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蔡元培

2024-06-22

历史人物评价——蔡元培(共9篇)

1.蔡元培经典名言 篇一

2、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4、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5、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6、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

7、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8、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9、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0、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1、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2、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3、 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4、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5、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2.读《蔡元培传》有感 篇二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勤于读书,年轻有为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他从小酷爱读书。四岁便进入私塾读书。而他接触的课本,全是《百家姓》,《千字文》。接着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籍。10余岁时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17岁就已经考取秀才,开始设馆教书。又在22岁时高中举人,后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多年的勤奋读书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一次,他在楼上念书,楼下失火,家里人急忙叫他下楼,而他正专心致志地读书,竟听不到叫喊,家里人连忙去救他,这才脱离危险。在他的书斋有一条幅:“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这真实地道出了先生勤奋刻苦读书的景况.夏天,为了集中精力,避免蚊虫叮咬,认真读书,他把两脚伸进桌子下一个大空口坛子里,蚊子因此叮不到他了,留下了“坛坛驱蚊法”的美谈。

在晚年,他曾回顾说:“我自十多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

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有了这样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使他不会成为晚清迂腐不堪的“老学究”,而是成为了开创近代中国教育的最著名的教育学家。

坚持民主,不畏强权

1894年他任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1913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1915年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在革命的洪流中,蔡元培日益成熟留下了一串串传奇的英雄故事。在这一时期的蔡元培身上我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大德垂

后世,古今一完人” 他用无限的爱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亲人,于公于私乃是真君子!

与时俱进 勇于鼎革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正式成为北大校长,开始对北大进行彻底的改革。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辜鸿铭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由于他们这些教授作为或激进,或左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而且他又在北大实行了学分制和旁听制。这更好的诠释了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北大的改革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教育的领域,给了那一代人们思想的巨大的冲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他曾经做官做到国民党的中常委,但他不是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曾被人利用;在学术上,他曾有过伦理学等方面的论述,但远远比不上他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他将北大办成了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大陆范围)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总结 篇三

( 一 ) 蔡元培的 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过前人。特别是我们在生活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这也是蔡元培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无1.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生活在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2.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

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19,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4. 教学制度——选科制与沟通

文理思想相连系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科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综上所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4.《蔡元培教育文选》读后感 篇四

在某一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这就进而先生所说的“约”的地步。“深”是学生后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时间毕竟有限,在那些方面的研究并不会很深,在中学、大学、甚至在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如何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便是自己能否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而“美”,是总领这一切的灵魂。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而我们可以把他们往这方面引导,这也和我们的德育相联系的。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梏、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人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

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当自由的权力成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会是空洞的概念。一个社会只有以个人为本位、为目的,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最佳条件,这个社会才能在整体上大踏步地前进。

5.政治与伦理-蔡元培的国家观念 篇五

蔡元培先生为追求自由、民主,建设新国家,以翰林身份参加革命。辛亥革命后先后主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术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力图通过提高国民的知识与道德水平达到复兴民族,再造国家的目的。他的政治思想同他的伦理思想是紧密相联的,这突出体现在他的国家观念之中。

一、国家的涵义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强,西方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建立一个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广大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世界形势的影响,国家学说在中国并不十分发达。唐君毅说,由于儒家思想总是以和天下为最高目标,于是中国现代人也动辄想到全世界、全人类,而慕向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又因为西方的国家主义,恒化为侵略的帝国主义,所产生之反感,所以中国现代人形成了重民族而轻国家的观念习气。孙中山先生认为民族是自然形成的,国家为武力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些观念,对中国人的政治意识影响很大。

与孙中山有所不同,蔡元培对国家思想很早就有较为密切的注意。1903年他编了《文变》一书,就收录了梁启超等人讨论国家思想的文章。在初步了解了西方国家思想的派别和变化趋向之后,他试图融合中西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道德体系,以促进统一的国民政治意识的形成,推动新国家的建设。

1900年蔡元培在《上皇帝书》中说:“国者,公司也。民者,出资之股主也,天子者,总办也,诸侯也,官也,皆总办所自辟之分办也。”(1)卢梭民约论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思想影响甚大。蔡元培在这里也以民约论的观点,主张主权在民。到1907年留德前后,蔡元培为商务印书馆编纂了《中国修身教科书》,进一步较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国家观念,极力提倡国家伦理,把国家建筑在道德基础之上。

