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实录一等奖

2024-09-14

蝉教学实录一等奖(8篇)

1.蝉教学实录一等奖 篇一

背景】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浙江教材中大量缩改的《丑小鸭》,这次学的是只有少量删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而 “丑小鸭”的故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隐喻,渗透在各种文本及其他信息中,在尚未接触安徒生的原著前,“丑小鸭情结”早已经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那么这次我们还能做什么?学生重读的目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对《丑小鸭》这一伟大名著的二度解读。

【现场】

教学地点: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2月11日上午第四节

从“个体解读”到“相互印证”

一进教室,首先请寿馨蕊上台来讲《丑小鸭》的故事――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生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象征,就像是丑小鸭的“天鹅蛋”。对其他同学的要求则是:仔细听寿馨蕊所“演绎”的故事,想一想她的故事中遗漏了哪些你觉得不应该遗漏的细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细节不该遗漏?作为预习的一种检查形式,我要求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都不能打开课本。

8分钟后,寿馨蕊讲完了。在讲的过程中,学生间有一些小小的交流,几个同学想提示寿馨蕊,她拒绝了;几个同学想纠正寿馨蕊,我阻止了,我提示:允许创造性讲述――即删节和增添,而且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因为无论增删,恰恰是个人解读的结果的呈现。然后,我抛出讨论话题:“请大家说说她的故事中你觉得不该遗漏,或者与原文不同的信息――大家仍不要打开书本,我们要借此了解大脑为自己筛选了哪些信息。”

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岑刚强第一个:“在老太婆家里的时候,丑小鸭不是因为受到欺侮而逃走的,他是自己想要去游泳。”大家纷纷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进行补充,有同学甚至还复述了课文中的原话:“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呀!”“让水淹没你的头,往水里一钻,那是多么痛快呀!”

“好,我也觉得这一处很重要,我们待会儿再结合原文详加分析。现在先请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坐在最后面的大个儿沈腾骏站起来,说:“丑小鸭在农夫家里的一段,跳到黄油和面粉中去的话不能省略,因为这表现了丑小鸭很讨厌人类……”他显然是严重地误读了,马上有许多同学举手表示反对,有几个在位置上就喊:“那不一定的!”我赶紧打住:“让他说完,行不?……现在大家对这个故事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谁是谁非暂且放下,我们待会儿还是结合课文再来展开进一步讨论。请继续――”

窗边的胡纪平站了起来:“小鸭在沼泽地里没被猎狗咬死,这是很幸运的事。”果然怪才,思维总是那么独特,我知道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但现在还不是追问的时候。

胡纪平:“还有,我认为不能把丑小鸭进老太婆家的原因略掉,他进去是因为狂风,刚才的故事中丢了这一点。”

我追问:“你为什么认为不能去掉这一点呢?”

“因为这说明丑小鸭是在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去的。……还有,不能把在野外第一次遇见天鹅的情节去掉。”

胡纪平接二连三的“指摘”已经使得好胜的寿馨蕊坐不住了,她甚至举起了两只手。我只好让她发言:“我觉得不能认为猎狗不吃丑小鸭是因为幸运,如果这样的话丑小鸭就不必说‘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我很满意这种“斗争”的形成,但现在不能让他们就斗起来:“好,这个地方矛盾看来不小,我们在这里画个圈,待会儿再仔细看看。”边说,边在白板上事先画着的一条由白板的右下角延伸到左上角的“丑小鸭成长线”的相应位置上画了一个圈。

接下来是机灵的林琰发言:“沼泽地里野鸭和大雁对丑小鸭的语气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出来――野鸭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厉害’,大雁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可爱’……”天,有这回事?此刻我不好翻书本,只能相信这是林琰仔细阅读的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为强调这点,我对林琰的话进行了重复。

新生郑朔一直跃跃欲试,到现在终于站了起来:“我觉得文章结尾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感受不能不讲,‘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幸福’,我认为这几句话很重要。”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从丑小鸭的内心中呼唤出来的,这是它对所有磨难的一种感受。”

“噢。郑朔说这句话是丑小鸭在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内心的一种感受,一个回顾,所以不能够不讲到。好啊,讲得太好了。还有谁觉得有哪个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在寿馨蕊演绎的过程中失落了?”

跳级生岑佳梅站了起来:“我觉得要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的感受尽可能仔细地讲出来。”

“你觉得哪些信息――也就是哪些感受需要表述,怎样表述呢?你能不能试一试?”

“苦难之后的幸福。”

“你能不能用具体的语言表述一下?”

“……”

“看来要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还是有困难的。请坐。”我知道岑佳梅想说的是“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几句,但在不能够记忆性复述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表述对这个11岁的女孩还是有困难的。

平时学习最有困难的钮贤成站了起来:“应该重点说说冬天变到了春天。”

那一段确实很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便感动得不能自已,可惜现在还不能让大家打开书。我便伺机作了延伸:“也就是你认为课文中的几次环境描写也很重要,与课文的情节有很大的关系。是吧?钮贤成讲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刚才岑刚强也讲到了丑小鸭进老太婆的家是因为外面的风太大了。看来以后讲故事还是不能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

“以文解问”,局部性阅读与交流

好了,差不多了。我就让大家打开书本,再来看看刚才这些问题能不能从课文的描写中找到答案,我问大家:“先解决哪个问题?”

“大雁和野鸭!”

“好。请大家朗读‘天亮的时候……碰碰你的运气’这部分课文。”

大家齐读课文后,我复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

调皮的朱奇在座位上说:“因为大雁和野鸭审美观不同,因为野鸭把丑小鸭当成同类的,而大雁呢,不是说美丽的鲜花要绿叶衬托嘛,这个……”

朱奇的思维总是这样,放得开去,却收不回来。后边胡纪平接上了话茬:“是大雁把丑小鸭当成同类,而野鸭却嘲笑丑小鸭。”

“那也不一定的!”“野鸭并没有嘲笑丑小鸭啊!”“这其实也是说它丑得可爱”……同学们纷纷反对。

为避免在非要害处扯得太远,我就点一点题:“野鸭的嘲笑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意的嘲笑’,虽然是嘲笑,但似乎并无恶意。看来不同的动物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把握这些细微的差别,而且我们还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态度?譬如,为什么两只大雁对丑小鸭就显得比较友善呢?”

“因为他们是同类。”快嘴的郑荟说,我知道她的回答不是通过研究而仅仅是通过直觉敏感地把握的。

“因为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爬出来不久,也很顽皮……”这是一直沉思着的胡纪平的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出来,还比较纯洁,对人比较友善?”我追问。

“也许是他们是小孩子很好奇吧。”胡纪平回答。

“可是鸡鸭也是小的呀,他的兄弟姐妹们也是小孩子呀!”刚才被胡纪平“指摘”得过多的寿馨蕊也注意着胡纪平的反言,这倒真是给抓住了要害。

“也许是大雁没有见过丑小鸭这种类型吧,所以它觉得很新鲜。”胡纪平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着。

“可小鸭们也没有见过丑小鸭的样子啊,他们还说他是妖怪呢。”郑荟站在了同桌寿馨蕊的一边,同时她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跟去年学的《山中访友》中的‘云雀’为什么被叫做‘弟弟’一样,只是为了不重复嘛,重复就没有感觉了。”

“是么?我看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这样吧,我给大家一个思考的线索――”我正想把话题转入探究性的思考与讨论过程,但下面有几个同学急于发言,寿馨蕊更是几乎站了起来,于是我只好打住,让她发言。

“他们后来还对丑小鸭说:‘那里有好几只甜蜜可爱的雁儿。她们都是小姐,都会说:嘎!(她的模仿引得学生齐笑)这是那么丑,可以在她们那儿碰碰你的运气!’这里明明还是在嘲讽他丑嘛。”

几乎是在同时,我这边说:“这话是有嘲讽,但是不是恶意的?”而那边胡纪平说:“没有啊……”

为不再重复论争同一小问题,我继续点拨:“他们不是恶意的,但是不是完全认同他了?”学生说“没有”。“所以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们要细细品味……”还没说完,那边胡纪平不由我,继续发表他的高见,我只好让他说:“对丑小鸭说‘你丑得可爱’,这显示他自己好像很高贵的样子;而对他说‘你丑得厉害’这就有点谩骂的味道了。”他的发言引得大家一阵哄笑。我伺机继续点拨:“我们刚才分析了其他的动物对丑小鸭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是不是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导致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好不好?”

