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晋祠教学实录

2024-12-01

美丽的晋祠教学实录(精选7篇)

1.美丽的晋祠教学实录 篇一

《晋祠》教学设计

江阴市申港中学 徐 华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赏析文章精彩语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精读语段,让学生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和词语准确描摹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前阶段学习了《苏州园林》,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绘画美的特点,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标本,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北方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折射到园林的设计、建造也有所不同,陈从周在《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中讲到,江南园林婉约秀雅,北方园林的华丽高亢,各具特色,现在让我们随着作家梁衡的笔触去领略北方园林之美吧!

二、简介“晋祠“的由来

晋祠是为了纪念西周时期“唐国”开国君主——叔虞而修建的祠堂,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流过,于是将国号改为“晋”,祠堂亦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三、分析:

浏览课文

1、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晋祠的特点,你用哪一个字?明确:美

2、晋祠的美体现在何处?(明确:在自然风景,在古代文化——板书)

分析自然风景的美。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 山的特点:巍巍的,长长的,四季怡人 2. 如何来体现山的特点?明确: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对偶(板书:丰富的修辞) 3. 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1) 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明确:古老苍

劲,造型奇特

(2) 古老苍劲的特点如何体现?

明确:a、举例子:周柏、唐槐(周、唐朝代距今久远) b、词语准确描摹:古老:皴裂,疏枝,偃卧,虬枝盘屈;苍劲:劲直,粗大,青青的,绿叶如盘; (3) 造型奇特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a、举例:左扭柏 特点: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 b、描摹:

1、修辞手法:比喻(烟、绳)

绳,能否换成丝?——体现了左扭柏的特点,照应了古老苍劲的特点,“旋”能否换成“飘”?——(1)体现左松柏的特点,造型奇特。(2)拔、冲、旋照应古老苍劲的特点。(板书:用词的精当)

小结:作者用丰富的修辞和精当的用词描摹出晋祠树的特点,生动形象,在具体品析时着重运用比较法和替代法,让学生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五语段——晋祠水的描写。

分析第五语段:

水的特点:多、清、静、柔

(1)多——种类多(潭、渠、河、井、溪),区域广(石间、林中),手法: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细流——线、缕,碧波——锦、缎。

(2)清——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3)静——日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运用反衬的手法)。

(4)柔——①修辞:比喻的手法(飘带),与上文的线、缕、锦、缎有异曲同工之妙。②用词精当:换、铺、挂、织、穿、绕,体现了柔的特点,与描绘左扭柏的词语进行对比,一刚一柔,让学生体会用词精当的妙处。

(5)对“晋祠流水如碧玉”语句的分析,

1、运用比喻的手法,

2、“碧玉”一词体现了水清、静、柔的特点,从李白描绘晋祠流水的角度印证了本文写景生动的技法。

小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作者在具体的描摹中作用运用丰富的修辞(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加上用词的精当,生动,描绘出晋祠的美,让人置身于晋祠的山水中流连忘返。

分析古代文化。

三绝:圣母殿:(本身:年代久远,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宏伟;宋代泥塑珍品,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年代早,形象生动,工艺精巧)

鱼沼飞梁(构造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罕见)。 其它:(古朴优美,用工精巧,极具匠心)。

小结:晋祠的建筑是美的,是绝妙的,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作者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赞叹吗?作者赞美的是从建

筑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美所在。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清晰的条理) 1. 描写自然风景的顺序(由上到下) 2. 描写古代文化的顺序(由主到次) 3. 全文的说明顺序:(总—分—总)

总结:晋祠,她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融为一体,而成为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园林建筑,她是美的,而作者在描摹晋祠之美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精当的用词以及清晰的条理,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造就了晋祠这篇文章之美。

作业:小作文:校园一景

要求:

1、修辞丰富

2、用词精当

3、条理清晰

附:

板书设计

山 自然风景

树 (上→下) 丰富的修辞

水 美 精当的用词

清晰的条理

三绝 古代文化

2.美丽的晋祠教学实录 篇二

现代作家梁衡在其《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把握到居里夫人胸怀大志, 不被自己美丽容颜所累, 抓住“美丽”二字深挖细掘。居里夫人对美的追寻, 会令学生在愉悦审美过程中形成共鸣, 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过程

1. 破题:领悟“美丽”表达的巧妙性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现代作家梁衡的文章, 大家翻开课本, 读一遍文章的标题。

(教师板书文章标题, 学生朗读文章标题)

教师:从文章标题来看, 这篇文章是写居里夫人什么特点——

学生: (齐声回答) 美丽。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一次文章标题, 且将“美丽”这个重点词。

(学生朗读文章标题)

教师:同学们, 坚持不懈、执着、坚毅端庄的居里夫人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 但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写居里夫人的角度跟我们脑海中的居里夫人一样吗?

