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2024-11-02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共13篇)

1.《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一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反思

海口市三江中学周明

本节课本着“以学为主”的精神,尝试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教学原则的实践和运用。具体思路如下:教师首先准备一首同学们都熟悉的歌,再设计一系列导学题或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得出相关结论。这样符合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一般认识规律,符合思想品德课中“三贴近”原则。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尝试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加以讨论和实践。通过课堂实践,感到案例材料这一块比较满意,从材料的选取、组织,到问题的设置都比较成功。成功之处在于:

一、与时事紧密结合,时代感强。

二、选取了我们熟悉的事例,拉近了对外开放与学生的距离。

三、问题设置恰当,有思维含量,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但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大事,对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方面有点少,应引导学生多举例。学生活动能较好地体现“活动引领教学”、“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但在对学生的激励上准备过于仓促,没有很好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不足要在今后教学中逐步改进。

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二

一、动机激发策略

数学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者相互渗透、交织、促进, 不可分割。动机属非智力因素, 学生若有强烈而正确的学习动机, 就能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厌学”转化为“乐学”。动机激发是以师生相互热爱、尊重、平等与合作为前提的, 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 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最佳动机的办法一是寓学于“玩”, 因为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促进人的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二是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自做学具, 启发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等, 让学生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三是寓学于“乐”, “乐”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而要产生“乐”的感觉, 就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 听课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 应当以满腔热情感染所有学生, 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各层次的学生, 如:“你真棒!”“你一定行, 请大胆发言”等。如能这样, 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听你的课呢?

二、主动参与策略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试图通过小学阶段的培养, 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协调、互助的群体精神, 为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强调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探讨、交流, 教师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在这里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协调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以学生的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过去说学生是教师教会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 如果学生不愿参与, 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枉然。就一节小学数学课而言, 教师可设计四个阶段:一是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唤起他们参与探究知识的欲望;二是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创造参与的条件,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信心和行为;三是深入, 教师提供一定时间, 通过深层次的诱导,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争论, 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他们的思维充分展开, 提高对新知识的理性认识;四是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练习, 参与评价, 参与小结, 启发学生抓住学习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 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把新知识内化。

三、过程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对学生来说, 接受这些知识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 学生学习知识是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的, 必须是充分呈现师生双边的思维过程, 注重思维过程的流畅性。例如, 在教学“距离的定义”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如图所示) , 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 怎样修路最近呢?同学们, 你们能设计出修路方案吗?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 他们跃跃欲试, 动手操作。接着教师引导观察, 提出问题:这条最短距离与公路的交点成什么角?又激出一层浪花, 他们拿出量角器测量, 证实是一个90 度的直角。这时便可以告诉学生: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垂直线段最短。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知道了概念推理的过程和结果。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进行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使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脱出来, 走向生活, 走向大众;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其证明, 以及例、习题等形式化的模式, 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内涵 教学

引言

词汇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字面意义),还有内涵意义(词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解释)。因此正确理解一个词必须联系它的文化背景。正如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指出:“没有语法,人们难以表达很多含义,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仅仅让学生明白词语的字面意义,学生难以正确地理解汉语。比如成语“愚公移山”,留学生会困惑: 为什么愚公这么傻,开辟一条路不是比移山简单吗?为什么花费精力去做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还想子子孙孙都继续干呢?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在生产低下的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从未停止。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人类征服大自然艰难险阻的精神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才能真正融词汇于句子,正确使用词语,学会地道的汉语。

一、词汇文化内涵教学与文化教学

需要区分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二者是不同的。有自己的专项教学主题和教学活动、系统有序地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学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像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一样,是独立的教学。文化内涵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它必须依靠独立的语言单位—词汇—来实现语言教学任务。词汇文化内涵教学没有自己独立而明确的系统体系,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本文所说的词汇的文化内涵,即通过词汇体现出来的文化含义。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

影响词汇文化内涵的因素有很多,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受具体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土地很重要,许多词语都跟“土”息息相关,如“安土重迁”“卷土重来”“灰头土脸”等;我们对海洋却有一种敬畏之情,许多与海相关的成语体现了这一点,如“海市蜃楼”(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海角天涯”(比喻非常遥远)“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等。

气候也影响着词汇的文化内涵。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海风从西面而来,带来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雨水,因此英国人对西风很有好感,许多跟西风相关的词语带有的文化内涵也是积极的,诗人雪莱还专门写《西风颂》来表达对西风(春风)的赞美。然而西风在汉语中多象征着肃杀凄凉,引申用来比喻反动势力,这与英语的西风文化内涵截然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中国大陆主要是季风性气候,秋冬季是西伯利亚大风从西而来,带来寒冷和萧条;而春夏季是东南季风,带来暖风和适宜的温度,因此东风在汉语中多有积极含义。

与地理气候相应的饮食文化也会反映在语言上。广州人重吃,广州话里有关饮食的词汇很丰富,而且出现泛化倾向。“炒”的本义是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做熟。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炒”出现了其他内涵。如“炒冷饭”(比喻办事不讲效率,说话做事敷衍塞责)、“炒股票”(买卖股票,靠做股票生意而牟利)、“炒鱿鱼”(喻指解雇)。

(二)历史及风俗习惯

语言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不同时代出现的名物都被记录在语言中,如长城、昆曲、唐诗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事物;而夜大、下海、房奴等词也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五千多年的丰富历史、历朝历代的更替、著名的人物事件等都会在语言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风俗蕴藏于语言中。中国用农历纪元,以农历纪录的传统节日,赋予一些词汇以丰富的内涵,如“月饼”代表团圆,“粽子”蕴含怀念(最开始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花灯”寓意幸福。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体现在语言上。中国人信仰佛教和道教,一些词汇体现了宗教文化内涵,如:“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喻指佩服到了极点)。

(三)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

词汇反映出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客观世界对各民族来说是统一的,各个民族的人具有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也是相同的。但当需要利用一套符号编码系统进行思维运作时,不同民族的语言社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汉民族思维方式趋于高度综合性,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分析性,这一思维方式导致汉语表意较模糊,英语表意精确,反映在词汇中,使一些词语内涵不同。如中国人问“你吃饭没有”?这个“饭”可指早饭、午饭、晚饭中的任何一个,从问话的具体情境中可以推断出来,无须细问到底是早饭、午饭、晚饭中的哪一个。英语却不同,同样是饭,需用“breakfast”“lunch”和”supper”分别表示早餐、午餐、晚餐,区分非常清楚。