“因为它们不是同类啊。”郑荟果然聪明,但此刻可不能停留于此。我说:

“是的,不是同类,可是它们都不是丑小鸭的同类啊。”

“野鸭们和他是同类,所以他们看它丑得这么有个性,就笑它……” 我原以为一直静听的金铮会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谁知他竟然是搞笑,调侃的语气让大家都笑了起来。

“谁和他是同类?”我追问。

“雁儿和他是同类。”下面不知是谁在说。

“雁儿和他更像同类――这个同学说得有些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他叫丑小鸭就搞错了。――我们可能要作更全面的考察,要把这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也许更能够解开我们的困惑。我们应该把鸡鸭场上的鸡鸭,猫狗,大雁,天鹅,野鸭对丑小鸭的不同态度都综合起来考虑。那么在这些动物中,和丑小鸭交流得最多,但最不理解丑小鸭的是谁呢?――对,是母鸡。下面我们就来把这段文字集体诵读一遍,注意母鸡和丑小鸭不同的语气。”

于是大家集体朗读“第二天早晨……‘好吧,你去吧!’母鸡说”。

这是一段极富人物个性的对白,自以为是的母鸡教训着向往着自由和飞翔的丑小鸭,里面的许多语句简直可以当作成人教育孩子的翻版,但学生们显然还没有明显地感到这一点。课文实在很长,就读这一小部分,也用了好几分钟,我提问:

“刚才我们在分析野鸭与大雁对丑小鸭的态度时,发现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点是都不理解丑小鸭。现在我们读了母鸡与丑小鸭的对话,发现母鸡的态度更不一样(学生在下面说:也更离谱了,郑荟补充:因为她还不会游泳),至少野鸭和大雁能够理解丑小鸭在外面、在水里很快乐很自由,但她就一点不懂了。对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有把握站起来发言。我指了指趁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画在白板上的几种动物,至上而下依次写着:猫,母鸡,家鸭,野鸭,大雁,天鹅。问:“大家看,我这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会游泳→不会游泳。”

“不会飞翔→会飞翔。”

我不再等着大家从纷乱中争出一个生物学的答案来,说:“这个顺序依据的是跟丑小鸭的血缘关系,或者说物种的远近关系。我们看,猫是哺乳动物;鸡是禽类,但不会水;家鸭是野鸭驯化后的物种;大雁又叫做鸿雁,与天鹅很像,长脖子,但毛色是青灰的,它还是家鹅没有驯化的先祖;而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我们看,在文章中似乎就是按照这种亲疏关系在写着,关系越远的,就越不理解丑小鸭在想着的东西,不理解就会导致误解,甚至是不屑。我们这样从动物学来解释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为什么不同,也许并不正确,但至少是一个巧合。为什么后面丑小鸭看到天鹅就感到激动与亲切,天鹅看到丑小鸭也立即表示了亲热?因为它们完全是同类,完全理解对方的‘语言’与梦想(同学跟答‘因为他们也是由丑小鸭变来的’)。好吧,这个问题不管这样理解对不对,我们就先理解到这里。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是不是还有讲故事遗留下来的问题?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分享大家在课前所作的批注,谁先来?――朱奇先来。”

聚焦:解读“天鹅蛋”

“我觉得这篇课文丑小鸭并没有经过‘不屈的奋斗’,他并没有努力拼搏,很多时候他自暴自弃,吃了很多的苦,后来他太苦了,感动了上天,所以把他变成了天鹅。”

哇,他竟然这样说。我实在很满意这样的思考。但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看来是意见不一。“谁来说说?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一个同学坐在位置上说:“课文后面说了,他原本就是一只天鹅蛋,这说明他不是上天可怜他才把他变成天鹅的嘛。”

“对,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变为天鹅!”

“天鹅就永远是天鹅,鸭子就只能是鸭子。”

岑佳梅补充:“再说,自暴自弃也不可能感动上帝的嘛。”

“说得好,自暴自弃不能感动上帝。――但这似乎离课文远起来了,我们回到课文上来。”

“老师,我感觉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只不过他的演变过程曲折一点,困难一点。”郑荟试图作一总结,“因为他生在养鸭场里,所以历经了更多的波折。”

“可是,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们以前看过的丑小鸭好像就是在告诉我们他都在努力,是靠着自己成为白天鹅的。”在生活中只信奉天赋不相信努力的朱奇继续着他的质疑。同学们又议论纷纷起来。

“确实如此,在我小时候,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丑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但是现在朱奇竟然读出来:他并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天鹅的。”我补充并强调这一点,我知道,这里面可大有嚼头呢。

“他注定要变成天鹅的!不管他努力不努力。”坐在最前面的跳级生茅泽鑫竟然也开了口,这个小书虫平时是语文课也会捧着一本课外书笑出声来的。“对,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天鹅蛋嘛。”朱奇得到支援,口气轻松起来。

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有几个甚至就坐在下面喊着:“贼努力的,贼努力的……”我提示,一个个发言。

寿馨蕊首先说:“他努力的,课文中不是说是冬天吗?如果他不努力,早就饿死在冬天了。死掉了他还怎么变成天鹅?”

“寿馨蕊说得有些道理,如果他不努力,他可能就饿死在寒冬中了。”

“老师,我也觉得他努力的,他努力地熬过了所有困境。如果他不努力,他在没有变成天鹅之前就死了,天鹅小时候的样子与鸭子也没有多大差别。”不知道郑荟的这个补充是对同桌的支援,还是她上学期在考试中屡屡失败的自我写照?

“丑小鸭生在鸭群中,他以为自己是小鸭嘛。后来,他没有想到自己长大后是个天鹅。”最老实不过的钮贤成竟然也发了言,有几个女生似乎想笑着批驳他,被我示意阻止了。

朱奇突然来了灵感:“丑小鸭不是已经死过一次了吗?他不是在冬天的时候冰死在野外吗?”

“是啊,丑小鸭还冻死过一次。这说明你即使努力了,但仍然可能会失败,也说明可能外人的帮助很重要。”

“外人的帮助?所以,这纯粹是个运气罢了,跟努力无关的。”朱奇抓住了我的话头。

“外人的帮助可能是幸运,你的奋斗也可能遭遇失败。这一点问题值得探讨,却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也许该把问题的焦点先集中一下,来讨论: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我的话音刚落,“一定会”“不会”“他本来就是天鹅蛋嘛”的声音就在下面吵得开了锅。

“好,好,好,能不能换个思路……”我正想提示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岑佳梅大声地说:“如果丑小鸭不努力,就呆在那里,他就变成一只家鹅,不可能再变成白天鹅了嘛。”

“对!”“对!”女生一片赞成声。

“老师,如果他不努力,就一辈子呆在鸭群里,那么他就根本不会飞翔,而且可能他连天鹅奇异的叫声都会失去,只会跟着鸭子叫‘嘎’,他其实也就成了一只形状大一点的鸭子。”郑荟的“嘎”声引来了一片善意的笑声。

“你想这可能吗?天鹅的习性是基因决定的,他只会进化,怎么可能再退化呢?”朱奇说。

“大家知道狼孩的故事吧?动物在习性上的退化是可能的。”我提醒道,大家都说“知道”。看来得抓紧时间推一把了,我接着说:“这里我再提示一个有关联的信息,大家知道安徒生的生平吗?谁已经读过《安徒生:阿拉丁的神灯》这篇文章?(5个学生举了手)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与课文有关系吗(我问读过的同学)?有!有什么关系?”