(有的学生回答一样, 有的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这就是梁衡表达的巧妙之处, 所有巧妙的点都蕴含在“美丽”二字中。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 就是要探寻作者美丽的注脚, 发现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2. 说“镭”:领悟文章表达的个性

教师:通过预习大家肯定对居里夫人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有所了解, 是哪种元素呢?

学生:是镭。

教师: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的题目, 再联系一下“镭”, 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吗?

学生:怎么作者不在题目中体现出“镭”呢?

学生:是呀?这是为什么呢?而“美丽”与“镭”又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美丽”与“镭”又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不在题目中体现出“镭”呢?作者这样表达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待会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探寻。

教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找“美丽”与“镭”之间的联系,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将课文快速阅读一遍, 先将文章中带有“镭”字的句子标记出来。

(学生边阅读边标记, 一共找到9句带有“镭”字的句子。教师请9位同学分别将这九句话读出来。)

教师:大家想想这9句带有“镭”字的句子分散在文章的几个段落之中, 作者依靠这点是不是想表达些什么。大家现在将这9句话连起来读读看, 试试看是不是发现了作者的什么秘密?

学生:我觉得从这几句话中可以发现居里夫人从镭的发现, 到镭的研究, 再到提炼镭的整个过程。

教师:是的, 文章虽然长, 但是我们把握好这九句话之后也就可以很好把握住全文的内容, 这是这位同学的发现。其他同学有别的发现吗?大家看看第二自然段, 在这段中有没有将居里夫妇报告的内容写清楚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在这个段落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学生:居里夫人的容貌。

教师:是的 (板书“形”) , 这段就是围绕居里夫人的“形”展开的。

教师:第三自然段里面有多少句是含有“镭”的句子。这些句子概括起来说的是什么?

学生:四句, 这些句子概括起来是表达居里夫妇提炼镭的事情。

教师: (在黑板上将“事”板书出来) 真厉害, 作者的小秘密都让你给发现了, 剩下带“镭”的句子所在的段落, 总的是评论居里夫人什么方面?

(将“情”“理”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3. 品味“言”, 在领悟作者表达之妙中解读居里夫人

教师:同学们, 这是一个说理性的课文, 与其他文章不同, 它有“形”“理”, 还有“情”“理”。现在我们细细品味居里夫人提炼镭的小故事, 大家赶紧找找看在文中有哪些片段?那些自然段是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事情?

学生:在第三段写了这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

学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

教师:是的, 那在这里作者写居里夫妇花费了多长时间才将0.1克的镭提炼出来呢?

学生:三年又九个月。

教师:同学们真棒, 确实他们花费了三年又九个月才提炼出0.1克的镭, 上课之前我仔细点过这个自然段, 总共有248个字, 这两百多个却可以讲居里夫妇这三年又九个月的艰辛完全写清楚吗?

学生:不可以。

教师:然而在这个自然段梁衡的确仅用了两百多个字, 大家默默读一读这个段落, 想想在这个段落中哪个字, 哪个词最震撼到你的心灵。

学生:“0.1克”这个数字最震撼我, “0.1克”与“成吨”形成明显的对比, 从中可以体会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师:是的, 你不但领悟到居里夫人的坚持不懈, 还明白了梁衡作家的写作意图。大家想想, 三年又九个月那可是1000多天呀, 同学们居里夫人提炼镭艰辛吗?

学生:艰辛!

教师:课文中哪个词语还可以看出距离夫人提炼镭的艰辛?

学生:终于。

教师: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背后蕴含着感人的小故事?

学生:我觉得“终日”这个词同样可以感受到居里夫人提炼的艰辛。

教师:请你再读一次这句话, 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学生:“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 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教师:“终日”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

学生:一整天。

教师:是的, 从早上到晚上,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居里夫人在……

学生:“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教师:当落日洒下余晖的时候, 居里夫人在……

学生:“衣裙上, 双手上, 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教师:从这句简单的话,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么多的故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表达的奥妙。从这句话里面还有没有什么词语感动到你呢?