(四)词汇文化内涵举例

1.颜色词汇

对于颜色词本身,学生几乎没有疑义,因为世界范围内对颜色的区分大致是一样的。但对于颜色词的内涵义,不同语言差异很大,需要老师明确指导。

在汉语文化中,黄色可以带给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联想。古代,因为皇帝龙袍多为黄色,黄色是尊贵、崇高的象征。而现在,黄则成了“淫秽”“色情”的代名词。 白色基本是一个禁忌词,象征死亡和凶兆。亲人死后,需穿白色孝服,置白色灵堂。此外,“白丁”指知识浅薄,没有成就的普通百姓;在京剧中“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在政治中,“白旗”象征失败。红色是吉利、喜庆的象征。春节时要挂红灯笼,贴红对联,给孩子包红包,本命年的人要穿上红袜子、红内衣,系红腰带;结婚时要穿红衣,佩红饰。许多带“红”字的词语都含有褒义,如“红人”(备受领导宠爱的人)、“红榜”(被评上先进)、“红利”(额外报酬)。此外“红”还有革命、进步的意义,如“红军”“红歌”“五星红旗”等。蓝色寓意多是积极的,象征永恒。纯净的蓝色代表着安静、美丽、智慧,如“蓝宝石”指透明晶莹的美玉,“蓝图”指好的建设计划。

这些颜色词汇的内涵与其他语言中相对应的词汇内涵有着很大差异。如英语文化中,“yellow”寓意妒忌、怯懦、卑鄙;“white”代表纯洁无暇;红色含有暴力、危险的意味;蓝色则代表忧郁和沮丧。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老师明确地讲解这些词的内涵,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些词会有这些内涵义,以便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些词。

2.动物词汇

在汉语文化中,龙是神圣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民族的保护神,可以辟邪去灾。许多跟“龙”相关的词语意义基本是积极的,如“乘龙快婿”“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尽管现代中国人不讨厌狗,但狗却被赋予了丑陋险恶的意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都是贬义的。

而在英语文化里dragon(龙)是邪恶的代表。与之相关的短语,多是贬义的,如“dragon lady”指的是冷酷无情、喜欢寻衅滋事的有权势的女人,“the old dragon”在圣经中指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狗却是英语中的宠儿,与之相关的习语通常表达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由此可见这些动物词语的内涵几乎完全不同,如果老师不做讲解,学生很难正确理解成语,短语和习语。当然不是每一种动物的内涵义都不同,我们在讲解时只需注意区分差异即可。

3.委婉语

委婉语是为了交际的顺利而产生的,具有避讳、避俗和礼貌的作用。不仅汉语,其他语言中也有委婉语,如英语中的“excuse me”或者“pardon me”。由于中国人含蓄的特点,委婉语在汉语的使用中更加频繁。如对婚姻不直接说,常以“个人问题”代替;“长短”本来是指某个具体事物的长短,但可以委婉表示“人可能会出意外死亡的含义”;“幸会”是“认识您很荣幸”的一种委婉说法;“久仰”表示初次见面对他人的一种仰慕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委婉语的教学贯穿各个阶段。越到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所接触

到的委婉语将越多,由此可见,汉语委婉语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老师应重视委婉语教学。

4.称谓语

称谓语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以称谓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差异。

由于中国人谦虚,也由于古代等级分明,汉语在称谓语上区分非常严格。对人多用敬称,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如:“令尊”“令堂”“阁下”等;对己多用谦称,使自己卑微,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如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等。与人交往时,常称呼对方的官衔、职位或职业,以显得更加尊重,如“李局长”“于主任”“郭老师”等。中国以老为尊,辈分区分十分清楚。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汉语一般会在其姓前加上“老”或“大”,如“老孙”“大程”等;而称呼比自己小的人一般会加上“小”字,如“小王”“小李”等。

这些称谓语对于留学生来说是难点,首先他们难以弄清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其次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称呼他人。而称呼在他们与人的每一次交谈中都会涉及,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称谓语上做详细讲解。

5.惯用语和俗语

惯用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固定词组。因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惯用语具有强烈的本族色彩。惯用语存在着“一喻多解”的现象,如“牙痒痒”可以表达愤怒和憎恨两种情绪,有“气得牙痒痒”和“恨得牙痒痒”;“合不上嘴”既可以是“乐得合不上嘴”也可以是“惊得合不上嘴”;“腿肚子抽筋”既可以表示疲劳也可以表示害怕。这些双重含义不加以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学生是难以正确理解的。

俗语是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汉语俗语中有一些蕴涵佛教信息,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传统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汉语中有些俗语反映了这一内涵,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和妇女守节,如“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此外,一些来自经典作品的俗语,留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如 “说曹操,曹操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源自《三国演义》)还有一些汉语俗语则需知道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北宋一位太守田登的典故,比喻统治者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这些俗语单独知道概念义是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的,需要老师讲解隐藏在背后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和历史故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学以致用。

结语

由于中外在地理环境、历史及风俗、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等方面的不同,中外一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些差异在非母语者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词汇文化的内涵,以期做到“先入为主”,使学生首先意识到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自觉地避免错误。

参考文献:

[1]曲文吉.国际汉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策略的思考[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报,2009,(1):114-118.

[2]熊依倩.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华中人文论丛,2012,(2):74-78.

[3]宋志宇,师锐敏.地理环境对英汉词汇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8,(8):122-123.

[4]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172.