“因为安徒生是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丑小鸭,他小的时候也是一只丑小鸭,受到别人的嘲讽。”有学生回答。

“他其实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演化成一个动物的故事,写成了《丑小鸭》这篇课文。”有人再补充。

“哦,这种方法在我们学诗歌的时候学过,叫什么?对,象征。也就是说,我们刚才争来争去的那句话――哪句话?”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

“不对,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

“对啊,争来争去的这句话,我们却没有用象征的方法来看它。我们现在来想想,什么是‘天鹅蛋’?”我感到几乎已经抓住了要害了。

“天鹅生出来的蛋。”一个快嘴的同学喊,不知是捣乱还是真的这样想,他的回答招来了一片嘘声,大家用“哇”来笑他。但是朱奇却帮着他的同伙强调:“就是‘天鹅’生的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很重要的话――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现在我让大家来综合思考一下:刚才我们说丑小鸭无非是一个象征,那么猫呀鸡呀狗呀大雁呀也无非都是一些象征,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动物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看成这是禽类,这是兽类,这是候鸟……你看,这些动物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我们因此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人的象征,他们象征了人中不同的(卢夏禹补充:角色和性格),对,代表了同一物种――人――中间的不同性格和品质。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这样看:我们人类之中有哪些是天鹅,哪些是鸭子,哪些是为老太婆下蛋的母鸡。那么我们来看,天鹅与他们的不同之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对,卢夏禹说‘高贵’,郑晏楠说‘优雅’,还有人说‘美丽’,我看‘高贵’可以代表天鹅的气质。现在我来问大家: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有学生答‘好的心’)对啊,具有哪些品质的心,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或者‘好的心’?”说到这里,我在白板的核心部分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天鹅蛋,在中间写上“高贵的心灵”。

“现在我们来重新演绎课文,根据课文的文章来分析,怎样才能算是拥有一颗‘高贵的心’。――好,请岑佳梅先说。”

“不嫉妒。”

马上有人补充:“不骄傲。”

“对别人的成绩他不嫉妒,对自己的成功他不骄傲。课文中这两点写得明白。”我补充。

“受到挫折不灰心,继续努力。”仍然站着的岑佳梅说。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现在反对派众多,你得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否则朱奇又要有意见,他已经一再说丑小鸭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提示。

于是岑佳梅读课文:“冬天就很冷,非常的冷!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好使水面不至于完全冻结成冰……最后,他终于昏倒了。”

“对啊,如果小鸭不拼命地游动,那么等到农夫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冻死了,变成了一只死鸭子了。”郑荟抢着发言。

“对啊,因此,你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但是,你绝对不能够放弃!也就是说,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丑小鸭告诉我们的。对吗?这样解读课文就对了。”我“向上”提一提。

不料朱奇死不买账:“这不过是幸运罢了,万一他一直不动,刚要结冰时农夫就过来了呢?或者说他已经冻死很久了农夫才过来呢?”

“老师说这不过是象征罢了。”有女生针锋相对。

“对,我们讲到了运气,在生活中有没有运气?(学生:当然有!)但是运气会不会落到不去争取的人身上?对运气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可能你努力了,但是却没有得到运气的照顾;但运气不可能照顾一个没有努力的人。对一只不努力的鸭子而言,死亡对他来说是即使逃过了今天,也逃不过明天的。”

“对!”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首肯。

“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丑小鸭很勇敢。”近来上课常常走神的大个儿林力把我们的思绪从“运气”的争论中拉了出来。

“勇敢――怎么说?”

“他在老太婆的小屋里感到不自由,敢于一个人到外面的世界去,敢于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生活。”这段话,林力结结巴巴地说了好久,一些同学还帮他用了几个词。

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我也很遗憾这铃声响得似乎并不是时候。但是无论什么问题,都只好放到下一堂课了。

课后余音

下课后,走在走廊上,前面郑朔和卢夏禹两个还在讨论着课堂上的事,我越过他们,对他说:“郑朔,讲得真不错。”

他说:“你听到了?”

我说:“我说的是你刚才课堂上的发言。现在你说了什么?”

他告诉:“我在说,我们在奔向天鹅的环境。”

我说:“可是天鹅开始的环境并不好啊,它可贵之处,就是始终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所以……”

他接上话头:“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后记】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们的触角除了继续向“高贵的心灵”、“成长中的寂寞”和课文几处精彩片段伸展外,还把单元主题——“成长”的话题在此作了一个整合。

但是,在别班的授课过程中,回头又发现在此课堂中失落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此课堂中的某些精彩与激烈,也没有完整地出现在那儿。正是在追求生成性课堂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含义——缺失成了一种必然!但学习的过程已经生成,它不可能以另外的一种面目重现,它也不可能再有另外的目的(收获)。所以我只好安慰自己:对一堂课而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缺了什么(或者还可以怎么上),而是它已经拥有了什么。

我目前在追求的课堂,可以用“目的在过程中”这句话来形容。从五六年前最严谨的“问题→图示”课堂模式,到两年前“问题→问题”课堂模式的探索,再到现在这种不能用模式来指称的模糊程序,正反映出我这些年来语文教育观念的演变方向。

把课堂视为一个学生建构自己思想与语言的动态的场(当表述思想时,他其实就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我的一个提法——“在遗忘语文中学习语文”的大概意思),把学习视为一个学生内部的通过外在关系消解他原有思维-语言模式进而建构新的语言-思维范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在不平衡与不稳定中);同时,不把教学目标 视为先在于学习与学生存在的知识点或者成形的思想,而视之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某一个含有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就此文而言,让《丑小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隐喻,每个人在这个框架中建构自己的人生象征,也许可以称之为我此课的惟一的教学指向。)……这些都成了我新的追求。然而要把这种尚在朦胧中的想法变成行动,则要困难得多,而且作为一名改良主义者,我势必不可能拿课堂当成革命的工具,而始终只能是在现实的行动中,融合一些新的但却难免是粗糙的理念。

【回音壁】

宣讲·对话·独语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东京章太炎先生的课堂,“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这样的课堂实在令人神往——师生亲密无间,寥寥数人,对话问答,耳提面命。

而今的中学课堂,一般总在四十人以上,坐席如方阵般的罗列,格局的先验设定,使一一对话的机会甚少,课堂的声音,也往往成为宣讲,语文课堂纵然精彩,总难逃乎布道与说书之间,教师的角色,或如牧师、或似演员,这也正是许多老师觉得疲惫的症结所在,一如张爱玲对教育的十二字评价:“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干国祥老师的可贵努力,正在“宣讲”与“对话”间求得平衡。整堂课,除了开头寿馨蕊讲述故事的8分钟和课文片段的朗读,其余的时间,都充满学生的声音。有意思的是,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到“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到将近结束时的“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成功的课堂有两个表征:一是课堂因激烈思辨而忘记纪律、忘记老师、甚至忘我,只想参与进去,发表意见。二是课堂之后,或者是纠缠住老师不放,或者同学继续探讨不休,或者进行相关的阅读……课堂结束了,而问题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实录中“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与课后郑朔和卢夏禹的讨论,也说明了这堂课的成功。

事实上也只有在课后,才能从被动地听“宣讲”、师与生以一敌众的不平衡“对话”,转向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独语”阶段。思考与表达都是最具个体性的,几十年不变的集体化课堂模式,终有一天,也当会以小班或选修的形式,来尽可能的满足个体发展的要求。

从“问题→图示”课堂,到“问题→问题”课堂,到不把教学目标 前定设定,仅含有授课者基本意图(不确定指向)的课堂,在模式上,也大略呈现出“宣讲”→“对话”→“独语”的轨迹。