在蔡元培看来,国家也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类群性的结果。由夫妇到家庭,到宗族、邻里,进而形成了社会和国家。他说,“凡趋向相同利害与共之人,集而为群,苟其于国家无直接之关系,于法律无一定之限制者,皆谓之社会”,“然人类恒因土地相近种族相近者,建为特别之团体,有统一制裁之权,谓之国家,所以弥各种社会之缺憾,而使之互保其福利者也。”(2)所以国家在社会之上,是对社会的有益补充,并对社会有“统一制裁”的`权力。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其“独立之主权”・因而蔡元培说,“国也者,非徒有土地有人民之谓,谓以独立全能之主权,而统治其居于同一土地之人民者也。”(3)国家的产生正是于行使权力的需要,权力是国家的基础,因而“国家之所以成立者,权力也。“(4)由国家的公权取代各人的自卫权,使人人不必自危,也不得自肆,公平正直,各得其所;离开了国家,权利漫无限制,则无谓的争阋,将日增一日。所以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维护各人的生命与权利,“欲安全其国家者,不可不巩固其国家之权力,而慎勿毁损之,此即人民对于国家之本务也。”(5)

蔡元培把国家看作一个道德有机体,认为家族、民族、社会、国家等都是意志团体。他说,“以道德言之,一国犹一人也,惟大小不同耳。国有主权,犹人之有心性。其有法律,犹人之有意志也。”(6)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个人不仅要广泛地承认国家的意志,也应承认国家立法的道德价值。他说,法律者,维持国家之大纲,吾人必由此而始能保有其权利者也。”(7)他认为,法律不仅可以使个人的平等权利在共同体中得以保障,使人人服从正义,而且可以维持一国的独立,保全一国的福利。

虽然蔡元培也提出要复兴民族,但并不认为民族主义可以取代国家主义,更不主张极端的汉族种族主。1903年因不甚赞同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的“杀尽胡人”的见解,在《苏报》上发表《释仇满》一文,认为满族血统已与汉族混合,其语言文字也已为汉语、汉字所淘汰,所以满洲人这一名词只不过是政略上占有特权的一种记号罢了,因而“近日纷纷‘仇满’之论,皆政略之争,而非种族之争”(8)这种观点在“当时注意者甚少。及辛亥革命,则为舆论矣”(9)。1912年5月蔡元培参与发起“五族国民合进会“。该会认为满蒙回藏汉五族国民“原同宗共祖之人,同一血统”,“同一枝派,同是父

6.蔡元培教育思想启示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旁边放着字典,磕磕碰碰地读完蔡元培先生半文半白的文字时,竟然发现这样的阅读也是一种不希望结束的享受。太容易理解的快餐文化不能这样启迪人智慧、引人深思,好的作品是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底蕴所烘焙出来的,从民国时期到今天,清香依然,醇厚依然。这些经典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被刘老师淘出来放在我们眼前,进入我们内心,不能不说是一种缘份。

学教育史时,关注的是外国的教育家,看到蔡元培、鲁迅这些大家的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人,真是自豪得很。历史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快到了崩溃的边缘,贫、弱、愚,教育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四面受敌,不知何去何从,同时,教育也成为当时思想家们拯救中国的途径之一,从他们朴实的文字、深邃的思想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所寄予的期望,感受到他们的理想、激情和对教育的信仰。

这就能解释,在《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这两部影片中,文学和音乐,如何让两位老师成功地征服了那些聪明调皮的学生,虽然他们也有困惑的时候,也遇到误解,可艺术奇妙地融合着爱与信念,让孩子们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谁也不会忘记这样的老师,他们也许不够智慧,不够强大,却带领我们走入艺术的殿堂,获得人生的`启迪。反观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是不是也给了孩子们这样的力量呢?或者,更多的是压抑了孩子们自然的生长。

我们的语文教育让孩子们领略到文字的美和意境了吗?还是让孩子们继续选择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肢解篇章和句子呢?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呢?只有对艺术深深热爱、执著追求的教师,才能真正带给孩子们高质量的美育,在享受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7.高考历史人物评价精选 篇七

蔡元培先生,1868出生于浙江绍兴,字鹤卿,別号孑民,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他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为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他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是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是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他认为政党与教育的对立表现为:

1.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本党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2.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3.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影响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

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

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8.历史人物评价——蔡元培 篇八

北京大学时期的蔡元培

为纪念蔡元培诞辰150周年暨北京大学120周年华诞,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专题展览于2018年3月15日在北大红楼开幕。蔡元培1885年乡试第一场的考卷。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历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注重学术研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以学术自由而著称的现代大学,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蔡元培因此被北大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青少年时期的蔡元培