学生:烟熏火燎。

教师:这个成语四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呢?

学生:火字旁。

教师:确定?那“熏”字的部首是什么呢?

学生:四点底。

教师:确定?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小小声说是“四点水”, 是不是呀?

学生:不对, 在旁边的叫“四点水”, 在下面的是“四点底”。

教师:回答正确。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研究, 从“烟熏火燎”这个成语中, 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很热, 就像是被烤一样。

教师:我们说了那么多的镭, 那镭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一种放射性元素。

教师:居里夫人在做研究的时候, 她有戴面具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会有什么后果吗?

学生:会中毒。

教师:那电风扇呢?有吗?

学生:也没有。

教师:确实是的, 同学们, 居里夫妇就是在一个没有电风扇, 没有面具的工作环境之下做研究, 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这句话, 细细品味话中隐含的情感。

4. 动动手, 写随笔:试着从多个角度将人物的“形”表达出来

教师:同学们, 根据你们以前接触到的, 像化学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之类, 通常都会有什么设备呢?

学生: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教师:但是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却跟大家描述的有很大的区别。在这样的实验室中居里夫妇工作了三年又九个月, 整整1360天, 才成功提炼出0.1克镭。在提炼出来之前可以确保一定成功吗?

学生:不可以。

教师:那文章中有哪个词说明了呢?

学生:“可能”。

教师:对的, 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 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教师:要是文章中“可能”这个词没有的话, 会有影响吗?

学生:有, 这个词不能少, 少了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教师:所以说文章这个片段是不是一个字也不能少, 字字是黄金。在这样的实验室里面, 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大雨滂沱时, 大雪纷飞时, 狂风怒号时, 居里夫人工作的场景。同学们, 拿起你的笔, 写在练习卡上。

(学生练笔)

教师:同学们, 有没有同学愿意将自己读的念给大家听。

(同学念)

教师:写得太棒啦!大家鼓掌鼓励一下他!

5. 还原:探寻“美丽”的注脚

教师:同学们学到这里, 大家发现什么吗?我们说那么多, 怎么好像跟文章标题没什么关联呢?

学生:对啊, 好像没提到“美丽”呢?

教师:那接下来的这段话会写到“美丽”了吗?

学生:有, 有体现居里夫人的心灵美。

教师:这就是阅读, 这说明你懂得了作者起文章标题的用意了。同学们, 青春易逝, 美丽的容貌是暂时的, 居里夫人因为长期辛劳工作, 她变了:

(出示: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 ……浑身乏力。)

教师:读到这句话, 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学生:觉得有点难过。

教师:但是她还在变呀, 读接下来一段。

(出示: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教师:这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千年之后, 就跨越了……

学生:千年。

教师:可是镭的作用仅仅是千年吗?

学生:不止。

教师:那会有多少年?

学生:永远。

教师:用另外一个词看看。

学生:永恒。

教师:是的, 永恒的美丽。文章中有哪句证明了“永远”?

学生:“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上, 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教师:同学们, 居里夫人值得我们一生好的读。最后, 有句话想送给大家, 尤其是班上的女同学。

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 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泰戈尔)

三、评析

1. 结合“美丽”, 板块推进

此刻紧紧结合课文注脚, 重点放在“美丽”二字, 从浅入深, 一步步推进, 教学思路清晰。从整体上将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如此, 在学生心中居里夫人的形象也就更为鲜活、全面、立体。

2. 以学生为本

3.美丽的晋祠教学实录 篇三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鸟,它的名字叫——

生:(齐)丹顶鹤。

师:请小朋友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丹”要注意笔顺,先写撇、横折钩点,再写“横”。“顶”和“鹤”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字,左边的偏旁略微收紧一些。

师:课文的生字新词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小朋友们拿出听写本——【生听写:yáo( )远 yǐn( )吭高歌 无忧无lǜ( )】

师:都默对了吗?字,不光要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刚才,我发现有些同学没把“遥”和“虑”这两个字写规范。(出示学生的书写)“遥”是个走之底。注意这一捺是个平捺。“虑”,上边是我们新学的虎字头。横构不要太短,钩要指向字的中心。请小朋友们对照老师的书写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再写一遍。(生写)

【评析】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学生的书写训练要“严”和“实”。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和习惯。

师:通过读书,说说丹顶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丹顶鹤很可爱。

生:丹顶鹤很美丽。

生:丹顶鹤很高雅。

师:(补题。“美丽的”丹顶鹤)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不少人没见过丹顶鹤呢。如果有人问你丹顶鹤美在哪儿呢?你能具体向他们介绍一下吗?