但开放的课堂不等于教师的缺席,对学生个体的深切了解,课堂及时准确而到位的反馈都不必说了。操作层面上——不打开书本的禁令、“今天过生日”的寿馨蕊上台讲述、主要段落的朗读、主干问题的设置(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安徒生与丑小鸭是什么关系?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都体现出干老师课堂的艺术。

从《丑小鸭》,也许我们还可以读出诸如以下主题:广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真够大!”),出走与找寻(在流浪中才能证实世界的博大,外界充实了丑小鸭,让它完成到白天鹅的转变),个人和群体(种.种不同动物对它的评价),沉默和言说(“白天鹅没有说话,把头深深藏在翅膀底下”)……

课堂以“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作为收束,也许还是不够的。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2.蝉教学实录一等奖 篇二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

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凄凉、沉寂。

师: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师: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作者的离别情绪。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生3(预设):我认为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非常有文采的见解啊!谢谢你和大家分享!生4(预设):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生1(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师:很切题,好!生2(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师: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生3(预设):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师:不错。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拓展应用

师:词还有个别名,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生:“诗余”

师:对,“诗余”。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幻灯9:【拓展应用】 “词改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生:(创作,展示)师:(交流,评点)师:(总结)

我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幻灯10:【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幻灯11:【总结】“《忆柳永》”)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

3.蝉教学实录一等奖 篇三

一 课前播放《鸟与梦飞行》的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营造氛围。中文歌词: 《鸟与梦飞行》片尾曲 《to be by your side 》 飞跃大海,飞跃大洋 掠过黑色树梢的森林 穿过了山谷但我仍然不敢呼吸为了回到你的身旁 飞过变换的沙漠和平原 越过笼罩着光辉的山脉 穿过肆虐的狂风和暴雨 为了回到你的身旁

(上课铃响)师:这是一只多情的大雁在歌唱着回来的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 生齐答: 《大雁归来》。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课题,告诉我你读到这个题目时是怎样的心情。生:很高兴。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生:很盼望。师:为什么?

生:大雁来了,大地充满生机。

师:今天有一个人要带我们去迎接大雁归来。他,是个很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 5 段。生: “他,会在七月的凌晨三点半起床,像地主一样巡视大地和他的“佃农”,在四、五月的 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yù)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胆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yòu);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也会在八月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更谨记着每年雁归来的时刻,并年年替他农场里的山雀上脚环;而他过早地离开他所热爱的土地是为了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 „„” 师:通过这一段文字,你感受到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是个特别热爱大自然的人。生:有爱心的人。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用怎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 阅读全文,看看“我”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读课文时请大家做好下面几件事: 给各段标上序号; 圈点出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 看看 “我” 是用怎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生:(读课文)生:是用喜爱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最能体现我的感受的句子是“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最能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心情很愉快。

生:我觉得是“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 3 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 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最能表达出赞美之情。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板书“野性的诗歌”)我们往往把怎么样的事物比作“诗歌”? 生:美好的事物。师: “野性”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和关在动物园里不一样的,是在大自然里的。生:是自由自在的。生:是无拘无束的。生:是天然的。

师:文中哪些段落或句子让你感受到大雁归来是自由的,美好的,是一首”野性的诗歌”? 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先自主品读,写上批注,然后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可以先说一说,交流交流。

生:第 4 段,“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写得很亲切。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觉得特别亲切?

生: “低语”,它把沙滩当成“久别的朋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师:你能想象一下它在低语什么吗? 生:我的朋友,我又回来了!师:沙滩会怎么说?

生:我很想念你,我的朋友。师:(点头、微笑)

生: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这 一句也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大雁的友好活泼。它把 “水洼” “池塘” 和 当作朋友来 “问好”。

生: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师:为什么说“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天气就温暖了,冬天就过去了。师:哦,大雁带来春天,带来温暖。

生: “在我们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这里把大雁的动作姿态描绘得很美。” 师:具体是哪些词语?

生: “盘旋”“扇动”“滑翔”、、师:我们把着些词圈点出来。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师:哦,为什么呢?生:因为这句话很有感情,能看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师:你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生:(读)师:这个句子该怎么读?重音在哪里? 生: “又”

师:对,还要注意什么?

生: “回来了”可以读得慢一点,深情一点。师:我们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个语段真是太美了。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听,想一想在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好吗? 生:好 生:(读语段)

师: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生齐声:大雁归来图 师:你还读到了什么图?

生:第 6 段,“每次出发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师:说说。

生:它们像人一样,有“辩论”,有“争论”,写得很有趣。

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而“辩论”吗?生:它们在为到哪个玉米地里去而辩论。师:有道理。那它们为什么而“争论”呢? 生:它们在争谁找的食物多一些。生:它们在争哪些食物好吃。

生:它们在争派谁把食物带回去。

师:(微笑,点头)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里作者仅仅把它们当作鸟来写吗?生:不,把它们当做人来写了,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师:对啊,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了!我们一齐把这个语段朗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悟。生:(齐读)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 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这里用比喻的方法写鸟的动作,写它们快速降 落的样子,很形象。

师:下面的鸟为什么“欢呼”啊? 生:它们等待的食物来了,它们特别高兴。生: “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望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这里用“喧闹” “一群一群”的,写 地很热闹。

生: “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用了拟人手法,它们一边吃还一边交 谈,很温馨。

师:这个语段所描述的是什么画面,我们也起个名吧。生:大雁寻食图。师:这个“寻”字不太雅,我们换一个。生:(大家异口同声)大雁觅食图。师:很好!生:

我觉得第 9 段很有趣,“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师:分享一下你的感受。生:他们是一个集体,很热闹。它们还会争吵,辩论。生:它们队伍里有也有领导。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 “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师:这是一幅怎么样的图画? 生:大雁集会图。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对大雁的感情是? 生:喜爱。

师:我爱大雁,我爱大雁的什么,仅仅是爱它的外形,它的鸣叫? 生异口同声:不是!师:那是什么?

生:爱它的活泼可爱。

生:爱它的坚定执著,第“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 生:爱它的热情友好,“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渲嚷着发出邀请。”

生:爱它的团结,第 11 小节,“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生:爱它的重感情,比如“孤雁”,因为失去了亲人而忧郁鸣叫。生:„„

师:这么美好的大雁“我”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 生:在沙乡。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 生:从老师发的资料。

师:为什么 3 月的沙乡会成为鸟的天堂? 生:这里有沙滩。生:有河流,有玉米粒 生:有“我”这样的爱鸟者。生:还有松林。

师:那你知道沙乡原来是一个怎样的? 生:是一个沙子农场。

生:是一个“被现代文明榨取殆尽又被抛弃的沙子农场”。师: “我”在这里做了什么?你从资料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生:在这里,他带领家人每年种上上千棵的松树„„

生:在这里,他积极地行动着,渴望恢复沙场的生态平衡„„

师:是啊,他不仅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他还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土地奔走呼号,人们称他为威斯康星河畔的大地守护神。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我”、沙乡、大雁三者之间的关系,你用哪个词?生:和谐。师:是啊,大地、河流、动物、植物、人,我们共同谱写了一曲“野性的诗歌”,创造了一 个和谐的家园。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理念,请大家再次阅读老师刚才发的资料《利奥波得和〈沙乡年鉴〉,告诉我什么理念?》 生:是“大地共同体”。

师:很好,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吗?

生:就是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土壤、河流、山川、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生:它要人们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师:智利·米彻斯特有一句诗“大地应该是个女人的模样,一切生物依偎在她宽阔的怀抱。” 这句诗可以作为这个理念的注解。他不但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还是一个深沉的思想者。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是不是在任何时候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尽情发挥它们的“野性”?