[5]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符准清.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龙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张珂珺.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白向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文化因素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四

熊颖,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师,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和雅思英语教学等研究工作。

赵伟,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师,从事英语翻译,雅思英语教学等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长期以来,我国的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教学工作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目前汉语教学界通行的汉字教学方法是随文识字、随词识字,把汉字的识认、书写作为课文生词学习的附庸。许多汉语教材常出现难字先出、易字后出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从事汉子教学的教师,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缺乏汉字教学的实践经验。所以说汉字教学方法亟待改革,汉字教学工作亟待提高和完善。

一、汉字教学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汉字难学的原因

许多专家就汉字难学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大部分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是由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而成的拼音文字书写系统,而汉语是由笔画组成的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书写系统,这套书写系统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很多汉字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据统计,《现代汉语通用字表》5631个形声字中包含246个不同的意符。但表示同一义类的意符往往不止一个。外国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表示同一个义类却用不同的意符去记录它。这就造成了记忆负担。

汉字的基本笔形只有横竖撇点折五种,但还有很多笔画是基本笔形的变形。其中有些变形的区别度非常小,难以区分,外国学生能够分辨这些细微差别已经很困难了,更不要说要把它们都一一记住了。

在汉字体系中,笔画之间的不同关系是区别汉字笔形的手段之一。“己” 和 “已”的差别就在于“横”与“竖折钩”是相接还是有交叉;“八”和“人”的差别在于“撇”和“捺”是相离还是相交。外国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记不清楚到底哪里该分开写,哪里相交,稍不留心就写成另外一个字了。

汉字是由部件与部件组合构成的。部件与部件之间就存在一个搭配的问题。费锦昌(1998)举例:“口”与“木”组字:“口”在上“木”在下为“呆”,“木”在上“口”在下为“杏”。对外国学生而言,这些部件间的组合很难找到理解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周健(1998)认为,目前所实施的汉字教学方法大体上与国内教小学生识字的方法是一致的。描红、临摹、抄写和偏旁部首的分析都是常用的手段。事实上,作为汉字初学者,留学生与中国小学生之间有很多区别,小学生上学之前已经习得了很多词和句子,大部分学生对于所学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但是留学生对于形音义的学习同步进行的。

另外,汉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字教学通常依附于综合课,很少单独开课,教学内容与综合课内容基本一致,一开始便教授“你好、请问、谢谢”这些难写的汉字。此外,在学习汉语的初期,学生需要同时学习语音、语法等基本知识,学习负担很重。不少专家都提出应当使用专门的汉字教材,单独开设汉字课。但因为缺乏合适的教材,汉字课目前还在探索当中。

二、汉字教学方法

(一)基本的汉字教学原则

1、赵金铭先生曾提出过“先语后文”的四步教学方法

先进行口语交际,只学口语,不学汉字;初步掌握口语以后,开始识字,只看字不写字;认识300个汉字之后,学习描红;学习写汉字,听说读写同时进行。

2、合理安排识字顺序

有关识字顺序的安排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吕必松(1999)指出:教授汉字应当遵循如下规律,笔画由少到多,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由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先教常用部件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像滚雪球一样扩大认字数量。

(二)汉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1、针对初学者的教学策略

(1)新说文解字法

使用一切认知手段: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兼用理性和荒诞,来帮助初学者学习和记忆汉字。

“形象法”:例如“口,日,山”之类的象形字。“描绘法”:如“早”:太阳(日)在教堂上的十字架上升起,预示早晨的到来;“联想法”:如“左右”:“左”下边是“工”字,可以联想成z,是zuo的首字母;“右”下边是“口”字,人们用右手吃饭,这样便可以形象地区分“左右”二字;“说明法”:如“休”字:人在大树边,表示人在树荫下休息;如“男”字:男人在田里劳动。“谐音法”:“离”与leave谐音;“哭”与cry谐音。“比较法”,“千”与“干”,“此”与“比”等字应通过比较来鉴别。“组合法”:如“解”字,“角刀牛”即为“解”;“赢”字,“亡口月贝凡”即为“赢”。

2、学生入门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以教学部件为主的教学策略

部件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学好部件是学好汉字的基础。崔永华(1997)认为,汉字拆分出的部件单位越少,越容易被记住;汉字拆分出来的记忆单位的可称谓性越强,越利于识记字;汉字拆分出来的记忆单位的有理性越高,越利于识记。跟笔画和整字相比,部件是最理想的。

部件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视独体字的教学。优先考虑构字率高的独体字,在教学中要提早出现,为后面的汉字教学做铺垫。如“人、口、八、木”等字;注重对比分析。一是形似部件的对比。如“牛、午,广、厂,木、禾”;二是结构对比。如“兑、况,呆、杏,部、陪”;注重汉字结构教学。不但要教授一个汉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还要强调部件的排列方式。(2)重视声符的表音作用策略

重视现行汉字声旁的表音功能。这样既能利用汉字表音功能的积极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留学生从小就形成的善于将字形和字音相结合的习惯。柯彼德(1995)认为,在说明形旁所表示的意义之外,在汉字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声旁的潜在优势,应当努力完善从汉字的表音功能出发的汉字教学体系。柯彼德进一步提到了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学会“太”和“心字旁、三点水、金字旁、肉月旁”等形旁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教授“态、汰、钛、肽”等汉字,为的是使学生学习带有“太”声旁的汉字,了解汉字的声旁与形旁的互补作用,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字义,也不要求其会写会用。

(3)重视意符的表意作用策略

第一,意符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属,有助于分辨形近字。例如:“拥、佣、痈、涌”这四个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相似。但是通过意符,可以弄懂这四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抱”需要用手,因此成为“拥”;“仆人”亦是人,因此而成“佣”;“恶性脓疮”视为疾病,进而形成“痈”;“水冒出来”形成水的一种运动,是为“涌”。

第二,针对组字能力强的意符,可以根据汉字的不同意义,分成不同的小组,按类别学习。例如,汉字中用“口”作形符的汉字数量达到100多个,我们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用口吹的器具:喇、叭、哨;用口喝的液体:咖、啡、啤;口腔的不同部位:唇、咽、喉;模仿不同的声音:哈、嘿、哼;动物口的不同动作行为:叼、叮、啄;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鸣、吼、啸;人类口的普遍动作:吃、喝。汉语教师可以把这些汉字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比较和学习。

第三,在利用意符作为部件进行汉字教学时,可以通过将同属于一个语义场的形符联系起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集中由同一个形符构成的汉字时,可以把与这一形符同属一个语义场的其他形符一起学习。利用形符的表意功能来区分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等,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5.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案 篇五

一、学习目标:了解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并坚

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二、课文逻辑线索: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

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自学课文,理清下列问题:

1、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是什么?对外开放的地位是什么?

2、对外开放的含义(或内涵)是什么?

3、怎么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如何?

