍有部分的差异。例如《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符合《中小企业认定标准》的企业,可以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是直接按照成本计量即可。另外,《小企业会计准则》还规定,可不计提坏账准备,仅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对于存货跌价准备,《小企业会计准则》较之《小企业会计制度》而言,毕业论文设计

也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可不进行计提。

相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国税、地税机关,以及银行金融机构。这主要是为了简化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的程序,增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度,进而解决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准则的比较

2.1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

1、适用中小企业,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微型企业标准的企业参照执行本准则;小企业的认定按《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2、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执行该标准。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1)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

·这类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公众受托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

·法律要求,无论规模大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已经在深交所、沪交所发行股票、债券的小企业; ·已经在境外发行股票的小企业;

·预计在境内或境外发行股票、债券的小企业。(2)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这类小企业,有社会公众受托责任,以不同的方式受托持有、管理他人的资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受托人; ·小型投资基金。

(3)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这类中小企业母子公司间有重大的控制、影响关系;

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母公司及其子公司合并形成的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并且母子公司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是外国企业,其在国内的子公司,可以执行本准则。

3、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鼓励提前执行。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

毕业论文设计

2.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2.2.1 中小企业历史成本计量的比较

在会计计量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中对本企业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中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相关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1、中小企业的资产的计量方法的比较

在资产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中小企业按照成本计量,可不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不用采取公允减值的模式。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难确定,故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进行较多的职业判断,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少,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更少,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跌价或坏账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仅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这就大大简化了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压力,也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2、中小企业的收入确认的比较

对于收入确认方面来说,《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中小企业可不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是要求中小企业在提供劳务及收到货款或是拥有收款权利时才确认收入的发生,减少了相关从业人员对资金风险的职业判断的要求。同时也就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明确规定了收入确定的时点。在收入计量方面,不再要求中小企业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以及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来确定收入的金额,而是要求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的金额。

3、中小企业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比较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不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按其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会计计量基础,而是要求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来确定。按照此方法来核算,可以免除对最低付款额的进行折现的计算,只需要根据预定付款总额和发生的相关税费进行核算即可,这种方法更适合小企业的日常核算业务,也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4、中小企业负债和利息的确认的比较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的负债不再要求按照公允价值入账,而是要求按照实际发生额入账;对小企业借款利息不再要求按照借款摊余成本和借款实际利率计算,而是要求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计算,简化了核算要求。2.2.2 公允价值的相关要求的比较

毕业论文设计

1、中小企业金融资产的确认与入账价值的比较

对于企业的长期债券投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公允价值入账,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按照成本(即购入价加上相关税费减去实际支付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入账;对于那些长期投资的利息收入来说,《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其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而是要求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债券的本金和其票面利率计算:而对于投资期在一年内,并可以随时变现的短期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则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科目,需要分别计入。这样对于小企业来说,就会显得比较繁琐,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日常相关业务并不需要做的这么细,也没有过多的投资项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只需要根据所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即可。在“长期债券投资”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中的债券折价和溢价的摊销核算当中,《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持有的债券在持有期内在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要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企业所持有的债券在持有期间内确认相关利息收入时要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直线摊销法是指企业将债券购入时的溢价或折价,按债券从购入后至到期前的期内平均分摊的一种方法,各期投资收益不变。按照直线摊销法,投资企业每期实际收到的利息收入都是固定不变的,在每期收到利息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这样看来,对于小企业来说,使用直线摊销法更加简单,也更符合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往来。2.2.3 中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的比较

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应根据本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取得等方面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中小企业一律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2.2.4 中小企业所得税的核算的比较

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以转销的所得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所得税款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来核算所得税,这种方法比较繁琐,需要公式: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起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来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即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业务中,需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相比较而言,这就大大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2.2.5 中小企业待转资产核算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将要待转的所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的价值。外商企业在接收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根据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如“原材料”“固定资产”“在途物资”等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年终时企业应根据“待转资产价值”的账面余额,借记此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相应科目。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中,待转资产价值指的是中小企业所接受的资产捐赠价值。这就说明,该价值不仅包括了非现金资产,也包括了现金资产的价值。在接受现金资产捐赠时,应借记现金资产科目,即“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在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价值时,按照所发生的实际金额,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一个会计终了时,如果企业所接受捐赠的待转的资产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科目。同时,若在会计终了时所接受的非现金资产金额较大的,在经有关部门的许可下,可在规定期限内分期平均摊入各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其账务处理同上。

2.2.6 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的比较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4个部分,可不必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同时,也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如删除了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股利等科目;利润表则减少了对相关利润的调整与细分。这样既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减轻了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压力。另外,《小企业会计准则》也降低了对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要求,也减少了披露内容。

综上所述,较之于《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这上述的优势,从而能够大大减轻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简化相关的会计处理与核算,毕业论文设计

能够使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为企业及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足之处

3.1 对有关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够合理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国家规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但是在日常实际中,仅有几辆运输车辆、10人左右的的货物运输周转公司和拥有十几部甚至几十部运输车辆的长途运输企业相比,前者的日常业务核算未免显得过于复杂了。让它们采用同样的会计准则来处理业务,似乎有些不够合理。所以,如果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能够将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细化,就可最大程度的降低此类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3.2 对不公开发行债券或股票的中型企业的适用范围不明确

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中型企业和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小型企业一样,不公开对外筹资,其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国家税务机关和企业相关的债权人。同时,这样的中型企业,往往不区分经营者和投资者,所以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不需要通过会计信息,通常他们对企业就很了解。但《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上市企业、公司的一些要求就不再适用于这类中型企业。对这类中型企业的界定,就显得很棘手。按照企业日常业务来讲,这类中型企业应该适用于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但该准则并未明确说明。所以,作者认为应当将此类中型企业纳入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管辖范围当中。