生:不是的,第三小节写“11 月南飞的大雁”是“一声不吭”的,因为“大雁知道,从黎 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还有第四段写道: “三月的 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师:是啊,三月的大雁能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休战时刻”。

生:老师,秋雁觅食时是“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利捡拾玉米粒。”悠闲的很。

生:我有不同意见,这里的“时而”是因为它们不敢在一个地方呆久,怕被猎人发现,是一种紧张状态。

生:第四段大雁刚回来时“试探性”也写出了紧张。

生:还有孤雁,它们不断鸣叫,而且声调忧郁,因为它们失去了亲人,成了“单身”。

师:它们可能失去了—— 生:可能失去了妻子。

师:哦,可能是失去了妻子的鳏夫。

生:还可能是失去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是啊,难怪它们要不断悲鸣,它们是在呼唤自己的亲人啊。利奥波得曾经在《沙乡年鉴》 里这样表述: “孤雁是冬季狩猎中的幸存者,现在正徒劳地寻找着它们的亲属。这样,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为这些孤独的鸣叫者悲哀伤痛了。” 师:利奥波得用文字表达着、呼吁着,雅克.贝汉用镜头表达着、思索着。(播放《鸟与梦飞行》视频(时间:2 分 28 秒 内容:在迁徙途中,大雁在空中美丽而诗意地飞翔,音乐和画面唯美动人,但猎人的枪口正对着它们,“砰”„„)生:(观看 惊叹)师:罪恶的枪声让我们回到了残酷的现实。请大家再看一则来自 2009 年 03 月 19 日 12:43 央视《东方时空》的新闻,你也可以登陆 http://,标题叫“鄱阳湖卖天鹅肉 疯狂捕捉一夜杀五百只”(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资料,内容简介:人们用天网和毒药大肆捕 杀天鹅,卖给附近的餐馆。触目惊心!)师: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冬天有成千上万的天鹅到此栖息„„一位村民对这镜头忧心忡忡地问:这样下去,天鹅还会回到这里吗?只怕我们再也看不到天鹅了!师:结合这则材料,请大家想一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大雁归来》,把它改成《大雁》不是更简洁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谁能解利奥波德的心语?

生:用“归来”表达作者的企盼,希望人们能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生:呼吁人们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和动物和谐相处 „„

4.蝉教学实录一等奖 篇四

感受一个苦难的灵魂

——《香菱学诗》课堂实录

杭州市建兰中学

李明

(课前师生进行关于《红楼梦》的心理测试游戏)

一、序曲:课堂导入。

师:《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多去读读这本书。今天我们就从《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进入《红楼梦》。

二、开端:了解香菱学诗的经过。

师:随着宝钗进入大观园的香菱,她是怎样学会作诗的?

生:与黛玉论诗,然后自己作诗。

师:可否概括成三个词语?

生:读诗,论诗,写诗。

师(点出幻灯片:读诗、论诗、写诗):你已经概括出了香菱学诗的过程。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做“香菱学诗”。

三、发展:

1、编者的题目与曹雪芹的回目对比,感受香菱学诗的辛苦。

师:这个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原作的题目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

生:“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师(出示幻灯片: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香菱学诗”):一个是作家曹雪芹自己写得“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个是编者写的“香菱学诗”。这两个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我喜欢第一个,因为第一个写出了香菱学诗非常刻苦,第二个就写得非常直白,只写出了香菱学诗。

师:很好,你从第一个题目中看出了香菱学诗的刻苦。课文的编者的题目非常简洁地概括了情节,而曹雪芹则用非常典雅的语言写出了香菱学诗,更写出了学诗的态度。那么哪个字可

以看出她学诗的态度啊?

生齐答:苦。

2、再次体验香菱这个人物,理解这是一个美丽的女孩。

师:很好,香菱学诗学得很苦。作品中有具体描写香菱学诗很“苦”的语句吗?请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她“苦”。

(生翻书,思考)

生1:我找到的是:“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说明她废寝忘食。

生2:在171页,“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写出了她废寝忘食。

生3:我找到的是:“至晚间,至三更,上床卧下,两眼鳏鳏”,这里写出了香菱学到非常痴。

生4:香菱把诗拿给黛玉看后,黛玉说不怎么样,她就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生5: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写出了香菱学诗学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6:第八自然段“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生7: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囔囔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证明香菱学写诗废寝忘食。

师:到什么程度了?

生:快要疯了。

师:“快要疯了”,这是一句侧面描写,写出了香菱学诗学得很苦。

师:这些句子说明香菱学诗学得很苦。真是到了废寝忘食,快发疯的地步。所以啊,真可谓“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出示幻灯片)

3、细品香菱的三处笑,更深地把握香菱的美。

师:我们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

生:第二自然段说“香菱笑着说”,说明她乐此不疲。

生:168页说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这说明了香菱非常渴望学习。

师:香菱这个时候是什么表情啊?

生:笑。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这个香菱啊,脸上总是挂着一个惯常的表情,是什么?

生齐答:笑

师(板书:笑):作品中写她的“笑”就有十五次。那我们现在就通过其中的三处笑来看看香菱吧。(出示幻灯片)

师: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看着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来揣摩香菱是个怎样的人。

生:第一句话写出了香菱是个好学的人。夜里还要回去念几首。

师:“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的“就”字能够看出香菱怎样的心思?

生:急切的想读书,好学。

生:第三句写出了她的自信。

生:第二句笑看出了她有了自己的见解,才学了这么几天诗就有这样的见解,也可以看出她很聪明。

师:难怪林黛玉要说她:‘是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贾宝玉要说她:‘不是虚赋性情的’。请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三处笑好吗?

(生读第三处“笑”)。

师:你在读的时候把“还不好?”这个音拉上去,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生:从这个“问”中看出香菱很自信,所以将音调上扬。

师:还看出香菱对作诗这件事得态度怎样?

生:很感兴趣、很执着。

师:通过这三处笑的品味我们看出了这是一个自信、好学、聪明、执着的女孩子。同学们再来把这三处笑读一读。哪些同学自告奋勇?

(三位学生读,学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我似乎已经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要是她现在就在我面前,我一定会爱上她的。(众人笑)

师:外人觉得香菱学诗苦,但是她自己却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可以称作是„„

生:痴迷

师:讲得真好,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题目再改一改,改成“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出示幻灯片)

四、高潮:

1、从宝钗的不赞成香菱学诗来看香菱所处生存环境。

师: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如痴如醉地学诗,大观园里是不是人人都欣赏?谁不欣赏?

生1:薛宝钗。在作品中有写到香菱向薛宝钗请求学诗,但是薛宝钗拒绝了她。

生2:在第四段,有她和薛宝钗对话,这里就看出薛宝钗不是很欣赏她去学诗。

师:把对话读一下。

生2: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得你。我找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师:宝钗说,何苦自寻烦恼,这是什么意思?

生3:她是很看不起香菱学诗。自己找自己的麻烦

生4:她的言外之意是香菱作为一个丫鬟,没有必要学诗,也不应该学诗。

生5:薛宝钗很看不起香菱,觉得她作为一个丫鬟,没有必要学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补充香菱的背景,初步体会香菱的悲。

师:大家都讲到了,香菱是一个婢女,身份很低。我们就来看看香菱的身世。(出示幻灯片:香菱身世)

师:薛宝钗不喜欢香菱学诗,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1:薛宝钗骨子里有很重的等级思想,她觉得香菱只是一个买过来的妾,没有资格学诗。

师:是啊!就因为她是一个妾。世态炎凉往往是在不经意的一句话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学会

这样去品文、品人、品社会。

2、走入诗歌,切实感受香菱内心的悲苦。

师: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她是一个身份不高,而且她身边的人也不是都欣赏她学诗。那么她为什么如此痴迷的想学诗呢?(幻灯片出示学生问题)

师: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诗吧。(幻灯片出示香菱作的诗,生齐读)

师:我们同学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问题:香菱的诗有香菱自己的影子吗?诗中表达了香菱怎样的希望?(出示学生问题)我们分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生1:我们看出了香菱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生2:从第一联可以看出香菱内心是十分孤独的。她说“魄自寒”,自己非常寒冷,因为她在那里没有尊严也没有人格。但是她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佣人。“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月亮不管乌云有多厚,还是会从云层中透出光环来,虽然她现在社会地位比较低,但是她可以让自己更加出彩。

生3:她写颈联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来抒发内心,如写江上的笛声就联想到穿着蓑衣的人,孤苦的少妇们,进而提出自己内心的质问,什么时候才能幸福呢?