二、 深入探究,感悟品味

师:不着急,请大家打开语文书,到课文里去发现。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1自然段。谁来读?丹顶鹤美在哪儿呢?我们要边听边想。(板书:边听边想)

(生读)

师:丹顶鹤美在哪儿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丹顶鹤的歌声很嘹亮。

师:(出示:嘹亮)“嘹亮”的意思就是——

生:很响亮。

生:很洪亮。

师:(板书:歌声美)丹顶鹤的歌声多美呀,就像一个出色的歌唱家。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个词——

生:(齐)嘹亮。

师:再甜甜地读——

生:(齐)嘹亮。

师:我们完整地把这一自然段读一遍,读出丹顶鹤的歌声美。

(生读)

师:丹顶鹤不仅歌声美,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出它更多的美来。请你默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看看丹顶鹤还美在哪儿?如果你有了发现,不妨用笔把它画出来。(板书:边读边画)注意养成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生读、想、画)

【评析】带着发现去读书,去思考,那么读书的过程,就是在欣赏风景,就是在滋养心灵。

师:丹顶鹤还美在哪儿呢?下面,就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来说一说。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丹顶鹤的颜色很美。

师:(板书:颜色美)具体说说有哪些颜色?

生:羽毛是洁白的,脖子和翅膀边儿是黑的。头顶是鲜红鲜红的,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看上去很美。

师:洁白的羽毛,黑色的脖子和翅膀边儿,红宝石一样的头顶。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丹顶鹤太会打扮自己了,简直就像一位漂亮的小公主。(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美丽的丹顶鹤。谁能通过朗读,带着大家再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丹顶鹤?

(生读)

师:丹顶鹤头顶的颜色,我还没有看清楚。听我读——

(生听)

师:看清楚了吗?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一下丹顶鹤。出示:丹顶鹤有一身___________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___________。它的头顶就像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生介绍)

师: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介绍,你知道这种鸟为什么叫“丹顶鹤”了吗?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跟大家说一说。

生:因为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所以人们叫它丹顶鹤。

师:“丹顶鹤”的“丹”意思是——

生:(齐)红。

师:丹顶鹤的颜色的确很美。再看看第3自然段,你还发现丹顶鹤美在哪儿呢?

生:丹顶鹤“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

师:连用了三个“长”,可见它的身材很苗条。(板书:体型美)站在那里,多么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呀!

生: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写出了丹顶鹤姿态美?(板书:姿态美)

生:高雅。

师:高雅是种举止,是种姿态,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表现。想一想,在电视里、舞台上和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高雅”的举止或者艺术表演?

生:模特在演出时就显得很高雅。

生:芭蕾舞演员在演出时也显得很高雅。

生:我和爸爸坐飞机,看见飞机上的空姐举止很高雅。

……

师:看看丹顶鹤会有哪些高雅举止和姿态呢?(出示图片)课文里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姿态,是——

生:展翅飞翔。

师:这种姿态,是——

生:引吭高歌。

师:“引”字的意思是——

生:伸长脖子。

师:“引吭高歌“的意思是——

生:朝着蓝天伸长脖子放声歌唱。

师:这种姿态就是一种高雅的美。我们一齐读这句话——

生:“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师:丹顶鹤还有许多高雅的举止和姿态。(出示图片)仔细地观察一下,想想,丹顶鹤是在哪里?做什么?然后用上下列的句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不论是在 ,还是在 ,都显得那么高雅。”

生:丹顶鹤不论是在草地上散步,还是在水塘边觅食,都显得那么高雅。)

生: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聊天,还是在雪地上跳舞,都显得那么高雅。

……

【评析】在低年级,词语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品味词语的意蕴和情感,还要努力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加以运用。

师: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丹顶鹤不仅歌声美、颜色美,而且体型美、姿态美。难怪传说连神仙都很喜爱它。

师:让我们把第2、3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让美丽的丹顶鹤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读)

师:丹顶鹤美在哪儿呢?请你选择一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说)

三、 前后联系,课外延伸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又写了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看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生读)

生:我知道黄淮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

生:我知道丹顶鹤在那里生活得很快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我从“无忧无虑”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无忧无虑“的意思就是——

生:没有忧愁,也没有烦恼。

师:看来,丹顶鹤生活的真快乐。我们一齐读这个词——

生:(齐)无忧无虑。

师:愿无忧无虑美丽的丹顶鹤快乐地栖息在黄海滩涂。会学习的孩子,还能够从学习中发现一些问题。(板书:边学边问)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课文里说“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我想知道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在哪?