四、课堂自我检测: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基本国策的是()

A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B 限制外地产品在本地销售;

C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D 中国正式加入WTO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

A 仅指在经济上对外开放;B 仅指在文化上对外开放;

C 仅指在政治上对外开放;D 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对外开放3、2001年11月10日,我国经过了15年的艰苦努力,加入了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

①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②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开端③有利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4、下列是人们对对外开放有这样一些评价,你认为合理的是()

①开放是打开了窗子,新鲜空气是进来了,可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得不偿失; 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我们要长袖善舞,但更要发展自己,苦练内功;

③开放的确引起了一些弊端,但我们要兴利除弊,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④拱手把国内市场让给外资企业,无异于清政府“五口通商”、“门户开放”

A ①③B②④C ②③D ③④5、30多年来,我国从沿海到沿江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实行对外开放()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唯一选择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主要对发达国家进行开放④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6.《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力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能力目标:具有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初步形成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关系的能力;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支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 举例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注意查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对外开放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注意收集生活中对外开放的相关事例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 我国加入WTO的签字现场的照片和“中国文化澳洲行”的新闻照片

教师:我国的这些交流活动反映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思考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怎样坚持以以基本国策?

(二)师生互动学知识 板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当今世界时开放的世界 板书1 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

教师:看一下教材p47的资料中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话。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

学生: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板书2 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教师:中国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我们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为此我国经过努力,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教师:凡事有利亦有弊,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同学们说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学生讨论发言:加入世贸组织,一方面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坏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显著增加,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教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板书

二、坚持对外开放

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填写教材p49,完成举例。

教师:从中体会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板书1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教师: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都有两种倾向:1是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2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两个观点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得出结论:(1)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以高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己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2)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板书: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师:有人说既然我们搞对外开放,就是放开双手把国外一切东西全部接收进来为己用,你认为是这样吗? 学生思考,阅读教材。

学生:不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三)畅所欲言

学生谈论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看到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有何感想。

(四)课堂练习(单项选择)

1、实行对外开放,符合

A、发展中国家的要求B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C借鉴和吸收一切外国东西的要求D发达国家的要求

7.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模式 篇七

一、课前准备

准备的作用是使学生在从事某项体育活动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将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 因而其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从教师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 可以把电视、VCD等影像上面的优秀内容带到课前准备中来, 也可以根据本节项目的特点重新创造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此前必须把本节准备的要点教给学生, 并根据准备情况实施调控以保证其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基本教学

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后教师的主导性, 使师生在良性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传统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进行的, 教什么学什么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的, 这就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 自由编组, 自主学习锻炼, 教师则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身体素养和认知状况以及运动能力, 制定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围绕这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学、练方式, 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处理设计的问题。教师则应注意探讨课堂中发生的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这样就使教师对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认识和再加工和再提高,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适应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 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锻炼和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 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足球界常在中国足球队遭受挫折时谈论“米卢现象”, 其实“米卢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队员的肯定, 也正是因为他对队员的充分肯定, 才使每一个队员都具有必胜的信心, 才避免了“黑色三分钟”的重演, 把中国队提前一轮送入韩日世界杯。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在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 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4×100米接力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决定棒次的排列, 由谁起跑, 由谁冲刺, 采用何种交棒技术, 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20米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 他们会对接力跑的技术要点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三、结束教学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 游戏、集体舞、相互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音乐、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找出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 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有利于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运用, 为终身体育服务。

四、对开放式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想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操作过程中, 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 又要补充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

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表现 (20%) 、对课堂学习的参与 (10%) 、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 (30%) 、学生的自我评价 (20%) 、体育与健康知识 (20%) 等几个方面。把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 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 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五、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方法、多路径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制定明确学习目标, 区别对待,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3.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辅导, 扬长避短。

8.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篇八

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商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说,最近5年,我国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我国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分工,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5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通过国际IT等高新产业转移,建设出口创新基地,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外贸增长质量。5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翻了两番,信息产品出口从2003年的1421亿美元提高到去年的3640亿美元。出口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新增出口额中有近四分之一是产品升值创造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不但扩大了贸易规模,还解决了3000多万人就业问题。

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我国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双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升级。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实施的“千百十工程”初见成效,未来5年,将建成十个服务外包基地、吸纳百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培育千家大中型外包企业,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将比2005年翻两番。

“引进来”“走出去”,

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最近5年,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利用国外资金和综合运用各种要素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在“引进来”方面,近年来由注重引进资金向综合利用国外要素转变。2006年技术引进220亿美元,4年来年均增长近20%。技术引进带动了国内发展,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快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增强了“引进来”的外溢效应。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已有近千家、地区总部300家,都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通过引导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9%,比3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跨国零售巨头的进入带动了国内商业现代化,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外资收购国内战略性行业的审查,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项目。

近年来我国“走出去”战略加快實施,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投资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并购占对外投资比重已近40%,其中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对外承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特大型项目,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和尼日利亚铁路项目分别高达63亿美元和83亿美元。开创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一“走出去”的新方式,我国与巴基斯坦、赞比亚的经贸合作区已初见成效。

贯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建设和谐世界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切实贯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为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双赢或共赢。

面对贸易摩擦增多的形势,始终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正当利益,通过谈判协商妥善化解争端。近年来,先后妥善处理了中欧焦炭问题和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避免了贸易战,既兼顾了我国与欧美经贸关系的平衡,缓解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也为国内纺织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对外关系大局,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拓展外部空间。目前,我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仅2006年就召开联委会57次、国家和多边磋商会议40次;商谈自贸区已达11个,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以上;已争取到67个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9.《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事例说明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

知识与能力: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辨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重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200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现在我们重温这一充满了豪情壮志与欢声笑语的时刻。(看视频“同一个世界方阵”)这是一支由118名国际友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来自五十多个国家,代表了所有为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请问这与我国实施的哪一基本国策有关?

学生:对外开放。

教师:猜测一下,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我们的基本国策?

学生:什么是对外开放?为什么对外开放?怎样对外开放?

一、国策解读──由点到线,全面开放

1.教师讲述对外开放大事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明确我们开放的范围;知道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有步骤、有计划在全国范围,面向全世界实施的开放。

2.小组活动:我是发言人

模仿发言人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对我国的基本国策进行解读,明确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我们扩大了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得出结论──对外开放的含义

二、对外开放──高瞻远瞩,必然选择 1.谈古论今·交流:盛唐和圆明园情况对比。

教师:思考:我们为什么会由盛转衰呢?

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2.回到阅兵式·看材料

教师:我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于1978年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0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60周年庆典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出示材料:阅兵式当天,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观看)

得出结论: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教师:你能从我们生活的周围感受到这种联系与交流吗?