生4:其实我觉得前三联全部都是香菱自己的影子。第一句是香菱对自己的叹息,而且宝玉也曾说过“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可见她是有才华的。第二联的“魄”“寒”体现了她的凄苦。第三联是总的概括,因为文中写她在评诗的时候说:“那年我们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正好就符合“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这是她的现状,所以这是一个总的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亲人温暖的愿望。

生5:我觉得这首诗更加突出了香菱的悲惨。因为香菱在诗中表达了他想和亲人团圆,也想有尊严的活下去,但是这种愿望是难实现的,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所以写诗是她人生的一个美丽的梦。

师:经过大家对诗的分析,我们体会到了香菱的心灵。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读一遍这首诗,像香菱把自己融入月亮一样把自己融入这首诗中。

(生有感情齐读)

3、再回到香菱的笑,更深地品味笑中的内容。

师:香菱是通过这首诗来宣泄自己的苦,通过这首诗来肯定自己的才华,她想通过这首诗来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是香菱只能通过诗来倾诉,只能对着月亮倾诉,这恰恰也写出了她的悲

苦啊。所以我们再来看看香菱的笑吧。

师读:好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师:这里,你又能品出什么来?

生1:这是香菱的苦笑,因为没有人倾诉,所以把心里的苦通过诗来倾诉。她说学着玩,其实是倾诉心里的苦闷。

生2:我觉得这个笑也有香菱的一丝无奈,她说我不过是羡慕,实际上她不仅是羡慕姑娘们超人的才华,也羡慕美满幸福的生活。

生3: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写香菱的笑是来衬托香菱悲惨的一生。香菱在这里笑,笑中夹杂这无奈、悲苦和凄凉。

师:从大家刚才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了她的笑不仅仅是单纯的、天真可爱女子的笑,而且还有无奈、苦闷和凄凉。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又可以把题目改一改啊,改成是“慕雅女雅集吟„„”

生:苦诗

师:她吟的是她自己苦命的诗啊。

(出示幻灯片)

五、尾声:探索曹雪芹的创作香菱的主旨,了解《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1、探寻曹雪芹“以笑写悲”的写作手法,感受香菱的悲剧美。

师:我们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提问,既然香菱这么苦,为什么在文章中她总要笑呢?我们的郑宜晋、楼问佳、吴家华、贾卓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来解决一下?

生1:以笑来衬托她的悲。因为她生活凄惨,用笑来衬托她的悲凉。

生2:曹雪芹把香菱这个人物塑造得很好,如果香菱整天因为这个困境愁眉苦脸,就不能更好衬托出她悲来。而她老是这样笑反而让人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凄苦。

生3:我觉得写香菱笑比写香菱哭更让读者难受。因为香菱如果是一个遇到困境自己就很难过的人,令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柔弱的女孩。但写她微笑着去面对,反而会更让人怜惜她。

生4:香菱的身份是一个丫环,她很孤独、很凄苦,她所有的苦都无处倾诉,所以她只能是苦笑,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心里。

师:所以这个笑可能更写出了她的苦。同学们的看法和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专家的观点相同。学者张美杰说: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

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

(出示幻灯片)

2、探寻香菱的结局,从曹雪芹的创作手法上来感受香菱的悲剧。

师:曹雪芹写香菱的笑,不仅写出了这个女孩子的美丽善良,更写出了她的悲苦、隐忍。这样写是吻合香菱这样身份的人物特点的。这里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作家的创作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了一起。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作家应该为香菱的命运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啊?

生1:我觉得像这样一个又聪明、又坚强、又乐观的女孩子,她理应得到一个她所渴望的美满结局,然而我们的作家却没有给她一个这样的结局。

师:你知道的是怎样的结局?

生1:她最后是被她的丈夫和正妻夏金桂一起害死的。

师:有不同的结局吗?

生2:最后是夏金桂死了,香菱扶正了。好像还生了个儿子。

生3:最后香菱是难产而死的。

师:两个结局,一个是被她的丈夫薛蟠活活折磨死的,还有一个结局是难产而死。其实,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女子时都写了她们的判词,往往隐含了人物的命运。我们来看看香菱的判词。

(出示幻灯片:香菱判词)

师:香菱判词是这样的: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第一句暗示了香菱的名字,第二句暗示了香菱的遭遇,三四句暗示了她的结局。“两地”是两个土,加一个“木”字是“桂”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香菱是怎么死的?

生:被夏金桂害死的。

师:一个美丽的女子将被活活的害死。真是太悲太苦了。

(板书:苦)

那么曹雪芹对香菱这个人物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1:怜悯、同情。

师:大家有没有人知道香菱名字的来历?

生:“甄英莲”是一个谐音,真的应该怜惜。

3、拓展视野,更深地领会《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师:香菱的原名叫甄英莲,读起来就是“真应怜”。(板书:怜)作者不管是写她的笑还是写她的苦、她的悲,都对她寄予真应怜爱的情感。在《红楼梦》中,应该叹息的,又岂止是香菱一个呢?晴雯,一个美丽、爽朗的女性,只因为生得美遭人嫉恨,最后被赶出大观园,悲惨地死去;尤二姐,美丽善良的她被贾琏占为小妾,最后被王熙凤害死;美丽能干的鸳鸯,很多人打她的主意,但她誓不嫁人,最终难逃魔掌,只能悲惨自杀。在这些美丽的红楼女子身上,曹雪芹都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所以每次看到香菱的“笑”,我的内心都在滴血。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香菱的笑吧。

教师配乐朗读,再现香菱的笑容。

余映潮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第一能力。

特级教师吴丹青点评李明老师的《香菱学诗》(2012-05-19 15:51:36)

“每次看到香菱的“笑”,我的内心都在滴血”——李明

《叹香菱》哀伤的旋律和着李明老师动情的朗读在上千人的会场上渐渐响起又渐渐沉寂,听课的师生泪光莹莹,香菱的笑、香菱的苦、香菱的美丽长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伊人已去、音容宛在”,这样让人动容和称羡的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预设和生成达到的呢?