生:丹顶鹤是珍稀动物。全世界共有多少只丹顶鹤?

师:看来,同学们对美丽的丹顶鹤非常感兴趣。课外,我们可以动手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4.美丽的晋祠 篇四

编号 06—17

17《美丽的晋祠》导学案

编写:卯校碧

审核:邓怡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2015.4

班名____________

组名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8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每段的关键句,理解每段内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轩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皴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虬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荫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边读边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文本2—5段,体会晋祠的美。

3、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读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精读第五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写晋祠的“水”的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写“多”和“柔”着两个特点是,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小结】(知识要点、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晋祠山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祠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祠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祠小品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说说你最喜欢晋祠的什么?美在哪?试着写一组排比句来夸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1、学后收获(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我得到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后疑问(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错题集锦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5.美丽的晋祠作文 篇五

晋祠公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它那古朴和典雅的特点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现代与古代的完美结合。

进了公园,我们来到了一块湖边的草地上。绿油油的小草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湖边立着的几块石头倒映在湖面上,湖水清澈见底,几尾红色的小鱼在湖中快乐的游来游去。风儿轻轻地吹过湖面,湖面配合地荡起了层层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岸边挺拔的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落叶在草地上随处可见。精致的石子摆成了好看的造型铺在小路上,给美景又添一种别样的韵味。

我一会坐在一块灰扑扑的石头上,鞋尖轻轻点着水面,看着朵朵水花在脚下诞生。一会又走到草地上,舒服地伸展四肢,头枕着双手,微微地闭上眼睛。离草这么近,我嗅到了一股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斑斑点点地撒在我身上,暖暖的,好惬意……

穿过条条小径,我们来到了正在盛开的牡丹园。放眼看去,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象。各色的牡丹三五成群,争相斗艳。红的似血,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紫的……牡丹们各领风骚,不甘示弱。红花配绿叶,绿叶衬红花,正是牡丹的美丽显示了绿叶的平凡,而绿叶的无声也让牡丹更加娇艳。

6.浅析晋祠的造园艺术 篇六

1 历史背景和结构布局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翁山麓的晋水源头, 是现存的最古老、规模宏大、园林气氛极浓郁的祠堂建筑群, 也是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晋祠的创建年代已不可稽考。只从西周初晋国的历史和脍炙人口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便可证明其历史悠久。晋祠祠堂的空间布局结合山坡、清泉、古木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采取较自由分散的格局形成古朴清新而又疏朗的祠园风貌。

晋祠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三组建筑群, 一是在宋代之前, 晋祠几经修建和扩建形成了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北部建筑群。二是到北宋仁宗天圣年间, 在叔虞祠南畔, 面西向东新建了规模宏大、盛冠全祠的圣母殿, 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其中。三是宋以后各代, 又以圣母殿为中轴线, 由西向东先后建起献殿、对越坊、钟鼓楼等, 改变了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 坐北向南的建筑格局, 形成了由西向东的主要的一组建筑群。晋祠南部的古建筑群则由公输子祠、难老泉亭、不系舟、真趣亭、白鹤亭等构成, 这组建筑布局自由活泼, 与智伯河结合为以有机整体, 亭阁倒影、流水潺潺, 流露出江南水乡的风韵, 也难怪世人称晋祠为“山西小江南”。总之, 三组建筑物虽非同意时期建成, 却布局紧凑, 浑然一体, 能充分利用山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寓严整于灵活, 随宜中见规矩, 仿佛经过总体的规划。

2 水系特征

晋祠碧玉般的流水是整个园区的灵魂, 它从圣母座下的难老泉流出, 经清潭西壁间泻入清潭, 通过智伯渠流经祠区, 像一条灵动翠绿的衣带, 缀着祠内的许多景致。它迂回曲折贯通全园, 虽不像湖泊池沼那样有着开阔的水面, 却呈带形, 向两边延伸, 其曲折潆洄的形态给人以源远流长的不尽之感。晋祠水流经的智伯渠, 更起着划分空间的关键性的作用, 并且与各个空间很自然地结合, 使得每一个空间都有水可依, 有景可借, 恰到好处的传递着园中的趣味, 弱化了晋祠作为祠堂园林的庄重肃穆, 却拉近了与游人之间的距离。