学生:举例(略)

总结: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上海世界博览会获得了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即将于2010年举办的新一届世博会,270多个国家的场馆已经开始动工布展,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思考:1.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次世博会? 2.举办这样的活动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活动。

三、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基点,“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外开放的正确选择

教师: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宽领域的。我要问大家,是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受吗?不是,那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根本基点是什么呢?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度?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两种观点:见书P49各发表建议。

一 种观点是“独立自主,自创品牌。”

另一种观点是“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

学生讨论后辩论。

教师:(出示胡锦涛主席阅兵时乘坐的座驾并简单加以介绍)上述观点都不对,在国产汽车的发展上,我们究竟怎么办呢?(独立自主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即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小结:怎样坚持对外开放?

1、全方位,宽领域;2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总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四、拓展延伸──设想2049年的中国

五、课堂收获: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略。师;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创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板书设计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国策解读──由点到线,全面开放

二、对外开放──高瞻远瞩,必然选择

10.《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十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有关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公布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认识成果,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这次大会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南巡谈话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这是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九个方面,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其意义在于把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思想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改革

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三是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论断;四是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新思想和新思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六大,这次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特别是提出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今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发表,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二是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即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即要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适应;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值得关注的是:一是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了宪法;二是把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这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表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阶段。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已经不可能仅在经济领域解决,必须着力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必须在政治体制方面做出创新。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11.《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绩;经验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7-03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认真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之下,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这一根本任务,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推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经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这些经验和成绩对我们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下面就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成绩作一些基本的总结和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加强,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在中央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高校的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抓手,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制订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分工,逐渐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

第二,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得以全面加强和改进。根据胡锦涛多次重要批示,中央提出了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以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为突破口,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组织力量编写100余种系统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已发行使用,基本解决了一度出现的教材散乱差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工作。

第三,各高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各高校一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在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规模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学队伍的素质和质量。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结合高校4门理论课新教材的使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培训教师达12万人次。还把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學科研骨干培训纳入《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央和地方培训骨干教师近4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一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辅导员队伍规模大幅增长,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职辅导员已近10万人,比2004年增长一倍多。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向孟二冬、方永刚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产生了一批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先进集体,起到非常重要的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面临新挑战的高度,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成功的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形势发展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要求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确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长期而艰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正在深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非常的艰巨、复杂和繁重,当前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有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精神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格高尚,成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的日益多元化。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的思想文化发展态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发展出现新的态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其次,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参与国际性事务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了解和吸收当今世界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侵蚀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既要引导他们善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让要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作贡献。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体制和环境的急剧转型和深刻变革,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日益多元、多样和多变,这对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动,社会利益格局面临深刻的调整,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不断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們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自觉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兴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爱到它们的影响,这对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思想文化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而网络手机的广泛应用更是使网络信息由固定向移动延伸,网络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它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然而,互联网所具有的两面性使它既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各种负面、消极,甚至是有害的思想观点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另外,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沟通、表达乃至思维和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面对着当代大学生运用网络等各种新兴媒体越来越广泛和普遍的趋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发挥提高新兴媒体的正面作用,防止其有害、不良作用的产生,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五,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思想观念也更显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重要特征,这也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是认可的、是赞成的。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也准备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他们善于接触各种事物,获得信息多,于是兴趣广泛、观念新颖,有参与和担当意识。他们希望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由于当代大学生有这样一些特点,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代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努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取得的经验,按照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和国务院新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上,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工作,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和体现,把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是十分必要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国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使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理解并且懂得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明白事关我国“发展之本”的“六个为什么”等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大学生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发愤学习、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第二,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据,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新编教材,认真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要进一步总结各种有效教学方法,要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注重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多采取对话和问题教学等互动形式,广泛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而努力奋斗。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以及亲和力、感染力。要联系时代要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拓展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要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坚持学校组织引导和学生自愿参与相结合,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参与范围,充分用好寒暑假集中开展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内、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补充和促进,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和师德关;二是要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科學研究,以科研支撑教学;三是要加强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努力建设一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要利用寒暑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开展社会考察,开阔视野,了解国情,丰富教学素材,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针对性,要落实《2010—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继续办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使教师系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结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加大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做到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就要做到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生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动摇。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成败的一项重大任务,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推动建设人才强国、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中国大豆产业 (主要指大豆种植业和大豆加工业) 的“危机”, 引发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扩大国内生产与增加国外进口、大豆加工内资企业困境与外资控制等的争论, 扩展到扩大农业开放与保障产业安全的深入探讨和深层思考。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过去10多年, 中国大豆消费需求高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遇, 引起国外大豆进口的迅猛增长, 国内大豆生产却并未从中受益, 反而出现持续萎缩势头, 中国大豆自给率持续下降, 进口依存度快速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 中国对东北大豆产区 (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 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措施, 临时收储价格由2008年的3.7元/kg提高到2013年的4.6元/kg, 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即便如此, 国产大豆发展仍然停滞不前, 出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持续萎缩。

在此背景下, 必须进行深刻思考的是:中国大豆生产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市场开放条件下, 今后国产大豆究竟何去何从?目前对此仍有较大争议。其中, 对国产大豆生产发展停滞乃至萎缩的原因———将其归结于过量廉价进口大豆的冲击, 几乎成为当前媒体的主流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国产大豆与国内其他粮油作物相比缺乏竞争优势才是直接诱因, 因此现行国内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1,2,3]。对中国大豆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放弃国内大豆生产, 通过大豆进口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二是放弃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生产, 转向发展转基因大豆;三是立足于非转基因发展国内大豆生产, 具体又包括:重点发展非转基因高油大豆、转向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着力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高油双高大豆[4,5]。本文将从中国大豆生产、消费和贸易出发, 分析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导向、国内作物比较优势及国内外大豆竞争优势等, 旨在探讨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取向和定位, 为中国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选路径。

2 中国大豆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向:生产、消费与贸易

2.1 中国大豆生产、消费与贸易格局

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日益开放, 农业生产结构、食品消费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 国内大豆生产、消费与贸易表现尤为突出。

与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主粮作物生产快速发展相比, 国内大豆生产发展异常迟缓, 近年则出现持续萎缩的趋向。如图1所示,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在700万-850万hm2, 产量在750万-1250万t长期徘徊不前;1993年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增长, 首度超过900万hm2, 产量也突破1500万t, 此后20多年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下波动, 几乎没有增长;但自2010年起, 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出现持续下滑势头, 2013年仅679万hm2、1195万t, 较高峰时期减幅超过1/4, 其中播种面积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值, 产量也是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图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国内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尽管较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末有所下滑 (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 , 但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量均大幅增长, 2013年分别达到20361万t、12193万t、21849万t, 较1978年增产49%、126%、291%, 其中稻谷和玉米产量为历史峰值, 小麦产量仅次于1997年 (12329万t) 。