一、抓关键,“苦、笑”两字贯串整节课

李明的《香菱学诗》的课堂有其回环精彩的教学设计:“苦——笑——苦——笑”。首先是原著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课文标题“香菱学诗”的比较,令学生更形象和直观地感受香菱学诗的情状——“苦”。那么香菱自己感到学诗苦吗?由此引出对香菱的“笑”的品析。而这个“笑”着学诗的态度,又进一步地表现出香菱学诗的“痴”。对于这样一个身世特殊又凄苦的女子来说,她为何要如此痴迷地学诗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身份低微的香菱在学诗之中的精神寄托,进而感悟曹雪芹以“笑”写“悲”刻画香菱的用意:“香菱的‘笑’,其实是一种‘苦笑’,是她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无奈的笑,是烘托她一生痛苦的凄美的笑!”所以,“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最终应该是“慕雅女雅集吟苦诗”。以“笑”写“苦”,写“悲”,曹雪芹对香玲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甄英莲——真应怜。课近结束时,李明说:“每次看到香菱的“笑”,我的内心都在滴血。”最后他以“香菱笑道„„”动情的朗读结束这堂课。

这样回环精彩的教学首先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准确把握。抓住“苦”和“笑”就抓住了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精魂,抓住了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其次得力于教师以层递性的问题设计来推进文本内容并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课堂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教师提问艺术和提问技术的完美演绎也是这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品细节,朗读涵咏凸现人物形象

文本细读是准确把握、深度解读文本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李明老师引导学生三次对“笑”的朗读涵咏值得称道。

第一次品读香菱的三处笑,李明老师说,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来揣摩香菱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通过对香菱三处笑着说的内容和说话的语气的揣摩,通过反复朗读,很快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聪慧、可爱、好学、自信的“香菱”形象。

第二次是在了解了香菱的悲苦身世和领悟香菱诗歌的精神寄托后,重新品味香菱的一处“笑”,学生们新的感悟也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生1:这是香菱的苦笑,因为没有人倾诉,所以把心里的苦通过诗来倾诉。她说学着玩,其实是倾诉心里的苦闷。

生2:这个笑也有香菱的一丝无奈,她说我不过是羡慕,实际上她不仅是羡慕姑娘们超人的才华,也羡慕她们能过上她渴望已久的美满幸福的生活。

生3: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写香菱的笑是来衬托香菱悲惨的一生。香菱在这里笑,笑中夹杂这无奈、悲苦和凄凉。

„„

第三次是在课近结束时李明自己以其动情的朗读将作品的悲剧意识又做了一次完美的诠释: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确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好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就这样,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影象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小说的教学不就是要这样抓住细节,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感悟形象的吗?李明的教学可谓抓住了小说文本的特质。

三、重体验,以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向深入探究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而摆在教什么前面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谁教的问题。在《香菱学诗》教学的幻灯片上我们看到了附有提问学生姓名的学生的问题,比如:香菱为什么要如此痴迷地学诗?香菱的诗有香菱自己的影子吗?既然香菱这么苦,小说中的她为什么总是笑呢?我们方才明白李明化大力气去品味香菱的“笑”和品析香菱的诗歌,不仅因为文本特质,更是取决于学情。试想,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正是学生有疑问想探究的问题,学生能不欢迎吗?

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

节,不仅让李明的的《香菱学诗》课堂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得到了实现。李明通过预习作业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浅度,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梯度。学生预习时弄明白了的,课堂里就不再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预习时的阅读感受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深入探究的是学生的真问题,课堂里也就真正具有思维的质量和思维的增量,教师确确实实地引导着学生从已知领域走向未知领域。

四、巧拓展,实现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的审美追求

“《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去读读这本书。今天我们就从《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进入《红楼梦》。”这个导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暗示了李明的另一个教学追求:以《香菱学诗》为入口,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的文学世界,引导他们通过对“香菱”的悲剧命运的解读进而去体悟曹雪芹对“红楼”女子们的无限同情和整部《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那么李明又是怎样做的呢?从香菱学诗的苦而香菱不觉得苦说到香菱的笑,从宝钗的一句“自寻烦恼”引出香菱身世的介绍,然后以香菱为什么要写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解读香菱的诗歌,再回头品味香菱的笑,并适时讨论:既然香菱这样苦,小说中的她为什么总是笑呢?并以学者的观点支持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曹雪芹以笑写悲的写法。那么如果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发展,香菱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结局呢?由此又引出对香菱的判词的解读,体会作者对香菱“真应怜爱”的情感。其实,在《红楼梦》像香菱这样美丽而又不幸的人物岂止是这一个?晴雯、尤二姐、鸳鸯„„。

立足文本,适时延伸,有效拓展,从理解小说写什么到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文字入手进而探寻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学意味、文化审美追求。我们的学生不正是在这样具有深度、广度、高度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培养了文学审美情趣并逐渐把握文学阅读的方向、角度和方法,逐渐从“普通阅读者姿态的阅读”升华到“对话者姿态的阅读”、“研究型姿态的阅读”的吗?

课结束了,李明似乎毫无悬念地得到了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的殊荣。“这是一节完美的课”,许多教师这样评价。然而当我们整理课堂实录再次细究时,突然有一种精巧过甚的感觉。尤其是有两处教学有待商榷。

一是对香菱的“苦”和“笑”的分析。“苦”字,一指学诗之苦,重在表现香菱的痴迷与执着;一指身世之苦,重在点明香菱悲剧性的命运。而“笑”字呢,它表现的是香菱的品格,但却丰富、深刻得多,不仅仅是“痴迷与执着”,有她的温婉,她的追求,她的隐忍,她的无奈„„“笑”字大可挖掘,但因为要服务于“苦”,直指“坚定执着”所以被缚住了手脚;借“笑”可以品鉴人物之美,但仅仅停留在“自信、好学、聪明、执着”,品评未免呆板了些。如果品读人物之美的内涵更丰富些,那么悲剧之美的感染力也就更强些。因为在我看来,《红楼梦》中一个个女子的悲剧不是因为她们的死亡,而是因为她们生命里最自然最美好的

东西,都被外界或者是自己压抑着毁灭了。

5.瘸蝉教学反思 篇五

台营小学赵小伟

今天我讲了《瘸蝉》一课为了,今后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我做了如下反思。

1、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弄懂。

2、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学生朗读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留意培养学生情感能力(让学生能够感悟课文,要能够把感情融入到课文当中)。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文、分段读文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去复述课文,在这里效果不错,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下对课文的预习把握情况,又是对下面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很好的铺垫。接下来的课文分析中,我采用了先帮后放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带领学生一起感悟苏格拉底是怎样帮助蝉的,在这里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动词,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效果应该说也还是不错的,学生通过对比老师出示的动词与课文中的动词感悟到了蝉的弱小,从而理解到那弱小的生命是那样的让人忍不住要去帮助它。

6.瘸蝉教学反思 篇六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难点是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突破重难点,我反复思考设计了中心问题:同是经历蜕变的蝉的幼虫,为什么最后的结局不同?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文中相关语句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扣课文中心,能够找到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就能感悟到“成长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这一道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就如同蝉一样:为了独行,我们得学着离开搀扶,为了展翅,我们得承受蝉蜕的阵痛。我们不能指望他人的帮助与怜悯,只有拼尽全力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课后,对这篇文章的感悟颇深,我想,如果把蝉蜕变的过程比做孩子的成长,如果做父母的能在蝉蜕变的关键时刻,停下我们的苏格拉底的帮助的手,孩子们的收获应该会更大吧。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只有深钻教材,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听懂、学会。

7.《蝉》教学设计 篇七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和 分别想教蝉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8.瘸蝉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材简析:

《瘸蝉》是一个小故事,写的是苏格拉底看蝉蜕变的过程十分痛苦艰辛,心生怜爱,便用手帮它蜕去外壳,可那只蝉后来却成了瘸蝉,缩着翅膀不会飞翔。苏格拉底的行为警示我们,有些时候,必须收起我们的善心,停止援助之手,让被我们同情的人或物按照必然规律发展,否则就可能好心办坏事;此外我们还要像一只健全、美丽的蝉那样,独立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痛苦,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笨拙、惊心动魄”等词语的意思。(2)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品析细节,从中得到启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动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体会蝉蜕变过程的痛苦。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品词悟句,体会苏格拉底的情感,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2)懂得痛苦与挫折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承受,明白做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好心办坏事。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感受蝉蜕变之痛,体会苏格拉底的爱心。

2、难点:不同结局对比,感悟明理。

3、关键:读想结合,品析细节,揭示道理。

四、设计理念:

从认识文中的人物入手,引出故事,理解课题,激发读文的兴趣,初步感知文章的部分内容,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理解字词,读准课文,是阅读一篇文章最基础的要求,也是人人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以在分析文章内容之前,务必让每个学生都能过此关;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再读课文,识记作者的表达,最后按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练习复述,层层推进,使学生的复述水到渠成;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词句,畅谈理解,引导想象,交流互动,深入体会蕴藏于文字间的情感,感悟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文道结合,明理启智,感悟生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已完成的教学任务: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复述大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蝉蜕变之痛苦,感受苏格拉底的怜爱之心。

2、读读议议,明白道理,感悟生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背诵战胜困难的名言警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瘸蝉》这篇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帮助蜕变中的蝉脱壳?他是怎样做的?其结果如何?你是否赞同苏格拉底的做法? 二 研读文本

出示中心话题 :你认为苏格拉底有错误吗?