3 水系沿岸的园林布景

晋祠内的水系发源于难老泉, 也正是在这里, 园林建筑与泉水的结合形成了园内景观效果最为丰富的一处。站在挂雪桥上向西南方向望去, 狭长的水面营造了一种极强的纵深感, 三七分流的之字形人字堰映入眼帘, 岸上即是难老泉亭, 八角攒尖顶, 淳朴潇洒。泉水喷出的清潭西壁前还有一座小型的石舫, 名为“不系舟”, 上书“晋溪渔夫”。正是由于它的存在, 使得智伯渠与其后的难老泉亭过度衔接自然, 又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若是难老泉亭直接兀立于岸边, 则会显得人字堰和智伯渠的体量过小, 比例不协调, 且看上去单调乏味。比难老泉亭体量更大的圣母楼则后退更多, 看上去不仅不显得体量大, 反而将前景衬托得丰富错落。更妙的是, 游人还可以通过智伯渠北岸, 紧邻人字堰的洗耳洞, 进入到不系舟, 亲自去触碰那潺潺的泉水, 感受难老泉亘古不变的神韵。

沿着泉水继续向东, 便可以看到会仙桥与挂雪桥之间造型独特的白鹤亭, 亭的一半在水中, 另一半在智伯渠的北岸。相传白鹤亭是为了迎接从湖南飞来的仙鹤而建, 它的外形也像一只白鹤, 鹤首在岸的北面, 鹤的双翅为岸南的耳亭, 鹤尾为小坊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白鹤亭的赞美极多, 但这一组建筑中白鹤亭两侧的小耳亭也有着别样的味道。亭子向外的山墙上开有两个小圆洞, 而相对的那一面则变成了两个门洞, 营造出大大小小、若虚若实的空间感受。它们的存在顿时为整组建筑增添了灵动的感觉, 无论是站在会仙桥边向南望去, 或是站在挂雪桥上回望, 园内景色框于其中, 在亭子的掩映下虚虚实实, 别有风趣。

说到晋祠之水, 不得不提的还有那著名的鱼沼飞梁。鱼沼飞梁的闻名源于它悠久的历史背景, 更源于它那简单纯粹的美。正桥和翼桥十字形相交仿佛鸟儿跃跃欲飞, 桥边十六排栏杆有高有低, 有平有斜, 纵横交错, 回环相接, 形成了节奏交叉的系列群。当人们在池畔或桥上漫步, 一排排或近或远, 高低错落的栏杆就会转化为一组组动态的时空系列, 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节奏和音型, 宛如众多的乐器以不同的声调奏出的交响曲, 给人以洋洋乎盈耳之感。而这首交响曲, 也因鱼沼中那温润的泉水而变得更加流畅。站在鱼沼飞梁的平台上, 或俯视池中游鱼, 或环视四周殿宇古树, 看其倒映水中 (这也是虚实性的体现之一) , 随波荡漾, 如诗如画, 情趣盎然。如在冬季来游, 泉水蒸气, 冉冉上腾, 形成云遮雾绕的景象, 殿宇里钟磬之音不绝于耳, 如置身仙境 (这也应该是虚实性的体现之一) , 使人忘乎所以。

4 晋祠的水文化

晋祠的潺潺流水不仅构成了园中最迷人的景致, 还因其灌溉了三晋大地而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文化。这里的百姓崇敬圣母, 也把圣母当作水母娘娘祭祀, 感念她带来的涓涓泉水。建于明代的水镜台便是当年酬谢主神, 为邑姜圣母演乐的戏台。历朝历代, 晋祠的演剧赛会活动丰富多彩, 为水母唱戏, 为水母歌舞, 还要抬着水母周游各村, 就是为了那一汪滋润千里沃野的清泉。而晋祠也因这淳朴的水文化而变得更加和蔼可亲, 在祭祀之时少了几分肃穆和威严, 增添了许多人情味, 使这些活动更像是一场欢庆丰收的狂欢。

5 结论

晋祠中与水相关的景致、故事总是说不尽道不完, 从造园艺术、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去看晋祠更是会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通过对晋祠的研究, 使笔者重新认识了晋祠, 她已不仅仅是童年那个开心的游玩之地, 而更多了美的韵味和内涵。笔者深深的被她吸引, 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土地。愿晋祠之水永远流淌, 愿美丽的晋祠永葆风采。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君亭, 丁振宁主编.华夏纵横 (第四卷) [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0

[3]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4]马千英.中国造园艺术泛论[M].台湾:詹氏书局, 1985.