注:1978-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与进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13年;大豆消费数据及2013年大豆产量与进出口数据来自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月报》, 第48-171期, 2004-2014年。

与生产形成鲜明对比, 国内大豆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从1978年的768万t、1996年的1626万t, 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6515万t, 2013年达到7800万t, 30多年间增长了7000多万t (图1) 。其中, 1978-1996年的18年间, 大豆消费增长不足1000万t;但1996年以来的18年间, 消费增长6000多万t, 增长速度呈显著加快态势。其中, 榨油消费从1996年的956万t增长到2013年的6700万t, 增长600%, 是大豆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食用及工业消费由590万t增长到1050万t, 仅增长78%。

由于国内大豆产消缺口不断扩大, 为满足国内持续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国外大豆进口迅猛增加, 中国也由大豆净出口国逆转为净进口国, 由大豆出口大国转变成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尤其是, 1996年取消大豆关税配额管理, 实施单一关税保护, 且进口关税调减至3%, 引起了进口大豆大量涌入, 呈爆炸式增长———当年进口即达到111万t, 2000年突破1000万t (图1) , 再到2003年2074万t、2007年3082万t、2009年4255万t、2010年5480万t, 2013年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6338万t (图1) , 相当于国内产量的5.3倍, 占到国内消费量的80%以上。以此推算, 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已由1996年的7%、2000年的35%, 快速提高到2013年的81.3%。

2.2 中国大豆生产、消费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2.2.1 大豆消费

一是豆油消费。2012年中国人均食用油脂消费约20 kg, 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虽低于美国 (31 kg) , 但已高出日本 (17 kg) 和韩国 (16kg) 。其中, 豆油占较大份额, 达到12 kg[6]。假定今后中国年人均豆油消费维持在12 kg的水平, 按2012年人口 (13.54亿人) 估算, 豆油需求约1625万t, 若按含油率23%折合大豆约7000万t, 若按含油率20%折合大豆达到8000万t。如果考虑人口增长和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长, 今后豆油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二是大豆食用消费。根据大豆食用消费与人口测算, 2012年中国年人均食用大豆消费7.5kg, 比1995年增加50%以上,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明显偏低。比如, 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 年人均食用大豆消费保持在10 kg以上, 其中台湾省更是在20 kg以上[7]。如果中国年人均食用大豆消费10 kg, 则食用需求为1354万t;如果达到15 kg, 食用需求即突破2000万t。而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差异较大, 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用大豆仅有1.14kg, 只有1995年的一半。如果今后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饮食结构趋同, 那么大豆食用消费将会大幅度增长。三是豆粕消费。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主要蛋白饲料的豆粕需求也将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可见,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大豆消费增长仍有较大空间。

2.2.2 大豆生产

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在1957年曾经达到1275万hm2 (系历史峰值) , 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低于1000万hm2。尽管众多研究认为, 1996年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以来, 国内大豆生产受到廉价进口大豆的严重冲击。但是, 对中国大豆历史产量及历史播种面积的比较发现, 新世纪开始的头10年 (2000-2009年) , 却是国内大豆生产发展最好的10年, 只是在2010年以后才出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图1) 。今后的问题将在于, 中国农业资源日益紧张、谷物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更加凸显, 以及大豆比较效益持续下滑等, 将直接决定了国内大豆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的扩张。

1) 耕地资源约束加强。伴随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今后中国依靠1.22亿hm2耕地保障13亿多人口的粮棉油等农产品基本供给, 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占用、生态退耕等, 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扭转。而且, 大豆适宜区东北及黄淮海地区的耕地利用率也已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今后国内大豆生产发展将长期受制于日益稀缺的耕地资源, 这也是抑制国内大豆生产扩张的根本瓶颈。

2) 比较效益持续下滑。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 国内大豆的种植利润和比较收益持续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提高大豆单产水平进展缓慢, 从上世纪80年代初1.1 t/hm2提高到目前的约1.8 t/hm2, 增长近70%。尽管中国高产典型地区大豆实验田的最高单产达6.09 t/hm2[8], 但全国平均单产最高记录仅1.89t/hm2, 2013年只有1.76 t/hm2, 不足世界平均单产 (2.27 t/hm2) 的80%。同期中国小麦、稻谷、玉米平均单产均大幅度提高, 2013年分别达5.06 t/hm2、6.72t/hm2、6.02 t/hm2,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图2) 。特别是同大豆形成直接竞争的玉米, 近年来单产和价格不断走高, 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使许多农户放弃大豆、改种玉米。比如, 2013年黑龙江玉米单产 (5.9 t/hm2) 是大豆单产 (1.59 t/hm2) 的3.7倍, 玉米单位面积收益比大豆高出2-3倍[9]。农户种植经验表明, 当大豆玉米比价 (即大豆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率) 大于2.3时, 农户愿意种植大豆;反之, 则选择种植玉米[10]。中国大豆玉米比价从2008年的2.80快速下降至2012年的1.89, 2013年也只有2.11 (图3) , 致使国内玉米对大豆的种植替代趋势日益明显。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13年。

注:大豆玉米比价数据来自中华粮网数据中心, http://datacenter.cngrain.com;大豆播种面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13年。

3) 国家政策导向。中国的国情特征决定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复杂性、重要性和战略性。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即2014年中央1号文件) 明确提出, “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1]。其政策含义是, 对水稻和小麦等口粮, 以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利益补偿、营销贷款支持等政策保障生产, 集中国内有限的农业资源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对大豆, 需要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 以适度进口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 作为土地密集型的非口粮作物大豆 (国外将大豆看作油料) , 其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忽视或是抑制。

综合而言, 在耕地资源约束和政策导向下, 与竞争性作物玉米相比, 近年大豆比较效益快速下降, 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是阻碍国内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今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 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对大豆竞争优势和耕地资源约束的突破程度。

2.2.3 大豆贸易

对大豆消费的分析显示, 中国大豆消费需求将在8000万t以上 (即豆油需求折合大豆7000万t, 食用需求1354万t) , 最高可能突破1亿t, 按目前平均单产水平 (1.8 t/hm2) 测算, 至少需要4500万hm2耕地资源, 占到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3以上。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导向下, 依靠国内稀缺的耕地资源,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豆消费需求, 中国也不可能耗费巨量耕地来保障大豆的基本自给。面对大豆单产提高缓慢、比较效益下滑, 今后中国大豆产量不会大幅增长, 从国外进口大豆就成为必然选择。可以预见,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中国大豆进口量仍会继续增加, 并保持高位水平。

3 中国大豆与国外大豆的竞争态势分析

今后, 中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适度进口国外大豆将不可避免, 大豆进口可能持续增加。即意味着, 在国内市场国产大豆将面临进口大豆的竞争。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是否有竞争力?竞争优势体现在哪?