3.3 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原则与税法的相违背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国家税务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国税机关、地税机关、海关等,所以从总体上看《小企业会计准则》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是从尽量符合税法这一出发点和原则设计的。但是,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仍有许多的规定与该出发点不相协调,甚至与其相悖。

3.3.1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未考虑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限

《小企业会计准则》忽略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限的问题。例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使用规定,收到材料采购员送交的供应单位发票账单等报销凭证时,应借记“在途物资”、“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科目。而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工业企业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应在货物验收入库后,商业企业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应

毕业论文设计

在付款后,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显然,制度草案没有考虑到所购物资是否已入库或是否已付款的情形,这会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不合规定的抵扣,为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增添了额外的工作负担。

3.3.2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规定不明确

税法对我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小规模纳税人以应税销售额全额计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区分增值税的销项税额。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规定较为模糊。例如,根据应收票据及应收款项的账务处理规定,收到应收的商业票据或发生应收款项时,按发生的相应的金额,借记“应收票据”或“应收款项”科目,按实际实现的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收入”等科目,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小企业,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收回应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票据”或“应收款项”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明显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该怎样进行账务处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3.3.3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规定与所得税税法不一致

所得税税法规定,除一些特别要求的企业外,我国目前的所得税计税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3500元。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的所得税前列支标准以企业可列支的计税工资为基础进行计算。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付工资科目核算中小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中小企业按照应付工资所提取的福利费。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所得税纳税申报时需要重新计算调整可列的工资及福利费等费用,这显然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不符。作者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可增列“计税薪资及经费”等相关的会计科目,专门用来核算企业实际应付工资超过税法规定标准时可在税前支付的工资费用,以及以可在税前列支的工资费用为依据计算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相关的经费。这样就可使《小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关于工资、福利费等费用的规定相一致。

3.3.4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未规定税收直接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情况的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只是对先征后退的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明确。而关于直接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的税收的会计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3.3.5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对借款费用的处理忽略了所得税法中的相关的要求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以及按税法规定不能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应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借款”科目。这一处

毕业论文设计

理忽略了所得税税法中对于不得抵扣的借款费用的规定。例如,根据所得税法,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这项规定显然违背了准则的出发点和处理原则。3.3.6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规定的管理费用的范围与所得税税法不一致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可在税前列支的管理费用的包括范围比《小企业会计准则》要大。可在税前列支的管理费用包括了开办费的摊销、消防费、绿化费、外事费等,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营业及管理费用就不含上述四项费用,这会导致在日常业务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3.7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利润表的规定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利润表仍然采用通用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则很少涉及。财政部有关官员曾经专门指出,中小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要考虑到报表主要使用对象税务部门的要求;中小企业会计报表可以专用报表形式编制。作者认为,将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特别是利润表以专用报表形式——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格式和要求来编制是较为恰当的选择。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处理原则,而且也减少了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重复工作,提高了相关会计税务业务处理的效率,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同时也增强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

3.4 对日常业务中不经常遇到的问题规范模糊

对于在小企业日常业务中不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解释与规定,仅要求相关企业参照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但是,两个准则所适用的企业类型、资产规模、管理结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相关的诸如债务重组等问题,就不能一概而论了。采用相同的标准。就有可能造成小企业所编制的报表信息失真,失去或大大减弱其使用价值。所以,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应当适当的简化对财务报表中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从而有利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施行,也有利于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于完善和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议

4.1 切实完善企业自身结构 加强管理决策准确度

4.1.1 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目前,我国的小企业的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是困扰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鉴于此,可以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使其更加重视会计核

毕业论文设计

算的重要性,能够看懂、明白会计报表的信息,为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作出正确和关键的选择。

4.1.2 加强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记录者,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报的准确性,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同时,也要相关会计从业人员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

4.1.3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

会计工作的真实合法性,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小企业,可以效仿大企业的做法,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内审制度,由专门的人员来监督会计工作;对于不适合建立内审机构的企业来说,可以进行岗位轮换,或各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

4.1.4 健全目前企业已有的会计机构

建立健全企业已有的会计机构,可以减少因一些被忽视的漏洞而发生的不必要的事故,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损失 4.1.5 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

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完善电算化系统,加大电算化方面的投入,也是普及电算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既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又有完善的系统作支持,才能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现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能够今早的帮助同学熟悉电算化的使用方法,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优化企业外部环境 创造发展有利条件

4.2.1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应经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这再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会计行业的行为准则。但是对于一些中型企业,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类企业的会计工作。这就给相关的企业带来的不便。国家应出台符合这类企业法律法规,实现全面覆盖各类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目标。另外,还应在考虑小企业日常业务相对简单的特点,设置通用的会计科目,避免出现重复设置科目的现象发生。4.2.2 不断改善小企业生存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小企业生存的突出问题就是融资难,主要是由于在和国企或大型企业的对比竞争中,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资金引进、技术支持、国家政策等方面。鉴于此,毕业论文设计

国家应该逐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小企业走出困境。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设立相应的基金来扶持小企业的发展。

4.2.3 加强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监督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仅仅依靠小企业自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很多小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做的还很不完善。所以,国家也应加强监管措施,下大力气对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严格的而监督,防止相关事件的发生,切实做到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的确认、费用的计提、纳税等方面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这差异,这些差异集中体现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优点,为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能够使其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希望准则的编者能够即使完善,使《小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完美。

毕业论文设计

感谢***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大纲的确定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建议和指导。她严谨的治学作风给予我深深地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对***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经历促使我满怀热情投入到这篇论文的写作之中。

通过对这篇论文的撰写,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有助于我们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实务内容,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感谢在我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给予我淳淳教诲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您们曾经给予我的一切。

上一篇:如何用xmind做复习计划思维导图下一篇:广告专业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