仔细阅读蝉蜕变的过程及结果,画出让你有所触动的语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再体会着读一读。

1、生自读自悟。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从给蝉造成的伤害角度去讲是有错误的。

那些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和煎熬,抖一抖,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过他帮助的那只蝉儿,翅膀却始终团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他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师: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生:苏格拉底伤害了小虫。

师:虽然伤害了小虫可那是为了出于好心。如果是你你看到小虫痛苦的样子会不会帮?

预设2生:苏格拉底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师:你为什么说苏格拉底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

生:蝉的蜕变是要经过痛苦的煎熬才能变成美丽的蝉,而苏格拉底帮助了蝉,没有让他经过痛苦的煎熬。苏格拉底这样做虽然是出于好心但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

师:苏格拉底原本出于好心可是看到这样的结果,当时他的心情怎样?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

生说。

师: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两种不同情况下蜕变中的蝉不同的结果,说明蝉的蜕变过程确实激烈、痛苦,但让他们拥有美丽身躯并且可以飞翔的正是这一时刻,这个过程必须要靠蝉自己独立去忍受,独立去完成,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帮不上忙的。

B 从苏格拉底好心帮助蝉儿的角度去讲是没有错误的。

虫儿痛苦地战栗着,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颤栗也越来越强烈。生说理由。读一读。

师: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抓住“战栗”,“越来越剧烈”等词通过理解“战栗”和“颤抖。”的区别,体会蝉蜕变的痛苦。师适时点拨:蝉的幼虫非常稚嫩,就像婴儿的皮肤,这么娇嫩的身体要从角质的铠甲中钻出来,那要经受多大的痛苦。指导朗读,体会蝉蜕变时所忍受的剧痛。)

师范读。指名读。

师:当苏格拉底看到蝉蜕变时的痛苦时,他想到的是什么?内心是怎样的感受?(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现出一系列让人难以忍受的场景。这对他的内心带来多大的震撼阿!引导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得跟着战栗起来。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读,说理由。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连用几个问句?你体会到什么?(能让我们更加深切的体会到禅的痛苦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

四个问句形成排比句,形象的反映了蝉痛苦的情形,表现苏格拉底强烈震撼的心情和对小虫的怜爱。师渲染气氛: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这些景象想起来都会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切肤之痛啊!(让学生结合自身说一说,平时被针扎,被火烫的感受)师:你能把蝉的这种痛苦的出来吗?(指导朗读 范读注意停顿)

师引读:当苏格拉底看到蝉的玉肌从角质的铠甲中钻出来时,他感到…… 当苏格拉底看到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时,他感到……

当苏格拉底看到虫儿痛苦地战栗着,就像一个驼子。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时时,他又感到……

生齐读: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

师: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蝉蜕变的感觉,你用那个词?(惊心动魄 理解词语)生:我从 战栗 这词感到蝉的痛苦。

师:这词在文中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读出来

师:不错,战栗 一词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蝉的痛苦。这种情景对苏格拉底内心带来的巨大震撼,对蝉的关心、怜爱,他仿佛和虫儿一起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文中连续几个问句,运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出紧张、恐怖、让人心惊胆寒的气氛,表现了蝉蜕变时所经历的难以忍受的切肤之痛。你能不能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渲染一种气氛,表现一种心情?

师:这刀、这火、这剑、这针,仅仅是疼在蝉的幼虫身上吗?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深深的震撼着苏格拉底的心灵,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蝉的蜕变带给苏格拉底巨大的震撼,他的内心如同蜕变的蝉一样正饱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与痛苦。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有谁不想帮一帮呢?同学们你们想吗?连你们都想,更何况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苏格拉底了。所以从苏格拉底好心帮助蝉儿的角度去讲苏格拉底是没有错误的。

(出示句子)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的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师:说说你的体会?

a、从“非常小心”、“极其轻柔”两个词语体会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对蝉的怜爱。

b、从“取、剥、抬、伸、蜕、抽”这些动词体会苏格拉底的认真与小心,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

师:同学们,如果我把苏格拉底帮助蝉蜕皮的时候一系列的动作词改成这样好不好?(出示:从笼中拿出一只小虫儿,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仰起头,拉出尾巴,拽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非常小心的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师:请同学们对比着再来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取、剥、抬、伸、蜕、抽”这些动词中体会作者用词的极其准确,运用语言的巧妙。引导学生体会“非常小心”“极其轻柔”这两个词语形象的写出了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对蝉的怜爱。

③教师小结导读:我们知道,这幼虫的身体极其娇嫩,稍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让我们试着把苏格拉底小心翼翼的、轻柔的动作体会着读一读,读出他对虫儿的怜爱之情。④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自由读 指名读 范读)

C: 从 细细的汗珠 知道苏格拉底帮助蝉的时候很小心,而且这项工作很艰难。师:你还从哪看出来工作艰难?

这工作是这么艰难,苏格拉底完成这套程序,脑门上已经渗出细细的汗珠。他本来还想再帮一只虫儿的忙,但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

师:你体会到什么?当时苏格拉底心理师怎么想的?为什么说他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

“勇气”这个词说明苏格拉底怕自己伤害到蝉儿,体会苏格拉底的矛盾的心理。C 从科学的角度去讲是没有错误的。

师:如果今天我们看不到苏格拉底这样做给蝉造成的伤害,那么当你看到一只蝉儿正经受着煎熬和痛苦完成自己的蜕变时,你会怎么做?

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那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孩子们知道怎么做了吗?

苏格拉底为我们探索出蝉蜕变这一大自然的奥秘,在他探索这一奥秘的过程中,给蝉儿造成的伤害告诉我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师:苏格拉底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 讨论交流,深化认识。

a、那些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蜕变过程的蝉。,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但最后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飞出笼子,飞进绿荫,在枝头快乐歌唱。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美丽的真正的蝉,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可能会想些什么?

b、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经过苏格拉底帮助的那只蝉却变成了瘸蝉。如果你就是这只剩在笼子里的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看着同伴们在树丛中自由飞翔,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能会想些什么?

②学生畅所欲言,互动分享各自的理解。

③教师小结:正是蝉在蜕变过程中经历了无法想象的痛苦与煎熬,才变成了真正的、健康的、美丽的蝉。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它们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感受到生命的多彩。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四 联系生活、明白哲理

师: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就如同蝉的蜕变过程一样漫长而痛苦,每一次的成长都要经历挫折、付出汗水.孩子们,作为成长中的你们,又想对成长中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对所有的呵护着说些什么? 生说。五 总结全文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有些痛苦和挫折将在我们的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财富。这正是“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最后,老师愿你们有一对美丽的翅膀,做一只展翅飞翔的蝉儿,漂亮的、完整的、坚强的完成你们人生中的每一次蜕变。

五、换位思考,课外拓展。

师:丑陋的幼虫经过痛苦的煎熬,变成了美丽的、真正的蝉,他们完美的演绎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故事,而经过苏格拉底帮助的虫儿却变成了一只瘸蝉,假如你就是那只瘸蝉,那只缩着翅膀瘸着腿走路的蝉,面对好心的苏格拉底,面对拥有美丽翅膀的同伴们,面对所有成长中的生命,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

出示作业:我就是那只瘸蝉

我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美丽的同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生命中所有的呵护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上一篇:毛邓三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下一篇:世界名著中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