[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王其钧, 邵松.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7.《华严石经》晋祠藏 篇七

晋祠藏华严石经,原名晋祠藏风峪华严石经,简称“晋祠华严石经”。元代时,石经藏于今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果树场果窑处风洞,东距晋源镇2公里,西距风峪口约1公里,南偏西距晋祠约5公里。清代朱彝尊曾作诗曰:“一百二十六,石柱刻作经;会须抉风峪,移匿水边亭。”抗战时期,石经曾被日军窃去。1941年,当地群众将石经抢回,并运抵晋祠保存。半个多世纪以来,石经不仅被妥善珍藏,而且还在陆续回归。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石经因故封存。1982年,太原市晋祠文管所在晋祠十方奉圣禅寺专建碑廊,展出较完整的石经60余通。目前,晋祠藏有石经总数整石加残石(同一石经的两块以上残石以一石计)近130通,如果连同至今仍埋在风洞遗址下的和阎军修碉堡用去的石经,估计在抗战前石经至少应有140多通。虽屡遭兵灾、几度搬迁,石经总数与清初仍相接近。与原刻总数相比较,也保存有近80%,而且大多平整完好、字迹清晰无损。

《华严经》原本是印度佛典,因译本不同,有60卷、80卷之说。经义中包含的4法界、10玄门等华严思想,是构成华严宗哲理、学说的核心。唐圣力二年,女皇武则天请僧人到长安翻译佛经,成80卷华严经文,并亲为之作序。80卷《华严经》由60卷《华严经》的7处8会(指释迦牟尼佛在7个处所主持了8次法会)、34品、60卷发展为7处9会、39品、80卷,是后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华严经本。它是大乘佛教的著名经典,也是唐代华严宗建宗立说的主要经典依据,被誉为“诸经之王”,为唐代佛教文化遗珍。这部佛经对中国的哲学,特别是对宋明理学、对禅宗等大乘佛教宗派以及对日本、朝鲜等地华严宗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晋祠华严石经》由何人何时所刻,目前仍无从可考,但从石经所遗留着的译成之初的原始痕迹来看,可以确定它是唐译80卷《华严经》传世最古老的石刻祖本。石经由首尾完整、满镌唐译80卷《华严经》的柱形小楷石刻群组成。每卷分卷之上、卷之下二石。据此,全部石经数应是160通(连同补刻、复刻之石,应略多于此数)。石经无盖、无座、无雕饰,上下一致,高低参差,宽窄不一,刻石大小一般以每卷字数多少而选定,多数为高1米以上的四面刻,也有少数五面、六面或八棱形石柱。现存少数刻石有武周新造字19个。在少数刻石顶部或末尾有题记或题名,一些重要题记是研究隋唐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从石刻所具有的书法艺术价值来看,其石刻书迹是唐代精美小楷的荟萃,宛如一部唐代小楷范帖,是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篇章。《晋祠华严石经》为典型的唐人楷书,保存了大批字径约2厘米的小楷书作,虽少数篇章缺乏安排,但多数结构严谨,风格多彩,有浓郁的初唐书法神韵。这部石经除小楷外,还有少数隶书刻石。有的一石之中隶楷并存,但更多的是在大量精美的楷书字迹中掺以隶、魏笔意,表现出唐代书风形成之初的过渡痕迹;有些楷书篇章笔圆体方,外柔内刚,颇有虞(世南)书神韵;许多篇章方整稳健,用笔舒展遒劲,颇有欧、褚风骨,而无拘谨之气;有些篇章的行气结构稳穆含蓄,顿提使转,藏露有致,颇有小楷《乐毅论》、行书《兰亭序》等右军笔意;有些小楷字迹雄强深厚,刚劲有力,竖画有向内折钗之势,为后来颜体的初形:此外还有许多端庄古朴、笔力遒劲的书作。《华严石经》止于唐代,只此一部,石仅百余,却呈现出许多不同风韵的精美书作,令人叹为观止。

上一篇: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小学生周记下一篇:党员反腐倡廉教育学习心得感想