3.1 大豆产业竞争力的测算与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或某类产品竞争优势的常用指标, 用该产业或产品净出口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表示[12]。运用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测度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四国的大豆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结果见表1。数据显示, 中国大豆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由1992年的0.70快速下降到1995年的0.14;1996年首次转变为负值, 表明其已处于竞争劣势, 并由-0.66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0.98, 即意味着竞争劣势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 美国大豆一直保持着极大竞争优势;巴西大豆竞争优势呈现显著增强趋势,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1992年的0.76提高到2012年的0.98;阿根廷大豆竞争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下滑, 2007-2009年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平均只有0.64, 但2010-2012年再度恢复到1.00, 意味着再度具有极大竞争优势。大豆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及其变化表明:国产大豆的竞争优势快速消失, 目前已处于极大竞争劣势;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都具有极大竞争优势;中国与其他三国大豆竞争优势差距巨大。

注: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 (UN comtrade database) 计算。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或某类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用这个国家该产业或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产业或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测度[12]。表1同时列出了1992-2012年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四国大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数据显示, 四个大豆主产国之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差距较大, 其中巴西、阿根廷大豆具有强显性比较优势 (巴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稳定, 阿根廷在2009年和2012年出现较大波动) ;美国大豆显性比较优势较稳定, 20多年一直处在4-6之间;中国大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低于1, 且总体呈快速下降趋势, 2012年仅为0.04, 进一步表明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极弱。

3.2 国内外大豆的比较优势分析

3.2.1 国产大豆的竞争劣势

中国大豆产业竞争力总体较弱, 已处于极大的竞争劣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生产成本较高、价格劣势凸显。《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 近年土地、人工、物质服务等费用全面上涨, 国产大豆生产总成本快速增长, 每公顷由1996年的3734元、2008年的5220元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8673元 (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1374美元) , 其中主产区黑龙江省为8784元 (折合1392美元) 。而2012年美国大豆生产总成本仅1021美元/hm2, 尽管巴西大豆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到1004美元/hm2[13], 仍比中国低出25%。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成本正处于全面上涨通道;而美国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已基本稳定;巴西、阿根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 近年主要是化肥、种子等物化成本上涨。其意味着, 即便中国发展转基因大豆, 生产成本也远高于美国、巴西、阿根廷, 中国大豆仍缺乏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 中国大豆单产水平偏低, 2012年仅1.82 t/hm2, 其中黑龙江只有1.74 t/hm2 (2013年中国大豆平均单产为1.79 t/hm2, 黑龙江仅1.59 t/hm2) , 显著低于美国 (2.6 t/hm2) 、巴西 (2.8 t/hm2) [13]。平均到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 美国大豆为2.48元/kg, 巴西为2.46元/kg, 而中国为3.87元/kg, 黑龙江为4.08元/kg, 比美国、巴西要高出50%以上。目前中国国产大豆价格已全面高出国际市场, 2010-2012年生产者名义保护系数平均为1.24, 即中国农户大豆平均销售价格高出国际平均价格24%[14]。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1月中国进口大豆到港完税价平均4150元/t, 加上装卸、运输等费用, 进厂成本约4300元/t;而东北主产区国产大豆的国家临时收储价即4600元/t, 按照顺价销售原则, 加上临时收储大豆收购、储存等费用, 国产大豆进厂成本将远高于国外进口大豆。

第二, 国产大豆含油率偏低, 水和杂质含量较高。目前国产大豆含油率多在18%左右, 比国外进口大豆低2%-5%[15]。即意味着:每1 t国产大豆要比进口大豆少产20-50 kg豆油。国产大豆比国外进口大豆的杂质和水分也高出2%-4%, 其副产品豆粕的经济效益也会相应减少。

第三, 国产大豆品质差异较大。国产大豆生产主体是分散的、数量众多的小农户, 长期混种、混收、混储、混销, 也未利用品质差价进行有效区分, 导致国产大豆品种混杂、形状不一, 蛋白质、脂肪含量不匀称, 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加工的要求。

3.2.2 国产大豆竞争优势

面对国产大豆的以上劣势, 是否意味着国产大豆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生存发展空间?

伴随全球大豆加工业快速拓展, 形成发酵豆制品、非发酵豆制品、蛋白制品 (包括冲调饮品系列、添加剂系列) 、磷脂制品、副产物加工制品 (含食品系列、医药系列、精细化工系列) 、单一油脂制品、复合油脂制品 (如生物柴油) 8大类1.2万余种产品, 涉及食品、饮品、饲料、纺织、建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16]。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根本区别, 在于非转基因与转基因的差别。国产大豆系非转基因大豆, 特别是蛋白含量在40%以上的品种较多 (最高达46%) , 且富含大豆异黄酮、多种氨基酸, 而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主要是转基因大豆。在食用方面, 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仍存有较大争议;在深加工方面, 国产大豆蛋白、异黄酮及维生素含量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 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食品、蛋白制品、磷脂制品、医药制品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而且, 近年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产品已逐步得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可, 进一步佐证了国产大豆竞争优势的存在。比如, 当前日本和欧洲大豆食品加工企业、综合性加工企业已开始直接在黑龙江产区建立大豆原料生产基地;浙江、山东等地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大豆蛋白粉等产品也远销美国、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7]。今后伴随着国内城乡居民饮食结构趋同、全球范围内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产品区分度加强, 非转基因高蛋白食品大豆市场前景广阔, 发展机遇较好。

3.3 国内外大豆的替代分析

从国产大豆消费用途看, 主要有榨油消费、食用及工业消费、种用及损耗。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4年2月估计, 2013年国产大豆榨油消费约300万t, 较2001-2002年800余万t有较大幅度减少, 已不足国产大豆产量的1/4;食用及加工消费约1050万t, 较2001-2002年 (不足700万t) 增长50%以上。