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蔡磊砢所带领的团队策划,旨在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献档案资料,再现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的大刀破斧的改革。展览分三部分,分别展示蔡元培从一位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传统文人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界领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奠定了北大的学术传统;以及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深远影响。

1907年,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的注册档案。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的任命状。

展览通过近百件珍贵的文献资料,再现蔡元培在北大延聘教授、会通中西、调整学科、倡导科研、制度建设、践行美育、男女同校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使参观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展品大多为最新挖掘的文献资料,包括蔡元培先生的手迹、北大师生及友人与蔡先生的通信等,蔡元培家藏的文献弥足珍贵,很多为首次公开展出。此外还展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藏的《新青年》《国民》杂志等相关文物。

蔡元培亲自设计的反映其沟通文理思想的北京大学校旗

蔡元培论述“兼容并包”思想的手稿“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北大红楼的重要历史人物,今年又恰逢北京大学红楼建成100周年,让我们回到当年的北大校园,看看这些现场、这些照片、这些文字,在这里对蔡先生的记忆会清晰起来。

展览在红楼一层临展厅,将持续到4月8日,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6:00。蔡元培在北大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促进了学术繁荣。这是当时北京大学出版的三种学术刊物《国学季刊》、《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蔡元培1928年4月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图为中央研究院同仁合影。

9.蔡元培名言100句2020年 篇九

蔡元培名言(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2、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5、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蔡元培名言(二):

1、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2、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可是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蔡元培

3、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蔡元培

4、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感受的事情,和自我的一样,彼此休戚相关互相谅解。所以现行考试制度,最与此点背驰。为争名次之高下分数之多寡,使同情心日减,嫉妒心大增。——蔡元培

5、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蔡元培

6、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7、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蔡元培

8、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蔡元培

9、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

10、对于学生的期望:自我尊重自我。化孤独为共同。对自我学问本事的切实了解。有计划的运动。——蔡元培

11、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2、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蔡元培

13、“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我去研究,教员不讲也能够,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我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忙他。”——蔡元培

14、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

15、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

16、把美育异常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蔡元培

17、体育能够帮忙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蔡元培

1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19、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

20、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21、教育是帮忙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我的本事,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职责;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异常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蔡元培

22、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蔡元培

23、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蔡元培

24、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蔡元培名言(三):

1、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2、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4、教育是帮忙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我的本事,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职责;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异常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5、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6、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7、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8、对于学生的期望:自我尊重自我。化孤独为共同。对自我学问本事的切实了解。有计划的运动。

9、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0、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1、体育能够帮忙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12、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3、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14、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5、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6、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7、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18、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19、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蔡元培名言(四):

1、对于学生的期望:自我尊重自我。化孤独为共同。对自我学问本事的切实了解。有计划的运动。——蔡元培

2、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蔡元培

3、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4、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5、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蔡元培

6、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体育能够帮忙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蔡元培

7、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8、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蔡元培

9、学生在学校内,既要有活泼进取的精神,又要有坚实耐烦的精神。有第一种精神,所以有发明有创造。有第二种精神,利害不为动,牵制有不受,专心一志,为发明创造的预备。——蔡元培

10、弘奖学术启礼貌,栽桃种李最多情。——蔡元培

11、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12、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蔡元培

13、我们所寄身的这个时代,正浸淫于一种整体性的堕落之中。——蔡元培

14、各怀日新志,共证岁寒心。——蔡元培

15、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

16、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17、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

18、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9、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可是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蔡元培

20、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感受的事情,和自我的一样,彼此休戚相关互相谅解。所以现行考试制度,最与此点背驰。为争名次之高下分数之多寡,使同情心日减,嫉妒心大增。——蔡元培

2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

22、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我去研究,教员不讲也能够,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我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忙他。——蔡元培

23、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蔡元培

24、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

25、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

26、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蔡元培

27、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28、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蔡元培

29、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蔡元培名言(五):

1、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2、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

3、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4、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蔡元培

5、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6、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蔡元培

7、“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我去研究,教员不讲也能够,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我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忙他。”

8、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9、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10、教育是帮忙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我的本事,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职责;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异常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蔡元培

11、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蔡元培教育名言

12、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13、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蔡元培

14、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

15、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蔡元培

16、对于学生的期望:自我尊重自我。化孤独为共同。对自我学问本事的切实了解。有计划的运动。——蔡元培

17、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18、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9、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式对公众开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将首次展出余件珍贵文物。——蔡元培

20、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法院返款申请书下一篇:三爱三节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