3.3.1 榨油消费

在榨油方面, 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较强。目前进口大豆到国内基本都用作榨油, 因此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本质是二者压榨产品之间的替代, 而进口大豆所产豆油及其豆粕对国产大豆所产豆油和豆粕的替代较为显著。

首先是豆油。进口大豆压榨主产品是“转基因”豆油, 而国产大豆压榨得到的是“非转基因”豆油——非转基因豆油正是国产大豆榨油的优势所在。而且, 国际市场非转基因食品比转基因食品价格一般要高出15%-20%[18]。但是, 由于现阶段国内普通消费者对粮油价格仍然较为敏感 (即需求价格弹性高) , 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有效区分度不高, 国内榨油企业也多停留在价格竞争上, 国产非转基因豆油的优势被忽视、湮灭, 进而演变成同质产品的竞争, 由此导致进口大豆压榨的转基因豆油也就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其次是豆粕。作为大豆压榨的副产品, 豆粕主要用于养殖饲料,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区别并不明显。而且, 进口大豆所产豆粕与国产大豆所产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差别不大, 甚至进口大豆所产豆粕略有优势, 因而其豆粕之间的替代极强。即意味着, 国产大豆如果坚持“高油”的发展方向, 必将面临进口大豆及其加工产品价格竞争的严峻挑战, 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3.3.2 食用消费

在食用方面, 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较弱。特别是, 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直接加工为豆制食品, 在口味口感、健康营养等方面可能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只能是部分替代、弱替代。而且, 中国对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用途做出严格规定, 只用作榨油和饲料加工原料, 并要求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自沿海港口直接进入榨油加工厂[19]。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中国大豆生产、消费、贸易格局及发展趋势, 测度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四国大豆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研究国产大豆与国外进口大豆的比较优势和替代潜力, 探讨市场开放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取向与定位。结果表明:

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大豆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榨油消费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参照发达地区的大豆消费经验, 中国大豆需求在8000万t以上, 可能会突破1亿t。2) 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 国内大豆生产发展迟缓, 但2010年以后出现持续萎缩态势。原因在于:在耕地资源约束和口粮安全导向下, 与竞争性作物玉米相比, 大豆比较效益快速下降。今后国内大豆生产发展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对大豆单产的突破。3) 面对国内大豆产消缺口不断扩大, 大豆进口迅猛增加,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继续扩大大豆进口, 已是中国农业资源约束突出和国内供给能力不足的形势下, 满足国内大豆消费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4) 大豆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表明: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有极大竞争优势;中国大豆竞争优势快速下降并消失, 已处于极大竞争劣势, 国际竞争力极弱。5) 国产大豆在生产成本与价格、含油率及水分杂质含量、品质均等性方面存在劣势, 其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高蛋白, 以及富含异黄酮及多种氨基酸。在榨油领域, 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呈强替代性;而在食用消费领域, 则呈弱替代性。6) 大豆原产于中国, 食用大豆及大豆制品是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大豆生产国, 目前仅主产区即有4000多万豆农从事大豆生产, 因此绝不能轻易放弃国产大豆生产。通过比较优势和替代性等分析表明, 国产大豆走转基因、或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的发展方向均缺乏竞争优势。坚定不移地走非转基因、高蛋白 (或高油高蛋白) 、食品的发展道路, 这可能是国产大豆发展的唯一出路。

4.2 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

一方面, 继续实施大豆全球进口战略。根据国内大豆供需形势, 适时增加国外大豆进口, 积极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 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大豆消费需求, 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压力, 为确保谷物基本供给、口粮绝对安全提供基础保障。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 也是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主动与主要大豆供应国、跨国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 加快构建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大豆供应网络。

1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篇十三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并日益展现出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关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这对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工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有哪些基本经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我国的多党合作,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这种基于我国国情而创立的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多党合作的领导和核心,这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也根本谈不上中国的多党合作。只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多党合作才有生机和朝气,才会巩固和发展,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

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对此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真心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搞好执政为民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多党合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心悦诚服、忠心拥戴的。在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能自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在政治方向上,在重大政治原则、重大方针政策和大是大非上主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认真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帮助共产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政党间的亲密关系,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搞好我国的多党合作,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上显然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她的最高纲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还带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才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但是,各民主党派在自己的章程里,都是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前一阶段)的政治纲领为其奋斗目标,所以,在政治方向上既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质上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在这30年中,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探索、奋勇前行。比如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主党派也把发展视为自己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本党派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民主党派时时处处“以党为师”,向共产党学习,在政治方向上与共产党保持一致,这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三、坚持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之所以在政治方向上能保持一致,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坚持了共同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使之成为保持多党合作政治方向一致、思想认识统一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可贵的是,这些用来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带领下,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似乎又经历了一场革命,出现了极大的飞跃。为了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大家都学着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干出了许多改革开放的伟业,创造了不少的人间奇迹。

这些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理论,之所以能够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从事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就是因为这些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有的就是在中国这块热土上生长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党派之所以能恢复活动、焕发生机,乃至今天的壮大发展和发挥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提高与升华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活着的”马克思主义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同时也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2、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3、它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4、它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以“执政为民”为其宗旨的政党;各民主党派都愿意“以党为师”,向党学习,以党的思想理论来武装本党派的思想,真正做到“参政为民”。这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共同意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中国共产党或各民主党派,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国的多党合作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而且充满活力,能发挥作用。

第四、坚持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为“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是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以补充完善而提出来的。这个方针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与职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仅共同存在,相互依存,而且是长期共存。至于长到什么期间呢?从共产党的愿望来说是长到永远,直到人类社会阶级与政党消失之日为止。能否长期共存,这还取决于人民对某个党派的认可和选择。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不排斥某个党派因无所作为、丧失作用而被淘汰。长期共存干什么呢?就是要互相监督。不仅共产党要监督民主党派,而且民主党派也要监督共产党。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肩上负有为群众谋利益、让民族振兴的重任,“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更欢迎民主党派对自己进行监督。可见,长期共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互相监督,而互相监督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彼此应尽的职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展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和道义相砥的亲密关系。这种高度信任、高度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缔结的,是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对荣辱历程的正反经验总结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日益巩固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独具中国特色、亲如兄弟的政党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能够稳定巩固、通力共事,活力无限、生机盎然的基础与保证。

第五、坚持加强各党派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较之当今世界有些国家所实行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已充分展示了这种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参加开工仪式的通知下一篇: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